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用药不良反应分析
安全用药不良反应分析(精选12篇)
安全用药不良反应分析 第1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4年5月门诊开具的中药处方3 000份, 其中中药制剂引发的不良反应138例, 占4.6%。其中男73例, 女65例;年龄2~85岁, 平均年龄 (57.5±4.8) 岁。
1.2分析方法
采用WHO制定的药物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定标准, 将不良反应分为肯定、很可能、可能和可疑4个等级。参考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制定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手册》中的相关标准判定不良反应严重程度[4], 分重度、重度、轻度三个级别。统计发生不良反应的病例资料中, 不良反应涉及的器官、系统及发生原因。
2结果
2.1不良反应涉及的器官、系统
本组不良反应涉及的器官、系统见表1。
2.2中药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及因果关系
本组138例不良反应中, 中度不良反应比例显著高于其他严重程度,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结果见表2。药品与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 肯定11例 (8.0%) , 很可能78例 (56.5%) , 可能48例 (34.8%) , 可疑1例 (0.7%) 。药品与不良反应关联性达99.3%。具体结果见表2、表3。
(n)
(n)
2.3不良反应发生原因
138例不良反应中, 剂量使用不当52例 (37.7%) , 个体差异38例 (27.5%) , 剂型因素25例 (18.1%) , 联合用药不当17例 (12.3%) , 药物自身因素6例 (4.3%) 。剂量使用不当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原因,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3.1中药常见不良反应发生原因
本组138例不良反应中, 剂量使用不当居于首位, 其余依次为个体差异、剂型因素、联合用药不当、药物自身因素。
(1) 剂量使用不当。由于中药本身有毒, 且毒性大小及是否出现毒性反应主要与用量相关。中药使用过程中的剂量、滴速、浓度等均与不良反应密切相关。滴速过快、剂量过大、浓度过高均可导致瞬间进入静脉的药量增多, 从而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
(2) 个体差异。中药应用存在较大个体差异, 尤其是妊娠、儿童及老年患者的用药。妊娠期妇女若用药不当可导致流产等。老年人、婴幼儿、肝肾疾病患者对药物的耐受力相对较差, 更易发生不良反应。敏感性体质及特异性遗传患者对药物的反应与常人不同, 也更易发生不良反应。
(3) 剂型因素。中药制剂功能主治涉及面广, 处方组成以复方居多, 药味多、成分复杂, 难免存在成为抗原或半抗原的过敏反应源, 从而导致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
(4) 联合用药不当。中药材知识缺乏, 不了解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盲目合并用药可使化学成分、pH值改变, 从而使药理性质改变而发生不良反应。
(5) 药物自身因素。中药材的质量受产地、采摘方法及季节等多因素影响, 不同时间、环境采摘的药物有效成分及毒性不同, 直接影响中药材的质量。而目前我国对中药材的加工炮制、质量控制尚缺乏完整、规范的标准, 导致各种中药材质量参差不齐, 从而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5]。
3.2安全用药管理
(1) 加强对中药材知识的培训。通过定期组织中药房人员进行中药材相关知识培训, 使药房工作人员改变“中药无毒或毒性小, 无需严格控制剂量”的错误观点。加强对医师、药师规范用药的指导, 提高安全用药意识, 避免擅自更改药方、更改剂量、不合理联合用药及延长疗程等, 从而保证用药安全。
(2) 建立健全中药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在中药的采集、加工、炮制、储藏等各环节, 遵循质量规范及操作标准。中药材严格按照药典严格监测, 合格的药品必须遵医嘱使用。规范药品名称, 采用中药质量标准化体系评价可控性成分含量, 严格控制中药材质量, 避免假劣药的出现。建立完善的不良反应监测体系, 使中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降至最低限度, 从而确保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何晓红.中药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探析[J].中医临床研究, 2012, 4 (9) :103-105.
[2]李美蓉.64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及合理应用[J].天津药学, 2008, 20 (5) :36-38.
[3]胡金林.剖析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J].海峡药学, 2008, 20 (9) :151-152.
[4]周青.浅谈现代中药不良反应的防治策略[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3) :168-169.
浅谈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 第2篇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何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关于药物不良反应的报道和讨论比较多,已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临床上对药品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同时也要求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所使用的药品应当尽可能少地出现不良反应。根据WHO报告,全球死亡人数中有近1/7的患者是死于不合理用药。在我国,据有关部门统计,药物不良反应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20%,1/4是抗生素所致。每年由于滥用抗生素引起的耐药菌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百亿元以上。
【关键词】 药物不良反应 合理的用药
合理用药始终与合理治疗伴行,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颖的课题,也是医院药学工作者永恒的话题。医院药学工作的宗旨是以服务患者为中心、临床药学为基础,促进临床科学用药,其核心是保障临床治疗中的安全用药。目前公认的合理用药的基本要素: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及适当的使用药物。
下面结合临床工作实践,并结合文献,浅谈一下临床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问题。
一、抗生素滥用,导致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现如今医疗纠纷频发、医源性或药源性事件居高不下、医疗以及用药成本过高等,已成为多数国家、地区面临的问题,我国在这些方面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合理用药的实践步履艰难,进展迟缓,远未引 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实际上,药物不良反应已成为危及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而抗生素的滥用现象在我国临床中已非常普遍。有资料表明,我国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约为70%,二级医院为80%,一级医院为90%。抗生素的滥用,不仅使药物使用率过高、导致医药费用的急剧上涨,同时也给临床治疗上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现在,很少有医生对抗生素进行过系统、全面的了解,使用的盲目性很大,在选择抗生素时不加思考,不重视病原学检查,迷恋于“洋、新、贵”,盲目的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或几种抗菌药同时应用,致使大量耐药菌产生,使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医疗费用也越来越高。临床上很多严重感染者死亡,多是因为耐药感染使用抗生素无效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以抗生素位居首位。
比如说上呼吸道感染,有90%以上是由病毒引起的,但临床上使用抗生素的却不在少数。滥用的后果是在宏观上造成细菌的抗药性增强,抗生素的效力降低甚至丧失,最终导致人类无药可用;在微观上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药源性损害。由于人体内部有许多菌群,正常情况下他们相互制约,形成一种平衡,抗生素的滥用就可能对某些有益菌群造成破坏,使一些有害菌或病毒乘虚而入导致二重感染甚至死亡。另外,临床分科过细,医师缺乏正确的抗菌药物知识;正确的药品信息获取困难;医师缺乏全面的药学知识等,也是导致用药错误的重要原因。长时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把抗生素当作家庭的常备药,稍微有些头痛脑热就服用;而有一些患者主动要求用好药、贵药,就更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细菌耐药的发生。
由此看出,合理用药不仅仅是医学问题,也不仅仅是临床医师需要注意的问题。要真正做到合理用药,医生、患者、药师、药品管理部门需要互相协作才能得以实现。
二、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防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十分复杂,而且难以预测。主要包括药品因素、患者自身的因素和其他方面的因素。
1、药品因素(1)药物本身的作用:如果一种药有两种以上作用时,其中一种作用可能成为副作用。如:麻黄碱兼有平喘和兴奋作用,当用于防治支气管哮喘时可引起失眠。(2)不良药理作用:有些药物本身对人体某些组织器官有伤害,如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能使毛细血管变性出血,以致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3)药物的质量:生产过程中混入杂质或保管不当使药物污染,均可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4)药物的剂量:用药量过大,可发生中毒反应,甚至死亡。(5)剂型的影响:同一药物的剂型不同,其在体内的吸收也不同,即生物利用度不同,如不掌握剂量也会引起不良反应。
2、患者自身的原因(1)性别:药物性皮炎男性比女性多,其比率约为3∶2;粒细胞减少症则女性比男性多。(2)年龄:老年人、儿童对药物反应与成年人不同,因老年人和儿童对药物的代谢、排泄较慢,易发生不良反应;婴幼儿的机体尚未成熟,对某些药较敏感也易发生不良反应。调查发现,现60岁以下的人,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9%(52/887),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则为15.85%(113/713)。(3)个体差异:不同人种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不同,而 同一人种的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也不同。(4)疾病因素:肝、肾功能减退时,可增强和延长药物作用,易引起不良反应。
3、其他因素(1)不合理用药:误用、滥用、处方配伍不当等,均可发生不良反应。(2)长期用药:极易发生不良反应,甚至发生蓄积作用而中毒。(3)合并用药:两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5%,6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15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4)减药或停药:减药或停药也可引起不良反应。例如治疗严重皮疹,当停用糖皮质激素或减药过速时,会产生反跳现象。
