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翻译原则
功能对等翻译原则(精选11篇)
功能对等翻译原则 第1篇
结合了文字、声音、图像的电影, 不仅是一种新的传播技术, 更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它虽然晚于书籍、广播出现, 却迅速占据了20世纪的舞台中心[4]。虽然电影有诸多功能, 但电影画面所承载的“艺术表现”功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电影是一个文化意符的载体, 因此就其本质来说, 电影是一种“有关联的意符” (Signs of relation) [5]。而地名本身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它的产生、演变与当地语言、文化内涵、风土民俗等诸多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1]。无疑当一部电影将地名作为片名时, 该意符的文化关联效应更为凸显。因此在翻译地名类片名时, 译者要尽可能地保留地名所关联的文化指涉。
基于这样的立论, 本文将地名类片名分成两种情况加以分析。
第一种情况:片名中的地名本身包含了英美国家历史、社会、语言、文化的意义。以片名Philadelphia、Mulholland Dr.为例。
电影《费城故事》的英文原名为Philadelphia, 影片讲述了一名同性恋律师因患艾滋病而被上司构陷解雇。他找到另一名男律师寻求帮助, 在克服了对方对艾滋病的恐惧以及社会对同性恋的偏见后, 最终打赢了官司。Philadelphia一词来源于希腊语Φιλαδέλφεια, 其中φίλος (philos) 意为“爱”, 而δελφός (adelphos) 则意为“兄弟”, 因此在美国, 费城也被称为“兄弟友爱之城” (The City of Brotherly Love) 。《费城故事》的同性恋及同性友爱的双重主题也正好契合了Philadelphia一词的寓意。影片导演也承认, 在费城取景, 又以费城为片名, 无疑增强了地名与影片主题之间的共鸣[2]。对于有着如此丰富寓意的地名, 中文译名“费城”即已失去了Philadelphia的词源学内涵和文化寓意, 更不用说中国观众看到《费城故事》能像西方观众看到Philadelphia一样能会心一笑了。倘若为了保留Philadelphia一词所隐射的电影主题, 而把片名译成《兄弟友爱之城》, 则完全跨越了中国观众对“费城”所直接反映的地理经验。因此作为译者翻译此片名时担负着跨文化交际的使命, 即要将费城通过影片的诠释在中文语境下建立其与“同性友爱”意符的联系, 所以将片名直译为《费城》或许是增加这种效应的最优选择。
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电影Mulholland Dr., 异化的翻译策略是将其直译为“穆赫兰大道”, 而归化的翻译策略便是将其译为《失忆大道》。作为地名的Mulholland Dr. (穆赫兰大道) 是位于南加州的一条公路, 为了纪念它的设计者威廉·穆赫兰 (William Mulholland) 而得名。穆赫兰大道被认为是好莱坞的代名词, 因其沿途不仅有洛杉矶盆地的美景, 还有著名的好莱坞标记, 以及众多影星、富翁的豪宅别墅, 旅行者在路上行驶便能“亲身感受好莱坞的历史”。许多文学、影视作品中都能找到Mulholland Dr.这个地名, 如1996年拍摄的电影Muholland Fall, 英国电影评论家David Thomson1998年所著的Beneath Mulholland:Thoughts on Hollywood and Its Ghosts, 还有美国摇滚乐队The Gaslight Anthem2012年的专辑里也有名为“Mulholland Dr.”的歌曲。无论是电影, 还是书籍、歌曲, “穆赫兰大道”这个地名都传递了晦涩、阴郁、梦境的意象, 因为它代表了金钱、欲望和名誉, 也象征着好莱坞梦的浮起沉落, 这恰好符合了影片Mulholland Dr.梦幻的表现手法、诡异迷离的氛围以及好莱坞梦沉浮录的主题。但将片名译为《穆赫兰大道》后, 且不论有多少中国观众熟悉这个地名, 地名本身包含的意象怕是无法借由片名传递给观众了。但正是因为多年来的跨文化交际并未实现中文语境下“穆荷兰大道”与此寓意的关联, 因此译者实则承担了这样的使命, 所以《穆荷兰大道》这一译名依旧是一个较优的选择。
另一种情况是片名中的地名本身并无特别含义, 但是经由电影的传播成为了某种象征的符号。以Waterloo Bridge、Brokeback Mountain为例。
1940年的影片《魂断蓝桥》已经成为了一个跨时代的银幕传奇, 与历史上所有伟大的爱情悲剧一样, 片中罗伊和玛拉以悲剧告终的爱情故事也跨越了时空、语言和种族, 打动了每一名观众。其实电影原本的英文片名为Waterloo Bridge, 指的是英国伦敦的滑铁卢桥, 而中文片名《魂断蓝桥》中的“蓝桥”则位于陕西蓝田县的兰峪水上, 其典故出自“尾生抱柱”的故事。《庄子·盗趾》中有“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 女子不来, 水至不去, 抱梁柱而死。”[3]后以蓝桥隐喻悲剧的男女爱情。影片本以桥做片名, 并无特别含义, 只因男女主人公在滑铁卢桥相遇, 又以女主角在滑铁卢桥自殒收场, 桥成了罗伊和玛拉爱情悲剧的见证。之后英国诗人Windy Cope写了一首名为After the Lunch的诗, 描写了一对在滑铁卢桥上分别的恋人[5]。而这首诗也在2008年被英国作曲家Jools Holland改编成名为“Waterloo Bridge”的歌曲。滑铁卢桥正是通过影视、文学、音乐的形式在西方观众中逐渐成为了悲剧爱情的象征。尽管《魂断蓝桥》的译名能在中国观众心里唤起爱情悲剧的联想, 起到了传递影片信息、弥合文化差异的作用, 但是这种联想是由“蓝桥”包含的典故引起的, 而非“滑铁卢桥”;其次, 滑铁卢桥是在同名电影成为经典之后, 并借助文学、音乐的传播才具备了爱情悲剧的寓意。因此《魂断蓝桥》这个译名在跨文化交际中无形中削弱了滑铁卢桥的象征意义, 这导致滑铁卢桥这个地名无法让中国观众唤起对于爱情的联想, 可以说这样的译名在跨文化交际上是失败的。
地名借助电影成为文化符号的另一个例子是李安2005的电影《断背山》 (Brokeback Mountain) 。影片改编自同名小说。小说中断背山本是一个虚构的地名, 用以象征与世隔绝的孤独[6]。忠实原著的李安也通过美轮美奂的视觉图像将“断背山”描绘成一个远离社会偏见、同性恋爱人释放自由的梦境之地, 这也使得“Brokeback Mountain”一词现在成了一个文化的隐喻 (Cultural Metaphor) [7], 即同性爱情的象征。而在中文的语境里, “断背山”一词也俨然成了“同性恋”的指代。倘若Brokeback Mountain像当初的Waterloo Bridge一样被翻译成诸如《山的那一头》这样的片名[4], 虽然这样的中文片名艺术气息十足, 也符合国人的审美, 但无疑会削弱“断背山”一词在日后能形成的“意符关联”效应。
小结: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汉语新词的翻译 第2篇
谈日常用品广告英译汉的特色 国际商务谈判技巧与策略初探 论旅游指南的翻译
《雾都孤儿》中南希双重性格分析
澳大利亚传记文学中的土著文化:以《我的位置》为例 On Carl’s Personality in Titanic 论《纯真年代》的女性意识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bout Vacant Words in Dreams of the Red Mansion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外贸函电翻译 《紫色》的妇女主义浅析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799 75 79 38 从“三美”原则看《荷塘月色》的翻译 从“啃老”现象看后啃老族的生活态度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汤姆叔叔的性格分析 论《呼啸山庄》中希思克利夫的性格
论马克•吐温的种族观--以《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为例 肢体语言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分析 中西婚姻文化差异 公示语汉英翻译探讨
论《白鲸》象征手法的运用
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
从“绯闻女孩”与“我的青春谁做主”中浅析中美青年婚姻爱情观的异同 词块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国际商务谈判及其谈判风格
救赎之旅—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考菲尔德的成长经历 战争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商务谈判中的礼貌策略研究
孤独的灵魂—简评《月亮和六便士》中的思特克兰德 文化视角下的品牌名翻译研究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隐喻分析
影响英语阅读速度提高的主要障碍及其解决方法
报刊杂志词频分析与大学英语教学中词频分析的比较 简爱——平凡而非凡的女人
论《宠儿》中的美国黑人女性的悲剧成长
An Analysis of Barack Hussein Obama’s Ethical Appeal and it Impact on Audiences 从中西文化差异角度谈品牌翻译
《新成长的烦恼》影视字幕中文化负载词的英汉翻译策略 英汉”黑色”的隐喻的对比研究 从目的论角度剖析电影片名翻译
导入艺术在培养初中生英语学习兴趣中的运用
比较分析《野草在歌唱》与《倾城之恋》中女性的爱情婚姻观 艾米丽狄金森的诗歌《我不能与你一起生活》的多重主题研究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探析《玛莎•奎斯特》中玛莎性格的根源 主位推进模式在语篇翻译中的应用
书面语言输入与输出对英语词汇习得的影响 浅析英语专业学生在听力理解中的策略运用 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及词汇教学
The Similarities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Gu Hongming and Lin Yutang 论功能对等理论在中式菜名中的运用 中国人和美国人特征的比较 海明威《雨中猫》的文体分析
陶渊明和威廉•华兹华斯两者不同的比较研究 英汉语言中红色联想意义的比较
美国电影与文化霸权—以好莱坞大片《阿凡达》为例 论狄更斯《雾都孤儿》中南希的人物性格 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分析 英语课堂中的非传统学习策略 英语商务合同的文体特点及其汉译 译者主体性观照下的中文菜名英译
论“迷惘的一代”告别“美国梦”——浅谈《永别了,武器》和《了不起的盖茨比》 On the Conflicts Reflected in the Character of Rebecca Sharp in Vanity Fair 美国个人主义与中国集体主义的比较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外贸行业的影响—以CR法案为例 《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及翻译 英语广告的语言特点
西游记神话人物称谓翻译策略:归化与异化 浅析理发师陶德一剧中歌词的妙用 旅游景点名翻译的异化与归化
A Study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American TV Series 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浅析导游词的翻译策略
华兹华斯与阮籍诗作思想对比研究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的创伤和治愈 浅析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模式和策略
剖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复杂个性 像鲁滨逊一样在逆境中创造精彩
话语中的性别与身份:以《绝望主妇》为例
A Comparative Study on Lin Daiyu and Xue Baochai 外贸英文函电中委婉语的特点及应用研究 《黄鹤楼》五个英译本的语义等值研究
论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目的论在英语儿歌翻译中的应用
分析《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人物形象 英语委婉语浅析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87 跨文化视角下动物寓意的对比及其习语的翻译策略 88 广告语篇的语用分析
反思《夜访吸血鬼》中的同性恋现象 90 论非言语交际行为与外语教师素质的关系 91 关于王尔德童话的研究 92 中西方文化面子观差异分析
从文化视角看汉英翻译中的语篇连贯性 94 从电影《阿甘正传》看二战后美国价值观 9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9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97 论《茶花女》中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的女性魅力在男权主义下的体现 98 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论劳伦斯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99 英语教育产业化对英语教育的影响
解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性格特征及其成因
大众文化视角下的另类古典小说-斯蒂芬妮•梅尔《暮光之城》之畅销解读 102 基于《生活大爆炸》研究合作原则的违反 103 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语用原则分析 104 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中灯谜翻译 105 《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中的生与死 106 《宠儿》中塞丝的性格特征分析 107 流行歌曲歌词中的英汉语码转换研究
从鹿鼎记和唐吉诃德的主要人物的较对比来比中西方侠文化 109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英语禁忌语探析
On the Application of Polysystem Theory In the Two Versions of Hamlet 111 霍尔顿形象解读
关于英语谚语翻译的一些意见
Angel’s Face, Devil’s Heart—The Degeneration of Dorian Gray i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114 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与其短篇小说的人物对话 115 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中小人物的悲剧之源 116 英语委婉语的认知分析
浅谈奥巴马演讲中的语用策略
英汉翻译中词汇空缺现象及翻译策略 119 论英语演讲开场的决定性因素和相关策略 120 公益广告中双关语的应用及其翻译 121
在英语口语教学中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123 《愤怒的葡萄》中的圣经原型
社会变化对马克•吐温文学风格的贡献
The Influence of Westward Movement on American National Character 126 《绯闻少女》中的话语标记词研究
Jude the Obscure and Hardy’s World View
A Study of the Personality of Emily from A Rose for Emily 129 《傲慢与偏见》中女性意识的体现 130 华兹华斯自然观浅析
