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风险管理现状
国内风险管理现状(精选6篇)
国内风险管理现状 第1篇
国内知识管理现状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其《后资本主义社会》一书中曾阐明知识已是一种生产的要素,而且是全球化经济环境中最重要的关键资源。但是,据一项统计调查显示,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目前仅有20%的企业经验知识被保存和文件化。换句话说,企业组织内外仍有非常多的和企业获利及竞争力有关的知识被隐藏起来而不自知。因此采用知识管理手段把遗失的80%知识充分应用,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便是知识经济下的成功关键因素之一。(蓝凌软件总结)时至今日,国内知识管理在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它不仅成为优化和提升企业管理的新的管理工具,也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的应用方向。
目前,国内对于知识管理的研究和实践,正呈现出一种务实的现状: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已经不满足于热烈的知识管理概念讨论,而是转向脚踏实地的知识管理实践。这种转变从我们对国内企业知识管理关注和投入的调查中就能看出端倪。
1.1 对知识管理关注和投入明显增加
在“对知识管理关注和投入变化”方面,有53%的被调研者表示“关注和投入”在增加;有25%的被调研者表示“关注和投入没有变化”、有8%的被调研者表示“关注和投入在减少”、有13%的被调研者表示“不清楚”。整体来看,这个变化趋势让我们对知识管理在中国的发展前景感到乐观。
就“对知识管理的关注度”来说,有11%的被调查者表示知识管理“在业务中被自如应用”等,某种程度上已经有效地将知识管理融入到日常业务运作中,如青岛啤酒、天狮集团、宝钢集团等;有24%的被调查者表示知识管理“是热点,得到战略关注”,比如华为公司、摩托罗拉中国技术公司、西门子中国、招商证券等;有32%的被调查者表示知识管理“是热点,但没有处于战略高度”;也有28%的被调查者表示知识管理“没有得到太多关注”;而“从来没有开展知识管理活动”的比例只为5%。
1.2 知识管理对组织战略目标和绩效的影响度增强
从调查中发现,知识管理对于机构战略目标和绩效的影响度正在增强,认为知识管理对于机构当前战略目标和绩效的影响度“非常高”和“较高”的分别有6%和38%;而认为知识管理对于机构未来战略目标和绩效的影响度“非常高”和“较高”的则分别上升到13%和53%,呈明显的增长趋势。
相对而言,大部分机构还没有制订明确的知识管理战略规划。在这方面,我们发现一个对比数据:相对于已经有71%的被调查者认为机构“具有明确的战略规划”而言,只有36%的被调查者表示机构“具有明确的知识管理战略规划”;但是,有88%的被调查者认为机构有必要制订知识管理战略规划。这说明国内企业对“知识管理战略规划必要性”的认同度正呈现明显增长的趋势。
通过进一步调查发现,国内机构在知识管理的建设目标方面,对于“提高干部员工能力”、“加速创新”、“增强沟通和协作”和“沉淀知识、降低风险”这四个方面的认同度最高。
1.3 知识管理逐渐呈现应用深化和多样化趋势
目前,知识管理的市场逐步扩大,在应用层面也逐渐呈现多样化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现:
(1)知识管理的业务融合度会越来越高
这里面有两个维度的体现,一个是行业维度,金融、地产、传媒等不同行业对于知识管理需求特点是有差异的,具有行业特征的知识管理应用会得到深化;第二个维度是业务领域维度的,营销业务、产品研发、客户服务等不同业务领域的知识管理也是各有差异的,不同业务领域的知识管理深化也是一个趋势,目前国外已经有很多关于知识管理和业务结合的应用案例,如客服知识管理、营销知识管理等,国内这方面的应用也在逐渐增多。知识管理不仅是锦上添花,也能为企业雪中送炭,如一些大型呼叫中心、电话营销、电子商务企业将知识管理作为提升业绩的核心手段,通过知识管理的实施与应用直接为企业创造价值。
(2)知识管理专题项目越来越多。
知识管理在很多企业不再仅仅是做一些尝试或混搭在某个其它主题的项目之中,经过几年的探索,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可知识管理的应用价值,投入专项应用资金实施知识管理应用,在知识密集型企业(如研究院、设计院等)、集团型企业的应用尤为明显,同时也能看到许多企业开始设置知识管理部门或专职岗位。
(3)知识管理的实践更加多样化、务实化
按照传统的知识管理理论,知识管理主要是对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的统一管理,具体实践更多是企业文档管理、专家经验管理,并辅以知识评测工具,实施结果往往是知识库变成了垃圾资料库、专家库流于形式。在未来年企业知识管理实践更加务实,结合企业自己的特点开展知识管理实践,形成了点、线、面三种应用方式。
“点”应用:一些企业认为知识管理全面实施风险太大,而以某个部门或某项业务的知识管理应用为切入点更有意义,如产品知识管理、客服知识管理、营销知识管理等,通过点的应用加深对知识管理的理解、积累实施经验,为企业全面应用奠定基础。
“线”应用:该模式强调跨部门、跨业务的知识管理应用,重视知识的动态性,常常结合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来实施,如地产企业的工程项目知识管理,基于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实现知识的统一管理,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沉淀知识、分享知识,在有效管理项目经验的同时提升项目的执行能力。
“面”应用:即面向整个企业的知识管理应用,而这种模式通常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知识资产管理,即梳理、明确企业的核心知识是什么,将这些知识做为企业核心资产进行严格管理;二是实践社区COP管理,为员工提供一个开放的知识分享和创新平台,员工通过灵活、方便、熟悉的手段沉淀知识、分享知识、创造知识,再从中整理出企业核心知识,从而实现企业知识的闭环管理;三是组织学习管理,目前越来越多企业将传统的培训管理和知识管理有效融合,创新出新型的组织学习模式,如企业大学、岗位知识地图、行动学习、潜入式学习等,这也是“面”上知识管理的重要应用方向。
(4)在知识管理IT支撑方面更加丰富化、集成化、架构化
在应用呈现方面,不再是简单的文档查询,而是提供更丰富的多维度知识查询、知识订阅、知识推送、知识搜索等功能,并可以在知识门户或业务系统中获取所需的知识,减少员工使用知识的代价。
在应用功能方面,大量引入互联网WEB2.0技术,如多维分类、标签等,使员工通过更为自己熟悉的方式进行知识管理实践。知识管理系统不再作为孤立系统建设,需要提供双向接口服务,一方面提供知识沉淀服务,方便其它业务系统及时沉淀业务过程中产生的知识,另一方面提供知识分享服务,方便其它业务系统获取所需的知识。
在底层架构方面,知识管理的应用深化使知识的主题性、多样性特征更加明显,单一的文档库结构设计已无法满足需要,需要进行基于主题的、多属性的知识仓库的结构设计,而为满足海量知识存储、并发访问性能的要求,一些企业引入企业内容管理(ECM)平台作为知识仓库底层平台,如IBM FileNet、EMC Documentum、微软的SharePoint等。
1.4 知识管理实施推动面临的关键挑战
通过调查发现,不同企业在知识管理的风险意识方面,会有自己的不同体会,比如:缺乏知识管理战略规划,没有将知识管理与企业战略结合起来,从而使知识管理失去驱动力;没有把知识管理与企业日常的业务流程结合起来,大家一忙,把知识管理给忘了;没有形成良好的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缺乏交流导致用户缺乏了解;没有时间学习/复杂的系统;缺乏技能方面的培训;用户无法看到个人的收益;缺乏管理层的认识和配合;缺乏有效的项目管理;技术实施上的失败等等。
那么,在种种风险中,哪些是符合“2-8原则”的共性的而且是最大的风险和挑战呢?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在知识管理的建设中,有五大挑战需要引起特别关注:(1)缺乏高层的理解和推动;(2)没有融入业务流程;(3)缺乏必要的知识管理技能;(4)知识管理优先级不够;(5)缺乏激励共享的诱因。
