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歌唱技巧之训练方法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歌唱技巧之训练方法(精选9篇)

歌唱技巧之训练方法 第1篇

一、呼吸训练

有的人讲话或唱歌声音洪亮、持久、有力,人们赞叹说,他(她)“中气”很足,相反,有的人说话或唱歌音量很小,有气无力,上气不接下气,像蚊子嗡嗡叫一样,使人难以听清,这种人则“中气”不足。其间除了身体素质的区别外,还有一个气息调节技巧问题,即呼吸和讲话的配合、协调是否恰当的问题。

1、正常情况下,说话是在呼气时而不是在吸气时间进行的,停顿则是在吸气时进行的。如果是持续时间较长的讲话或朗诵,必然要求有比平时更强的呼吸循环。

讲话时的正确呼吸方法,应当采用由胸腹式联合呼吸法(也称丹田呼吸法),即运用小腹收缩,靠丹田的力量控制呼吸。郭兰英在谈到运用这种呼吸方法时说:“唱歌时小肚子常是硬的,唱的越高就越硬” 。

胸腹式联合呼吸介于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两者之间,是二者的结合。具体方法如下:

(1)、吸气:小腹向内即向丹田收缩,相反,大腹、胸、腰部同时向外扩展,可以感觉到腰带渐紧,前腹和后腰分别向前、后、左、右撑开的力量。用鼻吸气,做到快、静、深。

(2)、呼气:小腹差不多始终要收住,不可放开,使胸、腹部在努力控制下,将肺部储气慢慢放出,均匀地外吐。呼气要用嘴,做到匀、缓、稳。在呼气过程中,语音一个接一个的发出后,组成有节奏的有声语言。

这种呼吸方法可以使腹部和丹田充满气息,为发音提供充足的“气”,同时,由于小腹向内收缩,胸前向外扩张,以小腹、后腰和后胸为支柱点,为发音提供了充足的“力”。“气”与“力”的融合,为优美的声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在讲话过程中,要处理好讲话和呼吸的关系,必须注意:

第一,尽可能轻松自如,吸气要迅速,呼气要缓慢、均匀,吸入的气量要适中。

第二,尽可能在讲话中的自然停顿处换气,不要等讲完一个长句才大呼大吸,显得讲话很吃力。还要根据自己的气量来决定是否用中途不便停顿的长句,不要为了渲染和曾强表达效果而勉为其难地为之。那样,会适得其反。

第三,尽可能时讲话时的姿势有利于呼吸。无论是站姿和还是坐姿,都要抬头舒肩展背,胸部要稍向前倾,小腹自然内收,双脚并立平放。这样发音的关键部位??胸、腹、喉、舌等才能处于良好的呼吸准备和行进状态之中。呼吸顺畅,方可语流顺畅。

3、练习呼吸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有:

(1)闻花香:仿佛面前有一盆花香花,深深地吸进其香气,控制一会儿后缓缓吐出。

(2)吹蜡烛:模拟吹灭生日蜡烛,深吸一口气后均匀缓慢地吹,尽可能时间长一点,达到25-30秒为合格。

(3)咬住牙,深吸一口气后,从牙缝中发出“咝”声,力求平稳均匀持久。

(4)数数:从一数到十,往复循环,一口气能数多少遍就数多少遍,要数的清晰响亮。

(5)用绕口令或近似绕口令的语句练习气息。如:

出东门,过大桥,大桥底下一树枣儿,拿着杆子去打枣,青的多,红的少。一个枣儿,两个枣儿,三个枣儿,四个枣儿,五个枣儿,六个枣儿,七个枣儿,八个枣儿,九个枣儿,十个枣儿``````这是一个绕口令,一口气说完才算好。

开始做练习的时候,中间可以适当换气,练到气息有了控制能力时,逐渐减少换气次数,最后要争取一口气说完,甚至多说几个枣儿。

气息是声音的动力来源。充足、稳定的气息是发音的基础。说话时,横在呼出气流通道上的两条声带,迅速地一开一闭,把稳定的气流切成一串串的喷流

二、声带训练。

在通常情况下,人们说话时,声带的振动频率大约在60-350赫之间。声带的振动频率决定了发音的音响、音高、音色。声带对发音起很大的作用。,声带的好坏,既有先天因素,也靠后天的训练和保护。注意恰当的训练与运用声带,改变声带条件,保护声带,都是提高语音素质的重要方面。

1、声带训练。最基本的方法是,清晨在空气清新处“吊嗓子”:吸足一口气,身体放松,张开或闭合嘴,由自己的最低音向最高音发出“啊”或“咿”的连续声响,。还可以做高低音连续变化起伏的练习。

2、声带运用。声带运用要科学,得当。这主要是指:

第一:在长时间计划之前,声带要做准备活动,犹如赛跑前韧带要做准备活动一样。方法是:将声带放松,用均匀的气流轻轻的拂动它,使之发出细小的抖动声,仿佛小孩子撒娇时喉咙里发出后的那种声音。可以逐渐加大到一定分量,使声带启动,以适应即将到来的长时间运动。

第二:在人数较多或场合较大的地方讲话时,发音要轻松自然,处理还节奏,停顿,特别是起音要高低适度,控制好音量,充分利用共鸣器的共鸣作用,要运用“中气”的助力来说话,不能直着嗓子叫喊,否则,声带负担过重,会导致声带很快不堪重负,变得嘶哑,影响效果。

3、声带保护。为了保护自己的嗓子,要有意识的少抽烟,喝酒,甚至,不抽烟,不喝酒,少吃或不吃有强烈刺激性的食物,那些对声带都有不良影响。不喝过烫或过冷的汤水。

三、共鸣训练。

声带所产生的音量是很小的,只占人们讲话时音量的5%左右,其他95%左右的音量,需要通过共鸣腔放大得来,。共鸣腔是决定音色的重要发音器官,直接引起语音共鸣的是声带上方的喉、咽、口、鼻四腔,此外,胸腔和头腔也有共鸣作用。说话用声是以口腔共鸣为主,以胸腔共鸣为基础。共鸣器以咽腔为主又可分为高、中、低三区共鸣。高音共鸣区,即头腔,鼻腔共鸣,音流通过该区共鸣,可以获得高亢响亮的声音。中音共鸣区就是咽腔、口腔共鸣,这里是语音的制造场,是人体中最灵活的共鸣区,音流在这里通过,可以获得丰满圆润的声音。低音共鸣区,主要的胸腔共鸣,音流通过该区共鸣,可以获得浑厚低沉的声音。

