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分散资源范文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分散资源范文(精选7篇)

分散资源 第1篇

关键词:分散蓝56,酸析,臭氧氧化,硫酸钾

0 引言

分散蓝56又称分散蓝2BLN, CAS号12217-79-7, 是一种重要的分散染料。主要用于涤纶及其混纺织物、锦纶、聚醋纤维等深色的染色;拼色范围较广, 与分散黄S-RGFL、分散红3B组成三原色。

目前, 分散蓝56的制备[1,2,3,4]是用蒽醌进行硝化、缩合、二次硝化、水解、还原、溴化及后处理, 得到最终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每一工序都会产生大量的三废, 其中废水具有高色度、高酸碱、高COD、低B/C值等特点, 较难处理。

现有文献报道[5,6,7], 采用臭氧、二氧化氯以及微生物等对分散蓝56低浓度的染料合成废水有很好的脱色效果, 但对COD的去除率效果不佳, 不到50%。赵晖[8]、阮新潮[9]等人研究了用光催化氧化分散蓝2BLN染液, 表明加催化剂的光催化对该染液COD和色度的去除率有所提高, 但所需条件复杂, 且该方法是针对2BLN染液的处理方法, 染液成分单一, 不能代表2BLN生产中产生的废水, 其有效性有待进一步考证。

分散蓝56缩合工序用苯酚与前一工序生产的硝化物缩合。该工序产生的废水为深紫红色, 其中氢氧化钾质量浓度为4%~6%, 苯酚及其氧化物质量浓度为0.5%~1.5%, 亚硝酸钾质量浓度为10%~15%, 还含有残留的部分硝基蒽醌类有机物, COD>80000mg/L。该废水中含有大量的钾盐, 具有很好的回收利用价值。

1 实验

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1) 实验试剂。硫酸 (工业) 、氢氧化钾 (工业) 、活性炭 (工业) 、尿素 (工业) 。 (2) 实验仪器。电动搅拌器、循环水式真空泵、过滤设备一套、分析天平、温度计、CLT-12型COD速测仪、臭氧发生器 (空气源, 5000mg/h) p HS-25酸度计。

1.2 实验方法

(1) 酸析:向装有p H计、鼓泡装置和尾气吸收装置的四口烧瓶中加入300g废水, 升温到50℃, 在鼓气泡的条件下滴加硫酸调节p H<1, 保温反应2小时。加入少量尿素, 搅拌10分钟, 加水200g, 活性炭1.5g, 搅拌30分钟后过滤, 得活性炭渣 (焚烧处理) 和红棕色滤液Ⅰ, 测CODCr为4750mg/L。

(2) 碱析:向滤液Ⅰ中滴加35%KOH溶液调节p H至9~10, 加入1.5g活性炭, 搅拌30分钟后过滤, 得活性炭渣, 下批酸析时回用, 滤液Ⅱ为淡黄色、测CODCr为2240mg/L, 亚硝酸钾含量<10mg/L。

(3) 氧化:向滤液Ⅱ中滴加35%KOH溶液调节p H为10, 升温到50℃, 通臭氧氧化反应1小时。得到无色透明的废水, COD为390mg/L。

(4) 浓缩:将氧化后废水加热浓缩, 回收冷凝液COD<100mg/L。浓缩液冷却结晶、离心分离后, 得到离心液, 混入下批氧化后废水继续浓缩。得到白色粉末状硫酸钾晶体, 检测K2O含量为52.4%, 纯度>95%, 达到GB20406-2006农业用硫酸钾一等品标准。离心液混入下批, 浓缩后钾离子回收率>85%。

2 结果与讨论

2.1 酸析工序主要原理及作用分析

酸析的主要目的:一是在酸性条件下将废水中水溶性大的酚钾盐转化成微溶于水的苯酚类物质, 从而过饱和析出, 用活性炭吸附后过滤除去。有报道[10]将缩合废水酸化后静止分层, 回收苯酚。但在酸性条件下, 苯酚易被亚硝酸盐亚硝化为亚硝基苯酚, 然后氧化分解成焦油, 使得回收的苯酚含量偏低, 很难有效利用。

二是将废水中的氢氧化钾中和成硫酸钾;亚硝酸钾与硫酸反应生成亚硝酸后分解成氮氧化物, 通过向废水中鼓气泡吹脱;剩余少量的亚硝酸钾用尿素除去。使废水中的钾盐转化为硫酸钾, 便于钾盐的回收。

通过酸析工序后, 废水的COD由原来的85400mg/L降至5000mg/L左右, COD去除率达到94%。

2.2 碱析的作用和p H值的选择

将滤液Ⅰ调成碱性后有少量絮状固体析出, 保持酸析条件不变, 改变碱析p H值, 经活性炭吸附后检测滤液ⅡCOD值, 考察p H值对滤液Ⅰ中有机物去除的效果, 结果如图1所示。

