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英文科技期刊投稿
国际英文科技期刊投稿(精选6篇)
国际英文科技期刊投稿 第1篇
关于对英文期刊的投稿指南
目前科技论文作者向国际英文科技期刊投稿的方式有三种。一是传统的邮寄形式,即通过国际快件将论文的原稿邮寄给刊物的主编或编辑部。这种形式曾经是投稿的近乎唯一的方式,持续了漫长的岁月,可现在采用这种方式接受来稿的刊物越来越少了。二是用电子邮件的方式投稿,即作者将原稿的电子文件发至主编或编辑部的电子信箱。这种投稿方式显然比邮寄快得多,但与邮寄一样,稿件也有丢失的时候。目前采用这种纳稿方式的期刊还很多,但有很大一部分期刊己经在此基础上,又进了一步,发展到第三种也是目前最新的一种投稿方式,即网上投稿(ON-LINE SUBMISSION)。这种方式速度快,而且稿件不会丢失。一旦作者在网上登记注册投稿,每个主要步骤都有记录,很受科技期刊作者的欢迎。本文将就网上投稿过程及作者应该注意的地方予以详细的介绍,供对此感兴趣的中国作者参考。
网上投稿的关键是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作者对所要投稿的国际英文刊物的投稿需知(GUIDE FOR AUTHORS)要了解清楚,并且按照要求准备好原稿的所有文件。一般科技论文分为回顾性文章(REVIEW ARTICLE),普通论文(REGULAR/RESEARCH ARTICLE),快讯(SHORT COMMUNICATIONS)等。不同的文章类型,对原稿的格式要求也有所变化。单就普通论文而言,文章从头到尾的基本格式是:论文的开篇部分,包括文章标题(TITLE),作者姓名(AUTHOR’S NAME)(注明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作者单位地址(AFFILIATION),论文摘要(ABSTRACT),关键词(KEYWORDS)等;论文的正文部分,包括介绍/引言(INTRODUCTION),实验方法(METHOD),实验材料(MATERIAL),结果与分析(RESULTS AND ANALYSIS),讨论(DISCUSSION), 结论(CONCLUSION)等;需说明的是不同的学科,正文的内容和形式会有所增减,图表、公式的数量也会有所不同。正文后的结尾部分有的文章附加致谢辞(ACKNOWLEDGEMENT),有的则没有,但参考文献(REFERENCE)则是必须的。有的文章还带有附录(APPENDIX),如全部的实验原始数据、计算机软件程序等。现在有的刊物可以在网上发表的文章中附带电子视听文件(E-COMPONENTS)。如短录像片(VIDEO CLIP),动画片(SHORT CARTOON)等。作者要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文章应该包含的内容,一旦确定,所有的内容都要在网上投稿前准备好。此外,不但原稿的内容和格式要符合刊物的要术,而且在字数、页数、格式、文件储存形式等方面,均要与投稿刊物的要求一致。否则,文章在初选阶段会很快落选。其次,是作者对投稿刊物网上投稿系统的熟悉和学习。如果可能,最好请有这方面经验的作者上一课,可以节省时间和事半功倍。如果找不到合适的老师,作者自己要耐心地自学。从刊物的网页入手,仔细阅读网上的投稿需知、跟踪链接或屏幕启示,把每个环节搞明白弄清楚。
在网上投稿,头一步是在网页上注册,也叫作者登记。实际上与网上购物注册没太大区别,关键是要把自己的姓名、单位、联系地址,包括电话、传真和电子邮箱等登记准确无误。二是按部就班地输入文章的各个主要部分。如题目、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图表等。在输入每个部分的时候,一是要通读该部分的有关要求,再次确认自已输入的文件是否符合要求。这听起来并不难,但实际上作者在这方面的疏忽却很多。比如按要求,原稿不能超过20页,可有的原稿长达40多页,甚至更长。有的文章作者完全忽略了刊物对关键词的要求,随心所欲。二是确认每个部分输入的完整性。有些作者在输入文件时过于匆忙,十个图只输入一半,这样的稿件即使到了编辑部也不能送审,只能返回作者补漏。如果审校员一时疏忽或主编没有查觉,将有缺欠的文章发出送审,则审稿人因为缺图,不能正常审阅文章。这样造成的麻烦所耽误的时间会更多。三是输入文件完毕后,也就是所有的部分成功地输入后,不要忘了点击投稿发送键。否则,稿件只会存储在作者自已的文件夹中,而不是发到编辑部。目前,许多科技期刊网上投稿,需把文件由一种存储形式转换到另一种存储形式,比如DOC文件变成PDF文件。在这个转换过程中,计算机屏幕会呈停滞状态,看上去好像死机了。其实不然,只需耐心等待罢了。原稿在网上成功投出后,作者马上就能收到编辑部的回执。如果有问题,屏幕上则会出现问题预警或解决问题的提示。如果作者不能自行解决故障或问题反复出现,作者可与出版社的网上投稿支持部门联系,求得帮助。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部分著名出版社的网页上除附有投稿需知外,还专门设计了针对网上投稿的指导示范文件。作者初学乍练时可以抽时间学习一下。总之,网上投稿并不难,关键是准备充分,而且在实际上机操作时按部就班,不能单纯求快,否则欲速而不达。
编辑部收到稿件后,有的是直接送审,有的是先进行一步初选(主要是检查论文的英文是否过关),然后再送审。不论是哪种情况,论文在送审前均需通过最基本的技术检查。目的是看原稿是否包含了应该有的基本内容。有些刊物的编辑部就设在出版社内,这类期刊的检查会更全面,包括文件形式、内容、作者联系方式、文章是否属于重复性投稿等等。一旦发现问题(比如原稿过长,关键词不符合要求等),原稿会马上返回作者,进行必要的补充和修改。原稿一旦退回作者,文件便会重新回到作者自己在网上的投稿文件夹里,等候修改。与此同时,作者的电子信箱内同样会收到一封编辑部的来信,明确告之稿件应该进行修改或补充的地方。作者只需上网从自己的文件夹中调出文件修改即可。一旦文件修改完毕,作者又要根据出版社信函中的提示,上网按步骤再将原稿发回刊物的编辑部。这个操作过程和最开始的投稿大同小异,往往也要将DOC文件转换成PDF文件。原稿返回编辑部送审后,有的会很干脆地被拒绝,有的会顺利地圆满接受,但大部分原稿需按审稿人的意见进行规模不同的修改。经过作者修改过的稿件又需要在网上重新发回编辑部。但有的作者在接到主编或编辑部转来的审稿人意见后,对其评价有很大的异议或不愿改动自己的论文,便可以主动要求退稿。手续很简单,只需向编辑部发个电子邮件即可或自己上网撤稿。如果作者愿意根据审稿人的意见改动论文,则需改得全面彻底,并且对审稿人提出的疑问要一一做答。这份单独的问答要整理成一份单独的文件,在网上再次发稿时使用。如果缺少这份问答文件,在许多期刊网上投发修改稿时会出现障碍,应引起作者的注意。修改后的论文要从作者网上的论文文件夹里发给编辑部,最初的原稿可以存储在文件夹中,可作者一定要确定第二次投出的稿件是修改后的文件,而不是初稿。这种张冠李戴的事在网上投稿过程中时有发生。文件名称明明显示是修改稿,可审稿人打开文件后才发现是初稿又原封不动地回来了,让人有点哭笑不得。修改过的稿件回到编辑部后,原稿的编码序号不变,只是多了一或二个尾数,表明是修改稿。有的稿件改动一次即可被刊物采纳,但也有的要反复修改多次才能被通过。对被否定的文章,如果作者对否定的原因有异议,可以向编辑部或主编提出自己的意见,据理力争。如果主编同意作者的意见,文章可以重新进入新的一轮审稿程序。这种情况不多,但在网上这样的文章也同样记录在案。在网上投出的稿件不论改动多少回,其序号都不会改变,只有尾数的变动,以表明是修改后的第几稿。比如R1是第一次修改稿,R2是第二份修改稿,依此类推。但每份修改过的文件在网上都有记录,而且每份审稿人的意见也都记录在案。不单如此,整个审稿过程中经过刊物网页发给作者的电子邮件也都有记录。总之,每一个步骤都有据可查,只要整个系统不出问题,就不会有稿件丢失的情况发生。
由此可见,网上投稿的好处的确很多,难怪深受广大作者的欢迎。现在有许多科技期刊已经告别了邮寄和电子邮件的时代,开始只受理网上投稿。今后,这样的期刊可能会越来越多。所以,能自如地驾驭好网上投稿这个新的投稿手段,对学者们而言无疑是件好事。原载“科学新闻”
