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河流监测指标技术指南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河流监测指标技术指南(精选7篇)

河流监测指标技术指南 第1篇

浅析河流水体污染的生物监测及指标生物

针对河流水体污染的生物监测问题做了理论描述,并比较了生物监测和理化监测的利弊,阐述了生物监测中的.指标生物、常用种类和在环保中的应用、要求和用生物指标监测污染水体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作 者:房英春 刘广纯 田春 何小惠 宋钢 FANG Ying-chun LIU Guang-chun TIAN Chun HE Xiao-hui SONG Gang 作者单位:房英春,刘广纯,何小惠,FANG Ying-chun,LIU Guang-chun,HE Xiao-hui(沈阳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沈阳,110044)

田春,TIAN Chun(沈阳市水产科学研究所,沈阳,110032)

宋钢,SONG Gang(沈阳大学科技工程学院,沈阳,110044)

刊 名:水土保持研究 ISTIC PKU英文刊名: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年,卷(期):12(2)分类号:X522关键词:河流 污染 生物监测 指标生物

河流监测指标技术指南 第2篇

摘要:本文对目前包装领域中使用的热封技术进行了概要介绍,详细介绍了材料热封性能的评价方法,并对如何选择实际生产使用的材料的热封温度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热封工艺,热封参数,热粘性,开裂模式,热封强度

1.热封工艺

热封制袋普遍应用在日化产品包装、食品药品包装等领域。由于在产品充填时包装袋热封处最容易出现泄漏,而且在实际使用时包装袋的损伤大部分也发生在热封部分,因此选择合适的热封材料以及热封参数可以降低生产线的废品率,并可有效提高包装物整体的阻隔性能。

热压封合是用某种方式加热封口处材料,使其达到粘流状态后加压使之粘封,一般用热压封口装置或热压封口机完成。热封头是热压封合的执行机构,根据热封头的结构形式及加热方法的不同,热压封口的方法可分为:普通热压封合法、熔断封合、脉冲封合、超声波封合、高频热封、以及感应热封合几种。薄膜特性不同,适用的热封方法也不同,例如超声波封合和高频热封更适用于易热变形的薄膜,然而最常用的热封方法还是普通热压封合法。普通热压封合法又有平板热封、圆盘热封、带式热封以及滑动夹封合几种,平板热封的应用最为普及。

2.热封参数

材料的热封性能(Heatsealability)包括在热封口仍然比较热(尚未冷却到环境温度)时检测它的热封强度(Hot Tack)以及热封口冷却稳定后的热封强度(Ultimate Strength)两方面,要评价材料的热封性能需要对材料进行这两方面的综合检测。一般认为包装材料的热封性能主要由热封温度、热封压力以及热封时间来决定,其中热封温度是最关键的参数,而热封强度是判断材料热封性能优劣的依据。

在包装生产线上由于从热封制袋到内容物填充两步操作的间隔时间很短,很多材料在热封后封口温度还没有冷却到常温就需要进行充填内容物,热封部分受到由填充所引起的破裂力作用,如果此时热封部分的强度无法抵挡破裂力的作用,就会在包装过程中出现破袋。破袋现象在高速立式成型制袋-充填-封口包装机上比较突出,当然在热封处冷却不彻底的低速包装机上也存在。

考察材料热封部分在热封后很短的时间内(尚未冷却)受到外力仍然保持结合在一起的能力是材料的热粘性(Hot Tack)。技术上认为材料的热粘性是密封剂材料在热封温度范围内的粘着性能以及密封剂对多层结构其它成分的粘合强度的总和。一般情况下,材料的热粘性比冷却后的热封强度要差的多,这从图1(摘自标准ASTM F 2029-00)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其中左侧标有“Equil.dwell”的曲线是在薄膜热封部分完全冷却后(图中注释这种材料的平衡保留时间是1000ms)检测得到的热封强度与温度的曲线,右侧标有“100ms dwell”的曲线是热

封部分在热封后仅间隔了100ms(未得到充分冷却)检测的材料热封强度与温度的曲线。这两条曲线随温度变化的走势相同,但是在同一温度下仅间隔了100ms就检测的材料的表观热封强度要比充分冷却后低得多。

图1 热封性能检测图示

3.热封试样的开裂模式

材料的热封强度是单位宽度的热封材料在热封层面上被剥离所需要的力(如图2a所示的开裂方式),然而实际测试时,试样往往并不是在热封层被分开而是在其未封合部位被拉断,这样材料的真实热封强度要比测试结果稍大一些。试样在热封强度试验过程中的开裂模式(Failure Mode)是评定试样热封性能的重要信息,需要操作人员仔细观察试验结束后材料的状态。

开裂模式的定义是热封试样在热封强度试验过程中当测试夹头分离时是以何种方式断开的,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从热封面剥离(图2a),材料粘合层开裂(图2b),材料热封层与底层分层(图2c),材料在热封边缘处断裂(图2d),在离热封处较远的地方断裂或撕裂(图2e),材料拉长(图2f),以及在热封面剥离时热封处材料出现拉长(图2g)。

注:图2摘自ASTM F 1921-98

图2 热封试样的开裂模式

对试样开裂模式的正确判定能够直接影响到对实际生产使用的热封温度的选择。在绘制热封曲线时通常取温度间隔为5~10℃进行试验,并需要对每个温度点的试样开裂模式进行详细说明(一般为图示说明,可参见图1)。一般情况下,热封温度应该选择在接近热封层融化温度的温度范围内,这个温度一般是热封曲线中迅速上升的剥离部分及平稳部分的转折点所对应的温度。如果测试材料需要用于熔合热封,则应在高于转折点温度的范围内选择;如果测试材料需要用于能够剥离的热封,那应在满足材料的应用要求的基础上,在低于转折点温度的范围内选择合适的热封温度并进行试样热封强度的检测。

4.总结

河流监测指标技术指南 第3篇

根据广电总局发布的《中国有线电视向数字化过渡时间表》, 全国有线电视数字化过渡工作预计在2015年完成, 有线模拟电视信号将被有线数字电视信号替代, 有线电视监测工作的重点也发生转变。

当前, 部分网络传输机构还未完成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 有线模拟信号与有线数字电视信号仍同时传输。本文按照不同类型的信号源, 分别介绍了有线模拟和有线数字电视信号在技术监测工作中的重点指标, 并进行分析阐述, 以期对两者做出更全面认识。

