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图能力范文
构图能力范文(精选12篇)
构图能力 第1篇
一、深入观察,精心选择典型化校园风景
中学生对校园风景熟悉,也充满感情。美丽的校园、高高的教学楼、精致的假山石、生动的雕塑、青翠的秀竹,这些常见的校园风景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情调,观察角度的不同,传递给观察者的感受也不尽相同。因此,学生们在校园风景写生时的选景取材就可以依托观察这些实物时的感受来获取。但最初的感受往往不够深刻,想要重新找回第一阶段的视觉感受,深入的审视、体会必不可少,同时还应联系当前的实物,加强对校园风景人文背景、自然特色作些调查研究。这样便可认定风景的内容特征,初步明确校园风景的结构形式美感和构图亮点。
摄影是一种记录的艺术表达,但绘画则有别于摄影,一方面它讲究忠于客观存在的事物,另一方面又是作画者的构思、立意从心象变为物象的过程和产物。换言之,绘画不仅仅是对风景的内容和细节原封不动的摄录,而是有所取舍和扬弃的。校园写生的构图,首先要明确告知学生,并不是眼见事物的单纯罗列,而是要体现出虚实的变化,主次的区分。好的校园风景画是选取一个有特色的、有变化的、有对比的写生景物,找出典型形象,并融入作画者的主观审美意识,采用取舍、移景、概括等方式重新解构画面。
二、加强训练,掌握校园风景构图技巧
构图与构思是绘画创作过程中紧密联系的两部分,先构思后构图,有了构思才有了作画的基础。不过并不是说构思好了就一成不变,相反在构图过程中可能会对既有的构思予以修正或者出现新的想法重新构思。因此,在创作实践过程中加强构思训练是绘出优秀作品的重要前提。
构思完成后,就是构图的开始。构图的过程其实就是处理矛盾、利用矛盾和统一矛盾的过程。在一幅画中存在诸多关系,如曲直、虚实、主次、藏露、大小、疏密等。所谓构图就是要体现出这些密切相关的关系。好的构图需要将这些对立关系统一在画面中,在丰富多彩的景物中理出脉络、分清主次,使画面主题鲜明、内容突出,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在学生校园取景构图时,写生画面里会存在很多对立并存的关系,这需要我们用敏锐的观察力进行观察和独特的表现力进行处理。构图应该一目了然,不多也不少,让人很直接的进入主题,这就需要突出主体,将次要的景色虚化些,使画面产生强烈对比。学生在处理画面时,将看到教学楼、树木、花花草草统统勾画到画面上,平等对待,这样画面效果就“平”“乱”。构图时就是学生处理各种对立关系的过程,做到胸中有全局,利用各种对立关系,充分突出主体。首先做到突出画面主体,围绕主体的部分形成画面中心。写生取景中画面只有一个主体中心。主体不是根据根据画面物体大小定论,而是要从选什么题材下手。其次,在有限的空间里必须选择重点纳入画面,合理地取舍。绘画之所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就在于此,可以主观处理画面。对画面无益的舍弃,可以是琐碎的树叶、影响树木动态的枝干、与主题无关的长廊等。而对画面有益的留下,突出画面主题的景物集中起来,甚至还可有意的移入一些景物,以利于主题的突出体现表达。再次,风景画中包括了近、中、远三个层次,远景虚朦,近景可以细微也可以简略,一般将主体安置在画面中景,易于突出主体、平稳。
三、转变观念,培养构图的创新意识
惟改革者强,惟创新者进。虽然构图法是相对固定的,但是,灵活运用和与时创新都是现实可行的。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平时观察事物就要用“形式美的眼睛”去看,用审美的头脑去理解、去思索可能的表现方式。作画时,在作画时,风景取景,安排构图,选择色调,线条、色彩、明暗等技法处理,不可按照固定的模式照搬,而是打破固有思维模式,寻求创新方法。应积极的多进行自由创作,尤其是对同一景色进行不同的取景、不同角度、不同空间透视等关系的创作。在进行取景构图训练的同时,我们的绘画意识会发出新的构思。所以,我们必须明确,创新意识在构图创作实践过程中得以培养。
面对自然的写生应重视对自然体验和表现,重视在单纯精练的艺术语言中追求表现的深度,校园风景写生是我们提高造型艺术能力的极好途径。风景写生与想象出来的画面有着根本的实质区别,主体与客体的有机结合,它既是绘画的认识和总结,又是风景写生最确切的含义。同时校园景色五彩缤纷、丰富异常,是我们提高写生构图技能的客观依据。写生训练可培养我们的概括能力、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从而使写生作品更生动、更真实、更具有感染力。在风景写生中,只有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主观与客观、理性与情感,理想与现实等因素融为一体,面对大自然的生机,优美的风景,画出佳作,顺利完成写生任务。
当然,风景写生的构图本身就很难,出新则更难。校园风景写生不仅是实现艺术的过程,更是实现美育的过程。在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中,增进了师生感情,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创造美好的态度,建构一个全新的美术学习天地,这才是校园风景画写生的真正内涵。
参考文献
[1]曹昌武,曹晓楠.绘画构图[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4.
构图能力 第2篇
素描静物写生主要是训练我们的构图能力和造型能力。对初学者来说,一方面通过由简到繁的静物组合写生,掌握构图规律,做到画面对象大小比例安排得当,视点高低适宜;另一方面,也可以自己布置静物作画,从中学习构图的基本知识(如统一和变化;对比和调和;对称和均衡:比例和节奏;静感和动感等等),逐步掌握构图能力,静物的形体结构实际上仍是不同的几何形体的组合,但它比石膏几何形体更不观则、更复杂……素描静物写生是石膏几何形体写生的延伸和发展,它描绘的范围很广,瓜果、蔬菜、花卉、瓶罐、文具等都可作写生的内容。
构图能力 第3篇
【关键词】 构图;印象派;理想化;随机性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派艺术产生以前的西方主流绘画虽然面貌不同,风格各异,但一直承传着文艺复兴以来形成的完美再现现实美和表现深刻主题的传统,所以现代绘画界一般都将其看作传统绘画,使其与注重形式探索的现代绘画相区别。美术史上一般不把印象主义画派看作是现代派绘画,但无论从其对传统的对立的激烈程度来看,还是对现代艺术的影响范围来看,都应当将其划规到大的现代绘画的范围里。尤其是印象派绘画构图形式中所体现的一些艺术观念在某种程度上与现代艺术有相一致之处,是最早冲破传统艺术藩篱的超越时代的创新实践。
一、文艺复兴以来的传统绘画构图
绘画从原始时代的壁画,经过长期发展,不断丰富和成熟,从最原始的松散随意的构图形式,相继发展出了像彩陶、青铜器等工艺器皿上的纯装饰构图,像埃及壁画、汉画像石刻以及宗教壁画、玻璃窗画等装饰与表现相结合的构图,从中逐步形成了对称、平衡、饱满、丰富等基本的构图原则。而这些都是在一些装饰性艺术中形成的基本的形式审美意识。
一般而论,中国到魏晋时期、欧洲到更晚的文艺复兴时期,才相继产生了相对独立的绘画形式,随即产生了比较成熟、完美,又丰富多样的绘画构图。中国画始终与书法保持密切关系,重视主观因素,在画面上寻求围绕意象表现的“经营位置”。而欧洲绘画虽然成熟较晚,但经历了文艺复兴运动的洗礼,更多地受到科学思想的影响,更重视现实中的美的把握,在绘画构图中溶入了科学的透视法,寻求二维平面中的三维表现,并更重视绘画主题的完美表现,因而创造出了理想化的构图模式,并在欧洲绘画中形成传统。意大利文艺复兴大师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等都是在构图的理想化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艺术家。
达·芬奇是最有代表性的文艺复兴大师,他既是艺术家,又是科学家,在艺术、力学、解剖学及很多科学领域都有重要的研究成果。特别是由于他将科学思维引入艺术,对绘画构图及人物造型研究都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如在构图中,特别善于运用稳定、饱满的三角形结构,使画面形象之间产生力学中三角形般的稳固关系。如《圣安娜与圣母子和羊》(图1)这幅名作,大师就别出心裁地将圣安娜与圣母子和羊三个人物加一只羊组合在一个三角形框架中,既新颖生动、形象鲜明,又形成一个完整、坚实的结构。后人在人物、静物绘画中常用的三角形构图可以说就是出自达·芬奇的这种创造。
稳定是绘画构图的第一法则。中世纪的宗教画像中,虽没有刻意追求画面的稳定,但出于对神的崇敬,神的像一定要安排在画面的正中部位,这自然就形成了端正稳定的构图结构,即所谓“偶像式”构图。而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也有“偶像式”构图特征。其结构是对称的,非常平稳,但与一般宗教画不同的是,大师在构图上做了很多精妙的安排,他用透视线引导观者视线到画面正中耶稣的形象上,还巧妙地运用耶稣后面的窗户衬托耶稣的形象,取代了一般宗教画用头顶光环突出耶稣和圣人的方法。既有力地突出了耶稣的形象,又很好地把神灵与现实联系起来。另外,画面中分列耶稣两旁的十二门徒错落有致地形成起伏线结构,在平稳的构图中,这种起伏线结构有效地丰富、活跃了画面,很好地表现出画中人物情感的波澜,也反衬了端庄平静的耶稣形象。
