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头嫁接技术范文
高头嫁接技术范文(精选4篇)
高头嫁接技术 第1篇
水体下采煤是指对水体不进行处理, 直接在其下方开采, 而又避免水砂窜入井巷或增加矿井涌水量, 以免恶化劳动条件, 严重时将造成安全事故, 是三下采煤的一种。水体下采煤的基本要求是防止水砂窜入井巷。必须在水体底面与开采上限之间保留相应高度的保安煤柱。防水煤柱的最小高度, 应等于或大于导水裂缝带高度 (简称裂高) 加一定厚度的保护层;防砂煤柱的最小高度, 应等于或大于冒落带高度加一定厚度的保护层;“煤皮”煤柱的最小高度, 等于或大于冒落带高度。
作为即将投产的主力矿井之一, 隶属于北联电能源的高头窑煤矿采用采放顶煤采煤法, 年产值可高达8Mt/a。煤层顶、底板岩石软化系数为0.14~0.58, 个别为0.79, 属遇水易软化岩石;该井田的水文地质类型为中等矿床, 富水性较大, 以孔隙水、裂隙水为主。据相关调查显示, 该区域几乎没有发生过大强度的地震、泥石流、地陷以及滑坡等地质性灾害;据野外观察, 也未见大面积坍塌、滑落现象, 较松散层稳定, 工程地质条件较好。
1 水文概况
高头窑煤矿首采区2-3煤层西翼有6个工作面地面被水多湖川覆盖, 分别为S西207、S西208、S西209、S西2010、S西2011以及S西2012工作面。这六个工作面的总面积高达399.91万平方米, 煤矿层大约集中埋藏在+1140m~+1220m之间的深度, 可采煤矿储备量约为2007万吨。据相关资料推算得出, 水多湖川下煤层若开采之后, 冒落带的最大值可高达13m, 裂隙带可高达24.39~68.14m。但水多湖川下2-3层煤层埋藏的最浅处却只有78.55m, 东翼有5个回采工作面地面被大哈他土沟覆盖, 这样在开采的过程中工作面与地表可通过顶板冒落产生的裂隙沟通起来, 湖川水、地表水或是第四系含水层都可通过裂隙直接进入到井下, 从而引发淹井事故的发生。
由此可见, 对高头窑煤矿河流下浅埋煤层安全开采技术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 其不仅进一步完善了煤矿安全开采制度, 实现了煤矿安全生产, 而且还大大提高了煤矿的开采量和回收率, 并有效降低了煤矿开采安全成本, 这对于煤矿企业具有重大的影响。
2 导水裂隙带高度预测
本段落对煤层开采垮落带和导水裂隙带的具体值进行了分析预测, 表1和表2为垮落带高度和导水裂隙带高度计算公式。
∑M—累计采厚, 公式应用范围:单层采厚保持在1~3m范围内, 采厚累积总值不能超过15m。
根据“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 导水裂隙带高度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Hli—裂隙带 (包括冒落带) 最大高度 (m) ;
M—累计采厚 (m) ;
n—煤层分层数。本井田分层数取1。
把上述公式计算的结果也绘图于图1。
通过对上述图表的分析研究可看出, 根据不同公式所计算出来的三个结果是不一样的, 有的结果呈非线性显示出来, 有的呈线性, 还有计算出的低于3m采高的分层开采。为安全起见, 本论文的研究分别采取了三个计算公式的最大值, 即采高为3m时, 导水裂隙带的高度应为44.6m;采高上升到7m时, 导水裂隙高度则相应上升到73m。
3 导水裂隙带相似材料试验
3.1 实验材料与设备
导水裂隙带相似材料实验中主要涉及到骨料以及胶结料这两种材料成分。其中, 骨料是该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拥有一种特殊的力学性质, 对相似材料的整体性质产生一种重要的影响, 其包括细砂、石英砂、岩粉等类型 (以所含成分为划分依据) 。根据首采工作面的具体地质结构, 本试验采用的是较为纯净的细砂这种骨料。胶结料则对相似材料的整体性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其可细分为石膏、水泥、碳酸钙、石灰等。受地质成分以及实验特性的影响, 该实验中将石膏、石灰以及粘土作为主要的实验材料。
该例实验以中国矿业大学的二维试验台作为自己的主要实验设备, 该试验台的具体尺寸为:长宽高=4200×250×2000mm。该例实验中所采用的倾向模型则为中国矿业大学的二维小型实验台, 该试验台的具体尺寸为:长宽高=1600×140×1400mm (如图2所示) 。
针对实验中的数据采集与数据分析则借助7V14数据采集、分析、结果输出系统来完成 (如下图3所示) 。其它的辅助工具包括:液压千斤顶、压力表各7个;高分辨率数码照相机一架。
3.2 实验方案
本实验主要是针对高头窑煤矿在水多湖川以及大哈他土沟下工作面不同采高条件下所覆盖岩层的运移以及三带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 尤其是对导水裂隙带的高度进行了谨慎的研究。具体而言, 覆盖于高头窑工作面上的岩层总体呈现出南厚北薄的特性, 鉴于此本实验将水多湖川下工作面J305钻孔地质资料作为主要的参考依据, 上覆岩层厚度的平均值设定为100m, 而表3呈现出的则主要是工作面上各岩层的物理力学参数。
