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高二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精选14篇)
高二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1篇
高中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物质的性质)
第五章 烃
第一节 甲烷
一、甲烷的分子结构
1、甲烷:CH4,空间正四面体,键角109º28′,非极性分子 电子式:天然气,沼气,坑气的主要成份是CH4
2、甲烷化学性质:
+①稳定性:常温下不与溴水、强酸、强碱、KMnO4(H)等反应。
点燃
②可燃性:CH4+2O2CO2+2H2O(火焰呈蓝色,作燃料)③取代反应: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叫取代反应。CH4在光照条件下与纯Cl2发生取代反应为:
CH4+Cl2CH3Cl+HCl(CH3Cl一氯甲烷,不溶于水的气体)CH3Cl+Cl2CH2Cl2+HCl(CH2Cl2二氯甲烷,不溶于水)光光 CHCl3+HCl(CHCl3三氯甲烷,俗名氯仿,不溶于水,有机溶剂)CH2Cl2+Cl2 光 CCl4+HCl(CCl4四氯甲烷,又叫四氯化碳,不溶于水,有机溶剂)CHCl3+Cl2 光 C+2H2(制炭墨)④高温分解:CH4 第二节 烷烃
一、烷烃
1、烷烃:碳原子间以单键结合成链状,碳原子剩余价键全部跟氢原子结合的烃称为烷烃(也叫饱和链烃)
2、烷烃通式:CnH2n+2(n≥1)
3、烷烃物理通性:
①状态:C1-C4的烷烃常温为气态,C5-C11液态,C数>11为固态 ②熔沸点:C原子数越多,熔沸点越高。
C原子数相同时,支键越多,熔沸点越低。③水溶性: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4、烷烃的命名 原则:
①找主链——C数最多,支链最多的碳链
②编号码——离最简单支链最近的一端编号,且支链位次之和最小 ③写名称:支链位次—支链数目—支链名称某烷
5、同系物: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互称为同系物。特点:①结构相似,通式相同,分子式不同
②化学性质相似
③官能团类别和数目相同
6、同分异构体: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不同的结构的化合物互称为同分异构体。
特点:(1)分子式相同(化学组成元素及原子数目,相对分子质量均同);(2)结构不同 类别:碳链异构、官能团异构、官能团位置异构
碳链异构书写原则:主链由长到短,支链由整到散,支链位置由中心到边上,多个支链排布由对到邻到间,碳均满足四键
二、烷烃的化学性质(同CH4)①稳定性
n1点燃②燃烧:CH)O2nCO2(n1)H2O n2n2(n2③取代反应 ④高温分解
(8)环烷烃:C原子间以单键形成环状,C原子上剩余价键与H结合的烃叫环烷烃。(9)环烷烃通式CnH2n(n≥3)(10)环烷烃化学性质:(1)燃烧(2)取代反应
高温第三节 乙烯 烯烃
一、不饱和烃
概念:烃分子里含有碳碳双键或碳碳三键,碳原子所结合氢原子数少于饱和链烃里的氢原子数,叫做不饱和烃。
二、乙烯的分子结构 分子式:C2H4
电子式:
结构式: 结构简式:CH2=CH2 乙烯分子中的2个碳原子和4个氧原子都处于同一平面上。
三、乙烯的物理性质 颜色 气味 状态 溶解性 溶沸点 密度
(通常)无色 稍有气味 液体 难溶于水 较低 比水小
四、乙烯的化学性质
1、乙烯的氧化反应
2CO2+2H2O(1)燃烧氧化CH2=CH2+3O2纯净的C2H4能够在空气中(或O2中)安静地燃烧,火焰明亮且带黑烟。点燃乙烯前必须先检验乙烯的纯度
(2)催化氧化——乙烯氧化成乙醛
点燃
2、乙烯的加成反应
①乙烯与Br2的加成:乙烯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或溴水)褪色。化学上,常用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或溴水)鉴别乙烯与烷烃。CH2=CH2+Br2 → CH2Br—CH2Br ②乙烯与水的加成:乙烯水化制乙醇
CH2=CH2+H—OHCH3CH2OH 加热,加压③乙烯与H2的加成:乙烯加氢成乙烷
④乙烯与卤化氢的加成 催化剂CH3—CH2CL CH2=CH2+HClCH3—CH2Br CH2=CH2+HBr
3、乙烯的聚合反应
聚乙烯中,有很多分子,每个分子的n值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因而是混合物。类推可知,所有的高分子化合物(高聚物)都是混合物。
4、加成反应
概念:有机分子中双键(或三键)两端的碳原子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加成反应。
5、聚合反应:由小分子相互结合成高分子的反应。
五、乙烯的实验室制法 催化剂催化剂(1)反应原理(2)实验用品
药品的用量:浓硫酸与无水乙醇的体积比为3:1(温度不同,产物不同)浓硫酸的作用:催化剂、脱水剂 沸石的作用:防止暴沸
10、乙烯的主要用途
植物生长调节剂,制造塑料、合成纤维、有机溶剂等。
11、烯烃
概念: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的一类链烃叫做烯烃。
12、烯烃物理性质的递变规律(1)少于4个C原子烯烃常温常压下都是气体(注意:无甲烯);(2)密度都随原子数的增加而增大;(3)沸点都随C原子数的增加而升高。
13、烯烃的化学性质
同乙烯相似,烯烃同系物分子内都含有C=C双键,因而性质相似。(1)燃烧都生成CO2和H2O,且火焰明亮,产生黑烟。
(2)都有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或溴水)和酸性KMnO4溶液褪色;可用来鉴别烷烃和烯烃。(3)都能发生加成、加聚反应。
第四讲 乙炔 炔烃
1、乙炔的分子结构 分子式C2H2
电子式:
结构式:H—C≡C—H 结构简式:HC≡CH 空间构型:直线型
2、乙炔的物理性质 颜色 气味 状态 密度 溶解性
(通常)水 有机溶剂
没有没有气味 气体 略小于微溶 易溶 颜色 空气
3、乙炔的化学性质(1)氧化反应
4CO2+2H2O 可燃烧性:2C2H2+5O2可被KMnO4溶液氧化。(2)加成反应
点燃另外,有:
4、乙炔的实验室制法
药品:电石、水(通常用饱和食盐水)原理:CaC2+2H2O→C2H2↑+Ca(OH)2
(1)棉花的作用:防止反应产生的带有电石小颗粒的泡沫冲出并堵塞导管(2)注意事项
①不能使用启普发生器的原因:a.该反应放出大量的热b.反应中电石易粉碎
②控制反应的速度的方法:用饱和食盐水代替水来和电石反应,以降低反应速度,同时用分液漏斗来控制加入饱和食盐的快慢与多少以降低反应速度
③点燃乙炔前必须先检验乙炔的纯度(3)产品的收集、分离、提纯及检验