由图可知, 随着碱析p H值的升高, 废水中COD先基本不变, 当p H值>7时, COD急剧下降, 当p H值>9时, COD又缓慢回收。说明废水中p H值<7时, 基本没有有机物析出, p H值>9后, 又有部分析出的有机物有溶解。因此最佳p H值为9。

2.3 影响臭氧氧化效率的因素

(1) p H值对臭氧氧化效率的影响

保持实验其他条件不变, 调节氧化p H值, 考察p H值对废水COD的影响。结果如图2所示。

从图2中可以看出, 在同样时间条件下, 废水的COD随p H之的增加而减小。这是因为在p H值≤7时, 用臭氧氧化废水中有机物的机理主要是以O3分子直接氧化, 且氧化有选择性, 效率比较低;而当p H>7时, 能诱发产生一种氧化能力很强的活性基团·OH自由基, 氧化无选择性, 速率显著提高, 可引发链反应, 使有机物彻底降解。因此在实际处理过程中要适当的提高氧化时的p H值。

(2) 臭氧通入量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保持实验其他条件不变, 改变臭氧通入量, 考察臭氧通入量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如图3所示。

从图3中可以看出, 随着单位时间内臭氧通入量的增加, 废水中有机物的氧化速度提高, COD也相应下降。在有机物含量一定的条件下, 增大臭氧的通入量, 相当于提高废水中臭氧与有机物的摩尔比, 有利于反应向氧化方向进行, 提高氧化速率。

(3) 温度对臭氧氧化效率的影响

用臭氧氧化废水中有机物, 温度升高, 反应速率常数增大, 氧化效率提高。臭氧氧化反应体系的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基本遵循Van’t Hoff规则, 即温度每升高10℃, 反应速率增加1倍。但随着温度升高, 臭氧在废水中溶解度降低而逸出, 进而导致臭氧浓度的下降, 影响氧化速率。实验时保持废水p H值为10, 臭氧通入量为5000mg/h, 调节臭氧氧化温度, 考察氧化温度对废水COD和色度的影响, 结果最佳氧化温度为50℃。

3 结语

分散蓝56缩合废水最佳的处理条件为:酸析时p H值<1;吸附过滤后回调p H为9, 进行碱析;然后在温度为50℃、p H为10、臭氧通入量为5000mg/h的条件下进行氧化反应1小时;经浓缩、冷却、结晶、分离得到纯度>95%, K2O含量>50%的硫酸钾, 符合GB20406-2006农业用硫酸钾一等品标准。

本文所述处理方法, 工艺流程简洁, 操作简单反应条件温和。废水经处理后COD<100mg/L, 钾离子回收率>85%。

参考文献

[1]刘重光.分散蓝E-2BLN合成工艺研究[J].上海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1998, 14 (1) :113-117.

[2]翁绍琳.改进分散蓝2BLN生产工艺的探讨[J].染料工业, 1993, 30 (1) :1-4.

[3]杨希川, 吴祖望.蒽醌型酸性、分散和活性染料及其中间体生产技术的进展[J].化工进展, 2002, 21 (6) :386-390.

[4]曹阳, 吕春绪, 蔡春, 朱广军.蒽醌混酸硝化与O3-NO2硝化产物分布的理论研究[J].化学通报, 2002, 12:831-835.

[5]宋爽, 金红丽, 何志桥.超声强化臭氧氧化分散蓝染料废水的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2006, 34 (3) :306-309.

[6]赵茂俊, 向芹, 杜冰帆, 赖中, 冯易君.Cl O2对活性艳红K-2G和分散蓝2BLN染料的脱色研究[J].四川环境, 2001, 20 (1) :16-20.

[7]高千千, 朱启忠, 张乐橦, 邓丽莉, 杨志国, 白朝阳.植物载体固定化真菌漆酶脱色降解分散蓝2BLN的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 2009, (3) :413-415.

[8]赵晖, 阮新潮, 曾庆福.改性猛矿在光催化氧化分散蓝2BLN染液中的作用[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3, 16 (1) :36-38.

[9]阮新潮, 杜予民, 赵晖, 曾庆福.天然锰矿-次氯酸钠光催化氧化处理分散蓝2BLN废水[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3, 16 (5) :65-66.

