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学校心理健康研究新进展
国外学校心理健康研究新进展(精选14篇)
国外学校心理健康研究新进展 第1篇
国外学校心理健康研究新进展
一、大众健康框架下的学校心理健康研究 (一)大众健康模式概述 尽管目前许多学科在不同的研究领域都采用大众健康模式,大众健康本身有深刻的医疗背景.
作 者:赵俊茹 作者单位:天津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心理研究所,天津,300191刊 名:天津市教科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TIANJIN ACADEMY OF EDUCATIONAL SCIENCE年,卷(期):“”(5)分类号:B84关键词:
国外学校心理健康研究新进展 第2篇
国外电缆测井和随钻测井技术新进展
本文介绍了近几年国外电缆测井技术和随钻测井技术方面的`新进展,并对部分仪器的特点、结构等做了阐述.这些新仪器和新技术的使用,将对石油勘探开发带来很大帮助.得出了随钻测井技术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电缆测井技术和随钻测井技术将共同向前发展的结论.
作 者:罗学东 王国锋 程建 董斌 王易安 吴玲 陈江同 作者单位:中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华北事业部,河北,任丘,062552刊 名:国外测井技术英文刊名:WORLD WELL LOGGING TECHNOLOGY年,卷(期):“”(2)分类号:P631关键词:电缆测井 随钻测井 测井仪器 新进展
国外瑜伽临床研究新进展 第3篇
瑜伽作为一种健身形式, 在我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健身爱好者的青睐;但瑜伽用于临床作为治疗疾病的辅助手段, 在我国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应用。许多研究表明瑜伽不但能提高人的心肺功能、身体的平衡能力、增强肌肉力量、韧性和关节的灵活性, 还对许多疾病如抑郁、焦虑、压力、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等方面疾病的控制与康复有明显的辅助作用。瑜伽已经成为补充与替代医学 (CAM)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国家补充与替代医学中心在2002年对18岁以上成年人所做的调查结果显示:瑜伽已经成为第五位被经常使用的补充与替代医学治疗方法。在2009年, 根据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的资料显示, 在美国正在进行或者已经完成的关于瑜伽的保健和康复作用的临床试验就有29项[1]。
瑜伽对个体治疗情绪障碍影响
抑郁和焦虑是影响大多数人的最常见的情绪障碍。最近, 美国流行病学调查发现, 焦虑甚至更普遍一些, 评估值为人一生中平均有28.8%的时间有焦虑症状。情绪障碍有病期延长和与其他精神疾病并发的趋势。个体的个人、社会和职业以及身体健康情况受这些精神疾病的影响较多, 使用卫生保健资源, 工人失去生产力都使其社会成本增高, 虽然在药理学和心理学方面治疗情绪和焦虑的手段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很大比例的患者保持反复发作, 进而转成慢性病和长期的功能损伤, 另外, 患者经常面临许多实际问题, 如费用, 临床医师的业务水平以及对药物的不能忍受。近几年, 研究者开始关注药物治疗的替代品, 瑜伽作为辅助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 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瑜伽对焦虑、抑郁的缓减作用是瑜伽治疗心理问题中最重要、最常见的一部分, 相关研究显示, 瑜伽治疗情绪障碍主要是通过瑜伽的体式和调息来实现的, 所用的瑜伽以哈他瑜伽为主, 研究对象的年龄阶段在7岁-30岁之间, 为青少年和中青年。
瑜伽对骨骼肌系统的影响
1.对关节和肌肉疼痛的治疗效果
(1) 瑜伽治疗慢性下背部疼痛
Saper 2002报道有1490万美国人练习瑜伽, 21%的练习者是为了治疗颈部和背部疼痛[3]。艾扬格瑜伽改变那些影响脊柱排列和姿势的骨骼肌系统的不平衡, 拉伸僵硬的肌肉, 增强那些不能充分活动到的、维持姿势的主要肌肉如:腹肌、横膈肌、腿窝、四头肌、臀内收肌和侧收肌、臀肌、腰部和上背部的肌肉从而改善慢性下背部疼痛。Kimberly Anne Williams和Helen Cox分别报道了艾扬格瑜伽可以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背部疼痛指数, 提高健康水平, 减少止疼药物的使用[4,5,6]。Robert Saper报道了哈他瑜伽对少数民族患者慢性下背痛的影响, 认为与常规治疗相比瑜伽治疗更加安全、高效[7]。
(2) 瑜伽治疗骨关节炎
Subhadra Evans报道, 通过6周, 共计18小时的艾扬格瑜伽练习, 8名年轻的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疼痛功能障碍减轻, 总体健康水平提高[8]。Humeira Badsha对迪拜阿联酋国的风湿性关节炎, 进行12节课的Raj瑜伽治疗。结果显示瑜伽组的所有风湿性关节炎的活性参数都有所改善, 健康评估问卷得分实验前后差异显著。两组的生活质量得分实验后无显著变化, 但瑜伽组有改善的趋势。瑜伽组没有使用新药物, 部分患者减少或停止使用风湿性关节炎药物[9]。
(3) 瑜伽治疗肌纤维痛
James W.Carson的研究认为:瑜伽练习可以减轻肌纤维疼痛的症状、功能障碍和疼痛的程度;改善疲劳、肌纤维僵硬和身体平衡能力[10]。
2.瑜伽对脊柱的影响
瑜伽之所以对健康有如此大的影响,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能直接作用于脊柱, 瑜伽体式包含了脊柱各个方向的运动, 如扭转、前弯后仰、左右侧展等。瑜伽练习可以作用于腹部的深层肌肉 (包括腹部横切, 腰多裂肌, 腹内斜肌, 脊旁肌肉, 盆低肌) , 深层躯干肌肉对支持腰脊柱的活动非常重要, 它们连接脊柱、骨盆和肩, 帮助维持好的姿势, 为四肢运动提供功能, 帮助减少错误的姿势带来的伤害。这些肌肉协同产生的力量经过胸腰筋膜和内在的腹压稳定腰脊柱, 腰多裂肌和脊旁肌肉直接用于对抗作用于腰脊柱的力。腰多裂肌和腹内斜肌作为维持身体姿势的肌肉, 它不产生运动, 进行静态的, 等长收缩。Anders Dolr、Marcia Monroe、Chin-Ming Jeng分别报道了瑜伽对耻骨直肠肌综合征[11], 青少年脊柱侧凸[12]和椎间盘退变[13]的影响, 作用机制就是利用了瑜伽可以提高身体的核心稳定性[14]。