文艺复兴大师乔托和弗朗西斯卡等也都非常讲究构图的平衡与稳定,以及画面造型的坚实严谨,在创造出具有理想化特点的构图类型的同时,也形成一种追求构成性的风格倾向,对后世有显著影响。17世纪的维米尔、18世纪的达维特以及19世纪的安格尔、米勒、塞尚等都很好地继承并发展了这种风格传统,而20世纪的一些追求平面构成的绘画更是将这种构成原则演绎到极致。
在构图稳定和突出主题结合方面,大师的绘画与宗教画也有一致性。达·芬奇强调画面要单纯,使主题鲜明突出。他曾指出:“在历史画中,千万不要在人物和背景上加繁琐的装饰,从而混乱了人物的形象和姿态,或者背景的本质特征。”显然,大师强调的单纯性是包含了绘画的装饰功能和主题表现功能的,是以对绘画形式充分研究为基础,从更高的层次提出了绘画形式表现主题的要求。不是一味追求画面的装饰性、丰富性,也不是一般的偶像崇拜,而是从艺术层面探讨绘画手段对主题的表现,真正使充分表现主题成为绘画构图中的最为重要的原则。
与达·芬奇同样著名的文艺复兴大师拉斐尔的构图也非常讲究构图的稳定和主题的表现,而在主题的表现方面体现出显著的女性化的柔和与优美。如代表作之一《椅中圣母》一画,不仅画中圣母子形象刻画非常优美,而且其S形结构的运用堪称经典。他的另一幅代表作《西斯廷圣母》在同样优美的造型中隐含十字形结构,既与所表现的宗教教义相吻合,又使构图形式有一个稳定的框架,而左右两边人物服饰外形的刻意变化,使画面避免了十字形对称结构所容易产生的呆板,也使这幅画成为对称中求变化的典范之作。
拉斐尔在构图方面所下的功夫最明显地体现在他的《基督变容》一画及其草图(图2)中。这幅画巧妙地将几组人物组合在三个圆形框架中,三个圆形下大上小,沿统一轴线上下串连,很自然地产生向上升腾的感觉,很好地表达了基督复活升天的主题。而草图中的圆圈、轴线等辅助线条则清楚地证明了作者的这种构思。
有的画家更善于表现富有活力和激情的主题,而出于这类主题表现的需要,构图结构就要更加灵活多变一些。如另一位文艺复兴大师米开朗基罗与上述大师相比更讲究动感与力量的表现,形成了另一种风格倾向。如著名的壁画《最后的审判》的构图中有一种椭圆形的涡旋状结构框架,既体现出近乎圆形的饱满完整,又产生一种旋转的感觉。作者正是运用这种涡旋状运动的形式感,很好地表现了画中人物有的上升进天堂,有的下降入地狱的情景。米开朗基罗的满构图式和富有动感表现的风格带有一种原始性,也有北欧民间绘画的特点。德国文艺复兴大师丢勒、格吕奈瓦尔德的一些作品中也有这种构图特点。构图有较强的动感、力量感和神秘感。这种构成风格对现代的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等都有显著影响。
构图能力 第4篇
经过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 摄影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综合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专业能力、方法能力、适应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指该专业的基础技术, 如拍照技术、后期制作技术、对摄影作品的审美能力及对摄影创作能力。方法能力主要体现在对摄影创作中出现问题时如何应对的能力和如何将所学知识转换到具体拍摄中去的能力, 还有就是判断作品好元素和差元素。欣赏摄影作品时, 不能盲目崇拜和模仿, 要能够看出别人作品中不足之处, 并对自己拍摄的作品进行反思的能力。适应社会能力, 这是所有教学任务中最重要也是最实际的环节, 培养学生技术, 目的就是让学生能适应社会发展, 适应社会变化。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 想要在此生存, 必须具备信息能力。针对《摄影构图》这门课程, 即要求学生有收集信息, 分析信息, 整理信息, 最后加以整合和呈现的能力。如在拍摄中, 学生要围绕主题收集相关信息, 对信息进行筛选加工, 分析有用信息, 运用学过的构图形式把信息重组整理, 最后以摄影作品的形式展现出来。其次, 还有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就是用语言说出自己的思想, 与人交流, 相互沟通的能力。合作是当下社会生存之道, 在现代社会中,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合作能力也成为促进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的重要能力之一。
本文借助《摄影构图》这门课程, 探讨如何构建摄影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笔者以案例和教学实践, 进一步证实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如何构建的。
一、摄影专业学生基本能力培养分析
摄影专业的基本能力则是摄影拍摄的基础技能。在学习《摄影构图》以前, 学生已经学习过《照相机原理》, 在课堂上已经很好地掌握了相机的使用, 但对摄影技巧的了解甚少。所以, 笔者把摄影构图的内容展开, 分为《构图元素》《构图方式》《构图方法》, 把所学的知识通过实践训练向专业能力方向迁移, 除了培养学生的构图能力外, 也要加强学生曝光和焦距能力的培养, 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单从摄影构图能力上讲, 它是摄影创作中重要的一步, 是连接作品内部结构和外部表达的手段, 是反映作者思想情感和艺术表现形式。所以说, 构图能力在摄影专业能力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针对构图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上提出几点要求:第一, 能够快速确定构图形式, 这种构图形式必须很好地表现主题。第二, 运用构图方法进行艺术创作。在专业能力培养方面, 还注重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升。审美能力是认识美鉴赏美的造诣水平和程度, 创作能力在摄影专业能力中决定作品成败的关键。
二、摄影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分析
专业能力与方法能力、适应社会能力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在课堂实践中, 笔者要求每次学生的作品都要上传到课堂网络平台上, 以组为单位, 对自己作品进行点评。还要对自己小组其他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在这个过程中, 培养了学生们的审美能力、欣赏能力, 更多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批判能力。在对其他同学的作品进行点评时, 不能盲目崇拜和模仿, 要能看出别人作品中不足之处, 并对自己拍摄的作品进行反思。同时, 在交流沟通中, 不断学习进步。
就“什么样才算是一副好照片”这个问题, 笔者在课堂上设置了一个实验, 将四个学生分为一组, 把他们认为好的作品挑选出来, 一起总结出好的原因, 提炼出作品的好元素, 将整合的结果以PPT的形式呈现出来, 然后共同讨论出一套拍摄外景方案, 依据此方案灵活用运用构图, 拍出有创意的作品。这个实践活动, 有效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发挥了学生自身的想象力、创作力, 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 既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又培养学生之前的合作精神, 在活动过程中, 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们分析信息、剖析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
摘要:中国摄影走出国外, 在世界摄影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人寥寥无几。笔者结合当下摄影教育存在的问题, 以未来的教育发展和摄影人才培养为出发点, 寻求适合中国摄影教育的专业综合能力结构组成要素, 并以《摄影构图》这门课程为例进行讨论。
关键词:摄影专业,课程,综合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吕景泉.借鉴德国职教经验, 注重“关键能力”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0 (4) .
