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一轮复习重点只是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重点只是(精选11篇)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重点只是 第1篇
必须掌握的化学思想与化学方法
1、整体性原则:
学会从整体出发,全面考虑问题;
2、守恒意识:
三大守恒内容:①质量守恒;②电荷守恒;③得失电子守恒
3、平衡意识:
勒夏特列原理适用于一切平衡体系(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溶解平衡等)
4、合理性原则
要学会运用常识、常理解题,要学会识别社会常理。杜绝不合逻辑的常识性错误
5、绿色化学思想
①原子经济性;②杜绝污染源
6、组成分析
组合与拆分;反应物、生成物的分子组成变化
7、特征反应(关注典型反应)
解决问题的突破口;题眼、关键字
8、具体化
可使问题意外地简单
化学知识体系网络
第一部分 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
(一) 物质的组成
1、分子和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⑴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能独立存在的微粒,它保持着这种物质的化学性质
分子有一定的大小和质量;分子间有一定距离;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物理变化是分子运动状态改变的结果);分子间有分子间作用(范德华力)。
⑵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固态时为分子晶体)。
一些非金属单质(如H2、O2、Cl2、S、惰性气体等);气态氢化物;酸酐(SiO2除外);酸类和大多数有机物等。
2、原子和由原子构成的物质
⑴原子是参加化学变化的最小微粒。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的拆分和化合,是原子运动形态的变化
原子有一定的种类、大小和质量;由原子构成的物质中原子间也有一定间隔;原子不停地运动着;原子间有一定的作用力。
⑵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固态时为原子晶体)。
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碳化硅(SiC)等。
3、离子和由离子构成的物质
⑴离子是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带正电荷的阳离子如Na+、Fe3+、H3O+、NH4+、[Ag(NH3)2]+等;带负电荷的阴离子如Cl-、S2、OH、SO42、[Fe(CN)6]3等。
⑵由离子构成的物质(固态时为离子晶体)。
绝大多数盐类(AlCl3等除外);强碱类和低价金属氧化物等是由阳离子和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注意】离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离子和原子在结构(电子排布、电性、半径)和性质(颜色,对某物质的不同反应情况,氧化性或还原性等)上均不相同。
阳离子原子阴离子(简单阳、阴离子)
(二) 物质的分类
1、元素
⑴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的种类是由核电荷数或质子数决定的)。
人们把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叫做核素,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之间互称为同位素。
⑵元素存在状态
① 游离态在单质中的元素
由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同素异形体,常有下列三种形成方式:
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不同:如O2、O3;白磷(P4)和红磷等
晶体晶格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
晶体晶格的分子排列方式不同:如正交硫和单斜硫
② 化合态的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元素
【注意】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可从概念、含义、应用范围等方面加以区别。
(三)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比较
比较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实质
只是分子(原子或离子)间距离变化(聚集状态),分子组成、性质不变分子种类不变
分子种类变化,原子重新组合,但原子种类、数目不变
伴随现象
物质形状、状态改变
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范围
蒸发、冷凝、熔化、液化、汽化、升华、变形等
分解、化合、置换、复分解、燃烧、风化、脱水、氧化、还原等
区别
无新物质生成
有新物质生成
相互关系
化学变化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与性质的关系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反映物质的性质
(四) 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元素化合价有无升降,这是判断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
2、氧化还原反应各概念间的关系
可用以下两条线掌握概念
3、物质有无氧化性或还原性及其强弱的判断
⑴物质有无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判断
元素为最高价态时,只具有氧化性,如Fe3+、H2SO4分子中+6价硫元素;元素为最低价态只具有还原性,如Fe、S2等;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如Fe2+、SO2、S等。
⑵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相对强弱的判断
① 由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比较
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随单质还原性的增强而减弱,如下列四种阳离子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Ag+>Cu2+>Al3+>K+。
非金属阴离子的还原性随单质氧化性的增强而减弱,如下列四种卤素离子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I->Br->Cl->F-。
② 由反应条件的难易比较
不同氧化剂与同一还原剂反应,反应条件越易,氧化性越强。如F2和H2混合在暗处就能剧烈化合而爆炸,而I2与H2需在不断加热的情况下才能缓慢化合,因而F2的氧化性比I2强。
不同还原剂与同一氧化剂反应,反应条件越易,还原性越强,如有两种金属M和N均能与水反应,M在常温下能与水反应产生氢气,而N需在高温下才能与水蒸气反应,由此判断M的还原性比N强。
③由氧化还原反应方向比较
还原剂A+氧化剂B氧化产物a+还原产物b,
则:
氧化性:B>a 还原性:A>b
如:由2Fe2++Br2=== 2Fe3++2Br-
可知氧化性:Br2>Fe3+;还原性:Fe2+>Br-
④当不同的还原剂与同一氧化剂反应时,可根据氧化剂被还原的程度不同来判断还原剂还原性的强弱。一般规律是氧化剂被还原的程度越大,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同理当不同氧化剂与同一还原剂反应时,还原剂被氧化的程度越大,氧化剂的氧化性就越强。如氯气、硫两种氧化剂分别与同一还原剂铁起反应,氯气可把铁氧化为FeCl3,而硫只能把铁氧化为FeS,由此说明氯气的氧化性比硫强。
【注意】还原性的强弱是指物质失电子能力的强弱,与失电子数目无关。如Na的还原性强于Al,而NaNa+,AlAl3+,Al失电子数比Na多。
同理,氧化性的强弱是指物质得电子能力的强弱,与得电子数目无关。如氧化性F2>O2,则F22F-,O22O2,O2得电子数比F2多。
4、氧化还原方程式配平
原理:氧化剂所含元素的化合价降低(或得电子)的数值与还原剂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升高(或失电子)的数值相等。
步骤Ⅰ: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分子式,并列出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元素的化合价(简称标价态)
步骤Ⅱ:分别列出元素化合价升高数值(或失电子数)与元素化合价降低数值(或得电子数)。(简称定得失)
步骤Ⅲ:求化合价升降值(或得失电子数目)的最小公倍数。配平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的系数。
步骤Ⅳ:用观察法配平其他物质的系数。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重点只是 第2篇
下面就是查字典化学网为大家整理的2018年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重点知识:氯气的反应小结供大家参考,不断进步,学习更上一层楼。
(1)、氯气与大多数金属反应。(与铁、铜等变价金属反应时,生成高价氯化物)
(2)、氯气与磷反应3Cl2+2P==2PCl3(点燃)PCl3+Cl2==PCl5(白色烟雾)
(3)、氯气与氢气反应(纯净氢气在氯气中安静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混合气光照爆炸;卤素单质的活泼程度比较)
(4)、氯气与水反应:氯水的多重性质(Cl2的强氧化性、次氯酸的强氧化性、次氯酸的不稳定性、盐酸的酸性、次氯酸的酸性)
(5)、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残余氯气)
(6)、氯气与氢氧化钙反应(工业制漂白粉)
(7)、氯气与溴化钠溶液反应
(8)、氯气与碘化钾溶液反应(卤素相互置换的规律如何?)