1有线模拟电视信号技术监测

传统的有线模拟电视信号质量可用许多技术指标描述, 如信号电平、频道间载波电平差、频道间隔离度、V/A电平差、频道内幅频特性、载噪比、交扰调制比、C/COS、C/CTB、载波交流声比、回波值等, 涵盖了信号从发生、传输到接收的各环节。但从有线电视监测角度讲, 并非所有指标都需重点考虑, 只需对其中较重要的信号电平、载噪比、非线性失真指标进行监测, 因为这些指标已能评价信号的质量。

1.1信号电平监测

通信是将信号从源端传至接收端, 在接收端可容忍的指标范围内完成信号传输。对于有线模拟信号接收设备, 信号电平 (Level) 是最重要的指标。信号电平指接收端电压对基准电压的分贝比, 一般基准电压取1m V, 信号电平单位为分贝微伏 (d BμV) :

信号电平对模拟电视信号的画面质量有很大的影响。若信号电平低于57d BμV时, 用户画面会出现“雪花干扰”, 严重时会产生色彩丢失;若高于83d BμV时, 会产生非线性失真及不同步的现象, 严重时会导致无法接收图像。用户端信号电平值应在合理的范围内, 我国行业标准GY/T106-1999中规定电视广播系统传输系统输出口电平范围为60d BμV~80d BμV。

1.2载噪比监测

载噪比 (C/N) 是有线模拟信号接收另一个重要指标, 是系统特定点上图像或声音载波电平与噪波电平的分贝比。有线电视系统中所用的设备输入、输出阻抗为75Ω, 载噪比可以用载波电压和噪声电压的分贝 (d B) 表示为:

电视系统中噪声对信号的影响最终可用载噪比反映。载噪比取值与画面质量有密切关系, 其值高则画面质量好, 反之则质量差。监测工作中经常遇到, 某有线电视信号电平较理想, 但画面质量仍然很差, “雪花干扰”严重, 这很可能是由信号载噪比过低导致的, 特别是在串有多级有源放大器的网络中, 载噪比劣化严重导致画面质量差。我国行业标准GY/T106-1999中规定C/N≥43d B (噪声带宽为5.75MHz) 。

与载噪比较为密切的一个指标是信噪比 (S/N) 。信噪比指的是视频信号功率与噪声功率的比值。S/N与C/N的关系为S/N= (C/N) ×0.2289, 两边取对数后得S/N=C/N-6.4 (d B) 。

1.3非线性失真监测

有线电视系统中存在众多非线性器件或电路, 如包括调制器、放大器等, 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非线性失真, 对信号传输质量造成影响。因此, 非线性失真也是有线模拟电视信号技术监测的重点之一, 包括组合二次差拍 (CSO) 、组合三次差拍 (CTB) 、载波组合二次差拍比 (C/CSO) 、载波复合三次差拍比 (C/CTB) 。

组合二次差拍是指落在某一频道内所有二次差拍成分的总和, 它是影响图像质量最重要的因素;组合三次差拍是指落在某一频道内所有三次差拍成分的总和, 当频道数量较多时, 它是影响图像质量的重要因素。

载波组合二次差拍比指的是系统中指定点, 图像载波电压与落入该频道带内成簇聚集的二次差拍产物的复合电压之比, 用分贝 (d B) 表示:

载波复合三次差拍比指的是系统中特定点, 图像载波电压与围绕在图像载波中心附近群集的组合三次差拍产物的峰值电压之比, 用分贝 (d B) 表示:

载波复合二次差拍比和载波复合三次差拍比的下限在GY/T106-1999中都有明确规定, 即C/CSO≥54d B、C/CTB≥54d B。

从监测工作实践来看, 对信号电平、载噪比和非线性失真的监测, 可客观准确地表示有线模拟电视信号的质量。频道间载波电平差、频道间隔离度、V/A电平差、频道内幅频特性、交扰调制比、载波交流声比、回波值等参数是播出及传输系统故障分析工作的重要指标, 对监测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有线数字电视信号射频监测

随着中国有线电视向数字化过渡工作的加快, 有线数字电视信号必将完全取代传统的有线模拟电视信号, 对数字电视信号的监测成为了有线电视监测工作中的重点。有线模拟和有线数字电视信号有本质区别, 因此技术监测的重点也不相同, 在射频传输层面主要是对平均信号电平、载噪比、调制误差率、比特误码率进行监测。

2.1平均信号电平监测

根据数字信号的特点, 平均信号电平被定义为有效的带宽范围内射频信号的均方根值功率。以QAM方式调制方式的有线数字电视信号系统中没有图像载波中心频率的概念, 8MHz频带内频谱形状大体是平的, 频谱图中无峰值。我国有线数字电视信号大多使用QAM64调制方式, 在有线模拟信号完全停止播出前, 数/模信号在HFC网络中同时传送。

为保证两种不同信号同网传送时互不干扰, 一般要求数字信号的平均信号电平与同HFC网内模拟信号的信号电平差为-10d BμV~0d BμV, 其原因有以下两点。首先, 相比模拟信号而言, 数字信号抗干扰能力强, C/N比模拟信号要求低很多。其次, 数字信号的峰/均比很高, 如64QAM调制方式下DVB-C信号的峰/均比在-10d BμV以上, 为避免产生互调干扰而影响其他频道的信号, 就要求数字电视信号的平均信号电平比模拟电视信号的电平低, 如图1。

根据GY/T221-2006的要求, 有线数字电视终端的平均信号电平为50d BμV~75d BμV, 数字相邻频道间最大电平均信号平差不大于3d BμV, 数字频道与相邻模拟频道间最大电平差为-10d B~0d B。

2.2载噪比监测

有线数字信号属于调制传输系统, 与有线模拟信号类似, 使用载噪比 (C/N) 来衡量信号的质量。载噪比反映了有线数字信号对网络参数的主要要求, 载噪比值越大则信号质量越好, 反之就越差。与有线模拟信号中载噪比值劣化导致“雪花干扰”不同, 有线数字信号载噪比值低会产生马赛克, 严重时出现图像卡顿甚至图像解码失败。

载噪比是用户终端设备射频入口处的参数, 与比特误码率有密切的关系。对于有线数字电视信号, 输入到用户接收设备的载噪比与解调后的信噪比的关系如下:

