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平等相处的教育随笔
和孩子平等相处的教育随笔(精选4篇)
和孩子平等相处的教育随笔 第1篇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和孩子相处最没用的三件事
和孩子相处最没用的三件事
教育专家告诉我们:在跟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最没用的三件事就是“发脾气、说教、刻意感动”。作为父母,你可以制怒,也可以不虚伪地感化孩子,但你可以不唠叨吗?
有一种方法可以让人意识到自己的哕嗦:当你忽然意识到自己正滔滔不绝地讲一番大道理,苦口婆心地现身说法,反复宣讲达两次以上你可以歇了,孩子肯定听腻了。
回想你自己的为人处世之道,多半来源于父母、家庭环境的耳濡目染,加上后天的观察学习。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为人师表”,正是从为师之道谈对学生的巨大影响。作为父母,你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怎样说话行事,就会传递怎样的`价值观,深刻地影响孩子。
不言之教,指不通过言语而起到教化的作用。中国哲学家老子在表达其“无为”的思想时谈到:“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不言为何仍然能够有教?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圣人”提供了顺其自然的正面榜样,而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
在心理学上,榜样作用被称作观察学习或者说是示范观察学习。不言之教和观察学习说的是一个事物的两面,不言之教讲的是示范,没有言语的示范;而观察学习讲的是模仿,有样学样的模仿。
中国匠人间流行“偷艺”(偷着学手艺)说,讲的就是一种高水平的观察学习,善于“偷艺”的人就是观察学习能力强的人。
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leaning)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而且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途径。人的学习分为几大类,是通过个人自身的体验去获得知识,比如孩子通过摔跤学会走路,通过与小伙伴的交往学会合作分享或者自私自利;第二类学习是父母和教师的直接教导,是由专人讲授而获得知识与行为准则;第三类就是个人的观察学习,通过观察身边的人而获得知识和行为准则,孩子通过观察父母老师以及同伴而学习做人做事,看到他人做某事受到批评或制裁,孩子就会抑制自己不去做那件事,看到他人做某事受到称赞或奖励,孩子就会去模仿并做出同样的行为。
1962年至1972年,在长达的时间中,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和同事以及其后继者韩瑞悌,曾做过一系列实验(被称之为“芭比娃娃实验”),证实儿童在观看成人的侵犯行为后会表现出更多的侵犯行为,其中以真人为榜样的影响力最大,其次是电影榜样,第三是卡通片中的榜样。其实这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每个人都既是示范者也是观察学习者,与此同时,每个人在做示范者和做观察学习者时都可以做出自己自由的选择。
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知道还是不知道,大人每天都在向孩子呈现不言之教,因此,你今天的行为举止是你父母昨日行为的翻版,而你孩子明天的行为举止则将是你今天行为举止的翻版。
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知道还是不知道,每个人每天都在做观察学习,因此,你选取的观察对象是谁,你被什么样的行为所吸引,你以什么样的行为为榜样,既是判断你品位的标准,又是评估你未来发展的依据。
和孩子平等相处的教育随笔 第2篇
山花烂漫的季节又到了,周日朋友一家想去爬山,可是孩子的作业还没有做完。朋友只好白白等待儿子做了半天的作业。
中午吃过午饭一家人就急忙出发,可是上天从来不善待急匆匆的人,路上居然堵车了,朋友生气的骂着儿子:“都是因为你,如果周六就把作业做完,今天怎么会出来这么晚,现在还堵车”。孩子听了朋友的这句话,本来绽放在脸上的笑容马上消失了,愉悦的心情因为这句埋怨也变得沉重起来。
路上朋友和爱人边走边商议去哪座山游玩,决定之后儿子好像不满意的埋怨了一句:“那里没什么好玩的”,朋友一听,又忍不住训斥道:“你有什么资格参与意见呢?本来早上就该出来的事情,为了你的作业,我和你妈妈等到现在,要不是想带着你,我们早就玩痛快了”。
孩子终于忍受不了这样的埋怨,赌气的说:“你们可以不用等我,我本就没有想着出来玩”。一句话尴尬了气氛,弄得一家人非常不愉快。
半天的游玩可想而知,每次孩子的眼神触碰到朋友的目光,都会马上躲闪,最后干脆不和朋友走在一起,和妈妈一起走在朋友的后面,拍照、聊天也总躲着朋友。而妈妈在朋友和孩子中间也显得非常为难,只能劝说儿子下次要早点做完作业,儿子这才解释说,这周数学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了。
一家三口外出游玩本是件开开心心的事情,为了等待孩子做完作业而晚出发了半天,孩子心里已经有内疚的成分。半天等待的时间足以说明父母对孩子的爱恋与牵挂,既然选择和孩子一起行走,就要兴致勃勃的玩耍,不要在行走的路上遇到点意外的事情,就把责任压到孩子身上。如果一味把对外界发泄式的埋怨强加到孩子身上,孩子就成为大人发泄情绪的垃圾桶,而朋友“要不是想带着你,我们早就玩痛快了”这句话,更是触痛了孩子本来内疚的心,最终成为外出游玩放松心情最大的障碍。
其实,孩子在我们面前都是弱者。因为弱,有什么事情我们往往不会尊重孩子的选择,一味的把自己的心甘情愿强加到孩子身上,然后又打着亲情的旗帜来绑架孩子的道德情感,弄得孩子仿佛欠下我们许多的债务,甚至到了生养的债务。其实,作为父母,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应该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2
敏儿是个农村姑娘,外出到城市打工,遇到现在的老公就走到一起,很快踏进婚姻的殿堂。老公在某单位上班,虽然工资不高,但足够两个人消费,平时还总能进出饭店、闲暇可以外出旅游,小日子过的也有滋有味甜甜蜜蜜。
但这甜蜜在一年后被彻底打乱了,儿子康康降临到这个家庭,康康的到来不仅带来了敏儿喜得贵子的喜悦,更带来了相夫教子的忙碌,每天看孩子、教育孩子成为敏儿工作之余最重要的事情。
