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汉语与英语范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汉语与英语范文(精选12篇)

汉语与英语 第1篇

一、词汇运用的差异

汉语和英语不仅构成两种语言的语音和符号体系不同, 而且他们在词汇的涵义范围, 词性运用规律以及习惯用法的表达上都有显著差异。

1.词义上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在词语意义上有一一对应的部分, 比如:人名、地名和食物名称等。但两种语言的词义存在着不完全对应和完全不对应的情况, 其中不完全对应最容易引起学习困难。相比较而言, 汉语词汇更丰富, 同义词, 近义词较多, 特别是动词, 要表示一个动作, 可以从多至几十个近义词中去选择。汉语词汇在使用时其所涵盖的意义范围较窄, 因而在使用时, 词汇对上下文的依赖性小。但是在英语中, 有大量的一词多种词性, 多种含义, 在使用的过程中, 词义随上下文灵活转化, 词义对上下文的依赖极大。

2.词性上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中词汇都有词性的分别, 然而汉语的词性相对明朗, 人们往往根据其含义就能轻松判断其词性, 一词多种词性的情况也较英语少得多。英语中, 一词多种词性的情况却比比皆是, 有时一个单词甚至可以同时为名词, 代词, 形容词, 副词等。

3.习惯用法上的差异。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许多习惯用法, 而一些内涵想通的表达方式, 在选词上却使用的是不同的意向或单词。英语中说Love me, love my dog.而汉语说成“爱屋及乌”, 在语义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使用的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象征物。再者, 英语中的green eyed, 如果用字面含义来翻译说成“绿眼睛”就闹出了笑话, 这里的green eyed恰好是汉语中的习惯表达“红眼”, 诸如此类的英语习惯用法, 就不能简单的按照词义一一对应的翻译成中文了。

二、语法的差异

1.句子结构的差异。有人把汉语称为“意合”的语言, 是说汉语的句子在表达上, 注重更注重逻辑性, 一般说来只要语句在含义上说得通, 没有逻辑错误就可以组合成句, 不受到形式的限制。而英语恰恰相反, 它被称为“形合”的语言。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 英语的句子结构有非常严谨的主谓结构:主语必不可少 (祈使句除外) , 谓语是句子的灵魂, 不同句子成分由什么词性的单词或短语充当都有严格的规则。这也成为了很多中国学生的“噩梦”, 分不清句子的成分, 无法判断句子的结构, 总会受汉语的影响造出很多所谓的chinglish (中式英语) 的句子。中国学生经常会写出无主语的病句, 就是对英汉语言的差异不清楚, 按照汉语的句法习惯来思维所导致的。比如中国很多学生经常会写出这样的病句We can not live if no sun and air. (正确的句子应为We can not live if there is no sun and air.)

2.时态和主谓一致的差异。汉语中表达不同时间的概念是借助各种助词, 如:正在、已经、了、着、过等等, 并且不需要人称和性、数、格的统一。然而, 英语中谓语动词在句中不可或缺, 同时不同的时间概念, 不同的人称和数统统要通过动词的形式变化而体现出来, 带有强制性。因此, 对于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 时态的准确把握就成为了一个难点。

3.非谓语动词的问题。英语中非谓语动词——不定式, 动名词和分词被频繁使用, 其含义和动词相同, 用法却截然不同。动词在句中只能做谓语, 而非谓语动词变化多样, 能充当除谓语以外的任何句子成分。所以对于习惯使用“意合”的汉语的学习者来说, 错误使用非谓语动词的情况就会频繁发生。

三、标点符号的差异

为了规范英语学习, 标点符号的使用同样值得关注。总体说来, 英汉两种语言的标点在形式上差别不大。值得注意的是:句号、顿号和书名号。句号在汉语中是一个空心圆点 (。) , 而英语中的句号是一个实心小圆点 (.) , 在用法上英语的句号除了用在句末, 还可以用在一些缩略词后, 如:a.m.;Mr.。顿号 (、) 在汉语中用来分割并列的词或短语, 而英文里没有顿号, 一般使用逗号来分割单词, 短语或主从句。除此之外, 汉语中的书名、文章名、报刊名和歌曲电影名称等都被放在书名号 (《》) 内, 而英语里没有书名号, 在表达上述标题时, 英语使用双引号、斜体或者下划线。

四、结语

英语里有一句谚语叫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 (入乡随俗)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最主要的是广泛阅读, 努力模仿, 注重差异, 按照英语的语言规则和思维习惯来表达。

参考文献

[1]蔡基刚.汉英写作修辞比较[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150-161.

浅析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的对应 第2篇

浅析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的对应

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是英汉两种语言的特殊表现形式,它们通常结构稳定、言简意赅、生动形象,承裁着相应的.文化信息,其翻译过程也是一种文化移植过程.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之间是否时应,是否能彼此互译,两种语言的成语之间对应情况如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作 者:张静  作者单位:榆林学院 科研处,陕西 榆林 719000;宁夏大学 人文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刊 名:宜春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ICHUN UNIVERSITY 年,卷(期):2008 30(z1) 分类号:H313.3 关键词:英语成语   汉语成语   对应   互译  

汉语与英语表达差异分析 第3篇

一、词汇运用的差异

汉语和英语不仅构成两种语言的语音和符号体系不同,而且他们在词汇的涵义范围,词性运用规律以及习惯用法的表达上都有显著差异。

1.词义上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在词语意义上有一一对应的部分,比如:人名、地名和食物名称等。但两种语言的词义存在着不完全对应和完全不对应的情况,其中不完全对应最容易引起学习困难。相比较而言,汉语词汇更丰富,同义词,近义词较多,特别是动词,要表示一个动作,可以从多至几十个近义词中去选择。汉语词汇在使用时其所涵盖的意义范围较窄,因而在使用时,词汇对上下文的依赖性小。但是在英语中,有大量的一词多种词性,多种含义,在使用的过程中,词义随上下文灵活转化,词义对上下文的依赖极大。

2.词性上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中词汇都有词性的分别,然而汉语的词性相对明朗,人们往往根据其含义就能轻松判断其词性,一词多种词性的情况也较英语少得多。英语中,一词多种词性的情况却比比皆是,有时一个单词甚至可以同时为名词,代词,形容词,副词等。

3.习惯用法上的差异。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许多习惯用法,而一些内涵想通的表达方式,在选词上却使用的是不同的意向或单词。英语中说Love me, love my dog. 而汉语说成“爱屋及乌”,在语义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使用的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象征物。再者,英语中的 green eyed,如果用字面含义来翻译说成“绿眼睛”就闹出了笑话,这里的green eyed 恰好是汉语中的习惯表达“红眼”,诸如此类的英语习惯用法,就不能简单的按照词义一一对应的翻译成中文了。