九宫格构图 第5篇
光是摄影的灵魂。因此我们要留心光线的变化,不仅是光的强度,还有光的方向,用心与光线对话。
讲究用光角度用光的角度不同,被摄体的质感会相应地被强化或削弱,被摄体的形状就会被突出或被淡化。照片的基调是愉快的还是忧郁的,也会因用光的角度不同而有所不同。
人,是各民族社会生活的主体,是物质民俗、精神民俗和社会民俗的创造者,因而是民俗摄影所反映的主要对象之一。
通过人物的脸部表情及神态,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其精神风貌,是拍摄生活人像时应掌握的一条重要原则,
硬调。硬调人物照的特点与柔调人物照恰恰相反,它主要是运用明暗两极的影调(比如黑白照片上的黑调子和白调子)构成影像,光比大,而中间调子很少
照片是光与影的艺术产品,将光线称为摄影的灵魂一点也不为过。要拍摄好照片,就不能不掌握光线这个关键的元素
大多数拍摄对象都是立体的,它们呈现出许多面。有正面、侧面、背面、顶面及底面。同一个对象,拍摄的方位角度不同亦会令画面展现出多种多样的构图效果。所以在拍摄之前应选取不同的方位、角度对物体作观察及比较,从中找出一个最佳、最可表达主题、最生动的视点,以找到最合适的构图。
(1)照片不应太过单调,否则照片会显得呆板。但也不应太复杂,否则会令人觉得混乱。
(2)要选择适合的背景。好的背景不但有助于衬托主题及突出主角,亦会丰富照片的内容,增添画面的色彩。
(3)要了解人、景、物三者在照片中的关系,并适当地安排它们,以有效地表达主题,避免喧宾夺主的情况。
强调主体的构图 第6篇
如果你的拍摄主体在画面中所占的比例太小,那么周围环境中的杂物就可能会喧宾夺主。当你从相机的取景器向外观看时,往往会把注意力集中在主体上,关注它是否准确合焦,而把构图抛在了脑后。只有在稍后查看照片时才会发现,画面主体好像远远小于当时记忆中的大小,而且看起来毫无吸引力。
不过,幸好这是一个很容易在前期拍摄时就能轻松避免的问题,只要调整一下你的拍摄方式即可。即使问题已经发生了,也可以在后期处理过程中,用Photoshop的工具进行裁切。具体方法请见右侧边栏……
让拍摄主体成为真正焦点
突出画面主体的三种方式。
靠近一些
要让画面主体变得突出,最简单的一个办法便是离它近一点。逐步靠近拍摄对象,并且重新调整构图。不要担心它在画面中“撑”得太满,你完全可以大胆地接近,让画面集中呈现它最富有视觉吸引力的部分。
使用焦距更长的镜头
如果很难进一步接近拍摄对象,那么就将焦距拉长,或者换一支焦距更长的镜头。大多数镜头能够兼容1.4x或2x的增距镜,它们能够有效地增长镜头焦距,在野外拍摄时非常实用。
剪裁画面
使用高像素相机拍摄的一大优势,便是能够在Photoshop中进行大胆的剪裁。审慎地观察自己所拍摄的画面,然后使用裁剪工具来移除画面中不必要的部分,让画面主体占据大部分的画面。
灵动构图 魅力音乐 第7篇
一、识其乐,先以构图识其人
俗话说:“文如其人”,音乐也富有人的某种性格基因,“乐如其人”也再恰当不过。音乐是从人心底流溢出来的艺术形式,人通过对音符敏锐的感知,独特的排列、整合、驾驭,才创造出音乐。这里的敏锐是乐感的一个导向,换句话说,人不会对事事关心,也不会在任何一种物质上获得灵光,所遇必须先符合创作者的人格气质,然后由创作者任意打磨雕刻,最终形成具有个性化特点的音乐艺术。简而言之,“景语皆情语”,但并不是一切景都会被创作者用来拟情,创作者只负责用敏锐的观察感知能被自己所用的事物,并应用这事物去塑形,塑成各种形式的艺术品,包括有关声音的艺术———音乐。因此,一切艺术的感情气质归根结底都是由创作者决定的。这一点,更明确了“文如其人”乃至“乐如其人”的合理性。因此,欣赏音乐,必先认识创作音乐的人。以人为参照,音乐是客观性质的,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所以,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先了解创作者。这里所说的创作者只是单纯地指创作音乐的人,不同于音乐创作背景,但与音乐创作背景有某种共通性,都可被构图。有些教师单纯地以为,认识创作者可以用语言一带而过,但有时语言是苍白的,无法让学生深刻地了解创作者,而图景却全然不同。在图景的巨大魔力下,学生更像是在与创作者进行无言的,只关乎表情的沟通。所以,欣赏音乐之前,必须让学生先识人,而识人必以构图方式呈现为最佳。
例如在讲解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这首曲子灵感产生的源泉,教师可先让学生认识贝多芬,从人物的气质性格进入其所创作的音乐之中。换而言之,以其敏锐之思兴起的源头来追究艺术生成的源头。在这里,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将贝多芬的人物肖像呈现给学生,然后让学生“相面”,“说一说,面对贝多芬的面容,你能看出他的什么性格,或者读出他所思所想”。这是一个令学生脑洞大开的问题,学生专注地看着贝多芬这一人物肖像,好像在与其进行表情对话,络腮胡子、眉头紧锁、过颈长发、迷离眼神,艺术家的气质体现淋漓,学生从中看到他对艺术的忠贞追求。这是第一张图,了解贝多芬这一人物,然后,教师分别为学生呈现贝多芬的故居、贝多芬生前用的最后一架钢琴、贝多芬的墓地等图片,让学生对贝多芬有进一步了解。此外,还有一些常人无法比拟的自身遭遇,这些遭遇往往是成就一个伟大音乐家的关键力量,教师要重点来谈,并辅以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更加真切地了解关于贝多芬本人,给学生一种与贝多芬近在咫尺的感觉,而不是将贝多芬用传说的方式体现出来,拉开与学生的距离。
二、识其乐,先以构图解其背景
艺术的产生既有必然因素,也具偶然性。必然性体现在创作者的自身气质以及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而偶然性则体现在一个使艺术得以成长为艺术的一个契机。换句话说,便是孕育艺术,使艺术横空出世的创作背景。艺术创作时,需要这种背景亲临现场,在艺术的欣赏中,也需要这种背景亲临现场。用语言呈现的创作背景只能被当做一个故事或传奇,使欣赏者无法将其与艺术作品联系。所以,在高中音乐赏析中,学生尽可能避开苍白语言对创作背景的呈现,要以图景的方式进行,让彼刻在此刻上演,让一切陈述有效。对于音乐的创作背景来说,它具有双重属性,即个体性及社会性。个体性是创作者自身的亲历,带有独特的个人气息;而社会性,则是创作者将自己与社会命运紧紧维系起来,将社会背景作为大的创作背景,针对的不仅仅是个人的独特情感,而是整个人类的情感。这样的作品总是被融进大智大爱。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之下,教师引导学生按图索骥,探究到藏匿于音乐最深处的道德情感。而且,教师要将这种创作背景立体化,加强感染力,让学生与之产生共鸣,能最大限度地感受到艺术作品的情感价值。