在根据设计说明书来进行模拟实验设计时, 以中砂岩和细砂岩这两种岩性为主的是上部老顶, 其密度平均值大约为2.55g/cm3, 单轴抗压平均抗压强度值大约为16.5MPa。
经过对高头窑工作面煤层的现场取样以及检测得知, 其煤体的单轴抗压强度平均值为11.85MPa, 平均容重大约为1.30g/cm3。
在相似模拟实验中, 工作面直接顶和老顶模型材料的容重都取1.61g/cm3, 煤的模型材料容重取1.50g/cm3, 风积沙和表土层模型材料的容重取1.41g/cm3, 试验设计模型几何比例定为1:100, 即取αL=100。
原型与模型之间强度参数的转化关系式则可由主导相似准则推断出来, 即:
根据煤岩体的各向物理力学参数, 分别带入公式 (1) 中, 计算出相似模拟试验煤岩体模型材料的单轴矿压强度σc。
(1) 煤层的单轴抗压强度
(2) 直接顶岩层的单轴抗压强度
(3) 老顶岩层的单轴抗压强度
(4) 表土层和风积沙的单轴抗压强度
通过上述计算结果, 相似模拟实验原型和模型煤岩层的各项物理学参数也在此得到了确定, 详见表4所示。
本实验安排了二组模型 (采高分别为3m和7m) , 以对不同采高条件下的顶板的垮落和三带分布进行更好地研究, 尤其是对导水裂隙带高度的研究, 从而为河流下浅埋煤层的安全开采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在实验过程中, 要严格按照各煤层岩的实际尺寸进行施工铺设, 总铺设厚度为140cm, 每次铺设厚度保持在2cm, 要保证铺设面的平稳均匀, 并要保持好煤层原有的倾角。此外, 还要在铺设的每层之间加上一定的云母粉, 这样能够保证实验模型层理更加清晰分明。
与此同时, 还要按照一定的相似比来推进试验中工作面的进度, 若想达到工作面年产400万吨的设计目标, 则实际工作面每天至少要推进10m才能按时完成。
3.3 相似材料试验主要结论
通过对相似模拟实验进行分析, 可以总结出以下几方面的结论:
(1) 在目前所具备的顶板条件之下, 顶板的初次垮落步距在35~40m范围以内, 当采高保持在3m时, 顶板初次垮落步距为35m, 而当采高维持在5m或是7m的时候, 顶板的初次垮落步距则为40m。
(2) 无论采高是3m还是7m, 向下顶板的周期垮落步距都维持在10~15m。
(3) 采高为3m之时, 上覆岩层垮落带高度相对应为15m, 导水裂隙带高度则维持在48m;按同样的比例可计算出, 当采高上升到7m的时候, 上覆岩层垮落带高度上升到32m, 导水裂隙带高度值则为94m。
4结论
综上所述, 本文通过借助相似材料模拟实验以及精确的数值计算, 对高头窑煤矿河下采煤过程中上覆岩层垮落带和导水裂隙带的分布及演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并获得了如下主要结论:
(1) 通过相似模拟实验的分析, 采高在3m以及7m的情况下, 向下顶板的周期垮落步距保持在10~15m范围之内, 其初次垮落步距则维持在35~40m, 即采高3m时, 顶板的初次垮落步距为35m, 而当采高为7m的时候, 顶板初次垮落步距则为40m。
(2) 按照规程预测高头窑煤矿煤层开采时, 采高为3m时, 导水裂隙带高度为44.6m;采高7m时, 导水裂隙带高度为73m。
按照相似材料模拟结果, 采高为3m之时, 上覆岩层垮落带高度相对应为15m, 导水裂隙带高度则维持在48m;同样的比例, 当采高上升到7m的时候, 上覆岩层垮落带高度上升到32m, 导水裂隙带高度值则为94m。
(3) 通过综合比较分析, 高头窑煤矿采煤时的裂采比为15 (针对水多湖川和大哈他土沟下) , 当采高为3m时, 导水裂隙带高度保持在45m左右;当采高为7m时, 导水裂隙带高度则随即上升到105m。
(4) 为有效控制住导水裂隙带高度, 以保证河流下浅埋煤层开采的安全性, 就一定要对水多湖川和大哈他土沟河下开采的2-3层煤层的采高进行严格控制。
(5) 3-1煤层在水多湖川下平均厚度3m左右, 最厚的J304煤厚达4m。虽然按照裂采比15计算, 导水裂隙带高度达60m, 也会沟通2-3煤层的采空区。但这种概率比较小。从提高资源回收率的角度, 建议3-1煤层开采实施全高开采, 不建议限高开采, 但需及时做好2-3煤采空区老窑水防探水工作, 如存在老窑水, 要提前做好老窑水的疏放工作, 保证3-1煤的安全开采。
摘要:本文结合导水裂隙带高度预测以及导水裂隙带相似材料实验, 对高头窑煤矿河流下浅埋煤层的安全开采问题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水下采煤,导水裂隙带,数值模拟,上覆岩层垮落带
参考文献
[1]李常文, 汪锐, 何孜孜, 刘志洁.高头窑煤矿河下开采导水裂隙带高度的试验研究[J].煤矿安全, 2011, 03.
