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国培点滴用心感悟
回忆国培点滴用心感悟(精选2篇)
回忆国培点滴用心感悟 第1篇
回忆“国培”点滴 用心感悟
“国培”学习使我们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了新课标理念和新课改的精神,为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基础,也让我明白了教学责任的重大和教育意义的深远。让我深深体会到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科学内涵。
“国培”学习也使我明白了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不仅要具备精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广博得文化基础知识,更要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因此,树立新的师生观念是非常必要的。新课程已经走进课堂,作为教师,我们应把握时代的脉搏,顺应历史的要求,那就要迅速转型,由“知识仓库型”升级为“创新型”教师,以创新教育来促进社会的发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正深入人心。教师要勤于学习,自我完善,经常充电,提升自己的文化专业知识和道德修养水平。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勇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所以我们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在这个知识爆炸型的社会,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瞬息万变,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地更新陈旧的知识才能教书育人,更好的去教育人。总之,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继续努力学习不断充电,好好钻研教学业务,让自己理论水平更高、实践能力更强,发展进步更快。我也相信在倾听、反思、实践中,我的教学之路会愈趋成熟,相信会做得更好,通过学习,让我思考,让我有了诸多收获——
一、巧创激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心理学家认为:“智慧出于手指尖上”。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操作的机会,让学生亲自操作,通过观察、分析,来发现规律,获取新知,也能在教学过程中,经过合理组织、调控,学生不断进入兴奋状态,使课堂教学产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高潮,从而使学生的身心沉浸在自主探究的情趣之中。
二、运用探究式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中,在以教师为主导的前提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的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教师着力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只有达到这样的境地,才会真正实现学生的主动参与;也只有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才能很好地得到加强。
三、运用变式教学,确保其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热情
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处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首先要求学生有参与意识。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变式教学是对教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揭示不同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够唤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能够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四、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在总结、反思中成长
作为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我们教师应具备良好的理论知识,善于发现,善于积累,善于研究初中数学教学法,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应该坚持写好“教学后记”,在教学中反思,在总结中进步。在新课程的引领下,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愉快教学而努力,在积淀中成长,在坚持中磨练,在反思中创新,在研究中奋进。我将结合新课程的精神,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认真钻研符合本校学生的数学教学法。运用新课程提倡的“任