分散投资未必分散风险 第2篇

“鸡蛋篮子”理论已经成了每个人学习理财的第一课,分散投资、分散风险也是理财者在实践中最容易操作的投资技巧。然而,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也可能全部摔碎,分散投资不一定就能分散风险。

其实,这在金融学里是个很简单的概念,叫作风险的相关性。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目的是不至于在一个篮子打翻的情况下摔碎所有的蛋。假设鸡蛋有篮子A和篮子B可选。通常情况下,A和B是独立存在的,互不影响,一个翻了和另一个翻不翻没有关系。这个时候,把鸡蛋放在两个篮子里确实能分散风险,将全军覆没的概率降低50%。如果这种相互独立的篮子有更多,那么风险就会更小。越重要的资产,越应该采用这个投资技巧。比如,美国的总统和副总统就不会同时坐一架飞机,尽可能避免了两个人同时发生意外的情况。

可问题是,很多情况下,篮子们并不总是不相关的。很有可能出现的状况是,你把鸡蛋放在了不同的篮子里,结果这些篮子都在同一辆卡车上。卡车翻了,所有篮子里的鸡蛋都碎了。我的朋友就是这样,他买了甲和乙两只货币基金,它们的收益率都是跟着市场资金价格走的,通常是要涨一起涨,要跌一起跌。

另外还有一些篮子,本身不属于同一种理财渠道,但同样是高度相关的,比如股票和股票型基金、房产和地产板块股票等,都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把鸡蛋放在这样的几个篮子里,跟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差别并不大,风险不会因此而分散。

当然,上面说的相关是正相关。还有一种情况,两种投资品的关系是负相关的,即一种涨另一种就跌。同时持有这两种投资品,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这种做法的金融术语叫作对冲,是专业的资产避险手段,需要极强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才能操作。而且,对冲的目的是规避风险,收益就显得没那么高。经常有人对照明星基金经理的资产池去买股票,结果发现总是有的股票涨,有的股票跌,总收益率比买理财产品高不了多少,就很郁闷。事实上,基金经理的很多投资都是为了做对冲保障资金安全的,并不追求所有投资都赚钱。

所以,我给我朋友的建议是,所有的货币基金都是正相关的,投资两种货币基金,除了能够分散账户被盗的风险,并没有更多作用。而且,货币基金本身的风险就很小,没必要特意去避险,用全部资金买一种货币基金就可以了。那些真正需要分散投资的产品,往往收益率很高,让人忍不住想把资金一股脑全投进去。在遇到这样的诱惑时还能想起“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人,才是好样的。

说了这么多,其实只想阐述一个道理:在学习理财时,你会听到很多类似“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名言警句,比如“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市场永远是错的”“,越少买卖越好”,等等。这些句子看起来短小简单,其实都是投资大师们几十年经验的结晶,每句话展开来讲都能写成一本书。如果你只记住了这几个句子而并不了解其内在含义,就以为自己掌握了万能的理财法则,并据此投资,那么你不会比那些什么都不懂、全靠运气的人更占便宜,更有可能因为自己的自负而吃亏。

分散资源 第3篇

超支化聚合物是具有大量端基官能团, 拥有高度支化度的聚合物, 而且种类繁多, 易于接枝改性而得到多功能性的材料, 具有高溶解性和良好的流变性。超支化聚合物比树枝状大分子的合成要简便易行, 通常不用保护与反保护的生产设备, 合成方法可分为逐步控制增长及无控制增长。制备简便易行, 不需要特别的分离提纯和特别保护, 这也展现了适合大规模工业生产的实用前景。

颜料型水性墨水最常用的着色剂炭黑依靠分散剂分散于水中, 传统分散剂分散的炭黑容易发生吸附与解吸附现象, 导致颗粒变大、沉降, 而且其黏度大、表面张力小, 给水性墨水的制造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文利用1, 3, 5-三羟甲基环己烷和二羟甲基丙酸制备超支化聚酯, 对其反应条件进行探索, 制备一种用于分散炭黑的超支化分散剂, 其稳定性较好。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仪器

聚合反应釜, 恒温磁力搅拌器, 碱式滴定管, Turbiscan Lab稳定性分析仪。

1.2 实验药品

1, 3, 5-三羟甲基环己烷, 2, 2-二羟甲基丙酸, 甲苯磺酸, 邻苯二甲酸酐, 氢氧化钾, 酚酞试剂, 炭黑 (均为分析纯) 。

1.3 超支化聚酯的合成

把一定实验配比的1, 3, 5-三羟甲基环己烷、2, 2-二羟甲基丙酸、甲苯磺酸加入装有氮气入口管、回流冷凝器、加热装置和真空设备的1L聚合装置的真空管中, 抽真空3次, 油浴分别加热至120℃、130℃、140℃、150℃、160℃, 并在此温度下保持恒温。取出样品进行酸值、羟值以及稳定性能测试。