[2]赵忠理, 张明, 胡川, 刘志仲.高头窑煤矿河流下浅埋煤层综放开采安全限采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1, 05.
印楝嫁接技术研究 第2篇
关键词 印楝 ;砧木 ;嫁接技术 ;成活率
分类号 S792.33
印楝(Azadirachta indica Juss.)为楝科(Meliaceae)印楝属热带常绿乔木,是一种具有多种用途的干旱地区树种[1]。树高10~20 m,2~3年即可开花结果,花白色,果实黄色,8年后进入盛果期,一般生长在海拔700 m左右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适宜在酸性土壤中生长[2]。印楝原产于印度和缅甸,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热带地区,近年通过引种,已在70多个国家有分布种植[3]。中国无自然分布。印楝全身是宝,且用途广泛,获得了“多用途树种”、“洁净的树”、“二十一世纪的树”、“天然药库”等美称,被认为可能是所有植物中最具希望的树种,并且最终有益于地球上的每一个人[4]。印楝素杀虫剂是当前世界公认的高效低毒、作用谱广、对环境友好的新型杀虫剂[5]。印楝对造林困难的干热地区,特别是造林极端困难的干热河谷地区进行植被恢复与荒山绿化具有重要意义[6]。我国印楝栽培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迄今已在云南、海南和四川等地区大面积引种并获得成功[7]。在引种过程中发现,同一地区的不同种源,其生长表现和经济性状具有差异,这种差异影响产业的发展。嫁接可使优良无性系得以大批量繁殖,保持优树原有的遗传品质;继续母树的发育阶段,能提早开花结实,较快提供种子;优良基因型可多次繁殖,得到最大限度的遗传效果,是迅速繁育良种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改造现有低产林具有推动作用。目前有关印楝嫁接技术的研究报道很少,只有段云洪等研究了不同的处理方式对印楝嫁接成活率的影响[8]。因此解决印楝嫁接技术问题是推动印楝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本试验研究嫁接方式、砧木大小和不同无性系对印楝嫁接成活率的影响,为良种原料林的建设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印楝优树接穗来自于元阳县水塘村印楝采穗圃。砧木选用无病虫害,生长良好的1年生实生苗。
试验地位于元阳县那里村苗圃内,海拔500 m,年平均气温21~23℃,最热月均温28.3~29.7℃,最冷月均温15.9~17.0℃。年降水量为900 mm,雨季为5~10月,属亚热带季风类型。苗圃内印楝砧木生长的土壤和水分状况基本一致。
1.2 方法
本试验采用L9的正交试验(表1)三因素A(嫁接方式),B(砧木直径),C(不同无性系)。三水平A1(劈接),A2(切接),A3(芽接);B1(小于0.5 cm),B2(0.5~1 cm),B3(1~1.5 cm);C1(LD0509号),C2(LD0507号),C3(LD0505号)。共9个处理,每处理嫁接30棵,3次重复。实验于2014年3月25日上午进行。嫁接有两个人同时进行,1个人削接穗和砧木,另外1人绑扎。嫁接两个月后调查成活率。应用Excel 进行数据整理、极差分析和绘图;用sps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因素水平组合的印楝嫁接成活率指标
从图1、表2看出试验的9个处理组合的印楝嫁接成活率为30%~85%,其中处理组合6的嫁接成活率最高为85%。为了揭示处理组合之间的印楝嫁接成活率之间的差异性,对成活率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个处理组合之间印楝嫁接成活率差异性显著,说明不同无性系,不同嫁接方法,不同大小的砧木对嫁接成活率有较大的影响。
2.2 影响印楝嫁接成活率的主要因子及其优化水平组合与水平间的差异
极差分析结果(表3)表明,影响印楝嫁接成活率最大的是因素A(嫁接方式),其次是因素B(砧木的大小),因素C(不同无性系)对印楝的嫁接成活率影响最小。不同处理组合之间影响印楝嫁接成活率的各因素主次关系为A>B>C,其理论优化水平和实际处理组合一致,为处理组合6(A2 B3 C2)。
为了揭示因素水平对印楝嫁接成活率指标的差异显著性,对各水平单因变量多因素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4)表明,嫁接方式和不同砧木大小水平对印楝嫁接成活率(P嫁接方式=0.00<0.05,P砧木直径大小=0.047<0.05)具有显著性的差异,但是不同无性系间P不同无性系=0.06>0.05无显著的差异,为了进一步比较显著因素中各水平的差异,须进行因素内部的多重比较。