前几天收到文章被Catalysis Letters 接收的好消息,就想把我的快乐与大家分享一下,其实主要是我想总结一下我的经验和教训,因为这是我第一次投SCI。我想把我在这个过程的收获或是教训记录下来,以促使自己有更好更多的文章出来。虽然 Catalysis Letters 的 IF 不高,只有2.0,但是这毕竟是本人的处女作。而且接受的还是比较顺利的。我先是投了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A: Chemical, 但是由于这个杂志恰好做了文章收录的调整,说我的文章不在他们杂志的接受范围之内,于是在5天之内就退搞了。这对于第一次投稿的人应该是很受打击的,但是我对于这篇文章的信心还是很足的。于是乎,我就马上改投了Catalysis Letters。5月1号投出去,15号就审稿回来了,快的让人惊人,一个审稿人直接同意发表,不需修改,另一个审稿人提了很多可能的问题,但是哪些问题都是我们考虑过的了,只是我没在文中说的具体些。修改后,5月28号投出修改稿,5月30号接受了。
下面具体说说我的写作到投稿的体会:
首先,对于第一次写SCI文章的来说,就是要多看文献,在看文献的同时首先要多多留意别人的写作方法,比如说多看人家的结果和讨论,实验的结果比较好描述,但是怎么讨论就是很有技巧的了。另外就是要多多注意别人的写作语句,毕竟人家是已经发表的文章,在语法结构上不会有什么问题了。所以,对于我们初次些文章的人来说,就要多学习人家的句子。说白了就是套用人家的句子,我有个师兄说的好,当自己准备造句子的时候,就要随时准备好犯错误。最好的方法就是,在你平时读文章的时候就要多留心比较好的句子,然后摘录下来,以备后用。再说说写文章的体会吧。我的文章其实写的还是比较快的,但是中间有段时间有点耽误了。本来是写好了是给老板看的,但是老板比较忙。我在这个时候没有能主动自己修改,而是在干等着老板的修改。这样很不好,耽误时间不说,自己的进步也很少,只有自己去用心修改几遍才能体会写作的技巧啊。我认为自己写完初稿后,不是要急着拿给老板看,而是自己再仔细修改,至少要三遍,每次认真看文章,你都会有收获的,当然是认认真真的看了。就这样我的文章从写到接受花了我半年的时间。幸亏是接收的快,要不然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有结果呢。总之,自己要多主动,不能光靠老板,老板一般都比较忙。
写前言的时候,一般的方法差不多。这里我觉得最有用的就是,一定要想办法突出自己的文章创新点,与别人不同。这样可以吸引主编或审稿人对你文章的兴趣,不但对你文章的第一印象好,而且还加快了对你文章的审阅速度。但是一定不能吹的太离谱,你吹的离谱了,审稿人是这方面的专家,你是躲不过他们的法眼的。这一点和写Cover Letter 是一样的。我的文章里面就赚了这个便宜。我在第一次投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A: Chemical时就没有注意到突出我文章的创新点。后来我读了zhenmafudan 兄弟的文章,才明白突出自己特色的重要性。也许就是这样,我的审稿人才一口气把文章审好了。
还有就是要说说在结果和讨论部分的,这一点非常重要,也是文章价值之所在了。我认为我们做催化的不光光是把自己的催化剂的性能提高,更重要的还在于要把其原因说好,就是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啊!在我这个文章当中,我努力的去寻求理论解释,还算比较和成功吧。还有就是数据的处理了。单单的处理数据没什么,就是画画图而已,但是更重要的是数据的分析,不同的表征数据要相互得到作证啊。我文章的创新点就是首次采用电化学方法表征反应的活性位,当然是在联系其他的表征结果的基础上证明活性位。在数据处理过程中我学会了很多处理软件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大部分是我自己钻研的,在我们课题组里还是首次使用。每次有突破都非常高兴,很有成就感。当然大部分是在小木虫里学来的。这里要感谢大家把好的资源分享。所以我想说,要靠自己多动脑,多钻研,不能光靠师兄师姐教,不能看师兄师姐怎么做你就怎么做,要有创新,这样才能领会其中的乐趣,学会了更多的东西,大家可以多交流,这样还能促进课题组的发展。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另外,讨论的时候一定要言简意赅,尤其对于第一次写文章的来说,这点很重要。第一次写文章总是想把什 么问题 都 说 清 楚,但是又 说不 清楚,结果 胡子眉毛一 把抓,什么都没有。不能为 了解释而解 释,要有条理的把 该说明的问题说清楚。我体会最深刻的就是,讨论的时候要突出自己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题。也许是“简约而不简单吧”
再说说投稿过程的注意 事项吧。投稿时一定要选好期刊,不 能像我一样。首先就要看杂志的 guide for author。还有就是文章中 的图片也很重要,这一点小木虫 里有很多资料,我就不多说了,只想 说在做图的时候一定要做 的清楚,美观,这样给人一种享受,给人好的印象,边框和曲线不清晰的 可以加粗,效果很不错的。
还有我想说说推荐审稿人的体会。我认为有几点要注意,首先,尽量避免与自己课题完全相同的审稿人,以免被据,或是提一些有刁难的问题。我的审稿人就是这样的。不过这些问题虽然看来很让人气氛,但是回答起来还是比较好回答的,因为不是什么原则和理论上的不当。为了确保你选的审稿人比较符合你的胃口,最好还是在google上搜索一下这个人的相关资料,基本上都可以找到的。最好是找相近课题。一般的主编都会采用推荐的审稿人的。最后,祝愿大家都有自己的一份满意的收获。
补充说明:推荐审稿人,我认为,你是第一次投稿的话,最好不要推荐特牛的人,因为你会漏洞百出的。以后有经验了,也许那些大家给你提的意见还是很有用的,这也是一种财富啊!最好推荐和你课题相关的专家,比如你是做非贵金属的,你可以推荐做贵金属的。可以推荐相同催化剂体系,但探针反应可以不一样。这样比较有实用价值吧。
国际英文科技期刊投稿 第2篇
一、最初投稿Cover letter Dear Editors: We would like to submit the enclosed manuscript entitled “Paper Title”, which we wish to be considered for publication in “Journal Name”.No conflict of interest exits in the submission of this manuscript, and manuscript is approved by all authors for publication.I would like to declare on behalf of my co-authors that the work described was original research that has not been published previously, and not under consideration for publication elsewhere, in whole or in part.All the authors listed have approved the manuscript that is enclosed.In this work, we evaluated „„(简要介绍一下论文的创新性).I hope this paper is suitable for “Journal Name”.The following is a list of possible reviewers for your consideration: 1)Name A E-mail: ××××@×××× 2)Name B E-mail: ××××@××××
