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绩效评价综述
供应链绩效评价综述(精选11篇)
供应链绩效评价综述 第1篇
1998年Stanley E.Fawcett等指出由于绩效评估体系决定了组织的行为方式,并导致了一系列的竞争策略。因而物流服务供应链绩效评估体系对于改善客户服务水平意义重大。建立和应用物流服务供应链绩效评估体系,主要目的在于测算过去和当前的物流服务工作的综合绩效,以发现问题,提出改进策略。本文从物流服务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文献综述,并归纳出物流服务供应链绩效评价的一般框架,为今后开展理论研究和实际验证提供了借鉴。
1 物流服务供应链
现代企业不断向专业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特别是供应链管理模式兴起后,单个物流服务提供方很难穷尽所有的物流服务项目。为响应当前的物流需求,不同层次的物流企业之间开始注重整合以形成服务供应网络,对于超出其自身能力的服务,积极寻求合作伙伴,共同满足客户需求,提高客户价值。
对于物流服务供应链的定义,刘伟华(2008)认为物流服务供应链是指以物流服务集成商为核心,以功能型物流服务提供商物流服务集成商制造、零售企业为基本结构,通过提供柔性化的物流服务以保证产品供应链物流运作的一种新型供应链[1]。霍红(2012)也认为物流服务集成商是物流服务供应链的核心,通过对信息、流程、服务绩效和资金的有效管理,从功能型物流服务提供商到物流服务集成商直至客户连接成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2]。其中,田宇(2003)[3]和申成霖(2005)[4]对物流服务供应链的定义相对完整,引用率也较高。他们将物流服务供应链定义为,在提供专业的物流服务过程中,从功能型物流服务供应商到物流服务集成商再到客户所形成的链状企业供需合作结构。物流服务核心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链上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进行控制以实现客户价值与服务增值。
2 物流服务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物流服务供应链绩效评价就是指设立一套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和评价模型,对整个物流服务供应链的运行效果、各个成员企业的内部运作、物流服务供应链内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等进行评价,以反映该物流服务供应链在市场中的综合竞争能力。
国内外关于物流服务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开始较晚,大多是在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结合物流服务供应链的自身特性提出。
在供应链绩效评价问题上,1996年供应链协会发布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COR),此模型深入且复杂。2000年Stefan Holmberg指出要重视企业之间、企业与整体供应链之间绩效的相互影响[5]。同年Jim Morgen等提出绩效评价应侧重过程和活动。2004年Gunasekaran&Patel等指出要重视供应链的整体绩效评价[6]。2005年霍佳震从顾客价值、集成供应链价值对集成供应链绩效进行了评价[7]。
2005年闫秀霞等以供应链整体绩效为基础,围绕物流服务供应商之间的协同发展问题,提出一套适合我国物流服务供应链模式特性的评价指标体系[8]。该体系的一级指标中包括顾客满意、物流能力状况、成本状况、协同发展能力和绿色竞争能力,并结合系统观点,从运行域、层次域、构成域三方面属性域进行了系统描述。其中,顾客满意包括柔性、可靠性、服务价格和时间四个二级指标。此外,该体系借鉴了刚刚兴起的绿色供应链、生态供应链的研究,将绿色竞争力纳入并作为重要指标。
2011年倪霖提出物流服务供应链绩效评价应包括顾客满意度、物流能力、协同能力三项指标[9]。该体系突出了物流服务能力,对该指标的考察比较全面,体现了物流服务供应链的服务特色。但是,该指标体系对财务、成本方面的测量稍显欠缺,对供应链上成员企业的盈利考虑不足。同年,刘伟华,周丽珍从绩效评价体系既要关注结果(如客户满意度),又要关注过程(如具体的服务运作过程)的观点出发,从战略层(事前评价)、运作层(事中评价)、结果层(事后评价)三大角度构建了物流服务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再将各层所涉及到的利益主体纳入作为下一层指标[10]。
2012年霍红结合平衡计分卡理论,并在充分考虑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结构及其绩效评价的特性的基础之上,从客户满意、财务绩效、成本状况、协同发展四个角度提出一套物流服务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该体系与闫秀霞等提出的比较接近,但对于二级指标的细分不是很具体。2012年刘伟华等分析了物流服务供应链协同运作的特点,从功能服务提供商、集成商和客户流程对接前、中、后3个时间段出发,建立了物流服务供应链协同运作流程对接评价指标体系,其思路与战略层、运作层、结果层相似,下级指标的选取也具有较高的相似度,补充完善了对供应链的协同运作研究[11]。
3 物流服务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的研究
从以上物流服务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指标设置可看出,对物流服务供应链的描述和刻画涉及众多指标,客户通过这些指标的综合评价,从中选择能够实现本利益主体价值链功能的物流服务供应链,实质上是一个多目标评价问题。目前,求解多指标评价问题的方法很多,但各方法的关键在于如何合理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即各指标元素在整个评价系统中所占的份额、重要度,及对评价目标的影响程度。近年来,一些学者集成多种方法、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3.1 熵权法
2005年闫秀霞等提出采用将AHP与熵技术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充分利用了客观评价(熵权法)和主观评价(AHP法)的优点。他们根据自身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了定量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此评价可以为物流服务需求方选择到合适的物流服务集成商。
3.2 ANP法
2011年刘伟华,周丽珍采用ANP法对物流服务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进行评价。ANP是在AHP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允许量化或难以量化的多个指标共存,并考虑了不同层次的元素组及元素组内部的元素间具有关联或反馈关系的情况,因此,能够比AHP更贴近现实地反映和描述决策问题。
3.3 模糊综合评判法
由于建立的指标体系繁杂,常存在一些冗余指标,这既增加了调研和统计成本,又容易使一些重要指标被弱化,从而导致评价结果不合理,因而有些学者提出了约简指标的评价方法。2007年郭梅,朱金福指出应用将粗糙集和模糊集结合的方法,使用粗糙集约简方法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约简,并针对实际评价过程中指标权重的确定主观性过强等缺点,以理想点贴近度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价[12]。2012年刘伟华等在之前提出的ANP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ANP-Fuzzy综合绩效评价模型,此模型综合考虑了ANP和模糊评价法的优点,以ANP方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以模糊评价法对各指标原始得分进行评价,比单一使用ANP法更为优化。
3.4 灰色综合评价法
2011年倪霖提出基于层次灰色分析法的物流服务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并进行了案例分析。相比于模糊数学评价方法,该方法主要有两个优点,一是综合考虑了多位专家对某指标分类的意见,二是不需要对每个评价指标的每种分类都确定相应的隶属函数。2012年霍红采用熵权法结合灰关联法对物流服务供应链绩效进行评价,利用熵权法进行各项指标权重的确定,在此基础上,采用灰关联法进行方案评价,以此组合方式来确定最终的绩效评价结果。由于熵权法可对主观权重进行修正,因而可避免依靠专家赋权重的一些评价方法的弊端。
还有一些学者采用德尔菲法结合其他客观分析法的方式确定指标权重,认可度也较高。
总结来说,在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时,研究中多采用主观赋权与客观赋权相结合的的方法。主观赋权法,如德尔菲法、AHP等,客观赋权法如主成分分析法、熵权法、均方差法、多目标规划法等。对方案的评价采用的方法,则有模糊综合评判、线性加权法、欧式范数法及TOPSIS法综合排序、效用理论、灰色综合评价法等,多数方法在上述研究综述中都有涉及。
4 结语
近年来,学者们在物流服务供应链绩效评价方面做了许多有益尝试,一般是对指标体系的设计和方法进行研究,而且随着时代变迁,评价指标及其权重发生着变化,评价方法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根据现有研究成果,多数学者选择顾客满意度、物流服务能力、财务状况、成本状况、协同发展能力及社会影响力等作为绩效评价的指标,并根据自己的研究重点对某些指标有所突出。而在评价方法方面,一般采用主客观结合的赋权方法,再采用模糊综合评判、灰色综合评价法等进行评价,具体评价方法的集成应根据研究主题而定。
摘要:物流服务供应链是服务供应链的一种特殊供应链,它是在提供专业物流服务的过程中形成的从功能型物流服务提供商——物流服务集成商——客户的链状供需结构,其绩效评估对于改善物流客户服务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中从物流服务供应链的内涵、物流服务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等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全面回顾,进而总结出物流服务供应链绩效评价的一般思路和框架,以期为今后的深入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物流服务供应链,绩效评价,综述
参考文献
[1]刘伟华,季建华,包兴,顾巧论.物流服务供应链两级能力合作的协调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30,(2):149-153.
[2]霍红,林青.基于灰关联熵的物流服务供应链绩效评价[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9):67-70.
[3]田宇.物流服务供应链构建中的供应商选择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践,2003,(5):49-53.
[4]申成霖,汪波.物流服务供应商的选择决策问题[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1):72-75.
[5]Stefan Holmberg.A systems perspective on supply chainmeasuremen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Distribution&Logistics Management,2000,30,(10):847-856.
[6]Gunasekaran A,Patel C,McCraughey R E.A frame-work for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measurement[J].International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4,87,(3):333-347.
[7]霍佳震,马秀波.基于流程的供应链绩效评价[J].商业研究,2005,(5):1-4.
[8]闫秀霞,孙林岩.物流服务供应链模式特性及其绩效评价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5,(6):969-974.
[9]倪霖,王伟鑫.基于灰色AHP的物流服务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1,47,(32):236-248.
[10]刘伟华,周丽珍,刘春玲,葛美莹.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方法的物流服务供应链综合绩效评价[J].工业工程,2011,(8):52-57.
[11]刘伟华,葛美莹,谢冬,刘春玲.基于ANP—Fuzzy方法的物流服务供应链流程对接绩效评价[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2,36,(6):1113-1117.