2.3 不同嫁接方式效果比较
采用Duncan复极差法对不同嫁接方式的效果作差异性效果显著检测,结果如表5。A因素中各水平均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A3的显著性差异低于A1和A2;另外A1和A2之间也达到显著性的差异,因此认为,A2(切接)对印楝成活率最好。
2.4 不同砧木大小效果比较
同样采用Duncan复极差进行显著性检测,结果见表6。B3和B1达到极显著差异,B2和B3差异不显著,因此,在选择砧木大小时,直径为1~ 1.5 cm为最佳。
3 结论与讨论
(1)本试验结果表明:嫁接方式用切接,砧木大小为0.5~1 cm时嫁接成活率最高,达到85%。
(2)不同嫁接方式对成活率的极显著影响。在3种嫁接方式中切接的嫁接成活率最高,可能是切接使接穗及砧木刀削面更平滑,二者的形成层容易对齐;同时切接增加了接穗与伤口的愈合面积,提高了砧木与接穗形成层的再生能力。劈接接缝紧密,接穗稳固,但是由于1年生的印楝苗髓的比例较大,木质部程度相对小,使得劈接法砧木损伤很大,不利于砧木和接穗愈伤组织的形成,因而成活率相对低。芽接成活率相对于切接和劈接成活率更低,可能是因为在削开砧木树皮和接穗的过程中,由于印楝的树皮中单宁含量高,在很短的时间内容易氧化成黑色的隔离层,影响了愈伤组织的形成;其次由于嫁接时接穗只用1个芽孢,而芽孢的饱满度及生理生化程度也是影响印楝嫁接的因素之一。
nlc202309020405
(3)不同砧木大小对嫁接成活率的显著影响。砧木直径大小代表着植株生活力的强弱,当印楝的砧木小于0.5 cm成活率较低,可能是由于印楝砧木植株生长活力弱,其次印楝幼苗的髓心比例较大,木质部和韧皮部相对较小的原因影响嫁接成活率。当砧木直径为0.5~1 cm和1~1.5 cm时成活率分别为68%和70%,二者之间相差不大,可能原因是砧木营养储备充足,木质部发育程度相对高,韧皮部较厚,形成层活跃,接穗削面形成层和砧木形成层易愈合,容易形成愈伤组织,因而成活率高。
(4)不同无性系对嫁接成活率影响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3个无性系间砧木的生理生化,遗传因素相差不大,亲和力程度基本一样,因此无性系对嫁接成活率影响不显著。
(5)不同树种,不同季节嫁接对嫁接成活率有显著的影响[9-12]。本试验只针对春季嫁接进行研究,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燕平,赖永祺,彭兴民,等. 印楝的世界地理分布与引种栽培概况[J]. 林业调查规划,2002,27(3):98-101.
[2] 赵善欢,张业光,蔡德智,等. 印楝引种试验初报[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89,10(2):34-39.
[3] 彭兴民,张燕平,吴疆翀,等. 印楝属植物分类及分布的研究现状[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2,13(4):583-588.
[4]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Neem: A tree for Solving Global Problems[M].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1992.
[5] TRAND X, TSUZUKI E, TERAO H, et al. Evaluation on phytotoxicity of neem (Azadirachta indica. A. Juss). to crops and weeds[J]. Crop Protection,23(4): 335-345.
[6] 廖声熙,刘 娟,和 菊,等. 印楝叶解剖结构与抗旱性关系初步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2001,14(4):435-440.
[7] 赖永琪.印楝栽培[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3.
[8] 段云洪,李文顺,谢先荣. 印楝嫁接技术研究[J]. 林业实用技术,2006(11):5-6.
[9] 杨维球,周晓勤. 银杏不同季节嫁接试验研究初报[J].湖南林业科技,2001,28(3):101-102.
[10] 李 丰,刘廷俊,周学军,等. 水曲柳不同季节嫁接成活率和生长量的对比试验[J]. 宁夏农林科技,2002(2):32-33.
[11] 戴 福. 嫁接时间、接穗粗度与垂榆嫁接成活率关系的研究[J]. 河北林业科技,2007(z1):53-54.
[12] 江志标,陈顺伟,唐陆法,等. 嫁接时间和砧木对日本栗嫁接成活率的影响[J]. 浙江林业科技,2010,30(2):53-55.
