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问题现状范文
环境问题现状范文(精选6篇)
环境问题现状 第1篇
我国环境问题现状及对策
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将其定义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环境问题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不利于人类生产、生活,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环境资源问题继续恶化,将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生态环境安全。我们应该认识到,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下面是本人对我国环境资源问题作一些探讨,并就如何改善我国环境资源状况提出几点建议。
一、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
2012年6月的《201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11年的监测结果表明,全国环境质量状况总体保持平稳,但形势依然严峻,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公报》用一组组数据,展现了中国环境状况和环保进展中的积极变化,也反映了中国环境和环保中存在的问题。
令人欣喜的是,“十一五”期间,在能源消费和国民经济年均分别增长6.6%和11.2%,均超过规划预期的情况下,二氧化硫排放量、城市和工业领域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14.29%和12.45%。2011年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为2499.9万吨,比上年下降2.04%;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2217.9万吨,比上年下降2.21%。看似微小的数据,却有着重大的意义——这表明,我国局部地区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作用逐步显现。与之相伴的有更多让人欣喜的消息:全国城市声环境质量总体较好。77.9%的城市区域噪声总体水平为一级和二级,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区域噪声总体水平为一级和二级的占76.1%。《公报》显示,全国辐射环境质量总体良好。环境电离辐射水平保持稳定,核设施、核技术利用项目周围环境电离辐射水平总体未见明显变化;环境电磁辐射水平总体情况较好,电磁辐射发射设施周围环境电磁辐射水平总体未见明显变化。同时,我国生态建设进展较好。截至2011年底,全国已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2640个,总面积约14971万公顷,其中陆域面积14333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4.9%。
喜中有忧,透过《公报》,我们清醒地看到,中国环境依然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全国地表水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浙闽片河流、西南诸河和内陆诸河等十大水系469个国家控断面中,Ⅰ至Ⅲ类、Ⅳ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61%、25.3%和13.7%。在监测的200个城市4727个地下水监测点位中,优良—良好—较好水质的监测点比例为45%,较差—极差水质的监测点比例为55%。农村环境问题日益显现。2011年对全国364个村庄的监测试点结果表明,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的村庄占81.9%;农村地表水为轻度污染;农村土壤样品超标率为21.5%,垃圾场周边、农田、菜地和企业周边土壤污染较重。
二、我国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中国环保任重道远,环境问题在我依旧严重,究其原因应该说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地理因素,亦有经济、人文社会等因素,下面将分别进行一下具体的阐述。
(1)经济因素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同时也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个阶段正是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的时期,因而我国在这一时期承受的生态环境压力会更为沉重。
第一,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问题恶化。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对社会生产力的极大解放,这种解放刺激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与此同时,对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和各行业污染物排放量也会随之高速增加。然而,由于国民经济尚处在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转型时期,人们只关注于经济增长的数字,却往往忽略了其背后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造成环境的极大破坏;我国近年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呈几何级数增长。
第二,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市场经济发展所追求的是高额利润,是相对少数人的利益,而环境保护则是多数人的利益,二者是对立状态,法律对这种显性冲突的社会关系,比较容易做出规范。而我国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经济利益的主体和环境利益的主体具有统一性。但近年来,我国农村环境恶化尤为明显,一些乡镇企业的农民为“脱贫致富”,宁肯容忍环境污染对国家、所在集体和本人的损害。对此,国家不得不采取强制措施关闭“十五小”企业。但在一定意义上,政府既是冲突调解者,又常成为冲突的一方(地方利益),违法阵营庞大,法律执行的难度极大。
(2)人文社会因素
“生态学作为一门科学,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一直就与‘人类社会’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果说前期的生态学更多地显示了自然属性的话,那么现代的生态学,则更强烈地显示了它的社会属性这一面。”
