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土话―甘肃人的方言情书
甘肃土话―甘肃人的方言情书(精选4篇)
甘肃土话―甘肃人的方言情书 第1篇
,你做(zu)啥(sa)去(qi)价?
。你到那达去(qi)价?
。你霍霍地揉。(轻轻的)
。我到东街(gai)去(qi)价。
。你到哪儿浪去(qi)来?
。我到县上去(qi)一下哈(
。今儿个:今天
。年时个:去年
。联手:朋友
。祸事头:指挑拨是非者
眼眨毛:睫毛
精溜子:指人赤身露体
沟蛋子:臀部
蹴下(jiuha):蹲下
卖派:有意识的显示、炫耀(自己)
你到我家暂(住)上几天
你哦:你坏
这娃哈的很:(这孩子很坏)
坏球子的很(特别坏)
算球子了(算了)
有病了,在家缓上两天(休息几天)
打当当(费口舌的交涉或争论)
绕五子耍手腕为搪塞他人而指东说西
牙大的口气大的
崽怪形容不端正的人或物
猴的好动爱嘻笑;轻浮
皮薄吝啬
倒臊子出丑
松活休息,轻松
把作别扭拘束而不自在
错钱言行离谱
〔
甘肃土话―甘肃省华亭县方言
〕随文赠言:【受惠的人,必须把那恩惠常藏心底,但是施恩的人则不可记住它。――西塞罗】甘肃徽县方言的语音特点 第2篇
徽县历史悠久。境内柳林镇柳林村曾发现距今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古人类遗址。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置河池县,隶武都郡,隋、唐、两宋时期隶凤州。元朝至元元年(1264年)设徽州,属巩昌路。明代延旧制,属巩昌府。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降州为县,隶秦州。民国元年(1912年)属甘肃省渭川道。1949年后属甘肃省天水地区。1958年徽县与成县、两当县合并为徽成县,1961年恢复原建制。1985年改属陇南地区。
一、声母
1. 声母25个(含零声母)
2. 声母的特点
(5)古全浊声母仄声字在老辈人口中多读送气音。如:柱(住)备~鞍坠下~掉~头就旧闸截捷叠碟近(尽)妗拔辙辫辨断夺舵坨薄凿(丈)棒镯(毒)藉褯脐步部卜败稗倍杯鼻避跪柜(规)稻刨轿集铡垫般伴绊圈嚼橛脖(勃)箔鹁饽着强撞(择)(犊)局(道)(动)等,括号内的字在不同的词里读送气或不送气音。
二、韵母
1. 韵母32个
2. 韵母的特点
(1)不分前鼻后鼻,一律读后鼻。如ǝŋ——真诊蒸征辰陈城神绳,iŋ——因影宾兵冰贫瓶今井,uŋ——蹲敦东冻臀同魂红。
三、声调
1. 声调4个
阴平21高知安边黑吃说阳平35穷寒时读河杂扶局
上声51走展口手好美伟去声55盖抗世坐对共享大
2. 声调的特点
(1)阴平的调值是21,阳平的调值是35,但上声的调值是51,去声的调值是55。
(2)古清入声字大多派入阴平,有少数进入阳平(如急)和上声(如匹);古次浊入声字也进入阴平。古全浊入声字全部进入阳平,入声字没有进入去声的。
摘要:徽县方言属西北方言秦陇片。由于地处甘、陕、川三省接合地带,因而徽县方言既有西北方言的特点,如声调与西安话相似,古知照系分化有tʂ tʂ' ʂ,韵母中有æ;又有西南方言的部分特点,如l、n不分,韵母不分前后鼻音等。
关键词:徽县方言,语音特点
参考文献
[1]丁声树,李荣.古今字音对照手册[M].中华书局,1981.
[2]王力.汉语史稿[M].中华书局,1980.
