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农业科技范文
广西农业科技范文(精选12篇)
广西农业科技 第1篇
未来一段时期内, 北部湾经济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及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加速, 要求广西大力发展科技, 以此支撑产业、交通和北部湾优先发展。农业是广西具有重要地位的基础性产业, 农业科技是广西科技发展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农业科技, 对于广西农业做大、做强具有重要意义。
1“十一五”农业科技发展的成效
促进农业科技发展是广西“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科技三年计划以及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过去几年是广西农业科技发展较快的时期, 科技为广西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1.1 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取得突出成就
“十一五”期间, 通过努力采取各种措施, 大量自主研发以及引进的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得到了广泛运用。其中, “免耕”技术已由水稻向玉米、马铃薯等主要农作物扩展, “三免”、“三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被广泛推广, 一些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也已投入使用。先进实用技术的运用, 促进了广西农业的科技进步, 提升了农业常规技术, 使得科技对广西农业的贡献率显著提升, 推动了广西农业的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
1.2 农业新品种培育、引进、推广获得显著成绩
“十一五”期间, 广西积极培育、引进并推广农业新品种, 在甘蔗、水稻、玉米、果蔬、经济作物等品种选育上取得显著成绩。2004年至2008年底, 广西连续5年推广主要农作物新品种1 300多个, 带动水稻、玉米良种推广种植面积933.33万hm2, 带动增产粮食480万t。全区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8%以上, 超级稻等优质稻种植比例80%以上, 甘蔗“双高”良种占89.91%, 推广桑蚕良种近100%, 基本完成“十一五”期内全区种养业主要产品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0%以上的目标。
1.3 农业自主创新实现一定进展
近年来, 广西农业科技在品种选育及生物技术、植物保护、土壤肥料、品种资源、科技情报等新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三免技术”、“三避技术”以及以频振诱控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绿色、生态植保技术, 为广西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 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的进行, 支持了广西高新农业技术的孕育和发展。
1.4 特色优势农业科技有所进步
“十一五”期间, 广西加大科技对特色优势农业的支持力度, 努力推进优势农业产业技术创新, 逐步培育出一批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优势农产品, 甘蔗、木薯以及桑蚕等相关产品逐渐在国内市场占有重要地位。
2“十一五”农业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常规技术水平需进一步提升
广西农业的优质、高效、安全、低耗等生产技术水平普遍较低, 导致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较低, 生态与安全农业发展不足, 严重制约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1]。
2.2 农业自主创新水平有待加强
总体而言, 广西农业科研水平较低, 发明专利数量少, 引进技术多创新少, 总体技术自给率低。除甘蔗外, 广西主要农作物育种以及一些禽畜、水产、园艺产品的品种主要依赖引进, 先进的农业机械化装备主要依赖引进, 产前、产中、产后等系列技术集成、配套不够, 农林产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等重点领域技术成果严重缺乏, 农业高新技术少[2]。因此, 广西通过自主创新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还较弱, 加强农业自主创新能力成为一项紧迫任务。
2.3 特色优势农业科技需重点突破
特色优势农业是带动广西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依托与突破口所在。发展特色优势农业, 有利于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以及解决“三农”问题。广西特色优势农业的发展还不够, 尚不具备在国内、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应大力发展产业科技以引领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3]。
3“十二五”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形势与趋势
广西农业总体上科技进步速度较慢, 优质高效、安全低耗生产能力不足, 高新农业技术较少, 特色产业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从而导致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 农业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力偏弱。这需要在“十二五”时期内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3.1“十二五”农业科技发展新形势
一是中央对农业、农业科技发展提出新要求。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对今后至2020年期间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 提出了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新要求、新任务。应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 着眼于建设现代农业,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 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二是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变。在政策支持与科技推动下, 我国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变:要素投入加速集约化;资源配置加速市场化;生产手段加速科技化;产业经营加速一体化。广西农业、农业科技发展需要跟上这种发展的潮流[4]。三是市场竞争加剧增加农业科技发展的紧迫性。随着全国各地“三农”建设的加强、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以及国外农产品的加速涌入, 广西农业面临激烈的国内外竞争, 打造广西农业核心竞争力成为当务之急。这提出对发展广西农业科技、提升科技支撑能力的紧迫要求[5]。四是广西发展有了新思路、新目标。新形势、新时期, 广西提出“以空间换时间、资源换产业、以存量换增量;产业优先、交通优先、北部湾优先”的“三换三优先”的总体发展新思路, 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二区一同步”:国际区域合作新高点、沿海经济新极点以及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社会。新思路、新目标的提出, 对广西农业、农业科技发展提出了新要求[6]。
3.2“十二五”农业科技发展趋势
今后一段时期内国内农业科技的发展, 呈现下列发展趋势:一是农业科技发展将从主要追求数量向在保持总量平衡的前提下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的方向转变、向生态与安全农业生产服务的方向转变。二是农产品加工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化开发, 已成为保障和支撑农业跨越式发展的制高点和制约点。三是农业生物技术是农业科技领域的源头性和战略性高技术, 信息技术正在全面改造和装备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构成农业发展的引擎, 推动着农业常规技术的效率革命和全面升级。未来一段时期, 它们将逐渐成为农业技术的主体。
4 总体思路与目标
4.1 总体思路
“十二五”时期, 广西农业科技的发展应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等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以推动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为主线, 以特色优势产业科技为重点, 努力提升常规技术, 大力实施自主创新, 以此实现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 进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一是发展主线。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提高农业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程度, 是发挥区域优势、应对国内外农业竞争挑战的必然选择。农业产业化进程需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农业科技的发展, 应以围绕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为其产业化发展提供支撑为主线, 努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所需科技。二是发展重点。农业科技发展应有所为、有所不为, 重点推动广西特色优势农业产业科技的发展, 为其尽快形成核心竞争力提供科技支撑。三是发展途径。努力提升常规技术, 大力实施自主创新。农业科技的发展, 一方面要努力开发、引进和推广农业常规技术, 以此实现常规技术升级, 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科技;另一方面要大力实施自主创新, 以此实现农业科技跨越, 努力跟上技术新潮流、进驻技术高地, 同时带动常规技术升级。前者为后者提供基础、条件, 后者反过来促进、带动前者, 两方面结合推动农业科技发展。四是发展内容。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农业技术集成化能明显提高土地的产出率、资源的利用率, 机械化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生产经营信息化一方面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和机械化, 另一方面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益, 三者是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内容、主要方向。
4.2 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 广西农业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农业科技水平较大幅度的提升, 农业科技自给率有明显提高, 若干传统特色产业科技水平达到全国先进或领先水平。一是良种选育技术进一步提升。在前期较好的基础上, 应进一步提升良种选育技术水平, 使其能够满足区内多数产业特别是特色优势产业的新品种需求。二是优质高效安全低耗生产技术实现规模化开发。包括生物技术、丰产栽培技术、节水技术、疫病防控技术、防灾减灾技术等在内的生产新技术开发实现较大突破, 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生产有较大进展, 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三是农业精深加工关键技术有较大突破。以特色优势农业产业为突破口, 大力开发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 支撑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四是自主创新有一定进展。积极采取各种措施, 努力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推动农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与提高。通过自主创新, 促进农业技术的集成化、劳动过程的机械化、生产经营的信息化, 实现在部分领域对国内外先进水平的追赶、超越, 培育若干高新技术农业产业。五是生产经营信息化有所进步。努力开发与引进农业领域的现代信息技术, 提高产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和市场销售等领域或环节的科学化和智能化水平, 推动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经营管理信息化、市场流通信息化。六是若干特色优势产业形成技术核心竞争力。通过技术升级、自主创新, 推动甘蔗、桑蚕、木薯等重点产业形成技术核心竞争力, 树立国内外市场竞争优势。“十二五”期间, 广西应在努力推动上述目标实现的基础上, 大力做好先进实用技术成果的转化、推广工作, 最终大幅提升广西农业科技水平, 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使若干代表性产业发展为国内、国际优势产业。
5 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 根据上述发展思路、主要目标, 为打造广西现代农业、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广西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包括:种质创新与新品种培育、高产优质高效种养技术开发与推广、农产品精深加工与保鲜技术开发以及农业高技术开发。
5.1 种质创新与新品种培育
大力开展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评价、创新与利用的研究, 以培育农作物、畜禽、水产、林木等优良新品种, 特别是开展大宗农业产品与特色优势农业产品的新种质与新品种培育。
5.2 高产优质高效种养技术开发
主要包括开发和推广主要农作物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全面均衡提高农田土壤基础肥力与有效改良大面积中低产田技术、高产优质高效生产技术、工厂化设施种养技术, 建设标准化绿色生产体系;开发和推广大宗特色经济作物避灾保护栽培技术、有机健康栽培技术, 建设标准化绿色生产体系;开发和推广森林定向培育技术与人工速生林丰产栽培技术;开发和推广畜禽和水产标准化和规模化养殖、无公害养殖等技术、粗饲料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开发和推广节约型农业新技术。
5.3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保鲜技术开发
深入实施特色植物、药食兼用植物功能成分和活性物质的分离、提纯及其功能研究, 功能性食品生产技术开发;亚热带优势水果和大宗蔬菜的保鲜贮运技术与深加工技术、粮油精深加工技术、烟草加工增值技术研究;发展畜产品和水产品保鲜及深加工技术, 重点引进、消化、开发先进乳制品加工技术, 开发水牛奶牛新产品。
5.4 农业高新技术开发
深入开展特异农艺性状和林木重要性状的功能基因分析、克隆与分子辅助育种;优良畜禽品种体细胞克隆技术开发及产业化;新型微生物制剂开发;粮、蔗、水果、蔬菜、畜禽、水产等方面计算机农业专家系统和精确农业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建立农业资源、环境、产量、灾害等综合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建立可提供政策、市场、资源、技术等综合信息的农村信息网络服务体系。
摘要:介绍了广西“十一五”农业科技发展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分析了“十二五”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形势与趋势, 提出了广西“十二五”期间农业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和主要任务。
关键词:农业科技,发展成效,问题,目标,任务,广西壮族自治区
参考文献
[1]谢再发, 洪跃通.龙海市农业科技发展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10 (8) :7-9, 38.
[2]孙好勤, 张慧坚, 方佳.中国热带农业科技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 2010 (14) :339-344.
[3]田晓琴, 何昀昆.贵州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J].科技信息, 2010 (17) :1036, 1025.
[4]刘长虹.广东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及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 2010 (6) :349-350, 359.
[5]李卫东.湖南农业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4 (5) :40-41.
广西农业概况(推荐) 第2篇
2007年06月20日
一、自然资源优势 广西土地资源概况
(一)土地资源的类型和特征
广西在区域上属云贵高原向东南沿海丘陵过渡地带,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地貌类型:
1.山地 山地是广西主要的土地资源类型。1995年末统计,海拔在400米以上的中低山山地面积为932.5万公顷,占广西土地面积的39.4%(其中,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山地占23.5%;400米~800米的低山占15.9%)。广西山地以山高、坡陡(坡度30°~40°)、切割深、光照少为特征,主要分布于广西东北和西部;在土地利用上,以林、牧业为主,是广西水源涵养林、用材林基地和牧草地,进一步开发利用潜力大。
2.丘陵地 丘陵地海拔为200米~400米,面积为684万公顷,约占广西土地总面积的28.9%,是仅次于中低山以外的主要山地资源类型。其主要分布于中低山地边缘及主干河流两侧;以桂东南、桂南、桂中一带较为集中。这类土地与中低山地相比,有坡度缓(坡度5°~25°)、土层厚、谷地宽、光照条件好、人类活动频繁等特点;在利用上多宜性较突出,诸土地利用类型均有,尤以林地、旱坡草地为主,土地利用上有较大潜力。目前制约因素主要是缺水,土壤较贫瘠,生态脆弱,如利用不当,容易造成水土流失,不易恢复。
3.石山 广西是中国主要的岩溶发育区,石山分布面积为435.4万公顷,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8.4%是广西比较特殊的土地资源类型;主要分布于桂西、桂中、桂西南、桂东北及桂西北局部地区。石山山地以山高、坡陡、植被少、土层稀薄、蓄水性差为显著特征,素有“九石一土”之说,是人类生活自然条件较恶劣的地区,目前广西606万贫困人口,136万特困人口中的大部分就分布在这一类山地中。在土地利用上,以灌杂术和旱地为主,旱、涝频繁,土地开发利用难度大。
4.台地 台地海拔在200米以下,面积为149.1万公顷,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6.3%。主要分布于桂南、桂中、桂西南、桂东南一带。该类土地一般地面平坦、起伏和缓、土层深厚、光照充足,是人类劳动、生活的主要区域,条件仅次于平原土地类型;在土地利用上以农业为主,是广西旱作农业、经济作物、果木林的主要种植区。但由于其地势相对平原较高,往往因水源缺乏致使土地利用不够充分。宜农荒地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域内,有很大的开发潜力。5.平原 广西平原面积为553.8万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23.4%。主要有沿海、沿江的河流冲积平原及岩溶区的溶蚀平原、中低山区的山前冲积平原等。平原面积比较狭小,最大的浔江平原仅629平方公里。平原主要分布于桂南沿海、桂东南、桂中及左江河谷。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自然肥力高、水源充足、光照条件好,十分有利于发展农业,是目前广西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生产基地,也是工矿居民、城镇聚集区。土地利用相对较充分,目前大部分已开垦成水田或旱地,如郁江一浔江沿岸平原、南流江三角洲、玉林盆地等是广西水稻、甘廉、花生、水果等的主要生产区域。
6.水域 广西水域面积为47.3万公顷,约占全区总面积的2%,以河流、水库、湖泊、塘、泉为主。其中,集雨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937条,有大中小水库4,439座,塘坝7.4万座,是广西渔业养殖、农业灌溉、水力发电、水上交通的主要区域,经济效益较为显著。
另外,广西还拥有沿海滩涂面积1.005平方公里;浅海0米~5米水深面积1,438平方公里;5米~10米水深面积1,159平方公里;10米~15米水深面积1,206平方公里;15米~20米水深面积2,685平方公里。目前仅滩涂及0米~5米浅海得到一定的开发,进一步开发潜力大。
(二)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
1.土地利用
