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应用范文
汉语言应用范文(精选7篇)
汉语言应用 第1篇
一、泰汉语言禁忌的相同之处
泰语语言禁忌和汉语语言禁忌在很多方面有着共同点, 尤其是在姓名称呼、生理及两性、咒骂语、个人隐私等方面。
(一) 称呼禁忌
泰语中忌讳对僧人、皇室、教师、医生等职位高的人直呼其名。泰国现任国王的本名为“ภูมิพลอดุลยเดช”, 汉语一般翻译为普密蓬阿杜德。但是直接使用这个名字是禁忌的, 一般泰国人常用的正式的对国王的全称是这两个:พระบาทสมเด็จพระเจ้าอยู่หัวภูมิพลอดุลยเดช (普密逢阿杜德神圣国王) 和พระบาทสมเด็จพระปรมินทรมหาภูมิพลอดุลยเดช (普密逢阿杜德天神国王) 。而比较口语化的常用的尊称则为:พระเจ้าแผ่นดิน (国土的主人) 、พระเจ้าอยู่หัว (头顶之王) 、พระมหากษัตริย์ (伟大的刹帝利) 、พระราชา (大帝) 。在中国古代也有为了避免帝王或尊长之名而使用他字代替的避讳现象, 比如秦始皇嬴政, “政”需要避讳, 故“正月”被改为“端月”、“元月”, 或者把“正”的读音从四声改为一声。现代社会称呼禁忌没古代那么严格, 但也普遍存在, 比如子女很少直接称呼父母的姓名, 夫妻之间很少直呼其名。
(二) 生理及两性语言禁忌
泰语和汉语中关于死亡的语言禁忌都有很多, 并都具有较鲜明的阶层特点。
泰语中死可以分为一般人的死亡、军人的牺牲、僧人的死亡和皇室的死亡等。汉语中对于死亡的说法有很多种, 对普通老百姓死亡的说法是走了、去了、去世等, 对为正义而死亡的人用牺牲、捐躯、就义等, 对恶人就用毙命、丧命、下地狱等。不同等级的人死了有不同的说法, 《礼记曲礼》云“天子之死曰崩, 诸侯之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在这一点上, 古代中国和泰国更相似, 泰国关于死亡的委婉语具有浓厚的阶层性。
中国人一直对与“性”相关的词语都比较忌讳, 谈到“性生活”的时候也是用“做那个事”“过夫妻生活”“同房”等词语代替。泰语中男性生殖器的委婉语包括ของดี (好东西) 、ของลับ (下面的东西) 、ของรัก (爱的东西) 等, 女性生殖器的委婉语有ส่วนล่าง (下面) 、ของสงวน (爱惜之物) 、เนินสวรรค์ (天堂的山丘) 等。在谈到性生活时, 泰国人也极为委婉, 常用ทำการบ้าน (做家庭作业) 、ร่วม (在一起) 等替代。
(三) 咒骂语语言禁忌
在咒骂语上泰汉更是有着高度的一致性。泰语中骂人的话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侮辱对方的智商, 如โง่ (蠢) 、บัญญาอ่อน (白痴) 、ติงต๊อง (笨蛋) 等等;二是把对方等同动物, 如ไอ้ควย (你个乌龟) 、ไอ้ควาย (你个水牛) 等等;三是侮辱对方的人品, 如ใจสัตว์ (狼心狗肺) 、ใจดำ (黑心肠) 、ไร้สาระ (混球) 等;四是嘲笑对方的外貌, คนตะกะ或แดก (吃相难看) 、เชยจัง (长相很挫) 等。同时, 在明显指向男性或者女性的咒骂语上, 两者也很相似。中国骂男人的话很多, 比如采花贼、负心汉、窝囊废、懦夫, 多针对男性的花心和懦弱来说的, 泰语较常见骂男人的话有บ้ากาม (色情狂) 、หน้าตัวเมีย (懦夫) 、ตุ๊ด (娘娘腔) 等。汉语骂女性的常见词为荡妇、妓女、骚货等等, 大多是针对女性的生活作风问题。泰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有แรง (风骚) 、ชู้ (交际花) 、สำส่อน (荡妇) 等等, 也多是针对女性的作风问题。
二、泰汉语言禁忌的不同之处
泰语语言禁忌和汉语语言禁忌在很多方面并不相同, 有很多泰语语言禁忌是汉语语言禁忌没有的, 比如皇室类语言禁忌、宗教类语言禁忌, 也是汉语语言禁忌是泰语语言禁忌所没有的, 比如同性恋的禁忌、数字的禁忌。
(一) 泰语中有丰富的皇室语言禁忌和宗教语言禁忌