以《国际歌》为例,它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最著名的一首歌,原歌词由欧仁·鲍狄埃所作,曲由皮埃尔·狄盖特所谱,这首关于无产阶级的战歌流传很广,迅速被译成许多语言。它主要讴歌了“巴黎公社”中战士们英勇无畏的精神以及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关于这一歌曲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教师可以利用影像配演说的形式将这段历史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理解一些词条,如普鲁士、法国政府、国民自卫军、无产阶级、资本主义、巴黎公社、五月流血周,并把这些词条串联起来成为一个历史事实影像,让学生理解其间的阶级对立、善恶等关系,以及巴黎公社与《国际歌》产生的关系。即1871年5月28日,法国凡尔赛反动军队攻陷了代表着无产阶级政权的巴黎公社的最后一个堡垒,革命失败,反动政府实施大屠杀,面对这场白色恐怖,法国诗人、巴黎公社领导者之一欧仁·鲍狄埃奋笔疾书,写下了《国际歌》这一气吞山河的歌词。由于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所作,该歌曲被赋予了庄严、雄浑、悲壮、激昂的曲风,而且深沉、悲壮中透着光明,尤其最后以高潮结束,气势宏大,更加表明共产主义为理想而奋斗到底的决心。画面构图配上音乐更能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每一感情的变调中冲浪,获得真实的感受。
三、识其乐,以构图掘其意境
在远古时代,音乐就与诗共处一个身体,音乐是用声音体现的诗,具有诗的某种特性,如“意”和“境”的同体二元化。顾名思义,“意”是音乐富有的感情,“境”则是音乐中所取的景。一切景语皆情语,景是为体现情而服务,此外,景也赋予音乐某些美感,包括旋律的美感、画面的美感。在解读音乐之“意”之前,必先对音乐的“境”做一番象征破解,而涉及“境”就必须呈现音乐的构图。但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是将“意”和“境”统筹在音乐音符的跳动中,音乐对人生社会及自我抽象化的体现形式成为学生解读艺术的最大障碍。因此,面对欣赏能力有限的学生,教师可以将音乐的听觉效果“翻译”成视觉效果,让音乐的意通过境体现出来,让意与境合奏起音乐的旋律之美。
以《彩云追月》为例,这首管弦乐借用弹拨乐器的轻巧节奏,低音乐器拨弦、吊钹的空旷音色,营造一幅浩瀚星空的魅力景象。乐曲第一二部分重点抒情和谐圆润、浑然天成,更加表现了夜空的旷远开阔,神秘莫测。第三部分借用乐器间的应答,营造了云追月的场景,忽上忽下、一进一退,意趣横生、情态逼真,使整首乐曲赋予生机活力,完美地诠释了彩云追月的画面。为了让学生有切身的感受,教师可借场景进入乐曲,在境中取意,在意中深刻认识乐。
浅谈绘画构图 第8篇
“它是指画家在有限的空间或平面里, 对自己所要表现的形象进行组织, 或形象在画面中占有的位置和空间所形成的画面分割, 从而形成整个空间或平面的特定结构”。绘画的过程分为构图、造型和用色三个部分。同时, 构图所涉及的范围有骨架、位置、边框三个要素。构图作为艺术表现的手段, 通过对骨架、位置和边框三个外部元素的经营, 建设成为一个视觉空间, 体现了美感, 进而表达了内容。构图对于另外两个形式要素——造型和用色, 具有调配、组合和统率的能力。构图处理的布局, 决定造型和用色的基调, 从而决定整个画面艺术处理的基调。这种基调可以是对客观世界采取重视的态度, 也可以是对客观世界采取改变的态度, 或者强调揭示客观世界的真谛——对客观世界进行准确无误的选择取舍、概括归纳、提炼升华, 是建立在对客观世界——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生活内在规律的准确而深刻认识上、画家自身主观世界的思索和感动的基础上。因此, 构图对造型和用色的统帅作用, 使它在绘画艺术的形、色要素中居于“重要”的位置。
构图与情感构图包括的范围很宽: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电影和摄影的画面、舞台设计、建筑艺术等。完形理论:即使是一个不完整的圆形。因为大家在脑海里已经有一个完整的圆形的记忆, 所以, 就算这个圆不完整, 大家还能认出它。这就是“完形理论在正规的绘画法则中, 四平八稳、规规矩矩的构图模式很让大家受用, 因为主题更容易明确, 也不容易出现大的构图失误和问题。但是, 这样的构图往往给观者一个飞速的印象:“清楚——看完”……接下来就是很快把这幅作品淡忘……而构图中, 合理利用人大脑的完形记忆特征, 采取“欠缺式构图”, 往往能给人更多想象空间。让观者既能知所拍何物, 又能引发更多思维延伸, 让记忆去填补欠缺, 在这过程中, 观者可以慢慢品味作品, 逐渐产生美感。用典型的法则式构图和欠缺式构图。细细品味, 还是能体会到两种构图的区别的。这也牵涉到一个审美情趣的问题, 也许会有人更喜欢中规的构图, 这另当别论。
“留白构图”和“减法构图”。很多中国画大师都是留白高手, 饱满的构图固然可取, 但是“满则损”的道理大家应该都清楚, 大家会不会让人物充满整个画面, 不留一点余地。说得通俗一点:留下空白, 让观者有机会喘息。在适当的时候, 就像玩减法, 该舍去的东西就要舍去。打破均衡就是成功。但这需要一定“胆量”和另类的思维, 完形构图和留白构图有不同点, 也有共同点, 一句话:要留出空间, 别把观众逼急了, 逼急了就不会买你帐。当然, 这只是一种方法, 所以拍摄前的预想效果就很重要, 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适当的构图方法。作到“胸有成竹”。
三分法是由黄金分割定律而来的, 我认为正是因为其前身非常简单, 所以理解起来更加容易。在这里我们来说明究竟什么是三分法。应该注意到主要的焦点大都直接位于“黄金分割点上。而其他物体则安排在收敛线的附近但不是直接在上面, 以免抢了焦点的风头。这些线互相交叉形成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四个定点。注意所有这些“热点”都是偏离画面中心位置的。两个最好的“权力点”是右上点和右下点, 因为当人欣赏一幅画时, 其视线从左下角进入, 然后穿过画面中心, 最后停在右边的“黄金点”位置——“趣味中心点”视线之所以从左下方进入是因为我们的读书习惯是从左向右。这个心理学现象很多年前就被证实了。这会混淆观察者的视线, 使其在两个兴趣中心之间游离不定, 最后厌倦而离开。面的两侧, 应格外小心的是不要把两个同等重要的兴趣中心直接放在两个黄金分割点上。
构图的形式感产生于生活同类形式给人的感受。人们共同的生活经验和共同的感情反应。正是作者与观众能够在作品中获得交流的基础。比如:水平线给人以平静的感觉, 这是基于人们对平静的水面所具有的共同感受和共同情感的反应, 而起伏线所出现的上下位置差, 产生了力的变化, 它的起浮与波浪在人们的情绪上引发作用是一致的。同样, 正置的三角形给人以及其稳定的感觉。倾斜的或倒置的三角形使人感觉到不稳定。斜角使人明显感到力的方向象铧犁一样朝尖端集中, 而螺旋形又可以联想到水的旋涡向旋心运动将画面从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分别分成三部分时, 线条交叉的地方就是一个“黄金分割点”或者说是放置焦点的最佳位置。黄金分割定律起源于古希腊。古希腊人既是伟大的数学家, 同时又是伟大的艺术家, 他们认为在布局上存在着一个达到最佳审美效果的平衡。经过进一步发展, 定义了所谓的“权力点”权力点被放置在黄金分割定律中线条交叉的地方。被安置在权力点上的主要对象则进一步被称为焦点。黄金分割定律通常可以用来确定画面比例。读了下文你会发现大部分图像都采用了相似的尺寸, 并且都形成一个“黄金矩形”在今天你可以到处发现黄金矩形的存在:信用卡、电话卡、书籍封面……, 都遵循了这个比例。这个黄金分割率 (长边与短边之比) 也存在于许多自然现象中。人鼻子的长度与下巴底部到鼻子底部之间的距离之比就符合黄金分割率。甲壳类动物的螺旋形生长也遵循了这个比率。这个神圣的比例是一种内在的美学标准指引着我们的审美观。
