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形象探讨
《哈姆雷特》形象探讨(精选8篇)
《哈姆雷特》形象探讨 第1篇
《哈姆萊特》的形象探討
當第一節課听到老师講述莎士比亞的時候,就知道老師肯定會著重講述《哈姆萊特》這部悲劇作品。於是在老師分析這部作品之前,我去圖書館借了莎士比亞的書,將這部作品仔細的閱讀了一下。閱讀完,我發現莎士比亞真的是個天才,他將人物的心理活動刻畫得細緻入微,將情節安排得引人入勝,將故事描寫得高潮迭起,令人情不自禁讚歎。
在整部作品中,我針對青年哈姆萊特的描寫進行了更加細緻地閱讀,對他的形象作了分析,個人認為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他是一個超越世俗而立於世的乾坤巨人。哈姆萊特本是一個快樂的王子,在德國威登堡大學學習,接受人文主義的熏陶,因此又是一個人文主義的形象。他對人抱著美好的看法,高呼“人類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傑作!”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對於愛情和友誼也有自己的看法,希望以真誠相待的平等關係來代替尊卑貴賤、等級森嚴的封建關係。可是他的美好幻想在父親鬼魂出現并向他吐露被害陰謀,而他也確定了父仇的真實性之后,宣告徹底結束。之後,哈姆萊特確立了為父復仇的使命,但又找不到恰當的方式,他期望能改變現狀,卻又感到力不從心。因为為父復仇容易,但重整乾坤卻困難重重。为此哈姆萊特變得越來越憂鬱,进而陷入了更深的沉思之中,也给他带来了无法解脱的内心深层的痛苦。这种矛盾和痛苦使他喊出了“To be,or not to be”这一震撼了数代人灵魂的问题。它包含了很多意思,翻译为中文很难有统一的观点。例如:有人认为翻译为中文是“生存還是毀滅”,即是从长计议,施展完美计划,还是迅速解决;有人认为是“忍受还是反抗”,即是默然忍受命運的暴虐的毒箭,还是挺身反抗人世無涯的苦難;也有人认为是“活着还是死去”。由此可以发现哈姆萊特已经看出了這是一場你死我活的鬥爭,因此他的内心在主客观矛盾之间徘徊,优柔寡断。不过从另一个方面看,我们可以发现這時的哈姆萊特,他的注意力已经从个人的不幸、家庭的丑陋转向社会普遍存在的罪恶,他考虑的也不仅仅是自身的生存與毀滅,而是上升到了人類乃至整個宇宙的生存與毀滅,即以拯救人民大眾為己任。這些足以證明哈姆萊特乾坤巨人的鮮明形象。
第二,他是一個立於世而優柔寡斷的凡夫俗子。讀完全文,我們會發現,表面上哈姆萊特的憂鬱來自父親的死亡,來自母親的背棄,來自愛情的失敗,這在別人看來是正常舉動,人之常情,誰都不會懷疑。但其實不然,深層挖掘,我們會發現,一方面他是真的因為父親的死亡而傷心,這可以體現他凡夫俗子的一面;另一方面,他借著哀悼父親而流露出來的傷心來掩飾自己內心的憤怒、矛盾和復仇的使命,這是他的高明之處。但是在實施為父復仇計劃的道路上,剛開始他優柔寡斷,這與他在德國威登堡大學接受的人文主義思想有關。但後來爲了自己的目的而不擇手段的做法令他暴露出惡的本性。他對於自己摯愛的奧菲利亞絕情的傷害,還無情的殺死了他的父親。而且他還把自己兩個曾經的好友羅森格蘭茲和吉爾登斯吞送上了死亡之路。這些就顯得他人性的另一面:惡劣、自私、狹隘、無情。正是這些很好地說明了哈姆萊特凡夫俗子的個性形象。
再次通读全文,我们仍旧可以发现有很多描写都可说明哈姆萊特是乾坤巨人和凡夫俗子二者矛盾結合的典型形象,仍旧值得我们细细回味。
《哈姆雷特》形象探讨 第2篇
2、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形象。一方面他接受了人文主义的影响,心中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样完美。而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他像一个思想家那样地思考许多哲学问题,却找不到答案。于是他要为父报仇,可是他内心又是矛盾,因为他想的不光只是为父报仇,而是扭转整个乾坤。在这样艰巨的任务面前,他想要行动也行动不起来。
3、性格过于内向、审慎及单枪匹马的处境,使他感到犹豫,造成他行动上的延宕。因此最后只能是与敌人同归于尽。
4、他的悲剧既有罪恶势力过于强大的客观原因,也有其内存性格弱点的主观原因。所以,哈姆莱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从《哈姆莱特》看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
一、《哈姆莱特》的创作背景。《哈姆莱特》是他创作最辉煌时期的作品,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体现了莎士比亚悲剧的最高成就,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戏剧的典范。它取材于十二世纪末丹麦王为父复仇的故事。莎士比亚以人文主义观点处理原来的题材,把只是单纯地为父复仇的故事改编为社会悲剧,使它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二、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剧情发生在丹麦,但剧中所描写的宫廷内荒淫无度,朝臣们阿谀奉承、阴险狡诈,国内民怨沸腾,社会动荡不安。克劳狄斯不仅是封建暴君,也是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中的野心家。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的冲突是全剧的主要冲突,其实质是资产阶段人文主义者同新旧社会邪-恶势力,人文主义思想与现实社会尖锐矛盾的反映;同时也反映出人文主义思想在社会的普及,以及哈姆莱特的内心对于自由和理想的渴望。哈姆莱特在剧中没有自己的生活,他的生存意义在于为父亲报仇。对仇人的憎恨和与仇人的斗争成为哈姆莱特的感情基础,这是这部悲剧的主题和思想。
三、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 。在哈姆莱特的形象里,莎士比亚体现了他的时代最优秀的进步的人类特点,哈姆莱特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他出身王室,却在当时新文化中心的德国威登堡大学接受了人文主义教育,他出身上层统治阶级,却接近人民,他痛心周围社会的丑恶现实,抱有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的崇高理想,同时对 “ 人 ” 抱有美好的看法:
四、《哈姆莱特》深刻的社会意义。在鬼魂出现之后,他知道父亲是谁害死的,并立志复仇。对于哈姆莱特来说,复仇既是自己作为儿子的责任,又因为凶手是当今的国王,是专制王朝的代表,推翻了国王,也就扭转了这混乱的局面,拯救了这濒于崩溃的国家,因而不仅仅是个人问题,还是关系到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问题。他勇敢地承担了这一责任,同时也深感这一责任的重大: “ 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 ” 这一方面表达了他作为王子要为父复仇的坚定决心和作为人文主义者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的气魄;另一方面,表现了他面对黑暗现实,对所负重任的悲愁和无可奈何的心情。 哈姆莱特的装疯说疯话,一方面适应了内心的忧郁,一方面针对外界的罪恶社会现象。