泰语中关于皇室的语言禁忌很多, 比如皇室的合法性、皇位的继承问题、国王的健康状况等等。另外, 皇室语言禁忌还体现在皇室专用的词汇上。普通人表示眼睛的词汇是ตา, 皇室的是พระเนตร或พระจักษุ, 普通人的鼻子是จมูก皇室的是พระนาสา或พระนาสิก等。关于僧侣的语言禁忌也有很多, 比如普通人的食物是อาหาร, 僧人的是ภัตตาหาร普通人的信件是จดหมาย, 僧人的是ลิขิต, 普通人睡觉是นอน, 僧人是จำวัด等。汉语中曾经有过不少关于封建统治者和宗教的语言禁忌, 但是随着近百年的现代化, 很多语言禁忌已经成为了历史语词。比如举孝廉、秀才、宗庙、驸马、社稷等。
(二) 汉语中有不少同性恋语言禁忌
“gay”“同性恋”等词汇在汉语中是禁忌语。同时, “同志”一词在在中国当下语义比较多元。《国语》曾有“同姓则同德, 同德则同心, 同心则同志”, 孙中山先生曾经寄语革命“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 毛泽东也曾经提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同志曾经的意思是志同道合的革命战友, 但是“近一个世纪以来, “同志”在中国大陆经历了从仅限于党内成员相互之间的称谓, 到全社会的通用称谓, 再到从社会生活中的逐渐淡出, 直至近年来在一定范围内获得“同性恋 (者) ”的新义这样一个基本变化过程。”2同志已经在部分场合成为一个禁忌语。“同志”一词成为禁忌语正反应了同性恋群体在中国的尴尬处境。
(三) 汉语中有数字语言禁忌
泰国人普遍喜欢数字9, 因为9的发音和ก้าว类似, ก้าว的意思有前进、进步之意, 泰国人没有数字禁忌。中国人对四的态度比较矛盾, 北方有一道菜叫“四喜丸子”, 婚庆时贴“喜”字, 门两边加在一起是4个“喜”;不少寓意美好的成语是以四开头, 比如四季发财、四平八稳、四季平安、四海升平、四海皆兄弟等, 另一方面又不喜欢数字“4”, 因为“4”的发音和“死”的发音是一样的。广东省车牌号中没有“4”, 在香港则很多大楼都没有带“4”的楼层。在北方对“4”一般没有太多忌讳, 以前甚至曾将“4”看做成双成对的吉祥数字, 但是在南方却把4看成是严重的忌讳。
三、泰汉语言禁忌异同的原因分析
“尚未开化的民族尚不能区分语言和事物, 认为名字和其所代表东西之间的关系既是思想概念上的也是一种实际客观的联系, ”3对姓名和称呼的禁忌起源于原始人类对于姓名的神秘心理, 在他们看来名字和他本人是联系在一起的, 是同等重要的。“对于一个印第安人直呼其名, 或者直接询问对方的名字, 这都被视为唐突无礼的行为。”4这种源自原始社会的迷信思想被中国和泰国的封建统治者用来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称呼禁忌与死亡禁忌的等级观念, 是由于“ (统治阶级) 在很大程度上垄断了表达和记录的书写系统更加强烈地赋给它一种神力, 以便加强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5
在跟生理与性有关的语言禁忌、咒骂语上, 汉语和泰语也是高度一致, 这应该是两者都有漫长的封建统治和悠久的佛教影响有关。在经过较为彻底的现代化后, 中国仍然或多或少保留了一些称呼禁忌, 但是民主的理念和科学的精神已经深入人心, 所以关于封建统治和宗教的语言禁忌在现代汉语中较少。另外, 受南传佛教的影响泰国的民众普遍对同性恋比较宽容, 在对待同性恋的态度上, 中国人还是比较保守。汉语中由于“4”“四”与“死”发音上的巧合, 使得部分地区忌讳说四。总而言之, 泰语语汉语的语言禁忌共同性大于差异性,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在跨文化交际和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加以注意。
参考文献
[1]戴维·K·怀亚特.泰国史[M].郭继光译,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2009.
[2]覃圣敏主编.壮泰民族传统文化比较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3年.
[3]范宏贵.同根生的民族—壮泰各族渊源与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7.