根据GY/T221-2006的要求, 数字射频信号与噪声功率比在64QAM环境下应大于或等于26d B。

2.3调制误差率

调制误差率 (MER) 的定义是信号调制后符号的位置与理想位置之间的比值。调制后的信号越接近于理想的位置则信号越好, 调制误差率越高。

有线数字信号传输中的损伤可以使用星座图来观察。信号可分解为不同相位格上的I和Q两个矢量信号, 并将矢量和位置直观地展示在方格图中。对于理想的I、Q信号, 其矢量位置应为方格的正中心, 但实际信号相对于理想信号会有一定的偏差, 其在星座图上的表现就是偏离中心位置, 如图2。

当所有的点几乎落在理想位置时调制误差率为最佳状态。当点落在围绕中心位置附近时说明信号受到干扰, 离中心越远则说明受干扰严重, 此时调制误差率值降低, 但只要落点不出方格比特误码率就不会劣化。当落点超出星座图方格范围, 则表示信号受到的干扰超出规定范围, 将出现误码, 如图3。

使用ROHDE&SCHWARZ的SFU作为信号发生源、ROHDE&SCHWARZ的ETL作为信号接收设备, 可以对不同MER的有线数字电视信号进行仿真。分别将23.5d B (图4) 、30.0d B (图5) 、36.0d B (图6) 、45.0d B (图7) 的信号进行比较, 可见星座图明显变化。

当有线电视网络传输机构发送的调制的数字信号异常时, 如基带或调制环节出现幅度不平衡或正交误差, 监测设备端通过分析数字电视信号可发现该问题。利用ROHDE&SCHWARZ的SFU设备可仿真出这类错误, 如图8、图9。

有线数字电视信号的调制误差率临界值为23.5d B, 当调制误差率低于23.5d B时画面将产生马赛克, 若调制误差率进一步劣化至低于23d B时, 将会出现解码失败产生黑屏。实践中, 有线数字电视信号的用户接收端调制误差率如果低至24d B, 机顶盒设备大多已不能完成解调。根据GY/T221-2006的要求, 对于64QAM的调制方式, 网络输出端口的调制误差率应大于或等于24d B (均衡关闭) 。

有线数字电视分配系统网络传输环节的经验是, 播出前端发出调制误差率大于38d B的信号, 则分前端调制误差率不小于36d B、光发点调制误差率不小于34d B, 才能保证最终用户信号调制误差率不小于26d B, 从而保证用户终端设备正常工作。

2.4比特误码率

比特误码率 (BER) 是指数字信号中发生误码的位数与传输的总位数的比值。有线数字信号在传输过程中难免产生差错, 如因传输过程中受外界干扰, 或在传输网内部因电子元器件电气性能不理想导致的畸变干扰等。数字通信系统中信号在传输中是否受影响以及受影响的程度最终体现在比特误码率这个指标上, 因此BER也是技术监测工作中的重点之一。

比特误码率可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如测量值4E-6表示在传送一百万个码中出现4个错误。显然, 比特误码率取值越低则系统传输性能越好。比特误码率含义如表1。

有线数字电视的误码门限是个较重要的概念, 包括准误码门限和可视门限。其中, 准误码门限指有线数字电视信号RS前误码率为2E-4, RS后误码率为5E-8;可视门限指有线数字电视信号RS前误码率为3E-3、RS后误码率3E-6。准误码门限在经过前向纠错信道编码处理后取值几乎为零, 可忽略不计;可视门限是在大量图像主观评测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的。

1.比特误码率与载噪比的关系

对于仅有高斯白噪声的理想信道, 当EB/N0确定后, BER与C/N的关系式为C/N= (Eb/N0) × (R/B) 。对特定的QAM方式, 信道载噪比越高则比特误码率越低。当QAM方式确定后, 若希望传输信道比特误码率取值越低, 则要么增加传输信号每比特能量 (EB) , 要么降低传输信道的噪声功率谱密度 (N0) 。

对于常见的64QAM的有线数字电视调制方式计算可得, 当载噪比大于24d B时比特误码率小于1E-4;当载噪比大于28d B时比特误码率小于1E-9。

网络传输条件较好的有线电视网络传输机构, 在保证发送端信号平均电平输出满足特定条件后, 可将有线数字信号从QAM64调制方式改为QAM128调制方式, 而最终用户收信号的比特误码率取值不升高。

2.比特误码率与调制误差率的关系

数字电视信号的抗干扰能力较强, 小的干扰一般不会影响数字信号, 但在信号收到持续干扰并逐渐增大时, 错误编码数量超出了纠错码纠错能力时, 便出现无码, 导致图像出现马赛克。当调制误差率略微降低且星座图落点在星座图方格内时, 比特误码率不受影响;当调制误差率严重降低且星座图落点超出方格时, 比特误码率升高。

对有线数字电视的QAM64调制方式, 当调制误差率大于26d B时比特误码率几乎为零;当调制误差率降到26d B以下时, 比特误码率显著上升;当调制误差率降到24d B以下时, 通常的用户接收设备已无法正常工作。

根据GY/T221-2006的要求, 网络输出端口的比特误码率在24小时的测量值应小于或等于1E-11 (RS解码后) , 在15分钟的测量应不出现误码。

综上, 有线模拟与有线数字电视监测工作的重点指标如表2。

3有线数字电视信号传输流监测

对于有线数字电视监测工作来说, 仅监测射频层的指标还不能反映用户收到的最终数字信号是否存在问题, 还要从传输流层面进行考查。针对这方面的监测, ETSI TR101-290中定义了三个优先级, 分别包含了许多不同的参数, 可从不同层面来判断有线数字电视信号传输码流是否符合MPEG-2和DVB标准。

3.1 TR101-290的三个优先级

TR101-290是用于描述DVB系统测量准则, 其中包含三个优先级, 该标准用于检测传输码流是否符合MEPG-2及DVB标准。TR101-290的三个优先级下包含许多参数, 可为有线数字电视故障点分析提供帮助。

1.第一优先级

第一优先级包含可正确解码所必须的参数, 包括:同步丢失错误 (TS_Sync_Loss) 、同步字节错误 (Sync_Byte_Error) 、包识别错误 (PID_Error) 、节目相关表错误 (PAT_Error) 、节目对照表错误 (PMT_Error) 、连续计数错误 (Continuity_Count_Error) 。