3.瑜伽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心律失常的诱因通常是情绪障碍和精神紧张, 瑜伽可以缓减这些心理问题。瑜伽49名心律失常患者, 每周3次, 45分钟, 3个月的瑜伽体式、冥想和放松练习, 实验后与控制组相比心房颤动次数显著减少[15]而瑜伽可以改变白介素6和C反应蛋白的含量是瑜伽治疗心肌炎的基础[16]。
S.N.Murthy对104名患有轻中度高血压的患者, 使用各种物理疗法和瑜伽配合21天的低热量、低钠饮食, 进行1年的治疗, 结果显示瑜伽组的收缩压从139.6降为129.6;舒张压从91.2降为86.1;血脂和体重也得到改善, 1年结束后, 对54名患者进行随访, 14名患者在不使用降压药的情况下血压保持正常水平[17]。
4.瑜伽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作用
许多文献报道了瑜伽对哮喘、糖尿病、多发性硬化、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作用, Orjana Velikonjaa认为:痉挛、认知障碍、情绪改变和疲劳是导致多发性硬化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的主要因素。瑜伽通过拉伸和加强练习来增强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同时呼吸练习可以放松肌组织, 影响情绪, 从而影响练习者的生理和心理。瑜伽练习需要肌肉进行等长收缩和放松, 反过来提高肌肉的灵活性从而减少痉挛, 加强力量的练习可以提高耐力从而降低疲劳, 瑜伽可以提高多发性硬化患者的生活质量。Savitasingh等在2001年的研究中显示, 对19名年龄在30-60岁之间的无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为期40天, 每天30-40分钟的瑜伽体式练习, 结果显示, 与实验前相比血液葡萄糖FBG、血清丙二醛MDA、血红蛋白HBA明显下降[18]。Savitasingh2008研究了瑜伽体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影响, 结果显示瑜伽组与对照组相比试验后血清胰岛素和葡萄糖含量下降, 血脂成分中TC、TG、LDL和VLD下降LHDL升高[19]。
5.瑜伽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瑜伽练习可以提高副交感神经的活性, 从而调节癫痫患者的心脏自律平衡能力;瑜伽可以提高关节的灵活性, 增强肌肉力量和韧性, 提高运动能力, 改善肌肉僵硬从而缓减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的运动障碍、镇颤和强直等症状;提高老年人的平衡能力、身体灵活性, 改善步态[20,21,22,23,24]。
6.瑜伽对视觉和听觉系统的影响
瑜伽清洁术中的“一点凝视法”, 可以加速眼部的血液循环, 而流出的眼泪又可以排出眼睛中的杂质。瑜伽中的眼睛保健法, 可以加强眼睛周围肌肉的活动, 缓减眼肌性视疲劳;Shirley Telles利用瑜伽体式、呼吸、关节练习、清洁眼睛的练习和引导性放松对长时间电脑使用者进行干预, 2个月的实验结束后受试者的视模糊、眼胀、干涩、流泪、眼眶酸痛等眼部症状得到缓减[25]。Mark J.Gallardo报道了一例通过瑜伽体式头倒立治疗青光眼的病例, 头倒立可以增加眼睛部位的血液循环, 加快淋巴回流, 从而使房水不断循环流动, 保持眼内压正常[26]。瑜伽对由于高血压或神经衰弱引起的神经性耳鸣有一定的治疗效果[27]。
小结
国外瑜伽临床研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内容由最初的集中研究瑜伽对不同疾病的辅助治疗作用到目前更关注大众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对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癌症、糖尿病、压力综合征等现代病的研究是目前瑜伽研究的热点。未来瑜伽的临床研究的样本容量应该充分大, 才能满足多变量分析的要求。心理、生化和免疫系统方面的研究应注重对个体的自我描述的测量, 对瑜伽潜在的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将是瑜伽临床研究融入主流医学的必备条件。国内对瑜伽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瑜伽体式对健康人群心血管系统和肌肉力量和柔韧以及关节灵活性等生理指标的评析, 但相关的临床研究较少, 瑜伽的辅助治疗功能较它的健身功能相比更具有实际研究价值。
摘要:在国外, 瑜伽作为一种辅助治疗的手段得到广泛的应用, 笔者通过对ElsevierScience数据库、Springerlink全文电子期刊、EBSCO全文数据库作为信息统计源, 对1823-2011年有关瑜伽治疗的文献进行梳理、回顾和评述, 认为国外瑜伽临床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心理、骨骼肌系统、心血管、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和视听觉系统等方面, 国内对瑜伽临床治疗的研究还是一个较新的领域, 对国外瑜伽临床治疗的研究可以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瑜伽,临床研究,心理,生理,体格健康
参考文献
[1]Tindle HA, Davis RB, Phillips RS, etal.Trends in use of complementary an dalternative medicine by US adult5:1997-2002[J].AItern The Health Med, 2005, 11 (1) :42-49.
[2]Tiffany Field Cornplementary Therapies in Clinical Practice[J].Complementary Therapies in Clinical Practice, 2011, 17:1-8.
[3]Saper RB, Phillips RS, Davis RB, Eisenberg DM.Prevalence and pattern sofhatha ycga use in the United States.Poster presented at Internation a scientific conference on complementary, alternative and integrative medicine research[J].Boston, MA, 2002, (4) :12-14.
[4]Kimberly Anne William B, J chnPetronis, David Smith, etal.Effect of Iyengar ycga therapy for chronic low backpain[J].Pain, 2005 (115) :107-117.
