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观测与记录范文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观测与记录范文(精选9篇)

观测与记录 第1篇

1 数据来源

根据濮阳市五个县气象局2006-2009年自动站报表统计, 自动站观测异常记录:缺测占50%, 跳变占43%, 阶越式变化占7%。造成观测记录异常的原因主要有:传感器故障、更换校准仪器、维护不当、雷击等。

2 缺测

自动观测记录缺测多是因气象要素传感器或采集系统出现故障, 致使某一个或多个时次、某一个或多个要素数据缺测。自动观测记录缺测, 是一幕了然的, 其总的处理原则是:某一正点数据缺测 (风、降水量除外) , 优先考虑用正点前后10分钟接近正点的记录来代替 (正点前10分钟数据优先于正点后10分钟数据) , 其次是用人工观测数据代替, 最后用前后正点数据内插求得;若连续两个或以上定时数据缺测时, 不能内插, 按缺测处理。

实例1:某一般站2008年7月12日21时14分13日1时48分全部要素数据缺测。

原因分析:由于自动站采集器、计算机串口遭雷击所致。

处理方法:缺测时段 (22-02时) 的降水量用02时人工补测值20.5m m累计量代替, 其余要素均按缺测处理。

依据“若连续一个以上时段记录不正常或缺测, 而不正常或缺测时段的降水量为累积量时, 在不正常或缺测的起始时段输入“A", 中间时段录入"-", 终止时段输入累计降水量”。其具体操作步骤:打开测报软件的逐日地面数据维护, 在第3页“风/时、分钟雨量”的每小时雨量栏中, 22时输入“A”, 23、24、01时内录入“-”, 02时录入20.5。

3 跳变

自动观测记录跳变是指某个气象要素在某个时刻虽然有数据, 但该数据瞬间偏离变化趋势, 之后又迅速恢复到该要素原来的正常变化趋势。由于记录跳变不改变要素曲线的整体、连续变化趋势, 因此容易发现和识别。气温、气压、相对湿度、地温、降水记录都可能因电源干扰、雷电干扰、传感器变性、接触不良等原因产生跳变。

当记录出现跳变时, 首先应根据该数值的演变情况、是否有天气系统影响、相关要素的变化及人工观测记录等, 分析跳变数据是正常, 还是野值。如是野值必须删除, 然后判断野值是否影响日极值, 如能判定日极值不会出现在该时段内, 则日极值从其它正常时次记录中挑取;不能判定是否出现在该时段内时, 则从自动站已有的时极值和人工观测值或从自记纸中挑取的日极值二者中挑取, 若日极值为人工观测值或自记纸挑取的值, 则日极值出现时间作缺测处理, 如无人工观测记录, 则日极值从实有的自动站时极值中挑取。

原因分析:因维护温湿度传感器方法不当造成的, 确定15时13-24分气温分钟数据、15时14-24分湿度分钟数据为野值。

处理方法:删除气温、湿度分钟数据野值。因气温野值影响日最高气温, 则日最高气温从实有的自动站时极值中挑取, 为3.6℃, 时间12时59分。

4 记录阶越式变化

自动观测记录的阶越式变化是指从某一时间开始, 数据突然增大或减小到一个新的起点, 并从此点以后的变化趋势仍符合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气温、气压、地温要素可能产生记录阶越式变化。对这些阶越式变化数据的处理必须慎重, 要参考分钟数据的变化, 不能轻易删除。

原因分析:深层地温接线盒内320厘米地温传感器接线无松动、套管内无积水, 与周边台站同要素相比较, 均无此类情况, 判定为传感器故障。

处理方法:与省局审核员结合, 删除24日8时-25日11时320厘米地温变化不稳定数据, 按缺测处理。

5 结论

1) 某一正点数据缺测 (风、降水量除外) , 优先考虑用正点前后10分钟接近正点的记录来代替 (正点前10分钟数据优先于正点后10分钟数据) , 其次是用人工观测数据代替, 最后用前后正点数据内插求得;若连续两个或以上定时数据缺测时, 不能内插, 按缺测处理。

2) 分析跳变数据是正常, 还是野值, 如是野值必须删除。

3) 为确保自动站处于稳定状态, 除了工作仔细认真外, 平时加强维护, 对规范、规定、操作手册等要熟练掌握, 这样才能减少、避免异常数据的产生, 即使出现异常, 也能及时发现处理。

6 日常维护经验总结

1) 气压传感器应避免阳关的直接照射和风的直接吹拂, 尤其是配备空调的值班室, 其空调不能正对气压传感器, 距离应在1.5m以上, 也不应安置在火炉、门窗旁。

2) 温湿度传感器产生故障多是因长期处在高湿的环境中, 防尘罩内的滤纸受潮形成了罩内高湿小气候, 所以在多雾 (且雾持续的时间较长) 、多雨湿度较大时, 应注意气温、湿度的变化。在冬季应及时将百叶箱顶、箱内和壁缝的雪、雾凇扫除干净。

3) 为避免采集器及微机遭雷击, 发生雷暴时, 切断市电, 在非正点时刻, 可暂时关闭计算机、通讯线路、拔掉采集器到计算机的电缆, 但即将到正点时要启用计算机和通讯线路。

4) 由于自动站处于24小时不间断工作状态, 根据计算机的状况, 定时重启计算机, 以免计算机死机。

摘要:通过对濮阳地区ZQZ-CII型自动站2006~2009年年报表备注栏异常记录情况进行了分析, 将自动观测异常记录按其表现形式分为缺测、跳变和阶越式变化三种。根据自动观测异常记录的分类针对性的给出其处理方法, 为自动站日常数据维护提供了经验。

关键词:自动站,异常数据,处理方法,原因,维护经验

参考文献

[1]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技术问题综合解答 (第1号) , 2005.