(1)耕地。据1995年统计,广西耕总面积为261.42万公顷,占广西土地总面积的11.04%。其中:水田为154.03万公顷(保水田为108.47万公顷),占58.9%;旱地107.39万公顷(水浇地5.76万公顷〉,占41.1%。现有耕地面积居全国第18位,人均耕地面积居全国第22位,属地少人多省区之一。广西耕地的地区性分布差异较大,70%耕地分布在桂东、桂东南的平原、台地及丘陵区中,并以水田为主,水田面积占当地耕地面积的75%以上;而桂西及桂西北山区,尤其是岩溶山区,耕地则零星分布于山间谷中,且多以旱地为主。大面积连片的耕地相对集中在浔江平原、南流江三角洲、宾阳一武陵山前平原、玉林盆地、左江河谷、南宁盆地、湘桂走廊、贺江中下游平原、郁江横县平原、钦江三角洲、宁明盆地等。水田以种植水稻为主,除少数高寒山区外,基本实现双季稻生产;旱地则以种植玉米、甘蔗、花生、薯类等作物为主,主要分布于桂中、桂南低山、丘陵、台地区,近几年,随着糖业基地建设发展,甘蔗已逐渐成为旱地种植的主要经济作物。广西耕地以红壤为主,土壤的有机质及磷、钾等矿物元素含量低,而且大多数耕地土层比较浅薄,土壤较为贫瘠。据1982年土壤普查,在耕地面积中缺氮的占83%,缺磷的占85%,缺钾的占87%;耕作的土壤有67%是酸性土,碱性土占33%。
(2)园地。广西园地面积为68.15万公顷,主要包括果园、茶园、桑园等,其中以果园为主,1995年果园面积达63.7万公顷,是全国亚热带、热带水果主要产区之一。区域分布有桂中一桂东北的柑桔,右江河谷的芒果,桂南、桂东南的龙眼、荔枝、菠萝、香蕉,以及桂东北的柚子等。茶园面积为2.7万公顷,各地均有零星分布,以灵山、龙州、柳城、玉林、百色等地相对集中。桑园面积较小,约1.7万公顷,主要分布于浔江、钦江、蒙江、融江沿岸河滩及丘陵坡地。
(3)林地。广西林业用地面积为1,319.6万公顷。其中,有林面积813万公顷,疏林地114万公顷,灌木林地157万公顷。1995年森林覆盖率为38.2%。森林分布桂北多于桂南,四周多于中部,已初步形成桂北、桂西和桂东三大林区,其面积占全区森林面积的46.6%以上。林地构成种类较多,有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薪炭林、特种林、竹林等,其中以用材林面积最大,占有林地面积的70%。各地林种、树种的分布也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大体以北纬23°线为界,南部为具有北热带特点的季雨林、沟谷雨林;北部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海拔400米以下的山地,水果、经济林分布广泛,海拔400米以上的山地主要生产松杉、毛竹等。总体看,松木占优势,占各类树种的63%左右,而岩溶区则以灌木林为主,丘陵、台地多为人工林。
(4)草地。广西草山、草坡多,面积广,在南方各省区中排在四川、云南之后,列第3位。全区共有各类草地面积869.9万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6.8%,其中可利用面积650.1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7.5%。主要分布于桂西北、桂北、桂西南中低山地及丘陵区中,台地及平原相对较少。除桂西北人口稀少、交通闭塞的山区仍保留有连片、大面积的草地外,多为零星分散,呈农地、林地和牧地交错分布状况。全区10公顷以上的连片草地有27,481处,其中万亩以上连片草地仅897处,面积为191.8万公顷,占全区草地面积的22%。从数量上看不少,但各片几乎都是天然草地,草的质量较差,载畜量低。主要分布于隆林、西林、田林、那坡、环江、南丹、罗城、富川、钟山、龙胜等县,开发利用潜力大。
(5)城市居民及工矿用地。1995年广西建设用地为388.7万公顷。其中,建成区面积4.76万公顷,工业用地1.02万公顷,居民用地1.25万公顷,公共设施用地5,300公顷。城市居民主要集中于中南部平原、台地区,以南宁、柳州、桂林、北海等为中心城市,辐射外围低山丘陵及河谷平原零星分布;大部分工矿企业随城镇或沿交通要道建设,部分工矿企业建于资源丰富的中低山、丘陵区中。
(6)交通用地。交通用地主要包括公路、铁路、航运、机场、港口等设施建设及附属占用的土地。该类用地面积为12.49万公顷,占广西土地总面积的0.53%,主要分布于桂中、桂北、桂南的低山、丘陵、台地及平原区。桂西、桂西北及桂东诸地的山地中则以公路用地为主。(7)水域。广西全区水域面积为47.3万公顷,其中可养殖面积16万公顷。目前淡水水域已养殖面积为12.7万公顷,主要以山塘水库为主,但单产较低,如淡水养鱼平均每公顷产量为450公斤~525公斤,水库养鱼每公顷不足112.5公斤,可见广西水面发展养殖潜力较大。
(8)未利用土地。包括宜农荒地及难利用土地。目前广西宜农荒地仅有21万多公顷,绝大部分干旱缺水,土壤瘠薄,交通不便,开发难度较大,主要分布于钦州、南宁、河池、百色、桂林等地区的台地、丘陵中。难利用土地面积有159.2万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6.73%,以广大的岩溶山地为主,为裸岩石砾地,主要分布于桂西、桂中及桂东北。
2.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在已利用的各类土地资源中,普遍存在着开发利用水平低的问题。①耕地复种指数不高,从气候资源条件看,广西大部分地区可以一年三熟,但1995年复种指数为220%,低于气候相似的广东省利用水平;冬季农田撂荒现象十分普遍;农田单位面积产量低,大多数农作物亩产居全国中下水平,据广西土壤普查资料,有4/5耕地为中低产田。②林业用地林种树种结构不合理。用材林比重大,以马尾松为主,其他林种比重小;在有林面积中,中幼林比重大,约占70%,成熟林比重小;林木每亩蓄积量低,1995年林业产值仅32.56亿元,仅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4.38%。③草地资源开发利用差异大,边远山区草地利用畸轻,牧草自生自灭;而农区低丘和平原草地,尤其是居民点附近草地,利用畸重,严重过牧超载,牧草由高大禾草演变为低矮禾草;一些不合理的放牧造成水土流失,生态失调。④水面养殖粗放,产量低;海洋滩涂利用率仅为18%。
(2)土地利用不合理,对耕地重用轻养,地力日益衰退。由于广西的耕地多数为红壤土,土壤的理化性质差,加上化肥用量日益增加,绿肥种植面积和农家肥使用逐渐减少,有机质含量不断下降,氮磷钾比例失调。城市、经济开发区发展过热,大量占用良田,水田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
(三)土地资源的开发前景
无论从资源状况、开发条件及开发潜力看,广西土地资源开发前景广阔。
(1)努力提高土地利用水平。广西土地资源开发普遍存在利用粗放、开发程度低、结构不合理和效益差的问题。因此,今后要科学、合理、充分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做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牧则牧,走资源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土地资源实行开发、保护、节约并重,综合开发,提高效益。切实保护耕地,严格控制占用耕地,稳定耕地面积;加大农田基本建设力度,改造中低产田,改良土壤,砌墙保土,修建梯田,兴修水利,扩大耕地灌溉面积;加速发展生态农业,指导农民科学耕作,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实行轮作、间作、套种、混种多层次立体式综合开发利用土地;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逐步提高土地经营集约化水平。调整森林林种、树种结构,发展优质、速生、丰产树种、增加森林覆盖面积,提高经济效益,保护生态环境。科学规划开发利用草场,扩大人工草场面积,推广种植优质牧草,提高草场载畜能力。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水域,开发荒水、荒滩,建立商品鱼基地和名特优种苗基地,提高可养水面利用率及单位面积养殖产量。
(2)开发利用宜农荒地。①缓坡丘陵红壤荒地。此类宜农荒地面积最大,各地均有分布,但在桂中、桂西南一带分布较多,荒地多连片集中,地势较高(平均海拔200米以上),坡度为15°~20°,宜种木本粮油、果木林、经济林为主,缓坡段可种植农作物。②红土台地类荒地。其面积在广西宜农荒地中居第二位,主要分布在桂东南、桂中盆地一带。其特点是海拔高程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坡度较平缓(10°~15°),红土覆盖层较厚,但土壤透水性强,蓄水性差,土地开发利用方向与丘陵红壤土类基本相同,但要特别注意采取水土保持措施,防止水土流失。③溶蚀平地型。此类主要分布在岩溶地区的溶蚀平地,以桂中、桂西北、桂西南一带较多。特点是地面起伏平缓,坡度小(3°~15°〉,但土质粘重,地面透水、易旱,土壤肥力低,而且局部地区石芽出露、犬牙交错,较难开发利用,适宜发展果林或作为牧地。.④滨海台地类型。主要分布于沿海诸县市。特征是地面起伏平缓,顶部较平,高程一般在50米以下,但地面缺水,地表冲刷严重,土壤贫瘠,目前水利难于解决,主要以种植旱作,发展牧业等为主。⑤海滩滩涂类。分布在北部湾沿岸,除南流江三角洲适合围垦外,余其滩涂主要用以发展海水养殖业。
(3)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宜林宜牧荒山。荒山是广西最主要的荒地资源,面积宽,是土地利用的潜力所在,主要有以下几类:①中低山地荒山。主要分布在四周的中低山区,此类荒山为历史上长期林木砍伐及毁林开荒所致,其特点是海拔高、坡度陡,且多处于河流源头或上游,因此,利用上主要适宜营造水源林或用材林,对一些坡度比较平缓的山地可以发展牧业。②丘暖山地荒山。主要分布在桂中、桂东南一带。一般坡度较平缓,主层较厚,可林牧开发相结合,山顶、陡坡以造林为主,缓坡可种植牧草,发展牧业或发展经济林、果木林。③石山荒山型。主要分布于岩溶石山地区,该类荒山岩石裸露,土壤稀薄、蓄水能力差,生态脆弱,一经破坏很难恢复,开发利用难度大,应以封山育林为主。
广西气候概况
(一)气候资源的特点
广西地处低纬度地区,南濒热带海洋,北为南岭山地,西延云贵高原,境内河流纵横,地理环境比较复杂。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下垫面综合作用下,气候类型有以下特点:(1)气候类型多样,夏长冬短。从气候区划而论,广西北半部属中亚热带气候,南半部属南亚热带气候;从地形状况来看,桂北、桂西具有山地气候一般特征,“立体气候”较为明显,小气候生态环境多样化;而桂南又具有温暖湿润的海洋气候特色。广西冬短夏长,年均温在16℃~23℃之间,以均温来衡量,北部夏季长达4个月~5个月,冬季仅两个月左右;南部从5月到10月均为夏季,冬季不到两个月,沿海地区几乎没有冬季。
(2)雨、热资源丰富,且两热同季。广西年降雨量在1,000毫米~2,800毫米之间,尤以防港市东兴区最多,达2,822.7毫米,降雨量最少的是田阳县,在1,100毫米左右。太阳年总辐射量达90千卡~10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均温≥10℃积温在5,000℃~8,300℃之间,持续日数为240天~358天,降雨量和热量资源分布大体上是由北向南增多。在4月~9月间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75%,雨季恰好与热季重叠。雨热同季,较有利于农业生产。
(3)气候多变,灾害性天气出现频繁。广西常因季风进退失常造成降雨和气温变率大,旱、涝灾害和“两寒”(倒春寒和寒露风)及台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出现频率大。桂西地区多春旱,出现频率达60%~90%,桂东地区多秋旱,出现频率为50%~70%;雨季大、暴雨过于集中,年年发生洪涝灾害,尤其以桂南沿海和融江流域出现频率大。而春、秋雨季内受北方校强冷空气南下的影响,几乎每年春季出现倒春寒和秋季出现寒露风天气,危害农业生产。每年4月至7月间,出现大风天气,且影响范围和程度均较大。此外,桂西地区年年降雹,不利于冬季农作物和果木生产。
(二)气候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1.热量资源
广西各地的年平均气温在17℃至22℃之间,最冷月1月的日均温在5.5℃至15.2℃,最热月7月为27℃至29℃。历年来各地出现的极端最高气温多在36℃至42℃,极端最低气温一般在零下6℃至0℃;年均温和1月、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特点都是由北向南递增,由河谷平原向丘陵山区递减,桂西高于桂东,年均温最低的资源县与最高的北海市相比,相差6.2℃。21℃等温线大致与桂西地区的北纬24度线和桂东南区的北回归线一致。此线以南基本属于南亚热带气候区,其中南部沿海地区和左、右江河谷年均温大于22℃;21℃等温线以北则多属中亚热带气候区。从各界限温度的初终日期、持续天数和积温来看,广西各地差异较大。≥10℃积温南部沿海地区和左、右江河谷等地高达8,000℃以上,最高达8,306℃;桂北山区以资源、乐业、南丹等较低,在6,200℃以下,最低为4,975℃,相差3,300℃;其分布特点与年均温相似,桂南高于桂北,桂西高于桂东,河谷平原高于丘陵山区。≥10℃积温初日分布规律与≥10℃积温分布规律一致,终日则相反,但终日的东西差异不大,桂南沿海地区初日始于2月中旬以前,比桂东北山区早40天左右,桂西的左、右江河谷的初日在1月底,比桂东梧州、玉林地区早20天左右。≥10℃日均温初终日间隔持日数的分布具有相应的特点,即南长北短,西长东短,河谷平原长,丘陵山区短。其中桂南合浦长达340天,比桂北的桂林市多77天,桂西的百色比桂东的梧州长44天,同纬度的柳州盆地比金秀山区长25天。各地无霜期差异也较大,在284天~365天之间,其分布规律与年均温一致。其中钦州、玉林、南宁3地区大部和河池地区西南部、百色地区东南部等地无霜期在340天以上,尤其是钦州、玉林两地区南部,都安东南部和左、右江河谷等地无霜期长达360天左右,基本无冬季。金秀、资源、灌阳、兴安、贺县、乐业等地无霜期较短,但也达284天~298天。其余地区多为300天~340天。
春季低温烂秧天气和秋季寒露风天气是广西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在春季2月至4月,北方有较强的冷空气南下,与南方暖湿气流交汇,造成较长时间的低温阴雨天气,影响早稻适时播种,甚至造成大量烂秧。据统计,中等以上烂秧天气10年8遇。在寒露节前后,北方冷空气开始南侵,遇有较强冷空气时,也会造成低温天气(称寒露风),影响晚稻的正常抽穗、开花和灌浆,增加空壳率。对灿稻常规品种而言,受寒露风影响的始现日期,桂北在9月中旬至10月上旬末,桂中在I0月中旬,桂南一般在10月中、下旬。2.降水资源
广西是全国降水量比较多的地区之一,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1.200毫米至2,000毫米,时空分布差异大。3个多雨中心分别位于东兴、昭平和永福附近。各中心附近的年平均降水量都在1,900毫米以上,其中东兴高达2,822.7毫米。以百色为中心的右江河谷及其上游的隆林、西林和以宁明为中心的明江、左江河谷至邕宁一带,为少雨地带,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毫米以下。其余地区在1,200毫米至1,900毫米之间。除地区分布不均外,同一地点不同年份的降水量也相差很大。如昭平1973年降水曾达2,923.3毫米,而1984年仅有1,304.8毫米,前者为后者的2倍多。
各地的降水日数(日降水量大于或等于0.1毫米)也有差异,桂北一般平均180多天,而右江河谷和南部沿海不足140夭。在降水日数中,大雨日数占10%至18%,暴雨日数为2%至8%。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也不均匀。5月至9月是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75%。10月至次年4月是旱季,降水量只占全年的25%。由于年、季降水变化较大,常有旱涝灾害发生,干旱年平均3年2遇。百色地区和南宁、钦州两地区西部及南宁市,春旱在10年8遇以上,其中百色和田阳春旱为10年10遇。桂东北多秋旱,10年5至7遇。雨季期间,特别是6月至8月,每年又有洪涝发生。桂南沿海,融安、融水、永福和巴马、都安等地,堪称广西3大洪涝中心,平均每年2次至6次。3.光能资源
广西太阳辐射较强,唯日照相对偏少。各地每年太阳总辐射量平均在90千卡/平方厘米至130千卡/平方厘米之间。右江河谷及其以西地区,梧州、玉林地区东南部,以及十万大山北侧的宁明、上思、南宁等地,年总辐射量在110千卡/平方厘米以上,为全区最多的地区。桂北山区最少,年总发射量在100千卡/平方厘米以下,资源、融安、南丹不足90干卡/平方厘米。
辐射资源丰富只是有利的一面,日照偏少,对作物生长发育不利。广西各地年平均日照时大多在1.300小时~2,250小时之间。左、右江河谷,桂东南和南部沿海较多,有1,800小时至1,940小时,涠洲岛最多,为2,253小时。桂北的资源、龙胜、三江、南丹、天峨和桂中的金秀,由于冬春两季阴雨日数较多,年日照时数仅有1,300小时,是全区最少的地方。4.风能资源
据有关分析结果,在大苗山、大明山、十万大山一线以东,与大瑶山至大容山一线以西的湘桂至黎湛铁路沿线两侧地带,地势较平坦开阔,是冬季风南下和夏季风北上的主要通道,是广西风能资源的高值地带,其中以钦州沿海和湘桂走廊较为丰富,具有利用风能发电、农副产品加工和提水等价值。大苗山、大明山、十万大山一线以西地区,处在云贵高原的东南部,地形较闭塞,风力资源较贫乏,一般无开发利用价值。只有在右江河谷的田阳、田东和都安、那坡等地,由于地形的狭管效应作用,风能资源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此外,在一些山区的山隘或山顶等局部有利地形,风速较大,也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综上所述,广西气候有优越的条件,也有不利的因素。因此,在发展大农业生产过程中,应从当地的气候条件出发,因地因气候制宜,趋利避害,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是实施经济建设,特别是发展“三高”农业必须重视的重要环节。广西气候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多样,在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宜积极发展多种经营,重点发展当地的名、优、特产品,发展创汇农业,建立经济作物基地,以创造更高的大农业经济效益。
广西生物资源概况
广西地跨北热带、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自然生态环境优越,多样复杂,滋生和蕴藏着种类众多、组成复杂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森林类群多样,伴随而生的东洋界、东南亚大陆热带、亚热带树栖特有动物灵长类、鸡形目难种类、有蹄类哺乳动物、食肉类猛兽、两栖爬行类动物等,以及珍稀植物,种类多,分布广。此外,北部也出现有不少古北界的种类动植物。因此,种质资源相当丰富。
(一)植物资源
广西植物资源丰富,已知有289科、1,670多属、6,000多种。其中,乔木、亚乔木有120科、480多属、1,800多种。国家公布濒危保护植物389种,广西占有113种。其中:一级保护植物全国8种,广西有3种;二级保护植物全国有143种,广西有47种:三级保护植物全国有222种,广西有63种。仅中国才有的珍稀植物资源,被誉为“植物大熊猫"的银杉属古老植物,最早发现于广西。还有龙州舰木玉,资源冷杉、那坡擎天树、猫儿山华南铁杉、十万大山华南坡垒、广西桫锣、金花茶等。有经济价值的昆虫资源产物有紫胶、五倍子、蜂蜜、白腊虫、虫茶等。野生经济植物和特种用途的树木、灌木、草本等各类繁多,从林中采割流出液体和从树叶、种籽加工提炼的有松脂、安息香、栲胶、橡胶、茴香油、肉桂油、白兰花油、茶油、柠橡油、棒油、山苍子油等,还有用菌丝培植大量香菇、木耳等。
广西主要的珍稀植物有43种,分属22科、36属,大致分四类:孑遗稀有树种4种;珍稀用材树种20种;珍稀经济树种7种;珍稀观赏树种12种。从地理分布上看:主要在桂西南高温多湿的热区和南亚热带常绿阔叶季雨林中,分布于桂南、桂西南的北热带、南亚热带的十万大山、大容山、六韶山、六万大山、大明山,以及中亚热带的大瑶山、九万大山、元宝山等山地,还有在桂北龙胜花坪林区、兴安、资源的猫儿山自然保护区等。
广西主要珍贵树种有银杉、桫椤、擎天树、马尾松、冷杉、短叶黄杉、福建柏、油杉、铁杉(南方铁杉、长苞铁杉)、穗花杉、长叶竹柏、砚木、金丝李、格木、紫荆木、狭叶坡、观尖木、香籽楠、楠木广西青梅、大叶木兰、大叶木莲、华南栲、青钩栲、苏木、见血封喉、凹叶厚朴、蝴蝶果、红花油茶、博白大果油茶、肥牛树、金花茶、叉叶苏铁(云南苏铁)、鹅掌揪、水松、白豆松、蓖子三尖杉、海南粗榧、海南五叶松、翠柏、鸡毛松、从叶红豆、八宝树等。
(二)动物资源
根据调查和文献记载,已知广西有鸟类530种和亚种,隶属于19目、56科,占全国1.186种的44.7%;兽类113种,隶属10目、32种,占全国450种的25.1%;两栖类152种,隶属3目、11科,占全国320种的47.5%。其中:鳖类有20种,占全国24种的83.3%;晰蜴类39种,占全国117种的33.3%;蛇类93种,占全国173种的53.7%。根据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分两级,广西属于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24种,二级保护有119种,还有大量经济药用、观赏动物。
灵长类。广西灵长类动物(主要是猴类)相当丰富,全国有18个品种,广西就占10种,分布遍及全区,主要以桂西南为多。主要品种有白头叶猴、黑叶猴、懒猴、长臂猴、猕猴、熊猴、鼯尾猴、红面猴、四川短尾猴、树鼯等。其中猕猴(恒河猴)又称广西猴,广西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白头叶猴为广西独有。
野生兽类。有120多种,广泛分布全区。
野生食肉目。主要品种有大灵猫、大斑灵猫、缟灵猫、棕猫、椰子猫、红颊蒙、食蟹蒙、黄鼬、青鼬、山灌、水獭、华南虎、金钱豹、黑熊、豺等。啮齿目。有巨松鼠、麦氏花鼠、白班鼯鼠、猪尾鼠、拟袋鼠、白腹巨鼠、箭鼠、中华竹鼠、银鼠等。
翼手目。有果蝠、蛸尾蝠、黄蝠、狐蝠等。
偶蹄目。有野猪、赤鹿、小鹿(黄猄)、鬣羚(苏门羚)、林麝、梅花鹿、青羊等。
鸟类。广西鸟类丰富,分布全区各地。共有400多种,约占全国的34%,常见的鸟类有原鸡、冠班犀鸟、长尾阔嘴鸟、红头咬鹃、棕腹橙鸭、夜蜂虎、棕三趾鸠、金猴拟啄、花鸪、竹鸡、斑鸠、珠项斑鸠等。
两栖类。有61种,主要有大鲵、肥螈、细痣庞螈、中国瘰螈、鱼螈、中国树蛙、獭皮蛙、华南西蛙、华南雨蛙、斑腿树蛙、细花狭口蛙、大树蛙、花姬蛙、大头蛙、竹叶蛙、大蟾蜍、宽头大角蟾、小角蟾、隐耳蟾蜍、中华大蟾蜍、淡尾角蟾、黑眶蟾蜍、强婚刺铃蟾等。
爬行类。有126种,主要有胸龟、大头平胸龟、山瑞、鳖、金钱龟、海龟、棱皮龟、玳瑁、丽龟、龟;蛇类,北部湾有青环海蛇、小头海蛇、环纹海蛇、溴灰海蛇、平颜海蛇、海蝰;陆地常见的有大蟒蛇、眼镜王蛇、眼镜蛇、金环蛇、银环蛇、尖易蛇、菜花烙铁蛇、蝰蛇、烙铁头、竹叶青等;晰蝎类,常见有飞蜥、变化树蜥、丽棘蜥、巨蜥、蛤蚧、瑶山鳄蜥等。其中,蛤蚧是广西有名的药用动物,占全国的80%。著名的瑶山鳄蜥为广西独有,是中国特产。
广西水资源概况
(一)水资源总量 广西为全国水资源丰富的省区。水资源主要来源于河川径流和入境河流,河川径流包含地表水和地下水排泄量,河川径流与地下水补给量之间存在相互转化的关系。广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880亿立方米,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7.12%,居全国第5位。入境水量为716.7亿立方米。1996年广西人均水资源量为4,138立方米,每公顷为7.2立方米,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河川径流为23%,地下水为9.2%。
