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广西药用植物园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广西药用植物园(精选10篇)

广西药用植物园 第1篇

1 研究方法

主要以实地考察为主,辅以集市药摊调查、室内腊叶标本整理及查阅《广西蕨类植物概览》[1]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一册)[2]等。蕨类植物科属概念采用秦仁昌1978年系统[3],根据近年来的一些分类处理,少数属的概念略有改动。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药用蕨类植物资源种类

大王岭自然保护区共有蕨类植物33科69属142种,其中药用蕨类植物共有29科61属113种(包括变种及变型)(表1),科、属、种分别占大王岭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的87.88%、88.41%、79.58%。药用蕨类植物资源种类极为丰富,其中具6种以上的科有蹄盖蕨科(5属12种)、铁角蕨科(3属7种)、卷柏科(1属6种)、凤尾蕨科(1属8种)、金星蕨科(7属13种)、鳞毛蕨科(2属15种)、水龙骨科(9属16种)等,共7科26属77种。在113种药用蕨类植物中,药典收录的中药有4种,如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金毛狗(Cibotium barometz)、石韦(Pyrrosia adnascens)。其余大部分为民间草药,常用草药有翠云草(Selaginella uncinate)、蜈蚣草(Pteris vittata)、石松(Lycopodium clavatum)、深绿卷柏(Selaginella doederleinii)、江南卷柏(Selaginella moellendorfii)、问荆(Equisetum arvense)、华南紫萁(Osmunda vachellii)、井栏边草(Pteris multifida)、半边旗(Pteris semipinnata)、乌毛蕨(Blechnum orientale)、贯众(Cytomium fortunei)、狗脊蕨(Woodwardia japonica)、瓦韦(Lepisorus thunbergianus)、肾蕨(Nephrolepis auriculata)、铁线蕨(Adiantum capillus-veneris)、凤尾蕨(Pteris nervosa)等。

2.2 主要药用蕨类分布生境及药用状况

蕨类植物又称羊齿植物,是维管植物中的一群。根据大王岭保护区药用蕨类植物的生境和分布,将该地区的蕨类生态分布分为4类:土生、附生、石生、水生。土生类型有紫萁、鳞毛蕨、凤尾蕨、贯众、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金星蕨(Parathelypteris glanduligera)、狗脊蕨等,多为喜光种类。它们当中有些分布于常绿阔叶林中,且大多为耐阴性种类,如蕨(Pteridium aquilinum Var.latiusclum)、紫萁(Osmunda japonica)、金星蕨、芒萁等,多见于林缘或疏林中。而蜈蚣草、薄叶卷柏(Selagiuella delicatula)等常在河谷滩地、林下和路旁荒地。石生的有瓦韦、石韦以及凤尾蕨属、卷柏属的大部分种,这些属种都有其他生态类型。附生与水生的有槲蕨(Drynaria fortunei)、江南星蕨(Microsorium fortunei)、满江红(Azolla imbricata)、蘋(Marsilea quadrifolia)等。蕨类植物自古以来就是传统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绝大多数以全草入药,少数以根状茎或孢子入药,可治疗的疾病多种多样,有风湿骨痛、跌打损伤、盗汗夜盲、月经不调、溃烂痈疮、感冒咳嗽,各类出血、痢疾黄疽等[4]。随着入们对药用蕨类植物认识的逐渐深入,其药用价值不断提高,应用范围将更加广泛。按其功效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清热类。大王岭自然保护区的药用蕨类植物绝大多数属于此类,常用的有芒萁、翠云草、海金沙、小叶海金沙(Lygodium scandens)、肾蕨、凤尾草、瓶尔小草(Ophilglossum vulgatum)、福建莲座蕨(Angiopteris fokiensis)、贯众、扇叶铁线蕨(Adiantum flabellulatum)、凤尾蕨、半边旗、蜈蚣草、蕨、芒萁、槐叶蘋、问荆、卷柏、石韦、半边旗、蜈蚣草、乌蕨(Stenoloma chusanum)、紫萁、华南紫萁等。二是活血、除湿类。常用的有华南骨碎补(Davallia formosana)、垂穗石松(Lycopodium cernuum)、扇叶铁线蕨等的全草、崖姜(Pseudodrynaria coronans)、槲蕨、金毛狗等的根茎。

2.3 大宗药材类

指百色市产量或收购量较大,使用较普遍的中药种类。主要有:一是卷柏。又称还魂草。用于妇女月经不调、经闭或月经过多,卷柏炭散瘀止血,用于尿血、便血、吐血,跌打损伤,烧、烫伤。二是金毛狗。根状茎入药,药材名狗脊。用于腰脊酸软,下肢无力,风湿痹痛。三是贯众。根茎清热息风,凉血补血,解毒驱虫,治流感,头昏头痛,驱肠寄生虫。四是海金沙。孢子、茎藤入药,称海金沙、金沙藤。用于热淋,砂淋,石淋,血淋,膏淋,尿道涩痛。五是狗脊。根茎祛风湿,壮腰膝,治腰腿痛,痢疾,蛇伤。六是乌毛蕨。根状茎入药,药材名乌毛蕨贯众。用于流行感冒,乙型脑炎,疼腮,斑疹伤寒,肠道寄生虫,吐血,血崩。七是瓦韦。全草入药,药材名七星剑,也是常用的舍药。用于淋浊,痢疾,咳嗽吐血,牙疮,小儿惊风,跌打损伤,蛇咬伤。八是肾蕨。块茎清热解毒,生津治泻,治热咳嗽,腹泻,疳积。九是石韦。叶入药。茎叶清热利尿,通淋止血,治小便赤短,窿闭,尿血,崩漏,肺热咳嗽。

2.4 百色民间常用种类

一是充州卷柏。全草入药,又名金不换、金扁柏。用于急性黄疽,肝硬化腹水,咳嗽痰喘,风热咳喘,崩漏,凛疡,疮痈,烧、烫伤,狂犬咬伤,外伤出血。二是江南卷柏。全草入药,称不黄草,常与充州卷柏一起混用。用于急性黄疽,肝硬化腹水,淋证,跌打损伤,咯血,便血,刀伤出血,疮毒,烧、烫伤,毒蛇咬伤。三是石松。全草入药,称伸筋草。用于风寒湿痹,四肢麻木,跌打损伤,月经不调,外伤出血,缠腰火丹。四是紫萁。根状茎入药,称为紫萁贯众。用于清热解毒、止血杀虫、治疗痛疖、腮腺炎、肠寄生虫、风湿骨痛。