桃花嫁接繁殖技术 第3篇
关键词:桃花;砧木;接穗;病虫害;嫁接;繁殖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85.990.4+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10-0225-02
桃作为中国极具文化底蕴古老的优秀树种,花先叶开放,密集而色美,不仅花朵艳丽妖娆,而且体态优美、风情万种,是不可多得的、极具观赏价值的观赏花木,可孤植、丛植或片植于山坡、悬崖、池畔、庭园、角隅、草坪及林缘地带等处,具有为风光增色的特殊效应。近年来,各地纷纷以桃花为主题,开发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桃花观赏景点,这些景点不仅为世界各地游者提供了放松心情、舒缓压力、尽情亲近大自然的理想场所,同时也为当地百姓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为了顺应市场需求,培育出高品质桃花苗木,现将桃花嫁接育苗技术总结如下。
1 砧木培育
1.1 圃地选择
圃地宜选择土质疏松、排水通畅的沙质壤土,pH值范围为4.5~7.5,土壤含盐量0.28%以下。地下水位在1.5 m以下,圃地切忌重茬,凡培育过核果类树苗的地必须倒茬,间隔3~4年方可再作桃花育苗圃地。
1.2 种子选择
砧木种子以毛桃为主,种子必须来自于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母株,在果实充分成熟时采集。果实采收后挑出病虫果、畸形果和不成熟果,经过搓洗去掉果肉。剔除未成熟的种子,要求种子饱满、无病虫害、千粒质量2.8~3.5 kg。将饱满的种子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浸泡10 min进行表面杀菌,在阴凉通风的地方晾干保存。
1.3 圃地整理
根据苗圃地的大小和环境条件规划道路和灌溉渠道。育苗地在冬前亩施腐熟有机肥60 000 kg/hm2,深翻、耙细、整平、做畦。畦面宽1 m,畦埂宽30 cm,畦长10 m。
1.4 播种
1.4.1 秋播 在土壤结冻前进行。播前5 d左右苗圃地灌水,表层土稍干时,按行距25 cm、深5 cm开沟,每畦播4行,按株距10 cm将种子摆放在沟内,在播种行之间开沟施复合肥150 kg/hm2,盖土耙平。种子不须要经过人工层积处理,只须将种子浸泡1~2 d,吸足水分,在种子出水前用浓度为03%~0.5%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30~40 s,然后用清水漂洗3~4遍,捞出阴干后即播种。种子在苗床中自然通过休眠,早春(3月上旬)随地温上升,苗木可出土。
1.4.2 春播
1.4.2.1 层积催芽 在室外背阴面干燥处挖深1 m、宽1 m的沟,长度视种子的量而定。在底面铺1层10~15 cm的湿沙,沙的湿度以手握能成团但不滴水、一触即散为准,中间插上一竹竿以利通气,铺1层种子,再铺1层沙,再铺1层种子,如此反复,沙和种子要铺均匀,最后覆土20 cm左右,高出地面成土丘状,以利排水。层积处理中要经常进行检查,特别是春季气温回升后,每隔5~7 d检查1次,上下翻动,防止种子霉烂,并注意防止鼠害。如60%~70%的种皮已裂开,则移至冷凉的地方。若播前2周左右,种子尚未裂嘴,可将种子取出放入向阳地方催芽,每天上下翻动,洒水保持一定湿度。为了提高温度,白天可覆盖棚膜,晚上加草帘保温。毛桃层积作用的时间为100~120 d,毛桃的播种期一般在3月下旬,可据此推断毛桃层积起始时间。
1.4.2.2 种仁催芽 在春季播种前约10 d将核砸开(不可碰破种仁),取出种仁,用清水浸泡1~2 d,每天换水1~2次,再与3倍的湿沙拌匀,置于20~25 ℃下催芽,待有70%种子裂嘴时播种。
1.5 砧木苗管理
出苗后经常检查墒情,防止土壤干旱,可根据苗木的生长情况,结合浇水适量追施速效肥料或进行2~3次叶面追肥。灌水后及时中耕除草,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强土壤蓄水能力和通透性。及时除去砧苗基部15 cm以内的分枝,以利嫁接。桃苗的主要病害有细菌性穿孔病、黑星病和褐斑病,可喷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等杀菌剂防治;主要虫害有蚜虫、红蜘蛛和潜叶蛾,可用吡虫啉、齐螨素、高效氯氟氰菊酯等殺虫剂防治。
2 嫁接时间
6月或8月下旬至9月中旬进行嫁接。6月嫁接的苗如果管理好,当年即可出圃;8月下旬至9月中旬嫁接的苗当年接芽不萌发,形成芽苗。
3 接穗采集