哈姆莱特所处的封建势力虽然已经腐朽但仍占统治地位,并有原始积累时期出现的新的罪恶势力与之结合,在力量对比方面暂时还大大超过了人文主义所代表的新生力量。而哈姆莱特所代表的人文主义者本身又有很大的局限性。他们把社会的斗争看作 “ 善 ” 与 “ 恶 ” 的斗争,把改革社会的希望寄托在开明君主身上。在政治上是改良主义者,在行动上是孤军作战者。这就决定了哈姆莱特只能以悲剧告终,这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
浅析《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形象 第3篇
关键词:哈姆雷特,人物形象
1 内容简介
《哈姆雷特》的主人公是一位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王子留学期间他的父王因病不幸驾崩。回国后的情形却给哈姆雷特带来很大的打击。他父王驾崩后, 他的叔叔克劳迪斯顺势继位成为新国王, 而她的母亲也改嫁给了他的叔父。这些变故, 给哈姆雷特带来非常大的打击。在得知父亲的死另有隐情时, 王子开始了复仇之路, 他装疯卖傻暗中行动。在此期间哈姆雷特的恋人奥菲利亚因为她的奸臣父亲的惨死和哈姆雷特的遭遇受到刺激, 不幸溺水身亡。而她的兄长雷欧提斯和哈姆雷特在奥菲利亚的葬礼上相遇。俩人进行了决斗, 雷欧提斯和哈姆雷特相继中毒身亡, 王后也不幸喝了毒酒死去了, 而哈姆雷特在死之前也杀掉了操纵整个事件的罪魁祸首———克劳狄斯。
2 哈姆雷特人物探析
本剧的主角哈姆雷特性格复杂多变, 充满矛盾。这个人物的设立背景是在文艺复兴时期, 因此该人物形象是那个时代的悲剧性的一个缩影。这部悲剧中表现出来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他对哈姆雷特的描述其实也反映出人文主义思想与当时英国社会现实的冲突。
2.1 忧郁王子的“炼成”
留学期间哈姆雷特没有任何烦恼, 在威登堡大学无忧无虑地享受着学习生活。然而, 天有不测风云, 他的父王竟然被兄弟给谋杀并篡了位, 而他的母亲却认贼做新夫, 朝廷群臣也不顾老王骤逝, 而对新国王阿谀奉承、极尽谄媚。亲情、爱情、友情, 这人世间最美好的三种情感同时让他失望透顶。一系列的变故让哈姆雷特陷入了悲痛中, 变得郁郁寡欢。
2.2 从颓废到振作
在这些悲剧发生后, 哈姆雷特变痛苦消极甚至颓废。但是, 仇恨使他很快振作了起来。他放弃身为王子的尊严, 在王宫里装疯卖傻, 在力单势薄的情况下, 最终将毒酒和毒药奉还给了一切罪恶的始作俑者。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可以看出环境是可以改变人的性格的, 那个落魄王子完全不见了踪影, 取而代之的是充满斗志和智慧的勇士。在哈姆雷特和这些邪恶的势力进行斗争时, 他的形象逐渐高大起来。哈姆雷特在故事中注定是一个悲情式的人物, 但是他却在这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折磨中让自己成长。在这个过程中他变得坚强, 不再优柔寡断, 终于手刃仇人。他虽然为父亲报了仇, 但最终自己被奸人所害。他是为了亲人而死, 结局令人惋惜遗憾。
3 爱人奥菲利亚
奥菲莉娅天生丽质, 感情真挚而热烈, 心地善良。哈姆雷特曾经因为痛苦不堪的经历对奥菲利亚误会很深并对其进行咒骂, 而单纯的她以为哈姆雷特骂她仅仅是因为他发疯了, 因而痛心惋惜, 悲痛绝望。哈姆雷特后将其父亲杀害报仇, 作为女儿的奥菲利亚内心难以承受, 于是她因痛苦不堪而自杀。奥菲利亚作为贵族少女的典型代表, 深受那个社会的封建思想影响, 面对这样的局面内心挣扎无比。在爱与仇恨之中痛苦徘徊, 听从家人的话到哈姆雷特身边打探消息, 又觉得愧疚。奥菲莉娅在话剧中出现的次数不多, 但是却为推动剧情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4 弑兄篡位的克劳狄斯
克劳狄斯是一个极尽丑恶之能事的人物。为了权力, 他害死了自己的亲哥哥, 娶了嫂子为妻, 夺得了君主的位置;同时为了隐瞒自己的罪行, 他设计杀害哈姆雷特, 同时还要让舆论有利于自己。他是一个极度自私的人, 也是一个阴谋家。克劳狄斯的阴谋是一环接着一环的, 他行事十分小心, 是一个十分阴险的人, 但是却从不外露, 是一个隐性的暴徒。他杀害了自己的王兄, 还继承了王兄的王位。克劳狄斯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形象, 在他看来为了利益可以不择手段。
5 母亲乔葛特露
哈姆雷特的母亲葛特露在故事中是一位有争议的女性。当克劳狄斯篡夺皇位之后, 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女性, 她无奈地选择妥协, 服从于新主。当然刚刚开始确实有胁迫的原因, 但是后来她安于现状甚至觉得快乐, 所以, 她的命运有外在因素也有内在因素。这个局面让哈姆雷特对自己的母亲痛恨并失望, 同时也可怜自己的母亲, 但毕竟改嫁是事实, 这让哈姆雷特更加的痛苦不堪耿耿于怀。客观角度来说这位女性也是位悲剧性的人物, 客观条件逼迫她不得不顺从大势。
6 奸臣波洛涅斯
波洛涅斯在故事中是一位奸臣, 但却拥有一个美丽善良的女儿, 因此这种设计让这个人物也充满了矛盾, 非常立体。他趋炎附势, 老奸巨猾。国王过世后, 他立即又投入到新主怀抱。当哈姆雷特的父亲还在世的时候, 波洛涅斯十分赞成自己的女儿跟哈姆雷特交往, 但是老国王死后, 看到哈姆雷特的王位不保时, 他就挑拨女儿与哈姆雷特的关系, 劝说女儿断绝和哈姆雷特来往。波洛涅斯将女儿的幸福当做自己仕途的梯子, 而女儿的幸福并不是他关心的。这些都能说明波洛涅斯奸而愚的性格特征。故事也正是有这样的丑角而让冲突更强烈, 故事情节矛盾更多。
7 结论与讨论
《哈姆雷特》这部作品非常受欢迎, 甚至被改编成了多部电影和话剧。“活着还是毁灭, 这是一个问题”,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剧中很多台词人们能脱口而出。这部作品受欢迎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哈姆雷特》中的故事人物形象复杂的以及它的艺术价值。从整个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性格决定命运, 《哈姆雷特》中的大多数人物的悲惨结局跟他们自身的性格息息相关。剧中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个悲剧人物, 他卧薪尝胆最终凭借自己强大的意志力和聪明才干达到了自己的目标。剧中出现的很多经典名句都是出自他口, 这也是莎士比亚这位大师借其口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笔下的经典之作, 对于人物内心和情节刻画的都十分细致, 是世界文学经典的艺术宝典, 值得一品再品!
参考文献
[1]岑莉.哈姆雷特形象分析[J].时代文学 (下半月) , 2010 (7) .
[2]刘戈.《哈姆雷特》一部完整的欧洲史———谈《哈姆雷特》的人物象征[J].怀化学院学报, 1987 (1) .
[3]施咸荣.莎士比亚和他的戏剧[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1.
[4]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 (九) ·哈姆莱特[M].朱生豪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33.