(9)、氯气与甲烷取代反应(条件?)
(10)、氯气与乙烯的反应(反应类别?)(乙烯通入溴水使溴水褪色)
(11)、氯气与氯化亚铁溶液反应
(12)、氯气与硫化氢溶液反应(现象?)
(13)、氯气与二氧化硫溶液反应(溶液酸性变化?漂白作用的变化?)
(14)、氯气的检验方法淀粉碘化钾试纸(单质碘的检验方法如何?)
高考全国卷化学一轮复习策略研究 第3篇
关键词:高考全国卷,化学,一轮复习,研究
2016年高考, 重庆市不再进行自主命题, 学生将考全国卷。高三各学科教师在高考一轮复习时将面临新的挑战, 化学学科也不例外。化学学科教师虽然在前几年重庆市高考自主命题考试一轮复习中取得不少成功的经验, 对新课标化学教材知识点很熟悉, 但重庆高考化学试题命题与全国高考化学试题命题从思路和难度上有一定的差异, 为了让学生在2016年高考化学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尤为重要。所以, 进入高三, 研究高考化学一轮复习不得不摆上议事日程。通过研究, 我们对高考全国卷化学一轮复习有如下打算:
一、认真研究高考化学考纲, 为高考化学一轮复习提供理论依据
高考化学考纲是高考试题命题的依据, 所以, 高三化学教师在进行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前要认真研究化学考试大纲, 做到高考化学复习哪些是了解, 哪些是掌握, 哪些是理解, 认知化学考纲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的要求和培养, 知道应怎样教会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实验和探究能力, 能将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整合为信息处理能力。研究考纲后, 教师做到心中有数, 以便在化学一轮复习时对要复习的化学知识胸有成竹, 有侧重点, 不走弯路。再针对学生在高中前两年所学化学知识的具体情况和在复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变化和发展, 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化学学科特点、培养目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师生的关系、学校的条件等因素, 以实际情况制定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计划。
二、学习高考先进省市和兄弟学校的化学一轮复习经验, 全面提高全国卷高考化学一轮复习水平
要让学生适应2016年全国高考化学卷考试, 化学教师必须先对新课标全国卷考试的复习方式有全新的领悟。我们不能仅停留在以往重庆市自主命题的复习模式上, 应派教师到高考先进省市和兄弟学校及前几年考全国卷的省市去观摩学习高考全国卷化学一轮复习经验。通过观摩学习, 再结合我们以往的复习经验整合得出新的化学一轮复习新方法, 全面提高我们的全国卷高考化学一轮复习水平。通过新的一轮复习方法为学生复习化学知识打下夯实的基础并能灵活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研究近几年全国高考化学试题, 掌握全国高考试题命题特点, 为一轮复习导航
高考化学全国卷考试有其命题特点, 所以, 我们应研究近几年全国高考化学试题。教师只有掌握了全国高考试题命题特点, 教师在高考化学一轮复习中才有侧重点, 平时命题才有方向性。教师在一轮复习中才能有的放矢, 才能让学生在平时的考试中去最大限度地适应全国卷高考化学试题特点, 合理利用答题时间和答题方法, 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以组织高三化学教师进行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前收集近五年全国卷化学试题进行研究, 掌握其命题特点和对知识的要求以及试题难度, 便于学生在化学一轮复习中进行高效复习, 打好扎实的基础知识, 为2016年高考取得辉煌成绩做好准备, 同时为下几届全国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积累经验。
四、一轮复习加强实验的探究式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因此, 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考作为高校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方式, 化学试题命题当然离不开实验题, 然而新课标要求化学实验教学要注重探究式教学, 全面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素养, 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在化学一轮复习中除了要加强学生对化学实验基础知识的复习, 掌握常见的实验仪器和设备的认识和用途外, 还要培养学生有科学探究的素养, 学生能通过发现问题→进行猜想→研究探索→得出结论→指导实践的研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思路, 从而让学生通过这种思维和方式去适应全国高考化学实验命题, 也达到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探索奠定基础。
五、加强集体备课和专题研究, 实现化学一轮复习资源共享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不同于上新课, 一轮复习虽然按照章节复习, 但综合性强。所以,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想要单干是不行的, 我们要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 即加强集体备课和专题研究。通过集体备课, 我们可以集全体备课组成员的力量, 取长补短, 优化教学流程, 提高教学效益, 实现化学复习资源共享。通过专题研究, 我们能够把复习过程中出现的共同问题共同探讨, 共同分享, 少走弯路, 实现高考化学一轮复习最优化。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重点只是 第4篇
一、把握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方法
平面向量的基本知识主要包括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重要定理、基本性质和运算法则等,概括如下:
1.平面向量中的五个基本概念
(1)零向量模的大小为0,方向是任意的,它与任意非零向量都共线,记为0.
(2)长度等于1个单位长度的向量叫单位向量,a方向上的单位向量为a|a|.
(3)方向相同或相反的向量叫共线向量(平行向量).
(4)如果直线l的斜率为k,则a=(1,k)是直线l的一个方向向量.
(5)向量的投影:|b|cos〈a,b〉叫做向量b在向量a方向上的投影.
2.平面向量的两个重要定理
(1)向量共线定理:向量a(a≠0)与b共线当且仅当存在唯一一个实数λ,使b=λa.
(2)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如果e1,e2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这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a,有且只有一对实数λ1,λ2,使a=λ1e1+λ2e2,其中e1,e2是一组基底.
3.平面向量的两个充要条件
若两个非零向量a=(x1,y1),b=(x2,y2),则:
(1)a∥ba=λbx1y2-x2y1=0.
(2)a⊥ba·b=0x1x2+y1y2=0.
4.平面向量的三个性质
(1)若a=(x,y),则|a|=a·a=x2+y2.
(2)若A(x1,y1),B(x2,y2),则
|AB|=(x2-x1)2+(y2-y1)2.
(3)若a=(x1,y1),b=(x2,y2),θ为a与b的夹角,则cosθ=a·b|a||b|=x1x2+y1y2x21+y21x22+y22.
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是数学解题的前提,而要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复习时必须要善于动脑,勤于练习,并注重总结与归纳,例如平面向量数量积,历来是平面向量高考命题的主要考点.由于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运算具有一定的技巧,在历年高考中往往得分率不高.如何“突破”这个考点?同学们一定要注意方法的积累,熟练掌握以下三种方法:
1.定义法是求平面向量数量积最基本的方法
例1(1)(2014·全国卷)已知a,b为单位向量,其夹角为60°,则(2a-b)·b=()
A. -1B. 0C. 1D. 2
(2)(2014·重庆卷)已知向量a与b的夹角为60°,且a=(-2,-6),|b|=10,则a·b=.
答案:(1)B; (2)10.
