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之炼字教学设计
高考诗歌鉴赏之炼字教学设计(精选10篇)
高考诗歌鉴赏之炼字教学设计 第1篇
高考诗歌鉴赏——炼字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诗歌炼字题型的答题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例题分析,探究归纳答题规律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吟咏诗韵鉴赏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学习重点、难点】
掌握诗歌炼字题型的答题技巧。【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不废炼字之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清·沈德潜
二、回忆答题步骤
炼字题在以前练习和考试中也做过,请学生回忆答题步骤。
1、指出该字所用手法。——明手法
2、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释字义,描景象
3、表达效果: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点意境/表感情
答题时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这个思路去做题,但不必拘泥于此三步的每个内容。
三、典题示例
天 仙 子
张 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千古传唱,尤其是“弄”字更是被后人称道,好在何处?(5分)
1、整体感知
对诗词的整体把握是做炼字题的基础(1)吟咏诗韵带学生进入诗词情境。(2)探讨词中情感。①感情基调是什么? ②为何而愁?
明确:愁春的离去 愁时光的流逝 愁往事不堪回首
2、炼字“弄”
(1)学生思考并在纸上写出答案(2)请学生读出自己的答案(3)请学生从答题的步骤、思路和内容点评答案(4)教师点评,并进一步启发学生理解“弄”之妙处。(5)展示PPT,进一步明确答题步骤、思路
“弄”,拟人(手法),玩耍、舞动(字义),“弄”字说明此时有风,描绘了一幅云破月来,风吹花动,花影也摇摆生姿的画面。作者说花弄影,赋予花影以人的情态,化静为动,突出了花的可爱,营造了一幅月下风中影随花动的朦胧灵动的优美意境,表现了词人在经过一天的苦闷后由愁转喜的微妙的短暂的心理变化(意境、情感)。
四、强化训练
(一)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凉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有一字意蕴丰富,请找出并分析。(4分)
1、整体感知
师:根据对陆游和对这首诗的初步理解,大家一起有感情读诗。感情基调大家认为应当是怎样的?(悲壮)
2、学生思考并展示答案
3、学生点评答案
4、师点评答案并给答案评分,对其理解不够的地方做出分析。
5、师展示PPT,巩固答题思路
(二)找出关键词,并理解关键词的意思 对字义的理解是做炼字题的基础。
(1)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李清照《醉花阴》)(2)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木兰花》)(3)花自飘零水自流。(李清照《一剪梅》)
明确:(1)凉,悲凉、冰凉,“凉”既写出夜晚的凉,更表现出词人心境的悲凉。
(2)闹,热闹、喧闹,拟人、通感,描绘了红杏枝头繁花似锦,鸟儿似乎也叽叽喳喳鸣叫个不停,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3)自,空自、独自,年华流逝夫君却游学在外的感伤孤独。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诗以言志、诗以言情,诗歌归根结底是诗人用来表情达意的,而情感的表达在诗歌中通常又是通过意境的营造来实现,诗人炼字往往炼的便是意境和情感,在做题时我们如能抓住诗词中的意境情感,再按一定的规范步骤答题,那便真真是极好的了。
六、板书设计
答题技巧 手法 释义 字义 描述
效果 意境 情感
高考诗歌鉴赏之炼字教学设计 第2篇
枣庄市第十八中学
王黎明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古代诗词中常见的炼字对象。
2、了解并掌握炼字题的命题方式及答题思路。
教学重点
1、掌握古代诗词中常见的炼字对象。
2、掌握炼字题的命题方式及答题思路。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诗歌进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而《高考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内容要求其中一条就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从近年的高考题看,对诗歌语言鉴赏的一个很重要考点就是炼字。那么从高考的角度出发,如何鉴赏古代诗歌炼字的妙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巧抓炼字赏古诗。
二、教学目标(PPT)
1、了解并掌握古代诗词中常见的炼字对象。
2、了解并掌握炼字题的命题方式及答题思路。
三、小题狂练(PPT分页展示)(要求:指出下列诗句中需锤炼的字词。)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风老雏鹰,雨肥梅子。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四、把握常见炼字对象:(PPT)
1、动词
2、形容词
3、特殊词:叠词、拟声词
表色彩词
(PPT分项展示)动词: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形容词: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特殊词:
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拟声词: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表色彩词: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五、常见炼字题的命题方式及答题步骤:(PPT)
(一)常见命题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请结合诗句评析某字的艺术效果。
4、这个字能否换成其他字,为什么?