第一,我国人口众多,环境的资源压力大,环境问题与人口有着密切的互为因果的联系。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一定地理环境和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人口增长应有一个适当比例,人口问题与环境问题是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庞大的人口数量及快的增长,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可以这样说,我国的人口问题是短时期内很难扭转的最大社会问题之一,这是用不着忌讳的。人口问题导致了我国资源的绝对短缺,因而往往出现了对资源的无节制开发的现象,这种现象伴随着惊人的浪费,给我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第二,公众环保意识普遍较差。“所谓环保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环境状况和了解环保规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基本价值观念而发生的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它最终体现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上。”目前我们国家的大多数人对于
环境问题的客观状况缺乏一个清醒的认识,据调查,国民对于环境状况的判断大多是态度中庸,无敏感性,对许多根本性的环境问题缺少了解,甚至是根本不了解,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的社会公众不愿意主动地去获取环境知识。2000年“世界环境日”前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教育部联合进行的对全国公众环境意识的调查报告得出的结果是,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知识水平还都处理较低的水平,环境道德较弱,我国公众环境意识中具有很强的依赖政府型的特征,政府对于强化公众环境意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从这些大量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国民的环保意识是有多么的差。一国的国民的环保意识如此的差,可以想象这个国家的环境问题又是怎样的一个状况了。
第三,环境问题与贫困等其它的社会问题交叉在一起,又有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环境问题在当今世界各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们可以归纳出这样一点,富国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与污染物相关的环境污染,而穷国环境问题主要是与自然资源相关的环境破坏,前者比较容易得到防治和恢复,而后者的防治和恢复则要困难的多。我国的环境问题也有类似情况,在平原、沿海及大城市等经济发达的地区,环境问题主要以环境污染为主,如今经过不断地治理正在不断有所缓解;而西部相对贫困地区,环境破坏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十分严重,且日益呈现出环境问题与贫困同步深化,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
三、加强环境保护的对策措施
加强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环境保护工作,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完善监督体制,建立长效机制,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
(1)完善立法,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必然引起传统的环境保护观念的转变。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理念, 在污染治理方面应当反对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 法律的制定要确立预防为主的理念, 在环境资源法律保护方面,应树立整体环境资源观, 用整体观点去看待自然资源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在加强环境保护执法和司法的力度方面,要健全环境执法责任制,理顺各个执法部门之间的关系, 明确各部门的执法责任和权限。对于法律有明确规定而执法不力的, 应该由有关机关予以监督。尽可能地防止行政权力缺位、越位现象的发生。做到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2)优化能源结构以提高能效
提高能效和开发利用清洁、可持续能源的根本在于科技进步,既要继续扩大技术引进的力度,又要提高我国的技术创新水平。在环保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我国环保科技的发展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对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的投入,提高了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因此政府可以鼓励开发和应用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如洁净煤、煤层气利用,绿色照明、再制造等。
因此我们可以效仿,加强环保科技的投入,加速环保产业的发展,不仅得强化环保科技内容,提出可操作的政策措施,还大力培养环保科技人才,满足对环保产业发展和执法队伍人员的需求。
(3)增强全社会环境意识
在推进中国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政策等工作的同时,还需充分认识到公众在解决环保问题上的力量。首先,要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只有提高了意识,手法,间顿,环保,参与才能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其次,鼓励公众与新闻媒体舆论对政府、工业污染大户等监督,施以压力才能使环保政策切实。尤其要指出的是一些环保民间组织的兴起开始影响到政府决策的形成与实施,并在引导环保节能社会风气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
[2]《201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12年6月
[3] 《为什么要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经济日报,2004年12月
[4] 《环境问题与环境意识》,华夏出版社,2002年
环境问题现状 第2篇