观测与记录 第2篇

报表审核中应注意人工站与自动站观测正点记录的时间差

自动站的所有正点观测要素是在正点后00分进行数据采样,00-01分完成自动观测项目观测,而人工站正点观测时间为正点前1~15 min,因此,二者存在“时间差”.当天气变化剧烈时,自动站和人工站气象要素观测值常存在误差.针对具体事例,分析了某地由于观测“时间差”造成的`温度差异,同时指出各种要素均可能存在此种差异.不同地区气候背景不同,由观测“时间差”造成的差异亦不同.

作 者:蔡冬梅 程相坤 Cai Dongmei Cheng Xiangkun 作者单位:大连市气象局,辽宁,大连116001刊 名:气象与环境科学英文刊名: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年,卷(期):32(z1)分类号:P412.1关键词:自动站 人工站 差异 温度 数据

谈地面观测中大风记录处理与编发报 第3篇

1 测风仪器

测量风的仪器主要有EL型电接风向风速计、EN型系列测风数据处理仪、海岛自动测风站、轻便风向风速表、单翼风向传感器和风杯风速传感器等。主要分析人工站EN型系列测风数据处理仪和自动站的轻便风向风速表、单翼风向传感器和风杯风速传感器获得的大风资料。

2 大风的观测及记录

按照大风采集数据文件规定, 终止时间在风速达到17.0m/s后, 又小于17.0m/s并持续15min报终止时间, 大风结束时间应为“终止时间”减去15min[3,4]。人工站EN型系列测风数据处理仪大风开始时间为代号8888+当时的时间, 大风结束时间为4444+当时的时间-15min。CAWS600型自动站的大风查询操作方法为:先打开自动气象站监控软件, 点击数据查询, 再点击大风资料查询窗口。例如, 屏幕显示大风开始时间为2009年12月4日14时1分, 大风结束时间为14时 (17-15) 分。应记录大风持续时间为14时1分开始至14时2分结束。

3 大风的编报

一是人工编报。出现大风时, 将第1次达到大风时的风向、风速及出现时间, 输入到地面测报软件中的“观测编报 (E) ”, 下拉菜单点击“重要天气报”, 将时间改为大风出现的时间, 并将风速、风向分别输入到相应栏内, 其中风速有1位小数编报, 校对无误后就可以发报。二是自动站编报。当自动站达到大风时, 在1min之内且数据未刷新时点出重要报窗口, 会显示当时的大风数据, 即风向、风速及出现时间, 但是如果超过1min后或数据刷新后才点击出重要报窗口时, 该窗口的数据和大风出现时间就不是当时的大风数据了, 要人工将时间改为大风出现时的时间, 风速、风向改为大风出现时的相应数据, 若数据未显示出来的要人工输入。三是续报。大风报发出后, 若又出现≥24.0m/s的大风时要发续报, W0此时为0。若使用测报软件编报的, 程序会自动判断;若人工编报的则需要编报人员自己判断。大风现象是1个过程只发1次大风天气报和续报 (不管持续时间有多长) , 没有出现就不发, 出现就得发。四是大风编报特殊规定。在一般情况下, 当大风出现后, 重要天气报应在10min之内发出。若大风和冰雹同时出现时, 应在重要报中同时输入大风数据和冰雹直径, 再编报发报。若大风和冰雹先后出现, 第1种重要报还未发出, 合并发1份重要天气报, 此时的0段GGgg (出现时间) 编报最后一种现象达到标准的时间, W0编报0。在编发2时、8时、14时、20时天气报或天气加密报时, 整点前30min内 (31分以后, 包括31分) 出现的重要天气不再单独发重要报, 可以合并到天气报、天气加密报中。

4 大风灾害的调查和记录

大风是较为常见的灾害性天气, 常常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因此, 当大风在本地范围内造成灾害时, 应迅速进行调查, 并及时在气薄-1纪要栏中记载, 同时上报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调查内容包括影响的范围、地点、时间、强度变化、方向、路径、受灾范围、损害程度等。例如, 1993年4月9日, 11级大风瞬间将北京火车站前近100m的巨大广告牌连同基础墙刮倒, 造成2人死亡、数十人受伤的悲剧。1997年3月25日15时40分左右, 云南省开远市城区天空布满乌云, 在电闪雷鸣、暴风骤雨的猛烈袭击下, 市西路南段40多株行道树被9级大风 (风速23m/s) 吹折刮倒, 几辆正在行驶的机动车被倒下的树干砸中, 6人受伤;1辆载有2名乘客的三轮摩托车被倒下的一株树砸中, 2名乘客因伤势严重不幸身亡。因此, 做好大风灾害调查和记录, 取得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可以为气象服务、防灾减灾及灾害评估提供事实依据。

摘要:详细介绍了测风仪器、大风现象的记录与重要天气报的编发方法, 并对调查记录大风灾情上报内容加以说明, 以期指导地面大风观测工作。

关键词:大风观测,记录处理,编报,地面观测

参考文献

[1]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3.

[2]王辉, 李勇增, 马祖胜, 等.龙川县大风观测记录特征及测报策略[J].广东气象, 2009, 31 (4) :65-66.

[3]张维胜.走出大风观测的误区[J].内蒙古气象, 2007 (5) :14.