2.第二优先级

第二优先级包含同步后可连续工作所必须的参数及需周期性监测的参数, 包括数据传输错误 (Transport_Error) 、循环冗余校验错误 (CRC_Error) 、节目参考时钟间隔错误 (PCR_Discont) 、节目参考时钟抖动错误 (PCR_Jitter_Error) 、播出时间标记错误 (PTS_Error) 、条件接收表错误 (CAT_Error) 。

3.第三优先级

第三优先级包含依赖于应用的参数, 包括网络信息表错误 (NIT_Error) 、业务描述表错误 (SDT_Error) 、事件信息表错误 (EIT_Error) 、缓冲器错误 (Buff er_Error) 、非指定PID错误 (Unrefernced_PID_Error) 、业务信息重复错误 (SI_Repetition_Error) 、运行状态表错误 (RST_Error) 、TDT错误 (TDT_Error) 、空缓冲器错误 (Empty_Buff er_Error) 、数据延时错误 (Data_Delay_Error) 。

选择合适的优先级和参数作为有线数字电视的监测目标是很重要的。特别是第一和第二优先级的参数, 决定了传输流能否被正确解码及视音频播放效果是否受影响。

监测工作中, TR101-290错误只能为发现有线数字电视画面出现损伤提供参考, 不作为对画面质量的主观评价标准。当前尚无一套成熟的TR101-290错误与画面主观效果对应模型, 这个方面的研究也是当前有线数字电视技术监测的研究课题之一。

3.2 PSI/SI监测

MPEG-2标准中定义了PSI (Program Specifi c Information) 表, 它是对单一传输流的描述。PSI由节目相关表 (PAT) 、节目对照表 (PMT) 、条件接收表 (CAT) 和网络信息表 (NIT) 组成。DVB对MPEG-2的PSI进行了扩充, 在PSI四个表的基础上再增加了九个表, 形成SI (Service Information) 表。SI包括业务描述表 (SDT) 、事件信息表 (EIT) 、时间和日期表 (TDT) 、时间偏移表 (TOT) 、业务群关联表 (BAT) 和运行状态表 (RST) 、填充表 (ST) 、选择信息表 (SIT) 、间断信息表 (DIT) 等表信息。其中, SDT、EIT、TDT是必须传送的表, 其他为可选传送的表。

当正确解析节目相关表 (PAT) 后才可获得相应节目对照表 (PAM) , 从而才能得到不同节目的视频、音频及数据信息。因此, TR101-290第一优先级中最重要的是对PAT的监测。

3.3节目参考时钟监测

节目参考时钟 (PCR) 是有线数字电视传输过程的基准时钟, 是发送端与接收端进行实时同步的基础。PCR以固定频率插入包头, 表示编码时钟, 同时也反应了编码器的输出码率。接收端用户设备根据PCR确保解码器时钟与编码器时钟对应, 保证系统可正常解码。

有线数字电视监测中可对PCR的精度和间隔进行分析。PCR精度是指允许偏离正确PCR的最大值, 通常为±500ns之间 (即PCR的精度必须高于500ns) ;PCR间隔是指出现两个连续的PCR的最大间隔, DVB标准中默认不大于40ms。使用BTA P200设备对PCR精度和PCR间隔进行监测如图10。

需要注意的是, 尽管PCR间隔错误和PCR抖动错误列在TR101-290第二优先级中, 但是这两个参数与第一优先级中各参数具的重要性是一样的。

综上, 有线数字电视监测工作所需要关注的指标还是比较多的, 监测网络传输环节的异态可由射频层面指标反应, 编解码和复用方面的异态更多地由TR101-290来反映。

4结束语

随着有线电视的数字化整体转换的继续推进, 模拟电视信号终将被数字电视信号所取代, 有线电视的监测方法和重点也随之改变。本文简述了有线模拟和有线数字电视监测中重点监测的指标, 特别是希望对有线数字电视的技术监测重点做出全面认识, 从而使有线电视技术监测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摘要:随着有线电视数字化工作的推进, 有线模拟电视信号终将被有线数字电视信号取代, 监测工作也随之向数字领域转换。本文介绍有线模拟和有线数字电视信号在监测工作中的重点指标, 并围绕这些指标进行了讨论, 重点分析了有线电视信号平均信号电平、载噪比、调制误差率及比特误码率等指标的内在联系, 总结了有线数字电视传输流的监测。

关键词:有线电视监测,载噪比,非线性失真,调制误差率,比特误码率,TR101-290

参考文献

[1]GB/T 106-1999, 有线电视广播系统技术规范[S].北京: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1999.

[2]GB/T 221-2006, 有线数字电视系统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S].北京: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2007.

[3]刘剑波, 李鉴增, 王晖等.有线电视网络[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3.

[4]宋金宝, 柴剑平.有线模拟电视测量与有线数字电视测量的比较[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15 (1) :51-55.

[5]鞠国山, 王俊, 范吉峰.浅谈数字电视信号测试技巧与分析[J].中国数字电视, 2012, 2:74-77.

[6]天津得力.数字电视射频关键指标测试及相关测试仪器选择:第五届京、津、沪、渝及全国城市有线电视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7[C].北京:中国电子学会, 2007:61-65.

[7]慧永忠, 付贤军.数字电视系统关键指标的测量[J].中国有线电视, 2012, 10:1157-1159.

[8]唐殿宝.数字电视信号的指标与常见故障分析[J].中国传媒科技, 2012, 20:127-128.

血糖监测方法、控制指标全分析 第4篇

但是,目前部分糖尿病患者缺乏进行血糖监测的意识。2012年有报告指出,我国只有不到10%的城市患者拥有血糖仪,农村患者拥有血糖仪的比例更是不足3%。而在发达国家,血糖仪的普及率达到90%以上。以自我血糖监测为例,大部分患者认为每个月去医院测一两次血糖就可以了,一部分患者甚至根本不测血糖,以为只要用了降糖药就万事大吉。因为监测不充分,所以很多糖尿病患者不清楚自己的血糖是否达到治疗目标,结果在不知不觉中迎来了严重并发症。

那么,如何进行血糖监测呢?反映血糖控制水平的指标有哪些?本刊特邀专家为糖尿病患者进行详细分析,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控制血糖,提高远期生活质量。

血糖监测方法、控制指标全分析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副主任医师 周健

血糖监测有许多方法,从最初的尿糖测定到最新的动态血糖监测仪,发展非常迅速,这些方法使血糖监测越来越方便、精确、全面、痛苦少。具体进行分类,血糖监测包括了“点”(监测空腹、餐后2小时等各点的血糖)、“线”(动态血糖监测)以及“面”(糖化血红蛋白、糖化白蛋白)等不同的方法。