解析:(1)因为a,b为单位向量,且其夹角为60°,
所以(2a-b)·b=2a·b-b2=2|a||b|cos60°-|b|2=0.
(2)∵|a|=(-2)2+(-6)2=210,
∴a·b=|a||b|cos60°=210×10×12=10.
评注:当两个向量的模与夹角都已经给出或容易求出时,定义法是求平面向量数量积最好的方法.此类问题在高考中属于容易题.
2.基底法是求平面向量数量积最重要的方法
例2(2014·江苏卷)如图所示,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已知AB=8,AD=5,CP=3PD,AP·BP=2,则AB·AD的值是.
答案:22.
解析:考虑将条件中涉及的AP,BP向量用基底AB,AD表示,然后实施计算.
因为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CP=3PD,
所以AP=AD+DP=AD+14AB,BP=BC+CP=AD-34AB.
则AP·BP=2=(AD+14AB)·(AD-34AB)=AD2-12AD·AB-316AB2.
又AB=8,AD=5,AP·BP=2,则2=25-316×64-12AB·AD,故AB·AD=22.
评注:确定一组基底,将所求数量积的两个向量分别用这组基底线性表示,进而将所求数量积的两个向量数量积问题转化为基底的数量积问题,这就是所谓的基底法,体现了数学解题的转化思想.
3.解析法是求平面向量数量积最有效的方法
例3(2014·天津卷)已知菱形ABCD的边长为2,∠BAD=120°,点E,F分别在边BC,DC上,BC=3BE,DC=λDF.若AE·AF=1,则λ的值为.
答案:2.
解析:建立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
则A(-1,0),B(0,-3),C(1,0),D(0,3).设E(x1,y1),F(x2,y2),
由BC=3BE,得(1,3)=3(x1,y1+3),
可得E(13,-233);
由DC=λDF,得(1,-3)=λ(x2,y2-3),可得F(1λ,3-3λ).
∵AE·AF=(43,-233)·(1λ+1,3-3λ)=103λ-23=1,∴λ=2.
评注:解析法又叫坐标法,即恰当建立直角坐标系,将平面向量坐标化,可使向量数量积运算程序化,从而减少思维量.本文中的例2也可用解析法来解,简解如下:endprint
不妨以A点为坐标原点,AB所在直线作为x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可设A(0,0),B(8,0),D(a,t),P(a+2,t),C(a+8,t),则AP=(a+2,t),BP=(a-6,t).由AP·BP=2,得a2+t2-4a=14,由AD=5,得a2+t2=25,则4a=11,故所求AB·AD=8a=22.
二、关注知识交汇,提高综合能力
平面向量的“交汇性”主要体现在平面几何、三角函数和平面解析几何中,在平面几何问题中,主要是将向量的位置关系转化为平面几何中的边与边的位置关系;在三角函数问题中平面向量的知识主要是给出三角函数之间的一些关系,解题的关键还是三角函数问题;解析几何中向量知识只是给出一些几何量的位置和数量关系,在解题中要善于根据向量知识分析解析几何中的几何关系.
1.平面向量与平面几何的交汇
例4在△ABC中,(BC+BA)·AC=|AC|2,则△ABC的形状是.
答案:直角三角形.
解析:根据向量式寻找△ABC边、角之间的关系.
由(BC+BA)·AC=|AC|2,得(BC+BA-AC)·AC=0,
∴(BC+BA+CA)·AC=02BA·AC=0,故BA⊥AC,∠A=90°,
故△ABC一定是直角三角形.
评注:对于此类问题,一般需要灵活运用向量的运算法则、运算律,将已知条件等价变形,从而得到结论.特别地,有的问题还需要依据几何图形选取适当的基底(基底中的向量尽量已知模或夹角),将题中涉及的向量用基底表示,然后计算或证明.
2.平面向量与三角函数的交汇
例5(2014·山东)在△ABC中,已知AB·AC=tanA,当A=π6时,△ABC的面积为.
答案:16.
解析:因为AB·AC=|AB|·|AC|cosA=tanA,且A=π6,所以|AB|·|AC|=23,所以△ABC的面积S=12|AB|·|AC|sinA=12×23×sinπ6=16.
评注:在平面向量与三角函数的综合问题中,一方面用平面向量的语言表述三角函数中的问题,如利用向量平行、垂直的条件表述三角函数式之间的关系,利用向量模表述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等;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三角函数的知识解决平面向量问题,在解决此类问题的过程中,只要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在向量和三角函数之间建立起联系,就可以根据向量或者三角函数的知识解决问题.
3.平面向量与解析几何的交汇
例6已知椭圆C:x2a2+y2b2=1(a>b>0)的离心率e=22,点F为椭圆的右焦点,点A、B分别为椭圆的左、右顶点,点M为椭圆的上顶点,且满足MF·FB=2-1.
(1)求椭圆C的方程;
(2)是否存在直线l,当直线l交椭圆于P、Q两点时,使点F恰为△PQM的垂心?若存在,求出直线l的方程;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析:(1)根据题意得,F(c,0)(c>0),A(-a,0),B(a,0),M(0,b),
∴MF=(c,-b),FB=(a-c,0),∴MF·FB=ac-c2=2-1.
又e=ca=22,∴a=2c,∴2c2-c2=2-1,
∴c2=1,a2=2,b2=1,
∴椭圆C的方程为x22+y2=1.
(2)假设存在满足条件的直线l.∵kMF=-1,且MF⊥l,∴kl=1.
设直线l的方程为y=x+m,P(x1,y1),Q(x2,y2),
由y=x+m,x22+y2=1消去y得3x2+4mx+2m2-2=0,
则有Δ=16m2-12(2m2-2)>0,即m2<3,又x1+x2=-4m3,x1x2=2m2-23,
∴y1y2=(x1+m)(x2+m)=x1x2+m(x1+x2)+m2=2m2-23-4m23+m2=m2-23.
又F为△MPQ的垂心,连结PF,则PF⊥MQ,∴PF·MQ=0,
又PF=(1-x1,-y1),MQ=(x2,y2-1),
∴PF·MQ=x2+y1-x1x2-y1y2=x2+x1+m-x1x2-y1y2=-43m+m-2m2-23-m2-23=-m2-m3+43=-13(3m2+m-4)=-13(3m+4)(m-1)=0,
∴m=-43或m=1(舍去),
经检验m=-43符合条件,
∴存在满足条件的直线l,其方程为3x-3y-4=0.
评注:由于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与解析几何“一脉相承”,向量法成了破解解析几何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本例既体现了平面向量与解析几何的“交汇性”,又体现了平面向量的“工具性”.
(作者:顾永建,江苏省石庄高级中学)endprint
不妨以A点为坐标原点,AB所在直线作为x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可设A(0,0),B(8,0),D(a,t),P(a+2,t),C(a+8,t),则AP=(a+2,t),BP=(a-6,t).由AP·BP=2,得a2+t2-4a=14,由AD=5,得a2+t2=25,则4a=11,故所求AB·AD=8a=22.