供应链绩效评价综述 第2篇
供应链从来没有象今天一样变得举足轻重,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是供应链而不是公司在市场中展开着竞争,供应链如何执行决定着谁将在竞争中获胜。为了从供应链获取最大利益,在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供应链自身必须非常好的执行,否则任何所获取的成绩都将是短暂的。然而,目前很多公司还没有认识到他们的供应链是如何执行的,甚至不知道他们处在哪个供应链中。这些供应链当然不是无药可救,基于“卓越供应链”的六层模型的详细评价标准以及战略评价方法可以帮助他们,他们可以判断供应链的执行情况并提出改进计划。
评价标准:“卓越供应链”的六层模型
在你检测你的供应链,对他的执行情况做出判断之前,你必须理解“卓越供应链”。 “卓越供应链”是包含六个层次的一个过程,这六个层次必须一步一步达到,他们包括:
第一层:一般商业模式。在这个层次,公司努力工作,希望能将每一个业务功能都做得很好。每个部门的目标就是成为公司中最好的部门。组织的整体有效性不是关注的焦点,相反,每个组织元素只是试图让自己很好的运作。每一个部门在开发应用软件时也仅考虑自身的战略。
第二层:卓越的链环。如果一个组织希望追求“卓越供应链”,它必须反省自己,消除部门和功能之间的分割界限,开始永不停息的持续改进。在供应链中的每一个链环必须尽其可能发展的更加有效率、有效益、快响应和整体化。当链环内部以最好的状态执行时,供应链工作就能更好的展开。内部越有效益,你的供应链也将更加有效益。
第三层:可视。“卓越供应链”要求所有的链环共同工作。当他们信息共享之后,可以使各个链环工作的更好。可视建立了信息共享的基石,可以消除供应链中的不信任,因为提供了信息的连接,各方都可以了解正在执行的供应链过程。
第四层:协作。通过技术的合理应用和建立真正的伙伴关系,可以达到协作层次。通过协作,供应链能够判断自身是否最好的满足了市场需求,通过供应链整体的协作来达到最大的客户满意度和最小的库存量。
第五层:综合。综合层次的供应链处于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之中,这个过程使供应链趋向整合一体化。综合可以利用变化的能量,以应付变化不断的市场来保证客户的满意度。真正的”卓越供应链”从综合开始达到,因为它使供应链达到了绩效无可比拟的层次。
第六层:加快速率。综合之后,目标变成为将组织或供应链加速提高到一个更快的速率上。这是对“卓越供应链”的不断推进。
“卓越供应链”的这六个层次被用来衡量作为供应链评价指标的元素:技术使能器,供应链综合度,仓储,物流,制造,组织优化,维持能力和质量等。这些元素有着具体的性质可以帮助你识别你的供应链所在的层次。
以下就以每个层次的技术使能器特点为例:
一般商业模式层:在这一层的技术由遗留或者自建的系统所产生,这些技术是作为针对特定情况的反应而获取和安装的,系统比较孤立,实体和数据的重复也相当混乱。
卓越的链环层:在这一层,每个链环自身的运输管理系统,仓储管理系统和订货管理系统被升级以适应行业标准,在内部这些信息获得共享。
可视层:系统在组织之间被整合,TMS、WMS、OMS等都和关键合作伙伴相连,以共享信息。只留下有限的重复实体。
协作层:在直接相关伙伴之间实现信息以及事件和计划的完全共享,信息被整合进入每个组织的经理和计划系统,实现基本的经理信息系统(EIS)。
综合层:在这一层,直接相关的合作伙伴以及其网络可以协同工作。一个强有力的EIS是自动的关键绩效指标。
加快速率层:这是一个综合物,为了持续改进及时性、高质量和数量,在供应链的多个层级中的不同合作伙伴可以共享一个论坛。
另一个例子是供应和它的特点:
一般商业模式层:只根据价格高低来决定供应来源。
卓越的链环层:根据运输、质量和灵活性等获取成本而不单单是价格。
可视层:关键的供应商由合作伙伴关系构成,合作伙伴间共享当前以及历史的需求信息。
协作层:大部分供应商参与到产品的设计和计划过程中,信息对所有成员都是可视的,通过电子和网络形式传输信息。
综合层:在供应链不同层级存在交互的设计和自动补货,供应链委员会的功能得到持续改进。
加快速率层;供应链委员会在线运行。
类似的列表可以为其他的元素编制,当需要应用到战略供应链评价方法中的时候,需要制作出卓越的指导手册。
供应链战略评价方法
供应链战略评价方法有七个步骤构成。分别是:
第一步,以高水平描绘出业务过程,文档信息流程,业务规则等等,判断他们是否符合业务和任务的关键目标,他们是否是自动执行的,是否可以外包,检查这些过程的衡量是否恰当,决定关键矩阵。结论应当是可被理解的关于战略、目标和优先级的文档。
第二步,深入挖掘业务流程,观察它们之间是如何联系,什么信息在流动,使这些流程所需要的。开发一个详细的流程图。这一部包括理解、记载你的`供应链的关键业绩指标,从经理主管到业务流程执行人员处获得360度的反馈,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进行评价。
第三步,画出一个目前的供应链地图,显示与外部供应链的关系。识别差距和联系,然后开发出可持续改进结构。
第四步,用第二步获取的评价数据进行评价,得出结论。很可能你将发现有些流程没有执行者,有些流程没有很好的记载过,流程不能很好的反映出你公司的目标和任务,流程不能自动执行。
第五步,提出多个供应链流程选择方案。识别供应链备选方案,从中推荐出最好的。
第六步,使用被推荐的方案开发实施计划,采用最节俭的方案,并决定投资回报率(ROI)。评价内部资源的可得性。
第七步,开发出详细的、有优先级的实施计划。获取收入声明,平衡表成本驱动,过去的资本和开销驱动和经验,将这些输入战略网络优化模型工具,将决定风险、回报,回归和现实和推荐的最优战略备选方案和战略方向。
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型研究 第3篇
1 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
结合供应链参考模型(SCOR)对供应链性能衡量的一些指标,采用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实时性与动态性相结合。为了反应供应链业务整体流程活动以及供应链各节点关系的原则,从以下5个方面来衡量供应链绩效,其中前4个表示供应链绩效的综合衡量因素,最后1个表示供应链上企业的运营能力。
1.1 供应链运营成本
供应链运营成本是指供应链上各级所进行经营活动所花费的成本,也是指供应链流程中相关活动的执行、管理和计划的成本。供应链成本削减的绩效产生活动包括规模经济效应可以尽快实现最大经济规模;通过知识共享和学习曲线加快新产品的开发周期;通过物流外包活动可以减少废旧回收品的处理和运送所花费的精力。
1.2 供应链响应能力
供应链响应能力是指供应链中产品交付给最终顾客的速度。在供应链环境中,企业竞争必须建立基于时间的竞争观念,在任一个成熟行业中,谁能够实现将他们的产品和服务以最快的速度交付到顾客手中,谁就在竞争中确立优势地位。因此,供应链响应的一个最直接的衡量是最终顾客订单满足的提前期。因此,缩短供应链各个阶段的循环周期是企业实现供应链快速响应的一个重要的手段。
1.3 供应链柔性
供应链柔性反映供应链灵活有效地对应对顾客变化的敏捷能力。供应链柔性包含4个方面:产品柔性,产量柔性,新产品柔性,销售柔性。产品柔性是指能够满足特殊订单和顾客的要求,可以实现定制化的能力。产量柔性是指能够按顾客需要调整生产产量。新产品柔性是指能够快速引入新产品的能力以及实现产品多样化的能力。销售柔性指能够根据目标市场的需求有效地扩展和压缩销售渠道的能力。
1.4 供应链可靠性
供应链可靠性是指供应链中交付的绩效,具体的含义就是:正确的产品、正确的地点、正确的时间、正确的质量要求,以及正确包装和使用说明来交付给正确的顾客。供应链可靠性可以用订单完好率、准时交货率、订单满足率来衡量。
1.5 企业的运营绩效
具有竞争力的供应链必然是供应链上企业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对供应链上企业的运营绩效也是关系到供应链整体绩效。核心企业的运营绩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获利能力、现金获取能力、短期偿债能力、资本结构、成长能力、运营能力。
2 供应链绩效的模糊层次综合评价
2.1 供应链绩效各层次指标
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是将模糊数学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一种系统评价方法,它能比较好地解决系统多指标的综合评价问题。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实现涉及多方面的管理因素,我们可以建立相应的模糊集合,确定一种评价供应链绩效的多级模糊评价模型。供应链绩效是以评价集
根据SCOR模型和供应链绩效的五个第一层指标,建立供应链绩效的衡量指标体系,如表1:
2.2 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步骤(1)确定评语集
评价集V按测量标度分为若干等级,采用确定评语集区间来作为绩效水平的衡量。
(2)确定第一层的指标
从五个方面可以作为供应链整体运营情况来考虑衡量供应链绩效,显然要测度出整个供应链的运营绩效还是有相当的难度的,第一层指标既要反应企业本身的情况也要能间接反应整个供应链的运营情况。在此将其作为第一层指标集u1表示供应链成本;u2表示供应链的响应能力;u3表示供应链的柔性能力;u4表示供应链的可靠性;u5表示核心企业的运营能力。
第一层次的指标集中的每一个因素又由第二层次的若干个因素决定。可以建立第二层次的因素子集还可以继续划分出第三层次的因素子集
(3)建立各层次权重集
确定了指标的层次和归属后,需要建立第一层次因素集U的权重集权重集的建立可采用Delphi法,选择若干专家在充分考虑的基础上,对各因素在相应因素集中的重要性打分,并按归一化的要求对各因素赋予相应的权重。
(4)一级模糊综合评价
一级模糊综合评价按第二层次各因素进行。第二层次因素中绝大部分是定量因素,也有个别定性的因素。对于定性因素的模糊综合评价集合可以通过模糊统计方法求得。而对于定量的因素需要建立合理的隶属函数。以现金周转周期正指标为例,
其中a和b分别代表现金周转周期指标的上限和下限,根据配送具体情况分别确定。
由此对每一个基本因素均可求得对应的绩效实现程度模糊集:
利用“加权求和型”广义模糊算子需采用来计算,可求得第一层次各指标的供应链绩效实现程度综合评价集,其中ai是因素子集ui的权重集。
(5)二级模糊综合评价
在一级模糊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可求得第一层次因素集以及供应链绩效总体实现程度的模糊综合评价集其中A是因素集U的权重集。在此基础上可以计算出供应链绩效的评级。
通过这些细分指标可以帮助指导对供应链绩效所产生的影响因素。并通过计算能够及时的判断是否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改善供应链从而实现供应链的绩效的提升,实现供应链价值的增值,这些指标对供应链整体策略的监控和调整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每一层指标可用于计算供应链中的每一层次的绩效情况,处于最下层的指标则可以细化到每一供应链活动情况的监控。而这些最具体的供应链和供应链上企业实践活动,直接转化为可见的供应链上企业的经营业绩。
3 结论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供应链绩效进行绩效评价,克服了单一指标对于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的片面性;形成综合评价体系,对所有指标按照统一指标进行评价,通过对综合指标的分析,可以发现各指标因素对于供应链整体绩效的影响程度,进而可以发现供应链中各环节中存在的不足,并通过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来对供应链绩效进行分阶段的检测,通过适当的方法调整来指导供应链运作,以提高供应链整体绩效,实现供应链的协同效应。
摘要:有效的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是实现供应链优化的基础。结合SCOR模型从供应链运营成本、响应能力、柔性、可靠性、企业的运营绩效五个方面构建了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并运用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模型,采用供应链绩效指标,对供应链绩效进行评价,为实现供应链价值的增值提供依据。
关键词:供应链参考模型,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模糊评价
参考文献
[1]林丽红,李锦飞.基于BP神经网络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84-87.
