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会话结构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会话结构范文(精选11篇)

会话结构 第1篇

然而, 我们发现许多语料记录表明, 我国众多的英语使用者缺乏会话结构及其功能知识和意识。在教学中和生活中, 特别是口语运用中, 人们经常会不遵守会话结构规则。更为糟糕的是, 人们常常不留意会话中说话人的真正含义, 或者不理解说话人的会话含义, 致使交际失误或中断。本文旨在通过简明扼要地介绍英语会话结构的知识和分析以引起广大英语使用者对会话结构及规则的意识, 从中国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的角度认识会话结构和会话含义以及语言得体性在交际中的价值, 从而提高人们口头使用英语进行沟通的能力。

一、会话结构分析

(一) 会话的基本结构

1. 两步结构。

最小的会话由两个话轮组成。因此, 两个话轮, 即两步结构是最为基本的会话结构。如, 问与答、请求与接受、请求与拒绝、问候与感谢等。请看下例:

(1) A:Have you ever studied with a group? (起始步)

B:Yes, I have. (应答步)

(人教版《新目标英语》九年级P3)

(2) A:How do you study for a test?

B:I study by listening to tapes.

(人教版《新目标英语》九年级P3)

上面 (1) 和 (2) 中的第1和第2句话分别构成了邻近一对话语。每一对的第一句为起始步, 第二句为应答步。

2. 三步结构。

生活中最为典型的会话结构是三步会话结构:起始步应答步跟随步。

(3) T:What would you do if someone asked you to be in a movie? (起始步)

S:I’d say“yes”. (应答步)

T:Good. (跟随步)

(人教版《新目标英语》九年级P29)

还有一种情况, 就是会话中的第一句话不一定是起始步。会话中只有两个话轮, 但是属于三步会话结构。例如:

(4) (A enters wearing a new hat.)

B:No, I don’t like it.

A:Now I know it is right.

(5) (Phone ringing.)

A:Hello.

B:Hello.Can I speak to Sanny?

这里在 (4) 中, B的话语不是第一步, 而是第二步, 作为对A所戴帽子的反应。因此, 该对话也属于三步会话结构。 (5) 中, A的话语是对电话铃的应答步。这里, 电话铃响起, 相当于“召唤 (summons) ”。这就是我们在打电话时接听方为什么要先说话, 因为电话铃响起就意味着会话的开始, 接听方说话就是对“召唤”的应答。

3. 会话的特殊结构。

在某些特殊的场合, 会话结构有其特殊的步骤和模式。课堂交流三步会话结构是最常见的交流单位和结构。但是, 课堂上的三步会话与日常三步会话不同。例如:

(6) A:Why do you think the man is running?

B:He could be running for exercise.

A:Very good, Denise.

(人教版《新目标英语》九年级P37)

在 (6) 中, 第三步是对问题回答的评价。这一课堂场合中, 教师的问题不是询问时间, 而是检测学生是否能够表达时间。如果学生表达正确, 教师必须给予评价来反馈信息。此外, Berry (1981) 发现, 还有一种场合, 第三步既不是“评价”也不是“认可”, 而是一种习惯。[2]那就是在医院里, 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对话时常会发生这种结构。

(7) Doctor:How long have you had those for? (起始步)

Patient:Well, I had them a week last Wednesday. (应答步)

Doctor:A week last Wednesday. (跟随步)

由此我们能够看出, 跟随步不论是在课堂上, 还是在其他场合的会话中都是非常必要的。人们直觉上有时会重复对方的话, 同时也是“接收”的标志。所以, 三步交流应该是对话的基本单位。这里需要指出的是, 在面对面的交流中, 第三步, 即跟随步, 有时不以语言的形式来表现, 而是以非语言的形式来表现, 如点头、微笑等方式来表现。

(二) 会话结构的特性

在某些交际中, 跟随步是必须的;而在另一些场合中, 却是随意的。Berry还提出, 区别标准就是看对话中哪个人是先知者 (primary knower) 。

(8) A:What’s something you do before a test? (起始步)

B:Is it study? (应答步)

A:Yes, it is. (跟随步)

(人教版《新目标英语》九年级P40)

(9) Daughter:Which English cathedral has the tallest spire? (起始步)

Father:Salisbury. (应答步)

Daughter:Oh. (跟随步)

我们发现, (8) 中跟随步是必须的, 而 (9) 中跟随步是随意的。因为在前者中, 测试者是先知的, 因此, 先知者必须对问题的回答进行评价或对回答给予肯定或否定。而在后者中父亲是先知者, 女儿是后知者 (secondary knower) 。因此她没有必要, 也不能对作为先知者的父亲的回答进行评价。所以, 女儿的跟随步可有可无。

Heritage (1984) 把“Oh”称之为“会话虚词”, 在会话中起到“接收”标志的作用。它表明, 前一步的信息已经被接收, 即信息转换已经完成。他强调, 提问者在接收到信息后说一句像“Oh”之类的“会话虚词”, 以表示作为先前无知方现在知晓了。[2]换句话说, 在这种信息交流的会话中, 表示接收的会话虚词也绝非是随意的。

二、会话结构的应用价值

(一) 会话结构表现的语言交际能力

1. 运用预示序列 (presequence)

英语中, 在应用邀请、请求等功能时, 通常要使用预示序列, 而不是直接表示邀请或请求。这样做的目的是首先试探对方有没有做合意应答的可能, 也给对方做不合意应答一个缓冲。这一步骤已经成为成功交际的一个策略。如果对方有条件满足你的邀请或请求, 你便直接表述你的意思;否则要停止你的意图。例如:

(10) A:What are you doing this afternoon? (presequence)

B:Nothing important.Why?

A:Would you like to come with us to have tea late this afternoon?

B:That would be nice.

2. 作出合意应答 (preferred second part)

人们在表达评价、邀请、建议、请求、主动帮助等意愿时, 总是期待对方给予肯定、接受、赞同的应答。这种应答被称之为合意应答。例如:

起始步 (First part) 应答步 (Second part)

Can you help me?Sure.

Want some coffee?Yes, please.

Isn’t that really great?Yes, it is.

Maybe we could go for a walk.That would be nice.

不合意应答一般是有标记的, 如英语的ah, um, I doub it, no, well, I am sorry, What a pity等词语、停顿或口气, 表示迟疑、否定、拒绝。交际中, 人们不希望对方给予不合意应答。因此, 我们应使用委婉方式和口气表示拒绝, 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对方的伤害和不快, 以保证交际顺畅, 关系和谐, 有时甚至说善意谎言。如熟人之间见面寒暄, 甲方询问乙方近况如何, 乙方都要作合意应答, 无论情况好还是坏。例如:

(11) A:How are you doing?

B:Not bad. (合意应答)

3.作出必要跟随步

前面提到在课堂上教师常常使用必要的跟随步, 以便给学生一个反馈信息, 评价他的行为。在生活中, 我们也经常作出类似的反应来维持交际顺畅与和谐的关系。如获悉对方或对方亲属发生不快或不幸, 说话人必须做必要的跟随步, 表达自己的心情, 才能维系正常的人际关系。还有获得对方的许可、帮助后, 我们必须表示感谢。例如:

(12) A:How is your mother, Frank?

B:She had an accident and got hurt, but not very serious.

A:Oh, I am sorry to hear that. (必要跟随步)

(二) 会话含义的理解与有效沟通

人们在日常交际中, 常常借助会话的语境 (场合、时间、地点、人物、话题以及两个说话人的背景) 间接表达自己的意思, 即间接语言行为。这是因为我们说话时的语境、口气和表情赋予了我们某一话语的特定的意义, 即话语意义。下面的例子中夫妻俩彼此理解对方的话语意义, 沟通顺畅, 可谓典范。

(13) Husband:That’s the phone.

Wife:I’m in the bathroom.

Husband:Okay.

通常我们不会问一些我们已知的问题。当我们使用这样的会话结构时, 我们的目的是取得某些特定的效果。

(14) Mother:Have you brushed your teeth yet?

Child:Yes.

Mother:No, you haven’t.

(15) Father:What time did you come home last night?

Child:About midnight.

Father:No, you didn’t.

以上两个例子表明, 第三步表示母亲和父亲分别在测试孩子诚实品质的意思, 表明第二个话轮是在说谎。

此外, 我们还要注意三步结构中跟随步的语用功能。会话是一个互动过程, 其间两个说话人彼此沟通。起始说话的一方的话语一定能被对方所理解, 同时受话一方也必须对说话人的话语有所反应。继而, 受话人也需要知道说话人是否接收或理解了他的回答或应答。

在交流过程中, 人们的确会发生一些不畅通的情况, 如受话人没有理解说话人的意思。我们来引用Labov的一个例子。[5]

(16) Linus:Do you want to play with me, Viloet?

Violet:You’re younger than me. (Shut the door.)

Linus: (puzzled) She didn’t answer my question.

这里, Violet的回答是对Linus请求的一种间接否定, 她认为Linus能够理解她的回答, 因为她的回答是基于她以为对方能知道共同知晓的事实是:孩子中年龄大一点的女孩不愿意和小男孩一起玩。但是, 看到Linus的回答后, 我们才知道Linus没有理解Violet的会话含义 (你太小, 我不能和你玩) 。

了解会话结构, 有助于人们交流的效率, 更有助于交流的得体。人们在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后, 逐渐会对语言篇章的结构有意识, 自然也会对会话结构和功能有认识的动机。这就是语言学习的上台阶、上层次, 也是语言学习的必然阶段和必须遵循的规律。

摘要: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对人们日常交际中的会话结构进行分析, 使学习者认识英语会话结构及其在交际中的应用价值, 并通过实例展示会话结构在日常交际中的实用意义, 以提高人们语言交际的有效性和得体性。

关键词:会话结构,会话含义,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Levinson, S.C. (1985) .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Tsui, B.M. (2000) .English convers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and Education Press.

