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火烧迹地范文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火烧迹地范文(精选5篇)

火烧迹地 第1篇

近年来, 我国森林火灾次数呈现递增趋势, 森林防火工作任务也越来越重, 森林生态环境进一步遭到破坏。如果发生火灾后迹地更新不及时, 很可能形成新的荒山。我们应高度重视火灾区森林植被恢复工作, 对火灾区状况应进行详细的调查, 恢复工作要严格按照生态保护示范区建设和保护生态平衡的要求, 确定植被恢复林种, 根据林地的实际情况及主导功能, 确定其用途, 根据地块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特点, 生态地位重要程度和生态环境脆弱程度、防灾减灾的要求, 确定植被恢复树种和恢复方法, 按照“宜造则造、宜促则促、由近及远”的原则, 采取人工更新造林、天然更新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相结合的方式, 加快火烧区森林植被恢复进度。本文就森林火烧迹地植被恢复途径进行深入探讨。

2 森林火烧对植物群落的影响

2.1 火烧迹地上植物的变化

火烧后, 特别是大面积或高强度的火烧, 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其中主要是火烧迹地上光照加强, 土壤温度升高, 有利于阳性植物和浆果类植物的生长发育。因此, 火烧后阳性植物增加, 耐阴性植物减少, 浆果类植物也有增加。另外, 火烧后土壤表层的有机物质被破坏, 氮素大量挥发, 火烧越严重氮素损失量越大。而氮的恢复主要途径是植物固氮, 因而含氮植物减少, 固氮植物增加。

2.2 火烧对植物群落的影响

不同森林群落的成层性对其燃烧性具有不同的作用。多层异龄针叶林发生树冠火的可能性大, 而成层性较好的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则不易发生树冠火。森林群落多为异龄结构, 在高强度火烧后能导致同龄林。中、低强度火烧或火的多次作用可使群落的物种组成发生改变, 如大兴安岭落叶松林反复火烧后形成黑桦林, 小兴安岭阔叶林强度火烧后形成柞木林或软阔叶林等。火烧后植物群落常被一些具有无性更新能力的树种取代, 形成既能通过有性繁殖, 又能进行无性更新的群落类型。火烧后针叶树被阔叶树所代替, 实生树被萌生树代替, 而实生树比萌生树高, 因此火烧后群落的高度下降。在植物群落演替的任何阶段进行火烧, 都会使群落的稳定性下降。主要表现为植物竞争激烈、植物种类减少、环境单一、抗干扰能力下降等。火烧后演替起来的群落燃烧性增大, 常形成火烧-易燃-火烧的恶性循环。

3 森林火烧迹地植被恢复的原则

火烧迹地内保留阔叶乔木树种的伐桩、萌蘖丛, 它们是当地最适生的树种, 具有完善发达的根系, 萌生能力强, 生长快, 必须予以保留。对阔叶树的萌蘖丛做好定株抚育, 促其快速生长, 既保留了原生物种, 又促成高层林冠的形成, 为构建异龄复层林奠定基础。造林设计采用4种以上树种, 实现乔木层物种多样性, 形成高效空间配置和稳定林分结构。

4 森林火烧迹地植被恢复的途径

4.1 造林

火烧迹地经清理火烧致死木后, 伐除已枯死的阔叶树主干和萌蘖条促使重新萌芽更新, 对基本完好的阔叶树主干和萌蘖条予以保留, 并做好选育定株工作。火烧迹地作全面清理后, 进行块状整地造林, 块状整地规格为60cm60cm20cm, 遇到已有阔叶树处, 不再开挖造林穴, 造林穴规格为40cm40cm25cm, 捡除石块、草根。造林配置规格为2.0m2.5m。阔叶树比重达60%左右。苗木规格为Ⅱ级苗级上。造林时间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常绿阔叶树栽植时摘除85%以上的叶片, 每个小枝条留1~2片叶即可, 但不截干和截顶。晴天栽植采用磷肥拌泥浆蘸根。应用配苗法散生混交栽植, 即把每个树种的苗木按比例分发给每个栽植人员进行随机栽植, 使每个树种在林地分布较均匀, 形成高效空间配置和稳定林分结构。做到苗正、根舒, 适当敲实, 壅土至幼树根际部。

4.2 中上部造林

火烧迹地中上部山体, 土壤肥力水平较山麓地带差, 土层也较浅薄。阔叶乔木树种自然分布的树种及数量较稀少, 同样应予以保留, 阔叶树比重占40%以上, 上部或山顶选用容器苗造林。对其余火烧迹地进行火烧致死木清理、块状整地、开挖造林穴、造林配置、苗木规格、苗木处理、栽植等。