[3]向熹.简明汉语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甘肃方言“额头”说法探究 第3篇
[关键词]甘肃方言;额头;类型分布;音变规律
[中图分类号]H1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5)16-0018-02
“额头”一词属于语言基本词汇中的核心词语,也是人体词语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汉语“额头”一词的研究,有李慧贤的《表示额头的词汇及其演变》一文,相关的研究还有吴宝安《西汉“头”的语义场研究——兼论身体词频繁更替的相关问题》,曾达之、罗昕如的《湘语“头”“背”类人体词语的语义演变与修辞动因》等文。就甘肃方言“额头”一词称说形式及特点的研究而言,目前未见相关探讨。有鉴于此,笔者对甘肃方言人体词语做了大面积细致的调查,涉及甘肃方言86个点,以期对甘肃方言“额头”一词的称说形式及其特点做一探究。
根据调查资料,结合构词特征、造词特征、发音特点,我们把甘肃方言中表示“额头”这一概念的词语分为以下五类:第一类,“颡”类,只包括“颡sa”一种说法;第二类,“额+X”类,包括“额颅、额头、艾颅、内颅、内颅头子”; 第三类,“奔娄”类,包括“奔娄、奔娄头、梦娄”;第四类,“天目”类,包括“天目天目梁天目帘天门天门梁 天门帘 第五类, “眉梁”类,包括“眉梁、眉梁骨、米梁、米梁骨、米帘、米念骨、明了光子”。
第一类主要分布在陇东地区的一些方言里,如泾川县东南部方言,“颡”叫sa,既可以是“头”这一人体所属部位总体的称呼,也可指头的构成部分“额头”。
第二类主要分布在陇东、陇南、陇中、河州、洮岷等地 区的方言里。这类词由“额+X”构成,其中X为与“额”意义相近的名词。“额”、“颅”、“头” 在中国古代已经有表示“额头”的意义。但是“头”一词不单独表示“额头” 这一概念。它的本义是对人体部位——头的总称,在甘肃方言中它常被用来做词缀,这里“额头”一词就是用 “头”做词缀。“额”、“颅”、“头”组合构成的词语在甘肃方言中仍旧表示“额头”的意义。其中,“额颅”这一称说形式属于联合式复音词;“额头”是用表示“额头”意义的 “额”加上“ 头”字词缀派生而成的。
第三类分布在河西和兰州周边地区的方言里。《汉语方言大词典》中收录了“奔髅”一词,说分布在晋语里,还收录了“奔娄头”一词,指出分布在兰银官话里。实际上,在甘肃的河西和兰州周边地区有大面积的分布。
第四类、第五类分布在河西方言和临夏及其周边的方言里,这些称说形式少见于记载。这些形式,主要由不同的造词方式造成,与生活在甘肃这片地区的人们的造词心理相关。这类称说形式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天”、“目”、“眉”、“梁”这四个语素。至于不同的称说形式,则是“天门”和“眉梁”的音变造成。
基于对“额头”在甘肃方言中的多种称说形式的共时分布研究,我们发现除了甘肃方言中特有的称说形式外,还有大部分是保留了古代的称说形式。保留下来的这类称说形式只是在语音方面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些不同的语音形式,反映的正是其演变的历史层次。下面我们从语音形式入手尝试对其演变规律进行分析。
章炳麟在《新方言·释形体》中说:“《说文》,‘颡,额也,西安谓头曰颡,开口呼之如沙。此以小名代大名也。”泾川县东南部方言中的这一称说形式主要是受邻近的陕西方言的影响造成的。《汉语方言大词典》有“颡”字条目,可见以“颡”指称“额头”在上古时期就已经存在。“颡”在上古音系中属于心母、阳部的字。在中古音系中的属于心母、荡韵、开口、一等、上声。但是甘肃泾川县方言中为什么读[],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弱读现象,是丢失了鼻音韵尾。
“额”、“颅”、“头”在中国古代已经有表示“额头”的意义。“额”最早见于上古时期,在《黄帝内经》中有用“额”的记录。“颅”表示“额头”出现在中古时期,在《后汉书》中有用例。“额”在上古音系中属于疑母,铎部字。在中古音系中属于疑母、陌部、开口、二等、入声,五陌切。现代汉语中“额”为零声母字。但在甘肃方言中我们可以听到“额”还有另外的其他三种声母,分别如下表所示:
这些变化是符合甘肃方言演变规律的。今普通话读开口呼零声母的字,甘肃方言中普遍都读成了非零声母。陇南等地方言多读[]声母;陇东等地方言多读[]声母;陇中等地方言里多读[]声母。当然读零声母也是符合甘肃方言演变规律的。
段亚广在《中原官话音韵研究》一书中论述“中原官话影疑母合流的性质”部分时,提出[]声母有中古来源,是继承古音,而不是影疑母演变为零声母之后在新生出来的。而[]则是[]的变体。笔者认为,[]音应该是对上古音的保留,因为“额”在上古音的拟音声母即为[]。所以甘肃方言中[]类型的读法,是对上古音[]的继承。
读作[]的类型与[]同属于鼻音,区别在于[]声母的发音部位靠前,[]声母的发音部位靠后。读作[]的类型,是疑母字读为塞音的现象。罗常培在《唐五代西北方音》一书中利用汉藏对音材料,总结认为这种现象是“唐五代西北方言的一种特征”。他在书中为疑母字拟音为 [],浊塞音[]清化后就变为了[]。
还有[]这一特殊的读法只在张家川方言中出现。关于这一现象,雒鹏先生认为甘肃一带的方言疑母字曾经有过读[]形式的时期,后来鼻音[]弱化而脱落就只剩下了[]。李范文在《宋代西北方音》一文中也提出了宋代西北方言的疑母拟音为[],在今甘肃方言里,[]弱化脱落就剩下清化的[]了。
由此,我们看出造成“额头”这类称说形式多样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额”的声母的变化。
“奔娄”这一称说形式在古代并未见有类似说法。虽然《汉语方言大词典》中有“奔髅”和“奔娄头”,但未见考源。笔者认为这类词语出现在晋语和毗邻的兰银官话中是由于人口迁移导致的,限于学识水平,本文不做深究。
“天目”类称说形式里的“天”,《说文》中说:“颠也。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额头处于人的面部的最高处,位于眼睛之上,因此以“天目”表示“额头”是由此而来,指人的面部的最高处。“梁”,《新华字典》中解释为:架在墙上或柱子上支撑房顶的横木,泛指水平方向的长条形承重构件:房梁,栋梁。人的额头正是在人的面部呈水平方向,因此可以看出“天目梁”这类说法是由此而来,是一种隐喻式的造词。古代并未见有将额头称说为“天目”等的类似记载。在《汉语方言大词典》“天”字条下有“天门”、“天门亮”、“天门盖”等词条,都解释为额头的意思。其中有中原官话,也有兰银官话。甘肃方言中为何称说“天目”、“天门帘”,笔者认为这两种称说形式是由“天门”、“天门梁”发生音变而产生的。
“眉梁”和“米梁”这两种不同的称说形式,其区别在于“眉”和“米”的读音。“米”是“眉”的写音字。甘肃方言里“眉”读。所以“米梁”这一称说形式实际就是“眉梁”的不同写法。至于“米念骨”,“念”的读法我们认为是甘肃方言中鼻音和边音的相混造成的。
甘肃方言表示“额头”这一概念的人体词语称说形式丰富多样。大体说来,它的形式有对上古汉语语音形式的继承,也有自身发展创新的部分。“颡”和“额”这两种类型的称说形式就是对古汉语语音形式的继承,但是其内部又存在语音变化。“奔娄”、“天目”、“眉梁”这三种类型的称说形式就是甘肃方言中所独有的,这类称说形式的存在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认知心理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李慧贤.表示额头的词语及其演变[J].汉语史研究集刊,2008.
[2]吴宝安.人体词语及其文化内涵分析[J].语言研究,2006,(4).
[3]李树新.西汉“头”的语义场研究——兼论身体词频繁更替的相关问题[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
[4]曾达之,罗昕如.湘语“头”“背”类人体词语的语义演变与修辞动因[J].当代修辞学,2013,(3).
[5]罗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6]许宝华.汉语方言大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9.