为跨越这五大障碍,我们认为一个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时需要渐进解决四个问题: “想不想”的问题:这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在于高层,高层“想不想”做知识管理这个事情,有没有真正地理解和支持知识管理这个事情。而从调查中我们发现,有60.07%的被调查者表示“缺乏高层理解和推动”。 “会不会”的问题:解决了“想不想”的问题之后,机构需要解决“会不会”的问题。从调查中我们发现,有42.36%的被调查者表示“缺乏必要的知识管理技能”是推动知识管理的主要障碍。因此,在“会不会”这个问题上,适时、适当的引入外脑是很重要的。
“能不能”的问题:从调查中我们发现,“没有融入业务流程”、“知识管理优先级不够”被认为是两个非常重要的障碍,认同率分别达到48.48%和41.15%,而这两点也是经常导致企业“不能”知识管理的重要原因。比如:由于没有融入业务流程,就会让员工觉得知识管理工作和日常工作没什么关系,是另外的一件附加事情,积极性不高。那么,在“能不能”这个方面,如何进行系统的知识管理建设规划、如何结合业务流程进行知识梳理、如何建立真正适合工作需要的IT平台,是需要考虑和解决的关键议题。
“愿不愿”的问题:即使企业能够解决“能不能”的问题,但还是会碰到更大的一个难题,就是“愿不愿”的问题。而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有35.94%的被调查者认为“缺乏激励共享的诱因”也是一个主要障碍。因此,配合知识管理建设的绩效和激励机制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企业需要在知识管理的制度建设和文化转变方面下功夫。
逐步解决“想不想”、“会不会”、“能不能”、“愿不愿”这四大问题,知识管理实践才能从思维观念上的“意识到”,到工作中的“行动到”,知识管理才能真正内化成为企业的行为模式和工作习惯。
国内风险管理现状 第2篇
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有部分学者开始对西方风险社会理论进行介绍和研究。但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应急管理研究起步较晚,直到“非典”爆发之后才逐步引起理论界与政府的重视,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并于20成立了第一个专门研究应急管理的学术组织。然而,目前我国理论界对应急管理研究大多集中于中央政府以及地方政府层面,对于单独研究县级政府应急管理的还比较少。笔者通过文献检索,专著中只有邓振春撰写的《县级政府应急管理》专门瞄准县级政府应急管理,其他著作在这方面,或以章节形式出现,或散落于个别论述中。下面,笔者将对国内县级政府应急管理的研究成果作一简要梳理。
1.整体研究方面
邓振春在其专著中分别从自然灾害、安全生产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公共安全事件四种突发事件类型,对近年来国内外63个应急管理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刻剖析,对县级政府应急管理实践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借鉴。
县级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研究。张屹立(2017)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县级政府能力研究》一文中认为:县级政府的能力与其职责相关联,具体包括规划发展能力、制度创新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市场规制能力、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社会管理能力,而其中涉及到危机管理(应急管理)的能力将越来越重要。郭荣军(2017)在《提升县级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思考》中则将县级政府应急管理能力详细划分为五种能力:预警能力、应变能力、整合资源能力、信息沟通能力、跨部门协作能力。
基层政府应急管理现状研究。刘兰芳(2017)认为:县级政府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管理观念较为落后,快速反应机制有待健全,应急保障能力有待加强,应急管理平台建设滞后,应急管理专家队伍薄弱。吕素娟(2017)在《论县级政府的应急管理》中将县级政府当前的困境归纳为:应急管理意识淡薄、危机责任意识不强,没有建立应急管理的权威机构,信息预警机制不完善,应急处置机制不健全,信息不畅导致政府信任危机。
基层政府应急管理的对策研究。宋君(2017)在《县级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建设的体系和框架》对提升公共危机管理能力进行了总结:法治建设和政策保障是前提,政府角色的合理定位是核心,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是“助推器”,保障公民权利是公共危机管理的内在价值。罗彬(2017)在《我国县级政府公共危机管理问题研究》中提出了具体的举措:强化危机意识,彰显理论指导,建立危机预警机制,设立专门危机管理指挥机构,完善政府危机管理的信息系统,规范危机管理的制度建设,畅通危机管理渠道。李岗(2017)在《提升基层政府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对策建议》中提出建议:加强统一领导和总体协调机构建设,建立以应对能力为主要依据的分级响应机制,建立健全县级政府应急保障体系。陆大荣、肖谦(2017)的《基于swot的基层应急体制建设分析》通过运用swot分析法,系统分析了基层应急管理的优势、劣势、机会和风险,提出基层政府至少要在以下几方面发挥应急管理主导作用:建立适应基层实际的应急管理模式,建立常态管理下的应急资源保障体系,加快建设应急管理响应制度,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制度。
2.专题研究方面
县级政府应急管理目标体系研究。江晓莉(2017)在《大都市近郊县域应急管理目标体系构建――以郸县为例》中将应急管理目标体系划分为静态目标群和动态目标群,前者包括法律法规、组织机构、公众支持体系、应急保障系统,后者则是从应急管理的防范、预备、应对和恢复四阶段进行构建。
县级政府应急管理预防研究。卓立筑(2017)在《危机管理――新形势下公共危机预防预处理对策》中分别从思想准备、组织准备、物资准备、法律准备和机制准备五方面专门论述了基层政府危机预防管理机制的构建:完善公共危机预防教育体系,健全危机预防管理组织体系,健全公共危机预防法律体系,建立良性互动危机预防关系。
县级政府应急平台建设研究。诸仲玖(2017)的《县级城市应急指挥平台建设研究》以浙江省余姚市(县级市)和深圳市、上海市、陕西省的应急指挥平台建设现状的调查为基础,提出了县级城市应急管理平台的设计原则和建设方案,是工程领域和应急管理领域的学科交叉成果。
基层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研究。刘子森(2017)《县级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分析了基层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能力不足的原因,其中“市管县”的体制弊端和干部考核机制的局限性对于基层政府应急管理具有普遍意义。
国内风险管理现状 第3篇
近年来,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工业持续增长, 但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 总体来说安全管理相对滞后, 安全管理方面的投入不足, 为了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分析国外先进经验, 归纳和总结国内企业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改进措施, 对于防止事故发生、保障劳动者安全、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国内外安全管理发展现状