《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内涵探究 第4篇
关键词:英雄;平凡;人性;不朽
一、哈姆雷特在戏剧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位置
莎士比亚戏剧一向被认为是西方乃至人类文明和文化的一座高峰,莎士比亚研究也成为西方文学研究“显学”之一。悲剧《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至《哈姆雷特》主人公的性格在其命运的成型中起着更为积极的作用,主人公性格发展远比古希腊悲剧更加清晰、多样化。莎士比亚借其形象完成了悲剧史上由命运悲剧向性格悲剧的历史性转换,哈姆雷特形象因此在欧洲戏剧史具有里程碑式的位置,也具有了不朽的典型意义。
二、西方学者对哈姆雷特形象的解读
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歌德在《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里对哈姆雷特作过著名的解释:“他没有任何显著的激情……一件伟大的事业担负在一个不能胜任的人身上,这是一棵榭树种在一个宝贵的花盆里,树根伸长,花盆就碎了,他没有坚强的意志使他成为英雄,在一个他无力负担又不可弃之的重负的压迫下走向毁灭。”
布拉德雷在20世纪莎评中影响巨大,他采用心理学观点,认为哈姆雷特有“忧郁症”,对人生及人生中的一切均抱厌恶悲观之态度,始终处于一种压抑、忧郁的状态。忧郁之于哈姆雷特,不仅是性情而且还是习惯,他深陷其中、无力自拔。由此“忧郁王子”的形象深入人心。
以上学者的分析深刻而优美,具有性格特写的特征,尤其布拉德雷抓住哈姆雷特性格中鲜明突出的一面——忧郁,但莎氏笔下的哈姆雷特性格是多种性格特征的混合,不能仅用忧郁来总括。我们难道没有体会到剧中本来就存在而且随着剧情的发展不断增强的哈姆雷特的本性的力量,难道没有体会到他那令周围人尴尬退缩的尖刻的幽默,没有体会到他谋算别人时的狡诈与胆量和清除异己时的冷酷与镇静?虽然他将复仇行动一推再推,但那也是时机未成熟时的谨慎,一旦怀疑得到证实,他马上展开一系列行动哈姆雷特是此剧中最强有力的人物形象,他一旦采取行动,那就是快速大胆同时不乏残忍。
三、哈姆雷特是平凡与超凡的统一
哈姆雷特的一系列行为表明他完成的是英雄式的抉择悲剧。他的性格构成中既有平凡的一面,又有超凡的一面。
1.平凡人的一面:一个人面对突如其来的重任时,对能否承担这一重任都会有犹豫有思考,尤其是面临生死的重大抉择,或承担或退却,每个人都不会轻率地进行选择,这是普遍的人性,哈姆雷特也不例外。面对重任时的矛盾犹豫,英雄与凡人一样,这并不一定是软弱或忧郁。后信仰时代,人们已不再将希望寄托于来世,面对死亡即是面临黑暗的深渊,没有人能够从那深渊中走出来。面对生死抉择时,每一个人,无论英雄还是凡人都是重生的,每个人都会有对死后黑暗世界的本能的恐惧,这种恐惧是与生俱来的,是人性的。哈姆雷特以生命为代价进行抉择的时候,他的深思他的矛盾是正常的,他的延宕也是因为他不肯盲目地相信鬼魂,因为这一抉择不仅关乎他个人的生死,也涉及整个丹麦的命运。
2.超凡的一面:当他确定真相并想清楚以后,便做出英雄式的义无反顾的抉择,这是哈姆雷特高出常人的英雄气质。他的命运是自己选择的,在选择好之后他便服从自己选择的命运“一只雀子的死生都是命运预先注定的,注定是今天就不会是明天,随时准备着就是了。”他完全可以装做浑然不知而安享晚年,但是他没有,而是勇敢地选择重整乾坤的重任,“整个时代脱节了,倒霉的我偏要把它整和好。”最终他没有辜负自己的选择,以生命为代价重新恢复秩序完成责任,实现了对美好与和谐的向往。
以上我们从两方面对他的性格做了分析,现在我们把哈姆雷特作为一个性格的总体与其他英雄人物做一简单比较。
他不同于以往英雄史诗中的英雄只知道一往无前、无所畏惧,如罗兰、阿喀琉斯,丝毫不存在生死抉择时的动摇;也不同于莎士比亚同时期复仇悲剧中的英雄,不问缘由专心复仇,在复仇过程中不夹杂任何理性思考。他的复仇过程是审慎的,既有沉思又有行动。哈姆雷特这一英雄表现出人性的厚度,作为英雄他敢于承担重任,但是作为一个人,他也有着对死亡的本能恐惧,也有面对剧烈变故无法接受的矛盾慌乱。通过哈姆雷特一段段的内心独白,我们可以一直看到他的内心深处,和他一起经历撕心裂肺的痛苦,进行触及灵魂的反省,迸发出发自肺腑的呐喊。
哈姆雷特形象的不朽正在于他英雄式的抉择表象下,内心世界的完整呈现,体现出永恒人性的深度与广度。莎士比亚看见的东西,即使崇高也不超过常人的希望,即使深远,也不超过常人的思想。也许这正是他的伟大与迷人之处吧。
哈姆雷特人物形象性格分析 第5篇
四百多年前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如突兀异峰崛起于英国文坛。这位伟大的诗人和剧作家,以其深刻的思想、广泛的内容、优美丰富的语言、高超娴熟的艺术技巧,征服了当时和后世的众多读者。《哈姆莱特》作为莎士比亚的传世剧作,其主人翁哈姆莱特的经典形象,无疑是世人所关注的焦点。或许正如别林斯基所惊叹的那样,说不尽的哈姆莱特其实是“我们每一个人”,年轻朝气的形象,冲动犹豫的性格,善恶兼备的道德取向等等。哈姆莱特一生的经历折射出他内心的凄厉和壮烈,同时也体现了哈姆莱特的矛盾性——乾坤巨人与凡夫俗子的二重结合。
一、成长中现实与理想的冲突
哈姆莱特的出身是个王子,他高贵、优雅、勇敢、有学识,追求纯洁的爱情,属于上流社会的统治阶层。用哈姆莱特的情人奥菲利娅的话来说,他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辨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1]哈姆莱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学习,接受人文主义的熏陶,他对人报有美好的看法,高呼“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爱情、友谊也有自己的看法,希望以真诚相待的平等关系来代替尊卑贵贱、等级森严的封建关系。这时的他年青而乐观,对人对事充满幻想。可见,哈姆莱特应该是一个快乐的王子,拥有地位、名份、权利和爱情„„是父母的骄傲和未来的王位继承人,摆在他面前的是鲜花着锦的前程和命运。然而,伴随着成长中遭遇的现实变故,他的理想宏图完全被破坏。开始由高贵的王子向凡夫俗子转变,品尝着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堕入矛盾和苦难之中。
老国王之死,标志着哈姆莱特的命运发生戏剧性的逆转。父亲的死,使他陷入悲痛之中,失去了早先的欢乐。紧接着是母亲的迅速改嫁,自己的叔父转眼成了继父,王位被剥夺等一系列的变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给哈姆莱特以沉重的打击。他用一身“墨黑的外套”抵抗着自己无法接受的现实,也包裹着他此刻痛苦而流离失所的内心。作为儿子,哈姆莱特丧失了原有的人伦秩序,家的存在随着父亲的去世和母亲的改嫁而瓦解。他的母亲不仅无法帮助他进行自我身份的认证,还突然间远离和抛弃了他。而作为王子,哈姆莱特理所当然的继承权也遭到了剥夺,新国王克劳狄斯以堂皇的言辞对王位世袭进行了质疑,现实的篡改意味着对于哈姆莱特以前所拥有的一切权利的剥夺。作为爱人,哈姆莱特怀疑奥菲利娅爱情的纯洁性,认为她是奸王派来的暗探,于是就绝然地斩断情丝。这时的哈姆莱特面临着一切常人都可能要面临的人生困境。家的解体,母亲的背弃,王位的丧失,爱情的失落。他不再是以前快乐的王子,而是象凡夫俗子一样背负着难以言说的各种人生苦恼。回顾后目睹的各种丑恶现象使他认识到现实并不如想象那样美好,坚贞的爱情、忠诚的友谊、和谐的社会关系,这些曾被视为珍宝的生活理想,如今都已化为泡影。年轻的哈姆莱特陷入了沉思之中,他沉思着亲缘的关系,沉思着被否定的亲情,沉思着被篡夺的王位,沉思着被轻蔑的爱情。这一系列的沉思始终伴随着哈姆莱特走向未来的成长旅途之中,促使他变得忧郁和怀疑。当哈姆莱特从父亲的亡魂那里得知整个事件的真相时,更加深了他心中的疑
