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核心单元体范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核心单元体范文(精选4篇)

核心单元体 第1篇

单元体结构设计[1,2]已成为现代航空发动机的重要设计原则和特色,但当前航空发动机主要从整机角度对性能进行监控和评估,通常选取气路参数来建立评估模型:Allan J. Volponi等在发动机健康管理综述中提出气路分析方法,以排气温度(Exhaust Gas Temperature, EGT)、燃油流量(Fuel Flow,FF)、N1和N2的信息为输入,构建性能趋势评估模型[3];吕永乐等以起飞排气温度裕度(Exhaust Gas Temperature Margin,EGTM) 作为表征发动机运行状态的性能参数之一,预测发动机工作状态[4];左洪福等提出以EGT、FF、N1和N2气路参数进行性能状态评估,着重分析排气温度偏差(Delta Exhaust Gas Temperature,DEGT)和燃油流量偏差(Delta Fuel Flow,DFF)的相关性[5]。故存在这样的问题:以整机性能状态作为评判发动机换发、维修依据, 不能将先进的单元体结构设计特点应用在发动机性能评估管理中,使发动机性能评估的“安全关口前移”要求成为空谈。

为从单元体角度来评估发动机性能,国内外学者开展了重要工作:Takahisa Kobayas等基于单元体的模型参数[6],即稳态参数、性能参数、作动筒活门位置参数及环境参数等,替代气路参数,但是没深入分析基于单元体参数相关性及与气路参数的非线性关系;左洪福等分析涡轴发动机尾气静电监测信号的影响因素[7],并探索涡喷发动机尾气静电信号中的气路故障特征[8],但民航常用的涡扇发动机在尾喷管位置并没有加装尾气静电传感器,因此尾气静电信号当前不能应用于涡扇发动机性能评估管理。故针对民航常用涡扇发动机,从单元体层面,尤其是核心单元体,分析表征发动机性能的参数,探索从单元体层面,以单元体性能变化预警整机性能状态,使性能评估前移至单元体,实现发动机健康管理目标前移要求。

1航空发动机核心单元体参数选取

1.1选取核心单元体性能参数和可测参数

以民航常用的涡扇发动机PW4077D为例:该机型为Boeing777系列飞机提供动力,单元体包括风扇主单元体、核心发动机主单元体(高压压气机(High Pressure Compressor,HPC)11级、高压涡轮(High Pressure Turbine,HPT)2级和燃烧室)、低压涡轮主单元体(低压压气机(Low Pressure Compressor,LPC)4级、低压涡轮(Low Pressure Turbine,LPT)4级)和附件齿轮箱主单元体。占位划分为:1—进气道进口;2— 风扇进口;25—低压压气机出口(高压压气机进口); 14—风扇出口;3—高压压气机出口(燃烧室进口); 4—燃烧室出口(高压涡轮进口);45—高压涡轮出口(低压涡轮进口);495—低压涡轮出口;5—发动机排气口。

在发动机无故障运行时,引起性能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部件老化[9],表现为工作叶片叶尖径向间隙变大、叶片表面变脏和叶片表面腐蚀等。在高温、高压和高转速条件下,核心发动机主单元体和低压涡轮主单元体易受到影响而老化,但是由于燃烧室处于高温燃气包围中,传感器不能够承受这样的高温,基于信息可获得性的现实,选取核心发动机主单元体中的高压压气机和高压涡轮、低压涡轮主单元体中的低压压气机和低压涡轮等4个单元体作为核心单元体深入分析。

依据气流在压气机叶栅通道中增压机理,分析压气机性能参数,如增压比πc*、效率ηc*和功率Nc等,表1第2、3行示出性能参数与可测参数的关系式,其中,压气机分成LPC和HPC两部分;依据燃气在涡轮中的膨胀机理,分析涡轮性能参数,如落压比πT*、效率ηT*和功率NT等,表1第4、5行示出性能参数与可测参数关系式, 其中,涡轮也被分成LPT和HPT两部分;参数下标数字代表站位,*代表各参数为气流流过单元体时的滞止状态参数。

从表1可知:低压压气机单元体增压比πcl*与低压压气机进出口气流总压p25*和p2*相关,由于在绝热压缩过程中γ 只与气流种类有关,因此效率ηcl*与低压压气机进出口的气流总压p25*和p2*、总温T25*和T2*相关,同样,功率Ncl则只与流过低压压气机的气流量qm,a、低压压气机进出口的气流温度T25*和T2*相关;而高压压气机单元体的增压比πch*、效率ch*和功率Nch也与之对应的参数相关。故推出,低压压气机单元体的性能参数如增压比πcl*、效率ηcl*和功率Ncl可用可测参数p2*、p25*、T2*和T25*表征;而高压压气机单元体的性能参数如增压比πch*、效率η*ch和功率Nch可用可测参数p25*、p3*、p25*和T3*表征。

同理分析故高压涡轮单元体性能参数落压比πTh*、效率ηTh*和功率NTh可用可测参数p4*、p45*、T4*和T45*表征;而低压涡轮单元体性能参数落压比πTl*、效率ηTl*和功率NTl可用可测参数T45*、p495*、T45*和T495*表征。

同时,由于高压涡轮进口与燃烧室出口直接相连, 4站位燃气温度过高,且温度场分布不均匀,目前仍无法可靠安装传感器,因此p4*和T4*参数无法测量。由于燃烧室的燃烧放热过程可以近似为工质定压吸热过程,故p4*可用p3*近似表征,而燃气在涡轮中的落压膨胀过程为绝热膨胀,因此T495*可以表征T4*,而T495*为发动机气路参数EGT;其次,由于高压涡轮出口处没有安装总压和总温传感器,因此p45*和T45*两参数也是不可测量的。故从单元体层面,PW4077D发动机可获得的温度和压力可测参数,如表2第2、3列所示。

1.2核心单元体可测参数选取

由于气路参数EGT为T495*,在各单元体性能变化时EGT也相应变化,而LPC、LPT性能变化会引起气路参数N1变化,HPC、HPT性能变化也会引起气路参数N2变化。作为双转子涡扇发动机,N1和N2是自动调速工作的,在受到燃油量变化和转子振动影响时,N1和N2的变化不同步,故LPC、HPC、LPT和HPT单元体的性能变化将引起N1-N2变化。