(二)水资源的分布 广西全区流域集雨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共计937条,总面积为2364275平方公里,其中集雨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69条。主要河流分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长江流域洞庭湖水系,桂南直流入海域与百都河红河水系。
1.西江水系 西江流域主要河流有南盘江、红水河、黔浔江、郁江、柳江、桂江、贺江,西江流域总面积为30.49万平方公里,其中广西境内集水面积共计20.24万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集水面积的85.7%,水资源总量约占广西水资源总量的85.5%。
南盘江。为红水河主源,是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干流的源头。河长936公里,广西境内流域面积为4,16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9.43亿立方米,产水模数每平方公里为46.7万立方米。
红水河。自蔗香起经广西乐业、天峨、南丹、来宾等县,至象州县石龙镇与柳江汇合?河长659公里,流域集水面积为43,79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24.99亿立方米,流域产水模数每平方公里为74.67万立方米。
黔浔江。黔海、江自象州县石龙镇三江口,流经武宣、桂平至梧州与桂江日汇合,河长172公里,河段集水面积为21,680平方公里。产水模数每平方公里为67.9万立方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47.3亿立方米。
郁江。郁江发源于云南广南县境内杨梅山,是西江流域的最大支流。流域集水面积为90,800平方公里,(含越南境内面积),其中中国境内集水面积为79,207平方公里,广西境内集水面积为68,125平方公里。郁江流域水资源总量为371亿立方米,产水模数每平方公里为54.46万立方米。
柳江。柳江发源于贵州省独山县南部里纳九十九滩,上游称都柳江,是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第二大支流。河流跨越黔湘桂3省区,流域面积为58,270平方公里,水资源总量为373.92亿立方米,河流入境水量为87.4亿立方米,产水模数每平方公里为89.23万立方米,是广西水资源较丰富的河流。桂贺江。桂江和贺江位于广西东部地区,流域集雨面积为26,927平方公里,水资源总量为274.7亿立方米。其中,桂江为182.7亿立方米,贺江为92亿立方米。产水模数每平方公里为102万立方米,是广西水资源丰富的区域之一,且降水比其他区域来得早。
2.长江水系
湘江和夫夷水地处广西东北部,流入湖南省的洞庭湖,然后汇入长江。在广西集水面积为8.283平方公里,占广西面积的3.5%,水资源总量为93.06亿立方米。
3.桂南沿海诸河
桂南沿海主要河流有南流江、大风江、钦汪、防城河、茅岭江和北仑河。其中最大的河流为南流江。其次为钦江、防城河,北仑河为国际河流。沿海诸河直流入北部湾海域共计集雨面积为23,230平方公里,占广西土地总面积的10.2%。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273.6亿立方米(含百都河和粤西河源)。该区现有水利条件较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较高。但降雨时空分布很不均匀,一般年内集中在5月~9月,约占全年降雨量80%左右,到冬春季节,一些小河流枯竭,致使沿海地区工业、生活供水紧张,对发展经济建设受到制约。
(三)水能资源
广西水能理论蕴藏量为1,752万千瓦,占全国水力资源总量的2.6%,居全国第8位,可开发装机容量达到1,744万千瓦。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红水河、黔浔江、郁江、柳江和桂江的干流上,约占可开发利用的装机容量的85.9%。其中红水河干流可开发装机容量为1334万千瓦,占可开发的水力资源的71.3%。广西可开发大中型水力发电站的装机容量为1,511.9万千\瓦。
(四)水资源利用的现状与展望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广西已建成蓄水工程、引水工程、喷灌工程、江海堤围工程、水土保持、水力发电工程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各类型的水利设施29万多处,其中大中小型水库4,439座,引水工程136,499处,初步具备了有一定规模的防洪、灌溉、水土流失的治理,山区人畜用水等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工程体系。据1995年统计有效灌溉面积为147.21万公顷,实际灌溉面积为122.17万公顷,实际供水量为223.72亿立方米,全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达23%左右。
展望未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所需水资源的供给日益尖锐,江河水资源受到污染也日趋严重,因此,除了管好现在水资源工程,充分发挥其效益外,还需继续新修建一些水资源工程,既要防洪,减少灾害,又能解决供水用水。据水利部门预测,一般年份(频率75%)广西总需水量为414亿立方米,总供水量为414t亿立方米;2010年总需水量595亿立方米,总供水量505亿立方米。频率为95%时,2000年广西总需水量为458亿立方米,总供水量为387亿立方米;2010年总需水量为607亿立方米,总供水量为448亿立方米。根据预测,供需矛盾突出,因此,必须增建一批多目标综合利用的大中型调节水资源工程,这是发挥广西水资源优势,也是广西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开发利用水资源的目标所在。
广西海洋资源概况
1.海洋捕捞资源
北部湾海域属热带海洋,适于各种鱼类繁殖生产,加之陆上河流携带大量的有机物及营养盐类到海洋中去,使北部湾成为中国高生物量的海区之一。出产的鱼贝类有500多种,其中具有捕捞经济价值的50多种,以红鱼、石斑、马鲛、鲳鱼、立鱼、金线鱼等10多种最为著名,其他海产中的鱿鱼、墨鱼、青蟹、对虾、泥蚶、文蛤、扇贝等品种,以优质、无污染而在国内外市场享有声誉。鱼类总资源为75万吨,其中底栖鱼类资源量为35万吨,约占总资源量47%,总可捕量约为40万吨。鱼类集聚大致分为两大类型:①北部湾沿岸区,主要经济鱼类有蓝圆鲹、二长棘鲷、蛇鲻类、断斑石鲈、真鲷、马鲛、青鳞、鰶鱼、海鳗、金色小沙丁、脂眼鲱、鲇鱼、水公鱼、海鲶等30多种,还有鱿鱼、墨鱼、章鱼以及20多种虾类。②北部湾口至湾中部区,主要经济鱼类有蓝圆鲹、金线鱼、多齿蛇鲻、大眼鲷、马六甲鲱鱼等。由于海洋水文条件控制,湾东部和北部为鱼类产卵、育幼水域,以小型鱼类居多,是鱼类资源繁殖保护区;成鱼向湾西、湾中回游,以大中型鱼类为主,是中国尤其是广西渔民的传统捕捞区。北部湾渔场可分为三大部分,渔场面积近4万平方海里。
(1)湾北渔场。从广西沿岸至北纬20度30秒的海域,其中又分为涠洲岛以北禁渔区和涠洲岛以南的近海渔场。前者主要是鱼虾的繁殖场,是鱼类资源繁殖保护区,其中有5个沿海虾场:营盘虾场,白虎头-冠头岭虾场,沙头虾场,防城港一三娘湾虾场,斜阳岛南虾场;2个鱼类产卵场:大风江以东、涠洲岛以北的水域是二长棘鲷鱼的产卵场,龙门江口至珍珠港为蓝圆鲹、真鲷、鲻鱼、断斑石鲈、鸡笼鲳、金色小沙丁鱼、脂眼鲱鱼的产卵场。
(2)湾中渔场。主要是以夜莺岛为中心的渔场。渔场位于几个水团交汇的区域,浮游生物丰富,饵料充足,海底平坦,底质为沙泥,平均水深只有38米,适于底拖网作业,是优良的底拖渔场。
(3)北部湾南部外海渔场。范围包括北部湾湾口以南80米~200米水深的南海大陆架,是一个新开辟的渔场,大部分为经济价值高的鱼类。据估算,该海域底层鱼类资源为4吨/平方公里,底层鱼类资源为14万吨,中层鱼类资源为5万吨,总共资源量为19万吨,最佳可捕量为9.5万吨,目前尚属开发阶段,潜力相当大。
2.海洋养殖资源
广西浅海滩涂广阔,水质肥沃,生物品种繁多。在10万公顷的滩涂面积中,可养殖面积达6.67万公顷,占滩涂总面积的66.3%,其中近期可利用养殖的滩涂面积有2.67万公顷,分别占滩涂总面积和可养殖面积的26.5%和40%;20米水深以内的浅海面积有65万公顷,可养殖面积达26万公顷,占浅海面积的40%。滩涂养殖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品种有文蛤、泥蚶和毛蚶、牡蛎、贻贝、瓜螺等贝类和方格星虫、沙蚕、窣蛏(竹蛏)、海胆、三尤梭子蟹、锯缘青蟹、对虾等。从滩涂生态环境看,以南流江口以东的沙滩和沙泥滩,滩涂平坦,淡水较少,盐度较高,适宜星虫、文蛤、窣蛏、毛蚶生产繁殖;南流江口以西的泥滩和沙滩海岸弯曲,河流注入多,海水盐度较低,水质肥沃,适宜星虫、文蛤、泥蚶、沙蚕、牡蛎等生长繁殖。从潮间带分布看,高潮带以甲壳类为主,蟹类最多;中潮带以下以虾类为主。浅海养殖主要有珍贵鱼种、珠贝类、虾类、蟹类、藻类等。
主要的养殖资源有:
①珍珠。广西沿海所产的珍珠驰名中外,在世界上被称为“南珠”,是一个宝贵的养殖品种,珍珠由马氏珍珠贝所产,广西沿海分布面积达数万公顷,主要产于合浦营盘和防城珍珠港两地,可养殖面积为0.47万公顷,其中可供近期开发的最佳面积有466.67公顷。
②牡蛎。分布于广西沿海天然牡蛎资源面积达20多万公顷,可供近期开发利用的面积为3.33万公顷,其中可供开发最佳面积有0.67万公顷,主要分布于茅尾海至大风江口一带海域上。
③对虾。广西沿海均可养殖,但主要以铁山港至营盘、北海大冠沙、光坡至防城港、江平至北仑河口岸段为主。
④青蟹。在广西沿海到处均有分布,但主要以茅岭江、钦江、金鼓江、鹿耳环江、大灶江、大风江、江平、山口、石头埠等岸段为主。
⑤文蛤。广西沿海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区域在大风江口两岸。
⑥泥蚶在广西沿海均有分布,主要产于犀牛脚平山一带、光坡薄寮尾、暗埠江口、西场官井、水儿等海域。
⑦毛蚶。主产于沙田、西场、沙岗、党江、犀牛脚一带海域,天然资源面积约1.33万公顷。
⑧日月贝。主要分布在白虎头东南海域。
⑨江蓠。以大番坡至南流江口和石头埠至营盘一带海域为主。
⑩鱼类。以珍珠港、龙门、石头埠及涠洲岸段为主,可开发名贵鱼类和海参养殖。3.海洋空间资源
广西海岸线东起与广东接壤的英罗港,西至中越边界的北仑河口,岸线总长1,595公里,直线距离为185公里,海岸线的曲直比高达8.6:1;有大小岛屿624个,面积为45.81平方公里,岛岸线长354.46公里;浅海滩涂面积为7,500平方公里。其中,20米水深以内的浅海面积6,488平方公里,滩涂面积1,005平方公里。广西海岸线曲折,港湾水道众多,天然屏障良好。从东至西,有英罗港、铁山港、廉州湾、大风江口、钦州湾、暗埠江口、防城港、珍珠港、北仑河口等10多个大中型天然港湾,其中不少港湾具备水深港阔、避风隐蔽、不冻不淤等特点,建港的自然条件十分优越。据初步估计,这些港口可建成120个以上的万吨级深水泊位,开发后年吞吐能力可达1.4亿吨。其中,钦州港、防城暗埠江口、铁山港的泊靠能力可达10万吨级,防城港、珍珠港可达5万吨级,这些潜在的港口资源能够满足海运业向大型发展的趋势,具备与世界各大港口直接往来的条件。目前,广西开发的共21个大小港口,其中仅有防城港、北海港、钦州港、铁山港初步开发为商业运输港口,吞吐能力为700多万吨,开发利用程度很低,潜力巨大。4.海洋生物资源
广西沿海滩涂生物资源丰富,共有47科、140多种,以贝类为主。其中,牡蛎资源量有4,000吨,文蛤资源量有8,500吨,毛蚶资源量有22,000吨,方格星虫资源量有4,000吨,锯缘青蟹资源量有140吨,江蓠资源量有190吨。这些都为滩涂养殖提供了良好的天然条件。
广西浅海生物资源也很丰富,在20米水深以内的浅海范围内,有浮游植物104种、浮游动物132种,其年均总量分别为每立方米1,850万个细胞和137毫克;各类海洋生物达1,155种,其中,虾类35种,蟹类191种,螺类143种,贝类178种,头足类17种,鱼类326种。经济生物中,有20多种主要经济鱼类,资源量有6,000吨;有10多种经济虾类,资源量有6,000吨;有3种经济头足类,资源量有700吨。另外,北部湾有昂贵药用价值的海洋生物资源也较为丰富。其中:鲎有4种,资源量有数万吨,年产量约20万对;河豚有8种,仅棕斑兔头鲀年可捕量可达1.1万吨;海蛇有9种,沿海的活海蛇年产量约75吨。
二、广西区位优势
广西农业技术惠及东盟多国 第3篇
由于地域相邻、气候相近,加上技术上的优势,在广西面向东盟对外开放合作的重点领域中,农业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十二五”期间,广西务实推进与东盟在农业上的交流合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5年岁末,广西农业厅对外经济合作处处长韦波向记者介绍。
2015年12月13日,中国(广西)一老挝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在老挝首都万象举行庆祝老挝建国40周年庆典活动,老挝农林部部长佩·蓬披帕表示,目前品种试验站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品种试验工作都取得很大进展,衷心感谢中国特别是广西的无私帮助,希望品种试验站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发展成为老挝农民学习参观和培训的重要基地。
中国(广西)一老挝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由中国农业部和广西共同建立。2012年9月,中老两国共同签署的《2012-2013年中国一老挝农业合作工作计划》明确提出,双方同意合作共建“中国—老挝合作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2013年广西政府决定在老挝建设“中国(广西)一老挝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2013年11月5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与老挝农林研究院在南宁签订《合作备忘录》,双方同意在万象用40h㎡土地成立“中一老合作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中国(广西)一老挝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总部在原“中—老合作农业试验基地”成立“品种试验站巴松分站”。这个中国政府在东盟建设的首个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由此驶入了快车道。
此后,该试验站在老挝创造了“四个第一”,即第一次使用广西品种在老挝生产出哈密瓜;第一个使用广西简易大棚避雨栽培技术;第一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造种植大棚;第一个运用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生产出供应老挝的产品。目前,该试验站共试种了水稻、玉米、果树、蔬菜新品种共160多个,并筛选了一些适合老挝种植的优良品种。
“十二五期间,广西大力实施科技项目,在多个东盟国家成功建立起农业技术示范基地。”韦波兴奋地说。在柬埔寨,实施了“中柬优质蔬菜水果示范基地”,并组织广西企业承担占地60h㎡的中国援助柬埔寨农业项目“中柬农业促进中心”;在老挝,建立了“中一老农业合作试验基地”和“中国(广西)一老挝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在文莱,实施“中一文合作研发水稻试验示范项目”“文莱鸣铭农业产业园”等项目;在越南,实施“葡萄栽培技术开发与示范”等项目,并以“中国(广西)越南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为平台,开展杂交水稻组合和瓜菜品种的种植示范;在缅甸,实施“剑麻替代种植农业综合合作项目”并建立加工厂。在菲律宾,实施“木薯栽培技术的高产栽培示范与推广项目”等。
如今,经过几年的建设推动,各项目基地已初具规模,不仅有效地帮助了东盟国家提高和推广适合本地发展的农业产业,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还带动了广西农业技术、品种和设施走出去与东盟国家开展合作。
2014年10月,中国一老挝边境动物疫病防控试验站完成了关键性仪器设备和试剂的购买,标志着该试验站的建设如期顺利进行。这个建设项目由中国农业部农业国际交流与合作专项下达,由广西兽医研究所承担完成。这不但提升了老挝国家动物防控、检测设备条件,为动物疫病的研究检测提供设备条件,还可提高东盟国家动物疫病防控诊断技术水平,保障中国畜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服务国家总体利益。
“十二五期间,广西积极加强与东盟的跨境动植物疫病防控合作,有效地保障了产业安全。”韦波说,如广西农业部门与越南广宁、谅山等边境省植保、兽医分局等部门签署了动植物防控合作备忘录,并在备忘录框架下组织实施了“中越边境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试验站建设技术支持”“中越禽流感防控技术培训”“中国广西—越南广宁植物病虫害防控”等项目,积极推动与越南边境省开展动植物病虫害防控合作。在提升越南动植物疫病疫情防控监测能力和水平的同时,也为广西及全国做好动植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和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据悉,目前,广西边境纵深50-100 km的范围内已进行畜禽A类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接种,逐步建立了中越边境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阻截带。
2015年,广西在老挝的品种试验站作为培训基地开展农业培训工作,接纳了老挝国立大学农学院、沙弯拿吉农学院、占巴寨省农林学院和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的80名毕业生到园区实习;举办了2015哈密瓜种植技术培训班、沙耶武里省巴莱县杂交玉米LC188现场培训会,共培训了140人次。此外,老挝当地农业官员、技术员、农民及各界人士共490人次到园区考察、参观或学习。
推动农业进步,人才是关键。“十二五”期间,广西通过举办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展示交流会、建立高产作物示范基地、为东盟国家举办技术培训班、派出专家赴东盟国家开展技术培训和推广等方式,积极与东盟国家和地区开展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据不完全统计,“十二五”期间,广西农业系统先后为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文莱等国家举办研修和培训班20多期,培训人员1200多人次。广西农业生产实用技术也已被编印成英文版书籍,作为东盟国家农业技术培训教材。
此外,“十二五”期间,广西还积极拓展和深化双边及多边农业合作,逐步建立广西与东盟农业合作交流机制。永久落户南宁的东博会,成为广西与东盟及境外国家开展农业合作的重要平台。从2011年开始,农业部每年在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期间举办中国一东盟优质水果推介活动。2012年,农业部正式批复同意在广西设立“中国-东盟农业培训中心”,作为承担东盟国家农业培训、交流和合作的主要场所。“十二五”期间,广西继续加快建设中国—东盟(百色)现代农业观光展示园和中国—东盟现代农业科技合作园区、袁隆平东盟农业科技博览园等农业合作平台,推动广西与东盟农业合作不断走向深入。同时,广西与越南广宁等省建立了边境农业合作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召开一次联席会议,磋商边境农业合作事宜。广西还先后与老挝、菲律宾、文莱、柬埔寨等国农业部门签署了农业合作协议,初步建立起双边及多边农业合作机制。
广西科技能力建设问题研究 第4篇
一、广西科技能力发展的现状
(一) 科技投入不断加大
近年来, 广西把科技创新作为财政保障的重点, 建立和完善财政支持科技自主创新的投入机制, 切实落实科技投入法定增长要求, 不断加大投入力度, 支持“14+10”产业技术创新, 提升产业科技水平;支持农业科技创新, 为“三农”发展提供支撑;支持科技基础条件和平台建设, 进一步提高科技基础能力;支持科技优秀人才或团队开展自主选题研究, 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 全力支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2011年, 广西本级财政科技支出达到12.67亿元, 同比增长16.6%, 高于本级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幅度7.3个百分点。
(二) 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
广西把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产品创新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作为首要任务, 重点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 增强企业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能力, 引导和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把以科技中介机构为主体的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重点内容, 加强了“六网” (技术市场网、生产力促进网、科技信息网、农村技术推广服务网、科技对外交流网、实用技术配送网) 、“三中心” (公共科技服务中心、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科技产权服务中心) 的建设。进一步强化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各类创新服务平台的服务功能, 疏通创新成果转化的渠道, 促进创新资源的流动整合。加强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的科学研究体系的建设, 建设了一批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等技术应用研究平台, 建立了一批自治区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县级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科技创新示范企业、乡镇科技信息服务示范点。
(三) 科技产出成果不断增多