各种药品都可能存在不良反应,中药也不例外,只是程度不同,或是在不同人身上发生的几率不同。出现药品不良反应时也不必过于惊慌,患者用药时,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书,如果出现了较严重或说明书上没有标明的不良反应,要及时向医生报告。
三、怎样做到安全用药
(1)不能轻信药品广告。有些药品广告夸张药品的有效性,而对药品的不良反应却只字不提,容易造成误导。(2)不要盲目迷信新药、贵药、进口药。有些患者认为,凡是新药、贵药、进口药一定是好药,到医院里点名开药或在不清楚自己病情的情况下就到药店里自己买药,都是不恰当的。(3)严格按照规定的用法、用量服用药物。用药前应认真阅读说明书,不能自行增加剂量,特别对于传统药,许多人认为多吃少吃没关系,剂量越大越好,这是不合理用药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4)药品消费者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用药后如出 现异常的感觉或症状,应停药就诊,由临床医生诊断治疗。这里需要告诫药品消费者的是,有些人服用药品后出现可疑的不良反应,不要轻易地下结论,要由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认真地进行因果关系的分析评价。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问题的日益关注,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已经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国家正在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尽量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给人们造成的各种危害。因此,人们应抱着无病不随便用药,有病要合理用药,正确对待药品的不良反应的态度,正确的服用药物和保管药物,不断提高用药水平,从而达到真正的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浅析药品不良反应及安全用药 第3篇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安全用药
中图分类号R96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75-2156(2009)04-0036-01
药品不良反应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根据WHO报告,全球死亡人数中有近1/7的患者是死于不合理用药。据有关部门统计,药物不良反应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20%,1/4是抗生素所致。面对药品不良反应,人们应认真对待,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不但与药品本身的性质有关,而且与人体病理状态以及诸多因素有关。因此,人们要合理用药,正确对待药品的不良反应的态度,不断提高用药水平。下面结合临床工作实践,浅谈一下临床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问题。
1 药物方面的因素
1.1 药理作用当一种药物对机体的组织和器官有多个作用时,如其中一项为治疗作用,其他作用就成为副作用,即不良反应。如阿托品用于治疗胃肠疼痛时,会引起口干、散瞳等不良反应,这种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并无本质区别。
1.2 药物杂质药物在生产和储存过程中产生的药物中间体和分解产物引起的不良反应青霉噻唑酸是生产发酵过程中,由极少量的青霉素降解而来;另外,由于药物本身化学稳定性差,储存过程中有效成分分解生成的有毒物质也会对机体产生不良反应。
1.3 药物添加剂药物生产过程中加入的稳定剂及内包装材料等也常可引起不良反应;药物的剂型和给药途径不同,生物利用度的差异也会产生不良反应;合并用药也会引起不良反应。
1.4 用药的剂量和连续用药时间剂量越大连续用药的时间越长,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越大。
2 机体因素
人类机体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病理状态的改变,个体特异性、敏感性及特异质反应,也是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因素。
2.1病人生理、病理状态的改变药物代谢的个体差异是不同个体对药物反应不同的重要原因 同样剂量,一些病人则出现毒性反应。如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更易产生不良反应,加重对肾功能的损害。
2.2病人的种族、遗传和个体差异有些药物的不良反应是由个体特异性和敏感性引起的,有些则由遗传因素引起。黄种人和白种人的某些药物代谢酶不同,适合白种人的治疗剂量对于黄种人可能就会引起不良反应。
3 安全用药的基本要素
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及适当的使用药物。①不能轻信药品广告。有些药品广告夸张药品的有效性,而对药品的不良反应却只字不提,容易造成误导。②不要盲目迷信新药、贵药、进口药。③严格按照规定的用法、用量服用药物。④药品消费者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用药后如出现异常的感觉或症状,应停药就诊,由临床医生诊断治疗。
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的研究分析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0例我院2011年11月至2012年11月所收治的住院患者为对照组, 患者的年龄为4~65岁, 平均 (21.2±2.2) 岁;该组中有40例妇科患者, 60例产科患者, 80例儿科患者, 20例综合科患者。另选200例我院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所收治的住院患者为观察组, 患者的年龄为5~70岁, 平均 (24.3±2.1) 岁;该组中有50例妇科患者, 70例产科患者, 40例儿科患者, 40例综合科患者。两组的一般资料差异不大, 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P>0.05。
1.2 方法:
收集所有患者的病历资料以及用药资料, 对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全面分析, 并对患者出现药品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 提出相应的安全用药措施其具体内容如下。 (1) 不能轻信广告:目前, 绝大部分药品广告对药品的有效性存在不同程度的夸张, 对于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却只字未提, 甚至刻意掩盖药物的不良反应, 最终对消费者造成误导。基于此, 医师一定要叮嘱患者不能盲目迷信广告, 对于所有药物, 在使用前不仅要关注其疗效, 而且还必须对使用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相关药物的搭配进行全面了解, 以便于降低患者在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 (2) 不能盲目迷信新药、贵药、进口药:部分患者及其家属在就医过程中盲目的认为新药、贵药、进口药就会有利于患者的疾病康复, 入院后指明要进口药、贵药, 甚至瞒着医师自己去买药物, 最终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因此, 医师在患者入院后一定要叮嘱其不能随意用药, 并让其明白并不是进口药、贵药就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严禁患者私自更换医嘱或随意用药。 (3) 严格按要求用药:医师在对患者使用各类药物时, 一定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对药物的剂量以及使用方法进行严格控制, 叮嘱患者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更改药物剂量。对于常见药物, 必须改变患者认为吃多吃少没关系的观念, 让其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且一旦出现不适或不良反应就必须立即告知主治医师, 并进行停药处理, 结果出来后再对其用药情况进行从新规划。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用药安全性, 而且还可以排除假象不良反应, 为患者的治疗奠定良好的基础。 (4) 规范用药:建立相关的药物使用监管机制, 并由药房药剂师对医师所开具处方单是否合理进行审核, 一旦发展用药情况就必须立即告知医师, 并对处方单进行及时更改。此外还必须定期组织药剂师参加相应的培训学习, 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 降低药物使用滥用的概率。
1.3 统计学分析:
将本研究所有数据纳入SPSS15.0软件, 计数资料用%来进行表示, 其对比用卡方来检验, 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中各科室住院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明显,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大量临床研究资料显示[2,3,4], 导致患者在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为药物因素、患者因素以及给药因素等。例如, 某些药物的剂量或使用方法不同, 其疗效也会大不相同, 这就使得此类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剂量小, 不能达到治疗要求, 剂量过大则会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在所有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中, 抗生素所引起的不良反应最为常见, 这主要是因为医师在对各类疾病进行治疗时, 通常会用到不同品种或剂量的抗生素, 这就使得大部分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抗生素滥用情况,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 如不对其进行有效控制, 情况严重时还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有研究资料显示[5], 我国的三甲医院中, 抗生素的使用率达到了70%, 而在一级或二级医院, 抗生素的使用率达到了90%左右, 一旦出现抗生素滥用情况, 不仅会增加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 而且还会影响到最终的疗效。此外, 在对患者用药时, 不良用药习惯也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药品不良反应。
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 各类药物层出不穷, 这就使得部分医师的相关药理知识难以跟上新药的研发速度, 因此, 他们在用药时通常是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 对于药物的联用是否合理也缺乏足够的判断,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的概率。医学研究资料证实, 各种药品在使用过程中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但其是否会显现出来因人而异, 且在各个年龄段的发生率也会有所不同。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 通过对医院的药品使用情况进行适当的规范后, 患者药品不良反应概率明显低于未规范前, 降低了用药不当所引发的医疗纠纷时间发生率。为了提高患者的用药安全性, 降低其在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 患者家属在患者用药前一定要对说明书进行仔细阅读, 如果患者出现不明亲的不良反应或说明书上未标注的不良反应, 必须立即告知主治医师, 以便于对患者进行及时处理, 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对患者机体的伤害。
参考文献
[1]喻敏, 李见明, 欧阳冬生, 等.遗传药理学视角下的药品不良反应监管[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3, 29 (4) :314-316.