——《环境生态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论文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呈现出新面貌,城市的环境质量在经济高速增长的 同时也普遍呈现恢复态势。但也应该看到,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环境问题却越 来越突出,各种污染与生态问题交织在一起,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农业环境受到严重冲击,农民利益受到极大伤害。农村的环境问题已是刻不容缓、急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主要对荆州市监利县农村环境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对问题提出一些见解。
【关键词】农村环境 生活污染 农业污染 环保意识 生态农业
【正文】改革开放以来,监利县的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农村对我县的经济建设起着巨大的支撑作用。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县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农村环境正在逐步的以隐蔽或公开的方式遭受破坏。经济发展了,但农村的环境问题却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了,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一、监利县农村环境现状不容乐观
近年来,监利县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村环境质量不容乐观,一是生活污染,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没有排水、排污等基础设施和垃圾收运情理系统,生活垃圾和废弃物乱堆乱放,畜禽散养,形成环境脏乱差等问题;二是农业污染,农药、化肥、农膜的不合理使用,形成农村面源污染、农膜污染,乱烧秸秆形成的大气污染等问题普遍存在;三是农村环保投入不足,农民环保意识淡薄。
二、农村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分析
1农民的环保意识较差重视程度不够。环保意识问题是导致
污染产生的根本原因。一是农民的环境意识不强温饱即足只顾眼 前利益没有长远打算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在处理环境与经济关系 时片面强调眼前和局部利益没有将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实到具体工 作中对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二是相当部分企业环保 意识淡薄在利益驱动下在防治污染上消极对待有的甚至闲臵污 染处理设施搞偷排。三是农村环保宣传教育力度不够群众的环境保 护意识总体不强许多群众往往会对涉及自身利益的环境违法行为进 行举报或投诉而对自身破坏或影响环境的行为缺乏自我约束。2环保资金投入不足治理力度不够。当前农村环保工作主要
靠县市级环保部门乡镇级环保组织机构标准不健全落实工作还是 以县市环保部门为主使农村环保工作在工作质量和效率上大打“折 扣”很难将各项环保方针政策落到实处。环保投入不足导致环保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环保队伍自身建设难以跟上形势需要环保机构 设臵滞后缺乏有效的手段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3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农药、化肥及农膜的大量使用使农产 品的污染居高不下“白色污染”有增无减。农民盲目追求农产品 单产超量或不科学使用化肥使农产品质量降低过量或滥用农药 使粮食、果蔬等农产品受到污染同时还影响到有益生物与生物多样 性的保护致使生态失去平衡大量使用地膜或塑料大棚使农作物 早结果早上市但不容忽视的是大量使用地膜又不进行清理或 科学处理长期使用对土壤十分有害造成了农用地膜污染严重。城镇、农村及农业污染日益加重农业面源污染比重逐步上升。
4农村生活垃圾和畜禽粪便污染。农村生活垃圾不能得到有效 处理生活垃圾在沟渠、村头路边随意乱倒堆积成为新的污染源。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养殖专业户越来越多规模逐渐扩大 但是大多数养殖专业户对畜禽场排放废弃物的处理和贮运能力不 足畜禽产生的固体粪便随意露天堆放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无害化 处理臭气四溢粪水横流畜禽场产生的废液污水多数就直接排 入沟渠导致农民生产和生活环境污染加剧。未经过无害化处理的畜 禽粪便含有多种致病病菌和寄生虫卵直接作为肥料或一遇大雨 粪便污水随地表径流入水体必然会导致疾病传播威胁到人体健康。
三、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对策
1、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农村环保工作的合力。归根结底造成农村环境污染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人的重视不够 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农村环保工作。各级领导要重视要把 广大农民群众发动起来,从教育百姓、提高百姓思想认识和环境意识 入手使老百姓树立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农业意识。开展多层次、多形 式的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农民的环 境意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广健康文 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帮助农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 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2、切实加大农村环保投入进一步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效 能。
各级组织要将环保投入列入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并逐年增
加加大对农村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的资金投入重点解决所辖地区 污水和生活垃圾的处理。一是要切实把农村环境保护作为财政支持和
保障的重点制定“以奖促治、以奖代补”等激励政策加大对乡镇、村两级资金投入。二是要大力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 护。农村环境保护的最终目标是要持续改善农村环境状况提高农民 生产生活环境质量。因此农民的主体作用必须充分调动起来在政府 政策引导和财政资金“以奖代补”支持下主要依靠农民自身力量 大力开展“三池一改”以及庭院绿化、美化、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等工作。三是要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环保专项 资金支持。现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都将持续加强农村环保投入 我们要把握机遇积极申报项目努力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支持。
