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古文七步诗的意思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古文七步诗的意思(精选13篇)

古文七步诗的意思 第1篇

煮豆持作羹①,漉豉以为汁②。

萁在釜下燃③,豆在釜中泣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⑤?

版本二

★ 古诗《七步诗》的意思

★ 七步诗古诗

★ 《七步诗》古诗词鉴赏

★ 七步诗的教学设计

★ 分析曹植七步诗

★ 曹植七步诗注释及解释

★ 曹植几岁做的七步诗

★ 曹植《七步诗》原文赏析与翻译

★ 古诗七步诗、长歌行、出塞教学设计

★ 七步书写求职信

古文七步诗的意思 第2篇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注释

①持:用来、用作。 羹(gēng):用肉或策做成的糊状食物。

②漉(lù):过滤。 豉(chǐ):煮熟后发酵过的豆。有版本也作菽(shū)。

③箕(qí):豆茎,晒干后用作柴火烧。

④釜(fǔ):古代的一种锅

⑤煎:煎熬,比喻迫害。

创作背景

在黄初元年(220年)正月,六十六岁的曹操病死,曹丕由太子荣升魏王;在同年十月,汉献帝被迫禅让帝位,曹丕上位,称帝为魏文帝。由于争封太子这段经历让曹丕无法释怀,在他称帝后,他仍对曹植耿耿于怀。他担心这个有学识又有政治志向的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着法子要除掉他。曹植知道哥哥存心陷害自己,可自己无法开脱,只好在极度悲愤中七步之内应声成诗。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杀),应声便为诗帝深有惭色。”

这首诗就是最早就被记录在《世说新语》之中,后来流传的.仅有四句,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概是因为在传播过程中为它是否真出于曹植之手尚难肯定。然《世说新语》的作者去曹魏之世未远,所述自然有一定的依据,而且据《世说新语》中引《魏志》中了也说曹植“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曹操曾试之以《登铜雀台赋》,植援笔立成,而且斐然可观,所以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这样一首好诗也完全是可能的。

七步提高初中学生的作文兴趣 第3篇

根据中学生的这些特点, 每次指导学生作文我都是按下面的步骤进行。

实施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平时要求半学期读一本名著, 每星期上交一回读书笔记。每堂课前抽查一名同学说说自己当天的见闻。作文课上按情景指导、沉心思考、愉快讨论、快乐写作、悉心评改、麻辣讲评、再评改、再指导的模式进行。这七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由认识到实践, 再实践到再认识的过程, 是学生认识水平逐步提高的过程。多年的实践证明学生的写作的兴趣会越来越高, 水平提升的速度会很快。

一、情景指导

老师提出本次作文的要求, 用幻灯片指导本次作文要用到的一种技法。例如:指导一篇写心情的习作, 必须运用心理描写这种描写人物的方法。用幻灯片对心理描写的技法作梳理, 可以直接表达:内心独白;可以形象表达:借用修辞;可以间接表达:景物烘托、神态表现、动作表现、 语言表现。并实际去引导学生去写。再选择一些比较典型的范文让学生大声朗读, 在朗读中让学生整体感受课文内容之后, 引导学生欣赏文章的取材, 尤其是同一主题的文章多找几篇进行比较阅读, 看看表现同一主题可以从哪些不同的角度取材。

二、沉心思考

学生收集本次习作材料后, 根据习作要求对材料进行加工整理, 布局谋篇。也是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悟”的阶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经过分析提炼出符合本次作文需要的好的材料。例如:在指导学生写中秋节习作课上, 首先让学生自己回顾脑海中的中秋节场面。是一家人围着桌子欢声笑语, 共赏明月;是父母都在外打工, 自己冷冷清清在家哭泣;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努力笑着哄我过节。并提出注意事项:1. 仔细观察节日中亲人的动作、语言、神情、服饰。2. 了解他们节日的心情、愿望。 关注亲人的点点滴滴, 能感觉到亲人此时的内心牵挂或满脸笑容的喜悦之情。