[3]McCarthy, M. (2002) .Discourse analysis for language teacher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and Education Press.

[4]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会话结构 第2篇

会话者的权势与等同关系及其话语结构的微观构建

语言是社会的`反映,语言的主要存在方式之一--会话必然会反映社会现象.本文研究会话双方的角色关系:权势与等同,以及这种角色关系如何影响会话的结构和话语内容的微观构建.研究目的则是增强人们使用语言以及观察语言的敏感性.

作 者:王丹 曾庆花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150040 刊 名:外语学刊  PKU CSSCI英文刊名: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年,卷(期): “”(2) 分类号:H0-05 关键词:权势   等同   会话结构  

会话结构 第3篇

关键词: 会话分析 话轮转换 相邻语对 课堂会话

会话分析学家认为,任何语境中的语言交流无论外部形式多么复杂,其本质都表现为由动机和语义所决定的,被称为“互动行为”的语言活动。与日常会话相比,课堂上的会话动机表现得更明确,意思也更具体。因此,语言的互动行为更具规律性。本文以日语课上的会话为例,运用话轮转换规则,对“相邻语对”中日语课堂会话的表现形式做一考察。

一、课堂上的话轮转换

(一)会话的开始和终结

在日语日常会话的开始和终结部分,多使用寒暄语及语言交感类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很多时候不能以其字面意思来理解。开始部分多是预告会话的话题,终结部分与开始同样重要,揭示了贯穿上下文的要点部分。例如:

例1:A:まあ、お会いできて嬉しかったです。

B:そうですね、気をつけて。

例2:A:ところで、来れると思う?

B:もちろん、どうも。

上述会话中出现的“まあ”、“ところで”等,预示了会话终结的标志词,多读作降调。了解这种会话的结构,可以让日语学习者进行顺畅的日语交流。

(二)话轮转换及规则

在会话中,为了不出现会话的间隙或重叠,针对由谁说、何时说、如何说等,就有了一定的规则,即会话的参与者遵循的“话轮转换规则”。会话的参与者们使用单词、短句,语段、篇章等形式进行交谈,并且根据一定的规则判断会话的终结点,交替轮流取得说话的机会。这并不是说会话中真的一点间隙、重叠都没有,而是说万一出现间隙或重叠,立刻就会有人出来纠正,间隙、重叠的时间不会很长。这种话轮转换的规则有:

1.在每一个话轮的最初话轮构建单位的最初转换相关位置:

a.如果迄今为止的话轮构建使用了“当前说话人选择下一个说话人”的方法,那么被选中的一方有权,而且必须在下一个话轮开口说话;其他人没有这种权利或义务。此时说话人发生变化。

b.如果迄今为止的话轮构建没有使用“当前说话人选择下一个说话人”的方法,那么就可以,但不一定需要实行自选下一个说话人的方法;第一个开始的人拥有下一个话轮的说话权。此时说话人发生变化。

c.如果迄今为止的话轮构建没有使用“当前说话人选择下一个说话人”的方法,那么当前说话人可以,但不一定需要继续说话,除非另有人自选说话。

2.如果在最初话轮构建单位的最初转换相关位置,既没有实施1(a)又没有实施1(b),并且按照1(c)的规定由当前说话人继续,那么在下一个转换相关位置再次执行(a)到(c)的规则,而且在下面每一个转换相关位置重复,直至出现说话人转换。

与日常会话不同,课堂上话轮转换的特征更明显。教师会话的终结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标志进行判断:

①使用疑问句,提出问题;

②使用祈使句,发出指令;

③使用陈述句,句末经常出现不包含新信息的概括性语句,或重复前文语义的语句;

④点名,叫学生回答问题。

判断学生回答完提问时,也会有以下几个标志:

①语速放缓,中断次数增多;

②句末经常出现不包含新信息的概括性语句,或重复前文语义的语句;

③向教师提出问题。

另外,在课堂会话中,教师选择下一个说话人时也有一定的方法:

①语言方式。教师主要通过点名、提要求、激励等方式选择下一说话人;

②非语言方式。教师把目光投向下一说话人,并伴随鼓励的语言,学生主动举手回答问题。

二、相邻语对

在会话分析理论中,先行会话控制着后续会话的走向,并十分重视会话的连贯性。从说话人的话轮转换原则来看,这种话语的相邻性起着把会话紧密关联在一起的作用。这种两者间的连贯构造,被称为“相邻语对”。

通过这一概念,可以更清晰地考察课堂上会话的构造。会话分析学家认为,当会话中有“问好——回复问好”、“提问——回答”、“邀请——接受”、“要求——许可”等成对语言出现时,就可以用“相邻语对”这一概念进行描述。社会学家谢格洛夫等人在对人们的日常会话进行观察时发现:人们总是交替着进行交谈,一次谈话至少由两组会话构成,当前说话人说的话,与下一说话人说的话就构成一组“相邻语对”。从谢格洛夫的理论来看,“相邻语对”具有以下五个特征:

①由两组会话构成;

②各组会话是相邻的;

③各组会话均由不同说话人发起;

④第一句话说出后,紧接着发起下一句话;

⑤下一句话的发起受前一句话的支配。

在课堂上进行会话时,构成“相邻语对”的两组会话,既有不相邻的情况,又有不仅是由两组会话,而且是由两组以上会话构成的情况。课堂上的“相邻语对”的主要形式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其具体形式是:

1.提问——回答

例1:先生:今朝はどうしたんですか。授業に来てませんでしたね。

学生:先生、すみませんでした。風邪を引いたんです。

先生:熱があるんですか。

学生:いいえ、熱はないんですが、せきがひどく出るんです。頭も痛いし、のども痛いんです。

这是课堂会话中最简单、最基础的形式。即一人提问,另一人回答,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2.提问——多人回答

例2:先生:この機械を壊したのはだれですか。佐藤さんですか。

田中:いいえ、佐藤さんではありません。私です。ゆうべ実験中に使い方を間違えたんです。

佐藤:いいえ、悪いのは私です。田中さんが機械を使ったのは、私が頼んだからです。どうも申し訳ありませんでした。

这种形式是由一人提问,多个人针对该问题明确地说出自己的见解。

3.话题继续——新问题——回答

例3:学生:先生、明日の研究会のことですが、出られなくなりました。

先生:どうしたんですか。

学生:実は、子供の具合がちょっとよくないんです。

先生:それいけませんね。どこが悪いんですか。

学生:ゆうべ食べすぎて、おなかをこわしたので、病院へ連れて行きました。あした、もう一度行って、検査することになりました。

教师对前一问题的回答做出回应,紧接着提出一个或多个新问题,这种方式在课堂提问中较为常见。

综上所述,课堂上的会话主要由“提问——回答”这种相邻语对的形式构成。无论授课的内容与类型有何不同,其会话的形式都是贯穿始终的,会话行为也是按照这种形式推进的,几乎所有的相邻语对都是由教师的提问发起的。

外语学习重要的就是要学生多张口说,教师的提问对于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从会话分析的角度研究课堂上的会话形式,必定会对教学产生有效的指导,让教师更科学地设定课堂提问,增加师生互动。

参考文献:

[1]小泉保.語用論研究[M].研究社,2001.

[2]実力日本語(下)[M].東京外国語大学留学生日本語教育センター,2000.

会话结构 第4篇

一、从会话整体结构解析谈话节目

(一) 开端

电视访谈节目开端从结构上分为会话背景介绍与会话双方问候。开端的背景介绍需要言简意赅, 点明主旨、突出中心、自然明了, 避免拖泥带水。主持人在谈话中需要选择与主题语境相符的表达方式与语态, 需要在特定的语言场合中完成谈话, 使受众在节目开端形成逻辑主线, 更好地吸收、记忆谈话信息。简言之, 是为观众打造的谈话内容语境框架, 是对后续谈话作出的铺垫。

(二) 主体

主体是除去开端与结尾后剩余的谈话部分。大部分都以主持人与嘉宾问答方式完成整个谈话, 主持人对嘉宾进行提问, 要有事先策划的清晰整体结构线路, 由一根逻辑主线贯穿整个谈话。[1]并在谈话中洽当自然地进行话题切换, 由一个问题引出多个分支问题, 这样才能避免脱离主题。尤其要避免出现因问题不够而冷场的情况, 以及因脱离主线使主题出现偏差, 诱导嘉宾按照非主题线路回答, 从而达不到节目预期效果。

(三) 结尾

结尾是节目终止前对整场谈话的总结与收尾, 通常是嘉宾对未来工作与人生的展望、主持人对嘉宾作评价性的总结以及对嘉宾到来及对观众收看的感谢。结尾虽然看似与谈话主题无关, 但衔接不好容易产生突兀感和模糊感。比如嘉宾以最饱满的精神状态对某个问题发表见解以后, 主持人未对嘉宾的话语发表任何看法, 直接说明“此次节目即将结束, 感谢嘉宾到来”, 这样会令嘉宾难堪或者感到奇怪, 更挫伤了观众的积极性。对此, 需要加强结构衔接, 待嘉宾讲完话后用简洁的语言对嘉宾的论述进行总结, 随后应用收尾语言。[2]

二、从会话局部结构解析电视谈话节目

(一) 话论转换

第一, 放弃话论。电视访谈类节目通常有两种:一种是用称呼语言将当前说话者话论放弃, 这种方法适合节目中有两个及以上的嘉宾情况。发出对嘉宾称呼以后, 嘉宾才能判断是否发言, 也是一种尊重嘉宾的方式;另一种是用目光语将当前说话者话论放弃, 但使用需要有一个前提, 支持人需要事先做好话语铺垫, 待嘉宾做好心理准备后再发言, 减少误解, 避免出现冷场或者抢话等情况。[3]

