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改革开放以来对我国GDP增长的若干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改革开放以来对我国GDP增长的若干影响因素分析(精选6篇)

改革开放以来对我国GDP增长的若干影响因素分析 第1篇

对我国GDP增长因素的分析现状: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里,我国的经济体中有若干显著的变化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国从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转向当代欧美发达国家的三元经济结构,第三产业的贡献在总GDP中的比重逐渐上升。二是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尤其是在东部沿海地区。这同时也部分导致了两个结果:贫富差距加剧与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显著。

2我国GDP增长的原因分析

(1)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和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比值都对我国的GDP增长有正向拉动作用。

(2)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对GDP增长率的贡献远大于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比值的贡献,且前者大约为后者的67倍。

(3)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和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比值对GDP增长率的贡献不存在时间趋势。

3结论与政策建议

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和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比值确实均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且前者的作用要明显很多,尽管它们在贡献上都没有体现出时间趋势。最为重要的是,前者的作用是完全积极的,而后者虽然也有微小的正向作用,但同时也隐含了负面的影响,即城乡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差距加剧,不仅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我国整体经济制度改革的有效深化。因此,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在未来更健康而稳定的发展,使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更为有效,特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继续稳步加快我国的总体产业结构调整,加大第三产业的经济比重,并积极制定相关的宏观经济政策以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就业。

(2)加大我国“三农”改革的力度,深化农村合作社与农村金融改革,并适度加强对农民的政府补贴力度,以切实有效而稳步的提高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避免城乡发展的两极分化。

(3)在刺激我国居民消费以拉动我国经济增长时,应该注意刺激的结构性问题,避免过度刺激城市居民而导致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增长的失衡。

杨秋菊114040245

马霜114040228

王清 114040237

改革开放以来对我国GDP增长的若干影响因素分析 第2篇

经济增长有两种最常见的相互关联的定义。一种认为, 经济增长指的是一个经济体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所生产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持续增长, 即为实际总产出的持续增长。而另一种定义认为, 经济增长是指按总人口平均计算得到的实际产出, 即人均实际产出的持续增加。国内生产总值 (GDP)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 (一个季度或一年) ,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通常被大家公认为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状况的最佳指标。对于GDP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直以来都是广大学者们致力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1990~2012年的GDP作为因变量, 以最终消费、投资需求、出口总额为自变量, 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来分析三个自变量对中国GDP的影响因素, 并通过多重共线性检验和异方差检验对模型进行改进。

二、实证分析

(一) 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 包括各年的GDP、最终消费、投资总额, 都是从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得到。具体原始样本数据见表1。

( 二) 建立回归方程模型

从1990 ~2012 年中国GDP、最终消费、投资总额、出口总额时序图以及对数时序图1 可以看出, 这几个变量存在快速、稳定增长的趋势。 表2、 表3 表明运用指标的对数建立模型可以更好地反映中国GDP及其影响因素间的相关关系。 可以建立如下多元回归模型:

(三) 回归结果分析

由表2建立回归方程:

检验模型。 模型的经济意义检验:回归系数估计值为 β1=0.991 >0, β2=0.023 >0, β3=0.062 >0, 说明GDP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同方向变动,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 消费需求每增加一个百分点, 产出将平均增加0.99%, 投资需求每增加一个百分点, 产出将平均增加0.023%个百分点, 出口每增加一个百分点, 产出将平均增加0.062%个百分点。 消费对于GDP的影响最大。

回归方程的标准误差的评价:S.E=0.017948, 说明回归方程与各观测点 ( 或估计值与观测值) 的平均误差为0.017948。

拟合优度检验:R2=0.999549, 说明回归方程即上述模型的解释能力几乎为100% , 即消费需求、 投资需求、 出口能力能对GDP的变动作出99.97%的解释。 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相当好。

回归模型的总体显著性检验:从全部因素的总体影响看, 在5%显著性水平上, F =8860.711 >Fα (k, n -k -1) =F0.05 (3, 18) =3.16, 说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能力对GDP的共同影响是显著的, 这从P值为0.00000 可以明显地看出, 回归模型是相当显著的。

