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虽寿》范文
《龟虽寿》范文(精选4篇)
《龟虽寿》 第1篇
建安十二年 (公元207) , 为了安定东北边境, 消灭袁绍残余势力, 曹操亲率大军, 征伐乌桓。于凯旋之时, 写下了这组著名的乐府诗《步出夏门行》, 而千古名篇《龟虽寿》, 正是组诗《步出夏门行》中的最后一章。
《龟虽寿》这首诗, 思绪纵横, 大开大合, 语言沉质素朴, 意境阔大雄浑, 诗意虽浅, 但情感浓烈炽热而又高亢, 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情满意浅”。这种情感的力量, 既强烈地震撼了人心, 又能催人奋进。尤其是整首诗中所蕴含的质朴而深刻的哲理, 无不深深地启迪着热衷于功名的后人和怀揣梦想的年轻人。
1 天道不可违——人固有一死
《龟虽寿》这首诗歌, 以托物起兴起笔。“神龟虽寿, 犹有竟时。腾蛇起雾, 终为土灰。《庄子·秋水篇》说:“吾闻楚有神龟, 死已三千岁矣”, 说明“神龟”死的时候已经是很长寿的了。可曹操却说, 神龟的寿命哪怕再久长, 也会“终期于尽”。《韩非子·难势篇》说:“飞龙乘云, 腾蛇游雾, 云罢雾霁, 而龙蛇与同矣!”这说明腾蛇也是能够乘雾而行的, 如果是这样, 那么, 腾蛇的本领不可谓不大啦。然而, 一旦云消雾散, 任它本领再大, 也会“终为土灰”。
诗人以神龟和腾蛇作为两个意象, 反向设喻, 深刻地叙述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 也阐明了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寒来暑往, 四季更替;日起日落, 昼夜变化;生老病殁, 新陈代谢——世间万事万物有生就有死, 有盛就有衰, 没有那种事物会是永恒存在的。这既是自然现象, 又是自然界的“天道”。既然是“天道”, 那它就是事物在运行发展过程中固有本质的必然联系, 而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没有哪种事物会违背“天道”, 即自然的法则。有的人贫穷卑贱, 有的人富可敌国, 有的人炙手可热, 有的人长命百岁, 还有的人甚至贵为“九五之尊”, 但无论他是谁, 最终都是要化为土灰的。
鲁迅说:“真的猛士,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我辈凡夫俗子也知道, 死亡是世间最伟大的平等, 可是正视死亡却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 它是需要智慧和勇气的。雄才如秦皇汉武者服食求仙, 亦乐此不疲于神仙长生之术。可见, 若非大智大勇者, 绝难正视天道, 直面死亡。唯独曹操, 以53岁的暮年之龄, 清醒冷峻地看到了宇宙星空的运行发展和自然界铁的定律:天道不可违, 人固有一死, 终期于尽。
2 事在人为, 人定胜天
在认识到“天道不可违, 人固有一死”之后, 诗人接着吟唱道:“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意思是说, 那匹日行千里的老马, 虽然伏在马厩里, 可它依然昂首嘶鸣, 想着要驰骋千里。有宏远抱负, 有远大志向的人, 虽然已到了“知天命”之年, 可他还想着要奋发作为, 建功立业的壮心永不止息。
诗人以老马自比, 更何况这是一匹惯于驰骋疆场的千里马。或许它的名字就叫“绝影”, 其实叫曹操未尝不可。这匹马, 虽然已渐渐衰老, 但他的梦想依然是纵横千里;曹孟德虽然已濒“夕阳岁月”, 但他对理想的追求依然是那么劲健炽热。
在曹操身上, 我们找不到他对人生苦短的慨叹, 找不到他要及时行乐的浮华。他深深地认识到, 既然天道不可违, 人固有一死, 那么, 首先要正视尊重这个“道”。然后呢, 在有限的生命中, 积极进取, 建功立业, 而不是碌碌无为, 消极等待, 荒老终生。
可以这么说, 这种认识既尊重了“天道”, 又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了人作为“宇宙之精华, 万物之灵长”的主宰者的最大能动性, 诗人是这么说的:“盈缩之期, 不但在天。养怡之福, 可得永年。”
遵循“天道”, 直面死生, 既然上天赐予了我生命, 那我就要发挥我作为自己命运主宰者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好好“保养”自己, 让自己延年益寿。在这里, 深刻地体现了诗人关于宇宙自然和历史人生的终极思考——事在人为, 人定胜天的思想。
总之, 从整首诗来看, 曹操认识到了天地自然是变化发展着的, 并且这种发展是遵循一定的“天道”的。这种“天道”客观存在, 非人力所能改变。人作为其中的一类, 是无法超越这个“天道”而独存的。万物的生和死, 是新陈代谢的结果。同时, 遵循“天道”, 不是被动等待, 无能为力, 而是事在人为, 人定胜天。从中也可看出, 曹操对“有神论”的否定, 对“死生有命, 富贵在天”等思想的批判。
摘要:汉朝末年, 刘氏衰微, 政治风云突变, 农民起义, 军阀混战。于是乎, 各色历史人物纷纷登台亮相, 其间, 良莠不齐, 真所谓:“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在这众多的历史人物中, 曹操像是老雕橫槊, 盘桓天宇, 傲视群雄, 睥睨一切, 展现出超群的政治军事才能。而曹操的诗歌创作, 在那个时代, 乃至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 更是大放异彩, 成为一只独秀于林的奇葩。可是, 长久以来, 曹操的诗名被他的政治声名, 军事声名, 甚至是“枭雄”、“奸雄”的骂名所掩。尽管他一生流传下来的诗歌不足20首, 但研读这些诗歌, 我们发现, 曹操的诗歌中常常充溢着浓烈的情感和深刻的人生哲理。《龟虽寿》就是一首充满着人生哲理的咏怀诗。
关键词:曹操,《龟虽寿》,人生哲理
参考文献
[1]吴功正.古今名作鉴赏集粹[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9.