3、全面推进村镇“清洁工程”着力整治农村环境。
推进农村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调整完善农村污水、垃圾处理 等环境基础设施认真做好应用水源地保护、畜禽养殖、农业面源污 染防治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畜禽养殖污染无害化处理技 术实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发展使用清洁能源建立健全农村环境 保护长效机制。努力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生产技术生态化、生 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和推行清洁 生产积极推动乡镇企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技术含量高、物耗少、污染轻、效益好的产业和产品把产业结构调整和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实用治理技术、发展环保产业结合起来。
4、加强农业科技的攻关和推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加大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科研攻关力度积极推广先进的耕作技 术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开展生态农业建设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途 径。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和推行清洁生产 积极推动乡镇企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技术含量高、物耗少、污染轻、效益好的产业和产品把产业结构调整和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实用治
理技术、发展环保产业结合起来。
【结语】总之,我县的环境问题已经非常严峻,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不仅仅限制我县农业的持续发展,更为严重的是其他危害直接威胁到农民的健康、生命和财产安全。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必须找到农村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从多方面入手寻求解决途径,使我县的农业得以持续发展,以利于农村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我县应该结合我县农村环境污染的实际,努力实现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参考文献】
我国锑环境污染问题现状 第3篇
1 土壤中的锑污染
锑是土壤中常见的一种微量元素元素, 各种类型的土壤中均含有一定量的Sb元素。我国各省区市A层土壤中Sb背景值浓度范围为0.02-87.60μg g-1, 其中广西和云南的最大Sb浓度值远高于其他省市区, 分别为87.60μg g-1和39.50μg g-1;Sb背景值平均浓度值较高的省区是广西、云南、贵州和湖南, 分别为2.93μg g-1, 2.44μg g-1, 2.21μg g-1和1.87μg g-1。这几个Sb背景值浓度较高的省区均是我国的产锑大省。
位于湖南省的锡矿山是我国最大的锑矿出产地, Qi等 (2011) 对锡矿山矿区土壤调查结果显示, 锑在锡矿山锑矿区10个采样取得121个表层土壤样品中的含量范围为79.63-54221.71μg g-1, 平均浓度为μg g-1, 几个采样区中距离锡矿山水厂最近的采样区平均含量最高, 达到14626.47μg g-1, 距离较远的采样去平均浓度最低, 小于1000μg g-1。He (2007) 对锡矿山采矿冶炼区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矿区土壤中Sb浓度处于100.6-5045μg g-1之间。
2 水体中的锑污染
我国未受污染的自然水体中Sb含量很低, 平均浓度不超过1μg L-1。张立城等编写的《水环境化学元素研究》 (1995) 对我国长江水系中元素背景值调查研究结果发现, 长江上游通天河水系中Sb浓度范围为0.07-4.92μg L-1, 平均浓度不超过1μg L-1, 长江下游水系Sb平均浓度与上游基本相同。
尽管我国水体中Sb元素的背景值浓度很低, 可是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 部分水体中Sb浓度出现了上升的趋势, 特别是一些矿区周围的水体中Sb浓度更高。朱静等 (2009) 对湖南锡矿山矿区内冶炼废水、尾沙坝的渗滤水、某采矿点的矿坑水以及邻近河流的水质化学基本特征以及金属离子和非金属离子含量和污染特征进行了研究, 研究结果发现所有水样中Sb浓度在4581-29423μg L-1之间, 平均值为10068μg L-1.在河流中, 锑的含量从上游到下游逐渐降低, 表现出正相关性。Fu等 (2011) 对锡矿山所处地区周边自然水体调查研究发现, 自然水体中Sb浓度范围为7.3-163μg L-1, 远高于我国自然水体背景值。张国平 (2005) 对贵州丫他金矿附近河流采样测定结果显示, 金矿附近河段中Sb浓度达129-363μg L-1, 平均浓度为206μg L-1, 为当地河流背景浓度值的644倍, 所幸Sb浓度很高的河水仅限于从矿山到丫他镇的丫他河段, 出了该河段后水体与者楼河汇合后很快降至7.6μg L-1, 并且在下游由于其他河流的汇入Sb浓度继续降低, 降至1.4μg L-1。
3 大气中的Sb污染
未受污染的大气中Sb浓度很低, 仅有痕量甚至超痕量的锑。而关于Sb在大气中污染问题研究的很少, 目前已知的大气中Sb的来源主要是矿物燃料 (煤、石油等) 的燃烧。排放量较高的省份包括贵州、湖南、河北、山东、安徽等。行业贡献率最高的是工业和电力部门, 分别占据总排放量的47.2%和39.9%。同时研究发现中国燃煤大气锑排放受燃料类型影响, 锑排放主要来自原煤燃烧, 占总排放量的87.5%。垃圾焚烧也会引起大气Sb浓度上升。Zhao等 (2009) 研究发现, 医疗垃圾焚烧后飞灰中Sb浓度达22.8-197mg kg-1。
4 结语
虽然在我国没有发现大规模的锑污染问题, 也还没有出现由于锑污染而引发的地方病, 但是锑污染依然不能被我们忽视。做为世界上最大的也是最为主要的锑生产国, 全世界90%的锑出自我国, 我国所面对的锑污染风险要远比其他国家严峻, 国外目前没有相关的案例供我们参考, 因此我们必须从自身做起, 防范由于锑污染而引发的环境问题。
参考文献
[1]QiCC, Liu GJ, Yu K, PaulLS Lam, Chou CL.2011.Assessmentand Distribution of Antimony in soils around three coal mines, Anhui, China.JournaloftheAir&WasteManagementAssociation, 61:850-857.