少儿英语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分析
浅析简•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主义 133 全身反应教学法在儿童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34 清教思想在《失乐园》中的体现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Idioms Translation 136 从礼貌原则看中英委婉语的差异 137 《呼啸山庄》的悲剧分析
八十年代以来汉语中英语外来语及翻译
女性主义翻译视角下《紫色》汉译本对比研究
从《篡夺》中看辛西娅奥兹克作品中的反偶像崇拜精神 141 小组合作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142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扮演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纯真年代》中两位女主人公的不同爱情观 144 英文征婚广告和中文征婚广告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145 盖茨比的人物形象分析
语法翻译法视角下的中学生英语家教辅导 147 中西方婚姻观的差异
浅析英语广播新闻的语言特色
浅析《喜福会》中母女冲突的存在与消融 150 成人第二语言习得中的石化现象
151 On“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in Translation of Business Contract 152 跨文化视角下的中美社交礼仪的对比研究 153 高中英语任务型语法教学初探
154 从语用等效角度透析旅游景点名称英译 155 情感因素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156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主要人物性格
157 王尔德唯美主义对现代消费文化的启示--以《道林格雷的画像》为例 158 英汉亲昵称谓语的语用及认知对比研究 159 汉英谚语的语意对比
160 论托尼•莫里森《宠儿》的哥特式元素 161 Teleology, Religion and Contexts 162 论标示语汉英翻译中的等效问题 163 黑色幽默在《第条军规》中的运用 164 商务英语的词汇特征及翻译策略 165 浅谈美国职场上的性别歧视及其原因 166 英汉习语中隐喻的民族性及其翻译策略 167 从女性主义分析《红字》与《傲慢与偏见》 168 英汉亲属称呼语与中西家庭教育模式差异 169 《祝福》两种英译本对比研究
170 拒绝话语跨空间映射的认知解读—以商务洽商为例 171 《布罗迪小姐的青春》中的人物冲突分析 172 从冗余理论浅谈翻译技巧之增译法与减译法 173 浅析《飘》中的女性意识 174 Translation of English News 175 A Study of Angel Clare’s Multiple Personalities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176 公示语英译错误分析
177 《老人与海》中的系列意象探究 178 浅析隐喻在口译中的可译度 179 论《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象征
180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以《荷塘月色》英译本为例 181 《警察与赞美诗》与《二十年后》中的警察形象比较分析 182 浅析《远大前程》中皮普的个人抱负与自我完善 183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负迁移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 184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汉语新词的翻译
185 The Features of Classic-literature-based Movies Showed in Pride and Prejudice 186 Comparison of Color Word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 187 《喜福会》中母女关系浅析 188 中西谚语的文化比较研究 189 浅议英语广告的翻译
190 追求自由与理想的珍妮—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电影《阿甘正传》女主角 191 论英语谚语的翻译
192 从中英语言中的幽默表达看中西方思维差异
193 Pragmatic Empathy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194 从合作原则看卡尔登的性格特点
195 中英文姓名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的对比研究 196 《呼啸山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人物形象分析
197 高中英语听、说、读教学活动中写作融入模式的初探 198 爱伦坡《泄密的心》的恐怖效果 199 从文化角度看老友记的字幕翻译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动态对等原则 第3篇
关键词:英汉翻译;动态对等;形式对等
一、引言
其实早在一百多年前,中国的大思想家严复先生就曾经提出了“信、达、雅”的译文标准,其中的“信”和“达”简单来说就是要保证信息的对等传递。在奈达的理论中,“对等”主要指四个方面的对等,即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和文体对等。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最重要的是意义对等,形式对等则是次要的。这一方面是因为语言之间在词法和句法上固有的差异,使得“对等”在很多情况下根本不可能实现;另一方面,如果勉强追求形式上所谓对等的话,源语的文化意义很可能就会被僵硬的形式所掩盖,造成文化交流的障碍,无法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
二、动态对等原则的内涵
意义对等不是对形式对等的否定。动态对等原则并不意味着“形式”在翻译过程中可以被忽略。以诗歌翻译为例,诗歌通常都比较注重形式,其译文内容难免受到形式的限制,所以很多译者在翻译诗歌的时候,往往为了内容而放弃或突破某些形式的限制。比如把抒情诗歌翻译成抒情散文的形式,虽然内容无缺,但是译文就没有了原文的情感和风味。因此,在诗歌翻译中经常运用“注脚翻译”的方式,尽量重现原文的形式和内容,辅助以注脚,帮助读者认同原文的语言环境,理解源语的文化风俗和表达方式,从而达到比较好的翻译效果。由此来说,任何一个翻译理论都不是万金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翻译目标和表达需要,选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和原则。
与“形式对等”相比,“动态对等”更强调译文的流畅和自然,把目标语的文化背景摆在首要位置,力求译文和原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取得类似的表达效果,而往往不拘泥于原文本身的表层文字信息。比如在美国电影《长大后》中,有一句台词“You think he represents Hulk Hogan?”有译者用注脚翻译的方法把译文处理成“你觉得他能代表胡克·霍根(美国八九十年代摔跤偶像)吗?”这样翻译虽然符合源语语义,但是却很难在中国观众中产生共鸣,因为很多观众并不了解美国的摔跤运动,更少有人了解胡克·霍根。
如果应用“动态对等”原则,不去追求原文表层的词汇对等,而是注重译文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表达效果的话,把此句翻译成“你觉得他能代表李小龙吗?”则能更符合说话人调侃和鄙视对方的意图,也同时能够让中国观众更容易接受原文的信息,从台词中得到与美国观众类似的体验。又比如,菲利斯在翻译圣经新约现代译本时把“Greet one another with a holy kiss”翻译成“give one another a hearty handshake all around”,也是在翻译中追求信息等效传递的例子。
动态对等原则要求译者要根据接受者的不同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比如,在有些学术论文中,有些作者使用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在目标语中就可能读起来比较粗俗,但实际上这种表达方式在源语语境中并没有任何问题,问题是出在目标语身上,这时就要求译者进行适当的改变甚至删减。由于文化的固有差异,有些时候必须对原文进行删改才能够达到预期的等效效果。比如说,在电影《杰克和吉尔》中,一位女演员和一位男演员有如下两句对白:
—“You are sick.”
—“You are sweetie.”
其中第一句翻译为“你有病”没有任何问题,但是第二句如果按照原意翻译为“你是爱人”则失去了在源语语境中幽默、工整的表达效果。所以,有的译者把这两句对白翻译成:
—“你有病啊。”
—“你有药啊。”
从表面看跟原文仿佛风马牛不相及,但却在实际中取得跟源语语境类似的表达效果。像这样用中国社会当前的流行幽默语翻译这两句对白,既在信息表达上忠实于源语语境和说话人的表达意图,同时也保持了语言整体流畅、自然的效果,中国观众在接受和理解上也全无障碍。
三、结语
总而言之,翻译理论博大精深,译者在实践中绝对不能一成不变。特别是在进行媒体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该根据接受者不同的特点和需要,对其翻译策略和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在准确地传达信息的同时做到让译文“原汁原味”。
参考文献:
[1]马会娟.奈达翻译理论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2]刘汉云,王晓元.文本类型与翻译方法[J].华北工业学院学报,2004, (04).
[3]原虹.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3,(05).
功能对等翻译原则 第4篇
关键词:英汉广告,翻译,功能对等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英汉广告已经成为商业发展的重要部分。由于不同国家受不同政治经济、贸易体制和语言文化的影响,英汉广告具有跨国界和跨文化的特点。因此,翻译出符合本国民族心理的、表达习惯的英汉广告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英汉广告的翻译,不仅是简单的直译,而是要结合英汉商业广告的特点进行有效的转换和创作,甚至是改变原本的形式,来达到意义上的对等。本文试图在功能对等理论应用的基础上,对商业广告的翻译策略进行探讨。
一、功能对等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functional equivalence)是奈达(Eugene A.Nida)在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的理论基础上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他认为,所谓对等翻译,就是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而功能对等就是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而翻译的重点不是语言的表达形式,而应当是读者对译者的反应,还应当把这种反应和原作者对原文所可能产生的反应进行对比。奈达有关翻译理论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有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的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
因此,翻译,不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词与词之间的单纯转换,而是在保持深层结构层次上不同语言间语义上的共同性的前提下,重组原语信息的表层形式,转换表达角度,用译语意义替代原语意义。
二、英汉广告翻译的功能对等原则
广告翻译不同于其他翻译,广告翻译的目的是要实现广告的销售目标,因此广告翻译不仅是一个语义对等问题,更是一种突出广告功能的再创造过程,侧重点在于译文是否有感染力以及能否增强广告功效。广告原文和译文最终目的一致,要求广告翻译功能上的对等。同时,由于广告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广告语言是一种具有独特艺术技巧和商业价值的语言,又由于民族心理及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使翻译达到与原文绝对对等的效果是很难做到的,因为一则优秀的广告对其他民族的读者来说未必是成功的。因而为了保证译文具有原文同等的表现力与感染力,甚至优于原文,广告翻译应在基本保持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以达到功能对等等效原则。
三、在英汉广告翻译中实现对等原则的基本技巧
英汉广告利用文字、图画、音乐表演等多种形式来传播信息,达到推销商品或服务的目的。而英汉广告的用语能让广告对象对推销的产品产生兴趣与好感,并刻意创造一种美好的形象给人以启迪、联想,以激发对方的购买欲从而达到广告的传播功能、劝说功能、塑造形象功能和刺激消费功能。因此,在英汉广告翻译中实现对等原则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广告的目的功能,由此也才能实现广告的商业功效。
在对等原则下,广告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分为直译和意译。直译是保留原文句子结构和修辞,努力再现原文的形式、内容和风格,是最基本的形式功能的对等。但广告用语的种类繁多,如果仅采用直译法处理,译文可能不能完全忠于原文,或者隐晦难懂,且不能被译语读者所接受。在这种情况下,要译好这些广告词,必须冲破原文形式的束缚采用意译。意译就是译者不得不舍弃或改变原文的形式的翻译方法,并使用目的语读者易懂的切合原文意思的词语或习惯表达、句式等来传达原文的含义和精神的表达方法。因此在意译中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和策略必需由译文预期的目的和功能来决定。
简而言之,意译就是常利用形象生动、委婉的语言来吸引消费者,引导潜在的合作,跨越文化障碍,促进功能性的交际。从而达到推销商品的更好的效果。下面我们用例句探讨意译中的对等翻译技巧。
1. 借用法。
借用在英汉广告翻译中指直接借用目标语言中译者熟悉的表达习惯或结构,包括谚语诗歌、习语等。这些用语在翻译中使用能够帮助克服由于语言和文化障碍导致的壁垒,引起目标群众的共鸣。另一方面,在英译广告时也能保留原文创作的焦点和避免结构和语义的损失。比如:
(1)随身携带,有备无患;随身携带,有惊无险。(救心丸)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广告原文是一个非常机智的汉语广告,尤其是应用的重复和顶真使广告得结构简要,韵律押韵。这样强调救心丸的质量和效果的目的就达到了。译文借用了英语谚语“A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其结构简洁、韵律押韵,更容易吸引目标群众的注意。其重复和拟人的修辞正好符合了原文的主题,friend一词也给广告的目标客户带来了活力,友好和信任,缩短了产品和顾客的距离。而且译文中的friend in need和friend indeed正好与原文一样结构简洁、韵律押韵。
(2)中原之行哪里去?郑州亚细亚(亚细亚购物广场)
While in zhengzhou,do as the zhengzhounese do,Go shopping in the Asia Supermarket.