20世纪50年代起国外工业较为发达的一些国家开始了安全立法并建立了相应的研究机构, 逐渐建立了事故频发倾向理论、社会环境理论、因果链锁理论、能量以外释放理论、轨迹交叉理论、事故致因突变理论等一系列事故模式理论, 现阶段的所有安全管理理论、风险评价方法、事故调查分析方法都是在以上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创新和完善而来的, 目前较为先进的风险评价方法有HAZOP分析 (危险性与可操作性分析) 、PRA (风险概率评价法) 、ORA (定量分析法) 、头脑风暴法等方法。较为成熟的管理体系有OHSAS1800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HSE (环境、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 以及国家安监总局从2010年推行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常用的事故分析方法有FTA (故障树法) 、FMEA (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方法) 、变更分析方法等, 这些体系的推行和各类方法的使用, 使得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得到逐步提高, 事故率也在稳步下降, 企业员工的安全意识不断强化, 形成了一种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氛围, 在这方面做的较好的企业国外有美国杜邦公司、英国 (荷兰) 壳牌石油公司、国内做的好的有中石油、中海油等公司, 这些企业的共同点都是有比较完善的安全管理网络以及管理体系, 公司的最高层非常重视安全, 全员参与管理, 坚持开展风险评估与管理, 不同的是国外的企业更注重于实践、更能够切合自身实际, 多数企业有自己的研究机构、培训机构, 能根据自身实际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 建设具有自身特色企业安全文化, 而国内企业在这方面还是有不少差距。
2 国内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国内大型的企业集团对安全都相当重视, 以石油、化工、电力、冶金、煤炭等行业为主, 各大企业在长期的安全工作中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安全管理模式, 但是大部分中小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则是参差不齐, 尤其是小型的民营、私营企业以及部分老旧的国有企业, 在安全管理中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安全基础设施薄弱。部分企业在项目建设初期, 缺乏论证、调研, 项目选址规划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 存在先上项目再补手续等情况, 建设项目“三同时”落实不到位、安全设施竣工验收不规范等现象;部分企业设施设备陈旧, 生产工艺落后, 更新换代较慢, 与现阶段安全生产标准、规范不符合, 这些问题的存在, 从根源上阻碍了企业安全发展。
二是安全资金投入不足、不均衡。安全投入是指为了保障企业安全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的一切人力、物力、财力费用的综合, 它不仅是提高从业人员安全素质、事故预防处置能力, 更重要的是改善劳动条件实现本质化安全的重要保障。但由于安全投入属于隐性成本, 不会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 所以造成企业对安全投入不重视, 投入不足, 或者安全专项费用被变相挪用;另外由于认识的不足以及管理水平限制, 安全投入存在不均衡现象, 主要设施、显著部位投入过度, 重复投入, 附属设施、隐蔽部位则投入不足, 短板效应明显, 这样既浪费了有限的资金, 也没有达到预期的安全防护效果, 无法真正起到实现本质化安全的效果。
三是安全专业技术人员短缺。随着社会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 各类新技术、新工艺的使用、新的产能项目不断建设, 需要有专业的安全技术人员对其进行管理, 开展相应的作业危险性分析、安全评价、制定相关安全操作规程, 编制对应的应急预案、设置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 配备必须的劳动防护用品, 同时新的法律、标准、规范的不断出台, 需要有专业的人员进行贯彻落实, 对基层开展宣传教育和培训, 人员配置问题日益突出。部分小型企业没有专业的安全管理人员和机构, 由生产、保卫或其他部门和人员兼任, 或者设置了管理机构但管理人员非专业人员, 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无法胜任安全管理工作, 造成整体安全管理水平落后。
3 解决问题的方法探讨
一是强化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安全管理重心前移, 从建设项目的调研、论证、立项、规划选址, 安全管理就应当参与其中, 按要求进行安全生产条件论证、编制安全专篇、进行安全预评价, 项目竣工后开展安全防护设施竣工验收评价, 严格落实建设项目安全生产“三同时”制度, 确保投入运行的是一个规划合理、条件充分、防护齐全的本质安全化的项目, 坚决杜绝边运行边整改, 先运行后整改的现象发生。一切生产经营动都是围绕和依靠基础设施开展的, 只有基础设施做到了本质安全化, 安全管理才有立足点, 安全投入才能见实效。
二是加大安全投入力度, 做到均衡投入。首先要对企业进行全面的风险辨识, 找准风险点、危险源, 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 风险较大的薄弱环节, 弥补安全管理中的短板, 先消除木桶效应, 再稳步提高整体的防范措施, 同时要认识到安全投入不仅仅是设备设施方面的投入、还包括人员的配备、员工的激励、技能素质的提高、领导的重视、部门之间的配合等各方面全面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 另外要科学合理的安排投入结构, 完善安全投入的相关制度, 加强安全投入监管, 才能有效保证安全投入, 做到均衡投入, 才能做到安全投入真正消除风险, 保障安全生产。
三是加强安全技术人才队伍的建立。要着手建立起一支懂安全、爱安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从企业高层到基层安全管理人员具备相应的安全管理知识、安全技术理论和安全技能水平, 同时要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 营造一个有利于安全技术人才发展的环境, 健全竞争机制, 完善考核制度, 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制度, 使安全人员有目标、有奔头, 切实能感受到努力见成效, 付出见回报。形成一个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的用人环境, 这才有利于安全技术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 最终形成一个安全工作人人爱干、人人想干的良好局面, 从而实现安全生产工作的持续稳定好转。
摘要:本文简要阐述了国内外安全管理发展现状以及国内外的差距和安全管理先进企业的一些自身管理特色, 同时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国内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关于解决此类问题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安全管理,安全投入,发展现状
参考文献
[1]慕国庆.安全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J].《山东工商学院报》, 2012, (04) .