二、关注知识交汇,提高综合能力
平面向量的“交汇性”主要体现在平面几何、三角函数和平面解析几何中,在平面几何问题中,主要是将向量的位置关系转化为平面几何中的边与边的位置关系;在三角函数问题中平面向量的知识主要是给出三角函数之间的一些关系,解题的关键还是三角函数问题;解析几何中向量知识只是给出一些几何量的位置和数量关系,在解题中要善于根据向量知识分析解析几何中的几何关系.
1.平面向量与平面几何的交汇
例4在△ABC中,(BC+BA)·AC=|AC|2,则△ABC的形状是.
答案:直角三角形.
解析:根据向量式寻找△ABC边、角之间的关系.
由(BC+BA)·AC=|AC|2,得(BC+BA-AC)·AC=0,
∴(BC+BA+CA)·AC=02BA·AC=0,故BA⊥AC,∠A=90°,
故△ABC一定是直角三角形.
评注:对于此类问题,一般需要灵活运用向量的运算法则、运算律,将已知条件等价变形,从而得到结论.特别地,有的问题还需要依据几何图形选取适当的基底(基底中的向量尽量已知模或夹角),将题中涉及的向量用基底表示,然后计算或证明.
2.平面向量与三角函数的交汇
例5(2014·山东)在△ABC中,已知AB·AC=tanA,当A=π6时,△ABC的面积为.
答案:16.
解析:因为AB·AC=|AB|·|AC|cosA=tanA,且A=π6,所以|AB|·|AC|=23,所以△ABC的面积S=12|AB|·|AC|sinA=12×23×sinπ6=16.
评注:在平面向量与三角函数的综合问题中,一方面用平面向量的语言表述三角函数中的问题,如利用向量平行、垂直的条件表述三角函数式之间的关系,利用向量模表述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等;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三角函数的知识解决平面向量问题,在解决此类问题的过程中,只要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在向量和三角函数之间建立起联系,就可以根据向量或者三角函数的知识解决问题.
3.平面向量与解析几何的交汇
例6已知椭圆C:x2a2+y2b2=1(a>b>0)的离心率e=22,点F为椭圆的右焦点,点A、B分别为椭圆的左、右顶点,点M为椭圆的上顶点,且满足MF·FB=2-1.
(1)求椭圆C的方程;
(2)是否存在直线l,当直线l交椭圆于P、Q两点时,使点F恰为△PQM的垂心?若存在,求出直线l的方程;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析:(1)根据题意得,F(c,0)(c>0),A(-a,0),B(a,0),M(0,b),
∴MF=(c,-b),FB=(a-c,0),∴MF·FB=ac-c2=2-1.
又e=ca=22,∴a=2c,∴2c2-c2=2-1,
∴c2=1,a2=2,b2=1,
∴椭圆C的方程为x22+y2=1.
(2)假设存在满足条件的直线l.∵kMF=-1,且MF⊥l,∴kl=1.
设直线l的方程为y=x+m,P(x1,y1),Q(x2,y2),
由y=x+m,x22+y2=1消去y得3x2+4mx+2m2-2=0,
则有Δ=16m2-12(2m2-2)>0,即m2<3,又x1+x2=-4m3,x1x2=2m2-23,
∴y1y2=(x1+m)(x2+m)=x1x2+m(x1+x2)+m2=2m2-23-4m23+m2=m2-23.
又F为△MPQ的垂心,连结PF,则PF⊥MQ,∴PF·MQ=0,
又PF=(1-x1,-y1),MQ=(x2,y2-1),
∴PF·MQ=x2+y1-x1x2-y1y2=x2+x1+m-x1x2-y1y2=-43m+m-2m2-23-m2-23=-m2-m3+43=-13(3m2+m-4)=-13(3m+4)(m-1)=0,
∴m=-43或m=1(舍去),
经检验m=-43符合条件,
∴存在满足条件的直线l,其方程为3x-3y-4=0.
评注:由于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与解析几何“一脉相承”,向量法成了破解解析几何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本例既体现了平面向量与解析几何的“交汇性”,又体现了平面向量的“工具性”.
(作者:顾永建,江苏省石庄高级中学)endprint
不妨以A点为坐标原点,AB所在直线作为x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可设A(0,0),B(8,0),D(a,t),P(a+2,t),C(a+8,t),则AP=(a+2,t),BP=(a-6,t).由AP·BP=2,得a2+t2-4a=14,由AD=5,得a2+t2=25,则4a=11,故所求AB·AD=8a=22.
二、关注知识交汇,提高综合能力
平面向量的“交汇性”主要体现在平面几何、三角函数和平面解析几何中,在平面几何问题中,主要是将向量的位置关系转化为平面几何中的边与边的位置关系;在三角函数问题中平面向量的知识主要是给出三角函数之间的一些关系,解题的关键还是三角函数问题;解析几何中向量知识只是给出一些几何量的位置和数量关系,在解题中要善于根据向量知识分析解析几何中的几何关系.
1.平面向量与平面几何的交汇
例4在△ABC中,(BC+BA)·AC=|AC|2,则△ABC的形状是.
答案:直角三角形.
解析:根据向量式寻找△ABC边、角之间的关系.
由(BC+BA)·AC=|AC|2,得(BC+BA-AC)·AC=0,
∴(BC+BA+CA)·AC=02BA·AC=0,故BA⊥AC,∠A=90°,
故△ABC一定是直角三角形.
评注:对于此类问题,一般需要灵活运用向量的运算法则、运算律,将已知条件等价变形,从而得到结论.特别地,有的问题还需要依据几何图形选取适当的基底(基底中的向量尽量已知模或夹角),将题中涉及的向量用基底表示,然后计算或证明.
2.平面向量与三角函数的交汇
例5(2014·山东)在△ABC中,已知AB·AC=tanA,当A=π6时,△ABC的面积为.
答案:16.
解析:因为AB·AC=|AB|·|AC|cosA=tanA,且A=π6,所以|AB|·|AC|=23,所以△ABC的面积S=12|AB|·|AC|sinA=12×23×sinπ6=16.
评注:在平面向量与三角函数的综合问题中,一方面用平面向量的语言表述三角函数中的问题,如利用向量平行、垂直的条件表述三角函数式之间的关系,利用向量模表述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等;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三角函数的知识解决平面向量问题,在解决此类问题的过程中,只要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在向量和三角函数之间建立起联系,就可以根据向量或者三角函数的知识解决问题.
3.平面向量与解析几何的交汇
例6已知椭圆C:x2a2+y2b2=1(a>b>0)的离心率e=22,点F为椭圆的右焦点,点A、B分别为椭圆的左、右顶点,点M为椭圆的上顶点,且满足MF·FB=2-1.