三、愉快讨论

他们自由地讨论、争辩, 他们倾听别人的意见, 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们要揣摩别人是如何思考的, 自己又是如何思考的, 差距在什么地方。老师补充此次作文要注意的地方, 运用景物描写侧面烘托自己的情感。如:月色的变化过程。在此过程中, 不但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了提高, 学生的思维能力, 听说能力也相应得到了提高。

四、快乐写作

学生经过前面的指导、思考、讨论都有了自己的想法, 写起来就会聚金会神, 效率倍增。自然兴趣会越来越浓, 作文水平也就逐步提高。

五、悉心评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影响学习效率最大的因素之一。过去, 学生把批改作文看得很神秘, 认为只有老师才能去做, 而现在, 作文由学生自己互相批改, 学生在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兴奋, 认为自己也成了小老师了。出于青少年的好奇, 学生在评改他人的作文时就特别有兴趣, 特别乐意给人家的作文挑毛病, 所以评改时也就特别认真。当然, 在评改时必须提出此次作文评改的步骤和要求。1. 小组成员交换作文本。2. 默看作文第一遍改错字、病句。3. 再看一遍找出优美的语句段落作旁批。4. 找出本次作文的技法要求画线作赏析。如:必须有插叙、线索、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5. 小组评每位学生必须把自己的习作在小组内读一遍。6. 其余组员听读并给该学生下评语、评语围绕这次作文要求下。每个同学都知道, 别人也要评改自己的作文, 也要被人家挑毛病, 找优点写评语, 因此会想方设法按老师的要求, 把自己的作文写得优美一些。

六、麻辣讲评

围绕作文要求学生来讲评典型习作。这是关键的一步。先让学生互评习作, 既训练了学生辨识汉字的能力, 又可以让学生自己看到别人的优点。还可以满足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找到别人的不足。从而悟出写好习作的方法。再让学生讲评, 学生就会亲自感受到自己也能修改文章, 发现别人文章中的优点和不足。也能像老师一样当着全班的面点评习作。再次获得自重的喜悦。就使他明白别人的作文也有不足打消了怕作文的念头。从此他会大胆地说, 大胆地写, 作文水平也就提高了。

七、再评改再指导

老师把学生评改后的作文收上来再作仔细批阅后, 利用课余时间找每一位学生当面指导。以指出学生的优点为主, 作内容和技法的讲解。学生更能感受到来自老师的重视, 还愁学生不卖力写好作文吗?

当然,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和途径远远不只这些。教学生写好作文, 只有让学生的作文兴趣越来越浓, 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也才能取得好的作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庆飞.激发作文兴趣提高写作能力[J].成功 (教育) , 2010 (8) .

鲁迅、郭沫若的“反七步诗” 第4篇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作为胞兄的曹丕闻罢,“深有惭色”。不过,在长期的流传中,这《七步诗》被凝缩为四句: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迨入现代,鲁迅写过题为《替豆萁伸冤》的“反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

我烬你熟了,正好办教席!

这首诗写于1925年6月5日,发表于1925年6月7日《京报副刊》,乃附于杂文《咬文嚼字(三)》中。此诗涉及的历史背景是:1925年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杨荫榆与段祺瑞政府沆瀣一气,专事迫害进步学生。学生忍无可忍,奋起自卫,并由刘和珍、许广平等倡导组织学生自治会,与其展开斗争,是为女师大学生风潮。杨荫榆为了制造舆论,责令其亲信、哲教系代主任汪懋祖于1925年6月2日在《晨报》上发表致全国教育界意见书,极力颂扬杨荫榆功德,指责反杨学生,谓之“今反杨者,相煎益急”;将杨荫榆压迫进步学生,说成是“兄弟相煎”。鲁迅当时在女师大任教。他对受迫害的青年学生深表同情,对杨荫榆之流深恶痛绝,对汪懋祖之辈的奇谈怪论则嗤之以鼻,以其子之矛攻子之盾,撰反七步诗一首,为“豆箕”鸣屈伸冤。诗中的“办教席”,指的是1925年5月7日杨荫榆在北京西安饭店宴请女师大评议员之举;在此宴席中,商议开除刘和珍、许广平等六位学生自治会负责人。汪懋祖当时也出席宴会。