[2]赵千里, 周松忠, 党明智.现代企业安全投入运作框架的探讨[J], 《采矿技术》, 2003, (02) .
国内风险管理现状 第4篇
关键词:管理创新;核心竞争力;能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105-02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成为现代成功企业的突出标志,而管理创新更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保障,企业在运行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新情况和新变化,顺利度过环境变化需要企业对自身进行管理变革。所以,为适应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技术革命及全球化竞争对生产经营活动的新要求,迫切需要对企业自身的价值观念、制度框架、组织模式和管理方式进行创新,建立起新的机制,以获得核心竞争能力来解决现有管理问题。因此,管理创新是现有形势下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对于推进国内企业改革总结了理论依据和经验。
本文从现有形势下国内企业管理创新产生的问题入手,充分借鉴和吸收了国外先进管理创新思想和经验,归纳了国内企业管理创新的实现途径,从而构建出符合我国现实情况的企业管理创新理论框架,为推进国内企业改革创新提供了一些建议与思路。
一、理论框架
1.管理创新的基本内容
管理的实质在于创新,从经济学角度看,人类的有限资源与无限需求之间矛盾尖锐,需要适时做出调整以适应环境的变化。管理创新就是企业把新的管理要素或要素组合引入企业管理系统以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创新活动,包括三个含义:管理的创新、对创新活动的管理、创新型管理。
对于管理创新的主体,理论界和企业界大多数深受20世纪初约瑟夫·熊比特创新理论的影响,认为创新主体是企业家,但从企业管理创新的实践来看,还包括在企业中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并使创意付诸实践的人,主要包括企业家、各层管理者和员工。
管理创新的划分种类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如下。
第一,管理观念创新。体现为企业活动的思维方式和指导思想,管理者需要打破现有心智模式,有针对性地积极寻找机会、尝试各种可能性、探求问题答案,从而改进和突破原有的管理方法。
第二,战略管理创新。战略创新是企业领先他人的基本条件,坚持面向未来是为了更好指导当前,企业要不断创新战略管理方式形成核心能力的突破性进展,使自己永远走在市场的前列。
第三,组织机构创新。组织机构创新主体是所有成员,对象是各个子系统及其相互作用机制,诱因既可能是外部环境变化也可能是内在需要,并非是对其他组织创新成果的简单转移,学习型组织就是一种能够不断学习和自我创新的横向网络管理创新系统。
第四,人力资源创新。要求管理应当在“以人为本”的过程中逐步走向知识、智力、技能和实践创新的管理,最大限度地对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即“能本管理”。能本管理通过采取有效的方法,从而实现能力价值的最大化,帮助员工激发出富有效益的创新。
第五,企业文化创新。企业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要吸收容纳社会进程中的新文化要素,融汇现代科学与教育新内涵,形成具有现代、竞争、民主、法制的文化意识,使企业充满生机活力。纵观世界成功企业的经营实践,文化创新必不可少。
2.管理创新的阶段
一般来说,管理创新过程包含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对现状的不满。管理创新的动机大多都源于对公司现状的不满。第二阶段:从其他来源寻找灵感。灵感可能来自其他社会体系的成功经验,也可能来自未经证实却有吸引力的新观念。第三阶段:创新。管理创新人员通过重复、渐进的组合方式将各种不满的要素、灵感以及解决方案结合在一起,并找到一个清楚的推动事件。第四阶段:争取内部和外部的认可。需要有一个威望高的高管参与发起创新,而且只有尽快取得成果才能证明创新的有效性。
二、国内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及措施
1.国内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及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技术创新的速度和扩散的程度在逐步加深,全球市场产品同质化程度在进一步加强。在此新形势下,战略管理逐渐得到重视,国有企业开始把培育核心能力作为企业战略的重点。根据最近几年调查显示,大部分企业具有经营战略,能够根据经营环境和执行情况的变化进行战略调整,其中部分企业应用了成本领先战略、产品服务差异化战略和聚焦战略并取得了成效。
根据调查可知,我国企业多以直线职能制为主,部分采用事业部制、矩阵制、多维立体制等组织结构,组织形式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但是组织结构选择和设计过于单一,管理跨度过宽,直线指挥系统与职能参谋系统相互交叉,管理组织的适应性差、工作效率低下。
当前诸多企业已认识到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但是管理理念上的差距,在人力资源投入方面也明显不足。据最近几年调查显示,多数企业制订了人力资源规划并与经营战略相结合,在员工培训与再教育上设有专门机构和培训计划;但是大多数企业并不能使员工与企业发展融为一体,较少企业有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计划。
综合上述现状,我国企业管理创新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与发国家企业相比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回顾中国企业的管理进程可知,我国企业虽然管理创新能力有所提升,且个别企业进入了世界500强的行列,但是在管理创新的具体实践中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创新观念落后。二是领导全局战略观薄弱。三是创新人才培养的缺乏。四是“人本”管理观念淡薄。而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之一就是坚持管理创新。
2.推进企业管理创新的措施
根据上述国内企业管理创新现状和突出问题的分析,认为国内企业需要在把握现有形势的情况下,认真探索出符合“中国模式”的管理体制。措施概括如下:一是转变观念,建立创新战略思想,转变竞争观念与知识体系。二是完善体系,加快人才培养速度与质量,提高中层领导者的创新意识和管理实践。三是以人为本,实现多元化管理创新目标。企业为利益相关者服务,向员工持续提供客户化的人力资源产品与服务。四是进一步推进信息化管理的进程,引导企业构建电子商务平台和信息门户,实现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的优化创新。
三、企业管理创新的实现途径
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管理创新能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规范合理,实现人、财、物等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使企业在竞争中求得发展。具体实现途径如下。
1.积极推进企业组织结构创新
组织结构创新的方向就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考虑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对未来的经营方向、目标和活动进行系统筹划,建立起以市场为中心的市场信息、宏观调整信号和及时做出反应的反馈应变系统,注重资产经营、资本金的积累等。
2.鼓励企业技术创新