第二, 争取话论。电视访谈节目中经常出现的插话、打断对方讲话、重叠等情况都是争取话论的表现, 其中插话的使用频率最高。鉴于访谈类电视节目的即兴特点, 嘉宾或主持人都有一时语塞或找不到话题的情况, 而插话也在所难免, 不过大部分插话都是有目的、有安排的, 一种出现在嘉宾语言表达不完整的情况, 另一种是相对独立嵌入部分。不管出于哪种目的, 插话均要有鲜明的目的性, 防止出现随意打断嘉宾讲话的情况, 必须充分尊重嘉宾的话语权。

(二) 相邻对

电话谈话是一种特殊会话方式, 节目有特定的角色分配, 通常都是主持人和嘉宾表现出的“致意—致意”“问候—问候”等相邻对。谈话主体部分表现出“问—答”邻对, 大多数情况是主持人问、嘉宾回答, 不过有一些环节是观众问、嘉宾答。

(三) 修正机制

电视节目中的修正与日常会话修正存在相似性, 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话论组成序列提供的规律性、平等机会, 在这期间说话者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对话语进行修正。从当前电视访谈节目的即兴问答环节中可以看出, 主持人与嘉宾因为事先没有准备, 出现语言表达不畅或主题不鲜明、用词不当的情况是可以理解的, 也是很常见的,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修正机制对其作出调整与补救, 以增强节目效果。

(四) 反馈项目

在电视访谈节目中, 主持人需要充分调动嘉宾的积极性与热情, 通过掌控各种因素使整场谈话变得可控, 其中, 适当的引导嘉宾按照主线回答问题很关键。在此过程中, 反馈语言包括“嗯”“是的”“对”等, 以及相应的身体动作、目光、表情都对整场对话起到烘托作用。主持人需要正确应用反馈机制提高嘉宾的谈话兴趣, 使嘉宾以最饱满、积极的态度参与到谈话当中。《鲁豫有约》是一档著名的电视访谈类节目, 以其中的一期为例。在对台湾节目主持人小S进行采访时, 鲁豫根据其自己在凤凰卫视的经历, 引导小S讲述其成长历程, 在沟通和对话当中产生共鸣, 使其将成名路上的心酸往事、经历及心情向主持人和观众进行传达。在这一过程中, 主持人的感情移入对于谈话的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节目的艺术表现力更加丰富。

三、结语

电视访谈节目是极富艺术表现力的节目形式, 需要加强结构编排与设计才能增强整场节目的效果, 充分调动双方的谈话热情, 吸引更多观众, 从而提高节目收视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得到迅猛发展, 电视节目作为人们满足精神需求的重要途径, 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异彩纷呈。电视人物访谈节目作为观众喜爱的一种电视节目形式, 一经推出就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与追捧, 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当前, 电视访谈节目的种类与形式日趋多样化, 需从语言以及会话结构上合理编排才能增强节目的播出效果, 吸引更多人关注。本文对电视访谈节目会话结构进行分析, 以表现其在电视节目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电视谈话节目,会话结构,精神需求

参考文献

[1]田园.中国英语电视访谈节目的会话分析——基于《惊言堂》栏目数据的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10 (12) :102-104+107.

[2]吴佳琳.关于访谈节目《查理罗斯秀》与《面对面》的整体会话结构对比分析[J].明日风尚, 2016 (13) :160-161.

报告会话术1 第5篇

我是河南兴融贵金属投资的理财顾问高珲。今天来电话给您就是想了解一下您对目前黄金市场有关注过吗?

A:没有/有

B:是这样的,由于当前国际局势动荡,致使黄金价格再度波动。为帮助投资者准确把握市场动态,我们公司与工商银行郑州分行联合举办金融合作论坛会暨攫取2012最后一桶金座谈会。特别邀请您参加。

A:我不懂/我对这个没有兴趣

B:哦,那我觉得这个对您来说应该是一个很不错的学习理财的机会,此次河南兴融贵金属公司特邀河南省经济战略协会的冯会长,此次主要讲的是当前黄金投资趋势和策略把握以及提供黄金市场的行情资讯服务。在讲座中,冯会长还会系统的分析当前经济形式下黄金、股票、期货、房地产等热门投资品种,并针对广大投资者关心的股票、贵金属、房地产等投资方面问题进行一一解答!还会介绍许多短线操作技巧以及市场走势进行预测。届时公司还会提供专业一对一的知识解答服务,以更好的促进客户理财业务的提升。

(判断客户是否有意向,在听在了解。可多问一句:您能听的清楚吗?)

A:没时间去啊

B:哦,这个不会打扰您太多工作时间的我们的活动时间是12月8日就是星期六下午2点,而且因为此次活动是和交通银行联合举办的。参加完会议还会有一个互动环节,这么好的一次学习机会,对我们来说总归是有益无害的吧。

B:到时候看吧

A:是这样的,因为我们这次名额的话只限50人,需要参加的朋友都是提前预约的。您如果确定要来,我稍后可以发条短信给您,这样凭短信您就可以直接领取门票进入会场了。B:行,好的/我看看吧

A:嗯,那您记好我的名字,我叫高珲,待会我用手机给您发条短信过去,具体的活动时间和内容都在上面,到时候您来,提前给我打个电话,便于我给您安排座位。记得我们是凭短信到场领取门票的,一定记得打电话给我哦!

制作“英语情景会话”课件 第6篇

1 准备素材

1)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中自带的“录音机”软件录制一段对话,保存为“duihua.wav”(作为课件素材备用)。该对话共有3句,具体内容如下:

Boy1: Hi, Yang Ming, This is my brother, Sam.

Boy2: Hello, Sam! How old are you?

Boy3: I’m six.

2)从网下载一张漂亮的背景图片,作为课件背景。

2 制作课件

打开Flash MX软件,新建一个Flash文档,修改文档大小为640px×480px。执行“文件/导入/导入到舞台”命令,选择准备好的背景图片将其导入到舞台,调整图片的大小与舞台相吻合。

2.1 制作元件

1)执行“插入/新建元件”命令,创建一影片剪辑,名称为boy1。在该影片剪辑窗口的当前层的第1帧插入如图1左所示的人物图形;然后在第3帧插入关键帧,将图形调整为图1右所示的状态;最后在第4帧按F5键插入普通帧,即通过两张图形的反复切换实现人物讲话的动画效果。

2)与1)方法相同,分别制作名称为boy2 、boy3的两个影片剪辑。效果如图2、图3所示。

3)执行3次“插入/新建元件”命令,创建3个图形元件,名称为boy01、boy02、boy03;分别将boy1、boy2、boy3元件第1帧的人物图形复制到该boy01、boy02、boy03元件编辑窗口的第1帧,并将人物的手臂位置进行简单调节。

2.2 制作场景

1)单击“场景1”按钮,返回到场景。连续插入9个新图层,自下而上分别命名为“声音”“标记”“boy1”“boy01”“boy2”“boy02”“boy3”“boy03”“按钮”。

2)在“声音”图层导入声音文件“huihua.wav”,在“属性”面板的“同步”选项中选择“数据流”的播放模式。根据声音长度将时间轴延长到150帧。

3)将播放指针移到第1帧,通过不断按回车键控制播放指针的运行与停止,记录下每一句话占据时间轴的位置和长度。记录如下:boy1——10~61帧;boy2——82~120帧;boy3——135~145帧。

4)在“标记”图层的第10、61、82、120、135、145帧分别插入“空白关键帧”。在第10帧,输入文本“Hi, Yang Ming, This is my brother, Sam.”,并将其置于一个指向“boy1”的白色矩形内;在第82帧,输入文本“Hello, Sam! How old are you?”,并将其置于一个指向“boy2”的白色矩形内;在第135帧,输入文本“I’m six.”,并将其置于一个指向“boy3”的白色矩形内。

5)在“boy1”图层的第10帧插入空白关键帧,将“boy1”元件置于该图层的第10帧,在该图层的62帧插入空白关键帧。

6)将“boy01”元件置于“boy01”图层,在第9、62帧插入关键帧,在第10帧插入空白关键帧,即时间轴的第10~61帧没有“boy01”元件。注意保证“boy1”“boy01”两图像的基本重合。

7)与上述两步骤类似,将“boy2”“boy02”“boy3”

“boy03”元件置于相应的图层。只是“boy2”元件位于时间轴的82~120帧;“boy02”元件在时间轴的82~120帧为空白帧;“boy3”元件位于时间轴的135~145帧;“boy03”元件在时间轴的135~145帧为空白帧。时间轴效果如图4所示。

8)从“公用库”中找到两个按钮并拖放到“按钮”图层,分别为其添加文字“播放”“停止”。分别选中两个按钮,在“动作”面板添加框1、框2所示动作代码。在该图层的第1帧添加“stop();”代码。

会话结构 第7篇

一、话轮持有的比较

话轮是指会话过程中,说话者在任意时间内连续说出的一番话,其结尾以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角色互换或各方的沉默为标志(刘虹,2004)。在访谈会话中,人们一般会自觉遵守合作原则,形成如Sacks所言的每次最少并且至多一个人说话的会话模式,表现为主持人—嘉宾—主持人—嘉宾……这样一个循环的话轮更迭状态。笔者对这两期节目的话轮情况分别进行了统计,结果如下。

根据表1可知,两期节目主持人和嘉宾的话轮数量分别保持均衡,即二者都采取了相互转换的合作模式。根据图1、图2的内部比例考量,《鲁豫有约》中除了主持人和嘉宾的对话外,影像资料(VCR)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基本等同于嘉宾的会话时长。如:

(1)鲁豫:讲到影迷,我想放一段,就是你的影迷对你说的话。来。

屏幕:“我是一个老波蜜。嗬嗬嗬……”(影像时长100秒)

(2)鲁豫:我先给大家看一个片段吧,电视剧里面的一个片段。

屏幕:(吴秀波朗诵《致橡树》:……)(时长68秒)

鲁豫:能再朗诵这首诗吗?