[2]罗圣平, 姚正强, 黄丽, 等.我院2010年18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11, 13 (7) :1246-1247.
[3]董希英, 李德爱.2006~2010年度药品不良反应调查分析[J].中国医刊, 2012, 47 (3) :82-86.
[4]文九芳.424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J].医药导报, 2012, 31 (4) :539-541.
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的分析论文 第5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205月到205月的326例儿童用药不良反应中,男172例,女154例,其中儿童年龄<30d的有68例,1~3岁的138例,4~6岁的有73例,7~14岁的儿童有47例。
1.2方法对年5月到2010年5月的326例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的症状做了回顾性分析,分析的内容有对儿童的不良反应临床诊断、对于儿童反应的大多数表现以及对这些不良反应的防治措施。
2结果
通过回顾性调查分析,从中可以总结出,对于儿童普通疾病的发生采取的给药措施以静脉注射为主,静脉注射占总给药途径的70.9%,在儿童用药的类型选择上,其中对儿童的用药以抗菌类的药物为主,其抗菌类药物占总给药的49.3%,而儿童对用药的不良反应大多表现在皮肤上,其比例占42.6%。
本院2009年5月到2010年5月用静脉滴注给药的方式对儿童治疗的有218例,占66.9%,而使用药物口服的儿童病患有44例子,占总体的13.7%,其他肌肉注射、皮下注射。
直肠用药、外用药等方式占18.3%,由此可见静脉滴注给药的方式是对儿童用药的最主要方式。
从本院的抗生素用药调查显示,对于326例的儿童用药情况,我院使用抗生素药物治疗为100%,其中主要运用的抗生素药物为青霉素、苯唑青霉素、氨苄青霉素,针对于儿童的细菌感染的疾病中,本院主要运用青霉素对其治疗。
3讨论
儿童的不良反应有多种,大致包含为:皮肤的不良反应、消化不良反应、循环系统不良反应、呼吸系统不良反应等等,其中以皮肤的不良反应居多,在本院2009年5月到2010年5月的326例药物不良反应儿童的临床表现中,皮肤上产生不良反应的儿童有139例,占42.6%,而在目前大多数儿童用药的不良反应表现,也以皮肤上的不良反应最多。产生这样的情况,离不开抗生素在我国滥用的原因,也离不开病毒或细菌耐药性增强以及细菌的扩散性和传播性增大有关[3]。从滥用抗生素这方面来讲,抗生素的滥用并不只是医疗机构在利益驱使下的行为,也离不开儿童患者的家属的很多行为情况,比如对于儿童生病的情况,很多家属都有不论病情大小都要求医生能尽快控制病情,减小自己子女的病痛,缓解儿女的病情,家属的这种急迫心理和要求医生用好药的需求,使得医生只能加用抗生素来缓解儿童的病情。据回顾性调查显示[4],总给药途径为主的静脉注射中,在注射选用的药物上,也均以抗菌类的药物为主,因此不论是口服或者是注射等方式,儿童都离不开抗生素的使用。但是抗生素的使用中会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因此儿童的不良反应也因此增多。
药品不良反应和安全用药的新体会 第6篇
一、抗生素滥用,导致药物的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已成为危及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而抗生素的滥用现象在我国临床中已非常普遍。有资料表明,我国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约为70%,二级医院为80%,一级医院为90%。抗生素的滥用,不仅使药物使用率过高,导致医药费用的急剧上涨,同时也给临床治疗上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现在,很少有医生对抗生素进行过系统、全面的了解,使用的盲目性很大,在选择抗生素时不加思考,不重视病原学检查,迷恋于“洋、新、贵”,盲目的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或几种抗菌药同时应用,致使大量耐药菌产生,使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医疗费用也越来越高。临床上很多严重感染者死亡,多是因为耐药感染使用抗生素无效引起的。ADR以抗生素位居首位。比如说上呼吸道感染,有90%以上是由病毒引起的,但临床上使用抗生素的却不在少数。滥用的后果是在宏观上造成细菌的抗药性增强,抗生素的效力降低甚至丧失,最终导致人类无药可用;在微观上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药源性损害。由于人体内部有许多菌群,正常情况下它们相互制约,形成一种平衡,抗生素的滥用就可能对某些有益菌群造成破坏,使一些有害菌或病毒乘虚而入导致二重感染甚至死亡。另外,临床分科过细,医师缺乏正确的抗菌药物知识;正确的药品信息获取困难;医师缺乏全面的药学知识等,也是导致用药错误的重要原因。长时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把抗生素当作家庭的常备药,稍微有些头痛脑热就服用;而有一些患者主动要求用好药、贵药,就更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细菌耐药的发生。
二、导致ADR的原因十分复杂,而且难以预测
1.药品因素 (1)药物本身的作用:如果一种药有两种以上作用时,其中一种作用可能成为副作用。(2)不良药理作用:有些药物本身对人体某些组织器官有伤害。(3)药物的质量:生产过程中混入杂质或保管不当使药物受污染,均可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4)药物的剂量:用药量过大,可发生中毒反应,甚至死亡。(5)药物的剂型:同一药物的剂型不同,其在体内的吸收也不同,即生物利用度不同,如不掌握剂量也会引起不良反应。
2.患者自身的原因 (1)性别:药物性皮炎男性比女性多,其比率约为3∶2;粒细胞减少症则女性比男性多。(2)年龄:老年人、儿童对药物反应与成年人不同,因老年人和儿童对药物的代谢、排泄较慢,易发生不良反应;婴幼儿的机体尚未成熟,对某些药较敏感也易发生不良反应。(3)个体差异:不同人种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不同,而同一人种的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也不同。(4)疾病因素:肝、肾功能减退时,可增强和延长药物作用,易引起不良反应。 2.3 其他因素 (1)不合理用药:误用、滥用、处方配伍不当等,均可发生不良反应。(2)长期用药:极易发生不良反应,甚至发生蓄积作用而中毒。(3)合并用药:两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5%,6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15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4)减药或停药:减药或停药也可引起不良反应。例如严重皮疹,当停用糖皮质激素或减药过速时,会产生反跳现象。
三、怎样做到安全用药
1.不能輕信药品广告 有些药品广告夸张药品的有效性,而对药品的不良反应却只字不提,容易造成误导。
2.不要盲目迷信新药、贵药、进口药 有些患者认为,凡是新药、贵药、进口药一定是好药,到医院里点名开药或在不清楚自己病情的情况下就到药店里自己买药,都是不恰当的。