We deeply appreciate your consideration of our manuscript, and we look forward to receiving comments from the reviewers.If you have any queries, please don’t hesitate to contact me at the address below.Thank you and best regards.Yours sincerely, ××××××
Corresponding author: Name: ×××
E-mail: ××××@××××
二、催稿信
Dear Prof.×××: Sorry for disturbing you.I am not sure if it is the right time to contact you to inquire about the status of my submitted manuscript titled “Paper Title”.(ID: 文章稿号), although the status of “With Editor” has been lasting for more than two months, since submitted to journal three months ago.I am just wondering that my manuscript has been sent to reviewers or not? I would be greatly appreciated if you could spend some of your time check the status for us.I am very pleased to hear from you on the reviewer’s comments.Thank you very much for your consideration.Best regards!Yours sincerely, ××××××
Corresponding author: Name: ××× E-mail: ××××@××××
三、修改稿Cover letter Dear Dr/ Prof..(写上负责你文章编辑的姓名,显得尊重,因为第一次的投稿不知道具体负责的编辑,只能用通用的Editors): On behalf of my co-authors, we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giving us an opportunity to revise our manuscript, we appreciate editor and reviewers very much for their positive and constructive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on our manuscript entitled “Paper Title”.(ID: 文章稿号).We have studied reviewer’s comments carefully and have made revision which marked in red in the paper.We have tried our best to revise our manuscript according to the comments.Attached please find the revised version, which we would like to submit for your kind consideration.We would like to express our great appreciation to you and reviewers for comments on our paper.Looking forward to hearing from you.Thank you and best regards.Yours sincerely, ××××××
Corresponding author: Name: ×××
E-mail: ××××@××××
四、修改稿回答审稿人的意见(最重要的部分)List of Responses Dear Editors and Reviewers: Thank you for your letter and for the reviewers’ comments concerning our manuscript entitled “Paper Title”(ID: 文章稿号).Those comments are all valuable and very helpful for revising and improving our paper, as well as the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our researches.We have studied comments carefully and have made correction which we hope meet with approval.Revised portion are marked in red in the paper.The main corrections in the paper and the responds to the reviewer’s comments are as flowing: Responds to the reviewer’s comments: Reviewer #1: 1.Response to comment:(„„简要列出意见„„)Response: ××××××
2.Response to comment:(„„简要列出意见„„)Response: ××××××。。。
逐条意见回答,切忌一定不能有遗漏
针对不同的问题有下列几个礼貌术语可适当用用: We are very sorry for our negligence of „„...We are very sorry for our incorrect writing „„...It is really true as Reviewer suggested that„„
We have made correction according to the Reviewer’s comments.We have re-written this part according to the Reviewer’s suggestion As Reviewer suggested that„„
Considering the Reviewer’s suggestion, we have „„ 最后特意感谢一下这个审稿人的意见:
Special thanks to you for your good comments.Reviewer #2: 同上述
Reviewer #3: ×××××× Other changes: 1.Line 60-61, the statements of “„„” were corrected as “„„„„” 2.Line 107, “„„” was added 3.Line 129, “„„” was deleted ××××××
We tried our best to improve the manuscript and made some changes in the manuscript.These changes will not influence the content and framework of the paper.And here we did not list the changes but marked in red in revised paper.We appreciate for Editors/Reviewers’ warm work earnestly, and hope that the correction will meet with approval.Once again,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your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五、文章接受后可以考虑感谢一下负责你文章的编辑或主编(根据需要)Dear Prof.××××××: Thanks very much for your kind work and consideration on publication of our paper.On behalf of my co-authors, we would like to express our great appreciation to editor and reviewers.Thank you and best regards.Yours sincerely, ××××××
