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专题总结
高中化学专题总结(精选6篇)
高中化学专题总结 第1篇
附:高中课改总结参考专题
1.推进课改的制度建设及管理策略
2.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
3.选修课程的开设及选课指导
4.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5.校本教研(课题、论文、课例)
6.学分管理的实施、操作经验
7.课改专题研究
8.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的使用与整合)
9.通用技术学科的建设与课程实施策略
10.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实施策略
11.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策略
12.科学合理的课程开设经验
13.课程与教学管理(行政班与走班制)
14.课改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以及对策与建议
15.高考备考机制与策略
青海师大附中
2013/6/4
高中化学专题总结 第2篇
高二年级
徐毕娟
转眼间,进入实验中学中学高中数学组已有一年多,在这期间我体会到了身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的酸甜苦辣,也让我体会到当一名高中数学教师的不容易与肩负的重任。回想起2012年9月,我捧着一颗颗热情、兴奋而充满期盼的心来到高一年级数学组,激动不安之情油然而升。一个个沉甸甸的问号,在我脑中盘旋。我不断自问:作为一个首次带高中数学的新教师,我能做好吗,我能给学生带来一点进步吗?如今,我已在实验中学高中数学组工作一年半了,我在这一年多的收获,见证了我的成长,在这一年半中,我感觉我经历了许多,这些从未有过的经历让我不断进步、不断成长。从开始上课的羞涩拘谨到课堂上的谈吐自如,感觉自己在一天天的长大,现就一年半的成长过程总结如下:
一、收获
1、备课:这学期的备课去繁就简,简化了知识上的抄写,强调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语言的组织、教学环节的过渡;依据高考要求、学校招生考试试题难度要求,简化了去年过繁、过深的知识传授,尽量将教学难度降到合适的要求,并充分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记忆;根据学生实际,简化了过多、过细的教学内容,重点强化重点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学会举一反
三、由此及彼的学习方法,从而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
2、教学方法
在与教学不相冲突的情况下,尽量多听课,多听有经验教师的评课,多总结别人的优点,并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加以借用。在教学中,我还十分注意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学习他们管理学生的方法、学习课堂教学的语言、学习教学过程的组织、学习各种课型的的授课方法、学习课件制作的经验,努力使自己的教学逐渐成熟。
二、工作反思和改进
1、狠抓学生管理:通过工作实际和观察,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对学生的管理、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处关系休戚相关。教师对学生管理严格、教师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会直接影响教学氛围、教学成绩。在今后应逐渐总结、不断学习,努力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以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2、完善常规教学:常规教学识教学工作的重点、核心,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克服教学中的不规范行为,使自己的教学更加完善。针对今年的教学实际,在今后教学重要注意对学生的了解,注意学生的实际,把握教学的难度和深度,做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能急于求成,应避免求全求细。
3、变换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我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一厢情愿的认为讲的次数多了学生自然就懂了,忽视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切实不断变换教学方式:讲解、讨论、探究、记忆、练习等方式的灵活运用,避免教师的直接灌输。
述
职
报
告
徐 毕 娟
高中物理模型专题演练 第3篇
一、追及相遇模型
1. (2012江西重点中学联考) 如图所示, A、B分别是甲、乙两小球从同一地点沿同一直线运动的v-t图象, 根据图象可以判断 ()
A.两球在t=2s时速率相等
B.两球在t=8s时相距最远
C.两球运动过程中不会相遇
D.甲、乙两球做初速度方向相反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加速度大小相同方向相反
2.在平直公路上, 自行车与同方向行驶的一辆汽车在t=0时同时经过某一个路标, 它们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为:汽车x=10t-t2, 自行车x=5t (x的单位为m, t的单位为s) ,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汽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自行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B.经过路标后的较短时间内自行车在前, 汽车在后
C.当t=2.5s时, 自行车和汽车相距最远
D.当两者再次同时经过同一位置时, 它们距路标12.5m
3. (2012重庆市重庆八中) 完全相同的两辆汽车, 都拖着完全相同的拖车以相同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齐头并进, 某一时刻两拖车同时与汽车脱离之后, 甲汽车保持原来的牵引力继续前进, 乙汽车保持原来的功率继续前进, 则一段时间后 (假设均未达到最大功率) ()
A.甲车超前, 乙车落后
B.乙车超前, 甲车落后
C.它们仍齐头并进
D.甲车先超过乙汽车, 后乙车又超过甲车
二、平衡模型
1.如图所示, 悬挂在O点的一根不可伸长的绝缘细线下端有一个带电荷量不变的小球A.在两次实验中, 均缓慢移动另一带同种电荷的小球B.当B到达悬点O的正下方并与A在同一水平线上, A处于受力平衡时, 悬线偏离竖直方向的角度为θ, 若两次实验中B的电荷量分别为q1和q2, θ分别为30°和45°.则q2/q1为 ()
2.如图所示, 在倾角为α的光滑斜面上, 垂直纸面放置一根长为L、质量为m的直导体棒.当导体棒中的电流I垂直于纸面向里时, 欲使导体棒静止在斜面上, 可将导体棒置于匀强磁场中, 当外加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的方向在纸面内由垂直斜面向上逆时针转至水平向左的过程中, 关于B的大小的变化, 正确的说法是 ()
A.逐渐增大 B.逐渐减小
C.先减小后增大 D.先增大后减小
3. (2013安徽省江南十校新高三摸底联考) 如图所示, 半圆柱体P放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 其右端有固定放置的竖向挡板MN, 在P和MN之间放有一个光滑均匀的小圆柱体Q, 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 若用外力使MN保持竖直且缓慢向右移动, 在Q落到地面以前, 发现P始终保持静止, 在此过程中 ()
A.MN对Q的弹力逐渐减小
B.Q所受的合力逐渐增大
C.地面对P的摩擦力逐渐增大
D.P、Q间的弹力先减小后增大
三、悬球模型
