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哥伦比亚大学的这些校友不服不行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哥伦比亚大学的这些校友不服不行(精选3篇)

哥伦比亚大学的这些校友不服不行 第1篇

校友

要是说哥伦比亚大学拥有超强的校友天团那可一点都不夸张。到目前为止一共有96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哥大学习或者工作过。哥大还走出过3位美国总统,10位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26位国家元首,123位普利茨奖获得者以及无数政坛精英。

哥伦比亚大学也走出了许多知名的中国校友,比如胡适、闻一多、徐志摩、陶行知、李开复、杨澜等。

上一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先是在加利福利亚的洛杉矶西方学院读了两年的大学,后来进行美国大学转学到哥伦比亚大学主修政治学及国际关系。在哥伦比亚大学求学期间,奥巴马参加了黑人学生组织以及反种族隔离的运动,为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基础。

被誉为华尔街第一女高管的萨莉·克劳切克于1992年从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毕业。克劳切克在华尔街的名声可不小,她曾担任过花旗集团财富管理部门首席执行官,美国银行全球财富和投资管理主席。她现在是全球专业女性资产管理公司Ellevate的主席。

院校概况

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学术研究中心之一

既想接受一流教育又想在全世界最棒的城市中体验生活,哥大是最佳选择。

申请哥大的学生人数在过去10年中翻了一番,据立思辰留学360了解,最主要的原因只有一个:在所有常青藤盟校的校址中,曼哈顿完胜!哥大放任自己的学生在大苹果城中体验生活,但是,在他们承受不了生活压力时,它又会给他们提供避风塘。“One nice feature of the dorms is the view of the downtown skyline or the Hudson River.”

哥伦比亚大学的这些校友不服不行 第2篇

礼仪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大学生知晓礼仪规则, 更重要的是能够让礼仪规则在他们的行为中得以实施。所以, 礼仪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应该是有效改善受教育者对礼仪知而不行的现状。

一、大学生对礼仪知而不行原因的调查结果

笔者在开设过礼仪课程的班级中展开调查, 调查人数为1 8 7人。调查结果显示, 约87%同学表示自己确实知而不行, 仅有13%的同学表示自己在一定程度上知而后行。此次调查的重点是对礼仪知而不行的主体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采取的是开放式的问题, 要求被调查者自行分析。通过汇总, 调查结果按出现频率由高到低排列如下:

1. 固有的习惯约束

2. 周围的环境和社会风气的影响

3. 片面的礼仪知识限制

4. 以善小而不为, 以恶小而为之

5. 对礼仪的认识和态度

二、大学生对礼仪知而不行的原因归类及分析

针对以上的调查结果, 笔者又进行了个别访谈, 并且在调查和访谈两方面结果的基础上, 对于大学生知而不行礼仪行为的原因加以整合和归类。主要有以下三类:

1. 因为畏惧而不敢行

这一类大学生对礼仪的态度是较正确的, 表示认可的, 并且有较强的实施礼仪行为的想法。但是由于不够自信, 或者立场不够坚定而不敢实施相应的礼仪行为。这类大学生主要有两“畏”:

(1) “畏”出错

由于礼仪规则细小而繁多, 且有些规则大同而小异, 在记忆时极易遗漏或混淆。这样, 有些缺乏自信的同学由于认为自己对礼仪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够全面, 害怕用时出错, 所以干脆不用, 以免出错闹笑话。

(2) “畏”出位

由于周围的环境和所处社会的风气影响, 即使很想实施正确的礼仪行为, 但是唯恐遭人冷眼、被人讥讽, 故而采取随大流的做法。明知自己的行为不对, 却因害怕出位, 但求合群, 所以知而不行, 以免出位遭冷落。

2. 因为惰性不愿行

这一类大学生由于本身素养的问题, 且又对礼仪的态度不够端正, 因而虽不时有实施礼仪行为的想法, 但这种想法不够强烈。因而, 很容易屈从惰性而不愿行。这类大学生主要有两“嫌”:

(1) “嫌”麻烦

由于礼仪规则大多对人的行为略有约束, 以确保对社会和人际关系的美化, 故而在实施时必然不能随心所欲。加之当前的大学生, 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礼仪教育的缺乏, 已经形成了一些不好的、自私的习惯。因此, 虽然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不甚正确, 但是嫌麻烦而不实施礼仪行为。

(2) “嫌”琐碎

由于部分礼仪规则着眼于细节, 显得比较细微, 而相应的礼仪行为也是体现在一些极小的事情上, 所以有些大学生认为做大事者不应拘小节。由于嫌这些礼仪规则很琐碎, 所以, 明知是善行却因小而不为, 明知是恶行却因小而为之。