[2]陈志祥.AHP方法在敏捷供应链协调绩效评价决策系统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3,39(33):33-34.
[3]雷勋平,龚月琴.供应链绩效评价现状研究综述[J].冶金经济与管理,2006(6):41-44.
[4]黄培清,张存禄,揭晖.基于SCOR模型的供应链再造[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4(1):60-62.
[5]Narasimhan R,Talluri S,Mendez D1Supplier evaluation and rationalization via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an empirical ex-amination[J].The 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2001,37(1):28-37.
供应链绩效评价综述 第4篇
文献综述
摘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白酒行业除了要面临激烈的国内企业的竞争压力,还要迎接国内外酒类的竞争。如何在激烈的竞争市场竞争中战胜对手打败巩固现有的市场份额,退出新的产品占据更广大的市场,成为了当今企业所面临的重大决策问题,面临这样的经济竞争形势,白酒企业的营销活动已经成为所有经营活动至关重要的活动,与此同时客观科学对我国白酒企业的财务绩效分析也越显重要。因此构建我国国情的财务绩效分析模型,对白酒行业企业的财务绩效分析评价,依据财务绩效评价结果的指导对白酒企业进行营销战略的调整和企业经营管理的改善,已经成为白酒营销部门关注的焦点。在充分吸收前人在市场财务绩效分析评价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并对国内外与财务绩效评价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和总结,结合熵值分析方法和系数法的研究理论,并运用熵值法进行评价,得出白酒企业的相对率对白酒上市公司绩效进行分析,最后在得出具体分析结果的基础上,给出具体、有效的提高白酒企业上市公司效率的相关对策,论文在文献的研究基础,理论联系实际,力求整个研究工作客观和研究成果富有成效,且希望能后续的营销绩效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字:白酒上市公司;熵值法;效应分析;财务绩效分析;主成分析
前言
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研究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但实际应用方面已逐步体现出其价值。白酒上市公司财务绩效是指在许多相关财务活动影响下的财务业绩,具体由财务指标体系来体现。据现有的国内外研究情况,国内对白酒企业治理财务绩效的研究很少,国内对白酒上市公司的研究也不会是很多,因此本文的主要目的是给予公司治理财务绩效一个新的界定,以白酒上市公司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今年来的相关数据,对治理财务绩效进行专门的实证研究。近年来,我国白酒行业发展迅速,白酒作为社交工具出现在大众面前,因此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白酒生产企业应运而生。到2011年年底,中国白酒生产企业已达到3万多家。但是以茅台五粮液等为首的大 型 上 市 公 司,一 直 领 舞 中 国 白 酒 行 业 的 发 展。基 于 此,本 文 将 对 茅 台五粮液的五个大型白酒上市公司进行财务绩效定量实证研究分析。首先本文将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白酒上市公司财务绩效指标体系进行降维优化处理,得出各优化因子得分。然后再引入熵值赋权法对优化后的因子进行赋权,最后用加权平均法对白酒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用以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参考依据。公司治理财务绩效是评价公司业绩的重要指标,是确定公司下一步发展公司重要资料来源,是公司稳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 财务绩效的基本概念
绩效:就是有关组织或者个人为了实现一定的预期的目的采用的各种行为、措施等做法。绩效评价:组织依照先前认定的要求和某种评价过程,而采用科学的评测方法、按照评测的要求和准则对评测对象的工作实力、工作成果会有周期或不周期的考察和评论,国内的一些学者觉得,绩效评价就是利用某种的评测方法、量化了的指标及评测指标,为了对中央部门去实现他们的职能所规定的绩效目标的达标程度,以及为了完成这些目标对所安排预算产生的结果进行的全面评测。我国的绩效评价主要运用的是人力的资源管理,重点在于对员工个人的绩效评价,并且会将这些绩效评价概念应用到企业的营销活动中去,绩效评价是公司管理人员应用某种评测方法对企业绩效的这些定量评价指标和定性评价指标作出的归纳和总结,以达到对企业绩效进行的综合评测。
二 国内外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综述 2.1是国内研究现状
企业治理财务绩效是指在许多相关财务活动影响下的财务业绩,具体由财务指标体系来表现。企业治理财务绩效是评价公司业绩的重要指标,是确定公司下一步发展的重要资料来源,是公司稳步发展的重要组城部分。
近年来,绩效评价问题逐渐受到中国学术界关注,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新成果。《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的颁布是中国会计改革和企业绩效评价变革的重要里程碑。《企业财务通则》规定了8项企业绩效评价指标,根据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的要求,主要从出资者角度重新设置了新的评价指标。但是,《企业财务通则》所规定的8项指标仅仅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获利能力3个方面对企业绩效进行评价,忽视企业的长期发展和社会贡献,容易产生企业的短期经营行为,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1995年财政部颁发了《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试行)》。这套指标体系由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或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等10项指标组成。但是,上述指标体系仍然存在许多缺陷:没有考虑现金流量;没有考虑人力资本的作用;没有考虑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没有考虑企业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贡献和影响。
1999年6月国家财政部、经贸委、人事部、国家计委联合颁布的《国有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和《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这两个法规包括基指标、修正指标和专家评议指标3个层次,8项基本指标、16项修正指标和项评议指标,对国有企业的业绩评价进行了规范,其重点是评价企业资本效益状况、资产经营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等4项内容,初步形成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具体评价方法为综合数法,选取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总额增长率、利润总额增长率、负债比率、速动比率和全部资本化比率6个指标分别进行考核。为适应企业绩效评价工作深入开展的需要,进一步规范企业绩效评价行为,增强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以全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经营者的业绩。
为了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财政部、国家经贸委等于2002年2月对《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及《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操作细则》进行修订,制定了《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将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由犯项指标为28项。与原评价体系相比,该体系更加科学、完整,较好地适应了社会主市场经济的要求。在中国比较有影响的绩效评价体系还包括中国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中国证券报》合作提出的上市公司业绩综合评分模型;《中国证券报》和亚商咨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的“中证亚商中国最具发展潜力上市公司排行榜”等。
另外,中国学者也提出了一些新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龚巧莉主张建立一个基于绩效预算管理的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经济效益指标和社会效益指标两大部分。李苹莉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研究了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护机制,建立了经营者业绩评价的利益相关者模式。冯丽霞将EVA作为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核心指标,运用平衡计分卡原理,把一系列与创造EVA密切相关的主要程序互相联系起来,建立了一个金字塔形的业绩评价系统。杨宗昌、许波构建了以利息、所得税、折旧、摊销前利润为起点的绩效评价体系。朱治龙等借鉴平衡记分卡和《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的基本结构,构建了由基本指标体系、修正指标体系、评议指标体系所构成的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结合: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结合、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结合、过去业绩评价和未来发展能力评价的结合、内部层面和外部层面的结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结合。刘亚莉从投资者、定规者、政府、公众、消费者5个方面设置了自然垄断企业利益相关者导向的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内容涉及到经济绩效、环境绩效、社会绩效和风险绩效。施家芳、张媛将供应链与平衡计分卡结合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平衡供应链计分法(BSC-SC)。这种观点把供应链的特点和平衡计分卡自身的特点结合起来,从供应链、客户、企业的利益出发,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的,建立了一套包含客户导向角度、供应链内部运作角度、信息技术角度、供应商关系角度、未来发展角度及财务价值角度等6个方面的新的理论框架。2.2 国外研究现状
1939年,美国的Keene首先研究了美国经理人的报酬和绩效评价的关系网。20世纪50年代Modigliani和Miller提出MM资本结构理论,首次以严格和科学的方法研究资本结构于企业价值的关系。自此对企业绩效及其评价的研究逐渐增多。在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进程中,按照不同的评价角度可以将企业绩效评价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
从绩效评价发展本身可将企业绩效评价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企业绩效评价形成时期,绩效评价限于财务评价;第二阶段为企业绩效评价完善时期,人们开始系统地将客户满意度、战略以及学习与创新能力等非财务指标引入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中去;第三阶段为企业绩效评价创新发展时期。
第一,早期的财务指标仅仅表现为成本指标,随着所有权与经营的进一步分离,财务指标的范围从单一的成本指标扩大到了包括偿债性指标、收益性指标和经营性指标在内的更大范围。主要代表有:亚历山大•沃尔的《财务报表比率分析》和杜邦财务系统。到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以财务指标为主的较为规范的绩效评价体系,考虑到汇率、通货膨胀、转移定价等不可控的环境因素,将非财务指标作为绩效评价系统的补充。