(1)求椭圆C的方程;
(2)是否存在直线l,当直线l交椭圆于P、Q两点时,使点F恰为△PQM的垂心?若存在,求出直线l的方程;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析:(1)根据题意得,F(c,0)(c>0),A(-a,0),B(a,0),M(0,b),
∴MF=(c,-b),FB=(a-c,0),∴MF·FB=ac-c2=2-1.
又e=ca=22,∴a=2c,∴2c2-c2=2-1,
∴c2=1,a2=2,b2=1,
∴椭圆C的方程为x22+y2=1.
(2)假设存在满足条件的直线l.∵kMF=-1,且MF⊥l,∴kl=1.
设直线l的方程为y=x+m,P(x1,y1),Q(x2,y2),
由y=x+m,x22+y2=1消去y得3x2+4mx+2m2-2=0,
则有Δ=16m2-12(2m2-2)>0,即m2<3,又x1+x2=-4m3,x1x2=2m2-23,
∴y1y2=(x1+m)(x2+m)=x1x2+m(x1+x2)+m2=2m2-23-4m23+m2=m2-23.
又F为△MPQ的垂心,连结PF,则PF⊥MQ,∴PF·MQ=0,
又PF=(1-x1,-y1),MQ=(x2,y2-1),
∴PF·MQ=x2+y1-x1x2-y1y2=x2+x1+m-x1x2-y1y2=-43m+m-2m2-23-m2-23=-m2-m3+43=-13(3m2+m-4)=-13(3m+4)(m-1)=0,
∴m=-43或m=1(舍去),
经检验m=-43符合条件,
∴存在满足条件的直线l,其方程为3x-3y-4=0.
评注:由于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与解析几何“一脉相承”,向量法成了破解解析几何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本例既体现了平面向量与解析几何的“交汇性”,又体现了平面向量的“工具性”.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计划及重点 第5篇
在主课中,多数学生觉得语文科目最难拿分。老师介绍说,以_年河北省文科状元袁嘉玮同学的高考分数来举例,语文130分,数学149分,英语147分,在三大主科当中语文分数最低。千万不要以为袁同学语文没有发挥好,130分已经是新课标卷中较高的分数了。北京的情况稍好些,例如北京高考文科状元俞笑同学,语文140分,数学142分,英语144分,分数的差距不大,但语文的分数稍低。语文分数难拿,也是因为语文学科存在大量主观题,难免有答得不全,答得不具体的情况发生,而这样就会导致扣分。
想要让一轮复习取得实质性效果,就要记住这5个关键词:积累、系统、全面、区别与联系、多色笔记。
积累
一轮复习需要进行知识点的整理,例如需要同学们总结近5年字音、字形、成语、病句,还有其它基础题的考试方向,并且有针对性的去总结不同类型试题应该掌握的知识点,还有作文中热点主题的素材积累,同学们可以准备一个专门的本子来进行这些知识点的总结。
系统
每年语文试卷考查的知识模块是固定的,同学们需要以知识模块为依托,一定把每个模块的知识点都整理全。最好列一个知识清单,知识清单中不能少任何一部分的知识。如果做的成熟,甚至还可以根据真题来做考频分析,这样哪些是考点就一目了然了。
全面
高考语文的知识点非常多,真题三年内基本不会重复相同的知识,所以一定把知识整理的笔记做的全面,这样才能保证知识笔记是接下来会考到的重点。
区别与联系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高中这一年不仅要闷头走路,更要抬头看路。踏实努力是非常必要的,但高考这个选拔性的考试,除了考查基本知识点外,更重要的是考查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故而,同学们还应该建立知识点的逻辑关系,相近的、容易混淆的都是需要关注的重点。
多色笔记
整理知识点是为了时常复习,所以,如果日后再看只是黑乎乎一片的笔记的话,想必复习效果会很差。建议用黑色笔来记大部分知识点,红色笔来记需要强调的知识重点,蓝色笔来记强调知识点的区别与联系,另一种颜色的笔来记需要强调的真题中考过的高频知识点。
老师们都强调回归课本,回归的重点和要点是什么?老师说,回归课本是近几年语文高考的一个非常明显的方向,但是回归的形式值得深究。“回归课本是为了扎实基础,高考语文不会单纯考查知识点的识记,而是考查更高层次的能力,但能力一定是建立在对基础的理解层面之上的。同时,回归课本也是对经典古典文学的重点关注的表现。
背诵课本重点的诗歌和文言文不仅仅是默写这么简单,之前没有关注的同学,可以根据《考试说明》中的重点篇目,给自己制定一个背诵的时间轴,争取在一轮复习的时候搞定这些篇目。此外,回归课本应该关注本质。_年全国甲卷作文题目是“如何看待语文学习”,题目出来之后很多同学很讶异,说这个作文题目不好写。高考出题人需要我们呈现更多的来自课本的“血肉”,但方法是灵魂,所以回归课本并不是机械地考课本内容,而是两者做了很好的融合。
二轮复习之前,哪些动作一定要完成,不能遗留到二轮复习期间再解决?
老师说,基于近几年高考的特点,二轮复习应该注意以下3点:
知识点的二次系统化:
一轮复习中知识点多,二轮复习就要做减法,也就是将同类型的知识点进行整合,但仍然要全面系统。
重难点试题的整体:
一轮复习之后,一定会进行大量试题的输出练习,对出错的重难点试题,一定要整理在错题本上。如果是知识点的缺失,就再强调一遍知识点,如果是解题步骤的遗漏,那么就再强化一遍解题的步骤。
书面表达的提升:
书面表达是语文考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想的和说的不一样,说的和写出来的又不一样,所以在分析语文主观题的时候,不要只想想或者只是说说,而不真正地动笔。书面表达的最高要求是“言简意赅”,就是语言精练,还得意思完备。语言精练,就需要同学们长期扎实的笔头训练,不是答的多就得分多。按照之前整理的知识点笔记,按照解题步骤精细化作答就可以。最后再特别提醒一下,字的好坏在语文试卷中挺重要的,属于书面表达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字写得不好的同学起码要写的清楚明白。
一轮复习该怎么做?
如果想要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就必须重视一轮复习,针对语文来说,以后的复习可能没有一轮这样系统,因此一轮复习正是给自己搭建知识体系的好时机,那么一轮复习该怎么做呢?