3. 因为偏见而不屑行

这一类大学生对礼仪的态度是排斥的、不认可的。由于偏见和误解, 他们对礼仪的认识和看法极端错误, 不仅自己不实施相应礼仪行为, 而且还时常耻笑身边的实施礼仪行为或想实施礼仪行为的人。这类大学生对礼仪主要有两“耻”:

(1) “耻”做作

这部分人比较偏激的认为礼仪是教人如何刻意与做作的学科。他们只看到礼仪对美好行为举止的外形的模仿, 看不到礼仪的实质是内在敬意的表达。

(2) “耻”老土

这部分人追求错误的“时尚”, 认为礼仪是老土的条条框框, 倘若实施一定会妨碍他们追求自由与时尚。他们崇尚不加以节制的所谓自由, 以粗俗为美、以怪异为美、以世人不认可为美。因而更不会去实施推崇真正的美的礼仪。

三、大学生对礼仪知而不行的对策探讨

如上所述, 大学生对礼仪知而不行归根结底是一个原因, 就是并非真知, 而是知得不够彻底、不够全面、不够正确。因此,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素养, 改善大学生礼仪行为现状, 就得针对以上三种类型的心理特征, 有的放矢地进行礼仪教育教学活动和教学改革。

1. 注重发现教学, 使之树立自信, 增强决心

对于因为畏惧而不敢行的大学生, 关键是要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并且要增强他们实施礼仪行为的决心。要树立信心、增强决心, 就得了解造成他们不自信、不坚决的根本点。

由于对礼仪规则掌握不够透彻而不敢实施礼仪行为的同学, 主要是由礼仪知识体系的特殊性造成的。礼仪规则大多是源于生活且广泛用于生活, 所以, 在大学开设礼仪类课程之前, 部分学生可能就在生活中接触和实施过一些礼仪规则。一方面来看, 这为大学期间系统礼仪知识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从另一方面来看, 这也可能对礼仪学习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 由于各地民俗的差异, 造成大学生以前所采用的行为规则与礼仪课程中介绍的规则有些出入, 又或者学生会因为自己知道一些礼仪规则而放松学习等等。这些负面因素, 都对整个礼仪知识体系的构建有些不利影响。再加上礼仪规则细小而繁多, 难于梳理和构建体系。这些都会让学生在需要实施礼仪行为时, 由于对礼仪规则无法清除记忆和辨析, 干脆放弃符合礼仪的做法。

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不敢实施礼仪行为的同学, 主要是因为个性问题。因为生性害羞、内向, 希望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 害怕出位, 所以明知是正确的也不敢去做。

要解决以上问题, 就得引导学生构建清晰而完整的礼仪知识体系, 给他们制造机会体验实施礼仪行为的快乐, 增强信念与决心。这样, 教师就不能单方面去灌输知识, 让学生被动接受, 死记硬背。而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多运用发现法来组织教学。发现法为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倡导。他认为:发现, 并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 而应指人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从教学的角度看, 如果教师只作引导, 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学习, 去概括出原理或法则, 他们就会因自己发现所感到愉快和成就欲的满足而使学习具有强大的动力, 所得知识也会深刻而不易遗忘。

(1) 发现规则, 自行整合

在礼仪教学中, 对于礼仪规则较多或者较易混淆的章节, 可以多用发现法来教学。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些规则, 这样所学的的知识会记忆得比较深刻。在采用发现法教学时, 还可以结合礼仪的课程特色, 运用多媒体, 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如在讲授男士穿西装的礼仪时, 可以多搜集一些大学生喜爱的影视明星穿西装的图片, 将正例和反例 (即穿的是否符合规则) 加以对比,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找出规律。还可以添加一些时尚的元素, 如对“大家来找茬”游戏的模仿:自己制作两张教学照片, 其中一张的男主角按照规则穿好西装, 而另一张与第一张照片几乎一模一样, 只是在穿西装时容易犯错的几处细节上略有不同, 让学生在找茬的过程中发现规则, 并将这些规则自行整合。

(2) 发现问题, 及时修正

有时候, 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 学生往往以为自己彻底懂得并且能够熟练运用礼仪规则了。但等到去实践时, 才发现还有许多的疑问和不足。结果会因害怕出错或者是已经出错就不敢再实施了。因此, 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多实训, 才能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 加以修正, 此后在实际生活中, 由于已有了清楚的认识、及时的训练和正确的指导, 学生就可以彻底克服自己的畏惧情绪, 自如地运用礼仪规则了。