单个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从单个因素的影响看,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 β1的t统计量为16.322。查t分布表, 在自由度19 下, 临界值t0.025 (19) =2.093, 16.322 >2.093, 所以拒绝H0:=0, 表明最终消费对我国GDP有显著性影响。 β2的t统计量为0.98, 临界值t0.025 (19) =2.093, 0.98<2.093, 所以接受H0:=0, β2=0, 表明投资需求对我国GDP没有显著性影响。 β3的t统计量为2.19, 临界值t0.025 (19) =2.197, 2.197 >2.093, 所以接受H0: =0, β, 3=0, 表明出口支出对我国GDP有显著性影响。 这从他们的P值0.00, 0.34, 0.04 也能看出。 这说明I对GDP没有通过t检验, 因此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

(四) 多重共线性检验及处理

根据表1 中的数据, 通过软件Eviews处理, 得到各变量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8, 表明存在多重共线性。 通过Eviews软件运用逐步回归法的向后筛选法进行多重共线性的处理后可得出调整后的模型为:

ln GDPt=0.053308 +0.912271ln CSt+0.145714ln EXt

拟合优度检验:R2=0.998792, 说明回归方程即上述模型的解释能力几乎为100% , 即消费需求、 投资需求、 出口能力能对GDP的变动作出99.87%的解释。 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相当好。

回归模型的总体显著性检验:从全部因素的总体影响看, 在5%显著性水平上, F=8267.035>Fα (k, n-k-1) =F0.05 (3, 18) =3.16, 说明消费需求、 投资需求、 出口能力对GDP的共同影响是显著的, 这从P值为0.00000 可以明显地看出, 回归模型是相当显著的。

单个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从单个因素的影响看,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 β1的t统计量为17.838。 查t分布表, 在自由度19 下, 临界值t0.025 (19) =2.093, 17.838 >2.093, 所以拒绝H0: =0, β1=0, 表明最终消费对我国GDP有显著性影响。 β3的t统计量为3.848, 临界值t0.025 (19) =2.093, 3.848 >2.093, 所以接受H0:=0, β3=0, 表明出口支出对我国GDP有显著性影响。 这从他们的P值0.00, 0.001 也能看出。 说明因变量均通过了t检验。

( 五) 异方差检验与序列相关性检验及分析

运用软件Eviews以怀特检验法对模型进行异方差检验, 得出P值均大于0.05, 不拒绝原假设, 认为模型不存在异方差性。

在本研究中并不能肯定各影响因素之间不是完全相互独立, 因此可能存在某种相关性, 因此, 要通过DW检验判断因素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 这样才能更准确的分析研究的影响程度。 从表中可以看出, DW的值为0.3598, 在显著性水平为5%下, 变量个数k=3 (包括常数项) , 样本容量为23。 查表可得d U=1.17, d L=1.54。 故DW<du, 因此可认为存在序列相关性。

(六) 实证分析结论

最终得出的模型为:ln GDPt=0.053308 +0.912271ln CSt+0.145714ln EXt。回归系数估计值为 β1=0.912 >0, β3=0.146>0, 说明GDP与消费需求、 出口同方向变动,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 消费需求每增加一个百分点, 产出将平均增加0.91%, 出口每增加一个百分点, 产出将平均增加0.146%个百分点。 消费对于GDP的影响最大。

三、 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构建影响GDP增长的多元回归模型, 发现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大。 国家在制定宏观经济策略时, 通过扩大内需等来刺激消费, 从源头上促进经济稳步增长。 从经济学的意义上来看, 刺激消费, 目的就是加快资金的流通, 有利于促进生产, 增加财政收入, 增加就业机会, 消费的良好循环, 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 进而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摘要:经济增长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一直以来就是经济学理论研究极为重要的课题。从宏观经济理论可知, 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消费、投资、出口这三驾马车。文章对20世纪90年代至2012年中国的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通过软件Eviews, 运用最小二乘法, 将中国的GDP、最终消费 (CS) 、投资总额 (I) 、出口总额 (EX) 作为一个系统, 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 检验模型的整体显著性和回归系数的显著性, 基于检验结论而得出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大。

关键词:最小二乘法,多元回归,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李昌明.中国区域发展态势、差距、原因及对策研究[J].经济学动态, 2010 (02) .