第二,在20世纪90年代,非财务指标受到了更多地关注。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市场情况瞬息万变,全球性竞争日趋激烈,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新型的目标体系。企业认识到组织搜集其主要竞争对手信息的重要性。主要代表是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card),它是由美国著名的管理大师卡普兰(Robert S.Kaplan)和复兴方案国际咨询企业总裁诺顿(David P.Norton),在总结了12家大型企业的业绩评价体系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战略管理业绩评价工具。平衡计分卡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财务方面、顾客方面、内部经营过程方面、学习和成长方面。
第三,进入21世纪以来,绩效评价理论更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创建了以绩效棱柱为代表的评价系统。这时对于企业绩效的理论评价,已基本从财务绩效评价过渡到战略性绩效评价阶段。绩效棱柱评价体系是英国克尔菲尔德学院的安迪•尼利、克里斯•亚当斯、迈克•肯尼尔利等编著的《战略绩效管理——超越平衡计分卡》一书中创造性地提出的,它是在日趋发展的战略业绩评价时期,以利益相关者的价值为取向的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如下相互关联的5个方面: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利益相关者的贡献、战略、流程、能力。三 国内外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研究成果
国内外对于企业财务营销的探究比较少,而对于财务营销的评测大都是从企业财务这一方面去研究,很少有从营销的角度去评测公司的财务绩效。国内企业绩效评价的产生“不是靠增加公司信誉和改善资源配置需求,却是政府为了巩固企业的管理与掌控,确保企业能够实现政府要求去采取的策划治理措施”。
山西财经大学的的司林胜、夏朝贤、崔晓萍等建立了“商业企业为财务营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指出体系主要包括:商品流转效果、公众效果、竞争效果、营销效率、财务效果、安全效果、服务效果、社会向导。定量和定性是用来测评市场营销组织的运作好坏的指标,Kolter,Gregorand Rodgerr(1977),分别提出了通过测评财务定量和定性来测评财务绩效的方案。
丁家华、吴勇毅都认为在财务绩效评价中引入市场完成任务的难度系数可以平衡各区域市场间的外部环境差异,引入区域完成任务难度系数法比较客观和公正,但不足之处在于它是应用在财物营销管理的后期即激励措施阶段。国内白彦壮和汪波(2004)等提出构建企业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梁建春和李朗的研究主要是运用企业战略目标进行分解,运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获取关键绩效指标,以构建企业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我国企业的绩效评价系统一直都是以财务报表为核心,侧重于结果的评价,而对于企业财务绩效的评价还没有形成理论体系。王月辉、张骁南在《中国加入WTO后的市场环境变化与企业财务绩效的综合评价》中立于入世后的环境变化,财务业绩及营销创新能力四个方面对企业财务绩效进行综合评价的设想。孙淑英、王秀村、刘菊荣通过实证研究建立了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模型,对于指导我国企业的财务绩效评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该实证研究并没有对评价方法进行阐述。综上,关于白酒企业财务营销评价依据的理论依据如下: 1.在进行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的时候充分运用目前在企业实际采用中指标,并结合专家看法来进行设计。2.论文借鉴财务绩效评价的理论和鲍明、卢为民等人的思想,采取相对指标而非绝对指标来建立财务绩效评估模型。3.借鉴了白彦壮、汪波、和梁建春、李朗这些学者的运用思想去建立评估模型,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弥补,加强了评价指标。4.在评价方法上,论文借用了前人的管理决策分析中的方法,其中包括运用主层次分析法评价企业的整体业绩。
总结
综上所述,中国关于企业绩效评价的原创性成果较少,大多数研究成果都是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应用或整合。从评价内容和指标属性来看,中国的绩效评价体系基本上属于财务模式。西方学术界在绩效评价体系方面的研究文献比较多,对中国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供应链绩效评价综述 第5篇
摘要: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探讨供应链主体博弈下企业物流绩效评价的原则。首先总结供应链主体之间博弈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供应链主体之间冲突的原因。通过与传统物流企业绩效评价的对比,归纳供应链主体博弈下物流企业绩效评价的原则。
关键词:供应链主体博弈;企业物流绩效评价
供应链是由独立的主体企业基于某种共同利益而组成的动态联盟,主体企业均有自己的管理目标与绩效标准。为了保持和提高竞争优势,供应商、制造商以及经销商纷纷由传统的企业关系走向战略合作。然而,由于他们是不同的、独立利益主体,各主体企业直接的管理目标可能是冲突的,所以会导致主体企业行为之间的冲突。因此在考虑企业物流的绩效评价时,不能只从供应链“互利双赢”的角度考虑,同时也要考虑供应链主体之间的博弈现象。
一、供应链主体博弈的主要内容
以博弈理论作为分析工具,为供应链内的主体企业提供相应的决策依据,将供应链内企业间买卖双方对立的概念,变成一个以消费者为中心,具有最高运作效率的联盟体系的概念,在此基础之上,使整个供应链中各主体共同工作,从而建立一个具有共同组织目标的供应;链管理系统,是供应链主体博弈研究的核心内容。
与供应链管理思想相比,供应链主体的博弈理念更多的侧重于供应链各主体之间的冲突分析。
以“双赢”为目的,在进行供应链体系的构建时,出发点是供应链体系内各个主体——供应商、制造商、经销商、零售商、顾客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互利互惠等的相互作用。而博弈论研究的重点是经济活动中各个方面行为或决策时相互之间的反应或反作用,专注于个体策略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依存。
供应链运作是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但是供应链的成长过程实质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通过产品(技术、服务)的扩散机制来满足社会的需求;同时,通过市场的竞争机制来发展壮大企业的实力。因此,供应链管理实际上是一种基于“竞争—合作—协调”机制的、以分布企业集成和分布作业协调为保证的新的企业运作模式。通过供应链企业之间博弈可以看出,在供应链成员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协调机制是实现供应链体系有效、协调运转的关键所在之一。
二、供应链主体间产生冲突的原因
1目标冲突引起的供应链失调
实际运营中,各个供应链主体的目标与供应链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使主体企业直接有可能发生冲突,这样就会导致供应链失调,供应链绩效降低。每个阶段的最优化目的都有可能相冲突。比如,管理者希望通过过量采购或超前采购而从制造商获得数量折扣,但是这种采购却引起库存的增加;而对于运输与分销环节,供应商总希望通过运输的规模经济来降低运输成本,但由此却引起了库存成本的上升和顾客服务水平的下降。
2信息的不对称性造成的供应链失调
由于完整的信息在各个阶段之间无法共享,所以信息在不同主体企业传递时,就会发生扭曲。而这种扭曲又由于供应链产品的多样性而夸大。尽管最终产品的消费是稳定的,但原材料订单规模高度变动,使得成本增加,难以在供应链内实现供需平衡。这就是供应链中信息传递的“牛鞭效应”。
三、供应链主体博弈下企业物流绩效评价的特点
许多企业认识到了供应链主体之间的博弈对企业个体的潜在影响,他们已经认识到,供应链主体间的合作能使企业个体绩效在基于供应链整体绩效得到提高的基础上进行提升,另一方面,大量的冲突也存在着供应链主体之间。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是基于企业与企业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绩效衡量的,潜在地忽略了主体企业间互相冲突的一面。此外,大量的中小企业处于自发性的供应链体系结构之中,企业与企业之间并没有进行联盟,却也存在着供应链博弈的现象。应该说,供应链管理并不是在每一企业中都有进行应用,但是供应链博弈,却在每一个企业的周围充斥着。
从理论上来看,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是把企业资源的范畴从过去单个企业扩大到整个社会,使企业之间为了共同的市场利益而结成战略同盟,而这个联盟存在的准则就是共同受益,也就是以“双赢”为目的,在进行供应链体系的构建时,必须将供应链体系内各个组成个体一供应商、制造商、经销商、零售商、顾客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互利互惠等的相互作用作为其出发点。博弈论研究的重点是经济活动中各个方面行为或决策时相互之间的反应或反作用,专注于个体策略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依存,因此在分析供应链各主体企业的物流运作绩效时,就提供了另外的视角,即在评价企业物流绩效时,也应考虑企业成员之间的冲突,而不是仅考虑它们之间的协调作用。
四、传统企业物流绩效评价的缺陷
在不同的时期,根据生产经营特点以及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不同,企业绩效评价与管理方法大不相同,从其产生发展历程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企业使用简单的成本指标;第二阶段,企业开始使用生产率指标;第三阶段,企业通过设置运营目标来实现企业物流绩效的提升;第四阶段,企业设置了跨部门的企业物流绩效评价的集成衡量体系。
从过去的实践证明,多数传统的企业物流绩效评价方法存在如下几方面的缺陷:
第一,传统的企业物流绩效评价没有注重物流整体绩效的衡量以前,企业一般将组织中的各个物流部门视为独立的个体,设定其专属的目标与绩效评估衡量标准。经理人专注于改善所负责部门的绩效,以确保其目标的达成,而较少关心其部门目标的达成对其他部门中其的他成员有何影响。例如企业的采购部门往往过分地追求供应商的低报价和降低采购费用,而不太重视整个企业物流的材料缺陷费用、质量成本和总库存成本等。
第二,传统的企业物流绩效评价指标数据往往来源于财务结果,在时间上略为滞后,不能反映企业物流动态运营情况。而且单一的财务指标,会对企业持续的提高和创新这些当今的竞争环境所要求的行为给出令人误解的信号,导致企业只注重短期利益,而损害企业长远发展潜力。
第三,传统的企业物流绩效评价往往侧重于对事件结果的事后评价,不能对企业物流的业务流程进行实时评价分析,这使得企业不能及时地发现经营过程的偏差,并采取切实有效的补救措施。
第四,传统的企业物流绩效评价注重企业内部评估,不重视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在当今供应链博弈环境下,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等均是供应链博弈中的参与者,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需要立足于自身对包括供链节点处的企业上下游供应链关系质量进行评价。
第五,目标冲突与信息的不对称性能引起供应链失调。传统的物流绩效评价体系缺乏对信息交流水平的评估。
五、供应链博弈下构建企业物流绩效评价体系的原则
企业竞争环境的变化迫切要求企业更新现行的经营管理理念,从供应链主体企业博弈的角度出发加强对企业内部和外部各个经营环节的管理,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绩效评价体系。基于供应链主体间博弈的企业物流绩效评价体系应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其内容也比现行的企业物流绩效评价体系更为广泛,它不仅仅代替现有的会计数据,更重要的是应提出一些方法来测定整个企业物流是否有能力适应竞争环境的变化,是否有能力满足市场顾客的需求。在实际操作中,评价体系的构建应遵循如下原则:
第一,指标应分出评价层次,在每一层次的指标选取中应突出重点,要对关键的绩效指标进行重点分析。
第二,要能反映整个企业物流的运营情况,而不仅仅反映单个物流节点或部门的运营情况。
第三,应重视企业物流流程的动态评价,而不仅仅对静态经营结果的考核衡量。