1.4 酸值测试方法

称量3~5g的样品溶解在水中, 滴加2~3滴酚酞试剂作指示剂, 0.8185 molL-1 KOH的水溶液进行滴定, 当溶液中呈现粉红色并且30s不褪色, 即达到终点。

1.5 羟值测试方法

按照GB/T 12008.3-2009标准进行测试。

1.6 稳定性测试方法

将已合成的超支化聚酯多元醇、蒸馏水和炭黑按一定比例混合, 并添加其他助剂, 搅拌3h, 制备成颜料型水性墨水, 将墨水装入样品瓶中, 打开Turbiscan Lab仪器, 预热30min, 样品瓶放入仪器中并在25℃环境下测试12h, 计算其稳定性指数。

2 结果与讨论

2.1 反应原料的配比、温度对酸值的影响

反应原料的配比是指DMPA与1, 3, 5-三羟甲基环己烷的摩尔比例。不同的原料配比在不同温度下的反应产物的酸值如图1所示。

酸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表明DMPA参与反应后剩余的量。从图1可以很明显地看出, 无论原料的配比大小, 酸值都是随着温度的升高先减小后增大, 在150℃时产物的酸值达到最小值, 这说明该反应在150℃时反应比较充分,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反应的进行。同时, DMPA的含量越高, 酸值也就越大, 但是DMPA与1, 3, 5-三羟甲基环己烷的摩尔比例为2∶1除外。而且在这个配比下, 酸值明显低于其他组的数据。这说明该配比下, 反应进行得比较充分。从每组的实验结果也可以看出DMPA的含量越高, 酸值也就越大。

2.2 反应原料的配比、温度对羟值的影响

不同的原料配比在不同温度下的反应产物的羟值如图2所示。

羟值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反应进行的程度, 由图2可以看出, 羟值随着温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 温度过低, 是因为反应进行得不够充分, 温度过高, 可能是因为羟基与羟基之间发生反应生成了醚键或者不是反应所需的最佳条件。图2显示的酸值比较大, 说明单体是没有完全反应, 并不是生成的醚键所致。

2.3 反应原料的配比、温度对稳定性的影响

利用Turbiscan Lab稳定性分析仪, 对炭黑分散性进行研究。不同的原料配比在不同温度下的反应产物的稳定系数如图3所示。

图3表明在150℃时, 稳定性系数最低, 说明150℃下产物的分散性比较好。DMPA与1, 3, 5-三羟甲基环己烷的摩尔比为2∶1时, SK明显低于其他组, 说明此条件下的产物使炭黑在水中的分散性较好。同等条件下, DMPA的含量越高合成的分散剂的稳定性越差, 这跟酸值、羟值有很大的关系。所得产物的酸值越小, 羟值越大, 炭黑在水中稳定性就越好。

综合图1~3可以得出:温度在150℃, DMPA与1, 3, 5-三羟甲基环己烷的摩尔比为2∶1时的产物, 使得炭黑在水中的稳定性最好, SK值为0.020。

3 结论

以二羟甲基丙酸和1, 3, 5-三羟甲基环己烷为单体的超支化分散剂的最佳反应条件为:温度150℃, DMPA与1, 3, 5-三羟甲基环己烷的摩尔比为2∶1, 在40k Pa下反应15h所得的产物分散剂, 使得炭黑在水中的稳定性最好, 其稳定性系数为0.016。

参考文献

[1]Yan D Y, Hou J, Zhu X Y, et al.A new approach to control crystallinity of resulting polymers:self condensing ring opening polymerization[J].Macromol Rapid Commun, 2000 (21) :557-561.

[2]Bednarek M, Biedron T, Helinski J, et al.Branched polyether with multiple primary hydroxyl groups:polymerization of3-ethy-l3-hydroxymethloxeane[J].Macromol Rapid Commun, 1999 (20) :369-372.

[3]Jikei M, Chon S H, Kakimoto M, et al.Synthesis of hyperbranched aromatic polyamide from aromatic diamine and trimesic acid[J].Macromolecules, 1999, 32 (6) :2061-2064.

[4]Emrick T, Chang H T, Frechet J M J.An A2B3 approach to hyperbranched aliphatic polyethers on taining chain end epoxy substituents[J].Macromolecules, 1999, 32 (6) :6380-6382.

[5]Cheng, XE, Huang, ZG, Liu, JH, et al.Synthesis and properties of semi-crystalline hyperbranched poly (ester-amide) grafted with long alkyl chains used for UV-curable powder coatings[J].Progress in Organic Coatings, 2007, 59 (4) :284-290

[6]王延飞, 沈本贤, 端羟基超支化聚酯的制备及表征[J].涂料工业, 2006, 36 (10) :1-4.