Corresponding author: Name: ×××
E-mail: ××××@××××
六、询问校稿信件(如果文章接受后时间较长)Dear ×××: Sorry for disturbing you.I am not sure if it is the right time to contact you to inquire about the status of our accepted manuscript titled “Paper Title”(ID: 文章稿号), since the copyright agreement for publication has been sent to you two months ago.I am just wondering that how long I can receive the proof of our manuscript from you? I would be greatly appreciated if you could spend some of your time for a reply.I am very pleased to hear from you.Thank you very much for your consideration.Yours sincerely, ×××××× Corresponding author: Name: ×××
E-mail: ××××@××××
七、文章校稿信件 Dear Mr.×××: Thanks very much for your kind letter about the proof of our paper titled “Paper Title”(ID: 文章稿号)for publication in “Journal Name”.We have finished the proof reading and checking carefully, and some corrections about the proof and the answers to the queries are provided below.Corrections: 1.In ****** should be ****(Page ***, Right column, line***)2.In **** the “*****” should be “****”(Page ****, Right column, line****)Answers for “author queries”: 1.*********************.2.********************** 3.********************** We greatly appreciate the efficient, professional and rapid processing of our paper by your team.If there is anything else we should do, please do not hesitate to let us know.Thank you and best regards.Yours sincerely, ××××××
Corresponding author: Name: ×××
国际英文科技期刊投稿 第3篇
关键词:教育政策研究,国际热点,话语权,文献分析
近年来国内外教育改革此起彼伏,我国教育学界对教育政策的关注及相关研究也日渐升温。那么当前国际社会的教育政策研究正在聚焦哪些热点话题和重点领域?教育政策研究的话语权在国际范围内呈现哪些特点?以国际范围内几种代表性期刊近五年的教育政策研究文献为样本,展开文献分析,有助于回答上述问题,并对拓展我国教育研究者视野,把握国际教育政策研究前沿,借鉴国际教育政策研究的相关经验具有重要价值。
一、研究对象与分析维度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样本主要来自于五种教育政策的权威英文期刊———《教育政策》(Educational Policy,EP)(SSCI来源期刊)、《教育政策杂志》(Journal of Education Policy,JEP)(SSCI来源期刊)、《教育评估与政策分析》(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EEPA)(SSCI来源期刊)、《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educational research for policy and practice,ERPP)(亚太教育研究协会会刊)、《教育政策分析档案》(Education policy analysis archives,EPAA);并辅之以教育管理领域中两种重要期刊———《教育行政管理与领导》(educational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leadership,EMAL)(SSCI来源期刊)和《教育行政季刊》(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EAQ)(SS-CI来源期刊),择其有关教育政策研究的论文纳入分析样本。取样时间段为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共获得有效样本1090篇。其中2010年198篇、2011年205篇、2012年207篇、2013年223篇、2014年257篇。
(二)分析维度
本研究主要从两大维度、六个具体方面对当前国际教育政策研究的特点展开分析:一是内容特征的维度,具体从三方面分析国际热点———关键词高频词、研究聚焦的学段或领域、研究对象的国别(地区)特征;二是作者构成的维度,从三方面分析话语权特征———作者合作率、高频作者及研究机构、作者国籍。
二、当前国际教育政策研究的内容特征分析
综观7种教育政策研究权威英文期刊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教育政策研究论文的刊发总量呈现显著增加的整体趋势,各国学者对教育政策的关注与研究热度逐年递增。
(一)当前国际教育政策研究热词:领导力、教师、公平
通过对近5年国外教育政策研究论文关键词的词频统计,位居前三位的高频热词为“教师(teacher)”“领导力(leadership)”“公平(equity)”,出现频次依次为238、181和71(参见表1)。
1. 领导力
通过对近5年上述7种重要英文期刊中相关教育政策研究的考察发现,近几年来国际教育界对领导力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权力分化背景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并强调教与学关系的领导力”研究———进入21世纪以来,“以学习为中心的领导力”已成为继教学型领导力和变革性领导力之后,教育领导力研究领域的新范式;[1]二是“工作难度与压力持续增加背景下的校长领导力”研究[2]——来自世界多个国家的研究结果表明,校长领导力经由对教师的各种影响进而对学生成绩产生重要影响,从而成为提高学生成绩与学校绩效乃至提升国家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3]校长领导力的研究在近5年间无疑成为了教育政策领域有关领导力研究的主体部分,在本研究1090篇有效样本中,校长领导力研究共有56篇,占领导力研究整体的23.5%。