4.3 耕地造林

在火烧迹地中间亦有山间冷水田和农耕地均已撂荒。山间冷水田造林, 选用高100cm以上、地径粗1.2 cm以上、根系发达且无严重机械损伤的苗木。冷水田排水后再定植, 不能排水的堆土定植。撂荒旱地造林设计同火烧迹地。田埂和地埂间的阔叶乔木树种予以保留, 其萌蘖丛的定株选育同上。

4.4 岩石裸露地段

火烧迹地中或多或少分布着裸岩, 裸岩间隙中自然分布着灌木树种。保留岩石裸露较多地段的原生植被, 在岩石缝隙间且土壤条件较好处, 采用不规则造林配置。进行块状整地, 规格为40cm40cm20 cm。采用容器苗栽植, 栽植时间、栽植技术、苗木规格、苗木处理等。

4.5 抚育

造林后2年内每年在9月上中旬进行块状除草抚育1次, 除去影响幼树生长的杂草灌木, 给幼树提供较适的生长空间, 促使其正常稳定生长。造林成活率不足85%的在翌年春进行补植, 保证林分有合理的立木数。当林分郁闭度达0.8以上, 即自然稀疏开始形成时, 及时进行间伐抚育。伐除林内的细弱木、劣等木, 伐除过密处部分中等木。保留林分中优良林木个体和优势木群落, 适当伐除优势木群落外围部分中等木, 给保留木提供较适的生长空间, 提高森林质量和立木材积生长量。间伐后林分郁闭度控制在0.6左右。做到留大砍小, 保优去劣, 适当照顾各树种的比例, 不能把混交林变成纯林、把复层林变成单层林。同时做好保留木的修枝工作, 阔叶树修枝高度占全树高1/2, 针叶树修枝高度占全树高1/3。当林分再次出现自然稀疏时按上述方法进行间伐抚育, 促成中、大径材的育成。

4.6 经营利用

当林分有10%以上林木个体胸径大于35cm时, 则择伐利用胸径大于35 cm的林木个体。伐后及时清理采伐剩余物, 避免林下幼树、幼苗受压。同时做好幼树、幼苗的抚育工作, 除去影响幼树、幼苗生长的杂草、灌木, 使之正常稳定生长。对保留木做好修枝工作, 作为下一轮择伐目标树来培育。采用择伐利用营林措施, 在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的基础上, 投入成本低, 抗灾能力强, 没有生态风险和灾难后果。可节约造林经费40%以上, 提高林分生长量25%以上, 并实现森林的多品种多等级产品生产, 保证林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火烧迹地植被恢复必须与立地环境紧密结合, 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及多功能森林的构建。保留火烧迹地内阔叶乔木树种的伐桩、萌蘖丛, 促成异龄复层林, 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推广配苗法混交栽植, 使各树种在林地分布较均匀, 形成高效空间配置和稳定林分结构。

生态公益林火烧迹地更新采伐许可 第2篇

一、事项依据

《江西省生态公益林管理办法》、《江西省森林条例》

二、办理对象及范围

企业、事业、其他

三、办理条件

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江西省森林条例》、《江西省森林限额采伐管理暂行办法》《江西省生态公益林管理办法》之规定

四、申办材料

1、林木采伐申请书。申请人(林权所有者)向所辖乡镇林业工作站(或林业局)提出的采伐公益林申请;

2、林权证明材料:林权证;

3、林木采伐作业设计。由具有林业调查设计资格的人员承担,且经林业调查设计资质的单位审核(设计单位要签字盖章);

4、设区市林业局署名核实证明:出具包括是否公益林、公益林小班号、采伐山场地点、面积、蓄积出材(分别树种)、采伐原因等在内的署名证明;属森林火灾还应提交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出具的灾害调查报告和森林公安部门的立案证明材料;

5、县(市、区)林业局上报的采伐请示;

6、设区市林业局转报的采伐文件。

五、办理程序

1、申请人持规定材料向行政审批科提出申请;