亚细亚购物广场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省郑州市的省会,是该市最大的现代购物广场。译文建议外国游客“While in Rome,do as the R omans do”,即建议游客如郑州人一样在闲暇时间购物。该翻译既保留了原文的内容又很好地保留了形式。
(3)有了南方,就有了办法。(南方咨询公司)
Where there is a south,there is a way.
有目共赏西湖牌电视机
Westlake TVTo see is to believe.
译文借用了英语里最流行的谚语“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尽管译文中的will被south所代替,译文正好符合咨询公司的宣传且给客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英语习语“To see is to believe”从形式和意义上都体现了原文,突出了原文的有目共赏。
(4)虽然不是药,功效必比妙。(碧力香水)
To choose it or not This is time to decidefor Billi Cologen water!
诗歌艺术的创造力能表达和重新唤起人们的情感,一些优美的歌词是不分国界、不分时间的在全世界流传。译文借用了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中表达王子复杂情感的台词“To be it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译文也给我们展现了在经过仔细比较后,客户最终选择购买碧力香水的过程。因此通过借用诗歌和歌曲的广告同样能达到翻译的对等。
2. 提升法。
提升法,尤其是双关,是广告翻译中常用的翻译方法。这种双关的结构即含有指定的意义又含有相关的意义。但当其相关意义在目标语言里不能同时取代时,译者必须通过牺牲该形式来达到意义上的对等提升的方法。比如:
(1)天时、地利、人和。
The best time to invest,the best place to invest,the best property to invest.
译者根据目标语的习惯借用了“天时、地利、人和”这个广告语,不仅强调了该房产公司拥有房屋工程的所有优势,还介绍了该公司是最值得投资的特点。显然,直译不太可能既体现文化特征又体现语句特征。因此,译文牺牲文化特征而运用The best的语句,目的是吸引目标群体抓住机会购买房子。
(2)一心二意,照样钓鱼。(自动钓鱼竿)
Do what of your own and left fishing tackle alone.
原文是借用了小猫三心二意而未钓到鱼的汉语儿童故事。如果直译不可能把暗含之意表达出来,所以译文省略了这层意思并只强调了它的句法意义,own和alone的使用译文显现易懂,并突出了鱼杆是自动的,钓鱼只要让鱼杆去做就好了。这样充分达到了广告的功效也符合英文的习惯。
所以在翻译广告文字时,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绝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翻译,做“表面文章”必须要使语言翻译得既准确又地道,尤其是要把原文中的“潜台词”或言外之意传达出来,那么借用就能很好地体现该特点。
3. 补充说明法。
在借用行话、习语或双关等深层语意时,中国的目标群体能非常清楚地知道其意义,但对外国目标群体来讲就有很大的障碍了。这就需要我们在翻译时进行补充说明其深层意思来使英文的广告具有同样的功效。比如:
(1)海尔电器,三包承诺。(海尔电器)
We offer 3-R guarantee,namely guaranteed repair,replacement and refund.
三联运输公司:海陆空联运(三联运输公司)
Sanlian Shipping Service SSS:sea-borne,Air borne and Land-surface Transportation.
三包和三联都属于浓缩的表达法。这种表达法虽然简要但内容却很丰富。所以它们很快被大众接受并频繁的在广告中使用。但在对国外的目标群体时,译文就必须详细准确地补充说明三包和三联的含义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默默无“蚊”。(灭蚊片)
Mosquito repellent incense,repelling mosquitoes in silence.
广告原文用了“蚊”和“闻”的谐音,并用“蚊”顾客对灭蚊片的满意以及购买产品后给他们带来的好处。译文运用修辞的手法补充说明了incense和silence,重现了广告的语用功能和目的功能。
由此可见,补充说明的翻译法既能保留广告原文形象,同时能让英语群体理解广告中丰富的修辞。
4. 逆向法。
逆向法就是在分析广告的实际功能和含义的基础上,译者插入比原文更加熟悉的语境来达到广告原文的目标和功能。比如:
(1)在家靠自己,出国靠国旅。(中国国际旅行社)
At home you are your own boss,In china you Aladdin’s Lamp is CITS.
在译文中,“国旅”是“中国国际旅行社”的简称也指朋友。译文通过中国谚语“在家靠自己,出门靠朋友”得出结论国旅是可信赖的朋友,游客在国外旅行时可完全依靠。但为了达到原文的功效,译文还插入了国外游客相当熟悉的传奇的阿拉廷神灯来描述国旅服务的神速和周到并唤起大家的情感。因此,游客在中国旅行时也会毫无疑问地选择中国国旅。
(2)蚊子杀杀杀。(雷达蚊香)
Mosquito:Bye,Bye,Bye
译文的成功在于情景的对等,它没有机械的把“Bye,Bye,Bye”翻译成“kill、kill、kill”,且该句子暗含只有血战才能杀死蚊子的意思。但是译文“Bye,Bye,Bye”却能引起顾客积极的联想,即通过蚊香喷雾,能让大家远离蚊子的困扰。因此,“Bye,Bye,Bye”更像一则广告,且和原文有着和谐的效果。
5. 拟人法。
在广告翻译中,情感的表达占有重要地位。译文的翻译不仅是用来欣赏,更重要的是刺激顾客的欲望而最终采取行动。因此,广告翻译中仅有语句的对等是远远不够的,译者应该将感情注入无生命的产品中并以此激起目标群体积极的情感并对产品形成良好的印象。所以译者在翻译英汉广告时多使用“you”来缩短产品和顾客之间的距离是个明智的方法。比如:
(1)君家发达,发达进家;发达电器,伴君发达。(发达电器)
You advance,advance with you.Advance with you,we advance.
译文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手法,且译文的开头对仗了译文的结尾,且“you”的三次重复强调了产品是顾客感兴趣的,并很容易引起顾客的共鸣。
(2)穿上“金鞋”,足下生辉。
Golden shine,shines your way.
广告原文强调了鞋的重要性及其功能。但在译文里,广告的焦点却转移到了顾客这一方。强调“you”获得了该产品,能获得好处。
四、结论
综上所述,商业广告是一项复杂的文化交流和语言互动。译者要摆脱“忠实”标准的束缚,以功能对等为原则,根据不同的上下文和搭配,从原文的不同角度传达信息,进行虚、实译的结合,并注意利用一些技巧和手段,把广告词语的个性表现出来,做到达意、传神的表形,收到意似、神似和形似三统一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白解红.英语仿词的构成方式及翻译[J].中国翻译,2001(5)
[2].曹顺发.广告用语的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2(1)
[3].唐拥军.翻译的对等原则初探[J].渝州大学学报,2001(6)
[4].曹明伦.广告语言的基本特点及其翻译[j].中国翻译,2006(6)
功能对等视角下外贸英语翻译技巧 第5篇
【关键词】功能对等 外贸英语翻译 技巧 原则
功能对等理论是外贸英语翻译的基本原则和理论依据,要想实现准确的外贸英语翻译,就必须要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翻译困难,以此来不断地进行准确、简洁、专业的英语翻译,促进我国外贸的发展,从而实现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一、功能对等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人尤金·A·奈达(EugeneNida)提出,这一功能对等理论目的是为了实现目的语和源语在功能上的对等,以便于实现更好的语言翻译。这一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成为英语翻译中重要的参考依据。在外贸英语翻译中,必须要坚守功能的对等性,以此来从根本上保证外贸翻译的准确性,从而维持正常的外贸秩序。
二、功能对等视角下外贸英语翻译技巧
外贸英语翻译应该坚守准确性、间接性和专业性的基本原则。在贸易多元化格局的现实下,必须要实现有效的外贸英语翻译,才能够从根本上保证我国贸易交易的发展和进步。
1.实现英语翻译的准确性。功能对等视角下的外贸英语翻译要实现词语翻译的对等性、语句翻译的对等性、风格和文化信息的对等性等,只有这样才能够拉近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距离,从而保证外贸英语翻译的顺利完成。
(1)词语翻译的准确性。功能对等视角下的外贸英语翻译,应该实现词语翻译的对等性。比如,“亚洲四小龙”的翻译,应该是“the four Asian tigers”,并不是“the four Asian dragon”。词语是构成句子、文章的核心基础,只有保证词语翻译的准确性,才有可能从根本上保证交易内容的准确性,这对于促成贸易交易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语句翻译的准确性。语句翻译的对等性是实现外贸英语翻译的重要方面。从词语、语法、句意等多个层面进行思考,从而实现这些方面的专业性,不断地实现语句翻译的对等性,以此来从根本上确保外贸英语翻译的对等性。只有如此,外贸交易的效率将会大大地提升,这对于实现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稳定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For accounting purposes,the above mentioned liabilities shall be showed in the Balance Sheet。(因记账需要,以上所示负债必须显示在收支平衡表中。)下订单时,需要注意弄清:supplier供货商、purchase order订单号、commodity name & type 商品名称型号等,要从各个角度增进英语翻译的准确性。
(3)风格信息和文化信息的准确性。外贸英语翻译是不同文化背景造成的结果。对于外贸英语翻译翻译来说,应该充分地考虑文化差异,不断地对文化背景进行分析和调查,以此实现翻译过程中词语、句子、内容、结构等多方面的对等性,不断地促进外贸英语翻译的对等性,这对于实现我国外贸交易至关重要。总之,实现功能对等下的外贸英语翻译,必须要确保词语翻译、语句翻译和风格上的对等,实现不同文化背景下外贸的有效沟通,这对于促进外贸事业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从根本上促进我国经济贸易的前进。
2.突出外贸英语翻译的专业性。外贸英语翻译还要实现翻译的专业性,这是提升外贸效率的根本保证。在了解外贸交易的前提下,结合英语翻译规律来进行外贸英语翻译。外贸英语翻译涉及商务磋商的各个环节及与此相关的各类单据、单证、协议、合同等,因此语言用词要求正式规范、平实达意。
3.实现外贸英语翻译的简洁性。在进行外贸英语翻译的时候还应该遵循简洁性原则。在外面英语中,关于“支付”的套语有:“Our usual terms of payment are by confirmed irrevocable L/G available at sight”外贸英语在贸易价格术语、保险、支付方式等方面大量使用缩略语。这些缩略语其实已经成为外贸英语翻译中约定俗成的用于,应该尽可能地将这些用于运用到外贸英语翻译过程中去。例如:
Will you please tell the quantity you require so as to enable us to sort out the offers? 为了便于我方报价,可以告诉我们你们所要的数量吗?
We'd like to know what you can offer as well as your sales conditions. 我们想了解你们能供应什么,以及你们的销售条件。以上两个例子都是十分简洁的外贸交流用于,在实际交流的时候,实现翻译的简洁性,能够提升交流的速度和效果。
三、结语
实现外贸英语翻译的对等性对于提升英语翻译的准确性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外贸英语的翻译应该坚守准确性、间接性、专业性的原则,在功能对等的理论下要尽可能地实现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对应,从而实现有效的外贸英语翻译。具体到外贸英语翻译技巧上,应该实现洗浴翻译的对等性、语句翻译的对等性、风格信息和文化信息的对等性等,以此来不断地提升外贸英语翻译的准确性,从而提升翻译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国权.功能对等视角下的商务英语翻译策略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5.