汉语言应用 第2篇
鉴于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汉语言文学学科新的学科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
首先,重新审视学科定位。我们必须相信,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必然表现出对语言文学与其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要求。就我国当下的经济社会发展而言,新的社会群体随着经济发展而产生,每一个群体都表现出其当下性,于是,语言的发展已经远远不是传统的语言学所能界定的规范能够恰当表述和阐释。相应地,这些新的群体对文化与文学要求与不再是传统“言志”或“载道”的文化与文学定思维定势所能涵概。这就要求汉语言文学学科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思路,跟上时代的要求,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从理论上给新的社会发展提供开放性的视界。这样,学科定位从整体上朝着应用性和综合性发展,汉语言学科应该明晰定性为应用“金字塔”中的“基石”。即在看待汉语言学科的作用和地位时,不应只从单纯的专业冷热角度来考察,而应从学科发展全局和人才培养的角度去审视。其实,汉语言学科除了基本的人文熏陶作用之外,对于每一所高校来说还具有三大方面的校园内部功能和作用:通识教育、文化陶冶和技能应用。但是从社会的层面而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汉语言文学学科在高校校园内部的这三个功能与作用,也同样对走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有效。
其次,人才培养规格定向——居于学科理论与职业技能之间的专业修养层次。人才培养的定位也应该建立在社会发展需要与学生成才需要相结合的契合点上,建立在对其他学科专业差异性的充分认识上,实现错位竞争。从人才培养的质量来看,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知识转化程度在很大程度上由专业建设的效果决定,而如何防止毕业生的知识陈旧,既与专业建设中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关,又与学科发展中的学术建设成果转化为专业建设的有效资源有密切关联。从这一层面上看,汉语言学科是上承学科研究成果,下接职业技能训练的中介环节,它肩负着消化学术成果,指导具体实践的任务,为学生铺设桥梁,引渡学生走向“知行合一”的成才彼岸。同时必须指出的是,职业技能训练也是汉语言学科的题中之义。
3 汉语言文学学科新的专业增长点
汉语言应用 第3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应用性转型;研究;探索
一、汉语言文学学科面临的现状
在当前教育结构调整,教育资源整合,教育为经济、社会服务的特点和要求更突出、更紧迫的情况下,汉语言文学学科作为长线专业的弱势和不足也很突出地表现出来。加之近年来高等院校的扩招,社会各行业人力资源配置的变化,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就业前景越来越严峻,专业空间的弹性尺度也越来越小,专业价值也越来越被边缘化和弱化。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的汉语言学科,它的发展方向更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改革现有的汉语言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探索并研究新的汉语言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就成为当下这一学科发展的迫切任务。但另一方面,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容偏于理论和综合,应用性不强。传统的汉语言学科内容过于偏重理论性、基础性和综合性,缺乏鲜明的特色与可操作性,缺乏应用性,似乎是“万金油”,但又缺乏独挡一面的能力。面对这一现状,目前国内不少高校尤其是地方院校都意识到汉语言文学学科专业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重要性,一些高校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或成立创新人才实验区,或改革专业课程设置,或是改革实践教学,或是改革教学方法。这些举措都表现出改革的鲜明性,为当下的教育改革和汉语言文学学科的改革积累了不少有益的借签与思考。
二、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转型之可能性
首先,重新审视学科定位。我们必须相信,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必然表现出对语言文学与其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要求。就我国当下的经济社会发展而言,新的社会群体随着经济发展而产生,每一个群体都表现出其当下性,于是,语言的发展已经远远不是传统的语言学所能界定的规范能够恰当表述和阐释。相应地,这些新的群体对文化与文学要求与不再是传统“言志”或“载道”的文化与文学定思维定势所能涵概。这就要求汉语言文学学科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思路,跟上时代的要求,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从理论上给新的社会发展提供开放性的视界。这样,学科定位从整体上朝着应用性和综合性发展,汉语言学科应该明晰定性为应用“金字塔”中的“基石”。即在看待汉语言学科的作用和地位时,不应只从单纯的专业冷热角度来考察,而应从学科发展全局和人才培养的角度去审视。其实,汉语言学科除了基本的人文熏陶作用之外,对于每一所高校来说还具有三大方面的校园内部功能和作用:通识教育、文化陶冶和技能应用。但是从社会的层面而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汉语言文学学科在高校校园内部的这三个功能与作用,也同样对走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有效。