①收集方法:一般不用排空气法而用排水法收集 ②除去杂质H2S和PH3的方法:用硫酸铜溶液洗气 ③能使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5、炔烃
概念:分子里含有碳碳三键的一类链烃叫做炔烃。
6、炔烃物理性质的递变规律
(1)少于4个C原子的,常温下都是气体;(2)密度都随C原子数的增加而增大;(3)沸点都随C原子数的增加而升高。
7、炔烃的化学性质 含有官能团“C≡C”,与乙炔性质相似
(1)燃烧都生成CO2和H2O,放出大量热,火焰明亮,有浓(或黑)烟;(2)都能使Br2(CCl4)和酸性KMnO4溶液褪色。(3)都能发生加成反应。
8、烃完全燃烧的有关规律
(1)等物质的量的烃(CnHm)完全燃烧时,耗氧量的多少决定于n+反之越少。
(2)等质量的烃(CnHm)完全燃烧时,耗氧量的多少决定于氢的质量分数,即
mm的值,n+的值越大,耗氧量越多,44m的值,越大,耗氧量越多,n反之越少。
(3)等质量的烃完全燃烧时,碳的质量分数越大,生成的CO2越多,氢的质量分数越大,生成的H2O越多。
(4)最简式相同的烃无论以何种比例混合,都有:①混合物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及质量分数不变;②一定质量的混合烃完全燃烧时消耗O2的质量不变,生成的CO2的质量均不变。
(5)对于分子式为CnHm的烃:
①当m=4时,完全燃烧前后物质的量不变; ②当m<4时,完全燃烧后物质的量减少; ③当m>4时,完全燃烧后物质的量增加
第五讲 苯 芳香烃
1、苯的分子结构(1)三式:分子式C6H6
(2)空间构型:六个碳原子和六个氢原子均在同一平面内,形成以六个碳原子为顶点的平面正六边形。
2、苯的性质(1)物理性质
常温下,苯是无色,带有特殊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沸点比水的沸点低(80.1℃)熔点比水高(5.5℃)。苯有毒。
注意:苯与水混合振荡静置后分层,苯层在上,水层在下,这是萃取实验常用的方法。(2)化学性质
苯分子结构的特殊性决定了苯的化学性质不同于饱和烃及其它的不饱和烃(烯烃或炔烃)具体表现为较易发生取代反应,较难发生加成反应。
(1)氧化反应——可燃性
12CO2+6H2O 2C6H6+15O2苯燃烧时火焰明亮,冒大量黑烟,说明苯分子中含碳量高,燃烧不完全。苯不能被高锰酸钾氧化。(2)取代反应 ①硝化 点燃②卤化
③磺化:苯与浓H2SO4在70~80℃时反应,生成苯磺酸。
(3)加成反应:在一定温度下,Ni做催化剂,与H2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环己烷
3、苯的同系物
(1)分子中含有一个苯环,并符合CnH2n—6(n≥6)通式的烃,是苯的同系物。
等都是苯的同系物。
(2)由于苯环上的侧链位置不同,而使其同分异构现象比较复杂,如分子式为(C8H10)烃中属芳香烃的就有四种,即:
(3)化学性质:苯的同系物分子中的侧链和苯环相互影响,使两者的化学活性均有所活化。
①氧化反应:能被高锰酸钾氧化,若苯环上只有一个侧链,则氧化产物均为
②取代
(苯甲酸)
(3)加成
4、芳香烃
概念:在分子里含有一个或多个苯环的碳氢化合物,属于芳香烃。
第六节 石油的分馏
1、石油的分馏(1)石油的成分: 组成元素:碳和氢,两种元素的总含量平均为97~98%(也有达99%的),同时还含有少量硫、氧、氮等。石油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由各种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组成的混和物。一般石油不含烯烃。
状态:大部分是液态烃,同时在液态烃里溶有气态烃和固态烃。(2)石油的炼制:
石油的炼制分为:石油的分馏、裂化、裂解三种方法。
①石油的分馏:利用物质的沸点不同,把石油分成不同沸点范围的蒸馏产物。
②裂化:──就是在一定条件下,把分子量大、沸点高的烃断裂为分子量小、沸点低的烃的过程。裂化有热裂化和催化裂化: 2.煤 ①组成:煤中除了碳元素外还含少量的硫、磷、氢、氧、氮等元素以及无机矿物质(主要含Si、Al、Ca、Fe)。因此,煤是由有机物和无机物所组成的复杂的混和物。
② 煤的干馏
定义:把煤隔绝空气加强热使它分解的过程,叫做煤的干馏。
第六章 烃的衍生物
第一节 卤代烃
1、烃的衍生物:从组成上,除含有C、H元素外,还有O、X(卤素)、N、S等元素中的一种或者几种;从结构上看,可以看成是烃分子里的氢原子被其它原子或者原子团取代而衍变成的化合物。
2、官能团:决定化合物特殊性质的原子或者原子团。如:卤素(—X)、羟基(—OH)、羧基(—COOH)、醛基(—CHO)、硝基(—NO2)、碳碳双键、碳碳三键等。
3、溴乙烷三式:
分子式:C2H5Br 结构式: 结构简式:CH3CH2Br或C2H5Br
4、溴乙烷的物理性质:无色液体,密度比水的大。
5、溴乙烷的化学性质: 1)水解反应(取代反应)C2H5—Br + H—OHC2H5—OH + H—Br 2)消去反应:有机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从一个分子中脱去一个小分子(如H2O、HBr等),而生成不饱和(含双键或三键)化合物的反应。
试剂:溴乙烷、强碱(NaOH或KOH)的醇溶液 条件:加热
方程式:CH3—CH2Br+NaOHCH2=CH2↑+NaBr+H2O
6、卤代烃: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卤素原子取代后所生成的化合物。分类:①根据卤素原子不同:氟代烃、氯代烃、溴代烃。②根据分子中卤素原子的多少:一卤代烃、多卤代烃。
③根据烃基不同:饱和卤代烃、不饱和卤代烃、芳香卤代烃。7.卤代烃的物理性质
a.卤代烃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b.一氯代烷烃随碳原子数的增多,沸点逐渐增大,但密度下降。
c.相同碳原子的一氯代烃的同分异构体的沸点,支链越多,沸点越低。
d.烷烃的氢原子被卤素原子取代后,由于极性的增强,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卤代烃沸点、密度均增大。
8.卤代烃的化学性质 a.水解反应 b.消去反应
注意:消去反应发生时,与连有卤素原子的碳的相邻碳上必须有氢原子。
醇NaOH第二节 乙醇 醇类
一、乙醇
1、分子结构:
分子式:C2H6O 结构式:电子式: 结构简式:CH3CH2OH或C2H5OH 官能团:—OH(羟基)
2、物理性质:乙醇是无色,有特殊香味的液体
密度比水小,易挥发,沸点78.5℃,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是一种有机溶剂,俗称酒精。3.化学性质:
(1)乙醇的取代反应:
A、乙醇与活泼金属的反应(Na、Mg、Al、Ca等):属于取代反应,也属于置换反应 2Na+2C2H5OH→2C2H5ONa+H2↑ Mg+2C2H5OH→(C2H5O)2Mg+H2↑ 2Al+6C2H5OH→2(C2H5O)3Al+3H2↑
B、乙醇与HBr的反应:
浓H2SO4 C2H5OH +HBr C2H5Br+H2O C、乙醇分子间脱水生成乙醚