[7]李荣.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8]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9]段亚广.中原官话音韵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10]李范文.宋代西北方音[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甘肃皋兰方言歇后语例释 第4篇
一.皋兰方言歇后语的时代特征
皋兰方言歇后语在自身个体的产生或消失上体现出时代特征。皋兰方言歇后语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 它反映的物质文化、意识形态、人的主观精神表现是不同的, 而且在词汇的气质、内涵、色彩、构成方式等方面与时代血脉相通。
例如:
老鼠钻进风匣里两头子受气
这句歇后语来自五六十年代皋兰人民的农村生活实践。风匣也叫风箱, 是一个长方形的木头盒子, 用两根长长的木杆做推拉杆, 中间有一块用鸡毛勒成密封的木板, 再加上两头的阻风活门, 中间做一个突出的出气口, 推拉起来发出“呱嗒、呱嗒“的响声, 用它吹着煤火就可以炒菜做饭, 甚至还能用来烧炭打铁, 制作各种工具。由于风匣是一头进气, 另一头排气, 所以老鼠要是钻进风匣就是两头受气。现在转喻一个人夹在两个人中间说好话, 却两方面都讨不到好, 都受气。
学堂门上的枣儿水尽是哄人的
这一皋兰方言歇后语究其由来, 还得从卖枣儿水这种古老的职业和小吃谈起。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前, 每年春夏季节, 皋兰有一种卖煮红枣串和枣儿水的小吃。此种职业为小本生意, 投资较低, 又不怕折本, 只要批发来几升干枣儿, 将干红枣洗净加一些有甜味、镇咳、祛痰、解毒等功能的甘草同煮, 即可挑到街上叫卖。叫卖的地点多在街头闹市、学校门前、庙会等热闹处。这种档次最低的枣儿水, 因成本低、售价廉, 故受到儿童和贫民的欢迎, 特别是干渴难耐时, 花上几分钱, 就可买到一串煮红枣外加一碗枣儿水, 边吃枣边喝枣儿水, 透心的甜凉, 无比的爽快。
“卖枣儿水”者, 本来就是为生活所迫, 而从事这种被人瞧不起的职业, 加之消费对象多为儿童和穷苦人, 故也好对付。只要你买上一串枣子, 除配送的一碗枣儿水外, 还可应消费者的要求, 再添加一勺枣儿水。有时枣儿水少了, 就兑上凉水充数, 这就是皋兰人所说的“当面搀水”, 喻以假充真、哄骗人的伎俩。皋兰人的惯用语“卖枣儿水”的由来就出于此。随着时代的变迁, 皋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延续多年的卖枣儿串及枣儿水这种小吃和职业已销声匿迹了, 但是人们以“卖枣儿水”来讽刺那些以假充真、哄骗人的行为, 却一直流传到今天。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 许多新的歇后语应运而生, 反映了现代人的幽默和通俗, 体现现代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 带有浓郁现代色彩。比如:
你屎壳郎上电脑桌冒充小鼠标着呢嘛
你甲克虫上铁轨冒充装甲车着呢嘛
在这些皋兰方言歇后语中出现的“小鼠标”“装甲车”, 是现代网络技术发展的产物, 这些变化, 都不同程度地打上时代的烙印, 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时代前进的步伐。
二.皋兰方言歇后语的地域特征