(二)答题步骤:
第一步:释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还应当考虑修辞手法和语法现象,如拟人、比喻、词类活用等。)
第二步:述景(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简洁生动地描述景象。)第三步:析情(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六、例题分析:(PPT)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此诗写于作者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北归,途经汉江时。问:有人评价此诗前两句中“断”“复”两字用得好,耐人寻味,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断”有“断绝”之义,“复”有“又、再”之义。(释字义)“断”字将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再现出来了。“复”字写出这种情况经冬历春,时间漫长。(现景象)两字写出了作者贬谪后度日如年,思念亲人的痛苦。(析情感)
七、学以致用
附针对性学习检测题。
八、总结:
高考诗歌“炼字”鉴赏题解析 第3篇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 从炼字角度鉴赏诗歌的语言所占比例非常大。常规的解决炼字的方法是三步走。 (1)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 如词类活用、拟人、通感等。 (2)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或有什么艺术效果。这种方法是我们做题中总结出来的, 但是, 题目不可能永远一成不变, 答题的套路也不是通用的模具, 所以我们要不断总结新的方法来解决新的难题。一般来说, 炼字主要锤炼动词、形容词和虚词。根据这三类词语的语法特点分析, 动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动态, 强调过程及变化;形容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性质状态, 跟动词比较, 形容词主要着眼对象的静态;虚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程度范围。
一、动词
动词强调的是对象的动态美, 炼字时我们要关注动静转换结合, 追求表现画面的动态美。
示例一:《最爱东山晴后雪》杨万里:只知逐胜忽忘寒, 小立春风夕照间。最爱东山晴后雪, 软红光里涌银山。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的“涌”字的妙处。【解析】“涌”字极具动感, 写出了静止不动的东山给人的视觉感受, 是一种化静为动的手法, 兼有比拟的效果, 用河流波浪的涌动来写雪后山脉的起伏。【答案】“涌”字运用了比拟的手法, 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映照之下, 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示例二:《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 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 欲别频啼四五声。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 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很准确传神, 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解析】这首诗作于搬家之时, 诗人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 创造了一个童话般的意境, 抒写了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全诗是说:春风骀荡, 景色宜人, 我要告别往日最喜欢的湖上亭了。微风中, 亭边的柳条、藤蔓轻盈招展, 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服, 不让我离去, 这情景叫人留恋。住久了, 连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分别之际, 别情依依, 鸣声悠悠, 透出离别的伤感。要回答此题, 首先要弄清题干的含意。所谓的“准确”, 就是符合“柳条藤蔓”“黄莺”等事物的特点;所谓“传神”, 就是用了拟人的手法, 寄寓了人的情感。【答案】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 又写出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 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 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 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二、形容词
形容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性质状态。炼字注重运用联想想象, 追求化无形为有形的可感性。
示例一:《初见嵩山》张耒:年来鞍马困尘埃, 赖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 数峰清瘦出云来。【注】张耒:北宋诗人, 苏门四学士之一, 因受苏轼牵连, 累遭贬谪。“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解析】第一问, 前面一系列的铺垫成就了第四句的点睛之笔, 嵩山终于在层层浮云中耸现出来, 其峭拔清瘦的形象是那么的清晰明朗, 其高洁脱俗的姿态是那么的卓尔不群, 作者在这里赋予山以人的情志, 来表露作者对嵩山的喜爱和赞美。第二问, 诗人在这里精心挑选了“清瘦”一词来形容嵩山, 写的极富灵性, 不只赋予了嵩山以人的品格、人的风貌, 更体现了作者的人格操守与精神追求。【答案】 (1) 高俊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 基于这种感官, 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 以“清瘦”形容山峰, 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 造语新奇。 (2) “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
示例二:《蟾宫曲.扬州汪右丞席上即事》卢挚:江城歌吹风流, 雨过平山, 月满西楼。几许年华, 三生醉梦, 六月凉秋。按锦瑟佳人劝酒, 卷朱帘齐按凉州。客去还留, 云树萧萧, 河汉悠悠。“月满西楼”中的“满”字极为传神, 试分析其表达效果。【解析】诗句本是写景之句, “满”用来写“月”, 所以应先从写景的角度分析。另一方面, 写景是为了抒情, 因此还应从抒情的角度去思考。【答案】“满”字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明亮, 令人神清气爽, 表现作者在良辰美景中的喜悦之情。
三、虚词
虚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程度范围。如2006年江苏卷对“去岁今辰却到家, 今年相望又天涯”中“又”字妙处的考查, “又”为副词, 暗示作者在时间上不止一次浪迹天涯, 字里行间包含天涯流浪的愁苦与无奈, 言简而义丰。
(2012四川) 《子规》曹伯启:蜀魂曾为古帝王, 千声万血送年芳。贪夫倦听空低首, 远客初闻已断肠。锦水春残花似雨, 楚天梦觉月如霜。催归催得谁归去, 唯有东郊农事忙。【注】子规:即杜鹃, 又名蜀魄、蜀魂、催归, 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解析】题干要求简析颔联中的“空”字, 考生答题要先解释词义, 看是否运用表达技巧, 然后再把这一词义放回原句中整体解读, 看描绘出怎样的图景或呈现怎样的情境最后分析表达的思想情感或达到的艺术效果。【答案】“空”字既传神地描绘贪夫倦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 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
(2012江苏百校大联考) 《蜀先主庙》刘禹锡:天下英雄气, 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 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 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 来舞魏宫前。【注】 (1) 蜀先主即刘备, 先主庙在夔州, 作者曾任夔州刺史 (821-824) , 此诗当作于此时。首联“千秋尚凛然”的“尚”字有何妙处?【解析】回答本题, 先弄明白“尚”在这里所强调的内容, 再结合“千秋”的时间跨度和“蜀先主庙”的对象, 围绕用词的手法特色和产生的表达效果来分析。这里由庙及人, 强调时间间隔之久, 能凸显出英雄气概这样些人, 也能自然表现出诗人的内心情感。