另外,PW4077D发动机在25站位设置总压和总温传感器,使该站位的p25*和T25*可测量。从发动机工作原理可知,LPC、HPC单元体性能变化会引起p25*和T*25参数的变化,而LPC、HPC由LPT、HPT驱动,因此, LPT、HPT单元体性能变化必将带来p25*和T25*变化。

基于以上对PW4077D单元体性能参数和可测参数的分析得出如表2第4列所示的各核心单元体的可测参数或参数组合。

1.3核心单元体可测参数有效性验证

1.3.1构建有效性验证模型

验证核心单元体可测参数有效性主要是验证所选的可测参数与单元体性能是否存在相关映射关系。BP (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作为非线性影射在函数逼近与信息识别等方面被证明有效[10],故通过BP神经网络构建核心单元体可测参数有效性验证模型。

BP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组成,利用BP神经网络误差反向传播方法,即用输出层的误差推算该输出层相邻前导层的误差,再用推算出来的误差估算相邻层的前导层的误差,层层反向传播得到其他各层的估算误差,核心单元体可测参数与Cycles、DEGT的仿真输出误差如果在±10%之内,则核心单元体可测参数有效。

1.3.2确定BP神经网络隐层节点个数

隐层节点个数很难直接确定,隐层节点数目过少会导致样本训练过程不能收敛,而隐层节点个数过多,则会导致拟合的网络的容错能力下降。隐层节点数的试凑方法有:

其中,n2为隐层节点数,n1为输入层节点数,n3为输出层节点数,c为[1,10]区间的任意常数。不同的算法计算出的隐层节点数是不同的,依经验试凑,得到合适的隐层节点数。

1.3.3核心单元体可测参数有效性分析

显著表征发动机性能变化的参数有EGT、DEGT和Cycles等,而如表2所示,EGT是核心单元体可测参数, 故选Cycles和DEG为因变量,核心单元体各可测参数为自变量,验证二者相关的有效性。

1)LPC单元体可测参数有效性验证

巡航状态下发动机性能最稳定,故为验证选取的LPC单元体可测参数有效性,选取PW4077D巡航状态下1441-1751 Cycles的LPC10组样本为神经网络训练样本和3033—3163 Cycles内的LPC 5组样本作为测试样本,将样本数据修正到标准日下后训练测试。

基于训练样本,输入向量共有5个参数,设置输入向量为5维列向量,而输出为相对于DEGT和Cycles的各参数值,共2维列向量,故该神经网络的输入层和输出层的节点数为5和2,利用公式(1)进行试凑,取隐层节点数为11,建立5×11×2BP网络结构。采用动量梯度下降法Traindm训练,最大训练步数为1000,误差平方和指标控制为0.001,学习率为0.01,隐层函数采用Tansig函数,输出层采用Purelin函数。BP网络训练460步停止,误差达到要求。将测试样本送入网络,测试结果如图1(a)所示。



图1(a)中,横坐标1、2、3、4和5分别代表LPC单元体的可测参数EGT、T25*/T2*、p25*/p2*、N1和N1-N2。从仿真输出值与实测值的误差分析:相对于DEGT,LPC可测参数得到的仿真输出值和实测值误差分别为2.87%、 -1.76%、-0.92%、-2.32%和-2.63%,实际误差绝对值控制在3%以内,远低于误差上限10%;相对于Cycles, LPC可测参数得到的仿真输出值和实测值误差分别为2.18%、0.56%、-0.32%、0.38%和-0.19%,实际误差绝对值控制在3%,且后4个参数的误差绝对值均在1%以内,也远低于误差上限10%。表明选取的LPC单元体可测参数能有效表征LPC单元体性能。

2)HPC、HPT和LPT可测参数有效性验证

同理对HPC、HPT和LPT单元体可测参数有效性验证:选取PW4077D巡航状态下的1441-1775 Cycles内HPC、HPT和LPT单元体10组样本作为训练样本和3033—3163 Cycles的5组样本为测试样本进行训练和测试,结果如图1(b)、(c)和(d)所示。

图1(b)中,横坐标1、2、3、4和5分别代表HPC单元体的可测参数EGT、p3*/p25*、T3*/T25*、N2和N1-N2。从仿真输出值与实测值的误差分析可知:相对于DEGT, H P C可测参数得到的仿真输出值和实测值误差分别为-1.06%、0.17%、0.19%、-1.49%和-1.89%,误差绝对值控制在2%以内,也远低于误差上限10%;相对于Cycles,HPC可测参数送得到的仿真输出值和实测值误差分别为-2.96%、-1.54%、1.94%、0.70%和0.13%,其中EGT的误差绝对值比其他参数大得多,表示与其他可测参数比较,EGT相对于Cycles的输出值与实测值误差较大,但误差绝对值也控制在3%以内,远低于误差上限10%。表明HPC的可测参数能有效表征HPC单元体性能。

图1(c)中,横坐标1、2、3、4和5分别代表HPT单元体的性能参数EGT、p3*/p495*、p25*/p2*、N2、N1-N2。从仿真输出值与实测值的误差分析可知:相对于DEGT, H P T可测参数得到的仿真输出值和实测值误差分别为-8.65%、-1.76%、2.04%、-2.62%和-1.07%,后4个参数误差均控制在3%以内,而EGT相对于DEGT的输出值误差比其他参数大得多,表明与其他可测参数比较,EGT相对于DEGT的输出值与实测值误差较大,但误差绝对值也还在10%以内;相对于Cycles,HPT可测参数得到的仿真输出值和实测值误差分别为-1.98%、 3.00%、2.55%、-1.41%和-0.51%,误差均控制在3%以内,远低于误差上限10%。表明HPT可测参数能有效表征HPT单元体性能。

图1(d)中,横坐标1、2、3、4和5分别代表LPT单元体的性能参数EGT、p3*/p495*、p25*/p2*、N1、N1-N2。从仿真输出值与实测值的误差分析可知:相对于DEGT, L P T性能参数得到的仿真输出值和实测值误差分别为-7.89%、-2.68%、-1.26%、-3.47%和-0.78%,后4个参数误差均控制在3%以内,但是EGT相对于DEGT的输出值与实测值误差较大,但误差绝对值也还在10%以内, 是有效的;相对于Cycles,LPT性能参数得到的仿真输出值和实测值误差分别为-5.14%、-3.53%、1.58%、 0.19%和1.07%,后3个参数误差均控制在3%以内,但是EGT、p3*/p495*相对于DEGT的输出值与实测值误差较大,但误差绝对值也还在10%以内。表明LPT可测参数能有效表征LPT单元体的性能。