浓H2SO4 C2H5OH + C2H5OHC2H5—O—C2H5+H2O 140CD、乙醇与乙酸的酯化反应:
此反应中浓H2SO4作催化剂和脱水剂,同时又是吸水剂。(2)乙醇的氧化反应:
2CO2+3H2O A、燃烧氧化:C2H6O+3O2 (1)乙醇燃烧火焰为淡蓝色
(2)烃的含氧衍生物燃烧通式为:
yzy点燃CxHyOz(x)O2xCO2H2O
422B、催化氧化:
点燃
结论1:在醇分子中只有当与羟基(—OH)直接相连的C原子上连有H原子,(至少1个),才可以发生催化氧化。
结论2:如果羟基连在端边上的C原子上则生成醛,如果连在链中间的C原子上则生成酮。(3)乙醇的消去反应
反应中浓H2SO4作催化剂和脱水剂,此反应可用于实验室制乙烯气体。结论3:在醇分子中只有当与羟基(—OH)直接相连的C原子的相邻的C原子上连有H原子(至少1个),才可以发生消去反应。
4、乙醇的工业制法
(1)工业制法:CH2=CH2+H2OC2H5OH(乙烯水化法)高温,高压催化剂 C2H5OH(发酵法)淀粉C6H12O6 催化剂
二、醇类
1、概念:醇是分子中含有跟链烃基或苯环侧链上的碳结合的羟基(—OH)的化合物。如:CH3CH2CH2OH、CH2=CH—CH2OH、等
2、饱和一元醇的通式:CnH2n+1OH或CnH2n+2O
3、分类:饱和醇,不饱和醇、一元醇、二元醇、多元醇、脂肪醇,芳香醇等
4、化学性质(1)取代反应: 酶酒化酶
(2)催化氧化反应: 2R—CH2OH+O2 2R—CHO+2H2O (3)消去反应: R—CH2—CH2OHR—CH=CH2+H2O Cu或Ag浓HSO5、醇的同分异构体 碳链异构
位置异构:—OH位置异构
类别异构:与同C原子的醚类同分异构
第三节 苯酚
一、苯酚
1、分子结构:分子式C6H6O 结构式:
结构简式:或C6H5OH 官能团:羟基(—OH)
2、物理性质:通常状况是一种无色晶体,有特殊气味,俗称石炭酸,熔点为43℃,常温下在水中溶解度不大,会使溶液浑浊,但65℃以上能与水混溶。易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有毒,会腐蚀皮肤。
3、化学性质:
(1)酸性: 2 +2Na+ NaOH+Na2CO3(酸性H2CO3>
>HCO3)
↓+NaHCO3
— +H酸性弱于H2CO3,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色。+H2↑ +H2O +NaHCO3
++ CO2 + H2O
(2)取代反应:
A、与浓溴水反应,产生白色沉淀
(用于苯酚的定性检验和定量侧定)B、与浓硝酸反应:(3)加成反应:
+ 3H2 催化剂 △
(4)显色反应:使FeCl3溶液变紫色。(可用于检验苯酚的存在)(5)氧化反应:在空气中被O2氧化而显粉红色,能被KMnO4溶液氧化而紫红色褪去。
二、酚类
1、概念:酚是分子中含有跟苯环或其它芳香环上C原子直接相连的羟基(—OH)的化合物。
2、脂肪醇,芳香醇,酚的比较 类别 脂肪醇 芳香醇 酚 实例 CH3CH2OH C6H5—CH2OH C6H5OH 官能团 —OH —OH —OH 结构特点 —OH与链烃基—OH与芳烃侧—OH与苯环直相连 链相连 接相连
主要化性(1)与钠反应(2)取代反应(1)弱酸性
(3)脱水反应(4)氧化反应(2)取代反应(5)酯化反应(3)显色反应
特性 红热铜丝插入醇中有刺激性气与FeCl3溶液体(生成醛或酮)显色反应。
第四节 醛 醛类
一、乙醛
1、乙醛:分子式C2H4O 结构简式CH3CHO,官能团—CHO(醛基)。
2、乙醛物性:无色刺激性气味的液体,与水、有机溶剂互溶
3、乙醛化性:(1)加成反应:CH3CHO + H2 CH3CH2OH(此反应也叫还原反应)还原反应:加H或去O的有机反应(2)氧化反应:加O或去H的有机反应 2CH3CHO + 5O2 4CO2 + 4H2O 2CH3CHO + O2 2CH3COOH(催化氧化法制乙酸)CH3CHO+ 2[Ag(NH3)2]OHCH3COONH4+3NH3+2Ag↓+H2O (用于检验醛基)(产生光亮的银镜故叫银镜反应)银氨溶液:往AgNO3溶液中加稀氨水,产生沉淀,继续加氨水至沉淀恰好消失为止,所得的溶液叫银氨溶液。
CH3CHO+2Cu(OH)2CH3COOH+Cu2O↓+2H2O(新制)(红色沉淀)(用于检验醛基)
4、工业制法
24(1)CH≡CH+H2OCH3CHO
Ni燃烧催化剂水浴AgSO(2)2CH3CH2OH+O2 2CH3CHO+2H2O
二、其它重要的醛
1、甲醛:HCHO俗名蚁醛,常温下为气体,易溶于水,35%—40%的甲醛水溶液俗称福尔马林,用于杀菌、防腐。
2、甲醛化学性质:相当于2个—CHO(1)氧化反应:
HCHO+4[Ag(NH3)2]OH4Ag+(NH4)2CO3+6NH3↑+2H2O (2)还原反应:与H2发生加成反应,醛:分子里由烃基跟醛基相连而构成的化合物,饱和一元脂肪醛:CnH2nO(n≥1)酮:由羰基与两个烃基相连而构成的化合物R—C—R′ 同碳数的醛酮互为同分异构体
第五节 乙酸 羧酸
一、乙酸
1、乙酸:C2H4O2,CH3COOH,俗名醋酸,固态时乙酸称冰醋酸
2、乙酸官能团:—COOH(羧基)
3、乙酸的化学性质:(1)弱酸性:强于H2CO3 CH3COOHCH3COO+H 2CH3COOH+2Na 2CH3COONa+H2↑ CH3COOH+NaOH CH3COONa+H2O CH3COOH+NaHCO3 CH3COONa+CO2↑+H2O 2CH3COOH+CaCO3(CH3COO)2Ca+CO2↑+H2O(2)酯化反应:醇与酸起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
二、羧酸
由烃基和羧基直接相连的化合物叫羧酸。一元饱和脂肪酸的通式为CnH2n+1COOH(CnH2nO2)
1、甲酸:HCOOH(可看作含1个—COOH和1个—CHO(1)具有—COOH性质 ①酯化反应HCOOH+C2H5OH
H2SO4—
+ Cu水浴 HCOOC2H5+H2O ②酸性:强于CH3COOH(2)具有—CHO性质:能发生银镜反应 HCOOH+2Cu(OH)2 △ CO2+3H2O+Cu2O↓
2、高级脂肪酸:硬脂酸:C17H35COOH 软脂酸:C15H31COOH 油酸:C17H33COOH
3、苯甲酸(安息香酸):
4、HOOC—COOH 乙二酸,俗名草酸
高二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2篇
1.汽油的组成:分子中含有511个碳原子的烃的混合物
主要是己烷、庚烷、辛烷和壬烷
2.汽油的燃烧
思考:①汽油的主要成分是戊烷,试写出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②汽车产生积碳得原因是什么?
(1)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
(2)不完全燃烧有CO和碳单质生成
3.汽油的作用原理
汽油进入汽缸后,经电火花点燃迅速燃烧,产生的热气体做功推动活塞往复运动产生动力,使汽车前进。
4.汽油的来源:(1)石油的分馏(2)石油的催化裂化
思考:①汽油的抗爆震的程度以什么的大小来衡量?