[2]赵卫亚.计量经济学教程[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0.

[3]李丽敏, 王秀波.吉林省GDP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J].河北农业科学, 2010 (09) .

辽宁省GDP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3篇

摘要:本文截取了辽宁省1985—2008年的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进口额和出口额的年度数据,利用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在短期还是在长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进口额和出口额对GDP的增长都有影响作用,其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作用最小。

关键词:GDP;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

一、引言

就支出法而言,国内生产总值(GDP)等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与进出口差额之和,但GDP与这些因素的关系如何,这些因素对于GDP的影响程度如何,却没有结论。

二、研究方法和变量的选取

本文利用误差修正模型对影响GDP的因素消费、投资与进出口额进行分析,首先对GDP和影响因素的数据进行单位跟检验;如确认单位根,接着进行协整关系检验;如确认协整关系,就可以利用建立误差修正模型进行分析。

对于GDP,本文选取了辽宁省1985—2008年的年度数据,并利用价格指数进行了价格调整;对于消费,选取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F)来代替;而投资,则选取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TZ)来代替;鉴于进出口数据的单位是亿美元,这里利用美元加权平均汇率调整为亿元单位;而政府支出的部分由于受到国家宏观政策等政治因素的影响很大,本文中没有对其进行研究。

三、计量分析

1单位根检验

首先我们选取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这里我们运用ADF检验方法,检验结果参见表1,从表中我们不难看出,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F)、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TZ)、进口总额(IM)与出口总额(EX)的对数不能拒绝单位跟检验的原假设,变量是非平稳的,而一阶差分后的数据,在10%的显著水平下均拒绝原假设,因此选取的变量的对数都具有一个单位根,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2协整关系检验

对于具有相同单位根的时间序列数据,可以利用Johansen方法检验是否具有协整关系,以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具有长期均衡关系。Johansen方法利用特征根的最大值统计量和迹统计量来判断是否具有协整关系,在进行协整检验中需要选取滞后阶数,根据LR、FPE、AIC和HQ准则,我们选取滞后2阶。

表2给出了Johansen检验中特征根最大值统计量和迹统计量对应的p值,从检验结果中,我们不难看出,在5%的显著水平下,LNGDP与LNXF、LNTZ、LNEX、LNIM之间存在4个协整关系。

一般而言,第一个协整关系具有较强的经济解释能力,因而我们选取第一个协整关系,对协整关系进行标准花之后,可以得到协整方程:

LNGDP=0.4286LNXF+0.1058LNTZ+0.1767LNEX+0.1523LNIM

从协整方程中变量系数可以看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进口总额和出口总额对GDP都有显著性的影响,且均为正向影响,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GDP的影响最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每增长1%,GDP增长0.4286%,其次是出口额和进口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最小。进口额的系数为正与支出法中GDP计算公式中进口额系数为负看似有些矛盾,但是我们不能忽视进口贸易所带来的需求的增长、创新的引入、产业结构的协调、资源配置的优化,这都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增长。

3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以LNGDP为因变量,LNXF、LNTZ、LNEX、LNIM为自变量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从估计结果中可以得到:残差E的系数显著不为零,表示表示LNGDP与LNXF、LNTZ、LNEX、LNIM具有长期均衡关系,并且均衡关系走向为LNXF、LNTZ、LNEX、LNIM决定LNGDP;LNXF、LNTZ、LNEX、LNIM的一阶差分系数均显著不为零,表示LNGDP与LNXF、LNTZ、LNEX、LNIM还具有短期均衡关系,滞后一期LNXF、LNTZ、LNEX、LNIM对现期的LNGDP具有影响作用。

四、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对我国GDP增长的若干影响因素分析 第4篇

关键词:江苏省GDP,变量筛选,资本FDI

一、模型设定

(一) 变量选取

本文研究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的GDP影响因素, 所以在此我们选择全省产出Y为因变量。因为本文采用线性回归模型, 又考虑到经典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形式, 我们一律选取变量的对数形式进入模型。