3 建议

大王岭自然保护区具有良好且种类繁多的森林植被,形成了丰富的药用蕨类物种质资源且蕴藏量丰富,有的种类具有很强的药理活性,对资源开发及新药研制具有重要意义,部分已被开发利用,但开发手段落后,尚处于原始开发状态,没有规模效益。开发几乎完全处于采集野生资源为主,批量零星,规格质量难以保证,无法满足大都市市场、国外市场大批量高规格的要求。并且开发利用以初级产品为主,深加工产品几乎没有,因而效益不佳。因此,绝大多数药用蕨类植物资源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挖掘其潜在的药用价值,同时要加强对该区的生态环境及资源的保护,力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蕨类植物是一群在种质和代谢产物方面均具有多样性的孢子植物,富含的天然活性成分具有很好的抗菌、抗微生物、抗肿瘤等作用[5]。研究表明,有些蕨类植物显示出较强的抗癌活性,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如江南卷柏、深绿卷柏、乌蕨、凤尾草、半边旗等可治疗食管癌、胃癌、肠癌及宫颈癌等[6]。因此,进一步从丰富的蕨类植物中筛选具有更强抗肿瘤活性成分的种类,对合理利用该类资源具有特殊意义。此外,结合少数民族医药的开发,充分发掘和整理民间单方、验方,借鉴民间用药经验,对使用广泛、疗效确切的种类,如阴地蕨、水龙骨等,加强基础研究,尤其是药用蕨类的化学成分、药理的研究,以挖掘蕨类植物在中药市场的利用潜力,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开发利用[7],以便从中开发出更好的新药产品。此外,要充分利用药用蕨类植物的其他价值。蕨类植物除了作中药外,还有着广泛的用途。蕨类植物中主要含有多糖、多酚、黄酮、生物碱、甾体及三萜类等化合物,可开发营养保健食品[8,9]。如紫萁、蕨菜、水蕨、乌毛蕨等种类的嫩芽可作食用蕨菜;金毛狗、福建莲座蕨、肾蕨、槲蕨富含淀粉,可提取蕨粉[10]。另外,许多蕨类植物可作为观赏植物,如巢蕨、肾蕨、桫椤、卷柏、铁线蕨等[11,12]。因此,要综合开发和利用蕨类植物资源。

参考文献

[1]周厚高,黎桦,黄玉源,等.广西蕨类植物概览[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

[2]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一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3]秦仁昌.中国蕨类植物地理与区系组成[C]∥纪念秦仁昌论文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118-132.

[4]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

[5]王锐云,何顺志.贵州蕨类药用植物种类与地理分布的研究Ⅱ[J].贵州科学,2005,23(4):73-77.

[6]张国珍,李策宏,彭启新,等.峨眉山野生药用蕨类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6,28(3):1-4.

[7]骆强.大方福建柏保护区药用蕨类植物种类及生态[J].毕节学院学报,2007,25(4):89-93.

[8]尤志勉,姚振生,张森尧.浙江药用蕨类植物的地理分布及区系分析[J].江西科学,2008,26(2):328-333.

[9]徐皓,郑玲,李智选,等.秦岭蕨类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探讨[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6(4):603-606.

[10]曹清明,钟海燕,李忠海,等.我国蕨淀粉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7,28(12):168-171.

[11]丁晓浩,何云核.安徽省观赏蕨类植物资源及其园林利用的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7):103-106.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园 第2篇

药用植物园地处北京市西郊风景区百望山山下,距离市区约10公里。该园隶属于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用植物研究所,是亚洲主要药用植物园之一。它担负着收集药用植物品种、保护药用植物资源、宣传普及我国传统医药学的任务,不仅是反映我国药用植物发展水平的一个窗口,还是我国同其他国家医学界、药学界交流的桥梁。

全园开放展区近160亩,良种繁育区100余亩。全园先后引种草本药用植物1200余种。药用植物园综合“生态学”、“科普学”、“民族文化”和“园艺学”4个方面的内容,结合植物生态学、药物分类学及园林观赏等因素,将药用植物园划分为“日月星辰”草坪 、“西岭红霞”秋景区 、中药区、民间药区和抗衰老保健药区、翠芳园、“小花果山”春景区、藤蔓植物区、水生植物区和湿生沼生植物区、畅爽园、友谊林、牡丹芍药园等若干个功能景区。

药用植物园每年接待外宾、学者、旅游团体等数万人次,先后承担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京华医科大学、北京中药学校、北京卫生学校、天津中医学院等单位的教学实习任务。同时还配合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常年进行药用植物知识的科普教育活动。

广西药用植物园 第3篇

1 石河子大学药用植物园概况

石河子大学药用植物园始建于2006年, 在原有中药材试验地的基础上进行了改扩建, 目前已经具有2座300m2的温室 (温室内温度、湿度在一定范围内可控, 为多种药用植物安全越冬提供了设施保障) , 室外用地1亩, 从功能布局上分为北药区和南药区, 可为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和中药资源学教学提供大量材料, 每年从4月到7月定期为学生开放。目前药用植物园栽种药用植物140余种, 其中根、根茎类药材45种, 全草类药材34种, 花类药材11种, 果实、种子类药材20种, 藤本区12种, 多个木本区共19种。药用植物园内每种植物旁设活动标示牌, 标有学名、拉丁名、入药部位及主要功效等, 可以供学生在现场学习并进行观察, 强化记忆。目前药用植物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院内实践教学基地, 教师可组织学生在园内现场进行分类教学活动, 学生也可定期在园内观察药用植物。这些教学活动为后期的野外实习教学奠定了基础。

2 药用植物园布局

由于我校地处新疆北部, 气候干旱寒冷, 因而应着重发展适应北方生长的药用植物, 要充分考虑到药用植物的自然分类, 最好将相同科属的植物种在一起, 科的大小与占地面积成比例, 考虑药植中乔木、灌木、草本、藤本的种植要求与分布。园内集南药、北药、本区特产药物和国外药物于一体, 药物有灌木、乔木、藤木、草木等, 标本种植区初步划分为乔木区、灌木区、藤本区、一二年生药用植物区、多年生宿根草本区、热带植物温室等共11个种植小区。

新疆药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 且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 目前蕴藏药用植物2 000多种。我们在药园建立了小面积的新疆特色药用植物区, 如芳香植物区有百里香、迷迭香、鼠尾草、薄荷、玫瑰、紫苏、熏衣草、荆芥、黄芩等。豆科植物区有蒙古黄芪、膜荚黄芪、苦参、草决明、胀果甘草、乌拉尔甘草、光果甘草、苦豆子、槐、芍药等。花类药材区有红花、金银花、啤酒花、玫瑰、万寿菊、菊花、洋金花、鸡冠花等。维吾尔医药区有黑种草、毛菊苣、孜然、麻黄、骆驼蓬、阿里红、紫草、小茴香、阿魏、阿育魏实、芹菜、芫荽、罗勒、刺山柑、一支蒿、益母草、牛至等30多个品种。根茎类药材区有板蓝根、桔梗、丹参、红景天、赤芍、牛旁子、白芷、伊犁贝母、百合、马蔺等。果实类药材区有枸杞、车前、王不留行等。灌木区有红柳、梭梭、胡杨、桑等。温室区保存热带和亚热带的一些喜暖怕冻的植物, 如金荞麦、虎杖、何首乌、怀牛膝、石榴、白芷、天南星、千年健、花椒、鱼腥草、黄精、栝楼、银杏、薏苡、射干、麦冬、马蹄莲等药材, 丰富了药用植物园的品种。

3 药用植物园的作用

药用植物园为实验教学提供充足的材料, 例如为植物细胞结构观察、植物的组织观察以及器官观察实验课提供充足的实验材料。通过利用药用植物园中的实物为教具, 在植物分类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实物讲解比较, 我院《药用植物学》的教学已基本摆脱了枯燥宣讲、图片观察或仅有少量腊叶标本观察的教学形式。学生在理论课学习之余自行到药用植物园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 辨识书中讲到的药用植物, 对药用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等进行学术上的深入剖析, 不断加深对植物器官及科、属、种的认识。药用植物园是观察药用植物生物学特性、植物生长发育规律和物候的自然实验室。自建园以来, 其为《药用植物学》提供实验用材2 500人份以上, 充足的标本使药用植物学实验课上学生动手率达100%, 形成了内 (药植园) 外 (野外实习基地) 结合、功能互补、教学与实习自始至终融会贯通的新的教学模式,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 结语

药用植物园对于提高中药学专业和药学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我院药用植物园在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以及中药资源学教学中发挥了较大作用。药用植物园克服了学生在课堂上无法看到原生植物和生药的缺点, 传统教学中学生对所学药用植物及生药缺乏感性认识, 学生极易疲劳, 进而产生厌学情绪, 难以保证教学质量。石河子通过大学建成药用植物园, 改革药用植物学的教学方法, 结合实物授课,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产生了显著的教学效果。药用植物园是药用植物学实践教学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鉴于我院药用植物园建园时间短且土地资源不足, 导致保存的药用植物种类容量有限。但随着我院药用植物园建设的不断完善, 药用植物园将成为集观赏性、学术气息为一体的特殊景观, 对促进药用植物学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肖海英, 冷一平, 肖艳, 等.药用植物园在产学研的功能探讨[J].中国中医药, 2010, 8 (12) :65-66.

