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回眸沧桑巨变 展现辉煌成就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回眸沧桑巨变 展现辉煌成就(精选3篇)

回眸沧桑巨变 展现辉煌成就 第1篇

回眸沧桑巨变 展现辉煌成就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回眸沧桑巨变 展现辉煌成就》。

展开历史的画卷,总会很自然的想到自己的祖国—伟大的中国。她曾傲立东方,我们为之自豪;她曾忍辱百年,我们为之哀歌;她也曾重新崛起,我们为之雀跃。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新疆与祖**亲风雨患难,荣辱与共。

我是幸运的,出生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我们这一代不曾经历过战争年代的苦难,不曾看见过祖**亲昨日的沧桑,但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从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了解到了民族的兴衰,也亲眼看到了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年来,西部开放了,我们的新疆又迎来了新的春天!新疆的儿女们拆危房、建新楼、修公路、创品牌……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大力弘扬新疆精神。在党和国家的带领下,各族人民利用科学走上致富之路。当前,按照国家“十二五”总体规划,新疆各地区正在构建发达经济圈,建立文明和谐新疆。

“十一五”期间,新疆生产总值快速增长,先后迈上了两个千亿元台阶。2010年以来,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紧紧抓住新一轮援疆工作的历史机遇,加快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经济呈现稳中回升的良好态势。前三季度,实现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6%,2009年人均生产总值19942元,已提前完成翻一番的目标任务。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财政收入加速增长,财政实力明 显增强。2009年,新疆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88.78亿元,比“十五”时期加快3.2个百分点,超过规划预期目标5.2个百分点。新疆已进入了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市场化、国际化全面提升的发展新阶段。

改善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也是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结合点、着力点。“十一五”以来,自治区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臵,在中央大力支持下,对民生的投入逐年递增,确保全区各族人民共享改革成果。社会保障制度日趋完善,截至2009年末,新疆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80.77万人;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面进一步扩大,有43万名企业退休人员实现了社会化管理,社会管理服务率达到95%以上;新疆最低生活保障工作逐步实现了科学化、规范化,从 2005年起,不断降低低保门槛,将更多困难群众纳入低保范围。截至2009年底,城镇居民中有216万人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先后8次提高城市低保标准,累计发放农村低保资金19.40亿元,有效地保障了困难农牧民的基本生活。

作为一名教师,除了关注新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取得的成就之外,我更加关注“十一五”期间,新疆教育事业,尤其是温宿县教育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

“十一五”伊始,温宿县教育系统就确立了完成“两基”攻坚任务的目标。五年间,我县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力度,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2009年,“两基”工作高标准、高质 量通过国家验收,我县被自治区人民政府评为全疆“两基”工作先进县。2010年,“两基”成果进一步巩固,全县中小学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分别达97.44%和99.92%;中小学生辍学率分别控制在0.01%和0.03%以下;非文盲率达99.8%,脱盲人员复盲率严格控制在2%以下。

2011年1月19日,温宿县克孜勒镇双语幼儿园园长古再努尔·米吉提说:“县委、县政府重视教育工作,为我们建了漂亮的双语幼儿园,152个孩子享受正规的学前教育,我们一定加强管理,提高教学水平,决不辜负党和人民的希望与重托。”

如今,走进温宿县各乡镇场,可以看到面貌一新的校园,随着办学条件的极大改善,农村中小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里接受教育,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一年比一年高。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县教育事业发展坚持从幼儿抓起、从教师抓起,双语教学规模成几十倍增长,多元发展的良好格局已经形成。经过5年发展,自治区学前三年,少数民族在幼儿园接受双语教育和民考汉的达37万多人。全区开展双语教学和民汉合校的中小学由2005年的754所增加到2010年的1376所;接受双语和民考汉教育的少数民族中小学在校生由20.4万人增加到82.7万人。

温宿县坚持以学前双语教学为重点,实施“双语”教师“6811”培训工程、“双语”教研“1132”工程、“双语”教师和“双语”课程表实名制,形成了学前与小学、小学与初中、初中与高中各阶段“双 语”教育相互衔接的教学体系。2010年,全县乡(镇)场民语言小学一年级和城区民语言小学一、二年级全部实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开设班级29个,在校生969人,我县被自治区教育厅命名为全疆“双语”教学示范县。目前,全县共开设“双语”班264个,在校生8018人。

“十一五”期间,温宿县大力实施助学扶贫工程,强力推进教育富县战略,出台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建立长期帮扶机制,通过政府出一部分、企业赞助一部分、慈善机构捐赠一部分、农牧民自筹一部分等方式,多方筹措助学扶贫资金。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温宿县投入1.46亿元用于教育危房改造、新建和改扩校舍,消除中小学危房近10万平方米;认真落实国家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

综上所述,“十一五”时期是我县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最稳、新疆综合经济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社会建设成就最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展望“十二五”,新疆已经在新的起点上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当前,我们需要认真总结“十一五”发展经验,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努力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目标。