3.严格按照规定的用法、用量服用药物 用药前应认真阅读说明书,不能自行增加剂量,特别对于传统药,许多人认为多吃少吃没关系,剂量越大越好,这是不合理用药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
4.药品消费者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用药后如出现异常的感觉或症状,应停药就诊,由临床医生诊断治疗。这里需要告诫药品消费者的是,有些人服用药品后出现可疑的不良反应,不要轻易地下结论,要由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认真地进行因果关系的评价。
安全用药不良反应分析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33例应用喹诺酮类药物后发生临床不良反应的案例, 男19例, 女14例, 年龄在12~76岁, 平均年龄49.5岁, 其中以18~60岁间发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率最高, 根据我国药品监测中心对ADRs因果关系的判断标准进行评价, 其中可能1例, 很可能14例, 肯定18例, 其不良反应的结果为治愈29例, 好转4例, 对涉及发生不良反应的药物进行统计, 共8种, 分别为司帕沙星、氟罗沙星、帕珠沙星、依诺沙星、洛美沙星、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 其使用方式为口服1例, 静脉注射32例。
1.2 分析方法
分析其不同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包括发生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药物及给药途径) , 记录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经卡方检验, 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
33例应用喹诺酮类药物后发生临床不良反应的案例中, 8中喹诺酮类药物产生不良反应率最为显著, 以加替沙星引起的不良反应率最高, 有11例 (33.3%) , 左氧氟沙星次之, 有9例 (27.3%) , 与其他喹诺酮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对比, 差异显著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不良反应与器官损伤的关系
应用喹诺酮类药物后发生临床不良反应的器官损伤主要临床表现为静脉炎、头痛、头昏、腹痛、呕吐、恶心、瘙痒、皮疹等, 患者通常合并两个或两个以上症状, 不良反应严重时, 还会伴呼吸困难、高热及抽搐, 处理不及时会危及生命。本院所有应用喹诺酮类药物后发生临床不良反应的均及时得到救治, 皆痊愈出院。见表2。
3 讨论
3.1 注意光敏反应造成的药物不良反应
光敏反应主要包括光毒性和变态两个反应。光毒性反应通常指药物在紫外线的照射下散发在皮肤中, 导致皮肤受损, 一般需要被光照射后24h内才会发生此反应, 通过光的影响作用产生的光毒反应其主要损害部位的表现症状一般在皮肤, 表现为血管性水肿、红斑、皮疹、瘙痒、皮肤潮红等[2], 通常在停药后能自行消失, 不需要额外处理, 其中以克林沙星、氟罗沙星与司帕沙星的不良反应最明显, 也最严重, 因此, 使用上述药物时应嘱咐患者尽量避免直接接受光照照射, 或必须外出时应使用遮光用品, 防止发生光毒性反应引起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其毒性的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药物自身的化学结构。变态反应则指的是药物进入体内后呈现激活状态, 并生成一种蛋白复合物, 从而发生变态反应, 通常潜伏期有几天的时间, 不会发生。有资料研究发现[3], 光敏反应引起的不良反应以第4代的喹诺酮类药物为代表, 其母核上的8位含氟的结构最多, 因此引起的光敏反应一般较强, 如氟罗沙星、洛美沙星等, 另外, 帕苏沙星与巴罗沙星也正因为其在结构上与传统结果有所改变, 则基本上没出现光敏反应引起的不良反应。
3.2 喹诺酮类药物的安全用药分析
喹诺酮类药物的安全用药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临床用药时必须注意其适应证, 禁止滥用药物, 并且治疗的时间应尽量短期用药, 避免长期使用, 用药期间需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用药反应, 及早发现不良反应的表现特征, 及早采取相应措施对症治疗, 防止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 (2) 一般在治疗时, 依据其病情的具体情况, 在允许选择的情况下, 应首选口服用药, 本文中统计发现, 涉及发生不良反应的药物中, 使用方式为口服1例, 占3.03%, 静脉注射32例, 占96.97%, 口服用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注射用药, 但口服用药的时间需要强调, 应为在饭后或睡前服用, 若不可选择口服用药时可选用静脉给药, 但要注意注射的速度, 尽量放慢。 (3) 使用喹酮类药物时, 要注意其禁忌症, 留意其给药对象, 一般以老年人的用药后不良反应最为明显, 且发生的不良反应一般较重, 因此对于老年人的临床用药, 需要谨慎处理, 注意适量用药, 不宜过多。 (4) 由于喹诺酮类药物具有软骨毒性, 因此禁用于孕妇及小儿, 不建议使用于哺乳期妇女及16岁以下的患者, 若根据其病情判断有用药的必要时, 必须暂停哺乳, 以免不良反应影响婴儿生长发育。 (5) 光毒性反应通常指药物在紫外线的照射下散发在皮肤中所致, 因此强调在用药时必须叮嘱患者, 用药后应尽量避免人工紫外线照射或直接接受阳光照射。 (6) 使用喹诺酮类药物, 会对合并并发症的患者造成很大的影响, 比如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及对喹诺酮类药物过敏的患者皆禁用, 合并有癫痫或抽搐病史、肝肾功能不良的患者需要谨慎使用。 (7) 注意配伍用药的药物间影响, 如尽量避免配伍抗腮碱药、碱性药物及H受体阻断药使用时, 会对药物的吸收利用受到影响, 另外, 应尽量避免与含多价阳离子的药物联合使用, 会使其口服的生物利用度降低[4]。喹诺酮类药物配伍磺胺类抗菌药、B-内酰胺类抗生素及氨基糖苷类药物使用, 能增加其疗效, 反之, 配伍利福平、红霉素、氯霉素等药物使用会明显降低其疗效。因此, 临床用药时应根据其药物特性及不良反应进行选用与配伍, 尽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综上所述, 喹诺酮类药物引起不良反应较多, 不同药物的不良反应率各有差异, 临床医务工作者应根据药物的药理特性及不良反应进行慎重及合理的选用, 全面提高临床的安全用药。
参考文献
[1]汪洋清.75例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6 (11) :121-122.
[2]朱文平.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22) :82-83.
[3]娟英.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防治对策[J].海峡药学, 2009, 21 (2) :133-134.