国外酒店管理合同研究新进展探析 第4篇
关键词:酒店;管理合同;契约;研究进程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054-01
酒店管理合同作为酒店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其研究有助于更好的发挥酒店合同对于酒店管理的作用。本文主要以国际旅游业的相关研究为基础,主要分析了国外学者对于酒店管理合同问题的研究,简单谈论了其对于我国酒店的管理合同相关研究的一些启发。
一、其他国家对于酒店管理合同的研究
本文主要依据现有文献的状况,简单从几个方面来展开对其他国家关于酒店的管理合同研究状况的分析。
(一)对于酒店管理合同基本概念以及其运作特征的研究
国外对于酒店管理合同模式的相关概念、运作特点及契约条款安排等方面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康奈尔大学的James教授的酒店管理合同论著中。他将管理合同的概念分成了三个方面:一、酒店经营管理不需要受酒店业主干预,而是由酒店管理公司全权负责;二、酒店的一切经营及财务费用由酒店业主支付,并由其承担所有权的风险;三、除了重大的疏忽或者是欺诈行为,经营者的其他行为都受到酒店业主保护。James教授还指出了酒店管理合同的一些运作新特点,即:酒店的总经理由酒店管理公司来雇佣,并由公司对其进行指导,而后,总经理就酒店的经营成果向管理公司负全部责任。James教授首次对酒店管理合同相关问题做了较为详细的界定,解释了双方谈判的策略,以及合同的内容和条款组成,只是他仅把合同限于文本形式,而未能将其作为一种管理模式来研究。而Withiam.Glenn则指出了酒店管理合同实是一种较为有益的机制,但他没有对这种机制运行的相关原理做出阐述。
笔者认为酒店管理合同作为一种酒店的协议运营方式,它通过酒店的业主和管理公司签订管理的合约,来约定双方享有的权利、应尽的义务以及应付的责任,但是这种合同并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文本,而是一种运营的模式。
(二)对于酒店管理合同和其他的管理模式之间的比较的研究
酒店管理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满足高效率的调配各种资源的需要,以及为酒店客人提供最贴心的服务。目前酒店管理模式大致可以分为合作联营、业主自管、租赁经营以及委托给酒店管理公司来经营等这样几种模式,而酒店管理合同就是委托给酒店管理公司进行经营的模式。
Charles A·Bell(1993)论述了酒店管理合同与特许经营的源头及其发展,并对酒店业主在和管理公司进行谈判及与特许方签订经营协议的时候应当实施的战略进行了相关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建议。ChekitanS·Dev、M·Krishna Erramilli及Sanjeev Agarwal(2002)则对于酒店管理公司在选择合同模式还是特许模式时的决定性因素进行了相关探讨。
(三)对于衡量酒店管理公司运营模式绩效的研究
酒店运营的绩效的衡量有助于酒店管理人员监督本酒店的运营业绩,更有效地评价各项任务是否达到了指标。这些指标一般包括盈利指标、营业比率以及运营程度几个部分,做好绩效的衡量,能使这几个方面更直观的呈现在人面前。
Richard C·Morey和David A·Dittman(1995)在对美国本土的54个业主自管酒店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将酒店运营的绩效衡量标准确定下来,并提供了总经理的绩效打分的模型。Jonathan Berger(1997)从酒店业主及酒店管理公司这两个角度对制定管理合同的相关绩效标准做了一些探讨,并从绩效对于双方利益和其他相关条款的影响出发进行了分析。
(四)对于管理合同相关司法案例的分析以及研究
酒店管理的契约是保证合同正常执行的必不可缺的部分,业主和公司这两方面是契约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的核心,在执行契约的过程中若出现无法通过沟通而解决的纠纷,则须依据契约规定申请仲裁乃至提起诉讼。
Hart,Wendy和Connor,Fred L·(1994)分析了相关的司法判例,并对酒店业主单方终止管理合同,事后再交由法院裁定的做法的正确性和影响做了相关的探讨。David M·Neff (2005)则对酒店管理合同的仲裁条款的原因和重要性做了分析,并且认为应当更加重视仲裁的条款。
二、国外酒店的管理合同的研究对于我国的启示
积极的引进外来理论是一项研究进步必不可缺的措施,对于国外研究经验的戏曲有助于我们自身研究水平的提升。下面简单针对国外研究在几个方面对我们的启示做一下介绍:
(一)重视酒店管理学科专业理论的研究
理论对于一门学科的研究必不可少,加强对于酒店管理模式的理论性研究,将更有利于我们理性的看待酒店管理。但是除了经验性及实证性的研究之外,对于我国的酒店管理合同的研究必须重视对于相关专业的概念以及理论的研究,从理论上掌握酒店管理合同的运营模式。
(二)加强对于不同管理实践的协调及整合
酒店管理合同的研究涉及多种学科,不管是经济学、法学还是管理学等都与其联系颇深,因此,必须要综合各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将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及研究方法應用到酒店管理研究上来,使酒店管理合同的研究变得更加合理、更加系统化。
(三)加强对于具有酒店行业特殊性的管理合同的研究
管理合同在社会各个方面应用广泛,比如资产管理合同、基金管理合同等等。但是酒店管理合同具有其他合同不具有的特点,比如无形的服务性、劳动密集性以及季节波动性等,因此,对于酒店管理合同制度的制定必须充分考虑到酒店行业的特殊性。
三、结语
国外对于酒店管理合同方面的研究远高于国内的相关研究,因此要不断地总结借鉴国外的研究经验,使我国的酒店行业能够更好的运营。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朱承强,吕丽莉.中国星级酒店业主和国际酒店管理公司的委托关系的研究[J].旅游科学,2011,03.
[2]牟真臻.地产酒店的开发问题探析[J].商业时代,2009,36.
[3]李培清,梁兵.传媒集团酒店的财务管理的模式选择—以楚天粤海国际大酒店为例[J].新闻前哨,2011,08.
“六举措”力推学校工作新进展 第5篇
时间:2015-02-26 18:47 作者:教育局党委
新学期伊始,霍城县民汉寄宿制初级中学继续从加强民汉合校党组织和领导班子建设做起,强化德育首位的意识,扎实做好师生思想政治工作;把握关键环节,提高民汉合校教学的管理水平;加强制度建设,确保民汉合校健康发展;坚持三个在一起(工作在一起、学习在一起、生活在一起)的指导思想,树立合校先和心和“四个一”(一个制度、一种管理、一样要求、一视同仁)的管理理念,坚持“德育为首、质量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按照“降低管理重心、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建全考核评价机制”的管理思路,努力创建社会声誉良好的县级示范学校,为创建教育强县作出应有的努力。
党建统领全局工作,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一是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坚定党员教师理想信念。充分发挥中心组学习和“三会一课”的作用,突出抓好领导班子、党员教师学,中心组学习每月不少于1次,党员学习每月不少于4次。二是结合学校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发挥党员引领作用。落实好 “党员联系班级”、”党员联系群众”工作,开展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对党员提出任务,明确要求,加强监督,促使党员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围绕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组织开展党员教师结对工作,即:党员教师与民汉师生结对,开展语言交流互助小组;开展党员教师与困难学生“爱心手拉手”工程,每名党员联系一名学困生或贫困生,做到帮扶见过程、见结果,真正做到一个党员一面旗帜。三是加强教师政治素养、反腐倡廉建设。落实责任制。突出反腐倡廉教育,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自觉把廉政建设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工作一起部署、一起检查,开展好廉政教育。