选择生长旺盛的健康采穗母株中上部当年生枝条作为接穗,尽量随采随接 [1],短时间内贮藏可将接穗用湿毛巾包住,装入塑料袋内放到冷库或冰箱中。
4 嫁接方法
4.1 “T”字形芽接 [2]
在砧木上选择光滑部位,先去除叶片,再切一“T”字形切口,先横刀切,宽度约为砧木粗度的1/2,再从横刀口的中央开始向下切纵刀口,长约2 cm。选接穗上饱满的芽体作接芽。先从芽的上方0.5 cm处横切1刀,刀口长约为枝条圆周的一半,深达木质部,再从芽体下方1.0~1.5 cm处向上斜削1刀,削至芽上方的横刀口部位,使被削的芽片呈盾形。剥下带皮的芽片,随即在砧木距地3~5 cm处切一“T”字形切口,用刀尖剥开切口皮层,将盾形芽片插入,上端与砧木的横切对齐。用嫁接塑料条从上向下捆绑,并把砧木横切口封严防止雨水浸入,芽头露在外面。接后15 d检查接穗芽与砧木是否愈合稳固,稳固者已成活;若松动者,证明未成活,可以再次补接。
4.2 嵌芽接 [3]
接穗上的芽,自上而下切取。先从芽的上方 1.5~2.0 cm 处稍带木质部向下斜切1刀,然后在芽的下方1 cm处横向斜切1刀,取下芽片。在砧木选定的高度上,取背阴面光滑处,从上向下稍带木质部削一与接芽片长、宽均相等的切面。将此切开的稍带木质部的树皮上部切去,下部留0.5 cm左右。将芽片插入切口使两者形成层对齐,再将留下部分贴到芽片上,用塑料条绑扎好。
nlc202309011025
5 接后管理
5.1 检查成活与补接
一般嫁接半个月后即可检查,凡接芽芽体与芽片新鲜的即已成活,若芽片萎缩即未成活,如果在可嫁接的时间内可補接。
5.2 解绑
6月嫁接的苗成活后,新梢长到10 cm时及时解去嫁接时绑扎的塑料条,当年不萌发的不解,等到第2年萌芽时解去。
5.3 剪砧
当年萌发的,在新梢长到10 cm时剪砧,剪砧的位置在接芽上0.5 cm处;当年不萌发的在第2年春季萌芽前剪。
5.4 除萌
接芽萌发后及时除掉砧木上的萌芽和其上的枝条,除萌要进行3~4次。
5.5 水肥管理
根据土壤墒情灌水,根据苗的生长情况追施速效肥料300 kg/hm2。对于当年嫁接当年出圃的苗,要多浇几次水,多喷几次叶面肥,保证秋季达到出圃标准。
5.6 病虫害防治
5.6.1 防治原则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化学防治为辅。使用的农药应符合 GB/T 8321.9—1987《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九)》 的规定。
5.6.2 农业防治 保持育苗圃场地通风良好。加强检疫,一旦发现病株,视其感病程度及时隔离或销毁。
5.6.3 化学防治
5.6.3.1 桃缩叶病 早春桃芽开始膨大但未展开时,喷波美5度石硫合剂1次,连续喷药2~3年就可彻底根除桃缩叶病。发病很严重的桃园,在当年桃树落叶后喷2%~3%硫酸铜1次。
5.6.3.2 桃细菌性穿孔病 发芽前喷波美5度石硫合剂,1 ∶ 1 ∶ 100 式波尔多液;发芽后喷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湿性粉剂3 000倍液;幼果期喷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3 000 g/hm2,或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 000 倍液375 g/hm2。
5.6.3.3 桃蚜 桃树发芽前喷1次波美3度石硫合剂,花前、花后喷2~3次药剂。常用药剂有吡虫啉+灭多威(花前喷)、吡虫啉+甲维·氯氰(花后喷)。秋季喷施20%杀灭菊酯乳剂或2.5%溴氰菊酯乳剂。
5.6.3.4 桃潜叶蛾 5月中旬第1代幼虫危害期,是喷药防治的适期。防治药剂包括 20%灭多威乳油1 500倍2 700 mL/hm2、20%速灭杀丁乳油2 000倍液600 mL/hm2、25%溴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750 mL/hm2。农药要做到交替使用,以免害虫产生抗性。
参考文献:
[1]李淑琴. 观赏桃芽接最适剪砧时期的研究[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5,19(1):94-97.
[2]周 国,董迎雪. ‘龙柱’碧桃嫁接繁育影响因子探讨[J]. 中国园艺文摘,2012,(8):19-21.
[3]刘永忠. 影响桃嫁接苗成活率的原因及对策[J]. 广西园艺,2004,15(6):41-42.柳 凯,张 霞,孙玉东,等. 江苏淮安蒲菜种群特征及优质生产技术要点[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10):227,232.