其次,人才培养规格定向——居于学科理论与职业技能之间的专业修养层次。人才培养的定位也应该建立在社会发展需要与学生成才需要相结合的契合点上,建立在对其他学科专业差异性的充分认识上,实现错位竞争。从人才培养的质量来看,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知识转化程度在很大程度上由专业建设的效果决定,而如何防止毕业生的知识陈旧,既与专业建设中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关,又与学科发展中的学术建设成果转化为专业建设的有效资源有密切关联。从这一层面上看,汉语言学科是上承学科研究成果,下接职业技能训练的中介环节,它肩负着消化学术成果,指导具体实践的任务,为学生铺设桥梁,引渡学生走向“知行合一”的成才彼岸。同时必须指出的是,职业技能训练也是汉语言学科的题中之义。
三、汉语言文学学科新的专业增长点
首先,随着传媒日新月异的发展,经济活动对于文化素质高、语言文字功底好的应用性人才需要越来越多。因此,可以考虑在汉语言学科的基础之上增设“高级文秘”和“企业文化传播”这两个专业。高级文秘专业建立在传统文秘专业之上,但又要与之有区别。传统文秘专业更多是从事办公室的文字工作,各种应用文体的写作与文件档案的传递与保存。但是在经济活动充分发展的社会里,适用于经济活动主体的企业这样的行业需要的文秘显然不是传统的文秘。尤其是当下,上市公司越来越多,这些企业需要的文秘不只是文件、函电、调研报告等的写作与传递工作,更多还要有人力资源管理、公关与礼仪、企业形象策划等工作。所以培养高级文秘就成为一个极其有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
其次,现在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每一个行业都必须有充分的形象宣传,不只是为了塑造企业形象,更是为了推销企业及产品,即使政府的各个行业部门也需要对公众宣传自己的形象,确立大众对本行业或部门的正面形象。除了传统的广播、报纸、电视几种宣传途径外,网络、手机等新传媒的宣传日益重要。
汉语言文化及其汉英翻译 第4篇
汉子这种可分解的特点, 使得相当一部分汉子被分解后即可成为两个甚至三个独体字, 因此, 人们可以利用汉子的这个特点来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 或者取得某个特定的效果。如公园前2世纪的东汉末年, 献帝刘协即位, 据说京都洛阳就开始流传一种童谣:“千里草, 何青青!十日卜, 不得声!”。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首特别著名的拆字, “千里草”合成一个董字, “十日卜”合成一个卓字, 而且“十日卜”的次序也深有含义, “卓自下摩上, 以臣凌君也”。“何青青”喻董卓的势力极盛, 在朝厅专权, 在百姓中胡作非为的情景, 这体现出汉子文化含蓄的特征。汉子文化这种含蓄的特点, 常常在文字中得到广泛的运用, 取得了特殊的修辞效果和艺术效果。
二、汉字谐音及其英译
1、汉语谐音的文化内涵
“语言有一个底座。说一种语言的人是属于一种种族的语言也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就是说, 不能脱离社会流传下来。”汉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因此, 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蕴涵者丰富的汉民族心里和文化底蕴。综上所诉, 谐音是汉语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文化, 其形成与汉语的语言结构, 汉民族的文化心里和社会背景密切相关。汉语言中存在大量的同音或发音相似的相近而完全不同的词语, 这就是为制造谐音做了充分的物质条件。使谐音不仅仅只是一个语音形式的问题, 她和汉民族的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2、汉语谐音的英译
后面又是一座荒村野店, 有一美人在那里纺啧。其判云:“势败休云贵, 家忘莫伦亲。偶因济刘氏, 巧得遇恩人。”
After this way a lonely village with a pretty girl spinning in a humble cottage.The inscription read:
When fortune frowns, nobility means nothing;
When a house is ruined, kinsmen turn unkind;
Because of help given by chance to Granny Liu,
In time of need she is lucky a friend to find.
三、汉子谜语及英译
1、汉子谜语
谜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是民间文学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一门独立的语言技巧, 语言艺术, 是中国人喜爱的一种历史悠久的智力游戏。谜语最初起源于民间口头文学, 是民间劳动人民创造出的, 市劳动人民智慧结晶, 后经文人的加工、创造有了文字谜。谜语一般由谜面、谜目和谜底三部门组成。
谜面是灯谜的主要部分, 是猜谜时的隐喻形式表达描绘形象、性质、功能等特征供人们猜射的说明文字。谜目是谜底限定的范围, 是联系谜面和谜底的桥梁, 他的形象像路标。谜底就是谜面所提出的问题的答案。
2、利用汉子同音相携制造谜语
要公开讨论。 (猜成语一) 谜底不可思议。 (谜面的意思是“不可思议”, “私”与“思”谐音, 故谜底为不可思议) 。
废品。 (猜《水浒》人名一) 谜底吴用。 (谜面的意思是“无用”, 无与吴谐音, 故谜底为无用。)
3、汉子谜语的英译
是夜有十数小儿于郊外做歌, 风吹歌声入账。歌曰:“千里草, 何青青!十日卜, 不得声!”。歌声悲切。卓问李素曰:“童谣主何吉凶?”潇曰:“亦只是言刘氏灭、董氏兴之意。”
That night a dozen boys were singing in the outskirts of the city, and the wind carried their melancholy voices into the bed chamber:
A thousand li of green, green grass
Beyond the tenth day, one can’t last.