采取党课教育、警示片观摩等形式,对领导干部及教师开展廉洁从政、艰苦奋斗等思想教育,从思想和行动上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通过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使广大师生牢固树立廉洁意识,自觉抵制不良行为和言论。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师德高尚、师能高超的教师团队。一是加强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政治理论学习、宣讲、创建等工作加大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通过建立健全霍城县初级中学各类管理制度,并提交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进而不断规范办学行为,做到依法治校、依法执教。二是工会、共青团组织充分发挥积极作用。通过组织活动、搭建平台,切实做到师生工作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学习在一起,达到充分的融合。三是加强民汉教师的融合教育。不断增进教师间的交流,促进教师共同发展。教研室搭建双语学习和信息技术学习的平台,不断促进教师的双语交流水平以及信息技术运用水平;通过开展培训学习、结对子、活动大赛、交流汇报等形式的活动促进教师学习双语的积极性。
以民族团结为主线抓德育工作,强化民汉共同进步和共同发展。一是加强民汉班级结对捆绑发展的进一步实践和探索。实施年级部内民汉班级结对子工程,重点体现日常学习与活动捆绑结对,进行捆绑考核、捆绑发展,不断促进实现民文班级与汉文班级双赢发展,从而更加增进相互间的交流,逐步达到民汉相互欣赏,相互尊重。二是突出课堂教学,注重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课堂是开展学校德育工作、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建立规范心理咨询室建设,开放心理咨询室。将行政楼四楼建设成心理咨询服务中心,配备心理咨询教师,开设心理咨询室,展开心理咨询活动,进行集体心理辅导和个别学生心理辅导,以及青春期健康心理宣传教育等。
抓好教学常规工作,使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一是完善各功能室的建设及使用。加大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的使用率,不断完善音体美微机学科的教学管理,建立相应的特长训练队,不断丰富学生校园生活。二是强化质量意识。教务处、年级部要加强各年级的质量监控和指导,科任教师要采取各种有效方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确保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中有升。每次考试后,年级部要及时召开质量研讨会,教务处要召开全校的质量比对分析,查找不足,迎头赶上,加大中考质量目标管理,努力提高中考质量。三是加强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强化教研活动的实效性,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本学期教研室安排不同层面的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将原四中“生本课堂”和“3+1和融教学模式”进一步推进,形成具备学科特点、能灵活用运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继续深入学规范集体备课、课题研究的过程,严禁教研活动流于形式。加强课题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性,做到活动有计划,有实施,有总结。
强化校园安全工作。每位教师都要牢固树立“安全工作无小事”的意识,防患于未然,对学校安全工作、卫生防疫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抓牢抓好。一是严格学生请假制度。学生出入学校必须做登记,学生出校须持有政教处统一印发的准假条,班主任签字方可生效。二是及时签订各部门、班级和教师安全责任书。各部门、班级要高度重视学校的安全、卫生防疫工作,把校园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和学校安全保卫工作结合起来。三是定期不定期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强化师生安全意识。要坚持做到安全教育每周、每月一主题,强化学生交通消防安全意识、饮食卫生意识,确保不发生任何事故。
优化教学设施,提高后勤保障能力。一是总务处要加强食堂管理,提高服务质量。规范食堂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责任到人,确保师生的饮食卫生、安全、可口。二是加强后勤管理,提高服务工作实效。总务处要规范和细化后勤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要加强对水、电、办公用品的管理和学校物品采购、发放、保管等环节的管理,指定专人负责采购,专人负责保管发放;所需物品的添置按照购置物制度执行。三是做好后勤保障服务工作,树立高校快捷的服务理念,保障教育教学的正常运行。
学校成立伊始,站在新的起点上,全体教职工将紧紧围绕稳定、团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工作目标,用更高的工作热情,更强的敬业精神,更实的工作作风,团结协作,开拓创新,为我校各项工作步入健康、有序的快车道。(霍城县教育局
杨西华
神经心理学评定的新进展 第6篇
神经心理学评定是现代神经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协助临床诊断、鉴别及评价治疗效果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在对神经心理学评定的历史沿革与发展概况作简要回顾的同时,对其四类评定方法:差异记分法、分散模式、分类解题法以及多项辨别函数分析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并在此基础上,从方法学的.角度对影响神经心理学评定信度效度的原因作了初步的分析.
作 者:朱华燕 陈伟伟 作者单位:朱华燕(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浙江,杭州,310037)
陈伟伟(浙江教育学院,浙江,杭州,310012)
依恋研究的新进展 第7篇
自20世纪60年代 Bowlby 对依恋进行精细研究开始直到现在,依恋研究已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第一个阶段从60年代至70年代中叶,是依恋概念的提出和理论构架建立阶段;第二个阶段从70年代中叶至80年代中叶,由于测量工具的发展,使依恋的研究成为西方儿童社会化过程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深化了依恋本身的研究,并且同时开始进行了跨文化研究;第三个阶段从80年代后期至现在,是对依恋的心理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的阶段,如开展的婴儿期以外不同年龄儿童的纵向研究;依恋与别的心理过程的相互关系和依恋的神经心理机制的横向研究;依恋在发展精神病理学的研究以及依恋的跨文化研究等许多工作。本文旨在对第三个发展阶段的进展进行总结。
1 不同年龄儿童依恋的纵向研究
最早的依恋研究源于精神分析理论对婴儿的观察。精神分析家认为,儿童形成对母亲的依恋是依赖母亲满足儿童的生理需要和这个时期特殊的口唇区刺激的需要;其后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则认为依恋行为是由于母亲反复降低儿童的饥饿,儿童习得了第二驱力造成的。然而,二战期间人们发现,孤儿虽然得到了身体上的看护,但仍然表现了严重的心理障碍。这种情况促使John Bowlby 对依恋开始进行精细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个综合心理分析、认知发展、习性学和控制系统等理论的新的依恋理论[4],这个理论成为以后依恋研究的理论框架和基础,