[2]周丹.功能对等视角下的商务英语翻译探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4,05.
[3]沈其亮.功能对等视角下的商务英语翻译研究[J].学苑教育,2014,22.
功能对等翻译原则 第6篇
作为典籍一部分的诗歌是中国文化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中国学生在学校中对于古代文化的了解基本上是从诗歌开始的。一些幼儿园的小朋友也能背几首唐诗。从初中到高中以及大学语文课本中都会穿插着中国古代的诗词。由此可见, 诗歌在中国文化传承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早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中, 中国古代诗歌的对外译介同样也是比不可少的。
本文拟从奈达的对等原则的角度来研究部分诗歌的翻译, 从具体实例的分析中发现:插图的合理使用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1 对等原则及其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
奈达在《论对等原则》 (Principles of Correspondence) 一文中集中而完整地阐发了其对于翻译的基本观点。奈达认为翻译等值有两种不同的基本类型: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形式对等是以原文为中心, 尽可能地显示出原文信息的形式和内容;动态对等则着重接受者的反映, 而不完全集中于原文的信息。
1.1 注重形式对等的翻译的主导原则
注重形式对等的翻译基本上是以原文为中心的, 它力图复制几种形式方面的因素, 包括:1) 语法单位;2) 词语用法的连贯性;3) 就原文文本而言的意义。为了从原文语境出发复制意义, 注重形式对等的翻译一般都试图保留习语, 而复制出的表达方式一般是从字面出发, 这样读者就能大略感受到原文文献使用本土文化因素传达意义的方式。
从这种以形式为导向的立场看, 译者更关心的是, 接受语的信息应该尽可能地和源语中的各种因素分别对应。这就意味着接受文化中的信息要不断地与源语文化中的信息相比较, 以确定精准和确切的标准。
1.2 注重动态对等的翻译的主导原则
在注重动态对等的翻译中, 注意力的焦点指向接受者的反映, 而不是那么集中于原文信息。定义动态对等翻译的一种方式是将它描述为“与源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这种定义包括了三个关键术语:1) 对等物, 这一术语指向源语信息;2) 自然的, 这一术语指向接受语言;3) 最切近的, 这一术语以最高程度近似值为基础, 将两种导向结合在一起。
因为动态对等翻译的目的主要指向译文读者反映的等值而非形式的等值, 所以对“自然的”一词在这种翻译中的内涵进行更充分的界定就至关重要了。自然的翻译必须适合这几点:1) 作为整体的接受语言和接受文化;2) 特定信息的语境;3) 接受语的受众。
动态对等的翻译以表达方式的完全自然为目标, 而且尝试将译文读者与他自己文化语境中的行为方式联系起来。它并不坚持读者只有理解了源语语境中的文化模式才能理解信息。在动态对等翻译中, 人们关注的是动态的关系, 既接受者和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和源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存在的关系相同。
1.3 对等原则与诗歌翻译
当代的诗歌翻译一般是以文化传播为目的的, 因此诗歌的翻译首先要展现作为源语言的诗歌所表达的信息。从读者的角度来看, 这种展现出来的信息表现为读者利用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于诗歌的理解的内容。读者对于诗歌的理解程度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诗歌作者同时代的人对于诗歌的理解;二是同一文化中后代人, 特别是现代人对于古代诗歌的理解;三是不同文化, 不同思维方式的现代人对于异国古代诗歌的理解。与诗歌作者同时代的人往往对当时的诗歌有比较完整的认识。而同一文化中的后代人, 通过文化的传承, 从诗歌中得到的信息也不会有很大的流逝。而属于不同文化, 思维方式也相异的读者, 由于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 往往从诗歌中得到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信息。
从形式对等的角度来看, 诗歌翻译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注重形式对等的翻译基本上是以原文为中心, 尽可能地显示出原文信息的形式和内容。诗歌翻译家许渊冲十分关注诗歌的形美再现, 认为“译诗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 (如对仗, 长短等) , 这就是形美。” (许渊冲, 1988) 而内容的显示分为具体和抽象两个方面。具体的内容显示是指诗歌所指物体的同一性。也就是说对于原文读者和处在不同文化中的译文读者来说, 原文和译文诗歌内所显示的物体为同一个物体。抽象的内容显示是指原文与译文诗歌所显示的是同种意境和艺术精神。在这种目的下, 诗歌的翻译必须以原文为中心, 注重形式对等, 尽可能地显示出原文信息的形式和内容。
诗歌的翻译除了要注重形式对等之外, 也要关注动态对等。在诗歌翻译过程中, 以完全自然的表达方式, 努力使译文接受者和信息之间的关系和源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存在的关系相同。然而这一点却是很难做到的。因为中国的诗歌除了形式上的美之外, 还有它的神韵美。这种神韵美的解读始于诗人和读者的审美习惯。中国的诗歌往往寄情于山水之间, 把人的生命意状、人生情致和山水自然之美融为一体。描述的是山水, 抒发的是诗人的情怀。然而诗歌译文的读者不一定会从原文读者的角度去理解诗歌, 而一般是从自己的文化语境出发, 以自己习惯的思维方式去理解诗歌译文。就有可能导致译文读者对诗歌的误解, 甚至不解。所以想要达到动态对等, 就必须把译文读者的生活背景与文化考虑在内。如果造成误解的原因是不一样的生活背景和文化差异, 那就必须做出特定的说明。“即使像breakfast’这样意义比较单一的词语对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所产生的联想也不尽相同, 美国人想到的是鸡蛋、牛奶、面包;中国人想到的则可能是稀饭、馒头、豆浆。” (廖七一, 2000) 又比如, “银河”在中国语境下是以河流的形式存在的, 但“银河”翻译成英文是“milky way”, 是以道路的形式存在的。因此, 如果简单地把“银河”翻译成“milky way”而不加以任何解释的话, 对于中国文化不了解的译文读者对与与银河有关的故事, 如“鹊桥相会”, 会有一定的误解。
2 对等原则在《江雪》翻译中的应用
2.1 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及其原文译文的理解
含蓄表达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诗歌常常借助有关物体和现象去抒发感情, 以实境来表现虚境, 把生活的场景升华为艺术的境界。如李白的《静夜思》, 《望庐山瀑布》等, 就是借助日常生活场景, 以诗歌的形式, 描绘出如画的意境, 表达诗人心灵深处的情怀。
然而由于时代的变迁, 社会环境与文化环境的日新月异, 现代读者对于古典诗歌的理解往往有一定的缺失, 达不到与诗人同时代的读者的理解程度。一方面是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 更多的是社会环境的改变, 在一定程度上歪曲了人们对诗歌的理解。但是文化的传承, 以及现代人对诗人所在时代背景的了解又部分的弥补了这种理解上的缺失。
当诗歌被译为另一种语言时, 译文读者一般会从自身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出发, 以自己习惯的思维方式去解读诗歌。例如, 中国读者对于“蓑笠翁”一词所表达的人物形象的看法是普遍一致的。而“蓑笠翁”被译为“an old man in a bamboo cloak”后, 中国读者, 或者对中国文化有一定了解的外国读者, 他们看到这个英文翻译时, 依然会从中国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出发, 在理解上不会有什么问题。当一个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读者看到这个译文时, 往往会有一些疑惑, 因为他们不知道“a bamboo cloak”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什么社会地位的人会穿这种衣服, 什么时候穿等等。当类似的疑惑增多时, 诗歌译文的理解也变得越来越困难。
以柳宗元的《江雪》为例: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Witter Bynner是这样翻译的 (见文殊1989, P162) :
River snow
A hundred mountains and no bird,
A thousand paths without a footprint;
A little boat, a bamboo cloak,
An old man fishing in the cold river-snow.
许渊冲的译文 (2000, P457) :
Fishing in snow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A lonely fisherman afloat
Is fishing snow in lonely boat.
Burton Watson的译文 (见文殊, 1989, P163) :
River snow
From a thousand hills, bird flights have vanished;
on ten thousand paths, human traces wiped out:
lone boat, an old man in straw cape and hat,
fishing alone in the cold river snow.