[2]黄宝康, 秦路平, 郑汉臣.药用植物园作为实践教学基地的功能模式探讨[J].药学教育, 2007, 23 (1) :34-36.

[3]李云贵, 肖海英, 刘卫平, 等.药用植物园建设的现状、必要性与可行性浅析[J].中国中医药, 2011, 9 (2) :224-226.

[4]严玉平, 宋国英.《药用植物学》教学改革初探——谈药用植物园的建设与发展[J].河北中医药学报, 2001, 16 (1) :47-48.

[5]石晋丽, 王海, 刘春生.虚拟药用植物园在药用植物教学中的应用[J].中医教育, 2007, 26 (3) :49-50.

观赏型药用植物——吊竹梅 第4篇

一、形态特性

吊竹梅株高50厘米左右。茎基部匍匐,上部斜生,分枝力特强,节间长5 ~ 7厘米,节上易生根。茎圆形,紫红色带细绿条纹,稍肉质,无毛或有疏毛。叶无柄,单叶互生,椭圆状卵形或长圆形,叶长3 ~ 8.5厘米,叶宽1.5 ~ 3.5厘米,边缘全缘,先端短尖,基部鞘状,鞘的顶部和基部均有疏毛,叶面紫绿色夹杂银白色,中部和边缘有紫色条纹,背面紫红色。花粉红色,数朵聚生于2枚苞片内;苞片顶生,折叠生;萼片3片,合生成一圆柱状的管;花瓣3片,合生成一纖弱的管,长约1厘米,长于花萼;雄蕊6枚,等长。蒴果。

二、生长习性及分布

吊竹梅喜湿、耐阴、耐热、耐旱,生长温度为15 ~ 35℃,适温20 ~ 30℃,低于15℃生长缓慢,低于10℃停止生长。最适宜于肥沃的沙质土壤。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福建、云南等省区年均温度18 ~ 23℃的地区。

三、栽培要点

吊竹梅除作药用植物种植外,还可作园林美化观赏花卉品种种植,也可作阳台或室内盆景栽培,盆景栽培的营养土可选用土质肥沃未污染的垃圾土。春、夏、秋三季均可栽培,采用扦插繁殖,插条长10 ~ 15厘米,一般每盆插1 ~ 3条插穗,插后适量浇水,保持盆土湿润。在生长期间每隔15 ~ 20天施一次腐熟液肥,满足植株所需营养。根据个人爱好进行整形。吊竹梅在生长期间很少有病虫害发生,一般不需防治病虫。药用全年可采,全草入药,鲜用或晒干均可。

广西药用植物园 第5篇

1 区位环境概况

将植物园建于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南湖附近的闲置空地上, 面积大约为20 000平方米, 内多为坡地, 有一小水塘, 植被多为草地, 树木较少, 自然生长着许多药用植物。

2 景观规划

通过对校内南湖附近闲置空地进行土地改造和药用植物种植合理布局, 将20 000平方米大致划分为5块, 分别命名为春园 (6 000平方米) 、夏园 (6 500平方米) 、秋园 (4 000平方米) 、冬园 (3 000平方米, 含盆景园) 、中药材加工制作区 (500平方米) 。春、夏、秋、冬4园分别栽培各季开花结果的药用植物, 使园中四季有花开, 时时有景观。中药材加工制作区对园中的药用植物进行加工利用, 使植物园除用于观赏外还可制作出售中药材, 同时推广普及中医药知识。

2.1 春园

春园以春天开花的药用植物为主, 园中树木主要以桃、玉兰、贴梗海棠、杏等为主, 夹杂种植一些灌木和藤本植物, 如枸杞、乌药、五加、连翘、络石藤、薜荔、五叶木通、杜鹃、牡丹等。地面草本植物以蒲公英、紫云英、鼠曲草、荠菜、井栏边草、繁缕、天胡荽、半枝莲、益母草、芍药、贯众等多在春季开花且可在春天采收的为主。道路两旁的灌木交替种植红花继木、月季、枸杞、连翘等。园中建一供休息的凉亭, 络石藤、五叶木通、薜荔等藤本药用植物缠绕其上。乔木、灌木、藤本、草本形成了垂直断面上层次的变化, 使其更具观赏性。

2.2 夏园

夏园以夏天开花结果的药用植物为主, 其中含一池塘。园中树木主要以槐、合欢、厚朴、桑、花椒、淡竹等为主, 在其中种植一些草本和藤本植物, 如半边莲、半夏、天南星、萱草、百合、凌霄花、玉竹、黄精、淡竹叶、沙参、玄参、灯芯草、鱼腥草、丹参、葱兰、麦冬、湖南连翘、元宝草、鸭跖草、天冬、白术、白芷、夏枯草、藿香、白花蛇舌草、蓄、马齿苋、海蚌含珠、佩兰、白芨、土茯苓、罗汉果、薯蓣、绞股蓝、瓜蒌、密花豆、香花崖豆藤等。池塘中种植荷花、芡实等水生植物, 池塘边种植柳树, 树下以忽地笑、柳叶白前、石菖莆等湿生植物为主。池塘边建一休闲小亭, 一半在塘中, 可于亭中观赏池塘景色及休息。亭子周围种上金银花、薯蓣等藤本植物, 缠绕于亭上, 既可遮阳又供观赏。园中道路两旁交替种植麦冬、半边莲、白芨等草本植物。

2.3 秋园

秋园以秋天开花结果的植物为主。园中树木主要以木芙蓉、女贞、吴茱萸、枫香、紫珠等为主, 在其中夹杂种植一些草本、灌木、藤本植物, 如桂花、茶花、十大功劳、胡颓子、地榆、射干、凤仙花、薄荷、鸡冠花、豨莶草、紫花前胡、白花前胡、艾叶、柳叶白前、沙参、玄参、小茴香、紫苏、麦冬、仙鹤草、芝麻、菊花、鬼针草、石韦、苍耳、何首乌、海金沙、白扁豆、罗汉果、丝瓜、杠板归、茜草、野葛、铁线蕨等。园中道路两旁交替种植射干、麦冬、栀子、薄荷等。