二、语法的差异

1.句子结构的差异。有人把汉语称为“意合”的语言,是说汉语的句子在表达上,注重更注重逻辑性,一般说来只要语句在含义上说得通,没有逻辑错误就可以组合成句,不受到形式的限制。而英语恰恰相反,它被称为“形合”的语言。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的句子结构有非常严谨的主谓结构:主语必不可少(祈使句除外),谓语是句子的灵魂,不同句子成分由什么词性的单词或短语充当都有严格的规则。这也成为了很多中国学生的“噩梦”,分不清句子的成分,无法判断句子的结构,总会受汉语的影响造出很多所谓的chinglish(中式英语)的句子。中国学生经常会写出无主语的病句,就是对英汉语言的差异不清楚,按照汉语的句法习惯来思维所导致的。比如中国很多学生经常会写出这样的病句We can not live if no sun and air.(正确的句子应为We can not live if there is no sun and air.)

2.时态和主谓一致的差异。汉语中表达不同时间的概念是借助各种助词,如:正在、已经、了、着、过等等,并且不需要人称和性、数、格的统一。然而,英语中谓语动词在句中不可或缺,同时不同的时间概念,不同的人称和数统统要通过动词的形式变化而体现出来,带有强制性。因此,对于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时态的准确把握就成为了一个难点。

3.非谓语动词的问题。英语中非谓语动词——不定式,动名词和分词被频繁使用,其含义和动词相同,用法却截然不同。动词在句中只能做谓语,而非谓语动词变化多样,能充当除谓语以外的任何句子成分。所以对于习惯使用“意合”的汉语的学习者来说,错误使用非谓语动词的情况就会频繁发生。

三、标点符号的差异

为了规范英语学习,标点符号的使用同样值得关注。总体说来,英汉两种语言的标点在形式上差别不大。值得注意的是:句号、顿号和书名号。句号在汉语中是一个空心圆点(。),而英语中的句号是一个实心小圆点(.),在用法上英语的句号除了用在句末,还可以用在一些缩略词后,如:a.m.; Mr.。顿号(、)在汉语中用来分割并列的词或短语,而英文里没有顿号,一般使用逗号来分割单词,短语或主从句。除此之外,汉语中的书名、文章名、报刊名和歌曲电影名称等都被放在书名号(《》)内,而英语里没有书名号,在表达上述标题时,英语使用双引号、斜体或者下划线。

四、结语

英语里有一句谚语叫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入乡随俗)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最主要的是广泛阅读,努力模仿,注重差异,按照英语的语言规则和思维习惯来表达。

参考文献:

[1]蔡基刚.汉英写作修辞比较[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50-161.

汉语负迁移与英语写作 第4篇

一、英汉谋篇布局的差异

从文章结构来讲,英汉文章都可分为开头、中间、结尾三部分。英语文章的开头一般有两个目的,一是点明主题,引起下文;二是吸引读者兴趣。如Bargains一文的开头就是典型的例子:Let us take the orthodox definition of the word bargain.It is something offered at a low and advantageous price.It is an opportunity to buy something at a lower price than it is really worth.A more recent definition is:a bargain is a dirty trick to extort money from the pockets of silly and innocent people.汉语文章也讲开门见山,也重视开头引人入胜,不同之处在于,汉语更多地考虑定调和体裁。英汉文章的主要区别在于正文。英语文章的正文应该是诉诸理性的部分,所以必须合乎逻辑,言之有理,简练明了。而汉语文章的章法是文以曲为贵,曲折多,才能分析全面,说理透彻。另外,英语结构紧凑,注重“形和”,强调语句的黏着性,手段多样,如语法上的照应、替代,逻辑词语的连接,同义词的复现等。汉语结构松散,注重“意和”,象英语中使用的连接手段很少。英汉正文行文方式的不同源于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英美人的思维方式是直线式的,他们在谋篇上遵循从一般到具体,从整体到个体的原则。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螺旋式的,在汉语写作中,我们习惯于先分后总,先因后果。因此,中国学生在用英文写作时,要尽量按照英美人的思维模式进行思考,写作练习从段落入手,学会使用主题句,在主题句的基础上去论证、去展开。

二、英汉句法结构的差异

语言学家以“葡萄串”来比喻英语句子,即英语用主语-谓语的框架表达主要意思,次要的意思或修饰成分用从属关系,修饰关系附着在主语-谓语主干上,因而英语中多使用主从复合句、不定式短语、分词短语作修饰语的表达形式;而汉语句子则被比喻为“竹节句法”或“流水句法”,即按照思维结构和先后顺序将内容罗列出来,常出现多个逗号连接的句子。英语国家的人对这样的松散结构往往感到莫名奇妙。英语句子中如果少了连接词如or, but, so, although, so that等,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支离破碎了,而汉语如没连接词,只从句子本身的意思就可以把概念或关系表达清楚。如:An English man who could not speak Chinese was once travelling in China.“一个英国人,不会说中国话,有一次在中国旅行”。这个句子是可以被接受的。

英语叙述和说明事物的习惯是从小到大,从特殊到一般,从个体到整体;而汉语正好相反。这一差异在英、汉句子中很常见。在对时间、地点、姓名、组织系统、人物介绍等排列中,汉语都是从大到小,英语则相反。如:I’m in Class One, Grade Seven, No.2 Middle School.“我在二中,七年级一班。”另外,英汉两种语言的否定结构的差异对于初学英语的中国人也值得关注,以免在使用时出现错误。如:All that glitters is not gold.“闪光的并不都是金子”。另外,英语的倒装句、被动句,也是英语句子中非常显著的特点,在汉语中一般不存在,学习者在写作中应注意正确、恰当地使用。

三、英汉词汇内涵的差异

英汉两语言群体在对某些事物现象的认识上大同小异。例如:英语an old fox和汉语“老狐狸”均有“老奸巨滑”、“诡计多端”的文化内涵;然而,由于语言的形成与发展深受本国、本土、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各方面的影响,英语、汉语词语的文化内涵有很大的不同。scholar在英语中是指正在学习的人,也包括有学问的人,而汉语的“学者”则指学识渊博的人。propaganda含有“撒谎”、“欺骗”等文化意义,而汉语中的“宣传”则无此意;英语spiritual civilization有强烈的宗教意味,而汉语中的“精神文明”则不含此意。同样,“松”和“鹤”在中国文化中象征“骨气”、“气节”、“长寿”,而pine和crane在英语中却没有什么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英汉语言的种种差异是造成汉语对英语写作负迁移的主要根源,要克服英语写作中的负迁移现象并非一日之功。但作为英语教师和学习者,要充分认识到这些负面的影响,并通过篇章结构、句法结构、词汇等不同层面的针对性训练,以充分发挥汉语的正迁移作用,尽量缩小其负迁移作用,从而有效地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摘要:汉语负迁移作用一直是困扰学生英语写作的难题, 也是广大专家、学者、外语教师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分析英汉两种语言在谋篇布局、句法结构、词汇内涵等方面的区别, 说明汉语对英语写作负迁移作用的根源并提出一些教学和学习的建议。