下面说明的是如何运用黄金分割定律在给空白画面划分空间。基本原理就是把一条线分成两部分, 最小部分与最大部分之比等于最大部分与整条线的长度之比。这个比率约是1/1.618。遵循这个比率安排版面非常管用。先以该比率大体安排好画面可以时刻提醒何处该放置重点对象, 有助于实现成功的布局。
构图的形式感产生于生活同类形式给人的感受。人们共同的生活经验和共同的感情反应。正是作者与观众能够在作品中获得交流的基础。比如, 水平线给人以平静的感觉, 这是基于人们对平静的水面所具有的共同感受和共同情感的反应, 而起伏线所出现的上下位置差, 产生了力的变化, 它的起浮与波浪在人们的情绪上引发作用是一致的。“隐含格式”是隐含的线条的集合, 保持画面紧凑不松散。如果显露出来, 它们会使眼睛产生愉悦的感觉从而停留在画面上。下文将以实例介绍多种不同的隐含格式和布局方式。当视线触及辐射状时会产生两种结果:或者被吸引到画面区或者被引到画面以外。所以使用辐射状时一定要小心使视线不被引到画面以外。
浅谈影视构图 第9篇
构图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有人从技巧上来解释, 有人从形式上来解释, 有人从唯物主义思想来解释, 有人从唯心主义思想来解释。笔者从创作思想上来解释:它是造型艺术中的构图, 是艺术家为了表现作品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 在一定时间里安排人和景物的关系、景物和景物之间的关系而组成完整的艺术整体, 称之为构图。
构图有三层意思:首先, 要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 如何把画面组织起来, 用视觉因素表现思想。如果画面组织得不科学, 表现出来反而误解了思想。这就是说, 该表现的画面没有表现出来, 而不该表现的画面反而表现出来。其次, 构图的任务是如何把个别的局部形象组成一个艺术整体, 特别是摄像艺术创作的特点是现场性, 与画家不一样, 画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图去创作, 而影视是现场纪实, 往往主要的东西被附近杂乱的事物掩盖起来, 那么构图的任务就是将这些分散的事物组成一个新的体态, 这个体态是为了传递主题思想, 所以在拍摄中要选择角度、距离、光圈、光线、色彩等等, 都是为了完整地构图。再次, 表现美。形式美是艺术的要求, 同时也是人们审美心理的要求, 因此, 构图要传达美的意识。也就是说, 在组织画面时不是随随便便来处理, 要表现一种审美。
因此, 构图是一个思维的过程, 是思考、酝酿、集中和提炼加工变成一种形象反映出来, 更好地将信息传达给观众。例如, 郑板桥说过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这就是说, 画竹子之前, 首先要去观察, 这是一种手段, 把眼中之竹子变成胸中之竹, 它是酝酿、思考、集中提炼加工完成一种形象, 把现实的形象变成思考的形象, 然后在纸上表现出来变成手中之竹, 这是一个思维的过程, 而现实的竹子变成了艺术的竹子。
构图是将生活中的三维空间展示在影视画面二维空间中, 这样就要求研究画面多层景别。如光线的照型、镜头的性能、场面的调度、景深的调整、人物纵深的调度都是来展示三维空间极好的手段。最佳的布局是在画面中能准确地表现主体, 对主体的表现主要是通过创作手段完成。构图的目的是将一个人的思想传递给别人, 而思想有两个含义: (1) 作品的思想, 通过构图来表现。 (2) 创作主体的思想, 通过摄像师的思想来表现, 或赞美或反对。
要传达好思想, 首先要发现思想, 表现美。美包括了思想的同时也包括了形式, 美到处都有, 对于我们来说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这里首先是我们的发现力。艺术家的眼光要比我们敏锐得多, 他们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自然中的美, 只有发现才能表现。
表现美, 指摄像师技能、技巧全面发挥出来, 对画面思想美的表现, 从客体来表现主体。
影视构图的任务是根据剧本内容和要求, 采用一系列造型手段, 把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中某一被选择的物体上来, 通过电影、电视画面的二维空间, 来突破时间、空间、宏观与微观的限制, 而得到鲜明生动的形象。
影视构图的特点: (1) 要求画面构图一定要完整; (2) 如画面是运动的, 那么画面中的人物及画面本身都处于运动状态; (3) 即使静止的物体通过摄像机的运动使它们在画面中运动起来; (4) 任何一个影视节目中的画面都不能单独存在, 而是整个作品结构中的一个元素, 要考虑到画面与画面之间的组接关系, 从一个句子、一个段落出发求得整个节目的和谐统一。
一般影视构图有以下几种方式:
单构图是指在一个镜头内只表现一种结构组合的形式。这种构图产生的原因有三点: (1) 当时只有照相, 视点只是静态地反映事物。 (2) 运动摄像还没被发现, 而当时运动摄影是破坏它的重要形式, 没有被采纳运用。 (3) 当时拍摄没有导演, 只是对发生的事情过程进行记录。这种构图只能表现一般的横向运动, 没有纵深的调动, 它是戏剧型的。但在现代影视中也不可缺少。其特征是:画面多数为静态, 机位不动, 由于机位没动才能构成画面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构图也可用来表现画面内部的运动, 而运动过程不是画面的基本结构, 只是表现这种结构方式的方法。这种构图大部分采取一种完整构图形式, 讲究画面的次序及画面内部的结构精神。
多构图在一个镜头内画面连续发生或间隔发生变化, 从而构图形式转化成另一种构图形式。例如, 我们拍摄全景, 由于人物的纵深调度, 从全景走到近景, 而这种运动形式改变了画面的结构, 改变了人物的形态, 改变了人物与背景的关系, 改变了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 从而改变了画面结构。其典型特征是:由于摄像机的运动可使画面结构连续发生变化, 如推、拉、摇、移、升、降等, 都能改变主体表现对象。这种构图给观众视觉的刺激是不断变化的, 又有新鲜感, 但要保持画面或剧情的连贯性, 就必须对内容进行推敲。
完整构图通过构图能完整地表达一个思想, 从画面结构上来看, 要求多样化统一, 讲究和谐之美, 画面布局要完整, 要有章法, 主次分明。