2. 教师
为应对国际化和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挑战,世界各国都在不间断地进行各种旨在提高教育质量的教育改革,而在诸多改革措施中相当重要而核心的一个方面是通过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进而提升教育质量。[4]这一潮流在近年来国际教育政策研究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2010~2014年间7种权威英文期刊教育政策研究中,以“教师”为关键词的论文共计181篇,位列关键词词频统计的第二位。其中,以“教师专业发展”或“教师专业化”为关键词的论文有31篇,“教师专业发展”(professional development)几乎已经成为所有学校发展与教育改革战略的根本性因素,[5]围绕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相关政策研究是教师政策研究中的焦点。此外,教师评价、教师质量、教师领导力、教师工会、教师证书等也是当前教师政策研究较多关注的主题(参见表2)。
3. 公平
教育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对于那些弱势群体而言,公平而有质量的学校教育及其后续职业生涯能够实现更加高效的社会及文化资本再分配;教育政策则通过对社会阶层流动与转变的间接调节而成为“‘特权/弱势’社会再生产”(social reproduction of privilege/disadvantage)过程中的重要工具。[6]正是基于对教育公平特别是相关教育政策重要价值的认识,“公平”成为当前国际教育政策研究的另一热点。有效样本中以“公平”为关键词的研究论文共计71篇,其中聚焦贫困群体受教育权的研究最多,达14篇;其次是少数种族/民族/教派受教育权研究,达13篇;关注不同性别平等受教育权问题的研究有9篇,位列第三;对城乡与不同阶层教育公平的研究各有6篇;此外还有对残疾儿童平等受教育权的研究,以及从入学机会、学校生源背景构成、辍学儿童受教育权等维度对教育公平问题展开的探讨和分析。
(二)基础教育政策占据研究主体,高等教育政策研究升温
从学制系统的角度来看,基础教育政策研究构成了当前教育政策研究的绝对主体,占全部1090篇文献的61%,其中学前教育政策研究占总体的3.4%、初等教育政策研究占7.0%、中等教育政策研究占35.6%,同时有15.0%的研究从整体上探讨K-12阶段的教育政策(参见图1)。高等教育政策研究也是当前国际教育政策研究的一大热点,并且刊发的相关论文数量近年有逐年增长的趋势。除此以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研究并不明确针对某个学段的教育政策,而是聚焦某一领域或主题的教育政策研究,如教师政策、公民教育政策、语言教育政策、教育政策与经济发展、教育政策与社会公正、地方教育政策、国际组织教育政策的网络传播、教育发展指标体系等,可见当前教育政策研究涉猎范围十分广泛。
(三)研究国别分布广泛,美、英等发达国家是焦点
当前国际教育政策研究所聚焦的国家具有较为广泛的地域分布,本研究有效样本的研究对象国别涉及除南极洲外其余六大洲的63个国家。首先就国家的地域分布来看,聚焦北美洲和欧洲教育政策的研究论文最多,特别是围绕美国、英国教育政策展开的研究分别占47.2%和13.6%,达到514篇和148篇(详见表3)。同时,综合两个或多个国家或地区的跨国、跨区域的比较研究也呈现逐年增长态势,总计53篇,其中2013年和2014年各17篇,而2010~2012年共19篇。
其次,就所聚焦国家的发达程度来看,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4年发布的《人类发展报告》(Human Development Report)确定的划分标准———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ices,HDI)高于0.8为高度发达国家、0.7~0.8之间为发达国家、0.55~0.7之间为中等发达国家、0.55以下为欠发达国家[7]———当前国际教育政策研究聚焦的国家中涉及高度发达国家28个,发达国家16个,中等发达国家10个,欠发达国家9个;以高度发达及发达国家(地区)为对象的教育政策研究共960篇,占样本总体的88.1%,聚焦中等发达国家、欠发达国家的教育政策研究分别为48篇和15篇,共占样本总体的5.8%,另有6.1%为两个及以上国家或地区的国际比较、教育政策基本理论、综述及专题研究等。
三、当前国际教育政策研究的作者特征分析
通过对当前国际教育政策研究的作者特征分析发现,半数以上的研究成果由合作研究获得,合作率及跨机构合作率均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作者国籍范围十分广泛,共涉及六大洲55个国家和地区,但以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主;高频研究者及研究机构也均来自美、英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一)教育政策研究合作率的多维分析
本研究从三个角度对当前国际教育政策研究的合作率进行分析:一是一般合作率,即两人及两人以上合作的成果占成果样本总体的百分比;二是跨机构合作率,即两位及以上合作者分别来自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机构的成果占样本总体的百分比;三是跨国合作率,即两位及以上合作者分别来自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成果占样本总体的百分比。统计结果显示,1090篇有效样本中,独著论文为464篇,由两人及两人以上合作的论文为626篇,一般合作率为57.4%,2010~2014年分年度合作率也均在50%以上。其中,两人合作发表的论文占合作论文的半数以上,达56.5%,合作者数量最多的达到九人;跨机构合作率为37.4%;一般合作率和跨机构合作率均呈现递增趋势;跨国合作率为5.8%。(参见表4)。
就分年度合作率的变化趋势来看,2010~2014年期间,一般合作率和跨机构合作率均呈现逐渐递增的整体趋势,跨国合作率2010~2013年期间逐年增加,2014年有所减少(参见图2)。
(二)教育政策研究的高频作者与研究机构情况
出现频次最高的作者是来自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Michael W.Apple,五年间其在7种期刊上先后10次发表教育政策研究成果。以下是刊发频次在5次及以上的作者及其所属研究机构的基本情况(参见表5)。
此外,对本研究样本高频研究机构的统计结果显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在7种教育政策研究期刊中刊发的论文成果最多,2010~2014年期间共计33篇。位列高频研究机构前十位的其他九所大学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USA)、英国伦敦大学(University of London,UK)、中国香港特区香港教育学院(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Hong Kong,SAR)、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USA)、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USA)、英国爱丁堡大学(University of Edinburgh,UK)、美国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USA)和范德比尔特大学(University of Vanderbilt University,USA)。