1,切忌心浮气躁,提前放弃
高三全年复习是漫长而艰辛的路程,其间需要持续承担着不小的内心和外部压力。在复习期间,同学们很容易出现畏难情绪,或者感到焦躁和厌倦。与此同时,相比于理科,语文这个学科又存在着“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的现象,导致一些同学在复习中过早地放弃语文学科,宁愿把时间留给其他科目。但殊不知,越是不愿意提供时间,就越没法看到成效,这样的恶性循环不可取。
因此,同学们需要建立信心,在一天两天中,语文确实无法看到明确的效果;但如果是一个月、一个学期,语文可以获得的提高绝对不比其他科目小。建立这样的心态,是成绩飞跃的前提。对基础不太牢靠或者学习不得其法的同学来说,一二十分的提高也是可以期待的。
2,课内知识要纳入考试中复习
高考语文的特点是“直接”与课内知识相关的部分较少。但很多同学往往把它理解成“很少考课内”,在复习中对于课内知识不够重视。但实际上,高考语文的考查方式是“课内知识的课外迁移”,即把课内学到的知识以“非课文”的形式考察出来。因此,课内知识的归纳和落实也是复习的要点所在。
在复习中,同学们要注意将曾经松散学习的课内知识点纳入到考试试卷的体系之内,落实清楚每一个知识点在高考中的考察位置。例如,课内文言文字词往往会在文言文阅读题中改头换面,用课外文章的例句来考课内知识;再比如,课内诗词鉴赏往往是熟悉作者的陌生作品,或者是熟悉流派中的陌生人(比如用南宋豪放派的张孝祥唤醒你对辛弃疾的记忆)。实际上,高考语文对我们的要求,无非是“学以致用”四个字而已。
3,课外知识以积累阅读经验和写作素材为主
除了单纯的课内复习外,同学们也不能忘记必要的课外拓展。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不能纳入“语文”这个学科的范畴的。在狭义的“学习”之余,大家也必须拨出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课外书籍或文章的阅读。否则,单凭课内复习部分,是无法应付高考语文阅读延伸题和作文考察的要求的。
阅读的对象可以是时政类的报刊杂志,也可以是一些职业写作人的专栏文字。对于文学性较强的文章,应当主要以训练现代文阅读能力为主,去捕捉作者思路、写作手法,尝试理解其立意;对于时事新闻等消息性的文字,则要本着启发思考、引发议论和积累作文素材的目的去进行,这样,在作文中才有“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余地和充实的内容储备。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方法指导及建议
高考语文的几轮复习各有侧重,第一轮的目的就是把基础打好。因为历年的高考语文试题都会考查一些非常基础的内容,如字音、字形、字义、成语误用、病句修改,以及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古诗文的默写等等。而且一个人基础知识掌握的好坏,往往影响他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下面有三个方法供参考:
1.所有教材需仔细复习一遍。
复习时,重点注意字词、成语的积累,以及一些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的积累。另外,对于文言文更要认真对待,重点掌握课本上学过的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等,力求了然于胸。
2.明确基础知识的积累要“细水长流”。
每天都要抽出时间进行复习,不可一暴十寒。方法可以灵活,如:每天背诵十句名句或十个成语,或者每天抽出半小时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复习。还应该注意对以前练习题中自己做错的题目的复习,因为这些错题其实就是考生在语文学习上主要问题的所在,如果只做新题而忽视了这些问题,只能是不断地犯同样的错误,既浪费了时间,又于事无补。
3.掌握知识还要能灵活运用。
如大纲规定的6种类型病句,用找句子主干的方法可以找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成分残缺赘余三种错误,而语序、表意、逻辑错误,又多是因为修饰不当所造成的。掌握了这个规律,在做病句题时,如能坚持从划成分入手,看结构、排修饰,解题时就可以少走许多弯路。
注意:
高考一轮化学复习攻略 第6篇
考纲和考试说明是备考的指南针,认真研究考纲和考试说明,可增强日常复习的针对性和方向性,避免盲目备考,按方抓药,弄清楚高考检测什么,检测的价值取向,高考的命题依据。对考纲的实际操作是考纲不要求的不复习,考纲降低要求的不拓展,考纲所要求的大力复习。
2.精练高考真题,明确方向
考纲的要求是通过考题来体现的,所以,研究历年特别是近五年新课改地区的高考题,有利于更好的理解考纲,明确备考方向。
经过对近几年高考题的横、纵向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三点:一是主干知识考查“集中化”,二是基础知识新视角,推陈出新,三是能力考查“综合化”。
3.摸清问题所在,对症下药
要提高后期的备考质量,还要真正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有如此,复习备考才能更加科学有效。所以,必须加大信息反馈,深入总结学情,明确备考方向,对症开方下药,才能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符合高考立体网络化要求,才能实现基础能力分数的转化。
4.切实回归基础,提高能力
复习训练的步骤包括强化基础,突破难点,规范作答,总结方法,通过这样的总结,学生印象深刻,应用更加灵活。
在备考时,要注意从以下五个方面找突破,一是这道题该怎么做;二是为什么要这样做;三是怎么会想到要这样做;四是不这样做可以吗?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这些方法中哪一种最好?五是这道题改变设问角度,还会变成什么样的题目?又该怎么做?如果能够如此做题,可收到5+5>5的效果。
如何提高二轮复习的质量
1.专题复习,构建知识网络
二轮复习的主要任务就是搞好专题复习,构建知识网络。化学知识具有“繁、杂、散”的特点,考生对此存在“易懂、难记、用不好”等问题,因此在复习中应特别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和规律性,注重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存在的规律,形成知识网络。如在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可以通过抓点、连线、建网,加强复习的系统性。
抓点是从具体代表物入手,掌握其结构、性质、制法和用途。其中物质的性质是核心,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个方面:物理性质可按色、态、味、水溶性、密度、熔沸点及特性来划分;化学性质可按与非金属、金属、水、酸(或酸性氧化物)、碱(或碱性氧化物)、盐等反应来划分。在注意共性的同时还应特别关注特性:例如硝酸具有酸的通性,但在与金属的反应中还表现出特性强氧化性,即与活泼金属反应不产生氢气、与铁发生钝化、与不活泼金属也可发生反应等;需存放在棕色试剂瓶中并置于阴暗处保存,则又反映出了硝酸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
连线是将同一元素不同价态的代表物连成一条线,即以元素价态变化为主线,这样在主线中该元素的各种价态及对应代表物的关系就会十分清晰。
建网是通过对知识的横向、纵向的梳理将头脑中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条理化、网络化,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如有机化学复习中,要重点把握几组关系:①有机物间的衍变关系;②取代关系;③氧化还原关系;④消去加成关系;⑤结合重组关系等。通过这一过程进一步加深对物质间联系的认识与理解,为综合应用奠定基础。
二轮复习的方法是以构建学科主干知识网络为中心的复习方法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基本方法。从知识层面上讲,学科知识是有内在的、紧密联系的,将这种联系形成网络,便于知识在头脑中的激活和提取;从能力层面上讲,知识的整理、归纳是提高分析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2.重视实验,提高探究性能力
每年高考题中实验题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是考查考生能力的重要题型。实验试题有利于对考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创新能力、记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进行考查,从更深层次看,实验试题还能对考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素养进行有效的测试。在二轮复习中,一定要给实验复习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不能让实验复习匆匆走过场,必要时可以以实验为主线来带动其他知识块的复习。
①紧扣课本,深挖实验材料内涵
高考化学实验题大多源于教材,实验方案的“根”都植于教材中。教材是根本,是每一位师生都有的“资料”,出自教材的实验对考生具有公平性,因而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