2、行政审批科审核,经审核符合条件的,转业务科办理。

六、办理时限

从受理之日起 10 个工作日(节假日除外)内办结

七、收费标准

八、承办机构

赣州市林业局

九、办理时间地点邮编

法定工作日;赣州市行政服务中心林业窗口

十、联系方式

0797-8196485

十一、监督电话

0797-8196494

十二、网上咨询

赣南林业网

十三、网上办理

十四、状态查询

火烧迹地造林更新技术探讨 第3篇

1 我国火烧迹地现状

众所周知一旦发生森林火灾森林资源的受损情况将相当严重, 森林植被资源被烧毁之后生态环境便遭受严重的破坏影响森林生态平衡。即使是这样, 我国对于火烧迹地造林更新方面并没有十分重视, 我国只是对火烧迹地进行简单的修补, 并没有像国外那样建立一个完整的理论研究、技术研究的体系, 因此我国的火烧迹地还大量存在, 国家并没有对这样的林地进行有效的干预, 不能够真正地促进我国林业可持续性的发展。

2 火烧迹地造林更新的手段和技术措施

2.1针对于不同的林地类型进行造林更新

在对于火烧迹地进行造林更新的过程中需要了解火烧迹地的整体状况, 对于整体情况了解的越透彻, 越能更好地进行造林更新工程的展开。在进行造林更新之前需要注重了解火烧迹地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分别是:气候、地理位置、立地条件、土壤结构、周围植被环境等, 进而制定出科学的更新方式, 提升整体造林和更新的速度提升造林更新的整体质量, 促进火烧迹地的快速恢复, 减少后期维护所产生的费用。我国在对火烧迹地进行充分调查的情况下, 主要采取的造林更新技术手段主要包括对造林时间、树种等的确定, 尽量采用多树种交错种植的方式, 形成混交林, 以提高森林物种多样性, 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

2.2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在进行火烧迹地造林更新的过程中, 能够很好地运用, 提升火烧迹地造林更新的整体质量, 更好地促进林业的发展。我国目前在火烧迹地造林更新方面主要采用的科学技术是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 这2 种技术能够通过科技的手段对火烧林地的整体情况有清晰的了解, 这种了解主要体现在, 通过遥感技术的运用能够很好地了解主导因子分布特点、当前生长状态以及各因子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准确而迅速的收集信息, 这种资料收集的方式快速而有效, 同时资料的收集也是进行火烧迹地造林更新的基础。科技手段的介入能够提升火烧迹地造林更新的整体效率和质量。

2.3对于火烧迹地的平整和修复

林地在遭受森立火灾之后会变得光秃, 导致土地不再适合生长树木, 最为常见的现象就是火烧迹地的水土流失, 因此在进行火烧迹地造林更新之前需要对火烧迹地进行有效的平整和修复。在进行平整和修复的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对火烧迹地的整体情况进行调查, 对于坡地和平地要采取不同的平整和修复手段;对火烧迹地的土壤肥力和整体结构进行调查在进行平整的过程中要适当地增加土壤的肥力。通过火烧迹地的平整和修复能够更好地进行火烧迹地造林更新工作。

2.4相关技术手段和规章制度的制定

进行火烧迹地造林更新工作需要建立有效的规章制度。在实际的火烧迹地造林更新过程中应当确定整体工作的责任人, 需要成立相应的小组, 不同的小组负责不同的工作, 如:火烧迹地调查工作、火烧迹地造林更新技术研究工作、火烧迹地造林实际工作等。这种工作方式和工作制度能够很好地提升整体的建设效率, 能够有效地防止消极怠工现象的发生。

2.5对于造林所用树种的有效选择

在进行火烧迹地造林更新工作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问题, 那就是造林更新过程中树种的选择, 对于火烧迹地造林更新树种的选择需要依据一定的规则。对于不同的土壤, 应该选择能够在此土壤下生长的树种, 要尽可能的选取具有一定的耐火性、抵抗外界环境变化能力强的树种。为了火烧迹地造林更新工作的更好开展、整体的更新和修复需要选择合理的、能够适应火烧迹地土质和土壤状况的树种进行火烧迹地造林更新工作。

3 结语

火烧迹地造林更新技术对于森林资源的保护、修补和更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进行火烧迹地造林更新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对于相关技术的研发, 对于树木的耐受力、栽培技术方面进行研究和创新, 提升火烧迹地造林更新的整体效率, 促进我国火烧迹地造林的发展, 为保护我国森林资源作出自身的贡献。