第四,要能反映供应链节点处企业之间的关系,注重相互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第五,定性衡量和定量衡量相结合,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并注意相互间的协调。
第六,对某个特定绩效指标的维持和改进不应以降低其他任何指标标准为代价。
企业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 第6篇
一、企业供应链绩效分析
供应链是由多个节点企业组成的一个网链结构,其基本思想是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以主导企业供需关系为依托,以提高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和获取最大利润为目标,以优势互补、协同竞争和共赢原则为运作模式,通过应用现代管理思想、方法、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集成技术,达到对整个供应链上的商流、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和工作流的有效规划和设计,从而将客户、分销商、供应商、制造商和服务商连成一个整体的网链结构,形成一个具有竞争力的战略联盟。
为了提高供应链的运营效率,必须进行绩效评价以监控供应链的表现,并为管理者提供正确导向,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供应链绩效评价应该强调组织之间的协调、合作、运营管理,而不是基于所有制的控制管理及层次型的纵向集成;强调供应链的持久和稳定性的绩效,而不是强调短期、企业级的绩效。因此,供应链绩效评价应该是基于业务流程的绩效评价。
供应链的绩效评价需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强调供应链的整体绩效。根据系统论的观点,供应链上的每个企业可以看做整个供应链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子系统之间相互关联,因此,研究绩效指标如何实现优化,必须建立起供应链的个体企业与供应链总体目标之间的关联,确保整条供应链目标的统一。
(2)供应链的各个企业之间存在联动关系,在进行供应链绩效评价时,需要从企业供应链管理的业务流模型入手,着重就供应链运作的整体绩效的内外驱动力进行全面的分析,绩效既要能够反映出结果,也需要反映出结果的驱动指标。
(3)供应链绩效是战略执行的结果,因此,要求其与企业战略相一致,反馈战略的执行。绩效评价只是在有规划目标和期望结果的环境中才更加重要,所以,需要有明确的规划和所期望的结果来实现绩效的改善。
(4)供应链战略从单个企业向多企业协调集成,从市场反应型发展为客户导向型。因此,绩效评价也要从单方评价扩展到多方评价,从单纯的财务指标拓展到综合指标。
二、平衡记分法
为满足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原则要求,我们拟采用平衡记分卡方法。平衡记分法的核心思想反映在一系列指标间形成平衡,即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滞后型指标和领先型指标、内部绩效和外部绩效之间的平衡。从四个方面,代表三个利害相关的群体:股东、客户、员工,对企业组织从系统观的角度进行评价。
1. 客户角度
企业为了获得长远的财务业绩,就必须创造出客户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平衡记分法给出了两套绩效评价方法:一是企业为客户服务所期望达到绩效而采用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市场份额、客户保有率、客户获得率、客户满意等;二是针对第一套各项指标进行逐层细分,制定出评分表。
2. 流程角度
这是平衡记分法突破传统绩效评价显著特征之一。传统绩效评价虽然加入了生产提前期、产品质量回报率等评价,但是往往停留在单一部门绩效上,仅靠改造这些指标,只能有助于组织生存,但不能形成组织独特的竞争优势。平衡记分法从满足投资者和客户需要的角度出发,从价值链上针对内部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提出了四种绩效属性:质量导向的评价、基于时间的评价、柔性导向评价和成本指标评价。
3. 改进角度
这个方面为其他领域的绩效突破提供手段。平衡记分法实施的目的和特点之一就是避免短期行为,强调未来投资的重要性。同时并不局限于传统的设备改造升级,而是更注重员工系统和业务流程的投资。注重分析满足需求的能力和现有能力的差距,将注意力集中在内部技能和能力上,这些差距将通过员工培训、技术改造、产品服务得以弥补。相关指标包括新产品开发循环期、新产品销售比率、流程改进效率等等。
4. 财务角度
企业各个方面的改善只是实现目标的手段,而不是目标本身。企业所有的改善都应通向财务目标。平衡记分法将财务方面作为所有目标评价的焦点。如果说每项评价方法是综合绩效评价制度这条纽带的一部分,那么因果链上的结果还是归于“提高财务绩效”。
供应链管理的主要目标有缩短响应时间、提高柔性、减少浪费、获得利润等等。从本质上讲,供应链压缩响应时间、减少浪费都是从资源观的角度减少供应链的资源浪费,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为提高供应链的利润创造空间。而增加供应链的柔性、降低机会成本、减少供应链因内部流程的效率降低所造成的客户订单流失,则增加了供应链的盈利机会。所以,供应链能否增加价值是评价的核心。
三、企业供应链的绩效指标
本文借鉴Kaplan和Norton发明的平衡记分法,从供应链流程指标、供应链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供应链运行能力指标、供应链创新与学习能力评价指标四个方面建立企业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 供应链流程指标
对于供应链管理而言,只有相关协作方团结起来共同做出改善的努力,才能产生巨大的协作力量。而这种改善在流程上体现得更为突出。通过基于流程的绩效分析,可以高效地找到流程改进的关键点,并共同做出努力。
供应链的流程指标主要反映了供应商的流程响应能力,确定如何能够在合理的成本下,以高效的方式进行生产。因为产品、服务和市场的分布在业务流程上是分散采购、集中制造,还是集中采购、分散制造,都由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决定,而不同的市场层面也会使业务流程在设置上会有相当的差异。供应链绩效所关注的方面也是由于流程的差异而有所差异。该类指标主要包括:
(1)产销率指标。企业供应链产销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供应链各节点已销售出去的产品和已生产的产品数量的比值。该指标可反映供应链各节点在一定时期内的产销经营状况、供应链资源(包括人、财、物、信息等)有效利用程度、供应链库存水平。该指标值越接近1,说明供应链节点的资源利用程度和成品库存越小。
(2)产需率指标。产需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供应链各节点已生产的产品数(或提供的服务)与其下游节点(或用户)对该产品(或服务)的需求量的比值。具体分为供应链节点企业产需率和供应链核心企业产需率。
(3)产品出产(或服务)循环期指标。供应链产品出产(或服务)循环期是指供应链各节点产品出产(或服务)的出产节拍或出产间隔时间。该指标可反映各节点对其下游节点需求的响应程度。循环期越短,说明该节点对其下游节点的快速响应性越好。
(4)供应链总运营成本指标。供应链总运营成本包括供应链通讯成本、各物料、在制品、成品库存费用、各节点内外部运输总费用等,反映的是供应链的运营效率。
2. 供应链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供应链经济效益评价可采用传统关键性的财务评价指标。当供应链伙伴目标得以实现之后,供应链应该取得财务上的成功。经营目标的实现使得成本大为降低,提高了边际收益率;现金流得以更好的优化,获得更高的收益和资本回收率。以上几个方面绩效的提高保证财务上有长期收益,因此整个供应链的财务优化依旧是重中之重。本文将财务评价的基础建立在现金流的驱动上,把驱动现金流的行为和流程作为主要目标。
(1)供应链成本收益率。该指标由客户的利润除以在此期间使用的供应链的平均资产,它反映了使用其资产的增值性绩效的大小。
(2)现金周转率。这是一个联系供应链的整个流程的关键指标,评价供应链运作过程中现金在原材料、劳动力、在制品、完工产品直至现金的全过程。供应链系统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及产品流集成,协调合作伙伴之间的运作,可以达到更快的现金周转。
(3)供应链的库存天数。反映了资本在供应链运营中的库存形式的占用天数。它等于某个时期的物料、在制品、产品库存等形式占用的时间。
(4)客户销售增长以及利润。表现为主要客户在供应链产品上的年销售收入和利润率增长。这类指标反映了供应链下游在三个主要方面的绩效:客户的销售量按年增长的情况、对于特定客户服务所获的收益随着合作关系的增进而进一步提高的情况、接受服务的基数增加的情况。扩大销售量,增加新的客户都将是新的利润增长点。
3. 供应链运行能力指标
为实现整个供应链的改进,从供应链运作角度看,主要有如下几个指标:
(1)供应链有效提前期率。该指标反映了供应链在完成客户订单过程中有效的增值活动时间在运作总时间中的比率。其中包括两个指标:供应链响应时间和供应链增值活动总时间。
(2)供应链有效循环期率。供应链有效循环期率=供应链增值活动总时间/供应链响应时间。该指标体现了减少供应链内部运作的非增值时间和流程浪费的空间的大小。通常情况下,企业之间的传递空间和时间很大一部分为非增值活动所占用,很多资源被白白地浪费了。达到精益的供应链必须保证合作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以及合作机制的完备,以实现流畅的无缝连接,减少无谓的时间和空间的浪费。
(3)库存闲置率。库存闲置率即供应链中库存闲置的时间和库存移动时间的比率。其中,闲置时间包含以物料、在制品、产品库存等不同形式在供应链运作中的总停滞和缓冲时间。库存移动时间则是指库存在加工、运输、发运中的总时间。该指标表现了库存在整体运作中时间占用,提供了库存经营效率的提高空间。
(4)供应链生产时间柔性。该指标定义为由市场需求变动导致非计划产量增加一定比例后供应链内部重新组织、计划、生产的时间。
(5)供应链持有成本。供应链持有成本是对物流系统运作的有效性和成本集约性的考察。它包括了采购、库存、质量以及交货失误等方面的内容。供应链采购成本的评价包括订货、发运、进货质量控制的总和。供应链库存成本包括供应链过程中发生的原材料、在制品、完工产品库存成本以及滞销和在途库存成本等。供应链质量成本是指在运作过程中由于质量问题而导致的成本,包括产品残缺成本、维修成本和质量保证成本。
(6)供应链目标成本达到比率。该指标从单一产品和流程的角度分析其在质量、时间和柔性上的流程改进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成本。
4. 供应链创新与学习能力评价指标
供应链未来发展性直接关系到供应链的价值。供应链的改进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主要通过四个方面进行考核。
(1)专有技术拥有比例。该指标反映企业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核心产品。指标值越大,说明供应链整体技术水准高,核心竞争力强,其产品不能被竞争对手模仿。
(2)新产品(服务)收入比率指标。新产品(服务)收入比率是指企业(供应链)在一定时期内由于提供新型产品或服务所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该指标反映的是企业的产品(服务)研发能力和对新产品(服务)的综合营销能力,新产品(服务)收入比率指标值越大,说明企业(供应链)的新产品(服务)设计、开发能力越强,对新产品(服务)的综合营销能力也越强。
(3)员工建议增长率指标。员工建议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企业(供应链)员工向公司提交的合理化建议数量与上一评价期相比的增长率。该指标值与企业内民主管理意识、员工的参与意识成正比。从一定程度而言,员工建议增长率指标也是企业(供应链)管理活力强弱的具体体现之一。
(4)组织之间的共享数据占总数据量的比重。供应链的特点之一就是信息共享,这是维持供应链伙伴关系成功的关键。否则,供应链很难降低重复劳动、减少浪费和成本。
四、结论
本文利用供应链管理的思想,通过对企业供应链的绩效指标进行分析,提出以实现供应链整体绩效为核心,以均衡发展为导向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保证企业供应链总体方向的正确性,并保证过程控制的有效性,有助于实现基于评价的绩效管理。
摘要:本文从企业供应链分析入手,结合供应链管理中的绩效问题,分析企业供应链的关键绩效驱动要素,构建基于平衡记分卡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并给出企业的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旨在通过供应链的有效运转来创造和实现价值、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形成高绩效的供应链。
关键词: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何明珂.重新认识物流及其供应链[J].中国物资流通,2000,(3):18-20.