观测与记录 第4篇

软基分层沉降观测记录表

编号:

工程名称

分项工程

合同段

施工单位

检测范围

公路等级

监理单位

检测单位

检测依据

观测日期和时间

标尺与孔口间距离

天气

测头长度(测头绕线至卷尺零点间距离)

mm 基点高程 mm 测点号

测点 编号 标尺读数(㎜)

测 点 至孔口 距 离(mm)

测 点 高 程(mm)

次 测

点 高

程(mm)

测 点 沉 降(mm)

点 间

距(mm)

点 间

压 缩 量(mm)

备注 1 2平均

自检意见

监理意见

测量:

复核:

观测与记录 第5篇

年报虽然制作简单, 但每年发生的错误较多, 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台站每年才制作一次, 积累的经验不足;另一方面, 台站新手较多, 人员变动频繁, 预审人员几乎年年更换;再者, 采取的方法和步骤不完善, 缺乏严密性。因此, 导致了年报表的质量一直得不到保证。本文将从制作年报的技术需求出发, 手把手的讲解年报的制作、审核, 并根据自己多年从事审核的经验, 分析年报表中常见的错情, 希望对台站以后工作能起到很好的促进, 从而达到提高年报表质量的目的。

1 年报的制作

下面以制作2013年商丘睢县自动站 (58001站) 的年报为例, 详细说明年报的整个制作过程。

1.1 年报的数据部分

(1) 建立目录“58001”。将该站2012年7月-2013年12月共18个月的经过省级质量控制审核后的A、J文件 (质量控制码部分为“009”) 复制到“58001”目录下, 如果不使用18个月的月报数据, 将会导致初终日数挑取错误。

(2) 处理非正常时段的降水。查看2013年1-12月份的A文件备注, 如果存在雨量传感器堵塞后人工疏通, 自动站记录的过程总量与人工雨量筒观测的量的差值百分率与其它正常时相当而按正常处理的, 即分钟降水中存在非自然降水的情况, 作年报时应该临时删除这个时段J文件中的分钟雨量, 避免参与时段最大降水量的挑取。

(3) 打开地面测报业务软件OSSMO 2004, 选择“数据维护”-“Y文件维护”, 在对话框中运行“加载文件”。

(4) 点击“确定后”即可生成Y文件, 然后修改传输日期, 打开“云量/降水 (总量、各级日数、时段最大量) ”选项, 选中窗口下方的“从J文件挑取时段最大降水量”, 挑选完毕后存盘退出, 年报Y文件的数据部分即制作完成。

1.2 备注栏、纪要栏和气候概况栏内容的制作

(1) 使用自己开发的“附加信息提取”软件, 加载2013年01-12月文件后, 把所有纪要栏、气候概况、备注信息全部提取出来 (见图1) 。

(2) 编辑“备注.txt”内容, 只保留与年报有关的备注信息, 其余全部删除。

(3) 编辑“概况.txt”内容, 只保留气候概况、纪要栏内容, 其余全部删除。

(4) 打开地面测报业务软件OSSMO 2004, 点击“数据维护”-“Y文件维护”, 选择刚才生成的“Y58001-2013.TXT”文件。把“概况.txt”的内容, 结合当地气候评价, 按照“主要天气气候特征、异常气候现象、重要灾害性关键性天气及影响、持续天气的不利影响、本年天气气候综合评价”五类进行综合后填入“天气气候概况”相应栏内。

(5) 把“备注.txt”的内容, 按照备注类别分别填入相应栏内。备注类别有两类, 一类是“气象观测中一般备注事项”, 要按照时间顺序填入相应栏内;涉及台站参数环境变动的, 称之为“有关台站沿革变动备注事项”, 要严格按照《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和记录簿表格式》的规定进行填写。

1.3 现用仪器栏内容的制作

(1) 根据保存的现用仪器检定证, 按照“规格型号、号码、厂名、检定日期”填入相应栏内。

(2) 检查备注栏中有关仪器的备注内容, 最后一次更换的仪器是否与“现用仪器”栏一致, 不一致的要查清原因, 逐一修改。

(4) 将上年度年报的“现用仪器”栏与本年度年报的“现用仪器”栏进行对比, 检查现用仪器栏中不一致的仪器是否都有备注?年内没有更换过的仪器 (无该仪器的备注) , 两年的年报中是否一致?对不一致的要查清原因, 然后修改。对月报表中更换仪器漏备注的, 要同时进行修改, 并进行逐级更正 (见图2) 。

1.4 封面内容的检查修改

年报封面内容来自于当年12月份的封面数据, 因此, 若修改了12月份的封面内容, 一定不要忘修改年报封面。

2 年报表的审核

年报的审核主要有两部分:第一, 数据部分;第二, 附加信息部分。根据手中的数据, 用上述方法自己来做各站的年报, 然后用对比软件 (Win Merge软件) 跟台站上报的年报进行对比。

2.1 年报数据部分的审核

(1) 对台站上报的Y文件进行计算机审核和省级维护。

(2) 根据年报数据文件格式, 检查Y文件数据结构是否符合要求, 有无修改软件产生的问题。

(3) 自己生成各站Y文件, 并与台站上报的Y文件数据校对。校对方法:按各站人工、自动分别建立目录, 将上年度下半年和本年度全年数据文件分别拷贝到相应目录下, 用测报软件OSSMO 2004生成各站Y文件;用对比软件对比生成的Y文件和台站上报的Y文件数据, 查找数据不相同的原因。

(4) 校对数据的时段雨量, 审查15个时段最大降雨量的合理性。从两个方面审查, 首先采取反向法:根据挑取的各时段年最大降水量的时间, 去查当天的自记雨量数据, 是否存在错误, 是否存在缺测处理不当;然后采取正向法:根据各月一日最大降水量, 挑选出几个最大的日子, 根据该日自记雨量数据, 判断是否比挑选的时段雨量还要大。