②我们常说的汽油标号是什么?
③汽油中所含分子支链多的链烃、芳香烃、环烷烃的比例越高,它的抗爆震性就越好吗?
④常用抗爆震剂是什么?
5.汽油的标号与抗震性
①汽油的抗爆震的程度以辛烷值的大小来衡量。
②辛烷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汽油标号。
③汽油中所含分子支链多的链烃、芳香烃、环烷烃的比例越高,它的抗爆震性越好.
④常用抗爆震剂
四乙基铅[Pb(C2H5)4]
甲基叔丁基醚(MTBE).
6、汽车尾气及处理措施
思考:进入汽缸的气体含有什么物质?进入的空气的多少可能会有哪些危害?
①若空气不足,则会产生CO有害气体;
②若空气过量则产生氮氧化合物NOx,如
N2+O2=2NO,2NO+O2=2NO2
其中CO、NOx,都是空气污染物。
汽车尾气中的有害气体主要有哪些?CO、氮氧化合物、SO2等
如何进行尾气处理?
在汽车的排气管上安装填充催化剂的催化装置,使有害气体CO、NOx转化为CO2和N2,
例如:2CO+2NO=2CO2+N2
措施缺陷:
①无法消除硫的氧化物对环境的污染,还加速了SO2向SO3的转化,使排出的废气酸度升高。
②只能减少,无法根本杜绝有害气体产生。
二、汽车燃料的清洁化
同学先进行讨论:①汽车燃料为什么要进行清洁化?②如何进行清洁化?
1.汽车燃料清洁化的原因
使用尾气催化装置只能减小有害气体的排放量,无法从根本上杜绝有害气体的产生,而要有效地杜绝有害气体的产生,汽车燃料就必须清洁化。
2.清洁燃料车:
压缩天然气和石油液化气为燃料的机动车
清洁燃料车的优点?
①大大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排放的CO、NOx等比汽油汽车下降90%以上);
②发动机汽缸几乎不产生积炭现象;
③可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3.汽车最理想的清洁燃料氢气
讨论为什么说H2是汽车最理想的清洁燃料?
(1)相同质量的煤、汽油和氢气,氢气释放能量最多
(2)氢气燃烧后生成水,不会污染环境。
氢作燃料需要解决的哪些问题?
1、大量廉价氢的制取
2、安全贮氢
介绍两种方便的制氢方法:
①光电池电解水制氢
②人工模仿光合作用制氢
1.最新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5篇
2.最新5篇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
3.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5篇
4.精选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5篇
浅谈高中化学知识点的总结 第3篇
1 新课程自主学习知识点的总结
总结化学的知识点是充斥在整个化学的学习过程中, 在进入高中化学的学习初始阶段, 同学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学习能力, 总结一套对自己有用的化学知识点的总结学习办法, 发现化学学习的趣味性。要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为自己制定学习的目标和学习计划, 促使自己将零散琐碎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并融汇贯通, 逐步提高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同学在自主学习时, 首先为自己制定学习的计划及目标, 了解本节知识所讲解的内容, 总结出课程中的主要内容, 并制作出树状知识点图, 让自己能达到看到关键词能联系到相关的化学反应式或概念。比如在学习元素周期规律的过程中, 自主学习之前, 可以将初中所学的元素周期表中的各类元素知识做总结, 并列出其相关的化学反应式, 将旧知识与新知识点之间的结合点联系起来, 将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衔接挖掘出来并过渡到新的学习内容中。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中的《元素周期规律》前1~20元素核外电子排不规律时, 将相似规律的元素归为一类进行集中总结学习, 相互间有差异地进行个别学习[1]。这样就能够牢固地掌握知识结构, 同时也为下个进程的学习打下基础。新课知识点的总结可以提取课堂学习中的精华部分, 将繁杂的化学公式进行重点记忆, 还能为学生的发散思维提供线索。
2 单元复习中的总结
学生在日常的课堂学习中, 需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对化学知识的总结方法, 如不知道如何总结, 可以观察老师在讲课时所采用的方式。在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 老师一般会采用归纳分析的办法对课堂的教学的质量进行总结, 这是为了检查教学的成效, 寻找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及欠缺之处, 以便于对课程的教学方案进行适当的修改和调整, 为后期的教学提供帮助。所以同学也可以借鉴此种办法将课堂中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对所学习的每个知识点作小结, 将自学时所总结的重点与教师所补充的内容进行融合, 以完善课堂知识的重点内容。这样可以更快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点。同学还需在学习中不断完善总结的方式, 找到最为适宜的方式, 让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能够在课堂的复习中充分发挥作用。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三章《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这一课时, 可以根据结合生活中见到的甲烷形态及其特性, 尝试总结其基本的化学式CH4, 并制定课堂上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如掌握甲烷的分子空间结构, 化学性质及其化学反应式, 其次是甲烷的用途及其保存等。总结出所要学习的主要知识点和掌握的技能, 对知识的学习有明确方向, 对其中笼统的概念知识做归纳总结, 获取精华部分。再了解甲烷的基本化学反应式, 能够举一反三地写出与其他物质的反应式。如甲烷与空气中的氧气的化学反应, 或者甲烷在加热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化学式。对甲烷知识点进行总结后不仅能明确所讲授的内容, 还能培养学生归纳学习的能力, 在复习时能够更快提取知识, 并加以运用[2]。
3 学期知识点的总结
因为在整个学期的高中化学学习中, 所涉及到的化学概念和化学反应较多, 所以就得进行更大范围的总结。比如将高中化学中所学习的元素分为有机部分和无机部分。有机部分包括:苏打 (Na HCO3) 、钠 (Na) 、明矾 (KAI (SO4) 2) 、磁铁矿 (Fe3O4) 、硝酸亚铁铵 (Fe (NH4) 2) 等;而有机部分有:氯仿 (CHCI3) 、醋酸 (CH3COOH) 、福尔马林 (HCOOH) 等。也可以根据元素化学反应后的现象进行总结。比如铝片与盐酸反应是放热的, Ba (OH) 2与NH4C1反应是吸热。SO2通过入品红溶液先褪色, 加热后恢复原色等方式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因为高中化学学习中金属元素较多, 所以在对化学知识进行总结时, 也可以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按照自己方便记忆的方式[3]。
4 结束语
由此可以看出, 在进行高中化学知识点的总结时, 学生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学习能力, 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首先从课堂的学习中总结, 将小节内容进行总结提取。在阶段性学习时, 可以更好地复习, 对于高中冲刺阶段的总结就可以从每个小节的总结中提炼, 将其归纳总结后, 就可以明确整个高中阶段化学学习的大致方向。
参考文献
[1]张玲.浅谈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结尾艺术[J].才智, 2015, (13) :243.
[2]陈华仕.高中化学教材与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整合研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5, (5) :80-82.