参考文献

火烧迹地 第4篇

河南省济源市小寨村侧柏林于2009年发生了火灾, 有些林地上植被和枯枝落叶层全部烧光。灾后, 这些火烧迹地上面更新的森林生态系统恢复现状如何, 与未过火林地有着怎样的差别, 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促进森林恢复, 是经营者所关心的问题。本研究从物种多样性的角度出发, 调查火烧迹地和未火烧林地上的物种多样性, 特别是对地被灌木草本层进行了调查研究, 比较了2种立地条件下生态系统的结构类型、稳定程度、生境差异等, 并结合立地土壤性质的分析结果, 探讨了土壤养分和植被恢复之间的关系。

1 调查方法

1.1 样地设置与调查

野外调查于2014年3~6月间展开, 为了更好地比较2种立地条件下植被多样性的状况, 采用标准方法进行野外调查与数据分析。在调查过程中, 特别注意选取与火烧迹地坡向、坡位、坡度比较一致的立地, 减小二者之间的差别。

1.2 土壤样本的采集

在过火的区域采集土壤样本, 在邻近林地选择植被及枯枝落叶层与火烧迹地相似的地方, 选取对照样本。在各个样地分别选点并挖掘土壤剖面, 采集灰分层, 0~2cm、2~5cm、5~10cm、10~20cm的土壤样本, 每层采足1kg, 装入布袋中带回室内分析。

1.3 生物多样性的调查

在不同火烧区, 根据面积及当地物种复杂程度随即选择样地。用20~20m的样方调查乔木树种, 用5m×5m的样方调查灌木, 用1m×1m的样方调查草本, 所设灌木及草本样方的多少, 按火烧面积的大小及随机所设样方中累计总物种树木不再增加为止。在样方内调查记录乔木的种类、株数、胸径、高度、盖度等;记录灌木和草本的种类、高度、数量和覆盖度等, 同时, 记载样地的海拔、坡向、坡度等环境因子。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分析结果

森林火烧后, 土壤表面的活地被物层与死地被物层被烧掉, 使有机物变成了无机物, 对土壤的有机质、矿质元素、p H值等的化学性质产生了明显影响, 也对土壤的物理性质与剖面特征产生了较大影响, 影响程度与火烧强度有关[10]。

济源市小寨村地区火烧迹地, 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的变化不明显, 各研究点间变化不一致, 但火烧后土壤密度和毛管孔隙度增加。

火烧后, 土壤各深度的p H值呈上升趋势, 土壤酸性减弱。火烧迹地土壤灰分层有机质增加, 土壤下层的有机质则降低, 这是由于表层枯落物与半分解层都被烧后, 积累的有机物很少, 又缺少微生物分解作用造成的。在所调查的样地中, 火烧迹地的C/N比值与未过火林地差异较大, 可以明显看出, 火烧把C/N比值调节到15附近, 更有利于植物对有效氮的吸收。

2.2 不同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比较火烧迹地和对照, 火烧迹地上的Simpson指数都明显高于对照, 说明火烧迹地上的物种在种类上要高于对照。火烧迹地上的森林群落物种丰富度高, 分布虽然不均匀, 但Shannon-Wiener指数还是高于未过火林地。Jaccard相似度分析结果表明, 火烧迹地森林群落与正常林地之间物种相似性较差, 火烧迹地林分中的物种明显多于正常林分。

3 结论

(1) 河南省济源市小寨村火烧迹地土壤性质发生了有利于植被恢复的变化, 土壤密度和毛管孔隙增加。火烧迹地土壤灰分层有机质增加, 土壤下层的有机质则降低。

(2) 土壤各深度p H值增加, 其原因是火烧后地表枯枝落叶、活地被物、活立木等都转化成灰烬, 灰分元素 (钾、钠、镁等) 被释放, 通过火烧后第一场大雨淋溶到土壤层中, 中和了土壤酸性, 使土壤的p H值升高。

(3) 以灌木和草本为主的火烧迹地在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等指标上都要高于未过火林地。Jaccard相似度分析表明, 火烧迹地森林群落与正常林地之间的物种相似性较差, 火烧迹地林分中的物种明显多于正常林分。

(4) 火烧迹地土壤性质的变化和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变化呈现一致的趋势。在土壤性质发生变化的林地中, 生物多样性指数明显高于未过火林地。同时, 在生物多样性较高的火烧迹地上, 枯枝落叶增多, 有利于土壤养分增加, 促进植被恢复。