2面向核心单元体的发动机性能评估模型

因为选取的5个参数或参数组合表征核心单元体性能权重不同,构建多参数核心单元体性能评估模型。 由于信息熵能够将大量信息表征的发动机核心单元体进行有序性度量,挖掘出各参数影响核心单元体性能的程度,即得到各参数信息熵权值;而逼近理想解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解决不同循环下各参数性能基线难以获取的问题[11],将不同循环核心单元体参数最大值和最小值修正后作为正、负理想解,计算核心单元体到正、负理想解的距离,确定核心单元体各循环性能贴近度,实现对核心单元体的性能评估。

2.1以信息熵构建核心单元体信息熵权值计算模型

1)确定核心单元体性能评估矩阵

以发动机巡航状态下各循环可测参数值确定各核心单元体性能评估矩阵Y={(yij)n×m}, yij表示评估矩阵中的第i个循环的第j个参数值,该评估矩阵设置为n行m列, 表示评估发动机n个循环的单元体性能,每个循环可测参数为m个。

2)各可测参数值得归一化处理

由于各核心单元体可测参数类型不同,以LPC单元体为例,其中EGT、T25*/T2*、p25*/p2*、N1为成本型,表示参数值越大,单元体性能下降程度越大;而N1-N2为转速偏差∆N ,为计算方便∆N常取N1- N2绝对值,值越大,越利于轴流式压气机防喘,因此该参数为效益型, 表示参数值越大,性能下降越小。

同时由于各参数值量级不相同,为保证计算准确, 依据文献[12]方法对成本型、效益型可测参数值归一化处理,得到归一化矩阵X=(xij)n×m。

式(2)中,α为平衡因子,解决参数值归一化处理后最大值或最小值可能为0导致计算出现偏差的问题。一般α取0.9,确保归一化后参数值范围在[0.1,1]之间。

3)计算核心单元体可测参数权值

矩阵X每行代表核心单元体的某种性能状态,该循环参数值大小代表该参数在该循环的性能表征显著程度。依据信息熵,按式(3)计算第j个参数第i个循环的参数值比重:

依据式(4)计算第j个参数的输出熵值,式中k=1/(1n n ) 为n个循环单元体性能的信息定位,确保输出熵值Ej∈[0,1]:

最后依据式(5)计算单元体可测参数的熵权值 ωij:

2.2以TOPSIS构建核心单元体性能评估模型

1)核心单元体性能评估矩阵加权

核心单元体性能评估矩阵加权,即是将性能评估矩阵X与参数权值 ωij相乘,得到性能评估加权矩阵R。

2)确定各核心单元体可测参数正、负理想解

为确保核心单元体性能值在正、负理想解之间区域,要求计算得到的R中的信息小于确定的正理想解, 大于确定的负理想解,故取性能评估加权矩阵R中每列值的最大值加0.0001为正理想解R+,如式(6)所示。

3)计算核心单元体各循环下性能相似贴近度

计算评估矩阵中各循环的单元体性能与正、负理想解的距离Si+和Si-,如式(7)所示,并依式(8)计算各循环状态的相似贴近度Ci。Ci表示单元体性能到负理想解的距离与正、负理想解的比值,值越大表示性能越接近正理想解,在该评估矩阵中性能越好。

3核心单元体性能评估模型验证

3.1计算LPC单元体可测参数权值

选取PW4077D发动机巡航状态下1441-1751内10组样本的LPC 5个可测参数EGT、T25*/T2*、p25*/p2*、N1和∆N值,组成LPC单元体性能评估矩阵Y={(yij)10×50×5据式(2)对LPC不同类型可测参数归一化处理,得到性能评估归一化矩阵X。

依据式(3)和式(4)计算LPC单元体可测参数比重和信息熵值,再根据式(5)计算出LPC可测参数权值,如表3所示。

从表3可知,LPC可测参数熵值均大于0.9,而p25*/p2*和EGT熵值比为1.04,相差不大;但各参数权值从大到小依次为p25*/p2*、T25*/T2*、∆N 、N1和EGT,p25*/p2*和EGT熵权值比为1.87,而EGT表征整机性能却特别显著,故各参数表征单元体和整机性能不同步。

3.2计算LPC单元体不同循环的性能贴近度

加权处理LPC单元体性能评估矩阵,即LPC单元体归一化矩阵与各可测参数权值相乘,得到性能评估加权矩阵R。

根据矩阵中各列数值,并依据式(6)确定LPC单元体性能正、负理想解R+和R-:

依据式(7),计算评估矩阵中各循环下单元体性能与正、负理想解距离Si+和Si-,再依据式(8)计算各循环LPC单元体性能相似贴近度Ci,并结合发动机循环数,列出LPC单元体性能随循环数变化趋势,如图2(a)所示。

3.3计算HPC、HPT和LPT单元体性能贴近度

同理计算HPC、HPT和LPT的性能相似贴近度,并列出各单元体性能随循环数变化趋势,如图2(b)、(c)和(d)所示。



分析图2可知:首先,在1441~1751工作循环下, LPC、HPC、HPT和LPT单元体性能随着循环数的增加,性能都逐步下降,而整机性能也是随着工作循环数增加而下降的,表明核心单元体性能与整机性能存在某种相关性,即单元体性能变化会影响整机性能变化。

其次,各单元体性能下降情况不同:在1441~1751循环下LPC性能变化为(0.8894,0.0005),HPC、HPT和LPT性能变化分别为(0.9197,0.2456)、(0.9126, 0.1605)和(0.8961,0.0003);LPC和LPT性能单调下降,但是HPC和HPT性能下降却相当复杂,如HPC单元体,在1441~1447循环性能直线下降,到1509循环又有所恢复,而在1668循环性能又出现突变,同时在最后的1697~1757循环性能却缓慢上升,说明HPC工作中性能稳定性很差,而HPT单元体也是如此,在1441~1447循环性能直线下降,到1509循环又有所恢复,在1668循环性能突变,但在最后1697~1757循环性能下降却平稳。