(三)教育政策研究者的国籍统计
1090篇教育政策研究论文的作者国籍涉及六大洲的5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高度发达国家29个、发达国家和地区13个、中等发达国家7个、欠发达国家6个。最主要的作者群来自美国,共计704人次,其次是英国180人次、澳大利亚85人次、加拿大51人次。我国近5年在7种期刊上发表教育政策研究论文的作者也较多,达到37人次,其中包括香港特区17人次、台湾地区4人次(参见表6)。就作者所属国家的发达程度来看,仍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4年人类发展指数(HDI)为依据,来自高度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作者人次分别占总体的91.2%和6.2%,来自中等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作者人次分别占2.0%和0.6%。可见当前国际教育政策研究领域以北美洲、欧洲、大洋洲高度发达国家的研究者占绝对主体。
四、小结与讨论
基于上述文献分析,对以下几方面问题展开进一步探讨与思考。
(一)合作研究成为教育政策研究的国际主流
合作研究是当今国际教育政策研究的重要特征之一,2010~2014年7种期刊所刊发的教育政策研究成果的合作率均已超过半数,并且已从2010年的55.1%上升至2014年的61.9%;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教育政策研究来自于不同研究机构乃至不同国家(地区)的研究者之间合作展开。教育政策研究领域高合作率的原因在于:教育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育政策的制定、执行及评价等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产生着越来越紧密的联系。教育政策在制定之初即要充分研究并确保教育机构能够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与财政、福利、卫生、文化、科技等多个相关部门协同合作的社会系统中健康运行。由此,教育政策研究客观上需要来自多个相关研究领域、不同研究机构、具有不同研究背景与专长的研究人员合作展开。[8]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当前对于绝大多数国家来说,其中央及地方教育政策的制定及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了全球化、国际化背景的深刻影响,[9]对他国和地区经验的借鉴,以及跨国或跨区域的研究逐渐增多。
(二)发达国家(地区)掌控教育政策研究的国际话语权
话语不但意味着一种言说方式,而且意味着对言说者地位和权力的隐蔽性认同,[10]这即揭示了“话语”与“权力”的内在联系———此时的“话语”不再是单纯的文本形式,它成了人们表达自我的一种权力,即“话语权”。[11]通过对近五年7种代表性期刊相关文献的分析发现,发达国家(地区)明显掌控着当今教育政策研究的话语权:第一,高频作者与高频研究机构均来自发达国家(地区);第二,90%以上的作者来自发达国家(地区);第三,美、英是发达国家话语权的集中代表———前10位高频作者中有6位来自美、英两国,前10个高频研究机构中有8个来自美、英两国,两国作者共计884人次,成为教育政策研究作者的绝对主体。其深层原因至少来自两个方面:首先,进入21世纪以来的十几年间,美、英为首的诸多发达国家(地区)掀起了又一轮声势浩大的教育改革浪潮,此间各国制定并实施了多项教育政策。在本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前期,一方面新的政策仍在制定并陆续颁布,另一方面,诸如美国《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No Child Left Behind,NCLB,2001)、英国《每个儿童都重要》(Every Child Matters,2003)、《早期奠基阶段规划》(Early Years Foundation Stage,EYFS,2005)等重大国家教育政策法规在实施了一段时期后又迎来了对其实施效果特别是学生成绩及其评价、法案修订完善等一系列问题的新一轮探讨和研究。[12]大多数欧洲国家也在此期间先后启动并持续推进了本国学校管理体制现代化的教改运动,学校自治、自我评价、质量管理等成为各国教改中的核心议题。[13]发达国家(地区)的教育政策由此确实在国际范围内产生着重大和持久的影响,成为各国研究者聚焦的热点。其次,不仅是当今的教育政策研究领域,整个教育研究乃至大多数学科学术研究领域的话语权基本均在发达国家一方,学界普遍认可及评价论文学术水平的标准也源于发达国家,如当前普遍采用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就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教育政策研究的几种权威英文期刊的主办方也基本来自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这一点也促成了当前国际范围内以美、英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掌控着教育政策研究话语权的局面。
(三)对发展中国家教育政策的关注与研究不足
英文医学期刊的国际化道路探索 第4篇
[关键词] 英文医学期刊 国际化 《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
[中图分类号] G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6) 03-0073-03
Research o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nglish Medical Journals: Case Study on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Dong Min Li Lei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hongqing, 400042)
[Abstract]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is an inevitable tren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i-tech journals, and also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ir academic level as well as increase the international impact. English medical journals in China are an important medium for the exchange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medical achievements. About how to improv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we introduced the practice of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in the last two year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domestic medical journals.
