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尔尼卡》欣赏类教案
《格尔尼卡》欣赏类教案(精选3篇)
《格尔尼卡》欣赏类教案 第1篇
大班美术欣赏《格尔尼卡》说课稿
何小青
一、课设计过程:
首先是买了一本《格尔尼卡》的书,了解了整个作画背景,然后是查了很多关于美术欣赏的教案,其中有一课是小学七年级美术欣赏《格尔尼卡》,这让我非常困惑,如何把小学生应该接受的范围适合并恰到好处的放到幼儿园来开展,并从中挖掘出可以供欣赏的价值。最后通过资料的汇合及总结来进行这次课的一个编写。
二、设计意图:
在《指南》中,指出“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在幼儿园开展欣赏外国名画的活动,有助于拓展幼儿的视野,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幼儿年龄虽小,但已体验过各种情感、产生各种感觉。艺术品又是艺术家情感的体现,选择欣赏大师名画,可以加深幼儿对情感的体验,获得审美和情感的陶冶。
三、活动目标:
1、幼儿能大胆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觉和认识。(能力目标)
2、从支离破碎的造型、黑白灰的色彩和凌乱的构图感受画面暴烈恐怖的气氛。(知识目标)
3、体验画家鲜明的爱憎态度和强烈的情感,激发热爱和平的情感。(情感目标)
四、活动过程:
1出示图片,请幼儿谈谈看到画面后的感受。2引导幼儿从画面所表现的内容上来感受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残酷和恐惧。3进一步从画面的造型、色彩和构图上感受画家所要表达的情感内涵。
从教学过程来看,通过提问,幼儿能基本回答出想要的答案,第二个目标也是重点部分基本能达到。缺点是在小结方面,我总结的语言可在明确精炼些。
欣赏活动中尊重幼儿的感觉,鼓励幼儿大胆表述。儿童都是艺术家。儿童的艺术是儿童生命本能的自然凸现。因此在欣赏中教师和幼儿的对话是平等的,尊重幼儿对作品的感觉和表述,而不是以自己的权威压制幼儿。画面中,黑白灰的画面、凌乱的组合、总是能给孩子们带来心中的感受。
五、教育手段:
注重多种欣赏方法的运用。对话法是美术欣赏教学的基本方法,教师除了鼓励幼儿大胆与作品、教师、同伴之间互相对话,表述对作品的理解。同时运用对比的方法,感受真实场景和绘画作品的不同。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更近距离的接近作品,从而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认识作品,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格尔尼卡》欣赏类教案 第2篇
关键词:文学欣赏,选修课程,自主阅读,反复阅读,创意阅读
人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好几种选修课都是包含着欣赏的字眼,比如《中国古代诗歌与散文欣赏》《中国现当代诗歌与散文欣赏》《中国小说欣赏》《外国诗歌与散文欣赏》《外国戏剧欣赏》,等等。可见,欣赏已经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怎样读才是真正的欣赏?怎样教才是真正的教欣赏?尤其是选修课中的欣赏要怎样教才是真的让学生学习欣赏,并且学会欣赏?这是我们必须在实践之中去回答的问题。
根据笔者的实验,文学欣赏类选修课的教学,最根本的教学策略就是 :自主阅读,让学生真正地亲近文本,“扪触”(钱穆语)语言,获得真切的感受 ;反复阅读,力求在合作探究中获得较为深刻的阐释 ;创意阅读,就是要读出自己的独特感觉,并且化为自己的血肉和精魂 ;另类“检测”: 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考查学习实效。
一、自主阅读:从学生实实在在的阅读开始
阅读教学,必须从读开始,最主要的还是要让学生自己去读,这是常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却被忽略。过去我们讲得太多,太细,太繁琐,结果学生基本上没有读过,或者说是没有仔细地、反复地读过。显然,这不是最好的阅读教学。当然,让学生自己去读,并不是说教师就无所作为,从整体上说,教师的作为就是要想方设法地保证并鼓励学生去读,要想方设法地让学生真正地读,而且读进去,凭着自己的感觉、视角、兴趣、立场、经验、思路读出自己最原初的感觉。
1. 让学生自己去读,切切实实地亲近文本。在教学安排中,首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读。比如,在《中国现代诗歌与散文欣赏》的教学中,让学生用两个礼拜的时间去读 ;《中国小说欣赏》则是要求学生在暑假自读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则要求学生在寒假自读。这样的安排,就是要让学生真正去读过,要自己切实的感受。