依据发动机工作原理可知,LPC受到转子叶片叶尖间隙变大、叶片翼型表面变脏和气流高温引起的腐蚀的影响,性能随时间序列增加而下降,但是与HPC相比, LPC转子转速、气流温度等小得多,而且LPC叶片翼型表面积比HPC大得多,故同样工作循环下,HPC性能变化比LPC复杂;而HPT是发动机中承受热负荷最大的转动件,受到高热负荷、高机械负荷的影响,同时还承受转子振动影响工作叶片叶尖间隙变大、气流脏污使叶片翼型表面粗糙度增加和气流温度增加使翼型表面腐蚀面积增加使性能变化复杂,而燃气流过LPT时,燃气温度已经降低、转速也下降较多,故与性能变化幅度很大的HPT相比,LPT的性能变化就单调的多。故从确保运行安全角度出发,须重点评估管理发动机HPC和HPT单元体,使发动机性能异常之前即能通过评估HPC和HPT单元体给出状态预警,利于及时决策。

4各单元体性能计算结果比较分析

利用主成份分析方法(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评估LPC、HPC、HPT和LPT单元体性能,将计算结果与通过TOPSIS信息熵模型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

PCA是把给定的多个相关参数通过线性变换转换为少数不相关的、能表征性能的综合因子评估方法, 得出各单元体的性能指数Z'LPC、Z'HPC、Z'HPT和Z'LPT。 由于得到的性能指数随着单元体性能降低而增加,与以TOPSIS法计算的相似贴近度在表征单元体性能上相反,为便于对比,提出求Z'LPC、Z'HPC、Z'HPT和Z'LPT的负值加1,使性能指数Z随单元体性能增加而下降,各单元体性能指数Z'LPC、Z'HPC、Z'HPT和Z'LPT如下:

将PW4077D发动机巡航状态下各单元体可测参数值代入到性能指数公式中,并结合发动机工作循环数,得到单元体性能指数随循环数的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

分析图2可知:PCA模型得到的LPC、HPC、HPT和LPT随着工作循环数增加性能也是下降的,同以TOPSIS信息熵模型得到的结果一致;各单元体性能下降幅度也是不同步的,图2(a)和(c)所示的LPC和HPT性能下降单调,但是HPT性能变化受高温、高压和高转速影响,性能变化不可能单调,显然图2(c)所示的HPT性能变化趋势的精确度不够,而图2(b)所示的HPC性能变化比较复杂,1441、1697循环性能分别出现异常点,而2(d)所示的LPT性能则是上升、下降的不断变化,这与LPT性能实际情况差异较大。

故得出:TOPSIS信息熵单元体性能评估模型得到的核心单元体性能随着工作循环增加性能逐步下降的结果是可靠的;同时,TOPSIS信息熵性能评估模型准确得出HPC和HPT性能变化复杂,可以作为选取重点管理和监控单元体的依据。

5结论

1 )针对发动机性能变化问题,提出以L P C 、 HPC、HPT和LPT单元体为目标进行分析,实现“安全关口前移”要求,依据PW4077D发动机工作原理,析出表征该发动机各单元体性能的5个可测参数或参数组合;

2)以发动机Cycles、DEGT为输出,各单元体可测参数为输入,构建单元体多个可测参数和Cycles、 DEGT的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训练与测试,结果显示: 各单元体可测参数相对于Cycles和DEGT的输出值与实测值在误差范围内,各可测参数有效表征单元体性能;

3)以TOPSIS信息熵构建单元体性能评估模型,得到1441-1751 Cycles的各单元体性能变化趋势:随着循环数增加,各单元体性能都下降,但是HPC和HPT单元体性能变化复杂,必须重点管理与监控;

4)将TOPSIS信息熵模型与PCA模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得到的单元体性能变化趋势一致,表示构建的TOPSIS信息熵评估模型可靠,同时TOPSIS信息熵模型能准确选择重点管理与监控的单元体;

单元体幕墙安装工艺之案例解析 第2篇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及单元体幕墙设计及加工技术的日益成熟, 不管是业主还是建筑师越来越青睐于这种施工周期短、结构位移适应能力强的幕墙形式。单元体幕墙具有现场施工周期短、抗变形能力强、气密性较好、装饰效果好等优点, 目前在幕墙工程中得到了较多应用。文章将结合同济联合广场单元体幕墙的特点, 进一步探讨其施工思路。

1 工程概况

1.1 项目背景分析

同济联合广场工程是由上海恒济置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的位于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1240号的综合性工程, 建筑面积共计62123m2。该工程共由四个项目单体组成, 包括B、C、D、E楼, 其中B楼建筑标高98.900m, C楼建筑标高46.500m, D楼建筑标高47.000m, E楼建筑标高23.700m。本工程的建筑幕墙按结构形式可以分为单元式玻璃幕墙、框架式玻璃幕墙等。以下介绍本工程的单元体玻璃幕墙部分。

1.2 单元体幕墙结构特点

同济联合广场工程中的单元式幕墙在工厂已将单元组件制作完成, 即面板已安装在单元组件框上, 而单元组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构件安装在单元组件内侧, 在吊装时单元组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必须在室内操作。单元组件间接缝靠相邻两单元组件相邻框对插组成组合杆件完成接缝, 即其不是在一个整体杆件上的接缝, 而是靠对插组成组合杆件完成接缝。

玻璃和铝合金附框在加工厂组装、粘接、固化。工厂化生产, 效率高, 加工组装精度高, 质量有保证, 同时可大大缩短工地工期;在现场处理埋件之时, 车间就可同时进行组装生产, 时间充分利用, 减少工地现场的材料堆放;根据总体进度计划, 在准确的时间将需要安装的板块运到工地, 立即安装上墙, 减少破损。

2 单元体幕墙的施工工序

测量放线结构埋件检查支座码的安装支座码的校正隐蔽验收单元板工地复检单元板进楼层单元板的吊装止水带安装隐蔽验收。

安装顺序为竖直方向, 由下往上。同层之中, 由右往左进行安装, 目的是减少收口位及公槽插母槽安装方便。

3 单元体幕墙支座码的安装

3.1 支座的定位

支座码在未安装以前, 由放线组人员将单元板的分格线全部弹在结构预埋件上, 检查埋设的预埋件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对于偏差大的埋板设计出修正方案 (见图1) 。

3.2 单元体幕墙支座码的安装

(1) 单元体幕墙支座码的安装, 依据测量放样组所定的内控制量线以及垂直方向处的轴线控制钢线作为前后, 左右的主控线, 而高低的控制用各楼层所弹的1m标高线作为安装基准。

(2) 在同一立面、同一楼层安装单元支座码时, 两端支座由技术较高的施工人员依据外控钢丝线, 以及室内控制墨线, 以及1m标高线进行两端支座的安装、定位, 这关系到整个面垂直度、平整度, 两端安装后, 拉一根横向控制鱼丝线, 作为安装基准, 这样一般技术施工人员即可同时进行安装。