【答案】“尚”字强调了先主之庙的威势逼人, 其当年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似存;境界雄阔, 凸显了先主万古长存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对先主的崇敬敬仰之情。
根据以上内容, 我们可总结出解答此类题目的步骤与要点: (1) 结合诗句判断该字、词的词性。 (2) 判断该字、词是否用了某种表达技巧。 (3) 展开联想, 结合诗句, 阐述该字、词是描绘了事物的动态还是体现事物的情态或者强调了程度范围。 (4) 如果该字、词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感情, 这一点也要写上。
当然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一成不变, 比如有时我们还要关注语意的双关, 追求表达的含蓄与丰富之美, 注重字、词表达的诗人独特个体感受。此外, 大家应注意到, 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大都以主观题形式出现, 因此, 我们必须重视书面表达。书面表达的训练要求主要是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卷面清爽。
古诗词鉴赏是高考语文的一个重要内容, 它要求考生全面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和审美情趣, 感知诗歌形象, 品味诗歌语言, 领略诗歌的表达技巧, 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达。方法只是我们总结出来方便做题的, 并不是万能的宝典。我们要掌握方法, 但更重要的是活学活用, 不能生搬硬套。以上是我就诗歌炼字这种命题形式与解题对策做的总结, 希望能给考生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因为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们都是“同路人”。
摘要: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的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 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和感染力。诗歌的语言都非常精简, 因而要想让语言出彩, 每一个字、词, 诗人或词人们都要很好地斟酌。在众多的佳作中, 作者反复锤炼的某一个字, 往往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 体现作者的独具匠心。
高考诗歌鉴赏之炼字教学设计 第4篇
关键词:诗歌;编码;解码
编码、解码是“整体建构”和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炼字类题的编码工具有哪些呢?
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直接鉴赏关键词)
2.诗中的“诗眼” “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
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
炼字类题的解码工具有: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以一首宋诗为例,让学生学会编码和解码: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解码:“网”是网罗、捉住的意思。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丝丝的雨比作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的密集,写出了春天蒙蒙细雨的景象。
学生乙编码:首句中的“网”历来被人称道,你如何理解这个字?
解码:“网”是将整个春天捉住、罩住的意思,写出了绵绵丝丝的细雨想要把春天捉住,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想要挽留春天的思想感情。
我们再来看看原题中的编码和解码。
编码: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解码:网是网子、网罗。丝丝的小雨想要编成网子,网住春天。运用想象、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新奇地表达了作者想要留住春天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诗歌编码和解码的练习,可以看出学生是有能力做对诗歌的“炼字”类题的。所以,在学习中多让学生练习编码和解码,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甲编码:诗中的“网”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诗歌鉴赏之炼字类解题教学方案 第5篇
【教学目标】体会古典诗歌的炼字之妙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古典诗歌炼字技巧,提高鉴赏古典诗歌语言的能力,诗歌鉴赏炼字类解题教案。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难点】炼字题的做题方法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合作探究,诱探点练悟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苏小妹与哥哥苏东坡和朋友黄庭坚一起玩吟诗游戏,苏小妹出了个对子要两位诗人填上两个字,把诗写完整,并能表达意境。这两句就是:轻风细柳,淡月梅花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二、古典诗歌中的炼字何为炼字?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
三、品赏佳句,推敲字词
1.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
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4.“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婕《一剪梅舟过吴江》
5.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6.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三、学生讨论回答后,老师总结规律:
㈠词性角度:
⒈关照动词
⒉关照修饰语(形容词、副词、颜色词)
⒊关照特殊词(叠词、数量词)
㈡设问方式
⒈某一联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赏析
⒉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⒊这首诗某句中某字可否换成另一字?请简述理由。
⒋诗歌的诗眼是什么?鉴赏它的妙处。
⒌某个词语或某个字被认为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四、题型一般有三种:
㈠定向赏析型。如高考全国卷Ⅱ:春日即事李弥逊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教案《诗歌鉴赏炼字类解题教案》。答案: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㈡自助赏析型。新晴野望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注:尘垢:尘埃。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答案: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㈢比较赏析型。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全唐诗》收录此诗时,第四句中的“落”字作“在”字。你认为是用“落”字好,还是“在”字好?为什么?答案:“落”字更好,用“落”字,不仅将抽象的秋思之情具体化了,而且使诗句富于动态美和情感美,使人感到秋思仿佛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在”,只写出一种无生气的状态,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 白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龙标野宴王昌龄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答案: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作者以此统摄全诗。王昌龄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作者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五、答题步骤:①体悟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看是否运用修辞手法。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思考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4想想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是否有作用。