在内部技术创新方面,通过自身知识与资源的积累,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与新产品开发,形成技术开发与企业发展良性循环;在外部技术创新方面,主要包括技术外购、企业联合创新、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和风险投资创新等。
3.加强企业管理制度创新
现代企业制度创新以社会经济制度为基础,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经济组织形式及人们认识程度相关联,涉及企业内部与外部各方面,包括企业产权制度创新、企业组织制度创新、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和企业分配制度创新。目的是建立一种更优的制度安排,帮助企业获得更高的效率。
4.树立“能本管理”观念
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快速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员工的创造性和智力资本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资源,同时企业的管理方式也从“物本管理”过渡到“人本管理”,进而深化为以人的能力为核心的管理,也就是“能本管理”。在信息时代,企业间竞争的实质就是高素质、高创新能力的人才的竞争,企业的管理核心也应演化为对人的培养,走向人本管理的高级阶段。
5.提升管理主体创新能力
培育主导管理创新前沿和领导市场竞争潮流的“企业家阶层”。政府应着眼于为企业家提供一个开放和宽松的环境,建立一套科学、公正的考核与晋升体系,建立经营者人才市场、企业家资格认定系统、继续教育培训机制等,以促进企业经营者职业化。同时,应注重全员性创新,需要员工的理解、合作与参与,重点学会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考虑实行公有产权与个人产权的联合,让企业员工自愿持股,使责、权、利真正统一。
6.重视企业发展战略创新
要在总结成功企业战略管理经验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创新战略。强化企业战略管理创新的自主意识,选拔、培训适应战略管理新要求的管理者,对企业战略管理各要素按照当前所面临的新问题和要求进行重新整合;同时,要打造和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要求中国企业建立高层决策者战略评价机制,妥善地实施企业内外交易性战略,通过核心能力分析,帮助企业把握核心能力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注意核心产品的战略性市场开发,为企业核心能力培育提供物质保证。
四、结论
本文以当前形势下国内企业管理创新中面临的问题入手,在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管理创新思想和经验总结基础上,为国内企业管理创新提供了措施和实现途径。主要结论包括如下:一是对企业管理创新问题需要从管理观念、战略管理、组织机构、人力资源和企业文化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研究。二是国内企业管理创新虽初见成效,但仍任重道远。我国企业管理创新虽然获得成果,但与发达国家企业先进的创新体系相比差距较大,而缩小差距的途径之一就是要坚持管理创新。三是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和成熟经验,有助我国企业成功实现管理创新,构建具有“能本管理”特色的企业文化。
作者本人在对管理创新的实践和未来发展方向研究中发现,虽然学者们的管理理念层出不穷,但在实用性上都存在部分局限和条件。因此,本文重在归纳出一些普遍的、具有一定的长期性、适用性和启发性的管理创新思想,重在对国内企业管理创新最新实践展开,试图对国内企业管理创新产生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沈萌.浅谈企业管理创新过程[J].经济视角,2010,(1).
[2]钱颖.试论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发展趋势及其途径[J].价格月刊,2008,(9).
[3]曾刚.关于企业管理模式与创新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5篇
孟凡波薛宇
(青岛理工大学民生银行青岛分行)
摘要:项目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工程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风险识别,评价和管理,其目的在于通过对项目环境的不确定性的研究与防范,达到降低损失和成本的目的关键词: 项目风险管理理论实践
1.国际方面
1.1理论研究:
一般认为,美国学者格拉尔在 1952 年的调查报告《费用控制的新时期-风险管理》中首次提出“风险管理”,揭开了风险管理研究的序幕(也有人认为是法国著名保险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Henri Fayol)于1949 年提出的)。
上个世纪60 年代,项目风险管理的系统研究蓬勃开展,各种地区性或国家学术机构都对项目管理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讨:如位于西弗吉尼亚州摩根城的国际计算机教育促进协会,项目管理论坛,宾夕法尼亚州的项目管理协会(PMI),俄罗斯项目管理协会(SPMA),英国的项目经理协会,澳大利亚项目协会等。风险管理是一门新兴边缘科学,特别是在金融和保险业,获得高度的重视和迅猛发展,但由于该学科年轻和旺盛的生命力,其理论和方法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发展和完善,国际上的研究趋势是采用系统的方法,如神经网络、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系统动力学等,对整个风险管理的过程进行规划和控制。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发展很快,在英美的发达国家,风险管理研究十分活跃。1983 年美国RIMS 年会上,世界各国学者共同讲座并通过了“101 条风险管理准则”以作为各国风险管理的一般准则。其中包括风险识别与衡量,风险控制,风险财务处理,索赔管理,职工福利退休年金、国际风险管理,行政事务处理,保险单条款安排等技巧,交流和管理哲学等。此后,英国 C.B.Chapman 教授在《RiskAnalysis for Large Project: Model, Method and Case》一书中提出了“风险工程”的概念。
风险工程是对各种风险分析技术的集成,以更有效地进行风险管理为目的,使得在较高层次上大规模的应用风险管理研究成为可能。经过几十年的理论研究和探讨以及在实践中的初步应用,国际学术界已对风险管理的理论达成一致的看法,认为项目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工程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风险识别,评价和管理,其目的在于通过对项目环境的不确定性的研究与防范,达到降低损失和成本的目的。
1.2实践方面:
理论的发展是为了指导实践,人们从系统的角度,认为持续的风险评估和团队风险管理构成了项目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Ralph L.Kilem 等人在其《降低项目风险》一书中提出采用系统方法来处理风险,并提出识别、分析和控制不同风险的理论框架和实用方法,从实践中针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做了一些切实有效的工作。