(3) 在安装钢支座之前, 首先对结构混凝土面打凿平整。以便使钢支座与预埋件及混凝土面配合较好、钢支座与预埋件面的接触不应小于70%, 若支座与预埋件高低不平, 须采用钢板、铁件垫平。

(4) 支座在楼层内连接好以后, 用绳子将支座码吊出楼层外, 按照十字中心线进行点焊, 水平仪跟踪检查, 直至标高控制在正1mm范围内。

(5) 单元体幕墙支座码安装的尺寸直接影响到美观, 因而在整个调校过程中, 必须认真实行。调整完毕, 经检查尺寸正确以后进行焊接, 焊接完毕后进行自检、专检、填写隐蔽单报监理验收, 并附上自检记录表。

4 单元板块的运输

4.1 单元板块公路运输

由于采用专门设计单元板块转运架用于长箱货车, 每辆汽车至少能一次运10个板块。但本工程单元板块较大、形状复杂, 单元板块最多只能运8个板块, 可根据情况合理配送, 一般需借助塔吊或汽车吊完成。

4.2 单元板块垂直运输

单元板块的垂直运输过程是指实现板块由地面运至板块存放层的过程。本工程单元板块的垂直运输准备借助总包公司塔吊来完成, 利用此方式进行垂直运输, 需有专用的吊具, 如总包方塔吊繁忙或不具备吊运运条件, 则利用卷扬机进行吊运。

4.3 单元板块在楼层内的运输

(1) 楼层单元件运输通道。鉴于单元式幕墙特点为必须由上往下及左右单一方向安装, 故每楼层必需预留不小于5m之运输通道, 以作楼层之平面运输工作。

(2) 单元板块在楼层内的运输包括单元板块由进货平台运至指定存放地点, 并确保有序、分区摆放;单元板块由叠加存放状态分解成单个板块;单个单元板块运至吊装位置。

(3) 单元板块楼层内运输所使用机具为门形吊机, 此吊机在设计时应考虑到楼内高度空间及单元板块转运架的宽度。

5 单元件安装技术要点与质量控制管理

单元件以小型运输车依预留通道运至安装位置后, 将由专用单元件吊装车将其吊起, 并由专业安装人员调节位置及固定于幕墙码件上, 如此单一方向由下往上逐件安装。

5.1 连接件安装

检查预埋件平面位置及标高, 首先要将施工误差较大的预埋件处理、调整到允许范围内才能安装接件。必须强调指出单元式幕墙的平面位置是靠转接件的位置来保证的, 即转接件安装质量决定幕墙安装质量, 幕墙与转接件固定后幕墙平面不能再调正, 如果转接件安装位置偏差过大, 则幕墙安装质量将无法保证, 因此转接件安装要一幅幕墙 (或一幅幕墙的一个安装单元) 一次完毕并检验合格。转接件平面位置决定了单元幕墙的平面位置, 转接件是单元组件安装的平面基准, 一定要严格按要求定位, 务必使实际位置与设计理论位置的偏差小于1.0mm。

主体结构上安装的连接件, 一定要保证安装的精度, 单元式幕墙外表面的平整度是靠连接件的安装精度和单元式幕墙单元组件的精度来保证的。由于要使一个安装单元的所有连接件三维尺寸一次全部调整到位, 就需用多个吊篮进行安装调整, 安装调整连接件用的工时要比吊装固定单元组件用的工时多几倍, 而且由于组件内侧没有操作空间, 因此要求连接件在三维方向要全部达到位置要求的精度, 且单元组件上的连接构件与连接件的配合要完全吻合才能一次吊装成功, 如果二者配合公差稍大, 就无法顺畅安装到位。

安装在主体结构上的连接件除安装精度要保证单元组件的安装质量外, 还要在吊装固定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调节可能, 也就是说连接件要具有三个方向的六个自由度的调节量。

5.2 单元组件的安装

(1) 专用吊具运行轨道的架设。这种轨道每隔5m左右利用支座固定 (支座与预埋件连接) , 并形成环形闭合, 电动葫芦在轨道上运行, 运行轨道每4~5层移位一次。

(2) 设置上料平台。上料平台是为吊装的单元组件提供卸装的平台, 运输平板车停在平台上, 塔吊将单元组件卸在平板车上, 运入楼层指定的位置上, 本工程中单元板的吊装孔设置在固定件上。

(3) 单元组件摆放。用塔吊将单元组件吊到放在上料平台平板车上, 推到预埋位置摆放。摆放要按照先吊在外, 后吊在里的原则摆放, 否则倒运费时, 可用简易龙门吊进行装卸作业。

(4) 吊装就位 (见图2) 。

(5) 在环形吊轨上设电动葫芦, 在空载时由人工移动就位, 先将单元组件用平板车运到安装位置楼层边, 用电葫芦起吊, 再下落在下一单元组件对插槽中, 然后水平定位, 用拉紧器使插件定位紧固。特别要注意电葫芦的电控设备, 以保证吊装安全。为防止在吊装过程中单元板产生位移, 因此上部采用工字钢来固定吊装绳索, 并在工字钢上根据单元板块的规格加工相应的孔位固定绳索, 如图3所示。

5.3 单元组件吊安装质量控制管理

根据幕墙性能测试吊安装时出现的若干问题, 为保证施工质量特制定以下吊安装注意事项:

(1) 吊装时注意对单元板块的保护, 禁止出现破坏型材表面及划伤玻璃的现象。

(2) 当安装单元被吊装后, 插入己安装单元对插槽中时, 要特别注意防止型材上所穿密封胶条不能滑出, 或有部分损坏。发现因运输或吊装而引起胶条损坏时应及时更换。

(3) 做好单元间水槽处的密封并保证水槽内的清洁。

(4) 不能遗漏水槽每个泄水孔处海绵条的安装及单元接口立柱底部气密海绵堵头安装, 并应严格保证其处于设计位置。

(5) 单元板块安装完成后, 逐个检查调整螺钉并拧紧。

6 结语

随着幕墙施工技术的发展, 通过改进建筑外围护幕墙的安装施工技术方法和工艺水平, 可有效降低施工成本, 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在幕墙施工中, 施工人员必须对单元体幕墙的系统性、完整性及工艺性进行全面考虑。同时深入实际, 认真学习, 不断提高, 促进建筑外围幕墙技术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JGJ102—2003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核心单元体 第3篇