What is the meaning of the rhyme?”asked Zhuo.“its only means, ”Li SU replied, “that the house of Liu will fall, and the house of Dong will Rise.”
总结:中国的汉语不像外国的语言有时态的定义, 汉语的动词不会因为性别、单复数等而变化。在汉语中是没有专用的从句连词的。所以对汉语从句的判断我们无从下手。而且, 从句中的定式从句与不定式从句之间的区别是和控制从句中的从句与非从句联系在一起的。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红楼梦》, 岳恒书舍, 1988年。
[2]李洪波:《诗词楹联赏析》,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5年。
古代汉语作业(汉语言) 第5篇
一、寫出下列各字對應的簡體字
1憑()2竅()3籤()4確()5擾()6勢()7曬()8謄()
二、單項選擇
1.以下注音錯誤的有:
A.月氏(yuèzhī)B.伍員(wǔyún)C.萬俟(Mósí)D.鎬 京(hàojīng)
2.下列句中,“為”的用法與其它不同的是:
A.為人謀而不忠乎?B.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
C.為長者折枝,語人曰吾不能也。D.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
8.以下劃線字中不屬於通假字的有:
A.人含其知,則天下不惑矣。B.不龜手之藥C.此小大之辯也
D.(曹商)見莊子曰:“夫處窮閭阨巷,困窘織屨,槁項黃馘者,商之所短也。
三、解釋下列句中劃線的詞
1、秦王有病召醫:破癰潰痤者,得車一乘。
2、敬順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
3、小國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
四、簡要解答下列問題:
白文:
十三經:
之為言:
五、請指出《卷耳》各章的韻例
六、請具體指出《詩經·魏風·碩鼠》的注疏體例
七、請標點并翻譯《詩經·衛風·碩鼠》的鄭箋部份
八、閱讀王維《輞川別業》:
1、標出字面平仄
2、找出拗救
汉语言组织艺术浅谈 第6篇
关键词:汉语组织 写作和交际 组织艺术
语文教师经常会发现这样的问题:学生在写作和口语交际过程中,可以正确、清楚、明白得表达单个句子,但是要将一个个句子连缀起来,组成一段话时,效果就不那么理想了——有的杂乱无章,有的颠三倒四,有的滑稽可笑等等。归根结底,这都是欠缺语言组织能力。汉语言的组织,从总体上讲,既要符合一般语言表达的共同要求,又要体现汉语言的独特魅力,笔者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前后衔接连贯
语言组织首先要求思路清晰,逻辑严密,一组句子之间必须要有某些确定的关系,符合一定的组合规则(前后次序、前因后果、层层推进、罗列选择等)。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出现前言不搭后语、思维混乱的毛病,才能衔接连贯,表达清楚。例如:
(1)写毫无内容的、冗长的文章,在今天来说,是一种犯罪行为,浪费自己的时间不说, 还浪费了纸张,浪费了排字工人的时间,浪费了所有读者的时间,罪过实在不小!(2)短文章就没有分量?(3)那不见得。(4)所以不能用量压人,要讲实质。(5)内容要有分量,尽管文章短小,也是有分量的;如果内容没有分量,尽管写得多么长,愈长愈没有分量。(6)文章不在长短,要看内容如何。
这段话的意思是:文章有无分量,要看内容是否充实,而不在于篇幅的长短。但是此段话在表达时却逻辑不清,次序混乱,使人们无法了解其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如果把次序调一下,按(6)(2)(3)(5)(4)(1)排列,(6)是总说,(2)(3)(5)(4)(1)是分说,(2)(3)(5)和(4)(1)之间是因果关系,这样就明晰多了。
二、中心完整单一
所谓完整,就是所有句子必须围绕一个中心进行表述;所谓单一,就是不能节外生枝,让某些句子游离于中心之外。学生作文时东拉西扯,层次不清,就是没有做到“中心完整单一”。例如:
(6)放学以后,我们经过一年级教室门口,看到值日的小同学在吵闹,不扫地。(7)我们是五年级的学生,都是十一岁。(8)我们商量以后,就走进教室,教育他们要热爱劳动,认真做好值日生工作。(9)并且大家分工,洒水扫地,整理桌椅。(10)作完值日生工作,我们还领着小同学走出校门,过马路,到了安全地带才和他们分手。
这段话(6)(8)句写“我们”发现值日的小同学在吵闹,便教育他们要认真做好值日生工作,(9)(10)句写“我们”帮助小同学做完值日工作并送他们安全回家。(6)(8)句之间突然插进(7)句介绍“我们”的年龄及所在班级,显然是节外生枝的离题话,应该删去。
三、句式选择恰当
汉语的同义句式很多,有长句、短句之分,整句、散句之分,主动、被动之分,常式、变式之分等,其表达效果不尽相同。我们在组织语言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表达效果,因此,在句意不变的情况下,应该恰当的选择句式,使句式风格整体协调,以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例如:
(11)他从背后抱住了我的腰,一下子把我摔倒在地上。(12)我又被他捆住了手。(13)他还不知从哪儿找来一块破布,硬往我嘴里塞。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他把我怎么样”,但读起来总觉得不顺,有点别扭,原来是前后句式不协调,叙述对象不统一。(11)(13)句是主动句,叙述的对象是“他”,(12)句是被动句,叙述的对象变成了“我”。应该把(12)句该为“他又捆住了我的手。”前后句式就协调了,叙述更加清楚明白。又如:
(13)听到敲门的声音,船工从酣睡中醒来:“敲门干什么?”“请摆我们渡河!”“黄河渡口,自古以来,夜不行船。等天亮吧!”“不能等!为了救人,今晚非过河不可!”