浅淡中药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 第8篇
近年来随着中药品种的增多, 中药在使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也日益增多, 由于药学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检测手段的提高, 对药物的不良反应的监测和研究有了新的突破, 使其成为药学领域的一项专门研究课题。但就我国特有的中药而言, 其不良反应的研究报道较之西药为少。由于中药大多来源于植物和动物以及矿物, 其产地自然环境的差异不同, 有些炮制方法不当, 直接影响它的所含成分, 并涉及药用疗效;另外中药历史悠久, 民间应用比较广泛;再者现代制药技术进一步规范将其中药的主要成分用化学方法进行提取并广泛应用于临床, 如清开灵注射液等。所以对中药的不良反应更为重视, 本文就中国中药杂志刊登的95篇有关中药的不良反应报导, 分析其主要不良反应类型, 加强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
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与其治疗作用同时发生的。常言道“药者, 毒也”, 就是指药有三分毒的道理, 所以在应用药物治疗疾病的过程中, 决不可忽视, 其对人体产生的一定毒性以及各种不良反应的产生, 过去以西药的不良反应报道甚多, 而对中药的不良反应报道相对少些。
现将不良反应按主要类型分类:
1 过敏反应
中药过敏反应 (也称变态反应) 一般变化快, 首先出现皮肤荨麻疹、疱疹, 然后迅速涉及全身, 可合并其他胸闷气短, 咳喘不安, 恶心、畏寒, 发热, 水肿, 严重者造成心、肺、肾、肝等器官的损伤, 并可发生过敏性休克, 危及生命。可产生过敏反应的中药很多, 许多药性温和, 使用较多的品种也有产生过敏反应的可能。如陈皮、酸枣仁、胖大海、板蓝根注射液、牛黄解毒片等。
2 中毒性反应
由于目前多数中草药尚缺乏完善的药理及毒理实验资料, 在多数毒性较强药物中, 其治疗量与中毒量或致死量比较接近, 一般以口服形式为主, 因此发生不良反应时胃肠道症状最早出现。临床上表现为恶心, 呕吐, 食欲减退, 腹痛、腹泻、呕血、便血等消化道出血等征象。
3 中毒性休克
临床上表现为昏迷、发热、不省人事、呼吸不规律, 胸闷、心悸、血压下降、心律不齐、口麻肢麻、血尿、少尿、无尿、肾衰竭等, 可引起胃肠道、肾脏、肝脏等中毒反应, 如抢救不及时, 可导致死亡。
毒性较强的中药在古代医著中已早有记载, 如中药“十八反”、“十九畏”等。但据报道一些普通中药也有发生中毒反应的。笔者统计有:补骨脂、枇杷叶、川芎、番泻叶、人参、地骨皮、鸡内金、苦参。制成的制剂有:雄黄酒、附子理中丸、橘红化痰丸、人参蜂王浆、雷公藤片。致死的中药有:瓜蒂、天仙子、蟾酥、硫黄、雄黄、雷公腾片。
4 其他不良反应
除中药本身的毒性外, 某些人先天不能耐受某些药物, 个体差异也是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之一。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妊娠用药、儿童和老人的安全用药。个体对中药的耐受性差异很大, 同时作为药剂工作者一定要增强工作责任心,
山东省昌邑市人民医院 (261300) 对患者进行耐心、详细的讲解服用说明, 包括服用时间、剂量、注意事项, 以防不良反应及毒害作用的发生, 保证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
诸上所述, 造成中药不良反应的因素很多, 而该报道的主要因素大致有以下几种: (1) 超量服用; (2) 过期服用; (3) 中药品种混乱不纯; (4) 使用不当; (5) 有毒药管理不严; (6) 不注意配伍原则; (7) 不遵医嘱等。
在处方调剂前要详细询问病史, 对有上述过敏史者要注意过敏反应的发生。虽然世界各国从20世纪60年代就相继建立了药物不良反应监察报告, 但目前对中药不良反应的实验研究还很薄弱。因此, 在我们使用中药及其制剂中更要加倍注意药物的剂量、配伍与禁忌、对症用药, 万万不可滥用药物, 以免造成严重并发症或作为一名基层药剂工作者, 应该严格执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 尽量避免和减少中药不良反应给人们造成的各种危害, 正确对待中药的不良反应, 正确的服用药物、保管药物, 从而达到真正的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用药, 不能轻信药品广告, 不要盲目迷信新药、贵药、进口药, 严格按照规定的用法、用量服药, 用药后出现异常的感觉和症状, 应由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认真地进行因果关系的分析评价。
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合理用药 第9篇
1 药品不良反应的内容
凡是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患者带来痛苦与危害的反应统称为不良反应 (ADR) 。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毒性反应、变态反应、停药反应、后遗效应、继发效应、特异质反应及“三致” (致癌、致畸、致突变) 作用。
2 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原因
2.1 药品因素
药品自身的作用、药物的质量、不良药理作用、药物的剂量、配伍不当、剂型、给药途径及疗程过长或过短。
2.2 患者因素
性别、个体差异、年龄和疾病因素。
2.3 其他因素
不合理用药、合并用药、减药或停药和长期用药。
3 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3.1 合理用药的原则
符合WHO公布的合理用药的医学标准, 即:药物正确, 用药指征、疗效、使用途径适宜, 价格对患者较合适, 剂量及用法无误, 患者依从性好等。
3.2 不合理用药的表现
WHO认为全球有1/3患者死于用药不当, 全球有1/7病死者的死因不是自然固有的疾病, 而是不合理用药[2,3]。
不合理用药的主要表现有:无明确指征用药、不执行医嘱、自行减药减量、滥用抗菌药物、不恰当选药、超适应证用药、多药并用、剂量过大或不足、疗程过长或过短、药理配伍不合理、合并用药不合理、过度相信广告用药、过度依赖输液、不及时用药等。
3.3 不合理用药的因素
不合理用药可导致患者痛苦增加、细菌耐药性增长、药源性疾病增多等后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因素:
3.3.1 医师方面因素:
具有法定资格的医师才有处方权。如医师不熟悉药物, 不指导患者安全用药, 责任心差, 医德医风不正, 为了经济利益, 不按指征或超需要应用非必需的和无价值的药品, 过度用药等。
3.3.2 药师方面因素:
药师在临床用药过程中负责提供药品和监督合理用药。如药师调配处方时审方不严格等。
3.3.3 护士方面因素:
护士负责给门诊及住院患者口服药品及输液操作。如不正确执行医嘱, 临床观察、监测、报告不力等。
3.3.4 患者方面因素:
患者自身的文化层次和经济条件, 可影响对药物的选择和用药依从性。如患者不按医嘱用药, 不能耐受药物不良反应, 经济条件差等。
3.3.5 药物方面因素:
药物固有的一些性质主要有药物作用的个体差异、药物不合理配伍使药效降低及相应不良反应增加。
4 提高安全合理用药的途径
4.1 加强管理
政府管理部门一方面要制定法律法规提高药品质量, 保障合理用药, 另一方面要加强完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力度和检测模式。
4.2 保证药品质量
生产、经营、使用均应严格按照相关的操作规程进行管理, 以确保药品的质量。
4.3 合理用药
医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及经济条件, 严格掌握用药指征, 合理配伍用药, 避免滥用;患者应遵照医嘱, 不要自行加减剂量, 或盲目购药。
5 如何做到安全合理用药
5.1 安全用药
提高意识, 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安全性是合理用药的首要条件, 药物的安全性的意义在于用最小的治疗风险让患者获得最大的治疗效果。
5.1.1 对症用药:
这是安全用药最重要的前提。没有明确诊断之前, 不要随便用药。应了解患者的过敏史或药物不良反应史, 尽量在医师指导下用药。若症状不严重不必服药, 特别是镇痛类, 尽量少用。
5.1.2 合理使用抗生素:
严格按用药指征和适应证用药, 剂量疗程要足, 不可自行减少药量或缩短用药时间。对细菌性疾病, 最好作药敏试验, 选用最敏感的抗生素。
5.1.3 使用处方药:
因每个人都存在个体差异, 需要医师指导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不要自行用药。
5.1.4 定期检查器官功能:
应用对器官功能有损害的药物时, 定期检查器官功能, 如应用氯霉素时检查血象。
5.2 有效用药
患者使用药物时, 就是需要通过药物达到预防和治疗的目的。常用的临床上判断药物的有效性指标有:治愈率、显效率、好转率、无效率等。
5.3 适当用药
个体化用药, 需根据用药对象, 合理选择时间、剂量和用药途径, 达到良好的效果。
5.3.1 药物适当:
正确选药是合理用药的首要环节。首先要对症下药, 根据疾病与患者的身体状况, 在同类药物中, 选用疗效好、毒性低、不良反应最少、最经济的药品。尽量选择“首选药”次选“二线药”, 要注意药物与机体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5.3.2 患者适当:
对一般患者, 要注意其个体差异, 采取个体治疗方案。对特殊患者, 如老人、儿童、妊娠和哺乳期妇女、肝肾功能不良、过敏性体质, 要根据其用药禁忌设计给药方案, 有药物过敏史者应禁止再次使用。
5.3.3 剂量适当:
合理剂量是指药物治疗时, 使其在最小的毒副作用下发挥最佳疗效。每个患者由于性别、年龄、种族等不同, 对药物的反应性、耐受性等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因此必须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
5.3.4 疗程适当:
只有按疗程服药, 才能收到好的治疗效果。
5.3.5 时间适当:
保证血药浓度的坪值上限不高于出现毒性的浓度水平, 下限不低于有效浓度水平。中药一般需要早饭前和晚饭后服用, 对胃有刺激的药需要饭后服用。
5.3.6 途径适当:
适合用口服的药物, 就尽量不要采用静脉给药。
5.4 经济用药
以尽可能低的治疗成本获得较高的治疗效果, 以减轻患者负担。
5.5 合理联合用药
联合用药是指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 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 由于它们的相互作用, 可使药效加强或不良反应减轻。例如, 甲氧苄啶 (TMP) 可使磺胺药增效。避免不必要的联合用药, 避免使用同类毒副作用的药物, 如心痛定、尼莫地平等钙离子拮抗剂不应合用。
6 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4]
正确选药在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医师应在明确诊断后对症下药, 熟悉药物的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 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5,6,7]。合理用药可以减少药品的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是医师、药师、护士、患者、药物相互作用的结果, 任何一方面不合理用药都会导致不良反应增加, 只有加强对药物使用权限、过程和结果的监管, 才能达到安全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朱国延, 姬广伟.不合理用药的危害[J].海峡药学, 2005, 3 (3) :164-166.