(3) 发现乐趣, 坚定信念

发现, 不仅仅指发现课程知识, 还应该指发现运用课程知识的方法和乐趣。因为个性原因而选择随波逐流的大学生, 教师应该多组织他们多参与课内外礼仪活动, 并给以适当的鼓励和赞扬, 让他们在活动中发现乐趣, 体会到彻底实施礼仪行为, 虽然可能会给他带来一些冷嘲热讽, 但是更多的是欣赏和羡慕。以此来坚定他们“从我做起, 改变社会”的信念。

2. 多用案例教学, 使之端正思想, 分清利弊

那些因为惰性而不愿实施礼仪行为的学生, 并非抵触礼仪, 只是容易顺从习惯、忽视细节。想要让他们对礼仪知而行之, 就得让他们正视习惯的弊端, 意识到细节决定成败。这就得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又称苏格拉底式教学法, 是英美法系国家如美国和加拿大等国法学院最主要的教学方法。它是运用案例剖析其中蕴涵的各种理论知识, 由教师使用案例, 以团体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等多种方式增进学习成员之间的交流、学习者的主动思考, 并给予学习者真实情景学习的一种具有极强实践性的教学方法。

通过精选案例, 可以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出:一个无礼的行为所带来的麻烦远胜于实施有礼行为的麻烦感, 往往人们塑造良好形象需要面面俱到, 但破坏它的却仅仅是一个小细节。另外, 为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还可以布置相关题目, 要求学生自演案例, 通过角色扮演和对要点进行艺术真实的放大, 可以让学生在扮演和观看的快乐中轻松地体验生活、获得知识、端正思想。

3. 展开讨论教学, 使之分清美丑, 辨明是非

那些因为偏见而不屑实施礼仪行为的大学生, 他们思维多有些偏激, 容易走极端。想要他们实施礼仪行为, 成为礼仪的实践者和支持者, 就先要让他们认同礼仪。如果一直使用说教式教学, 不仅不能让他们认同礼仪, 还极有可能加重他们的厌恶感。不如适当展开讨论教学, 让他们得以表达自己的见解, 教师再加以合理的疏导。

讨论法一般是指在教师指导下, 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讨论法的优点显而易见:可以互相启发, 互相补充, 集思广益, 从而获得比较完整、深刻的对知识的认识;通过讨论, 可以活跃思维,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经过共同切磋琢磨, 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协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讨论法的运用不仅可以使这一部分学生分清美丑, 辨明是非, 同时也可以坚定其他同学的认同感。教师预先准备的问题要合适, 除了要与章节内容紧密相关之外, 还要能引起学生讨论的兴趣。另外, 教师在组织讨论教学时, 还要注意对这部分学生的态度, 不应激化他们的敌对情绪。要在学生之间的辩论的基础上, 加以有技巧的疏导, 真正的转变他们的观念。还可以以“正说反说”为主题, 要求学生分两个阶段对同一问题从正反两发面加以辩说。如:在讲授服饰举止礼仪时, 可以准备学生所喜爱的某一明星饰演的几种不同类型角色的视频片段, 要求学生在观看这些较典型的片段后对自己最喜欢的“美女”或“帅哥”的类型表明态度, 再根据学生的态度将其分组, 展开“何为美”的讨论。在讨论相当激烈且相持不下时要求学生互换立场, 再次讨论, 最后教师才加以点评。在此讨论的过程中, 特别是立场被迫转变后, 虽然站在自己不认可的立场上, 但在求胜心的驱使下, 学生会主动地获取知识, 接受正确观念。而老师最后的点评不仅要强化正确的观念, 还要注意给更换到错误立场的同学以必要的引导。

摘要:在对系统学习过礼仪课程的大学生进行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 归纳大学生对礼仪知而不行的原因种类, 并针对这三种原因有的放矢提出相应教学改革对策。

关键词:礼仪,知而不行,原因,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夏志清:发现法与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平原大学学报, 2005

[2]柏文涌:论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科学运用.教育与职业, 2008

保罗·纽曼:不服不行的老顽童 第3篇

——罗伯特·雷德福(好莱坞著名演员、导演)

生活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人们轻易能看到各色人等在自己的位置上为了金钱努力打拼。但有的人不是这样,他们将打拼下的世界又几乎毫无保留地回馈世人,因为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与众不同,这决定了他们人生的高度。好莱坞大明星保罗·纽曼就是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人。