看,最多的机遇在西部,最好的发展在新疆。在这个美丽的地方,有着如此质朴的兄弟姐妹,有着如此深沉厚重的关爱与支持。所以,我要用最美的语言,歌唱我伟大的母亲!我要用满腔的热情,拥抱这个富有三千年文化底蕴的历史区域,拥抱这个正在催化无尽现代神话 的中国最边缘的自治区,拥抱这个正在不断创造人间奇迹的沙漠绿洲!我们的新疆正在开发中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回眸沧桑巨变 展现辉煌成就 第2篇

徐济超在讲话中指出, 60年来, 郑州航院主动适应我国航空工业发展和河南经济建设的需要, 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校风学风建设和校园基本建设, 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优势, 成为航空工业和河南省管理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 为我国航空事业发展和河南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近年来,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学校紧紧抓住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机遇, 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 明确发展思路与目标定位, 综合实力迅速提升, 从一个单一的管理院校发展成为一所“管、工、经、文、理、法”等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在河南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徐济超希望郑州航院以60年校庆为新的起点, 牢牢把握正确的办学方针, 继续保持优良的办学传统和蓬勃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努力成为河南

省高层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 为“科教兴国”、实现中原崛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大会宣读了省委省政府、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发来的贺信。贺信指出, 郑州航院建校以来, 大力发扬“航空报国”的优良传统, 秉承“严谨求实、开拓进取”的校训, 确立了在航空工业管理和技术研究领域中的较强优势, 成为培养优秀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贺信希望郑州航院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以60年校庆为新的起点, 继续弘扬“德育首位、教学中心、质量至上、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发扬传统, 勇于创新, 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为国防科技工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输送更多的人才。

副省长徐济超致辞

省内外兄弟院校代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魏志敏, 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关爱和, 郑州航院杰出校友代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顾惠忠等分别在大会上发言, 对郑州航院建校60周年表示祝贺。

郑州航院院长施进发介绍了学院60年的办学历程。郑州航院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副总始建于1949年, 是一所中央与地方共建的以“管工结合”为特色的经经理理、党组成员顾惠忠讲话。

多学科本科院校。学校在办学过程中, 着力推进以“航空”为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专业方向、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方面充分挖掘优势资源, 现已建设成为拥有管理学、工学、经济学、文学、理学、法学6大学科门类、46个本科专业、管理学科优势明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本科院校。建校以来, 学校先后为祖国建设各条战线尤其是国防工业培养输送各类人才10余万名, 一大批毕业生相继成为所在单位的高级管理人才或业务骨干, 为我国尤其是航空

世纪回眸说译事 百年巨变话沧桑 第3篇

读过之后有几点感想,想写出来以就教于作者及诸同好。

一、内容丰厚,史料详实

二十世纪被人称作是翻译的世纪,这足以说明在这个世纪中翻译活动的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但是写下这些翻译活动却又不很容易。因为历史绝不是史料的堆砌与罗列,而是由某种思想贯穿着,让这些事件与现象之间产生联系,从中发现规律,并对当下的现实有意义,否则写史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在这方面,方华文教授的《20世纪中国翻译史》(以下简称《译史》)做了一个很好的尝试,在写史的方法上也有所突破,是值得注意的。

史并非史料的罗列,但史料不够丰富不准确也不行。《译史》可说史料翔实,内容丰富。该书长达六百五十余页,这个大容量为展示史料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全书涉及译者一百二十余家,以及部分外籍译者,译著数以百计。这里有他们的生平与业绩,也有他们的理论观点、他人的评价,更有不少译作的精彩片断,是目前国内内容最为丰富的一部译史。作者阅读了大量史书典籍、报刊和文章,许多鲜为人知的译人译事在这里都可以找到,而其他同类书文中已有介绍的译人译事,又以该书内容更为详尽。例如译家周作人在《译史》中虽然是放在第二编第一章以“大文学家,大翻译家鲁迅”为题目的同一章中,但对他的介绍与评价竟达十页之多。作者对周作人的译作介绍详尽,评价公允,其中不仅有他个人的生平经历、他的译事成就,还有一些是关于他与其兄鲁迅的轶事、趣话,表现了兄弟之间曾经的情谊与合作。

对前人的评价,方教授不随意附和,有个人独特的见解。例如,在评论清末民初的翻译家时,一般都首推严复、林纾,尤其是康有为曾有过“译材并世数严林”的诗名,但方华文教授不以为然,他认为,梁启超应冠三杰之首,因为梁启超“大力创办译书院,从政治的角度影响我国的译业,以宏观论作用最大”。这一评价角度是有道理的,也是至今所仅见的。其中是不是吸收了后现代主义翻译学理论的某些观念,或可以就教于方先生,然而,“旧学商量加邃密”是应有之义,一部新创见的学术论著无可避免地会有新的见解,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译史》优点、特点还很多,例如,写法灵活,不拘一格,有时以人带事,有时以事带人,如以鲁迅带出他所译之书,而又以“莎士比亚在中国”为题目带出所有中国莎剧译者。