2.2 从形式对等看《江雪》的翻译
首先从语法单位来看, 原诗歌分四行, 每行五个字, 不押韵。而三篇参考译文也是四行, Witter Bynner的诗歌译文每行音节数分别为8, 9, 7, 11, 许渊冲的诗歌译文每行音节数为8, Burton Watson的诗歌译文每行音节数为10。三篇译文中, 只有许渊冲的译文是押韵的。笔者认为, 从形式对等的角度看, 保持译文每行音节数相同是较好的翻译。
其次从词语用法的连贯性来看, 原文以名词为主, 突出显示一种恢弘而宁静的氛围。即使其中唯一的动词“钓”也是以静为主的。原文以景铺垫, 以人的行为画龙点睛。Witter Bynner与许渊冲的译文也是以名词为主, 只出现一个动词“fishing”;而Burton Watson的译文出现三个动词, 分别表示原文中的“绝”, “灭”和“钓”。
就原文文本而言的意义而言, “蓑笠翁”是最难以表达的。蓑笠翁指的是披蓑戴笠的老翁。蓑为蓑衣, 雨具名;笠为竹笠或草笠, 遮阳挡雨的帽子。只有Burton Watson较为完整地表达出来了。然而, 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译文读者是否能还原诗歌中的蓑笠翁形象却不能确定, 因为蓑和笠在英美历史上是没有的。译文读者即使自己想象出来, 其形象也是千差万别的。想要达到接受文化中的信息与源语文化中的信息相同是很难的。
2.3 从动态对等看《江雪》的翻译
动态对等的焦点指向接受者的反映, 强调接受者和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和源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存在的关系相同。也就是说, 译文读者根据自己的文化语境, 对译文的理解要达到源语接受者对原文理解的程度。这就对译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译者必须对原文有正确而深刻的理解;其次译者必须能将原文译为自然的符合接受语语言与文化的文字;再次译者必须对译文读者的反映有所预期;最后译者对由于文化背景的时空差距引起的译文读者的误解有所纠正。笔者就从以上四个方面来谈论《江雪》的译文。
首先译者对原文有正确的理解是翻译的最基本的要素之一。《江雪》的文字浅显易懂, 在理解上应该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不过请注意Burton Watson的译文的第二行后的标点符号为冒号。在英文中, 冒号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列出表示列举、解释、或说明性的词语;2.引出较长的正式引语或大段引语;3.用于信件或演说词中的称呼语之后 (英国用法中多用逗号) ;4.用于时与分之间 (英国用法中多用句号) 、比率数之间、《圣经》的章与节之间;5.分隔书名的标题与副标题。此处Burton Watson所用冒号的意思显然作解释和说明的作用, 解释和说明前两行文字所描述的情景出现的原因。西方人在读这首诗前两句的时候会产生一种疑问:为什么会没有人, 也没有鸟?这与一般的自然现象不一致, 定然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的产生。然后Burton Watson用冒号对此作出了解释:原来有一位蓑笠翁在船上钓鱼 (把鸟和其他人吓走了?) 。因此Burton Watson在第二行之后用的是冒号, 是用来解释特定现象形成的原因。这种理解的偏差是由于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模式和阅读习惯造成的。“西方则是因果线型论, 如说上帝造人, 人造飞机, 飞机不造什么。” (成中英, 1988) 英文的句, 段和整个文章一般都是按照这种线型的思维模式来构造的。同样西方读者的阅读时的思维模式也固定下来了。因此在翻译这首诗歌时产生误解也在情理之中。
其次译者必须能将原文译为自然的符合接受语语言与文化的文字。上文提到的三个译文都能自然的符合接受语语言, 然而在自然的符合接受语文化方面不能完美地做到。《江雪》的前两行中的数字是虚指, 表示许许多多。但在英美文化中, a hundred, a thousand都是实指, 表示确切的数目。如果把“千”“万”译为“a hundred”, “a thousand”或“ten thousand”, 译文读者就会有一些疑问:山和路的数目真的就这么巧, 既不多, 也不少吗?在译文读者看来, 这么巧的数目一定寓意着什么, 如此反而会误导译文读者。从这一点来看, 许渊冲的译文在数字的处理方面更好些。《江雪》的后两行, 即“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多个方面。在服饰文化方面, “蓑笠”作为雨具是和西方现代的雨具差别是很大的。从Witter Bynner的译文中, 现代的西方人很难想象出由竹子所做的外套或斗篷 (a bamboo cloak) 是什么样子, 也推断不出这种外套或斗篷是一种雨具。许渊冲的译文没有提起老翁的穿着, 这显然是美中不足的。Burton Watson的译文中老翁的穿着成了用草制作的斗篷和帽子, 这种穿着同样不被西方人所理解。从钓鱼方面来看, 一般的钓鱼活动是一种消遣娱乐行为, 这在中西方是一致的。然而从本诗中的“孤”和“独”可以看出, 诗人所要表达的是其郁闷的心情。而Witter Bynner的译文中并没有体现诗人所要表达的心情:其中“A little boat, a bamboo cloak, An old man”只是表达客观上的一条船, 一个竹制斗篷, 一个老翁, 而这个老翁是怡然自得呢, 还是孤独郁闷呢, 译文读者就难以猜测了。许渊冲和Burton Watson则用“lonely”, “lone”, “alone”等词来表达老翁的孤独心情。
再次, 要想译文接受者和信息之间的关系和源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存在的关系相同, 译者必须对译文读者的反映有所预期。译者需要从译文读者的社会背景, 历史和文化背景出发, 结合现实的生活环境对译文读者在阅读和理解译文时有预期的判断。例如, 就“孤舟”一词来说, 三篇译文的翻译分别为“a little boat”, “lonely boat”, “lone boat”, 好像没什么问题。然而, 如果从译文读者的角度来看, 或者更具体一点, 从现代英美国家的读者来看, “boat”一词一般指的是小船, 小艇, 如快艇, 橡皮艇之类, 很少会想到小木头船的。如果进一步推断, 乘艇钓鱼的至少是中产阶层的人士, 却穿着竹子或草做的衣服和帽子, 太不相称了。因此, 仅仅这样翻译是不够的。曾有人分析说, 仅仅将“钓”译为“fishing”是不够的, 因为英文中的“fish”即可以表示钓鱼, 也可以表示捕鱼。然而笔者认为, 这种顾虑是没有必要的。在西方, 捕鱼一般是团体行为, 需要多人分工合作的, 这和中国传统的个人撒网捕鱼是不同的。从整首诗的意境来看, 原诗中的“千山”与“万径”强调的是空旷阔远, 是诗中人物故事发生的环境;“鸟飞绝”与“人踪灭”强调在这样的广阔的环境中, 没有动物与人们的活动迹象, 其目的就是为了突出“蓑笠翁”的“孤舟”“独钓”行为;“寒”与“雪”则解释了没有鸟和他人活动的原因:太冷了, 呆着家里了。诗人从地理环境, 天气状况, 动物与人们的活动等方面烘托了“蓑笠翁”孤独寂寥的行为。天地人三个因数中, 是以人为中心的。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线型的逻辑思维方式, 不习惯与东方的环绕式的整体思维方式。例如上文提到的上帝, 人, 飞机等, 如果有可能, 还会继续沿着线型模式列举下去。从这个角度来看, 整首诗可分为四个画面, 分别是山, 径, 翁和垂钓。然而这四个画面之间并没有直接的逻辑联系, “而形成了画面间的跳跃。而这种跳跃度对西方透视原理下的心灵来说是太快也太大了。” (王进, 1998)
最后译者对由于文化背景的时空差距引起的译文读者的误解应该有所纠正。既然误解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 那么就有必要做出一定的调整或补充说明。从时间差距来看, 《江雪》是古代诗人抒发自己情怀的佳作, 而译文读者是现代人;从空间距离来看, 《江雪》代表的是东方的文化和思维方式, 而译文读者是继承了西方思想和文化, 并以他们的眼光和经验来阅读文学作品的。拿现代的观念看古代人, 或拿西方的观念看东方人都会造成许多误解。就《江雪》及其译文来讲, 也是如此。虽然说要西方的译文读者以国人的思维模式来理解这首诗很难做到, 但笔者认为可以用南宋马远的一幅《寒江独钓图》做这首诗的插图。这幅画的画面上只有一叶扁舟漂于水上, 上有一位蓑笠翁俯身垂钓, 船旁以淡墨寥寥数笔勾出水纹, 四周都是空白。画家虽然画得很少, 但整个画面并不显得空洞, 反而令人觉得江水浩渺, 寒气逼人。而且还觉得空白之处有一种语言难以表述的意趣。就是这片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 更突现出一个“独”字。相信译文读者在欣赏这幅图的同时, 会能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插图的出现, 首先避免了译文读者对于蓑笠翁和孤舟的形象的误解, 比较真实地再现了中国古代诗人独自垂钓的景象;插图同时也引导译文读者进入诗歌所设定的意境中, 避免思维方式的差异造成的误解, 指引译文读者从整体来欣赏诗歌;水墨插图传递着中国的文化, 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
3 结束语
中国古典诗歌通过文字的表述, 能够在读者心中创造一种美好的如画的意境。然而这种意境的产生需要读者对于中国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 诗歌产生时代的政治和经济背景有所理解。所以在翻译诗歌时, 译者应该站在译文读者的角度, 考虑到预期读者在阅读译文时, 其所在的社会背景, 文化环境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所造成的误解或不解。
诗歌的翻译既不能应用严格的形式对等, 也不能有完全的动态对等, 而是应该在翻译的两极之间寻找一个合适的层次。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 这个层次应当偏向于展现源语言文化内涵, 既偏向于形式对等。
洛克斯 (R.A.Knox, 1957:5) 坚称, 译本“读来所感受到的趣味和愉悦应该和阅读原作时的感受一样。”普罗查实卡主要是从语言学角度出发来谈翻译问题的, 他的看法同样强调了这个观点, 即“翻译最终给读者造成的印象应该和原作给其读者的印象相同” (Garvin, 1955) 。笔者认为完全相同的印象是不可能达到的, 而诗歌翻译中插图的合理使用会帮助译者接近这个目标。
摘要:该文从对等原则的视角, 结合《江雪》翻译的实例, 分析了诗歌翻译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并提出部分的解决方法。该文从Nida的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两个方面对《江雪》的三篇译文进行剖析, 以译文读者的眼光, 结合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 思维方式来理解译文。同时探讨了文化差异造成的诗歌翻译过程中各种障碍, 提出了译文插图的重要性和意义。
关键词:对等原则,诗歌,翻译,插图
参考文献
[1]E A Nida.Principle of Correspondence[M].London and NewYork:Routledge, 2000.
[2]Garvin P L.A Prague School Reader on Esthetics, LiteraryStructure and Style[M].Washington D.C.:Washington Linguis-tic Club;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reprinted, 1964.
[3]Knox R A.On English Transl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7.
[4]成中英.中国语言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J].哲学动态, 1988 (10) .
[5]蒋坚松, 彭利元.文化语境与中国典籍翻译[J].中国外语, 2006 (3) .
[6]聊七一.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
[7]王进.由诗歌翻译看中西时空观念在艺术中的表现[J].理论学刊, 1998 (4) .
[8]文殊.诗词英译选[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功能对等翻译原则 第7篇
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是在1978年以后引进我国的。奈达新近出版的《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集中体现了他的最新理论成果。其翻译思想主要可归结为三发展阶段:即描写语言学阶段;交际理论阶段;社会符号学阶段。在第二阶段提出了动态对等翻译观。所谓动态对等是指译者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 而不必拘泥于形式对应。按照奈达的定义, 动态对等翻译并不等价于传统意义上的自由翻译或活译, 因为动态对等的要求更为严格, 它要求译文在不同的语言结构里尽可能最好地再现原文意旨;而自由翻译或活译没有这么严格的要求, 也往往是译者过分的自由发挥。在第三阶段, 奈达的《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问世了, 其理论的主要四大变化和发展中的一条就是不再采用动态对等, 而用功能对等取而代之, 从而使含义更清楚。最切近的自然对等也即动态对等, 它有三重含义:最切近、自然和对等。显而易见, 翻译的根本任务是务求译文与原文的对等。但无论是语内交际还是语际交际, 都不可能存在话语之间的绝对对等。也就是说, 寻求译文最大限度地切近原文, 另外, 还要使译文行文自然, 不带翻译腔。奈达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 指出所谓最切近的自然对等, 是指意义和文体而言, 但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一书中, 奈达又将对等诠释为功能而言。相比之下, 功能对等一说更具说服力也更科学。语言的功能是指语言在使用中所能发挥的言语作用, 不同语言的表达形式必然不同。要么是语音、语法不同, 要么是表达习惯不同, 但是它们的功能却是相近或相似。功能对等又比意义对等更为准确。这还关系到读者反应的问题。奈达认为翻译的对象是读者, 要评判译文质量的优劣必须把这种反应和原作读者对原文可能产生的反应进行对比, 看两种反应是否基本一致。当然, 诚如谭载喜教授指出的, 奈达的翻译理论过于集中在解决译文的交际性和可懂性问题上, 因而其适用范围受到了限制。所以, 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尚待进一步完善。
2 字幕翻译的特征
Henrik Gottlieb教授提出了目前为止最为重要的字幕翻译特征:书面的;添加的;同步的;短暂瞬时性的;多符号性的。
3 老友记简介
罗斯 (古生物学学者) 和莫妮卡 (厨师) 是生活在曼哈顿的犹太兄妹。身为学者的罗斯生活认真, 有时甚至古板, 已经结婚。莫妮卡对一切事物都要分类整齐干净, 虽然争强好胜, 但因年轻时肥胖, 总有潜在的自卑感, 努力不去得罪别人。她租有一间宽敞的公寓 (瞒着楼管偷偷盗住祖母的房产) 。对门公寓内住着钱德和乔伊。钱德是罗斯的大学室友和最好朋友, 在某公司做主管, 喜欢用讲笑话来进行自我防卫, 掩盖自己的不自信。乔伊是意大利裔的三流演员, 傻乎乎, 心地善良, 爱食物、爱女人, 试镜屡屡碰壁。除四人之外还有行事古怪的菲比, 她幼时境遇凄惨, 混街头长大, 如今是按摩师。她和莫妮卡曾是室友, 但实在无法忍受莫妮卡强迫症般的洁癖性格, 最终搬出去住。此时莫妮卡高中时好友、千金大小姐瑞秋逃婚到咖啡店, 碰巧和她再次相逢, 也遇到了高中时暗恋她的罗斯。由于无路可去, 瑞秋在大家帮助下住进莫妮卡的家, 开始了之前从未体验过的独立生活!随着10年剧情的发展, 六个人六条线索紧密交织着进行。最为观众关注的线索就是罗斯和瑞秋的分分离离, 两人的恋情拖了十年之久。
4 实例分析
例1:Joey:I'm tellin'ya that girl totally winked at me.
All:Did not, she did not wink at you
那个女孩一定在跟我使眼色.
她才没有.