两期节目的总体时长相近,而《鲁豫有约》中影像资料的比重远远超过了《可凡倾听》,自然,前者嘉宾的会话时长会少于后者。

就嘉宾和主持人的话轮比重来看,二者都是嘉宾的话轮比重明显高于主持人,不同之处是《可凡倾听》中嘉宾与主持人会话时长的差比更悬殊。可见,曹可凡主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其话轮多用于提问或总结,大多较简短;而鲁豫除了扮演倾听者的角色外,还会积极参与到事件的讨论中并且适时抒发自己的情怀。

此外,笔者通过计算发现,《鲁豫有约》中主持人和嘉宾的平均话轮长度分别为:7.78秒/个、23.38秒/个,而《可凡倾听》中主持人和嘉宾的平均话轮长度分别为:6.46秒/个、35.3秒/个。综合来看,曹可凡的主持更精简,更追求效率;而陈鲁豫在主持中更多地发表个人看法,追求情感的碰撞。

二、反馈项目的比较

“反馈”是指由听话者发出的,对于说话者所说话语的简短反应,一般包括肢体动作等非言语性反馈和“恩”、“啊”、“是的”等言语性反馈。其产生并非为了抢夺话轮,而是为了表现自身对说话者的关注,甚至可以被看做是听话者的一种本能反应。两期节目中主持人的反馈方式基本相同,有点头、发笑等非言语的反馈,也有“嗯嗯”、“我知道”等言语性反馈项目。在非言语性反馈上二者存在一些差异,曹可凡的反馈更中规中矩,经常使用简单的手势和微微的笑容表达自己的反馈;而鲁豫的肢体语言相对丰富且幅度更大一些。如:

秀波:然后我有一次看那个空难的一个、一个节目,让我非常非常的受感、感动……

他说:我的父母很爱我,有一个去世了,我有两个孩子,我有爱我的家人,这真好。

就是,现在,死就死了吧。

鲁豫:【凝视并沉默5秒】……

以上这个例子很能反映鲁豫反馈的深入性。她在听到嘉宾的一段令人动容的表述后采用凝视和沉默作为反馈,既给观众和嘉宾留出了一段情绪缓冲期,又表现出了自己的感动和沉思,这正是其反馈项目比《可凡倾听》更生动的地方,是主持人亲切的谈话方式的体现。

三、言语打断的比较

言语打断是口语交际中时常发生的现象,打断的原因随着交际情境而各有不同,有些被看做是违反交际中礼貌原则的表现,而有些则是为了拥护合作原则所采取的语用策略。对于有时间和受众限制的访谈节目来说,主持人必须时刻提防嘉宾的话语有偏离谈话主旨或者表达不明确的情况发生,并且能够适时打断、及时修正谈话走向。在笔者所选取的这两期节目中,就数量来看,鲁豫打断了12次,曹可凡打断了13次,分别占其话轮总量的11.8%和11.5%,差距甚微。通常,会话中的打断被认作是具有冲突性的,是对当前说话者的非支持性反应;而Kennedy和Camden则认为会话中同样会存在合作性质的打断,也就是为了配合或补充当前说话者的话语内容而采取了打断的策略(1)。就打断类型看,两期节目中的合作性打断显然是多于冲突性打断的,具体分析如下:

从纵向来看,两期节目中的打断大多是温和的合作性打断,这符合会话中的礼貌与合作原则。从横向来看,《可凡倾听》中的打断较集中于“追问”这一目的,通常发生在嘉宾的话语中出现了某些可深究的话题时,这同样是鲁豫经常采用的方式。例如:

(1)吴秀波:对对对,然后二儿子是一个升级版,对对对。

曹可凡:什么叫升级版?

吴秀波:我不知道他怎么进化的,就是他,他,他重新筛滤了一遍,把我的好多弱点给洗掉了,对对对,其实我还蛮感伤的,为什么不留那些?对,但他是一升级版,这挺神奇的。

(2)秀波:嗯,其实就,有的时候分场合。这个节目我看得很多,因为我觉得这个节目特奢华。

鲁豫:特奢华?

秀波:对。就是总会来很多特别有名的人,然后有很多的观众,然、然后多少会有一点点紧张……

此外,二者都因嘉宾出现卡顿或表达障碍而进行了补救性打断,也因嘉宾的某些表述不清而进行了说明性打断。然而,鲁豫在访谈中还为了对嘉宾的某一观点表示认同或者为了活跃现场气氛而进行了简短的打断,这是曹可凡在此期节目中未采用的。比如,《鲁豫有约》中有这样的片段:

(1)秀波:对。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我在某一个时刻的时候,我要比他更……就是那个东西才是你能打败对手的最重要的东西,而不是你的肌肉。

鲁豫:对,那个年代男孩儿都是那样的,看《少林寺》看得嘛,是吧?

秀波:嗯,对。

(2)鲁豫:先聊。上回书讲到你住在永安里光华路那边。

秀波:对。边上有一个日坛公园,日坛公园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公园,我有很多的事情发生在那个公园里。

鲁豫:明白了。(大家笑,鼓掌)

秀波:对。是,是。然后……

这样的打断不仅不会让嘉宾及观众感到反感,反而能加强会话的互动性,让嘉宾感受到主持人热情的态度,并且拉近嘉宾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通过上述对比可以发现,《鲁豫有约》的主持人更多地参与到了与嘉宾的互动中,不光扮演了倾听者和提问者的角色,更是适时地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使得交谈气氛如朋友会面一般。《可凡倾听》的主持人则展现了良好的倾听者及节目进度控制者的形象,他善于从嘉宾的话语中找寻可挖掘的亮点并直接进行追问,快速、直接,使得对话高效紧凑,正式感强。

四、余论

两档节目在会话结构上存在诸多差异,这些差异的产生除了与节目本身的定位及演播方式的不同相关外,还与两位主持人的性别差异存在一定联系。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催生了两档风格不同却同样受欢迎的电视访谈节目。

胡裕树先生在《〈广播电视话语研究选集〉序》中指出:“广播电视语言运用是80年代以来话语研究中人们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其研究成果对大众传播语言的研究、运用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可以丰富现代语言学理论与应用研究。”虽然笔者此次只对比了两档电视访谈节目,不足以反映整个访谈节目领域的语言特色和运用规律,但笔者希望通过此次个案探究,窥见热门访谈节目的些许语用风格,密切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同时,笔者期待为访谈类节目中主持人会话语言的编排、语用策略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使其会话具有更高的交际价值和传播效用。

摘要:电视访谈类节目凭借其独特的呈现方式活跃于荧屏多年,这类节目通过主持人和嘉宾的谈话展现嘉宾的幕后生活、讨论现实生活的感悟等,以期达到大众传播的效果。《鲁豫有约》和《可凡倾听》是两档收视较高的、具有代表性的电视访谈节目。由于节目定位、设置及主持人性别、风格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两档节目在话轮转换、反馈项目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也正是这些差异催生了两档风格迥异却同样为观众所喜闻乐见的节目。主持人若想做好并提高一档谈话节目的质量,必然需要从会话理论、语言运用的角度对行业内的诸多节目进行分析探讨,以掌握语用策略,增强语言影响力,从而优化大众传播的最终实现。

关键词:电视访谈,会话机制,差异,效用

参考文献

[1]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姜望琪.当代语用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刘虹.会话结构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刘森林.语用策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6]石长顺.电视栏目解析[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7]吴为章.广播电视话语研究选集[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8]应天常.节目主持语用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会话结构 第8篇

目前日语精读课教学多以词汇、句型的学习为主, 为了强化学生对所学句型的掌握和应用, 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师自身都会设定一些场景激发学生进行会话练习。例如现在高校日语专业使用比较广泛的《综合日语》中, 每一课后都有专门的会话练习, 还有一项以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为目的的发展练习大多也是以会话形式来组织练习的。但是所给出的会话练习都是替换形式的, 学生习惯以后可以不费脑筋地机械替换, 做得都很优秀, 以至由于缺乏挑战性, 学生失去做这个练习的兴趣。而发展练习部分大多是给出一个场景, 然后任由学生去发挥, 分组进行会话练习, 最后各组发表, 教师当场对错误进行纠正、点评。这种练习方式存在的问题是:

1.由于在分组练习时得不到及时的指点, 结果造成学生对自己掌握的会话规则做得好, 但也使得一些没有掌握好的会话规则或错误的规则在不断强化。

2.学生往往在做发表练习时只顾得完成自己的练习, 不注意倾听别人的会话练习, 难以有意识地从别人的练习中学到东西。

3.教师的纠正和点评由于是口头进行的, 学生只是当时口头重复看似明白了, 难以课后进行吸收、消化。

4.教师只看到了学生练习的结果, 对其练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做出的努力难以有全面的掌握。

会话活动的目的

课堂教学中安排会话活动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把所学的语法项目能运用到现实生活场景中, 但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有些学生只是用所学句型造了一个正确的句子, 可是放到会话场景中, 从前后衔接、文化规则来看就是很别扭。当今的日语会话教学中提倡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 (Interaction Competence) ”, 这是由Neustupny J.V.提出的, 是指包括言语能力、社会言语能力、社会文化能力在内的一种综合能力。言语能力:包括发音、文法等语言规则系统和词汇系统。社会言语能力:说话人和听话人参与会话的方法, 包括言语和非言语要素在内的谈话技能;肢体语言, 话题的展开和维持等交际技能。社会文化能力:包括交际双方的角色、关系、共有知识、交际目的等的认定, 在交际中得体地把握社会文化规则的能力。也就是说培养学生把握动态的、瞬息即变的会话语境, 运用会话资源, 与对方配合、适当做出调整参与到会话中的元认知能力和调整能力。所以要想有效提高学生的会话能力, 课堂上的会话活动就不能仅满足于言语能力的训练, 每一次会话活动的设计都应以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为目标, 让学生在不断的会话练习活动中, 掌握日语某个语言规则, 也要使他们不断掌握日本社会特有的交际方式和文化规则。