诗歌鉴赏之炼字 第6篇
授课人:朱鹏翔
教学目标:
1,总结炼字类高考题解题思路及答题步骤。2,介绍常见炼字类型并体会其内在规律。
3,学习选用恰当词汇及语句准确鉴赏诗歌关键字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炼字类高考题答题方法及相关知识的构建。2,选用恰当词汇及语句准确鉴赏诗歌关键字。
教学难点:
1,解读诗歌情景并准确分析诗歌关键字的表达效果。
课前预习:
找出下列诗句的关键字并分析其表达效果及作用。
1,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3,寺多红药烧人眼。4,春风又绿江南岸。
5,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6,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7,楂梨且缀碧,梅杏半传黄。
8,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9,教学过程:
1,分析前一课时两道高考题训练的答案并总结炼字类考题答题方法及步骤。
①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答案总结 :
“诗眼”分别是“咽” “冷”。“咽”即“呜咽”“幽咽”,“冷”即“清冷”。(释词意)山中流泉在岩石间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涂抹在青苍幽深的松林间,让人感觉分外清冷。(作具体解释)“咽”、“冷”两字运用拟人、通感的修辞手法(手法),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描写出山中幽僻寂静的景象,渲染出一种岑寂的意境。(作用)
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
兰
花
宋 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注]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总结 :
“闹”字用得好。“闹”有热闹、喧闹之意(释字义)。作者用一“闹”字,写出杏花仿佛闹哄哄争相斗艳热烈地绽放,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的景象(描景象)。把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点作用)。
规律总结之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及修辞手法。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
2,讲解常见炼字关键字类型及规律,并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选用恰当词汇合理组织语句规范答题步骤鉴赏此类关键字。
①动词鉴赏举例
a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坼,裂开;浮,漂浮。(释义)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将吴楚两地在东南方向割裂开来,天地日日夜夜漂浮在动荡的水面上,(描述景象)写出洞庭湖浩渺无垠包容天地的磅礴气势,同时“坼”“浮”二字的动态感也流露出诗人对国家动荡不安的担忧及对自己漂泊无依的感慨。(作用)
b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运用拟人手法,(手法)羌笛吹奏出充满离愁别恨的《折杨柳》曲,似声声哀怨,(释义且具体解释)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写出了戍边战士不得还乡的怨情,悲壮苍凉。(作用)动词类炼字规律: 动词类关键字鉴赏,要注重对动词本身的动态性情状的描绘,更要注重对动词使用中为增加表现力而常常伴随的拟人等修辞的效果分析。②形容词鉴赏举例
减字木兰花
向子湮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
“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显了枝叶的繁密。形容词类炼字规律:
形容词类关键字鉴赏,要注意选用合适词汇分析其从形、声、色等各方面描摹的事物的性状特点。③词类活用关键字鉴赏举例 a寺多红药烧人眼
“烧”字,夸张、通感手法的运用,(手法)突出了芍药花明艳似火给人以强烈视觉感受的特点。(效果及作用)b春风又绿江南岸
“绿”字写出春回大地处处绿意盎然的景象,同时也写出春风渐渐吹绿江南两岸动态的过程。词类活用鉴赏规律:
• 以形容词使动用法为多见 • 易造成通感的效果
• 形容词动用有静态转化为动态的效果 ④虚词关键词鉴赏举例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空”“自”均可释为“空自”,(释义)“好音”“春色”足可悦人耳目,但昔人已往,功业长逝,让身处乱世希冀英雄济世的诗人徒生草木无色好音空鸣的悲叹,(具体解释)也表达出诗人对蜀相诸葛亮的深沉缅怀之情。(作用)
⑤数词关键词鉴赏举例
“一”字突出天地之浩大沙鸥之孤单渺小的对比,形象表达出诗人晚年流落江湖的孤单寂寞及漂泊无依。3,课堂练习:
找出下列诗句关键字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楂梨且缀碧,梅杏半传黄。(杜甫)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杜甫)学生回答,引导总结答案。答案要点:
“缀”突出楂梨青果累累下坠沉甸甸的感觉,“传”写出梅杏由青变黄的细微变化的动态感;“才”见秋水之清澈见底,“恰”写出小船承载恰好之稳重轻快。
4,课后作业:导学案题组一 附:
板书设计: 答题步骤:
释字义找手法——描述情景——点明作用 练字类型规律总结:
动词——动态性情状的描绘
诗歌鉴赏之炼字(推荐) 第7篇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诗歌炼字题型的答题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例题分析,探究归纳答题规律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吟咏诗韵鉴赏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学习重点、难点】
掌握诗歌炼字题型的答题技巧。【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探究法、归纳总结法、讲授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古人不废炼字之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清·沈德潜
二、识题型:
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直接鉴赏关键词)
2、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或文有文眼,诗有诗眼,此诗的诗眼是什么?鉴赏它的妙处。
(找出关键词并鉴赏)
3、这首诗某句中某字可否换成另一字?请简述理由。或此诗有的版本作是这样,有的版本是那样,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
三、明类型: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长沙》毛泽东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赤壁怀古》苏轼
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州》王安石
4、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凉州词》王之涣
5、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李煜
6、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炼字——炼哪些字?