郭沫若也有《反七步诗》云:

煮豆燃豆萁,豆熟萁已灰。

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

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

1943年7月7日,时郭沫若居重庆,中国抗日战争正处相持阶段。郭沫若扬起“以事求是,古为今用”的旗帜,以饱满的激情,冒着“火炉”(重庆素有长江“火炉”之称)盛暑,一气呵成地完成了长达万言的宏文《论曹植》。这首《反七步诗》即附在此文之末。

《论曹植》一文收入作者《历史人物》(海燕书店1947年初版)一书。作者在书前《序》言中,说明自己研究历史人物,“主要是凭自己的好恶”。“我的好恶的标准是什么呢?一句话归宗:人民本位!”因此,作者一面充分肯定曹植在中国文学史上所占的地位,借用钟嵘《诗品》的话,誉为“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另一方面,则指出曹植的多项不足,诸如骄纵任性,恃才傲物,而自《洛神赋》以下数篇作品“摹仿痕迹异常显露”云云。至于历代被人传颂的曹植的神来之笔《七步诗》,郭沫若则认为“过细考察起来,恐怕附会的成分要占多数”。他愤愤不平地写道:“站在豆的一方面说,固然可以感觉到真的煎迫未免过火;如果站在箕的一方面说,不又是富于牺牲精神的表现吗?我因而作了一首《反七步诗》”(《历史人物》第132—13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七步诗全文的意思 第5篇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译文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子汁来做成糊状食物。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它说:我们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的,你又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我呢?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表现了作者对兄弟相逼,骨肉相残不满与厌恶。)

注释

尝:尝试。

持:用来。

羹(gēng):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漉(lù):过滤。

鼓(gǔ):豆。这句的意思是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釜:锅。

燃:燃烧。

本:原本,本来。

煎:煎熬。

相煎:指互相残害全诗,表达了曹植对曹丕的不满。

泣:小声哭泣。

何:何必。

[七步诗简析]

对于七步诗的作者,谢灵运曾这样评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这是说,天下的才能如果是一担(石),曹植一个就占了八斗,八斗为一担。(《释常谈》)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中也说:“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也说:“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辞太华。”可见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华出众,禀赋异常的特点,而最能表现其才华的例子就是这首《七步诗》。

关于七步诗的传说很多,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当了皇帝后,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七步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七步诗》前两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写出“萁”“豆”的尖锐矛盾,及豆萁对豆子的残酷迫害。最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

七步诗的意思及简析 第6篇

关于七步诗传说很多,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皇帝以后,对才华横溢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就是上面这首脍炙人口诗。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据说曹丕听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非凡才华,具有出口成章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七步诗》纯以比兴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豆子,用以制成调味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七步诗》前两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写出“萁”“豆”尖锐矛盾,及豆萁对豆子残酷迫害。最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

反七步诗中豆萁的意思 第7篇

反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熟萁成灰。

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

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

译文

锅里煮着豆子,豆茎在锅下燃烧,等豆子熟透了的时候,豆萁早已化为了灰烬。熟了的豆子变成席上的佳肴,变成灰烬的豆萁则成了田中的肥料。如果不是同一条根长出来的,怎么会愿意牺牲自己为兄弟奉献呢?

创作背景

诗写于1943年7月7日,当时郭沫若居重庆,抗日战争正处相持阶段,“大后方”的文坛上,有一股“厚古薄今,尊崇先人”的风气,但郭沫若敢于迎流而上,翻起“以事求是,古为今用”的旗帜。为此,“有点历史癖”的郭沫若,以饱满的激情,冒着巴蜀盛暑,一气呵成地写作了长达万言的史论宏文《论曹植》,这首《反七步诗》即附在此文之末。作者在书前序言中,说明自己研究历史人物,“主要是凭自己的好恶,我的好恶的标准是什么?一句话归宗:人民本位!”在此标准和原则的指引下,作者对于曹植,一面充分肯定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所占的地位:另一方面,则指出他的多项不足,诸如骄纵任性,恃才傲物。至于历代被人传颂的曹植的神来之笔《七步诗》,郭沫若则认为“过细考察起来,恐怕附会的成分要占多数”。他愤愤不平地写道:“站在豆的.一方面说,固然可以感觉到萁的煎迫未免过火;如果站在萁的一方面说,不又是富于牺牲精神的吗?