例中的字幕翻译行文自然流畅。“wink at”没有翻译成“眨眼睛”。“使眼色”更符合上下文语境。如果翻译成“调情”, 则不妥。因为我们的译文观众是面向国人, 国人更为含蓄和有礼貌, 对两性关系比较慎重谨慎。所以“使眼色”更切近。此外, “她才没有”的翻译更为简短自然, 更好的表达了说话者的情感, 也体现了字幕翻译的短暂瞬时性特征。而且, 这更为口语化, 更能体现说话人之间是朋友的关系, 谈话更为随意自然。这比“没有, 她没有跟你调情.”的翻译要好得多。“才”更是传神之字, 蕴含了全句的语气。总而言之, 翻译是按照功能对等理论处理的, 自然流畅的, 体现了最切近性。
例2:Joey:All right they got water, orange juice, and what looks like cider.
Chandler:Taste it.
Joey:Yep, it's fat.I drank fat!
Chandler:Yeah, I know, I did that two minutes ago.
好, 他们有水, 柳橙汁.这个看起来像苹果汁.
喝喝看吧.
对, 这是一杯油.我喝了油.
我知道, 两分钟前我才喝过的.
这一翻译按照功能对等的理论来审视, 存在瑕疵。“yep”这个词在翻译的过程中是可以省略的, 为了使译文衔接的更为紧密, 更为自然。另外, 可以将“all right”译成“太好了”, 这样效果就会更好。改过后的译文会更能体现Joey乐观的傻乎乎的性格。但是, 原译文也有其闪光点和可取之处。“Taste it”译成“喝喝看吧”, 更能透露出Chandler是在与Joey开玩笑。这种捉弄人的感觉自然的从译文中流露了出来。如果改译成“尝尝它.”, 恐怕不会取得原译文的幽默诙谐的效果了。最后, “看吧”也符合老友记口语化的特征。
例3:Chandler:Well, as old as he is in dog years, do you think Snoopy should still be allowed to fly this thing?
Gunther:Rachel?
Rachel:Yeah.
Gunther:Do you remember when you first came here, how you spent two weeks getting trained by another waitress?
Rachel:Oh, sure!Do you need me to train somebody new?
Gunther:Good one.
照狗的年纪来算你认为史努比还能飞这个玩意儿吗?
瑞秋?
什么事?
记得你刚来的时候, 有另外一个服务生训练你吗?
当然, 要我训练新人吗?
问得好!
“fly this thing”译成了“飞这玩意儿”, 是由于Chandler是青壮年小伙子, 说话比较随便也比较口语化。这跟他的年龄以及观众的接受能力都是有关的。这一点也正体现了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对于读者反应的关注。“as old as he is in dog years”并没有采取直译, 它在翻译的时候, 形式上有了变化, 短语'as old as'在译文中省略了。译文处理'yeah', '什么事'这一翻译使行文更为连贯紧密, 在上下文语境里也更贴切恰当。'good one'译成'问得好'也是译文的成功妙笔。
通过实例分析可以看到,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能够很好地处理字幕翻译问题, 尤其更适用于字幕翻译。运用这一理论指导字幕翻译既符合字幕翻译的特征要求又迎合了广大观众。这样的译文更为生动自然切近流畅, 也更能将电影人物之间的关系表现到位。
参考文献
[1]Delabastita, D.1989.Translation and Mass-communication:Film and TV Translation as Evi-dence of Cultural Dynamics.Babel35 (4) .193-218.
[2]Eugene A.Nida&Jin Di.On Translation-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inese and English (论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4.
[3]Eugene A.Nid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Shanghai: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5.
[4]李运兴.字幕翻译的策略, 中国翻译, 2001, (4) .
[5]钱绍昌.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中国翻译, 2000 (1) .
西塞罗翻译理论中的“功能对等” 第8篇
关键词:西塞罗,翻译理论,功能对等
一、引言
翻译活动虽然是个体的行为,但翻译是一门社会性的活动,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与经济、政治、文化、心理学、人类学等息息相关。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存在辩证关系,翻译理论来源于翻译实践,而翻译理论又反过来指导翻译实践。翻译实践活动具有科学性和社会性,因此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各民族交流活动的频繁,翻译实践活动的增多和经验的积累,翻译理论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相对于西塞罗时期翻译理论家对翻译理论的总结,当今翻译理论相对更加完善成熟。但是,作为一名多产的翻译家,西塞罗的翻译理论中必定存在着对现代翻译有益的因素。
二、“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相对于西塞罗的“古董翻译理论”,奈达的“功能对等”是一个在翻译界相对“时髦”的理论。奈达处于一个翻译理论兴盛的年代,奈达自身的翻译理论也是在不断发展的。“纵观奈达的翻译思想,我们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主要发展阶段,即早期带有明显美国结构主义色彩的语言学阶段,中期翻译科学说与翻译交际说阶段,以及后来的社会符号学阶段”。[1]“功能对等”理论是奈达最具代表性的理论,通过这个理论奈达倡导译者应该把重心转移到目的语读者的反应上面。
三、“功能对等”理论的提出
传统理论认为,翻译的成功取决于源语言与目的语在词汇上和语法上的“对等一致”。奈达翻译理论发展的第二阶段翻译交际说认为“翻译就是交际”,并且翻译的首要任务是使读者看了译文就能够一目了然。在这种情况下,“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应运而生。
“功能对等理论最为广泛,理想的定义应为“原文读者读原文所取得的心理反应和译文读者读译文的心理反应相同”。 (A maximal, ideal definition could be stated as“The readers of a translated text should be able to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it in essentially the same manner as the original readers did.”) [2]
四、对“功能对等”理论的再认识
所谓动态对等的翻译,具体来说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接受语中用切近(原文)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语言信息”[3]。“动态对等”被奈达定义为“切近而又自然的对等语”(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ce),[4]但是,这个术语总是为人们所误解,认为只要翻译有了一定的影响,便是实现了“动态对等”。之后,奈达启用了“功能对等”这一术语,一方面因为误解,另一方面“功能对等”显然更注重翻译的功能性。归纳总结,奈达的“功能对等”的要求以下几点。
1. 达意。
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任何翻译理论所必然提到的。
2. 传神。
为了实现“最切近”的翻译,实现“动态上的对等”。
3. 通顺自然。
奈达把重心移到了目的语读者,而让目的语读者一目了然的译文当然首先要通顺自然。
4. 读者反应相似。
这是奈达“功能对等”的精髓,也是“翻译即是为了交际”理论一说的要求。
5. 在上述要求之上,尽可能地实现“形式对等”。
奈达强调首先在内容上要对等,在大多数强况下,形式让位于内容,为了保存内容必须改变形式。
五、西塞罗的翻译理论
西塞罗是古罗马著名的演说家、政治家、哲学家和修辞学家,同时也是翻译家。西塞罗对翻译理论的阐释,主要见于《论最优秀的演说家》和《论善与恶之定义》。这两部并不是论述翻译的专著,而是其中某个章节有所涉及。谭载喜综合两部著作中的有关论述,归纳出西塞罗的翻译理论大致有以下一些要点:
1.译者在翻译中应像演说家那样, 使用符合古罗马语言习惯的语言来表达外来作品的内容, 以吸引和打动读者、听众的感情。
2.直译是缺乏技巧的表现。应当避免逐字死译, 翻译应保留的是词语最内层的东西 (genus omne vimque) , 即意思。译者的责任是给读者“称”出原词的“重量”而不是“算出”原词的“数量”。
3.翻译也是文学创作, 任何翻译狄摩西尼的人都必须自己也是狄摩西尼式的人物。
4.声音与意思自然相联, 或者说词与词义在功能上不可分割, 这是语言的普遍现象, 而由于修辞手段以这种词与词义的自然联系为基础, 因此各种语言的修辞手段彼此有相通之处。这就说明, 翻译可以做到风格对等。[5]
六、西塞罗翻译理论中的“功能对等”
西塞罗对翻译理论所作的贡献是不可低估的。他创造性地提出了“解说员”与“演说家”式翻译,即“直译”与“意译”,对后世的翻译研究影响至深,西方翻译史也正是继西塞罗之后一线连接起来。下面以现代翻译家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审视古代的翻译家西塞罗的翻译理论,探索古代“古董理论”是否能够体现出现代“时髦理论”的要求。
1. 理论分析。
首先,译者需要像演说家,译者需要使用符合罗马语言习惯的语言。译者既然像演说家一样,“演说”就应是通顺自然的,而要求“符合罗马语言习惯的语言”自然可以使“读者反应相似”。
其次,主张意译,并且认为翻译应该保留词语最内层的东西即意思。“称”出原词的“重量”,而不是“算出”“数量”,与奈达的主张不谋而合,主张首先实现“内容对等”,然后才是“形式对等”,形式让位于内容。
再次,翻译是文学创作,文学创作即要语言通顺自然,而“任何翻译狄摩西尼的人都必须自己也是狄摩西尼式的人物”则最起码地要求了“达意”和“传神”。
最后,各种语言修辞手段上有相通之处,风格对等应该可以实现。以目的语的修辞手段代替相应的源语言的修辞手段,将有利于翻译的“传神”和“读者的相似反应”这两个目的的达成。
2. 实例分析。
例一:对林肯的“葛底斯堡讲话”一文的汉译:
We are met on a great battlefield of the war.We have come to dedicate a portion of the field, as a final resting place for those who here gave their lives that nation might live.It is altogether fitting and proper that we should do this.
译文一:我们在这场战争中的一个伟大战场上集会。烈士们为使这个国家能够生存下去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们在此集会是为了把这个战场的一部分奉献给他们作为最后安息之所。我们这样做是完全应该而且非常恰当的。
译文二:今天,我们在这场战争的一个伟大的战场上集会,是为了把战场的一角奉献给那些为捍卫国家生存而在这里英勇牺牲的烈士,作为他们的永久安息之地。我们这样做是完全应该的,是义不容辞的。[6]
首先,原文本身摘自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总统林肯的一段讲话,译文理所当然应采用“演说家”式的翻译。从这点上看,译文一和译文二都是用了汉语中比较正规的语言,但是译文一将最后一句话中的“fitting and proper”译为“恰当”,很明显这不是一个汉语演说家的措辞,此外,译文一并没有用符合汉语的语言表达习惯,译文不通顺自然。译文二用通顺自然的汉语形成了一篇汉语演讲稿,使得中国读者很有可能产生与美国读者相同的反应。而中国读者在读译文一的时候,会感觉非常生硬,语句不通顺,与源语言读者产生相同的感受显然是无法实现的。
其次,译文一明显是逐字直译的结果,明显是按照原文的“数量”而不是“重量”进行翻译,原文总共有三句话,而译文一同样有三句话;原文两次出现“we”,而译文中也两次都翻译成了“我们”,只是实现了所谓的“形式对等”。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思想同样是要求形式要让位于内容。译文二便是很好地处理了内容和形式的冲突,使形式让位于内容,采用“意译”,摒弃并不适合目的语(汉语)的源语言(英语)的形式,从内容上让目的语读者产生了与源语言读者相同的感受。
最后,如果译者是个对林肯总统一无所知的人,那就无从谈起对于林肯总统演讲的等效翻译,无法体验林肯发言中的内涵,无法完成目的语言的“传神”。翻译也是文学创造,需要用汉语再创造一篇内涵相同的演讲稿,因此译者必须是一个“林肯式的人物”,精确来讲,应该是彻底读懂林肯发言内容的人。译文二完美地用汉语再现了林肯的演讲稿。
例二:Cordell Hull.In the age of print observed that a liegoes half-way around the world before truth has time to get its trousers on.
译文:考岱尔赫尔在印刷品时代曾经指出,真相还来不及穿裤子,谎言已经走遍了半个世界。[7]
例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秋浦歌》
译文:Long, long is my whitening hair;
Long, long is it laden with care.