动词(一般动词、活用动词)修饰语(形容词
副词)
特殊词(叠词、色彩词、数量词、拟声词)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沈德潜 “炼字”即“炼意” “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炼字原则
四、悟规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
发
罗邺(晚唐)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3分)【参考答案】:“背”是背着,即方向相反。诗人独自一人朝着与返乡的大雁相反的方向前行,用返乡的雁反衬出客居边塞的诗人孤独寂寞的飘泊之感和浓重的思乡之情。
答题思路归纳: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释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描景象、点手法)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情境)
五、熟技巧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答题。襄邑道中
陈与义(宋)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注】这是陈与义27岁时进京待选途中写的一首纪行诗。本诗第一句中有个字意蕴丰富,请找出来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
1、“飞” 用得传神,有“纷飞”、“飞快”之义。(释含义)
2、既描写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情景,又写出了船儿在夹岸林中穿行的情形,衬托出行船之快。
(描景象、点手法)
3、用一“飞”字把一个飞动着的花的世界和诗人内心的欢悦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明情境)
炼字注意事项:
1、寻找关键词:意象刻画更准确生动 意境描摹更富有韵味
情感表达更真切感人
2、答题要求:“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炼字原则)、规范答题
六、提能力
请根据这首诗出一个炼字题。题龙阳县青草湖①
【唐】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②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注】①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青草湖”与洞庭湖一脉相连,所以,诗中又写成了“洞庭湖”了。②湘君: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为湘水女神。
请对首句中的“老”字进行赏析。【参考答案】:
1、“老”本指衰老,这里有“使„„衰老”之意。(释含义)
2、秋风飒飒而起,吹得洞庭湖水泛起层层白波,渺渺茫茫,与春日中轻漾宁静的碧水比较,给人一种深沉的逝川之感。(描景象)
3、一个“老”字,运用拟人的手法,融情于景,不仅写出了洞庭湖被西风吹老,也指诗人因被无情的时光吹老,一夜发白,寄寓了诗人因秋风而生白发的悲秋之意和迟暮之感。(点手法,明情境)
末句中的“压”字用得最为传神,请试作分析。【参考答案】:
1、“压”有“压在”之义,说明梦的浓郁。(释含义)
2、梦本无形,却说“满船”,被“压”在星河上,具体可感,十分传神真切。(描景象)
3、作者在此以梦境中淡淡的喜悦来衬托现实中的失意与失望。(点手法,明情境)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诗言志、诗言情,诗歌归根结底是诗人用来表情达意的,而情感的表达在诗歌中通常又是通过意境的营造来实现的,诗人炼字往往炼的是意境和情感,在做题时我们如能抓住诗词中的意境情感,再按一定的答题步骤规范答题,那便是极好的了。
八、作业布置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参考答案】: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
1、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高考诗歌鉴赏中炼字的答题技巧 第8篇
如果把中国的古典诗歌比作一位窈窕淑女的话,那么,诗歌的形象就好比是她婀娜的身姿,诗歌的表达技巧就好比是她美丽的装扮,作者的立场、价值态度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就好像是这位美丽的女子向我们娓娓道来的她内心的体会。所有的这一切,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达,语言是诗人描绘形象,展示技巧,表情达意的载体。准确理解和分析古代诗歌的语言是历年高考非常重要的一个考点。其中的炼字又是重点中的重点,在诗歌鉴赏所有考点中被称为“万绿丛中一点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对这一考点的掌握常常是学生的一个弱项。下面就具体谈一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在讲授这一考点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对炼字有一个直观的了解,笔者给他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相传,苏东坡与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轻风、细柳、淡月、梅花”,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说:“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这类较露的动词呢?(“摇”、“舞”也不合情理)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清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
了解了诗歌炼字的效果,结合高考真题,作具体分析。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何处?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必须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注意看这个字或者词有没有构成语法现象,有没有用到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他的表达技巧,如果有,也要写进去。)
(3)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作用)
【高考链接】
2008年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 (1)
西山通虎穴 (2) ,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 (3) ,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 (1) 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2) 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 (3) 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内容解析)西山重峦叠嶂,定会有猛虎出没其间;赤壁下临深渊,可能是龙王隐居的地方。在这藏龙卧虎之地,遥想当年,三国的英雄们建立的丰功伟绩,正像这滚滚长江,万古长流。俯视沙滩,一片明亮,原来是成群的白鹭,蜷曲一腿在那里栖息;仰望长空,辽远空旷,让人觉得那云端高飞的鸿雁,好像不再向前移动。群雄争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现在最羡慕的,是那江上垂钓的渔翁,满载而归,聆听细雨敲打着船篷。