作者介绍

七步诗曹植意思 第8篇

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注释

尝:尝试。

持:用来。

羹(gēng):用肉或菜做成糊状食物。

漉(lù):过滤。

鼓(gǔ):豆。这句意思是把豆子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茎。

釜:锅。

燃:燃烧。

本:原本,本来。

煎:煎熬。

相煎:指互相残害,全诗表达曹植对曹丕不满。

泣:小声哭泣。

何:何必。

译文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子汁来做成糊状食物。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它说:我们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你又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我呢?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萁跟豆来比喻同父共母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哥哥残害弟弟,表现作者对兄弟相逼,骨肉相残不满与厌恶。)

赏析

此诗纯以比兴手法出之,语言浅显,是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通过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现象,抒发曹植内心悲愤。

附:曹植简介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于东武阳(今山东莘县),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画眉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曹植散文同样亦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特色,加上其品种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评价。《诗品》作者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作为《诗品》全书中品第最高诗人、中国诗歌抒情品格确立者,在诗史上具有“一代诗宗”历史地位。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才气逼人

初平三年(192年),曹植出生于东武阳。曹植是曹操与卞夫人所生第三子(卞夫人为曹操生了四个儿子:丕、彰、植、熊)。当时曹操在北方尚未站稳脚跟,缺乏固定根据地,家属常随军行止,因此幼年曹植同众多兄弟们一样,是在戎马倥偬生活中度过。这种戎伍生活一直到建安九年(2),曹操击败了劲敌袁绍集团,攻克了其经营多年邺城(今河北临漳),方才有所改变。

曹植自小非常聪慧,才十岁出头,就能诵读《诗经》、《论语》及先秦两汉辞赋,诸子百家也曾广泛涉猎。他思路快捷,谈锋健锐,进见曹操时每被提问常常应声而对,脱口成章。曹操曾经看了曹植写文章,惊喜问他:“你请人代写吧?”曹植答道:“话说出口就是论,下笔就成文章,只要当面考试就知道了,何必请人代作呢!”

再加之性情坦率自然,不讲究庄重仪容,车马服饰,不追求华艳、富丽,这自然很合曹操口味。渐渐地,曹操开始把爱心转移到曹植身上。

建安十一年(2)八月,15岁曹植第一次随父东征海贼管承到达淳于(今安丘东北)。

建安十二年(2)一月回师邺城,他在《求自试表》中所说“东临沧海”即指此事。九月,16岁曹植随父北征柳城(今辽宁朝阳),他在《求自试表》中说“北出玄塞”即指此行,《白马篇》就是曹植对此期间随父征战写照。

建安十三年(2)七月,17岁曹植随父南征刘表至新野,后又随父与孙权战于赤壁。

建安十四年(2),曹植随父征战第一次回到家乡亳州。

太子之争

建安十五年(2),曹操在邺城所建铜雀台落成,召集了一批文士“登台为赋”,曹植也在其中。在众人之中,独有曹植提笔略加思索,一挥而就,而且第一个交卷,其文曰《登台赋》。从此曹操对曹植寄予厚望,以为他是最能成就大事人。

建安十六年(2)秋,刚行冠礼曹植暂时告别了在邺城宴饮游乐、吟诗作赋优游生活,慨然请缨,随父西征。一路上跋山涉水,晓行夜宿。当西征大军辗转到帝都洛阳时,曹植被眼前一幕惊呆了:饱受战火洗劫,洛阳城往日繁华消逝得无影无踪,到处都是残垣断壁,荆棘丛生,昔日气势雄浑皇宫已成一片废墟,湮没在杂草间,片片黄叶满城乱舞。满腔热血曹植怀着一颗立功垂名心,随西征军离开洛阳,继续向西进发。经过一年多兼并战争,西部最终结束了一盘散沙混乱局面,迎来了它稳定与安宁。凯旋曹植不久即被封为临淄侯。