近年来, 通过实施广西创新计划和千亿元产业“350”重大科技攻关工程, 攻克了一批重大共性关键技术, 获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取得显著成效。如铝电解预焙槽控制技术迈入世界先进行列;世界首台可再生空气混合动力柴油发动机;世界最大的机械式硫化机、我国最大的轮式装载机等研制成功;世界首例亚种间克隆水牛、世界首例冷冻胚胎克隆水牛和世界首例转基因克隆水牛成功培育。水牛研发平台和实力继续保持世界领先, 广西水牛研究所率先在国内进行了水牛细胞遗传学研究, 为水牛育种奠定理论基础;在水牛胚胎生物技术研究领域成功繁育300多头良种试管水牛, 曾创下9项世界第一。广西针对水稻、甘蔗、桑蚕、畜牧、水产等特色优势产业开展新品种选育、先进技术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等工作,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桂两优二号”获农业部确认为超级稻品种, “桂糖26号”、“桂桑优62”等一大批农业产业新品种培育成功, 甘蔗、木薯、桑蚕、速丰林、奶水牛、罗非鱼等优势特色产业生产技术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2006~2011年, 全区共登记科技成果2973项, 其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39项, 国际先进水平315项, 国内领先水平1191项, 国内先进水平1020项。
(四) 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强
随着广西经济发展速度的逐步提高, 创新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全民发明专利创造再创新高。2011年, 广西申请专利达到8106件, 同比增长58.41%,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其中, 发明专利2757件, 同比增长75.2%, 增速列全国第二位。尤其是一大批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得到推广应用或实现产业化, 在重大疾病防控、抗击雨雪冰冻灾害和特大干旱灾害、食品药品安全、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也有力促进了广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广西科技能力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科研投入结构不合理
广西财政科技投入实现大幅增长, 一些企业也积极加大研发投入, 但科研投入结构仍存在诸多问题, 具体表现为:地区研发投入不平衡, 2011年广西R&D经费的80%以上集中在南宁市、柳州市、桂林市和玉林市4市, 其他10个市所占比例不足20%。行业研发投入不平衡, 2011年广西R&D经费支出主要集中在制造业, 制造业R&D经费支出为50.54亿元, 占全社会R&D支出的62.38%, 而在制造业中又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 这两个行业R&D经费支出为20.36亿元, 占制造业的40.28%, 占全社会R&D支出的25.13%。
(二) 科技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广西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不完善问题突出, 具体表现为:科技和经济结合度不高, 产业化能力较弱, 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还没有真正确立, 高校与企业的联系不够, 科技成果向生产的转化能力不足, 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能力较弱, 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有待提高。科技管理体制不适应发展要求, 科技资源分散、封闭还比较严重, 短缺与浪费并存的现象依然存在。科技进步机制尚待完善, 行业科技工作管理的机制不健全, 科技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机制尚未建立, 自主创新政策落实还不到位, 科技评价、奖励体系还需完善, 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 企业缺乏科技进步的内在动力, 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科技政策的针对性不强, 政策制定时没有对政策作用的企业类型进行细分, 也没有对其发展阶段进行细分, 无法提供差异化、针对性的具体政策支持。
(三) 创新体系的智力支持薄弱
广西创新体系的建设步伐仍然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创新体系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亟需进一步加强, 能够提供智力支撑的高水平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太少,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和研发力量严重不足。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市场结合不紧, 导致许多科研成果没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企业自身的科研创新意识和能力较弱, 部分企业保护知识产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也较差, 还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导致企业产品升级换代步伐缓慢;科技中介服务环节还比较薄弱, 导致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科技体制和机制仍存在不少缺陷, 导致科技创新潜力未能充分发挥。2011年, 广西万人高技术产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仅为22.7人, 仅为广东的1/11。
(四)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广西在食品、汽车、机械、有色金属、甘蔗、畜牧等产业自主研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但与先进地区相比, 还存在明显不足与差距,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不多, 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高端产业少, 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强, 中小科技企业成长环境相对差, 政府扶持政策不具有明显比较优势, 产学研用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等。根据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 2011年, 广西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39.15%, 排名第28位。
(五) 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
广西科技虽已取得重要进步, 但由投入产出结构有待改善, 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水平仍然不高。2011年, 全年专利申请量8106件, 全年授权专利4401件, 但实际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15%, 专利转化率不足25%, 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专利推广率在10%~15%之间;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778项, 技术合同成交金额55600万元, 仅占GDP的0.5%, 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到30%。
三、广西科技能力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 中国与东盟的科技合作日益扩大
近年来, 随着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深入, 广西进一步深化与东盟国家的科技交流与合作。以推进中国东盟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 组织实施“热带亚热带优势农作物品种繁育技术研究与示范”等重点项目, 积极推进广西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 加强中国东盟博览会科技专题展、科技合作基地、科技成果转化网络等载体建设, 初步建立了与东盟国家科技合作的长效机制。广西与东盟国家在水稻、水产、中医药等产业领域科技合作不断加强, 科技进步提升了产品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促进了广西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快速发展。
(二)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随着西部大开发政策效应的逐年显现, 广西经济出现了逐年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势头, 并且实现了速度与结构、质量与效益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当前, 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提出, “以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为支撑, 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 着力提升发展保障能力;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着力建设美好家园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 依靠科技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已成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共识, 广西将进一步增强抓机遇、促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采取有力措施, 加强科技能力建设, 有效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三) 泛珠三角科技合作逐步深入
随着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逐渐形成, 珠三角经济与广西经济紧密结合, 优势互补, 极大地提升区域经济规模。泛珠江三角洲的形成, 构成了一条产业转移与产业承接的产业循环链, 为广西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空间。近年来, 广西充分发挥承东联西的区位优势, 加强和促进广西与泛珠三角地区间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建立将泛珠三角地区的科技、人才等要素与广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有效结合的机制, 主动与泛珠三角地区政府、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和多层次的科技合作和交流, 利用泛珠三角地区高水平的和富集的科技资源, 为广西实施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四、广西科技能力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 区域间科技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
由于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和人才优势等因素的影响, 上海、北京和广东等地区改革开放程度较高、经济发展较快、科技实力较强, 其区域创新能力相对较高。而广西建设科技整体水平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较处于落后位置, 即便是与同为西部城市的陕西和四川相比, 广西科技实力和发展水平略显落后。特别是建设行业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未得到根本性的扭转, 建筑工业化水平相对较低、建筑能源消耗过大、行业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建设科技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建设行业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小、散、弱的特征明显, 难以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
(二) 科技合作的外部环境有待改善
政府间合作机制不完善, 广西和其他地区之间的经贸科技合作尚未大规模开展, 没有形成互动的态势。尽管在农业科技、海洋开发、资源利用等有合作的空间, 但由于广西和其他地区的经贸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有合作条件的机构合作机制尚未建立, 无法发挥其共有的优势。以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为主体的经贸科技合作机制不完善, 由于广西民营企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使广西和其他地区企业之间经贸科技合作成效不够明显。经贸科技分工和合作机制缺失, 发达地区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企业的科技力量均较强, 在资源利用和深度开发、增加产品附加值方面有更强的实力, 而广西则有丰富的资源优势, 在资源深加工、产品附加值增加等方面缺乏优势。五是经贸科技合作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 经贸科技合作的利益分配机制问题尚未建立, 导致各方都处在等待观望状态之中, 区域合作难以取得成效, 科技合作的外部环境有待优化。
五、加快广西科技能力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 完善科技发展政策体系
科技政策明确了科技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指导整个科技事业的战略和策略原则, 而科技发展政策体系可为科技发展提供基础和支撑。加强与国家相关科技政策的对接, 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和优惠措施, 创造有利于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政策环境。实施积极的财政扶持政策, 把税收优惠作为政府推动科技创新的基本手段。强化支持企业创新和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财税金融政策, 培育和发展创业投资, 营造区域创新政策环境。
(二)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使用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 更是实现科技能力向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环节, 加强成果转化能力、增强科技贡献率是科技能力建设的重点任务。确立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 推动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建立研发机构, 构建科研与大学有机结合的科研创新体系。促进“产学研”结合, 积极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区域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区域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加强社会化中介科技服务系统建设。加快科技成果市场建设, 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品化, 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三) 全面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
科技基础能力是科技能力提升的支撑, 对促进科技事业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基础和支撑作用, 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围绕重点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发展需要, 加大科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孵化器和骨干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引导企业加快建立和完善研发机构, 依托重点产业领域的大型集团公司、骨干企业, 优先加强支柱产业研发能力建设, 以产业研发中心为重点, 加快千亿元产业研发中心建设。把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作为基础建设投资的重点, 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
(四)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
科技体制改革是实现科技推动经济发展、提升经济科技含量的前提, 也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领域, 对促进科技创新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配置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推进科研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机制、产学研结合的协作机制、市场公平竞争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运行机制的创新, 推动科技力量进入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形成科技与经济结合、科技链与产业链衔接、科研机构与企业融合和产学研联合网络化、交互式的新格局。建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共享机制和协作创新机制, 形成科研、教育、产业与金融机构紧密合作的运行机制。
(五) 建立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
科技资金是各项科技活动开展必不可少的支持和保障, 科技资金缺乏会导致科技活动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建立多形式、多层次、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体系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投入中的作用, 通过多种财政投入方式, 提高政府投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的能力。强化企业科技投入主体的地位, 调动企业合作研发的积极性, 增强企业合作研发的意识, 推动企业成为科技投入主体。培育科技企业风险投资市场, 鼓励银行、证券公司创建风险投资公司。积极拓宽科技发展融资渠道,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 企业投入为主体, 各类风险投资机构和担保机构为一体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 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机构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六) 强化科技人才培养引进
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 其反映了科技质量、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是科技发展的一项战略性资源。实施科技人才专项工程, 打造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及团队。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 引导和吸引更多的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大力引进和培育高层次创新人才及团队, 加强产业急需技术创新实用人才的培养。加强高等院校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 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 鼓励企业聘用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 打造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集聚区。
参考文献
[1]陈欣.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科技能力评价与建设研究.2009届广西大学硕士学位, 2009.