1.尿糖

尿糖监测目前已较少使用,但有时受条件所限无法检测血糖时,也可以采用尿糖测定来进行自我监测,包括单次尿糖监测和分段尿糖监测。尿糖的控制目标为任何时间尿糖均为阴性,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肾糖阈增高(老年人)或降低(妊娠)时,尿糖监测没有意义。因此,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采用血糖监测。

2. 血糖

血糖监测的最基本形式是糖尿病患者利用便携式血糖仪进行自我血糖监测。通过平时坚持血糖自我监测,患者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平时的血糖水平,帮助医生及时为自己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治疗目标。

糖尿病患者进行自我血糖监测可以选择一天中不同的时间点,包括餐前、餐后(一般为餐后2小时)、睡前,必要时还需监测夜间血糖(一般为凌晨2~3点)。

具体的监测频率应该是怎样的呢?这就要根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来决定了。目前,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方案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胰岛素治疗,第二种是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第三种是生活方式治疗。相应地,血糖自我监测方案也需因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方案而异,制定个体化的监测方案。以使用预混胰岛素(控制餐后血糖的短效胰岛素和控制空腹血糖的中效胰岛素以一定的比例混在一起)的患者为例,患者可以每周监测3天空腹血糖和3次晚餐前血糖,每2~4周复诊1次,复诊前1天加测5个时间点血糖谱(表1)。

表1 每日两次预混胰岛素注射患者的血糖监测方案举例

血糖监测

空腹

早餐后

午餐前

午餐后

晚餐前

晚餐后

睡前

每周3天

×

×

复诊前1天

×

×

×

×

×

使用血糖仪进行监测有其局限性,主要在于:①存在监测的“盲区”,无法完整反映患者的全天血糖谱,若增加监测频率往往病人较为痛苦;②易受个别不准确测量结果的影响。

动态血糖监测仪是近年来投入临床使用的一种新型的血糖监测仪器,每天可自动记录288个血糖值,可以显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全貌”,弥补了自我血糖监测的许多不足。但动态血糖检测也有其局限性,主要在于:①检查费用较为昂贵;②对医务人员以及患者的操作要求较高,因此目前仅仅在一些二、三级医院内分泌专科开展。

3.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糖化血红蛋白是长期血糖控制最重要的评估指标,也是临床决定是否要更换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在治疗之初至少每3个月检查一次,一旦达到治疗目标可每6个月检查一次。

当然,糖化血红蛋白自身也有局限性:①如果患者患有血红蛋白异常性疾病,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结果往往不可靠;②由于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过去2~3月综合的血糖水平,因此对近期的血糖变化不敏感;③糖化血红蛋白不能精确反映患者发生低血糖的风险,也不能反映血糖波动的特点。

4. 糖化白蛋白(GA)

糖化白蛋白是血清中葡萄糖与白蛋白发生非酶促反应的产物,对短期内血糖变化比较敏感,可反映糖尿病患者检测前2~3周的平均血糖水平。尤其是短期住院治疗或近期治疗方案调整的患者,糖化白蛋白是很好的疗效评价指标。此外,糖化白蛋白可用于辅助鉴别应激性高血糖,是对糖化血红蛋白指标的有效补充。

5. 1,5-脱水葡萄糖醇(1,5-AG)

1,5-脱水葡萄糖醇可以反映糖尿病患者前3~7天内的血糖水平,尤其是短期单纯餐后高血糖以及血糖不太稳定的住院患者,1,5-脱水葡萄糖醇是非常有价值的。但这项指标目前主要应用于科研,尚未在临床推广使用。展望未来,如果将即刻血糖、1,5-脱水葡萄糖醇、糖化白蛋白、糖化血红蛋白这几项指标结合起来,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情况就可以得到更加全面的反映。

以上各项血糖指标的控制目标是多少呢?根据2010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的建议:空腹血糖宜控制在3.9~7.2 毫摩/升,餐后2小时血糖宜控制在≤10毫摩/升,糖化血红蛋白(HbA1c) 宜控制在<7.0% 。

其中,不同类型的糖尿病患者有不同的血糖控制目标: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没有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不发生低血糖的情况下,应使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尽可能接近正常水平;而儿童、老年人、有频发低血糖倾向、预期寿命较短以及合并心血管疾病或严重的急、慢性疾病等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宜适当放宽,但是应避免因过度放宽控制标准而出现急性高血糖症状或与其相关的并发症。

除了血糖指标,糖尿病患者还应综合控制其他相关指标(表2),这样才能全面控制糖尿病,预防并发症,提高远期生活质量。

表2 中国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

指标

目标值

血糖(毫摩/升)

空腹

3.9~7.2

非空腹

?10.0

糖化血红蛋白(%)

<7.0

血压(毫米汞柱)

<140/80

总胆固醇(TC,毫摩/升)

<4.5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毫摩/升)

男性

>1.0

女性

>1.3

甘油三酯(TG,毫摩/升)

<1.5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mmol/L)

未合并冠心病

<2.6

合并冠心病

<1.8

体质指数(BMI,千克/米2)

<24.0

尿白蛋白/肌酐比值

(毫克/毫摩)

男性

<2.5(22.0毫克/克)

女性

<3.5(31.0毫克/克)

尿白蛋白排泄率(微克/分钟)

<20.0(30.0毫克/天)

主动有氧活动(分钟/周)

河流监测指标技术指南 第5篇

关键词:TS码流;QAM;监测;码流分析仪

1传输网络技术参数

经过MPEG-2信源编码和MPEG-2TS传输流复用后生成的MPEG-2传输复用包经过扰码、RS编码及卷积交织后,进行64QAM调制形成中频调制信号,中频调制信号经过上变频转为射频信号然后送入HFC网传送到用户。

数字电视和模拟电视的频谱结构及能量分布完全不同。由于QAM中的调幅是平衡调幅,抑制了载波,因而从频谱分析仪上看,一个数字频道的已调信号,像一个抬高了的噪声平台,均匀地平铺于整个限定带宽内。伴音信号在MPEG-2编码时,已经与图像信号以包的形式复用到了一起,因而,一个数字电视频道,不但没有所谓图像载波,也没有伴音载波。