要想使说话的声音好听和持久,就要正确的运用共鸣器。而运用共鸣器的关键在于处理好“畅”与“阻”的对立和统一关系。所谓“畅”,就是整个发音得声道必须畅通无阻,胸部舒展自如,喉部放松滑润,脊背自然伸直,以便声音不憋不挤,形成一个声柱流畅地奔涌出来。所谓“阻”,并不是简单的把声音阻挡住,而是不让声音直截了当地通过声道奔涌出来,让它通过共鸣器加工、锤炼、变得洪亮、圆润、雄浑、优美动听。

要处理好“畅”与“阻”的关系,必须进行共鸣训练。以下介绍几种简单易行的共训练方法。

1,放松喉头,用“哼哼”音唱歌。

2,学鸭叫声。挺软腭,口腔张开成一圆筒,边发gaga音,边仔细体会,共鸣运用得好的gaga音好听,共鸣运用得不好的gaga音枯燥、刺耳。

3,学牛叫声。类似打电话的“嗯”(什么?)和“嗯”(明白了)。

4,牙关大开合,同时发出“啊”音。

5,模拟汽笛长鸣声。(di)既可平行发音,也可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地变化发音。

6,做扩胸运动,同时尽量发高亢或尽量低沉的声音。

7,“气泡音”练习。闭嘴,用轻匀的气流冲击声带,使之发出细小的抖动声。

8,音阶层练习。选一句话,在本人音域范围内,先用低调说,一级一级地升高,然后又一级一级地下降,在一句高一句低,高低交替,一句话又高到低,再由低到高。

9,夸张四声练习。选择韵母因素较多的词语或成语,运用共鸣技巧做夸张四声的训练。如:清正廉洁,英勇顽强。

10,大声呼唤练习。假设某人在离自己100米处,大声呼唤:张师傅,快回来!喂,那里危险,快离开!

歌唱技巧之训练方法 第2篇

①白声

共鸣位置过分靠前,口腔没充分打开,好像只用嘴皮子说话,因而声带发出的声音形不成共鸣。

②音包声

音位靠后,喉头张开得太大,结果声音很响,但声母不清。这种弊病俗称“喉音过重”。

③鼻音太重

由于软腭下垂,舌根抬起,阻挡了咽喉与口腔的通道,声音大部分从鼻腔里出来。这也俗称“鼻囊鼻子”。这些弊病可以通过训练得以纠正。

以下介绍几种简单而实用的共鸣训练方法。

1.口腔共鸣训练法

采用张口练习法。可用惊吓张口、半打哈欠、吞咽食物张口等方式来练习口腔张口,在气推声之前吸气和同时打开口腔立即发音。经过多次反复练习,即可获得口腔共鸣的发音效果。

2 . 胸腔共鸣训练法

最简单的方法是发音之前先做好闭口打哈欠的准备,在气推声的同时,胸腔打开,像雄鹰展翅的感觉;或者,做扩胸动作,体会胸腔打开,如同手风琴的风箱张开的原理。多次反复练习就能获得胸腔共鸣的效果。

3 . 头腔共鸣训练法

最简单的方法是练习“凝目远视”。这也就是在气推声之前,先凝目远视并提小舌头,同时用气推声。它有两种效果:一是使头腔共鸣器官鼻窦、额窦、蝶窦等器官张开,一是“提小舌头”,即软腭提起,打开咽腔。多次反复练习,即可获得头腔共鸣效果。

歌唱技巧之训练方法 第3篇

一、“洋在中用”的基本概述

西洋声乐艺术本土化过程中歌唱技巧的“洋在中用”,简单地说就是我们用西洋的歌唱技术演唱西洋的声乐作品。也就是我们充分运用西洋声乐艺术的科学歌唱技术,按照西洋声乐的音乐审美,进行艺术表现的过程。当然,我们用西洋的歌唱技术之前,我们在学习、理解西洋声乐艺术的时候,由于受到本民族的社会、文化、习俗、教育以及个人的思维、意识、审美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此时的西洋声乐技术已经被“本土化”了,在此意义上的本土化不是本论题研究的话题。

二、“洋在中用”西洋声乐艺术本土化之歌唱技巧问题

以意大利“Bel canto”(美好的歌唱,在传入我国时被译为“美声唱法”)为代表的西洋声乐艺术,被世人公认为是一种科学的歌唱方法,也是世界各国歌唱家学习掌握歌唱技巧的理想。那么,到底其歌唱技巧科学在哪里?它有什么规律呢?这是声乐界长期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

我们都知道:呼吸、发声、共鸣、语言是歌唱技巧的四大要素。这四个方面运用得是否恰当,将直接影响歌唱的科学性。这四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是歌唱艺术不可分割的、有机的整体。但为了说明其规律,笔者根据自身的理解就这四个方面分别来进行阐述。

(一)呼吸

呼吸是歌唱发声的原动力,大家都很重视歌唱呼吸的训练。胸腹式呼吸法是声乐界公认的科学呼吸方法。那么到底歌唱是怎么呼吸的?要注意些什么?

歌唱的呼吸分为“吸气”和“呼气”,它们是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吸气”是“呼气”前提,“呼气”是“吸气”的结果。良好的“呼气”需要有良好的“吸气”作为前提的。

良好的“吸气”要同时完成两个任务:一是打开歌唱的通道,二是把气吸到位。所谓打开歌唱的通道就是打开歌唱需要的共鸣腔体,包括打开喉咙、软腭上抬、咽壁后吸、胸腔微扩、肢体放松,为歌唱良好的共鸣作准备。所谓把气吸到位,简单地说就是深呼吸。要把气吸到两肋以下和腰部四周部位,气一吸到位就依靠胸腹部的肌肉群与横膈肌来控制吸进来的气息(这既是吸气的过程的结束,也是呼气过程的开始)。但是,要注意歌唱的吸气不是吸得越深越好、越多越好,而是要做到恰到好处。“由于身体结构的不同,男女歌手的呼吸要求也不尽相同,男歌手比女歌手可以深一些。”[1]

良好的“呼气”要依靠胸腹部(特别是腰腹部的肌肉群)的力量与吸气的力量形成对抗。把吸到位的气息控制住,然后根据歌唱的需要来控制气息的力度,用有支持的气息去进行歌唱。但是,又不能控制得太紧,否则就气息就僵了。呼气时一定要注意该用多少力就用多少,该哪里用力就哪里用力。

良好的呼吸是歌唱的基础。训练有素的呼吸,歌唱者可以根据具体声乐作品的需要(包括音的高低、强弱、旋律的走向、情感的表达等)自觉地来确定歌唱呼吸的多少、深浅、速度、力度。这就像是一个精确仪器,要多少就有多少,要用多少就用多少。需要强调的一点“吸气”的终点,也是“呼气”的起点,它们是连续的、系统的、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运动过程,切不能孤立地去看待和训练歌唱的呼吸。另外,在训练时,要防止机械地鼓肚子、气憋胸、气息僵等错误倾向。良好的呼吸应该是可控的、自然的、流动的、舒展的。良好的呼吸控制需要经过长期地、科学地训练才能获得。