4 讨论

综合以上的结果与分析, 林火会对植被与土壤产生重大影响, 既有正面也有负面影响。但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影响, 火烧之后林火迹地的植被恢复都是火烧后人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1) 及时进行造林整地。将火烧后的无利用价值的剩余物、风倒木、病腐木以及割除的藤条、灌木归堆后进行处理。 (2) 可以结合近自然林经营的有关理论, 营造混交林, 加强抚育, 减少人为干扰, 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 (3) 保护天然生幼树。 (4) 造林后2年内, 每年在9月上中旬进行块状除草抚育1次, 除去影响幼树生长的杂草灌木, 给幼树提供较适的生长空间, 促进其正常稳定的生长。

摘要:以典型侧柏林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 以未过火林地为对照, 对火烧迹地土壤养分进行测定, 采用物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Shannon-Winner指数、均匀度指数和Jaccard指数,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 探讨了河南省济源市小寨村火烧迹地土壤性质的变化与植被恢复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1) 火烧迹地土壤的土粒密度增加, p H值呈上升趋势, 土壤有机质减少, 全氮增加, 有机质的C/N比值在15左右。 (2) 火烧迹地上的植被高于未过火林地, 火烧迹地与未过火林地更新层的物种丰富度相差不大, 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则是火烧迹地上较高。 (3) 火烧迹地与未过火林地土壤性质的差异, 导致了植被的差异, 植被恢复也对土壤性质的变化产生了影响。本文将为侧柏林火烧迹地植被恢复和养分动态关系及其演替规律的研究奠定基础, 同时, 可为火干扰模拟的粗粒景观结构森林经营管理方法提供指导。

关键词:火烧迹地,土壤性质,植被恢复,物种多样性

参考文献

[1]孔繁花, 李秀珍, 王旭高等.林火迹地森林恢复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 2003 (2)

[2] 段建田, 魏世强, 于萍萍等.林火迹地森林生态系统恢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1)

[3] 杜晓明, 周志强, 张悦等.大兴安岭北坡植物演替规律的探讨[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2 (2)

[4] 舒立福, 田晓瑞, 马林涛.林火生态的研究与应用[J].林业科学研究, 1999 (4)

浅谈火烧迹地森林虫害预防对策 第5篇

1 火烧迹地虫害监测

在森林火灾后1~5年内, 应密切监视火烧迹地蛀干害虫、食叶害虫的发生发展动向, 及时准确地做出预测预报, 以便做出正确的防治措施, 防患于未然, 把虫害杀灭在萌芽之中。长期以来, 导致我国森林病虫害持续不断严重危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预测预报水平太低, 森林病虫害监测力度不大。由于技术力量薄弱, 资金投入太少, 使预测预报工作难以适应森林病虫害日益严重的形势。因此, 要加强力量, 增加投入, 强化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 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为实施灾前控制打下良好基础。传统的调查和监控是依靠护林员和森防站工作人员的日常巡查或检查, 而在人力无法到达的地区, 病虫害的发生状况则无法获得, 从而失去了掌握、了解和控制灾害蔓延的时机;由于害虫或其寄主迁移具有随意性, 传统调查很难预测下次病虫害发生的地点、范围, 也就无法更好地制定监控方法和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大幅提升, 要积极创造条件, 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测报网络, 常年监测与定期普查相结合, 地面监测与遥感监测相结合的森林病虫害测报体系, 坚持每年对主要病虫害进行一次详细调查, 定期对重大危险性病虫开展专项调查。争取实现预测预报工作的“三个结合”:即在调查方法上, 由传统的人工调查向高新技术监测与人工调查相结合, 以高新技术监测为主转变;在分析手段上, 由传统统计分析向系统分析与计算机模拟相结合, 以计算机模拟为主转变;在测报结果要求上, 由定性预报向定性与定量预报相结合, 向以定量预报为主转变。同时要逐步完善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信息系统, 尽快建立森林病虫害分布与基础信启、库系统, 加快开发重大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软件、中心处理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

2 营林措施

森林虫害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全过程, 要在采种、育苗、造林以及种苗调运、储藏、加工等各个环节上严格犯关, 不仅要加强检疫, 严格控制从疫区调入苗木、木制品等, 确保造林苗木无病虫害院患。在造林之前还要充分考虑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因地制宜地实行多林种、多树种、多形式的混交。

2.1 选育抗性品种, 加强种苗、苗木检疫

要充分利用基因工程、抗性育种等先进技术, 加大抗病虫育种工作力度, 大力选育和推广抗性品种, 特别是要把抗御病虫害的能力, 作为衡量优良品种的一项重要指标。按照“既不引祸入境, 也不染灾于人”的原则, 加强种苗产地检疫和调入苗木复检工作, 开展苗圃病虫害调查, 建立健全苗圃病虫害发生、防治、检疫、出圃等基础档案, 月、源头上杜绝危险性病虫传入、传出。