2008年9月,83岁的保罗·纽曼在与肺癌搏斗了一年半后,平静辞世。在此之前3个月,也许推算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保罗·纽曼决定将其投资在食品公司上的全部收益计1.2亿美元(约8.3亿人民币)尽数捐给慈善机构。加上他以前的捐赠,保罗·纽曼的私人捐款已达2.5亿美元,这也是好莱坞明星慈善捐赠金额最多的纪录。对于他的去世,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法国总统萨科齐等政界要人,都表示特别的哀悼。

纽曼的女儿在一份悼念父亲的声明中说,父亲为人谦逊、处事低调,从未为自己的成就沾沾自喜,却“以他的崇高悄悄影响了很多人”。“保罗·纽曼扮演过很多令人难忘的角色,但是最令他自豪的角色是……挚爱妻子的丈夫、深爱孩子的父亲、令人爱慕的外祖父和热诚奉献的慈善家。”

以匪帮名字命名的慈善基金

从各种资料都能看到保罗·纽曼是个充满生活情趣的幽默的人,但是他把自己设立的慈善基金以一个匪帮名字命名,还是令人大吃一惊。“The Hole in the Wall Camps”,直译为“墙洞帮夏令营”。“The Hole in the Wall ”(“墙洞帮”)曾在保罗·纽曼1968年主演的黑帮电影《虎豹小霸王》中出现。只有想象力丰富的纽曼能把黑帮与慈善夏令营连起来,用这个充满卡通意味的名字,为参加夏令营的被疾病折磨的孩子带去一缕笑容。

“如果我这一生能留下些什么,那就是‘墙洞帮’夏令营。我很高兴看到孩子们快乐成长。”保罗·纽曼的慈善捐赠五花八门,但一直以来他都非常关注那些身患绝症的孩子,出资为他们建立医疗中心、疗养所和救助机构。 “The Hole in the Wall”夏令营是他1988年发起的,专门为重症病童服务,令数万儿童从中受益。他认为,孩子们在志愿者的帮助下体验游泳、骑马、爬树、踢球等活动,能够帮助身患绝症的孩子们摆脱恐惧、痛苦和孤独,重新振作,并解除稍许苦难。如今,在爱尔兰、法国、以色列等地已有11个这样的夏令营,在非洲和越南还开展了类似计划。通过这些夏令营,已有超过13.5万名儿童有机会体验非同一般的童年乐趣。纽曼本人也常去夏令营和孩子们一起玩耍,孩子们的年龄当然不够当他的影迷,但他们都喜欢这个好心肠又富有的蓝眼睛老头儿。

除此之外,保罗·纽曼对自己的母校俄亥俄州凯尼恩学院情深意重,捐款1000万美元。他1949年在此毕业,获得戏剧和经济学两个学位。1999年,他还为科索沃战争中流离失所的难民提供25万美元捐款,帮助他们重建家园。

1994年,保罗·纽曼赢得了人生的第三座奥斯卡奖杯,这个奖杯与表演无关——简·赫尔肖特人道主义奖(Jean Hersholt Humanitarian Award),以表彰他为慈善事业所做的贡献。

一直到逝世,保罗·纽曼都坚信幸运之神的存在,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幸运是保罗·纽曼的信仰。他曾说,“我对幸运之神的垂青心存感激;也看到它对其他人生命的残忍,这些人或许一生都没有机会改变。”他深深地同情世界各个角落那么多不幸的人,并为消除这种不平等而努力。“纽曼独立基金会”的设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不知羞耻”的经营之道

国人都知道保罗·纽曼是个伟大的性格演员,但很少人知道他还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他的慈善捐赠都来自经商所得。

因为厌烦了市场上沙拉酱的味道,当年快60岁的老纽曼玩笑般开始在自家浴缸里调配新口味的沙拉酱,没想到得到家人和邻居的一致肯定,于是保罗·纽曼决定开一家自己的食品公司,生产沙拉酱等调味品——“Newman’s Own”(“纽曼私传”)品牌一上市即成功热销,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为纽曼每年带来几百万美元的收益。

保罗·纽曼的经商之道,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不知羞耻地扩大利润,为的是最大限度的造福百姓。”他对待生活一贯是轻松幽默,因此用这样一句调侃的话作为企业的座右铭,以对付枯燥、狡诈、无趣的商战。纽曼公司还生产柠檬水、爆米花、葡萄酒等商品,为了最大限度地占据市场,他果真是“不知羞耻”——纽曼私传品牌最大的卖点就是纽曼自己,他的头像印满了所有产品,他的笑容比调味品更有魅力。