(二)发声

大家都知道,歌唱的发声是气息通过声带,使声带振动而产生的。而良好的发声是有真声和假声两部分的混合声组成。真声一般是指声带整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假声则是指声带的边缘振动产生的声音。也有专家称真声为“重技能”,称假声为“轻技能”,其实这只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叫法而已。大家都说科学的发声就是用真假声的混声来唱歌。那么真假声的混声到底有什么规律呢?我们先来看一下“真假声混声示意图”。如左图所示:假定“矩形”是歌唱的真假声混合声,影阴部分为真声,空白部分为假声。左边“↑”表示歌唱的音区由低到高分别是:低音区、中音区、高音区;其中c1、f2、c3分别表示小字一组的“c”、小字二组的“f”、小字三组的“c”。如图所示,真假声在混声中的比率随着音高的变化而变化。“c1”的真声比率为90%,假声比率10%;“f2”的真声比率为50%,假声比率为50%;“c3”的真声比率为10%,假声比率为90%。(特别要说明的是:图上的“c1”、“f2”、“c3”音的位置以及真假声的百分比都是假定的,没有经过相关的科学论证。)由此可得:音越高,混声中假声比率越多,真声比例越少;音越低,混声中真声比例越多,假声比例越少。当然,在具体的歌唱发声中是很难分清到底哪一部分是真声,哪一部分是假声。真假声是混合交织地存在于一体的,是不可分割的。但是,真声比率随着音高的递增而递减,假声比率随着音高的递增而递增是科学发声的普遍规律。我们在歌唱时,要充分利用此规律根据不同的音高来调整我们声音的真假声比率。

当然,真假声混声的具体比率必须与歌唱的气息、共鸣、咬字吐字相协调,同时还会随着演唱的实际情况如:演唱者的个别差异、声部不同、演唱作品的风格不同、情感表达需要的不同会有所不同。

(三)共鸣

共鸣在歌唱中具有扩大和美化声音作用,在西洋声乐技巧中很强调充分运用身上所有的共鸣腔体为歌唱所用。“西洋美声最可贵、区别于其他歌唱发声法的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在于它丰满、明亮、带金属色彩而又有致远力、松弛而圆润的音质。”[2]共鸣的合理运用对良好统一的音质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音的高低不同,其各共鸣腔体的比率也是不同的。

“声乐界所谓的歌唱共鸣体,一般包括胸腔、咽腔、口腔、头腔以及鼻腔与窦体。咽,靠近喉,对音量和音质有最先最有力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共鸣腔体。咽腔又可分为鼻咽、口咽、喉咽三部分,对于歌唱的共鸣作用以口咽为最重要。”[3]为了说明问题,笔者根据自己的理解暂且把共鸣分为:头腔共鸣(口咽腔以上的所有共鸣),口腔共鸣(主要指口腔、口咽、喉咽部的共鸣等),胸腔共鸣(指喉咽以下部分包括喉腔、胸腔、腹腔的共鸣等)。一般情况下歌唱的共鸣运用规律:在高音区,歌唱的共鸣以头腔共鸣为主,口腔共鸣为辅,胸腔共鸣再次;在中音区时,歌唱的共鸣以口腔共鸣为主,头腔共鸣为辅,胸腔共鸣再次;在低音区时,歌唱的共鸣以胸腔共鸣为主,口腔共鸣为辅,头腔共鸣再次。当然,以上只是在大致上的区分,其实三个共鸣腔体之间的比率调整是随着音高、音色、强弱等不同技术要求而作相应调整的。影响共鸣腔体调整的高、中、低三个音区的区分也根据不同声部、不同歌者的自身条件会有所不同。每位歌者要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共鸣调整的方法。

特别要指出的是,共鸣腔体的运用还必须考虑到与歌唱技巧的其它三方面(呼吸、真假声、歌唱语言)的密切配合与协调。共鸣的调整是综合的、灵活的、协调统一的。比如:在唱弱音时,要以头腔共鸣为主,同时还需要增加混声中假声的比率,气息要支持不能松懈,而且要流动、均匀、连贯,歌唱语言的母音要保持不变、松紧适度。又比如:唱渐强,则要求气息要深、支持的力量由小到大;共鸣腔体要在吸气时打开,开始演唱时共鸣以头腔共鸣为主,慢慢增加口腔、胸腔共鸣的比率;同时,咬字吐字的部位从紧咬慢慢松弛一些,咬字的腔体与共鸣腔体一起协调开大一些。当然,歌唱共鸣的运用还要受到声乐作品的风格、歌者的自身条件、艺术处理的需要等条件的制约,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四)语言

声乐是歌唱语言的艺术。从人类音乐的两大系统(声乐、器乐)来看,声乐与器乐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声乐有表达语义的歌唱语言。“意大利Bel canto’的创始人卡契尼(GCaccini,1548-1618)在1602年的《新音乐》(Nuove Musiche)中引用了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话:音乐之中歌词为先,节奏次之,声音居末。’并以此作为西洋美声学派的创作及演唱的原则和理论根据。”[4]可见,西洋声乐艺术中歌词在声乐技巧中处于核心地位。

就歌唱语言来说,首先要做到语音准确。“在歌唱中,语音既是咬字、吐字、行腔的依据,也是发声、用气、共鸣等歌唱技术手段最终传情达意的依据”(见郑茂平:260)。语音是由一个个音节组成的。我国汉语是单音节的,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而外国语言是多音节的。在歌唱时一定要注意外国语言的逻辑重音。就拿意大利语来讲,同一文字由于重音位置不同则其意思完全不同。如:“papa”的意思是“教皇”,而“papa”的意思就变成了“爸爸”。44“不同文字中逻辑重音的部位也有所不同,如“先生”一词,英文是mister,逻辑重音在前面,法文monsieur在后面,意文利文signore则在中间。在演唱时,倘若只顾拼音准确而将字的逻辑重音放错,那也会令听者索然。所以歌唱者要有一定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5]