[Key word] English medical journals Internationalization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随着社会、经济和人文交流的全球化和国际化以及科技成果日新月异,期刊发展必然面向国际化[1]。英文医学期刊对国内外医学成果交流有重要作用,因此国际化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国内很多英文期刊也开始国际化道路的尝试,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5]。
《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即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JT)于1998年创刊,主要对外报道我国创伤学及相关学科的成果与进展,全面反映我国创伤医学的成就与水平,促进和指导我国创伤学研究的发展,提高临床救治水平,同时将国外相应领域进展及动态介绍给中国读者。它使中国的创伤医学走向世界,使外国读者了解中国,促使国内外创伤医学的交流与合作。
CJT自创刊以来一直坚持走国际化道路,先后被PubMed、化学文摘(CA)、荷兰医学文摘(EMBASE)收录,大部分稿源来自国外,近三年国际稿源维持在65%左右,在2012—2015年相继获得“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居中国科技期刊前 10%。
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国科技期刊,特别是英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国家加大对科技期刊各方面的投入,2013年中国科协等六部委设置了“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项目[6],CJT在各级领导支持下,获得了B类支持。借助该项目实施的契机,CJT开始进一步国际化道路的探索。
1 期刊编委和审稿人国际化
期刊的发展离不开编委和审稿人,编委和审稿人的水平和视野直接影响期刊的水平。国际化的编委和审稿人给期刊带来国际化稿源、国际化的审稿和宣传。国际化的期刊需要吸纳国际编委和审稿人,这也是期刊国际化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建立权威国际化编委会和审稿团队是英文医学期刊发展的重要保证[7]。
1.1 国际编委队伍建设
近两年CJT通过老编委推荐、会议邀请等方式,新增国际编委40余人,这些编委的科研水平和学术水平享誉国内外,且具备非常高的写作能力、审稿能力和学术道德水平。他们积极组织国际稿源、审稿,在质量把关上起到重要作用。同时积极为CJT撰写稿件,也推荐其他专家加入编委会,为CJT发展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成为CJT在海外宣传的窗口。CJT编辑部定期与国际编委保持沟通和联络,随时获取他们的支持和帮助,这些都为CJT国际化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为了加强和国际编委的联系,2015年8月编辑部在贵阳举行了国际编委会,会上国内外编委共聚一堂为杂志的发展献计献策。
1.2 审稿人队伍建设
审稿机制是期刊发展的重要指标,是期刊学术质量和水平的体现。CJT推行同行评议和多学科纵横审稿来严把稿件质量关,同时通过组织或者参加大型学术会议,聘请创伤领域高学术水平专家担任审稿人,组建审稿团队。目前已组成有近500人的审稿团队,涵盖领域包括骨科、神经外科、交通医学、院前急救等。涵盖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德国、法国、爱尔兰、挪威、意大利、瑞士、瑞典、西班牙、丹麦、日本、波兰、巴西、比利时等。他们公平公正、客观准确地评价学术论文。
2 国际化高水平的稿源
高水平稿源是期刊良性发展的基础,而国际化稿源是实现期刊国际化的保证。只有作者分布广泛,内容全球化,期刊的关注程度才会来自于全球,期刊的国际化方能真正体现[8]。虽然此前已经有较高比例的国际化稿源,但是大多来自发展中国家,文章水平不高,CJT不仅仅需要国外稿源,更要吸引国内外优秀稿源。
2.1 向国内外编委直接约稿
CJT定期向编委和审稿人邮件推送每期杂志,便于他们掌握期刊最新情况。同时向创伤领域编委和专家多沟通和交流,网上查询他们最新研究进展和成果,邀请编委组织重点号。或者通过编委会和专家面对面交流,确定他们的研究主题和最新研究成果,以主编或以编委会名义发正式邀请函约稿。
2.2 增加期刊特殊板块吸引高水平专家投稿
CJT每期向创伤领域大专家邀请2—3篇具有前瞻性的综述。综述是对大量文献进行搜集、分析研究和归纳总结而成,反映了创伤领域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这样做不单单扩大读者群体,同时可吸引更多专家投稿,扩大影响力。CJT还增加 “High Light”、“Mini Review”等特色栏目,对于每期重点文章,把控质量的同时加快审稿速度。
2.3 参加国际会议向专家约稿
CJT组织编辑部成员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如“2014灾难与创伤急救西湖国际论坛”“全军第十四届战伤创伤学术大会” “第三届全国创伤急救与多发伤学术会议” “第十一届国际汽车交通安全学术会议”等。通过这些会议,编辑部免费提供杂志,宣传杂志,同时面对面地与专家交流和约稿组稿。
2.4 依托挂靠单位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
大坪医院在创伤领域具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和实战经验,能为该领域提供丰富临床数据和治疗经验。野战外科研究所是国内优秀的创伤科研单位,具有创伤领域完备的专家数据库资源,同时有条件组织国内外优秀创伤学者座谈和国际会议。这样在会上可以让本单位的专家为我们做引荐,提供与其他专家进一步交流的机会。
3 国际化投审稿系统与出版模式
3.1 国际化的投审稿系统
CJT作为一本英文期刊,稿件来自世界各地,使用标准的投审稿系统可以避免让作者产生距离感而转投其他期刊,也可以避免使审稿团队陌生而拒绝审稿。本刊彻底告别传统稿件处理模式,所有来稿均在国际通用的爱思唯尔的EES投审稿系统上进行投稿、查重、审稿、进度查询等在线管理。既方便投稿人和审稿人,能实时在线处理工作,也能大大简化编辑部的沟通工作。
3.2 国际化的出版模式
国内英文期刊要进入国外科研领域,走国际化道路,扩大国际影响力,吸引国际更多学者和专家,必须有国际化的出版模式。
与国际大出版商合作可以规范出版流程,扩大期刊OA平台,方便检索。而且提前在线出版(online)可以缩短出版时滞,快速报道最新的学术研究情况。为此,CJT与爱思唯尔建立起良好合作机制,期刊论文发送到编辑部后由专家对稿件审稿,不合格进行退改,合格后进行接收和最终定稿。定稿后可以初步在线出版, 爱思唯尔进行文字修订和排版,排版后稿件交给作者进行校读和修改,完成后在期刊上发表。
4 多渠道宣传
期刊宣传方式不限于依靠组织会议宣传或者推送邮件简单宣传,伴随着“互联网+”和电子推广渠道快速发展。2014年CJT开通了微信公众号,进一步扩大了期刊读者群体,以后将增加App版本等。
4.1 网站宣传
根据时下网络快速发展的需要,CJT正在对早前建立的全英文网站进行改版升级,升级后的网站内容更加丰富,功能更加强大,同时在网页上实现二维码手机快速登录方式,使用户更加便捷、高效地进入期刊网站。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可以免费进行期刊在线阅读和全文下载,使信息传播更加方便和快捷。同时为读者提供文章检索和信息查询功能,定期推送每期文章,让期刊宣传更加网络化、数字化和快捷化。该网站平台还将增加国内外最新的科研成果信息和创伤会讯等内容,使其内容更加多元化。
4.2 承办/协办学术会议
承办或协办学术会议是宣传期刊直接和有效的方法。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参会,会议现场向学者和专家面对面介绍期刊,向他们发放期刊宣传小册,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邀请他们为期刊组稿是最有效的期刊宣传手段。2015年,期刊编辑部主办了“中国创伤急救与危重病国际论坛”,协办了广州“国际休克·脓毒症大会”等会议。通过举办学术会议,更好地宣传杂志。
5 国际化检索系统和数据库收录
要扩大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必须进入有影响力的检索系统,通过用户的检索使用提升其影响力[9-10]。因此,是否被国际权威检索系统和数据库收录成为期刊国际化另外一个衡量指标。国际权威检索系统和数据库时刻关注全球期刊最新发展,有较强学术影响力和影响因子的期刊才会被权威检索系统和数据库收录。
CJT为开放存取期刊,2015年被DOAJ和Science Direct数据库收录。被这些检索系统收录后,投稿者的研究成果被更多相关人员关注或者引用,促进了创伤领域广泛合作。影响力扩大后,高水平稿件越来越多,一些具有前瞻性科研成果也在CJT发表。
6 编辑人才培养
期刊水平与编辑人员水平息息相关,一个高水平期刊必定有高水平编辑人才团队和人才培养机制。CJT历来重视编辑人才培养,要求编辑有国际化视野,鼓励文字编辑向学术编辑转变。要求其走出编辑部、走进实验室、走进临床、走进会场,结识创伤领域专家,了解最新创伤研究动态,收集最前瞻科研成果。锻炼和培养年轻编辑,推动人才建设。
作为英文杂志,CJT编辑部聘请英语为母语的医学专业的外籍编辑,加工润色文字,以提高稿件文字水平和整体质量。邀请有出国留学经历的医学博士担任期刊科学编辑,在专业学术领域对文章内容进行指导,同时定期开展编辑英文培训班,组织人员参加期刊管理培训班,提高整个编辑团队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