关键词:迁移作用,语篇,句法,词汇

参考文献

[1]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2]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英语和汉语中的“时”与“体” 第5篇

摘 要:本文讨论了现代英语的时间系统和现代汉语的时间系系统,并对其略作比较,以便更好地认识现代汉语的时间系统,促进世界汉语教学的`进程。本文主要综述了各语言学家对现代英语时间系统中“时”与“体”的问题,以及现代汉语时间系统中“时”与“体”的问题,试图解决语言分界1直存在的分歧,即现代英语与现代汉语中“时”与“体”的划分分歧,认为现代汉语与现代英语1样,也有“时”的这个范畴。并且把英语和汉语的“体”简单地划分为“进行体”与“完成体”两种,进行比较,认为英语和汉语在很多方面,实际上是同曲异工。

关键词:语法范畴 语义范畴 时 体 进行体 完成体

Abstract: In order to know the time system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anguage better, promote the process of world Chinese teaching. This paper has discussed the time system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anguage and the time system of modern English, and simply makes comparison for them.

This paper has summarized each linguist study which mainly for modern English time system in “tense ” with “ aspect ”, as well as the time system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anguage in “ tense” with “ aspect”, try to solve the existed diverge in language boundary, namely modern English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anguage in “ tense” with “ aspect” divide divergence, think contemporary Chinese language also has syntactic category of “tense ” as the modern English has. And it divides simply the “aspect”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nto “ perfect aspect ” " continuous aspect ” and “ future aspect ”, compare, it think English and Chinese in very various, is same bent different work actually.

Key Words: syntactic category semantic domain tense aspect

汉语与英语 第6篇

【关键词】汉语反身代词 英语反身代词

在过去的近二十年里,研究者发掘出了“自己”与英语反身代词一系列的不同之处,并采用了不同的分析策略来解释这些差异:第一种可以叫“语言差异说”,它把“自己”与英语反身代词的不同看成是语言在整体性质上的差异所造成的,比如说认为英语是句法性的语言而汉语是语用性的语言,由此形成了汉、英两种语言在反身代词化方面的区别;第二种可以叫“参数差异说”,是把差异看成普遍语法原则有不同的参数化的结果。参数化的结果造成汉语和其它语言有不同的局部条件,使得“自己”不必在本管辖语域受到约束;第三种可以叫“移位差异说”,它把差异看成是相同的普遍语法原则在不同层次上实现的结果,也就是说,它认为汉语“自己”和其它语言反身代词受相同的句法原则制约,区别是一个句法层次的问题;第四种可以叫“词汇差异说”,它则试图把“自己”与英语反身代词之间的区别归结于词汇差异,即认为“自己”一词所反映出来的特点完全是由于这个词本身的某些独特的性质决定的。

词汇差异分析法

现有的理论之所以有种种不足,主要原因在于汉语中的“自己”和其它语言里的反身代词有太多的不同之处。因此,把它和其它语言里的反身代词做统一处理,或基于其它语言反身代词的理论对它进行描述,这样的尝试几乎都只能是徒劳之举。那么,汉语中的“自己”一词和其它语言里反身代词为什么有如此之多和之大的差异呢 ? 本文试图证明:“自己”之所以不同于其它语言里的反身代词,其原因在于它不是一个单纯的反身代词有,更不是一个形态简单的单语素反身代词。相反,它是一个反身代词与泛指代词的复合体,与其他语言里的反身代词有性质上的区别,它的各种复杂的句法表现正是自身特性的折射,与参数和移位等没有任何的联系。下面从鉴别反身代词的标准,即最简洁、互补性和照应、强调重叠性,并以此对“自己”的性质进行测试,以此证明“词汇差异说”为我们解释汉语中的自己与英语反身代词的差异提供了合理的理论基础。

最简性

多年来的研究表明,自然语言中的反身代词有两个主要的类别。第一种由一个代词加表示反身意义的语素构成,英语反身代词是这一类型的代表。这类词语和它们的先行词之间有一种严格一致(strict agreement) 的关系,即有相同的性、数和人称特征。反身代词的第二种类型以某些欧洲语言中的反身代词为代表,它们的特点都只有一个语素,没有任何性、数和人称特征的屈折,而它们的先行词则可以是有任何性、数和人称特征的词语。Burzio(1991)把它们与先行词的关系描述成一种“假一致”(pseudo - agreement) 关系,即它们通过没有(显性)一致特征的方法来实现与其先行词的一致。Burzio 还认为这两种反身代词的存在是由类词语的特性决定的。作为一种主要起照应作用的词语,反身代词有“最简性”。英语式的反身代词有指称上的最简性;它们有完备的屈折特征,与先行词在性、数和人称特征上完全一致。

参考文献:

[1]Battistella,E.,“Chinese reflexivisation:A movement to INFL approach”,Linguistics 27:987 - 1012,19891.

[2]Battistella,E.and Yonghui,XU.,“Remarks on、the reflexives in Chinese”.Linguistics 28:205 - 240,1990.

[3]Burzio,L.,“The morphological basis of anapho2ra”,Journal of Linguistics 27:81 - 105,1991.

[4]Chen Ping,“The reflexive ziji in Chinese:Functional Vs formalist approaches”,in T.Lee(ed.)Researchon Chinese Linguistics in Hong Kong,Linguistic Society of Hong Kong,1992.

[5]Chomsky,N,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Foris Publications,Dordrecht,Holland,(1981).

[6]Chomsky,N.,Some Concepts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Theory of Government and Binding.Cambridge,MA:MIT Press,1882.

[7]Chomsky,N.Barriers.The MIT Press,Cambridge,MA,1986b.