回顾近几年高考实验题,可以发现,要么是几个基本实验的组合或基本实验与操作的组合,要么是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与评价。因此,可以预测,2018年的高考化学实验命题,仍是课本实验的巧妙组合,以及探究性实验的原理、操作与评价,并将进一步强化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力度。
②注意开放性实验,提高探究能力
开放性试题的特点是解题的条件和所要求的结论都比较抽象,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开放程度高,思维空间大,灵活性强。
从近年高考化学实验题来看,最为典型的命题思路是通过提供开放性实验情境,包括给出多余的实验条件、不限定实验条件、不限定实验方法等。由于不同条件的组合或选择,不同考生视角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就会得到不同的实验过程和结论,从而考查了考生的思维水平和实验能力。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因此,探究性实验题必然成为命题的热点。这类问题的一般思路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选择仪器药品进行实验验证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归纳分析得出结论。
3.研究考题,把握高考的脉搏
高中化学一轮复习重点知识点笔记 第7篇
原子结构图、元素符号、结构式、电子式、分子式、结构简式。
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水解方程式、电解方程式、离子方程式。
电离式(强、弱电解质电离方程式,尤其多元弱酸分步电离和氢氧化铝两式电离)
电池(两极反应式、燃料电池式)
有机化学反应方程式
PS:必须做到正确书写(客观事实、符号正确、微粒守恒、条件完整等)
元素化合物(金属、非金属)
碱金属
(物理、化学性质;从原子结构分析相似和递变;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转化、关系,从氧化还原角度了解过氧化钠)
几种重要的金属
(铁、铜、铝、镁;活泼性;冶炼方法、合金应用、合金的应用和性质与原来金属的比较)
金属化合物的性质、检验
(铝、氧化铝、氢氧化铝的特殊性质;铁、二价铁、三价铁的相互转化、氧化性和还原性)应用、制备、检验
非金属
(无机非金属材料碳、硅的性质。它们的化合物的性质、碳族在周期表的位置;一氧化碳的污染;硅酸盐工业和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特殊性;一般反应需要高温的条件)
海水氯、溴、碘卤族元素
(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对环境的污染;卤族的相似和递变性、工业提取溴、碘的方法;海水淡化的方法、海水综合利用---氯碱工业、制金属镁)
硫的氧化物、硫酸及其氧族元素
(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应用、过氧化氢的性质催化剂对它的反应速率的影响;二氧化硫的污染、三氧化硫的状态;它们之间的转化、硫酸的性质应用、硫酸盐的性质)
氮、氮的氧化物、硝酸、铵盐、氮族
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的几个策略 第8篇
一、研究《考试说明》,把握考试方向
《考试说明》明确地传达出“考试目标”、“考试范围”、“命题指导思想”、“题型比例”、“题目难易比例”和“组卷原则”等重要信息。认真研究《考试说明》,了解命题趋向和要求,明确复习要点,才能避免因超纲复习而枉费时间和精力,才能提高复习效率。
二、对比新旧考题
1.考点上,与往年高考题相比,必考部分增加了“化学学科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有关化学平衡常数简单计算”、“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等内容。选考部分增加了“电离能”、“电负性”、“了解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确定分子结构的某些物理方法”等内容,尤其要注意新增加的内容。
2.题量上,第Ⅰ卷与以往题量一样,其中必考题在第Ⅰ卷和第Ⅱ卷中分别有6道题和3道题,分值为93分;选考题在《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中任选一题,分值约为15分。
3.题型上,化学计算分布在各个知识版块中,对纯数学运算能力要求降低;在注重主干化学知识和核心内容考查的同时,将加强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问题的联系以及对科学探究及实验能力的考查。
三、立足课本,落实细节
第一轮复习的目的是巩固基础。高考试题命题点是从课本知识点、能力考查点衍生而来的。在学完整个高中化学课的内容之后,按照先“必修”后“选修”的顺序,认真梳理教材,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题型。注重教材章、节之间知识的内在联系、规律的揭示。如“元素及其化合物”一节,内容多、涉及面广,复习时应以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为主线,以化学基本理论作为知识网络,理解、掌握相关内容,以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
第一轮复习要突出重点、扫除盲点、解决弱点。要走出“越基础的东西越易出错”的怪圈,除了思想上要给予高度重视外,还要及时反思作业、考试中出现的差错,对“事故易发地带”有意识地加强训练。
四、科学训练,提高效率
1. 习题要精选。
应选择那些有基础性、典型性、针对性、综合性的习题。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选一本好的参考书,把它彻底“消化”。
2. 复习要同步。
每天都要根据老师的要求,完成一定量的同步练习,不要一边做题一边对答案,应把一节或一单元题做完后再对答案,然后听老师讲解,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3. 做题要多思。
如该题考查的意图是什么,涉及的知识点有哪些,解题的关键是什么,还有哪些解法。对典型习题要力求做到答一题会一类,练一题习一法,训练自己的思维。复习中要做到:(1)不断总结解题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2)学会将新问题与已知化学原理结合。(3)学会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简单问题来解决。(4)学会建立解题的思维模型。(5)不断加强想象能力,强化发散思维。(6)加强变式训练,即变条件、变角度、变方法,打破思维定势。
4. 错题要纠错。
每一次练习或考试后,要对差错作出详尽的分析,找出错误的根源,到底是概念不清、原理不明造成的,还是非知识性的失误。对出现的差错要作记录,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进行一次总结,看看哪些“病”已“痊愈”,哪些“顽症”尚未根除,哪些是新犯的“毛病”。
5. 测试要规范。
学生做测试卷时,一定要定时,同时要合理分配答题时间,以提高解题速度;看题要准,审题要细,尽量避免错看、漏看现象,养成好的做题习惯。要强化化学用语的教学和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注意法定单位制的执行和有效数字的运用,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应试技巧的指导,在规范化上下工夫,最大限度地提高复习效率。
总之,高考是一种融知识、能力、体能、心理等综合素质于一体的竞争。高考能否成功是由学生的实力以及考试心态来决定的。如果在化学总复习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真正做到:踏实复习,回归教材,规范解题,确保基础题和中档题不丢分,学生就能取得高考的成功。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重点只是 第9篇
关键词:化学复习;备战高考;实效性
一、制订具体翔实的计划,确保复习教学的实效性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学期开始,我们高三化学组全体老师深入研究分析新的高考形势,认真研究《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近三年的高考山东理综试卷化学试题,确定高三复习教学指导思想。回顾我们在高一、高二教学中的得与失,深入分析学生在以往学习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对必修1、必修2、选修4、选修5各模块掌握的不同情况进行分析。在全面分析教情学情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高三一轮复习任务重,时间紧,化学课时又少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实际,我们共同商讨制定了高三化学一轮复习的目标任务和详细计划。我们把化学一轮复习任务从整体把握,层层解剖分析每一部分内容,将课时教学计划落实到每一章,具体到每一节。确定了每一章、每一节内容的主讲人,每一部分习题和阶段性检测题的命题人。这样我们每个人都做到目标明确,明确地知道哪个阶段应该做什么,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该怎么做,真正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确保复习的顺利进行。