Bowlby 认为,儿童的依恋是一个具有目标校正( goal-corrected )策略的行为控制系统,儿童应用“组织观点”来控制自己的行为,处理与母亲的关系。研究发展到现在,这个理论已得到很多的补充。现在的理论认为[5],一个婴儿会在与周围人和物不断复杂化的交往中,建立一个内部的工作模型,这种模型内化了对依恋对象和自己以及两者关系的内在表征。儿童在这个模型的指导下,根据依恋对象对自己日常需求的反应速度和方式来建立在不同情境里的反应方式。这种行为模式一旦形成,就具有了很强的保持自我稳定的倾向,并且会在行为主体(婴儿)的潜意识中起作用。这种行为模式将对儿童的各种社会人际关系(如母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都产生长期影响。
由于对婴儿期儿童的研究有一套信度和效度很高的测量方法“陌生情境测验”[6],使得人们可以通过婴儿的行为来观察母婴关系的质量。研究表明[7],婴儿期影响依恋关系的因素与母亲和婴儿双方的特点有关。对母亲方面的影响因素的研究[8]表明,母亲的敏感性、合作性和接受度等特点对婴儿依恋关系的影响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母亲参与照顾婴儿的质量和态度是影响母婴依恋关系的重要指标。另一方面,婴儿本身的特点,如气质也对依恋有重要影响。有研究[9]发现:婴儿的气质,如规律性和反应阈等气质特点影响母婴依恋关系。除了以上两个方面的因素外,另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母亲与婴儿相互作用的吻合度(goodness of fit),研究结果[10]表明,安全性最高的母婴依恋关系,其相互作用的方式就是吻合度最高的行为方式。
国外胜任力研究新进展述评 第8篇
关键词:胜任力,胜任力模型,新进展
1 引言
没有胜任力,就没有执行力。世界500强企业已有90%将胜任力模型引入了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1]。国外对胜任特征研究要追溯到19世纪70年代,而自上世纪90年代胜任力概念传入中国,无论胜任力研究还是应用都尚属于起步阶段。因此对国外胜任特征和胜任力最新相关研究状况进行总结和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及现实意义。
1 胜任特征的界定
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国内外学者仍未对胜任特征的定义形成一致意见[2]。许多国外学者如Boyatzis、Woodruffe、Spencer、Mertens、Sparrow等都曾针对胜任特征给出不同定义,综合起来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三大派系[3]:1. 教育学派系(The Educational Approach):现代胜任特征定义的发展是起源于教育学科。该学派定义胜任特征是基于职位功能的分析,以职位绩效、知识、技术和态度来阐述并用相关标准来评价。2.心理学派系(The Psychological Approach):代表人物McClelland和Boyatzis提出的胜任特征定义是:与出众的工作绩效因果相关的一系列知识、动机、社会角色、自我形象和技能的集合。3.商业应用派系(The Business Approach):胜任特征定义在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在商业策略的运用中,如Hamel和 Prahalad提出“核心竞争力”和“核心能力”并定义胜任特征为团体共同知识(Collective learning),此后该定义被许多学者引用。
最近有学者将胜任特征的内涵与组织文化、价值观、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相联系。如Maria Vakola认为胜任特征是员工潜在的、与优秀工作绩效相关的一套行为模式,在个人和团队中都能发挥作用并切实有效地为组织提供可持续的竞争优势[4]。
2 胜任特征的研究方法
2.1 胜任特征研究常见方法比较
从上表中可看出,每一种数据收集方法都有它自身的优、缺点,在胜任特征调研实际中往往都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例如调查法结合观察法、结构化访谈结合调查法,可以互补和抵消劣势,避免遗漏某些重要的胜任特征的分析。
2.2 胜任特征传统研究新方法分析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胜任特征分析不再局限于观察、专家访谈法等传统方法,随着电子时代的来临,一些学者运用网络工具的技术支持,如E-mail或网络在线调查完成其研究胜任特征其中的部分内容。例如Brill、 Bishop及 Walker等提出基于网络技术的德尔菲研究法[6],Chyung、Stepich及Cox提出的基于网络的调查工具[7]等等。美国学者Hilary 等设计出能对实时的职位趋势进行分析的研究软件,针对输入的具体职位能给出相关胜任职位的技能群[6]。同时O * NET(http://online.onetcenter.org/),是一个能了解大体职业人才市场发展趋势的网络工具,用户每次输入一个职位名称,它都会反馈针对该职位的8到12个职位职责[6]。
这些堪称为进入21世纪以来的胜任力分析新方法,对传统研究进行补充,是近期胜任特征研究进展的一大特色。
3 胜任力模型的构建研究
胜任力模型以前主要应用于管理岗位,关注绩效管理和职位发展[8]。如今胜任力模型应用已覆盖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如行政人员的发展、招聘和遴选、薪酬管理、绩效考核、职业生涯发展、工作设计、组织设计、培训和发展、培训需求分析和继任计划[9]。
3.1 胜任力模型的构建研究方向
Torrington,D.、Hall,L等学者认为:构建胜任力模型应当具有前瞻性,因为基于过去成功绩效的研究无法满足和适应快速变化的工作要求。辨识胜任特征应面向未来,将未来的组织战略和变化考虑进去[10]。胜任力模型的执行则应当与企业战略紧密联系,支持组织向前发展而不是重复过去的成功[11],设计培训和继承计划应考虑能在未来工作的环境和要求中保持高绩效所必须的胜任特征[6]。
而Kaplan和Norton则表示尽管有大量关于研究组织战略的概念,构架和管理的文献,但是将商业战略转化成能支持组织实际战略实施的个人胜任特征,仍旧是领导管理领域最大难题之一[12]。
3.2 胜任力模型最新成果分析
3.2.1 领导力胜任力模型研究成果。
过去10年中,经济全球化的深刻变化、科技进步和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及缩减对领导力的胜任特征产生影响。领导力研究已经超过其他人类行为方面的研究,成为现今最热门又令人困惑的研究领域[13]。Judi Brownell认为,全球化领导力要具备普通的胜任特征、特殊胜任特征和个人品质。普通的胜任特征就是那些容易获得的基础知识和技术;特殊胜任特征则是个人的性格和特质,其受组织文化、目标和环境的影响;个人的品质,如诚信和正直,应当被当作是影响其他特殊胜任力特征的个人核心性格特点,却常在领导力开发的战略中被忽略。同时还建议人力资源专家与管理培训者应通力合作培养能在全球商业环境中表现出高绩效的领导者[14]。HayGroup的高级顾问Signe M. Spencer等人用David McClelland先前研究胜任特征的方法,对印度优秀企业CEO的领导力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出四大综合胜任特征:对社会负责的卓越商业能力(适应性思维/创业动力/卓越执行力)、激活团队(引领变革/领导团队/授权)、掌控环境(系统性解决问题/组织意识/影响相关利益者)及内在能力(成熟理智,超越自我)[15]。
3.2.2 专业岗位胜任力模型新领域应用研究成果。
多项目管理经理胜任力模型是最典型研究成果。Peerasit和Dragan创建了多项目管理经理的胜任力模型,分两部分描述如下:(1)多项目管理的胜任特征:组织管理经验、项目互通性管理、多任务处理、瞬时团队管理及项目内部进程整合;(2)个别项目管理的胜任特征:进程管理(计划、控制、风险和资源管理)、人际关系管理(解决问题、冲突管理、组织性及灵活性)、商业战略思维(商业意识、服务意识、战略思维)及专业知识(掌握技术知识和趋势)[16]。