1.1数字电视的信号电平

数字电视信号没有图像载波电平可取,整个限定的带宽内是平顶的,无峰值可言。所以,QAM数字频道的电平是用被测频道信号的平均功率来表达的,称为数字频道平均功率。在用户端电缆信号系统出口处要求:信号电平为47dBμV-67dBμV(比模拟电视信号的要求低10dB),数字相邻频道间最大电平差为≤3dB,数字频道与相邻模拟频道间最大电平差为≤13dB。

1.2数字电视的噪声电平

测量模拟频道噪声时,在模拟频道取噪声测试点,只要偏离图像载频即可。但是数字电视的频谱分布决定了测量数字频道噪声不能使用模拟频道的测量方法。数字频道内有用能量也像噪声,没有什么特点把它们分开,所以测量噪声,要到被测频道的邻频道去取样,并且这个邻频道应当是空闲的。

1.3误码率

数字电视信号是离散的信号,接收到的数字电视信号要么是稳定、清晰的图像,要么就是中断(包括马赛克、静帧),具有“断崖效应”的特点。信号的这种变化,只与传输的误码率有关,所以把误码率作为衡量系统信号质量劣变程度的最重要的指标。

1.4信噪比

信噪比(S/N)指传输信号的平均功率与噪声的平均功率之比。载噪比(C/N)指已调制信号的平均功率与噪声的平均功率之比,载噪比中的已调制信号的功率包括了传输信号的功率和调制载波的功率。在调制传输系统中,一般采用载噪比指标;而在基带传输系统中,一般采用信噪比指标。

数字调制信号对网络参数的要求主要反映在载噪比上,载噪比越大,信号质量越好,反之信号质量就差,模拟电视会出现“雪花干扰”,数字电视会出现马赛克,严重时会造成图像不连续甚至不能对图像解码。在有线网中,用户端电缆信号出口处数字频道载噪比达到31dB以上,就可传送64QAM信号。

1.5调制误差比

数字调制信号的损伤通常用星座图来观察。在星座图中,噪声呈云状,差拍干扰呈环状,IQ不平衡的星座图不是正方形。调制误差比(MER)包含了信号的所有类型的损伤,如各种噪声、载波泄漏、IQ幅度不平衡、IQ相位误差、相位噪声等。MER的测试结果反映了数字接收机还原二进制数码的能力,它近似于基带信号的信噪比S/N。在用户端电缆信号出口处调制误差比MER要求达到30dB以上

2数字信号的监测

数字电视平台节目监测系统拟视音频及数字矩阵系统、数字测试仪器及电视墙三个大的部分构成。数字TS码流经过数字ASI矩阵系统切换,送入解码器解码还原成模拟视音频后,送入电视墙,进行主观效果监测,同时可进行与一般模拟视音频信号相同的测试,经ASI矩阵切换的数字TS码流也可直接送入数字码流分析仪进行实时分析,或者经过录制后,离线分析等。数字码流经QAM调制后输出的RF射频信号经混合器混合,送入大网播出,同时分出1路至机顶盒接收,机顶盒输出电视信号或者音频广播信号至视音频矩阵,然后送入电视墙。同时也可进行模拟指标测试。从混合器再分出l路射频信号经数字电视测试接收机处理后输出TS流至码流分析仪,实现对QAM调制后的数字信号的测试。

数字码流监测可以根据其来源分为:编码器输出TS流、数字卫星接收机输出TS流、多协议适配器输出TS流、复用器输出TS流、独立加扰器输出TS流、其它TS流及QAM调制后经解调恢复的TS流。在本监测系统中,QAM调制后经数字电视测试接收机解调后恢复出的TS流可直接送入数字码流分析仪进行数字分析;其余各种来源的TS流须经数字矩阵的切换处理后再进行测试。

在本系统中,有编码器输出的TS流、数字卫星接收机输出的TS流、适配器和解密器输出的TS流、其它输出的TS流、复用器输出的TS流以及独立加扰器输出的TS流,其中复用器、独立加扰器、解密器以及部分数字卫星接收机输出为MPTS,而独立加扰器输出为经过加扰加密的TS流。具体监测方式如下:编码器、数字卫星接收机、多协议适配器、音频编码器、复用器、独立加扰器等设备的TS流送入数字ASI切换矩阵切选输出。矩阵的输出可切选至数字码流分析仪分析,也可直接接入解码器,用作还原AV,送至电视墙做主观测试等;对于独立加扰器的输出需切换到码流分析仪进行分析。

对比测试原则采用溯源法,跟踪对比测试的原则,主要体现在电视墙的主观效果上。

(1)对编码器、接收机的信号根据处理过程分成源AV信号或直接输出AV信号、初步处理TS流信号(包括编码输出及数字接收机输出TS信号)、复用器复用后TS流信号和QAM调制混合后信号四种,对节目同时段对比跟踪测试。即为源AV信号或直接输出AV信号与后面的信号经过还原的视音频信号进行对比测试,体现在每一环节信号质量的比较、变化、跟踪监测。

(2)对多协议适配器和解密器处理的节目,则是适配器直接TS信号解码恢复AV信号、复用后解码恢复AV信号以及机顶盒解码AV信号对比监测。

河流监测指标技术指南 第6篇

阐述了环境影响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及识别方式,建立了基于城市河流复合生态系统的环境影响指标体系和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估体系,探讨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的城市河流生态修复的.适用模式,恢复和维持城市河流良好的生态系统,对保证城市河流资源、景观、环境、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 者:陈云 吴义锋 薛联青 CHEN Yun WU Yi-feng XUE Lian-qing 作者单位:陈云,CHEN Yun(合肥市斯康环境科技咨询有限公司,安徽,合肥,230041)

吴义锋,WU Yi-feng(东南大学环境工程系,江苏,南京,210096)

薛联青,XUE Lian-qing(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及水利工程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8)

河流监测指标技术指南 第7篇

1 河流生态修复效果评价研究现状

1. 1 河流生态修复及效果评价的内涵

河流生态修复是指运用生态系统原理, 修复和强化水体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其目的是通过适当的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管理措施, 使当前的河流生态状况有所改善并向良性方向演进, 部分的恢复到干扰前某种状态下的结构和功能[3]。其修复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1) 恢复河流自然功能: 使河流的水循环系统恢复到健康状态; ( 2) 强化生态环境功能: 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 使河流具有一定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 ( 3) 提升社会经济功能: 运用近自然修复技术及材料, 降低工程项目经济成本, 使河流具有一定的防洪功能, 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重建河流景观, 增加河流的亲水性[4]。