(5) 根据风的统计数据, 审查该站风仪器是否存在问题。

2.2 年报附加信息部分的审核

(1) 用全面所述方法提取本年度全年逐月纪要、概况和备注内容, 并与台站上报的年报概况、备注内容核对。

(2) 根据各要素缺测情况, 分析对年值是否产生影响, 是否需要备注。

(3) 根据备注和上年度年报的现用仪器情况, 核对本年度现用仪器栏。使用文本对比软件, 对比本年度台站上报的Y文件与上年度审核后的Y文件的现用仪器部分, 查看有无备注错误或仪器填写错误的情况。也可以发现月报当中更换仪器漏备注的问题。

(4) 用气候概况程序生成本年度各月和全年气候概况, 检查上报的气候概况中的数据是否正确、是否错、漏主要气候事件。

3 审核中常见的问题

其一, 使用的数据错误。应该用当年12个月的和前一年7-12月共18个月的月报数据来作, 个别站还只用当年12个月的月报数据, 导致初终日挑取错误。另外, 个别台站制作年报所使用的数据非省级审核后返站数据, 导致数据部分出现错误。

其二, 有些仪器连续几个月运行不正常, 影响年报表数据却没有备注。例如:因风仪器故障致自记风风向连续一个或几个月不正常, 缺少某几个风向;地温传感器套管进水, 影响当月或下个月的数据等情况年报备注中应加以说明。

其三, 气候概况中的年平均气温、年总降水量、年日照时数数据计算错;漏输入主要气候事件;气候概况描述简单, 不能体现全年气候变化的特点等情况。

其四, 仪器号码、检定日期错误、漏输。对于平行观测的第一年, 现用仪器应该录入人工观测仪器。第二年应该录入自动站站仪器。总之, 台站如有不同规格型号的仪器同时观测时, 只录入用作正式记录的观测仪器的规格型号等。

其五, 以20时为日界, 分不清是当日还是次日。在地面气象观测的日界中, 日照以日落为日界, 其余项目均以北京时20时为日界。因此, 6月13日20时以后更换仪器时, 前面的日期不能再注明是13日, 而应该是14日。这在月报表中已纠正过, 年报表中仍经常出现。

其六, 影响日照的障碍物。若达到“障碍物”的标准 (基准、基本站距高比小于10, 一般站障碍物距高比小于8) , 则在“有关台站沿革变动情况记载”相应日期加以说明, 而不能仅在“一般备注事项”中简单描述一下而已。

通过对年报表的审核, 不仅可以发现年报表中的错情, 而且可以发现过去月报表中发现不了的情况, 如台站更换仪器在月报表中没有备注, 这种情况很难在当月发现。对于月报表与年报表备注不符或与现用仪器栏不符的情况, 通过查找不符的原因, 还可以找到许多问题, 甚至审核2013年年报还发现了个别站2012年月报表和年报表更换仪器备注错误等等。

参考文献

[1]俞卫平.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中国气象局, 气象出版社, 2003.

[2]俞卫平.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和记录簿表格式, 中国气象局, 气象出版社, 2005.

自动站与人工站观测记录的差异分析 第6篇

关键词:自动站,人工站,观测记录,差异分析

自动气象站是使用相关的气象电子设备, 通过现代计算机技术的控制, 从而能够自动的对周边的气象环境进行观测与收集, 并进行传输的气象站。它能够及时有效的提供给气象相关工作人员具备有更高时空分辨率的气象相关信息, 在现代的气象工作与服务, 发挥出效用愈来愈显著。但是, 我国目前的自动气象站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很多技术与设备还不够完善, 其观测所得的数据与有人工站观测所得的记录在某些时候也会存在较大程度上的差异, 甚至已经超出了气象工作相关标准规范允可的范围。故而, 必须要对自动站与人工站的观测记录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和研究, 并予以及时有效的处理, 才能够切实的提高我国气象工作的实际工作质量。

1 人工测量记录所造成的差异及其处理措施

人工站对各种相关的气象数据进行观测和分析, 都必须经由人工的记录来完成, 因此, 对于相关的观测仪器上所显示的数据进行准确的读取以及进行相应的记录工作就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了。但是人工也是一个极度不稳定的影响因素, 它会受到当时进行人工记录的工作者的个人素质、经验、专业知识等多个方面的影响, 比如说, 一些新近入职的气象相关工作人员, 在对气象相关的数据进行记录的过程中, 可能由于其操作不当、情绪紧张或者专业技能缺乏等原因, 导致其记录的气象数据与实际情况出入较大, 也使得其与自动站观测所得的记录数据出入较大, 超出了规定的差值范围。对于人工测量记录所导致的差异, 只能够通过对气象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专业技能培训以及长时间工作经验积累来减少其失误所造成的影响。

2 由于计算机系统出现病毒导致的差异及其处理措施

虽然计算机不存在较大的人为因素影响, 但是, 目前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 各种计算机病毒软件也是五花八门, 其类型的繁复让人防不胜防, 比如说像木马、威金等等, 这些病毒其传播的能力十分强大, 无孔不入, 而且具备一定程度上的隐蔽性, 让人难以察觉。如果不小心感染了这些病毒, 将对对气象站的计算机系统造成无法估量的影响, 由于气象观测必须要进行相关气象数据的传输分析, 气象观测站内的计算机都是出于一个互联模式, 一旦有一台计算机感染上这类病毒, 很可能会直接扩散到整个气象观测站计算机系统内的所有计算机, 并且难以进行有效的控制。