对于解释变量的选取, 本文考虑了诸多因素。根据经典模型, 我们引入资本与劳动作为解释变量, 因为在经典的生产函数中, 资本与劳动一直都是核心解释变量。接着我们引入了人力资本变量解释产出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均受教育水平逐渐提高, 经验认为这会导致生产效率的提高, 进而引起GDP的增长。不难发现, 我国高速的经济增长一直相伴着我国进出口的逐年提升, 所以我们也尝试将进出口额作为解释变量引入模型。另外, 我国经济的发展一直伴随着市场化水平的提高, 衡量市场化水平的指标可以用非国有企业的工业产值来替代, 进而考虑引进非国有企业产值的解释变量。最后, 我们还考虑了外国直接投资的影响。通常认为, 我国的现代化进程起点比较低, 外国资本的进入会带来技术的外溢, 促进我国技术的进步, 进而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做出贡献, 另一方面, 外资的进入会带来先进的管理理念, 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 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当然, 随着时间的变化, 全要素生产率可能会有提高的过程, 所以我们在模型中加入了时间因素。

综上所述, 本文共考虑了以下解释变量:

K:资本存量

L:劳动

H:人均受教育水平

T:进出口额 (Trade)

P:非国有企业产出值 (Private product)

F:外国直接投资 (FDI)

T:时间

对数线性化可得:

(二) 数据来源

本文所涉及的均为年度数据, 时间跨度为19782009年, 共32期。除了19781984年的外商直接投资为0外, 其他均为正值。因此在考虑外商直接投资 (F) 的影响时, 我们只考虑19852009年的数据。本文所用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产出、资本、贸易、非国有产出值、外商投资单位均为亿元, 这些数据均以1990年的价格进行了平减, 剔除了通胀因素。劳动力人数单位为万人, 人均受教育水平单位为年。将所有涉及数据进行对数化, 然后进行回归分析。

(三) 模型分析

从模型 (2) 可以看出, 初设的解释变量有7个, 1个常数项, 1个残差项。运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 结果如表1:

注:括号内数值为对应系数的t统计量, 下同。

由表一可知, 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 F值也很大。β1、β2、β3的回归系数为负, 尤其是β1的系数为负, 这与我们通常所认为的β1值为正值相悖, 因为一般理解代表劳动的产出弹性, 通常为正值。并且该模型回归所得的β1、β3、β5所得回归系数并不显著。根据变量筛选原则, 我们需要对部分变量进行剔除, 以期获得更好的回归结果。易见β5的回归系数最不显著, 因此我们首先剔除变量lnF, 并对剩余的6个变量进行回归, 结果如表2。

剔除外商直接投资变量后, 剩余回归系数变化不大, 拟合优度也没有变化, 但F值变大, 说明在剔除该变量后模型的回归效果得到了改善。但此时β1、β3的回归结果仍不显著, 同理, 这次我们考虑剔除变量lnL, 回归结果如表3。

此时模型的拟合优度几乎不变, 但F值进一步增大, 说明模型的回归效果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此时, β3仍然不显著, 进一步考虑剔除变量lnT, 并得到回归结果, 如表4。

最后, 我们尝试剔除时间t变量, 因为时间在该模型下也没有很好的显著性, 回归结果如表5。

我们发现, 此时的三因素模型得到了非常好的回归结果, 各系数均非常显著。因此最终我们可以得到回归方程:

二、结果分析及讨论

在层层筛选变量的过程中我们发现, 被删除的变量依次是外商直接投资、劳动、进出口值、时间。在逐步筛选的过程中, 模型的拟合效果的到了改善。但是也存在几点疑问, 本文针对以下疑问也给出相应解释:

1.关于劳动的剔除。我们一般认为, 劳动是生产函数中最重要的两个变量之一, 另外一个是资本。但是我们在本文中劳动的回归系数并不显著。可以发现,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的GDP有明显的增长趋势, 但就业人数未见明显的增加。或许可以这样理解, 劳动固然是社会生产的核心要素, 但在江苏省这三十多年的发展中, 劳动一直是充分供给且波动不大的。真正制约或者说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是资本的积累而非劳动的增长, 也就是说资本才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限制因素。