皋兰地处甘肃中部、兰州市北部郊区, 地势山川相间, 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平均海拔1700米左右, 属温带半干旱气候, 四季分明, 气候温和, 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物产丰富, 农作物有小麦、洋芋、糜谷、玉米、豆类等, 经济作物有油料、黑瓜籽、软儿梨、冬果梨、白兰瓜、桃杏、百合等。特殊的地域环境产生了特殊的歇后语:
例如:
山里的黄羊没数儿
皋兰县周边山大沟深, 是黄羊活动的区域之一。黄羊的体形纤瘦, 但比藏原羚和普氏原羚大, 也略显粗壮。黄羊栖息于半沙漠地区的草原地带, 偶尔到高山或者峡谷地带活动。因黄羊性喜群栖, 集群的时间比较长, 移动的距离和范围也大, 一般随着牧草的生长情况而游动。尤其在秋季, 各个黄羊家族汇集成一个大群, 有时可以多达数千只, 浩浩荡荡地进行迁移。由此现象, 有了此歇后语的生成, 多用来形象地比喻多得数不过来的事物。
喊雀儿的不管驴吃糜子各管各
“雀儿”指麻雀。“糜子”是一年生草本第二禾谷类作物, 糜子碾成米, 称之为黄米, 或小米。皋兰农村各地种植大量的糜子、谷子, 每到秋天糜谷黄了的时候, 总有成群结队的麻雀来偷吃, 若无人看护, 麻雀过后, 一地的糜谷几乎成了空壳。有老人讲, 生产队的时候, 某人被派去到地头哄赶麻雀, 一头叫驴跑到地里偷吃糜子, 他全然不管, 生产队长找他的麻烦, 他说:“我是你派去赶雀儿的, 你又没让我管驴吃糜子!”这则歇后语由此形成, 意在嘲讽那些做事死板硬套, 不知变通的愚昧之人。
豁牙子吃西瓜尽走道道
皋兰方言中“豁牙子”就是指牙齿掉了一个或几个, 牙齿不全的人。“走道道”指少了牙齿的豁牙子在啃西瓜时, 就会在瓜皮上留下一道道的痕迹。“走道道”指做事不靠实力, 而是通过歪门邪道和不正当手段达到目的。
三.皋兰方言歇后语的生产生活特征
皋兰方言歇后语产生于皋兰人民的生产生活口语中, 所以大部分歇后语带着皋兰人民浓浓的人情风俗味道。戴草帽, 吃锅盔、吹唢呐等都是皋兰人民所熟悉的人情风俗、风味饮食, 生产生活方式不同, 关注的对象的不同, 思维联想亦丰富, 由此形成了形象生动、诙谐幽默的带有生产生活印记特征的歇后语。
例如:
戴的草帽子打的伞二凉
皋兰人农忙季节在田间地头劳作时, 常戴着草帽以遮阳避暑、使人凉快些。在艳阳天里出门打伞也是避暑纳凉。但是, 有人戴上草帽又同时打上伞, 目的是为了使自己更凉快些, 但这副行头打扮却过了头, 滑稽可笑, 成了周围人的笑柄。人们称其为“二凉”, 意思是嘲笑他的傻样儿。在皋兰方言中“二凉”也叫“夯壳”。指一些脑筋转不过弯来的二愣子。此歇后语比喻某些人做事过了头, 没掌握住分寸, 从而成为众人的笑料。
瞎婆娘烙馍馍不看火色
皋兰方言中的“烙馍馍”指的是烙一种叫“锅盔”的饼。“锅盔”又叫锅魁、锅盔馍、干馍, 是皋兰城乡居民喜食的传统风味面食小吃。锅盔源于外婆给外孙贺满月赠送礼品, 后发展成为风味方便食品。锅盔整体呈圆形, 直径尺许, 厚1寸, 重5斤。料取小麦面精粉, 压秆和面, 浅锅慢火烘烤。外表酥黄, 内瓤松软爽口, 能久放, 便携带。据当地的风俗习惯, 在家做饭烙馍馍的多为妇女, 皋兰方言中称之为“婆娘”。
此歇后语是说瞎了眼睛的妇女烙锅盔的时候, 看不见所烙的锅盔的火色如何。此歇后语转喻一些做事懵懂的人。看不懂事情发展的苗头和情势, 也叫“不看火色”。
提着唢呐丢盹里把事没当事
丢盹指:打盹, 瞌睡。拿着唢呐:借代过红白喜事时所承担重要角色的人。吹唢呐是人们婚丧嫁娶, 操办红白喜事的礼仪, 由来已久, 早成为民间传统的一大习俗, 尤其在皋兰农村广为盛行。这句歇后语便是在皋兰的民间传统文化中应运而生, 形象生动, 指代鲜明。吹唢呐的人如此重要, 却在办事中打盹。转喻应承了别人的事情, 却不放在心上, 思想懈怠, 没有认真去做。
四.皋兰方言歇后语的风格特征