电化学知识总结及有关高考热点 第4篇
1. 原电池、电解池、电镀池判定规律
若无外接电源,可能是原电池,然后依据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分析判断,主要思路是“三看”:先看电极:两极为导体且活泼性不同;再看溶液:两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后看电路:形成闭合回路或两极接触。若有外接电源,两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则可能是电解池或电镀池。当阳极金属与电解质溶液中的金属阳离子相同则为电镀池,其余情况为电解池。
2. 电解有关计算的方法规律
有关电解的计算通常是求电解后某产物质量、气体的体积、某元素的化合价、溶液的pH及物质的量浓度等。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电解方程式或电极反应式列比例求解;二是利用各电极、线路中转移的电子数目守恒列等式求解。以电子守恒较为简便,注意运用。
3. 电化学基础知识的应用
(1)金属的防护
①改变金属的内部结构。例如把Ni、Cr等加入普通钢里制成不锈钢。②覆盖保护层:a涂油脂、油漆、搪瓷、塑料等;b电镀耐腐蚀的金属(Zn、Sn、Ni、Cr等)。③电化学保护法:多采用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如在轮船螺旋桨附近的船体上镶嵌活泼金属锌块。另外,可采用与电源负极相连接的保护方式。如大型水坝的水闸的保护就是让铁闸门和电源负极相连。
(2)电解原理的应用
①氯碱工业(电解饱和食盐水):2NaCl+2H2O 2NaOH
+H2↑+O2↑②活泼金属Na、Mg、Al的制取,例如,电解熔融的
NaOH制金属Na:2NaOH 4Na+O2↑+2H2O .③金属精炼:如铜的精炼:以粗铜作阳极,精铜作阴极,含Cu2+的溶液作电解质溶液。④电镀:待镀金属制品作阴极,镀层金属作阳极,含镀层金属的溶液作电解质溶液。其特点是阳极本身参与电极反应,电镀过程中相关离子的浓度保持不变。
二、分析热点问题,把握命题趋向
关于电化学的内容是历年高考的重要知识点之一,考查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原电池、电解池、电镀池的电极名称及电极反应式
例:铜片和锌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锌片是( )
A. 阴极 B. 正极 C. 阳极 D. 负极
解析:電解池的两级分别命名为阴阳极,原电池的两极分别命名为正负极。铜片和锌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形成原电池,其中锌片失电子作原电池的负极。答案:D
2. 根据原电池、电解池的电极变化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
例:X、Y、Z、M代表四种金属元素,金属X和Z用导线连接放入稀硫酸中时,X溶解,Z极上有氢气放出;若电解Y2+和Z2+共存的溶液时,Y先析出;又知M2+的氧化性强于Y2+。则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A.X>Z>Y>M B.X>Y>Z>M C.M>Z>X>Y D.X>Z>M>Y
解析:金属X和Z用导线连接放入稀硫酸中形成原电池,X溶解说明金属活动性X>Z;电解Y2+和Z2+共存的溶液时,Y先析出,则金属活动性Z>Y;离子的氧化性越强,其单质的金属活动性越弱,则金属活动性Y>M。故答案:A
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5篇
(1)概念
当固体溶于水时,固体溶于水的速率和离子结合为固体的速率相等时,固体的溶解与沉淀的生成达到平衡状态,称为沉淀溶解平衡。其平衡常数叫做溶度积常数,简称溶度积,用Ksp表示。
(2)溶度积Ksp的特点
Ksp只与难溶电解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与沉淀的量无关,且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变化能引起平衡移动,但并不改变溶度积。
Ksp反映了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2、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
(1)沉淀的溶解与生成
根据浓度商Qc与溶度积Ksp的大小比较,规则如下:
Qc=Ksp时,处于沉淀溶解平衡状态。
Qc>Ksp时,溶液中的离子结合为沉淀至平衡。
(2)沉淀的转化
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6篇
(1)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一般没有固定的熔沸点;
(2)常见特殊名称的混合物:氨水、氯水、王水、天然水、硬水、软水、盐酸、浓硫酸、福尔马林、水玻璃;爆 鸣气、水煤气、天然气、焦炉气、高炉煤气、石油气、裂解气、空气;合金;过磷酸钙、漂白粉、黑火药、铝热剂、 水泥、铁触媒、玻璃;煤、石油;石油、石油的各种馏分。
2.注意:
由同素异形体组成的物质为混合物如红磷和白磷。由同位素原子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如 H2O 与 D2O 混合为 纯净物。
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7篇
焓变:在恒温、恒压的条件下,化学反应过程中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QP)。
2、符号:△H 单位:kJ/mol
3、规定:吸热反应:△H > 0 或者值为“+”,放热反应:△H < 0 或者值为“-”
4、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燃烧、中和反应、金属与酸反应、以及大部分化合反应是放热的
大部分分解反应,电离、水解、高温下碳还原金属氧化物、碳与二氧化碳反应、Ba(OH)2与NH4Cl的反应等一般属于吸热反应。
5、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放热反应,体系能量降低,△H<0
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吸热反应,体系能量升高,△H>0
△H在数值上等于反应物分子断裂旧键时所吸收的总能量与生成物分子形成新键时所释放的总能量之差,△H=E生成物能量-E反应物能量=E反应物键能之和-E生成物键能之和
6、热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注意事项:
(1)反应物和生成物要标明其聚集状态,用g、l、s、aq表示不同状态。
(2)方程式右端用△H 标明恒压条件下反应放出或吸收的热量,放热为负,吸热为正。
(3)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只表示物质的量,因此可以是整数或分数。
(4)对于相同物质的反应,当化学计量数不同时,其△H 也不同,即△H 的值与计量数成正比,当化学反应逆向进行时,数值不变,符号相反。
7、盖斯定律: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化学反应的焓变(ΔH)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规律:若多步化学反应相加可得到新的化学反应,则新反应的反应热即为上述多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
8、燃烧热:在101kPa时,l 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的反应热.
注意:
① 燃烧的条件是在101kPa;
② 标准:是以1mol燃料作为标准,因此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其它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可用分数表示;
③ 物质燃烧都是放热反应,所以表达物质燃烧时的△H均为负值;
④ 燃烧要完全:C元素转化为CO2(g),而不是CO;H元素转化为H2O(l),N元素转化为N2(g)。
9.中和热: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反应生成1mol的水所放出的热量
四则高二化学教学小窍门 第8篇
一、在第一章第二节学习氨分子结构时,如果按照教材指出的方法判断以共价键形成的分子是否具有极性,要看该分子中化学键的排列是否对称以及键的极性是否抵消。但对它们究竟如何才算抵消,究竟有几个对称轴、对称中心或对称面等几何意义上的对称元素才算对称却没有任何说明,以至于学生们对分子极性不易理解,具体判断一个分子是否有极性就更加困难。如采用下述准则解题,效果甚佳。
准则:各种原子的重心重合的分子是非极性分子,否则是极性分子。
如CH4是正四面体型分子,分子中有两种原子,就能确定出两个重心。其中四个氢原子的重心在正四面体的中心,正好落在碳原子中心,也是碳原子的重心,两重心重合,故CH4分子属于非极性分。
像N2这样的单质分子,只有一种原子,也就只有一个重心,可按重心重合的情况来对待。
而在H2O分子中,两个氢原子的重心落在二者连线的中点处,显然与氧原子的重心不能重合,因此H2O分子是极性分子。
将一个原子看作一个质点,若用同样的方法考查其他分子中各种原子的重心重合情况,也能很快得出结论。由于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对各种原子的重心很容易确定。所以,利用上述准则判断分子的极性,直观、简捷、可靠,值得推广。
二、在做第四章第二节中“铁盐与亚铁盐的相互转变演示实验”时,即使按教材内容严格实验,也难免有反应过慢,溶液由黄变绿的对比现象不很明显以及生成的绿色易变而误认为是,由铁粉和加入的稀盐酸反应所致而不具有演示说服力等缺点。其实,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本实验,只要利用新制的棕黄色浓氯化铁溶液与过量的铁粉反应进行实验,就能完全克服以上缺点,而且做到了现象明显,操作简便。
问题说明:
1、用浓氯化铁溶液作实验的目的是为了从颜色变化(从明显的棕黄色变浅绿色)入手,达到明显的实验效果。
2、铁粉虽然是黑色的,但它很沉,所以不会影响对反应液颜色的及时观察。
三、在学习第五章第五节“苯的性质”前,取一段破废的玻璃管,沾上苯液后点燃,不但能说明苯的易燃性和使用危险性,而且可以明显地观察到明亮的带有浓烟的火焰,与前面做过的甲烷、乙烯的燃烧实验做比较,教学效果极佳。
和高二学生谈化学学习 第9篇
一、学习过程,宏观上就是培养学习习惯的过程
首先,要有学好化学的强烈欲望并树立一定要成功的坚定信念。
这是成功的一大心理要素,你的成功欲望越强烈,在求知过程中就越能付出,学习过程就越有滋味,学习兴趣越浓,成功系数也就越大。
其次,要能承受失败。
任何事情都要付出努力才能成功,但并非付出就能成功。所以一定要有恒心和毅力,做好持久战准备。两年之后的高考,不仅仅考查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考查多种素质,包括心理素质、抗挫折能力。平时学习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困难,不能因为暂时没有解决,影响自己的情绪,甚至躲避、放弃,而应能承受住挫折,调整对策,寻找方法,尽力解决问题,成功就会在前方等着我们,这样能大大增强自己的抗挫折能力,从失败走向成功。记住一句话:我们没有失败,只是暂时没有成功!