[2]朱学慧, 颜久兴, 田慧敏.合理用药应向深层次发展[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2002, 1 (1) :53-54.
[3]姜政华.临床路径中抗菌药物和药品总费用控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1, 31 (7) :85.
[4]徐年卉, 林国生, 付洁, 等.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的经验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2, 12 (2) :143-144.
[5]Bao L, Wang Y, Shang T, et al.A novel clinical phar macymanagement system in improving the rational drug use in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J].Indian J Pharm Sci, 2013, 75 (1) :11-15.
[6]Doldán-Martelli V, Guantes R, Míguez DG.A mathematical model for the rational design of chimeric ligands in selective drug therapies[J].CPT Pharmacometrics Syst Pharmacol, 2013, 13 (2) :e26.
中药不良反应及安全用药探析 第10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中药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原因分析。
1.2 方法
通过大量查阅关于中药不良反应的书籍和文献,再结合我院中药使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实情,总结中药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分析其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改进措施。
2 结果
2.1 中药不良反应临床表现
(1)疼痛。此种不良反应多发生在中药静滴中,在注射部位或者沿静脉走向部位可能出现疼痛,多表现为针刺样疼痛。
(2)过敏。此种表现是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目前在临床已发生过的可引起过敏反应的中药高达百余种,这主要与中药成分复杂、有效成分多为大分子物质有关。过敏性皮肤反应又是过敏中最为常见的类型,轻者为皮肤瘙痒、红疹、湿疹,重者可见剥脱性皮炎、多形红斑等;过敏性休克也是过敏的又一比较危重的类型,多发生在中药注射剂使用中。
(3)毒性反应。此种反应多由于用药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或因患者对药物特敏感所致,轻者可见头晕、呕吐、腹痛、便血等,重者表现为中毒性休克,继而出现心跳和呼吸骤停,可危害到患者的生命。
(4)其他。神经系统主要症状是口唇或肢体麻木,瞳孔缩小或扩大;呼吸系统的主要症状是呼吸困难、急性肺水肿、呼吸衰竭等;泌尿系统的主要症状是排尿困难或尿道灼痛、尿毒症。
2.2 中药不良反应原因
(1)不合理用药。(1)服用剂量过大。在用药过程中经常存在药量不足,达不到治疗效果,但用药剂量过大,就容易产生不良反应。加之人们错误地认为中药为天然药物,无毒副作用,在服药过程中经常会自行增加剂量,从而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比如大剂量的甘草会引发高钠低血症,大剂量关木通会损伤肾小管,导致上皮细胞坏死。加之现代的中药很多是通过人工养殖,炮制中又存在不遵古,更容易导致不良反应。(2)误服。由于我国中药材资源丰富,来源广泛,加上长时间的演变,存在同物异名、同名异物的现象,而且不同地方服用方法不统一,同时很多中药通过炮制后,外形很相似,不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很难以分辨,从而导致患者误服而出现不良反应。
(2)剂型的改变。随着我国对中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传统的中药剂型得到很大的改变,中药药效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发挥。但随着剂型的增多,不良反应也随之增加,比如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明显高于口服。
(3)个体差异。药物的作用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和体质有紧密关系,一般小儿、老年患者、体质差的患者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原因在于小儿身体各项机能尚未发育完全,免疫力差,而老年人各系统生理功能逐渐衰退,且常伴有其他合并症,因此此类患者更易发生不良反应。
(4)配伍。中西结合是近年来临床的重大突破,不仅能够避免很多毒副作用,而且还可提高药效,但若配伍不合理,则是导致不良反应的“导火线”。比如将溴化钾与含朱砂的中成药合用,可因生成有毒的溴化汞或碘化汞而引起药源性肠炎。
2.3 预防对策
(1)确保药材质量。由于中药来源地不一样,其质量标准也不尽相同,因此不同批次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容易导致中药制剂质量不稳定。所以笔者认为首先要确保药材的质量,让每批所使用的药材性质稳定。同时在加工过程中,应尽最大可能除去容易引发不良反应的杂质,比如鞣质、树脂等。此外,在炮制过程中,应严格遵守GMP,科学进行。
(2)合理用药。临床医生和药师应充分掌握各种药物和剂型的功能、用法、用药指证、用量、服用方法、配伍禁忌、煎煮方法等,再结合患者的实际合理选择药物,同时指导患者遵从医嘱服药,勿自行加量或换药,并加强用药过程中的监测,一旦有不良反应端倪,立即给予处理。对于患者需拿回家煎煮的药物,要详细的告知其用水量、煎煮火候、时间、服用方法和服用时间。对于容易混淆的药物,要指导患者进行鉴别,以免误服。
(3)合理配伍。中医的辨证用药和中药方剂的“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是保证用药安全有效的措施之一,也是预防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根本措施。临床使用中药应根据用药对象的具体情况,辨证施治,对症下药,精心设计处方,严格控制剂量和用药周期,避免滥用。特殊用法、需超大剂量用药,应有理论或实验依据或从小剂量递增,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4)加强不良反应监控。防范于未然是预防中药不良反应的关键,也是减少医疗纠纷的重要手段。因此应收集临床不良反应的资料,及时分析,时时监测,为决策部门、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提供中药不良反应的分析数据,使临床医生更好地掌握中药在人群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做到早诊断、及时处理,确保用药的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吴嘉瑞,张冰灯.中药不良反应再认识[J].中国药物警戒,2006,1(6):403.
[2]曹群.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类型及原因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0):66.
[3]邓小敏.浅析中药配伍禁忌[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28(4):311-312.