[2]陈仁保,崔强.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发展现状浅析[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5):61-64.
蔬菜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 第7篇
总而言之,国内外学者研究的成果多集中于对蔬菜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两个方面。但是,研究内容存在以下不足之处:一是研究多集中于蔬菜供应链物流方面,缺乏整体性的考虑;二是绩效评价原则有待完善, 应从宏观和微观结合角度出发;三是供应链绩效包括哪些内容未准确界定,评价指标较零乱。基于此,本文以蔬菜供应链为研究对象,构建蔬菜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并确定了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开展绩效评价。然后通过实证分析,评价了某蔬菜基地的供应链绩效状态。
1构建蔬菜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选取评价方法
1.1构建蔬菜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蔬菜供应链是一种特殊农产品供应链,它在严格的温度控制下管理着蔬菜的生产环节、采摘环节、加工环节、运输环节、贮藏环节、分销环节和零售环节的活动。同时,蔬菜供应链具有市场需求依赖性、复杂变动性、时效性强、保质性高等特性。基于此,本文从蔬菜供应链的物流水平、成本费用、服务质量三个方面来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了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法来选取绩效评价的指标(见图1)。供应链中的物流包括产品运输、搬运、储存、保管、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和物流信息处理等基本活动。在蔬菜供应链物流绩效评价中,本文选取存货周转率、物流准时率及物流准确率开展评价。资金流贯穿并影响着蔬菜供应链的全过程。本文选取库运输成本、储存成本、交易成本来进行评价。蔬菜供应链绩效评价离不开消费者的评价,而服务质量是衡量消费者对蔬菜供应链评价水平的重要指标。本文选取顾客满意度、产品新鲜度和质量合格率指标开展评价。
1.2选取蔬菜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
蔬菜供应链绩效评价作为供应链绩效评价不仅具有供应链绩效评价的一般共性,而且具有自身个性。在确定蔬菜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时,既要结合供应链绩效评价的一般理论,又要关注蔬菜供应链自身特点。目前国内外学者评价蔬菜供应链绩效时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BP神经网络、数据包络分析法等。本文则采取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而后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蔬菜供应链开展绩效评价。
1.2.1层次分析法[7,8]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 是指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和总排序,以作为目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 基本步骤如下:
1)建立梯阶结构模型:在深入分析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将有关的各个因素按照不同属性自上而下地分解成若干层次,同一层的诸因素从属于上一层的因素或对上层因素有影响,同时又支配下一层的因素或受到下层因素的作用。最上层为目标层,通常只有1个因素,最下层通常为方案或对象层,中间可以有一个或几个层次,通常为准则或指标层。
构造比较判断矩阵:从层次结构模型的第2层开始,对于从属于(或影响)上一层每个因素的同一层诸因素,用成对比较法和1~9比较尺度(见表1)构造比较判断矩阵,直到最下层。
2)计算在单准侧下的排序和一致性检验:对于每一个比较判断矩阵计算最大特征根及对应特征向量,利用一致性指标、随机一致性指标和一致性比率做一致性检验。
3)计算层次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计算最下层对目标的层次总排序,并根据公式做组合一致性检验, 若检验通过,则可按照组合权向量表示的结果进行决策,否则需要重新考虑模型或重新构造那些一致性比率较大的比较判断矩阵。
1.2.2模糊综合评价法[9,10]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标方法。该综合评价法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即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一个总体的评价。具体步骤见下:
1)确定因素集F={i},(i=1,2,……,n)和评语集E={j},(j=1,2,……,m)。
2)统计、确定单因素评价隶属度向量,并形成隶属度矩阵R:隶属度是指多个评价主体对某个评价对象在某一因素集作出的某一评价的可能性大小。
3)确定权重向量和评价集的数值化权重。
4)运用特定运算法则,计算综合评定向量S=R。
2实例分析
某蔬菜基地建立了专属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并开展采摘、包装、运输、销售等服务,蔬菜产品大部分供应到中小型的蔬菜生鲜超市。现对其蔬菜供应链进行绩效分析,运用本文所构建绩效评价体系对该基地进行数据分析,具体步骤:
1)确定权重。根据判断矩阵1~9标度定义对所构造绩效评价模型的各个指标建立比较判断矩阵, 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最终确定层次总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可得表2。
2)开展评价。在本例中确定评语集E={好,较好,一般,差},再确定本例中的因素集F = {A1,A2, A3,B1,B2,B3,C1,C2,C3}。
利用专家评价法统计、确定单因素评价隶属度向量,并形成隶属度矩阵:
根据层次分析法确定的权重与上步确定的隶属度矩阵相 乘,即S=WR,可得S运行结果=(0.196, 0.585,0.208,0.010),S运行成本= (0.065,0.212, 0.438,0.071),
按照模糊 数学的最 大隶属度 原则并结 合S综合评定向量,可得对该蔬 菜供应链 绩效评价 结果为: 10.7%的人评价为“好”,32.1%的人评价为“较好”, 37.8%的人评价为“一般”,5.5% 的人评价为“差”。 所以从整体上看此蔬菜供应链绩效水平为一般,并且这与实际情况相符。
3总结
本文通过构建蔬菜供应链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了某蔬菜基地的供应链绩效水平,得到了该蔬菜供应链绩效处于一般水 平。这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说明本文指标体系具有实用价值。但是,本文还有不足之处。在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处理数据时,仍存在主观性,这在一定程度影响结果。所以,如何找到减少主观因素的评价方法将是研究的新方向。
摘要:从绩效角度出发,构建了以供应链的物流水平、成本费用、服务质量三个维度的蔬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了运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的绩效评价方法。通过实证分析某蔬菜基地,绩效评价结果表明了该蔬菜供应链绩效处于一般水平,这与实际情况相符,证明了此模型和方法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模型研究 第8篇
企业是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主体,为有效测评和引导企业的管理行为,在其实施过程中,必须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绩效进行及时全面的评价。但是,目前对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研究仅限于比较狭窄的范围,并没有进行全面、广泛深入研究。本文借鉴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和环境保护指标,从新视角更全面完整地构建了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绿色供应链指标体系的评价模型,该模型比较客观、准确的度量了绿色供应链的整体绩效,旨在为企业提高绿色供应链管理水平提供一个引导性的框架。最后,论文通过实例验证了该评估模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1 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1 绿色供应链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绿色供应链是对传统供应链的扩展,绿色供应链中流动的物流不仅是普通的原材料、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更是一种“绿色物流”;绿色供应链信息流中,大量流动的是有关绿色制造的“绿色”信息;在管理内容上,绿色供应链改变传统的开环结构,增加了回收商的角色,形成物流“闭环”。也就是说,影响绿色供应链绩效不仅有传统供应链的因素,其核心是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绿色度,体现于环境绩效,这使得绿色供应链整体绩效更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1)绿色性覆盖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因此企业进行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时,必须保证原材料供应、生产制造、销售及服务、废弃物回收等整个生命周期的绿色性。2)绿色供应链更加突出了信息的价值。利用现代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可以直接调整产品的品种结构、生产进度、减少产品销售的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减少信息的不对称度,还将有助于快速建立和重组绿色供应链。3)对业务流程的实时评价是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追求。传统供应链绩效评价侧重事后评价,不能对供应链的业务流程实时评价分析,导致供应链上的企业不能及时地发现经营偏差,采取有效补救措施。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必须克服这一局限,切实起到实时决策。4)绿色供应链管理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最大化。绿色供应链管理一直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环境污染、最大限度地节省并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消耗为目标。
1.2 评价指标的确定
基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影响因素的分析,参考供应链绩效指标和环保指标,结合实际,笔者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经济效益指标、运营绩效指标和环保绩效指标三个一级指标,并从上述三个方面选出22个评价指标,构建了三级结构的评价指标体系。目标层为绿色供应链评价指标,一级指标为经济效益指标、运营绩效指标,环保绩效指标,其中一级指标经济效益包含的二级指标为:采购绿色材料的成本,能源消耗成本,废物处理成本,废物排放成本,回收再生成本;运营绩效包含的二级指标为:顾客满意度,交货柔性,库存,设备时间利用率,市场占有率,市场增长率,净资产利用率,社会责任;环境绩效包含的二级指标为:原材料及能源利用率,清洁生产,消费者对产品的绿色认同度,产品回收率,产品回收收益率,包装或容器回收率,废水排放率,废气排放率,固体废物排放率。
2 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的构建
2.1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计算过程
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大部分指标难以定量化或量化成本比较高,只能借助模糊定性的语言描述。单纯的层次分析法很难对定性指标进行正确描述,而模糊综合评价法中的隶属函数与隶属度正是针对定性因素,以精确的数学语言描述定性或不确定因素的方法,因此,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可采用模糊层次评价方法。其计算步骤如下:
1)建立绿色供应链绩效评级指标体系。设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集合U={U1,U2,U3},设一级指标Ui(i=1,2,3,4各有Cj个二级指标,其中Uij表示Ui的第j个二级指标.