Shen8通过在 1997 年的一项关于工期延迟问题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得出 8 个对工期影响重大的主要因素的权重,指出不充分和错误设计信息是导致工程延期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地质和天气状况的变化,同时还给出了防止工程工期延误的 7 个最有效的方法。人们将从实践当中所获取的经验信息进一步研讨归纳,著名项目管理大师 Harold Kerzner 博士提出了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并在北电网络等公司得到应用,由风险管理研究和开发项目合作组(Rish Managemen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Collaboration)研究的风险管理成熟度模型,来评价组织当前的风险管理成熟度级别,为改进识别现实目标、发展或提高其风险管理能力成熟度设计行动计划.2.国内方面
我国对项目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计划经济体制下,绝大多数重大工程项目的投资主体是政府,客观上导致了项目投资者和实施者的利益分离,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和管理能力缺乏。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逐渐开始对项目风险性的认识,转变以前的项目风险所产生的损失都由政府承担的思路,开始推行“谁投资,谁决策,谁承担责任和风险”的原则,真正实行“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运营方式。
2.1理论方面:
对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方法和角度大体是从技术角度入手的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方法学,从工程角度入手的项目系统风险方法学,从组织角度入手的企业资源计划等来进行的。
我国对于风险问题的研究是始于风险决策,“风险”一词最早由周士富提出,1987 年清华大学郭仲伟教授《风险分析与决策》一书的出版标志着风险管理研究的开始。此后,有关学者和专家对风险分析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大部分理论体系还停留在郭教授最初提出的体系基础上。随着学术界对项目管理和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日趋关注,各种学术会议相继召开,如由我国优选统筹法与经济学数学研究会项目管理研究委员在 1991 年召开的第一界全国项目管理学术交流会,1995 年召开的首届国际项目管理学术会议等,标志着学术界对项目管理方面研究的进一步提升。
2.2实践方面:
我国的项目风险研究起步较晚,但在实际工程项目中也有一些实践经验及应用研究,如黄河小浪底工程,京九铁路,江苏润扬大桥,重庆轻轨建设项目等,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研究成果。但其应用还是局限在某个项目范围和局部领域,如从国内开发的软件和应用方面来看,北京梦龙科技开发公司、大连同洲电脑有限公司等公司开发的有关风险管理软件,仍主要采用计划协调技术而没有针对项目的整体风险,而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北京中科项目管理研究所研制的项目风险分析系统PriskA(Project Risk Analysis)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进行项目的风险分析,由于项目风险管理涉及的研究范围很广,在应用方面,还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完整性和专业性。并且,在我国的实际项目实施当中,还存在一些不适合商业运作的不和谐因素,客观上对项目风险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参考文献:
[1] 邱菀华现代项目风险管理方法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 汪应格系统工程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 郭仲伟风险分析与决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7
国内外项目管理承包现状 第6篇
工程项目管理学科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在工程项目管理方面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科学体系。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建设部与国家计委、经贸委意欲尽快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行工程总承包与工程项目管理的指导意见》和((工程项目管理(服务)办法,以制定工程总承包与项目管理(服务)的实施细则,规范其基本做法,进一步促进其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从而指导我国工程总承包与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开展,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与国际惯例接轨。项目经理(PM)在我国已成为新世纪黄金职业,项目管理师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已开始试点。作为当今时代商海先锋,掌握着我国经济腾飞脉动的特殊群体,项目管理知识的学习迫在眉睫。今天,我国的项目经理角色群体的服务目标已经被赋予全球视角。
为实现21世纪我国的新发展,强化我国的产业竞争力,就必须分析和研究当前国内外工程项目管理科学体系发展的现状,尤其是近年来国际上比较先进的工程公司,为了适应项目建设大型化、一体化以及项目大规模融资和分散项目风险的需要,推出了一些成熟的项目管理方式。研究这些管理方式,了解和掌握国际通行的模式、程序和标准,取长补短,参考借鉴,以人为本,与时俱进。这对于探索符合我国基本建设客观规律的管理体制,有效地实施建设项目的进度、费用和质量三大控制,获得最佳的投资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我国企业尤其是我石化企业正进行的结构调整、改制分流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项目管理承包(PMC)
国外目前的现状对美国、加拿大的柏克德(BECHTEL)、凯洛格(KBR)、福斯特威勒(ROsTERWHEELER)、鲁姆斯(ABBLUMMUS)、浮卢(FLOUR)、兰万灵(SNCLAVALIN)等六家国际大型工程公司的工程项目管理进行考察,这些国外企业的比较先进的工程项目管理形式主要是项目管理承包。此外,还有项目管理组(PMT)和施工管理(CM)等。PMC是指项目管理承包商代表业主对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项目管理,包括进行工程的整体规划、项目定义、工程招标、选择E、P、C承包商,并对设计、采毋≈、施工过程进行全面管理,一般不直接参与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和试运行等阶段的具体工作。PMC的费用一般按“工时费用+利润+奖励”的方式计取。PMC是业主机构的延伸,就从定义阶段到投产全过程的总体规划和计划的执行,对业主负责,与业主的目标和利益保持一致。
对大型项目而言,由于项目组织比较复杂,技术、管理难度比较大,需要整体协调的工作比较多,业主往往都选择PMC承包商进行项目管理承包。作为PMC承包商,一般更注重根据自身经验,以系统与组织运作的手段,即业主首先委托一家有相当实力的国际工程公司对项目进行全面的管理承包。其次,把项目分成两个阶段来进行,第一阶段为项目定义阶段,第二阶段为项目执行阶段。在项目定义阶段,PMC的任务是代表业主对项目的前期阶段进行管理,即对项目进行多方面的计划管理(PROGRAMMANAGEMENT)。比如,有效地完成项目前期(FEL)阶段的准备工作;协助业主获得项目融资;对技术来源方进行管理,对各装置间的技术进行统一和整合;对参与项目的众多承包商和供应商进行管理(尤其是界面协调和管理),确保各工程承包之间的一致性和互动性在执行阶段,由总承包商负责执行详细设计、采购和建设工作。PMC在这个阶段里,代表业主负责全部项目的管理协调和监理作用,直到项目完成。在两个阶段中,PMC都及时向业主报告工作,业主则派出少量人员对PMC的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总之,力求项目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总成本最低。