音节是语音的基本单位,音节是由元音(或者叫“母音”)与辅音(或者叫“子音”)两大类组成。元音是歌唱中声带振动、能够延长、演唱时气流通畅的音;而辅音在歌唱中,气流在一定程度上受阻,不利于发声的音。可见,元音是歌唱发声的基础。因此,我们要掌握一个原则:在歌唱时,元音总是占主导地位,要尽量延长元音部分。关于元音的重要性,意大利的约瑟夫察里诺(JZarlino,1517-1590)曾这样说:“歌唱者应当注意咬字时元音必须准确。应当按照每个元音的特点发音。当你听到的不是aspro core,而是aspra cara,不是selvaggio,而是salvaggia,不是cruda voglia,而是croda vaglia,你怎么能不笑呢?”[6]“欧洲声乐语言对咬字的要求是子前母后’,即子音要靠前,母音相对地说要靠后。如果子音不靠前,则会咬字不清。如果母音不稍微“靠后”,而是像子弹音那样并向外喷气,则声音就会失去共鸣,不圆润而成为白声’。”[7]

“Bel canto’有众多的学派,如意大利、德国、法国、俄罗斯等声乐学派。从审美意义上看,这些声乐学派在发声技巧和发声方法上没有优劣之分,只有风格的差异。这种风格的差异在某种意义上说,主要表现为不同语音运动形态的差异,而歌唱语言运动形态的差异主要与辅音、元音、音节三者的存在方式相关。”[8]

所以,我们在西洋声乐本土化的“洋在中用”过程中,要懂得外国语言、语音的构成,掌握咬字吐字的规律。注意音节中元音和辅音的构成,在进行歌唱的咬字吐字时,唇、齿、舌、喉、咽等部位,该哪里用力就哪里用力,该用多少力就用多少力,要做到恰到好处。

作为学习西洋声乐艺术的人来说,要掌握该国语言的特点。如:德语喉音重,法语鼻音重。所以“德语在歌唱中具有浑厚、暗淡的舌根音音色和喉音音色;而法语在歌唱中则充分体现其柔和、圆润的鼻腔音音色。”[9]意大利语被誉为最适合歌唱的语言。因为意大利语每个字都是以元音结束,而且每个元音没有弱化现象。所以意大利语在歌唱中具有饱满宏亮的音色。

就歌唱技术的呼吸、发声、共鸣、语言这四个方面来讲,我们在歌唱时要遵循以下的一般规律:音高越高,气息支持越深,假声比率越多,头腔共鸣就越多,口腔、胸腔比率相对越少;歌唱的声音越强,气息支持越强,共鸣腔体用得越多,开得越大,真声比率相对增多。其中属于歌唱技术之一的语言,它是一定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的产物,具有较强的民族特性,所以歌唱语言具有非一般意思上的歌唱技巧的特性。如果非要说出歌唱中语言技巧规律,也只有歌唱的音越高、越强,歌唱语言的咬字吐字、元音的保持就越有力。当然,歌唱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声乐作品的具体内容、感情、人物、剧情等需要去合理运用和调整。这些都是歌唱技巧一般规律下的具体问题,本文不再就此问题作相应的阐述。

在西洋声乐艺术本土化过程中,我们应正确看待西洋科学的歌唱技巧。正如周小燕先生所说,我们要正视西洋声乐的科学发声。良好的歌唱技巧就像是一台精良的STEINWAY钢琴,是一种音乐表现的“乐器”,全世界都在用它。我们为何不去充分利用呢?[10]

在“洋在中用”的过程中,对西洋声乐科学歌唱方法的理解如何,将直接影响我们对西洋歌唱方法的掌握和运用,从而影响歌唱者的演唱水平。我们只有在正确地理解了西洋歌唱方法的科学性、知道了其内在的规律与特点,才能把它学正、学好。

意大利歌唱家Gino Bechi(基诺贝基)先生在讲学中的有关美声唱法的一系列主张和论述,经田玉斌老师概括整理为以下六个方面内容:(1)美声唱法有声部之分;(2)美声唱法要求声区统一;(3)美声唱法要求母音一致、吐字清楚;(4)美声唱法要求声音连贯;(5)美声唱法要求具备良好的音乐修养;(6)美声唱法要求声情并茂。以上六点是美声唱法的重要内容,也可以说是六个重要原则。[11]

尚家骧先生在阐述西洋美声的技术要求时,讲了8个方面的技术要求:(1)在气息支持下歌唱,(2)良好的起音,(3)声区统一,(4)声音连贯,(5)良好的音量控制,(6)灵活的声音,(7)优美的音质,(8)自然地颤音(Vibrato)。[12]

沈湘教授对西洋美声的归纳认为,美声唱法区别于其他唱法的最大主要的特点,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美声唱法是混合声区唱法。[13]

美声以音色优美,富于变化;声部区分严格,重视音区的和谐统一;发声方法科学,音量的可塑性大;声气一致,音与音的连接平滑匀净为特点;这种演唱风格对全世界有很大影响。现在所说的美声唱法是以传统欧洲声乐,尤其是意大利声乐技术为主题的演唱风格。[14]

周小燕先生就西洋声乐的科学歌唱方法有过这样的阐述,它从生理学、物理学、音响学等方面科学地总结出了一整套如何控制和支配嗓音器官(包括呼吸器管、发声器官、共鸣器官、咬字出音器官)的原理和方法,追求丰满圆润明亮、富于共鸣的音质,注重声音的灵活和句法的连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符合人声表现规律的科学体系。[15]

歌唱技巧之训练方法 第4篇

关键词:歌唱;嗓音疲劳;发音训练

笔者在声乐学习和教授的过程中,目睹了因各种原因引起嗓音疲劳,而嗓音疲劳没有及时缓解造成声带小结、息肉给歌唱者带来的痛苦。他们中有些因“倒嗓”被迫暂时停止工作或者不得不中途放弃自己所喜爱的专业,甚至过早地结束自己的歌唱艺术生涯,令人叹惜。

对于已经阻碍正常歌唱发声的声带病歌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声治疗和药物保守治疗后,如果效果不理想,医生会建议在显微喉镜下手术治疗。但手术不是根治的办法,如果不保养嗓子,继续延用错误的、不当的发声方法,小结、息肉虽已切除,仍会复发,所以手术后的嗓音恢复和发声技巧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正确的、科学的发音方法能促使声带歌唱功能良好恢复,从而达到根治的目的。而且,经过坚持不懈的发声训练不仅能重拾动听音色,让声音更有魅力,还能防止用声疲劳,练就美丽动听的好嗓音。

1 手术后的嗓音恢复注意事项

第一,声带小结、息肉手术切除后应禁声两周,这两周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预防感冒、咳嗽,保持口腔清洁、冷开水漱口,避免酸性及辛辣刺激食物,忌烟酒。