孩子上学之后敏儿觉得压力更大,每天忙碌的工作,可是工资总是不够康康交学费、买吃食,更何况为了让康康英语成绩进步,为了让康康有个特长,还报了英语补习班和特长辅导班,一个月1000多块的补习费用真是吃力。
平时敏儿对康康说的最多的话就是:“如果不是你,我和爸爸哪有这么大的压力,原来我们两个总是去饭店吃饭”、“如果不是你,这1000多块的补习费我可以买一件好漂亮的衣服呢”、“如果不是给你交学费,我和爸爸又可以外出旅游一次了”。在这样的说教中,康康的性格越来越孤僻,也越来越自卑。
康康十几岁的时候,敏儿和老公的婚姻出现了危机,家里每天战争不断、“小三”、“狐狸精”、“去死”等字眼整日弥漫着这个家庭。康康回到家里,一看到屋内狼藉一片,就知道爸爸妈妈又在开战了,康康劝妈妈离婚,妈妈坚定地说:“为了你,我不会离婚,我不会让你成为没有爸爸的孩子”。
看着妈妈的一意孤行,康康选择了沉默。可是在那以后,每当家里再出现争吵的时候,康康莫名其妙的会出现在混战中,妈妈总是会说:“要不是因为你,我怎么会受这种气,你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了气死那个臭男人”。
终于,在一个寒冬的清晨,红日还未升起,康康拿了爸爸口袋里的400块钱,离家出走,只给这个家留下了极为简单的几句话:“爸爸妈妈,我走了,没有了我,你们可以过你们想要的生活”。
敏儿痛哭流涕、后悔万分,其实敏儿最开始只是把康康当作倾诉的对象,慢慢的却把对生活的抱怨强加到康康身上,把自己所有不幸福的根源都加注到康康身上,最后更是把自己婚姻的不幸归结到康康身上。这所有的负能量都堆积到康康身上,孩子最终再也无法忍受,离开或许真的是最好的办法。
我们总以为孩子还小,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把自己的意愿一厢情愿的变为孩子的愿意,可孩子也有自己的思考,大人“为了孩子好”的亲情绑架,很多时候都让孩子痛苦万分,我们不离不弃的心甘情愿有时候并不是孩子心底的想法。
亲子教育系列 和孩子平等地争辩 第3篇
为人父母的你是不是经常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这可能不是一种明智的做法。
德国心理学家安格利卡·法斯博士认为:隔代人之间的争辩,对于下一代来说,是走上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
挑战父母,这将大大刺激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在争辩过程,孩子必须运用学到的语汇和表达方式,试图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欲望;孩子在与父母争辩后发现,父母并非总是正确的,无疑使孩子获得一种成就感,能帮助孩子变得自信和独立。
心理学家经过科学调查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反抗期中,能够同父母进行真正争辩的孩子,将来会比较自信,也富有创造力。
能与父母争辩的孩子,在成长历程中至少能得到以下两点益处:
刺激孩子智力的发展
孩子和父母争辩的直接成因是他们语言能力的进步和参与意识的觉醒。在争论时,孩子必须根据自己对环境的观察分析,选择并运用学到的语汇和表达方式,试图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欲望,挑战父母,这将大大刺激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此外,通过争辩,孩子可以学到争论、辩论的逻辑技巧,这对孩子日后思维的发展是有利的。
帮助孩子形成个人意志
心理学家认为,争执能帮助孩子变得自信和独立。在对抗中的孩子会感觉到自己受到重视,知道应该怎样表达才能实现自己的意志。争执也表明孩子自我意识的觉悟,正在尝试着走自己的路。
法斯博士说,孩子在与父母争辩后发现,父母并非总是正确的。辩论的胜利,无疑使孩子获得一种快感和成就感,既让孩子有了估量自己能力的机会,也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力。
和孩子相处亲密的方法 第4篇
不要打骂孩子
孩子被打骂之后并不能真正理解自己的错误,多半是出于对暴力的畏惧惶恐,出现表面上的服从。这种方法不能正确地教会孩子正确的是非观,反而给孩子做了暴力的`不良示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只有正确的亲身示范才能真正地教育好孩子。
培养孩子学习的热情
在孩子小的时候,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也会提出各种各种的问题。耐心而充分地解答孩子的每一个问题,可以保持孩子对学习的满足感和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从而最大程度地激发孩子对于学习的热情。
营造轻松的聊天环境
人的自我表达能力很重要,在孩子年幼时,父母应该为其创造一个宽松的、畅所欲言的环境。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能够放松地表达出自己的情绪,例如困惑、喜悦、压力等。尊重并理解孩子们的话,在培养孩子自我表达能力的同时还能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拉近亲子之间的距离。
坚定的信念
对于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能看到不同的面。对于同一件事,看法不同往往也会导致不同的观点。这种时候,便要勇敢的坚持自己的想法见解,不要因为与别人不同便“随大流”。告诉孩子,有时候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要坚持自己的判断。因此,父母们从小便该培养孩子的自身判断力,使之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并坚持之。
不要提“别人家的孩子”
孩子在任何时候都是讨厌被比较的,部分父母总是不断地对孩子提要求,在孩子的面前夸赞别人的孩子,以此激励自己的孩子。这常常会激起孩子的叛逆心,从而收到相反的效果。每个孩子都在进步中,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不可冒然“攀比”,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和孩子平等相处的教育随笔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