因此, 对于计算机病毒的处理, 应当要以预防为主, 必须严格的根据相关的标准要求, 对相关的气象数据进行备份, 并及时的更新计算机系统的杀毒软件, 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气象站其对层出不穷的计算机病毒类型的防御能力, 最大程度上避免病毒入侵, 导致气象采集程序混乱, 定时装置发生较大时差, 通讯端口停止相关工作等等一些严重影响气象站正常工作的因素。

3 仪器结构导致的差异及其处理措施

由于自动气象站的传感器一般都是采用灵敏度比较高端一些的构成材料制造的, 能够及时的测量出当地当时的气象变化, 不过, 也因为自动气象站不管是对气象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还是传输, 主要都是使用电磁或者信号, 这就比较容易受到外界一些影响因素的干扰而导致其测量的数据出现异常, 比如说仪器受到震动、电流电磁的干扰等等。因此对于自动气象站的传感器, 其使用都必须要进行严格的参数设定, 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其工作的正常运作, 显示记录下较为准确的气象数据。而且, 一般的电子器材设备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 都会出现某种程度上的损耗, 如果没有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对其进行重新的校对, 也会导致该传感器的准确性, 从而使得收集到的气象数据出现偏差。而另一方面, 人工站的气象观测仪器, 一般使用的是酒精、水银之内的工具来进行气象的观测, 可这类型的观测仪器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滞后性, 尤其是当气象的变化比较大的时候, 该类型的仪器设备一般无法进行及时准确的反应。

因此, 为了避免由于仪器设备的机构差异导致自动站和人工站的观测记录差异, 应当要进行较长时间的观测对比, 才能够准确的分析两者之间的数据差异, 而对于自动气象站的传感器, 也一定要在规定的时间范围之内对其进行校准工作, 使之能够准确的反应气象变化, 从而使两者的气象观测记录趋于一致。

4 气象变化影响造成的差异及其处理措施

气象站主要在于观测记录下各种相关的气象要素, 比如说温度、湿度、风向、气压等等, 而这些气象的要素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尤其是在气象环境较为恶劣的时候, 其变化的程度一般都比较大, 而且, 其变化也是不由人力所控制的。在这样的情形下, 自动气象站的气象观测记录就可能会出现不稳定现象, 从而使得人工站与自动站之间的数据发生较大的差值, 甚至要远远的超过规定的差值范围。

因此, 在恶劣的气象环境下, 尤其要加强相关气象数据的分析工作, 确保相关的仪器设备并没有因为气象的剧烈变化而发生故障, 才能确保其所观测到数据的准确性。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于人工站的气象观测仪器的管理工作, 因为即使在所有的数据都准确无误的情况下, 由于各自观测仪器设备的不同, 也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 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两者之间的差值不会超出规定范围内。

参考文献

[1]连志鸾.自动站与人工站观测记录的差异分析[J].气象, 2005, 31 (3) :48-52, 60.

[2]胡玉峰.自动与人工观测数据的差异[J].应用气象学报, 2004, 15 (6) :719-726.

对云状观测记录的思考 第7篇

关键词:云状,观测,记录,存在问题

云观测和记录的真实可靠, 对天气预报、气候分析科学研究有重要意义[1], 同时, 有助于准确及时预报, 以便提出减灾措施, 减少灾害性天气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下面就云状观测记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以为云状观测提供依据。

1 云状记录的简单化

观测员为了云码编报容易, 发报简单, 不容易出现错情, 对量少的云常常不记, 对多种云往往只记其中一种, 以致造成记录的简单化[2]。统计云状记录历史资料可以发现, 高云主要是Cidens、Cifil、Csfil;中云主要是Actra、Acop;低云主要是Sccug、Cuhum、Fc、Sctra、Scop、Cbcap、Fn;其他云则很少。尤其是复杂云天简单化问题就更明显。如在云天变化特别复杂的汛期, 一次定时观测云状记录最多也不过2、3种云, 且往往避开编码较难的云, 致使记录失真。

造成云状记录简单化的原因, 从客观上看, 一是因各种云出现频率不同。二是由云本身的生消特点所决定, 如Cucong、Cbcalv为对流云发展的过渡阶段, 一般存在的时间较短, 故仅从定时记录上往往看不出来。从主观上看, 由于值班员本身责任心不强, 怕出错, 怕引起争论, 避难就简, 不实事求是, 造成记录的不真实性, 致使云状记录简单化。

2 不注意云状的连续观测

一是对难以辨认的云, 因不知其成因、演变, 不能正确判定, 导致云状记录错误, 云天配合矛盾。二是几层云同时存在时, 被下层云遮蔽的上层云往往难以显现, 致使云层简单化。三是云码编报不注重云的连续观测, 仅以定时观测的云状来编报, 常常带有片面性, 不能确切的把整个云天状况和天气意义都表达出来, 而且云码编报中有关云系统侵入测站的云码 (如Ch4、Ch5、Ch6、Cm5) 很少, 表示较复杂云天状况的云码 (如Ch9、Cm8、Cm9) 也很少。四是即使是大范围天气系统影响, 也很难从云状记录上看出云状的演变过程。

3 积雨云 (Cb) 的观测判断不及时

主要是无雷暴、闪电情况下的积雨云, 或者隐蔽在其他低云 (如Ns) 中的系统性的积雨云, 往往在雷电发生之前, 很少能观测到, 这种情况在夜间更为突出。常见的现象是:先记为满天稳定性的低云, 因一声雷鸣或一个闪电才转记为积雨云。事实上这种云对飞行安全威胁最大。因此, 及时、准确地观测积雨云, 并编发危险报, 对测报员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责任。雷暴和闪电是积雨云独有的特征, 因此若有雷暴或闪电则必为积雨云。但观测事实证明不能把是否有雷暴或闪电作为判断积雨云的唯一依据。