生态修复效果评价全面考虑了工程技术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根据研究区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建立一套多要素、多指标、多层次的评价体系, 并通过一定的计算方法得到相应的综合评价指数来获取评价结果[5]。在工程实践中, 河流生态修复效果评价的意义体现在对已完工或正在实施的生态修复工程效果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 及时掌握河流生态系统当前的状况、恢复程度等方面的信息, 从而判定生态修复是否成功, 并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生态修复工程方案。

1. 2 河流生态修复效果评价研究进展

1. 2. 1 国外研究进展

国外学者主要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生态修复效果评价体系,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 1) 生态修复评价指标体系: Cairns ( 1977) [6]认为, 生态修复即是要恢复到其初始的结构和功能条件。20 世纪80 年代, 美国联邦政府、资源质量监测研究委员会提出, 河流生态修复效果的评价不仅要考虑化学指标, 还要注重生态指标, 栖息地质量和生物多样性及完整性[7]。Bradshaw ( 1987) [8]提出了判断生态修复的五个标准: 可持续性、不可侵入性、生产力、营养保持力和具有生物间相互作用。Dvais ( 1996) 和Mgaraet ( 1997) 等[9]认为, 生态恢复就是要恢复到接近其受干扰以前的结构与功能, 并提出乡土种的丰富度、初级生产力和次级生产力、食物网结构、物种丰富度等指标来评价群落结构与功能间的联接是否已经形成。2004 年国际生态恢复协会 ( SBR) 提出了从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自然维持、抗干扰能力及与相邻生态系统有无物质能量交流三个方面提出评价生态系统恢复完成与否的9 个特征指标[10]。

( 2) 借鉴生态系统健康的相关概念: Costanza等 ( 1992) [11]提出用活力、组织、恢复力等指标来评价生态系统健康状况。Careder和Knapp ( 1995) [12]提出采用记分卡的方法评价恢复度, 根据生态系统的各个重要参数的波动幅度, 比较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相应的各个参数, 看每个参数是否已经达到正常的波动范围或距该范围还有多大的差距, 以此来评价生态系统是否已经恢复到健康状态。

1. 2. 2 国内研究进展

我国河流生态修复工作起步较晚, 但发展迅速, 近10 年里, 河流生态修复与保护工作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并相继开展了许多研究与实践工作[13], 在河流生态修复效果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国内目前用于生态修复效果评价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即指示物种法和指标体系法。

1. 2. 2. 1 指示物种法

指示物种法是通过监测水生态系统中的指示物种对环境胁迫的反应, 间接评价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冯江等[14]在长春南湖生态治理工程中选用藻类作为指示物种, 通过前后定量对比发现藻类生存密度大幅下降, 种类组成明显增加, 种群爆发式更替显著, 长春南湖水质好转, 表明生态治理工程效果显著; 丁成[15]对治理草浆工业废水生态湿地工程中水体的原生动物进行监测, 通过对其结构参数、功能参数的研究, 以及水质的分析, 对原生动物的特征参数和水质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研究表明原生动物可以作为废水湿地生态处理状况的指示生物;李巧等人[16]介绍了节肢动物作为生物指示物种评价生态恢复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指出以两个或多个类群作为生物指示物种将会受到重视。

1. 2. 2. 2 指标体系法

指标体系法是根据生态系统的特征和服务功能, 综合物理、化学、生物甚至社会经济指标构建指标体系, 然后采用数学方法确定河流的健康状况。我国目前对生态修复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 1) 采用水质评价法对已实施的生态修复工程进行评价分析。朱浩等人[17]选用水质指标 ( 总氮、总磷、硝氮、亚硝氮和叶绿素) 分析生态工程完工半年后大莲湖的水质变化情况, 结果表明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王敏等人[18]选用12 项水质理化指标 ( p H值、溶解氧、电导率、溶解性总固体、盐度、COD、BOD5、氨氮、总氮、总磷、氯化物、总悬浮固体) 和5种重金属含量 ( Cr、Cd、Zn、Pb和Cu) 对天津市大沽排河开展的河道原位生态修复示范工程进行综合评价, 研究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对大沽排河水质的修复效果和生态效应。

( 2) 采用生态修复效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蔡楠等人[19]在对受损河流修复效果进行评估时, 结合物理、化学参数, 以及对生物结构、多样性和过程的影响, 构建了包含河流水力 ( 水源补给量、用水量) 、水质 ( 水质平均污染指数、营养状态、透明度、恶臭、溶解氧) 、水生生物 ( 鱼类IBI、藻类多样性) 、河岸带 ( 河岸带植被覆盖率、河岸景观效应、河岸、河床稳定性) 及物理结构 ( 与附近生态斑块连通性、河流连通度、鱼类栖息地状况) 5 方面15 个指标的城市河流生态评估指标体系; 韦章平等人[2]根据我国实际情况, 考虑各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和流域自然条件的不同, 从生态系统健康、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工程项目评价三个方面建立生态修复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林积泉等人[20]在小流域环境治理评价中提出流域生态环境、农村环境和社会经济三类指标; 方东等人[21]选取水质化学指标 ( 透明度、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悬浮物) 、水生生物指标 ( 生物优势种、生物量、叶绿素a含量、多样性指数) 三类指标, 对利用生态工程治理玄武湖水环境污染的效果进行环境监测与评价。

1. 2. 3 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效果评价方法小结

借鉴生态系统健康的相关概念, 可以从多角度、多途径分析和全面判断生态系统修复效果, 但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是一个静态过程, 与河流生态修复的动态过程特性不相吻合。

指示物种法简单易行, 主要依据生态系统的关键种、特有种、指示种等的数量、结构功能等指标来描述系统的健康状况, 但指示物种的筛选标准及其对生态系统健康指示作用的强弱不明确, 且未考虑社会经济指标等因素, 难以全面的反映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该方法存在严重的不足, 尤其不适用于由人类活动主导的生态系统评价。

指标体系法则根据生态系统的特征和服务功能建立指标体系为生态系统进行定量评价[22], 能相对全面综合的反映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和生态修复效果, 因此本文主要采用指标体系法进行河流生态修复效果评价。但目前采用的生态修复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针对某一工程项目进行评价, 关于综合生态修复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及生物指标, 社会经济指标涉及较少, 尚未形成完善成熟的评价体系, 不能从宏观上把握生态系统修复状况, 评价指标体系亟待完善。