PMC可分为三种类型:
(1)代表业主管理项目,同时还承担一些界外及公用设施的EPC工作。(EPC,即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是英文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truction的缩写)。这种方式对PMC来说,风险高,而相应的利润、回报也较高。
(2)代表业主管理项目,同时完成项目定义阶段的所有工作,包括基础工程设计、±10%的费用估算、进行工程招标选择EPC承包商和主要设备供应商等。
(3)作为业主管理队伍的延伸,负责管理EPC承包商而不承担任何EPC工作,这种方式的风险和回报都比较小。
为了使公司组织机构更有效地为项目服务,大多数工程公司都是采用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矩阵型的项目管理机制,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即以永久的专业机构设置为依托,按项目组织临时的、综合严密的项目管理组织,具体组织实施项目建设。公司常设专业职能部门负责向项目组派出合格的人员,并对其派往项目组的人员给予业务上的指导和帮助,但不干预项目组的工作,项目组人员应同时向项目经理和各自部门汇报工作。采用矩阵型的项目管理模式,不仅便于专业人员的培养,有利于专业水平的提高,而且便于专业人员的调配,保证专业人员的工时得到充分利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将多专业人员调配到某一项目上,便于协同工作和对专业人员业绩和能力的全面考核。
大型的工程公司不仅有良好的项目管理体制和机制,还都有先进的项目管理技术和手段作支撑。
2、实行PMc模式应当具有的条件任何一种项目管理方式都有其特定的使用条件和存在理由,PMC也不例外。PMC通常用于具有这样特点的国际性大型项目中:一是项目融资超过l0亿美元,并且有大量复杂的技术含量;二是业主方面包括许多公司,甚至有政府部门介人三是需要得到商业银行或出口信贷机构的国际信贷;四是业主不以原有资产进行担保五是业主想完成这个项目,但是由于内部资源短缺而难于实现。在国内,在没有政府担保的情况下,国际银行的贷款从未超过l0亿美元,因此采用PMC项目管理方式有利于增强项目融资能力,增强向国际信贷金融机构融资的项目可信性。但是,PMC管理方式在报酬系统设计、项目VIP(VALUEIMPROVINGPROCESS)、项目融资、项目风险分散等方面有许多好的做法,适应了目前大型国际工程多项目、高融资、低风险要求。
3、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现状及主要差距
目前,我国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建设企业,尤其中国石化企业工程项目管理的开展与国外相比,差距是多方面的,根据考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多数石化企业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企业没有建立与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相对应的组织机构和项目管理体系。除极少数设计单位改造为国际型工程公司外,多数开展工程总承包业务的设计单位没有设立项目控制部、采购部、施工管理部、试运行(开车)部等组织机构,只是设立了一个二级机构工程总承包部,在服务功能、组织体系、„技术管理体系、人才结构等方面不能满足工程总承包的要求。监理企业一般把服务领域局限在专业工程的施工阶段监理上,组织结构、技术标准体系和人才结构都不能满足全过程、全方位项目管理服务的功能。
(2)多数石化企业设计、施工、监理没有建立系统的项目管理工作手册和工作程序,项目管理方法和手段较落后,缺乏先进的工程项目计算机管理系统。设计体制、程序、方法等也与国际通行模式不接轨。而国外一般都具有高水平的信息管理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工程项目实施和管理有强大的基础数据库作支撑,高水平的CAD辅助设计系统和集成化的项目管理系统得到普遍采用,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科技创新机制不健全,不注重技术开发与科研成果的应用。企业普遍缺乏国际先进水平的工艺技术和工程技术,没有自己的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独立进行工艺设计和基础设计的能力也有待加强。而国外的却非常重视技术开发,尤其善于与研究机构合作,将专利技术转化为工艺设计和基础设计,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
(4)企业高素质人才严重不足,专业技术带头人、项目负责人以及有技术、懂法律、会经营、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缺乏。尤其是缺乏高素质、能按照国际通行项目管理模式、程序、标准进行项目管理的人才,缺乏熟悉项目管理软件,能进行进度、质量、费用、材料、安全五大控制的复合型的高级项目管理人才。
(5)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工程公司数量太少,目前只有化工、石化等行业有少数国际工程公司,并且业务范围较窄,国际承包市场的占有份额较小。如美国的柏克德公司每年总营业额为l30亿美元,而我国在2001年对外工程的总营业额仅为89亿美元,还不及美国一个工程公司。这些外国公司业务领域宽,涉及多个行业而且都是跨国公司,国外营业额占总营业额的50%左右,有的甚至更高,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其中EPC总承包占业务总量的60%~85%,并具有很强的融资能力,在市场上竞争力很强。6)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除了1984年国家计委、建设部颁发的((工程承包公司暂行办法》外,目前还没有制定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的有关法规。
(7)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的市场发育不健全,多数国有投资为主体的项目业主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不愿采用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方式组织项目建设等。
4、国内工程公司应如何有效实施PMC模式
4.1正确处理PMC管理方式和其他项目管理形式的关系项目前期工作、项目EPC服务或者EPC,仍是国内工程公司工作的主要内容,是PMC管理的组成部分,其管理的基本原则、方法并没有改变。在管理方式上,只是根据项目投资大小、风险分担方式、业主项目管理人员多少,决定最优的项目执行模式,如南海乙烯、扬巴和漕泾乙烯。并不是PMC来了,项目管理的其他形式就过时了、落后了。因此,就国内工程公司的任务来说,继续提高项目水平,培养项目管理人才,仍旧是主要任务。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国内大型合资项目普遍采用PMC项目管理方式,尤其是利用国际信贷资金项目,这是国内工程公司认识掌握PMC的良机。因此,在加强项目管理的同时,要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特别是国内第一流的大型工程公司,应该积极行动,不能认为国内EPC还没有被认识,PMC还很遥远,放弃发展机会。从政府角度看,也应该支持国内大型工程公司向PMC方向发展,这不仅是提高国内工程公司项目管理水平的问题,同时也是走向国际大市场的需要;是带动我国工程建设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需要。