2.关于时间变量的剔除。在此处, 我们之所以引入时间变量, 是因为我们考虑了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发展的技术进步。但本文的时间回归系数却不显著, 意味着这段时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技术进步并不是主要的推动力量。

3.关于人均受教育水平的回归系数为负。这与我们预想的正回归系数相悖, 但也找不到合理的解释。希望能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发现原因了。

4.关于非国有产值进入最终的回归模型。这可以说明在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非国有企业发挥的巨大作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我国市场化机制不断完善的过程, 这自然地包括了以民营企业的发展为引导的非国有企业的发展。在此过程中, 竞争机制不断完善, 生产效率明显提高, 经济的多样化得以形成。这似乎也说明了维护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重要性。

最后, 我们引入两张图表, 分别展示被剔除的变量及最终存留解释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

三、结论

在所有的影响GDP的因素中, 资本、非国有产值对经济增长有很好的解释作用。至于受教育水平的回归系数为负则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比较有意思的是劳动对经济的增长并没有明显的贡献。

参考文献

[1]Young, A.”Gold into Base Metals:Productivity Growth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uring the Reform Period”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03, 111 (6) , pp.1220-1242.

[2]沈坤荣, 耿强, 付文林.宏观经济学教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影响内蒙古GDP增长的因素分析 第5篇

关键词: 内蒙古 GDP 增长 因素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新中国最早建立的民族自治地区,内蒙古在被列入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10年中,由于国家政策引导和建设资金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重大跨越,自2002年以来,内蒙古经济增长速度连续8年在全国保持第一,年均增速16.9%,创造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但同时内蒙古也面临着产业结构中能源、冶金、农畜产品比重高、市场风险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靠资源、能源起家的内蒙古,在国家节能减排、优化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陷入了与全国经济格局不相符的窘境。从需求角度看,经济增长最终是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三大需求因素共同拉动的,消费、投资、净出口被喻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其总量和结构的变动决定了经济增长的态势。作为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的地区,内蒙古经济的快速增长很值得我们关注,其增长的推动因素是什么?面临的挑战又该如何解决?显然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对内蒙古的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此我们对影响内蒙古GDP增长的因素做出分析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二、文献综述

国内相关学者对国民收入分析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张雪松(2003)在三大需求要素对我国的 GDP 的贡献一文中实证研究了我国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净出口总额三大需求要素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综上,国内相关学者分别从产业结构,税收,人才资源等角度研究影响内蒙古GDP增长的原因。借鉴他们的经验,我们将从需求的角度来研究影响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因素。

三、模型的建立

根据内蒙古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我们收集了1998年到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的国民生产总值、消费品零售额、基本建设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出口总额、进口总额以及利用外资额,并建立计量模型。 其中:Y代表地区生产总值,X1代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2代表基本建设投资,X3代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U1代表出口总额,u2代表进口总额,x5代表利用外资额。

根据计算国民生产总值的支出法可知:GDP=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数据设模型的函数形式为Y=€%[0+€%[1*X1+€%[2*X2+€%[3*X3+€%[4*X4+€%[5*X5+ U(式1)

得回归分析结果:

(二)多重共线性的检验及修正

1、检验

各估计量的t检验都不显著,而f检验显著,说明存在多重共线性。

2、用逐步回归法修正多重共线性

(1)运用OLS方法逐一求Y对各个解释变量的回归。结合经济意义和统计检验选出拟合效果最好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即:Y= -79.08589+ 3.073652X2

(-8.833908) (119.9085)

R2= 0.998819 AR2= 0.998750 F= 14378.04

(2) 逐步回归。将其余解释变量逐一代入上式结合经济意义和统计检验选出拟合效果最好的二元线性回归方程,即:Y=-94.35986+ 3.199889*X2-1.158569X3

(-12.35871) (86.06483) (-3.937602)