1. (2013宝鸡检测) 如图所示, 带支架的平板小车沿水平面向左做直线运动, 小球A用细线悬挂于支架前端, 质量为m的物块B始终相对于小车静止地摆放在右端.B与小车平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若某时刻观察到细线偏离竖直方向θ角, 则此刻小车对物块B产生的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为 ()
C.mgtanθ, 水平向右
D.mg, 竖直向上
2. (2013江西省师大附中) 如图所示, 小车上有一根固定的水平横杆, 横杆左端固定的轻杆与竖直方向成θ角, 轻杆下端连接一小铁球;横杆右端用一根细线悬挂一小铁球, 当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时, 细线保持与竖直方向成α角, 若θ<α,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轻杆对小球的弹力方向沿着轻杆方向向上
B.轻杆对小球的弹力方向与细线平行向上
C.小车一定以加速度gtanα向右做匀加速运动
D.此时轻杆的形变包括拉伸形变与弯曲形变
四、多过程问题模型
1. (2012沈阳四校联考) 如图所示, 一名消防队员在模拟演习训练中, 沿着长为12m的竖立在地面上的钢管向下滑.已知这名消防队员的质量为60kg, 他从钢管顶端由静止开始先匀加速再匀减速下滑, 滑到地面时速度恰好为零.如果他加速时的加速度大小是减速时的2倍, 下滑的总时间为3s, g取10m/s2, 那么该消防队员 ()
A.下滑过程中的最大速度为4m/s
B.加速与减速过程的时间之比为1∶2
C.加速与减速过程中所受摩擦力大小之比为1∶7
D.加速与减速过程的位移之比为1∶4
2. (2013浙江温州十校联考) 用水平力F拉一物体, 使物体在水平地面上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t1时刻撤去拉力F, 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到t2时刻停止.其“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 且α>β, 若拉力F做的功为W1, 平均功率为P1;物体克服摩擦阻力Ff做的功为W2, 平均功率为P2, 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W1>W2, F=2Ff
B.W1=W2, F>2Ff
C.P1<P2, F>2Ff
D.P1=P2, F=2Ff
五、弹簧模型
1. (2013安徽马鞍山) 如图所示, 在动摩擦因数μ=0.2的水平面上有一个质量m=1kg的小球, 小球与水平轻弹簧及与竖直方向成θ=45°角的不可伸长的轻绳一端相连, 此时小球处于静止状态, 且水平面对小球的弹力恰好为零.在剪断轻绳的瞬间 (g取10m/s2) ,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小球受力个数不变
B.小球立即向左运动, 且a=8m/s2
C.小球立即向左运动, 且a=10m/s2
2. (2012济南检测) 水平地面上有一轻质弹簧, 下端固定, 上端与物体A相连接, 整个系统处于平衡状态.现用一竖直向下的力压物体A, 使A竖直向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一段距离, 整个过程中弹簧一直处在弹性限度内.下列关于所加力F的大小和运动距离x之间关系图象正确的是 ()
六、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模型
1. (2012广东东莞调研) 在杂技表演中, 猴子沿竖直杆向上做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a的匀加速运动, 同时人顶着直杆以速度v0水平匀速移动, 经过时间t, 猴子沿杆向上移动的高度为h, 人顶杆沿水平地面移动的距离为x, 如图所示.关于猴子的运动情况,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相对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
B.相对地面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C.t时刻猴子对地速度的大小为v0+at
2. (2013广西南宁二中、玉高、柳高联考理科综合试题) 一带正电小球从光滑绝缘的斜面上由O点静止释放, 在斜面上水平虚线ab和cd之间有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如图所示.下面哪个图象能正确表示小球的运动轨迹 ()
七、平抛运动模型
1. (2012武汉调研) 如图所示, B为竖直圆轨道的左端点, 它和圆心O的连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α.一小球在圆轨道左侧的A点以速度v0平抛, 恰好沿B点的切线方向进入圆轨道.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 则AB之间的水平距离为 ()
A.L/2 B.L/3 C.L/4 D.L/5
3. (2012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 如图所示, 带电粒子P所带的电荷量是带电粒子Q的3倍, 它们以相等的速度v0从同一点出发, 沿着跟电场强度垂直的方向射入匀强电场, 分别打在M、N点, 若OM=MN, 则P和Q的质量之比为 ()
A.3∶4 B.4∶3
C.3∶2 D.2∶3
八、启动模型
1. (2012湖南2月联考) 质量为2103kg, 发动机额定功率为80kW的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若汽车所受阻力大小恒为4103 N, 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有 ()
A.汽车的最大动能是4105J
B.汽车以加速度2m/s2匀加速启动, 启动后第2秒末时发动机实际功率是32kW
C.汽车以加速度2m/s2做初速为0的匀加速运动中, 达到最大速度时摩擦力做功为4105J
D.若汽车保持额定功率启动, 则当汽车速度为5m/s时, 其加速度为6m/s2
2. (2010潍坊模拟) 质量为m的汽车在平直路面上启动, 启动过程的速度图象如图所示.从t1时刻起汽车的功率保持不变, 整个运动过程中汽车所受阻力恒为Ff, 则 ()
九、圆周运动模型
1.如图所示, A、B、C三个物块放在水平的圆盘上, 它们的质量关系是mA=2mB=2mC, 它们与转轴的距离的关系是2rA=2rB=rC, 三个物块与圆盘表面的动摩擦因数都为μ, 且它们与圆盘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相等, 当圆盘转动时, A、B、C都没有滑动, 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C的向心加速度最大
B.B的摩擦力最小
C.当圆盘转速增大时, B比A先滑动
D.当圆盘转速增大时, C比B先滑动
2. (2012长沙五校联考) 如图所示光滑管形圆轨道半径为R (管径远小于R) , 小球a、b大小相同, 质量均为m, 其直径略小于管径, 能在管中无摩擦运动.两球先后以相同速度v通过轨道最低点, 且当小球a在最低点时, 小球b在最高点,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当小球b在最高点对轨道无压力时, 小球a比小球b所需向心力大5mg
3. (2012北京西城区抽样) 如图所示, 空间存在水平向左的匀强电场和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 电场和磁场相互垂直.在电磁场区域中, 有一个竖直放置的光滑绝缘圆环, 环上套有一个带正电的小球.O点为圆环的圆心, a、b、c为圆环上的三个点, a点为最高点, c点为最低点, Ob沿水平方向.已知小球所受电场力与重力大小相等.现将小球从环的顶端a点由静止释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当小球运动的弧长为圆周长的1/4时, 洛伦兹力最大
B.当小球运动的弧长为圆周长的1/2时, 洛伦兹力最大
C.小球从a点到b点, 重力势能减小, 电势能增大
D.小球从b点运动到c点, 电势能增大, 动能先增大后减小
4.如图所示, 用特定材料制作的细钢轨竖直放置, 半圆形轨道光滑, 半径分别为R、2R、3R和4R, R=0.5m, 水平部分长度L=2m, 轨道最低点离水平地面高h=1m.中心有孔的钢球 (孔径略大于细钢轨直径) , 套在钢轨端点P处, 质量为m=0.5kg, 与钢轨水平部分的动摩擦因数为μ=0.4.给钢球一初速度v0=13m/s (取g=10m/s2) .求:
(1) 钢球运动至第一个半圆形轨道最低点A时对轨道的压力;
(2) 钢球落地点到抛出点的水平距离.