这首诗以缅怀古代英雄起始,而归结为隐居之志。情调有些低沉。这是诗人在无可奈何的处境中,发出的不平之鸣。由于时代和贫穷的限制,他纵使具有凌云壮志,也只能终老江湖之上。
【参考答案】(1)“拳”和“退”,“拳”是蜷曲,“退”是后退。(步骤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步骤二)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步骤三)
【知识链接】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一肠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则非常传神,它能真切地透露出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句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欲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主人公泪眼蒙眬,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咏柳
宋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依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请分析鉴赏“依”字的艺术效果。
答案:“依”字有倚仗,依靠之意,(步骤一)写出了柳条依靠东风飞舞地狂放之态,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步骤二)不仅写柳,更形象地讽刺了倚势猖狂得志的小人。(步骤三,作用)
【迁移训练】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端居的意思是闲居。这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
【提问】清代冯浩《玉谿生诗笺注》引杨守智评说第二句中的“敌”字说:“敌”字险而稳。这里本可以用一个“对”字,为什么用成“敌”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敌”字更好。(第一步)
“敌”在此处是“抵挡”之意,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第二步)
“敌”字偏于主观精神状态。“对”字偏于客观描绘。用“对”难以达到以上表达效果。(第三步)
【巩固训练】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或“卧”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卧”字确实使用最妙。(第一步)
“卧”,即“躺”,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第二步)
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第三步)
《诗歌鉴赏之炼字》的教案 第9篇
1、体会诗歌炼字的妙处,掌握诗歌炼字的技巧
2、规范诗歌鉴
赏中炼字题的答题步骤
过程与方法:通过启发引导、合作探究,掌握诗歌炼字的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故事导入
简述贾岛的“推敲”故事。
二、初步感知,体会炼字的妙趣
(一)回顾古人有关炼字的名言,从中体会炼字的重要性。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
求得一字稳,耐褥五更寒。——欧阳修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二)炼字的定义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贴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
(三)体会诗人的炼字魅力炼动词
1、示例: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陶渊明)
提问: 将“悠然见南山”中“见”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
解析:“见”好。两字意境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不经意间抬起头来看见南山,表达了整个诗句中那种悠然自得的感触,好像在不经意间看到了山中美景,符合“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种非常自然的、非常率真的意境。而“望”则显得有些刻意,不是那么自然。
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提问:此句中哪几个词用的好?请简要分析。
解析:“穿、拍、卷”。穿,化静为动,写出山高峻;拍,描绘出水石相搏情状;卷,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景象。整个画面雄伟壮丽,富有动感。
2、小结:动词的表达效果:赋予画面动态感,形象生动,意境特点更加鲜明
炼形容词
1、示例:
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杜甫)
提问:分析“润物细无声”中“细”字。
解析:一个“细”字,写出春雨脉脉绵绵,润物悄无声息的特点,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确切。
②“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王安石)
提问:此句中哪个词用的最好?请简要分析。
解析: “绿”写出了江南两岸在春风的吹拂之下一下子变得到处绿油油的画面,把春天这种生机勃勃的景象写活了。作者借此景表达对家乡无限思念之情。
2、小结:形容词的表达效果:突出事物的特征,营造氛围,体现意境。
炼数词
1、讲解:齐己《早梅》的“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一枝孤梅迎寒怒放,更富意境,同时还能表现出诗人的惊喜之情。因此,郑谷被称为“一字师”。
2、示例: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山村咏怀》邵康节)
提问:体会诗中的数字之妙。
解析:把一到十的数字嵌入诗中,形象、真实展现出一幅静美如画的山村风景图。
3、小结:数词的表达效果:
①具体真实,符合情境。
②夸张渲染。
炼叠词
1、示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解析:寻寻觅觅:动作,写出词人心中无定,如有所失,反复寻找。
冷冷清清:写外在环境的寂寞。
凄凄惨惨戚戚:淋漓尽致地表达出经历不幸遭遇后的飘零、孤寂心态。
2、小结:叠词的表达效果: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
三、结合历年高考真题,总结归纳炼字题的答题要领。
1、真题回顾
(0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问:请对首句中的“网”字
进行赏析
解析:①
网,有网子,网罗之意。
②丝丝的小雨被编成了网子,想要网住春天,③诗人展开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新奇地表达了想要留住春天的思想感情。
2、技巧点拨——炼字题如何设问(命题角度)?