[7]Lowenhielm, P, Nystrom, D, Johansson, M, et al.Aliphatic polycarbonate resins for radiation curable powder coatings[J].Progress in Organic Coatings, 2005, 54 (4) :269-275.

[8]Johansson A., Glauser T., Jansson A., et al.Design of coating resins by changing the macromolecular architecture:solid and liquid coating systems[J].Progress in Organic Coatings, 2003, 48 (2/4) :194-200.

[9]Claesson H., Malmstrom E., Johansson M., et al.Synthesis and characterisation of star branched polyesters with dendritic cores and the effect of structural variations on zero shear rate viscosity[J].Polymer, 2002, 43 (12) :3511-3518

分散资源 第4篇

对分散蓝1和分散黄3检测的方法有很多种, 王明泰[2]等采用了气相色谱-质谱法、陈美娟[3]、胡奇志[4]等采用液相色谱法对分散蓝1和分散黄3进行了测定, 但是前处理都相对繁琐, 灵敏度不高。文章采用甲醇超声提取后用LC-MS-MS测定, 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度高。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标准品购置:分散蓝1 (99%) 和分散黄3 (99%) , 购于美国Dr Ehrenstorser Gmb H公司;甲醇、乙腈均为色谱纯。

LC-MS-MS系统:API 4000 (ESI) 配LC-30液相系统。

1.2 实验方法

1.2.1 标准储备液配制

标准储备液:准确称取分散蓝1、分散黄3固体标准品各0.01g (精确到0.001g) , 用甲醇配制成浓度为0.1mg/m L的分散蓝1和分散黄3储备液, 4℃冰箱保存备用。

1.2.2 样品的制备

取纺织纤维混合均匀, 准确称取纺织纤维1.0g (精确至0.001g) 于50m L比色管中, 再加入10m L甲醇, 放于70℃恒温震荡水浴中20min。然后再70℃恒温超声提取10min。取有机相。残渣中加入10m L甲醇, 再次提取2次, 合并有机相。有机相吹氮浓缩、用甲醇定容至1m L, 最后用0.45μm滤膜过滤, 备用。

1.2.3 测定条件。

(1) 液相色谱条件

色谱柱:ZORBAXExtend C18柱 (4.6×150mm×3.5μm) ;流动相:乙腈 (A) -5mmol/L乙酸铵 (B) , 梯度洗脱 (程序见表1) ;柱温为40℃;进样量为2μL。

(2) 质谱条件

电喷雾离子源, 喷雾电压 (IS) 为5500V, 离子源温度 (TEM) 为600℃;碰撞气为6psi;气帘气为24psi;雾化气为60psi。多反应监测各离子对及各优化参数见表2。

2 结果与讨论

2.1 提取溶剂的选择

分散蓝1和分散黄3较易溶于醇、酮等多种有机溶剂。选取常用有机溶剂乙酸乙酯、甲醇、正己烷和丙酮为提取试剂进行了加标回收率实验。实验表明, 用甲醇提取时, 分散蓝1和分散黄3的回收率都能达到85%以上, 并且提取的干扰杂质少, 所以最终选定甲醇作为提取溶剂。

注:“*”为定量离子 (Quantitativeion)

2.2 色谱条件的优化

2.2.1 色谱柱的选择

本实验采用规格为4.6×150mm×3.5μm的Agilent ZORBAXExtend色谱柱为分离柱。

采用乙腈和5mmol/L乙酸铵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 2种目标物均分离良好, 峰型尖锐对称, 且目标峰没有基质干扰, 如图1所示。

1:分散蓝1;2:分散黄3

2.3 质谱条件的选择和优化

首先采用0.8μg/m L分散蓝1和分散黄3标准溶液, 采用蠕动泵样方式进样, 在ESP+全扫描模式下找出母离子, 经确定为分子离子, 然后对其子离子进行全扫描, 最后选取丰度较强的2个子离子, 优化其锥孔电压、碰撞能量等质谱参数。选取丰度较大并且响应稳定的来做定量离子。

2.4 校准曲线、线性范围及检出限

取分散蓝1和分散黄3混合标准溶液进行测定, 其浓度分别为:0.0, 0.05, 0.1, 0.2, 0.4, 0.8, 1.2μg/m L, 以峰面积 (Y) 对浓度 (X, μg/m L) 进行线性回归, 得到校准曲线, 结果见表3。结果表明:分散蓝1和分散黄在0.1~0.8μg/m L范围内相关系数均可达到0.99以上、线性关系良好。