2)建立模糊综合评价集。建立评价集V={V1,V2,V3,V4,V5},设在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中选用{优、良、中、差、劣}这五个等级并数量化为{100、80、60、40、20}。
3)确定权重。本绩效评价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指标权重,每一层次上按照其上一层的某个因素对该层因素两两比较确定判断矩阵,然后运用特定的数学方法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及对应的正交特征向量,得出该层因素对于该准则的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检验通过后,最后计算因素对于总体目标的组合权重,从而得到不同因素权重的优劣权值。
4)找出评判矩阵。评判矩阵是对评价项目集内诸评价因素评价的一种模糊映射,也即各因素对应评语集中各项的可能得分。A单因素模糊评判。设评判对象按因素集中第K个元素Uk进行评价,对评价集中第J个元素Sj的隶属度为Rij,由各单因素评判集组成的矩阵即为由因素集Ui到评价集S的模糊关系矩阵Ri。评价因素集Uk的评价矩阵为Rk,与权重系数向量Wk相乘作模糊变换,则得到:模糊评价矩阵:Bk=WkRk。B多因素综合评判。将每个单因素的模糊评价结果Bij综合在一起,构成高一级的综合评价矩阵Ri,采用相同的方法将Ri与权重系数矩阵Wi相乘,求出第i个评价因素集的综合评价结果Bi,由Bi构成更高一级的矩阵R,最后求得综合评价矩阵B。
5)最后计算综合评分。综合评分S=BYT式中S为绩效的综合评分值,B为最终综合评价矩阵,Y为评价等级分的行向量,YT为Y的转置矩阵。S值得大小反映了绿色供应链的综合绩效。
2.2 应用示例
笔者以X公司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为背景,给出了算法示例,作为上述评价模型的应用。为了获得指标体系的指标权重,通过调查问卷形式采用专家打分的方法,获得判断矩阵,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确定指标权重,最后综合给出评估结果。现给出各指标在评价中所占的权重,W=(0.32,0.3,0.38)(数据表示三个一级指标在评价中所占的权重,相加为1)。W1=(0.25,0.2,0.25,0.2,0.1)表示一级指标经济效益指标中五个二级指标所占的权重。给出另两个一级指标运营绩效指标,环保绩效指标的各个二级指标的权重:W2=(0.12,0.1,0.15,0.11,0.15,0.1,0.12,0.15),
W3=(0.1,0.09,0.13,0.11,0.1,0.17,0.11,0.07)给出各指标对评语集V的隶属度,如表1-表3所示。
同理可得B2,B3;B1,B2,B3构成了一个三级指标的评价矩阵R=(B1,B2,B3)T
由此可得出总评价矩阵:
X公司绿色供应链绩效水平为:
此计算出的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值反映的是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后的运营情况,结合给定的评价等级分,认为:(1)如果S>70,表明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能够提高供应链的绩效。(2)如果S<70,表明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没有供应链的绩效,应该具体分析哪些方面得分低,需要从哪些方面完善改进。上面的计算结果S=71.6,表明X公司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能够提高供应链的绩效,但是效果还不是很明显,需做进一步改善。
3 结论
企业在实施绿色供应链的过程中,只有得到及时有效的绩效评价结果,才能对下一步的管理工作做出准确决策。因此绿色供应链的绩效评价,是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可了解整个绿色供应链运行的情况及存在的不足,为实施相关流程的改进提供依据。绿色供应链管理中涉及许多模糊因素,因此其绩效评价过程也是相当复杂的。笔者将定量与定性方法相结合,研究了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方法,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了模糊综合评价的模型,最后实例验证了该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参考文献
[1]卫保璐,戴锋,王超.基于ANP的绿色供应链管理评价探讨[J].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10(4):488-492.
[2]刘彬,朱庆华.绿色采购实践研究述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150-155.
[3]谢红燕.基于ANP的绿色供应链管理评价探讨[J].北方经贸,2010(1):29-30.
[4]董雅丽,薛磊.基于ANP理论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模型和算法[J].软科学,2008(11):56-63.
[5]张倩.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绿色供应链的绩效评价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9.
供应链管理之供应商绩效评价 第9篇
一、对采购物料进行分类是战略采购中的重要工作
(一) 根据采购商品在行业里面不同的竞争情况, 按照物料对业务影响重要性进行分类, 主要分为瓶颈、常规、杠杆、关键四类。
一是瓶颈类 (Bottleneck) 。通常该类物料其成本价值较低、财务重要性相对也较低、采购风险较高、使用量也不太大, 但在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 由于该种物料生产技术要求较高或利润不高等原因, 整个市场上基本处于几家供应商垄断状态。二是常规类 (Routine) 。该物料的成本价值低, 财务重要性也较低, 在市场上容易获得, 采购风险低;一旦采购中断对公司的威胁也不大。一般这样的物料可选择的供应商数量也很多。三是杠杆类 (Leverage) 。该类物料的采购成本价值较高、使用量较大, 需要支出较多资金。这类物料属于成熟产品, 可供货供应商较多, 市场竞争较充分, 采购风险较低。四是关键类 (Critical) 。通常这类物料行业的供应资源比较少, 可供选择的供应商资源有限, 采购风险非常高。市场上能满足企业要求的供应商数量不多。
(二) 考虑物料在企业采购中物料战略重要性再按评估领域设定加权值进行分类。
一是战略类 (Strategy) 。该类物料对企业的影响至关重要, 能帮助企业在行业获得竞争优势, 给企业带来重要盈利机会。这类物料采购金额大, 采购量也大。企业应与该类供应商应签订中长期合同, 建立伙伴关系。二是常规类 (Routine) 。通常企业与该类供应商维系一般交易关系即可, 一般属于短期合作, 故应在供应商评估指标设计中考虑供应商的可靠性。对一般物料供应商, 只需与其维持一般交易关系即可, 应通过经济定货批量实现采购成本的最优化。三是杠杆类 (Leverage) 。对于杠杆类供应商鉴于双方未来的持续交易关系, 应该在指标选择中考虑到供应商自身经营状况和技术能力。与杠杆类供应商主要基于持续交易关系为主的竞争合作关系。四是灵活类 (Agile) 。企业在现实中对此类物料的供应商寻找不易, 即使供应商对工艺、技术等方面不达要求, 也要协助其改进。在生产管理中应尽量考虑减少或替代对该类物料的使用。
二、供应商主要评价因素分析
(一) 供应商内部管理 (Management) , 该项指标占比10%。
主要包括财务稳定性、银行信用等级、成本管理情况、一般内部管理情况、环境安全评价、伦理经营几项。信用评价等级项, 该项指标占比4%, 主要采用银行或其它信用评价机构的评价资料和信用等级评价为依据。环境安全评价项, 该项指标占比3%, 主要考察供应商是否以合法方式在指定场所保管或管理危险品、污染物等。该项属于定性评价。伦理经营项, 该项指标占比3%, 主要考察供应商伦理经营方针 (是否达成契约?是否参与伦理进行教育等) 的参与度评价。
(二) 技术水平 (Technology) , 该项指标占比25%。
包括技术持有水平、技术发展的可能性。技术能力评价, 是否能够根据企业自身的技术水平, 制定企业发展的技术路线图, 在行业竞争中保持自身技术领先性。该项指标占比7%。R&D投资比重, 研发投资占年度销售额的比率: (研发投资额/年销售额*100%) 。该项指标占比6%。生产效率管理, 生产目标性设定、日常生产表现分析等企业生产效率性管理程序水平, 该项为定性评价, 该项指标占比6%。R&D人力比率, 该项为企业研发人员数量占总员工数量的比率, 为定量评价指标, 该项指标占比6%。
(三) 质量控制 (Quality) , 该项指标占比30%。
主要从质量管理体系、各质量控制环节实现质量达标的水平。供应商内部质量检测, 是指供应商在整个生产控制环节中产生的不良产品占同一时间段的总产量的比率, 该项指标占比8%。现场不良率, 供应商所供产品在产品交付验收过程中产生的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数量占同一时间段的总供货量的比率, 该项指标占比7%。市场不良反馈率, 最终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因为部件的质量问题, 导致的最终用户的不良反馈的数量。该项指标占比7%。质量管理体系, 该项评价指标是指供应商是否通过ISO9000、ISO14000以及ROSH等体系要求。该项指标占比8%。
(四) 成本降低 (Cost) , 该项指标占比20%。
主要包括成本降低程度、成本降低金额、成本管理体系。成本管理体系, 供应商有无成本削减制度以及根据成本削减的成果进行分析管理的体系控制。该项指标占比6%。成本降价率, 该项指标通常为相对于年初的采购价格, 统计供应商年度价格降低, 根据年度采购数量的降价金额占年度总采购金额的比率。该项指标占比7%。成本降价额, 相对于年初的采购价格, 统计供应商年度价格并累计采购数量所得金额。该项指标占比7%。
(五) 交付能力 (Delivery) , 该项指标占比5%。
主要评价供应商是否建立交付管理体系、以及交货能力。交货遵守率, 日常交付是否能够根据采购方的要求及时的保证产品的交付, 交货管理体系, 是否制定与交货相关的管理程序, 对交货及时率有有效的控制, 该项指标占比3%。
(六) 合作水平 (Collaboration) , 该项指标占比10%。
主要评价供应商的一般应对能力、开发, 采购, 质量协助程度。应对开发的能力, 对新产品研发的参与程度以及与采购方的研发团队的配合交互能力, 该项指标占比3%。应对采购的能力, 对于付款、交货、市场信息搜集等采购人员提出的信息交互, 沟通协作情况, 该项指标占比4%。应对质量的能力, 对于产生的质量问题的反应速度, 质量问题分析以及处理已经产生的质量问题的能力和对于避免产生质量问题的表现, 该项指标占比4%。
三、供应商评价的原则
供应链绩效评价综述 第10篇
【关键词】TOC理论;供应链;绩效评价
一、引言
建筑企业供应链以总承包商为核心,从业主核心利益出发,通过对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控制,从中标开始到施工、竣工验收以及售后服务,将分包商、材料供应商、工程设备供应商、业主等连成一个整体的网链结构模式。我们可以把建筑业供应链分为施工建造子系统、移交服务产系统及物资供应子系统三个核心子系统,以促进建筑企业供应链绩效评价更深入、更加切合实际,从而更好的满足建筑企业供应链服务的需要,本文以TOC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建筑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以满足建筑行业绩效评价的需求。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是总承包模式下的建筑供应链,即从中标开始到施工验收为止,一个包含承包商、供应商和业主等的网状结构模式,不包括销售等环节。由于行业特点等原因,建筑业绩效管理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比如评价指标单一,主要关注成本、工期等,这样的指标体系不能准确地科学地评价供应链绩效,也不能产生好的导向作用。
二、TOC理论
TOC理论即约束约束理论在美国企业界得到很多应用,在20世纪90年代逐渐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美国生产及库存管理协会(American Product and Inventory Control Society,APICS)非常关注TOC,称其为“约束管理(Constraint Management)”,并专门成立了约束管理研究小组。TOC是一套管理理念与管理工具的结合,是通过逐个识别和消除这些约束,使得企业的改进方向和改进策略明确化,从而达到帮助企业更有效地实现其目标的目的。TOC(Theory of Constraints)理论是一套成熟的管理理念和思维工具,其理论核心层包括ToC关于企业的目标、衡量标准、“约束”概念、管理原则等,有效产出/运营费用/库存是其特有的绩效指标。约束理论把供应链看成一个整体,整体收益才是真正的收益,并且每个系统在发展中都存在的制约因素,称为 “约束(也称瓶颈)”,利用绩效指标和思维过程等工具,逐个识别和消除这些“约束”,可以提升系统的性能,使得未来的改进方向与改进策略明确化,更容易达到目标。本文尝试将TOC 的理念和工具,研究建筑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三、基于TOC的建筑供应链评价体系的设计
一个好的评价体系,不仅能让管理者及时掌握供应链的运营情况,发现运营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能产生好的导向作用,将供应链上的成员的利益协调起来,发挥供应链的最大效益。在已有的理论和研究基础上,运用TOC理论构建一个符合建筑业的绩效评价体系,达到以下目的:(1)通过TOC理论的系统思想,提高协同运营效果;(2)掌握供应链的运行情况,发现瓶颈,找到改善的方向;(3)通过采用约束理论的绩效思想,将对供应商和零售商的考核标准统一起来,掌握不同节点企业的地位,和其对供应链整体收益的贡献。因此,本文在构建体系时,初步确定有效产出和优势因子两个供应链整体的、战略层级的目标,然后把两个指标分解成成员企业的绩效指标,另外,设置瓶颈和缓冲两个绩效指标来完整地监控供应链的运行情况。
1.供应链整体的绩效指标。本文把相关指标分为财务类和非财务类,财务类的指标是基于TOC理论的”有效产出”绩效指标,有如市场占有率/现金流/投资回报率等;非财务类指标,有如服务、创新、质量等非财务类指标也可称为“供应链竞争因子”,优势因子的指标,体现了供应链多大程度的得到市场的认可,比对手做得更出色,这些因子是供应链实现其目标的重要支撑。TOC理论认同系统理论的观点,企业要关注有效产出而非单独地关注成本,这体现了供应链总成本管理的思想。为了体现TOC理论的持续改进思想,将整体战略目标划分为当前和未来两个,以激励供应链不断改善业绩,这样的设置的指标,具有简单、平衡和动态的特点。由于建筑项目的地域性,供应链是根据项目的地理位置构建的,随着项目的完成,供应链也随之解体,因此,供应链成员能否快速地建立供应链的意识,很好地协作,是建筑供应链解放生产力的一个重要举措。为了引导成员积极协作,取缔零和博弈的思维,应设立一组”协作促进”指标,包括服务满意度/质量满意度等指标.