2.4 冬园

冬园以冬天开花结果的植物为主。园中树木主要以枇杷、梅、柚、桔、玳玳花、山茶等为主, 夹杂种植一些火棘、南天竹、侧柏等灌木植物, 地面草本植物则是月季、水仙等。冬季常绿开花植物不多, 在冬园中划一块地做盆景园, 使冬天看上去也生机勃勃。盆景园中建一温室, 里面主要是由各种各样既可入药又适于观赏的药用植物做成的盆景, 如红豆杉、石斛、薄荷、芦荟、铁线蕨、金银花、无花果、虎耳草、玉竹、黄精、百合、茉莉花、半边莲、天冬、麦冬、栀子、吊兰、白芨等。学生可在此学习盆景制作, 掌握其用途, 园中盆景植物还可出售给游人和市内的花店。

2.5 中药材加工制作区

该区主要采收园内的药材, 并加工制作。采收的药材部分经加工后可直接用于中药鉴定教学或出售给中药厂, 节省一部分购买药材的费用。部分可进行深加工, 制成观赏性的植物标本、书签、贺卡以及香囊、药枕、花茶、芳香蜡烛等出售。薄荷、茉莉、桂花、淡竹叶等可制作花茶;花椒、薄荷、紫苏等可制作香囊;菊花、荷叶、合欢花、桑叶、夏枯草等可制作药枕;艾叶、花椒等还可做成护膝等, 用于风湿关节病的防治。游人既可购买也可自行制作工艺品 (保健品) , 既有纪念意义, 又了解了中医中药保健知识。

3 开发利用

百草香药用植物园建成后, 集药用植物实训与休闲观赏养生于一体。学生在此可进行药用植物鉴别实训, 识别药用植物, 学习药用植物的采收及栽培技术, 在盆景园中还可学习盆景制作, 在中药材加工制作区中, 学习中药材的加工及中药材工艺品、保健品的制作。游人则可在此欣赏春、夏、秋、冬4园不同的景色, 同时, 还可了解这些药用植物的功效、入药部位、采收季节等, 甚至可以体验一次药材的采收, 自己制作小盆景, 制作书签、贺卡、香囊、药枕、护膝等, 也可购买各种盆景、工艺品、保健品等。药用植物园中采收的中药材可用于中药鉴定教学, 也可制作成各种保健品出售。

4 小结

百草香药用植物园的主要作用在于保护植物资源、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它的设计别具特色, 从满足学生药用植物实训教学需要出发, 对药用植物进行二次开发, 集教学与休闲观赏养生于一体, 在合理利用药用植物资源的同时, 也迎合了目前大众对健康知识的需求及对中医中药的好奇, 更便于推广普及中医中药知识。

摘要:通过对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南湖周围土地进行改造, 构建“百草香休闲山庄”模型, 对药用植物园的景观进行规划并探索其开发利用, 建立一个集药用植物实训与休闲观赏养生于一体的百草香药用植物园。

校园植物资源与药用植物学教学策略 第6篇

一、校园植物资源与课堂理论教学

直观式教学是药用植物学常用并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人的直观感知来自于身边的事物, 学生对植物最直观的感性认识就来自于校园中的花草树木。丰富的校园植物资源为直观式教学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利用校园植物的四季图片制作教学课件, 在校园里采集新鲜的植物标本带进课堂, 在讲授过程中穿插示范或者将标本留给学生在课间观察, 可以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更直观形象地学习药用植物学, 有利于他们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使教材中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讲授植物器官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的形态特征时, 大多数知识点都能够结合校园植物进行讲授。例如, 在讲单叶与复叶的有关概念以及单叶的小枝与羽状复叶的区别这部分内容时, 可以先展示一片南天竹或苦楝的叶让学生观察后提出问题:这是几片叶子?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肯定的回答是一片叶子的学生不多, 这时老师再给出单叶与复叶的有关概念, 说明南天竹或苦楝的叶是三回羽状复叶;然后展示单叶的小枝条比如女贞的小枝请学生回答上面有几片叶子, 学生的回答有些犹豫, 这时老师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比较羽状复叶与单叶的小枝条的区别并进行归纳, 教师与学生互动, 使课堂教学过程形象而生动。

药用植物分类部分的内容, 同样可以方便的结合校园植物资源进行讲授。比如, 利用虎杖、羊蹄说明蓼科的特征, 利用桃、金樱子说明蔷薇科的特征等等, 大部分被子植物重点科都能在校园找到代表植物。

二、校园植物资源与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在药用植物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传统的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室教学和野外实习。野外实习一般选择植物资源丰富的山上或植物园等实习基地进行, 虽然校园里植物种类远不如野外实习基地丰富, 但利用校园植物进行实践教学, 能及时、最大限度地向学生提供动手操作、反复训练的机会, 同时节省费用, 便于管理。

1. 植物器官形态观察。

植物各个器官的形态、结构特征是药用植物学的基础内容, 这部分内容涉及的名词概念多, 需要识记的东西多, 诸如直立茎与攀缘茎、茎卷须与叶卷须、单叶与复叶、有限花序与无限花序……学生普遍反映易学难记, 学过就忘。其实, 这些名词概念, 基本上在校园里都能找到其代表植物。因此, 我们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 使书本上枯燥乏味的“死”知识变成“活”知识。具体的做法是:把要求学生观察和掌握的内容以课外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 主要由学生利用校园植物资源在课外时间自主完成。以叶这部分内容为例, 在理论课讲完叶的内容后, 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知识, 充分观察校园里各种植物叶的形态特征, 按以下所列叶的各部形态特征等项内容, 选择代表植物拍摄数码照片作为示例, 将示例照片与所列项目内容对应, 制作成ppt文件提交。

(1) 叶片的分裂类型。 (1) 三出分裂:三出浅裂、三出深裂、三出全裂; (2) 掌状分裂:掌状浅裂、掌状深裂、掌状全裂; (3) 羽状分裂:羽状浅裂、羽状深裂、羽状全裂。

(2) 脉序。 (1) 网状脉序:羽状网脉、掌状网脉; (2) 平行脉序:直出平行脉、横出平行脉、辐射脉、弧形脉; (3) 二叉脉序。

(3) 复叶的类型。 (1) 三出复叶; (2) 掌状复叶; (3) 羽状复叶:单数羽状复叶、双数羽状复叶、二回羽状复叶、三回羽状复叶。

(4) 叶序。互生叶序、对生叶序、轮生叶序、簇生叶序。

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 通过观察、选择代表植物、摄像、制作ppt文件等一系列实践活动, 书本里的名词概念, 在学生的脑子里不再是死的文字符号, 而是鲜活的实物形象, 从而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的基本概念等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 也使学生学习了观察植物形态的基本技能并熟悉了这些所观察的植物。

2. 植物分类实践教学。

要学好植物分类的知识, 必须认知一定数量的植物, 在实践中掌握它们的形态特征、分科依据, 相似种的区别等。因此, 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分类学原理, 识别药用植物是植物分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植物分类的实践教学大都是以野外实习的方式进行。但现在由于各种原因, 野外实习的时间很短, 感觉仓促, 学生野外实习所获得的知识有限, 作为野外实习的补充, 我们将植物分类实践教学的部分内容安排在校园进行。