[2]张坤民, 王灿.可持续发展的科技能力建设:现状与对策.环境保护, 2001.
[3]广西壮族自治区发改委和自治区科技厅.广西科学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 2011.
[4]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
[5]孙宝凤, 杨雪, 郑东.中国科技能力持续发展的趋势与有效性评价研究.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5.
广西科技大学专业排名 第5篇
| 1 | 会计学 | 4.9 (15人) |
| 2 | 自动化 | 4.8 (41人) |
| 3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4.8 (21人) |
| 4 | 工程力学 | 4.8 (16人) |
| 5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4.8 (16人) |
| 6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4.8 (15人) |
| 7 | 制药工程 | 4.8 (12人) |
| 8 | 统计学 | 4.8 (6人) |
| 9 | 土木工程 | 4.7 (172人) |
| 10 | 财务管理 | 4.7 (36人) |
广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模式研究 第6篇
关键词 农业社会化服务 ;体系 ;模式 ;广西
分类号 F323
Socialized Service System and Pattern for Agriculture in Guangxi
YE Lu LI Yuping QIN Xiaoli LIU Yanqun LIANG Weihong SONG Qidao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 Key Lab of Tropical Crop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Hainan Province, CATAS, Danzhou, Hainan 571737, China)
Abstract Current construction situation of socialized service system for agriculture in Guangxi was introduced including grass-roots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quality supervis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plant and animal, financial services of agriculture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of agriculture, as well 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orough service content thoroughly, pluralistic service principal, and diversified service pattern, and several typical patterns were elaborated. At the same time, the main problems which existed in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socialized service system for agriculture in Guangxi were pointed out, and som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were put forward.
Keywords socialized service system for agriculture ; system ; pattern ; Guangxi
广西是农业大省,生态和气候类型多样、光热和生物资源丰富,发展特色农业条件得天独厚。广西2013年的农业生产总值占生产总值的16.3%,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5.19%,解决好了农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解决了广西的民生问题。为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一些与农业相关的社会经济组织为农业生产的经营主体提供各种服务,进而形成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广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始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单项服务逐步发展为涉及种植、养殖、动物防疫、农机、农产品销售等多方位服务。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建立了区、市、县、乡四级农业技术推广站、农技站、林业站、水管所、以及以农资供应为重点的供销社系统等构成的较为完备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1]。
1 广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1.1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2013年全面推动乡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有77个县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实行“县乡共管、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努力下,2013年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培训336.5万人次,“三免”、“三避”种植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肥一体化节水技术、病虫害防治、标准化生产等先进技术得到迅速推广,提升了广西农业科技水平,农民增产增收效果明显。2013年全区农机作业服务组织数量达到3 560个,基本形成了以农机作业服务为中心,以农机化技术推广、培训和农机维修、信息服务、投诉监督等为支撑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2-3]。
1.2 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初步建立,14个地级市和106个涉农县(市、区)大部分已设立专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广西农业厅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并加强监管队伍建设,持有资格证书的农产品质量认证检查员、监管员、检测员等共计1 890人。近年来,广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取得较好成效。目前,全区建成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18个。至2013年底,全区获得“三品一标”认证证书的农产品达738个。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信息系统,实现了全区各市县主要农产品农药残留数据数字化管理、网络化传输、实时性监测。农业部2013年度例行监测情况表明,广西蔬菜和水果样品合格率分别为96.7%和90%,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
1.3 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
大力宣传与贯彻实施《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全面强化强制免疫、疫情监测与预警、疾病净化、边境防堵、动物检疫等综合防控措施,加强各环节的防疫监管,全自治区畜禽免疫密度常年保持在90%以上。在政府扶持下,柳州市建立了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机构,由动物防疫专业合作社、畜牧兽医科技服务公司和农户组成,免疫质量明显提高,2012年至今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体合格率远超过农业部要求的70%。同时加强植物检疫联合执法检查,重点防控柑橘黄龙病、红火蚁、香蕉枯萎病等检疫性有害生物疫情,2013年开办柑橘黄龙病、香蕉枯萎病防控技术培训班90期,指导31个防控示范区建设,示范面积4 666.67 hm2,示范带动开展防控面积1.33万hm2[5]。
1.4 农业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金融组织体系建设逐步健全。至2013年底,广西县域金融机构网点4 345个,村镇银行28家,小额贷款公司67家,农村资金互助社3家。为进一步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2014年广西农信社出台新举措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一是增强支农资金实力,满足农村金融有效需求;二是加大支农信贷投放力度,重点加大对扶贫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异地农民工创业支持力度;三是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户信息档案,推动诚信正向激励和逆向约束机制建设;四是积极推进农村金融辅导员制度建设;五是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便利性,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六是纵深推进改革工作,不断拓宽支农服务渠道[6]。
1.5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信息资源开发逐年增加,信息服务方式呈现多元化,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2013年建设完善农村科技信息资讯中心、视频中心、呼叫中心和远程培训中心于一体的自治区级农村科技信息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桂林、崇左、河池、来宾4个区域分中心和9个县级服务中心、17个乡镇服务站、14个村级服务点,培训信息员513人次。呼叫中心966118科技服务热线覆盖自治区各地,参与服务专家200人次,服务用户6 800户次。各级科技信息服务站累计为群众收集、发布农村科技信息5 186条,技术培训1万多人次[7]。
2 广西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特点
2.1 服务内容全程化
广西地域广阔,农业服务的需求千差万别,社会化服务的内容由原来的单项服务发展到系列化服务,由以粮食、畜牧业为主发展到大农业的各个领域,既有产前的各种服务,也有产中、产后的服务。2014年自治区财政大力支持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推进以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农机社会化服务为重点的全程社会化服务。自治区财政厅组织农业厅、农机局围绕水稻、甘蔗、蔬菜3个品种,选择10个县(市、区)开展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试点,在农业生产前期做好良种、化肥、农药、农机、农膜等相关服务,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提供农业技术推广、病虫害统防防治、代耕代种代管、测土配方施肥等相关服务,在农业生产后期提供农产品购销、加工、仓储、物流等相关服务,为农业生产提供科技培训服务、质量安全、产品认证检测、金融保险及信息中介等相关服务[8]。
2.2 服务主体多元化
服务主体既有政府专业经济部门的服务组织,也有农村自发形成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涉农企业、私人、科研院所等办的服务组织,基本上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多层次、多形态的服务网络。全自治区农民专业合作社2013年增至1.44万家,合作社成员总户数13.5万户,带动非成员农户178万户[9]。供销合作社全系统2014年拥有2.5万个基层社、33.7万个村级综合服务社、11.4万个农民合作社、5.1万个庄稼医院和105.5万个现代经营服务网点。家庭农场迅速发展,至2013年8月底,全区在工商部门登记含有“家庭农场”字样的市场主体共有713家。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在2011年已达到1 371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31家。
2.3 服务模式多样化
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广西区出现了一批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如龙头企业、农村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订单农业+价格联动”、“广西六良农业产业协作联盟”等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
3 广西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典型模式
3.1 “政府组织,龙头企业运作”模式
以贺州市富川脐橙模式为代表。富川县鼓励农民以转包、转让、互换、租赁等形式流转土地,用于规模种植脐橙,采取土地优惠政策和信贷贴息政策鼓励外地客商到富川投资开办水果加工企业达15家,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发展模式。推行“支部+协会”、“协会+基地+农户”、“科技示范户+农户”等模式,组建脐橙生产协会和水果购销部,农民会员通过协会获得技术、资金、信息等快捷的帮助和服务。该县县委、县人民政府积极组织龙头企业参加各种农交会、农博会,打响“富川脐橙”品牌。
3.2 农村经纪人模式
北流市工商局积极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新路子,创新登记管理方式,构建了3种农村经纪人模式引导农民走专业化生产经营之路。3种模式分别是:“农村经纪人+农户+合作社”模式,如大坡外荔枝协会的10位农村经纪人成立的北流市万家村水果专业合作社;“党员+农村经纪人+合作社”模式,如罗政村的7位党员经纪人成立的北流市罗政果蔬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村经纪人+合作社+农户”模式,如广西凉亭禽业集团有限公司的6位养殖户组建的广西北流市生宇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10]。
3.3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模式
以广西田阳县那满镇内江村香蕉专业合作社为代表。合作社自成立以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香蕉生产基地的生产条件。引导农户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将土地转交给合作社经营,由合作社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社员按入股土地面积分红。实行“企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农户”模式,与广西蓝天绿地大农产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香蕉生产合作协议,通过社企联合,实行产、供、销一体化,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3.4 农业科技专家大院
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是在广西科技部门的支持下探索出来的一种有效的农业科技中介服务组织模式,是农业专家向农民直接或间接传授农业技术的一种技术推广模式。比较典型的有:“专家+龙头企业+市场+农户”模式,如横县茉莉花专家大院;“专家+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如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右江区甘蔗专家大院;“专家+龙头企业+协会+农户”模式,如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田阳芒果专家大院[11]。
3.5 “订单农业+价格联动”模式
价格联动机制属广西首创,制糖企业与蔗农双方通过签订合同来明确各自的责任和利益。合同的核心内容有预付糖蔗收购定金,保价收购、价格联动,甲方是蔗区建设和投资主体,蔗农是糖厂的合作伙伴,甲乙双方对蔗区实行共建、共管、共享等。广西糖业的快速发展,被农业部专家称为全国十一大优势农产品率先取得成功的典范。
3.6 “广西六良农业产业协作联盟”农业服务中介模式
“广西六良农业产业协作联盟”由广西专家咨询服务协会等6家单位发起,是一个“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域”的新型农业产业协作服务平台,通过推动“种子、肥料、农药、农机”等农资企业的横向联合协作,实现“良种、良肥、良药、良法、良品、良心”六良资源的高效整合,帮助农民解决农业产业链上遇到的种种问题,指导农民科学、高效种植,保障国民舌尖上的安全。
4 广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公益性的服务没有充分发挥
公益性服务主体间衔接机制不完善,有时仅靠执行政府项目时临时、松散的联合,制约了农业服务整体效能的发挥。基层技术服务机构运行机制僵化、公益性职能定位不清,服务人员知识断层、老化问题严重,不能适应农民现实需求。政府购买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形式少、覆盖面窄,激励机制还需完善和创新。很多承担政府购买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的经营主体,在政府补贴下才处于微利状态,若无财政支持不会涉足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
4.2 服务经营组织运行机制不完善
大部分经营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程度低、规模小、服务功能有限,难以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的目标,还有一些农民合作组织尚处于简单合作阶段,没有真正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同享,影响了合作组织的凝聚力和带动力。各组织普遍反映最突出的问题是资金运作困难,很难得到财政、外贸等方面的扶持。龙头企业等赢利性机构与农户缺乏长期稳定的利益连接,与农户之间合同履约率低。
4.3 农村金融信贷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村金融体系较薄弱,“三权”抵押法律效力模糊,农村信用环境不理想。除林权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住房未能成为有效抵押物,有关抵押贷款若出现不良,无法可依。金融信贷相对集中在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上,大量中小企业难以获得。部分地区农民金融意识差,不会使用金融工具,县级农村金融改革长期处在“无机构抓、无人员管”的状态。金融服务方式和产品相对单一,不能完全满足农民发展规模化种养业、产业化经营资金量大、周期长的需要[12]。
4.4 服务供给与需求不对称
目前的农业服务体系比较关注农业生产的产前及产中服务,忽略了农业的产后服务,造成了农户无法了解市场需求的准确信息而致使供给与需求不对称的局面。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条块分割严重、各部分不能配合到位,致使农户在生产过程中生产成本增大,甚至有些农户需求的供给是空白,难以实现生产过程一体化经营和促进农业发展的最终目标。
5 完善广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议[13-16]
5.1 完善管理,全面优化服务制度
制度建设是根本。重视完善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探索建立有助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财务管理制度、内部经营制度。针对服务内容,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农业生产性服务、农村商品流通服务、农村金融服务、农村信息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等方面进行制度优化,形成长效机制。稳定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健全经费保障、绩效考核激励机制,继续推进落实“县乡共管、以县为主”政策;建立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建立健全品牌扶持机制;建立健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加强重大病虫害防控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农村信用机制体制,建立完善农业保险和“三权”抵押贷款制度;完善基层农技推广和教育制度,建立规范、有序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5.2 解放思想,积极培育新型服务主体
解放思想是关键。农业各个环节以及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都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把思想统一到发展现代农业上来。政府部门要加快转变职能,创新服务功能和服务模式,健全服务队伍,完善相关配套服务,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同时,加快培育以农业公共服务单位为依托、合作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专业大户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鼓励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社,加大财政和贷款贴息扶持力度。制定家庭农场认定标准,支持引导农户联合成立合作农场。加大扶持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更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广大农民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转变有助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和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5.3 因地制宜,满足农户服务需求
一切从实际出发。鼓励广西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工作到田间地头,与农户近距离接触,了解农户真正需求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各种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强度、获取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渠道、现有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满意度以及当地经济条件等,明确服务内容和服务模式,有针对性地凝聚管理、资金、科技、信息、市场等资源,及时、准确、高效地解决农户在产业链中遇到的问题,形成以农户需求为导向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5.4 重视科技,助推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
现代农业要发展,根本出路在科技。加大农业科研经费投入,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通过科技示范带动技术推广。培育农业科技能手,依靠网络、电视、移动手机等媒介,全方位地为农户提供农业节本增效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农业监测预警技术、农业信息获取技术、农产品销售技术等社会化科技服务,有效地促进农业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创新社会化科技服务模式,如“互联网+”服务模式使消费者足不出户就能购买到新鲜农产品,“农科通”服务模式让农业科技信息“入户随人”等,助推广西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快速发展,帮助农民真正实现增产增收梦。
参考文献
[1] 广西八角网. 广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效[EB/OL]. http://www.gxbajiao.org/news/details-226.html(2012-8-17).
[2] 广西年鉴社. 广西年鉴[M]. 南宁:广西年鉴社,2014:177.
[3] 广西农机局. 广西积极培育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广西农机化工作会议系列报道之五[EB/OL]. http://www.amic.agri.gov.cn/nxtwebfreamwork/html/
0/ff80808143950ac901439558ad320105.htm, 2014-01-13.
[4] 平安广西网.广西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EB/OL]. http://www.pagx.cn/html/2014/catt_0806/18
973.html(2014-08-06).
[5] 广西年鉴社.广西年鉴[M]. 南宁:广西年鉴社,2014:179,187.
[6] 新华网. 广西农信社出台新举措打造农村金融改革升级版[EB/OL]. http://www.gx.xinhuanet.com/newscenter/2014-12/05/c_1113534021.htm(2014-12-05).
[7] 广西年鉴社. 广西年鉴[M]. 南宁:广西年鉴社,2014:259.
[8] 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 关于印发2014年广西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EB/OL].http://www.gxcz.gov.cn/gxzzzzqczt/yfwlgk/gfxwj/bb
mwj/nygl/201411/t20141127_47094.html(2014-11-27).
[9] 广西年鉴社.广西年鉴[M]. 南宁:广西年鉴社,2014:168.
[10] 北流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北流构建“三种模式”助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EB/OL].http://www.gx.xinhuanet.com/dtzx/beiliu/2012-11/13/c_113674904.htm(2012-11-13).
[11] 范素芳,李珊珊. 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技术推广模式分析——广西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的实证分析[J]. 农业与技术,2009,29(3):110-112.
[12] 瞭望观察网.广西破解农民“贷款难”[EB/OL]. http://www.lwgcw.com/NewsShow.aspx?newsId=37579(2015-4-27).
[13] 中国改革论坛.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必要性、模式选择和对策建议[DB/OL]. http://www.chinareform.org.cn/Economy/Agriculture/Practice
/201209/t20120921_150986.htm, 2012-09-21.
[14]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的意见[EB/OL].http://www.gxrb.com.cn/html/2014-03/09/content_939664.htm(2014-03-04).
[15] 赵美玲,马明冲. 我国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现状与路径探析[J]. 广西社会科学,2013(2):111-115.