R2= 0.999400 AR2= 0.999325 F= 13330.58

(3) 将其余解释变量逐一代入上式产生多重共线性,结合经济意义和统计检验保留X1和X2最终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 -79.08589+ 3.073652X2

(-8.833908) (119.9085)

R2= 0.998819 AR2= 0.998750 F= 14378.04

四、总结分析

由模型可以看出:在变量为零时,内蒙的国民生产总值平均保持在-86.67634亿元的水平内蒙古历来都以牧业为主,多是自产自销,这部分价值不计入GDP中,其他产业在逐步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国家的财政补贴和许多对内蒙的转移支付再加上地区的贸易逆差都可能造成内蒙古GDP核算出现负值的情况。在其他变量不变时,每增加一亿元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GDP平均增加3.128669亿元;在其他变量不变时每增加一亿元的基本建设投资,GDP平均减少-0.630971亿元;说明,促进内蒙古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社会消费品零售。基本建设投资的增加要减少GDP,可能是因为近年来为追求国民生产总值的快速曾长对基本建设进行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比较严重,导致投资很多收效甚微;还有可能是数据不够准确造成的。该模型提示我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实际不能盲目激进。应当在保持社会消费品零售和基本建设投资稳步合理的增长的同时,加大其他方面的投资和建设。

五、建议

目前,尽管内蒙古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产业结构不合理,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为其能更好更快的发展,应当:

(一)加大对农牧业投资,提高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巩固内蒙古的基础经济,打好发展经济的根基。只有具备良好的基础,才能实现经济的高速发展。

(二)针对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不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可以结合自己优势,加快如饮食业、旅游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以此拉动经济的增长。内蒙古的消费支出中生活必需品的支出占较大一部分,恩格尔系数较大,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增加居民的收入,促进消费方向转变,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

(三)引进东部及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及成功的经验,深化企业改革,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益,提高产业和商业的竞争力,使其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四)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积极创造良好的条件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在经济发展中重视人才,发挥人才的主导作用。

总之,只要坚持"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紧紧抓住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这一关键,全面实施资源转换、开放带动、科教兴区、人才开发和名牌推进等战略措施,切实抓好调整结构、提高效益、开拓市场三个重要环节,就能提高内蒙古综合经济实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民素质,促进经济的稳步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1998~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 www.stats.gov.cn

[2]《计量经济学》(第三版) 李子奈 潘文卿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3]张雪松.三大需求要素对我国 GDP 的贡献[J].宏观经济研究,2003(3):15-21.

改革开放以来对我国GDP增长的若干影响因素分析 第6篇

经济的全球化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调整不但反映到一些产业的整体转移。更重要的是同一产业的一部分生产环节的转移。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 我们应该在世界经济的舞台上发挥自己的优势, 把握机会, 勇敢直面各种挑战, 客观地改进改正发展中的问题。

中部安徽经济近来年发展势头强劲, 在国家中部崛起口号的带动下, 一大批投资项目在安徽投产, 促进安徽经济的蓬勃发展。如今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 安徽经济正处于全面转型, 加速崛起的新时期。然而不可否认安徽仍然是不发达地区, 仍有诸多制约安徽大发展的因素, 需要我们共同去解决。本文旨在研究安徽经济发展和信贷结构的关系, 力求从数据中寻找到一些经济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探索新的发展思路, 希望能和诸多研究者一起为安徽经济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2 信贷和经济增长关系理论综述

信贷扩张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研究者争论的课题, 国外的学者对此做过理论和实证方面的分析, 大都以实证检验为主, 力求能够找到两者的具体关系。Bernanke和Blinder (1992) 认为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 金融中介机构的贷款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 银行用信贷来调节企业和个人的需求和支出水平, 从而影响总需求的变化。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对信贷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作了实证研究。王小平等 (2003) 曾对甘肃省的信贷和经济增长相关性进行个案研究, 认为西部萎缩的信贷将严重制约和影响西部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研究区域信贷结构和规模变化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意义重大。本文以安徽省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实证分析, 采用计量的方法对安徽省2002-2009年间信贷结构和经济增长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严格的检验, 考察信贷增长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并且针对分析的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3 安徽省信贷和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在做时间序列数据的经济分析之前, 我们先要对相关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由于用非平稳经济变量建立回归模型会带来虚假回归问题, 所以对经济变量的非平稳性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当时间序列含有单位根时, 它就是一个非平稳时间序列, 而非平稳经济时间序列恰好具有这种其次非平稳特征, 即通过足够次数的差分可以转换成一个平稳的时间序列。单位根检验方法很多主要应用ADF检验。