英语与汉语的教学习得研究 第7篇

关键词:二语习得,英语关系从句,汉语关系从句,语言差异,分析探讨

1 引言

二语习得中的“二语”是指除母语外的第二种语言, 二语习得 (SLA) 就是习得除母语外的第二种语言。在中国, 英语是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的第二语言。英汉关系的对比研究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中具有重要意义。

2 二语习得中英汉关系的理论背景

在任何一种语言结构中, 句子都能体现了此种语言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本文主要从英汉关系从句存在的差异着手, 对二语习得中英汉关系的对比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2.1 英汉关系从句存在的差异问题

2.1.1 关系从句中所处的位置不同

作为左分支语言汉语, 汉语关系从句中修饰句子的词语一般都在中心词的前面;英语关系从句属于右分支语言, 修饰句子的词语一般都在中心词语的后面。SVO语言关系从句的特点就是所有的语言都是后置的, 虽然汉语和英语都属于SVO语言, 但汉语是SVO语言关系从句中前置的唯一语言。

2.1.2 关系从句的表层关系不同

英语关系从句是由关系进行引导, 而汉语从句不需要引导词进行引导, 其唯一的特点就是以标记词“的”结尾。

2.1.3 关系代词能否省略的原则不同

在英语关系从句中是不允许出现复指代词的, 但是在汉语关系从句中允许出现复指代词, 而且在一些特定的汉语关系从句中, 复指代词是必须存在的, 并且起着特定的作用。

2.1.4 主谓一致的问题

在汉语关系从句中没有主谓一致这一说法, 但是在英语关系从句中存在这一说法。

2.2 对关系从句中语言习得理论的假定设想

2.2.1 母语习得关系从句的理论假设

对关系从句中二语习得调查结果的研究主要就是针对于母语比较集中的领域, 对其研究的重点就是对关系从句中的一些基本策略的认知。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的假设:对感知难度的假设、对中心词的假设、对名、动的假设、对并列句子的假设, 对视角转移的假设。

2.2.2 二语习得中关系从句的理论假设

在二语习得的关系从句的对比研究中, 所形成的假设理论主要就是有两种:其一是SO层的假设;其二就是隐含概括性的假设。SO层级的假设的依据是两个隐含的原则:一是在主句中的内分句和右分支之分, 对应主句就是对其感知的难度假设;其二就是名词的短语层级中的主语和宾语之分, 对应从句中的名词成分进行递进假设。隐含概括性的假设在二语习得中的运用主要分为两层的意思:一是单向性, 若是能够习得中高难度的等级, 对低难度等级的从句也是能够习得的, 反之, 能够习得低难度的从句并非能习得高难度的从句, 这就是习得的单向性;其二是全面性, 主要表现在:若能习得所有高难度的关系从句必然能习得全部低难度的从句。

3 对二语习得的研究设计

3.1 对二语习得的测试

在对二语习得设计研究之前,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调查测试, 这种测试可以当成教学任务来完成。具体的对象最好是学习第二语言的学生。由于关系从句属于比较难的语言结构, 所以在试验的时候要求测验对象的汉语水平能够达到中、高级的水平。

3.2 对测评结果的分析和研究

根据对所测试卷的评分标注, 可按照八种类型进行统计和评分。每对一个有一分, 错误为零分。此外, 还需利用统计原理对八种类型进行方差的分析, 调查不同类型的关系从句的难度顺序。

4 对二语习得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4.1 对调查数据统计的结果

4.1.1 对英语关系从句的习得的统计分析

研究者首先可以按照从句的类型对测验时试卷的难度进行分析, 然后再对测验的成绩进行方差的分析, 统计的结果表明:二语习得的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影响分析结果的因素在于:中心词在主语的位置, 各种关系从句的难度顺序排序不够准确;当中心词处于宾语的位置时, 关系从句的难易以程度基本符合最短距离假设, 名、动、名图式假设和so层级假设。

4.1.2 对汉语关系从句习得的数据统计分析

分析英语习得关系从句可以得出, 研究者要先对试卷的难度和可信度进行分析, 然后用方差分析其数据, 不难发现汉语关系语句的习得结构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中心词在主语位置时, 习得的顺序为:SIO, 符合最短距离假设, 名、动、名图式假设和SO层级假设;当中心词语在宾语的位置时, 符合名词短语可及性层级假设。由此可见, 不同类型的关系从句在统计中的分值是不同的。

4.2 讨论

根据中外学者对英语和汉语关系从句学习习得的调查研究, 我们可以发现两者在实际学习中还是有很大差别的。中国学者对英语关系从句的假设也得到了验证。在各种句式中, 简单的句式比较容易加工, 同时符合名、动、名图式的结构比其它类型的复合关系从句容易加工。

由于加工策略和语言类型差异共同作用的结果, 汉语关系从句不符合以英语为基础的母语关系从句的理论假设。汉语的语句与英语的语句在结构上有一定的差异, 这就使得习得两种语言的关系从句有较大的难度。

无论是中国学习者对英语关系从句的习得, 还是国际学习者对汉语关系从句的习得, 若中心词处在主语或是宾语的位置, 结果都是得不到习得假设的支持。每种语言都是需要根据中心词在主句中的不同位置来调查不同的类型关系。

5 结束语

通过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 对英汉关系从句的对比研究对英汉二语习得有重要的意义。在中国, 关于二语习得的研究有二十年的历史, 它丰富和补充了二语习得的理论和实践, 并引起了国外学者的重视。我们要更加努力地做好我们的工作, 不断总结经验的同时, 还要发掘新的思路, 为中国二语习得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蔡金亭.对语言习得的语言哲学解释[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 (2) .

[2]戴曼纯.理论与第二语言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8 (2) .

[3]庞继贤.外语教学中的行动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 1998 (2) :106—110.

[4]彭增安.跨文化的语言传通——汉语二语习得与教学[M].北京:学林出版社, 2009.

[5]萨维尔-特罗伊克.二语习得引论 (语言学文库-第3辑)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

浅议英语与汉语表达方式的差异 第8篇

一、词汇上的不同

首先, 从词性讲:英汉两种语言都有词性分类, 都有实词和虚词的区分。具体有动、名、形、副、数、感叹词等, 而英语以名词词组见长, 汉语却以动词见长。

其次, 英语有汉语中没有的冠词, 而汉语又有英语中没有的量词。英语的冠词, 汉语的量词都是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汉语量词很重要, 用得好可增加文采。如:“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写一笔好字”。

英文中冠词“the”, 在句中“The earth runs round the sun.”是不可省去的。

最后, 专有名词、术语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述某种特定的名称或事情有很大的差异。有些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如:汉语中“红眼病”, 英语的表达为“green eyed”, 而不是“red eyed”;“绿色食品”, 地道表达为“organic food”, 还有英语中用“六和七”来表示事物不整齐, 中国人则用“七和八”表示同一意思。比如“The room is at sixes sevens”翻译为“这房间乱七八糟”。