第二,注意休息,可以进行些适当的身体锻炼,如散步、瑜伽、登山等等,增强身体抵抗力。

第三,禁声二周后开始进行嗓音训练,让声带粘膜组织得到良性的锻炼,促进声带的愈合。用深呼吸的腹部发音方式,简单轻柔缓慢有节制的说话。恢复初期做中声区的发声练习,开始时间5分钟,几天后再逐渐根据恢复的情况延长练声时间,发声练习后做打呵欠动作以松弛喉部肌肉,始终注意呼吸的通畅。

第四,减轻精神、心理方面压力,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养成优雅从容的生活习惯,保持健康的心理。

2 手术后的用嗓发音方法和技巧

声带小结、息肉是两侧声带长期相互碰撞摩擦的结果,像长期劳作的手掌和脚掌被摩擦长出茧子一样,多是由不良的发声习惯和生活习惯引起发声器官产生病变。而呼吸不畅、气路不通、喉部肌肉紧张、声带挤卡、过度用嗓等这些发声不当的表现,是声带小结和息肉形成的主要原因。只有通过调整和改变原来错误的发声习惯,解除喉部肌肉过度紧张挤卡用力,才会达到改善声音的目的,以此来防止小结、息肉的复发。

第一,呼吸发声。在经过两周的禁声之后,开始用呼吸样发声进行练习。多做深呼吸动作,使发声时声带处于靠拢但又不接触的状态,通过气流经过两片声带间时形成气流气垫来减少声带的接触,改变以往发声时声带高强度的硬碰撞习惯。期间尽可能地放松声带及喉部肌肉,改变容易激动的性格和亢进的发声习惯及肌肉紧张度,在声带最为放松的情况下,用气发出声音,感觉如同打哈欠或叹息。在哈欠以后叹息条件下发声,使声音是通过气以轻柔、放松的方式呼出,能够感受到喉头下放、舌骨后方回缩、口咽喉腔体上下竖着打开,形成良好的声音通道,产生气流充足的声音,同时避免身体疲劳后引起的一系列损伤声带的行为,将这种气息带动发声的声音融入日常生活说话当中。

第二,哼唱发声。发声前暖嗓,做扩胸运动、口齿唇舌头颈运动,再进行鼻吸气鼻呼气、鼻吸气口呼气等深呼吸练习,减少颈部、肩部、胸部、舌头、咽喉等肌肉的紧张,打开共鸣通道,再尽可能轻松的发哼鸣音“m”,用闻花香的感觉来带,高的声音的位置,低的气息的支持,吸气叹气深就像做深呼吸运动一样,闭口哼唱和开口哼唱交替练习,做到闭开交替时声音共鸣没有任何变化。通过哼鸣让气息形成声带间的气垫并使喉部肌肉放松,喉头下放并保持相对稳定,提高鼻腔、鼻咽腔、鼻窦、口腔、口咽腔、喉腔、气管、支气管等共鸣腔的作用,以减轻声带发声时的负担,同时,哼鸣形成的高的声音的位置能有效地改善音质、提高音量。哼鸣的位置就是歌唱发声的位置,找到了正确的声音安放位置后,再带入其他母音,运用共鸣进行字句练习。在带入母音和字句时,上腭要更夸张地抬起并保持,使面罩头腔共鸣的位置、呼吸时气息的支点、声音向上向前的走向都要与哼鸣相同,帮助把声音的焦点保持在头腔的最高位置,改善并找到最适合的发音位置对声带进行修整与恢复。

第三,腹式呼吸发声。吸气时,感觉直接在“下支点”处吸气,肚子一松,气就进来,仿佛吸气没有通过鼻、口、气管一样;呼气时,气息在腰腹肌有力的控制的支点上稳稳地下沉,在保持腹部轻微向外膨出的状态时,感觉声音放在气息上叹出或揉出,通过深的气流支持以减轻声带负担,避免喉部肌肉紧张,保持腹部向外减少气息的流失,减缓气息对发声器官的推挤。在深呼吸状态下,微笑保持哼唱状态的同时,增强声带的张力,加强气息的支持,进一步放松、打开、稳定喉头,气息通畅、高位置头声、轻声小声唱,保证声音共鸣位置的准确与气息支持的稳定;在哼唱状态下放大声音,既有气息的支持,又有稳定的喉头以及整体共鸣,让有控制的、腹式呼吸支持的发声方式来放松喉部及颈部肌肉,调节呼吸气息以真正改善嗓音,调理出舒适、圆润、优美、明亮的音色,发出易于控制的真假声混合的歌唱性声音。

第四,歌唱状态良好恢复。手术后两个月左右可以进行提高音量、拓宽音域范围、增强声带弹性、延长最长发音时间的提高嗓音能力的练习,使用选定音高发长音“o、m”改善声带内收能力;再由低至高、由高至低发“a e i o u”元音进行音阶练习,协调好声和气的比例关系。歌唱前尽可能舒适地暖嗓,選择节奏舒缓、旋律线条起伏不太大的曲目来进行歌唱状态的恢复,随着建立共鸣通道在腹式呼吸的支持下发声,微笑着往上往前抬上腭的同时放松下巴及舌头,打开咽腔,并用笑的气息发音,使声带充分外展,喉位向下并保持相对稳定,这样喉部肌肉才能自如有力地控制声带与气息形成的合理震动,维持良好共鸣通道又保持放松,被动咬字,在喉位相对稳定了再逐渐拓展音域,增加歌曲的难度,使气息能始终稳劲而适合发每个音的需要,并且发音时胸廓应该坚固稳定,身体就像稳定的乐器,声音就如源源不断的流水在身体这个乐器里流淌,始终保持气息的均匀、流动,使声音自然、流畅、圆润,富有金属光泽,形成良好的歌唱状态。

最后,可每次用嗓后进行喉部按摩,来缓解咽喉肌肉的紧张。通过以上方法从根本上改变原来错误的发声习惯,增强并协调发声功能,缓解咽喉部肌肉紧张,增加声带弹性,最大限度地保护声带,来防止“声病”的复发。

参考文献:

口才训练方法技巧 第5篇

害怕和人交流,或者畏畏缩缩的人,交际口才肯定不好。要想改善这种情况,就要进行个人勇气训练。要想锻炼勇气,你首先要面对自己的畏惧心理,挑战你害怕的东西。

比如,你害怕交际的话,你可以主动去结交朋友,和别人攀谈,当你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时,你距离好口才又近了一步。

2.常交流

交际性口才可以在你和别人的每次交流中得到提升,因此你要珍惜每次和别人交流的机会,多和别人说话,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多交流信息,这有助你增长见识,变得开朗,更愿意和别人交往。

3.语音训练

开展标准化的语音训练,训练自己的声音,语调,语速,吐字和呼吸等。要想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就应该多翻字典,学习字词的正确读音,多看书,做速读训练,对纠正自己的发音很有帮助。