十、传送带模型
1. (2013江苏梅村中学) 如图所示, 绷紧的水平传送带始终以恒定速率v1运行.初速度大小为v2的小物块从与传送带等高的光滑水平地面上滑上传送带, 以地面为参考系, v2>v1, 从小物块滑上传送带开始计时, 其v-t图象可能的是 ()
2. (2012福建省师大附中) 已知一足够长的传送带与水平面的倾角为θ, 以一定的速度匀速运动.某时刻在传送带适当的位置放上具有一定初速度的物块 (如图a所示) , 以此时为t=0时刻记录了小物块之后在传送带上运动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如图b所示 (图中取沿斜面向上的运动方向为正方向, 其中两坐标大小v1>v2) .已知传送带的速度保持不变 (g取10m/s2) , 则 ()
A.0~t1内, 物块对传送带做正功
B.物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 μ<tanθ
D.系统产生的热量大小一定大于物块动能的变化量大小
十一、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模型
1. (2012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 阴极射线示波管的聚焦电场是由电极A1、A2形成, 实线为电场线, 虚线为等势线, z轴为该电场的中心轴线, P、Q、R为一个从左侧进入聚焦电场的电子运动轨迹上的三点, 不计电子的重力, 则 ()
A.电极A1的电势高于电极A2的电势
B.电子在P点处的动能大于在Q点处的动能
C.电场中Q点的电场强度小于R点的电场强度
D.电子从P至R的运动过程中, 电场力对它一直做正功
2.如图 (a) 所示, 两平行正对的金属板A、B间加有如图 (b) 所示的交变电压, 一重力可忽略不计的带正电粒子被固定在两板的正中间P处.若在t0时刻释放该粒子, 粒子会时而向A板运动, 时而向B板运动, 并最终打在A板上.则t0可能属于的时间段是 ()
十二、电路的动态变化模型
1. (2012盐城中学期中) 如图电路中, 电源电动势为E、内阻为r, 闭合开关S, 增大可变电阻R的阻值后, 电压表示数的变化量为ΔU.在这个过程中,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电阻R1两端的电压减小, 减小量等于ΔU
B.电容器的带电量减小, 减小量小于CΔU
C.电压表的示数U和电流表的示数I的比值变大
D.电压表示数变化量ΔU和电流表示数变化量ΔI的比值不变
2.直流电路如图所示, 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移动时, 电源的 ()
A.总功率一定减小
B.效率一定增大
C.内部损耗功率一定减小
D.输出功率一定先增大后减小
3. (2012徐州考前练习) 如图甲所示, 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比n1∶n2=1∶10, b是副线圈的中心抽头, 各交流电表均为理想电表, 定值电阻R1=R2=10Ω, 原线圈c、d端加上图乙所示的交变电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单刀双掷开关与a连接时, 电流表的示数为1A
B.单刀双掷开关与a连接时, 变压器的输入功率为5W
C.单刀双掷开关由a拨向b后, 电压表V1、V2的读数均变小
D.单刀双掷开关由a拨向b后, 流过R1的电流频率不变
十三、电磁感应现象中的图象模型
1. (2013许昌平顶山调研) 矩形导线框固定在匀强磁场中, 如图甲所示.磁感线的方向与导线框所在平面垂直, 规定磁场的正方向为垂直纸面向里, 磁感应强度B随时间t变化的规律如图乙所示, 则 ()
A.从0到t1时间内, 导线框中电流的方向为abcda
B.从0到t1时间内, 导线框中电流越来越小
C.从0到t2时间内, 导线框中电流的方向始终为adcba
D.从0到t2时间内, 导线框bc边受到的安培力越来越大
3. (2012青岛质检) 如图所示为几个有理想边界的磁场区域, 相邻区域的磁感应强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区域的宽度均为L.现有一边长为L的正方形导线框由图示位置开始, 沿垂直于区域边界的直线匀速穿过磁场区域, 设逆时针方向为电流的正方向, 下列各图能正确反映线框中感应电流的是 ()
4. (2013浙江温州) 如图所示的四个选项中, 虚线上方空间都存在方向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A、B中的导线框为正方形, C、D中的导线框为直角扇形.各导线框均绕垂直纸面轴O在纸面内匀速转动, 转动方向如箭头所示, 转动周期均为T.从线框处于图示位置时开始计时, 以在OP边上从P点指向O点的方向为感应电流i的正方向.则在如下图所示的四个情景中, 产生的感应电流i随时间t的变化规律如上图所示的是 ()
参考答案
一、追及相遇模型
1.A
解析:本题从图象角度考查追及相遇问题.根据题图, 在t=2s时, 甲球速度为20m/s, 乙球速度为-20m/s, 所以它们速率相等, 选项A正确;结合图象, 利用“面积”求位移, 可知甲、乙两球在t=8s时同时回到出发点相遇, 所以选项BC错误;根据图象, 在整个运动过程中, 两条图线的斜率保持不变, 这表示它们做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甲、乙两球刚开始做初速度方向相反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当它们速度减为零后, 又反向折回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因为两条图线的斜率一正一负, 绝对值不同, 这说明它们的加速度方向相反, 大小不同, 选项D错误, 故本题正确选项为A.
2.C
解析:本题从函数表达式角度引题考查追及相遇问题.由x=10t-t2可知, v0=10m/s, a=-2m/s2, 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A项错误;因t=0时, v0>v自=5m/s, 故开始阶段, 汽车在前, B项错误;由v0+at=v自得:t=2.5s, 可见在t=2.5s时, 两车速度相等, 相距最远, C项正确;由x=10t-t2=5t可得:t=5s, 此时两车相遇, x=25m, D项错误.
3.A
解析:本题从两种启动引题考查追及相遇问题.拖车与汽车脱离之前, 牵引力等于摩擦力, 脱离之后, 汽车受到的摩擦力f减小, 因为甲汽车的牵引力F保持不变, 所以其将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加速度大小为a= (F-f) /m, 而乙汽车保持原来的功率不变做加速运动, 根据P=Fv可知, 其牵引力会随其速度的逐渐增大而减小, 其加速度大小也会从a= (F-f) /m逐渐减小, 可见, 甲车的速度较大, 甲车超前, 乙车落后.
二、平衡模型
1.C
2.A
解析:本题以安培力介入考查动态平衡问题.欲使导体棒静止在斜面上, 则导体棒受到的支持力与安培力的合力竖直向上, 大小等于重力G, 如图所示.由左手定则, 当磁感应强度B的方向由垂直斜面向上沿逆时针转至水平向左的过程中, 导体棒受到的支持力逐渐减小, 安培力逐渐增大, 由F安=BIL得, 选项A正确.
3.C
解析:本题考查整体与隔离、动态平衡问题.用外力使MN保持竖直且缓慢向右移动, 小圆柱体Q受平衡力作用, 合力为零, 选项B错误.画出Q受力图, Q所受重力不变, 竖直挡板对Q的水平向左弹力方向不变, 半圆柱体P对Q的弹力大小方向均改变.在Q落到地面以前, MN对Q的弹力逐渐增大, P、Q间的弹力逐渐增大, 选项A错误C正确.
三、悬球模型
1.A
2.BD
解析:本题考查了“悬球模型”.由于两小球加速度方向相同, 所受弹力方向也应该相同, 所以轻杆对小球的弹力方向与细线平行向上, 选项A错误, B项正确;对细线悬挂的小铁球受力分析, 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其加速度大小为a=gtanα, 方向水平向右, 因为不知小车的运动方向, 所以小车既可能正在做匀加速运动 (当小车正在向右运动时) , 也可能正在做匀减速运动 (当小车正在向左运动时) , 所以选项C错误;细绳对轻杆的拉力具有垂直轻杆方向的分力和平行于轻杆方向的分力, 这两个分力的作用效果分别是使轻杆发生弯曲形变与拉伸形变, 所以选项D正确.
四、多过程问题模型
1.BC
2.B
五、弹簧模型
1.B
解析:本题考查了弹簧的瞬间渐变特点.在剪断轻绳前, 分析小球受力, 小球受到重力、弹簧弹力和绳子拉力.应用平衡条件可得弹簧弹力F=mgtan45°=10N.剪断轻绳的瞬间, 弹簧弹力不变, 重力不变, 小球将受到水平面的弹力和摩擦力, 小球受力个数变化, 选项A错误;此时在竖直方向, 水平面的弹力N=mg, 摩擦力为f=μN=2N, 小球水平向左的合力F-f=ma, 解得a=8m/s2, 选项B正确C错误;若剪断的是弹簧, 则剪断瞬间小球仍然静止, 小球加速度的大小a=0, 选项D错误.
2.D
解析:本题考查了弹簧的动态变化过程.由于弹簧弹力与压缩量成正比, 由牛顿第二定律, F+mg-kx=ma, 解得F=kx+ma-mg, 所加力F的大小和运动距离x之间关系图象正确的是图D.
六、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模型
1.D
2.D
解析:小球到达虚线ab前, 合外力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 所以小球做直线运动;进入水平虚线ab和cd之间后, 小球的合外力沿斜面指向右下方, 跨过虚线cd后, 小球的合外力沿斜面向下, 因为合外力方向与运动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 所以小球必做曲线运动, 再根据“做曲线运动物体的合外力必指向其运动轨迹的凹侧”可知, 只有选项D正确.