皋兰方言歇后语流行于群众的口语中, 因此口语色彩浓厚, 通俗易懂、自然朴实、生动活泼又含蓄幽默。皋兰方言歇后语大多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话实际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自发创造的, 从一开始它就自觉地带有劳动人民的风格。
例如:
狼吃天爷没处下嘴
“天爷”指的是上天, 带“爷”表示对上天的一种敬畏之情。皋兰人在口语中常讲道“土地爷”“灶王爷”都含有敬畏意寓。“狼吃天爷”一方面喻指一个人自不量力, 妄想做违背自然, 违背常理的事儿, 结果是“没处下嘴”。另一方面喻指一些死脑筋的人做事时, 在方式方法上欠缺, 找不到突破口, 不知从何做起。
狗娃子卧在粪堆上充大狗
“狗娃子”在皋兰方言中指小狗, “子”表示对小狗的爱怜与喜欢。小狗卧在粪堆上, 远远看起来像一只大狗。此歇后语转喻小孩子佯装自己很懂事, 很能干的样子在做事, 大人见了, 无限怜爱欢喜地说:狗娃子窝在粪堆上, 还充大狗着呢。
另指一些能力不强, 水平有限的人, 倚仗外在的物力、人力, 虚张声势, 狐假虎威, 有意夸大自己的形象和能力, 使别人产生一种视听错觉, 影响正确判断, 实际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
石板上尿尿点点子多
皋兰方言中“石板”指大而平整的石块。“点点子”指尿液飞溅在石板上形成的多而密的小印痕。转喻一个人的诡计、坏主意多, 意为贬义。此歇后语形象地说明了一个人的鬼主意、坏点子很多, 像尿液溅落在石板上形成的印点一样。
月里娃害眼瞎了
皋兰方言中的“月里娃”指初生的婴儿。“害眼”指患有眼疾。瞎了, 一方面指眼睛瞎了, 另一方面也指事情办坏了、不好的意思。刚出生的婴儿本来抵抗能力弱, 又患了眼疾, 可谓雪上加霜。转喻事情糟糕透顶了。
癞蛤蟆跳礓窝子找着挨锤锤子哩
礓锤子、礓窝子:指去皮或捣碎东西的石锤和石臼, 一般为石头制成, 现在也有铁质的。皋兰人日常生活中, 礓锤子、礓窝子用于将少量颗粒食品、调料等物去皮或捣碎的工具。礓窝子盛物, 礓锤子捣砸。癞蛤蟆不识趣, 偏要跳到礓窝子里, 那落下来的礓锤子就要使癞蛤蟆一命呜呼了。
此歇后语转喻一些人明知去做某些不义事情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但还是不听劝告, 一意孤行, 那就落着个挨礓锤子的悲惨结局。
提的茄子进厨房谋算 (蒜) 着哩
皋兰方言中“谋算”指谋划。皋兰人的饮食中, 有一道菜为“蒜泥茄子”, 此处的“谋算”即为“谋蒜”之谐音。转喻一个人表面上在做某件事情, 实际上是另有企图, 另有阴谋。
这些歇后语的前一部分不少是描绘现实生活的事物, 材料来源涉及到各种事物、人物、动物、植物、鬼神和各种器物, 都是劳动人民特别热悉的, 与他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 因此幽默生动的口语特征明显。
摘要:皋兰方言歇后语生动活泼, 文化内涵丰富, 体现了皋兰人的生活情趣与语言创造智慧, 是皋兰方言里一种定型的语言形式。本文主要分析了皋兰方言歇后语的时代特征、地域特征、生产生活特征和风格特征。
关键词:皋兰方言歇后语,时代特征,地域特征,生产生活特征,风格特征
参考文献
[1]马宇.江津方言歇后语分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1) .
[2]夏雪峰.歇后语的风格色彩[J].龙岩师专学报, 2004 (02) .
甘肃土话―甘肃人的方言情书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