药品不良反应与临床合理用药 第11篇
【中图分类号】 R30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533-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何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关于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报道和讨论比较多,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注意。临床上对药品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同时也要求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所使用的药品应当尽可能少地出现ADR。根据WHO报告,全球死亡人数中有近1/7患者是死于不合理用药[1]。而合理用药始终与合理治疗伴行,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颖的课题,也是医院药学工作者永恒的话题。医院药学工作的宗旨是以服务患者为中心、临床药学为基础,促进临床科学用药,其核心是保障临床治疗中的安全用药。目前公认的合理用药的基本要素: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及适当的使用药物[2]。下面结合临床工作实践,并结合文献,浅谈一下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因素及如何提高临床合理用药的问题。
1 引起不良反应的因素
1.1 抗生素滥用,导致药物的不良反应:现如今临床上抗生素的滥用现象在我国临床中已非常普遍。有资料表明,我国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约为70%,二级医院为80%,一级医院为90%[3]。抗生素的滥用,不仅使药物使用率过高、导致医药费用的急剧上涨,同时也给临床治疗上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现在,很少有医生对抗生素进行过系统、全面的了解,使用的盲目性很大,在选择抗生素时不加思考,不重视病原学检查,迷恋于“洋、新、贵”,盲目的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或几种抗菌药同时应用,致使大量耐药菌产生,使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医疗费用也越来越高。临床上很多严重感染者死亡,多是因为耐药感染使用抗生素无效引起的。ADR以抗生素位居首位。比如说上呼吸道感染有90%以上是由病毒引起的,但临床上使用抗生素的却不在少数。滥用的后果是在宏观上造成细菌的抗药性增强,抗生素的效力降低甚至丧失,最终导致人类无药可用;在微观上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药源性损害。由于人体内部有许多菌群,正常情况下他们相互制约,形成一种平衡,抗生素的滥用就可能对某些有益菌群造成破坏,使一些有害菌或病毒乘虚而入导致二重感染甚至死亡。另外,临床分科过细,医师缺乏正确的抗菌药物知识;正确的药品信息获取困难;医师缺乏全面的药学知识等,也是导致用药错误的重要原因。长时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把抗生素当作家庭的常备药,稍微有些头痛脑热就服用;而有一些患者主动要求用好药、贵药,就更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细菌耐药的发生。
1.2 药品因素导致的不良反应:药品都具有疗效和毒性的双重性,如果一种药有两种以上作用时,其中一种作用可能成为副作用。如药物的不良药理作用、药物的质量、药物的剂量、剂型及给药途径、药物配伍不当、疗程长短失宜等都会引起不良反应或药源性疾病的因素[2] 。
1.3 患者的个体差异引起的不良反应: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体质、种族、病情变化因素各不相同,人体对药物的反应,往往因个体的差异而有极大的不同。性别:总体来讲,女性出现药品不良反应概率比男性高; 年龄:老年人、儿童对药物反应与成年人不同,因老年人和儿童对药物的代谢、排泄较慢,易发生不良反应;婴幼儿的机体尚未成熟,对某些药较敏感也易发生不良反应。调查发现,60 岁以上的老年人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60 岁以下人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出两倍半还多。种族差异:不同人种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不同,而同一人种的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也不同。疾病因素:肝、肾功能减退时,可增强和延长药物作用,易引起不良反应[3]。
1.4 人为因素引起的不良反应:用药不对证,就适得其反。盲目用药,对其药性不详,或未仔细阅读说明书,或迷信偏方、秘方,或盲目长期应用某一味中药,或有些药材未经炮制或炮制不当等,都是人为造成的不良反应,使机体受到不必要的伤害。某些西医在使用中药治疗疾病时生搬硬套,在诊治时不能正确辨证施治,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医务工作者受经济利益驱使,处方提成导致超量使用或滥用。
各种药品都可能存在不良反应,中药也不例外,只是程度不同,或是在不同人身上发生的几率不同。出现药品不良反应时也不必过于惊慌,患者用药时,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书,如果出现了较严重或说明书上没有标明的不良反应,要及时向医生报告。
由此看出,合理用药不仅仅是医学问题,也不仅仅是临床医师需要注意的问题。要真正做到合理用药,医生、患者、药师、药品管理部门需要互相协作才能得以实现。
2 如何提高临床合理用药
2. 1 加强药品的监督管理:政府管理部门除了制定法律、法规提高药品质量,保障合理用药外,还应加强完善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力度和检测模式;严格规范药品说明书的管理,避免因商业利益回避不良反应、禁忌等警示性内容;大力宣传药品不良反应相关知识,提高全民的认识和意识。
2. 2 保证药品质量:与药品质量相关的各环节,都应严格地科学管理。从生产企业的源头开始抓起,到经营企业的流通,直到临床最后使用,包含了生产、流通、检验、保管、使用等各个方面,均应严格按照相关的操作规程进行管理,以确保药品的质量。
2. 3 提高临床合理用药:临床医师应熟练掌握药物的药理、药性、适应证、用法用量、使用注意事项等内容。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及经济条件,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合理配伍用药,选择适宜的给药途径及剂型,制定合理的用药时间和疗程,并详细地向患者告知用药宜忌,避免滥用;病人应遵从医嘱,不要擅自增加剂量,或擅自盲目购药。
2. 4 加强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广大医务人员和患者,必须正视药品不良反应的存在,及时反馈药品不良反应信息,并及时上报, 减少漏报率。一旦出现不良反应立即停药,采取相应治疗措施[4]。
2.5 提高消费者的素质及自我保护意识:(1)不能轻信药品广告。有些药品广告夸张药品的有效性,而对药品的不良反应却只字不提,容易造成误导。(2)不要盲目迷信新药、贵药、进口药。有些患者认为,凡是新药、贵药、进口药一定是好药,到医院里点名开药或在不清楚自己病情的情况下就到药店里自己买药,都是不恰当的。(3)严格按照规定的用法、用量服用药物。用药前应認真阅读说明书,不能自行增加剂量,特别对于传统药,许多人认为多吃少吃没关系,剂量越大越好,这是不合理用药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4)药品消费者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用药后如出现异常的感觉或症状,应停药就诊,由临床医生诊断治疗。这里需要告诫药品消费者的是,有些人服用药品后出现可疑的不良反应,不要轻易地下结论,要由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认真地进行因果关系的分析评价。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问题的日益关注,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已经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国家正在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尽量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给人们造成的各种危害。因此,人们应抱着无病不随便用药,有病要合理用药,正确对待药品的不良反应的态度,正确的服用药物和保管药物,不断提高用药水平,从而达到真正的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 徐年卉,林国生,付洁,等.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的经验探讨.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2):143-144.
[2] 唐镜波.合理用药的评价与实践要点.全军临床合理用药研讨班论文摘要汇编,1990,64.
[3] 苗锋. 浅谈药品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 中国民康医学.20(24),2008
[4] 孙定人.药物不良反应,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03.