为了督促学生的读落到实处,作为教师,要设计恰当的练习或考评方式来组织和管理教学,特别是对那些对语文不感兴趣和喜欢偷懒的学生,特别要采取有效的考评方法来督促。
教师应设计一些简单的只有学生真正读过就能够完成的作业,要求学生完成,实则是要督促学生去读。1《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作业”是一张“表格”,其中包括作者、作品、名句默写、名句赏析、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等诸多方面 ;2《中国现代诗歌与散文欣赏》的作业也是一张表格,其中包括作者、作品、主旨、表现手法等诸多方面,还有按照原文填空 ;3《中国小说欣赏》的作业是文学常识填空,包括作家作品、文学形象、艺术风格等住多方面,还有按照原文填空。
2. 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读出自己的初感。通常我们的阅读教学都是教师从“开讲”就提出我们要阅读什么作品,这个作品有什么特点,我们要着力研究这个作品的什么体裁。是为明确目标,有的放矢。殊不知,这是非常强制地限定了学生的思维和趣味的。自然,其结果常常也是可怕的。2001年版的人教社语文教材原本有“学习提示”或“自读提示”的,2004年修订之后,就删去了“学习提示”或“自读提示”。其中,最根本的用意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去阅读,从文本中读出自己的初感,而不要收到编者、作者以及教师的牵制。用王富仁教授的话说,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感受”。
关键是在教学之中如何落实,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真正地读过,而且有自己原初的感觉。比如,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析》的教学中,笔者的做法是 :1在完成了前面一步的通读(完成前面所布置的所有作业)的基础上,再选择一篇自己最喜欢的散文或诗歌,反复阅读,读出自己的心得,并写出一篇赏析文章 ;2同桌之间相互交换阅读赏析文章,修改错别字和病句,并写出点评(不少于300字);3教师对同学的作业进行批阅,并写出点评 ;4学生再修改自己的赏析文章。这样反复训练,就是让学生对自己特别喜欢的作品,真正地读懂,并且由此学会如何欣赏一篇文学作品。
自然,作为教师,要真的起到示范作用,也需要作出榜样来,也要做作业,那就是,从课本中也选择一篇(或首)作品,写一两篇赏析文字。如《老马之深度阐释》《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为什么母亲是金黄的稻束》等就是笔者为之而作的作业。
二、反复阅读:在合作探究中作出深度阐释
完成了学生的自主阅读之后,紧接着就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合作探究,充分地发掘文本的意蕴,对文本作出深刻的阐释 ;并且从艺术表现的角度对作品进行赏析和研究。
1. 如果可能,也让学生读“十四遍”。王冶秋读《阿Q正传》,“读”了“十四遍”,每一遍都有不同的心得。这说明,要真的读懂一部作品,其实是很难的,必须反复阅读。可是,遗憾的是,通常因为课时紧,赶任务,我们必须快马加鞭,结果往往是走马观花。可见,促使学生反复阅读文本是文学欣赏最主要的任务之一。
怎么做呢?主要的思路有 :
1请你选择你最感兴趣的课文,反复阅读,提出你认为需要深入讨论的几个问题,并提出你的初步理解,为小组讨论作准备 ;
2请你选择你最感兴趣的课文,反复阅读,就同学或教师提出的某一问题(或者是就课文后的某一问题)写出你的初步见解,为小组讨论作准备 ;
3小组之内同学之间交换阅读作业,并提出修改意见。
2. 让学生在分享之中相互启发,并且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合作探究。“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论语》中的这句话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针对班级授课制,它到底有什么优势,我们应该仔细地思考。要让学生在讨论与分享之中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共同成长。但是,班级授课制中同学们的兴趣也会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小组讨论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自然,小组的组成是要根据兴趣而来的。
教师从管理和考核的角度出发,要组织各小组确定一个小组长,对小组的活动进行组织、管理、考勤和记录,特别是讨论之中各成员的精彩言论要记录在案,是为学习过程考查的重要内容。