二、主客兼融写法独特

一般说来,史家作史都遵循力避主观、力求客观的原则,作者总是如局外人,站在圈外的高处,以一种全知全新的视角,貌似公允地陈述史实,这样给读者一种“历史的真实感”。但是如果从“一切历史都只是当代史”这个角度出发,可以对历史真实有新的理解。所有的历史都只是后来人站在他所处的时代的立场并以他个人的视角写出来的。他对人物的选取,对事件的描写等等,无不带上了主观的烙印。认识到这个道理,让现代历史哲学的研究方式发生了变化,“史观”让位给了“史学观”,历史哲学的重心,从历史的客体转移到主体如何认识历史客体的问题上来。主体观念问题是不容回避的,与其遮遮掩掩,羞羞答答,不如从幕后走到幕前,与读者更平等地对话交流。在这一方面《译史》做了很好的尝试,把译家、译事、译例、后人的评说,以及作者个人的看法熔于一炉,有机结合,使得该书主客兼融,有一个独特的视角,既有史料,又有各种评论,甚至译界争议之事以及作者个人点评,读起来感到有血有肉,迥然不同于一般史书的生硬刻板,了无生气。

例如,方教授在介绍朱生豪时,有对他生平的简介,有朱生豪的人生自白,有其妻子宋清如深情的追忆,也有他人如鲁迅等对他的评价,还有作者对朱生豪泣血译莎翁的生动描写,和他对这位前辈的敬仰以及对他英年早逝的惋惜。“今天我们提起朱生豪,往往把他跟戏剧巨人莎士比亚连在一起,使他荣膺翻译家的桂冠。因为他曾经不折不挠,殚精竭虑,创造了辉煌的译绩。”这里,作者已经把自己的情感、观点、立场明确地显示出来,与人物情感融为一体了。这样的写法拉近了书中人物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也更易受到感动。这种主客兼融的手法是史书中少见的,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也是成功的尝试。

三、历史当下巧妙溶合

史学家通过对过去事件的研究,试图找到各事件发生发展的原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或企图重建过去的思想。但是,历史与当下有没有一个明确的界线呢?这倒是个难题,因为没有人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界线,这是个模糊的概念。我们可以说昨天是过去,但没有人能说昨天是“历史”。昨天不是,那么前天呢?大前天呢?……方教授写二十世纪中国翻译史的动笔的时间大约在2000年左右,他就在写昨天和昨天以前的事。他书中的许多人还健在,还在同我们一起开会、交往、通e-mail,却已经被他写进了《译史》了。这,也是《译史》写法上的一个大胆的突破。

写我们身边的人与事难度比较大。一是这些人仍在变,仍在发展,仍在继续写、继续译;二是看到自己被写进了书里,这些人会做何感想?会认为那些对自己的评价公允、全面吗?所以,已有了距离感的人与事、已“盖棺论定”的人物好写,已有定评和定论,容易做到“客观”。但历史与当下又不可能明确分开,尤其是在事件的意义上。正如英国著名历史哲学家沃尔什所说:“‘历史’一词本身是模棱两可的。它包括①过去人类各种活动的全体,以及②我们现在用它们来构造的叙述和说明。这种模糊性是很重要的,因为它为历史哲学同时打开了两个可能的领域。这种研究,正如我们上面以其流传的形式所简单描述它的那样,可以涉及到历史事件的实际过程。而另一方面,它可能是关注于历史思维的过程,靠了历史思维,我们就可以达到第二种意义上的历史了。”(《历史哲学导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沃尔什所说的第二种意义上的历史是指对历史思维的研究,是历史研究从对事件的关注转向对历史思维的关注,这一转向意味着研究历史不仅仅是为了记录下过去有意义的事件,而且要透过它们深入到它们所奠基的思想上去,这样历史研究才能对现实与当下有意义。从这一观点看,方华文教授的二十世纪翻译史也就不显得特殊了。现在,这种做法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如写过《中国翻译简史》的马祖毅先生原来只止笔在五四之前,现在他正在撰写的《中国翻译史》上下卷,将把视域从历史扩大到当下。而写过《西方翻译简史》的谭载喜也在他的修订本《西方翻译简史》中增加了当今仍在流行的西方翻译研究学派的理论内容。

方华文教授在写该书之前心里有一个蓝图,他想使这部著作达到以下几项要求,(一)内容丰富,含金量大,让读者有较大的受益;(二)通俗易懂,朝“大众化”方向努力;(三)争取当教材用,故尔必须条理清晰,便于归纳;(四)必须与社会发展衔接,从而便具有厚重感和使命感;(五)必须鲜明、生动,让人看得见,摸得着,故应在书中加译文选段,可供读者鉴赏:(六)资料性强,即为从事翻译研究的人提供翔实的资料;(七)重点突出,具有代表性,如所选择的译者、译作应产生过影响;(八)努力描绘中国传统译论的构建情况,使读者了解中国译学发展的脉络。

对一本书来说,若能兼具如许的特点可谓不易,令我们高兴的是《20世纪中国翻译史》基本达到了方华文教授预期的要求,而且有的方面做得很突出。

回眸沧桑巨变 展现辉煌成就

回眸沧桑巨变 展现辉煌成就(精选3篇)回眸沧桑巨变 展现辉煌成就 第1篇回眸沧桑巨变 展现辉煌成就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