在上述情况下, 积雨云可根据下列特征或观测经验加以分析判定:一是积雨云逼近测站时, 积雨云一般移速较快, 常从天边某一方向在很短时间内侵盖全天[3]。特别是当云量多、来势猛的积雨云逼近测站时, 常常是风沙突起, 各种气象要素均有明显的变化, 如风向突变, 风速突增, 气压、气温下降, 相对湿度增大。若打开电视或者使用MP3、MP4等工具则可听到云内电波干扰的杂音。二是积雨云移至天顶时。天空更加黑暗, 可见云底, 阴暗混乱, 起伏明显, 甚至呈悬球状结构或伴有弧状云[4]。积雨云常产生猛烈的阵性降水, 雨急而大, 甚至伴有冰雹、飑、龙卷风等灾害性天气现象。

4 特殊云状不敢记录

云状记录仅仅局限于一般的规律, 把一些特殊情况下的云记录为一般情况。这主要是因为部分观测员没有将云的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经验结合, 怕出错情影响自己的业务质量。当考虑到云状和天气现象配合不当时, 由于对特殊情况知之甚少, 往往不敢记录怕造成矛盾, 从而使一些云状记录不真实。因此, 云状观测必须坚持实事求是, 有关云的观测理论才能有所发展。

5 疑难云状的记录存在问题

一些疑难云状在记录时, 常存在不好记录或记录不明白的问题。例如:双层透光高积云是否记2个Actra, 混乱天空的高积云形态各异, 记录哪些云状才能确切地表达出这种云天状况, 系统侵入天空的指示性云 (Ch4、Ch5、Ch6) 仅记录云状, 不能完整地表达出“系统侵入”这一云天意义。因此, 对疑难云状, 可以记在值班日记中, 加上简单的文字注明, 便于接班员校对, 及时地对云状进行连续观测。例如:Actra (双层) 、Ac (混乱) Ci或Cs (系统侵入) 。

综上所述, 为了提高云状观测的准确性, 要解决云状观测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 根据云图及平时积累的工作经验进行认真观测;其次, 提高测报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 真正做到责任心强、实事求是地把值班时所看到的天气现象, 按照《地面观测规范》要求记录下来, 以保证资料的真实性;第三, 要有过硬的技术。只有这样才能为天气预报、气象信息、气候分析、科学研究和气象服务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姜延爽.云状观测中存在的五个问题[J].山东气象, 1996 (4) :37-38.

[2]野庆民.对云状观测记录简单化问题的统计分析[J].山东气象, 1998, (2) :58-61.

[3]马凯.云观测记录简单化模式化的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J].吉林气象, 2007 (4) :43-44.

提高雷暴记录观测质量的方法 第8篇

雷暴是大气不稳定状况的产物, 是积雨云及其伴生的各种强烈天气的总称[4,5]。雷暴的持续时间一般较短, 单个雷暴的生命史一般不超过2 h。雷暴多出现在夏季和秋季, 出现的时间多在下午。夜间因云顶辐射冷却, 使云层内的温度层结变得不稳定, 也可引起雷暴。强雷暴的发生常伴有大风、降雨或冰雹出现, 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灾害, 有时还直接雷击成灾。实践证明, 在实际业务观测中, 运用多种观测手段能较好的提高雷暴观测记录质量。

1 整体判断雷暴系统, 记录起止时间与方向

雷暴应从整体出发判别其系统, 记录其起止时间和开始、终止方向, 切忌零乱记载。为减少或避免混淆雷暴记录错情的产生。观测员应熟悉测站四周的地形特征;了解本站雷暴出现的最多方位;分析本站雷暴盛行期及不同季节或月份雷暴出现的成因。如一般春末夏初雷暴多随天气过程出现;盛夏78月高温、高湿时, 通常在午后会出现局地性积雨云而产生雷暴。

2 借助积雨云或闪电方位判断雷暴系统

雷暴的观测白天一般借助积雨云存在的方位、移动方向来判别雷暴系统;夜间则可以结合闪电所在方位来判别闪电出现方位, 即雷暴出现方位。若出现多方闻雷情况, 其主要系统无法辨明时;或是当其中某一方向雷暴系统移至天顶时, 在原来方位上或原相邻方位又产生另一雷暴系统, 此时值班员切勿将移至天顶的雷暴系统与新生雷暴系统混成一个系统而连接起来, 这样会造成回头雷暴或近似回头雷暴的可疑记录。此时, 可结合新一代多普勒雷达产品的风雹追踪信息产品, 对强风暴的位置与路径进行追踪。它可在图像上显示出多个强风暴单体的跟踪信息, 风暴的每个位置间短线连接, 对于新探测风暴, 没有过去位置和预报位置, 有利于分析监测相互分离容易识别的风暴体信息, 对监测风暴的移动和发展是很好的参考。同时, 可利用闪电定位产品来判别雷暴系统所在方位。因此, 结合人工观测、多普勒雷达[6]及闪电定位资料, 能够有效判断强雷暴系统所在方位, 并能提前做好台站雷电防护工作。