在邺城时期,有一件对曹植来说是至关重要、并影响到他一生事,这就是世子之争。

建安十九年(2),曹植改封临淄侯。这一年,曹操东征孙权,令曹植留守邺城,告诫他:“当年我担任顿邱令时候二十三岁,回想起那时候所作所为,至今都不曾后悔。如今你也是二十三岁,怎能不发奋图强呢!”曹植既因为有才而受宠,丁仪、丁廙、杨修等人便都来辅佐他。曹操有些犹疑,好几次几乎要立曹植为太子。然而,曹植文人气、才子气太浓,常常任性而行,不注意修饰约束自己,饮起酒来毫无节制,做出几件让曹操很是失望事。

尤其是在建安二十二年(2),他在曹操外出期间,借着酒兴私自坐着王室车马,擅开王宫大门司马门,在只有帝王举行典礼才能行走禁道上纵情驰骋,一直游乐到金门,他早把曹操法令忘到九霄云外去了。曹操大怒,处死了掌管王室车马公车令。从此加重对诸侯法规禁令,曹植也因此事而日渐失去曹操信任和宠爱。十月,曹操召令曹丕为世子。从此,曹植告别了昂扬奋发人生阶段,陷入难以自拔苦闷和浓浓悲愁中。

建安二十四年(2),曹仁为关羽所围困,曹操让曹植担任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带兵解救曹仁。命令发布后,曹植却喝得酩酊大醉不能受命,于是曹操后悔,不再重用他。

曹植怎么死?