再就是小组长要对小组成员的作业进行登记,并组织小组成员相互交换阅读,写出适当的评点与建议。这一个环节中,教师为了规范化,最好设计统一的作业纸,其中包括了作业的内容、形式、字数等方面基本要求以及各小组成员点评的基本要求等等。
自然,更重要的还是要为学生的交流、分享、互助搭建更为恰当的平台。比如,组织读书报告会、课前三分钟读书心得演讲、精彩片段朗读(诵)、办班级杂志、读书札记交换阅读和点评等都是实用而且有效的方式。
三、创意阅读:化为自己的血肉和精魂
阅读有三种境界,是为读懂,读通,读破。大致说来,所谓读懂,就是要通过揣摩语言来领悟隐含在文字中的意思和含意。纳博科夫说,“风格和结构是一部书的精华,伟大的思想不过是空洞的废话”。所谓读通,就是要进入文本的内部,特别要把文本作为一个整体,注重从结构和风格上来理解和发掘文本中所隐含的丰厚意蕴。杜甫有一联诗,“读书破万卷,下笔若有神”。这里不说“下笔如有神”,只说“读书破万卷”。所谓“破”并不是“破烂”,“破旧”,而是要“出得来”,不读死书,也不死读书,更不可读书死。当然,“读破”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烂熟于心”“了然于胸”。陈善在《扪虱新语》里有一段颇为精湛的论述 :“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其所以入,终当求其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 ;用得洒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 ;不能出得书,则又死于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法也。”与文本对话,其实就是要在“入”与“出”之间反反复复,并在这“反反复复”的“出出入入”之中对文本作出“丰沛的阐释”。读“破”,就是要从文本之中“走出来”,就是要读出自己的独特的见解。这独特既是相对于别人而言,也是相对于自己而言。怎样才能让学生读破,读出自己的新意新见呢?从教师“教”的角度看,主要的策略有二。
1. 引导学生从文本之中“走出来”,换一种眼光来看。有教师开展了“基于创作的写作教学的实验”,并名之曰“为写作开启另一扇窗”。笔者2009年前后在《名作欣赏》上旬刊发表了包括《文本细读与经典阐释》《文本解读 :创作隐秘》《文本解读 :读者视界》《文本解读 :文本意蕴》《常读常新》《经典正读》《以智慧去沉思》等一系列“文本解读”的文字,主编续小强博士为其取了一个专栏名,美其名曰“打开阅读的另一扇窗”。看来,不管是阅读,还是写作,都需要“打开另一扇窗”。其实,所谓“打开另一扇窗”的阅读不过是要从文本之中走出来,用另一种眼光去看,寻找一个新的切入点或突破口。
在教学之中,作为教师尤其要保护和尊重学生的好奇心,要激励学生从经典文本之中去发现新的意义。这就是要鼓励学生有创意地阅读。在实际的教的行动之中,最重要的还是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发现矛盾,发现缝隙,用文学欣赏的原理去突破。
如果学生实在找不到一扇另外的“窗”怎么办?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开展讨论,相互启发 ;可以设计一些小小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在《祝福》的教学之中,可以设计以下问题来“启发”学生。
1如果祥林嫂生下的孩子是女的,叫阿花,祥林嫂的命运会怎样?如果阿毛不被狼吃,祥林嫂会“死”吗?为什么四叔的书房里就只有一部破烂的《四书》?祥林嫂真是“穷”死的吗?……如此等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 以写促读,让学生从经典之中汲取营养,化为自己的血肉。读写相生是中国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也就是说,要将读与写结合起来,一方面用阅读来推进写作,另一方面用写作来促进阅读。这才是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
就以写促读而言,最主要的方式有二 :一是让学生写点评、札记、随笔、赏析文之类的文章来促进阅读欣赏的实现 ;二是让学生写文学作品,自然包括了仿写、续写、改写、扩写以及创作等多种形式。这样的“以写促读”可以促使学生有所“消纳”(钱钟书语),从经典之中汲取营养,并将其化为自己的血肉和灵魂,使自己的文学修养和精神境界得到提升。
从教师教的角度来看,最难的还是要启发学生的思维,是点醒学生的思想。这固然需要一些点拨性的讲解,也需要教师的示范性写作,更重要的还是要设计新颖的问题或作业来启发学生。
在《中国小说欣赏》的教学中,笔者就设计了这样两个作业 :
1认真阅读一部你喜欢的小说,从中选出一段(大约1000字),对小说进行点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点评的样本,就是王朝军先生所写的“批读”系列文章之一。)