在段话出自通讯《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句子简短有力,既营造出了人命关天、刻不容缓的紧张气氛,也突出了黄河船工为了安全,不容商量的坚决语气。如果换成修饰语复杂的长句,则表达效果大大减弱。
四、音韵配合优美
汉语富有音乐美,这主要体现在声调的协调、音节的配合和韵律的和谐上。音节配合要求整齐匀称,悦耳动听。汉语中不同音节数目的同义、近义词很多,这就为音节的调整和选择提供了可能。例如:
(14)不是有无数人在讴歌那光芒四射的朝阳、四季常青的松柏、庄严屹立的山峰、彭湃翻腾的海洋吗?不是有好些人在赞美挺拔的白杨、明亮的灯火、奔驰的列车、崭新的日历吗?睹物思人,这些东西引起人们多少丰富和充满感情的想象。
这段话中划线的词语,四个音节的连排,两个音节的连排,整齐和谐,悦耳动听,气韵贯通,表达情感酣畅淋漓。
声调协调要求平仄相间,高低搭配,长短交错。尽量不使多个相同声调的字连续出现,避免单调,以取得错落有致、富有变化的音乐效果。如:
(15)这个厂生产的金葵向日、孔雀开屏、红霞万朵、草木峥嵘、繁华似锦等花色品种的布,富有民族特色,很受欢迎。
这段话中划线的词语注意到了平仄搭配,读起来流畅,听起来悦耳,似乎用声音表达出了花色的丰富多彩。
韵律和谐要求随情选韵,因韵显义。押韵的词语响度不同,所表达的感情就有所不同。响与不响,是语言的自然属性,但这种属性可以给人听觉上不同的感受。一般用声音响亮的词语押韵,适合表达慷慨激激昂的感情,用声音细弱的词语押韵,适合表达平和细腻的感情。如:
(16)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这段话一、二、四句押韵,读起来像一首诗,朗朗上口,而且ang韵口型大,声音响亮,恰好适合表达热烈、赞美的感情。试把每句话中最后两个并列词语的位置调换一下,就没有这种美感了。
五、色彩协调一致
语言色彩有感情和语体之分。色彩的恰当得体与语境有密切关系,同样的话,这个场合恰当,换个场合就不恰当,甚至闹出笑话。常见有人一段话里突然冒出几个与语境不相符的词句,虽然话意清楚,但听者心理上极不舒服。例如有人在追悼会上致悼词,安慰死者家属不要“狗熊钻烟囱——太难受了”,严肃的气氛被笑声所代替,表达效果适得其反。有人把跳进水里勇敢救人的小伙子比做“落汤鸡”,使得褒贬色彩发生了变化。同样,该用书面语的地方,如果用口语,效果也会有所减弱。例如:
(17)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这段话选自新华社电文《百万雄师横渡长江》,其中划线文言词语,以其简洁庄重的语体色彩适应了电文这种公务语体。如果分别改为“多”“敌人的阵地”“到”“都”,就带有比较明显的口语色彩了。
总之,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的组织应该以最佳的交际效果为目的,尽量做到层次清楚,中心明确,表义恰当,协调流畅,悦耳动听。在学生作文和口语交际练习过程中,逐步提高其语言组织能力,是每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汉语言介词语义与结构模式探析 第7篇
关键词:介词 汉语结构 空间研究 句法
引言
介词的研究在汉语语法学中一直受到重视,相关文献资料数量多,统计繁杂。笔者研究了1996—2014年的《语文建设》,几乎每年都至少发表一篇专门研究汉语介词的文章,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文献包括:学者王一平撰写的《介词短语“在+处所”前置、中置和后置的条件和限制》、刘大为撰写的《介词“为”为什么容易被误用》《关于动宾带宾现象的一些思考》、高平平撰写的《例谈介词短语中的成分残缺和多余》等论文,这些作者分别从介词判定、介词短语位置、介词误用等不同的角度和领域对介词做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涉及到介词的历时发展、语法化、语序演变、介词具体类型等多个层面和角度对介词进行研究。本文笔者主要从汉语介词的语义与结构进行具体研究,望对广大语言类学者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一、汉语介词研究综述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的使用非常频繁,也相当复杂,我国语言学家陈昌来在著作《介词功能》中认为汉语言的介词在汉语语法之中与其他词汇存在差异,并具有与众不同的语言价值。