采用信噪比S/N=3的计算方式测算检出限, 分散蓝1的检出限为5.0μg/kg, 分散黄3的检出限为2.5μg/kg。

2.5 回收率、变异系数

在纺织纤维样品中添加浓度为0.4μg/m L的分散蓝1和分散黄3混合标液, 经上述方法进行测定, 样品空白和加标的色谱图和质谱图如图2所示, 结果表明:在此色谱条件下能很好的将这2种目标物质分离。

a:涤纶;b:涤纶加标 (0.4μg/m L) 1:分散蓝1;2:分散黄3

分散蓝1和分散黄3的加标回收率及5次重复测定的变异系数结果见表4。结果表明:分散蓝1和分散黄3的平均回收率在85.9%-103.6%之间, 变异系数 (RSD) 在1.59%-5.39%之间。

3 结束语

采用HPLC-MS/MS同时测定纺织纤维中分散蓝1和分散黄3, 方法准确、快速、灵敏度高, 适用于纺织品中分散蓝1和分散黄3含量的定性、定量测定。

参考文献

[1]何瑾馨.染料化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9:11.

[2]王明泰, 牟峻, 周晓, 等.气相色谱/质谱 (GC/MS) 联用技术在纺织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J].检验检疫科学, 2007, 17:105-108.

[3]陈美娟, 李亚明, 张蓉, 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纺织品上的致敏性分散染料[J].染料与染色, 2006, 43 (4) :51-52.

[4]胡奇志, 黎宏彦, 李少冥.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偶氮分散染料混合物的研究[J].分析化学, 1994, 22 (4) :429.

[5]李懿睿, 郭卫荣.液相色谱-质谱法快速测定纺织品中6种致敏性分散染料[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29 (2) :11-13.

分散片研究进展 第5篇

分散片是指在水中能迅速崩解并均匀分散的片剂[1], 相对于普通片剂、胶囊剂, 分散片具有分散状态佳、崩解时间短、药物溶出迅速、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不良反应少、服用方便等特点。由于其独特的性能, 分散片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近年来, 其在药物品种的开发、制备工艺的改进及临床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现将分散片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分散片的处方组成

主要由药物与一种或多种优质崩解剂和遇水形成高黏度的溶胀辅料等配伍而成。要考虑制剂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 通常是先优选辅料种类并确定辅料的最佳配比, 再与药物混合。

1.1 分散片的辅料 分散片常用的辅料有崩解剂、溶胀辅料、填充剂、助流剂、表面活性剂等。

1.1.1 崩解剂:崩解剂的种类、选择、用量、加入方法、是否联用等因素均会最终影响分散片的崩解时限。

1.1.1.1 种类:在分散片中广泛使用的有羧甲基淀粉钠 (CMS-Na) 、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 (L-HPC) 、交联聚维酮 (PVPP) 、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 (cCMC-Na) 等。

1.1.1.2 选择与用量:选择崩解剂, 需综合分散片的几项指标: (1) 抗张强度; (2) 崩解时间; (3) 分散程度。当崩解剂用量约为7.6%时, 将获得最短的崩解时间, 此时, 片剂孔径分布是最合理的细孔结构, 这种细孔结构的总孔隙溶剂达到饱和, 它所产生的压力能导致有效的崩解溶胀过程成为主要的崩解机理。但当崩解剂用量超过8%时, 片剂内部毛细管变粗, 水的快速渗透反而隔离了周围的细孔结构区, 使其中的空气不能及时逸出, 阻止水分进入细孔区。

1.1.1.3 加入方法与联用:崩解剂的加入有外加法和内加法, 也有内外混合法。崩解剂内加是指在制粒之前加入, 外加是指压片前加入干颗粒中。有的分散片是一种崩解剂既内加也外加, 当崩解剂用量较大或成本较高时, 可考虑几种崩解剂联合应用, 即2种崩解剂混合加入。杜青等[2]发现, 单用L-HPC或微晶纤维素 (MCC) 作崩解剂时, 崩解效果不佳, 崩解时间均>180s, 将两者混合使用, 可明显改变崩解性能。

1.1.2 溶胀性辅料:常用以下品种:预凝胶淀粉、海藻酸钠、瓜耳胶、苍耳胶、多糖类、亲水性纤维素衍生物 (如羧甲基纤维素钙、羟丙基纤维素或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等) 。预凝胶淀粉:是将普通淀粉在高于糊化温度 (45°C) 下处理, 使淀粉吸水膨胀, 破坏分子之间氢键甚至破坏淀粉颗粒, 然后升温, 待糊化完全后, 经干燥压制成薄膜, 粉碎而得。其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可压性、崩解性和自我润滑性[3]。