2 河流生态修复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 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全面、真实和定量评价修复区域修复工程实施后其环境质量的变化情况。本指标体系的构建遵循以下原则: ( 1) 科学性原则: 指标应该客观存在, 概念明确, 并具有一定的独立内涵;能反映修复区域环境质量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化特征和水平, 应尽可能反映生态修复前后的直接和间接效益; ( 2) 系统性原则: 各评价指标及其所反映的环境质量特征之间有着内在联系, 单个指标仅反映修复区域内环境质量的某个方面, 只有相互联系的指标体系才能反映修复区域内环境质量的总体特征; ( 3) 可比性原则: 指标应充分考虑修复区域内生态修复的阶段性和生态环境不断变化的特点, 使选择的指标有时间变化的可比性; ( 4) 可量化性原则:指标易于量化和获得, 每个指标的值应同其所反映的效益相一致; ( 5) 全面性原则: 与现有社会经济和环境政策相结合, 使评价指标体系更加完善, 结果更加具有说服力。

2. 2 指标体系的结构层次

参照国内外评价指标体系的文献资料, 本研究采用四级指标体系, 分别为目标层、系统层、要素层和指标层 ( 如图1 所示) 。

目标层即为生态修复的终极目标, 重建河流健康水生态系统, 代表河流生态修复的最终结果。系统层和要素层是对目标层和指标层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机制的分析和说明[23], 系统层包含生态修复效果评价体系所构成的完整的系统体系, 根据生态修复和生态修复效果评价的概念及目标, 提出生态修复效果评价的系统层应包含河流自然功能、生态环境功能和社会经济功能三个方面; 要素层是指为实现生态修复效果评价所需的组成要素; 指标层则为生态修复效果评价的具体的表征指标, 也是生态修复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主要研究内容。

2. 3 河流生态修复效果评价指标选取范围

本研究中河流生态修复效果评价指标的选取主要包括指标的初选、复选及补充完善三个步骤, 从河流健康评价、河流生态修复效果评价及河流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措施三个方面选取指标体系指标层的具体表征指标, 然后依据河流自然功能、生态环境功能和社会经济功能三个方面对指标层的指标进归纳分类, 确定要素层表征指标, 从而构建完整的生态修复效果多目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1) 国内外目前关于河流健康评价的研究要多于河流生态修复效果评价的研究, 依据河流健康评价的指标来衡量河流生态修复是否成功 ( 健康即为成功, 不健康即为不成功) , 由此初步构建河流生态修复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 2) 河流健康评价指标仅能反映河流进行生态修复后的最终状态, 只代表河流在某一时刻生态系统是否健康, 这将会忽略河流生态修复的动态过程, 因此, 运用理论分析法, 依据现有河流生态修复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复选河流生态修复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 3) 河流生态修复效果评价如果脱离工程实际, 则不能反馈信息并指导河流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和改进, 因此需要结合工程实践, 分析目前所采用的工程技术措施, 构建完善河流生态修复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2. 4 河流生态修复效果评价指标初选及复选

河流生态修复的终极目标即河流呈健康状态, 本研究在查阅国内外大量河流健康评价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选取28 篇河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代表性文献[24 - 51], 依据河流生态修复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运用频度分析法, 选取引用概率超过10% 的指标作为基础资料, 共计48 项指标 ( 如表1所示) , 优先选用引用概率超过50% 的指标 ( 水系连通性、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生态需水满足率、防洪标准、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和河床稳定性6 项指标) 。

同时结合国内现有的生态修复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 对初选指标进行复选, 选出重复或相近的指标, 复选结果为表1 中带* 的指标19 项, 共计25 项指标。

2. 5 河流生态修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表2 为较为完善的生态修复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生态修复效果评价主要是对具体的工程项目进行效果分析, 因此在选用生态修复效果评价指标时应该结合河流生态修复技术, 完善生态修复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国内目前关于生态修复开展了较为广泛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生态水体修复技术、生态护岸技术和生态景观建设三个方面。

生态水体修复技术是利用培育的植物、动物或培养、接种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 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作用, 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的技术, 主要包括:生态湿地、生物膜法处理、底泥疏浚、曝气及生物操纵等技术[52];生态护岸对水陆生态系统的物流、能流、生物流发挥着廊道、过滤器和天然屏障的功能。其在治理水土污染、控制水土流失、加固堤岸、增加动植物种类、调节微气候和美化环境方面都有巨大作用, 依据其使用的主要护岸材料可分为植被护岸、木材护岸和石材护岸三种类型[4];河道生态景观建设包括河岸形态和河岸的绿化美化, 力图使河流更接近自然, 提高河流的空间异质性, 为各种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 创造良好人居环境[53]。

总结目前国内开展的生态修复技术, 主要是通过增加动植物种类和采取工程技术措施恢复河流自我修复能力, 在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实际工作中常引入外来物种用于生态系统的改造与修复, 因此外来物种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同时在进行生态系统修复和重建时必将会引起物理结构的变化, 因此, 补充“外来物种干扰程度”和“与附近生态斑块的连通性”指标, 得到较为完善的生态修复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共计27 项指标。

3 小结及展望

3. 1 小结

本文在总结已有的河流生态修复效果评价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生态修复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结合河流健康评价、受损河流修复效果评估及现有的生态修复技术措施, 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包含河流自然功能、生态环境功能和社会经济功能三个方面27 项指标的生态修复效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为生态修复的后续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3. 2 展望

( 1) 河流生态修复是一项新兴工程, 基于河流生态修复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衡量河流生态修复效果评价工作成功与否的难点之一是评价标准和参照系的确定, 这将是今后河流生态修复效果评价工作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 2) 生态修复效果评价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多因素和多指标的综合评价过程, 指标体系庞大。每个指标对整个系统都有它的作用和贡献, 但是不同的评价指标对综合评价值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如何解决指标间的相关性, 避免各个指标的重复性, 如何对生态修复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各级指标分别进行权重系数测定, 以权值反映不同评价因子重要性程度的差异, 将成为指标体系构建的关键问题之一。

河流监测指标技术指南

河流监测指标技术指南(精选7篇)河流监测指标技术指南 第1篇浅析河流水体污染的生物监测及指标生物针对河流水体污染的生物监测问题做了理...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