广西农业科学院幼儿园 第7篇
幼儿园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科学教育环境资源, 占地面积6380平方米, 设有丨3个班, 教职工56人。多年来, 幼儿园在办园上投人了大量的财力、物力, 调整布局结构, 精心打造园本文化教育大环境。同时关注内涵发展, 提升办园品质, 为幼儿创设各种探索长廊、种养观察园地、稻草乐园、风情民族园、攀爬乐园、亲子书吧、活动功能室等, 给幼儿提供了开阔视野、自主探索学习和展示自我的机会。来到这里, 你会相信: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儿童乐园, 生活在这里的孩子一定非常幸福、快乐。
幼儿园秉承着“以科学育人格, 让快乐伴成长”的办园理念, 充分利用农科院科研基地和科研设施及科技人才资源这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和环境, 开展以科学启蒙教育为特色的教育研究活动, 从培养幼儿对自然、对科学的积极态度人手, 引导他们主动学习、积极探索, 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提高幼儿自主性探索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学会合作与分享, 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营造乐学、会学、勤学、善学的学风, 将每位幼儿培养成健康快乐、个性鲜
推动科技进步发展广西海洋产业 第8篇
1 广西海洋资源丰富,亟待开发利用
广西北部湾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最南端,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南与海南省隔海相望,西濒越南;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泛珠江三角”经济圈的建立和发展,“一轴两翼”经济圈的构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实施,特别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建立和发展,区位优势进一步显露,将成为连接我国大西南与东盟大市场的重要战略枢纽。
1.1 广西海域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
广西海域宽阔,平均水深38 m,最大水深100 m。北部湾海域属热带海洋,适于各种鱼类繁殖,加之陆上河流携带大量有机物及营养盐类到海洋中去,使北部湾成为高生物量的海区之一。鱼类总资源为140万t,其中底栖鱼类资源量为35万t,总可捕量约为70万t。沿海滩涂生物资源共有47科、140余种,以贝类为主①。
1.2 北部湾海底沉积物中含有丰富的砂矿
北部湾已探明的砂矿有28种,主要是钛铁矿、金红石、锆英石、石英砂等。其中,石英砂远景储量在10亿t以上,陶瓷矿保有储量为1.5亿t。此外,钛铁矿比较丰富,沿岸已知产地8处,其中3处初步勘查估算地质储量近2 500万t。根据其远景区分级含量标准,可划分一级远景区9个,它们皆分布于水深为10~20 m的近海区域①。
1.3 广西海域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据评估,北部湾盆地石油资源量为16.7亿t,其中最终技术可采储量为2亿t;天然气(伴生气)资源量为1457亿m3。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为0.874亿t,其中可采储量为0.25亿t;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为18.44亿m3,其中可采储量为3.86亿m3。目前,北部湾盆地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探程度较低,随着勘探程度的进一步加大,北部湾盆地的油气资源储量还有望增加。
1.4 拥有一批可供开发的海岛资源
广西境内有11座无居民海岛被列入国家第一批开发利用名录。2011年4月12日,国家海洋局联合有关省、自治区海洋部门公布了第一批开发利用的无居民岛,广西有11个岛屿在列,占全国全部可开发岛屿的6.25%,这些岛屿全部位于钦州海域。其中,最大的岛屿有0.181 75 km2,最小的岛屿只有0.002 713 km2②。
2 广西海洋经济概况
2008年,广西海洋经济总产值为208亿元,其中,海洋渔业为114.9亿元,海洋交通运输业为28.8亿元,滨海旅游业为35.2亿元,海洋工程建筑业为10.2亿元,海水利用业为1.32亿元,海洋盐业为0.43亿元。广西海洋产业发展速度列表见表1。
数据来源:19962002年数据参见历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2005年和2008年数据参见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海洋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桂政发[2009]97号)。
20012008年,广西海洋产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10.24%,且近几年的增长速度明显放慢,20052008年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只有3.16%,2008年占GDP比重仅为2.90%,而广西的GDP在20012008年期间,年均增长为31.63%。由此可见,广西海洋产业的发展速度远远滞后于广西GDP的发展速度。
广西海洋产业发展与全国比较的状况:20012008年期间,我国海洋产业发展年均增长38.76%,广西年均增长10.24%的速度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去甚远。2008年广西海洋产业总值只占广西GDP的2.9%,距近年来我国海洋产业总值占国家GDP10%左右的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08年全国海洋经济产业结构比例为5:47:48,第一、第二、第三次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 608亿元、14 026亿元、14 028亿元,我国海洋产业增加值前5名分别是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和海洋船舶工业,这五大产业的增加值占整个海洋生产总值的44%,是我国海洋经济的主导产业。同期,广西海洋三次产业结构的特点是:海洋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海洋第二、第三产业比重相对较小,尤其是第二产业只占总产值的14.0%,与广西GDP三次产业结构相比,广西海洋第二、第三产业还有很大差距,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更大。广西海洋产业大部分集中在海洋养殖和捕捞方面,高附加值的海产品加工、海洋制药、风电等因工业基础薄弱而未得到很好开发,潜在的资源没有得到挖掘。2008年广西海洋产业与广西经济三次产业结构对比列表见表2。
资料来源:参见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海洋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桂政发[2009]97号)。
与沿海其他省份相比,广西海洋资源储量较为丰富,但目前开发利用水平和生产能力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增长速度逐年放缓,与广西经济发展速度严重不符。广西丰富的海洋资源亟待开发利用,为广西经济增长作出应有的贡献。
3 广西海洋科技发展现状
3.1 科研水平
据《2008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统计,广西目前涉海科研机构仅有6所,其中主要有广西海洋研究所及广西科学院。从科研人员数量来看,广西从事海洋科技活动的人员有123人,其中硕士生4人,暂时没有从事海洋科技研究的博士人才;本科生74人,大专生28人,其他人员17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量在全国各沿海省份中最低。而在2008年,山东省拥有包括中国海洋大学在内的20所涉海科研机构和2 400多名海洋科研人员,广东省拥有23所涉海科研机构和1 732名科技活动人员,广西较它们差距甚远。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广西是我国内地11个沿海省(直辖市、自治区)中唯一没有海洋类高等教育的地区,目前广西高校中也仅有钦州学院设有海洋科学系和航海系。因此,广西涉海科研机构数量少,科技从业人员数量偏低,人才培养机构欠缺制约广西海洋产业的发展。
3.2 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情况
目前,作为未来重点发展的广西海洋产业建有为数不多的创新平台,在为解决重大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为重点的广西千亿元产业研发中心,仅有依托中船华南船舶机械有限公司建设的广西船舶机械研发中心。截止到2010年12月31日,涉及科研开发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共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5家,关乎海洋产业的仅有3家,占全部研究中心的3%,在广西重点发展的18个产业中排名靠后。创新平台的不足制约了广西海洋产业研发水平、研发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进而影响整个海洋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步伐。
3.3 科技产出情况
据《2005年中国海洋科技公报》统计,广西在2005年共发表海洋科技论文30篇,海洋发明专利授权数2项;成果应用占课题数的比例为0.14%,加之区域内海洋产业科技成果数量偏少,广西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另据《2009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统计,广西2008年发表科技论文下降为13篇,均发表在国内期刊,专利申请数量为零。领域内专利申请逐年下降,成果转化水平不高的现状,使得广西海洋产业的持续发展缺乏后劲。广西企业引进的外来技术成果又多集中在传统海洋产业的养殖方面,缺乏高新技术,存在结构性矛盾。
4 对策分析
从总体上看,广西海洋经济总量和产业规模还很小,总产值仅占全国的1%,在全国排名靠后。海洋产业发展的基础薄弱,产业集中度低,结构不合理,配套能力弱,科技力量不足,自主创新能力差,海洋教育事业滞后,与广西的资源、环境、人口、区位和总体经济地位极不相称。根据广西海洋产业科技当前的发展状况及国内外海洋科技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广西增强海洋科技水平,推动海洋科技进步的主要对策如下:
4.1 切实抓好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广西应大力兴办海洋教育,建立海洋相关专业,加大本区海洋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海洋专门人才培养与引进工作,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提高全民海洋科技素质。通过设立广西海洋规划研究院(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管理),来聚集广西海洋规划和研究的高级人才。
要完善人才使用机制。打破地区、单位界限,通过兼职、咨询、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积极吸纳外来高层次人才和智力成果;要实行以“公开、公平、公正”为核心的用人形式,改革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评聘办法,对人员实行动态管理,做到干部能上能下,职称能高能低。要通过科技项目课题招标承包、竞争上岗等形式,建立起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
4.2 建立科技创新及完善成果转化体系
每年应安排海洋科研和海洋管理专项经费,提高广西海洋科研和海洋管理水平。应大力支持海洋科技创新,加强科技攻关和先进实用海洋技术的开发、引进、消化、示范和推广,增强海洋产业的创新能力。建立国家和自治区重点涉海实验室、中试基地,加强对海洋科技的研究开发,增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为广西海洋资源开发提供着眼未来的技术储备。完善海洋技术中介服务体系,鼓励创办海洋科技区域创新服务中心,为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供广阔的平台。
4.3 健全创新海洋开发投融资及管理机制,增加海洋产业科技投入
资金是经济发展的“血液”,任何产业的初始发展阶段都需要资本的投入。广西应健全创新海洋开发投融资及管理机制,通过设立自治区海洋开发和保护专项资金,组建广西北部湾海洋产业基金,构建海洋开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海洋开发管理体制等措施,重点扶持现代海洋渔业、重点渔港、深海开发、海洋信息、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污染防治、海洋生态修复和海洋防灾减灾等公共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领域的研究开发及重大工程项目。
4.4 创新科技体制机制,加强国内及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提高海洋科技整体水平
采用项目驱动、平台建设等措施,重点组织海洋农业、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化利用、海洋新能源、深海资源与生命过程、海洋环境灾害预报等交叉创新活动,并建立有效促进海洋科研、教育和企业的产学研联合机制,促进以企业创新为核心的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国内及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以海洋科技创新思维推进海洋产业的发展,提高海洋科技整体水平。
4.5 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海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是推进海洋科技进步的核心。要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进步中的主体作用,以开拓新市场为目标,牢固建立起以市场为取向的海洋高新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经营思想和战略,加快高新技术和产品研发,实现依靠科技促进海洋经济优化和产业升级。要加快建立和健全企业创新的内部机制和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加大海洋科技投入的主动性。要积极引导和帮助海洋企业加速形成有利于海洋技术创新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海洋企业技术中心和海洋技术开发机构。加强对海洋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竞争和发展潜力的海洋中小企业给予重点扶持,从中培育一批有专业技术特色的“小巨人”。要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以多种形式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联合创办海洋技术开发中心或组建海洋科研生产股份制企业。把产学研联合拓展到企业技术创新的全程。
摘要:科技进步是广西发展海洋产业的不竭动力,未来提高广西海洋产业经济发展水平、加快调整海洋产业结构必须紧紧依靠海洋科技进步。因此,大力发展海洋产业必须从切实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体系、创新海洋开发投融资及管理机制、增强海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海洋产业,科技,创新
参考文献
[1]许罕多,罗斯丹.中国海洋产业升级对策思考[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2]杜平,章远新.21世纪初广西海洋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
广西农业科技 第9篇
2015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 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2015年6月出台的《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 (2015—2030年) 》同样强调, “面对新的经济发展形势, 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在《关于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的基础上, 广西自治区政府于2014年11月出台了《广西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实施方案 (2014—2020年) 》, 旨在规范广西农业科技园区管理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综观上述, 无论是国家还是自治区层面, 都高度强调新常态下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紧迫性。
但农业科技创新具有公共物品属性, 市场机制难以充分、有效发挥作用, 此时政府就应通过有效的制度和政策供给来弥补市场失灵。因此, 结合广西农业农村发展规划以及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时代背景, 制定、完善或创新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以激发农业科技创新活力, 助推广西农业转型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而又紧迫的重大课题。
1 文献回顾
国外学者主要从农业弱质性、现代农业发展等角度探讨了政策干预农业科技创新的必要性。Theodore.W.Schultz (1999) 认为, 政府对高素质科技人才培育的政策支持是克服农业弱质性、促进农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手段[1]。Kerkvliet (2006) 等指出, 农业的弱质性、农业科技的外部性等因素决定了必须由政府对农业及农业科技的发展予以支持[2]。因农业科技政策影响了农业结构的调整过程, 诱导了技术与制度的变革, 而技术与制度变革作为外生因素又激励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Hung PV, 2007) [3], 因而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依附在科技政策下的科技支持, 特别是发展中国家, 其现代精准农业的发展更是如此 (Pick J.B.and Gollakota K, 2011) [4]。
国内学者关于农业科技创新政策的研究集中于总结和借鉴农业发达国家经验、总结建国以来我国相关政策及其与农业科技和农业发展的联动等方面。段莉 (2010) 对美国、日本、荷兰、以色列四个现代农业化国家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建设进行了全面分析, 探讨了不同体系的特点和值得借鉴的经验[5]。邱密等 (2014) 在深入分析荷兰Rondeel协同创新主体及机制后认为, 我国要实现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除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外, 还应在相关制度安排和政策激励中充分考虑农业科技创新中介服务机构的功能和作用[6]。王汉林 (2011) 将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政策归纳为“曲折发展时期、恢复调整时期、改革创新时期”三个阶段, 并提出了旨在改造传统农业加快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的政策主张[7]。黄敬前等 (2014) 则探讨了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政策的显著特征, 并认为未来我国农业科技政策应更加突出政府在农业科技进步的主导作用[8]。张永亮等 (2012) 认为, 通过农业科技政策的实施, 我国农业科技投入不断加大, 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农业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科技成果不断丰富且推广应用范围日益广泛, 带动了农业的大发展[9]。
综上所述, 国内外学者关于政策干预或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研究虽成果较多, 但尚未将农业科技创新支持政策放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个时代背景下展开, 当然也缺少针对广西该问题的专题研究。
2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加大政策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必要性
经济发展新常态是指我国经济将进入在速度上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在结构上体现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在动力上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和科技驱动的一段新时期。因而, 我国当前的新常态实质上是经济发展将告别较长时期以来的粗放高速增长模式, 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轨道。具体而言, 从增长速度上看, 将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6%~7%的中低速增长;从增长动力看, 将从要素和投资驱动转向科技和创新驱动;从发展环境看, 过去积累的隐性风险将显性化且新的挑战与不确定性将不断增加。面对这些新的局面, 国家整体经济唯有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强国之路,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方能跨越所谓的“中等国家收入陷阱”。
从农业发展角度看, 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 但国内农产品却受到成本不断上升和国际市场价格“天花板”下移的双重挤压,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同时, 新常态下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 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压力日益增加。因而, 在新发展窗口, 农业农村经济要有新境界, 要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及其本质, 牢牢把握新常态的总体特征和表现形式, 顺势而为, 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
具体而言, 农业发展要适应经济新常态, 必须要做好以下转变。第一, 农业生产目标从单纯追求数量向数量、质量、效益、生态并重转变, 尤其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将会提升到更加重要的高度。第二, 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将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农业发展将驶向按照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以及环境友好的轨道。第三, 农业的多种功能将得到充分释放, 其经济、生态、文化、休闲等功能将得以彰显。第四, 农业生产方式将得以改变,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适度规模经营将替代传统农户的零散经营。但是无论是农业生产目标、增长方式、生产方式的转变还是农业多种功能的释放都需要农业科技的大力支持。然而, 由于大多数农业科技具有公共产品特性, 这就决定了市场无法达到农业科技投资的最佳均衡点, 市场失灵因此而出现, 因而政府必需要在农业科研投入以及农业技术推广方面担当重要角色[10]。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既要合理发挥政府公共财政对农业基础科研的作用, 也要通过政策及其导向功能引导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农业科技研发及其推广应用。
3“十二五”期间广西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成就
3.1 农业科技源头创新体系日益完善
在自治区政府大力推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 广西以农业科研院所、涉农高校、龙头企业为主要依托的农业科技源头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通过创新开展“自治区主席农业院士顾问团”、“百名顶尖人才支撑工程”, 广西在“十二五”期间建成了19个自治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同时, 截至2013年底, 广西已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非粮生物质酶解重点实验室) 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0个,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3个、国家农业产业工程院和国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各1个、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1个、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5个[11]。
3.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平台日益丰富
近些年来, 广西建成了一批以现代特色农业 (核心) 示范区、“双高”糖料蔗基地、农业科技园区等为平台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平台, 推动了农业科研的转化应用。2015年, 新增钦州、贺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共2个, 自治区农业科技园区共11个, 自治区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6个, 农业良种培育中心共100个, 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基地共200个。同时, 广西通过加强与东盟、非洲、欧盟等国家的农业国际交流与合作, 共建了一批农业合作示范项目。由此可见, 广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平台正在逐渐增多且日益国际化, 这为其农业科研的转化与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3 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十二五”以来, 广西通过专项建设, 各地市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为其农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解决创造了条件。自治区农机局投入近8000万元对区内基础设施简陋、无办公用房的69个农机化技术推广站进行了改造;梧州市投入近2000万元改造全市57个乡镇农技站, 并重点加强了技术服务场所建造和仪器设备、交通工具的配备;钦州市加强了全市57个乡镇农技站的建设, 每站新建农民培训教室70平方米, 并配备了实验仪器、培训及信息服务、办公配套等设备以及科技入户直通车等相关设施;柳江县投入400多万元新建了10个乡镇农技推广站。
3.4 选育和应用了一批优良品种