惑,从此开始了他漫长的复仇之路。
哈姆莱特命运的悲剧性逆转不仅使他看清了现实与理想的冲突,而且还进一步看清了把罪恶掩盖起来的伪善。他完成了由高高在上的王子向凡夫俗子的转变,开始了严肃、忧郁的沉思。
二、忧郁、沉思的性格
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求学时聪明机智、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父亲的不明猝死,母后的迅速改嫁,叔叔的篡位这三道冲击波,使一向无忧无虑的哈姆莱特变得忧郁、沉思起来。然而,忧郁、沉思并不是哈姆莱特的天性。
从表层上看哈姆莱特的忧郁来自父亲的死亡,来自母亲的背弃,来自爱情的失落。他从威登堡匆匆返回丹麦为父奔丧,流露忧伤的情绪是人之常情。儿子哀悼父亲的死亡,以至于产生郁结情绪,谁也不会惊异。也正体现了他作为凡夫俗子的一面,具有常人的正常情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忧伤之情会逐渐淡化。然而,哈姆莱特却并没有从忧伤中解脱出来。其母亲乔特鲁特认为活着的人都要死去,从生活踏入永久的安宁,她要求哈姆莱特把“高贵的父亲”的死当做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抛开“阴郁的神气”。其叔父克劳狄斯却先从表面上肯定王子的“孝思不匮”是“天性中纯笃过人之处”,随后认为哈姆莱特“固执不变的哀伤,却是一种逆天悖理的愚行,不是堂堂男子所应有的举动”,[2]要求哈姆莱特承认既在事实。而御前大臣波洛涅斯认为,哈姆莱特的忧郁是由于向他女儿奥菲利娅求爱遭到拒绝。因此,他们认为,哈姆莱特的忧郁来自于父亲的死亡,爱情的失落。然而,哈姆莱特之所以忧郁不仅是因为克劳狄斯杀兄霸嫂、篡夺王位,而是他目光尖锐,从个别人的罪恶中看到了当时的社会罪恶。他看到宫廷腐化堕落,阴谋重重,朝臣们阿谀奉承,阴险狡诈,国内民怨腾沸,社会动荡不安,邻邦挪威蠢蠢欲动。原先代表他高贵出生的丹麦王室,现在却成了“世界是一所很大的牢狱,丹麦是其中最坏的一间”[3]。在哈姆莱特看来,克劳狄斯的罪行只是世界上存在的全部罪恶中的一桩,问题在于整个时代颠倒混乱,与理想相背,“原以为美好的大自然,只是一片荒岬,一大堆污浊的瘴气的集合。原来理想的天神一般的人类,现在看来,不过是泥土塑成的生命。”[4]所以哈姆莱特意识到,他的责任不是单纯地为父报仇,杀死一个奸王那么简单,而是要负起重振乾坤的责任,要把个人复仇同改造社会结合起来。
哈姆莱特确定了为父复仇的使命,却又找不到恰当的方式,他期望改变现状,却又力不从心。为父复仇容易,重整乾坤却困难重重,哈姆莱特变得越来越忧郁,陷入了更深的沉思之中。“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是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5]充分体现了他的内心沉思的思考:是干还是不干?哈姆莱特看出了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他的内心矛盾在主观与客观之间冲突着。并且,这时哈姆莱特不只是考虑自身的生存与毁灭,而是联想到人类甚至整个宇宙的生存与毁灭,哈姆莱特超越了凡夫俗子对自身命运的思考,而是作为乾坤巨人的思想而存在。
三、身不由己的行动
现实要求哈姆莱特的是行动,但他却迟疑不决。从哈姆莱特的忧郁沉思性格我们可以找出他延拖复仇行动的理由。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从他父亲的亡魂那里找到答案。哈姆莱特的主动行动很少,多半是受到父亲鬼魂的启发和驱使。两方面的原因,可以看出哈姆莱特的复仇行动是身不由己的。
在哈姆莱特反复探索的过程中,他愈加感到现实的丑恶,理想的幻灭,从而否定了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他感叹“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许多是多么的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哼!哼!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6]。从而陷入悲观厌世,郁郁寡欢的境地,导致哈姆莱特在行动之时踌躇不决,进退维谷。采取行动的倾向和逃避行动的倾向互相抗衡着。但由于有父亲鬼魂的命令,才促使着他的复仇行动的发展。当哈姆莱特通过导演戏中戏,验明元凶,但他仍然无法证实内心对成人世界的罪恶所作出的结论。于是突然放弃了他的复仇计划,这次被自我否定的背后袭击事件,它实际上显示了哈姆莱特此时对于复仇行动的质疑。具有完美倾向的哈姆莱特,他希望他的复仇不是以暴制暴,哈姆莱特面临的不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复仇实践,而是他相信一种存在于天地间的公理,而此刻他必须选择等待和忍耐。
哈姆莱特在为父报仇的行动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父亲被害时他不在现场,所有事实的真相由其父亲鬼魂转述,缺少直接证据。至于母亲与叔父的婚礼更是仓促,根本不容他反对。在身不由己的情况之下,哈姆莱特拿出了“装疯”的杀手锏,来侦察事件的真相。但直到后来才真相大白,是他的叔父杀兄篡位。其叔父正站在权力的颠峰,对于整个世界公正与合法制秩序作出挑战,正是他扮演了哈姆莱特的对手。可他发现家庭中的不幸只是万恶之中的一件,现实与他想象中的更为残酷,他还需要不断地去了解他身边的人和社会,不敢轻举妄动。哈姆莱特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因此,此时的个人复仇任务变成了社会责任,这样的想法驱使着哈姆莱特的进一步行动,承担起艰巨而严酷的现实重负。由此,哈姆莱特在行动上体现了凡夫俗子和乾坤巨人矛盾结合。
四、对女性的误解
哈姆莱特在身不由己的行动过程中,感受到了周围世界的冷寂和孤独。母亲的改嫁使他怀疑亲情,朋友的背弃使他不信友情,情人的刺探使他远离爱情,严酷的现实遭遇让他变成了一个孤军奋战的斗士。这一切销蚀了哈姆莱特原有的对“人”的美好理想,给他以致命的打击。哈姆莱特作为一个具有强烈理想化倾向的理想主义者,他执着地把自己关于人、人生、以及善与美的理想,集中体现在女性身上。年轻的哈姆莱特本该享受到青春爱情的单纯美好,然而经过一系列的变故打击之后,却完全颠覆了他对女性的美好认识。
哈姆莱特对女性的偏见主要来自于母亲对他的伤害,年轻的哈姆莱特开始时对女性带有唯美的幻想色彩,贞洁、善良、真诚。由于母亲对家庭的背离,父亲刚死了两个月就迫不及待地嫁人。因此,“哈姆莱特以激烈的言辞表达着内心深处的无助和依恋,母亲背叛自己的这一决绝行为,让哈姆莱特在情感上极度震惊和痛