4.善用礼貌语言

人际交流应该是平等的,也应该是有礼貌的,除了行为举止文明,说话也应该要讲礼貌。要多用:请、谢谢、对不起、抱歉、没关系等礼貌用语,这样别人就会觉得感觉你很懂得尊重人,并认为你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

5.妥善表达

善于表达自己的人在交际中会更受欢迎。在和别人谈话的时候,你应该表现得落落大方,诚恳友好,说真话,不要说假话,不要有欺骗和隐瞒,不要取笑别人,不要说别人的闲话,更不要说三道四。

6.多叙述

多用顺叙、倒叙、插叙等叙事手法,与别人分享你的经历或看到的有趣文章,这是对记忆、表达和交际能力的考验。

7.说话要简洁、具体

口才训练方法技巧 第6篇

这个阶段对于青少年和儿童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阶段。努力学习将使孩子获得更多的知识,学习成绩也会越来越好。此外,个人的文化水平也会大大提高,讲起话来温文尔雅、神采奕奕。

2、多读书

就小孩子而言,他们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在学习中,我们不可以只看而不读,因为阅读可以很好地锻炼口才,多读书,发音会变得越来越好,还有助于激发一整天的精神。

3、多思考问题

在孩子与别人交流的同时,可以让他多想想怎么说,如何说得好,为什么说得不好等等,发现自己口才上的缺点与不足,然后加以改正。

4、多沟通

让孩子多与同学、老师、亲戚等人进行沟通,这不仅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而且积累了交谈经验,还锻炼了口才。经过长时间的交谈经验积累,口才技能就会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5、善于模仿学习

要培养口才,就要善于向口才好的人学习,模仿学习他们的讲话技巧,适当参考他们口才好的方面,得到灵感,摆脱自己口才不好的方面。

人人都爱听好话。作为一个受过道德教育的年轻人,言语应该文明礼貌的,千万不要说脏话或恶意的话,因为这些话就像刀子一样伤人,不然之后就没有人愿意和你交流了。

青少年和儿童培养良好的口才,提高口才技能,对将来进入社会都会有较大的帮助,而事业上的成功也一定离不开好的口才。

★ 演讲口才训练方法有哪些

★ 小孩的口才训练方法

★ 辩论赛的辩论口才技巧

★ 口才训练与沟通技巧

★ 短跑训练方法-跑步小常识及100米短跑技巧

★ 演讲与口才的技巧有哪些

★ 慢跑训练方法

★ 成功推销的口才原则与技巧

★ 26个牛逼的社交口才技巧

歌唱技巧之训练方法 第7篇

面临中考体育测试,很多同学认为自己身体素质差,长跑项目肯定很难达标。有关体育老师认为,从现在开始,学生分3个阶段进行系统训练,提高长跑成绩并不难。三阶段提高长跑成绩:专家认为,学生如果从现在开始分3个阶段进行系统的训练,就不难提高长跑成绩。

第一阶段,从这学期开始一直到寒假。这一阶段,学生要按照计划进行体能训练,每天都坚持慢跑,不要求速度,也不用计时间,学生只是通过这段时间的慢跑来提高自己的体力和体能。通过这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基本可以具备长跑1000米(或800米)的能力。这个阶段完成之后,学生再长跑1000米(或800米)时,就不会有呼吸困难的感觉。

第二阶段,从下学期开始,学生主要进行提高速度耐力的训练。学生要在这一阶段时间适量加大训练强度,主要是提高跑步速度。学生可以把考试要求的长跑距离分成若干段来进行训练。比如女生可将800米跑分成2段,每段400米。学生自己计时间,第一段一般要求在1分40秒到50秒的时间跑完,然后休息3分钟,再继续按照相同的时间把剩下的一段路程跑完。通过这样的分段训练,学生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跑步速度。

第三阶段,就是在考试前,这一段时间,学生要进行自测。学生可以自己进行计时模拟测试。

歌唱技巧之训练方法 第8篇

一、咬字吐字对歌唱的影响

(一) 语言是歌唱的基础

古往今来, 我国声乐家无不对咬字吐字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无论是我国的传统民族声乐艺术, 还是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 对语言的学习都尤为重视。这不是把音乐美孤立起来, 而是从掌握语言的规律开始入手, 对于声乐学习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声乐教学不能脱离语言基础而存在, 声乐训练只有与语言相结合才不会在歌唱中将声音与语言割裂开来。在当代, 很多学习者对歌唱的认识都不甚科学, 而一味追求歌唱上一些硬性技巧问题如气息问题等, 只是把音高、音量作为他们歌唱的标准, 忽视歌唱上言语的表达, 歌词吐字不清, 难以使观众感同身受。有些学习者甚至认为咬字、吐字只是学习民乐的人才应该注意的问题, 通俗唱法和美声唱法要求不必如此严格。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实际上, 很多优秀的国际歌唱家咬字反而始终字正腔圆[1]。

(二) 清晰的咬字吐字能够更好地传情达意

声乐艺术之所以与其他音乐形式不同就在于它能通过语言来传递歌曲中所言表达的思想内容, 相比较其他音乐形式, 这更能够与听众产生交流和共鸣。声音之美在于蕴含丰富的情感, 而丰富的感情只用通过语言才能生动传达。我国著名的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曾经这样说过:“咬字吐字清楚不清楚, 干净不干净是歌唱的重要问题, 光有声音, 没有好的咬字吐字的功夫是不可能完美地表达作品的内容和思想感情的。”我们经常可以听见, 有些人唱歌时声音从喉咙出, 有人从鼻腔出, 还有人从门牙出, 这些问题都与咬字吐字不标准有着莫大的关系, 歌声的质量与咬字吐字有着密切的关系, 清晰准确的咬字吐字使歌唱的声音音色圆润, 松弛有度。在歌唱时, 如果咬字不清, 声音嗡嗡作响, 则会沉闷;吐字不明, 歌词意思难以表达, 观众难以感同身受;咬字过紧, 声音紧绷, 则会尖锐刺耳。如何在歌唱中准确把握咬字吐字, 使歌唱取得更大程度上的成功我们将从下文一一讨论[2]。

二、歌唱中咬字、吐字技巧训练

歌唱学习者应培养一个良好的语言习惯并对说话给予高度的关注, 这样能够在发声时使发声器官的到最大程度的放松从而形成一种自然反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一般我们把发音技巧分为子音和母音两大块, 再分别从咬字吐字不同的情境下进行实际的发声训练。