“十二五”以来, 广西通过对特色产业、重点领域的突出支持, 在农业领域选育和应用了一批优良品种。以2015年为例, 广西育成了“桂糖46~49号”四个品种并通过了农作物品种审定;组织实施了“粮食、畜禽安全生产、桑蚕茧丝绸、罗非鱼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等4个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 育成水稻、玉米优良新品种35个, 其中达到超级稻品种的有4个;培育蚕桑新品种19个, 攻克了高产多倍体杂交桑树选育技术, 蚕丝绵、系列丝绢针织产品等一批茧丝绸加工新产品实现产业化。同时, “桂蔬6号”黑皮冬瓜新品种、“桂经薯1号”新红薯品种、“桂花771”新花生优良品种、“桂蕉6号”香蕉良种、性花毛葡萄改良新品种以及“桂单0810”、“桂糯518”、“桂甜糯525”等玉米新品种都是“十二五”期间广西育成的优良农作物新品种。
4“十二五”期间广西农业科技创新的不足之处
4.1 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仍需要进一步打破
目前, 广西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不足主要表现在科研机构发展布局不合理、运行机制不通畅、科研带头人自主权有限等方面。关于发展布局, 广西各市县级农业科技机构设置沿袭了行政区划模式, 部门、单位条线管理体制无法整合, 缺乏统一协调管理, 分散了有限的资源, 导致重复研究和整体效率低下。关于运行机制, 广西农业科技创新的科研机构管理体制依然存在着效率不高、面向市场的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如部分地区的管理人员“忙闲不均”、科研人员被埋在“文山会海”之中的现象相当严重。关于科研带头人的自主权, 因为单位体制约束, 带头人没有聘用和解雇团队人员的自主权, 组建团队也没有绝对自由, 且区内农业科研人才流动机制也不完善, 体制内人才流动存在不少现实障碍。
4.2 区域特色农业科技的创新力需进一步加强
尽管“十二五”期间广西围绕自身农业特色选育和应用了一批优良品种, 但从整体上看, 区域特色农业科技的创新力尚需进一步加强。广西的蔗糖产业连续7年供应了全国60%以上的糖, 桑蚕产业占全国半壁江山, 柑橘、香蕉等产业在全国的地位也在不断上升, 但广西这些特色农业基本上是大而不强, 其重要因素正是农业科技支撑力不够。以蔗糖产业为例, 因农田基础设施和机械化程度落后, 加上近些年来农用物资和人工成本居高不下, 广西制糖业的技术综合利用程度非常低。目前广西户均种植糖料蔗仅是泰国的1/10、巴西的1/15、美国的1/20。除个别企业外, 广西区内制糖工业大都采用亚硫酸法生产技术, 而国外基本都是采用耗能低、污染少、产糖质量好的碳酸法工艺。
4.3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需进一步提升
“十二五”期间, 虽然广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明显加快, 但科研立项与实际生产、科研成果与经济发展脱节的情况仍然比较严重, 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尚未根本逆转。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第一, 科研管理部门评价机制不合理, 目前广西评价科研人员成果的指标主要局限在发表论文的数量、刊物级别等方面, 而不是瞄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最终目标。第二, 重科研、轻推广的现象依然存在, 部分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点设备陈旧, 经费不足, 农业科技成果无法及时向生产者有效传递, 先进实用技术和优良品种难以有效应用于农业生产。第三, 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受力点不得力的情况同样存在, 农民整体素质不高, 吸收和消化农业科研的能力有限, 加上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以及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较慢, 尚未形成规模, 使广西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辐射渠道不畅。
4.4 农业科技创新服务瞄准机制不完善
当前广西农业科技创新服务瞄准机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基层创新服务较为忽视, 当前广西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服务对象主要是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科研团队等, 而对涉农企业、农业科研基层服务机构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的创新服务较为忽视。二是创新服务主要是瞄准单个部门, 缺少宏观视野, 对农、林、牧、渔的创新服务基本上是独立开展, 导致整个体系综合创新能力不强。三是创新服务主要是瞄准单个项目, 没有产业链思维, 如种子创新与耕作方式改进以及产品深加工能力提升之间缺少统一性, 导致部分创新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大为降低。四是创新服务对推广使用过程中的再创新较为忽视, 在农业科研成果推广应用中存在过分强调推广数量、速度而对推广中的再创新较为忽视, 使得部分农业科研成果在“接地气”方面仍较为欠缺。
4.5 高层次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仍然紧缺
目前, 我国农业科研创新及其成果转化能力仍然较大幅度地落后于发达国家以及我国的中、东部地区, 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广西作为一个典型的欠发达地区, 经济基础和教育基础都比较差, 人才储备少, 特别是高层次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更是较为紧缺。从职称看, 广西当前大约有3万名农业科技人员, 每个县平均约275人, 然而县级农业科研所平均只有1名高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从学历看, 广西现有农业科技从业人员中, 具有博士学位的仅占3%左右, 具有硕士学位的也只占12%左右。这些数据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与国内东、中部发达地区相差甚远。
5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广西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
5.1 加强政策顶层设计, 打破体制机制障碍
顶层设计通常是指最高决策层对改革的战略目标与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等进行的整体性设计和规划[12]。体制机制障碍往往根源于政策顶层设计的缺陷, 因而要打破广西农业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 在新常态下释放制度改革红利, 首先需要加强政策的顶层设计。第一, 广西应按照国务院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总体要求, 优化农业科研机构设置, 强化分类指导, 明确各类农业科研机构的职能, 化解其农业科研机构发展布局不合理的困境。第二, 要出台指导意见, 理顺农业科研机构运行机制, 改变现有行政官僚作风, 建立起真正面向市场的运行体系。第三, 要按照“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目标, 建立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制度, 既扩大院所及其带头人的自主权, 也充分发挥部门间的协同创新能力并健全区内人才流动机制。
5.2 制定特色农业科技支持政策
特色农业科技是指能根据区域性独特资源条件, 将具有明显地方特征、特殊产品品质、特定消费市场的农产品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科技成果。作为农业竞争力重要标志的特色农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法宝, 而特色农业科技则是特色农业发展的关键支撑。因此, 广西自治区政府层面应该在新常态下出台专项支持政策, 促进相关农业科研单位围绕2015年自治区启动的“10+3”提升行动, 以糖料蔗、桑蚕、茶叶、食用菌、罗非鱼、木薯、秋冬蔬菜、茶类等特色产品及其农副业为基础, 从种子或新品种的研发培育、推广、种植、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以及耕作机械制造、仓储和物流、废料回收及再循环等环节进行能促进适度规模经营、提高产业集约化程度和盈利水平的相应研发。如自治区政府可通过政府奖励、项目立项、委托攻关等专项支持政策, 鼓励科研单位、社会力量对针对甘蔗优良新品种选育、良种繁育基地培育、脱毒健康种苗推广、生产全程机械化、农机农艺相结合、制糖企业技术升级改造以及电子商务开展等环节展开科技创新。
5.3 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政策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指农业科技成果从产生到发挥出效益的运作过程[13], 是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环节, 也是新常态下农业提质增效, 结构调整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长周期性、高风险性以及公共产品性属性决定了最优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不能完全由市场机制来实现的[14], 因而政府在该转化过程中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第一, 广西各级政府要制定和完善科研管理部门的评价机制, 将评价指标向成果的经济推动作用倾斜。第二, 要制定鼓励和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 加强对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的政策引导与调控并健全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经费的地方财政预算机制, 实行切块拨付, 帮助企业降低技术创新风险和用户使用摸索成本, 改变重科研、轻推广的政策导向。第三, 要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支持政策, 加快培育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扩大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受力点的作用半径, 提高推广效率并使其能内生性的挖掘农业多种功能。
5.4 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服务支持政策, 完善瞄准机制
公共政策理论认为, 公共政策是针对现实问题而提出的, 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安排与指南, 因而任何政策都应具有明确的政策目标或指向。换而言之, 每一项政策的预期目标实际上都是现实问题的解决和未来可能发生问题的预防, 都有准确的瞄准目标。在追求效率与效益的新常态下, 支持广西农业科技创新的相关政策更应具有明确的瞄准对象。第一, 要强化对基层创新服务的政策支持, 充分释放涉农企业、农业科研基层服务机构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首创潜力。第二, 要强化政策支持的全局性和系统性, 使农、林、牧、渔等部门之间能形成创新合力。第三, 要强化政策支持的产业链思维, 出台涵盖从种子创新到产品加工与销售的全链式支持政策, 提高创新成果实用性。第四, 要强化再创新支持政策, 鼓励推广应用中的再创新, 使相关成果能更好地“接地气”。
5.5 制定高层次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引进支持政策
当今世界, 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和科技竞争, 其本质都是人才竞争。从全球视野来看, 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都把开发和引进人才作为增强本国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制定了特殊人才专项支持政策。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常态下, 广西农业发展要走上科技驱动的轨道, 必须完善高层次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引进支持政策。第一, 广西各级政府要解放思想, 综合本地农业禀赋和制约瓶颈, 制定专项人才引进政策, 在全球范围内广纳贤才, 拓展人才来源渠道。第二, 广西自治区政府可通过申请立项、委托攻关等政策支持, 鼓励本地各类院校加快培养本区急需专业人才。第三, 相关用人单位要从工资、福利、生活环境等方面入手出台专项支持政策, 使人才能够引得进来, 并留得下来。第四, 相关行业组织要出台人才交流支持政策, 鼓励区内农业创新人才出省出国交流学习, 更新知识。
摘要: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剧了我国农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性, 也将农业科技创新推到了全新高度。“十二五”期间, 广西农业科技创新在源头体系、成果转化示范平台、基层服务体系的建设以及优良品种选育与应用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 但在体制机制、区域特色、成果应用、服务瞄准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因而, 有必要从顶层设计、特色农业科技和成果转化政策等的完善入手, 提升政策绩效, 使广西农业发展走上科技驱动的轨道。
广西大学女科技人员现状分析 第10篇
2007年8月16日至17日在北京召开的妇女与科学国际研讨会表明女性科技人员的发展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同时给我们一个信号:关注女科技人员的培养与发展,增强其在科技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已成为一个愈来愈热门的话题。
广西大学是一所国家“21 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和地方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提高女科技人员的地位及充分发挥她们的作用,在广西的经济社会建设中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该校女性科技人员的发展,是振兴广西经济、推进广西全面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广西大学女科技人员的基本状况概述
(一)广西大学女科技人员的基本概况
1. 年龄状况
从表1可以看出,从2002~2007年广西大学女科技人员的年龄分布来看,中青年女科技人员占绝大多数,大约占所有女科技人员总数的95%,51岁以上的女科技人员人数较少,仅占5%左右,其中28~50岁的女科技人员最多,所占比例达到80%以上,并且处于该年龄段的女科技人员又是整个女科技人员中的中坚力量。
2. 职称结构
表2显示,从职称级别来看,她们分别占拥有高级职称总数的15.32%,副高总数的36.19%,中级职称总数的44.47%,初级职称总数的57.89%。女高级、副高、中级、初级四者之比约为1:5:5.6:2.3,亦呈两头小中间骤大的橄榄形结构。
3. 学历结构
表3显示,广西大学女科技人员具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学士学位分别占女科技人员的10.99%、45.53%、22.61%;分别占具有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总数的23.18%、52.06%、40.11%。三者之比约为1:4.1:2.1,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结构。
资料来源:广西大学人事处
(二)广西大学女科技人员的发展特点
近几年,广西大学女性科技人员队伍进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这时期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女科技人员在数量、学历层次和职称结构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近年来广西大学女科技人员不断增加,从表4中可以看出,2002~2007年分别占总人数的32.63%、32.95%、33.71%、36.30%、38.50%、43.39%。按此趋势,有望过两年左右女科技人员人数将达到占总数的一半。从学历层次的提高上来看,广西大学女科技人员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比例也逐渐增加,2002年具有博士学位的女科技人员13人、硕士学位的128人,分别占女科技人员的3.63%和35.75%,占具有博士学位总数的12.15%,占具有硕士学位总数的38.21%;到2007年,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女科技人员分别增加了57、162人。
2. 女科技人员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科研项目及成果
在学术方面,广西大学女科技人员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术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都有女性参加,女性主持科研项目越来越多,获奖成果也愈来愈多。如广西大学的5位女博导,她们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黄维义副校长主持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技部等省部级项目和中法先进研究项目等5个国际合作项目。林翠梧副院长目前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西科技攻关项目、广西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重点基金项目、广西高校百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资助计划项目和横向项目等多项研究工作。杨丽涛教授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项,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多项,在国内外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7篇,在植物生态生理和分子生物技术方面颇有造诣。现与美国蒙大拿州州立大学合作研究项目。张明博导目前主持区科技厅科技攻关、自然基金、亚热带生物资源保护和利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和广西大学科研项目等5项,主要参与国家级、省级及校级科研项目10项。谭建成教授主要成就和贡献:一是开发了基于广域网的后备保护专家系统,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二是为大型电力系统暂态仿真软件PSCAD/EMTDC开发了大量继电保护及安全稳定装置的仿真元件;三是提出了基于全网信息的专家系统方法,引入了动作因子。其研究成果已被英国国家电网公司纳入其SICAP变电站信息、控制及保护策略范畴,为HATHWAY公司所采用。
二、广西大学女科技人员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广西大学女科技人员在事业上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她们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挥,还蕴藏着巨大的潜力有待开发。当前,广西大学的女科技人员的作用和地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女科技人员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总体较少。有些女性在科研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从总体上来看,与男性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广西大学获国家级奖项的有79人,其中女性仅有12人,女性的科研获奖人员集中在少数女性当中,参与面较少。二是高层行政职务的女性比例偏低。目前广西大学校领导9人,女性仅有黄维义副校长1人。在教学机构中,担任正职领导的女性也偏低,广西大学有15个理工科学院,而院系主任全是男性。三是教学方面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较少有女教师被评为全国先进教师,也较少有女教师在教学改革方面独树一帜。广西大学16人被评为自治区优秀教师,其中女性仅有4人,而12位学科带头人中也无1名女性。四是高学位、高职称的女性较少。从前面分析可知,具有博士学位的女性仅占女科技人员数的10.99%,占具有博士学位总数的23.18%,只有4位女博士生导师;具有教授职称的女性仅占女科技人员数的4.71%,占教授总数的14.56%;具有正高职位的女性占女科技人员数的5.34%,占具有正高职位总数的15.32%。
笔者根据调查访问广西大学部分女科技人员,发现产生以上问题主要是受传统文化观念、婚姻家庭以及女科技人员自身原因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一)社会文化观念的影响
在传统观念中,认为妇女的位置在家里,她们唯一的责任就是管好家。现在,虽然“妇女半边天”的新观念已越来越被更多人接受了,但社会上仍然有人认为妇女是“家庭的主角,社会的配角”。这种价值观念对女科技人员在心理上造成很大压力,在事业上遇到不少的阻力。社会文化是导致性别文化的重要起点,它通过社会化过程对人们的角色形成和行为取向的影响是整体的和无形的。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科学技术等活动领域中男女的性别认同仍有一定差异。妇女对科学研究事业的追求仍遇到一系列文化观念的障碍。如在传统思维中,社会对两性有不同的期望,希望男性冲出社会,发展事业,要求女性做好家务,带好孩子;要求男性刚毅、果断、勇敢,要求女性温顺、柔和、仁慈。在这种传统性别角色的思维影响下,女性科技人员的培养变得比男性科技人员的培养更困难,也限制了女性科技人员的发展。可以说,传统观念的偏见是不利于女性从事科技工作的首要影响因素,性别差异化正成为主流,对女科技工作者的职业生涯产生很大影响。
(二)婚姻家庭的影响
家庭对于所有的工作女性都是个棘手问题,对女科技人员更是如此。科技工作者必须在年轻的时候努力学习和工作,因为这个时候他们的创造力最旺盛,而且也是为他们能够长期在这一领域谋职位打基础的时候。而这个时候恰好是女性生育的最佳年龄,有些科技人员受“男主外,女主内”传统观念的影响,在自己的工作与家务发生矛盾,自己的工作与爱人的工作在家庭生活中发生矛盾的时候,一般说来,总是妻子为家庭、为丈夫考虑,承担全部和大部分家务劳动和教育孩子的任务,为丈夫事业上的成功创造条件,以“二保一”的方式作出牺牲和让步。所以,在家庭中的传统角色以及家庭责任分担模式中,女性仍是承担家庭劳动和子女教育的主体,特别是中青年女科技人员面临子女教育问题更加突出,使女性在职业发展的黄金阶段受到影响。家庭负担的影响形成女性在后期职业发展中的劣势“积累”效应,使其与男性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三)女科技人员自身因素的影响
有不少女科技人员安于现状、缺乏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这影响了她们才能的发挥。如上所述,女科技人员所获得的科研成果与男性相比差距较大。究其原因,一是不少女科技人员认为教学工作不可能做出创造性成就,导致她们在工作中缺乏积极进取精神,对科研工作产生畏难心理和逃避心理。显然这种观点是不科学的,中国的“居里夫人”吴健雄博士就是一个反驳这种观点的人物。二是女科技人员在智力上所具有的惰性,她们安于现状,满足于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我们发现很多从事教学工作的女科技人员,仅仅满足于传授知识、教书育人的职责:。这也是造成女科技人员成就不如男科技人员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三、充分发挥女科技人员作用的对策与建议
众所周知,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在人才。女科技人员是科技领域的生力军,作为科技队伍中的一个群体,显示了在科技攻关中的巨大能力和作用。重视培养女科技人员,是关系到充分发挥女性在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问题,也是关系到整个妇女地位提高、妇女聪明才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一步施展的问题。在广西这个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营造良好环境,重视女科技人员的地位和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她们的力量,显得尤其迫切。那么,应如何提高女科技人员的地位和充分发挥其作用呢?笔者认为女科技人员要在科研领域“顶半边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改变社会传统观点,给女科技人员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
社会上不少单位不愿接收女性或给她们提供工作岗位,主要是因为女性要结婚生育,会影响本单位或本企业的工作或效益。其实,女性生育也是一项神圣而光荣的任务。再者,女性因生育不能工作的时间最长不超过一年,这对于女性整个工作历程来说并不长。因此,社会要改变观点,给她们提供工作机会。同时,还要为女科技人员提供培养、发展的机会,一是弓进科技尖子,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来讲学,进行学术交流,以催化带动一批女性科技人员的成长;二是把优秀的女科技人员送到好的科研机构去培训进修,以培养出类拔萃的科技人才。
(二)关注和优化女性科研环境
应面向全社会大力宣传女科技人员的突出贡献,肯定她们为科技献身的精神,使她们的劳动得到社会的承认和人们的尊重,引导人们关注女科技人员的成长。在科研工作中,切实发扬学术民主,实现重大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建立男性与女性公平竞争的意识。在聘任、申请课题和经费等方面真正做到“男女平等”。为此,专家呼吁设立一些女性的专项科研基金,以奖励有突出贡献的女性;在同等条件下规定女性占有的比例,这样可鼓励女科技人员去努力争取;制定女性成才制度和政策,建立激励机制,设立岗位进修培训的教育基金;对有成就的年轻女科技人员破格提拔,委以重任。
(三)社会和政府部门应为女科技人员排除后顾之忧
在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改善科研人员生活条件的同时,采取切实措施,在尽可能范围内为女科技人员解决住房、生活服务等问题;建立健全妇女卫生保障制度、后勤保障系统,确保女科技人员身心健康;重视女性在生育期间的福利措施,提供一些法律和政策上的保障,以减少女性科技人员在生育期间的负担;实行家务劳动社会化,使女科技人员能够抽出更多的时间来做她们想做的事情,让她们感受到人人为我的社会温暖,愿意把社会压力、工作压力变成自我压力及前进的动力。
(四)培养女科技人员自尊、自爱、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精神
女科技人员必须克服智力上的惰性,从家庭的圈子里走出来,倍加珍惜干事业的黄金时间,力争“人尽其才,人用其时”,坚信自己有能力、有勇气承担重任,攻克科学难关,彻底抛弃依赖、依附心理及自卑感和胆怯感;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创新提高业务水平和独立工作能力,发扬进取精神,增强竞争意识;要培养适合科学品质的思维,敢于打破传统思维定式,敢于质疑、敢于挑战、锲而不舍,以一种更自信、更智慧、更勇敢的新姿态积极投身于科技事业。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妇女在各个领域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广西大学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唯一的一所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和地方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文章试从广西大学女科技人员基本状况入手,探析她们未充分发挥作用的原因,并从中寻求对策,以利于女科技人员在促进广西乃至全国的科技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广西大学,女科技人员,现状
参考文献
②转引自《中国妇女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社科纵横,1995,(5):84.