二、抓纲务本,提高复习教学的针对性
1.依托教材,认真研究“两纲一题”,提高复习教学的针对性
“两纲”是指《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一题是指近三年的山东高考化学试题和全国各地的高考化学试题。《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是高考迎考复习的指挥棒。新课标是进行教学的依据,考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特别是《考试大纲》已明确地传达出“考试目标”“考试范围”“命题指导思想”“题型比例”“题目难易比例”和“组卷原则”等重要信息。我们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近三年的《考试大纲》,找出相同和变化调整的部分,进一步做到把握高考的脉搏,了解命题趋向和要求,明确高考要考查的知识范围及每个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这必然会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复习的效率。
2.潜心研究新高考方案及高考试题
研究高考试题是非常重要的,高考试题不仅是考试大纲对高考要求的具体体现,而且代表了高考考查的方向和深广度。首先,我们要亲手把近三年的山东高考化学试题和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都做一遍,感受高考试题的深广度,这样有助于我们复习中把握好“度”,防止出现片面追求偏、难、怪的情况。再就是对近三年的高考试题进行重点研究,找趋势、找方向、找规律,这样可以排查出高考的重点、热点、难点和冷点。研究高考试题也可使我们对经典的高考试题进行改造、拓展、延伸、整合,成为高质量的训练素材。
三、高视角低要求,整合学科知识,提高复习效率
1.从高三的视角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
新课程在知识内容层次上设置了梯度性,不同阶段要求不一样,高三的老师多是从高一带上来的,高一、高二教学内容的深广度要求不一定适用于高三,一轮复习要重新审视高三的化学教与学,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感悟、去探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轮复习中对教学内容的深广度把握我们采用了以下的方式(以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为例)。
(1)仔细研究近三年的高考试题,体会考查的方向和层次
关注近年来的高考题我们可以发现,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考查题多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利用氧化还原原理分析新的化学变化并书写相关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另一方面就是结合电化学知识考查学生对氧化还原基本概念及原理的把握。而对于氧化还原中的定量计算、氧化性还原性的比较等相对来说考查力度降低了。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些题目往往涉及的都是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物质和反应。因此,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我们还是应该将重点放在其核心的思想方法上,即如何判断和分析氧化和还原的过程,如何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或预测物质的性质。从这一点上讲,氧化还原的要求不但没有降低反而升高了。
(2)比较整合各版本教材,确定教学内容的外延
确定设计外延不能跟着原有的教学经验走也不能跟着教辅走,在研究课标和考试说明的基础上要再研究教材,对比不同版本的教材对同一个知识点的处理,取其交集和并集,最低应该达到交集的要求,最高不要超過并集要求,再对比必修和选修内容确定具体的深广度。
2.从高效的角度整合设计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中要有正确的教材观,不要一味地教教材,而应该把教材视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在教学中有机整合。如,将必修二第二单元化学反应与能量并入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第三单元有机化合物并入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
3.从化学研究方法角度分析教学内容的处理
例如,新课程元素化合物由原来的以“族”为核心学习转变为以“元素”为核心。教学中要让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研究、掌握物质性质:(1)从物质分类的角度预测和认识物质的性质。(2)从元素化合价的角度预测和认识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3)物质的特性。
例如,化学研究的方法由原来的定性研究转变为定量研究,化学反应原理就是从量的角度审视化学反应,提高对物质性质和化学反应的认识。如,从化学平衡常数入手分析化学平衡地建立、移动;从溶度积认识沉淀的生成和转化;加强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学习和应用,尤其在复习时,对其他模块的内容一定在化学反应原理高度进行再学习。
在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都注意规范,落实细节,并且要不断地坚持。总之,在高三复习中坚持以课本为依托,以《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以理论为指导,突出化学学科特点,夯实基础,培养能力,采用符合学生实际的复习策略,就能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
(作者单位 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圣都中学)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知识要点 第10篇
1.铝箔在氧气中剧烈燃烧
4Al+3O22Al2O3
2.铝片与稀盐酸反应
2Al+6HCl=2AlCl3+3H2↑
2Al+6H+=2Al3++3H2↑
3.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2Al+2NaOH+2H2O=2NaAlO2+3H2↑
2Al+2OH-+2H2O=2AlO2-+3H2↑
4.铝与三氧化二铁高温下反应(铝热反应)
2Al+Fe2O32Fe+Al2O3
(引发条件、反应现象?)
5.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
2Mg+CO22MgO+C(现象?)
6.氧化铝溶于氢氧化钠溶液
Al2O3+2NaOH2NaAlO2+H2O
Al2O3+2OH-===2AlO2-+H2O
7.硫酸铝溶液中滴过量氨水
Al2(SO4)3+6NH3H2O=2Al(OH)3↓+3(NH4)2SO4
Al3++3NH3H2O=Al(OH)3↓+3NH4+
8.①、氢氧化铝溶液中加盐酸
Al(OH)3+3HCl=AlCl3+3H2O
Al(OH)3+3H+=Al3++3H2O
②、Al(OH)3与NaOH溶液反应:
Al(OH)3+NaOH(6)NaAlO2+2H2OAl(OH)3+OH-=AlO2-+2H2O
9.偏铝酸钠溶液中加入酸
NaAlO2+H2O+HCl=Al(OH)3↓+NaCl
AlO2-+H++H2O=Al(OH)3↓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知识要点 第11篇
(1)、锌、镁、铁等金属与非氧化性酸反应
(2)、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3)、钠、镁、铁等金属在一定的温度下与水反应
(4)、钠(钾、镁、铝)与醇类反应
(5)、焦碳与水高温反应
(6)、电解水
(7)、甲烷高温分解
其中(1)、(2)适用于实验室等少量氢气的制取;(5)、(7)可用于工业制氢;(6)可能是未来清洁能源的来源。
生成氢气的所有反应方程式
金属与酸放出氢气(实验室制氢气),Zn+H2SO4=ZnSO4+H2↑
碱金属或碱土金属与水产生氢气,2Na+2H2O=2NaOH+H2↑
电解饱和食盐水产生氢气(工业制氯气),2NaCl+2H2O=2NaOH+Cl2↑+H2↑
用铝(锌,铍)和氢氧化钠反应制取: 2Al+2NaOH+2H2O=2NaAlO2+3H2↑
用水和碳反应(水煤气法) C+H2O==CO↑+H2 ↑
电解水产生氢气,2H2O==2H2↑+O2↑
负氢和正氢:SiH4+3H2O==H2SiO3+4H2↑
铝,锰,铬,镉,铁在红热时与水蒸气反应:3Fe+4H2O=(高温)=Fe3O4+4H2↑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重点只是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