(一) 子音发声训练技巧

子音, 也叫辅音, 一般指b、p、m、f、d、t、n、l、g、k、h、j、q、x、z、c、s、zh、ch、sh、r等, 是字的声母部分。子音在字音中起引导作用, 是一个字的开头。相较于母音来说, 子音是相对不那么响亮的声音。读子音时形状是可以外在表现出来的, 对于一般的歌唱学习者来说, 子音的位置相较于母音更好把握。发子音时需要让喉咙自然活动, 只需要使用口腔的前半部分的前半部。我们所说的歌唱的咬字, 一般来说主要指子音。子音发声是气流突破屏障的过程, 重复地进行这一过程, 子音发声时通常是很短促的它需要一触而发斩断或拦截气流运行。发子音时, 先通过唇、齿、舌、喉等部位往上同时进行阻气, 然后突然打开口腔同时送气发声, 各个声音的最终都是由喉部发出。需要注意的是, 子音发音时舌部和口盖拱度应活动自如。训练子音发声, 平时应多注意大声朗读歌词, 尤其强调各个字音的子音, 培养读清子音的习惯。读字清晰在声乐训练中占重要地位, 养成良好的读字习惯让子音发声更为清晰, 形成自然, 从而能够像说话般毫不费力。

(二) 母音的发声方法

母音, 也被称为元音, 一般指a、o、e、i、u、ǘ、e等, 是字的韵母部分。相较于子音而言, 母音发音受影响的条件更多, 如发音时的唇形、位置、口型开闭等, 这都会直接影响到母音的发音状况、歌唱的音色、质量等。母音发音与发声同时产生, 在歌唱的起音之前就要做好母音的准备, 以防止在歌唱时出现含混不清的情况。在训练母音时要保证母音不变, 必须稳定咽腔、口腔的形状稳定, 要进行母音的延长则必须保持气流的延绵不断。一般在歌唱时, 咬字吐字应该是在口腔内调节母音的情况下进行。要想母音在发音时音色显得圆润柔滑, 则需要把基音部分扩大到口腔, 这样的发声对于一般歌唱练习者而言都是十分困难的, 同时又十分费劲, 声音也远达不到理想状态。为了使读字清晰, 在歌唱时音和字应同时发出。在歌唱时, 读字比说话时显得更慢、更长, 尤其是母音的长度, 这里必须要求学习者严格按照乐谱说写的时值去歌唱。把整首歌都按照母音来进行训练能够很好的改善歌唱时的发声技巧, 学习者们可以用单独的一个母音来代替歌词练习整首歌曲, 如”a”、”o”等。保持母音的流畅在歌唱中极为重要, 在歌声中两个母音之间的过度要像丝绸一样顺滑, 让声音在两个母音之间的流动毫无障碍。同时保持口型的不变, 纠正母音发音的音准问题, 让母音在各个声区都能容易地发声, 歌唱的效果便会大大改观[3]。

(三) 咬字吐字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 歌唱时, 每个字都不能离开呼吸支点, 即使每个字的着力点和部位会有所差异, 这样唱出来才能使每个字都恰到好处的发声, 从而显得圆润动听。虽然歌唱的咬字吐字要清晰明了, 但也不能把字咬得太紧, 产生紧绷感, 这要求歌唱学习者们应该把训练清晰的吐字咬字建立在保持平稳呼吸和松弛有度的喉腔基础上。其次, 咬字吐字时还应注意方言的影响。我国南方话中通常平翘舌音部分, 例如经常把zh、ch、sh发为z、c、s, 很容易将一些字音念错, 从而歌唱时发音模糊不清。所以在训练咬字吐字过程中, 一定要纠正一些错误的方言发音, 把字音念对。最后, 训练咬字吐字是为了更好地长达歌词中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清晰的语言更能够刻画出一个生动人物形象, 表达音乐的内在情感。对于不同风格的歌曲, 它所要表达的情感也是不尽相同的, 这就要求歌唱练习者们演唱不同歌曲时, 既要把握运用咬字吐字的规律, 又要深度挖掘歌曲内涵。例如, 有些歌曲高昂嘹亮, 则要求我们演唱时字与字之间咬字连贯, 一气呵成。又如某些歌曲柔美细腻, 则要求我们咬字婉转灵活。对应不同的歌曲, 不同的情感表达, 咬字吐字也应该相应变化[4]。

三、结语

意大利歌唱界有一句流行的名言:“谁朗诵的好, 就能唱的好”可见咬字吐字的重要性。离开语言, 歌曲也就失去了意义。清晰的语言是塑造歌曲艺术形象的基本要素之一。无论是传统民族声乐, 还是美声唱法或通俗唱法, 咬字吐字都是每个歌唱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巧。它是歌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一些咬字吐字的训练能够更好地将语言和声音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歌唱的魅力, 传递歌曲的情感, 真正做到让观众感同身受。

参考文献

[1]闫如玉.歌唱语言在声乐演唱中的训练与运用[D].天津音乐学院, 2013.

[2]李媛.歌唱的咬字、吐字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J].淮海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3:52-53.

[3]赵晓曦.歌唱中的咬字、吐字、十三辙在演唱实践中的应用[D].燕山大学, 2012.

歌唱训练方法探析 第9篇

关键词:音乐;歌唱;呼吸动力;喉头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8-0013

声乐艺术是一门科学性与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它主要是通过正确的发声训练和不断的歌曲演唱来逐步完成的,每位歌唱者必须通过发声练习的途径,掌握科学的歌唱发声基本方法,使歌声美妙动人,达到以声传情之功效。笔者在此浅谈自己的感受和方法。

一、歌唱中呼吸动力的训练

每位歌唱者一定要充分理解和运用气息发声和气息控制的方法(即横隔膜的呼吸方法)因为在整个声乐功能系列中,歌唱呼吸是最重要的一环,是整个歌唱建筑的基础。因此,必须明确呼吸的重要性,重视练好歌唱呼吸的基本功。反复理性强调,引导学生摸索、感受与体验的练习,找好呼气时身体的控制部位,把良好的吸气状态保持5秒钟,让学生体会这时仿佛有一股外部力量将小腹轻松推压,感到小腹在与这股外来力量的对抗性,气息徐徐向着上齿根的背后发送,这时,腰围肌横隔肌有力地起着支持作用,可用三种练习方法:

1. 慢吸慢呼式练习,让学生体会轻轻吹尘式发出嘶的声音,让气息均匀地控制性地呼出。2. 快吸慢呼式练习,可以让学生体会跑步时腹中喘气的感觉。3. 快吸快呼式练习,让学生学作夏天炎热时狗在急促喘气的感觉,领会腹式呼吸對歌唱的直接动力。