七、平抛运动模型
1.A
2.D
解析:设小球释放点距木板上端的水平距离为x, 小球自与木板上端等高的某处自由释放, v2=2gx, 与木板碰撞后平抛, gt2/2=vt, L=vt+x, 联立解得x=L/5, 选项D正确.
3.A
八、启动模型
1.ABD
2.BC
九、圆周运动模型
1.ABD
2.BD
3.D
解析:本题考查了复合场中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模型.由于重力和电场力大小相等, 将电场力和重力合成, 其合力方向为斜向左下, 与竖直方向成45°, 由于洛伦兹力不做功, 则带电小球经过bc弧长的中点处时速度最大, 洛伦兹力最大, A、B项错误;从a到b运动过程中, 电场力做正功, 电势能减小, 重力做正功, 重力势能减小, C项错误;从b到c点运动过程中, 动能先增大后减小, 故D项正确.
4. (1) 178N, 竖直向下; (2) 7m.
解析: (1) 钢球从P运动到A点过程, 由动能定理得
由牛顿第二定律
由牛顿第三定律
解得FN′=-178N, 即钢球对轨道压力为178N, 方向竖直向下.
(2) 设球到达轨道末端点速度为v2, 对全程由动能定理得
解得v2=7m/s.
由平抛运动
解得x=7m.
十、传送带模型
1.ABC
解析:本题考查了传送带模型.如果传送带足够长, 小物块滑上传送带后, 先在恒定的滑动摩擦力的作用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直至速度减为零, 然后在相同的滑动摩擦力的作用下反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直至速度大小达到v1, 之后随传送带一起运动, 如选项B所示图象;若小滑块滑到传送带最左端时, 速度刚好减为零, 则对应于选项C所示图象;若小滑块滑到传送带最左端时, 速度还没有减为零, 则对应于选项A所示图象;选项D图象描述的过程是小滑块先向左做减速运动, 直到速度减为零, 然后继续向左做加速运动,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2.D
十一、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模型
1.D
解析:本题考查了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因为电场线从高电势指向低电势, 据此可知, 电极A1的电势低于电极A2的电势, 选项A错误;P点电势低于Q点电势, 带负电的电子在P点的电势能高于在Q点的电势能, 而电子在P点处的动能小于在Q点处的动能, 选项B错误;根据电场线的疏密可知, 电场中Q点的电场强度大于R点的电场强度, 选项C错误;电子从P至R的运动过程中, 电势逐渐变大, 电势能逐渐变小, 电场力对它一直做正功, 选项D正确.
2.B
解析:本题考查了带电粒子在交变电场中的运动.设由P指向B为正方向, 则t0=0时刻释放粒子时其v-t图象如下图所示, 则各时刻的v-t图象如下图, 由图可知, 位移为负的只有B项.
十二、电路的动态变化模型
1.BCD
解析:电压表示数的变化量为ΔU, 等于电阻R1两端的电压和内电压变化量之和, A项错误B项正确;电压表的示数U和电流表的示数I的比值为R的电阻, 所以变大, C项正确;电压表示数变化量ΔU和电流表示数变化量ΔI的比值为R1+r, 所以不变, D项正确.
2.ABC
3.BD
解析:本题考查了交变电路的动态变化模型.单刀双掷开关与a连接时, 副线圈两端电压为10V, 所以电流表的示数为0.5A, A项错误;变压器的输出功率为5W, B项正确;单刀双掷开关由a拨向b后, 副线圈匝数变小, 所以副线圈两端的电压变小, 电压表V1变小, V2的读数不变, C项错误, 变压器不改变频率, 所以D项正确.
十三、电磁感应现象中的图象模型
1.C
2.B
3.D
4.C
解析:选项AB中的正方形线框进入磁场后切割磁感线的有效长度在变化, 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和感应电流也要变化, 所以选项AB排除;根据右手定则, 选项CD中的线框刚进入磁场时的感应电流方向分别是从P点指向O点和从O点指向P点, 据此可知, 选项C正确, D错误.
高中化学专题复习模式探讨 第4篇
关键字:化学;自主学习;高考;专题复习
学生进入高三阶段后的主要任务是复习。复习可分为基础复习、综合复习和专题复习三种方式。三种方式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化学专题复习的成效对于高考这种选拔性的考试来说至关重要,化学专题复习模式是本文的研究对象。
一、强化基础
专题复习的过程仍然是强化基础知识的过程,应注意把各种化学知识进行完整系统的整理,使之形成网络,解决学生知识的凌乱、残缺、模糊问题,而把握这些知识的深度、广度的依据和支撑点是课本。高考是用知识考能力。教师讲评不能平均用力,要选择出现问题较多的试题,讲快速准确的审题方法和审题思路,从培养能力上着手,如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二、知识点归类
专题复习过程中,高考试题虽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历年来对知识点、题型及能力的要求非常接近。这些知识点包括:
1.阿伏伽德罗常数和阿伏伽德罗定律。2.溶解度、溶液组成的方法及其计算。3.反应热和热化学反应方程式。4.氧化还原反应。5.原子结构基础知识。6.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7.化学键和晶体结构基础知识。8.化学平衡的含义和勒沙特列原理的运用。9.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常数的计算。10.电离平衡和电离度。11.水的离子积和溶液的PH值。12.盐类的水解。13.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14.溶液中的离子共存问题。15.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大小问题。16.电化学基本原理。17.元素化合物知识。18.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及其与分子组成间的关系。19.有机反应原理,有机物的相互转化关系和有机合成。20.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知识。21.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药品的存放。22.物质的制备、鉴别和提纯。23.综合实验。24.有关化学式和混合物组成的计算。25.关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以上25点是中学化学的重点和难点,应分别以专题复习的形式逐一复习和练习,并进行系统的研究。
三、趣味性学习
趣味性学习也可以用于中学化学专题复习过程中。在此,以载人宇宙飞船中的能源问题为例。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面和相关科技新闻报道,明白“神舟九号”的能源是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无污染和高效能的新型能源,该电池是氢气做负极活性物质,氧气做负极活性物质,用KOH做电解质的代表性的燃料电池。
负极:2H2+4OH--4e=4H2O
正极:O2+2H2O+4e=4OH-
总反应:2H2+O2=2H2O
产物水经过处理成为宇航员的饮用水。学生可讨论交流原电池的原理和电极反应。可同时围绕H2和O2的获取方法,展开元素化合物知识、气体制备原理和装置等旧知识的反思。
四、查缺补漏
在专题复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查缺补漏。查漏的办法之一是使用练习题,即用做练习的方式来检查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如下面的元素推断题:
W、X、Y和Z都是周期表中前20号元素,已知:①W的阳离子和Y的阴离子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排布,且能形成组成为WY的化合物;②Y和Z属同族元素,它们能形成两种常见化合物;③X和Z属同一周期元素,它们能形成两种气态化合物;④W和X能形成组成为WX2的化合物;⑤X和Y不在同一周期,它们能形成组成为XY2的化合物。
请回答:
(1)W元素是钙;Z元素是氧。
(2)化合物WY和WX2化学式分别是CaS和CaC2。
(3)Y和Z形成的两种常见化合物的分子式是SO2和SO3。
(4)写出X和Z形成的一种气态化合物跟WZ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CaO=CaCO3。
在解答中,同学们最常出现的错误是,将W元素误推为镁,将Z元素误推为硫,由此造成全题的推断错误。究其原因,是学生对周期表中隐含的各种关系理解不到位,应用不熟练,对于“W的阳离子和Y的阴离子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排布”的隐含义“W在Z的下一周期”没有理解,同时没有抓住和用好“X和Z属同一周期元素,它们能形成两种气态化合物”的信息。显然,出现这种错误的学生没有很好地将题中各信息结合起来,也没有进行这种检验,使初期推断的失误延伸到了最后,形成了错误解答。
还有一种错误,在第一问正确推断出钙和氧元素后,在二、三、四问中出现其他错误,如将CaS答为CaO,将SO2、SO3答为CO、CO2,第四问的化学方程式写为CO+CaO=CO2+Ca,3NO2+CaO=Ca(NO3)2+NO,这些错误的出现,既有对题目信息理解不透,错误应用,也有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和做题不够仔细造成元素对应出现错误的原因。
查找漏洞的另一个办法是使用错题记录本,这种方法查找漏洞往往效率很高,因为错题本上的题目是自己最可能存在问题的题目。如,有同学将下题列在了错题本中:
1mol过氧化钠与2 mol碳酸氢钠固体混合后,在密闭的容器中加热充分反应,排出气体物质后冷却,残留的固体物质是(A)
A.Na2CO3 B.Na2O2 Na2CO3
C.NaOH Na2CO3 D.Na2O2 NaOH Na2CO3
在查漏的再次练习中,该同学误选了B作为答案。分析该题,这是一道元素化合物知识和有关计算的考题,涉及到的反应式有:2NaHCO3=Na2CO3+CO2+H2O,2Na2O2+2H2O=4NaOH+O2,2Na2O2+2CO2=2Na2CO3+O2;根据计量关系,可知2 molNaHCO3生成CO2和H2O各1mol,Na2O2只有1mol,故其恰好和CO2反应生成Na2CO3和O2,气体排出后,只剩余Na2CO3。同时,该题还可这样思考:由于题目要求已确定了Na2O2和Na2CO3的量,故此要根据反应特点,假设出反应的先后顺序能帮助我们快速解答,比如此题中我们看做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首先发生反应:2Na2O2+2H2O=4NaOH+O2后发生。这样看来,该同学还存在对这类题目的解题技巧的掌握问题。
查到了漏洞,就一定要设法弥补。对于纯粹的化学知识点,掌握不牢问题,同学一定要回到课本中去,将相关内容梳理清楚;对于解题技巧问题,多问一问教师或其他同学,搜索类似题目多加训练。
五、横向联系,纵向挖掘
专题复习的知识点要做到横向联系、纵向挖掘。以离子反应方程式为例,离子反应知识是一条贯穿高中化学始终的“动脉”,是重点也是难点,在高考题中经常出现。专题复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考虑,才能全面有效:
1.离子反应及其实质、离子方程式及其意义。
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3.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及反应类型。
4.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注意事项。
5.离子能否大量共存的判断。
6.溶液中微粒浓度大小比较题例析。
本文不对上述六点详细叙述。一个有效的专题复习应把握要点,使知识形成网络。再加以适量的练习题,把课本读薄,再把课本读厚。
化学知识看起来似乎很容易学,但要真要掌握化学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就比较困难。因此,在系统复习中一定要注意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而要解决这些困难关键还是要巩固双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教师,要掌握好引导的方向,要自己跳入书山题海,把最有价值的知识和题目找出来,还要加工成极具针对性和检测性的内容来训练学生。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张永久.关于化学高考复习的思考及应对策略[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9(8).
[3]王志中,李红杰.化学高考复习策略[J].科教文汇,2007(11).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专题复习与总结 第5篇
实验设计是生物实验中的一种常见题型,它能较全面的考查学生的实验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因而在高考中相对稳定。由于学生缺乏实验设计系统的理论知识,因此,遇到这类题型,就会感到无从下手,导致考试中严重失分。现将有关实验设计的基本理论、实验设计的思路方法和常见的题型等进行归纳总结,增加学生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实验设计的基本内容
(一)实验名称或课题(是关于什么内容的实验);
(二)实验目的(要探究或者验证的问题或事实);
(三)实验原理(进行实验所依据的科学道理,隐含着实验假设和预期);
(四)实验材料和条件(进行实验的主要对象,完成该实验必备的仪器、设备、药品等);
(五)实验方法与步骤(实验采用的方法及必需的操作程序);
(六)实验测量或观擦与记录(对实验过程及结果应有科学的测量手段、观擦指标与准确的记录);
(七)实验结果预测及分析(能够预测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并分析其原因);
(八)实验结论:对实验结果进行准确的描述并给出科学的结论。
二、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所谓科学性,是指实验目的要明确,实验原理要正确,实验材料和实验手段的选择要恰当,整个设计思路和实验方法的确定都要依据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不能主观臆造。如:酸碱度对酶活性的影响,酶的高效性实验的顺序等。
(二)单一变量原则
1、变量:或称因子,是指实验过程中所被操作的特定因素或条件。按性质不同,通常可分为两类:
(1)实验变量与反应变量。实验变量,也称为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反应变量,亦称因变量,指实验中由于实验变量而引起的变化和结果。通常,实验变量是原因,反应变量是结果,二者具有因果关系。实验的目的在于获得和解释这种前因后果。例如,在“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所给定的低温(冰块)、适温(37℃)、高温(沸水浴)就是实验变量。而由于低温、适温、高温条件变化,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的反应结果也随之变化,这就是反应变量,该实验即在于获得和解释温度变化(实验变量)与酶的活性(反应变量)的因果关系。
(2)无关变量与额外变量。无关变量,也称控制变量,指实验中除实验变量以外的影响实验现象或结果的因素或条件。额外变量,也称干扰变量,指实验中由于无关变量所引起的变化和结果。显然,额外变量会对反应变量有干扰作用,例如,上述实验中除实验变量(低温、适温、高温)以外,试管洁净程度、唾液新鲜程度、可溶性淀粉浓度和纯度、试剂溶液的剂量、浓度和纯度,温度处理的时间长短等等,都属于无关变量,要求对低温、适温、高温3组实验是等同、均衡、稳定的;如果无关变量中的任何一个或几个因素或条件,对3个实验组的给定不等同、不均衡、不稳定,则会在实验结果中产生额外变量,出现干扰,造成误差。实验的关键之一在于控制无关变量或减少额外变量,以减少误差。