二、英语与汉语对结构的强调不同

英语更强调语法性、语法严谨。而汉语更多在于表意, 更为简练。也就是语言学家所说的英语为形合, 汉语为意合法。像“交枪不杀”, 英语的表达是“if you drop your gun, you will not be killed”直译为“如果你交出枪来就不杀你”。而汉语在日常表达中则不需用那么严谨, 因为含义已在其中。

英语中主语和谓语是绝对不能缺少的, 而汉语就没有这样的要求。如“向雷锋同志学习!”“不到长城非好汉”等, 这样口号式表达基本都没有主语。而英文的表达主语一定不能缺少, 必须要加个“We”或者“Lei Feng”做主语。汉语中缺少谓语的表达也常见, 例如, “天好蓝”, 这里没有谓语动词, 但英文必须说成“The sky is so blue”。对于英语来说, 主语好像是人的脑袋, 而谓语是人的心脏一样, 缺少了这两者是无法生存下来的。

三、英汉表达含义的重心不同

英语一般将想表达的事情或含义, 都在句子开头就开始表述, 而汉语则是恰恰相反。例如:“我突然想到了一个主意。”“An idea suddenly struck me.”如果直译以上的英语句子, 我们就发现会变成这个意思“一个主意突然击打了我”。再如: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政治家, 久经考验的一分钟之后, 才知道是谁怎么了。而英文是先说重点, 其他修饰放在后面。英语的语言以内容为重点, 汉语语言结构排序则以修饰词在先。又如:屋子里有6把椅子。英语则说:“There are six chairs in this room.”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四、中文求同, 英文求异

汉语在强调一个事情时, 往往会连续用一个形容词, 做成排比句去说。例如:我们必须采用严厉的手段、严厉的法律、严厉的监督来做什么事情。而英文在句中则不会用strict一词到底, 可能会几个词替换如tight/severe等。

另外, 汉语在一些文章的体裁格式下注重合仄押韵。例如一些诗歌,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这里的第一、二、四句的最后一个字的发音都要遵守一个仄韵。读起来才朗朗上口, 英语则不然。

五、结语

由于英汉语言的起源发展不同, 英汉语言国家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的差异, 自然体现在其语言表达方式上。这些差异化的表达方式, 往往在交流带来很多笑话或错误, 也造成了语言学习的难点。这就要求我们日常的学习中、交流中, 不但要多多地比较, 深刻地记忆, 更要了解英语国家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 才能真正地学好英语, 用好英语, 同时也能更加了解汉语文化特色。

摘要:东西方文化渊源千差万别, 思维方式习惯自然不同, 因此语言的形成与进化也不同。这样汉语与英语在表达方式上亦存在偏差。经过思考与参考相关资料, 针对一些较突出的差异进行了粗浅的总结与分析。简单来说英语在词义表述中相对较具体、准确, 句式结构也较严谨。汉语则更为笼统简洁、模糊, 句式结构讲究对称平衡。

关键词:英语表达方式,汉语表达方式,差异

参考文献

[1]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2]刘宓庆.汉英对比研究与翻译[M].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1.

[3]蒋祖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汉语语法与英语语法不同之处比较 第9篇

一、词性上的不同

1.两种语言的动词用法不同。汉语的很多动词可以在后面加“着、了、过”, 表示如今和过往及将来的动作。汉语的动词不表示时态。而英语的动词则通过在词尾加“-ed” “-d ”场“-ing” 或在词前加“shall/will”构成过去时、现在进行时、将来时三种时态。如worked, working, shall/will work。

2.英语里的情态动词, 在汉语中则是副词或形容词, 如can, may (可以) ; must (必须) ; need (需要) 。英语中的情态动词不能单独作谓语, 必须和不带to的实意动词或系动词一起构成谓语 (ought除外) 。汉语中相应的词就可以单独作谓语 (在问与答的语境中) 。

3.英语里有系动词, 如:be; look, seem, appear;get, grow, go, become, turn; stay, keep, remain;smell, sound, taste, feel...后面常跟名词、代词、形容词、分词、数词、副词、介词短语充当表语。而汉语相应的词只有“是”, 后面跟名词、副词、代词、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名词短语等, 表判断。

二、句子成分的划分与表达也有不同

1.汉语里有主语、谓语、宾语和定语、状语、补语六个句子成分, 而英语里有七个句子成分, 多了表语成分。汉语中的补语成分在英语中被放到状语里, 英语中的表语在汉语中则归到宾语里了。

2.主语的表达有所不同。两种语言的主语都可由名词、代词来充当, 但汉语中名词性短语、主谓短语、动词性短语等也可以充当主语。英语中存在着成分位置的调整:若某一个句子成分 (分词短语或从句, 有时是名词) 太长, 保持其位置会影响其他成分的理解时, 应对该成分位置作适当的调整。有时要用一个形式主语there或it放在句首, 真正的主语是后面的不定式短语或从句。

3.主语和宾语的位置有所不同。如汉语“花瓶打碎了”在英语上就应该按“花瓶被人打碎了”来翻译。主动和被动语态的分析对“动词是现在分词还是过去分词”有直接的影响。汉语有些时候主宾的位置可互换, 但意思不变, 如“冰雪覆盖着大地”可说成“大地覆盖着冰雪”, 而英语的主语和宾语就不能换。

4.英语中有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 汉语就没有, 英语的从句在汉语中直接作定语或状语。

5.在英语中, 主谓要保持前后一致, 主要表现在动词上。汉语语句中没有主谓一致的要求。

三、两种语言的句式不一样

1.被动句式不同。英语的被动句是动词的被动式结构形成的, 即助动词be/get +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汉语则是在动词前面加“被”。如:Tom was elected monitor. (汤姆被选为班长。)

2.汉语中非主谓句多, 表示祈使语气、感叹语气及问答的问句、答句等都可用非主谓句, 如:“好!”“走开!”“谁?”“我!”英语则很少非主谓句。汉语有“主+谓+谓”语句, 英语则没有。如“他脸色苍白”句中谓语“脸色苍白”是主谓短语, 翻译成英语则是:He looks pale. looks 是谓语, pale是表语, 说明主语的特点、性质。

3.省略句的省略条件和省略的成分不同。汉语的省略句往往出现在古汉语中, 可以承前省略或蒙后省略, 而且一般不能省略谓语。英语在并列句、复合句、感叹句和日常口语中主语和谓语往往同时省略。

4.倒装句的类型及倒装形式不同。汉语倒装 (古汉语) 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几种类型。英语只有主谓倒装, 如:Out rushed the little girl. (那小女孩冲了出来。)

5.汉语里有把字句, “把……”往往是状语, 而英语里基本没有把字句, “把”后面的成分在英语中作宾语, 如:Please give me the second book. (请把第二本书给我。)

汉语诗与英语诗翻译欣赏之比较 第10篇

1) 汉语诗歌的格式韵律、音节、押韵很规范。而英语诗歌的韵律、音节格式变化很大。如: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 (李白《下江陵》)

又比如: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 (王之涣《登黄鹤楼》)

如:波西·比希·雪莱的《Music, When Soft Voices Die》 (《轻柔的声音寂灭后》) :

Rose leaves, when the rose is dead,

Are heaped for the beloved’s bed;

And so thy thoughts, when thou art gone,

Love itself shall slumber on.