渗透系数等水文地质参数的选取在水利工程、石油工程、高放射性核废料地下贮存等科学问题研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岩体是受结构面切割,具有一定结构的多裂隙体[1]。一般情况下裂隙的导水性远强于岩块,因此,岩体地下水的运动规律和透水性质受到裂隙结构面的空间分布及自然特性控制。通过对结构面的产状、间距、分布类型和隙宽等几何特征的研究,可以间接的掌握裂隙岩体的地下水渗透的基本规律。最早苏联学者提出了单个裂隙水流运动的立方定律,后来被实验证明两侧壁光滑平直,张开度较大且无充填物的裂隙遵循立方定律。对于多裂隙体的渗流问题一直是科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现在采用的方法也多是将裂隙体等效成多孔介质模型,也就是将不连续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等效成连续介绍问题处理。C. louis曾强调要谨慎利用连续介质等效非连续介质[2]。Wilsor和Witherspoon经过研究指出当最小边界大于50 倍的裂隙最大间距时,不能等效成连续介质模型[3]。Maini指出,最小边界大于20 倍的平均间距时,裂隙介质不能等效成连续介质模型[4]。Witherspoon提出了裂隙岩体渗流的尺寸效应并讨论了裂隙粗糙度对渗透性的影响[5]。尺寸问题的本质就是 “典型单元体”的问题,典型单元体的概念最早由Bear提出[6],就是指可以宏观反映研究区域渗透特性的最小区域。Bear也证明了二维条件下方向渗透系数与极坐标下与椭圆的关系。Long等人在随后的研究中使用了一个可以考虑裂隙产状、分布和规模的离散网格模型模拟裂隙体研究其渗流特性,得到了岩体渗透性与裂隙几何参数的基本规律,并提出了裂隙介质可以等效多孔介质的两个基本条件,即渗透系统均匀变化条件和渗透张量条件[7,8]。Johan ham和Auli Niemi在对等效介质大量研究时[9,10],为比较方向等效渗透系数与椭圆的相似程度,在最小二乘法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判断渗透椭圆相似性的指标RMS,并指出了当RMS≤0. 2 时,多孔介质模型可以较好的等效裂隙介质。

近年来国内外都有很多学者使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裂隙岩体的渗流问题[11 ~ 20]。本文利用Fracture To Karst软件,根据国际岩石力学协会对岩石裂隙的分类建议,讨论了中等延展性裂隙岩体REV的存在性与裂隙间距的关系。

1 裂隙岩体的渗透系数张量

渗透系数张量理论最早由Ferradon在1948 年研究多孔介质模型时提出,随后Snow和Romm提出了裂隙岩体的渗透系数张量。裂隙介质可以等效多孔介质时,各向异性裂隙介质渗透性可用渗透系数张量来描述。裂隙岩体的渗透张量是建立在单一裂隙水流运动规律基础上的。当水流服从达西定律,等宽、两壁光滑的裂隙中流体的平均速度计算公式为:

式中: V为平均速度( m/s); ρ 为流体密度(kg /m3); μ 为动力粘滞系数(kg·m/s); g为重力加速度(m/s2); b为裂隙宽度(m);为x方向上的水头梯度。

如果将裂隙岩体等效成多孔介质模型,就是假想流体充满整个岩体流动,流体的流动速度称为当量渗透速度。若有一组符合上述假定的裂隙,裂隙分布均匀,且裂隙面与水力梯度平行,如图1,则其当量渗透速度为

式中:为当量渗流速度; Ke为裂隙组的当量渗透系数; l为裂隙的间距; Vw为水的运动粘滞系数。图1 所示裂隙模型裂隙间距为1m,隙宽为8mm,水力梯度为0. 1,利用公式(2) 计算得到当量渗透系数Ke= 0. 41833 ( m / s),利用Fractrue To Karst计算得到的当量渗透系数为0. 41813 (m/s) (如图2)。

由于水力梯度往往与裂隙面不平行,而水流速度与平行于裂隙面的水力梯度有关,因此,水力梯度可以分解为平行裂隙面方向和垂直方向两个矢量,如图3,它们之间的关系表达式为

式中:为垂直于裂隙面的单位矢量。

在二维渗透场内设有笛卡尔坐标系OXY,假设单位矢量与XY坐标轴夹角的余弦分别为cosα1,cosα2,在两个坐标轴上的投影可以分解为J1、J2,代入公式(3),再根据张量的定义,可知二维模型中的渗透系数张量并以K表示,为简洁式中cosα可以用 α 表示,写成张量形式为:

对于图1 所示裂隙介质的渗透张量为:

当裂隙岩体发育有几组不同产状的裂隙时,同理可得,

如果在图1 所示裂隙模型基础上增加一组相同间距,相同隙宽的垂直裂隙如图4,那么根据式(5) 可以求得此裂隙介质的渗透系数张量

利用Fractrue To Karst求得的方向渗透等效系数,如表1。

M. Wang等[21]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通过方向等效渗透系数,求解出裂隙介质渗透张量。设方向等效渗透系数:

其中: Δh为m方向的水力梯度,q为流量向量。因此方向渗透系数Kp(m) 可以写成方向矩阵与渗透系数张量相乘的形式:

式中: K为裂隙介质的渗透系数张量,m为方向向量

在二维坐标下展开式(7) 就可以得到m2i1K11+ m2i2K22+ 2mi1mi2K12= Kp(mi) 其中K11、K22、K12为二阶渗透张量的三个分量,Kp(mi) 是第i个方向等效渗透系数。

如果相互独立的方向渗透系数N≥3,那么N个含有K11、K22、K12三个未知变量的线性代数方程组可以写成矩阵的形式:

其中:

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可求得回归系数K11、K22、K12。如图4 所示裂隙介质模型,利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可以得到其渗透系数张量为这与根据理论计算出来的结果比较接近,因此认为通过Fracture To Karst计算的等效渗透系数是可靠的,求得的REV的存在性和尺寸也是可靠的。通过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这类裂隙介质模型渗透性质趋近于各向同性,其在极坐标下的渗透系数椭圆也更接近圆,如图5。

2 中等延展性裂隙模拟

根据1978 年国际岩石力学协会的分类表,中等延展性裂隙是指裂隙最大迹长小于10m、大于3m的裂隙。裂隙越长越密,其典型单元体的存在性越大,典型单元体的体积越小。张莉丽、张辛等人已经论证过低延展性裂隙模型,在很密集和密集间距时肯定有REV的存在,由于裂隙迹长的增加,可以推导中等延展性的裂隙模型在平均间距小于0. 2m时REV都是存在的。本文从中等间距( < 0. 6m)的裂隙开始讨论。