另外,其他以前很少涉足领域的非常规通用职位胜任力模型研究也成果颇丰:JANSSEN和KEEN 等人2005年运用自我鉴定工具和SRMC胜任特征工具去评价护士护理培训课程,证明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训课程的有效性[17]。FILIP DE FRUYT在2006年时对230名审讯警察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审讯的胜任特征的5个维度:坚韧细心、冷静耐压、强势权威、能言善谈、仁慈包容[18]。Lacey L. Schmidt研究了宇航员的在八个具体绩效表现的领域,从而开发了航空员在太空任务操作中所需的社会心理的胜任力模型,即:自我管理和照顾、沟通交流、团队合作和群体生活、跨文化、领导力、冲突管理、情景反应意识、问题解决和决策[19]。
上述非常规职位研究在以前胜任力很少涉足的领域都有不同深度的应用,说明胜任力不再仅仅是领导力、管理层的工具,具有越来越普及应用的发展趋势。
4 胜任力研究面临问题和未来趋向
未来胜任力模型的研究面临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平衡和解决在细致化研究胜任力特征的同时,同时又能保证其与组织战略和核心竞争力紧密挂钩,从而使组织管理者能实际、明确地应用胜任模型而形成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带来组织的成功。一方面,有些学者认为现今通用的胜任特征研究方法被过度简化的通用模型混淆,使人们无法在甄选的过程中进行评价运用[2][20];另一方面,一些学者和专家认为胜任力模型包含了过多复杂精细的胜任特征,建议将其简化到少于8个胜任特征,再逐渐地去将其运用到组织实践中去。针对以上两方面问题,一些学者作了相关研究。如Wei-Wen、Yu-Ting 和 Gwo-Hshiung 等学者通过运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知名的粗糙集理论,缩减数据来处理胜任力模型中的性质问题,有效地简化胜任力模型。
未来关于胜任力模型的研究,不仅要求能辨识能使组织在商业竞争中成功的核心竞争力,而且还要辨识个人应当掌握的技术和行为,去支持组织产生这些核心竞争力[4]。TAYLOR研究了9.11恐怖袭击后是否影响或改变了领导者胜任特征的发展[13],启示国内学者可将中国社会、经济和政治变化或波动引入,研究其对某个职位的胜任力特征的变化是否带来影响,继续地修饰和改进胜任力模型。
在研究胜任特征方法,更多地会采用2种或2种以上的方法结合去进行数据收集的工作[5]。 在应用研究方面,胜任力模型开始会转向与人力资源各个职能结合应用的研究。例如培训和绩效管理,JANSSEN PA等人在2005年的时候,利用产前后护理能力自我鉴定工具和SRMC胜任特征工具去评价护士护理培训课程,来检验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训课程的有效性[17]。基于胜任力特征的绩效管理不仅可以辨别出使员工在现有职位有成功表现的行为,而且还可以促使他们为未来的职责作出准备。在基础研究方面,因为工业或组织心理学家了解影响个人,群体和组织绩效的各种复杂因素,若将心理学的基础研究方法引用到人力资源的胜任力模型中,将会发挥重要的角色作用[5]。
James C. Hayton等学者认为用基于胜任特征的方法论去描绘或者理解组织的人力资源状况,可作为职位分析的另一种选择或者补充。因此不少人力资源管理专家预见基于胜任力的方法将取代工作分析和职位描述,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新的基础工具。
综合起来,最近三年来国外胜任力研究虽然没有太多变革性的新创意和新方法,但是围绕胜任力在管理实践中的有效应用,尤其在一些特殊领域的应用不失为一大特色。而且有关胜任力的实际效用的大量深度讨论文章,使得胜任力更像是“走下神坛”,为学者们普遍应用和讨论。而且胜任力作为心理学家研究起源的成果,需要在东西方企业不同文化的管理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其效力必将越来越大。
国外学校心理健康研究新进展 第9篇
关键词: 就业指导 个体指导 团体指导 新进展
2000年以前,国外高等院校的职业指导完成了从关注人职匹配到关注职业生涯发展的转变,进入新世纪后的职业指导重点关注如何为大学生的职业决策(含就业指导)、职业调适和职业发展提供帮助。职业决策方面最新的研究成果发现内省智力较差的大学生往往遇到较高的择业困惑,无法确定自己想要什么工作,也无法确定什么工作适合自己[1];大学生的人格特质对职业决策有影响:全面的信息收集、分析式的信息加工方式、内部控制、较多的努力投入、较低程度的拖延、快速形成最终决定、较低程度的依赖他人、高度渴望理想职业和较低程度的取悦他人更有利于形成职业决定[2]。家长的职业兴趣会影响子女的择业方向:父亲(母亲)有实际操作型的或研究型的职业兴趣,那么儿子(女儿)也很可能有相同的职业兴趣;具体的择业情景也对大学的职业决策有影响。职业适应力的研究显示,较好的职业适应力可以降低员工出现职业忧虑的可能性[3],但有30%左右的大学生在毕业一年后遇到职业适应不良的问题,其中很多人不得不降低职业目标,校职转换能力在大学生进入职业和适应职业的过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4][5]。还有研究考察职业阶段、职业流动性(指个人为了一份工作从一个城市迁移到另一个城市的意愿)和薪金之间的关系,发现流动性高的个人比流动性低的个人赚取了更多的薪金(特别是在就业的初期阶段)[6]。为帮助大学生做出正确的职业决策、提高大学生适应职业和发展职业的能力,国外高等院校职业指导积极转变工作形式,试图通过新颖有效的职业指导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如团体指导上增加职业生涯发展课程的课时和学分,提供更多进入职业世界的机会,综合各方面力量(政府、社区、企业、家庭)开展职业指导等。在个体指导上,从专门课程教学、心理测试、模拟面试、专题讲座和个人咨询等传统的方式向多课程渗透职业知识、人机对话和网络指导、同辈相助、设立职业图书馆等方式转变。
借鉴国外职业指导的研究方法和最新成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推动我国职业指导研究和实践。
一是推进职业指导活动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究影响职业指导活动质量的因素及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比较有效与失败的职业指导活动在组织形式、活动内容和实施过程方面的差异、分析职业指导活动参与方(包括但不限于高校、大学生、企业专家和行业协会等)在职业指导活动中的功能和角色定位、分析大学生主体内因素(如职业技能、学业自信等)和主体外因素(如家庭期望、就业压力、行业发展趋势等)对大学生接受职业指导的意愿和相应效果的影响等,从发挥功能的角度反思职业指导活动,总结出有效的职业指导活动的一般形式、主要内容、具体过程和注意事项。
二是提高个人职业指导的个性化程度。就业指导教师首先应重视使用各种职业兴趣、能力、发展潜力测量问卷获得个人职业准备状态,并基于职业岗位需求与个人职业准备之间的差距为个人提供职业指导建议;其次,就业指导教师应指导个人综合考虑自身特点、家庭期望、人职匹配和职业发展等因素进行职业决策,正确看待生存和发展的关系,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就业难的问题;最后,应该改进个人职业指导形式,充分利用人机对话和网络指导、同辈互助的方式开展就业指导。
三是创新团体职业指导形式。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等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应以影响职业指导活动有效性的大学生内外部因素为基础,结合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指导理念,构建能有效提高大学生整体职业素养的新型职业指导活动,在实践中检验新型职业指导活动的有效性;应该改革就业指导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时间上应提前至大一开始;在课程内容上应涵盖职业能力发展、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决策方法、职业适应与调节等对学生职业发展起支撑作用的教学内容;在课程组织形式上应综合使用专门课程讲授(如大多数学校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专业课程中渗透(如在专业核心课中渗透基本职业技能)的方式。
参考文献:
[1]Benjamin,B. R.College to work: Attacking a critical market failure.University Business,2013:11,18.