根据英语诗歌的优美韵律, 按汉语诗歌的韵律翻译如下:

情人, 玫瑰花凋寂,

在你的床上堆积;

你的爱, 你的思恋,

你去后, 还在床上安眠。

同样的韵律、音节格式在汉诗中也有。如:

式微, 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

胡为乎泥中!

—— (《诗经·式微》)

2) 诗歌的语言不同于其它文体, 它的跳跃性很大, 一般对具体的形象描写, 要让读者产生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画面而表现出来。汉语诗只注意第二句的韵律、音节, 汉语诗的第一句韵律等于不存在。英语诗歌的韵律是通过音节中的轻重组合形式表现。

如郑略的《马嵬坡》:

玄宗回马杨妃死, 云雨难忘日月新。

终是圣明天子事, 景阳宫井有何人!

如威廉·华兹华斯《Upon Westminster Bridge》 (《威斯敏斯特桥上有感》) 第二节:

The beauty of the morning, silent, bare,

Ships, towers, domes, theatres, and temples lie

Open unto the fields, and to the sky,

All bright and glittering in the smokeless air.

直译成汉语诗就成了罗列, 看不出诗歌的优美。

清晨俊美, 坦露, 没一丝声响,

船只, 穹顶, 塔楼, 剧场, 寺庙,

偃卧着展向原野, 展向云霄,

都在清澄的晨风中闪闪发亮。

如“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不复还” (《史记·刺客列传》引) 。这里“寒”与“还”押韵。

在英国诗歌中, 遇到两行一节的诗时, 与中国诗的韵律、音节格式相同。

如艾米莉·狄更生的《Presentiment》 (《预感》) 第二节:

The Notice to the startled Grass,

That Darkness——is about to pass——

唤起恓惶的野草。

被黑夜一行将笼罩——

如:漠漠轻寒上小楼, 晓阴无赖是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 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 (秦观《浣溪沙》)

如雪莱的《Ode to the West Wind》 (《西风颂》)

O wile West Wind, thou breath of Autumn’s being

Thou, from whose unseen presence the leaves dead

Are driven, like ghosts from an enchanter fleeing,

Yellow, and black, and pale, and hectic red,

Pestilence-stricken multitudes:O thou,

Who chariotest to their dark wintry bed.

这是《西风颂》的头两节。这首诗是由五首形式特殊的十四行诗组成的, 每一首的韵律格式非常规整。

狂放的西风哟, 你是秋天的精气,

你不露形迹就使得树叶凋枯,

有如鬼物被巫师驱赶而逃逸。

你把感染瘟疫的各种植物,

枯黄, 黝黑, 苍白, 病态的潮红,

把它们运进冬天幽暗的床铺。

如:霜降水痕收, 浅碧粼粼露远洲。

酒力渐消风力软, 飕飕, 破帽多情却恋头。

—— (苏轼《南乡子》前片)

帘外雨潺潺, 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贪欢。

—— (李煜《浪淘沙》上片)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 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无处无芳草?

—— (苏轼《蝶恋花》上片)

这种诗歌格式很特殊, 朗读时可以做一个句子处理。

夜饮东坡醒复醉, 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却不应, 倚杖听江声。

—— (苏轼《临江仙》上片)

3) 在英语诗歌中, 它的韵律格式同中国诗截然不同。如席德尼《A Ditty》 (短歌) 第一节:

My true-love hath my heart, and I have his,

By just exchange one for another given:

I hold his dear, and mine he cannot miss,

There never was a better bargain driven:

My true-love hath my heart, and I have his.

恋人赢得我的心, 我赢得他的,

心与心相互赠与, 公平交换;

他不能无视我的, 我珍藏他的,

再也找不出更好的交换条件;

恋人赢得我的心, 我赢得他的。

除了上面所说的两种诗歌中存在的相同于不同之处以外, 在英语诗歌中还有几种独特的格式。有些格式中在中国诗歌中是见不到的。下面分别举例说明。如罗伯特·布朗宁《Pippa’s Song》 (《比芭之歌》) :

The year’s at the spring,

And day’s at the morn;

Morning’s at seven;

The hillside’s dew-pearled;

The lark’s on the wing;

The snail’s on the thorn:

God’s in His heaven——

All’s right with the world!

一年的春日,

一日的清晨;

清晨七点钟;

上坡儗珠露;

云雀在展翅;

蜗牛爬荆榛;

上帝在天空——

看世界安堵!

如托马斯·纳什的《Spring》 (《春》) :

Spring, the sweet Spring, is the year’s pleasant king;

Then blooms each thing, then maids dance in a ring,

Gold doth not sting, the pretty birds do sing,

Cuckoo, jug-jug, pu-we, to-witta-woo!

快意的一年之首啊, 俊美的春天;

使万象更新, 姑娘们起舞翩翩;

春寒不螫人, 百鸟都欣欣鸣啭,

咕咕, 啾啾, 啁啁, 相互吸引。

这种格式在中国人看来是想都想不到的。另外还有一种韵律、音节格式在中国人看来也是很怪的。如布朗宁的《Home-Thoughts, from the sea》 (《海上乡思》) :

Nobly, nobly Cape Saint Vincent to the North-west died away;

Sunset ran, one glorious blood-red, reeking into Cadiz Bay;

Bluish’mid the burning water, full in face Trafalgar lay;

In the dimmest North-east distance dawn’d Gibraltar grand and gray;

“Here and here did England help me:how can I help England?”——say,

Whoso turns as I, this evening, turn to God to praise and pray,

While Jove’s planet rises yonder, silent over Africa.

圣维森堤岬角巍然向西北消淡,

斜阳壮丽如血沉向加的斯海湾,

蔚蓝的特拉法加迎着烧红的海面,

东北茫茫处直布罗陀高耸而灰暗,

当远方木星升起, 非洲笼罩着一片安恬,

这黄昏时刻谁同我向上帝赞美祝愿:

“祖国处处都壮我情怀, 我何以报国?”