根据裂隙间距分类表,间距在0. 2m到0. 6m之间的裂隙为中等间距,在30m × 30m范围内生成两组正交裂隙,隙宽均为0. 0001m,两组裂隙的参数如表2 所示。共生成裂隙384 条,其中水平裂隙192 条,垂直裂隙192 条。生成的裂隙如图6 ( a)所示。

为了研究此随机裂隙模型的渗透性质的均匀性,根据前人研究的经验,只要研究区域内的各方向渗透系数不随研究区域的小的变化而剧烈变化,就可以确定其区域为均匀介质。因此设计图6 里的(b)、(c)、 (d)、 (e)、 (f) 5 个研究区域。保持每个区域的水力梯度都为1,经过数值计算得到每个研究区域各方向的等效渗透系数,经过比较渗透系数,如图7,可以看从4m × 2m变化到6m × 3m渗透系数发生剧烈变化,比较6m × 3m、8m × 4m、10m × 5m研究区域边界增大时渗透系数并没有发生突变。因此研究区域大于6m × 3m时裂隙模型表现出较好的均匀特性,可以看作最小的均匀尺度。

3 方向渗透系数计算与REV的确定

以上文求得的最小均匀区域为基础,以流线方向与X轴方向加角0 度为初始角,顺时针旋转,每间隔10 度,计算一个等效渗透系数,这样就可以得到36 个方向的渗透系数,如表3,利用极坐标下的椭圆方程( 式9),对方向渗透系数进行拟合,可以得到拟合方程(式9) 和拟合曲线(图8),评价拟合度系数RMS为0. 088,小于0. 2,因此可以得知,此类裂隙岩体模型当区域大于6m × 3m时,可以很好的用多孔介质等效,其水力学行为也可以很好的用连续介质模型表示,此区域大小可以视为此类裂隙岩体的REV。根据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可以得到此裂隙岩体的渗透系数张量

其中: ρ 为半径; a、b为椭圆长短半轴的大小; T为椭圆主轴与极坐标0 轴的夹角。

进一步计算可知,中等迹长裂隙当间距小于0. 6m时REV一定存在,当裂隙间距为中等间距或更宽时时REV不存在,并可以得到中等延展性裂隙的REV存在情况表(表4)。

4 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在裂隙岩体等效连续介质性质研究中,其等效性质与裂隙的间距和延展性的组合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情况下裂隙的延展性越大、间距越密其岩体性质越接近连续介质,水力学性质也越接近多孔介质。对于迹线长度大于3m的正交裂隙岩体,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 其平均间距小于0. 6m时,REV是一定存在的,并且小于6m × 3m,而具体REV的尺度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 当平均间距大于0. 6m时,岩体可能无法等效于多孔介质模型。

(3) 文中介绍的方法可以很好的用于裂隙岩体的水力学作用的研究,并且结论比较可靠。但是可以看出,研究过程中还要继续考虑裂隙面的开合程度和粗糙度对岩体水力学性质的影响,同时也要进一步讨论多组裂隙的多种方向的组合对渗流的影响。

摘要:岩石力学工程中常利用等效多孔介质方法研究裂隙岩体水力特征,等效渗透系数就是等效方法中的重要参数,典型单元体(REV)尺度与存在性决定了等效渗透系数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因此,研究典型单元体的尺度和存在性有重要意义。利用随机方法和水量均衡法开发离散网格软件FractureToKarst研究裂隙岩体渗透问题,从理论推导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两种方法验证了程序在研究裂隙岩体渗流的尺度效应的可靠性。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两组正交中等迹线长度的二维裂隙网格,讨论了此类裂隙岩体REV的存在性及尺度与其裂隙间距的关系,并通过统计学的方法求解出渗透系数张量。

浅谈超高层单元体玻璃幕墙的安装 第4篇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单元式隐框,玻璃幕墙,安装施工技术,单元体安装

1 工程概况

奥体南区B座商业办公楼工程属于内外双层单元式呼吸幕墙, 四周转角处为圆弧单元呼吸幕墙, 主体结构中央核心筒加四周钢结构式结构, 幕墙就是主要主体结构核心筒和钢结构间的混凝土楼板称重。幕墙板块较大, 总幕墙面积44 580 m2。檐高:157.15 m, 地上31层, 地下5层, 幕墙造型南北里面为圆弧面, 东西里面为平面附带铝合金装饰条, 4个转角为圆弧转角 (如图1) 。

2 单元式玻璃幕墙吊装

结合该工程特点单元式隐框玻璃块体主要采用自制式移动吊车进行施工。

活动吊装系统和配重、安装吊车由车身组成, 槽钢管焊接而成, 焊接完毕以后, 喷上蓝色油漆和编号, 安装尼龙万向轮, 便于移动, 在前端设置固定支撑臂, 稳定吊车, 在吊装时放下, 吊装系统由卷扬机、前吊臂和拉杆组成, 卷扬机上采用12.5 mm钢丝绳进行吊运, 采用前吊臂槽钢焊接而成, 用销钉固定在车身前部, 可以转动, 吊车转移到其他施工段的时候能收起前吊臂, 便于转运。吊车后部设置配重水泥块, 增强吊车稳定性。

下面介绍单元体安装吊车 (炮车) 吊装方法。

第一施工阶段 (4~16层) 和第二施工阶段17~31层的单元体在17层、31层利用炮车做吊点, 将各楼层单元体由上料区吊运到各楼层, 倒运到安装部位放置以备安装;将堆放在楼层内的单元板块人工转运至平板车上, 推到建筑边缘的待安装位置, 单元体正面平放。