[2]Gati,I.,Gadassi,R.,& Mashiah-Cohen,R.Career decision-making profiles vs.styles:Convergent and incremental validity[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12:81,2-16.
[3]Creed,P.A.,Fallon,T.,&Hood,M.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eer adaptability,person and situation variables,and career concerns in young adults.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9:74,219-229.
[4]Packard,B.,Leach,M.,Ruiz,Y.,Nelson,C.,&DiCocco,H.School-to-work transition of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graduates.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2012:60,134-144.
[5]张翌鸣,刘雁伶.校职过渡期大学生职业辅导新进展.教育与职业,2014:36,88-90.
优质高产大豆育种研究新进展 第10篇
优质高产大豆育种研究新进展
农作物新品种在农业各项增产措施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十五”以来,我们在培育优质高产大豆新品种方面取得了突出的研究进展,实现了“多出品种”、和“出好品种”的育种目标。我们运用高效育种技术(主要包括广泛利用国内外资源材料、多种方法创造丰富的变异后代、扩大育种群体规模、生物新技术的运用、目标性状的有效鉴定与筛选、异地加代与穿梭育种、及时升级试验与区试报审等),在原来工作基础上仅用四年时间(2001—2004年)共育成10个优良大豆新品种,包括2004年审定1个(科丰17号—北京市审定)、2003年审定3个(科丰14号—国家审定,科新7号—北京市审定,科新8号—北京市审定)、2002年审定3个(科新4号—北京市审定,科丰15号—天津市审定,科丰37号—天津市审定)和2001年审定3个(科新3号—国家审定,科新6号—北京市审定,科丰53号—天津市审定)。其中一些品种正在生产上扩大示范推广。这些大豆新品种的共同特点是品质优良和产量高(比区试对照品种的增产幅度在6%—25%),优质主要表现在籽粒商品性好(粒大均匀、黄种皮、浅种脐)和蛋白质含量高(42.2%—49.98%),而且脂肪含量也不低(18.6%—21.0%),很受农民和加工企业的欢迎, 也符合外贸出口标准。在这10个新品种中,就百粒重而言:≥25克的有5个(科丰14号、科丰15号、科丰17号、科丰53号、科新6号)、≥22克的有8个,而≤20克的只有2个(科新7号、科新8号);在蛋白质含量方面:≥45%的有4个(科新3号、科新6号、科丰14号、科丰53号)、≥42%的为全部10个品种。这些优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对我国优质大豆产业的发展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大豆新品种 大粒 高蛋白 育种研究 进展
Ugi反应的研究新进展 第11篇
Ugi反应是组合合成中所用的一个重要反应.本文从以下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Ugi反应的`研究及应用进展:(1)醛(酮)、胺、酸、异腈等各组分的变化,尤其是异腈结构的变化及双官能团化合物的应用;(2)多于四组分的Ugi反应;(3)某些天然产物及类药物物质合成中Ugi反应的应用.
作 者:马宁 李正名 赵卫光 作者单位:马宁(天津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天津,300072)
李正名,赵卫光(南开大学化学院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天津,300071)
个性中的应对研究新进展 第12篇
个性中的应对研究新进展
应对与个性的关系研究一直是西方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最初,人们从具体的个性特质层面出发,对二者的关系进行研究,大五因素理论提出后,因素或维度逐渐成为研究应对与个性关系新的`出发点.由于许多研究结果出现的相互矛盾,近年来,沉寂已久的个性类型学又重新崛起,成为研究二者关系的新视角.在个性研究范畴内介绍西方应对研究的新进展,以期对我国应对与心理健康研究领域的发展提供一种可能的范式或启发.
作 者:鲁秀红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长春,130026刊 名: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7(4)分类号:B848关键词:个性结构 个性类型 应对 心理健康
心理资本研究新进展述评 第13篇
国内外学者对心理资本的概念进行了分析, 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分歧, 现有的观点大致可分为三类。
1、类特征论 (trait-like) 。
Goldsmith等 (1997) 认为心理资本是影响个体生产率的个性特征。Hosen等 (2003) 把心理资本定义为个体通过学习等途径后获得的具有耐久性和稳定性的心理内在基础构架。还有的学者认为心理资本是影响个体行为与产出的人格特征 (Letcher, 2004;Cole, 2006) 。类特征论认为心理资本类似于个体的人格特征, 具有持久性和相对稳定性, 这种观点承袭了传统心理学的研究思路。
2、类状态论 (state-like) 。
Avolio等 (2004) 提出心理资本是一种积极心理状态, 它可以提升员工工作动机和积极工作态度, 从而提高工作绩效。Luthans等 (2005, 2007) 将心理资本定义为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 它超出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 并能通过有针对性的投入和开发使个体获得竞争优势。可见, 类状态论认为心理资本类似于个体的心理状态, 是可以测量、投资开发和有效管理的。这种观点折射出后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倾向。目前这种观点在心理资本研究中占据主流地位, 中国大部分研究心理资本的学者都沿用了这个观点。
3、综合论。
综合论认为心理资本并不是简单的人格特征或心理状态, 而是两者的综合体。Avolio (2006) 认为心理资本既具有特征性又具备状态性, 状态与特质实际上是同一维度上的两个极端。魏荣 (2008) 将个体心理资本界定为在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综合影响下形成的能够显现创新绩效的可测量、可开发的一种心理品质, 具体包括具有稳定性特征的心理特质和具有灵活性特征的心理状态。目前, 综合论是心理资本概念研究的最新观点, 对今后的研究很有启示。但这种观点是否正确, 还需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来证明。
上述分析表明, 虽然心理资本的概念还不统一, 但各种理解还是有共同点的: (1) 开始关注个体的内心, 都是基于积极心理学和积极组织行为学的角度; (2) 都将心理作为一种资本来理解, 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共同构成个体的资源, 且超越了传统的经济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 (3) 不论是从特征、状态还是综合的角度, 心理资本的内容应该是很广泛的, 只要能给个体与组织带来积极结果, 都可以纳入心理资本。
二、心理资本的结构和维度
目前研究者对心理资本的理解或研究存在不同的视角, 因此他们所确定的心理资本的结构和维度也尚未达成一致。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 本文做了总结, 见表1。
其中, Goldsmith等 (1997) 、Judge等 (2001) 、Cole (2006) 、Letcher等 (2004) 的观点属于类特征论;Luthans, Jensen以及其他学者从类状态论的角度来分类;多维度说的观点符合综合论。目前普遍采用的是Luthans的观点:心理资本具体表现为 (1) 在面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时, 有信心 (自我效能) 并能付出必要的努力来获得成功; (2) 对现在与未来的成功有积极的归因 (乐观) ; (3) 对目标锲而不舍, 为取得成功在必要时能调整实现目标的途径 (希望) ; (4) 当身处逆境和被问题困扰时, 能够持之以恒, 迅速复原并超越 (韧性) , 以取得成功。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文献整理