在教学内容上, 侧重于让学生掌握识别植物的基本技能, 而不是单纯的识别多少种植物。在教学方法上, 老师的讲与学生的练相结合, 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活动。课内主要由老师利用校园里典型的代表植物实例讲授药用植物的辨认技巧, 即教会学生如何从分类学特征上对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进行详细观察, 找出每种植物的显著分类特征, 然后通过对主要的药用植物科特征的认识领会, 引导学生开展对同属或亲缘关系相近物种的特征分析。课外主要以学生自主实践的方式在进行。为了引导学生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我们以“寻找校园里的豆科药用植物”、“寻找校园里的菊科药用植物”等为题, 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 每组负责一个题目, 要求学生在校园范围内找出属于该科的植物, 观察其鉴别特征、作好记录, 并利用数码相机 (或手机) 拍摄出能够反映该药用植物特征的照片。照片除了要展现植物全貌以外, 还要求展现药用植物或所属科的典型鉴别特征, 比如合欢的二回羽状复叶和荚果, 菊科植物的头状花序等。并通过资料检索, 确定植物的基源, 了解其入药部位、功效等, 最后制作成ppt文件提交。

3. 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的综合性实验。

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以及提升综合实践能力, 我们充分利用观察校园植物不受时间限制的优势, 以校园植物为对象, 开展了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的综合性实验。具体做法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实验小组, 由教师指定某种药用植物让学生进行跟踪观察, 学生自行管理、分工协作, 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以下内容: (1) 观察指定植物的习性和各个器官的形态结构特征, 按照从习性、营养器官到生殖器官这样的顺序及相关内容描述植物形态特征; (2) 进行花的解剖, 写出花程式; (3) 拍摄植物不同生长时期的数码照片, 尤其是花期和果期的照片; (4) 查阅检索表和工具书, 进行植物鉴定; (5) 撰写实验报告。通过综合性实验, 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三、讨论

从保护校园环境出发, 我们没有按传统的方式让学生采集、制作植物标本, 而是代之以拍摄数码照片。并适时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现在, 数码相机或数码手机、电脑已经在学生中普及, 拍摄照片并对所拍摄的照片进行保存和编辑都很方便, 这些照片可以随时用来复习记忆。同时, 也使学生学到了植物照片的拍摄技巧, 如何表现植物特征。另外, 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 见到不认识的植物, 可以通过数码照片及网络, 咨询各地专家, 弥补个人资料和时间的不足, 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2]。

在利用校园植物资源开展课程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我们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很多实践教学内容都是由学生在课外时间自主完成。通过各项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 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 勤于思考, 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让他们体会到团队合作在学习、工作中的重要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忽视。教师要主动与学生沟通, 了解他们的实践进展和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并给予适时引导, 使他们顺利完成实践任务, 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摘要:针对药用植物学直观性、实践性强的学科特点, 在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利用校园植物资源开展教学活动,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校园植物,药用植物学,实践教学,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邱爱军, 张玲, 黄文娟, 等.以校园植物为选材的植物学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J].塔里木大学学报, 2010, 22 (3) :84-86.

药用植物叶面施肥技术 第7篇

一、根据药用植物种类及用药部位选择最合适的叶面肥

在做好土壤施肥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的选用合适的叶面肥料。叶面肥按成分可以分为氮肥、磷肥、钾肥、磷钾复合肥、氮磷钾复合肥、微肥、稀土微肥以及加入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叶面肥料等等。究竟选择哪种类型的叶面肥要根据药用植物的种类和用药部位, 如黄芪、山药等根及根茎类药材, 叶面追肥应选磷、钾二元复合肥, 枸杞、牛蒡子、薏苡等果实种子类药材, 叶面追肥应选氮、磷、钾混合液或多元复合肥, 穿心莲、金银花等全草类、花类药材, 叶面追肥应选尿素。

二、叶面肥要选择适当的浓度和用量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 营养物质进入叶片的速度和数量, 随浓度的增加而提高, 但浓度过高, 叶片会出现灼伤现象, 浓度太低, 起不到作用, 因此要确定适宜的喷施浓度。一般单子叶药用植物叶面肥的使用浓度比双子叶的高, 根及根茎类药材通常需要磷酸二氢钾溶液的浓度为0.4%、过磷酸钙浸出液的浓度为2%、草木灰浸出液的浓度为4%;果实种子类药材一般需要尿素的浓度为1%和过磷酸钙的浓度为2%再加1%硫酸钾的混合液, 或用磷酸二氢钾浓度为0.2%~0.3%溶液喷施;全草类、花类药材通常需要尿素的浓度为1%~2%。叶面追肥的使用量为土壤追肥施用量的1/5~1/10。喷施量以茎叶充分湿润为好, 根据药用植物生长情况, 每间隔7~10天再喷1次, 连续喷施2~4次。

三、叶面肥的喷施时间要合适

喷施叶面肥时要观察天气情况, 注意温度和湿度, 应尽量使肥液在叶面上附着的时间长些, 通常保持叶片湿润的时间在30~60分钟为宜, 使药用植物充分吸收肥液。应选择阴天或晴天的早晨无露水时或傍晚时喷施, 应避免在烈日高照时喷施, 或下雨之前喷施, 若在喷肥后3小时内遇雨, 要等晴天时补喷1次, 浓度要适当降低。

叶面肥能满足药用植物对营养的要求, 但应根据不同药用植物的生长情况选择最佳喷肥时期。根及根茎类和果实种子类药材喷施时期一般在生长中后期, 全草类、花类药材在整个生长期均可喷施。如尿素一般在药用植物植株叶面积达到最大时施用, 磷酸二氢钾主要在果实种子类药材开花坐果时施用, 硫酸钾在生长中后期施用, 硼酸在幼苗期、孕穗期、始花期施用, 不要在盛花期喷施, 以免影响授粉和子房发育, 导致降低结实率;硫酸镁可随时施用喷施, 硫酸亚铁、硫酸锰、硫酸锌在苗期或生长旺盛期施用。

四、叶面施肥时要把握叶面的部位

叶面肥是通过叶面的气孔和角质层吸收养分, 叶片的气孔着生在叶片的正反两面, 有的药用植物背面的气孔数量比正面要多, 所以喷施叶面肥时要把叶面的正反面都要喷到, 喷均匀。且新叶比老叶吸收养分的速度快, 吸收能力强, 因而上中部叶片应重点喷施。另外, 双子叶药用植物叶面积大, 叶面角质层薄, 易吸收叶面肥;相反单子叶药用植物叶面积小, 叶面角质层厚, 不易吸收叶面肥。所以单子叶药用植物施叶面肥要适当加大浓度和喷施次数。

五、叶面肥要有较高的溶解度

叶面肥有固体和液体二种剂型, 固体的要直按配成溶液喷施, 所以固体叶面肥在水中的溶解度必须高, 才能保证喷施在叶面的肥料均匀一致, 保证叶面充分吸收养分。另外, 肥料中的杂质含量要少, 通常要求肥料中的杂质含量应小于5%。而且叶面追肥要随配随用, 以免有些营养元素变质。

六、要正确混用叶面肥

叶面追肥时, 为节省喷洒时间和人力, 起到增产效果, 需要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叶面肥合理混合, 也把肥料和农药混喷, 但混喷时应先弄清楚混后是否发生化学反应或性质是否相反, 或混后肥效是否降低, 若出现上述反应就不能混合喷施。

七、在叶面肥液中添加湿润剂

药用植物乌头内生真菌研究 第8篇

目前, 国内外对植物内生真菌的研究报道较多, 许多来自植物的天然化合物与植物的内生真菌有密切的关系, 甚至也是内生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3]。对乌头的研究报道较多的是它的药效、药用成分的分离提取、毒性、种植、田间管理和病虫害的防治等[4,5,6]。笔者对乌头植物内生真菌作了系统的研究, 从内生真菌的分离、分类鉴定到活性物质的筛选和分离提取, 以期为研究乌头植物内生真菌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植物。