①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直接鉴赏关键词)
②诗中的“诗眼” “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
③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
3、炼字题型答题模式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结合表达技巧阐述该字的表达效果,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四、课堂演练
咏 柳
宋 ·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依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问:请分析鉴赏“依”字的艺术效果。
解析:“依”字有倚仗,依靠之意。(析义)写出了柳条依靠东风飞舞地狂放之态。(述景)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仅写柳,更形象地讽刺了倚势猖狂得志的小人。(作用)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古人炼字的魅力。同时,又深入学习了古诗炼字的作用及炼字类型。古人写诗“一花一叶见世界,一字一词总关情”,希望大家能用自己的积累把握这个
美妙的世界,体会这份动人的情感。
六、课后作业
《步步高讲义》训练与总结第1、4。
七、板书设计
一、炼字的定义
最贴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
二、炼字表达效果
1、动词——富有动态,生动形象,写活画面,传递感情。
2、形容词——形象特点,营造氛围,体现意境。
3、数词——①具体真实,符合情境。②
夸张渲染。
4、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
三、炼字答题要领
1、析义
2、述景
高考诗歌鉴赏之炼字教学设计 第10篇
一、从词性入手 一般来说,诗歌中最要紧的地方往往落在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这三类词语上,根据这三类词语的语法特点分析,动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动态变化,强调过程及变化;形容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性质状态,跟动词比较,形容词主要着眼对象的静态;副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程度范围。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例2“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例3第二句中的“又”用得好,好在那里? 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一)关注动词
在鉴赏诗歌时,一要重点关照动词。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诗歌中的动词,一是一般动词,二是活用动词,即由其他词性的词活用过来的动词。
1、一般动词
【例1】陶潜:悠然“见”南山(联系修饰语”悠然”考虑)【例2】张先〈天仙子〉:云破月来花“弄”影(体会意境)【例3】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感受情趣)【例4】王昌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由物及人思考)【例5】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由景及情考虑)【参考答案】
① “见”字表现出自然而然的悠闲。
②“弄”字使人联想到不仅花在风中摇动,影子也在舞动,描绘出一幅影随花动的和谐画面。③ “闹”字把无声的姿态描摹得好像有声音,写尽一派盎然的春意,蓬勃的生机。④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⑤“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2、活用动词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活用为动词来写景抒情,丰富意蕴,强化情感。这些词,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最典型的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这里是将“绿”作动词来用,从视角带出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自然想到春天的生机和万紫千红的形象。【例1】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雏莺在风中长成了,梅子在雨中肥大了。既写出了其形态,又见出其动态。【例2】常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三)一个悦字,既是鸟悦,也是诗人见到青山欢鸟后的那种愉悦心情的写照.一个空字, 是说潭水涤除了尘世的杂念,使人心空明.【例3】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红”与“绿”道出了感叹时光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
以上各句中的“老”、“肥”、“悦”、“空”、“绿”、“红”,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二)关注修饰词
1、形容词
诗歌中的修饰词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寂,人心之孤苦。【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潜细二字,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确切。
【例3】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
参考答案: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一个“忽”字,突出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例5】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晴景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王安石把原诗中的“飞来”改为“纷纷”,你认为哪一个词语更符合原诗内容?请谈谈原因。答案: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2、数词
【例1】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数)枝开。
“一枝”比“数枝”更能突出梅花先于百花开的特点,更能突出诗题中的“早”字。关注特殊词----叠词、拟声词、颜色词等
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 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c.表颜色的词: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古人在诗词中,对色彩词的使用,常常是成对的。这些成对的色彩词,相互间或映衬,或点缀,或烘托,或照应。
在一些边塞、征戍诗中,多以黄白两色相对使用,表现出一种悲怆、苍凉、空旷、寥廓、广袤、萧瑟的意境。这样的诗句有:“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王昌龄)“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李白)
在表现岁月流逝、感慨世事沧桑的诗中,常见青色与白色相对,烘托出一种孤独寂寞的意境。在这些诗句中常常以亘古不易的事物,如青山、青松等来反衬年华易逝的蹉跎人生。这样的诗句有:“青枫江上秋天远,白帝城边古木疏。”(高适)“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岑参)把红色同绿色相对,让它们相互映衬,相互对照,构成富有情调的和谐画面,来表现大自然的绚丽多彩。王维的《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归,莺啼山客犹眠。”粉红的桃花,翠绿的细柳,缀着隔夜明亮的雨珠,又笼在灰白的晨雾之中,再加上黄莺婉转的啼鸣,好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村春晓图。这里红绿对照,洋溢着一种蓬勃、热烈的气息。
二、从描写对象入手 古人写诗,“看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这里所指的山和海都是特定的写作对象,也就是诗人在诗歌中描写的特定意象,我们在分析诗人炼字的时候,不要舍近求远,有时答案就在写作对象诗句当中,而很多考生往往忽视了这个最简单的现象。例1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的艺术效果。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上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林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例2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两个字?请简要分析。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浓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三、从表现手法入手 诗歌的表现手法极为丰富,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起兴、映衬、抑扬、双关渲染、用典、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分析诗歌的炼字时,如果能够从表现手法切入,先点明作者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然后分析使用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例1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