学生自我会话分析的课堂操作方式

首先要教给学生进行会话分析的观点和标准, 中井把会话分析内容归纳为以下29个项目:1.随声附和, 2.评说, 3.重复, 4.改变说法, 5.反问, 6.赞扬, 7.敬体和简体, 8.敬语, 9.话语的长度和速度, 10.提问和应答的类型, 11.提问的种类, 12.话题的维持方式, 13.改变话题的方法, 14.肢体语言非言语行为, 15.沉默, 16.话语的衔接、停顿, 17.工具性语言 (meta-language) , 18.说明的方式, 19.陈述故事, 20.寒暄的方式, 21.对外国人的讲话腔调, 22.顾忌、关心别人的发话, 23.笑, 24.玩笑、幽默, 25.话语的强调方式, 26.话轮转换, 27.暧昧表达方式、省略, 28.男性语、女性语、方言、年轻人用语, 29.电话的开始和结束方法。这些项目根据会话双方的关系、当时的状况和话题的不同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变化。让学生从这样的角度来分析看待别人和自己的会话活动, 从而掌握与日本人交际时的语言和非语言技巧以及各种交际策略和社会文化规则。训练开始时, 教师可以找一些不同场景的影像资料, 放给学生看, 让学生根据上述的标准进行分析、讨论, 促使学生掌握这种看待、分析会话的角度。进而逐步让学生分组会话发表后, 回顾自己做会话过程中遇到的表述困难和自己的解决办法, 然后同学之间互相评价对方所做会话的优缺点, 这个部分可以口头做, 但最好是教师能够打印出资料, 设定评价标准, 让学生能够写出来, 比如可以设定“自己认为做的好的地方、下功夫的地方”, “自己认为做的不好的地方, 自己感到比较薄弱的地方”, “会话进展顺利的地方和原因”, “会话进展不顺利的地方和原因”, “从别人的会话中学到的东西”, “别人的会话中有问题的地方和改正建议”等等诸如此类能够唤起学生元认知监控能力的设问。如果有条件能够把每组学生做会话的过程用录像机摄录下来回放给学生效果应该会更好。到了高级阶段, 可以让学生自己商定录制一个节目, 作为录制之前的准备工作, 让学生找到和自己想录制的内容相仿的日本人的电视节目, 对其中说话人的语言和非语言以及社会文化行为进行分析, 之后让学生把分析的结果运用于自己的节目, 共同完成节目录制, 之后再共同对自己参与演出的节目进行分析, 找出自己做的好的和有待改进的地方。

学生自我会话分析法的理论依据

1. 元认知的自我监控理论

20世纪70年代, 美国心理学家佛莱维尔提出元认知这一概念。所谓元认知, 就是反映或调节认知活动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者认知活动。元认知理论结构框架主要有三个要素:一是元认知知识, 即个体关于自己或他人的认识活动、过程、结果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它主要包括元认知在主体方面的知识, 有关认知在材料、认知任务方面的知识, 有关学习策略及使用方面的知识。二是元认知体验, 即伴随着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这种体验包括三个阶段:初期阶段, 主要关于任务体验;中期阶段, 主要关于当前学习进展的体验;后期阶段, 主要关于任务完成过程中的收获体验。三是元认知监控, 是主体在认知活动进行的过程中, 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积极进行监控, 并相应地对其进行调节, 以达到预定的目标, 概括起来包括三大方面:计划、监控和调节。元认知是提高自我学习能力的不可欠缺的部分。元认知被广泛地应用于二语习得的研究, 许多二语习得研究者从宏观层面上讨论了元认知知识在外语学习方面的重要性。他们认为, 元认知知识像学习策略一样, 应该是影响外语学习的重要变量之一。韦德恩认为, 二语学习者的元认知知识有助于我们了解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看法。教学中强调元认知知识, 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种更具反思性和更加自主的二语学习方法。

2.学习指导方法的类型

森敏昭 (2002) 把学习指导方法按照教学目的是重视认知成果还是重视行动成果, 教学方法是以指导为主还是以支援为主, 分为以下的4种类型:

语法翻译法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能力和模仿范文进行写作的能力。其突出的特点是:教师用母语授课, 授课重点是讲解与分析句子成分和语音、词汇变化与语法规则。翻译法的缺点是忽视口语教学, 学生的语音语调差, 不利于培养学生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教学方式单一, 学生容易失去兴趣。

听说法 (audiolingual method) , 是一种强调通过反复句型结构操练培养口语听说能力的教学法。听说是枯燥的机械性操作, 句型操练脱离语境, 不利于培养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

发现学习 (discovery learning) , 就是通过学习者的独立学习, 独立思考, 自行发现知识, 掌握原理原则。发现, 并不局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但由于是自己的发现, 要比通过学习别人的发现理解深刻得多, 记忆牢固得多。

交际法 (communicative approach) , 它是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 培养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法体系。

我们现阶段的精读教学的课堂活动还偏重于语法翻译法和听说法, 这两种方法的缺点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所以在精读课上穿插的会话活动应以学生为主, 教师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 促使学生主动发现交际规则, 积极调整自身的行为, 有效开展交际活动。

3.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茨基提出的关于教学与发展的重要思想:即最近发展区的概念也给我们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启发。“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确定发展与教学的可能关系时, 要使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和促进作用, 就必须确立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他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 表现为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二是他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但要借成人的帮助, 在集体活动中, 通过模仿, 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最近发展区”概念的实质, 是说明了儿童在其发展的阶段还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 却能借助于成年人或具有相关知识的同龄人的指导与协作而学会解决。西方学者则在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与教学实践结合的时候, 提出教师应该完成的3项任务:1.评估;2.学习活动的选择;3.提供教学支持以帮助学生成功地通过最近发展区。其中第三个环节的方法之一就是由教师演示出声的思维。把这种方式用于会话活动的教学, 让学生通过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意识到自己在言语和非言语能力以及技巧等会话方面的缺点与不足并有意识得向别人学习, 从而达到促进自己的会话能力提高的效果。

学生自我会话分析法的优点

1. 对社会言语的规则, 言语和非言语的会话技能进行分析

以往的会话练习, 学生更多地是注意语言的正确与否, 教师的点评、修正也多是以此为中心展开的。这造成学生只会在单一的语境中来理解某个句子, 不会变通, 达不到灵活运用的效果。做会话分析的时候, 由于我们设定的视角, 比如随声附和、话语的长度和速度、提问和应答的类型、提问的种类、话题的维持方式、改变话题的方法、肢体语言、非言语行为、沉默、话语的衔接、停顿等就不单单是语言的正确与否所能解释的, 这要牵涉到很多社会语言规则和交际策略等。学生通过分析日本人对话, 就可以意识到这些比较抽象的东西, 从中发现特点和规则, 也就是丰富学生的元认知知识和体验, 从而发挥元认知监控功能, 在自己说话时去主动模仿、运用。

2. 促进学习者自我反省和自主学习

学生在对自己和他人的会话进行分析的过程实际上是开启自身的元认知知识对自己和他人的语言行为进行监控和修正的过程。可以客观地看待自己和他人的会话, 意识到自己在做会话时存在的语言和知识的欠缺, 而这种欠缺从认真倾听和分析别人的会话中也许可以找到模仿和解决的方案, 同龄人的示范效果会比教师的指点、修正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所以这种方法等于是给学生搭建了一个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 他们不仅要通过自己所做的会话反省自身在交际方面的语言和策略的不足, 同时要通过对别人的会话进行点评的过程意识到自己可以借鉴和避免的地方。这一过程本身也在锻炼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 增加他们的元认知体验。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不是完全依赖老师的教授, 能够更自主地发现自己学习上的问题并主动寻求解决方法。

3. 教师可以掌握学习者的学习困难所在以及学习者作出的努力

传统的会话练习方式教师只看到了学生练习的结果, 也就是看到他们做得不好的, 出现错误的语言, 但是难以知道学生为什么会出错, 他们对所要练习的语言内容是如何理解把握的, 尤其是有时候语言的错误实际上是对中日社会文化理解的欠缺造成的。在学生对自己所做会话进行分析、反思的这个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他们的语言或文字表述了解他们做会话的思维和活动轨迹, 从中发现每个学生对某个语言现象理解的困难所在, 也可以通过他们的表述发现每组同学面临表述困难时所采用的解决策略。也就是说学生客观看待自己所做的会话, 使得会话这种瞬间即变的动态活动得以外化, 成为一个教师可以掌控的对象。

学生自我分析教学法中教师的作用

1.课堂活动的设计者

在课堂的会话活动中让学生进行自我和相互分析、评价, 并不是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 教师无事可做。相反, 为了保证活动效果, 教师有比传统教学法更艰巨的准备工作。首先为了能把会话分析的视角灌输给学生, 教师要非常精心地挑选各种场景和不同交谈对象的影像资料, 而且最好是和学生所要进行的会话练习相关, 有示范性的资料。安排练习的会话既要考虑到能把当堂教授的语言知识点得到练习, 还要兼顾到能锻炼学生社会言语能力和文化能力的一些项目。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在分会话小组时尽量考虑到学生的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 保持合理的差异, 突出其异质性, 这样才能保证小组之间有相互学习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2.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后援人

学生在对自己做的会话进行反思和对他人的会话进行分析时, 有的学生谈到的一些问题和认识是和交际策略相关的, 而其他学生往往还没有意识到, 这就需要教师加以指点。教师在适当的场合进行适当的指点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元认知知识, 使更多的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进行修正。所以教师在组织课堂会话活动时, 首先应是一个设计者, 其次通过一次次的会话活动, 促使学生不断地意识到自己在用日语与人沟通时存在的不足并主动寻求解决之道。

通过学生自我会话分析的方式来组织课堂会话活动是对新的理论研究成果的实践, 这种课堂实践才刚起步, 更有效的操作方式还需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ネウストプニー、J.V.《新しい日本語教育のために》[M].大修館書店, 1995.

[2]伊東昌子.《メタ認知の働き》[J].《認知心理学を知る》ブレーン出版, 1987.