树木的嫁接技术 第4篇
一、嫁接技术对树木的积极意义
在嫁接技术中,相当于“基座”而接受其他植株的植物被称为“砧木”或“台木”,而嫁接到“基座”上去的植株则被称作“接穗”。作为“接穗”对象的植株一般情况下是有2~4个芽的植株,嫁接后形成“砧木”的顶端或上部,“砧木”则相当于根部。
嫁接技术利用的是植物特有的伤口愈合能力使两个创面对应彼此的“形成层”,当细胞为创口愈合而增生时,两个创面得以紧密结合为相连的维管组织,之后成为二合一的整体。
嫁接的优势众多,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提高作物产量,同类植物不同成熟期的植株之间的嫁接能够促使产量翻倍。以果树为例,若以早熟期的植株作为“接穗”,以晚熟期的植株作为“砧木”进行嫁接,则果树结果时间可以大为缩短,而且果实的产量可远远高于原有的品种。
其次,嫁接可以提高树木的抗病力。选择抗病能力强但结果量不高的果树与结果量大但抗病能力差的果树相嫁接,则新的嫁接果木,能够在保有原大量的结果的特性基础上提高抗病虫害的能力。
第三,提高树木在低温下的生存力。将不同海拔的同类树木之间进行嫁接,高海拔地区树木具有抵御低温、耐寒抗冻的特性。低海拔树木可凭借嫁接后的新果木具备低温下生存的能力,使低海拔树木也能够在气温变化剧烈的环境中自然生长、提高存活率。
第四,解决“无子”果树的繁殖问题。一些果木由于生长特性自身并不产生种子,比如柑橘树、柿树等,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树木自身的繁殖。利用嫁接技术将“无子”果木嫁接到正常果木上,新培育出的果木既能够保有原接穗果木结果的特性,又可充分体现砧木具有的特性,比如结果早、耐寒抗冻、耐旱、抗病虫害等。同时也可提高砧木的利用率,提高果木数量。
第五,使根系强化吸收能力并扩大吸收范围。使用根系强健的植株为“砧木”,可以有效克服原植株脆弱根系生长能力不足的局限性,使嫁接后植株的根系吸收能力成倍增长。
第六、扩大栽种区域。主要利用砧木在原栽种区的高度适应性,在其基础上嫁接接穗树木,让原本经济效益相对较低的砧木具有了接穗树木的经济优势,使某些特定区域的树木提高经济效益、扩大种植面积。
第七、矮化果木。利用嫁接技术将天然生长高度低的树木嫁接到生长过高而影响结果产量的果木上,使果木逐渐矮化,从而让果木的营养物质更多用于结果,使果木的经济效益提高。
第八、保护古木。古木或名树由于长年生长易出现病或伤的问题,此时利用嫁接技术如根接法使受伤或染病的古木、名树借助嫁接的树木抗病力强、生长力旺盛的物质焕发新的生命力,从而起到保护古木、名树的目的。
第九、挽救树干被害的树木。一些树木由于遭遇病虫害或者意外伤害导致树干被损伤,但根系完好。此时可以利用嫁接技术如“桥接”的办法挽救因树干被害可能致死的树木。
第十,改换树木劣种问题。比如有些树木本质上具有的缺陷性会造成树冠残缺等问题,此时以嫁接技术中的“高接”法改换树木原有的劣势种类,使其借助于其他更优良树木的长处如树冠完满巨大等特点修补缺陷。又如一些树木自身存在着自花授粉不结果问题,或者雌雄异体果树难授粉问题等,同样可以利用“高接”法解决这种问题。
第十一、以嫁接变换树木造型。主要针对一些需要特殊造型的树木,如龙爪槐、垂枝梅、垂枝桃等观赏类树木。由于对造型的特殊需要,利用其他树木所具有的“爪型”或“垂枝型”的特点进行嫁接,使原本不具备这些特殊造型的树木能够变换造型等。
二、嫁接对树木生理方面的影响
人工嫁接树木以非自然状态下的人为选择,强化了亲缘植物之间优势遗传基因的叠加,而使其劣势相对得以湮灭。从本质上说,嫁接是以人为的方式加快了自然对树木优胜劣汰的速度,或者说树木的遗传模式与基因选择被人类用自己的意志转向了更加有利于人类的方向。
以人为嫁接的方式改良树木基因,对于一些特殊地质与自然环境中的树木生存具有相当的益处。比如严寒与干旱地区,自然状态下这些地区对于树干生长十分不利,尤其是大量对环境条件要求比较高的经济树种。人类利用特殊自然条件下的本土树木对环境较高的适应性与其他地区的经济树种以嫁接的方式进行人为的树木基因培育,使本土树木基因与外来经济树种的基因有机结合,产生的新基因同时具备了环境适应性与经济效益性,不仅使本土树木具备了更高的经济价值,也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其他经济树种种植与繁殖的地域面积。另一方面,利用适应了不利自然条件的树木与较普通的经济树种嫁接产生的改良树木具有了更好的环境适应性,其生理机能得以提高,在相同环境条件下具备了更强的存活能力,这也使普通经济树种得以对抗自然环境潜在的不利影响,使其经济价值能在一个相对更长的时间中得以延续。