苦,他无法阻止事态的发展,越是怀疑就越陷入困境,越是陷入困境就越以一种尖锐的方式祈望再次得到母亲的爱和关注。可是哈姆莱特却意识到,他的母亲作为女人,早已成为了生活中一种最为可疑的变数。”[7]哈姆莱特似乎绝望地洞悉了女人的全部秘密,意识到母亲是受情欲的摆布,“迫不及待地钻进乱伦的衾被”,成为“生活在汗臭垢腻的眠床上,让淫邪熏没的心窍,在污秽的猪圈里调情弄爱”的那个人,他发出了至今仍被一些人赞同的话语:“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8]这对于哈姆莱特是一种刻骨铭心的伤害,“可以说哈姆莱特在一瞬间丧失了童年记忆中所有的母亲形象,而获得对女性的重新评价”。[9]此时的哈姆莱特完全按他的理想和道德标准来要求其母亲,“对母亲的矛盾心理使得哈姆莱特对于女性既鄙视又亲近,既暴戾又哀伤。”[10]
可怜的奥菲莉娅,理所当然成为哈姆莱特对女性误解的祭品。别林斯基这样地评说过哈姆莱特:“他对于爱情的现实性,对于女性的尊严也不相信了;象个疯子一样,他把感情践踏在脚下,用无情的手撕毁了他和那纯洁、美丽的女子间的神圣关系,而那女子曾是全心全意地、天真地把一切交给了他,他呢,也曾深深地、温存地爱过她。他无情而粗暴地侮辱她这样一个柔顺、温和,象是稀薄的空气、光线和和谐的音乐所造成的女性,好象他要赶快抛弃世界上使他想起幸福和善良的一切。”[11]只因为奥菲利娅在王权斗争中无意之中被充当了权力之争的棋子,她轻易地被人利用了,充当了刺探。于是,奥菲利从哈姆莱特心中的女神,“那天仙化人的,我的灵魂的偶像,最艳丽的奥菲利娅”变成了另外一种可怕的形象,“我也知道你们会怎样涂脂抹粉,上帝给了你们一张脸,你们又替自己另外造了一张。你们烟视媚行,淫声浪气,替上帝造下的生物乱取名字,卖弄你们不懂事的风骚。”[12]而他对女人的嘲弄更充满了真正的惨痛,“„„进尼姑庵去吧„„或者要是你必须嫁人的话,就嫁给一个傻瓜吧;因为聪明人都会明白你们会叫他们变成怎样的怪物,进尼姑庵去吧,去,越快越好。再会!”[13]哈姆莱特以偏执的立场,将纯洁女神奥菲利娅作为了嘲弄的对象,以狂暴的语言伤害她,间接导致了奥菲利娅的死亡。
哈姆莱特没有意识到她们也处在被杀戮和被损害的位置,都是权力争夺的牺牲品。他没能充分地理解他身边的女性,没有透彻地理解她们的爱和意志。哈姆莱特对女性的爱和恨,显得荒谬而又悲哀,一般女人的美质在她的观念中毁灭了。在这一点上,是哈姆莱特在乾坤巨人向凡夫俗子的倒退。
五、善恶兼备的道德取向
陷入忧郁、沉思的哈姆莱特戏要明确要不要复仇的问题,又要选择复仇的方式,是正大光明的复仇还是不择手段只求目的复仇?这就使得他的良心天平在善恶两极的道德法码上左右彷徨。“他既看到现实人类的天性的伟大、崇高,也看到了人的渺小,人性的恶劣、自私和狭隘。„„既把人誉为‘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又把人贬为从‘泥土提炼出来的玩意儿’”。[14]他对叔父的篡位,母后的乱伦,情人被迫的背信弃义所表现出来的是极度的厌恶和反感,对流血复仇却又是本能的道德顾忌。因此,他犹豫,拖延复仇行动。哈姆莱特把周围发生的一切都置于他的道德显微镜之下,作为他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
哈姆莱特有其善和正义的一面,立誓重整乾坤,为父报仇,杀死篡位之王叔父是伸张正义,惩恶扬善的行为。但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则暴露出恶的本性。他对于自己挚爱的奥菲利娅绝情的伤害和误刺其父亲波洛纽斯后的冷漠表现,以及为了给自己复仇扫清道路,把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送上死路。站在哈姆莱特的立场上,二人的确该死,因为二人是罪恶之首克劳狄斯的帮凶。但对于哈姆莱特对人性的追求以及自我求证,还有期待树立一个堂堂正正的未来的王形象而存在,就显得恶劣、自私和狭隘。
哈姆莱特为父复仇,重整乾坤,愤怒的喊道:“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15]这是他道德取向善的一面,表明哈姆莱特的注意力已经从个人的不幸、家庭的问题转向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罪恶,和克劳狄斯为首的统治丹麦的罪恶势力作斗争,以拯救人民大众为己任,把个人的苦难转化为人民大众的苦难,也是哈姆莱特作为乾坤巨人的证明。他斥责政客是“偷天换日的好手”;揭露律师的手段是“玩弄刀笔,颠倒黑白”;认为地主“比牲口聪明不了多少”;嘲笑罗森格兰兹这类弄臣是“吸收君王的恩宠、利禄和官爵的海绵”;讥刺波洛涅斯这类奸臣为“鱼贩子”、“水苍蝇”;他列举活在这种世上的痛苦有:“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小人的鄙视”。[16] 哈姆莱特对现实的批判,证明了他的美善同情及正义。
总之,哈姆莱特这一人物形象蕴含着无尽的意义,其一生都伴随着成长的痛楚。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背离的亲情和无望的爱情,重整乾坤的责任与薄弱的意志等等,把乾坤巨人与凡夫俗子的矛盾两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哈姆莱特始终没有满足于个人的复仇,以他那好问的头脑,在与社会邪恶和自身人性弱点的斗争中,追求社会正义的实现和自身人性的完美。最后,莎士比亚让他在比剑中结束他悲壮的一生,圆满的完成了他复杂而完整性格描绘的最后也是最悲壮的一笔。但哈姆莱特没有白白的倒下,身后留下了一个如何不与罪恶妥协的榜样。从此,乾坤巨人与凡夫俗子的结合体——哈姆莱特,在不同的读者心中获得新的生命!参考文献:
(1)《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上、下)
(2)《性格悲剧·崇高·人》,(《外国文学研究》,1985.3)(3)《世界文学中悲剧性格的两极和两座高峰》,(《外国文学研究》,1991.1)(4)《关注人的命运·探索人的奥秘》,(《莎士比亚研究》)(5)《向上帝要回思想的巨人》,(《外国文学研究》,1996.3)
《哈姆雷特》(又名《王子复仇记》),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名著。沙翁笔下的“哈姆雷特”形象经久不衰,至今还在打动着人们、感染着人们和震撼着人们,不仅仅因其为悲剧人物观众而掬一捧泪水,真正的原因是“哈姆雷特”身上体现出来的追求“真、善、美”、鄙弃“邪、丑、恶”,忠贞爱情为正义而抛却私情、珍惜生命,为真理而甘于献身的人格魅力使然。
一、身临绝境,却不向邪恶妥协、反抗愤争的胆魄,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坚韧性格。
哈姆雷特正直、善良、情操纯洁,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倾向,具有美好理想的青年王子。这就注定他与那个时代发生激烈碰撞是命运也是性格使然。哈姆雷特最初是生活在一个开明君主的宫廷,一个充满阳光、充满幻想的理想王国之中。父亲是一个理想的君主,英明治国,与母亲恩爱相处。哈姆雷特与奥菲利亚之间有着纯真的爱情,真诚的友谊。父亡、母嫁、叔父篡位,坏人当权等在一夜间发生,这恶梦似的打击一串串袭来,现实的丑恶显露出它原有的形态,理想和现实的反差如此之大,使哈姆雷特思想上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不得不对现实生活开始了重新认识。