2.2 调整林分的组成, 营造混交林

复杂的森林环境中, 植物种类多样化, 一方面导致昆虫和天敌种类的多样化, 形成较为复杂的网络关系, 增强其相互制约的机制, 增加群落的稳定性, 另一方面, 复杂的植物群落可以阻碍植食性昆虫发现寄主, 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如在落叶松人工同龄纯林中, 落叶病、枯梢病、松毛虫、松鞘蛾等发生普遍且严重。而在混交林中则相反, 在混交林中病虫害比人工纯林轻得多。

火烧迹地及发生虫害的区域要及时进行清理, 对落叶松林全面进行卫生伐和清除采伐剩余物, 主要是伐除火烧木、枯立木、折倒木及过高的伐根和己受虫害的伐根, 从而不留任何侵染对象。这样既减少了可燃物载量, 降低了发生大火的可能性, 又减少了虫源基地。为了防止小囊及天牛类害虫的发生, 在采伐下来的被害木要及时处理, 从而控制虫害的再侵染和蔓延, 伐除生害木的最佳时间应在虫害发生当年的6月末和7月初。通过及时抚育, 结合低效林改造, 有计划、有重点地改变大范围的纯林状况, 逐步调整林分结构, 构建有利于自我保份的生态环境, 发挥森林对虫害的自我调控能力。

2.3 生物制剂

化学防治带来严重的“3R”问题 (残留量Residue;抗药性Resistance;再生猖撅Resurgence和环境污染, 并对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的破坏。生物制剂具有不污染环境、保护天敌、不产生抗药性等化学防治无法比拟的优点。

目前, 我国的生物、植物源、仿生农药等药源充足, 药效稳定, 其近期效果与速效化学农药相当, 而且长期效果是化学药剂所无法比拟的, 所以食叶类害虫的防治要尽可能全部使用仿生、生物和植物源农药等无公害防治措施。如白僵菌 (Beauveriadassiana) 、苏云金杆菌 (Bacillus thuringiensis, 简称Bt) 、白蛾周氏啮小蜂 (Chorioidcunea) 、烟参碱、灭幼脉等。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增添了一些跨学科的新的生物防治技术, 如利用昆虫不育性 (包括辐射不育、化学不育、遗传不育等) 及昆虫激素来防治害虫。目前, 在食叶害虫防治中, 生物防治措施己普遍应用。天牛作为林木最重要的蛀干害虫, 以生物措施为主防治天牛将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国内天牛防治工作的开展已有多年历史, 积累了丰富经验, 在生物防治天牛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和研究, 取得了较大进展, 一些技术已在实践中得到推广和应用。

2.4 天敌的保护与利用

在原始林区, 森林害虫的天敌资源十分丰富, 包括各种捕食性天敌、寄生性天敌、各种病原真菌等, 这些天敌对害虫种群数量的发展起着强烈的制约作用, 应加以保护和利用。对天牛类、小蠢虫等枝千虫害的防治应以改换造林树种和营林措施为主, 以天敌为辅的防治措施, 引进、开发、研究天敌种群和大量扩繁技术。生物防治是国内外害虫治理的重要手段, 是实现可持续控制的最有效的生物因子。从生态学角度出发, 采取营林措施, 研究新型化学药剂, 突出无公害治理, 运用高新技术, 建立病虫害预警机制, 实施实时动态监测。

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关键就是搞好生态环境的保护、改善和建设, 继续开展重点森林病虫害的工程治理, 以持续控灾为中心、以生态控制为基础、以虫情监测为依据、以生物除治为重点, 加大投入力度, 推广应用现有的生物防治手段, 开发新的生物防治领域, 改善和强化营林措施, 实行林业生产全过程管理。

摘要:近些年来, 我国森林虫害不断发生, 并呈加剧趋势。这与全球气候变化有直接关系, 但其根本原因在于忽视森林病虫害的灾前控制, 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机。因此, 要彻底遏制住森林病虫害危害严重的势头, 实现森林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 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的进程,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切实抓好森林病虫害的灾前控制。

火烧迹地范文

火烧迹地范文(精选5篇)火烧迹地 第1篇近年来, 我国森林火灾次数呈现递增趋势, 森林防火工作任务也越来越重, 森林生态环境进一步遭到...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