[2]王生平.“天人合一”与“神人合一”——中西美学的宏观比较[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9.
《龟虽寿》教案 第2篇
彬县新民中学
胡元平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
1、重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三、教学方法:诵读、赏析。
四、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汉代人的思想禁锢了三四百年,弄得汉代文人不会写诗,只会写那些歌颂帝王功德的大赋和没完没了地注释儒家经书,真正有感情、有个性的文学得不到发展。直到东汉末年天下分崩,风云扰攘,政治思想文化发生重大变化,作为一世之雄而雅爱诗章的曹操,带头叛经离道,给文坛带来了自由活跃的空气。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身边聚集了“建安七子”等 一大批文人,他们都是天下有志之士,生活在久经战乱的时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慷慨激昂。这种充满激情的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爽朗刚健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曹操是最突出的代表。千百年来,曹操的诗就是以这种“慷慨多气”风骨及其内在的积极进取精神,震荡着天下英雄的心灵。也正是这种可贵特质,使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闪灼着夺目光彩。
(二)文学常识了解 :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曹操字孟德,沛国游县(今安徽省亳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是一位颇有作为的政治家。他20岁时举孝廉,除洛阳北部都尉,后迁顿丘令。据《曹瞒传》云:“太祖初入尉廨,缮治四门。造五色棒,悬门左右各十余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后任济南相,辖十余县。其时“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曹操到任后立即“奏免其八”,并“禁断淫祀”,使社会风气大大好转。35岁时被征为典军校尉,次年参加讨伐董卓的斗争。建安元年(196)迎献帝迁都许昌,受封为大将军兼丞相,开始掌握中央大权。当时全国处于大分裂局面,各地军阀拥兵自立,互相攻打不停。从这时起他用了整整11年时间,逐步消灭了吕布、袁绍等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这首诗即写在他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吴之前。
(2)作品简介;
本首诗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复门行》中最后一章。《步出夏门行》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三)诗歌赏析 :
1、多种形式朗读。
2、赏析:
(1)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神龟:传说中的一种长寿龟。
竟时:终了的时候。
腾蛇:传说中的一种能兴云驾雾的蛇
神龟,语出《庄子•秋水》:“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腾蛇,语出《韩非子•势难》:“腾蛇游雾。意思是神灵的龟虽然是长寿的动物,但也有死亡的时候,腾蛇虽能兴云驾雾,最终也会死亡后化为灰尘。
这两句以神龟和腾蛇为喻,借神龟腾蛇起兴,极言人的寿命有限。”这四句的言外之意是,像神龟和腾蛇这样的神物都不能不受自然规律的限制,更何况人呢!但诗人这样说,用意是积极的,即要求自己利用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说明作者明知人的寿命终有期限,而任何英雄也难免要死,但他丝毫不因此而颓丧。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骥(jì):良马,千里马。枥(lì):马槽。
烈士:这里指有雄心壮志的人。
暮年:晚年。
意思是千里马老了,伏在马槽里,但它仍旧有驰聘千里的雄心;有雄心壮志的人虽到晚年,更应该“老当益壮”,不放弃自己的理想。
这四句表达了诗人为统一全国而继续奋斗的雄心壮志,是全诗的核心。诗人写此诗时已53岁,故以“老骥”自况,又称“暮年”,但他还要继续奋斗,所以又说“志在千里”“壮心不已”。他的“志”,就是要统一全国。这正如三年后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所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江湖未静,不可让位”。他认为统一全国是符合历史需要的,决心为此奋斗终生。
(3)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盈,满,引申为“长”。缩,亏,引申为“短”。但,只。
养怡,调养身心使之和乐。永,长、久。
意思是人的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决定于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保持长寿。事在人为,要抱有信心和乐观精神。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是针对一般人的观点说的,曹操曾自称他“性不信天命”,这句话其实也是对“天命”的否定,说明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下文接着就说“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认为身心修养得法,就可以延年益寿。但养治之福不是无所事事,坐而静养,而是要有永不停息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这四句呼应诗的开头,在承认寿命有限这一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强调发挥人的主观作用,反映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4)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配乐时加上去的。这首诗指出生命是有限而宝贵的,所以人们应当不断地发扬积极进取的朝气建立功业。在结语中,作者还指出事在人为,命运可以改变。这种积极奋发、老当益壮的精神是很可贵的。
3、诗歌表现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诗人不甘衰老和寿命不全由天决定、主观努力也起作用的积极奋发的精神。
从《龟虽寿》看曹操的养生观 第3篇
曹操既有政治家的胸襟,又有文学家的情怀,也是一位养生家。他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常在繁忙之中吟诗作赋,以倾吐心头的慷慨激情。由于他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斗志,不像其他帝王那样奢侈,沉湎于锦衣玉食和女色。他临死前写的遗书也没有一丝帝王虚伪的威严,并叮嘱不要厚葬,这在中国历代帝王将相中,实在是屈指可数。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这是一曲养生之道的千古绝唱,也是曹操留给后世养生长寿的度人金针吧!