2自拟题目,写一篇小小说,不少于1000字。(提供的参考文本包括《西瓜本来就是圆的》(孔庆东) 《枪口》 (徐光兴) 《永远的蝴蝶》 (陈启佑)等10余个小小说文本。
四、另类“检测”: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考查学习实效
一个阶段的教学之后,一个模块学完之后,学生到底学得好不好,到底有怎样的实际收获,这是教师应该关心的问题。但是,是不是就用一张考卷来判定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呢?或许是不全面的,特别是文学欣赏,有很多的东西都是隐性的,并非一张考卷一个分数就可以考查的。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有三种方式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也是较为有效的。
1. 以语文活动来检测学生学习的实绩。这应该是很生动活泼的,也是很有趣的检测方式。
比如,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教学之中,我们的语文活动主要是朗读(或朗诵)活动。1各班自行组织朗读、朗诵活动,由学生评委推选两个小组参加年级诵读会 ;2年级组织朗读(或朗诵)活动,邀请年级其他教师或其他年级的语文教师做评委,评出优秀节目 ;教师也参与朗读(或朗诵)活动。在这次朗诵活动中,笔者即兴创作并朗诵了一首诗《我是一只鼬鼠》。
我是一只鼬鼠
我是一只鼬鼠/一只古老而年轻的鼬鼠/在婴儿的眼中我是未来/在老妇的眼中我是苦难的记忆/在少男的心中我是鲜花/在少女的心中我是骏马
我从荒古走来/我走过西伯利亚的凛冽/我走过徐志摩的康桥的柔波/我走进马克思的梦境/我走进李白的诗境
在一个冬夜,一个纷飞着艾青的雪花的冬夜/我来到嘉陵江畔/来到嘉陵江与长江交汇处/来到一个叫做红育坡的地方/我来到一群如花似玉的少男少女之中/我看到少女脸上的忧愁/忧愁中隐藏着甜蜜/我看到少男眼中的太息/太息中包含着得意
我希望同学们和我一样/都有一只美丽的鼬鼠/我愿意将你们的烦忧与快乐/都镌刻在我的记忆里
2. 以展板检测学生学习的实绩。比如,在《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之后,设计的小组作业就是要办一块展板。要求 :各班每一小组做一块大展板,介绍本组合作学习情况,内容包括 :1小组成员构成及分工情况 ;2合作探究学习、诵读活动照片 ;3作业,包括赏析短文、自创文学作品、小组讨论记录原稿(照片)以及小组所有的作业 ;4参考资料 ;5书法作品 ;等等。
上好欣赏评述类美术课之我见 第3篇
同时美术教育也越来越成为其它文、理专业相接壤的边缘学科,假如我们要设计一幢大厦,不但要考虑到建筑构件的实用、舒适、可靠,还要考虑到入住人的审美情趣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有序。这就需要懂得美学的建筑师。在这里不光是建筑,像工业制造、纺织设计、园艺设计等,无处不闪耀着美学的光辉色彩。可见美术教育就是不断提高中学生对美育的认知和识别。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美术欣赏和评述活动中,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们通过美术鉴赏内容系列的学习,不仅能欣赏一些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同时也能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
我们在美术课教学中应注意到,中学生从心理上对美术课的设置有无感情障碍和思维阻隔。我们可以看到,中学生对美术课的感知,开始会感到有些模糊,也可以说有些肤浅,同时对美术课所包含的新的知识层面感到好奇和渴求。这就需要老师加大砝码,不断激发中学生对美学美术的学习热情,吸引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老师和学生的两个力点平衡起来。
为学生提供比较作品的机会,可将不同风格的中西作品展示给他们。当今的美术体系,是个包容量巨大的学科,你很难用几堂课的时间去阐述清楚里面的来龙去脉。面对这么多的学生,你不妨把大家当作一个旅游团,老师做导游,学生做营员,我们大家在艺术的长廊做一番游览和赏玩。我们在学校图书馆和市图书馆搜集资料和美术图片,让同学尽可能的开阔艺术视野,让大家对东方的美术作品和对西方的美术作品做比较,并有个粗略的了解。从而使中学生能够意识到西方艺术和东方传统艺术,在创作手法、创作思想上都有着很大的艺术差别。同时我们也必须让同学知道每一件美术作品都不是一件孤立的作品,它并不像我们表面看到的那么轻松,在作品轻松的背后蕴涵着艺术家创作的辛劳。