由于介词的这些独有特点,使得介词受到现代汉语语法的领域诸多专家学者的重视。但是,关于介词的理论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受到争议,争议较大的包括介词标准、介词的划分标准、介词同动词之间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在介词的相关理论中,关于介词的数量问题,笔者分析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发现目前常用的介词大致为110个。根据可靠资料分析,汉语一共有43380个词汇,这其中,介词的数量为98个,占有比例为0.23%。在不同的词典中对于介词的数量记载是不同的,例如語言学家吕叔湘主编的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列出了65个介词,而侯学超编写的《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列出了介词76个。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的使用频率相当高,大致每三句话中就会出现一个介词短语,这是相当高的使用频率。至今为止,针对汉语介词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果。
从语义的角度对汉语介词确定定义:介词主要用在句中表示关系或者方向的地方。不过,本文以为可以从语法角度对介词的定义限定更为准确:介词一般都会组成介词短语出现在句子中,用作名词性结构前做状语、定语或补语。一帮情况下,整个句子的核心是动词,动词占据着主要地位。但是句子仅仅依靠动词并不能将复杂情景的句法表现出来,细节方面的刻画必不可少,介词的作用就发挥出来的。
二、介词语义与结构的句法功能
通常情况下,介词结构在句子中句法作用只有三种:分别是定语、状语和补语。冯胜利在其所著的《韵律句法学》中认为以下两方面,一是汉语言的介词结构不能够是谓语成分的功能而存在;二是汉语言的句子的介词结构中作状语的成分是作为基本句法功能而存在的。同时学者陈昌来《介词与介引功能》认为为了保持汉语语法分析的统一性,汉语言的介词结构不能够作主语成分和宾语成分的功能。实际上,无论是作为定语、补语还是状语,所起到的作用都只是修饰作用,一些语法书将状语划分成描写性的和非描写性两类,这些主要是书面语体范畴,这类词汇主要功能是描写性的状语。用以下句子具体说明,例句:①从遥远的城市赶来。②在茫茫的大漠间驰骋。在这两个句子中,介词短语发挥的作用是描写性的,主要原因是由介词宾语中的定语决定的。句中的“遥远”“茫茫”与宾语中的中心语“城市”“大漠”没有直接关系,与介词更没有关系。其实,处在定语和补语位置的介词结构也存在描写性的问题,之所以成为描写性的原因与状语同类。例句:③生长在富饶的四川盆地(补语)。④对高山流水的喜欢(定语)。⑤沿着蜿蜒曲折的森林漫步(定语)。⑥来源于芸芸众生的智慧(补语)。通过对这些句子的分析,针对介词结构的语体考察,暂时忽视介词宾语中的定语因素。
在本文的内容中,首先对充当补语的介词结构语体进行分析,介词结构在句子中充当短语时的表现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V+P+NP结构模式。例句“来自上海、开往月球、生于1950年”等等;另外一种是V+NP+P+NP结构模式。例句“集多种功能于一体”。通过上述分析看出,第一种形式中的介词结构明显都是书面语。但是第二种形式中,很多的介词结构实际上是属于中性语体范畴,例如“路在何方、站在河边、迈向远方”等等。语言学家陈昌来在《介词与介引功能》中认为在汉语言领域的词汇只有极少数的介词可以放置在动词之后,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了分析探索。例如汉语介词包括的“向、往、以、自、于、到、在”等词汇,在这些介词中不仅包含我们日常用的介词,还有一类文言文常用介词“自、以、于”应该特殊对待,另外在动词之后汉语介词“从、用”也是不能使用的。陈昌来所表达的观点,清楚地说明介词用于补语的作用时,往往是书面色彩较浓。不过,在用作补语时,书面色彩的浓厚程度是不同的,主要从几个方面来理解:第一,介词带有中性语体。一般情况下,句子中如果出现多个并列的动词,那么介词后面不能出现 “了”,此时介词的书面语色彩比较浓厚。第二,介词作为书面语体。如果跟在介词之后的词性成分为光杆名词或定中式名词结构,那么可以说此时的介词书面语色彩最为强烈。以下面的句子为例:“忠于责任、出身贵族世家”,很明显,句子中的介词短语用来充当了补语,其语法化的程度相当高。我国现代著名学者冯胜利在《书面语语法及教学的相对独立性》中指出,动词和介词共同应用可以成为独立的语法结构,可以划分到动词领域,介词结构用在动词的后面,在句法角度是黏附于动词之上。第三,介词作为口语语体。口语语体比较容易区分,那就是“了”出现在了介词和体词性成分之间。根据上述第一条中所讲,如果没有 “了”时,介词结构是偏向于中性语体的,一旦介词和体词性之间出现“了”时,口语色彩就表现了出来。如:飞向(了)远方;看出(了)错误等等。