2.供应链成员的绩效指标。前面设置了供应链整体的绩效指标,考核整体绩效,而在供应链内部,也要分清不同的成员的具体绩效,给供应链绩效管理提供事实依据。因此,设计“成员绩效指标”,是为了简化描述,架构中只考虑了供应商和服务提供商等供应链成员的绩效评价。在此指标中,成员可以用
IDD/TDD等指标相互评价。基于TOC理论的动态考核、持续改进的思想,本文设计“瓶颈指标”衡量供应链及其成员内部的瓶颈,这个指标不是固定的,随着供应链的运行状况而变化,瓶颈是可以转移的,不同的瓶頸有不同的具体评价指标。比如,当物流是瓶颈,那么指标可以选用物流成本—单位货币—天,有效交货—单位货币—天、产品运输无损害率等。当我们松绑了已经锁定的瓶颈,遇到了新的瓶颈,那就要设置对应的指标来考核与监控新的瓶颈。
3.评价体系的模型。结合供应链整体的绩效指标和供应链成员的绩效指标,我们可以构建基于TOC的建筑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模型。
下面给出主要的具体指标的确定:(1)供应链链整体的绩
效指标的确定,一是有效产出:有效产出(T)是指整个供应链通过销售得到的货币,该定义排除了内部转移价格。有效产出的主要组成部分:整个供应链的收入,减去产生的纯变动成本。反映供应链收益状况的主要净利润(NP),产出品(P),投资回报(ROI),以及现金流(CF),可以直接由T决定。二是竞争因子和协作促进指标:这里,财务类比率或非财务类的比率计算,一般以供应链成员相应指标占供应链整体相关数字的比值进行计算。“满意度”指标,由核心企业对其它成员企业的考核,相关数据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消费者数据分析等获得。(2)供应链成员的绩效指标。一是成员绩效指标:个体成员可以用来衡量全局计划的执行情况的指标有三个:有效产出—单位货币—天(TDD),库存—单位货币—天(IDD),以及本地运营费用(LOE)。二是瓶颈指标:针对建筑行业的特点,设定了缺货率/退货率/质量事故率/工程变更率等指标。这类的指标是变动的,当供应链组织改善了管理,克服了当下的瓶颈,就会产生其它新的瓶颈。
参 考 文 献
[1]袁文曦.论建筑仓业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国国际纵横.
2009(11)
[2]李洁.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研究——基于TOC和灰色关联分析法视角[J].学术论坛.2010(3)
[3]阳东.基于TOC的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D]华东科技大学.2011
供应链中信息共享绩效评价指标研究 第11篇
许多专家学者对供应链中信息如何共享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如供应链成员企业信息共享的激励研究、信息共享的机制研究及信息共享的技术实现等等。而对信息共享进行正确地评价又是实现组建高效供应链的关键, 同时对提升整条供应链的竞争实力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专家学者对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的研究比较多, 但对供应链中信息共享的绩效如何评价及评价指标研究比较少, 本文在分析了供应链中信息共享评价指标设定的思路的基础上, 构建了供应链中信息共享的绩效评价体系。
1 设定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思路
信息共享是供应链管理中重要的因素, 信息共享需要许多方面的建设和合作, 实现信息共享不但需要企业内部建立信息共享的技术条件, 而且需要企业之间有良好的合作和协调机制, 并最终通过供应链的整体绩效反映出来。所以本体系的构建的主要思路是从三个方面来进行, 分别是运作层、机制层、结果层。运作层侧重对信息共享基本条件评价, 是一种基本要求;机制层侧重对信息共享当前运作状况与能力进行评价, 是一种事中控制;结果层侧重对供应链已经发生的事情进行评价, 是一种事后反馈。
1.1 运作层
供应链的协调运行建立在各个节点企业高质量的信息传递与共享的基础之上, 因此, 有效的信息共享首先是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上的。主要的信息技术包括条形码技术、EDI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等等。
供应链各阶段产生的信息非常多, 有来自企业内部的信息也有来自企业外部的信息;既有现实数据, 也有非现实数据;既有静态数据, 也有动态数据。那么什么信息共享而什么信息不需要共享呢?共享信息的不同内容和不同程度对供应链绩效会有不同的作用, 根据Seidamann和Sundararajan的研究, 从信息共享对供应链的收益的程度把供应链中的信息共享分为四个不同的层次, 即订单信息、运营信息、战略信息、和战略与竞争信息。
在竞争、合作、动态的市场环境中, 企业需要来自供应链中各个节点的实时、准确的信息, 以快速做出决策。这部分包括信息共享的广度、信息共享的深度、信息传递的速度、信息更新的及时性、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网络性能水平等指标。
1.2 机制层
供应链的节点企业之间会以动态联盟的形式形成一种彼此合作的伙伴关系, 但成员企业间也存在竞争。由于供应链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利益分配不均、信息共享成本和企业经营安全等问题, 信息共享的效果会大大影响。所以必须要建立一个相应的机制来规范供应链企业在信息共享中的行为, 使得各个企业都有自觉的履行合同中规定的义务, 促进成员企业间的信息共享。
根据信息共享效益最大化原则, 主要有以下的机制:
(1) 激励机制。一般情况而言, 供应链中的成员不会轻易向其他企业提供自己的商业信息。另一方面, 合作企业担心自己的信息包括商业机密的共享使其自身处于不利地位。为减少供应链中信息共享障碍, 建立多阶段的、长期的供应链信息共享激励机制将会成为必然。
(2) 协调机制。供应链节点企业在执行信息共享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在制定委托代理决策时所预想不到的实际问题, 包括信任危机、紧急例外情况等。供应链上的合作企业之间必须在一定协商机制的指导下, 通过协商解决好信息共享带来的利益冲突和利润分配等问题。
(3) 约束机制。约束机制就是与合作者签订信息共享契约时, 要明确信息共享的层次和范围, 包括对泄露共享信息的处罚及其他约束机制。
(4) 信任机制。由于供应链中节点企业追求的自身利益最大化, 严重影响了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建立良好的信任机制可以促进企业合作, 改善供应链中企业之间的关系, 促进企业间信息共享的程度, 减少交易费用, 信息共享反过来又可以促进相互问的信任, 取得良性循环。
1.3 结果层
信息共享的目的是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 是以整个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作为我们追求的目标, 所以在构建评价体系时不但要对信息共享产生的直接绩效进行评价, 更要注重从信息共享对整个供应链的间接影响进行评价。下面从效率、成本、竞争力等方面进行系统构建。
1.3.1 效率
信息共享促进了信息在供应链上有效传递, 缩短了整个供应链上信息传递的时间, 提高了供应链的绩效, 主要的指标包括:市场响应时间、产品交货延迟率、提前期、库存周转率等。
1.3.2 成本
在供应链中可以运用EDI或者Intemet等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共享, 以实现销售、配送、生产、采购等信息的共享和交换, 从而降底整个供应链成本。主要包括:库存成本、缺货成本、运输成本等。
1.3.3 竞争力
供应链中信息共享不仅给链上各企业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 而且还带来了难以用货币衡量的间接经济效益。如给供应链上企业的决策者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改善了企业的形象;提高了服务质量;增强了顾客的忠诚度;激发了员工的创造性。这些都无法直接在公司财务上体现出来, 但它却潜在地增强了供应链上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以上的分析, 现构建供应链中信息共享绩效体系, 如图1所示。
3 结语
供应链节点企业间信息的充分共享是保证供应链运作效率的重要前提。本文所建立的绩效指标体系从运作层、机制层、结果层3个大的方面构建了供应链的信息共享指标, 对供应链的信息共享进行评价可以帮助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找出信息共享过程中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改进, 从而进一步改善供应链的运作绩效, 这也是本文的实际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万莜宁, 孙新宇, 孙林岩.供应链中的信息共享与合作[J].工业工程与管理, 2003, (1) :30~33.
[2]廖成林, 吴轩洪.供应链管理中信息共享的激励措施[J].中国流通经济, 2004, (2) :19~20.
[3]徐贤浩, 马士华, 陈荣秋.供应链关键绩效评价指标及优化[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 2000, 28, (3) :30~32.
供应链绩效评价综述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