再次,要有方法。
不同的人做同一件事,所用的时间和付出的努力都不一样,而方法好的就会事半功倍,容易成功。成功一定有方法!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而不要死搬硬套别人的方法是本学期必须完成的工作。
最后,要养成善于利用化学用语解决化学问题的习惯:
任何一个学科都有其语言特点和独特的思维方式。就化学学科来讲利用化学用语阐述、解决化学问题是最科学的表达方式。常用常考的化学用语主要有以前学过的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电子式、化学式、原(离)子结构示意图、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以后还要学到的结构简式、最简式、电极反应式等。元素周期律是化学中的重要规律,在高二的学习中必须强化应用。
二、学习过程,微观上就是培养具体学习方法的过程
(一)课上追求式学习
1、元素化合物知识追求实验探究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实验科学,很多的化学知识、结论都来自于化学实验,可以说实验是化学的定盘星、大法官。所以,实验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化学必须重视实验!研究化学必须研究实验!
老师的演示实验一定要认真观察,边听老师引导,边观察实验现象,边考虑问题。比如: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么操作?试剂加入顺序为什么是这样的?实验装置和药品有没有替代品?这套装置还能做什么实验?这种物质还能利用什么实验装置来制取?本实验有哪些关键点和注意点?和以前做过的什么实验有相似之处?又有哪些不同之处?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掌握这个实验,并能举一反三,发散自己的思维,解决问题。
同学们对做实验更应该重视,因为在自己亲身实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你想不到的问题,这些问题也会让你在实验中产生灵感,找到独特的解决方法。重视实验,会让你的记忆过程更理性化、更具有发散性、迁移性、创造性。
2、理论知识追求对规律以及定理的理解
理论化学中抽象思维多,高二化学理论知识比高一多,加上学校一般都在高二加快教学进度,同学们学习明显吃力。要求学习理论知识时,千万不要死记硬背,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这样记忆才更长久。比如学习化学平衡一章,很多同学错误地认为平衡右移的原因是因为正反应速率增大造成的。而其本质是外界条件改变的瞬间,正反应速率比逆反应速率大。可能正反应速率不变,逆反应速率变小;还可能正、逆反应速率均变小,逆反应速率变得更小,使正反应速率比逆反应速率大。要充分理解,培养分析、推断能力,就能以不变应万变,轻松解决实际问题。
另外,还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将一些知识编成歌谣、诗句或其他容易记忆的短语进行记忆。例如在学习原电池之后,会发现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主要是吸氧腐蚀,燃料电池中也会用到氧气,氧气都是在正极被吸收,所以只要记住“正吸氧”(正极吸收氧气等氧化性气体),就将原电池中一大类反应记住了,学习也变得轻松。
3、有机知识追求结构、性质的完美结合
物以类聚,如果说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必须掌握元素周期律(表),学习有机化学就必须掌握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除此之外,学习有机化学要抓“两点一关系”:烃中以乙烯为中心点,将烷、烯、炔、卤代烃、醇、一些高聚物紧紧联系在一起;烃的衍生物中则是以卤代烃为中心点,将卤代烃、烯烃、醇等物质团结起来,成为有机合成与推断不可或缺的部分;一关系指的是在这个大思想的引导下,你的学习过程就会有知一斑而见全豹的效果,学习有机化学自然会变得轻松自如。
(二)课外问题式学习
1、问问题:每天都问老师1~2个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找出错因,看老师如何解决,怎样切入问题,如何延伸扩展问题,怎样举一反三,相关知识考虑到什么深度和广度。每隔一段时间,重做解决不彻底的错题,每一次都与正确解法进行比较,形成、巩固正确的思路和解题方法。养成问问题式学习习惯,使自己的思维更发散。需注意的是不要为了问问题而找问题,每一个问题都必须是自己经过认真考虑,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这样才能培养我们主动、独立学习的能力,为自。己的自主发展和适应社会而奠定基础。
2、研究化学试题:每一个好题都要细心研究,研究试题体现的知识、解题策略、切入点、题目和答案的表达方式,总结涉及到的知识,找一些知识相似或思路相似的题目做一做,巩固提高。每天研究1~3个问题,坚持一段时间,养成探究式学习习惯,培养研究问题的方法,产生更强的学习主动性。
3、抄问题:把遇到的每一个典型题、易错题都分好类并摘抄在一个本子上。分阶段反复研究,力争每一次都有收获,都有进步。
4、整理、总结知识:虽然化学属于理科,需要理解的知识、有规律的知识很多。但是一些琐碎的知识也是其他理科不可比拟的,尤其元素化合物知识。我们在学习中一定要重视知识的总结与归纳整理,并把它们抄在笔记本上,配合课上笔记,作为复习时的主要参考资料。
最后,必须提醒大家的是,要学好化学,必须学好语文和数学。很多同学在考试中因为读不懂题意、语言表达能力差而失分,还有的同学一做计算题就错,甚至遇到就放弃,都是因为相关学科基础差造成的。
我们要把汗水流在成功之前,泪水留到成功之后。祝愿大家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
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10篇
固态:饱和高级脂肪酸、脂肪、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淀粉、维生素、
醋酸(16.6℃以下);
气态:C4以下的烷、烯、炔烃、甲醛、一氯甲烷、新戊烷;
液态:油状:乙酸乙酯、油酸;
粘稠状:石油、乙二醇、丙三醇.
2、气味:
无味:甲烷、乙炔(常因混有PH3、H2S和AsH3而带有臭味);
稍有气味:乙烯;特殊气味:甲醛、乙醛、甲酸和乙酸;香味:乙醇、低级酯;
3、颜色:白色:葡萄糖、多糖黑色或深棕色:石油
4、密度:
比水轻:苯、液态烃、一氯代烃、乙醇、乙醛、低级酯、汽油;
比水重:溴苯、CCl4,氯仿(CHCl3).