古文七步诗的意思 第9篇

题七步廊

作者:韦庄朝代:唐体裁:七绝 席门无计那残阳,更接檐前七步廊。

古文七步诗的意思 第10篇

讲古文联句

作者:皎然  朝代:唐  体裁:联句   帝出于震,文明始敷。--潘述

山岳降气,龟龙负图。--裴济

爰有书契,乃立典谟。--皎然

先知孔圣,飞步天衢。--汤衡

汉承秦弊,尊儒尚学。--潘述

百氏六经,九流七略。--裴济

屈宋接武,班马继作。--皎然

或颂燕然,或赞麟阁。--汤衡

降及三祖,始变二雅。--潘述

仲宣闲和,公干萧洒。--皎然

士衡安仁,不史不野。--皎然

左张精奥,嵇阮高寡。--汤衡

暨于江表,其文郁兴。--汤衡

绮丽争发,繁芜则惩。--潘述

词晔春华,思清冬冰。--潘述

景纯跌宕,游仙独步。--汤衡

青云其情,白璧其句。--汤衡

灵运山水,实多奇趣。--潘述

远派孤峰,龙腾凤翥。--潘述

陶令田园,匠意真直。--皎然

春柳寒松,不凋不饰。--皎然

江淹杂体,方见才力。--汤衡

拟之信工,似而不逼。--汤衡

鲍昭从军,主意危苦。--潘述

气胜其词,雅愧于古。--潘述

隐侯似病,创制规矩。--皎然

时见琳琅,惜哉榛。--皎然

谢x秀发,词理翩翩。--汤衡

孤标爽迈,深造精研。--汤衡

惠休翰林,别白离坚。--潘述

有会必惬,无惭曩贤。--潘述

吴均颇劲,失于典裁。--皎然

竟乏波澜,徒工边塞。--皎然

彼柳吴兴,高视时辈。--汤衡

汀洲一篇,风流寡对。--汤衡

何逊清切,所得必新。--潘述

缘情既密,象物又真。--潘述

江总征正,未越常伦。--皎然

时合风兴,或无淄磷。--皎然

二杜繁俗,三刘琐碎。--汤衡

陈徐之流,阴张之辈。--汤衡

伊数公者,阃域之外。--潘述

古文经学的意思 第11篇

经学中研究古文经籍的学术流派。与“今文经学”相对。古文经,指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儒家经书。始皇焚书期间,民间儒生将一些古文经书埋藏起来,至汉代前期,相继发现,如景帝时,河间献王以重金在民间征集所得古文经书,以及武帝时鲁恭王从孔子故宅壁间所发现的古文经籍。诸王等先后献给朝廷,藏于秘府。今文经,则指汉初由老儒背诵,口耳相传的经文与解释,由弟子用当时的隶书(今文)记录下来的经典。至哀帝时,刘歆领校秘书,发现古文经不但文字与当时立于学官的博士本有异,而且有的博士本定为今文经。他指责今文经为秦代焚书之余,残阙不全。基于此,刘歆请立古文经《毛诗》、《左传》、逸《礼》于学官。因遭到太常博士群起反对,刘歆离开京都。西汉末,王莽欲篡权,提出“王田”的主张,要将土地收归国有,利用《周礼》关于井田制的说法,以为现论依据。

《周礼》属古文经,古文经学地位因得以提高。平帝时,立五个古文博士,以与今文经学对抗。东汉初,刘秀利用谶语巩固政权,即位后,倡今文,废古文。谶纬之风影响了东汉经学的今古两派。中叶以后,古文经学压倒今文经学,著名古文经学大师如大卫宏、贾逵、马融、许慎等,以学术取高官。或有门弟子几千人,势力极盛。古文经学斥责今文经学附会谶纬的妖妄,强调文字训诂对于治经的重要性。为了准确解释儒家经书,古文经学者对文字、音韵、训诂作了精深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学术观点,撰为著述,如齐歆认为“六书”是汉字造字的基本法则,扬雄著《方言》,许慎著《说文解字》等,皆有相当程度的科学性,至今仍为理解古代文化典籍的钥匙,受到学者的重视。至东汉末,儒学大师郑玄以古文经学为宗,兼采今文之说,综合两派,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唐代,太宗诏使国子祭酒孔颖达统一异说纷纭的南北经说,撰定《五经正义》一百八十卷,使明经取学者屏弃今古文的门户之见,自出亲意,宋人抛开旧注,直接往经文中寻求义理,敢于怀疑和独立思考,遂成为“宋学”。

明代经学衰弱,少有建树。直至清代,乾嘉学者所用方法,称为“汉学”、“朴学”,无论吴派、皖派、扬州学派,皆与古文经学为近。惟常州学派上承汉代的今文经学,依据《公羊传》及董仲舒、何休等人著作,借阐发孔子“微言大义”表达自己的历史哲学和政治态度,影响及于龚自珍、魏源、康有为等思想家。古人以后,经学今古文之争遂告结束。然作为不同的治学方法与对待古代思想文化典籍的不同态度,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的影响并未结束。

古文顾的意思是什么 第12篇

<动>回还;返回。《屈原列传》:“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

<副>只是;不过。《荆轲刺秦王》:“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缱绻是什么意思在古文中怎么用 第13篇

缱绻是什么意思在古文中怎么用

1、牢结;不离散。纠缠萦绕;固结不解

①《说文新附》缱绻不相离也

②无纵诡随,以谨缱绻《诗大雅》

③缱绻从公,无通内外《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④《诗大雅民劳》:“无纵诡随,以谨缱绻。”

⑤马瑞辰通释:“缱绻即紧絭之别体。”

⑥高亨注:“缱绻,固结不解之意。”

2、引申为不离散。

①《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缱绻从公,无通外内。”

杜预注:“缱绻,不离散也。”

②晋潘岳《为贾谧作赠陆机》诗:“昔余与子,缱绻东朝。”

3、情意深厚、缠绵,形容感情恩爱深厚

①唐 白居易《寄元九》诗:“岂是贪衣食,感君心缱绻。”

②宋王安石《解使事泊棠阴时三弟皆在京师》诗:“久留非可意,欲去犹缱绻。”