1.1.3 填充剂:常用的填充剂有MCC、乳糖、预胶化淀粉、淀粉等。其中, MCC具有海绵状的多孔管状结构及良好的流动性和崩解作用, 遇水可迅速崩解形成均匀的黏性混悬液, 具有崩解剂和混悬剂的双重作用:且崩解后颗粒很细, 能达到分散片的分散粒度要求, 是目前效果较好的填充剂。研究发现, 黏性较强的原料药不宜使用乳糖[4], 因其有可能影响崩解度。分散片中如原料药的黏性较强, 可考虑使用硫酸钙作填充剂[5]。

1.1.4 其他辅料:分散片广泛采用微粉硅胶作助流剂, 它可在制粒压片或粉末直接压片时有效地改善颗粒或粉末的流动性, 同时硅胶表面的硅醇基吸附药物后能显著提高难溶性药物的崩解与溶出速率。表面活性剂为进一步改善药物的溶出速率需辅以表面活性剂, 在分散片的处方中添加表面活性剂可大大提高分散片的溶出速度。

2制备工艺

分散片的制备工艺与普通片剂相似, 生产设备也可通用, 所以是一种较为切实可行的剂型, 一般采用直接压片工艺和湿颗粒工艺, 但由于分散片的特殊质量要求, 使其制备工艺在有些方面比较有特点。

原辅料的微粉化处理, 为加速药物的溶出并使分散片遇水崩解后形成均匀的分散体, 药物在制备成分散片前一般要经微粉化处理。对热、水敏感和不稳定的药物, 且原药与辅料混匀后, 流动性和可压性较好, 或在加入适量助流剂如微粉硅胶、滑石粉后即具有良好的流动性, 则尽量采用粉末直接压片。

采用湿颗粒工艺流化床一步制粒或真空造粒机制粒, 采用上述机器制成的颗粒近似球形, 粒度小而均匀, 且颗粒有气孔, 因而流动性与可压性均较好, 可使颗粒的质量大大提高, 压得的片子能更好地崩解、溶出。

3展望

目前, 关于分散片的研究工作仍比较少, 相关药物品种仍不够丰富, 也未能形成完整的理论基础, 但其独特的性能、制备简单, 所用辅料价格合理且供应稳定, 适合工业化生产, 分散片质量标准易达到。作为片剂, 分散片服用简单, 更易为广大患者接受, 适合作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推广, 是一种前景广阔的新型片剂类型。

参考文献

[1]British Pharmacopoeia Commission.Soluble tablets[M].London:HM-SO, 1993:755.

[2]杜青, 郑宁, 孙鹏, 等.吲哚美辛肠溶分散片的制备及性质探讨[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02, 33 (12) :595-597.

[3]罗明生, 高天惠.药剂辅料大全[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 1995:627.

[4]包旭, 张淑华, 欧真蓉.黄心分散片抗菌作用的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 2001, 17 (5) :39-41.

分散资源 第6篇

聚羧酸(Polycarboxylate,PCE)作为新一代减水剂,具有掺量低、保坍性能好、分散性好、混凝土收缩率低、生产工艺清洁等优点,特别是其能够根据不同需求进行分子结构调整的特点,使其在现代混凝土生产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混凝土外加剂研究领域的研究重点[1,2,3]。

PCE的优异性能来源于其结构 ,其梳状结构是由阴离子的聚电解质主链和非离子型聚乙二醇侧链组成[4]。 PCE主链上的羧基作为吸附官能团吸附在水泥颗粒表面, 产生具有分散效应的静电斥力PCE上的聚醚作为长侧链 , 伸向水泥液相孔溶液中,为分散提供空间位阻[5,6]。 因此,PCE的分散性能主要受三方面影响:吸附量、主链之间的静电斥力、 侧链的空间位阻。 目前研究工作始终围绕PCE侧链长度[5,7,8,9]、侧链类型[10,11,12]、主链类型[13]、电荷密度[5,9,14,16]、分子量[17,18,19]等参数对吸附、分散、分散保持、早期强度、 含气量等宏观性能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理。 但对于在PCE合成过程中引入功能型第三单体,并对其宏观性能的研究鲜有研究报道。 通过在PCE合成过程中引入功能型共聚单体可能导致溶液构象伸展程度不同,而共聚物的构象伸展程度不但影响PCE的吸附过程 ,也控制其发挥空间位阻效应的大小。 综上所述,直接研究不同功能型第三单体对于设计PCE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

为了研究功能型第三单体对PCE分散水泥性能的影响,本文合成了相同羧基密度、相同侧链长度、相同侧链密度、不同功能型第三单体的一系列PCE, 系统研究了不同功能型第三单体对PCE的Zeta电位、分散、分散保持、吸附等性能的影响规律, 旨在为PCE的开发设计提供建议。