不完整构图在一个镜头内画面构图结构不完整, 它不能传达思想, 因为它失去了平衡性。造成不完整构图的因素主要是运动, 运动是影视拍摄最基本特点之。由于运动代表了画面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人物运动方向形成运动的状态, 从而展现主体、陪体、前景、背景之间的方位和空间关系。而摄像机的运用带来影视画面运动的多边性, 从画面的空间讲形成平衡, 通过人的主观联想和心理活动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形象。从一个蒙太奇句子构成来说, 它可以由不完整到完整。利用不完整构图可以提示人的心理状态, 不完整构图具体表现画面中形象的重量失去平衡, 人物的视线方向和运动方向违反了常规构图规律, 常规是向心的, 人物往外看是离心的, 利用人物视觉方向诱导, 从而使观众感到画面内空间和外空间必然联系, 求得视觉和心理上的平衡。
封闭式构图遵循传统的构图原则, 讲究画面的构图布局。这种构图往往以几何中心样式来组织画面的构图, 安排人物时往往在几何中心之内, 但也可安排在几何中心以外的空间位置上, 但人物的视线必须是向心的, 这样可以构成视觉上的平衡, 这种构图结构严紧、均衡、稳定。例如, 电影《大阅兵》有两种构图方式:一是封闭式构图, 另一种是开放式构图。封闭式构图指影片中的静态画面, 如近景的线条透视、封闭的训练场、队列严谨而中心突出。
开放式构图它是对封闭式构图而言的, 破坏了画面的均衡规律, 往往以不完整、不均衡的构图形式来联系画面以外的空间结构。其特点是:画面中的人物在视线或运动物体的方向不是向心的, 它往往和画面外的空间话外音处理结合在一起, 利用声音的造型, 使观众联系起画外的空间, 这就是一种蒙太奇的追求, 使观众在心理上产生一种真实的感受, 使影视画面有了一种新的内涵, 产生了一种多样的形式, 由不均衡到均衡, 从不完整到完整, 可以更好地传达作品思想。
静态构图它是对影视画面构图动态而言的, 而造型元素和结构无变化的画面形式。其特点是:固定机位拍摄静态对象时, 造型元素画面结构没有多大的变化, 当人物有运动时, 也不会改变画面大的结构。指“空间范围”这种情况下往往是单构图, 讲究画面的均衡及内心力的结构形式。静态构图可以是主体, 也可以是客体, 客体一般是剧中的人物, 可以是主观镜头, 主体是创作镜头。目的是让观众一目了然地看清“物”的形状、体积、左右是谁、前后是谁及人物的情绪变化。此方法构图可在画面处理中产生不同效果, 以静带动, 静中隐藏着动, 以激起观众的感情反应。
动态构图指造型因素和结构发生变化的画面形式。这种构图比较复杂, 在固定的视点上来表现对象或在运动的视点上来描绘结构。它是运动构图的一种形态, 动态构图能很好地传达人的思想和情绪。例如, 我要坐两点钟的火车去上海, 看表马上就要到时间了, 我就要跑着去火车站。这就是人的心理状态, 所以说运动能传达人的情绪。运动构图可以描绘运动中的人与物, 是场面调动的重要因素。如推、拉、摇、移、跟、升、降, 每个手段都有它的特点, 是导演及摄像师处理画面的手段之一。只有正确使用, 才能揭示人物和事物情节发生的过程。
在构图中应注意所用设备的功能与技术指标, 才能在构图中发挥作用。在创作过程中, 艺术构思应在时间与空间问题上把握好, 这就需要运用各种条件化被动为主动, 反对把内容与形式割裂开来, 而单纯追求所谓构图美或强调内容的真实性而忽略构图。
总之, 构图创作要把握三大关系:立意、为像、格局。立意思想的确立, 是影像的确立和表现技巧。为像形象的确立与立意交织在一起, 把生活中的形象变成艺术中的形象。格局构图的规律是布局的章法, 是说这场戏如何拍。选景问题、选色问题、服装问题等事先都要有设想, 这就是格局。三者是一个整体, 不可分割。所以, 画面构图要有统一性, 应为主题而存在, 注意画面中各种造型因素, 统一节奏、统一色彩、统一背景。
掌握构图的方法与规律, 合理安排被摄体, 动中求静, 静中求动, 要根据剧情符合逻辑地围绕“主题”分割镜头, 这样才能把握一个真实完美的艺术整体。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人们审美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摄像机、照相机已进入千家万户, 但大多数人缺乏专业知识, 特别是在构图技巧上还需要学习提高。无论是摄像还是照相, 都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既是一门技术, 又是一门艺术。要在实践中熟悉技术、欣赏艺术, 提高构图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影视构图,摄影,摄像
参考文献
[1]姜今.银幕与舞台画面构思[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7.
[2] (英) 保罗.佩佐尔德.电视影片的摄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7.
浮雕表现与构图 第10篇
浮雕是在平面的底板上,通过在有限空间内对人物或场景用压缩的方法加以塑造。在压缩的基础上利用高低厚薄起伏,及光线所造成的明暗关系与视觉错觉、透视关系来表现它的立体感和空间感。既可以单独表现人物,又可以表现圆雕所难表现的场景;既可依附于建筑、墙面、石窟、崖壁、器皿等载体起到装饰或纪念的作用,又可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单独存在。
一、表现方法
浮雕的表现手法多样,虽然精品较多却呈现出古今中外各不相同的样式,但归结其共同点,都是利用绘画的透视关系,通过对圆雕进行不同程度压缩的艺术方式,主要有透视、重叠、压缩、起位四种表现方法。虽然不少大师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有打破这些传统共性规律也取得了不错的视觉效果,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些代表浮雕核心概念的表现方式仍然是所有优秀浮雕所具备的特质。
(一)透视,浮雕的透视与绘画相同,包括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通过透视关系所造成的视觉错觉,并结合层面、起位、压缩的表现达到平面上的立体与空间效果。可以说透视是浮雕最重要的核心环节,就好比速写中线的表现,线条的走向、虚实、叠压、衔接关系,都足以决定浮雕的优劣,特别在浅浮雕或线刻当中,透视会起到决定作用。最具代表性的是吉贝尔蒂的《天堂之门》,但个人认为虽然在各个方面被称为浮雕范本的“天堂之门”在人物头手以及复杂透视的处理上仍有一定瑕疵,透视方面更为出色的是詹波隆那《掠夺萨宾妇女》底座同主题浮雕,也体现了文艺复兴早期与晚期的技艺差距。
(二)重叠,这就包括线的重叠与层面的重叠,在面对场面较大浮雕的时候,通常层次复杂,由于不存在群雕的空间进深和绘画的明暗光影处理,浮雕对于层次与空间的处理除了透视外,必须依靠线与层面的重复叠压,前后、远近、空间关系也在这种叠压的错觉中得以体现。这时所产生的空间距离也就是叠压所产生的虚拟错觉所致的空间感。大英博物馆希腊馆埃尔金大理石浮雕就是在不算厚的层次空间内,运用压缩透视关系将复杂的叠压层次处理得非常完美。