我们还应该使中学生看到,艺术永远是历史的产儿,没有一件成功的艺术品不受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社会风云的巨大影响,是和当时的社会现实分不开的。尤其是一些写实的美术作品,更能反映时代的脉搏,揭示出自然美的艺术形式来。
每个时代都有代表这一时代特色的美术作品,因此,在选择美术作品时,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精选出反映时代特色的美术作品。以加深学生对一个时代美术作品的总体把握,同时也便于学生对美术作品文化内涵的深入了解。
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我们让同学们认识到,艺术作品是对社会生活的折射,所传达的信息直观、形象、具体,是文学不能替代的。如《步辇图》让学生不仅了解了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的历史事件,而且还可以了解汉人和吐蕃人的相貌和服饰差异等。
美术欣赏课中如能将音乐和美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将能达到图音并茂,声色俱全的表现深刻主题的教学目的,并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创造力。如欣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紧跟上述欣赏过程,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稍加提示作品背景、内容,让学生再仔细观察纤夫们在学生劳动下的各种不同的表情、姿态,放上一曲《黄河号子》……这时学生就开始自觉地“设身处地”,进入某种情景,而自觉地体验画面纤夫们劳动的艰辛,产生审美同情。这时的欣赏主体(学生)受到欣赏对象(纤夫)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接受其审美思想的启示,展开想象,调动相关的各种感觉,使自身的情感融入画面。这时学生积极认同的心理活动本身由理性参与了欣赏活动而推向深化,从而获得艺术作品内层意蕴的领悟和随之而来的审美愉悦、审美想象。当学生进入联想境界后,教师如能用激昂的语调在音乐声中诵出俄罗斯著名诗人涅克拉索夫的诗句:“到伏尔加河去!是谁在伟大的俄罗斯河上呻吟?这呻吟声像是一支沉痛的歌曲,那就是拉纤夫们在痛苦的行进。”这时学生们原先模糊的朦胧审美享受一下子就变得清晰了:那优美而辽阔的伏尔加河风景与倍受苦难的纤夫处境鲜明对比,仿佛是一曲低沉的号子在炎夏的闷热中与河水的悲吟混然震颤,学生开始随主人公一起痛苦、挣扎,逐步进入“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转轴拨弦两三声,末成曲调先有情”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很快地排除外界、内心因素的干扰而进入审美心境,这一点尤为重要。教师应利用一切可能,采用电化教育法、语言描述法、设置情景等“不择手段”而为之,往往事半功倍。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尤其强调“虚静”,主张欣赏艺术时既要虚廓心灵,燥雪精神,又要静观默识,凝神体验。在欣赏时,播放一曲音乐,创设一种艺术氛围,就能使学生自觉地由日常生活的自然态度转向审美态度,摆脱实用的功利观念和外界的干扰,在浓烈的欣赏氛围中步入神与物游,洞幽发微的胜境。对于教师而言,应用心去体验作品的内涵,引导学生正确地去认识作品,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意图
在选择美术作品供学生们欣赏的同时,使学生从古今中外人类创作的辉煌文化遗产中不仅可以获得美的精神享受,还可以学会比较与分析不同民族、风俗、文化的异同。在保存、发展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外来文化。同时我们在选择美术作品欣赏时,应注意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间的不同点,使学生认识到美术在社会、政治、文化的变革与发展中所具有的特殊作用与价值。
美术欣赏课是引导中学生走进艺术殿堂的必由之路。同学们带着愉悦的心情欣赏和观看这些中外艺术家的杰出艺术作品。在学生们欣赏之余提高审美素质,这对中学生,特别是立志美术学科的学生,对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发展都起着潜在的滋补。
总之,美术欣赏课决不是可有可无的,是非常必须、及时到位的,对提高中学生的素质教育,美育教育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格尔尼卡》欣赏类教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