[1]柴玉英.中国妇女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I].社科纵横,1995,(5).
[2]安树芬.中国女性高等教育的历史与现状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4]章梅芳,刘兵.我国科技发展中性别问题的现状与对策[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5]肖政.从女性科学家素质特点谈女性科技人才的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4,27(4).
广西农业科技 第11篇
自数字出版崭露头角,广西教育出版社即开始关注、思考、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传统出版转型之路。随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传统出版业在继续深化体制改革方面提出新要求,随着MPR等联结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高新科技成为国家标准,广西教育出版社确定了本社数字化转型发展思路与规划——立足已有产品资源,以MPR技术为抓手,围绕基础教育中心,以内容资源建设为基础,以重点项目为突破口,带动各类数字产品的研发,多方位打好数字化应用基础,实现单纯的教育出版向多元化教育服务转变,实现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升级。
2013年,广西教育出版社把握机遇,申请成为总局第二批MPR试点单位,并为MPR产品出版,构建MPR出版物产品体系,培养、锻炼数字出版人才队伍,进而迈向转型升级之路积极策划、筹备。
一、围绕核心板块,整合现有资源,升级纸质图书
(1)根据幼儿教育要求生动活泼,需要视听结合的特点,选择幼儿园教材《幼儿园多方法读读写写》,应用MPR技术。
(2)针对语言学习用书适合应用MPR技术的特点,选择外语学习用书《词汇漫画书》系列等进行MPR应用尝试。同时,广西教育出版社多年来累积出版了不少面向东盟的外向型产品,其中《东南亚国家语言口语丛书》《新编越南语口语教程》等产品均配磁带、CD或MP3,广西教育出版社对上述产品进行整合升级,拟在重印时推出《新编越南语口语教程》MPR版,后续品种《新编泰国语口语教程》等也拟应用MPR技术。
(3)应用MPR技术,推出有声动漫图书《牛牛和妞妞·土楼探险》,有声手绘旅游地图《厦门恋爱地图》。
二、尝试数字化产品的开发,加速数字出版转型升级
1. 开发外向型产品
东盟国家语言学习类图书是广西教育出版社的特色产品,先后出版了东南亚国家语言辞书《新汉泰词典》《新越汉词典》《新汉越词典》,语言学习图书《新编越南语口语教程》《实用泰国语口语》《实用老挝语口语》等,其中《新越汉词典》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获得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中国非通用语优秀学术成果奖词典类一等奖。
2013年,实施了全媒体出版物《东盟十国实用口语300句》的策划设计和制作,7个语种与中文、英文的互译电子产品目前已完成了框架设计和功能需求。
2. 研发电子教材
组织实施了禁毒电子教材项目。社内人员全程参与策划、设计并制作了小学、中学、高中及教师版“禁毒教育电子教材”,这是全国第一套禁毒电子教材。通过该项目的实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培养锻炼了队伍,也更清楚地了解并认识数字出版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与传统出版物的生产流程的区别,为编辑的转型提供了借鉴。
三、以重大项目带动, 借力MPR技术应用,推动转型升级
2014年,组织申报的《广西教育出版社教育资源MPR整合推广服务工程》被列为2014年度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拟支持项目。项目以MPR技术为抓手,优化整合出版社教育资源,逐步构建独具特色的MPR出版物产品体系,为读者提供增值服务,并在应用MPR技术的过程中培养、建设数字出版人才队伍,逐步实现从单一产品形态向多媒体、复合出版产品形态,从产品提供向内容服务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完成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升级。同时,在构建MPR出版物产品体系过程中逐步建设、完善教师资源数据库,基础教育、民族教育、大众教育等多类MPR出版资源数据库、知识库,在构建信息化课堂,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同时,辐射广西周边部分东盟国家及地区,实现中国出版走出去。
广西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研究 第12篇
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己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意义[1]。建立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机制己经成为全国各地区的共同选择, 也是新时期广西实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 根据区域地域的不同, 其相应的成果转化体制也各有不同。针对广西地区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机制还不健全、尚处于探索和模仿阶段的现状, 新形势下对广西地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必须综合考虑产业化信息、政策、资金、技术、市场需求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2], 对区内科技成果进行快速高效转化。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是实现广西区科技进步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2 广西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为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现实生产力, 维护好科技成果转化各方的合法权益, 加速科学技术进步, 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广西先后成立了“生产力促进中心”、“广西科技信息网络中心”、“广西科学活动中心”、“广西技术市场”和“广西科学器材进出口公司”等并建立了“生产力促进网”、“广西科技信息服务网”、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中国—东盟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网”、“知识产权在广西网”和“广西技术市场KJ365网站”等门户网站群, 有力促进了区内的技术交易市场进步。
自2003年起, 广西科学活动中心、广西技术市场、广西科技创业中心三个单位实行联合经营、统一管理, 先后承担了多项大型科学活动的组织筹备与具体会务工作。据不完全统计, “十一五”以来, 广西共举办和组织参加的各类科技展会40余场次, 在广西每年举办一次的“广西科技活动周”、“深圳高交会”、“北京科博会”和“中国—东盟博览会先进技术展”的四个科技展会和活动中, 共组织了参会企业11580多家, 展示、推介项目和产品21000多项, 促成项目签约1085项, 实现技术和产品交易326.82亿元。“会展模式”已成为广西开展技术转移服务的重要模式。开展技术推介、技术交流、技术转移、科普宣传、科技培训、科技论坛等系列科技中介服务工作, 为广西参与国际国内科技交流、经济合作提供畅通的平台, 为高校院所、科技企业的合作提供配套服务。
广西区内科技成果转化从大体上看已逐步形成规模, 但还存在相应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因科技管理体系不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信息化率不高、平台覆盖面狭窄、区域经济体活跃度不足等方面因素的制约。
3 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
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是一个由科研院所、企业、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构和投融资机构等有机构成的综合性服务系统。同时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引入了市场机制对科技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十一五”期间, 广西加强了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激励企业技术创新, 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通过平台的建设, 填补了广西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领域的空白, 缓解了科技成果转化难问题, 促进了区内科技资源的整合, 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速度, 提升了广西区的自主创新能力[3]。
3.1 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功能
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是一个综合性服务系统, 综合平台情况可将其功能作如下简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具有信息采集、发布和管理功能, 投融资服务功能, 疏通、连接科技成果研发—转化各环节功能, 科技成果展示功能, 技术产权交易功能, 资源整合与共享功能, 一站式配套服务功能。
3.2 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
在调研中发现, 由于地理位置等原因, 广西除一些规模企业外, 工业类中小企业多无专门从事研发的技术人员和团队, 与外界的科技交流较少, 自身的科技接收能力较差, 在与科研机构和高校在进行对接时往往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这就体现了组建中介结构、服务平台的重要性。
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涵盖了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科技会展平台建设、科技合作机制建设、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建设、站点体系建设等多项内容。
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通过构建广西科技成果转化门户网站来完成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该平台集科技咨询与服务、文献检索与科技查新、专利查询、科技培训和公共信息网络服务等功能于一体, 重点搭建具有广西特色行业领域, 借助国家科技成果库的技术成果和科研机构、专家资源, 为企业提供线上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技术交流等公益性服务。
科技会展平台建设。广西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充分利用广西科技活动周、广西发明创造成果展览交易会、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中国—东盟博览会先进技术展、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等科技展会和活动, 不断创新会展模式, 搭建科技会展平台, 为企业、高校、院所的科技产品和技术成果提供专业化的展示、洽谈、对接和交易服务, 大批的科技产品和技术成果通过科技会展平台实现了交易和转移, 走出了区门、国门。
科技合作机制建设。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难题的重要途径是开展区域科技合作, 引进区外科技成果和开展研发合作。广西可以与国内科研院所、著名院校签订科技合作协议, 通过重大决策咨询、产学研合作、成果转移转化、共享科技创新资源等形式, 建立长期稳定全面的科技合作关系, 将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成果引进广西, 对促进广西科技创新, 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完善广西区职能部门的决策咨询制度, 充分发挥科技专家在重大决策中的参谋作用, 推进决策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
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建设。广西具有特有的地理环境, 其毗邻东盟, 开展与东盟国家的合作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广西按照部区会商议题, 推动以“中国-东盟农业科技合作基地”和“中国-东盟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服务网络”为重点内容的中国-东盟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平台建设, 组织开展面向东盟的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先进实用技术成果展览交易、技术培训、科技信息与中介服务等工作, 有效推动我国先进实用技术和产品输出到东盟国家, 促进东盟国家先进技术和品种资源的引进, 为中国-东盟经济合作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与服务。
站点体系建设。建设中国创新驿站广西站点体系, 积极为区域科技创新提供有效、高效的技术转移服务。广西提出了在中国创新驿站的框架下, 集成广西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服务资源, 建设以企业需求为导向, 统一开放、资源共享、网上网下结合、产学研中介服务等各方主体共同参与和协同合作的中国创新驿站广西站点体系, 为区域科技提供“一站式”创新服务, 提升广西的技术转移服务能力和水平, 形成具有广西特色的立体化、网络化、一体化的技术转移服务生态链。至2013年, 已初步建成了由中国创新驿站区域站点、基层站点和广西工作站点构成的中国创新驿站广西站点体系。
3.3 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运作
广西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是以企业为服务对象,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 采取线上对接与线下推广相结合等多种服务模式, 及时掌握企业的发展动态和技术需求信息, 开展技术转移服务工作。
平台的运作主要是依托工作站点内技术信息资源, 项目组成员一对一为企业提供专业技术咨询服务;或者接受企业委托, 开展技术撮合, 从数据库、研发机构或其他企业寻找合适的项目, 把信息反馈给企业, 专人专项为企业的决策提出咨询报告, 推动企业开展线下技术贸易或转移。在一对一服务中搜集企业技术供需求, 及时帮助发布推广。同时通过成果转化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中国技术交易信息服务平台, 长期或定期发布供技术需求信息, 对企业单个或多个技术、产品进行推广;或通过专职人员进行人工定制技术简报等多种方式, 针对企业项目选择适用领域和范围进行撒网式配发、配送。
4 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完善
目前, 广西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还存在的着科技成果数量不足、科技成果质量不能满足区域技术创新需求;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不足, 不能为区域科技创新提供实时、便捷的技术转移服务;技术转移服务队伍不强, 素质不高, 专业化人才稀缺;技术转移机构之间的资源整合利用、协调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 因此在后期的科技成果转化建设中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4.1 完善科技技术市场体系
技术市场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渠道, 因此为了保障并规范科技成果转化的全部过程, 需完善科技技术市场体系。根据广西技术市场发展, 从有形技术市场、网上技术市场、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科技中介服务队伍建设和配套政策等方面, 部署广西技术市场建设工作, 把广西技术市场建设成为运营主体明确、服务体系完善、服务模式创新、创新资源集聚、技术交易活跃、技术成果转化显著, 集“展示、交易、共享、服务、交流”功能为一体的重要平台。创建统一、规范的广西网上技术市场, 以网上技术市场为龙头, 带动建设市、县 (市、区) 建立有形技术市场体系, 带动全区技术市场发展。营造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环境, 调整、更新、完善技术市场体系, 建立协调机制和反馈机制[4]。
4.2 加强技术转移服务队伍建设
加强技术转移服务队伍建设, 健全人才的培养机制, 完善技术中介人员资质认证制度[5]。建立引导和支持高端人才从事技术转移工作的激励政策;建立技术经纪人、科技联络员队伍, 完善技术经纪人和科技联络员管理制度;建立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 开展技术转移公共政策及实务操作、技术市场法规、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等技术转移知识和技能培训;加强技术转移服务人员的学习交流, 对各地、各机构探索形成的新经验和新模式及时加以总结和示范推广。
4.3 加强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建设
目前, 区内相关技术转移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使得多数科技成果得不到很好的转化, 因此需要加强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建设。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建设侧重在高校、院所和社会化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中认定一批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发挥其在专业化、特色化服务方面的优势, 发挥示范引导作用。按照相关文件精神, 建设广西站点体系, 依托站点体系, 集成利用广西科技中介服务资源, 开展以企业需求为导向, 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 跨地区、跨行业、跨领域的技术转移服务工作。
4.4 结合地方实际面向社会需求
广西科技公共服务平台需要依托国家基础条件平台, 并结合区内经济状况、科技产业创新需求展开建设。既要与其他平台衔接, 同时要充分体现广西特色。广西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主要是为区内创新创业提供科技支持和条件保障, 强化满足科技创新需求, 共享社会科技资源, 提供技术服务。平台发展方向主要是科技服务和技术创新。
4.5 职能部门建立健全服务机制
科技成果的转化、技术转移服务都需要良好的运行环境, 因此职能部门应建立健全相关机制, 鼓励、促进和约束成果转化过程。广西财税部门可进一步落实技术交易财税优惠政策的细则, 建立技术合同认定登记信息互通和共享平台, 推进广西技术交易税收优惠政策的全面落实, 促进技术市场的活跃。科技厅可制订《广西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广西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合理的技术转移利益分配机制和技术转移工作激励制度;设立广西技术转移专项资金, 在定期对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进行考核评价的基础上, 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 对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技术转移行为进行补助, 引导和支持其服务行为和能力建设。
5 总结
广西的科技成果越来愈多, 其成果能否转化为实现生产力是广西能否发挥科技中心优势的关键。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既是广西地区成果转化的促进机制, 同时也是成为广西开展科技成果管理以及转化状况进行实时监督的工作机构。通过对广西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建设, 以及后期相关技术的完善, 将会较好的实现广西科技成果的转化。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服务平台是客户了解平台、获得技术服务的一个重要窗口。同时也需要不断收集客户反馈回的信息, 根据平台运行情况, 相应的对平台进行相应的改进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的建设和运营, 除了信息化的服务还需完善科技技术市场体系, 加强技术转移服务队伍建设, 加强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建设, 结合地方实际面向社会需求, 同时有关职能部门建立健全服务机制。
参考文献
[1]车玉琴.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研究[D].沈阳:沈阳理工大学, 2008.
[2]周娇.湖南省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 2013.
[3]李彪, 吴庆海.广州市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及展望[J].科技成果纵横, 2008, (5) :36-38, 45.
[4]孟欣.陕西省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框架思路[J].科技与经济, 2006, (2) :39-41.
广西农业科技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