3 观测和记录方法

一是以该系统第1次听到雷声时间为开始时间, 最后一次听到雷声时间为终止时间。2次听到雷声中间相隔时间15 min, 则连续记录;如2次间隔时间>15 min时应另记起止时间。只听到1声雷, 则只记开始时间。二是以该系统第1次听到雷声所在方向记开始方向, 最后一次听到雷声的所在方向为终止方向, 按8个方位记录。如雷暴始终在1个方向, 则只记开始方向。三是雷暴的起止方向之间达到≥180°, 应根据雷暴行径, 在起止方向间加记1个中间方向;若雷暴通过天顶, 则加记“Z”符号。四是在记有雷暴的时段内, 不再记闪电。

4 雷暴天气的编发报

据雷暴起止时间结合降水编排电码以整点天气报 (包括补充天气报) 的天气情况编报, 同时做好雷暴编码的准备, 做到心中有数, 避免错漏。另有航危报任务的台站要注意做好危险天气的编发准备。一是当45′~60′有雷暴, 而无降水时, WW编报电码17。二是当01′~45′有雷暴, 45′~60′无雷暴时, WW编报电码29。三是当01′~45′有雷暴, 45′~60′无雷暴有降水时, WW编报电码91~94。四是当45′~60′有雷暴和降水时, WW编报电码95~99。

5 雷暴观测和记录中的注意事项

一是注意观测和记录与雷暴伴随的其他天气现象, 如大风、飑线、冰雹等;二是有较强雷暴时, 应使用直流电源, 切断计算机及风向风速计的交流电源;若遇整点观测时间, 应注意做好个人防护, 如穿雨鞋, 不用带金属骨架的雨伞;三是在每年汛期来临前, 台站应对观测场地的防雷设施进行1次严格的复检;四是因雷击而造成大的灾害时, 应将灾害情况记入纪要栏, 损失不大时可只将有关情况记录到概况栏中。

摘要:结合实践经验归纳出提高雷暴记录观测质量的方法, 包括:整体判断雷暴系统, 记录起止时间与方向;借助积雨云或闪电方位判断雷暴系统;观测和记录方法;雷暴天气的编发报;雷暴观测和记录中的注意事项等内容, 以期提高雷暴记录观测的准确性。

关键词:雷暴,记录,观测质量,提高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3.

[2]刘任翔, 许伟彬, 李会玲.三水近50 a雷暴气候特征统计分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0, 31 (1) :98-101.

[3]葛意活, 邹康廉.1960—2009年贺州市雷暴发生的气候特征及大气环流背景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1) :17590-17592, 17601.

[4]高凤姣.济南市近50年雷暴气候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1) :502-504.

[5]陈妙君, 王辉, 郑细华, 等.龙川县雷暴天气基本特征和防御对策[J].广东气象, 2010, 32 (2) :46-47, 51.

观测与记录 第9篇

1 SQL Server相关概述

数据库管理系统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DBMS) , 是指将众多具有相关性的数据以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存储的数据集合模式, 此软件系统可支持检索、存储、建立、使用及维护等功能, 其中主要包含数据模型、数据库建立及数据库与应用的接口语言。高性能数据库是保障大量气象数据收集、分发、存档和检索的必然途径, 同时还需具备高效的数据管理和实时访问能力, 通常若要满足系统需求则必须建立分布式数据库系统。Microsoft公司的SQL Server具有可伸缩性强、与相关软件集成度高及应用方便等优点, 且对于大型多处理器的服务器均可使用此系统。另外, SQL Server相比其他数据库管理系统还具有, 如OLAP、复制及标准的SQL语言等功能。其还拥有大型数据库中像存储过程、触发器等特性, 且其的结构较为简单, 数据存储形式以二维表为主, 通过一个表码与另外一个表码相连接从而实现表之间的数据联系。同时, 此数据系统还提供了以应用操作为主的SQL-DMO强大管理模型, 如便于用户接口、重复性任务作业调度等。而关系系统为方便用户更有效地管理数据系统, 还提供了应急恢复、并发控制等功能, 更关键是可通过OLEBD、ADO等技术对数据库进行访问。

2 系统设计

2.1 系统设计目标

以农业气象观测为例, 将气象业务服务系统作为基础, 并以数据库管理为核心。建立农业气象数据库管理系统, 需有数据采集、质量控制、加工处理、数据库维护等模块。根据业务、科研、服务的实际需求原则, 设计管理系统的目标主要有: (1) 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信息化后的“报表”资料。 (2) 将信息化后的资料报表等历史资料存入磁盘文件中。 (3) 提供报表资料的初步审核、浏览、多种查询输出等功能。 (4) 将基本气象资料与“报表”资料相连接, 从而满足相关科研及业务统计的需求。 (5) 建立农业气象文件库, 运用统一文件代码格式, 其中包括农业气象产品文件库、农业气象指标文件库等。

2.2 管理系统的文件组织

通常气象观测记录的数据库会存储大量信息, 如用户信息、台站信息、档案类型信息和电子报表存储信息等。而农业气象信息观测记录资料中有英文字母、阿拉伯数字、汉字或符号等, 数据结构较为复杂。根据不同资料的具体特点可将报表资料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为备注型字段, 此种类型还分为文本和备注字段数组;另一种则为字符型字段, 用来表示原始值为未知标准的计算机数据库字段类型。若为整段描述性文字内容, 则可将其划分至文本当中, 具体数据文件设计如表1所示。

农业气象数据库会涉及如民政部门灾情信息、农作物信息、统计部门的产量信息等, 这些非气象信息数据类型多样, 结构复杂。除传统的数值型数据以外, 其存在形式还有文字、图形、表格等。系统会将农业气象观测记录数据分为数据库和文件库两部分, 前者建立SQL Server数据库存储基本气象资料和农业气象观测资料等, 后者则以doc、dbf、jpg等文件格式存放农业气象情报预报指标和模型。