《龟虽寿》教学反思 第4篇
《龟虽寿》教学反思
《龟虽寿》是一首极富哲理意味的咏怀诗,诗中表现了曹操乐观自信,顽强进取的精神,对后人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全诗十四句,除末两句为与诗句内容无关的乐谱套语外,其余十二句每四句为一节。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这四句托物起兴,兴中有理,以神龟和腾蛇为喻,说明世上一切事物有生必有死,有盛必有衰的客观规律。“神龟虽寿”,说命长;“腾蛇乘雾”,言技高,不管命有多长,本领多么高,最后都逃不掉死亡的命运,也就是违逆不了客观自然法则。人亦如此,长命百岁,官高位隆,最后都要成为土灰。
死亡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平等的,但由此却引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一种认为人既然都要死,死后一切皆空,倒不如及时行乐;另一种则认为既然要死,就应该使生活有意义、有价值。而诗人是怎样认为的呢?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千里马已老,且又伏在槽枥之间,可是它不因年老而衰疲,不因不在草原而意懒,还是“志在千里”,这就显示了千里马的素质和气概。这两句是比喻,是为了引发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烈士暮年”和“老骥伏枥”相呼应,“壮心不已”和“志在千里”相映照。曹操这时已击败了袁绍父子,平定了北方的乌恒,准备举兵南下攻东吴,因此他豪情勃发,壮志凌云,对建功立业信心百倍。
这四句是全诗的意旨所在,也是一直为人称道的地方。前四句颇有暗淡伤感之意,而这四句一出,顿改前调,鸣奏出昂扬之音,突发出慷慨之声。由此可见,曹操显然主张有生之年积极创造,建立功业,名标青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人们寿命最后总有终结的一天,但寿命的.长短却有不同,这长短之期,不仅仅是天命决定的,还掌握在人自己的手中。如果注意物质上的保养,又有适当的精神调养,那就可以延长生命。诗人在此好像讲养生之道,其实他另有哲理,表达了一种不服老、不信甜蜜的人生态度。
诗的最后按乐章尾声的格式写上“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表面赋诗明志之意。
这首诗赢得了后人的赞美,并从中吸取了精神力量,就在于有形、有理、有情,且使三者统一,达到水乳交融的地步。单纯说理,会使诗枯燥;抽象言情,也会使诗贫乏;一味示形,同样使诗单薄。此诗理中有情,寓情于形,因而增强了感染力。全诗主要有三层:第一层,全部是以物为喻,以形见意,又意在言外,喻意富含。“神龟虽寿,犹有竟时”以概括语出之;“腾蛇乘雾,终为土灰”以形象语描之。两句互文,说神龟、腾蛇、长寿、高能都有终结之时。第二层,先写马喻,再言人事,先用“志在千里”的具体写法,后用“壮心不已”的概括语言,虚实相映,物人相发,形象生动,类比贴切。“犹有竟时”、“终为土灰”一意,“志在千里”、“壮心不已”同义,使行文富于变化。第三层,回应第一层,又更进一步,总结上文,且归于理性。第一层颇有降抑之意,第二层大有昂扬之态,第三层又具深沉之思。这样,全诗跌宕起伏,又肌理缜密,闪耀出哲理的智慧之光,喷发出奋进之情,振响着乐观声调。
全诗朴实无华,格调高远,慷慨激越,显示出诗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
《龟虽寿》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