[3]森敏昭《10章学習指導の心理学エッセンス》[J].海保博之.柏崎秀子.《日本語教育のための心理学》.新曜社, 2002.

[4]館岡洋子.《一人で読むことからピアリーディングへ》[M].東海大学出版会, 2005.

论会话含义 第9篇

对语言的定义, 有些人可能不知道。 然而, 对于语言的功能, 每个人都知道。 人们在生活中经常性语言, 知道语言的功能是相互交流。 语言是一种重要的工具, 可以加深人们的联系和信息交流。 因此, 当语言学家研究语言时, 它们不仅研究语言的机制和内部结构, 还需要研究语言和语言使用者之间的关系。 具体来说, 他们的研究是在一定的交际情况下如何使用语言。 这包括实际说出来的话语、真实的话语和对话语的理解等。 事实证明, 语言的使用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2.会话含义理论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提出会话含义理论, 他认为会话的含义实际上是相关的一些话语的一般特征。 这些特征的出现使我们的沟通合理及明智, 与此同时, 他们还应该包含相关的论述。 说话者和听众说出来的话语必须与对方在我们的通信中, 然后产生相关意义, 在这种情况下, 会话含义要求说话者和听众理解。 然而, 在实际交流过程中, 人们并不总是有完全一致的标准语言相互交流。 为了继续沟通, 说话者和听众应该尽最大努力理解对话含义。 听众应该努力对说话者的话语的表面意义进行深层理解。 在这种情况下, 会话含义包含下列因素: (1) 说话者和听众对话语内容一些常识和设置; (2) 发言者违反会话准则的次数不能超过一次; (3) 说话者和听众有一些修辞方法, 如双关、歧义、讽刺、比喻及夸张, 等等。

在一般情况下, 人们的谈话是受某些因素的限制。 当人们谈话时, 大家尽最大努力遵守合作原则, 使谈话连续。 同时, 在不同的阶段说话者和听众需要相互合作, 努力向一个目的或目标, 使沟通成功。 格赖斯认为, 人们的言语交流就是合作, 说话者和听众珍惜共同愿望, 他们的话语理解是相互合作。 因此, 人们必须遵守一些原则和格言, 如真实情况、事件相关性, 等等。 这是所谓的“合作原则”, 在言语交际中, 话语的发言者违反表面上合作原则, 然后说话者可能打算这样做。 根据上下文, 听众应该推断出说话者的目的。 换句话说, 他们应该从表面意义理解隐含意义。 人们并不总是直接说出想表达的话语, 相反, 他们总是含蓄地表达含义。 因此, 话语包含两种含义:一是指说话者使用的单词和句子, 它被称为表面意义或自然意义。 另一个指说话者表达的深层含义, 这种意义不能用一般的语义理论来解释。 它应该借助语用解释, 在话语理解的过程中应该涉及一些相关方面, 如说话者和听众的一般知识和推理的能力。 因此, 合作原则也转化为关键原则, 确保人们的话语是相关和相互合作。 从格赖斯的角度来看, 合作原则的具体内容包括四类: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

2.1数量准则

数量准则指说话者提供的信息数量, 它包括如下两方面内容: (1) 公开的话语应该包含的信息内容和交际目的的要求; (2) 公开的话语不应包含的内容超出了需求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说话者和听众抓住数量的信息沟通, 太多数量信息内容可能会导致出现新的问题, 然后听众会有错误的想法, 说话者是故意的。 信息数量太少会导致谈话有困惑, 不能继续谈话。 因此, 谈话过程中必须提供适当数量的信息。

2.2质量准则

质量准则是指你最好的话语内容是真实、可信的。 它由两个方面组成: (1) 不要说不真实、不切实际的话; (2) 不要发表缺乏足够证据的言论。 谎言基础上的对话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因此, 对话内容的质量成为对话的先决条件, 这也是最重要的会话准则。

2.3关系准则

关系准则是指谈话的内容与会话目的的关系, 这个准则很简单明了。 然而, 当格赖斯提出这一箴言时, 他意识到一个问题关系准则很难定义, 当同时也吸引了许多语言学家的注意。 此后, Sperber和Wilson认为关注关系准则是解释交际理论原则的基础。

2.4方式准则

方式准则是指谈话应该条理清晰和明确。 它由四个方面组成: (1) 不模糊或难以理解; (2) 不模棱两可; (3) 没有不必要的或琐碎的细节; (4) 有适当的安排。 前三类合作原则与会话相关的内容, 他们都是指“说什么”。 然而, 第四类相关的会话方式, 它指的是“怎么说”。 每个方面要求会话方式有助于交流的成功进行, 随后顺利达到预期的交际效果。

在合作原则中这些准则非常重要, 每一个准则是不同的。 首先, “质量准则”是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的准则。 然后, 其他准则必须遵守法律和道德, 对话的内容和对话的方式的关系才可以纠正, 然而对话内容的真实性是指人的行为和道德问题。 在普通的交流中, 合作原则中的其他准则也应该符合客观规律。 一般来说人们的谈话应完全遵守合作原则。 然而, 在实际交流中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地违反合作原则。 发言者违反它, 然后听众还没意识是这样一个事实, 他们仍然认为这种情况是合理的, 在这个时候就会产生误解。 相反, 发言者违反它, 听到的事实听众是意识到了, 他们会在表面意义中理解隐含意义, 此时将产生会话含义。 一般来说, 不服从一个格言可能导致混淆或误解的意思。 然而, 如果说话者和听众有共同的经验和知识, 那么违背了一个格言也不会导致误解或困扰。

3.会话含义的特点

格赖斯对会话含意的特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提出了根据会话含义和会话含义的区别。 具体来说会话含义的特点由五部分组成:可删除性 (Cancellability) 、不可拆分性 (Non-detachability) 、可计算性 (Calculability) 、非常规性 (Non-conventionality) 、不可确定性 (Non-definability) 。

3.1可删除性 (Cancellability)

在具体的情况下, 一个会话含义可以取消或增加一个从句。 这可能表明, 演讲者通过co-text放弃会话含意。 例如一个人说:“约翰有三头牛”, 按照合作原则, 我们将立即做出判断的寓意为“约翰三头牛, 没有更少, 没有更多”。 如果发言人补充说“如果没有更多的”结束, 那么“约翰有三头牛”原意将消失。

3.2不可拆分性 (Non-detachability)

除了背景知识外, 说话者的话语内容并不是在会话含义中起重要作用。 因此, 一般来说一个人不可能通过改变不同的措辞改变了会话含义的相同内容。 这一特点强调话语的功能对话语含意的推导。 例如:教授给他的学生上课时, 学生询问关于曾参加了讲座学生B的情况,

你认为这个讲座好吗?

B:嗯, 我认为演讲厅是大的。

B的寓意是 “没有很多人感兴趣的演讲, “认为”这一词在句子所取代的话说为“相信”、“估计”, “大”这词所取代的话说“大”或 “伟大的”, 这句话的隐含意义仍然不变。 它还代表了本义, 没有很多人感兴趣的讲座。 在这一特点基础上, 不可拆分 (Non-detachability) 之间的会话含义和话语可以适当解释。

3.3可计算 (Calculability)

可计算 (Calculability) 听众可以根据话语的表面意义和合作原则的准则计算相应的语用意义。 约翰·里昂 (2000:284) , 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指出:“会话含意中上下文相关内容可计算, 他们的可计算概率和启发, 不是算法和确定, 通常是被他们定义的理论属性。 ”

3.4非常规性 (Non-conventionality)

会话含意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话语, 由于会话含义通过话语的表面意思上下文推断出表面表达是之前出现话语意思, 因此含意并非表面的意思。 此外, 它也不是表面意义的一部分, 话语的表面意义是不变的, 然而实际意义就有所不同。 根据环境的变化, 它的意思也可能发生改变。 例如:有一个句子“这里很冷”的含义在一些特定的情况是 “关闭窗口”。 然而在其他上下文中, 它的意义就不同, 可能会产生“关闭窗口”接“很冷”的句子, 是指开放国家的对外政策。 因此很明显, 会话含义是非常规性的。

3.5不可确定性 (Non-definability)

单一意义的词可能在不同的上下文中有不同的含义。 例如:有一个句子“约翰是一个机器”这句话的意义可能表达是“约翰是一个冷血的人”、“约翰是一个能干的人”、“约翰连续工作”等, 当具体的上下文考虑在内, 这意味着话语是可以确定的。

4.研究和开发会话的含义

格赖斯提出会话含义的理论框架, 它包括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之间的关系、会话含义特点等。 语言表现行为的能量, 作为一种语音应用程序的现象, 已经被发现和被认知很长一段时间, 人们才不断研究和应用。 格赖斯提出会话含义理论后, 这种现象给出语音应用程序已科学和系统性的解释。 会话含义理论并不是从内部语言系统研究人们的沟通 (语言意义、语法、语音等) 。 相反它使研究从语言外部开始。 换句话说, 会话含义分析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的实际应用, 它也为语言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水蛭”一词, 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的提出, 从会话含义理论到实际含义的转变, 事实上这是一个重大突破领域。 他还表明, 会话含义不是统计标准, 会话含义理论和合作原则并不是普遍适用的, 语义的任务是发现和研究不同语言准则所使用的不同的语言区域。 它把重点放在语言之间的差异, 而不是相似之处。