(1) 对数据进行单位根 (unit root test) 检验。

在单位根检验之前, 为了消除数据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 得到对数化之后的时间按序列数据, 必须GDP和信贷进行单位根检验, 以验证它们是平稳还是不平稳的。由于数据偏大, 我们分别对GDP、工业贷款 (M1) 、商业贷款 (M2) 、农业贷款 (M3) 取对数, 这样有利于我们对模型的建立。首先我们对LNGDP、LNM1、LNM2、LNM3进行单位根检验, 看是否存在单位根。检验结果如下:

我们发现数据存在单位根, 下面我们需要进行协整检验。几个非平稳变量有协整关系才可以直接用普通最小二乘法。

(2) 经济变量的协整。

先介绍下均衡概念, 均衡是一种状态, 当一个经济系统达到均衡状态时将不存在破坏均衡的内在机制。这里只考虑平稳的均衡状态, 即当系统受到干扰后会偏离均衡点, 而内在均衡机制将努力使系统重新回到均衡状态。协整是对非平稳经济变量长期均衡关系的统计描述。非平稳经济变量间存在的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称作协整关系。由协整的定义知, 写着协整检验与单位根检验有着密切关系。Engle和Granger (1987) 指出两个或多个非平稳时间序列的线性组合有可能是平稳的。检验发现Hypothesized No. of CE (S) 的prob.<0.05所以存在协整关系, 说明可以使用LNGDP、LNM1、LNM2、LNM3的数据进行模型构造。

(3) 建立模型。

模型结果:LNGDP=-0.36+2.19LNM1-0.74LNM2-0.015LNM3+U。

其中DW=1.549, R-square=0.946, Adjusted R- square=0.931。

4 相关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的数据建模我们分析出, 安徽省贷款市场上, 工业贷款的比重相对较大, 影响安徽GDP的增长效果最为明显。需要我们加强对安徽工业的扶持, 加大信贷力度。目前安徽正处于产业转移的中心地区, 皖江城市带集中发展产业转移, 重点发展安徽省的工业, 以带动经济的迅速发展, 为安徽的持续发展构建更牢靠的工业基础。如何抓好工业经济的产业转型升级和加快发展:

一是抓重点项目促调整。要抓好重点工业技改投入项目建设, 实施好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建设, 实现工业经济的存量提升和增量提质;二是抓重点企业促升级。要加快大企业大集团培育, 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 不断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抓科技进步提能力。要深入开展企业技术中心试点示范工作, 着力构建国家级技术中心支撑平台和区域性技术中心支撑平台两级技术创新体系。四是抓管理创新提素质。积极引导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制造过程信息化和管理创新, 重点推动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 以企业管理现代化为方向, 有效引导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管理创新, 全面推进企业上网和电子商务。五是抓节能降耗促集约。全面开展以工业循环经济为核心的节能、节水活动。

工业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支柱, 经济要率先发展, 工业必须实现率先发展。让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以攻坚克难的信心和意志、创新发展的思路和举措, 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转变增长方式, 着力谋求工业经济的新一轮发展, 努力争取工业经济走在全国前列。振兴安徽, 振兴中华。

参考文献

[1]谈儒勇.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 1999, (1) .

[2]管毅平.现实的信贷配给现象与宏观经济波动[J].学术月刊, 2008, (4) .

[3]夏斌.中国银行体系贷款供给的决定及其对经济波动的影响[J].金融研究, 2003, (8) .

改革开放以来对我国GDP增长的若干影响因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对我国GDP增长的若干影响因素分析(精选6篇)改革开放以来对我国GDP增长的若干影响因素分析 第1篇对我国GDP增长因素的分析现...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