“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哼!哼!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
“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楣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 忧郁与苦闷是哈姆雷特面临现实与理想不一致时的一种表现,但是,在痛苦的思索、彷徨中,也使他逐步变得深沉、清醒、坚定和敏锐。探索中,他很快地意识到:“决心的赤热的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行动的意义。”他考虑到:“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是默默忍受,或是挺身反抗,他的内心经历了一场激烈的思想斗争。父亲交给他的任务是复仇,严酷的现实需要他去行动,他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 “有理想、有决心、有力量”来完成复仇的任务,为此他采取了一切力所能及的行动,他装疯、刺杀御前大臣,改写密信,跳上海盗船直至最后决斗、处决奸王。这一连串的行动不仅反映出哈姆雷特勇敢、机智、判断准确、行动果敢,更充分体现出他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和抗争斗志。
二、忠贞爱情,却为了复仇继而“重整乾坤的事业,甘愿献出真爱乃至自己的生命
奥菲利亚是哈姆雷特心爱的人,一个心灵纯洁的姑娘,是美和善的化身,她在哈姆雷特性格发展中是个必不可少的陪衬。哈姆雷特对她倾注了全部的爱“超过了一千个兄弟对她的全部的爱”,而为复仇和“重整乾坤”的事业,哈姆雷特在关键的时刻,选择了自己的路,割断儿女私情,勇敢地与邪恶势力作不妥协的斗争,表现出献身精神。
哈姆雷特最终是与敌人同归于尽,而没有实现人文主义理想,他的悲剧也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也是当时社会形态的悲剧。
《哈姆雷特》形象探讨 第6篇
哈姆莱特的故事最早见于12世纪末丹麦历史学家沙克索.格拉马提卡斯的《丹麦史》,16世纪末,曾被改编为戏剧,以复仇为主题,流行一时。莎士比亚将这一单纯为父复仇的故事,改变唯一出反映特定社会矛盾的杰出悲剧。
《哈姆雷特》的主旨,对于颠倒混乱的社会现实表现出深深的忧虑,呼唤理性、秩序和新的道德理想、社会理想。表达了对美好人性的追求向往、对现实中被欲望和罪恶玷污的人性的深刻批判。它塑造了众多活灵活现的人物,他们之中既有善良的,懦弱的,又有狡猾的,阴险的。以下我就简单地就作品来谈谈自己对主人公哈姆雷特的性格的分析。
哈姆莱特是一个性格非常复杂的人物,他对社会现实善于观察和思考,并曾经怀着美好的理想和善良的愿望。但他对人类的信念突然被他母亲和叔父的伪善所粉碎,他感到它所生活的空间原来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他不能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微贱者费尽辛勤换来的鄙视”。他对丑恶现象的深恶痛绝和对现实生活的无能为力,和他无法解脱的内心深层的痛苦,这种矛盾和痛苦是他喊出“To be,or not to be”这一震撼了数代人灵魂的问题。这一问题很难完全译成中文。它包含着“活着还是死去”、“生存还是毁灭”、“忍受下去还是反抗”等种种含义。正是由于无法对这一问题做出明确的回答,哈姆莱特才长期踌躇和拖延着他早应采取的复仇行动,关于这种说法曾经有过不同的看法和争论。有人说,这是由于他“生性犹豫,缺乏行动,所以失败”,有人说他“天生患有忧郁症”,用歌德的话来说就是由于他“软弱性,缺乏魅力”;俄国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则认为:“哈姆莱特天生纯粹是内在的、冥想的、主观的、生来富于感情和思想的;而可怕的事变要求它的,却不是感情和思想,而是行动;召唤他从空想的世界中走出来,到现实世界中去,到和他的精神气质完全不同的行动的世界中去。”
其实,以上这些都是复仇行动所以延宕的原因。此外,恐怕还应加上他对母亲的下意识的眷恋,对杀死叔父后自己所承担的责任的恐惧等等。另外,这种延宕同时也是出于戏曲情节和冲突的规定性和需要。
有人说他是一位孤军奋斗,忧郁跌宕,最后征服一切困难,萌芽和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精神面貌的王子。他又是一个代表先进人们为了把人类从压迫中解放出来,热烈的寻求人生的理想和精神枷锁解脱方式,成为解放人类的光荣战斗中的一员杰出战士。他还是为了人类美好的理想,反抗社会罪恶的一个人文主义思想家。他更是处于精神危机中的理想与现实冲突中的人,甚至有浓厚的宗教神学色彩和封建意识。他是哈姆雷特。
总之,《哈姆莱特》是一出悲剧,一出让人无法忘记的悲剧。我们不能以一笔交易来看待这场复仇悲剧值或不值。但是,如果哈姆雷特没死,他一定会成为最得人心,最仁慈,最宽容的丹麦国王。
鲁四老爷形象探讨 第7篇
凤鸣中学 石小玲
《祝福》中的鲁四老爷是鲁迅笔下的一个鞭挞对象,这一点任何有关《祝福》的论述、认识都是相同的。但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呢?“是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封建礼教的顽固维护者,是迫害祥林嫂的元凶”,这个分析确实是不少参考书所持的观点。看来,这种分析也是言之有据的。鲁四老爷是地主,祥林嫂则是农民,地主与农民似乎是“天敌”。祥林嫂既在鲁家佣工,能劳动时自然被鲁家剥削,丧失劳动力时又被鲁家驱逐,何况又先歧视她是寡妇,后更歧视她再嫁,祭祀不让“沾手”,给予精神上以虐待,甚而死后仍被骂为“谬种”,祥林嫂之死,作为鲁家家长的鲁四老爷自然“罪责难逃”。至于三大罪状是否有些“无限上纲”呢?好在对地主,这里没有什么“委屈”可说的。
然而对这种分析有人“质疑”了,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地,实事求是地再分析了。《祝福》对鲁四老爷着墨不多,但勾勒得是很清楚的。不论是作者正面的介绍,环境描写的衬托,或是他本身的言行,都能提供给我们分析这个人物的依据。
鲁四老爷是不是地主呢?作者没有明讲,但推测起来,恐怕是的。首先他“仕、农、工、商”一样不沾,虽然自己也曾一次踱出门外“寻淘箩”,老婆、孩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作些家务劳动,但他究竟雇得起女仆,忙时能加请短工,办得起祭祀盛典,何况他还有书房,相应也必有卧室、厨房、下房之类,至少是一所象样的住宅吧!那么钱从哪里来?既居乡镇又不劳动,推断当靠租来维持。鲁四又称老爷,那么无论大小,地主无疑了。