乌头样品采自昆明市云南大学微生物所栽培的乌头植物。

1.1.2 培养基。

(1) 分离培养基:PDA培养基 (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 , 使用前1mL培养基中加80IU的青霉素, 以抑制细菌生长。 (2) 分类鉴定培养基:PDA培养基和促孢培养基 (KH2PO4, MgSO47H2O, KNO3, KCl, 葡萄糖, 蔗糖) 。

1.2 试验方法

1.2.1 内生真菌的分离培养。

首先用自来水冲洗乌头植物表面的泥沙, 去除母根, 接着进行表面消毒、分离和培养。方法参照文献[7]。

1.2.2 内生真菌的分类鉴定。

采用插片培养方法, 对分离获得的内生真菌进行显微形态特征的观察、分类鉴定。分类检索参照文献[8,9]。

2 结果与分析

2.1 乌头植物内生真菌的种群组成

从乌头植物中分离获得内生真菌164株, 将其中的151株根据显微形态观察进行分类鉴定, 归属于6个目9个科23个属 (见表1) 。

从表1可以看出, 在分离获得的乌头植物内生真菌中, 以毛霉属 (Mucor) 、黑孢属 (Nigrospora) 、头孢霉属 (Cephalosporium) 、芽枝霉属 (Cladosporium) 和交链孢属 (Alternaria) 较多, 这5个属为乌头植物内生真菌的优势属。其次是木霉属 (Trichoderma) 和曲霉属 (Aspergillus) 。刚毛孢属 (Pleiochaeta) 、头囊聚孢霉属 (Cephaliophora) 、假丝酵母菌属 (Candida) 和小克银汉霉属 (Cunninighamella) 最少, 均只有1株。

2.2 乌头植物不同部位内生真菌的种群分布

在分离获得的164株乌头植物内生真菌中, 侧根上分离的内生真菌在数量和种群上都是最多的, 有78株 (占总菌株的47.56%) 16个属 (占23个属的69.57%) ;其次是茎部分离的有54株 (占32.93%) 15个属 (占65.22%) ;叶部和花上分离的内生真菌在数量和种群上都较少, 分别为17株 (占10.37%) 和15株 (占9.15%) , 均是7个属 (占30.43%) (见表2) 。

从表2可以看出, 在侧根部位分离的内生真菌种群中, 毛霉属和木霉属为其优势属种, 分别为15株和9株, 各占侧根部内生真菌的19.23%和11.54%;黑孢属和芽枝霉属为茎部内生真菌的优势属种, 分别为13株 (占茎部内生真菌的24.07%) 和9株 (占16.67%) ;叶部内生真菌的优势属种是黑孢属和盘多毛孢属 (Pestalotia) , 分别有6株 (占叶部总菌株数的35.29%) 和3株 (占17.65%) ;芽枝霉属和毛霉属为花部内生真菌的优势属种, 均为3株, 占花部内生真菌总数的20.00%。

从表2还可以看出, 毛霉属、盘多毛孢属、组丝核菌属 (Phacodiun) 和黑孢属在乌头植物各部位都有分布;交链孢霉属在侧根、茎和花上有分布, 而在叶上没有分布;球壳孢属 (Sphaeropsis) 除了在花上没有分离获得外, 在乌头植物的其他部位均可分离获得;假丝酵母菌属、木霉属、镰孢霉属 (Fusarium) 、卷枝霉属 (Pireella) 、根霉属 (Rhizopus) 、葡萄孢属 (Botrytis) 和小克银汉霉属只在侧根部有分布;而刚毛孢属和束丝菌属 (Ozonium) 只在茎部才有分布;头囊聚孢霉属只在花上分离得到。

3 结论与讨论

(1) 毛霉属不仅是乌头植物内生真菌的优势种群, 同时也是附子植物侧根部和花部内生真菌的优势属种;而黑孢属既是乌头植物内生真菌的优势种群, 又是其茎、叶部位的优势属种;芽枝霉属则是乌头植物及其茎、花部的优势种群。

(2) 在乌头植物侧根、茎、叶和花等部位分离获得的内生真菌在数量和种群分布上存在差异, 在侧根部位分离获得的内生真菌最多, 其次是茎部, 在叶和花上分离获得的内生真菌较少, 侧根部和茎部的内生真菌种群明显多于叶部和花部。这表明乌头植物不同部位内生真菌在种群、数量及分布上具有多样性特征。

(3) 乌头植物的侧根就是药用附子, 本次乌头植物内生真菌的分离结果表明, 无论在内生真菌的数量还是在种群分布上, 都是侧根上分布的最多。这可能与附子中含有的药用成分及含量有关。对以后研究乌头植物内生真菌的代谢产物及分离提取有活性物质有指导性的作用。

摘要:从药用植物乌头的侧根、茎、叶、花中分离获得内生真菌164株, 将其中的151株根据显微形态观察进行分类鉴定, 它们归属于6个目、9个科、23个属, 其中毛霉属、黑孢属、头孢霉属、芽枝霉属和交链孢属为该植物内生真菌的优势属, 表明药用植物乌头不同部位内生真菌在种群、数量及分布上具有多样性特征, 在侧根上分布得最多。

关键词:乌头,内生真菌,分离,分类鉴定,多样性

参考文献

[1]符华林.我国乌头属药用植物的研究概况[J].中药材, 2004, 27 (2) :149-152.

[2]陈小平, 崔永三, 赵博光.毛茛科杀虫植物——乌头[J].中国森林病虫, 2006, 25 (6) :26-28.

[3]舒莹, 郭顺星, 张东明, 等.植物内生真菌活性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 2005, 36 (5) :772-776.

[4]曹小玉, 刘川, 彭成.90年以来附子研究的文献定量分析[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4, 27 (3) :58-59.

[5]陈信义, 李峨, 侯丽, 等.乌头类生物碱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评述[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4, 11 (10) :922-923.

[6]邓廷丰, 李培清.云南野生滇南黄草乌人工驯化栽培技术[J].农村实用技术, 2001 (1) :15-19.

[7]李治滢, 杨丽源, 周斌, 等.灯细辛内生真菌的研究Ⅰ:菌种分离及其分类鉴定[J].云南大学学报, 2003, 25 (1) :65-68.

[8]魏景超.真菌鉴定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9.