浅谈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 第12篇
1 抗生素滥用, 导致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现如今医疗纠纷频发、医源性或药源性事件居高不下、医疗以及用药成本过高等, 已成为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 事实上, 药物不良反应已成为危及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 而抗生素的滥用现象在我国临床中已非常普遍。比如说上呼吸道感染, 有90%以上是由病毒引起的, 但临床上使用抗生素的却不在少数。例如有一名患者因咽喉痛而自口服阿莫西林, 约20min后, 该患者出现了大面积皮疹、全身不适、胸闷、头晕等症, 即刻被家长送到住家对面的医院抢救。医师诊断为药物过敏性休克, 立即给氧、用药急救, 近1h才逐步好转。因为大多数人已习惯“注射青霉素要皮试”的这一规定, 而对口服阿莫西林 (羟氨苄青霉素, 青霉素类药物的一种) 需做皮试仍存不解或疑惑。其实口服阿莫西林等青霉素类药物需要做皮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阿莫西林胶囊说明书中强调“青霉素过敏及青霉素皮肤试验阳性患者禁用”, 而阿莫西林颗粒说明书也说“青霉素过敏患者禁用”以及“用前必须做青霉素钠皮肤试验, 阳性反应者禁用”。因此, 可以明确地说, 口服阿莫西林等青霉素类药物应做皮试, 若为阴性方可口服。阿莫西林毒性小, 但口服可引发过敏性休克 (0.04%) 、全身性) 过敏性皮炎即皮疹 (5%左右) 等严重不良反应。阿莫西林本身并不是过敏原, 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也很低。但是, 阿莫西林引起的过敏反应发生快速, 且病情急重, 即使及时救治, 仍可能出现死亡等意外。因此, 口服阿莫西林前做皮试是最好的预防过敏反应的措施。另外, 阿莫西林的过敏反应与剂量无关。科研证实, 无论何种青霉素类药物何种给药途径, 即使极微量都可能引起过敏性休克。患者可在数分钟内出现呼吸困难、发绀、血压下降、昏迷、肢体强直、惊厥等, 若抢救不及时可能死亡。皮试是重要的安全措施, 应避免侥幸心理。
2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防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导致ADR的原因十分复杂, 而且难以预测。主要包括药品因素、患者自身的因素和其他方面的因素。
2.1 药品因素
(1) 药物本身的作用。 (2) 不良药理作用, 5类药易引起药疹。抗感染药, 抗感染药引起的药疹居首位 (以青霉素类居多) .。多数患者是长期用药后发生, 首次发病者潜伏期为20d。有的患者是在已发药疹的基础上, 继续用药所致。特点:皮损初呈麻疹样或猩红热样, 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加剧, 融合成全身弥漫性红肿, 尤以面部及手足为重。至2周左右, 全身皮肤脱屑呈鳞片状或落叶状, 手足部则呈手套或袜套状剥脱。之后头发、指 (趾) 甲可脱落 (愈合可再生) 。严重时, 还可出现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 中毒性肝炎等症。如未及时停用致敏药物, 皮肤剥脱可持续2~3个月或更久, 重者因全身衰竭或继发感染而死亡。解热镇痛药, 特点:易引起固定型药疹和麻疹样或猩红热样药疹。固定型药疹多见于口唇、肛门、外生殖器龟头等皮肤黏膜交界处, 四肢躯干也可发生。中药近几年, 中药引起的药疹有逐渐增多的趋势。中药中地龙、五味子、三七、红花、人参、大黄、穿心莲、贝母、丹参、鱼腥草、板蓝根等中药, 以及牛黄解毒片、六神丸、云南白药等复方中成药, 中药注射液, 如双黄连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等制剂也会引起药疹。特点:最常见荨麻疹、麻疹样红斑、固定型药疹及口腔黏膜糜烂。中医认为, 药疹主要由于脾湿不运、蕴湿化热、外感毒邪、湿热毒邪搏于皮肤所致。抗癫痫药, 如苯妥英钠、巴比妥酸盐等可引起紫癜型药疹。特点:轻者双小腿出现红色瘀点或瘀斑, 散在或, 密集分布, 有的可利、利、略微隆起。重者四肢躯干均可累及, 甚至有黏膜出血、贫血等。有时, 可伴发风团或中心发生小水泡, 重者则可引发重型药疹, 可因继发感染死亡。生物制品包括异种血清制剂及疫苗等, 如破伤风抗毒素、蛇毒免疫血清、狂犬病疫苗等。特点:皮疹类型均为荨麻疹型, 症状多表现为发热、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血管性水肿甚至蛋白尿等。总之, 一旦怀疑为药疹, 应立即停用一切可疑药物。如果药疹面积大或伴有全身症状, 应及时就医, 不可耽误。另外, 发生药疹后, 患者在饮食上应清淡, 忌食鱼虾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多饮水, 以便加速致敏药物排泄。 (3) 药物的质量。 (4) 药物的剂量。 (5) 剂型的影响等。
2.2 患者自身的原因
如性别不同、年龄不同、个体差异、疾病因素均可引起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
2.3 其他因素
(1) 不合理用药。 (2) 长期用药。 (3) 合并用药, 例如有些抗生素与牛黄解毒丸“相克”。牛黄解毒丸是临床上常用的清热解毒中成药, 主要由牛黄、黄连、黄芩、黄柏、大黄等中药研细末加炼蜜而制成丸剂, 牛黄解毒片则是由牛黄解毒丸改制而成的片剂。由于疗效显著, 服用方便, 两者均为家庭常备药。但是, 牛黄解毒丸不能与某些抗生素共用。阿奇霉素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而牛黄解毒丸中含有钙、镁、铁、铝等离子, 可与此类药物分子中的大环结构形成难溶性复合物, 影响吸收, 从而降低抗生素的生物利用度, 导致药效降低甚至消失。此外, 牛黄解毒丸还能与四环素分子上的酚羟基、烯酸基形成不溶性的盐或络合物, 影响药效发挥。所以, 牛黄解毒丸与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不能同时服用。中西药合用, 尤应关注“配伍禁忌”。一些患者治病心切, 认为既然药物都是治病的, 同时使用的药物越多, 疗效越强, 病好得越快。因此, 经常向医师要求一次开多种药物, 或自行到药店购买多种药物, “联合使用”。遗憾的是, 往往事与愿违, 有的病情没有好转, 有的还可能导致严重不良反应。中药中“十八反”和“十九畏”是专门论述相关药物配伍禁忌的, 西药也有详细的药物合用禁忌目录。而在中西药结合使用上, 则更应该重视配伍问题, 配合得当, 能提高疗效, 减少不良反应;配伍不当, 则会降低疗效, 甚至引起不良反应。总之, 患者最好在医师指导下, 错开时间服用中西药物。另外, 同服中西药物时, 若出现不良反应, 应马上停药, 并及时就医。 (4) 减药或停药:减药或停药也可引起不良反应。例如治疗严重皮疹, 当停用糖皮质激素或减药过速时, 会产生反跳现象。
3 怎样做到安全用药
要想做到安全用药, 应尽量避免药物副作用的发生, 具体原则包括: (1) 谨慎下药。例如睡觉前应谨慎服用止咳药。止咳药是常用药物。临床常用止咳药按其作用部位可分为两类:第一类, 中枢性止咳药, 直接抑制延髓咳嗽中枢而产生止咳作用, 如可待因、喷托维林等。第二类, 末梢性止咳药, 抑制咳嗽反射弧中的任何一个环节而产生止咳作用, 如甘草流浸膏。通常, 患者在医师指导下合理使用止咳药, 不会产生严重不良反应。但若患者在睡觉前服用止咳药, 就有可能引起呼吸衰竭。例如睡前服用感冒片和复方磷酸可待因口服溶液, 容易引起呼吸衰竭。因为复方磷酸可待因属于中枢性止咳药, 可抑制呼吸中枢。感冒片的成分有对乙酰氨基酚、盐酸伪麻黄碱、氢溴酸右美沙芬、马来酸氯笨那敏, 其中, 氢溴酸右美沙芬也具有抑制呼吸中枢的作用。再加上睡眠对呼吸的影响, 很容易影响呼吸中枢和呼吸肌功能, 导致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 从而引发呼吸衰竭。因此, 冬季是咳嗽高发季节, 大家不要滥用止咳药, 尤其是睡前须慎用止咳药, 以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维护身体健康。 (2) 对症下药。 (3) 用药个体化。 (4) 用药少而精。 (5) 加强用药监测。例如服用茶碱类药物应监测血药浓度, 否则很容易出现不良反应。茶碱类药物是较常用的治疗哮喘药物, 其有效浓度和中毒浓度接近, 且影响血药浓度的因素多, 药物代谢个体差异大, 容易出现不良反应。研究表明, 茶碱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茶碱血药浓度密切相关。当血药浓度低于10微克/毫升时几乎没有不良反应, 当血药浓度高于20微克/毫升时易发生不良反应。因此, 长期口服茶碱类药物和急性发作时静脉使用茶碱类药物的患者, 应定期监测血药浓度, 及时调整用药剂量和滴注速度, 使血药浓度维持在安全而有效的范围内。在临床上, 茶碱类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胃部不适等消化系统症状, 还可出现心率增快、心率失常、血压下降等心血管系统症状, 头晕、兴奋、失眠、惊厥、精神错乱等神经系统症状, 严重时甚至可导致死亡。在用药期间, 一旦患者出现上述不良反应, 也及时停药, 并请专科医师给予相应对症处理并换用其他药物。总之, 患者在使用茶碱类药物期间, 应定期监测血药浓度。同时, 要了解茶碱类药物不良反应的表现, 注意观察, 以便能及早发现不良反应, 采取相应措施, 减轻药物伤害。
安全用药不良反应分析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