5、挥发性:乙醇、乙醛、乙酸.
6、水溶性:
不溶:高级脂肪酸、酯、溴苯、甲烷、乙烯、苯及同系物、石油、CCl4;
易溶:甲醛、乙酸、乙二醇;与水混溶:乙醇、乙醛、甲酸、丙三醇(甘油).
最简式相同的有机物
1、CH:C2H2、C6H6(苯、棱晶烷、盆烯)、C8H8(立方烷、苯乙烯);
2、CH2:烯烃和环烷烃;3、CH2O:甲醛、乙酸、甲酸甲酯、葡萄糖;
4、CnH2nO:饱和一元醛(或饱和一元酮)与二倍于其碳原子数的饱和一元羧酸或酯;
如乙醛(C2H4O)与丁酸及异构体(C4H8O2)5、炔烃(或二烯烃)与三倍于其碳
原子数的苯及苯的同系物.如:丙炔(C3H4)与丙苯(C9H12)
能与溴水发生化学反应而使溴水褪色或变色的物质
有机物:
⑴不饱和烃(烯烃、炔烃、二烯烃等)
⑵不饱和烃的衍生物(烯醇、烯醛、烯酸、烯酯、油酸、油酸酯等)
⑶石油产品(裂化气、裂解气、裂化汽油等)
⑷含醛基的化合物(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葡萄糖、麦芽糖等)、酚类.
⑸天然橡胶(聚异戊二烯)
能萃取溴而使溴水褪色的物质
上层变无色的(ρ>1):卤代烃(CCl4、氯仿、溴苯等);
下层变无色的(ρ0,m/4>1,m>4.分子式中H原子数大于4的气态烃都符合.
②△V=0,m/4=1,m=4.、CH4,C2H4,C3H4,C4H4.
③△V<0,m/4<1,m<4.只有C2H2符合.
(4)根据含氧烃的衍生物完全燃烧消耗O2的物质的量与生成CO2的物质的量之比,可推导
有机物的可能结构
①若耗氧量与生成的CO2的物质的量相等时,有机物可表示为
②若耗氧量大于生成的CO2的物质的量时,有机物可表示为
③若耗氧量小于生成的CO2的物质的量时,有机物可表示为
(以上x、y、m、n均为正整数)
其他
最简式相同的有机物
(1)CH:C2H2、C4H4(乙烯基乙炔)、C6H6(苯、棱晶烷、盆烯)、C8H8(立方烷、
苯乙烯)
2)CH2:烯烃和环烯烃
(3)CH2O:甲醛、乙酸、甲酸甲酯、葡萄糖
(4)CnH2nO:饱和一元醛(或饱和一元酮)与二倍于其碳原子数的饱和一元羧酸
或酯.如:乙醛(C2H4O)与丁酸及异构体(C4H8O2)
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11篇
1.根据实验事实,在式子的左、右两边分别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并在式子的左、右两边之间画一条短线;当反应物或生成物有多种时,中间用加号(即“+”)连接起来.
2.配平化学方程式,并检查后,将刚才画的短线改写成等号(表示式子左、右两边每一种元素原子的总数相等).
3.标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因为化学反应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如点燃、加热(常用“△”号表示)、催化剂、通电等.并且,一般都写在等号的上面,若有两个条件,等号上面写一个下面写一个,等等.
4.注明生成物中气体或固体的状态符号(即“↑”、“↓”);一般标注在气体或固体生成物的化学式的右边.但是,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气体或固体时,其状态符号就不用标注了.
书写文字表达式的步骤一般分为两步:
1.根据实验事实,将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名称分别写在式子的左、右两边,并在式子的左、右两边之间标出一个指向生成物的箭头(即“”);当反应物或生成物有多种时,中间用加号(即“+”)连接起来.
2.标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因为化学反应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如点燃、加热、催化剂、通电等.并且,一般都写在箭头的上面,若有两个条件,箭头上面写一个下面写一个,等等.
书写电离方程式的步骤一般也分为两步:
1.在式子的左、右两边分别写出反应物的化学式和电离产生的阴、阳离子符号,并在式子的左、右两边之间画一条短线;阴、阳离子符号的中间用加号(即“+”)连接起来.
高二化学油脂知识点总结 第12篇
【问题】什么是油脂?
油脂是 。
一、油脂的成分
1 .油脂的结构:
【问题】从结构上油脂属于哪一类的有机物?能否发生水解反应,水解的产物将是什么?
油脂是高级脂肪酸与甘油所生成的酯,称为 ,即油脂属于 类,与用来做燃料的汽油、柴油不是同一类化合物;汽油、柴油属于 。
R1、R2、R3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当R1、R2、R3相同为 ,R1、R2、R3不同为 ,天然油脂大多数为 。
【思考】天然的油脂的水解产物可以有 种?
油脂分子烃基里所含有的不饱和键越多,其熔点越 。
【问题】豆油、花生油等植物油与猪油、牛油、羊油等动物油哪种的分子中的双键会更多?
饱和的硬脂酸或软脂酸生成的甘油酯熔点较 ,呈 态,即动物油脂通常呈 态;而由不饱和的油酸生成的甘油酯熔点较低,呈 态,即植物油通常呈 态。
植物油( 键较多)熔点 ,常温下为 态。
动物油( 键少或者没有)熔点 ,常温下为 态。
【讨论】 从结构上分析,请你预测花生油可能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能发生什么类型的化学反应。从性质上讲植物油和动物油哪种性质更加稳定?应当如何保存油脂?为什么?