声乐学派有句古语:“谁懂得呼吸的奥妙,谁就懂得了歌唱。”意大利歌唱家帕瓦罗蒂对歌唱时的呼吸作了这样的描述:气息支点主要在横隔膜,吸气时横隔膜的肌肉像一条带子,在腰间围成一圈,小腹往外鼓出,吸足气息,胸腔全面扩张,喉头以下的胸口有个明显的支点,发声呼气时,横隔膜往外强有力的扩张,里面有一股反作用力形成一条“声柱”向上升起,小腹自然、缓慢地拖起收回。

笔者在教学中首先让同学吹“嘟嘟”来练习呼吸,就是用12 34 | 54 32 | 1—:|这个五度间阶,从低音a上吹起,直到高音a2,刚开始同学们用很少的气流,只要下嘴皮放松就可以轻松自如地吹响了,可是随着音阶的逐渐上升,有的同学气流就吹不到位,这时要强调同学用横隔膜的力量,后腰周围主动向外扩张,来帮助腔体内的气流形成一股“声柱”送到嘴皮上,最好让同学们找到低音时的感觉,同时轻轻地摇动脖子,尽可能地避免人为因素造成喉头紧张、声带疲劳等现象。因此,首先要从思想上消除唱高音的恐惧感,继而用两个五度或三个五度多次反复,在放松喉头舌面的同时,专心体会横隔膜以下腰部的动感状态,特别是顿音的练习更能增强横膜的力量。例如唱13 53 | 13 53 | 1—| 这条练习曲时,要求用腹肌连续、弹性的收缩,把声音直接送入头腔的共鸣区,喉头打哈欠作为气息的通道,练习时要防止腹肌僵硬,歌唱对气息的要求也是同理,支持歌唱气息的肌肉在横隔膜以下,让前胸和后腰都感觉到宽阔,像皮球一样膨胀起来,发声起声如同拍这个有气息支持的“皮球”,气息从这个“皮球”上起音,声音爆发后让它自动流出来,像一个球体不停地滚动着,最后是放气球的呼吸调整,想象你的声音是一个倒放的气球,腰上的点要小,头腔、口腔、喉腔的共鸣体要放大,即使气球放的很高很高了,但线头永远在牵线人的手中,因此气息永远是歌唱的支持,具备良好的“气息”是至关重要的。

二、喉头、声带的位置

发音者的声音高低主要取决于声带的张力和振动体积,这个理论根据来自众所周知的物理学基本常识,物体振动的体积大,音就低,反之就高。

让同学们用打哈欠的感觉去体会放低喉头的状态,当然声带应是积极的闭合振动,这一张一弛须同时进行。如练习u母音时,先学牛叫mu,带着气息,感觉从嘴唇到喉头以下三角区形成一个管子或用54 32 |1—||先打哈欠,喉头位置放低,发声时从胸口支起点u母音的圆形管状竖起,使咽腔牵拉喉头的肌肉群和下降喉头的肌肉群更明显,尤其是上高音时,有的同学就觉得如果喉头不抬起,u就发不出,这时不要急着让同学大声唱高音,而是采取弱唱,因為弱唱时声带振动体积小,高音容易唱上去,同时在演唱过程中弱声较强声更能有力地区别声音的纯净。

三、真假声的转换

换声是人的声音的自然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一个人不可能用一种声音唱到两个八度或三个八度,但换声方法掌握好了,真假声统一了,音域可以拓宽至三个八度以上,发出夜莺般的鸣声,换声掌握好了就有了驾驭自己声音的能力,换声区一般包括三个半音,如:女高音换声区在# f2至g2或a2之间,女中音一般有两个换音区在f1或e1,第二换声区从#-~f2;男高音换声区在d2-~f2之间,我们在练声过程中就要将这三个声区的声音色彩统一起来,要努力做到在声区转换时不发出明显的裂痕。因此,这三个声区在训练中要混合起来运用,在训练声区转换时,首先从真假声的“坎儿”入手,因为人的声带有它的张力范围,越来越高的音迫使喉头承受不了这个压力而变成假声,很多的女高音唱到e1~f1之间就有这样明显的“坎儿”。有时会唱破,甚至出现根本唱不出声音的现象,处理这个“坎儿”的办法是用一个母音u代替某乐曲的片段反复在此处巡回来唱。例如:用知音中的片段67 65 |6—| 34 32 | 1—|72 35|32 75|6 0 |33 27 |56 ……在说“鱼”的感觉中首先找到喉头的低位置,再找出腹肌向外拉胸腔中的“声柱”,然后像哭着似的,从三角口支点找到眉心的管子,这样无论是中音、高音都用一种状态去做,这时中声区的全声带振动自然变成高声区的声带边缘振动,从而跨越了中高音区的“坎儿”,完成了声区的转换。

四、具备丰富的音乐知识和文化修养

歌唱是一种艺术,而且是一种声乐文化,仅仅学习发声的方法和技巧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演唱一首歌曲,要深入细致地分析歌曲的思想感情、时代背景、风格流派、地区风俗,还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上接第13页)简历、创作特点等知识,运用自己的音乐思维和音乐想象,对原曲进行二度创作,作曲家写作的歌谱看来是无声的、静止的,但是在歌谱之中却记录和蕴藏着丰富的感情因素和复杂的艺术技巧,歌唱者就是要在歌曲的文学语言造型和音乐旋律起伏中挖掘这些丰富的感情因素,掌握歌曲的风格基调,激发内心的歌唱热情,唱歌时,将语言和声音巧妙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不但要求语言准确、清晰,还要根据歌曲的感情、风格要求,唱出字情、唱出韵味、唱出音乐的美感。

当然,声乐训练不是一两天就能做好的事情,作为发音体的人来说,它是一种艺术,而且它是一种声乐文化,由于每个人的嗓音条件、固有的感性和理性知识、发音体的调整状况不同,就有不同的声音,加上声乐教学又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艺术,教师只能从听觉和感觉来启发和引导学生,就如同创造一件乐器一样,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深入了解每个同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多样化手段,因材施教,灵活应变,运用“一对一”的教学方法,经过不断的训练与完善,在演唱中发现技术上的难点,要善于动脑、勤于思考,做到情绪饱满、感情充沛,要用心去歌唱,用自己的思想去发展,用方法去实践。歌唱是艺术,只有反反复复、勤学苦练,才能达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总之,只要你具备良好的气息修养,打开放松的喉头,高低贯通的混声状态,加上饱满的激情,你将会永葆歌唱的青春。

歌唱技巧之训练方法

歌唱技巧之训练方法(精选9篇)歌唱技巧之训练方法 第1篇一、呼吸训练有的人讲话或唱歌声音洪亮、持久、有力,人们赞叹说,他(她)“中气”...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