(三)压缩,是指把对象的形体按一定比例压缩成扁平体再塑造的一种浮雕表现手法。在压缩的基础上运用形体凹凸的面,以及受光所造成的明暗错觉、透视关系来表现它的立体感和空间感。对于浅浮雕来说通常是越近的地方压缩越多,而边缘主要体现转折与体积,米开朗基罗的《阶梯旁的圣母》就是这类典范,可以看出人物侧面压缩近乎平面,边缘则是主要表达转折与空间,而体积在现有浅浮雕空间内表现也很充分,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出色的雕塑家早期作品同样完美。《天堂之门》虽有一定瑕疵,但层次与压缩关系仍然精彩,作为结构复杂的高低结合浮雕是难得的。当然也并不是所有欧洲大师作品都能成为范本,像多纳泰罗在圣洛伦佐教堂的道坛所作浮雕就显示出压缩与层面关系较为混乱,人物形象与手法都较为生硬的感觉,体现了文艺复兴早期在技艺上的不成熟。欧洲有不少单体人物前半部分采用高浮雕而后半部分采用浅浮雕的方式,切利尼的青铜雕像《帕尔修斯斩杀美杜莎》底座浮雕采用高低结合方式,主次分明,处理精彩,但美中不足的是背景骑马人物稍厚压缩不当,前景主体高浮雕空间退得过多导致女神肩部无处可退再转而采用浅浮雕的处理,侧面看较为明显;而洛阳龙门奉先寺右侧金刚像虽然空间很高但仍然注重压缩,将空间留给起位,并在有限进深范围内处理得当,显然在这一环节上处理更好。
(四)起位,所谓“起位”是指浮雕最高处垂直于底板的距离——也就是浮雕与背板或下一层次的距离,如果说透视代表平面空间的线条走向,重叠代表前后,那起位的距离是代表了虚拟的空间距离,各环节通常是结合呈现。浅浮雕近于平面造型,所以常用起位来表现物体的外轮廓线,也可以避免圆雕切一半的现象。起位的方式可以有两种,一是垂直于画面,这也是最常见的起位方式;二是往形体内侧适当延伸,也就是让形体与背板适当脱开距离,越接近高浮雕这种起位方式越常见,同时有一个好处是可以增强体积感与空间感,接近圆雕的高浮雕通常就是形体上部分与底板完全脱离。此外,古埃及有不少在平面石板上下陷的起位方式,这种处理更加强调边缘线的处理,在嵌入的空间内表现形体
另外需要说明概念没有绝对化,有一些浮雕边缘处起位不清,压缩也不完全遵循常理,但仍然有很好的效果,如圣彼得教堂内卡诺瓦为斯图尔特家族的墓龛所作浮雕,形体与起位没有任何分隔,局部压缩关系也近似圆雕切一半,但由于高超的技艺外加没有背景场景,同样可以造就惊人的浮雕作品。
二、构图方式
与绘画一样,通常较大的浮雕场面都会讲究构图与构成形式,常见的形式包括图卷式即散点式构图、对称式构图、平行构图、满画幅构图、片段式构图、多中心与情景式构图,另外还有放射状、圆形、横带式等构图方式。图卷式构图具有画卷式的横向铺开的样式往往显得气势宏大且叙事性较强。对称与平行构图显得庄重、形式感较强,多纳泰罗的《希律王的宴会》就是横向平行展开的构图样式,人物动态的变化又打破了这种平行感让画面增添了更多变化。满画幅构图以复杂的景物铺满画面,具有密不透风的特质,法国世界民族艺术博物馆浮雕具有装饰性的构图与形式,密集繁杂的层次处理,线条疏密与板块的区分,可以是装饰性浮雕构图的典范。片段式构图往往对主题进行分段表达,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就是这种典范,除了千人一面表达的历史背景值得商榷,其余各环节无疑在任何历史时期都是出类拔萃的。多中心与情景式构图往往在大型主体性浮雕中运用较多,较常见的模式是不同人物的肖像作为第一层次,人物事迹或故事情节作为第二层面,背景及装饰作为第三层面。总体来讲,浮雕构图与绘画有相似之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远近主次之分是靠层面与厚薄还是虚实,这也导致在构图方式上会存在一定差别。
三、浮雕的制作
浮雕的制作技艺是多样的,方法各异,在此大致对浮雕的步骤做一个概括。首先在泥板上画出比例、动态和外轮廓,根据轮廓沿边缘加泥,拍平以作为基本层次;根据转折确定层次与边缘线,注意层面边缘的叠压,但同一层次内转折不宜过大,不能因为增强体积破坏或占据下一层次;定出高低点与形象,仍然是统一层面内起伏不宜过大,高低点都是比较中得来的;然后根据对象的形体、结构,根据压缩后的高低起伏逐步深入;最后是调整关系,着重刻划与整体比较至完成。
结语
这些就是浮雕的基本元素,基本概念只是根本与辅助,遵循规律的作品固然可以非常出色,但也可能不尽如人意,反之不按常理出牌也可以收获出色的视觉效果。个人认为技艺无高下,意识有深浅,眼和手能够跟上节奏才是做好浮雕的关键,说到底还是艺术感觉与内功修为所致,一旦见多识广自然容易融会贯通。
摘要:浮雕是介于绘画与雕塑之间的艺术样式,笔者将对其表现方法、构图方式、制作技巧做一个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浮雕,透视,重叠,压缩,起位,构图
参考文献
[1]孙闯.全国高等学校美术专业课程教材·新世纪美术教育丛书:泥塑雕塑[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知识结构图 第11篇
一、知识结构图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地位重要的原因
1由现今高考综合测试的命题原则和方向决定
教育部考试中心负责人蒋超多次强调:“了解事物的整体结构、功能和作用”,“分析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是高考改革中综合测试的主要目标之一。而且笔者认真查阅并分析过近几年的高考文综试卷,与以往高考卷相比,它们都具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充分强调综合性,侧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淡化了对知识覆盖面的强调。然而,当我们真实地回到现实中,却发现历史教学存在种种问题,这些问题既与高考命题原则和方向不符,也与教育心理学基本理论不符。
2由现今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决定
(1)部分教师不注重抓主干知识。他们习惯采用题海战术教学,学生成天泡在题海之中死记硬背,学得苦不堪言,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得不到应有的培养。
(2)部分学生容易将历史知识“张冠李戴”。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除了跟教材本身的容量大和编排体例有关外,更重要的是跟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有关,比如习惯用感性认识模式学习,不抓重点和主干知识。
因此,为了适应高考综合测试的命题原则、解决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问题,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历史知识的系统化、整体化。那么,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较好地实现此目标呢?