作者直接介绍说他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清代的监生是可以捐,可以荫,不必到国子监肆业,甚至可以不识字的。它不过是一个头衔,也算是个功名,有了它可以享有和秀才同等的政治地位,例如见了县官可以不跪,或者在地赋、劳役中享有一些优待等等。这也可算作他是地主的旁证吧。关键是这个老监生是讲理学的。理学虽是儒家一个重要的学派,在学术史上还没有对它作出定论,但他在维护甚至加重封建礼教教义方面的反动性则是人所共愤的。鲁四老爷书房中的《近思录集注》《四书衬》和一堆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证实鲁四老爷是个虽讲理学却未必能讲通的人物。“他虽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这样具有唯物气味的话“而忌讳仍然极多”,他所讲的理学从小说中可看到的一是大骂康有为,这因为乱了纲常,二是歧视祥林嫂,这因为败了名节。在理学家看来,女人是“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
和鲁四老爷讲理学或者是说是卫道相连的是迷信。从他书房里高挂着的、“朱拓的”、被道士们神化了的“陈抟老祖”所写的“寿”字,从他敬天尊祖祈灵于鬼神的祝福大典都可以清楚的看到,他对祥林嫂的歧视一半也是由此非典而来。祥林嫂初到鲁家,鲁四老爷就“皱了皱眉”;“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按理学家的道理,寡妇守节,本是值得崇敬的事,祥林嫂当时是未嫁的自然是在守节,何以被鲁四老爷嫌憎呢?儒家思想一向是轻视妇女的,再和迷信合流,妇女就罪孽深重了。在鲁四老爷这类人的眼里,寡妇是“不祥之物”,因为这种人“命中带煞”,才克夫,有的且殇子,甚至妨公婆,败家道。鲁四老爷只皱了皱眉头,没有吐口水,连道晦气,是他的“俨然”之处,是讲理学的涵养。然而鲁四老爷是“事理通达”的,“看得出祥林嫂安分耐劳”而以“每月工钱五百文”录用了她。大概是由于祥林嫂“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吧,日子是太平的。祥林嫂出逃事露,婆婆找上门来,祥林嫂将再陷于不幸,鲁四老爷态度是鲜明的:“既然是他的婆婆要他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这又是一种“事理通达”—维护封建正统。等到祥林嫂再次丧夫,兼且殇子,重回鲁家,迷信而又卫道的鲁四老爷“鉴于向来雇用女工之难”,“事理通达”地收留了她,无疑地加重了对她的歧视。抛开了她“似乎很可怜”一面,下了“败坏风俗”的另一种“事理通达”的断语,从而从祭祀大典中把她排除了,这无疑是一次沉重打击。再加上来自四周的嘲弄、威压,祥林嫂的不幸从生前将延及死后,她终于垮倒了。而死非其时,最后谥为“谬种”。这就是鲁四老爷与祥林嫂之间的关系或说矛盾吧。
如果以上分析能成立的话,那么即使鲁四老爷是地主,他和祥林嫂之间的关系在小说中并没作为对立的两个阶级关系来处理。他对祥林嫂的剥削方式也不属于封建剥削之类,他对祥林嫂的压迫也限于厌憎和歧视。他对祥林嫂之死所应负的责任并不多于或重于祥林嫂的婆婆、大伯、柳妈甚至扩大到周围那些嘲弄、戏谑她的人。所以说鲁四老爷“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地主阶级代表人物,”或是“迫害祥林嫂元凶”,是未必恰如其分的。
《哈姆雷特》形象探讨 第8篇
情感悲剧支点
纠结的感情。哈姆雷特王子在情感上是脆弱的, 奥菲利亚的离开和死亡使他几近疯癫。哈姆雷特的装疯卖傻伺机报仇行为是理智的, 复仇的压抑使他必须保持冷静, 以至于后来奥菲利亚的误会使他更加“理智”。奥菲利亚对哈姆雷特失望了, 心灰意冷了, 她听从了父亲、兄长、王后、国王的“事实”, 她相信“殿下, 您的爱”已经随着王子的疯癫逝去了。可是谁知道哈姆雷特此时的痛苦, 他爱奥菲利亚, “我爱奥菲利亚:四万个兄弟的爱合起来, 还抵不过我对她的爱”。但他决不能暴露他是装疯的事实。可怜的王子内心积满了压抑, 他开始发狂, 他大声向奥菲利亚喊叫。可爱的奥菲利亚一直使王子心神荡漾着清波, 如今却沉到了死亡的深渊。
爱情不能同复仇同盟。什么是爱情, 是, 这是一个问题, 这个永恒的主题, 说不完, 道不尽。爱情, 是一切激情中最高尚、最常胜的。但是, 她征服世界的力量正在于她无限的宽宏大度中, 在于她几乎不可思议的大公无私中, 在于她热衷献身的轻生藐世中。她没有昨天, 她也想不到明天失望的爱情也会与死亡同盟。死亡是剥夺身心存在意义的刽子手。 (1) 对于奥菲利亚, 哈姆雷特的疯令她失望, 父亲的死使她疯, 这些让她身心依靠的人离开了, 她趋于死亡。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合理的矛盾冲突, 读者和观众的感情波动了起伏了悲剧效果也就出来了。
哈姆雷特的负罪感。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灵魂》里是这样写的:
灵魂是存在的吗?
自我的永恒是人类的渴求,
如果没有永恒的自我,
造物主的全部成果,
对他来说不过是个巨大的
“有何用处”的问号。 (2)
借用此诗是为了说明灵魂可能存在于《哈姆雷特》中, 当然这里的灵魂是指一种精神上的暗示, 老国王对王子的暗示。《哈姆雷特》是莎剧第一大悲剧的原因就在于哈姆雷特的罪恶感被提升到了最高地步。一系列的惨剧在上演, 然而最直接的悲剧感是:他间接或是直接地杀死了自己的情人奥菲利亚、岳父、大舅哥、叔父甚至是母亲。这些死者与主人公形成的是必然的伦理圈箍 (亲情、友情、爱情) , 他们之间所发生的这一切直接支撑了《哈姆雷特》的悲剧效果。
理想悲剧支点
王子的理想悲剧。人们常说,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 历来的评论家也一个个在各自的心目中塑造着不同面貌的哈姆雷特的形象。弗洛伊德学派用他们的性心理学说来给哈姆雷特作心理诊断, 在他所尊敬、所崇拜的父王身上, 哈姆雷特看到了人的仪态品德最高贵的一面。当他在寝宫里毫不留情地责问再婚的母后时, 指给她看父王的画像, 再一次热烈赞美道:
你瞧这一个人的容颜, 多高雅庄重, 长着太阳神的卷发, 天帝的前额;叱咤风云的战神的威武的双眼十全十美, 就仿佛每一位天神都亲手打下印记, 向全世界昭示:这才是男子汉! (3)
哈姆雷特本是一个感情丰富的青年, 更是陶醉在一个美丽的梦想中:有那么一天, 他也将成为一个成熟、完美的男子汉, 像他的父王那样, 而且将继承他父亲的大业, 也将成为丹麦英明威武的国王。那时候, 他温柔纯洁的情人奥菲利亚就是他的美丽的王后。他们俩将像父王和母后那样相亲相爱、形影不离。在他美好的梦幻中, 他把自己和他所崇拜的父王合二为一, 而在母后的娇小的形象里, 他看到了自己的恋人的倩影。谁想到父亲暴死, 紧接着这晴天霹雳, 母亲又随即再嫁, 这天旋地转般的人生变故, 把他震得心都碎了, 美好的、温馨的青春梦想全部破灭了, 只剩下辛酸的回忆不断地在他脑海里翻腾着:
短短一个月, 她直哭得泪人一般, 给我那可怜的父亲去送葬, 她脚下穿的那双鞋还一点都没旧呢哎吆, 她就老天呀, 哪怕无知的畜生也不会这么就忘了悲痛她就改嫁了无耻啊, 迫不及待!急匆匆地, 一下子钻进看乱伦的被子! (4)
他跟好友霍拉旭提到这回事, 那讽刺的尖酸辛辣, 已近乎现代的“黑色幽默”了:“葬礼上吃剩的凉了的烤猪肉, 就端上了吃喜酒的筵席。”葬礼, 婚礼, 前后相隔只短短两个月, 已叫人寒心了, 经过他的“剪接”, 呈现出葬礼和婚礼, 双双同时进行的一幅荒诞的画面!