沙漠地区药用植物及其开发前景 第9篇

沙漠地区虽然干旱,可沙生植物品种丰富,其中更有许多珍贵的药用植物。这些药用植物在国际市场上有很高的需求量,而与其市场需求相比较,人工种植药用植物产量不足,成本也相对较高。可沙漠地区天然生长着这些被人们强烈需求的药用植物,合理的开发不但会给沙漠地区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还能为市场增加供应量。本文将重点介绍讨论包括苦豆子,苁蓉和甘草在内的沙漠药用植物,以及药用植物的开发前景。

关键词 苦豆子;苁蓉;甘草;药用价值;市场需求;合理开发

1 沙漠地区药用植物特征及其药用价值

1.1 苦豆子

1.1.1 苦豆子在沙漠地区的生长特征

苦豆子在沙漠中适应能力比较强,其根系庞大,可深入土壤获取所需水分。并且,苦豆子不易被荒漠中的风沙所侵蚀,这奠定了其在沙漠地区大量产出的基础。虽然土壤中的盐分会阻挠苦豆子的生长,但苦豆子能将根系直接穿过盐分含量较高的土层,从盐分含量较低的下土层中汲取水分。除此之外,当流动沙丘转变为固定沙丘时,苦豆子会率先在沙丘上生长。

1.1.2 苦豆子的药用价值

研究表明,苦豆子的生物碱对于很多疾病有重要疗效。除了在抗肿瘤,抗乙肝,抗心率失常中发挥很大作用外,还有抗菌,抗病毒和免疫的功效。以上几种疾病的治疗方法一般都不易使患者彻底恢复,或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副作用,如苦豆子中提取的生物碱可以发挥抗治疾病的作用,那么治疗会更加安全简单;生物碱的抗菌,免疫等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人们的健康。除了以上几种功效外,苦豆子还有镇静催眠,抗过敏和平喘的作用,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1.2 苁蓉

1.2.1 苁蓉在沙漠地区的生长特征

苁蓉寄生在沙漠植物梭梭的根部,对水分和土壤的要求皆不高,所以容易在沙漠生长。梭梭在沙漠地区的大量生长,是苁蓉较高产量的前提。梭梭抗热性和抗寒性很好,能够适应-42℃至42℃的环境,适宜在昼夜温差大的沙漠中生长。同苦豆子等沙生植物一样,梭梭的抗旱能力很强,可以在年降水量仅为30至200毫米的沙漠地区正常生长,其庞大的根系深入地下水层,获取所需水分。梭梭的抗盐碱性很好,能在含盐量为0.2%到0.3%的沙丘土壤中生长。除此之外,梭梭喜光,防风和生长迅速的特征,奠定了其在沙漠中大面积生长的基础。

1.2.2 苁蓉的药用价值

在中药中,苁蓉常用于治疗汗多便秘,消中易饥(即患者常感饥饿而多食,却仍然消瘦)和破伤风等。因为苁蓉补性温和,所以适合体虚的病人和老年人服用。现代科学分析表明,苁蓉的微量生物碱可用于治疗神经衰弱和听力减退,还具有降血压以及肾脏出血时的止血作用。除了治理这些普通药物难以达到很好疗效的疾病,长期服食苁蓉可提高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强身健体。

1.3 甘草

1.3.1 甘草在沙漠地区的生长特性

甘草适宜生长在日照较长的干燥地区,较强的适应能力也让甘草在沙漠地区能够正常繁殖。与众多沙生植物一样,甘草具有喜光,抗寒,抗热和抗旱的特点,具备在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而强烈,降水量少的沙漠生长的特点。同时,甘草根系发达,可以深入土层而汲取需要的水分;根系也起到在风沙中固定整株植物的作用。

1.3.2 甘草的藥用价值

与苁蓉一样,甘草也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在中药中,甘草常被用于调理脾胃虚,咽喉疼痛,咳嗽气喘和胃痛,起到清热解毒的功效。在现代医学中,甘草含有的特殊物质(如甘草酸等)可以提高人体细胞免疫功能;与苦豆子相似,这些物质都有抗菌,抗病毒和抗炎的作用。除此之外,甘草能够有效抑制胃液和胃酸的分泌,能促进防胃黏膜受损的物质的生成,从而抑制胃溃疡。

2 沙漠药用植物的开发前景

沙生药用植物在沙漠地区的适应性都很强,在自然条件具有较高的产量和较低的成本,其极高的药用价值也使这些植物有很大的国际市场。开发这些药用植物将会给市场的高需求提供匹配的供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2.1 甘草贸易及市场分析

据海关统计,我国在2010年出口鲜或干甘草总量为3376.88吨,同比上涨了38.08%;出口鲜或干甘草金额一共为1408.46万,同比增长48.69%,主要出口到13个国家和地区。同时还有其他甘草制品(如甘草液汁和甘草酸盐等)的出口总金额也在上涨,主要出口到近20个国家和地区。我国甘草出口价格逐年上涨的主要原因在于国际资源短缺以及市场需求量连年上升。据研究表明,甘草有抗癌和抗艾滋的功效,这使得甘草在各国市场大受欢迎;即使人工种植甘草在重要技术上有所突破,甘草资源短缺仍是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

2.2 如何合理开发沙漠药用植物

沙漠药用植物给市场及当地带来益处是建立在合理开发的基础上,若一味开发而保护意识淡薄,长久看来,沙漠资源将面临枯竭的危机。因为不断索取导致产量逐年下降,苁蓉已被中国植物红皮书列为濒危植物。所以,保护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达到可持续发展,是保证乐观开发前景的重要因素。以新疆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为启发,沙漠的药用植物也应加强管理,如建立自然保护区等。

总结

综上所述,沙漠地区的药用植物(如苦豆子,苁蓉和甘草等)具有极高的价值。极强的适应力保证了这些植物较为大量的产出,为市场需求提供了相应的供给。同时,国际资源短缺以及高需求量也是沙漠药用植物开发前景的前提,因此,药用植物的开发能够给当地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不过在开发的同时,要合理利用资源,保证可持续发展,为市场与当地带来长期利益。

参考文献:

[1]中国在线植物志.http://frps.eflora.cn/

[2]邱天尧, 赵宏英. 苦豆子类生物碱的药理作用研究[J]. 黑龙江医学, 2007, 20(5)

[3]魏力.“沙漠人参”肉苁蓉的奇妙功效[G/OL].中国网山东,2015-08-24. http://sd.china.com.cn/a/2015/xjoe_0824/287223.html

[4]甘草.中医世家. http://www.zysj.com.cn/zhongyaocai/yaocai_g/gancao.html

[5]霍卫,任芳.我国甘草出口价格逐年上涨[J/OL].中国中药报,2012-3-9. http://www.cntcmvideo.com/zgzyyb/html/2012-03/09/content_57784.htm

谈药用植物园在中医药院校中的应用 第10篇

1 中医药特色与药用植物园的关系

我国的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积淀和丰富的中药材资源。药用植物园以其作为教学、科研、科普基地的方式来向人们展示着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传统医药学的博大精深[1],可在大学生中形成争做中医药传人的浓厚氛围,以特色立校、文化铸校。河南,地处中原,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是医圣张仲景的故乡,自古以来医林兴盛,名医辈出。我校建立药用植物园还能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对中医药的热爱之情,让医圣精神薪火相传,把传承医圣医药思想、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打造中原药都作为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目标。

2 我校药用植物园概况

河南中医学院创建于1958年,是全国建校较早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位于省会郑州市,现有3个校区,占地面积1 727亩,是河南省省属高等中医药院校。药用植物园坐落在市中心的东明校区,占地2 000多平米,自20世纪80年代筹建至今已充实药用植物200余种。园内有南北各异的木本、草本、藤本药用植物,其中以河南的道地药材为主,如山茱萸、连翘、金银花、柴胡、丹参、冬凌草、菘蓝、杜仲、桔梗、沙参、银杏、酸枣、薄荷、何首乌、构树、葛根、地黄、天麻、山药、牛膝、茜草、红花、地榆、山楂、菊花、黄芩、天南星、半夏、淫羊藿、白芷、牡丹、芍药、石竹、瞿麦、枸杞、黄精、贯众等。种类几乎涵盖了《药用植物学》教材中所罗列的科属,如菊科、豆科、兰科、薯蓣科、桔梗科、唇形科、石竹科、蔷薇科、十字花科、蓼科、毛茛科、百合科、天南星科、伞形科、鼠李科、小檗科、银杏科、芍药科、石竹科、五加科、茄科、茜草科,是一个身处繁华闹市之中、物种丰富却又极其恬静的药用植物王国。