③明刘基《送黄叔旸归金华觐省》诗:“赠诗慰缱绻,俛仰空徘徊。”

④清纳兰性德《与顾梁汾书》:“缱绻之情,兄固有之,弟亦何能不尔也。”

⑤望江汉兮濩渃,心~兮伤怀《楚辞九思疾世》注:此句有争议,另有认为是:“望 江汉兮濩渃,心缱绻兮伤怀。”两种版本在《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中都有出现。

⑥临当背面时,裁诗示~韩愈《赠别元十八协律》

⑦少尽~唐李朝威《柳毅传》

⑧以后对饮对唱,缠绵~《红楼梦》 [1]

⑨追忆往日~《千年缘》 [2]

4、弯曲,屈:~领

5、引申为结交

①清金人瑞《桃源行》:“父老十数引儿童,笑迎生客相缱绻。”

②清陆次云《圆圆传》:“ 圆圆 曰:当世乱而公无所依,祸必至,曷不缔交於吴将军,庶缓急有藉乎?’ 畹 曰:斯何时,吾欲与之缱绻,不暇也。’”

6、特指男女恋情

①唐元稹《莺莺传》:“留连时有恨,缱绻意难终。”

②清赵执信《谒金门赠金仙》词:“谁送暗香来枕畔,顿成新缱绻。”

③欧阳予倩《孔雀东南飞》第五场:“叫郎君多谢你深情缱绻,用什么表心中的万语千言!”

7、引申为幽会

①宋陆游《避暑漫抄》:“不过执衣侍膳,未尝得一缱绻。”

②《红楼梦》第十六回:“﹝秦钟﹞又与智能儿几次偷期缱绻,未免失於调养。”

8、指夫妻关系

①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七:“天须开眼!觑了俺学士哥哥,少年登第,才貌过人,文章超世,於人更美满。却教我,与这匹夫做缱绻?”

②元关汉卿《四春园》第二折:“你则为鸾交凤友,更和这燕侣莺俦,则为俺爷毒害,分缱绻,折绸缪。”

③明朱有炖《香囊怨》第二折:“常言道夫乃是妇之天,若成了欢娱缱绻,尽今世永团圆。”

9、通用法

如:1.动词:他们俩的感情犹如缱绻在一起的枝条,难分难舍。

2.形容词:缱绻的感情最令人难以忘怀。

含有“倦”字的词语有哪些

倦 juàn【释义】 ①|困倦。②厌烦:厌倦|诲人不倦|孜孜不倦。

倦笔

倦容

倦响

倦程

倦厌

倦劳

倦懒

倦乏

倦尾赤色

倦令

倦惮

倦怠

倦目

倦惫

倦听

烦心倦目

笃学不倦

笔倦

亹亹不倦

朝夕不倦

好学不倦

诲人不倦

闷倦

惫倦

孜孜无倦

解倦

昏倦

耄倦

烦倦

马疲人倦

精疲力倦

娓娓不倦

孳孳不倦

倦飞

倦困

倦闷

倦致

倦旅

倦局

倦魔

倦妆

倦政

倦客

倦色

倦谈

倦路

倦眼

倦盹

倦游

倦憩

倦午

倦出

倦慵

倦败

倦意

倦略

倦勤

倦世

倦苦

倦鸟

倦极

倦烦

倦鸟知还

秘倦

懈倦

怠倦

乏倦

孜孜不倦

乐此不倦

骄倦

退倦

笃志不倦

猒倦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拘倦

忘倦

劳倦

鞍马劳倦

疲倦

厌倦

余倦

羁倦

衰倦

诲而不倦

迷倦

乐善不倦

困倦

醉倦

罢倦

勤倦

饥倦

慵倦

力学不倦

谆谆不倦

终日不倦

筋疲力倦

古文七步诗的意思

古文七步诗的意思(精选13篇)古文七步诗的意思 第1篇煮豆持作羹①,漉豉以为汁②。萁在釜下燃③,豆在釜中泣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