[2]张立城, 余中盛, 章申.1995.水环境化学元素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环境问题现状 第4篇
关键词 环境噪声 监测现状 问题完善
一、环境噪声污染现状
环境噪声污染主要来源是交通噪声、工业噪声、施工噪声和生活噪声。在我国城市环境噪声污染已经成为干扰人们正常生活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据统计,在影响城市环境的各种噪声来源中,社会生活噪声占470%,工业噪声占8%一10%,建筑施工噪声占5%左右,交通噪声占30%。我国重点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总体水平在56-58dB(A),处于中等污染水平,约有2/3的城市人口生活在高噪声的环境中。我国重点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总体水平近10年来居高不下,已有3/4以上的城市交通干线两测噪声平均值超过70dB(A);低于70Bd(A)的城市比例不到20%。全国每年因道路交通噪声污染导致的经济损失约合人民216亿元。
二、我国环境噪声监测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环境噪声监测已具备了环境噪声常规监测的能力。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1、噪声监测专业人员医乏
目前,环境监测系统内部声学专业人才十分稀缺,而且最近几年,由于各级政府对噪声环境监测工作不是十分重视,很多搞噪声的老员工有的退休有的“转业”干其他更重要的监测工作,接替的新人员大都是非专业人员,能力较差,又缺乏技术培训,使噪声监测专业人员严重匾乏。在实施噪声例行监测,特别是噪声纠纷监测时,有些监测站的技术能力不能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2、监测数据收集与处理落后
监测数据收集与处理是评价声环境质量,提高噪声监测工作的环节之一,也是重要的环节。可目前总站收集与处理噪声数据是:收集过程困难,处理手段落后。近来情况已有了相当改善,但仍有问题。一方面有我们软件系统需要提高的原因,但更多的是人员的责任心问题。我国环境噪声监测频次:道路交通噪声每年监测一次,仅靠一年一次的测量尚不足以真实反映一个城市本年度的平均噪声水平。
3、监测技术体系的不健全
我国声环境保护及监测方面的标准、规范相对发达国家还不完善,标准滞后于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监测规范操作性差的弊端日益显现。而且标准修订、规范建立往往时间很长,跟不上监测与管理的需要,
一定程度的阻碍了监测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随着城市化建设结构的变化,新出现的环境问题,如:敏感点与企业同一楼的噪声监测问题、服务行业的噪声干扰问题,楼内的设施噪声监测问题等,还没有相应的技术依据。
4、监测仪器设备落后
由于噪声检测人员使用的仪器大多都是便携式,需要监测人员到现场。如此多的点位要需要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繁琐而简单的工作耗费了监测技术人员大量的精力,因而大多数噪声监测只停留在简单的数据获取阶段,而无暇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和评价,导致我国环境噪声监测水平的滞后。
三、对噪声工作的建议
1、提高对噪声工作的认识
近年来我国的环保压力越来越大,监测任务日趋繁重,噪声工作欠帐较多,监测站为完成管理紧迫任务疲于奔波,顾及不到噪声工作。但也有主观上轻视噪声工作的原因。噪声工作对于“水”和“气”监测工作而言,还不处在主战场。但是这不等于就可忽视噪声工作。噪声工作也有位置,环境监测工作是多角度,全方位的。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噪声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根据噪声工作的特点,使噪声监测工作进一步同管理需要结合,一方面进一步同老百姓的需求结合。努力做好噪声工作。
2、加强噪声管理
噪声污染是客观存在,完全没有噪声干扰是不可能的。我们所需做的就是把较大的噪声降低到对人无害的程度,把一般环境噪声降低到对脑力活动或休息不致干扰的程度,这就需要加强噪声管理。从世界各国的经验看,比较有效的措施是研究低噪声车辆,改进道路的设计,合理规划城市,实施必要的标准和法规。据统计,城市噪声中交通噪声约占75%,其中机动车影响面最广,而汽车则是其中的主要因素,因此一些工业发达的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对机动车噪声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制定出有关法规和标准进行控制,并每3到5年进行一次修订,30年来使得欧洲汽车噪声平均减小了lOdB,有效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环境,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3、加强培养,形成稳定的噪声监测队伍
对专业人员匾乏的不利局面,各级环境监测站要确保噪声监测相应机构和人员配置,保证噪声监测人才的相对稳定。通过科研合作、定期开展交流与培训等形式,坚强技术人员的培养,提高监测人员的工作能力、增强监测人员的工作信心。总站也应将筹划建立噪声监测人才库,稳定监测系统噪声监测队伍,发挥监测人员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万本太.中国环境监测技术路线研究[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吴忠标.环境监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3]吴勇,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测量方法若干问题探讨[J].沪天化科技,2009(4):370-372.