7 结 语
扩大期刊国际影响力,面向国际竞争,走国际化道路是英文医学期刊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医学研究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这种大环境下,CJT有幸获得“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资助,在编委、审稿人上国际化比例提高,高水平稿件不断增加、投审稿流程更加专业化、期刊出版和宣传与国际接轨的基础上,使得期刊被国际检索系统数据库收录,国际地位进一步得到认可。这些措施都为其他英文期刊国际化提供了借鉴。但仅仅取得这些成绩还不够。CJT目前还存在稿件质量有待提升,审稿时滞长,编辑队伍建设还需完善等问题,需要CJT全体编校人员的共同努力和各方支持。
注 释
[1]吴伟根,章晓光,周莉花.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5(4):443-447
[2]肖宏.面向国际的学术期刊发展措施[J].编辑学报,2001(3):177-179
[3]董燕萍,王攀智,雷水英,等.《国际肝胆胰疾病杂志》的国际化历程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309-311
[4]李卫华,寿彩华.《分子细胞生物学报》(英文版)国际化办刊初探[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3):407-409
[5]阮继,刘谦,王卓青,等.中国医学期刊的国际化之路:《癌症》杂志的探索[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3):234-238
[6]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关于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项目申报的通知[EB/OL].[2015-12-10].http://www.gapp.gov.cn/news/1663/156405.shtml
[7]丁佐奇.“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资助期刊的影响因子贡献因素分析及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3):305-311
[8]刘筱敏,马娜.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3):335-339
[9]戴维民.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分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1):111-118
[10]任胜利.2014年我国英文版科技期刊发展回顾[J].科技与出版,2015(2):9-13
信投稿英文 第5篇
We would like to submit the enclosed manuscript entitled “Active
Learning with Multi-Label SVM Classification ”, which we wish to be considered for publication in Journal of Software.
Active Learning with Multi-Label SVM Classification remains an open issue.Though active learning has been widely studied on reducing labeling effort for single-label problems, current research on multi-label active learning remains in a preliminary state.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two novel multi-label active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then integrate them into an adaptive framework of multi-label active learning. Our empirical results on multiple multilabel data sets demonstrate the efficacy of the proposed active instance selection strategies and the integrated active learning approach.
Further,we proposed to integrate the strengths of these two strategies using an adaptive integration framework.
怎样写英文投稿信 第6篇
The Title: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The Authors: XXXXXXXXXX XXXXXXXXXXXX and XXXXXXXXXX
The authors claim that none of the material in the paper has been published or is under consideration for publication elsewhere.I am the corresponding author and my address and other information is asfollows,Address: Department of XXXXXXXXX,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84,P.R.China
E-mail: XXXXX@mail.tsinghua.edu.cn
Tel: 86-10-62785001
Fax: 86-10-62785001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consideration!
Sincerely Yours,Dr.XXXXXXXXXXX
投稿信举例:
Dear Dr.:
Enclosed are three copies of a manuscript by Rose N .Dipaola,Donna A.Gallo,and Tom N.Roberts titled“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 in Long-Term Transfusion Patients”.It is submitted to be considered for publication as a“Original Article" in your journal.This paper is~•Neither the entire paper nor any part of its content has been published or has been accepted elsewhere .It is not being submitted to any other journal.
We believe the paper may be of particular interest to the readers of your journal because the study it reports stated the HCV infection rate among long-term transfusion patient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general population and of short-term transfusion patients.
Correspondence and phone calls about the paper should be directed to Rose N.Dipaola at the following address,phone and fax number,and e-mail address:
Rose N .Dipaola,MD
Institute of Internal Medicine
Cleveland Clinic Foundation
9500 Euclid Ave.
Cleveland,OH44195,USA
Tel:1-216-444-5360
Fax:1-216-444-9580
E-mail:dipao@cesmtp .ccf.Org
Thanks very much for your attention to our paper.
Sincerely yours,Rose N.Dipaola
修改稿
Dear Editor,We are pleased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of the reviewers’ and the manuscript(Manuscript number…)has also been extensively revised
according to the comments(resubmitted online).Question #1:
Answer:
Question #2:
Answer:
国际英文科技期刊投稿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