(二)单一变量。在实验设计中仅仅改变实验中的某一项变量,其它因子不变,在此条件下,观察、研究该变量对实验材料和实验结果的影响。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欲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其他实验条件要做到前后一致。综合研究多变量时,也要求先研究一个变量,再研究一另个变量。
(三)对照性原则。对照是实验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目的还是在于平衡或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通过设置实验进行对照,可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也可增加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通常,一个实验可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也称控制组,对实验假设而言,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至于哪个作为实验组,哪个作为对照组,一般是随机决定的,这样,从理论上说,由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无关变量的影响是相等的,被平衡了的,故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则可认定为是来自实验变量的效果,这样的实验结果是可信的。按对照的内容和形式上的不同,通常有以下对照类型:
1、空白对照:指不做任何实验处理的对象组。例如,在“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的实验中,向甲试管溶液加入试剂,而乙试管溶液不加试剂,一起进行沸水浴,比较它们的变化。这样,甲为实验组,乙为对照组,且乙为典型的空白对照。空白对照能明白地对比和衬托出实验组的变化和结果,增强了说服力。
2、自身对照:指实验与对照在同一对象上进行,即不另设对照组。单组法和轮组法,一般都包含有自身对照。如“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就是典型的自身对照。自身对照,方法简便,关键是要看清楚实验处理前后现象变化的差异,实验处理前的对象状况为对照组,实验处理后的对象变化则为实验组。
3、条件对照:指虽给对象施以某种实验处理,但这种处理是作为对照意义的,或者说这种处理不是实验假设所给定的实验变量意义的。例如。“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的实习实验,采用等组实验法,其实验设计方案是:
甲组:饲喂甲状腺激素(实验组);
乙组:饲喂甲状腺抑制剂(条件对照组);
丙组:不饲喂药剂(空白对照组);
虽然,乙组为条件对照。该实验即设置了条件对照,又设置了空白对照,通
过比较、对照、更能充分说明实验变量--甲状腺激素能促进小动物的生长发育。
4、相互对照:指不另设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组相互进行对照,在等组实验法中,大都是运用相互对照,如“植物的向性运动”的等组实验中,5个实验组采用的都是相互对照,较好的平衡和抵消了无关变量的影响,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
四)可重复性原则。指控制某种因素的变化幅度,在同样条件下重复实验,观察其对实验结果影响的程度。目的在于尽可能消除无关变量所造成的实验误差,体现实验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五)简单可行性原则。指实验材料容易获得,实验装置简化,实验药品便宜,实验操作简便,实验效果明显并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到材料用品的选择、实验操作等,都要符合实验者的一般认知水平,满足现有的条件,具有实验和完成实验的可能性。
三、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
(一)准确把握实验目的:看清题意是要求设计实验方案、步骤还是分析实验结果,是探究性实验还是验证性实验。
(二)明确实验原理:要解决题目所给的问题,要用到生物学上什么原理。
(三)确定实验思路:根据原理对实验作出假设,并充分利用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思路。
(四)精心设计实验步骤:根据实验目的、原理和思路,设计合理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步骤。并设置好实验组和对照组,遵循实验设计的原则。并将观察到的现象如实进行记录。
(五)准确预期实验结果并分析得出结论:实验步骤一般不连续描述,要分段叙述;试管、烧杯等要给予编号。在叙述实验步骤及预期结果时结论时,语言文字要简明扼要,准确科学。
四、实验设计的基本题型
类型一:设计实验方案型
给出实验用具、材料、药品、实验目的,或只给实验目的,实验器材自选,设计实验方案。
[例1]请根据下述条件设计一个实验,鉴别两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写出实验步骤并分析结果。一瓶10%蔗糖溶液、一瓶30%的蔗糖溶液,250ml烧杯一只,半透膜制成的透析袋l只,刻度玻璃管l只,细线一根,支架l个。
(一)实验步骤:
(二)结果分解:
[解析]本实验是考查渗透作用的原理和动手设计实验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如何利用透析袋和两种液体形成一个渗透系统。当将两种液体之一放入透析袋,另一液体放大烧杯中,然后将盛放液体的透析袋用线扎实(插入刻度玻璃管)并浸浴在烧杯的液体中时,由于两液体具有浓度差,水分子便通过透析袋发生渗透作用,观察刻度玻璃液面数值变化即可将二者区别开来。根据实验设计理论,把所给器材的作用分析清楚,有助实验设计思路的形成。[答案](1)实验步骤:①将一瓶中的液体倒入烧杯中;②将另一瓶中的液体倒满透析袋,刻度玻璃管插入袋内液体中,用线将袋口和玻璃管扎紧;③将插有刻度玻璃管的透析袋放入盛有液体的烧杯中,垂直固定于支架上,记录玻璃管液面刻度;④一段时间后,观察玻璃管液面刻度,确定液面上升还是下降。
(三)结果分析:如液面上升,则透析袋中的溶液为30%蔗糖溶液,烧杯中的溶液为10%的蔗糖溶液。反之,可推测透析袋中是10%蔗糖溶液,烧杯中的液体是30%的蔗糖溶液。类型二:评价和纠正型
分析已有实验设计方案中不科学性,并提出改进。
[例2]北阿尔伯达的一个工厂把产酸的化学品排入到空气中,工厂东面有一个湖,湖底是石灰石的。但湖水的pH值已从原来的6儿降低到5.7。虽然酸性沉积一直在增加,湖水的pH值仍保持5.7不变。湖中原有的鱼是河鲈和鲤鱼。钓鱼爱好者抱怨说,自从工厂开办以来,鱼资源已经减少。工厂的工人设计了一个实验,证明工厂排放出去的化学药品与鱼资源的减少没有关系。
工人取一只大容器,盛放湖水,维持pH值在5.7。从湖里找来大鱼放在该容器内,喂以蛋白质饲料。在这样的条件下,鱼正常成长。
假定你是一个独立的仲裁员,受雇于垂钓爱好委员会委拖,来对该项实验进行评估,列出你要得到的附加信息,并列举说明你要用什么方法去得到这些信息。
[解析]本实验设计方案中没有考虑鱼的生活中受着多种因素影响,这与单一变量原则是相违背的。分析问题不全面,只考虑单一因素的影响,设计实验无说服力,也不符合实验设计的要求。本题考查思维的全面性,在认定两个问题时,除了看有无直接联系外,也要注意考虑间接联系
[答案]该实验设计测量不出下列因素。而这些因素都是对河鲈和鲤鱼的影响的:(l)酸对河鲈和鲤鱼的食物数量多少的影响;
(2)酸对河鲈和鲤鱼的鱼卵或幼鱼的影响;
(3)由于春季干涸造成pH值季节性涨落的影响;
(4)由于酸的分解作用而进入水域的重金属量是多少;