这首诗的韵律格式对于中国人来说, 念起来都很自然。

4) 总之, 诗的语言是高度精致, 用有限的词句反映出人的感情、自然的环境及人们的意境。汉语诗古时就是一首歌, 讲究的是节奏, 中国诗歌的韵律在偶数行上, 只要记住这些, 就基本掌握了汉语诗的韵律、音节的格式。英语诗歌的韵律、音节格式为什么这么复杂多变, 这是英语诗歌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诗歌以高度凝结的语言表达着人们的喜怒哀乐, 用其特有的节奏与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诗歌讲究联想, 运用象征、比喻、拟人等各种修辞手法, 形成了独特的语言艺术。

我想通过上面的比较, 不难看出, 欣赏诗歌应该把原诗的意境析出。各个民族的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英语诗的韵律、音节等方面比汉语诗自由一些。诗歌的翻译欣赏, 是让中国人读的, 就必须符合中国人的习惯, 只有这样, 中国人才能读出铿锵有声的韵味来。同样, 中国诗译成英语诗时也应符合说英语国家人的习惯, 只有这样才能让人家更好地欣赏我国诗歌。

参考文献

[1]孙梁.英美名诗一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7.

汉语与英语 第11篇

关键词:红色 red 内涵 差异

颜色本无国界,也不分领域。但是不同民族由于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的不同对同一种颜色产生了不同的感情色彩,也赋予了其不同的意义。英语中颜色词众多,本文仅以“red”(红色)为例,举例分析它们在不同领域的意义。

一、“red”与“红”在政治领域的内涵

色的产生是人的思维、感觉和行动的自然反应,它不受生活习惯、民族习性、社会关系等诸方面的制约。然而由于地理位置、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等的不同,中西方不同民族对其在政治上有着截然不同的联想。

在中国,在所有颜色词中,政治色彩最浓的一个词就是“红色”。然而在不同的政治历史阶段和不同的社会中,人们对红色的认知、理解和运用又不相同。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里,由于封建等级制度的存在,红色也被赋予了特殊的内涵。红色在传统观念中是高贵的颜色。如象征古代最高权力的故宫,它的城墙是一片红色;在隋代末年隋炀帝下令用颜色来区分官员和平民的衣着,限定五品以上的官员可以穿紫袍,六品以下的官员分别用红、绿两色;到了明朝,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法令规定:文武百官的朝服都沿袭唐宋朝服的式样,外穿红罗上衣;清朝一品和二品官员的顶戴花翎分别是红宝石和红花珊瑚;臣子呈上的奏章经皇帝批定后由内阁用朱书批下,这种奏章称为“红本”。而到了近现代,红色富有了革命性的象征,它象征着革命、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制度,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军队叫“红军”,由无产阶级领导建立的政权叫“红色政权”,对那些工农出身、政治思想先进而又有专业技术的人用“又红又专”来形容。因此“红色”成了革命、进步、成功的象征。其实“红”还有另外一种象征意义——囚犯之色。在白色恐怖的时代里,老百姓对“红”的心理感觉是“危险”“坐牢”,“戴上红帽子”意味着坐班房的罪名。直至今日,被判处死刑的犯人在公判以后,还要在其胸前所挂的名字上打个大红勾。

在英语国家中,尽管不如中国那样明显,但是也有一些体现。如red tape指繁文缛节,尤指官僚作风;reds under the bed 指共产主义革命分子或激进分子,这归根于早先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better red than dead 这一习语出现于冷战结束时,用于表示美国人民宁可受共产党的统治,也不要死于核战争,这其中也包含了对共产党的谩骂。red scare是指美国政府1919年和1920年驱逐在美国定居不久的外国人,害怕他们是共产主义者。因此“red”在英语国家政治领域中的涵义总体来说是负面的。

二、“red”与“红”在经济领域的内涵

红色用于经济方面的例子随处可见,“红利”、“分红”、“满堂红”、“走红”以及股市的“红火”、“大盘一片飚红”;经营性机构为了来年有个好的盈利,会称第一笔盈利叫做“开门红”。红在中国还可以用“赤”字表示,“赤字”和英语中red ink,red figure,in the red的意思一样,意为亏本。 此外,英语国家的商人也非常重视颜色在商品销售中的作用,如红色法拉利跑车,圣诞商品大都以红色包装等。

三、“red”与“红”在文化习俗领域的内涵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颜色的生成具有神秘主义意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以及教育和科技的相对落后,在中国文化中,颜色的生成具有强烈的神秘色彩,它的发展受到中国文化发展的较大影响。

在我国民俗文化中,红色是我国文化中的基本崇尚色。从词源的角度看,红色是血和火的颜色。红色成了喜庆和欢乐的象征,它体现了中国人在精神和物质上的追求。古代达官贵人的住宅是“朱门”,衣服是“朱衣”,车子是“朱轩”,促成他人美好婚姻的人叫“红娘”。中国传统婚礼上的新娘穿的是红袄,新郎佩戴的是红花;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门前贴的是红色对联;本命年系红色腰带,以达到“去霉运,走好运”的目的,这都是中国的特殊风俗。另外,汉语中红色还表示顺利和成功,比如人们把热闹、兴旺叫做“红火”;很受大家欢迎的人叫“红人”。红色在汉语中还有美丽之意,比如“红妆”和“红颜”分别指漂亮的衣服和美丽的女人。

而西方文化中颜色的象征意义往往比较直接,一般是用客观事物的具体色彩来象征某些抽象的文化含义,所以更易追溯其语义理据和逻辑理据。红色是英语民族不太喜欢但很常用的颜色,在西方文化中,红色是一个贬义相当强的词。red主要是鲜血(blood)的颜色,而blood在西方人心目中是奔腾在人体内的“生命之源”。一口鲜血流淌下来,生命之花也就凋谢了。它象征着残暴、流血,所以red首先使西方人联想到暴力和危险,从而产生一种颜色禁忌。从词源的角度看,红色是血和火的颜色,红色成了喜庆和欢乐的象征。 如下面的词汇red battle(血战),red revenge(血腥复仇),red-handed(刽子手)。还有斗牛,用来激怒斗牛的红布叫red-rag/red-flag,喻为“令人恼怒的事物”。另外,英语中红色还象征着放荡、淫秽,如red light district(红灯区)。美国小说家霍桑的代表作《红字》中,女主人公因为被认为犯了通奸罪必须在胸前佩戴红色的A 字。但由于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红色也有了褒义的象征,如red letter day指纪念日或喜庆的日子,give somebody a red carpet指给某人隆重接待。

四、结语

通过对英汉颜色词“red”与“红”在不同领域内涵的比较分析,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红”这个颜色词的用法,这有助于我们消除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一些障碍以及误解,保障了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英语和汉语中表示颜色的词汇丰富多彩,我们多加注意,就会发现其中有很多有趣的知识和现象。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留心关注,细心观察,搜集归类,分析比较。这样既能不断加深理解和记忆,同时也给我们的翻译研究、语言学研究以及语言学教学带来一定的启示和思考。