随着公司业务从小到大,为“最大限度地造福百姓”,保罗·纽曼说到做到,他成立了“Newman’s Own Foundation”(纽曼独立基金会),二十几年来一如既往,他把食品公司个人持股部分缴税后全部转入这个基金,然后再捐赠给世界各地的数千家慈善机构,将财富与世人共享。目前这一捐赠数额已超过2.5亿美元。

纽曼独立基金会的副总裁罗伯特·弗里斯特(Robert Forrester)这样评价纽曼:“保罗用生命赠与他的一切回馈世人,却自认所做的一切并不特别。他用他的慷慨、幽默和怜悯之心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他的遗志在他所支持过的慈善机构以及他倾注了如此多心血的‘The Hole in the Wall’夏令营中得以永存。”

在纽曼逝世一个月后,茱莉亚·罗伯茨、西恩·潘、汤姆·汉克斯、布鲁斯·威利斯等好莱坞顶级巨星齐聚旧金山戴维斯交响音乐厅。能够将这些每个身家上亿美元的名字集结起来的只有纽曼——为了纪念纽曼和他的慈善事业,他们同台演出话剧,为纽曼生前建立的夏令营继续募集资金。

自称“长得像小红帽”

国人能同步观看好莱坞大片的时候,纽曼电影狂欢派对已经结束——上世纪60年代,随时准备远走天涯的孤独叛逆形象成就了纽曼电影巨星的地位。纽曼一心一意想让人们忘掉他的形象,而留意他的个性与演技,但是,他失败了。在获得了7次奥斯卡提名和得到终身成就奖之后,1986年,年过六旬的保罗·纽曼才因为《金钱本色》里老谋深算的商人角色得到了盼望已久的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影评人和纽曼开玩笑:他得等到头发白了、长出皱纹,才能让人们开始关心他的演技。对此,纽曼自有纽曼式的自我调侃:“我始终是一个有性格的演员,只是长得像小红帽罢了。”

保罗·纽曼太帅了!他从来不是好莱坞完美无缺的英雄,但他蓝眼睛里闪出的桀骜不逊让人永难忘怀。

似乎有些不可思议,在灯红酒绿、声色犬马的好莱坞,这个令无数女人痴迷的帅哥却有幸庆祝了自己的金婚。热门美剧《好汉两个半》里有句台词:“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保罗·纽曼一样家庭生活幸福美满。”纽曼的妻子乔安妮·伍德沃德(Joanne Woodward)也是一位好莱坞演员,并曾在1958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两人相亲相爱,白头偕老。当有记者问纽曼怎样抵御外界诱惑时,纽曼的回答是:“如果家里有牛排,为什么还要到外面买汉堡包呢?” 为了这个家,纽曼付出很多,最明智的做法就是把家搬到了远离好莱坞的康涅狄格州。1961年,一家人离开了洛杉矶,住到一所始建于1760年的石制房子里。他希望给孩子提供一个更好、更干净的生活环境。

保罗·纽曼的最后一个电影角色是2006年为皮克斯动画片《汽车总动员》里的老赛车配音。一项为孩子又有赛车的工作,正对老纽曼的胃口,因为保罗·纽曼还有个人生角色——一个疯狂的赛车手。这个爱好不因年龄的增长而减少。在他70高龄之际还曾创纪录地获得过佛罗里达州一项赛车的冠军。直到79岁,老纽曼才因一次突发性的赛车起火事故收山。虽然不再从事高度危险的赛车运动,但是人生的刺激却不能减少,老顽童又改玩相对安全的卡丁车。

但是好像还不够过瘾,天性喜爱冒险与刺激的老纽曼年过八旬再次做出惊人举动,他应美国ABC电视台著名谈话节目之邀,在纽约最繁华的曼哈顿的摩天大楼中,表演了一出高难度的乘坐氦气球升上天空的好戏。这不是通常人们所见的那种用于飞行的热气球,而是一组由1万个充满氦气的普通气球构成的飞天工具。老纽曼仅仅戴了一个建筑工地用的安全帽、一副避光而又显酷的太阳镜以及一条将他固定在座椅上的安全带,并无其他任何特殊的防护设施。当这些气球成功地将老纽曼带至约10层楼的高度后,纽曼绝对还是一副潇洒自如面不改色心不跳的样子。

哥伦比亚大学的这些校友不服不行

哥伦比亚大学的这些校友不服不行(精选3篇)哥伦比亚大学的这些校友不服不行 第1篇校友要是说哥伦比亚大学拥有超强的校友天团那可一点都不...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