由于研究视角、对象、取样等的不同导致了心理资本结构的研究结论还存在较大差异, 但是这些探讨有助于深入理解心理资本的概念和开发心理资本的测量工具。然而关于心理资本结构和维度的研究还偏少, 而且多是描述性的定性研究。Luthans (2006) 也承认, 关于心理资本维度的定量与实证分析是今后一个研究方向。目前, 国内只有田喜洲 (2009) 对心理资本的维度做了定量与实证分析。
心理资本对工作绩效等的直接作用效应的实证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我们的研究从不同侧面得出了以下类似的结论: (1) 心理资本对组织提高竞争优势是有正影响的; (2) 心理资本作为一个整体的作用比任何一个单独的维度对各因变量的影响都强; (3) 心理资本的影响超过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其中, 仲理峰 (2007) , 黄海艳 (2009) , 周菲等 (2009) 结合中国的实际进行了实证和推导研究, 也得出了基本相同的结论。
三、心理资本的干预和开发
Luthans等提出并验证了心理资本干预模型 (参见下图) 。该模型提出了树立希望、培养乐观、提升自信和增强坚韧性的一整套极具操作性的促进措施。通过各项干预措施, 个体的心理资本水平会有显著的提高, 从而大幅度提升工作绩效。
大部分国内文献是对Luthans等的研究进行重复阐述, 然而其中有一些做了进一步的分析。蒋建武等 (2007) 认为问题解决团队、灵活工作设置、广泛参与、稳定雇佣、目标导向的绩效管理、激励性薪酬政策、员工学习和培训、诚信领导等创新性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能有效建立员工信心、培育希望、乐观和坚韧性, 提高员工对组织的承诺, 激励和促进员工积极成长和自我发展, 并最终提高组织绩效。邵建平等 (2008) 提出了基于心理资本构建和开发X型团队的四个阶段并总结为导弹模型, 同时对X型团队构建中心理资本的干预与开发提出了建议:营造融合的团队生态环境、建立有效沟通与信息互动的团队文化、针对不同个体特质给予不同的策略、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层次上进行培育。温磊等 (2009) 以Luthans的心理资本干预模型为基础, 对中国企业员工的心理资本进行干预, 考察干预的效果。实证研究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前后测结果有显著差异, 研究设计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是能够帮助企业员工提高心理资本的有效方法。这类研究对于心理资本的培养与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表明通过培训、干预等外在手段, 心理资本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极大的提升, 但尚处于起步阶段, 相关措施还需要通过不断的探讨与验证才能进一步推广。
四、心理资本的其他研究
1、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和调节因素。
Luthans等 (2008) 研究表明心理资本在组织支持性气氛对工作绩效的影响中起到中介作用, 感受到高支持水平的员工的心理资本水平也越高, 工作绩效也越好。赵西萍等 (2009) 在心理资本主效应研究的基础上, 首次引入调节变量工作复杂性, 研究其对心理资本和员工满意度及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工作复杂性对心理资本和员工满意度有调节作用, 当工作的复杂性高时, 心理资本增加员工满意度的效果较弱。因此, 企业在开发从事复杂性工作的员工心理资本时应投入更多资源。这类研究增加了心理资本理论的逻辑性和严谨性, 然而此类研究很少且没有被重视。
2、心理资本问卷的相关研究。
目前, 只有Luthans的心理资本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得到了验证。温磊等 (2009) 通过对908名中国员工进行测查, 并进行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后, 对Luthans的心理资本问卷的项目和结构进行了初步的修订。这类研究对完善心理资本的理论是非常必要的, 但同样偏少。
五、结论与启示
心理资本逐渐超越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 成为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取向。心理资本可以转变组织员工招聘与选拔的方式, 改变企业培训与考核的内容, 是组织获取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来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归结为心理资本的竞争, 谁能够持续获得、开发并有效利用员工的心理资本, 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与优势地位。作为人口大国, 虽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冲突和现实问题, 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开始认知、发展、开发和管理心理资本, 使其成为中国现在和未来的竞争源泉。
但是,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 心理资本的研究都刚刚起步, 理论体系很不完善。心理资本概念和结构的界定标准、心理资本的影响因素、心理资本的测量、心理资本与其他个体因素之间的关系、心理资本对领导和员工的作用机制、心理资本对组织竞争优势和绩效的影响以及心理资本的开发与管理等等, 都还有待人们开展更加深入、系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从而使心理资本更好地应用于实际, 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要:心理资本逐渐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新课题, 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心理资本并进行研究, 其理论框架不断完善。本文围绕心理资本的内涵、结构和维度、主效应、干预和开发及其他相关研究进行了述评, 分析了此领域目前的最新研究进展和仍需努力探索的方向, 希望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心理资本,结构和维度,心理资本干预,述评
参考文献
[1] (美) 路桑斯等著.李超平译.心理资本[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Luthans F, Youssef C M, Avolio B J.Psychological capital:Developing the human competitive edge[M].Oxford, U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2]魏荣、黄志斌.企业科技创新团队心理资本结构及开发路径[J].中国科技论坛, 2008, (11) :62-66.
[3]蒋建武、赵曙明.心理资本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J].经济管理, 2007, (9) :55-58.
[4]邵建平、张建平.基于心理资本理论的X型团队构建与开发机理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8, (8) :173-176.
[5]温磊、七十三.企业员工心理资本干预的实验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9, (6) :672-675.
[6]Luthans F, Norman S M, Avolio B J, Avey J B.TheMediating Role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in the SupportiveOrganizational Climate-Employee Performance Relationship[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008, 29 (2) :219-238.
[7]赵西萍、杨晓萍.复杂工作环境下心理资本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9, (6) :409-411.
国外学校心理健康研究新进展 第14篇
国外学校心理健康研究新进展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