I look into my mirror bright;
From where comes autumn frost so white?
许渊冲译[8]
西塞罗强调各种语言修辞方法有相通之处,例二英语中的修辞方法“personification”被等效代换为了汉语的“拟人”。如果在翻译译文中用不相应的修辞方法,直接表达出“谎言传播远比真相快”的意思,则在“功能对等”要求的“传神”,“相似读者反应”方面有很大欠缺。例三中,汉语中的修辞方法“夸张”和“隐喻”对等代换为了“hyperbole”和“metaphor”,译文实现了“风格对等”,不仅“达意”“传神”,而且译文读者在获得类似于源语言读者相似的感受同时,还看到了外来色彩。
七、对西塞罗翻译理论的再认识
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视角解析西塞罗的翻译理论,可以看出早在公元前就问世的翻译理论,已经充分体现出了当今的“功能对等”理论的因素。西塞罗翻译理论的四个特点可以进一步解读为:译者要实现译文对于原文的“传神”;使用通顺自然的目的语言表达,使目的读者获得与源语言读者相似的反应;“内容对等”高于“形式对等”;翻译在满足“达意”、“传神”、“读者反应相似”的前提下可以实现风格对等。
西塞罗翻译理论似乎包含了所有“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因素,但是二者之间不可能完全对等。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并不完全提倡译者必须像演说家一样去翻译,该理论的核心在于“读者的反应相似”,因此,当源语言作者并非演说家一般的人物时候,本着要使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反应相似的目标,译者当然不能采用演说家式的翻译。目前国内外讨论翻译的文章普遍误把奈达的“功能对等”与“意译”划上等号,但是“功能对等”在强调译语和源语在信息上的尽可能相似的同时,又不排斥翻译的外来色彩,并由此来扩大对翻译中可译性的理解,所以“功能对等”与西塞罗的理论还是有所不同的。
八、结语
作为西方最早的翻译理论家之一的西塞罗,在2000多年前为世界翻译史书写了壮丽的一笔。尽管与当代翻译理论相比,仍然有缺陷和不足之处,但是西塞罗翻译理论却也体现出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中的一些因素,因此跨越时空对西塞罗的翻译理论进行细致研究,对于当今的翻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出版公司, 1999.
[2]Eugene A.Nid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Eugene A.Nida and Charles 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Leiden:E.J.Brill.
[4]Eugene A.Nid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Leaden: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 1964.
[5]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 (增订版) [M].北京:商务印刷馆, 2008.
[6]吕俊, 侯向群.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7]丁树德.翻译技法详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5.
[8]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4.
功能对等视角下的广告翻译 第9篇
广告, 顾名思义, 就是要广而告之, 这个词来源于拉丁文“Advertere”, 是指唤起大众对某种事物的注意, 并导入方向所用的一种手段。广告的本质决定了广告既是经济交流的工具, 也是文化传播的载体。优秀的广告文本不仅可以打开目标群众的心扉, 促成销售, 更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去世的日益加强, 国际商品流通的日益频繁, 各国设法推销自己的商品。而广告作为重要的营销手段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广告的翻译也就尤为重要。广告语言是广告的核心内容, 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语言, 往往要求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在语言形式上也极具特色, 有的行文工整句式对仗, 形成视觉上的冲击;有的节奏强烈形成听觉上的享受;有的一语双关让人耳目一新;有的有意重复, 反复刺激让人记忆犹新, 印象深刻。例如’
1) 少一份噪声, 多一份宁静。 (双鹿冰箱广告)
2) 中国人的生活, 中国人的美菱。 (美菱冰箱广告)
例1) 运用对仗, 例2) 有重复, 例3) 用的是押韵, 例5) 6) 是谐音, 例7) 用的是语义双关。英文的广告也有很多的修辞手段:
1) A business in millons, a profit in pennies.
2) Breakfast without orange juice is like a day without sunshine.
3) Goldstar is the brightest star in electronics.
4) You'll go nuts for the nuts you get in Nux.It fills you up and givesyou lots of go.
例1) 中句式工整对仗, 例2) 中运用明喻的修辞方法, 例3) 是典型的暗喻, 例4) 包含双关语:go nuts (=become crazy) 中的nuts与其前面的the nuts (坚果) 均构成语义双关。显然, 双关语表里双涉, 一举两得, 富于联想, 灵活机动, 深刻而生动地揭示广告产品的特性与功能。可见, 广告语言的模糊性是作者匠心独运的生花妙笔。
2 功能对等原则与广告的翻译
随着语言学的发展, 人们开始从交际学途径来研究翻译。其中以奈达的功能
对等也就是动态对等理论最为突出。语言的功能是指语言在使用中所能发挥的员作用。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功能对等的翻译要求的不但是信息内容的对等, 而且尽可能的要求形式对等。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 词汇对等, 2) 句法对等, 3) 篇章对等, 4) 文体对等。在翻译广告文字时, 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 不能起到原广告的效果就不是一个成功的翻译。从这一角度来说, 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对广告的翻译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奈达通过功能对等理论, 强调功能这一概念, 突出译文和原文在功能方面的对等和一致[3]。在广告翻译中, 我们既要能准确的传达原广告的内容和意图, 还要尽可能的再现原文的形式, 使读者在阅读广告后与原语读者产生相同或相似的购买欲。
3 广告的翻译方法
根据广告语的具体特点, 要求译者必须具备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知识, 把原
文中潜在的含义或言外之意表达出来, 同时还要运用一些翻译的技巧和手段, 将广告的个性表达出来, 这样才能使译文做到达意传神。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 我们可以采取许多的具体方法对广告进行翻译使译文与原文产生相同的效果。
3.1 直译法
所谓直译, 就是依照原文单字、片语、子句的顺序, 并依照其表面的意义不增不减的译法。它要求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 又保持原文的形式, 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2]。
1) We lead.Others copy.我们领先, 他人效仿。 (理光复印机) ;2) To me, the past is black and white, but the future is always color;对我而言, 过去平淡无奇;而未来, 却是绚烂缤纷。 (轩尼诗酒)
这几则广告在翻译上基本按照原文的句式结构和修辞方法, 没有添加或删减等大的改动, 既保持了原文的内容, 有保持了原文的结构, 再现了原广告的功能。用直译的方法就能很好的传达出原语的信息功能。
3.2 意译法
并不是所有的广告都能这样简单的对应翻译, 有时候直译不能较好的体现原文的特点和风格, 我们可以用意译的方法来翻译。所谓意译是指根据原文的大意来翻译, 不作逐字逐句的翻译, 区别于“直译”。通常在翻译句子或词组 (或更大的意群) 时使用较多, 意译主要在原语与译语体现巨大文化差异的情况下得以应用。从跨文化语言交际和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 意译强调的是译语文化体系和原语文化体系的相对独立性。大量的实例说明, 意译的使用体现出不同语言民族在生态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性, 意译更能够体现出本民族的语言特征。
1) Obey your thirst.服从你的渴望。 (雪碧)
这是一则饮料的广告, 将“thirst” (口渴) 翻译成渴望, 很好的传递了原广告的内容, 使目的语消费者对该饮品充满期待, 乐于接受。
2) Connecting People. (Nokia) 科技以人为本。 (诺基亚)
这则手机广告的翻译, 结合了我国现时期以人为本的政治制度, 会使人们联想到这是一款人性化, 充满人文关怀的手机, 拉近了机器与人的距离, 运用意译的翻译方法, 结合目的语的语境, 是一则十分成功的翻译文本。
3.3 音译法
音译法, 通俗来讲, 就是将源语的发音的发音形式转换成目的语的发音形式。
是一种译音代义的方法, 语言是个符号系统, 原文的符号只有在它自己的符号系统中才有意义, 如果被生搬硬套到译文中去就会失去原来的意义, 而且语言的符号系统是不封闭的,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接受外来符号, 也就是外来词。所以在广告翻译中, 有时也可以借助音译法来翻译, 可以避免直译与意译带来的误解。音译法在翻译中有着广泛的具体应用, 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Dove.多芬, 德芙
这一商标既是香皂品牌, 又是一个巧克力品牌。前者译为多芬, 取其润肤芬芳之意, 后者译为德芙, 配合广告词牛奶香浓, 丝般感受。
2) Coca-cola.可口可乐
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外来词, 可以说是音译翻译中的典范, 这个译名激发了消费者回味无穷、身心愉悦的积极联想, 很容易使目的与消费者产生购买欲。
3.4 音译与意译相结合
有时单独使用意译和音译并不能很好起到传达效果, 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翻译中既保留原文的发音, 又能体现原文的意义, 以谐音又谐意的方式达到功能对等。
1) 海信Hi Sense
中国家电品牌海信的英文译名与英语“High Sense”的发音一致, 即高感度、高灵敏、高清晰的意思, 这本身就为海信的电视机产品做了恰如其分的优质保证。
2) Pampers.帮宝适
儿童用品帮宝适的翻译本身就暗示了该产品是能够帮助宝宝获得舒适感受的产品, 而且发音与原语发音相似。
这几个翻译译名能更快捷地帮助目的语消费者了解产品的性能, 增强他们的购买欲望, 给目的语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更好地解说了产品。
4 结论
广告翻译的成功与否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本文只是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视角讨论了广告翻译的几种方法。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 要做到真正意义上最大限度的对等, 我们不可能在任何时候都采用某一种方法, 我们要从实际出发, 选择适合的一种或几种方法相结合, 准确的传达原文的意义。当然, 除了文中提到的几种翻译方法以外, 还要考虑到广告的文化因素, 译者应该尽量的摆脱原广告中语言和文化的束缚, 按照译入语读者的广告文化心理和期盼, 根据译入语的文化思维习惯, 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功能对等为原则, 采用直译、意译、音译等方法来翻译, 再与译入语的具体社会文化环境和风俗习惯相结合, 以最好的再现原文的信息, 实现广告的促销功能。
摘要:广告作为一种特殊的应用文体, 其最终目的只有一个, 那就是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促使他们去购买广告中宣传的产品或服务。该文主要从广告文体的功能入手, 分别讨论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怎样实现广告翻译中出现的文化和美学效果对等。同时考察功能对等理论在广告翻译中的实际操作效果。文中介绍广告的特点及功能, 也对功能对等理论做了简单的介绍, 还列出了了直译法, 意译法, 音译法等翻译方法。
关键词:广告,广告翻译,功能对等
参考文献
[1]程瑜蓉.广告英语导航[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3.
[2]朱景华, 刘晓娟.广告语言翻译与功能对等[J].井冈山学院学报, 2007 (9) .