[4]GB12348- 2008,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S].2008.
[5]舒适,朱云芳,噪声监测中背景值问题的探讨[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609- 611.
[6]HJ 2004- 2009,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S].2009.
中国环境问题现状及其紧迫性 第5篇
环境问题一直以来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全球变暖、能源匮乏、大气污染、人口膨胀和物种灭绝时时刻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问题同样不容小视。下面列举一些环境问题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我国环境问题是相当严峻的,解决问题相当紧迫。
一、环境污染
(1)自然环境污染
1、水污染
目前中国正面临的不得不解决的最可怕的环境危机之一是缺水和水污染。中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银行连续统计的153个国家中居第88位。我国江河湖泊普遍遭受污染,全国75%的湖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60%~70%是由于水污染造成的;对我国118个大中城市的地下水调查显示,有115个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其中重任廴驹颊?0%。水污染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加剧了水资源短缺,未来我国水资源紧缺的形势依然严峻。
2、大气污染
中国大气污染的程度和危害度丝毫不亚于我国的水体污染。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污染:
1、二氧化硫。由二氧化硫排放引起得酸雨污染范围也不断扩大,直接造成我国粮食、素菜和水果减产,林木死亡,土壤和水体酸化。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甚至引起人体呼吸系统疾病,造成人群死亡率增加。
2、烟尘、粉尘。烟尘的主要排放源也是火电厂和工业锅炉,严重危害大气环境。
3、机动车排气污染。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排放总量逐年上升。此外汽车排放的铅也是城市空气中重要的污染物。铅的排放对居住在城市的居民身体健康将造成严重威胁。
3、固体废弃物污染
目前我国固体废物产生量持续增长,工业固体废物每年增长7%,城市生活垃圾每年增长4%;而对于固体废物处置能力又明显不足,大部分危险废物处于低水平综合利用或简单储存状态,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仅达到20%左右。并且老的固体废物造成的环境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新问题接踵而来:废弃电器产品等新型固体废物不断增长,农村固体废物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2)、室内环境污染
自然环境污染固然不可小视,但室内环境污染同样威胁着人类健康。由于建筑、装饰装修、家具和现代家电与办公器材造成室内环境污染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一大杀手,由此产生的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电磁波及静电干扰、紫外线辐射等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现状统计显示,中国每年有11万人死于室内污染,几乎所有新装修办公室、居室、新购买的车辆都存在室内污染问题,某些污染物甚至超过了国家标准几倍几十倍。室内空气中可检出五百多种挥发性有机物,某些有害气体浓度可高出户外十倍乃至几十倍,其中二十多种是致癌物。
二、生态破坏
(1)物种灭绝。环境污染和生 态破坏导致了动植物生境的破坏,物种数量急剧减少,有的物种已经灭绝。据统计,我国高等植物大约有4600种处于濒危或受威胁状态,占高等植物的15%以 上,近50年来约有200种高等植物灭绝,平均每年灭绝4种;野生动物中约有 400种处于濒危或受威胁状态,近年来,非法捕猎、经营、倒卖、食用野生动物 的现象屡禁不止。
(2)植被破坏。森林破坏严重,特别是用材林中可供采伐的成熟林和过熟林蓄积量已大幅度减少。同时,大量林地被侵占,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植树造林的成效。草原面临严重退化,沙化、碱化,加剧了草地水土流 失和风沙危害。
(3)土地退化。我国近十年来土地沙 漠化急剧发展,水土流失严重。我国的耕地退化问题也十分突出。
三、资源枯竭
我国资源面临枯竭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包括淡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土地资源等等,这些跟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是息息相关的,污染和破坏越大,资源的枯竭就越快,当然,这也跟城市经济发展有关系,过度的开发资源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让人类买单。