例2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西,小舟犹依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去又来。
例3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四、从表达效果入手 表达效果主要是作者通过某一表现形式所要达到的目的,就诗歌而言主要是作者通过某一特定意象的描写而达到的效果,这种效果从语言方面来说可以概括为生动传神、含蓄凝练、形象鲜明、质朴自然、色彩丰富、辞藻优美、节奏感强、韵律和谐等;就风格方面来说主要可以概括为苍凉悲壮、雄浑豪迈、清新、平淡、沉郁、缠绵、俊逸等。例1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例2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听蜀僧弹琴 李 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五、从结构作用入手 诗歌的结构作用主要表现为词语在起、承、转、合方面的作用,起就是总领全文,一般有渲染气氛、埋下伏笔、提示下文、设置悬念等方面的作用;承就是承接过度的意思,一般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转就是转折的意思,一般是由一个内容到另一个内容,通常是诗歌的关键处;合就是总结的意思,通常有总结全诗、点明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 夜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燐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六、从文化知识入手 古代诗歌本身就是文化品位很高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诗人在写作过程中往往会将大量的文化知识巧妙地熔铸在诗歌里,如果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重视文化知识的积累,在考试的关键时刻结合诗歌进行理解,就能左右逢源。
例1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例2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七、从文学常识入手这里所说的文学常识主要是诗歌体裁方面的知识,具体表现为诗歌的平仄、对仗、押韵、节奏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有时我们从这些最基本而又最容易被忽视的地方入手,常常可以事半功倍。
例1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来两岸失,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八、从联想想象入手联想想象是文学的基础,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所言“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为一方”;金开诚先生也说过,诗词鉴赏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在鉴赏过程中,根据诗词的内容进行联想想象,就可以有效地还原诗歌的场景,把握作者的用字之妙。例1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九、从词语本身的意义入手词语的意义就是词语最基本的意思,词语的意思可以分为基本义、比喻义和引申义,一般来说,我们在分析炼字妙用的时候,首先必须理解词语的基本义,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结合语言环境进行分析。
例1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江宁夹口三首(其三)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十、从情感入手 诗歌是最能直接表达情感的一种文学形式,正如著名诗人何其芳所言,没有情感就没有诗歌,诗人情感的表达有的比较直接,有的比较含蓄,但不管如何表达,诗歌中信息量最大、含金量最高的往往在那些带有情感的诗眼当中。所以,抓住情感分析作者的炼字,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1“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黄钟] 人月圆 山中书事 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例2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例3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春日登楼怀归①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练习:
1杜甫诗句:“四更山吐月,残夜月明楼。”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3、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4、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5、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6.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3分)
7.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 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①诗中的“春”字有什么作用?“又”有什么含意?
②“吹”和“逐”妙在何处?
③这首诗的语言有何特点?
8.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塞下曲》 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问:“暗”、“惊”、“寻”、“没”四字妙在何处?
9.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天仙子•送春 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问:王国维称“云破月来花弄影”中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弄”字究竟好在何处?
10、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明”字是形容词用如动词,使画面富有动态,更妙的是“吐”字 2.“生”字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准确传神。
3.星辰低“垂”,写尽平野之广阔;月随江“涌”,写尽大江奔流的气势,景象雄浑阔大。4.春草“自”碧,黄鹂“空”啼,景色幽美却无人问津,景象荒凉凄惨。
5.“尽”与“闲”把读者引入一个寂静的世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地清幽平静,写动见静,以动衬静,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
6.⑴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答题指津】
①理解词语在诗中的含义 ;②体会该字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和塑造的形象;③分析传达的感情;④在表述时,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强调其妙处,如“深刻”“含蓄” “突出”“生动”“形象”“传神”等等。
7.答案:①在整首诗中,“春”字贯串始终。它触发乡思,引动乡梦,吹送归梦,无往不在。“又”字不但透露出乡思的深切,也流露了诗人对美好梦境的欣喜愉悦。
②一“吹”一“逐”,都很富表现力。既表现了春的温馨多情,也表现了梦的缠绵怅惘。形的乡梦似乎变成了有形的缕缕丝絮,抽象的主观情思完全形象化了。③清新自然。
8.答案:这个“暗”字既透露了朦胧的夜色,又渲染出一片黑乎乎的森林;“惊”字不只是风吹草动,而且给人一种阴森的感觉;“寻”字说明昨晚夜射是误会;“没”字把将军射艺高超,臂力惊人的形象描绘出来了。
9.答案:①“弄”以及“破”字,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花人格化,使景物由静而动,富有了生命感,生动形象地写出天上云在流,地下花移影动的意境。②这一句生动细致地描写出云散月开,花的丰姿神采此时在月光映照下婆娑弄影,摇曳生姿的景致,表现出作者淡淡哀愁中隐约有一些超脱和喜悦。③这个字又暗示出有风,为下文的“遮灯”“满径”埋下伏笔。
高考诗歌鉴赏之炼字教学设计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