虽然格赖斯的会话含义理论已经成为理论研究的基本框架, 但它也有一些不完美的部分或缺陷。 首先, 格赖斯的会话含义理论对一些复杂的问题没有做出足够的解释, 人们在沟通时遵守合作原则吗? 为什么他们故意违反这一原则, 换句话说, 为什么人们总是在说话表达他们意思时没有直接沟通吗? 为什么他们不愿意坦率表达说什么? 关于这些问题, 格赖斯没有完美解释他的会话含义理论。 后来“水蛭”这词纠结解释的问题, 格赖斯的会话含义理论不能全面解决修辞的角度和风格的问题。 虽然格赖斯提出的合作原则、四个准则的概括性和解释性, 但都有一些不足, 不能被忽视。 首先四个准则的具体内容和他们的关系未做出解释, 每个方面的规定比较模糊。 例如:数量的两个方面准则“公开话语应该包含的信息内容和交际目的的要求”及“公开话语不应该包含的信息内容和超出需求”。 关系准则是指谈话的内容与会话目的的关系, 他们都有很强的广义特征, 与此同时也缺少具体化。 根据不相容原理, 推广扩大, 具体特征将被削弱, 达到理性的泛化和具体化的平衡和发展。 其次, 会话含意的推导机制并不成立。 再次, 格赖斯更多关注非传统的形成和理解会话含义, 传统的现象并不认真对待, 这表明老套的会话含义的研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最后, 会话含义的分类是没有严格的区别, 一般会话含义进行解释的特点, 然后给出了特定功能不恰当的解释, 例如:不可确定性 (Non-definability) 角度来看, 会话含义不附加到话语的形式, 很明显这种想法是非常绝对的。

5.结语

格赖斯的会话含义理论提出了会话分析的一般框架。 在某种程度上, 它使话语交流的描述比较模糊的现象具体化和规范化, 这种原始理论为语言研究打开了一个持久字段, 它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从格赖斯的会话含义理论中, 许多语言学家试图提供会话含义和会话准则解释功能, 他们的重要价值是研究话语的真正含义, 解释话语的言外之意。 在语言学中, 这一领域的研究结合了哲学的相关知识和逻辑, 它揭示了心理和社会现象, 使语言使用者理解语言和自我之间的关系, 语言用户应该从其表面意义理解话语的隐含意义, 这是论述的前提。 像任何其他发展的学科, 语言学的研究是不断向前进步的, 会话含义的研究也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这是不可避免的, 会话含义理论将会逐步改善。

摘要:格赖斯提出的会话含义及合作原则给语言提供了一些重要的解释功能。他根据语境研究话语的真正含义, 解释话语的言外之意, 让人们懂得语言与其使用者之间的各种关系。本文从会话含义的理论出发, 对其特征及发展作了概括性的综述, 指出了运用格赖斯的会话含义理论可以进行会话含义的推导, 从而深入地探究说话人的交际意图。

关键词:会话含义,合作原则,理论,特征,研究与发展

参考文献

[1]John Lyons.Linguistic Semantics:An Introduction语义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2]戴音.试论格赖斯的“会话含义”理论[J].福建:中共福建省党校学报, 2004 (12) .

[3]孟俊一.英语语言中会话含义和合作原则的产生及发展研究[J].贵州: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5 (3) .

[4]王扬.Grice会话含义与关联理论差异说略[J].重庆: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0, VOL16 (5) .

[5]操凤玲.合作原则与隐喻喻义的生成机制[J].安徽: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5, VOL24 (3) .

[6]徐烈炯.语义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5.

[7]杨达复.会话含义的推断[J].北京:外语教学, 2003 (1) .

高校日语会话教学初探 第10篇

在中国, 设立日语专业的高校已有四百多所, 日语学习者达到21万人之多。但是由于高校日语会话教学存在的各种问题, 导致国内的日语学习者日语会话能力差, 很多日语专业的毕业生拿到日语能力考试1级证书, 却不能流畅地与日语母语者进行交流, 以致毕业后很难找到与日语有关的工作。本文在对高校日语会话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后, 从教师、学生、教材以及教授法等个方面提出有效策略, 最后探讨日语中应该重视的影响日语会话的几个特有因素。

国内高校日语会话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高校日语会话教学, 首先存在教材选定的问题。现在高校日语专业所用的会话课的教材, 基本上都是从句型语法着手, 然后利用所学句型练习会话的方式, 这种教材非常不利于日语会话教学。好多日语学习者尽管背诵了句型, 但是实际和日本人交流时对方却不这样使用, 所以就不知道自己该用什么句型来应对。加之绝大多数的日语教材都是以日语的敬体形为主而编制的, 就导致学习者不知道什么时候应该进行敬体形与普通形的切换。

其次, 日语专业学生对会话课不重视也是导致口语能力差的很大因素。现在高校日语专业的学生, 首先的一个目标就是拿到日语能力考试1级合格证, 而且大多数日语教师也把目标定于此。但是, 能力考试没有会话内容的考试, 好多学生就容易忽视会话课。再加之好多高校没有语言环境, 学生没有练习会话的机会, 好多学生只是一味地背诵课文, 而从来没有实际使用过。

另外, 高校及教师不重视日语会话教学也是导致日语专业学生会话能力差的一个很大因素。好多高校教师自身口语能力差, 没有掌握恰当的会话教学的教授法, 会话课只是知道让学生读, 练习教材的会话或者死记硬背。

最后,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 日语和汉语不同, 它的口语用语和书面用语差别很大, 而且有很多日语特有的语感及影响会话的因素是汉语没有的, 而高校的日语教科书对这一方面的讲解却很少。同时, 大多数的教材都是以日语的敬体形为主而编制的, 而日本人很多场合下会话时使用的是简体形。这就导致好多国内的日语学习者初到日本后感慨国内老师教的日语是错误的。

影响日语会话教学的几个特有因素

日语的会话, 和汉语有很大的区别, 这点对汉语母语学习者来说是个难点。下面几个方面对日语会话教学来说非常重要, 而日语会话教材却很少提及, 被很多日语教师和学习者所忽视。

1.口语用语与书面用语

口语用语是指在日常会话中时通过音声交流时所用的语言。与此相比, 书面用语是写文章时通过文字交流时所用的语言。日语的口语用语和书面用语的区别比较大, 但是我们国内的日语会话教材对这点几乎没有提及, 这就导致学习者不能对两者进行区分, 混淆使用。

2.省略语等暧昧语

日语中以省略语为首的暧昧语在会话中使用频率非常高, 比如两个人会话时, 很难听到“你”“我”这样的表示主语的人称代词, 日语里与对方面对面时这些人称代词都被省略了。还有, 比如在拒绝别人, 或者对别人有不满的时候, 日本人往往话说到一半就省略了, 后面的话让对方去猜。这一点对日语会话来说非常重要, 但是即使到了高级日语阶段的教材都没有详细学习, 这就导致学习者跟日本人交流时让对方觉得日语说得很生硬, 有时还会引起对方的误解。

3.男性用语与女性用语

日语会话中, 男性用语与女性用语的区别比较大。现在国内高校的日语学习者中女孩的比例占绝大多数, 这一点更应该在教学中得到重视。比如日语中的有些语气助词或者俗语就是典型的男性用语, 女性使用了就会给人很粗俗的感觉。同时, 也有些语气助词只能女性使用, 还有, 日本女性会话中经常使用的美化语, 给人一种高尚优雅的感觉, 而男性使用了却会让人觉得很女人气, 反而印象会很差。

4.场合与会话

日语中, 场合不同用语也不大大不同。比如, 首相接见外宾, 这就是非常正式的场合, 这个时候就会用一些官方用语或者比较生硬的用语。而相反, 比如同学聚会时, 就是非正式场合, 这个时候就要选择非正式用语, 比如经常会省略、选择一些简单的表达。

5.人际关系与会话

日语中, 人际关系左右着语言的使用, 比如日本人经常会说到“内外”“上下”, 这就是横向与纵向的人际关系。日本人对“上”或者“外”, 会选择比较生硬的语言, 表达上也使用敬体形。而对“下”或者“内”, 就会选用一些简单的语言, 表达上也使用简体形。而我们的日语教科书, 基本上都是以敬体形为主而编制的, 所以很多日语学习者, 尽管日语说得很流利, 但是即使与很好的朋友说话时也是使用敬体形。有的日本人在感叹, 和中国人都已经关系很好了, 怎么还在使用敬体形, 难道他不认为我是他的朋友吗?

高校日语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

针对上述高校会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日语会话的几个因素, 结合我个人日语教学及留学日本的经验, 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几个策略, 以供日语教育者共同探讨。

1.编制合适的日语会话教材

现在高校的日语会话课所用教材问题较多, 好多外教都反映这样的教材很不实用。这就有待于我们日语教育者要结合日语口语特点编写有效的会话教材。比如会话教材不要太注重语法的讲解及句型的练习, 因为这些内容在精读课上都已经讲解过了。所以会话课可以每节课设置一两个场景, 让学习者去考虑这种场合下应该怎么说, 应该选择什么句型, 然后让学生发表, 最后教师给一个模范会话例子就可以了。

另外, 会话教材应该涉及到日本的文化、社会背景对会话的影响。编制会话教材时一定要把日本的社会、文化背景、语言特色加入进去。

2.提高教师自身的口语能力

现在国内各个高校, 老师都忙于搞科研、备课, 从主观上忽视了自身的会话能力, 加之学校对老师会话能力的要求也不高, 这就导致我们高校尤其是二流高校的教师口语能力越来越差。所以高校应该积极创造语言环境, 增加教师口语培训的机会, 或者与高校的外教多交流, 教师自身提高了, 对会话教学会有很大的帮助。

3.合理的教授法

国内高校的会话教学, 大多沿袭精读课的语法直译法, 基本都是老师讲解句型语法, 然后把句型翻译成中文, 最后让学生练习会话。这种方法导致学生即使倒背如流, 实际使用时却一筹莫展。

另外, 大多数会话课都与听力脱节, 经常都是老师把会话内容写在黑板上, 或者用PPT, 学习者照着内容进行练习。实际上好多学生会话能力比较差, 不是因为他们不会说, 而是他们首先听不懂对方说的内容。所以在会话教学时, 教师应该先多次重复说, 让学生耳朵先熟悉所学内容, 最后再借助工具把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 这也就是重视会话与听力的结合。

4.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

我对日语专业的学生所做的“你为什么选择日语专业”的调查结果表明, 80%以上的学生回答“喜欢日本的动漫”“喜欢日本的流行音乐”“喜欢日剧”。这一结果表明, 绝大多数的学生是对日本的文化、社会感兴趣而选择学习日语。而现在, 日语版的动漫、日语歌曲、日剧的音像资料很多。如果结合所学内容, 利用这些音像资料, 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 会提高学生的课堂兴趣, 加之都是原版的标准日语台词, 对日语会话教学的作用不可忽视。

结束语

以上对我国高校日语教学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有效的策略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同时对影响会话的几个特有因素结合自己的经历进行了简单分析。希望能对高校日语会话教学起到一点帮助。当然, 国内的会话日语教学存在的问题还很多, 而且日语会话教学的探索与研究是一条无止境的道路, 今后将结合自己的日语会话教学及与日语学习者的交流实践, 提出更好的策略。

参考文献

[1]许建明、熊萍、潘红娅.迎接本科新设专业评估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商情, 2008 (7) :48.