【阅读】课本12页的资料卡片二“油脂的变质酸败”
【实践活动】课后到超市或商店调查油脂的成分表和抗氧化剂的成分。
二、油脂在人体内的消化和功能
1. 油脂的消化过程:
油脂消化过程主要是 的水解过程。
【练习】指出硬酯酸甘油酯在稀硫酸催化下的水解产物。
2、脂肪在人体内的存在
【阅读】课本11页资料卡片“人体内的脂肪”
3、脂肪酸在人体内的主要功能
(1)重要的供能物质。
油脂在三大营养物质中产生热能最高,每克油脂能产生39.3kJ的热能,为糖类和蛋白质的一倍多。脂肪是人体中重要的 物质。
(2)人体的备用油箱
【投影】油脂是人体热能贮备最适宜的能源,肝脏虽然能贮存肝糖,但贮量有限,正常情况下只能贮存100g肝糖,仅相当于1674kJ的热能。人体中贮存的脂肪,在人体的糖类能量供给不足时,可以分解,为人体提供能源。此外内脏器官表面的脂肪还有保护内脏器官免受剧烈震动和摩擦的作用;皮下脂肪有保持体温的作用。
需要指出,体内贮存的脂肪过多,对健康是不利的。在一般情况下,每天摄取的油脂数量以热能计占总热能的17%~30%为宜,一个中等劳动量的成年人,每天每公斤体重需要油脂量为1g~2g。
(3)合成其他物质的原料,合成如磷脂、固醇等的主要原料。
人体需要的必需脂肪酸只能从食用油脂中获得。必需脂肪酸是细胞的组成成分,也是体内前列腺合成的原料。它与类脂的代谢有密切关系,胆固醇与必需脂肪酸结合后,才能进行正常代谢。如缺乏必需脂肪酸,胆固醇就会与饱和脂肪酸结合,不仅不能进行正常运转代谢,而且容易在血管内壁沉积。根据近代营养学的研究,认为必需的脂肪酸有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功效,对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有好的作用。此外,必需脂肪酸对于皮肤和头发的健美至关重要,获得足够必需脂肪酸的人,皮肤润滑而有光泽,毛发乌黑光亮。
高二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13篇
一、“平衡观”———自主学习
平衡移动原理告诉我们, 如果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一个条件, 则平衡总是向着能够减弱 (不可能抵消) 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在教学过程, 教师和学生要达到的目标是一致的。 既要扮演组织者、协调者、指导者的角色, 又要扮演积极参与其中成为普通一员的角色。 教师应自觉树立强烈的民主意识, 一言一行体现民主精神, 充分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共同参与的热情。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必须致力于“导”, 服务于“学”, 引导学生通过内部动因, 自主地经过注意、观察、记忆和情感主动感知客观事物, 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学习潜能, 使其在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 发展智能, 生长新知, 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成效。
相反, 如果对立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平衡体系”的双方, 则教学中学生只会依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学习, 认为自己的角色是一种由教师控制的被动角色, 认为教学的主动权完全在老师手里, 即“教师不教, 学生不学;教师不教, 学生不会”。这样的教育教学, 其结果必定是降低教育教学成效。 首先, 这样做使所有学生只能够在同样的时间里接受同样的内容, 教学目标单一, 从而抹杀学生的个性, 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其次是因为, 一旦学生和教师的关系成了矛盾的对立面, 由勒夏特列原理可知, 当教师提出某一具体的教学任务要求学生完成时, 尽管大部分学生会朝着教师所要求的方向努力, 但是, 由于这不是学生的自主行动, 学生在最后达到目标时, 总是要“减弱”教学目标的一部分, 跟教师预先提出的教学目标总会有一定差距, 从而弱化教育教学效果。
二、“电离观”———建立自信
在一定条件下, 弱电解质分子只能部分电离成离子, 当弱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与离子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时, 就达到了电离平衡状态。 所以, 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一定。 但是, 一旦外界条件发生改变, 同一弱电解质分子的电离程度又会发生很大改变。
许多学生在学习上一碰到困难, 总认为自己的脑子不如人家聪明, 自信心不足, 甚至单向思维得出“我不行”, 从而失去前进动力。 其实, 作为已有弱电解质电离理论的高中学生, 只要及时引导, 学生是非常容易被鼓动和激发的。 告诉学生, 一个人在正常情况下具备的能力和水平一定, 好比是某一种“弱电解质”, 在一定条件下的 “电离程度”是一定的, 但是一旦外界条件发生改变, 同一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又会发生很大改变。 因为, 一个人的潜能是无法估量的。 为此, 教师给学生更多的应该是信任和鼓励, 每当学生碰到困难时, 应该及时加以鼓励, 激发学习兴趣, 树立信心, 从而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 学生拥有自信才能不会向困难低头;才不会害怕暂时的不足;才不会低估自己的潜能。 自信是人生走向成功的强大内驱力, 是人生奋发向上的激情之源。 成功源于自信, 自信使学生充满朝气和活力。
三、“活化分子观”———自我完善
一个化学反应的发生, 前提是反应物分子间必须有碰撞, 而且只有那些具备一定能量———活化能的反应物分子———活化分子, 按照一定取向进行碰撞———有效碰撞, 才会发生化学反应。
“活化分子观”类比以上理论, 学生实现自己理想的过程就好比是一个化学反应发生的过程。 每个学生不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 因为, 只有具备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所必需的能力和素质———“活化能”, 再勇敢地参与竞争———敢于去“ 碰撞”, 才有可能使之发生 “ 有效碰撞”, 才有可能完成人生的“化学反应”———实现自己的理想。 一句话, 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理想———实现理想的“有效碰撞”, 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进取, 不断完善自我, 设法使自己成为“活化分子”。 特别在没有结果之前, 决不能放弃努力, 要勇敢地参与竞争———敢于“ 碰撞” 。 所以, 培养学生具备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坚韧不拔战胜困难的勇气, 就显得尤为重要。 不然, 所有理想只能成为泡影。
高二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14篇
关键词:高二 文科班 化学教学 学习兴趣
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笔者就如何提高高二文科生化学学习的兴趣提出了四点改进方法。
一、教学内容
首先,教师必须明白文科生学习化学的目的在于普及化学知识,不得超纲要求他们,也不用刻意加深教学内容,以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自信心;其次,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涉及的生活素材,将与化学相关的生活问题和生活知识、与生活相关的化学问题和化学知识融合起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学知识,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当学生能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时,他们就会喜欢上化学。如《化学与生活》中的“营养平衡”就涉及很多生活知识,如糖尿病的症状、饮食禁忌,家庭食用油的保存、选择,牛奶和豆浆的营养区别,各种维生素和矿物元素的生理功能、饮食来源及缺乏症,合理安排饮食、科学制定食谱等。
二 、教学氛围
文科生总对自己的理科成绩不自信,尤其当被教师点名回答问题时,更是紧张地不知该如何应答。因此,教师要为文科生营造一种轻松的教学气氛,不要让学生感觉沉闷、压抑,而应当让他们敢说、敢做。如果学生回答错了,教师也不应该批评他们,而应肯定他们的思考、回答问题的勇气和为活跃班级课堂氛围所做出的贡献。另外,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多创设一些互助、交流、讨论的活动,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意见,最后达成共识。当有了同学的支持后,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自然就会自信满满,使课堂氛围更加融洽。
三、教学方法
为了引导文科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图书、互联网等多种渠道收集资料,采取实验探究法、阅读讲学法、情境设问法、交流讨论法、调查访问法、参观讨论法等方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对于高二文科生,教师更不能降低实验要求,反而应该重视实验探究的过程,因为实验中的声、色、动、感恰恰是培养学生化学学习兴趣与动机的最佳途径。因此,教师要采取多种实验教学方式,如难度稍大的实验,可以由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对于难度较小、现象明显的实验,可以由学生上讲台操作演示。另外,学生还可以在家里进行实践活动或家庭小实验,如自制面筋、家用药箱的整理等,从而让文科生走出课堂,到社会和大自然中去调查、去参观、去学习、去感受化学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四、学习方法
虽然上述三种方法能提高文科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但如果不对文科生进行科学学习方法的指导,一旦他们在练习或考试时遇到困难,一样也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减弱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高二文科班的化学学习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学习选修一《化学与生活》,这个阶段的习题不多、难度不大,通过教师对重点知识的总结,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基础知识;第二个阶段是对必修一、必修二的复习,难度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体系,落实基础知识,浓缩、精炼所学的重点知识。对于必修中的识记性知识,教师应教会学生合理而巧妙的记忆方法,如知识关联法、口诀记忆法、对比记忆法、网络记忆法、类别归纳记忆法等。
虽然高二文科生的化学不是高考科目,但化学学科有其存在的价值,所以教师也一样要认真思考、钻研教学方法,促使学生易学、乐学、善学。
参考文献:
[1]植桂清.开展实验设计激发创新意识[J].化学教学,2002,(2).
[2]蔡子华,吴克勇.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误区分析与对策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2009,(10).
高二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