二、知识结构图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和优势
笔者认为,知识结构图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设计方法和工具,应该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和优势。
1知识结构图是将知识结构化的理想选择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认为,所谓知识的学习就是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知识结构,任何一门学科知识都有一定的知识结构,教学的主要任务就让学生掌握好学科的知识结构。那么,怎样才能简单、直观地将教学内容结构化呢?笔者认为。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知识结构图在这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首先,知识结构图把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并制成比较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教师借助所呈现的知识结构,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清晰、全面和系统地掌握知识的整体结构,理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揭示出普遍规律。
2知识结构图是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
编制结构图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识别出组成知识的基本概念,努力发现并理解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多种关系。同时,编制知识结构图,还可以使学生有意识地整理模糊的知识,有效地监控和调节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新知识。因此,知识结构图在历史教学中不单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设计方法,还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它的这些优势是传统教学方法望尘莫及的。
3知识结构图是一种对付知识遗忘的天然“法宝”
普通心理学研究表明:“记忆依赖于人们已有的知识结构,只有当输入的信息以不同形式汇入人脑已有的知识结构时,新的信息才能在头脑中巩固下来”。不难看出,知识结构图是对付知识遗忘的“法宝”,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知识结构,克服死记硬背的现象。
4知识结构图能促使学生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
在中学历史课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接受和建立知识结构框架,并举出相应知识点在结构图中的位置和联系,从而充分激发学生运用知识结构图学习的兴趣,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真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5知识结构图是一种有效而独特的教学测评工具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他最有影响的著作《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再版扉页上写到:“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这样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确定了这一点,就可据此进行教学。”
然而,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测评方法基本上是通过谈话、提问、编写预测题等对学生施测,来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这样只能测出学生对某些零散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无法考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的总体把握。而知识结构图却既可以帮助教师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又能激励学生在不断完善知识结构的过程中进行更有针对性、更加深入和更有意义的学习。因此,用知识结构图可以弥补传统测验方法的不足,是一种有效的、独特的教学测评工具。
6知识结构图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有效工具
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不可能在短暂的高中三年培养出来,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生知识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一种好的思维习惯往往能帮助一个人一生的学习。教师借助知识结构图,为学生今后乃至一生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中学历史教学中发挥知识结构图作用和优势的方法
1掌握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
知识结构图注重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众所周知,“房子要建得高、建得稳,必须要基础打得深打得牢”,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历史学习。知识结构图离不开基础知识,离开了基础知识谈知识结构图,就犹如空中楼阁,知识结构图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木之本。因此,掌握好学科的基本知识,仍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目标。
2注重灵活的调整知识结构图的范围
在利用知识结构图进行教学时,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托,以“大纲”为指导,同时还要避免教学内容的单一化、模板化、绝对化。要根据不同的对象,灵活地伸缩知识结构图的框架范围,以保证不同学生既能够感觉到知识结构图的优势,又不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或抵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注重把握历史发展中的规律性和特殊性东西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总是遵循一定的规律。所以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尽可能将历史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使学生弄清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把握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而且还要经常地把相关知识、同类事件进行分析比较。找出他们的区别与联系,从个别中导出一般,总结出历史发展中的规律性和特殊性东西,为现实生活提供借鉴,做到以史为鉴。
4注重政史地三个学科间知识的互相渗透
跨学科综合考试,是高考改革的方向,也是推进中学教学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重大举措。根据对前几年文科综合试卷的分析,试题多以现实生活中有关的理论问题与实际问题立意命题。因此,教师在运用知识结构图进行本学科教学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与联系,将历史知识与相关的政治理论、人文地理、社会热点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分析、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浅析电视构图的特点 第12篇
而电视构图是电视画面的空间结构安排, 指摄像师为表现某一特定的内容和视觉美感效果, 将镜头前被摄对象以及摄像的各种造型元素有机地组织、安排在画面中, 以尽可能适宜的空间形式来表现、强调和深化电视节目的情节、主体和意境, 并形成一定画面形式的创作活动
电视, 作为一种声音与画面结合为一体的独特的传播媒介, 其构图方法同样也具有不同于绘画和照相的特点。
一、电视画幅的固定性
电视画面的画幅是固定的, 不能像图片那样在事后进行剪裁和修饰。电视节目要通过固定的取景, 在拍摄现场录制时不移动的一次完成拍摄。虽然拍摄可以进行安排和组织 (如电视剧、音乐电视等) , 但拍摄完成后的电视画面的构图关系及画面结构不能像图片那样进行后期加工。因此, 我们就要在取景框的限制下, 通过特殊的拍摄手法弥补其画幅的固定性带来的弊端, 在吸取和借鉴绘画艺术和摄影艺术的成功经验的同时, 注意画面构图的艺术性和可视性, 从视觉形象的塑造, 光色影调的表现, 主体陪体的提炼等多个层面上加强锻炼和创作, 拍摄出构图精美画面主体突出的优秀作品, 展现出不同于照片和绘画的独特魅力。虽然镜头的画框是固定的, 但镜头与镜头之间的剪辑赋予了电视很强的照片或绘画所不能达到的叙事能力。
二、电视画面的时限性
电视画面的时间长度不同, 所附载和传达的信息量的多少也不同, 观众只能一次性地收看和接受画面信息, 这种表现上的时间长度成为观众收看时的限制性。因此, 导演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想办法让受众看懂编导想表达的意思。画面构图和表现的时限性要求:1、电视画面的构图必须简洁、集中而明确。2、对内容较多的画面应适当延长镜头长度。
三、镜头的连续性和相关性
1.虽然构图主要是单个镜头画面内的空间结构问题, 但是, 表现同一场景的多个镜头之间, 在光、行、色等构图因素的配置上, 显然是连续相关的。在影片《毕业生》中, 当本恩游向游泳池爬上气垫时, 镜头自然的转接到本恩扑到正躺在床上的鲁宾逊太太的身上, 接着当他游上岸, 打开自家的门进入时, 出现在镜头面前的竟是他正从旅馆厕所的门走出来一系列此类的镜头的连续运用, 展现出了本在无聊之时与鲁宾逊太太交往的情况, 并且是如此的单调。
2.观众在对主体、视觉中心的背景的注意力也必然受到上下相关镜头的牵制和引导, 体现了明显的主观倾向。例如在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的某期节目中, 有这样一组画面:首先是一个安装在十字路口的监视摄像探头的特写镜头, 然后利用运动画面拍摄中的拉摄将景别扩大, 最后呈现出包含某交通肇事车辆的全景画面。这种拍摄带有明显的主观倾向, 这组画面要告诉人们的是设在路口的监视探头已将这起交通事故的整个过程记录了下来。这里所运用的连续拍摄形成的连续画面起着一种目的性很强的引导作用。根据一定的拍摄意图, 利用连续镜头的相关性有目的的变换视点, 从而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让人们知道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在哪里。
四、电视画面结构运动性的表现形式
这是电视构图最重要的特点。由于拍摄对象与摄像机分别的或同时的处在运动状态, 摄像机的角度、方位、距离、视点等随之不断变化构图的结构形态也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 影片尾部马小军走上跳台, 并从跳台上跳下来的过程中, 摄影师通过镜头从多个角度不同景别的拍摄来表现马小军复杂的内心活动。镜头一, 顾长卫对其脚部进行特写, 摇跟。线条不明显, 色彩和质感在强光的环境中如雾般模糊晕散, 而在影像内涵表现上又较为张扬, 显示了主角内心肆意扩张的迷茫与不可抑制的不安。镜头二, 是对其正面的中景仰拍, 前景使得画面层次丰富, 马猴内心的想法仿佛被画面中向下滑动的台阶一次次阻碍, 一次次洗刷。
由于电视构图最终实现的过程非常短暂, 这就意味着摄像人员应该具有更深厚的艺术功底和积累。在完成构图时, 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 构图原则
1.黄金分割定律。不要轻易把主题或摄像对象摆与镜头的正中心, 应找好四个黄金分割点, 并将主体放在这四个最吸引眼睛注视的地方。
2.取景不混乱。画面不要包含过多内容, 一些与表达内容无关的东西都可以清除, 最容易引起观众兴趣的画面就尽可能多占位置。
3.不切断主体。取景时要避免遗漏人的关键部分, 这样很容易拍摄到恐怖镜头。拍摄人物大特写时, 不要平颈摄像。
(二) 变换观景角度
从不同角度摄像可创造有趣的变化。例如:躺在地上从低角度来摄像, 或站在椅子上或将摄像机高举过头从高角度摄像。当对象的目光超出了画面, 观众总盼望着下一个画面会揭示主角看到了什么。
(三) 预留活动空间及视觉空间
1.预留活动空间。对活动主体构图时, 主体前面预留的空间要超过后面。拍摄人物时, 不要在人物头顶上留过多的空间, 这会造成一个不舒适和不平衡的构图。镜头可把焦距略微拉开, 使人物填满镜头, 可突出人物表情。
2.视觉空间。摄像主体的视线也要多留意, 主题凝望的方向要多留空间, 而视线背后则少留空间。这样观众会觉得舒适合理, 加强了主题凝望的张力。
(四) 保持摄像的方向感
1.使用过度镜头。要改善这个转向画面的问题, 可以拍摄一个过渡镜头, 在过度镜头中目标人物面向或背对镜头活动, 这个镜头可以起一个中转的角色, 把动作线相反的镜头连接起来。
2.对话的方向。当拍摄两个人交谈的连续镜头时, 要显示两个人互相望着对方, 拍摄时需从假设的视线中轴的一边拍。如果不从这个中轴拍摄, 就会出现忽视对方的情景。
构图能力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