三、影响果树嫁接成活的因素
嫁接技术在当前应用最广泛的莫过于果树,果树的嫁接方式中可以分为枝接法、芽接法、子苗接法,而枝接法是其中最常用的一种。枝接法嫁接果树可以在春季进行,也可以在树木的生长期进行,但春季嫁接又较树木生长期嫁接更加普遍。春季的最佳嫁接时期又是在树木汁液开始流动至萌芽之间的一段时间比较合适。春季果树嫁接具体操作手法有劈接法、切接法、舌接法等。
1、增大形成层接触面积可提高嫁接成功率。一般情况下,大多数果树的枝条嫁接时增大形成层接触面积能够提高嫁接的成功率。增加形成层接触面积包括创面平整光滑,没有凹凸不平的创面才能确保砧木与接穗的紧密贴合。同时,形成层应越对齐越有利于嫁接的成活,对齐后的形成层可以促进树木内的营养成份充分填充砧木与接穗,使二者的组织细胞快速增生并迅速将创面予以联接,使创面愈合加快,也就提高了嫁接的成功率。以核桃树的枝接嫁接为例,采用插皮式的舌接法较劈接法、切接法、腹接法等都更能提高嫁接后作物的成活。
nlc202309081406
2、减少接穗养分的损耗。嫁接操作完成并不代表树木嫁接的成活,由于砧木与接穗之间导管、筛管等的联接、营养物质的流动、细胞物质填充创面等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在此期间接穗只能依靠自身既有的营养成分维持生存。若在创面愈合完成、砧木与接穗间建立起营养物质流动的通道前,接穗自身的养分消耗殆尽,则接穗死亡,也就意味着嫁接后作物的死亡。在创面完成愈合期间应当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减少接穗养分的损耗,延长接穗的寿命。目前有三种办法可以提高接穗的存活。其中,选择先天条件最好的接穗,比如生长最旺盛、最健壮饱满的枝条,可选择长度超过15厘米的枝条,体量越大,则营养物质越丰富、累积越充分。这样可以确保在相对较长的嫁接周期中,接穗得以依赖自身而存活。如果有需要还可视情况提前以糖溶液或树木营养液浸泡接穗以增加接穗的营养贮备。其二,接穗处于低温环境中贮藏。利用树木在适当的低温状态中休眠的特性,将接穗放置在一个相对寒冷的环境中贮藏,使其在休眠状态中减缓新陈代谢的速率。等到砧木开始萌芽、生长能力达到顶点时再进行嫁接,则此时创面愈合能力最强,接穗得到砧木营养物质支撑的速度越快,则嫁接存活可能性提高。低温环境可以使用人工的冷库或者自然界海拔较高地区或气温较低地区,在这些低温地带建立接穗贮藏区或者直接在这些地区摘穗等。其三,利用激素处理。可从两方面应用激素,比如加快创面愈合的速度或者减缓接穗萌芽的速度等。
3、选择砧木形成层生长最旺盛时期。砧木形成层生长最旺盛时期是其汁液流动最快、创面愈合能力最强的时期,选择这一时期进行嫁接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与接穗之间建立起维管系统,使砧木的营养物质及时借给接穗,避免接穗因为耗尽养分而死亡。但砧木形成层生长最旺盛时期比较难以判断,目前较常用的办法是借鉴古代农时作物法,即参考砧木或其他树木的物候期。从实践操作中积累的经验看,当砧木在春季出现芽苗膨大但还未抽芽展枝这一期间应当是其形成层生长最旺盛的时间段。观察物候状态是一种最实用的判断法,通过最直观和准确的视觉观察确认枝接的适宜时间,这需要作业者不断地总结实际嫁接工作过程中的经验,寻找不同类型作物最准确的嫁接时间点。
四、其他需要注意的问题
嫁接选择接穗与砧木时最好选择亲缘关系接近的树木,利用树木之间的亲合力提升嫁接成功率。所谓树木亲合力,指接穗与砧木嫁接后创面愈合能力。树木间亲缘关系越近,同亲合力越强,嫁接后创面愈合成功率越高。
选择有更强生活力的接穗与砧木。生活力即是存活力,树木营养器官中养分累积越多,受伤后的愈合力越强、发育越优良,则树木存活力越强。因此,嫁接操作之间应当有一段时间对砧木的水肥强化管理阶段,砧木累积的养分越充足,对嫁接后的生长发育越有利。同时,选择接穗也应挑选完全成熟、可见饱满芽眼的植株为宜。
根据不同嫁接手法选择最适宜的嫁接时间点。对于采取枝接法的嫁接树木来说,初春时期是最适宜的时间点,此时万物复苏、生机勃发,无论是砧木还是接穗都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期,树木内部组织相对最饱满、充实。同时,这一时期环境条件较好,温度、湿度都处于上升阶段,对树木创面的形成层加快细胞分裂与生长比较有利,此时嫁接,砧木与接穗创面愈合会较其他时间段更快。但若采取芽接法嫁接则应在树木缓慢生长时期进行,目的在于促进嫁接后的存活率。
高头嫁接技术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