(1) 起吊前, 先在吊装端悬挂上一个重物, 调试活动吊装小车是否处于稳定状态, 然后再吊装玻璃, 起吊单元体前, 需要检查各挂点是否连接可靠, 二次保险绳是否绑扎到位。 (2) 单元板块安装前, 先将活动吊装小车安装到F17层, 调整到位, 放下吊钩。安装层的上层安装人员使用1.5 m长钩或者在楼层预先拉设一根通长钢丝绳, 用长钩钩住吊具或者预先让吊钩从楼层拉设的钢丝绳里侧通过 (通过该钢丝绳束缚吊装绳, 可以保证吊装板块不至于偏离楼面太远) , 这样可以保证板块最大限度地接近楼面, 再缓慢放下板块, 安装层的操作人员使用中空手动吸盘进行微调, 就位后进行安装。 (3) 为防止起吊过程中, 板块可能撞击到楼层边缘, 实现在楼层边缘安装软性橡胶轮胎作防护。同时在单元体板块上拴上拉绳。 (4) 活动吊装小车放下吊钩, 吊住单元板块吊点, 随着装运组推动单元板块向外走而缓慢收紧吊绳。 (5) 到达结构边缘时, 单元体板块准备出楼层, 活动小吊车的吊绳缓慢放松, 将板块托住, 防止其快速下滑, 室内操作人员拉紧拉绳配合上方吊装, 缓慢松动拉绳保证玻璃缓缓出楼层。 (6) 活动吊装小车收紧吊绳, 将单元板块吊出。安装层安装人员开始接受板块, 转运小组开始倒运下一板块。 (7) 活动吊装小车缓慢放开吊绳, 将单元板块垂直放下至安装位置上, 下层安装人员使用中空吸盘, 扶稳板块, 防止与结构和安装好的板块或龙骨相撞, 安装人员开始安装单元板块, 就位后, 进行微调。转运小组将下一块单元板块装上发射车。待吊装到位后, 工人系挂好安全带站在楼层边缘进行安装, 根据实际需要, 有板块平整度或者缝隙等是在内侧无法保证的情况, 同时外挂吊篮下放辅助施工。

3 单元式隐框玻璃幕墙施工要点

3.1 安装工作流程

单元体就位示意图:测量放线待安装处准备拉钢丝线, 单元转接件安装, 硅酮胶板安装, 单元板块固定移动平板车, 下一单元板块安装隐蔽资料, 避雷安装单元转接件调整安装板块, 挂钩装好, 起吊绳, 单元板安装验收防火岩棉安装, 隐蔽资料标高, 检查出入、左右。检查单元板运输, 转接件固定, 转接件初步固定, 测量检查中间验收, 隐蔽验收 (如图2) 。

3.2 施工工艺

施工工艺流程图如图3所示。

3.3 单元体幕墙安装要点

(1) 测量放线:该工程埋件采用的是最便于施工调整的面埋形式, 大部分的转接件安装工作可以安排在楼层内进行, 有利于提高施工效率, 减少较差作业带来的安全隐患。根据前篇测量放线方案进行测控, 实现内外控线双线复核的形式。依据轴线位置的相互关系将单元体分格的十字中心线弹在预埋件上, 为安装支座的依据。

(2) 单元体转接件的安装, 单元体转接件采用螺栓栓接在预埋件上。 幕墙施工为临边作业, 根据进出位控制线来检查转接件的前后与左右偏差。保证转接件的安装精度, 除控制每个转接件前后左右尺寸后, 还要控制每个转接件标高, 笔者公司允许偏差为±1 mm, 计划用水准仪进行跟踪检查标高。

连接时严格按照图纸要求及螺栓紧固规定, 一次转接件各部位校对完毕后即进行螺栓初步连接。 连接件安装精度与偏差符合验收规范要求。

(3) 单元体就位安装: (1) 单元板块运至安装位置后, 不放开吊点, 进行就位安装。 (2) 单元板块的下行过程由板块吊装层的上一层的指挥人员负责指挥。 (3) 单元板块在下行过程应确保在所有经过层都有人员传接板。 (4) 单元板块的插接就位。

单元板块的插接就位由单元板块吊装层完成, 单元板下行至转接高度之间与单元体挂点相距200 mm时, 板块停止下行, 进行单元板块的左右方向插接, 左右方向插接完成后, 板块坐到下层单元板块的上槽口上。

每层单元体安装时均使用水准仪进行测控, 不累加误差。若不合格通过转接件和铝合金转接件上的长圆孔进行三维调节。

(4) 防水压盖安装, 单元体标高符合要求, 首先要清洁槽内的垃圾, 然后再进行防水压盖的安装, 清洁剂擦干净再进行打胶工序, 打胶时一定要连续饱满, 再进行刮胶处理, 这一环节切记不能疏忽, 打胶完毕后, 待硅胶表干后进行同一层间的闭水试验, 监测没有渗水后, 再进行上一层单元体板块的安装工作。

3.4 单元式隐框玻璃防水打胶

(1) 幕墙面板安装完成后, 先清理板缝, 一定要将板缝周围的干挂胶打磨干净, 再嵌入泡沫条。 (2) 泡沫条嵌好后, 要贴上防污染的美纹纸, 以避免密封胶渗入幕墙壁块造成污染。贴美纹纸应保证缝宽一致。 (3) 美纹纸贴完后再进行打胶, 胶缝要求横平竖直宽度均匀、缝表面光滑平整。完成密封胶半干后再撕下美纹纸。 (4) 采用“靠山法”进行打胶工艺。在被打胶的部位贴上保护纸。 (5) 用2根角铝靠在打胶、刮胶部位, 注意缝宽。用橡胶刮刀进行刮胶, 刮刀根据大小、形状能任意切割。

3.5 收口、收边施工

收口收边是幕墙施工的重点, 收口收边直接影响幕墙施工的质量, 幕墙施工有30%~40%的工作量在收口、收边, 而且收口收边处理不好, 容易产生漏水。因此, 我们在收口收边处, 在不同类型幕墙交接处、幕墙本身的收口处、沉降缝等地方作为施工中重点控制对象, 要求精益求精, 一丝不苟, 严格按施工工艺及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施工, 确保安装质量及安装精度。该工程收口位置包括以下几个部位, 分别采取相应的措施。

4 检查验收方法

(1) 对每道工序制定验收标准, 在每道工序大面开始施工前先做工序样板, 样板验收合格后大面开展施工时严格按照样板要求施工。 (2) 各工序完成后项目先进行自检, 自检合格后报甲方及监理验收。 (3) 各工序经各方验收通过后方能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参考文献

[1]赵西安.建筑幕墙工程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2]张芹.新编建筑幕墙技术手册[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3]JGJ102-2003, 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4]侯灵云.超高层、高层建筑玻璃幕墙施工管理技术探讨[J].四川水泥, 2015 (12) :283.

[5]卞永兴.幕墙施工管理要点及注意事项[J].科技传播, 2015 (9) :99.

核心单元体范文

核心单元体范文(精选4篇)核心单元体 第1篇单元体结构设计[1,2]已成为现代航空发动机的重要设计原则和特色,但当前航空发动机主要从整机角...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