为了说明上述第一点,必须完成一项研究,即确定各种浮游生物,水生昆虫和小鱼的多少。如果这个食物网的某些环节正在丧失,则有必要去研究酸是否对此有影响。为了说明上述第二点,可以在酸化水中饲养鱼卵和幼鱼。鱼的数量减少可能是上述第一点和第二点结合的产物,所以人工饲养幼鱼可能会给出不可靠的结果。
对于季节性涨落,应该对全湖长期取水样。做仔细彻底的记录至少一年。这一因素可能和第二点相符合,因为鱼卵或繁殖更受低pH值的影响。重金属是累积的有毒物质,人工饲养和鱼与湖里吃污染食物的鱼相比,并不处在相同水平的毒素中。应该在湖水中、鱼饲料中以及河鲈和鲤鱼身体中检测如铅这样的重金属含量。
所有这些因素都说明,酸的影响是长期的,在容器里短期饲养的鱼不可能给出可靠的结果。这种研究必须以年为周期来实施,而且要与该工区其他湖水情况作比较。
类型三:补充完善型
对已有的实验设计进行补充和完善。
[例3]向你提供的条件仅有健康活泼的家兔一只,75%酒精、无菌干棉球、解剖刀、洁净的载玻片10块(编号为A、B、C、D、E、F、G、H、I、L)、红墨水、秒表,请在上述提供的条件范围内,设计一个测定血液凝固时间的实验。
实验步骤:①用酒精棉球消毒兔耳;②用消毒解刮刀剖开兔耳边缘的小静脉;请将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解析]这类题目的题干中已经提供了一定的信息,基本上划定了答题的模式,目的明确,前面的方法步骤等信息已为续答作了铺垫,只要明确题目中的实验变量和反应变量,然后设计对照组,再根据有关原理分析,一般就能比较正确地写出答案。本实验设计方案很巧妙地看出血液是否凝固。
[答案]③把从刀口流出的血液分别在ABCDEFGJIL10块载玻片上滴一滴(第一滴血弃去不用);④取血后对兔耳刀口外进行消毒止血;⑤在L载玻片上滴一滴红墨水(起对照作用);⑥开始记录时间,过l分钟后将A载玻片竖立,第二分钟后将B载玻片竖立(在它们竖立的同时,都将L载玻片竖立),其余类推,看血液是否完全凝固(血液不向下流,且血液表面保持半球形而不改变为凝固);⑦血液完全凝固,而墨水仍然流动,即为血液凝固时间。
五、生物实验设计题解题策略
(一)生物高考实验设计的三种题型虽然在形式上有一定的差异,但在答题中却有共同
点,先要认真研究课题,找出其中的实验变量和反应变量,其次是构思实验变量的控制方法和实验结果的显示方法,最后再选择适宜的实验材料,在注意实验步骤逻辑性的前提下表达实验的方法步骤。在实验方法和步骤设计中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变量控制。
(二)重视课本实验的复习,掌握书本知识是提高实验设计能力的基础。要熟悉教材,心中有书。题在书外,理在书内。因此要深入理解与灵活应用基础知识。在考试说明中明确提出了,要求“理解所学实验的实验内容,包括实验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实验变量的控制、掌握相关的操作技术”。
(三)挖掘课本中所蕴含的实验因素,深刻领会教材有关实验的本质与特点是提高实验设计能力的前提。要认真分析教材所涉及的实验,包括学生实验,演示实验,经典实验等。生物学的每一个知识结论都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的,在平时的复习中要注意多挖掘知识结论中所蕴含的科学思想和方法,深入分析实验的条件、过程、现象、结果和结论的科学性。例: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中,涉及生长素产生的部位、感光的部位、作用的部位、运输的方向等,这些都可以思考如何设计实验来证明。
高中化学专题总结 第6篇
taoti.tl100.com 你的首
2010届高三二轮专题复习
无机推断知识总结
一、解题思路和步骤:
无机推断题解题思路和步骤:
阅读题目→挖掘信息→筛选信息→寻找突破口→推断整理→得出结论→规范书写 ★阅读题目:注意限制性语句,尤其隐含的条件,找准找全。
★筛选信息:将试题信息与大脑或教材知识相比较,进行加工、筛选,找出有用信息。★寻找突破口:突破口这是解题的关键。突破口可以是反应条件、反应现象、也可能是特殊性质(如气体的生成、沉淀的生成、颜色的变化、溶解度、特殊反应等)
★规范书写的内容:物质的名称、化学式、结构式、结构简式、电子式、表示物质形成过程的电子表达式、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离方程式。
二、寻找突破口需巩固的知识
1、物质的特征现象:(1)物质的颜色:
有色气体单质:F2、Cl2、O3 其他有色单质:Br2(深红色液体,蒸气为红棕色)、I2(紫黑色固体)、S(淡黄色固体)、Cu(紫红色固体)、P(白磷是白色固体,红磷是暗红色固体)、Si(灰黑色晶体)、C(黑色粉未)
无色气体单质:N2、O2、H2
有色气体化合物:NO2(红棕色)
黄色固体:S、Na2O2、AgBr(浅黄)、AgI、Ag3PO4(黄色)黑色固体:FeO、Fe3O4、MnO2、C、CuS、PbS、Ag2S、CuO 红色固体:Fe(OH)3(红褐色)、Fe2O3(红棕色)、Cu2O(红色)、Cu(红色)、红磷(暗红)
蓝色固体:五水合硫酸铜(胆矾或蓝矾)CuSO4·5H2O、Cu(OH)2; 绿色固体:七水合硫酸亚铁(绿矾)FeSO4·7H2O; 紫黑色固体:KMnO4、碘单质。
2+2+3+-有色离子(溶液):Cu(蓝色或绿色)、Fe(浅绿)、Fe(棕黄)、MnO4(紫红
2+
色)、Fe(SCN)(血红色)、(淀粉遇碘单质(I2)水溶液呈蓝色、3+
Fe与苯酚呈紫色)
不溶于稀酸的白色沉淀:AgCl、BaSO4、Ag2SO4
不溶于稀酸的黄色沉淀:S、AgBr、AgI 焰色反应显黄色的是钠元素,显紫色的钾元素(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2)气体特征:
常见的气体有: 单质:H2、Cl2、O2
氢化物:NH3、H2S、HCl、氧化物:CO2、SO2、NO、NO2、CO 有机物:CH4、C2H2、C2H4、HCHO
选资源互助社区
taoti.tl100.com 你的首如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加热又恢复红色的气体是SO2;Cl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加热不能恢复红色;滴有石蕊试液的CO2(或SO2)溶液加热后红色变紫色;滴有甲基橙溶液的CO2(或SO2)溶液加热后红色变橙色或黄色等。(3)物质的气味:
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H2S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l2、SO2、NO2、HX、NH3
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浓盐酸、浓硝酸、浓氨水、氯水、溴水
(4)物质的毒性:
非金属单质有毒的:Cl2、Br2、I2、F2、S、P4
常见的有毒气体化合物:CO、NO、NO2、SO2、H2S、能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是CO和NO(5)物质的溶解性特征:
CO2(1∶1)、SO2(1∶40)、HCl(1∶500)、NH3(1∶700)极易溶于水的气体:HX、NH3
常见的难溶于水的气体:H2、N2、NO、CO、CH4、C2H4、C2H2 S和P4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二硫化碳。
(6)熔沸点特征:H2O HF NH3形成氢键反常;原子晶体问题;离子化合物MgO、Al2O3熔点高可以做耐火材料。
2、转化的特征关系
反应规律特征:
2-如与碱反应能产生气体的单质有Al、Si、双水解;S2O3与酸的反应;Na2S与Na2SO3溶液反应;Ca2C与水反应;Na2O2与水或CO2反应;Al、Al2O3、Al(OH)3的特殊性质;弱酸弱碱盐、酸式盐的问题;电化学的问题;金属与酸、水的反应;非金属和碱的反应;+-3+-2-+连续与H或OH(或氨水)反应形式(如Al、AlO2、CO3、Ag);连续氧化形式(Na、H2S、S、N2、NH3、C、CH4、醇、烃等)
3、物质的数据特征:
(1)组成的数据关系:如分析元素X和Y元素按1:2组成化合物时,除了要考虑无机物外,还在考虑有机物中的烯烃,按1:3形成化合物还要考虑乙烷。形成1:1和按1:2(或2:1)主要有H2O2和H2O,Na2O和Na2O2,FeS和FeS2,CuS和CuS2。
(2)相对分子质量相等的情况:①式量为28:N2、CO、C2H4②式量为30:NO、HCHO;32有S、O2③式量为44:CO2、CH3CHO、C3H8、N2O④式量为78:Na2O2、Al(OH)
3、Na2S、C6H6;84有NaHCO3、MgCO3⑤式量为98:H2SO4、H3PO4⑥式量为100:CaCO3、KHCO3、Mg3N2⑦式量为120:Al2S3、MgSO4、NaHSO
4⑧式量为160:Fe2O3、CuSO
4(3)10电子微粒:①分子:CH4、NH3、H2O、HF、Ne;
++-2+3+-2-②离子:NH4、H3O、OH、Mg、Al、F、O;
③关系:OH+H3O=2H2O;NH4+OH
-+
+
NH3↑+H2O; CH4+H2O
3+
3H2+CO;
2F2+2H2O=4HF+2O2 Al+3OH=Al(OH)3↓ 3+--2+-Al+4OH=AlO2+H2O Mg+2OH=Mg(OH)2↓
+2+3-2---18电子微粒:K、Ca、P、S、HS、Cl、Ar、HCl、H2S、PH3、SiH4、F2、H2O2、C2H6、CH3OH、N2H4
(4)数据差量关系:如连续氧化前后相差16;(5)题设的特殊条件:
选资源互助社区
taoti.tl100.com 你的首
3、归纳和熟记1-18号元素的一些“专用语言”。
(1)H:原子半径最小;外层电子数=周期数;电子总数=电子层数;第IA族中能形成共价化合物的元素;在化合物中其数量的改变,对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变化影响不大;原子序数最小;有一种氢原子没有中子;是形成酸、碱的必须元素;单质密度最小;单质可由金属与水或酸反应得到;单质是水电解产物之一;与氧可生成两种物质H2O、H2O2;(2)He:最外层属于饱和结构,但不是8电子;电子总数是电子层数的2倍。
(3)Li: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一半;单质在空气中燃烧,不能形成过氧化物;密度最小的金属;保存于石蜡中。
(4)Be:最外层电子数=次外层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电子层;氧化物为BeO;价态为+2价。
(5)BF3属非极性分子;跟大多数金属形成金属硼化物。
(6)C:尿素仿N质量分数为46%;除稀有气体外,是既能得电子,又难失电子,难以形成离子;可以和浓硫酸和浓硝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
(7)N:单质空气中含量中最多;N2具有一定的惰性,通常情况下难与其它物质反应;华化肥三元素之一;氢化物NH3;氧化物形式最多(六种);含氧酸有HNO3和HNO2;气态氢化物水溶液碱一呈碱性;
(8)O:有H2O2 H2O Na2O2 Na2O等特殊氧化物。非常活泼,与除稀有气体以外的所有元素形成氧化物。
(9)F:前18号元素中除氢外原子半径最小;无正价;不能被任何物质氧化;能与水反应置换中水中的氧;没有含氧酸;HF水溶液是弱酸,并且形成氢键。(10)Ne:化学性质不活泼。用于装饰灯(霓红灯广告牌)。
(11)Na:最外层电子数是最内层的一半,可以形成一些特殊的氧化物,Na2O2可以和水或二氧化碳反应。
(12)Mg:最外层电子数=最内层电子数;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的4倍;Mg可以和N2反应,生成的Mg3N2和水反应生成Mg(OH)2和氨气。
(13)Al:最外层电子数=电子层数;注意Al Al2O3 Al(OH)3 的两性;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14)Si: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数的一半;地壳含量中排第二位;SiO2是硅酸盐水泥、玻璃的主要成分;SiO2是原子晶体的化合物。
(15)P:PH3可自燃(鬼火);有同素异形体白磷和红磷;磷酸为三元中强酸,磷酸可形成三种形式的盐;
(16)S:可形成SO2 SO3 两种氧化物,FeS2是黄色物质,其中硫呈-1价。
(17)Cl:单质为黄绿色;电解食盐水制氯气;HClO具有漂白性。(18)Ar:
三、特殊的转换关系
1、与水反应既有沉淀生成又有气体生成的有关方程式:
Mg3N2 + 6H2O = 3Mg(OH)2↓ + 2NH3↑ Al2S3 + 6H2O = 2Al(OH)3↓ + 3H2S↑
CaC2 + 2H2OCa(OH)2↓ + C2H2↑
2、置换反应的类型
①金属置换非金属的反应:
选资源互助社区
taoti.tl100.com 你的首2Na + 2H2O = 2NaOH + H2↑ Mg + 2H2O3Fe + 4H2O(气)
Fe3O4 + 4H2↑ 2Mg+CO
22+
2+
Mg(OH)2 + H2↑ 2MgO+C,②金属置金属:2Al+Fe2O3 ③非金属置金属:C+2CuO ④非金属置非金属:C + H2O
Al2O3+2Fe Fe+Cu=Fe+Cu CO2+2Cu H2+CuO
Cu+H2O
CO + H2 2F2 + 2H2O = 4HF + O2
Cl2+2Br=2Cl+Br2
3、特征转换:A①NH3③C NO CO BNO2CO
2C
D(酸或碱)HNO3 ②H2SH2CO3 ④Na
SO2Na2O
SO3Na2O2
H2SO4 NaOH
4、三角转换:
四、重要的反应条件:
1、需催化剂的无机反应:
(1)氯酸钾的分解:2KClO3(2)过氧化氢的分解:2H2O2(3)合成氨反应:N2+3H2(4)氨的催化氧化:4NH3+5O2(5)二氧化硫的催化氧化:2SO2+O2(6)水煤汽生产的第二步反应:CO+H2O
2KCl+3O2;(MnO2做催化剂)2H2O+O2↑;(MnO2做催化剂)2NH3;(可逆,高温高压催化剂)4NO+6H2O;(高温催化剂)
2SO3;(可逆,高温催化剂)CO2+H2;(催化剂)
2、必须控制170℃才能发生的反应,必是制取乙烯的反应;
选资源互助社区
taoti.tl100.com 你的首
3、需放电才能进行的反应:N2与O2的反应:N2+O22NO;
4、需光照的反应:HNO3、HClO、AgX的分解;H2与Cl2混合见光爆炸;
五、重要的化工生产反应:
1、煅烧石灰石:CaCO3
2、水煤汽的生产:C+H2O
CaO+CO2↑;(条件:高温)CO+H2; CO+H2O
CO2+H2;
3、盐酸的生产:工业上用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方法来生产盐酸: H2+Cl
22HCl;
4、漂白粉的生产:工业上将氯气通入石灰乳中反应来制漂白粉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电子转移数目为2e--)
漂白粉的成分是:Ca(OH)2·3CaCl(ClO)·nH2O,其中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钙,真正起漂白作用的则是次氯酸。
5、硫酸的生产(接触法):4FeS2+11O22SO2+O
22Fe2O3+8SO2(沸腾炉);
2SO3(可逆、接触室);SO3+H2O=H2SO4(吸收塔);
Si+2CO↑;
6、晶体硅的生产: SiO2+2C
7、玻璃的生产:
工业上用纯碱、石灰石和石英为原料来生产普通玻璃。Na2CO3+SiO2Na2SiO3+CO2↑;CaCO3+SiO
2CaSiO3+CO2↑;(条件高温)
8、合成氨生产:N2+3H22NH3;(可逆,高温高压催化剂);
4NO+6H2O;(高温、催化剂);
9、工业生产硝酸(氨氧化法):4NH3+5O
22NO+O2=2NO2;3NO2+H2O=2HNO3+NO。
10、电解饱和食盐水:2NaCl+2H2O
11、金属的冶炼:
(1)钠的冶炼:2NaCl(熔融)(2)镁的冶炼: MgCl2(熔融)(3)铝的冶炼:2Al2O3(熔融)(4)铁的冶炼:Fe2O3+3CO(5)铝热反应:2Al+Fe2O3
2NaOH+Cl2↑+H2↑;(条件:通电)
2Na+Cl2↑;(条件:通电)Mg+Cl2↑;(条件:通电)4Al+3O2↑;(条件:通电)2Fe+3CO2;
高中化学专题总结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