农业气象数据库共分为8类:常规气象资料、农业气象灾情、农业气象观测资料、农业经济统计信息、农业气象方法模型、QBS灾情资料、系统产品以及辅助数据。针对上述数据库可设计各字库的书库模型和数据库对象, 并基于SQL Server下建立逻辑字库、数据库表结构及数据管理等功能。文件库由农业气象图形图像库、农业气象产品库、农业气象指标库、地理信息背景库和农业气象知识库5部分组成。

2.3 数据库存储结构设计

数据表的结构包含区站号和时间两个字段, 表2为农业气象观测记录电子资料数据库表结构。在设计该结构表时, 为将此数据与地理信息系统共享, 可将索引键定义为“区站号”并作为空间数据连接的关键词, 其属性数据会在浏览空间数据时自动显示。

2.4 信息管理发布平台

采用Java设计并开发气象观测记录电子报表信息管理发布系统, 整合了SQL Server、Hibernate、Spring框架, 其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编程模型, 减少了应用程序代码对框架的依赖性。具体实现步骤如下:

步骤1用户注册。系统运行过程中会默认显示登陆界面, 单击“注册”便能转到注册页面, 按照步骤填写相关注册信息, 若出现用户名重复, 则需重新填写信息, 一旦注册成功, 数据库便会添加用户信息。

步骤2用户登录。用户在系统页面输入注册名称并单击“登录”按钮, 系统会自动检测登录信息与注册信息是否相符, 若正确则表示登录成功, 反之则自动转回登录界面。

步骤3电子报表查询。通过选择不同的台站和档案类型信息, 在电子报表查询页面中可以查看所需的报表, 通常获得台站和档案类型的详细信息可通过查询其所对应的资料来实现。

步骤4用户信息管理。主要是针对用户信息的修改及查看详情, 如真实姓名、用户名、密码、权限角色、所属部门和联系方式等。

3 系统实现

3.1 电子报表数据库的建立

建立气象观测电子报表数据库系统主要采用SQL Server, 根据地面气象观测报表不同属性来建立用户信息、观测站属性、报表页次信息等, 从而实现数据库逻辑设计、物理设计及运行维护设计[3,4]。

3.2 数据采集处理

数据采集分人工录入和自动采集两种, 如图1所示。前者主要针对无法自动联机取得的非信息化资料, 如农业气象指标、地理背景信息、农业经济统计信息或农业知识模型等, 其通过人工录入后期加工成数据库所需格式并存入库中。此外, 还可采用不同的方式采集不同种类的资料和数据源, 并通过格式检查及质量控制处理后, 确认合格方可入库。而自动采集主要是针对气象观测电子记录中的地面观测资料、气象产品资料、部分农业气象观测资料, 经加工后形成可被数据库纳入的格式存入库中。目前, 已将信息化数据文件通过设计标准中间格式等方式达到了挂历智能化和规范化, 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与其他系统数据兼容。此外, SQL数据库入库功能还提供与现行全国通用天气整编资料W文件、气候环流数据的相同格式[5,6]。

3.3 地面气象自动站报表信息发布

将SQL Server数据库连接Java Servlet、JDBC技术并集合Hibernate、Spring、与JSP技术[7]实现B/S架构的电子报表信息发布平台。各类报表信息客户均能通过系统进行集中管理, 还可导出报表, 实现对用户权限的管理。而管理人员在基于Web浏览器设计的平台上可增强平台的可移植性、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且能将数据库中用户所需的数据迅速提炼到网页中进行发布。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基于SQL Server的气象观测记录电子报表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电子报表录入功能、后台重命名、页面查询及档案类型信息修改等功能, 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气象数据服务质量, 节省了工作人员查阅资料的时间。同时, 该系统还充分实现了数据网络共享, 并具有良好的数据兼容性。

摘要:基于SQL Server设计了气象观测记录电子报表信息管理系统, 进而实现对气象观测记录电子报表数据的管理。在系统设计中采用SQL Server组成数据库, 并将农业气象观测记录数据分为数据库和文件库两部分。此外, 还设计了数据库存储结构, 便于将气象数据与地理信息系统共享。基于SQL Server的气象观测记录电子报表信息管理系统, 可实现数据库逻辑设计、物理设计及运行维护设计, 并可通过网络平台发布信息。

关键词:气象观测,电子报表,信息管理系统,SQL Server

参考文献

[1]姜娜娜, 岳勇, 卓凤艳, 等.宁夏地面气象观测记录电子报表管理系统的设计[J].电脑开发与应用, 2014 (4) :46-49.

[2]丛根滋, 苏中滨, 沈维政, 等.基于SQL Server+Hibernate+JSF的信息门户网站开发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11, 28 (12) :217-219, 242.

[3]王卫民, 叶秋菊, 贺文丽, 等.基于GIS的气象时空数据挖掘和融合技术[J].电子科技, 2014, 27 (2) :130-133.

[4]刘小东, 杨承睿.基于Arc GIS的气象电子显示屏管理系统研发[J].电子科技, 2011, 24 (3) :6-8.

[5]封锴, 张中平, 秦明, 等.小型综合气象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2009 (S1) :350-352.

[6]高峰, 王国复, 喻雯, 等.基于策略配置的气象数据库业务监视系统[J].计算机工程, 2010, 36 (16) :249-250.

观测与记录范文

观测与记录范文(精选9篇)观测与记录 第1篇1 数据来源根据濮阳市五个县气象局2006-2009年自动站报表统计, 自动站观测异常记录:缺测占50...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