务型”教学模式和“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我将不断的学习新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国培”是国家教育部送给我们一线教师的一份精神文化“大餐”,专家在讲解自己的理论观点时,无不旁征博引,特别是列举了大量的课堂实例,在实际课堂教学操作中、在过程的引领中传授知识、讲析技法、阐明理念;可以说这些专家都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金点指”的本领传授给了我们,让我们在教学的“迷津”中找到方向,在过程的体会、领悟中内化知识,促进自己实际的教学技能的形成、巩固。经过培训,我无论在思想上,还是教学技能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今后我会在教材的钻研上多下功夫,在新的教学理念的带动下,转变教育思想,改变教学模式,实施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努力成为一名新型的受学生欢迎的研究型教师。
回忆国培点滴用心感悟 第2篇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沟通
班主任工作是一门学问, 需要用心探索;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 需要用心雕琢。尽心尽力是每一位班主任应尽的职责。了解班级各个阶段的整体情况, 对存在的问题用心思考, 运用针对性的方法加以解决, 才能使班级良好的运转。以下以我班具体情况为例, 简要谈谈用心沟通对班级管理的重要性。
提到我们班, 有不少老师都会拍手称赞。我不知道是同事出于礼貌的鼓励, 还是之前班级的表现给大家留下的印象太好。一、二年级连续四个学期被评为“文明班级”、多次被评为“学风优秀班级”, 这些荣誉很多是学生的努力换来的, 但作为班主任, 我也感到欣喜, 觉得自己的付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肯定。这学期, 学生到了三年级下学期, 本以为他们已经到了该懂事该省心的年龄, 可事实并非如此。班级状况一直很不稳定, 从早晚自习、粉笔字到卫生、体育, 可以说每个方面都很让人焦心, 班级量化在平行班级甚至在整个系部都居于倒数, 这在很大程度上着实反映出班级所存在的严重问题, 也因此引起了系部的注意。
与量化相比, 我觉得班级学生中普遍存在一种很可怕的思想, 他们对周围一切表现出一种与他们年龄极不相符的人情淡漠, 对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当成是别人对他们理所应当的付出, 他们非但不懂得回报, 反而对别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做了, 是你应该做的;没做, 就是你的失职。对学习, 他们虽然清楚自己有很多事情要做但依然我行我素;对学校的一些管理制度, 他们会从语言、表情和行为上表现出很直接很严重的不满, 尽管过后依然还是能够按照要求去做;而对老师苦口婆心的劝导, 他们更多的是麻木;当出现违纪情况, 老师或领导对其进行管理时, 他们会表现出明显的反叛, 要不进行诡辩理直气壮地宣布他们的歪理邪说, 要不干脆甩脸走人, 有的即便闷不做声, 但也会暗地里较劲。更让人气愤的是, 有时老师的一些要求明明为了他们好, 他们反而不知好歹, 在底下一片唏嘘。不夸张地说,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就是“被宠坏的一代”, 自私冷漠、任性蛮横、心浮气躁。
班级量化上的退步, 会让人有些失落;但学生的冷漠, 更让人忧心。当老师当班主任的没人会嫌苦嫌累, 只要有学生的理解, 他们就会信心满怀、干劲十足。可老师也不是圣人, 对于学生的不理解、不尊重虽说会经常自我宽慰, 但次数多了, 想到自己倾心倾力的付出也会感到疲惫、寒心。
在系部书记的鼓励和指导下, 我决定在班级召开一次特殊的班会, 不提量化不提制度, 采取聊天话家常的形式, 说出我想说的话, 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老师背后付出的点点滴滴, 让学生懂得不管是家长的、老师的、还是同学的关心都是需要用心去体会感悟并体现到行动、回报中的, 不要一味地去索取、接受, 而要学会给予、付出。
决定了之后, 我利用晨会时间通知班级所有同学, 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班会, 任何同学不得缺席, 需要向各个处室请假的我会出面。班会定在礼拜二的一个晚上, 而越临近班会时间, 我的心情越不能平静下来。想想班级现在这种遭到不能再遭的状况, 想想自己的付出, 再想想学生的淡漠, 老是有种想哭的冲动。我不想在学生面前失态, 但因为跟他们约定好了时间, 而且自己之前一再强调会议的重要性, 作为班主任更不能言而无信。所以, 在还没调整好状态的情况下, 我走进了教室。这次班会, 有几个“第一次”:
第一次在学生面前流泪, 虽然之前努力调整情绪但还是没能控制住。我真的觉得在学生面前哭是很不光彩的事情, 但这是一种感情的自然流露, 教室里安静的气氛、学生惊异又关切的眼神让我感觉到了一种别样的尊重和幸福。
第一次在学生面前历数自己的付出, 表达自己付出之后希望得到尊重的合理意愿。比如逢年过节发飞信祝福时学生的视而不见、毫无反应, 比如过圣诞节的时候买好孔明灯放在各个宿舍并且附上祝福, 但学生连一句简单的谢谢都没有, 比如为了让学生增加一技之长自费给全班学生买好看的练习本, 学生反而不理解甚至抵触, 比如为了让学生打扫卫生时能省力一些干净一些, 利用周末休息时间自掏腰包专程去买卫生用具, 等等。在说这些的时候, 我没有用严厉的批评的语气, 而是淡淡的叙述, 有时还会用一种调侃的口吻。我发现, 很多学生埋下了头甚至有的学生还哭了, 我相信这一刻, 学生内心是有所触动的;这一刻, 我用真诚换来了他们真诚的内疚和反省。
第一次让全班学生思考班级或某个同学的优点, 并且大声说出来。这样做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在这个过程中我分析并指出, 集体荣誉感要正确地理性地体现, 而不应是盲目的粗鲁的, 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和心态, 不嫉贤妒能, 要勇于承认自己身上的不足, 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
班会是在学生的掌声中结束的。之后, 我明显的感觉到我跟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 路上学生会大老远的跟我打招呼, 用飞信发通知的时候不再是“石沉大海”, 在刚刚过去的端午节会有一些学生主动给我发祝福短信, 等等。于细节中体验改变和进步, 虽然很小, 但我觉得也是一种良好的势头。
回忆国培点滴用心感悟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