除了上述分析以外,本文针对介词结构充当句子状语这一现象也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理解:第一,介词结构用作句子的状语。句子中运用介词充当状语是非常常见的情况,这也是介词结构的主要作用之一,状语的类别有很多种,例如从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目的等方面对句子、谓语成分或动词、形容词加以限制,它没有描写作用。按其意义可分成以下几个小类:①表示对象;②表示目的、依据、关涉、协同;③表示语气和估计;④表示处所、空间、路线、方向;⑤表示时间;⑥表示否定、程度、重复、范围、关联。在上述状语的类别中,有很多种类别都可以通过介词结构来表达,不过表示语气、估计和表示否定、程度、重复、范围、关联等类别除外,其他的几种类别均是可以的。第二,介词结构作为状语语体出现的情况。通常情况下,介词可以表现的状语语体分为几种类别:①针对某介词属于书面语或口语体系时,介词构成的结构与介词的语体一致。例如:书面语介词“于、自、经”等;口语介词“打、到、朝、往”等;中性语介词“从、向、在”等。由前面两种类别构成的介词结构用作句子中的状语作用时,实际上是受到语体体系限制的。以下面句子为例,清楚地看到不同情况下表达的差异性,书面语中是这样表述的: “自远方而来……”,但是口语语体中这样表述:“打远方过来……”。②如果是呈现出中性特征的介词结构,则其语体的界定是由其后面所跟的词语语体来决定。例如介词结构表示时间时,书面的表达方式是“在这个季度末”,但是书面的表达方式却是“在本季度末”。③假如介词结构呈现中性特征,而且其后面所跟词语也是中性特征,此时就需要适当地调整介词结构的韵律结构来改变语体属性。当介词结构用作表示依据和表对象的情况下,依据口语的表达方式是:“按照规定的程度来做”,书面的表达方式是:“照章办事”。④此外,包括以下“为……所……”“沿……而……”“以……为……”“为……而……”等介词结构,受到古代汉语语法的影响,上述这些介词结构,其内部成分从语体角度实际上和整体的构式是保持一致性的,也是书面语体的表达方式。例如:在书面语中,“以地为席”,在口语中,却是这样表述:“将大地当做席子”。
结语
本文主要针对介词的语义和介词结构进行详细分析,在实词的语体类型的前提下,介词同其之间搭配產生了不同情况,并将介词划分为书面语体词、口语体词和中性语体词,与此同时,我们发现无论是书面语还是口语中都频繁出现的介词结构。对介词结构进行深入探讨是一次与众不同的尝试,具有极大的学术意义,而且对汉语介词理论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开拓了汉语言学习者对于介词的全面认识。语
参考文献
[1]陈昌来.介词与介引功能[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2]冯胜利.韵律句法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吴春相.现代汉语介词结构的语体考察[J].当代修辞学,2013(04).
[4]王一平.介词短语“在+处所”前置、中置和后置的条件和限制[J].语文建设,1999(05).
[5]刘大为.介词“为”为什么容易被误用[J].语文建设,1997(10).
[6]傅雨贤.现代汉语介词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
[7]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8]高平平. 例谈介词短语中的成分残缺和多余[J].语文建设,2006(07).
[9]周国光,张国宪.汉语的配价语法理论研究[J].语文建设,1994(09).
汉语言应用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