综上所述,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正在遭受环境污染、环境破坏、资源枯竭的巨大冲击,自然环境和室内环境污染问题正在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资源枯竭也会对经济发展有负面影响。对此国家相关监管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破坏的继续扩大;公民、企业更应该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从一点一滴做起,营造出一片和谐健康的生态环境。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更好地发展人类自己。
[参考文献]:百度文库《我国生态破坏状况》
环境问题现状 第6篇
李慧凤(北京联合大学)
摘 要: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实施环境税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本文介绍了环境税的理论基础,分析了中国环境税制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认为中国现行有关环境保护的税费政策,由于存在缺少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专门税种、现有涉及环保的税种中有关环保的规定不健全、考虑环境保护因素的税收优惠单一等问题,其力度和系统性不足以形成对环境的保护。并对中国环境税制度建设对策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在将部分排污费改为环境污染税,征水污染税、二氧化硫税和垃圾税,使其成为中国环境税的主体税种的基础上,调整现行资源税和消费税,构建中国环境税收体系的对策。
关键词:环境税,环境税制,税收体系,环境保护
一、引言
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不断扩大和深入,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污染是市场机制外部不经济的典型表现,为了克服这一市场机制的缺陷,各国都在积极探索一条协调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政府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管制措施和经济措施两种类型,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愈演愈烈,传统的“命令—控制”式管制手段因无法约束日益市场化和分散化的经济个体的行为以及可能带来的高成本与低效率等问题正日益暴露其弊端。在这样的背景下,环境税作为一种基于市场的经济措施,具有使污染者承担环境污染责任,使其外部效应内部化,从而限制对环境有损害的经济活动,矫正市场失灵的效果正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国家通过建立环境税收体系调节经济运行。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中国也不例外,中国在环境税方面的立法非常薄弱。在全球掀起低碳经济浪潮的今天,研究中国环境税制度现状、问题及建设对策,对于保护中国脆弱的环境和生态,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环境税及其理论基础
环境税是国家为了保护环境与资源,对一切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程度或污染破坏环境的程度征收的一种税。大致分为三类:一是以污染物排出量为标准的直接课税,如排污税,该税具有征税成本低、控制污染有针对性等优点,但因其只针对某一污染物,因而不利于同时解决连带性的环境间题。二是对商品和服务的间接课税,这是指通过改变营业税、增值税等间接税的税率来防止环境污染。三是环境减免税,这是指政府对某些有利于环保的行为或环保设施进行的税收减免。
环境税的思想来源是“庇古税”(Pigou Taxes)。
英国现代经济学家阿瑟·庇古早在1920年出版的《福利经济学》中主张对污染者按排污量征收一定的税,使之等于边际社会成本与边际私人成本之差。污染制造者在庇古税的刺激下可以从两方面控制污染量:一是采取污染治理技术,降低单位活动的排污量;二是减少制造污染的活动总量。污染者将根据自己的成本和利润函数作出对自己最优的选择,同时达到对社会的最优。庇古的外部性理论,是环境税最初的理论来源。
现代经济学认为,市场自由交易可以实现私人物品的有效生产,但环境等公共物品则应该由政府提供。环境税设立的最初目的是为市场提供其不能生产的公共物品。在环保领域中,个人的最优选择与社会利益往往相背离,所以,在环境保护领域仅强调市场的作用是不够的,单纯的市场作用很难保证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有必要通过征收环境税的方式校正市场失灵,并利用税收收入治理污染,保护环境,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环境税国内外研究现状
环境税作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国内外环境税研究进展归纳、总结如下:
1.国外环境税研究进展
庇古税是环境税思想产生的第一个里程碑,20世纪70年代末,环境税思想开始得到拓展和深化,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环境税实施的可接受性研究。为保证政府和公众对环境税政策的接纳,尤其是要慎选税基和税率。对环境税费标准的确定,庇古以一般均衡模型导出,对单位污染所征的税费应等于污染所造成的边际社会损失。该理论的确立为减少税收扭曲、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提供了理论基石。到1990年,Bovenberg A.L和Goulder L.H也利用一般均衡模型,分析在经济系统存在扭曲税种时,最优环境税率的标准问题,并指出最优排放率往往低于庇古税税率,且其他税种造成的扭曲越大,最优税率越低。该标准的提出,拓宽了税率确定的约束条件,也更为接近经济制度起作用的现实基础。