4.2积极学习项目融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大量资金寻求投资机会和投资回报是必然的。在现阶段由于国内资金还比较有限,同时由于中国股市不规范,因此国内各种基金的成立虽然不少,但主要集中在操作股市上,这种现象是不会长久的。随着中国国内股市的规范和资金的增加,成立各种投资性基金的趋势不可避免。今后十年或二十年的时间,必然是国内资本市场兴起、规范和大发展时期,能否把握这种机遇,对工程公司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目前项目融资已经作为一种融资方式而存在,其核心是筹划融资结构,避免融资风险。世界发展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欧洲发展银行以及比较大的投资机构,对项目融资都有比较繁杂而严谨的操作规程,需要认识它,熟悉它。搞PMC而没有项目融资,没有项目风险管理,不是完整意义上的PMC.4.3正确认识项目管理集成化、基准化特点,提高项目管理水平项目管理集成化是指利用项目管理的系统方法,对项目相关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合理使用项目管理技术和应用工具,实现项目管理效益的最大化的过程。项目集成化管理包括了两个层次的集成,其一是以工程数据库和管理数据库为基础,完成设计、采购、施工业务流程的集成;其二是以工程数据库和管理数据库为基础,围绕进度、费用、资源、质量管理的集成。项目管理集成化对提高项目管理公司或项目承包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5、探讨与建议
5.1促进项目管理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建立科学的工程项目管理体系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作业过程,工作建设实施过程中需要快速处理大量的数据,及时显示当前工程项目实施效果(进度、费用、质量等)有无偏差,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和指导下步工作,这样庞大的工作量只有领先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这个现代化工具和手段才能完成。因此,管理软件的应用是实施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实现与国际管理模式接轨的重要手段和标志之一。推广应用管理软件,必将使我国项目管理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由于工程总承包与项目管理是以系统工程学、控制论和信息论为理论基础,采用赢得值原理、信息集成技术和矩阵式管理结构,以高度专业化、科学化、市场化的手段,对项目实施的进度、费用、质量、资源、财务、风险、安全等建设全过程实行动态、量化管理和有效控制,以达到最佳的投资效益。目前工业发达国家的工程公司和项目管理公司,都建立了本企业的工程项目管理体系。因此,建议组织各方面专家深入研究项目管理体系,以指导工程总承包企业和项目管理企业建立和完善其项目管理体系。同时,建立对企业项目管理体系的考核制度,以促进项目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
5.2要重视为工程项目管理进行风险补课如何进行风险分析是目前国内从事工程项目管理和工程项目管理研究的工作者普遍关心的问题。我国在这方面刚刚处在起步阶段,对风险分析与评价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缺乏系统化和科学化,工程项目风险分析的研究领域几乎还处在空白状态,大部分工程项目的风险分析还处于定性阶段,缺乏系统性定量的分析方法。风险管理仍然是个新鲜事物。美国企业对于风险管理的态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风险管理已渗透到企业中,所有的大型公司中都任命了一名负责风险管理的副总载和一名资深风险管理人员。形成和接受了一种“风险文化”并被视为经营企业的过程中一部分很重要的成本。这种做法及其运作模式很值得我们借鉴。
国际清算银行拟定的巴塞尔新协议要求,各国从事国际业务的银行要对债务和业务风险进行管理。这意味着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会从银行系统推广到私有和公有行业。在通过制度的方法将风险减低到可以接受的地步方面,我国落后于西方。例如在财务计划方面就急需完善石化项目责任成本预控机制,这已经引起国际专家的提示。因此,要进行文化上的转变——工程项目管理体制要积极地承担风险和进行风险管理,而不要依据传统的方法如规避风险以及其他被动防御的策略。将风险管理系统仅仅只是嫁接到现有的体制上,其程度是很肤浅的。这种做法也是很危险的。因此必须要重视进行风险补课,尤其要重视工程项目管理风险补课。
5.3我国石化项目责任成本预控机制急需完善近年来,随着石化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加强施工项目成本的管理与控制已经成为施工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它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先进管理方法。石化项目责任成本预控机制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就是:建立一个体系,落实五项制度,实现两个挂钩。①建立一个体系,即建立项目成本责任控制体系。②落实五项制度,即施工方案的逐级优化制度、工程数量的逐级控制制度、责任预算的动态调整制度、“零利润”集体承包制度、项目经理基金调控制度。③实现两个挂钩,即工程公司向项目部收取企业费用同责任预算编制挂钩,项目部职工工资收入同责任预算执行情况挂钩。
工程项目责任成本预控机制的实施步骤和具体做法有:
(1)规范操作流程。具体为制定相关办法;做好开工前的准备工作编制项目责任预算,确定项目上交款指标,公司总经理与项目负责人签订责任预算承包合同;建立项目内部责任体系;分解责任预算;进行责任成本核算;绩效评价。
(2)处理好三个层次的经济关系。具体为处理好公司与项目部的经济利益关系;处理好项目部与各责任中心的经济利益关系;处理好责任中心与作业职工之间的关系。
(3)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具体为建立公司、项目部两级成本管理及相应的两级责任成本管理机制,明确职责和权限;建立责任成本督察制度;建立责任成本绩效考评制度。
总之,成本控制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效益,工程产品的价格一旦确定,成本便是最终效益的决定因素,只有控制住成本,利润空间才能打开,而又因为工程产品的一次性,其成本控制没有现成的依据可循,更需要因项目而异,因时间而异。
5.4改造和培育一批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在市场准入政策上予以扶持
(1)鼓励有条件的大型工程设计、施工企业可以通过改造和重组,调整结构,完善功能,充实人力资源,尽快成为具有设计、采购、施工(施工管理)、开车功能的国际型工程公司。故对具备施工管理能力的大型设计企业,在转为工程公司时在申请相应的施工承包资质时应给予政策支持。对具备设计能力的大型施工企业,在申请相应的设计资质时予以政策支持。
(2)改造和培育一批工程项目管理企业。有条件的工程咨询、设计、施工、监理、招标代
理和造价咨询企业,可以通过充实相应的工程项目管理专业人员,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完善项目管理体系,成为专业化的工程项目管理(服务)企业。故对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在申请咨询、设计、监理、招标代理和造价咨询资质时应给予适当政策支持。
国内风险管理现状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