3 作用

3.1 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药用植物学是我校中药学、中药英语、药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理论、实践和野外实习等教学环节,其中野外实习是巩固和加强理论教学的重要手段,在整个课程内容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校每年都会组织中药学、中药英语专业的学生去实习基地野外实习,但是对于药学、药物制剂和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却没有野外实习计划。任课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批次带到“百草园”鉴定药用植物,使理论和实际有机、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教材中、板书上、课件里的药用植物更为直观、真实和立体,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学生也切身体验到“进山探宝”的乐趣,达到身临其境的教学效果,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还弥补了不能到野外实习的缺憾。

此外,中药学、中药鉴定学、生药学、药用植物栽培学、中药资源学等专业课程也可以把药用植物园作为第二讲堂,如笔者主讲《药用植物栽培学》的扦插、嫁接、压条、种子繁殖、间套作、确定适宜采收期等教学实验项目都在药用植物园现场操作,改变了学生对以往在实验室中做试验的单调、枯燥、乏味的认识。而制作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栽培学、药用植物资源学、中药学、中药鉴定学和生药学等课程课件中所需的图片都可以在药用植物园中随时、随地拍摄,打破了野外采集、拍摄受季节、地域和经费的限制,还可以跟踪连续拍摄一个药用植物整个的物候期。如金银花,我们可以在课件中展示花蕾期、银花期、金花期、落花期等各个关键时期的植物形态,让学生在对形态学特征认知的同时也对其生物学特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更让学生感受到这些植物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并不远,学好它并不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劲头也倍增。

3.2 提供科研平台

3.2.1 为国家级、省部级、校级课题提供田间试验场地

2001年科技部批准正式组建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河南)基地。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药产业的发展,把发展中药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列入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制订出了符合河南省实际的“河南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工程计划”及“关于河南省中药产业发展的规划意见”。借此机会,我课题组在“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期间中标国家级、省部级课题数项,其中笔者主持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河南道地中药材连翘野生抚育研究,就把百草园作为连翘种质资源(实物)库,移种、引种、驯化、种植全国各地的连翘近百个种质,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现代组织培养、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高科技手段和常规育种相结合,提纯复壮优良品种,提高药材的有效成分和抗性,选育适宜无公害栽培的药材新品种,为河南省中药材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外,学校为鼓励青年教师积极从事科学研究,每年专门划拨经费设立“苗圃工程”(校级科研项目)予以资助,为节省经费支出,规范化种植、引种驯化、野生抚育类课题均在百草园内进行,确为理想的试验基地。

3.2.2 搭建学生科技创新平台

近年来,我校高度重视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全国“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为龙头,积极搭建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在全国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终审决赛中我校获得了优异成绩,参赛的3件作品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全国校级优秀组织奖。其中三等奖获得者药学院吕晓飞同学的《冬凌草的规范化种植研究》实验过程中的田间管理、盆栽等试验大部分在园内完成,每一个奖项的背后都倾注了老师和同学们辛勤劳动的汗水,奉献教育,服务学生,做学生的好老师,用笔耕耘、用语言播种、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在这个小小园内的田间地头得到了最真切的诠释。在全国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终审决赛上,我校参赛的4件作品又喜获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再次获全国校级优秀组织奖。这说明药用植物园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科技活动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也给了大学生展示自己创新、创业能力的舞台。

3.3 美化校园环境,培养人文科学情怀

我校药用植物园力图创造一种新型园林体系,以“天人合一,众生和谐”的思维框架为理论基础,以“园林的外貌、科学的内容、中药的特色”作为基本指导思想,综合“生态学”、“社会学”、“中医药文化”、“植物分类学”和“园林学”五个方面的内容,使整个药园具有怡养心神、调摄情志的养生之地,师生的后花园。园中建造的中医药文化碑廊与一方幽静的荷塘相辉映,使我们的校园更加静雅,文化氛围更为浓重。闲暇之余漫步在鹅卵石小路上,晨夕之间驻足于园内朗读本草古籍之时,倾听着清脆的蝉语蛙鸣,欣赏着珍贵的奇花异草[2],怀揣着激情的梦想,憧憬着美好的明天,一幅幅和谐的画卷缓缓展开,此情此景对于我们的身心健康大有益处,让我们在欣赏自然美和生态美的同时,心灵也受到人文美的渲染。

3.4 科普教育的理想基地

百草园内种植了200余种植物,其中不仅有传统中药(柴胡、山茱萸、山药、板蓝根等),还涵盖了生活中的米(薏苡)面(小麦)油(栝楼、油菜)茶(冬凌草、银杏、金银花、杜仲)等药食同源的植物,也被老百姓所熟知,因此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药用植物资源,充分发挥其科普教育基地的功能。

我校内有幼儿园,附近有经三路小学、纬四路小学以及实验小学等多所学校,基于此,我们对幼儿园小朋友、周边中小学生免费开放药用植物园,并集中安排学科教师或者中药标本馆管理人员给予讲解。考虑到百草园紧邻我校第三附属医院以及延伸百草园的社会服务功能,我们将百草园周边原来的铁栅栏去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开放,来医院诊疗以及住院的患者可以很自由便捷地到百草园中“采撷百草”,看看什么是乌须发、益精血的何首乌;什么是有“国老”之霸名的甘草;什么又是河南的“四大怀药”。因此,我校百草园是进行中药天地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教育普及的重要场所[3]。

3.5 充当“花卉”新角色

有的药用植物不仅可以入药,而且还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如月季、牡丹、芍药、一品红、一串红、叶子树、虞美人、彩石竹、荷包牡丹、羽衣甘蓝、菊花等,种类之多、形色之美令人惊叹。当学校或院系举行一些大型活动或重要会议时,需要花卉布置会场,校内的药用植物园基本可以满足这一需求[4]。结束活动后还可以重新搬回园内进行管理,以备下次再用,以免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浪费。这不失为一种低碳的工作态度,同时也成为人们推进时尚潮流新的方式。

4 讨论

笔者根据药用植物园的应用实践基础,以教学、科研、管理和社会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对药用植物园在中医药院校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可得出以下结论:(1)以药用植物园为中医药院校的前沿阵地,在教学质量的提升、科研平台的搭建、校园环境的美化、人文情怀的培养和科普活动的开展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效果。(2)基于目前我校将整体搬迁至新校区,药植园规划面积大幅增加,因此,需建立现代化温室以便更多地引种一些非本土珍奇药用植物;同时为适应电子技术发展的需求,我们将逐步完善对药植园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如在校园网内建立“百草园”电子地图;日常管理(喷、灌、施、排水肥)系统程序化、自动化。

参考文献

[1]赵荣华,罗天诰.药用植物园的建设构思及美学思想[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9,22(2):49-51.

[2]黄宝康,秦路平,郑汉臣.药用植物园作为实践教学基地的功能模式探讨[J].药学教育,2007,23(1):34-36.

[3]许再富.植物园的科普教育及其发展[J].生物多样性,1996,4(1):52-53.

广西药用植物园

广西药用植物园(精选10篇)广西药用植物园 第1篇1 研究方法主要以实地考察为主,辅以集市药摊调查、室内腊叶标本整理及查阅《广西蕨类植...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