[2]熊萍.日语专业经贸人才培养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8 (28) :17.

[3][日]因京子.日本語学習者の日本語会話解釈上の問題点[J].比较社会文化, 2005 (11) :83~92.

会话结构 第11篇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现实主义女作家简奥斯汀的初期作·品, 也是他的代表作。她的作品格调轻松诙谐, 语言机智幽默, 人物的性格色彩鲜明, 深受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 也以电影的形式呈现在读者前。这部小说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说话风格, 反映了各自鲜明的个性。这部小说以班纳特一家的生活琐事展开, 描写了班纳特家五个女儿处理终身大事的不同方式, 反映了她们各自不同的婚姻观, 当然也映射出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 并且生动的反映了当时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小乡镇的生活百态。对话是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手段之一, 而简·奥斯汀又擅长从人物的对话入手去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小说中的人物违反合作原则的对话以及在揭示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

二、格莱斯的会话含义理论与合作原则

会话含义理论是语用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由牛津大学哲学家格莱斯在1975年正式提出。格莱斯发现, 人们在日常会话中并不总是直接地告诉对方某件事情, 而是暗示对方, 这就是他提出的“含义” (implicature) 。格莱斯试图弄明白, 人们是怎样传递那些没有明确说出来的含义。而格莱斯提出, 会话是有规律的。他认为:“我们的交谈通常不是由一连串互不相关的话语组成的, 否则就会不合情理。它们常常是合作举动, 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参与者都在某种程度上承认其中有一个或有一组共同目标, 至少有一个彼此都接受的方向” (胡壮麟, 2006) 。换句话说, 我们说话时遵循了这样的原则:“使你所说的话, 在期所发生的阶段, 符合你所参与的交谈的公认目标或方向” (胡壮麟, 2006) 。这个原则就叫做合作原则 (Cooperative Principle) , 简写为CP, 为了进一步具体说明CP, 格莱斯引入了以下四项准则:

1、数量准则

(1) 使你自己所说的话 (交谈的当前意图) 包含所需要的信息。

(2) 所说的话不要超出所需要的信息。

2、质量准则

(1) 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

(2) 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3、关系准则

所说的话要与会话的主题有关联。

4、方式准则

要清楚的表达说话的意图。

(1) 避免表达含糊不清。

(2) 避免歧义。

(3) 要简练, 避免冗长。

(4) 要有序, 调理要清晰。

三、《傲慢与偏见》人物会话中的合作原则的违反

上述准则被认为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大突破, 而在后格莱斯时期也被继续发展。人们认为在一般情况下遵守这些准则就能顺利地进行交流。那这是否意味着在会话过程中, 人们就不会违反这些会话准则呢?那么, 在违反会话原则的情况下, 能否成功进行交流呢?下面我们就以《傲慢与偏见》的几个重要人物的会话为实例进行具体分析。

1、对数量准则的违反

数量准则规定我们说话时应该提供适当的信息量, 信息量不够就不能够准确传递信息, 而信息量过多则会干扰说话者的意图。班纳特太太是一个急功近利并且急于将女儿嫁出去的妇道人家, 她与班纳特先生的对话常常会违反数量准则。在小说的第一章, 班纳特太太得知一位有钱的宾利先生要搬来, 就迫不及待的想跟自己的丈夫分享这个消息。

“What is his name?”

“Bingley。”

“Is he married or single?”

“ Oh, single, my dear, to be sure! A single man of largefortune;four or five thousand a year. What a fine thing for our girls!”

显然班纳特先生对于这位新来的宾利先生并不太感兴趣, 但是他又关心女儿的终身大事。所以在问完了姓名之后, 他就问人家是否已婚。而班纳特太太对这位新来的单身汉非常的满意。在提供恰当的信息量即“单身”后, 她又提供了许多其他信息:一个有钱人, 每年有四五千英镑的收入。不难看出, 班纳特太太违反了第二数量准则——所说的话不要超出所需要的信息。她的目的是向班纳特先生暗示这是一位非常好的女婿的人选。从这段简单的对话中我们不难看出, 班纳特太太急于女儿们的婚事, 是一个典型的操心女儿终身大事的母亲的形象, 又具有中年妇女喋喋不休、爱唠叨的性格的特点。

2、对质量准则的违反

质量准则要求我们说真话, 不要说虚假的话, 不要说缺乏证据的话。但是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却故意违反质量准则, 用夸张、反语等修辞手法来说一些自知没有根据或虚假的话。这样的情况在文学作品也是非常常见的。

“I see no occasion for that. You and the girl may go, or you maysend them by themselves, which perhaps will be still better, for as youare as handsome as any of them, Mr.Bingley might like you the best ofthe party.”

“My dear, you flatter me…”

当班纳特太太要求班纳特先生去探望他们的新邻居宾利先生时, 班纳特先生作出了以上回答, 他高度赞扬妻子的美貌并建议她和女儿们可以自己去, 班纳特先生的话明显违反了质量准则, 因为在当时的社会是不允许女性单独拜访陌生人的, 并且班纳特太太作为五个女儿的母亲, 她的美貌是不可能与她的女儿们相媲美的, 班纳特先生知道他的妻子不能理解他真正的含义, 他只是用这种讽刺的方式来娱乐自己, 因此这里对质量准则的违反说明了班纳特先生的幽默、机智的性格特点, 而班纳特太太的回答再次反映了她愚蠢的性格特点。

3、对关联准则的违反

关联准则要求交际双方在会话过程中应该提供与话题相关的信息, 双方的话语必须连贯、贴切, 这样双方的对话才能进行下去。在实际交际中, 有些人也许不愿意或者不方便回答, 因此就会违反关联准则。即便如此, 我们还是能够根据语境理解对方的意思。

“True. Are the others coming out?”

当伊丽莎白了解到韦翰才是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伪君子, 并且之前他所说的所有有关达西的事情都不是事实时 (其实违反了质量准则) , 她内心极度厌恶再继续听韦翰对自己厚颜无耻的掩饰, 所以她选择违反关联准则, 转换话题, 避免沉默或尴尬, 这也反映了伊丽莎白机智聪明、率直的个性。

4、对方式准则的违反

方式准则要求说话人用简单明了的话语传递足够且真实的信息, 避免冗长、歧义。但是在实际的交际活动中, 却并非如此——这种情况就是违反了方式准则。《傲慢与偏见》中违反方式准则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柯林斯对伊丽莎白的求婚词, 这段对话笑料百出, 令人印象深刻。

“Dear Miss. Elizabeth, My attentions have been too marked to bemistaken. Almost as soon as I entered the house, I singled you out as thecompanion of my future life. But before I am run away with my feelings, perhaps I may state my reasons for marrying. Firstly, that it is the duty of aclergyman to set the example of matrimony in his parish. Secondly, I amconvinced it will add greatly to my happiness. And thirdly, that it is atthe urging of my esteemed patroness, Lady Catherine, that I select awife…”

在简·奥斯汀的笔下柯林斯是一个反面人物。柯林斯向伊丽莎白求婚时, 他说了三条理由, 而这三条理由中没有一条是求婚的直接原因, 违反了方式准则。很难想象一个人在求婚时, 还能如此的拐弯抹角提出那么多无关紧要的信息, 在近乎独白的求婚陈词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卑躬屈膝的奴才象。他所说的第一条理由结婚是为了给教区树立好榜样, 他的意图在于抬高自己的职业, 但是反而证明了自己的平庸自负。他说的第二条结婚理由, 是为了给自己增加幸福, 其实还是暴露了他想顺利地继承伊丽莎白家的遗产, 避免班纳特的财产外流的野心。第三条本想炫耀自己与阔太太凯瑟琳的关系, 却暴露出自己的奴性。这些很明显违背了方式准则。柯林斯在社会权势处于优势的凯瑟琳夫人而前卑躬屈膝;而面对社会地位低微的舅舅一家则居高临下, 以施舍的姿态准备娶表妹伊丽莎白为妻。他在小说中不也断地违反质量准则与数量准则, 这些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了他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婚姻观。

四、结语

通过对小说《傲慢与偏见》中违反合作原则的典型人物对话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即使违反合作原则也并不一定会造成交流上的障碍。反而, 说话人有时候为了产生某种独特的语言效果而故意违反合作原则, 会传达特殊的含义, 作者简·奥斯汀正是利用违反合作原则的不规则对话, 成功塑造了每一个人物的性格。因此在交流中对他人违反合作原则的情况或文学作品中主要人物出现的违反合作原则的情况要加以重视, 试图弄清楚这些情况承载的特殊的语用意义, 这样才可以更好地探析说话人的意图, 并能更好的欣赏文学作品。

摘要: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傲慢与偏见》中人物的对话违反合作原则的现象, 认为它们有利于塑造人物的性格特征, 能够更好的欣赏小说。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合作原则,会话含义,人物性格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会话结构范文

会话结构范文(精选11篇)会话结构 第1篇然而, 我们发现许多语料记录表明, 我国众多的英语使用者缺乏会话结构及其功能知识和意识。在教...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