功能对等理论在隐喻翻译中的应用 第10篇
关键词:隐喻翻译;功能对等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045-02
隐喻(metaphor)是文学修辞的一种,其主要功能类似于比喻,即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想象、理解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①。这种方式广泛存在于各种语言文化之中。由于汉语和英语在文化上有着巨大的差异,如果在翻译隐喻的过程中出现文化缺失的情况,寓意丰富的比喻则会在翻译后显得力道不足。
奈达曾提出针对“功能对等”理论指出,译者最好不要受到原文语言结构的限制,要理解比喻所表达的意义。笔者也将以功能对等理论为基础,针对两种语言中的动物和色彩方面的隐喻,分析其相应的翻译方式和要点。
一、对隐喻的基本分析
从根本来说,隐喻具有两个基本特性:
(一)一般在隐喻的应用中,有三个必不可少的因素:本体、喻体和喻义。本体(tenor)是指标现在对象上的喻体,而喻体(vehicle)是用于比喻本体的专业用语,喻义(ground)则是体现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关联。
例如:在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一句经典台词,We can’t turn back now(我们再也回不去的)。在这一例中,爱情被喻为人生旅程。这一表达形象的表述了相爱的两个人共同奋斗的决心。相爱的人只有一起面对旅途中的艰难险阻,克服困难,共同前进,否则便无法维系。
(二)隐喻必须通过特定的语言环境来表达,而喻体和本体之间的关联则是通过不同的语言形式来描述,即语境对隐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例如: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games.如果译者不知道“eat no fish”和“play games”在英文中的语境典故的话,很有可能就译成了“John可以信赖,他一向不吃鱼而且玩儿游戏”这样让人不知所谓的译文。其实eat no fish出自一个典故,指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时代,耶酥教徒为了表示自己的忠诚,拒绝遵守反政府的天主教徒在星期五只吃鱼的习俗。因此,eat no fish(不吃鱼)是表示“忠诚”的意思。play game和play fair(规规矩矩的比赛)同义,由此转义为“公平对待”、“为人正直”等。
二、隐喻翻译与功能对等论的关系
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尤金奈达在1964年就提出了“功能对等”的翻译观点,并对其作了了详尽的定义:“翻译的过程是指无论语义还是语体,都应在译语中用最自然的语言对等的再现源语内容②。” 相对于形式对等,他更强调功能对等优先性,即在翻译过程中,不应只看中表面形式的对应,而应该注重两种语言在功能上的对应,使译语读者的理解和源语读者的理解基本一致。而针对语言的功能,奈达提出了九种类别:①信息功能;②人际功能;③认知功能;④表达功能;⑤交感功能;⑥祈使功能;⑦施变功能;⑧审美功能;⑨移情功能③。”由于这些功能在表达过程中相互影响,所以在语言的运用和翻译中,译者需要尽可能多的调用多种功能,从而使译文更加贴近源语。因此,原文和译文的功能对等也就成为在翻译隐喻时的重点分析对象。
本文就翻译中涉及的动物和颜色两类隐喻为例,阐述功能对等论对隐喻翻译的指导作用。
三、关于隐喻中动物的翻译分析
隐喻中涉及的动物是一种独特的文体效果,根据奈达在“功能对等”理论中的解释,在翻译关于动物的隐喻时,应首先尽力保留源语的形象,并根据译语的语言习惯和文化加以转化。“常用的方法是直译加喻义法、归化法、或是保留喻义放弃喻体形象的方法④”。
1.直译加喻义法。
由于在隐喻中,喻体蕴含着一个民族所特有的文化,而另一语言的文化并不一定与其一直,这就造成了翻译中的文化陌生感,让译语读者无法去想象喻体的内涵。即便有时两种语言都使用某个事物做喻体,但由于喻体还具有“多样性”,使得本体和喻体之间会有很大的变异空间,从而导致了译语读者在理解上的困惑。所以,无论译者坚持源语的形式对应,还是完全抛弃源语的形象,都不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为了使读者能在正确理解隐喻内涵的基础上尽可能的保留源语的形象,译者可采用直译喻体的方式,并附加上喻义的译法来消除直译带来的困惑。
例如,提起“公鸡”,国人往往会联想到“闻鸡起舞”、“金鸡报晓”,但“金鸡”牌闹钟销往英美国家,若商品名译为“Golden Cock”则恐怕无人问津,因为在英语中cock有“雄性动物生殖器”之意,这种难登大雅之堂的联想自然会令商品滞销。
2.归化法(adaptation)。同样是因为两种语言的文化中,不同的动物身上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如果能够理解并发现不同动物身上的相似特性,那么译语读者就能够更好地理解源语中动物的象征意义。
喻体的变换是对此类翻译的最佳选择。为了使比喻的文化特性更加贴切,译者会将源语的喻体转为译语的喻体。
例如:中国有句俗语“老虎屁股摸不得”,汉语里常用“虎”来比喻“勇猛威武”,如“龙腾虎跃”、“狐假虎威”、“如虎添翼”。而汉语中的“虎威”在英语里却不用tiger,而用lion表示。这是因为在西方狮子是力量和好战勇猛的象征,如bold as a lion(如狮子般勇猛)。所以上一句俗语对应的英语应该说成是“Don’t beard the lion(不要挑逗狮子)”。
3.保留喻义舍弃喻体形象。在英语国家中,狗被视作人们的忠诚朋友,所以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比喻人的行为,此时dog不指狗,更不含贬义,而是代人的普通用语。如:a lucky dog(幸运儿), 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时)等。但汉语中与狗有关的成语则多为贬义,如:狗急跳墙,狗尾续貂,狗仗人势,鸡鸣狗盗等。
(二)关于隐喻中色彩的翻译分析。
1.历史背景和社会习俗中的色彩隐喻。大多数色彩都带有文化特征,而这种带有文化特性的色彩隐喻都和特定的历史环境以及地理背景有关。由于英汉语言中的风俗各异,其用颜色表达隐喻的方式也风格各异,而对同一颜色的理解和使用也就不尽相同。例如白色在西方是天使、幸福和欢乐的象征,有美好、幸福、快乐的涵义。《圣经》里的天使总是长着一对洁白的翅膀,头顶悬着白色的光环;圣诞节是西方最盛大的节日,而“A white Christmas”(银装素裹的圣诞节)则等同于中国的“瑞雪兆丰年”的寓意。童话故事中深受喜爱的“白雪公主”(Snow white)更是聪明、善良、美丽的化身。但是“白”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是“平民之色”。百姓衣服不能施彩,故称“白衣”;没有功名的人称“白丁”。汉语里白字的派生词往往含有“徒然、轻视、无价值”等贬义。如“白搭、白眼、一穷二白”等。在传统戏剧里,“白脸”象征着奸诈和背叛。“白”和“黑”在当代政治概念上都被当作“红”的对立面,代表反动、落后、顽固的意思。
2.人类同一性影响下的色彩隐喻。虽然文化特性导致不同语言文化的人群对色彩的理解不同,但是从人类同一性的角度看,拥有不同语言文化的人在色彩及其色彩语言上,理论上讲是无本质区别的。因此,色彩隐喻的应用也会产生相同的含义。例如:
(1)在《圣经》里,黑色象征“魔鬼、邪恶、痛苦与不幸”,因此,黑色也叫做“死色”。在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中的黑天鹅,也代表了“邪恶、欺诈和仇恨”。而在现代汉语里,“黑”的派生词是与“坏的、不幸、灾难、邪恶”等意义相联系。如“黑帮”、“黑市”、“黑心”、“背黑锅”等。“黑匣子”表面上看来是一个中性词,但是当人们开启它的时候,往往是在空难发生以后。因此,汉语文化中的“黑”与英语一样,象征着灾难。
(2)绿色象征着和平、友善、希望和生机。无论是在英语或汉语中,绿色这一象征意义都是一致的。如和平的象征是一只口衔绿色橄榄枝的鸽子。“绿色食品”是当今各国商家宣传产品最具魅力的一招。绿色通常给人的感觉是清丽恬静的,使人联想到自然的和谐与宁静。因而在中国文学作品里常用绿描写自然。如 周邦彦《满庭芳》:“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此处的“绿”即指春天的流水。
由此可见,无论语言文化差异何处,色彩语言所表达的内涵都是有相同之处的。
翻译是一个语言再加工的过程,而隐喻的翻译更不是简单的字面翻译,而是从源语到译语的文化转移的深层加工。简单的按照句式、文体翻译而成的译文,不是难以理解,就是缺失了源语的特色。只有剖析内涵上的对等,放弃部分“形式”上的对等,让隐喻的翻译在源语和译语之间达到“功能”上的一致,才能正确诠释源语的内涵,有效地传递隐喻的特色。而这正是以奈达倡导的“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意义。
参考文献:
[1]Lakoff, George & Mark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Nida, E. 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2001。
[3]Newmark P.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 2001。
从功能对等角度浅析国外新闻翻译 第11篇
奈达在其的“动态对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功能对等理论”(Nida & Waard, 1986)。他强调了译文读者的重要性,要求“译文读者能够在最大程度上理解和欣赏作品,和原文读者有同样的感受”。(Nida & Louw,1998:119)然而他同时也声明“这种最大程度上的对等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有的话,也仅在美学价值很少或根本没有美学价值的纯信息文本中”。(Nida & Louw,1998:118)所以,奈达的“功能对等”实际上就是“接近原文所具备的功能”,“不同的译本可能在不同层面上揭示原文的功能,完全的对等是不存在的。(”Nida& Louw,1998:117)
二、国外新闻报道的特点
新闻报道以及新闻评论是人们最为熟悉的文体之一。目前,中国读者越来越热衷于从外界获取信息,以便更加全面和及时地了解世界信息和动态。但是国外新闻报道和评论翻译有以下两个困难 :
首先,困难来自原文的语言风格。西方新闻界十分重视阅读的趣味性,因此它的语言经常是诙谐戏谑,有时甚至有哗众取宠的嫌疑。而中国读者读惯了平实质朴的文章,读英语翻译过来的新闻,可能有两种反应 :一是无法接受,觉得外国人把一切都拿来恶搞,不严肃 ;二是全盘接受,觉得文风新鲜,令人耳目一新,不知不觉中连新闻所代表的立场和观点也一起接受了。
其次,来自于原文的态度。外国很多记者在报道国外新闻时,总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性,或者带有强烈的偏见。译者在翻译的时候要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根据功能对等理论,要让读者获得一样的阅读乐趣,同时要保持原文的风格,这两点很难兼得。但功能对等在叙述理论的同时又指出,完全的对等并不存在。所以,译者翻译的时候要根据实际情况,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灵活地保留原文趣味性强的叙述部分,但对严肃的事实不再“冷嘲热讽”,力争让读者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了解媒体态度、欣赏西式幽默。
三、实例分析
根据功能对等理论,译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再现原文的功能,即使形式上做出些改变,也是实现了对等,可以称为成功的译文。
《经济学人》杂志有这样一篇文章“How strong isChina’s economy?”这篇文章也如其他西方文章一样,片面地强调经济发展,没有考虑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期,需要稳定的现实。他提出很多改革的方向,看似轻描淡写,但其实是很严肃和有思考价值的。部分原文和译文如下 :
So China will have to learn how to use its capital morewisely. That will require it to lift barriers to private investmentin lucrative markets still dominated by wasteful SOEs. It willalso require a less cosseted banking system and a better socialsecurity net, never mind the political and social reforms that willbe needed in the coming decade.
因此,中国必须学会正确使用资本。这也就需要放宽限制,让民间资本进入国企控制的行业,也需要改革严密监控的银行经营体系、提高社会安全保障水平,哪怕要进行一系列政治、社会改革也在所不惜。
这段译文的翻译策略是在功能上翻译意义,省去修辞。因为这段涉及到严肃的经济社会改革问题,原文中使用的“lift barriers to”,“a less cosseted bankingsystem”在经济学领域中类似固定的表达,意思就是“放宽对……的限制”,“不要过度控制银行体系”,这时候就不需要把比喻完全说出来。这里为了信息的准确,并且考虑到原文是提建议的功能,于是采取了抽取意思的译法,摒弃形式,保留意义。
四、结语
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笔者实际地翻译了一篇新闻评论。以上只是一个小片段。在翻译过程中,笔者确实感到“完全的对等”是达不到的,但是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笔者在处理幽默和隐喻、处理句子附带成分等问题时,有章可循,翻译可达不错的效果。
摘要:功能对等理论给翻译提供了思路,功能对等提出“不完全对等”的概念,从而给翻译提供理论指导的同时,让翻译实践有更大的灵活性。本文遵循功能对等的指导,在关注原文的同时,策略上关注原文意义、精神和风格的再现,以国外新闻翻译为例,探讨其理论应用问题,让翻译活动有章可循。
功能对等翻译原则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