奥菲利亚的理想悲剧, 她心中总有期望的白马王子的。人生中美好的事情没有出现, 却是一连串的噩耗, 这些变故的发生使她蒙了、呆了、手足无措, 以致当池中的水湿了她的裙子她都不知道。最终, 奥菲利亚也疯癫了, 她的疯癫不像哈姆雷特的疯癫那样黑暗、那样忧郁阴沉, 它飘忽不定, 仿佛在抚慰着她, 她生病的头脑周围荡漾着甜美的歌曲, 她柔和的声音完全融化在歌曲里, 花朵接着花朵穿插在她全部的思想中。她吟唱着, 编织着花冠装饰她的前额, 笑着她那灿烂的微笑, 可怜的孩子啊!
“她到了那里, 爬上横跨的枝丫,
去套上花冠, 邪恶的枝条折断了,
把她连人带花, 一块儿抛到
呜咽的溪流里, 她的衣服张开了,
把她美人鱼一样地托在水面上,
她还断续地唱些古老的曲调,
一会儿她的衣裳泡水泡重了,
把她从轻妙的歌唱中拖下泥浆里
死了。 (第四场, 第七场) (5)
她的那些理想随着她一起沉到了水底。爱人都去了, 对哈姆雷特来说他的理想也不可能实现了。
境遇悲剧支点
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者的典型。此前的哈姆雷特是一个在人文主义思想策源地的威登堡大学学习的快乐王子, 他对人类充满了理性的信念:“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能力!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 (6) 可是世界倏然改观, 使他甚至左右不了生存和死亡。人世的苦难已经使哈姆雷特深深地陷入悲凉、忧郁中, 谁知还有更加残酷的谋杀阴谋, 使哈姆雷特的信念受到致命一击, 巨大的震惊和愤怒, 使忧郁的王子从个人的痛苦中转到了更加深广的范围, 使他意识到了“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 在严峻的现实中, 他自觉地担负起自己的历史责任:“唉, 倒霉的我, 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哈姆雷特的复仇, 不仅仅是遵照父命去杀死国王克劳狄斯的肉体, 而是要消灭克劳狄斯所代表的黑暗社会。哈姆雷特的认识更加深广, 但却陷入思考的怪圈中。在一个和自己的理想信念相背谬的社会里, “生存还是死亡”, 这真是一个难以抉择的人生命题。他在沉思这个问题时主要有两点顾虑:其一, 上帝禁止人类自杀;其二, 人死之后并非“万事皆休”, 也许会有“噩梦”出现。他面临的是空前的无奈感, 以至于连生死都无法抉择了。
性格悲剧支点
德国人诺瓦利斯说过“性格就是命运”。角色的性格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性格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成功性格的人, 一类是具有失败性格的人。但奥菲利亚介于二者之间, 她默默地跟在父兄的身后, 没有做出太大的举动去让别人发现她, 然而看见她的人还是被她影响了。哈姆雷特在奥菲利亚身上看到了希望, 但又不得不亲手捻灭这点希望。奥菲利亚原来只是笼中的黄莺, 渴望放飞却又害怕世事的难测。她有着和哈姆雷特一样犹疑的毛病。 (7)
在哈姆雷特的眼里, 奥菲利亚被分离出了两个化身, 刚开始是一个十分娇小的、焕发着人性光芒的年轻单纯的人, 这是王子认为最理想的女性。哈姆雷特, 这个曾经以信仰为第一生命、爱情为第二生命的王子, 深感人性的堕落使世界已经失去了光明, 因此对爱情闭上了眼睛。从此, 奥菲利亚在他眼里有了第二个化身, 只是从感情的挫折中他放大了这个化身的缺点, “美丽可以使贞洁变得淫荡, 贞洁却未必使美丽受它自己的感化”, “美德不能熏陶我们罪恶的本性”。 (8) 哈姆雷特的这些话与其说是讲给奥菲利亚听的, 不如说是讲给自己听的。他是在宣泄, 将内心那么多对恶势力的僧恶、对人生的困惑、对人类的悲哀, 一下子宣泄出来。
终于, 在外界的众多压力下, 奥菲利亚也疯了。尽管奥菲利亚美丽、天真、善良, 但是封闭的生活使她失去了智慧和力量, 甚至成了帮凶和刽子手。全剧中, 莎士比亚做了一个很好的艺术安排, 让受理智支配的王子装疯, 使他陷入一个更为黑暗、更为阴郁的现实世界, 而让完全丧失了理智的奥菲利亚真疯, 使她借着疯癫逃避罪恶的现实世界, 以及人文主义的嘲讽, 在她虚无缥缈的迷宫中得到安慰、找到平衡, 她似乎找到了现实中找不到的东西, 然后含着微笑, 唱着古老的爱情歌谣, 从容、坦荡地走向了永恒。“永恒”是一条唯一和最后的路死亡。
综上可知, 奥菲利亚在全剧中的作用和地位可见一斑, 虽然她本身不崇高, 也不悲壮, 但是她的出现却加剧了全剧的悲壮感。她从情感、理想、境遇、性格方面给哈姆雷特一个支点, 从而使得哈姆雷特这一人物形象得以丰满, 使得整个剧情多了扣人心弦的波纹和色彩, 悲剧效果表现得相当淋漓。莎士比亚自身极爱这一角色, 所以他用极其浪漫的笔墨, 为她的死点缀上绚丽的鲜花、摇曳的垂柳、轻柔的歌声但这一切无法掩盖死亡的阴影, 反而更令人感到泪水的冰冷。
摘要:奥菲利亚是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中的小角色, 然而没有她的存在, 《哈姆雷特》的悲剧因素便有了逻辑漏洞。她作为一个小角色在剧中起支点作用。本文将从情感悲剧、理想悲剧、境遇悲剧、性格悲剧四个方面阐述这个作用。
关键词:奥菲利亚,哈姆雷特,悲剧支点,悲剧效果
参考文献
[1].尼采[德]:《悲剧的诞生》, 桂林:漓江出版社, 2007年版。
《哈姆雷特》形象探讨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