(2)环境税的分配影响研究。环境税会产生较大的分配影响,即增加了不公平分配税收支付负担的可能性,这种影响包括环境税对不同收人群体、不同类型家庭、以及企业与家庭之间的分配影响等。以欧美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在承认环境税费环保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境税可以通过减少扭曲性税收的方式使人们在非环境方面受益。Tullock G认为,利用从环境税得到的收入,可以减少原有的扭曲性税收,从而减少税收的额外负担。Ballared和Medema还应用数学仿真模型分析了减少污染而采取征税和补贴方式对福利所产生的影响,并得出征税比补贴更为有效的结论。
(3)环境税的“双重红利”效应研究。庇古税以及之后的环境税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税的负外部性的纠正作用,而实际上,环境税不仅能够促进环境质量的改善,而且能够通过收人返还来削减具有扭曲效应的税收负担,减少效率损失,甚至提高就业水平,这就是环境税的“双重红利”效应。“双重红利”效应最初是由美国著名环境经济学家Pearce提出。而Goulder并不认同“双重红利”假说,认为环境税加重而不是减轻了已经存在的税收扭曲。
总的说来,国外环境税研究是以发达国家,尤其是以OECD国家的情况为背景进行的,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情况考虑较少,但其研究方法及思路对于中国环境税问题的研究是有借鉴意义的。
2.国内环境税研究进展
(1)环境税征收依据研究。沈满洪对外部性理论的内涵及意义加以分析,在指出科斯理论局限性的基础上论述了环境税的征收依据;杨林则从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两个角度,包括环境的公共性、市场机制对外部效应无法内化、环境资源产权虚置、环境市场不充分、环境信息不对称、政策制定不当、政府调节手段有限、政府目标偏离等方面对环境税征收依据进行了系统论证,该研究丰富了环境税开征的基础理论。
(2)环境税“双重红利”效应实证研究。李洪心等利用CEG模型模拟了中国税收改革政策对生产、消费和政府收入所产生的一系列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对不同行业根据污染强度设置不同的税率按产值征税,可以在控制污染行业产量、保护环境的同时,促进整体税制改革,减轻企业和居民的所得税负担,增加政府收入,从而验证了环境税的“双重红利”效果。
(3)环境税国际实践介绍和借鉴研究。武亚军、王志文、陈少强、魏珣等、李伯涛等对实施环境税制较成功的国家,如荷兰、瑞典、丹麦以及美国等进行了介绍和评价,并且结合我国社会、经济、环境与税制特点对我国环境税税种的设立、税基的确定、税率的选择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纵观中国国内有关环境税的相关研究,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的特征:
其一,对环境税基础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在翻译、介绍国外有关环境税的理论、制度和实施经验的基础上,环境税的特点和功能、环境税概念界定、环境税与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等。
其二,关于中国环境税具体实施政策研究。主要是以国外环境税的制度经验为借鉴,来构想中国的环境税制度,从环境税税种的设立、税基的确定、税率的选择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而深层次考察分析中国国情、立足于中国实际,对中国现行税制中与环境有关的税种存在的主要问题、改革方向缺乏深入的分析。因此,梳理、总结中国环境税制度现状,深入分析中国现行环境税费存在的主要问题,完善现有税收制度,是中国环境税制度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中国现行税制中与环境有关的税种及存在的问题
1.中国现行税制中与环境有关的税种
中国在环境税方面的立法非常薄弱,在环保方面采取的税收措施很少。中国目前尚缺少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专门税种,中国现行税制中与环境保护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税种主要有:
(1)资源税。现行资源税于1994年1月1日开始实施。该税种征收的主要目的是抑制对矿产资源的滥采滥挖和掠夺性开采,保护矿产资源,促进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
(2)消费税。这是1994年税制改革在流转税中新设置的一个税种,国家将高能耗、不可再生以及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消费品如鞭炮、焰火、汽油、柴油等商品纳入消费税的征税范围,目的在于限制损害环境产品的生产和消费。
(3)城镇土地使用税。该税于1988年11月1日起对在中国境内使用土地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实际占用的土地面积定额征收的一种税。征收目的主要在于加强对土地的管理,促进合理使用城镇土地。
(4)耕地占用税。于1987年开始征收,是对在中国境内占用耕地建房或者从事其他非农业建设的单位和个人,按其实际占用的耕地面积征收的一种税。其目的是为了约束和调节纳税人占用耕地的行为,加强土地管理。
(5)城市建设维护税。该税于1985年开征,成为环境保护融资的一种“专项税”。
(6)车船使用税。本身并不具有能源、环境方面的意义。但由于车船的使用与能源消费直接相关,对抑制能源消费有一定的作用。
(7)增值税。在增值税中,对一般纳税人生产以自己采掘的沙、土、石或其他矿物连续生产的砖、石灰,以及在原料中掺有煤矸石、石煤、粉煤灰、炉底渣等的建材产品,实行按简易办法征收。
环境问题现状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