参考文献

1杨永林社会语言学研究文化、色彩、思维篇[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

2唐琳浅论英汉颜色词互译的技巧[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1):1

3付俊芳英汉“红色”词汇对比研究[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9):3

英语教学中使用汉语的作用与设计 第12篇

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由于受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的影响,教师必须以最容易接受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相应的英语知识和能力。这样,在教学中适时适量的使用汉语,以确保学生能够快速掌握学习内容,实现教学目标和教与学的统一,就显得很有必要。据此,本文仅从我国英语教学的实际出发,提出具体的教学范例,诚望能为广大英语教师的教学提供新的教学视角。

1 适量使用汉语进行英语教学的作用

众所周知,外语学习有外部目标和内部目标两个层面。[1]外部目标是指外语在课堂以外的实际应用;内部目标更多的注重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由此看来,在我国英语教学中,单纯使用汉语或英语都是一种不恰当的行为。如果是在一所来自于不同语言背景下的国际学校进行教学,教师无疑只能全部使用英语,但对于绝大多数来自我们自己的国家、拥有同样语言(汉语)和教育环境的中学生来说,英语教师在课堂上适量使用汉语进行教学,对促进教学相长来说,无疑效果更佳。

一是适量使用汉语会降低英语概念解释的难度,帮助学生保持学习兴趣,使汉语成为学习英语的一个有效教学工具,尤其是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任务时,使用汉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to gain control of task(取得任务的控制权)”(Brooks&Donato,1994,p.271),[2]而且可以使学生迅速而直接的理解他们所不知道的单词。

二是适量使用汉语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使学生在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入讨论时,由于没有语言理解上的障碍而能轻松完成学习任务。因为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需要足够的英语语言和词汇的容量保障,适量使用汉语必然能更多更快的培养学生在群体中的英语交流能力。因此,教师不仅自己要做到适时适量使用汉语,也应该允许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适量使用汉语。

三是适量使用汉语有利于新教师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即在英语教学中,很多因素都在影响教师使用汉语教学的维度,特别是由于教学经验、阅历、专业功底和素养的不同,不同的教师使用汉语教学的区别也很大。对新入职教师来说,只有经常主动进行教学反思,不断自我剖析,端正教学态度和认识,摈弃照本宣科的不负责任的做法,才能真正把握在英语教学环境中使用汉语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坚持在英语教学中适量使用汉语,并不断通过调整和反思,促进其专业化成长,就会使他们逐渐学会在不同情况下使用英语或汉语的维度,而不是一味的单纯强调使用英语教学。

2 适量使用汉语教学的设计尝试

作为英语教师来说,由于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的要求,语法教学所占比重较大,他们不仅需要花很多时间讲解语法点,并且还要让学生做相应的练习。在过去,中学教师上课很少说英语,导致学生只会做题而听说能力非常低下。然而如果教师一直使用英语教学又会导致那些水平相对较差的学生无法理解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并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而影响他们的听课效果。比如在讲过去进行时态(Past continuous tense)时,如果用英语讲就比较复杂:“The point in past time is specifically mentioned;the past continuous action crosses it(过去进行的动作在过去提到的某个时刻在做”(Aitken,2002,p.40)。[3]对于水平相对较差的学生来说,即使用汉语解释这一语法概念也都是件难事,如果用英语解释,学生听的更是云里雾里了。鉴此,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英语水平,在做出要求或进行评价时,可以使用英语,但在讲解语法点时,则可以先使用归纳法教授,然后再让学生用汉语进行解释总结。

具体来说,以过去进行时为例,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下几个过去进行时的例句。然后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这几个句子的共同之处。考虑到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可以允许他们在讨论过程中使用汉语。几分钟后,让他们说出讨论结果。在确定他们已经抓住过去进行时的要点后,教师要使用英语进行解释并总结其特点,随后再用汉语讲解一遍,以确保每个学生都充分理解这个语法点。

需要强调的是,教师不仅要讲授语法,更重要的是要把语法练习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对此,笔者的设计是,在做练习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有趣的交流式任务:首先给学生们展示一幅街景画,街上每个人都在做着不同的事情。然后告诉学生昨天下午这条街上有个男人被枪杀了,因此这条街的所有人都需要接受警方的调查,他们需要提供各自不在场的证据以证明自己的清白。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画面中有几个人便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一小组代表画中的一个人物,然后给他们两分钟时间看这幅画讨论昨天下午他们都在干什么。随后教师可以警察的角色询问每一组,比如:“What were you doing at2 o’clock yesterday afternoon,David?”(大卫你昨天下午2点钟在干什么?)大卫那一组便回答:I was taking my dog for a walk at 2 o’clock.”(昨天下午2点我在遛狗。)由于画中每个人物所做的事情学生都可以用所学知识进行描述,因此在这个活动中要求他们只能使用英语进行讨论。

这样的教学设计有两个优点:其一,考虑到学生的英语能力并把他们的认知能力充分的调动起来。如在第一部分,他们观察例句、总结规律并使用汉语进行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无需担心他们的英语口语能力,只是单纯的关注语法点本身,即使是差生也可以参与到讨论中来。这样,就降低学生在课堂里上焦虑程度,调动了他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同时,在教师总结语法点时,先使用英语再使用汉语也强化了学生的理解,并保证他们的英语输入。其二,练习活动的设计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所学语法点,更是增加他们英语口语练习的机会。在讨论时,学生使用英语描述的同时也在听其他同学说,边听边说的过程也是提高其听力和口语的过程。除此而外,他们还强化了对所学句型结构的练习并放在了实际中应用。这样,语法学习不再是枯燥的做题,而是一种实践的应用,有利于学生更准确、更牢固的掌握这个语法点。

综上所述,英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汉语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广大教师亦不容忽视。基于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使用汉语不应被视为坚决杜绝的错事。相反,在特定情况下,应该鼓励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汉语。当然,更重要的是,教师也要不断进行反思,学习吸收新的教学理念,使我国英语教学朝着更为科学有效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Cook,V.Using the first language in the classroom[J].The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2001,57,402-423.

[2]Brooks,F.B.,&Donato,R.Vygotskyan approaches to understanding foreign language discourse during communicative tasks[J].Hispania,1994,77,262-274.

汉语与英语范文

汉语与英语范文(精选12篇)汉语与英语 第1篇一、词汇运用的差异汉语和英语不仅构成两种语言的语音和符号体系不同, 而且他们在词汇的涵义...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