1实验部分

1.1实验材料

甲代丁烯基醚(TPEG)由江苏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其他药剂均为分析纯试剂。 水泥(C): 江南水泥厂生产的小野田P·Ⅱ52.5级硅酸盐水泥, 其化学组成如表1所示。

1.2聚羧酸减水剂的制备

本文选用以马来酸酐为主链, 直接与TPEG在水相中自由基聚合的方法制备PCE[20,21],即 :在三口烧瓶中加入水、TPEG (Mw=2400g/mol)、 马来酸酐 (MAn),N2气氛下分别升温至一定温度, 分别滴加引发剂、 巯基丙酸和功能型第三单体 (如HEA、 HPA、AM、AMPS),控制滴加时间 (数小时 ), 保温一段时间后加入液碱中和至p H值为7左右, 得到PCE母液。

%

1.3实验方法

1.3.1水性凝胶渗透色谱

本实验采 用美国Wyatt technology corporation生产的mini DAWNTristar水性凝胶渗透色谱(GPC) 进行相对分子质量、分子量分布的测定。 采用TSKGELSW (TOSOH公司生产 ) 色谱柱 、 三角激光光散射检测器 (30m W) 和示差折光检测器, 洗提液为0.1mol/L Na NO3,流动速度为1m L/min,浓度为1%的PCE溶液经过孔径为0.22μm的水系针式过滤器进入色谱柱。

1.3.2 FT-IR

采用美国产的Nicolet Avatar 370红外光谱仪FT-IR进行红外分析,采用KBr压片制样。

1.3.3水泥净浆流动度测试

按照GB/T 8077—2000 《混凝土外加剂匀质性试验方法》测定5min、30min、60min、90min后的水泥净浆流动度。

1.3.4Zeta电位的测定

0.2g水泥分散在100m L包含不同结构减水剂的去离子水中,Zeta电位采用美国Colloidal Dynamicsp公司生产的Zeta Probe AnalyzerTMZeta电位仪测定。 测定时配制不同质量浓度的分散剂溶液,搅拌一定时间后,立即将悬浮液注入测量杯中,开始测试Zeta电位。

1.3.5吸附量的测定

称取10g水泥加入到20g特定浓度的PCE溶液中,搅拌一定时间,倒入离心管,采用高速离心机离心分离(转速10000r/min,3min),收集离心管上部的清液2g,并用1g HCl(1mol/L)溶液酸化后,再加水至总重为20g,测定浓度。 采用德国耶拿公司生产的总有机碳分析仪Multi N/C3100分别测定清液与空白样(未拌合水泥)的有机碳含量,通过两者浓度差并结合PCE掺量可计算出水泥颗粒表面的吸附量,由此得到各PCE吸附动力学曲线。

2结果与讨论

2.1PCE分子结构表征

由甲代丁烯基醚(TPEG)、马来酸酐(MAn)和功能型第三单体共聚得到PCE,结构如图1所示。 由于实验中单体TPEG∶MAn∶功能型第三单体的比例固定为1∶2.5∶2,得到的PCE分子结构的不同来源于功能型第三单体的差异。 因此,制备的PCE具有相同羧基密度、相同侧链长度、相同侧链密度。 采用GPC进行相对分子质量 、分子量分布的测定 ,测定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制备的PCE数均分子量约为15×103g/mol,分子量分布约为1.7。

注:cPDI=Mw/Mn。

采用FT-IR分析不同第三单体PCE的官能团, 结果如图2所示。 2884cm-1为C-H的不对称伸缩振动吸收峰,1725cm-1为-COO-的伸缩振动吸收峰, 1113cm-1为C-O-C伸缩振动吸收峰。图中,PCE3在1598cm-1出现的吸收峰,对应于N-H的面内弯曲振动。 以上这些特征谱线的出现,证明了目标化合物中特征官能团的存在,确定了PCE的组成。

2.2分散及分散保持性能

净浆流动度实验通常用于检验PCE作为减水剂的有效性。 不同结构的PCE对水泥分散性能及分散保持性能的影响如图3所示。 由图3可以看出, 不同结构的PCE初始分散性不同,后期的分散保持能力也就不同。 具体来说,功能型第三单体为丙烯酰胺(AM)的PCE3初始净浆流动度最佳,其次为丙烯酸-2-羟乙酯(HEA)的PCE1。 而功能型第三单体为丙烯酸羟丙酯(HPA)或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的初始净浆流动度相当。 功能型第三单体为HEA或HPA的PCE1或PCE2分散保持能力相当,均较功能型第三单体为AM的PCE3要强,其中功能型第三单体为AMPS的PCE4分散保持能力最差。

图3 不同结构的 PCE 对水泥净浆流动度的影响 (W/C = 0.29),PCE 固体重量百分数分别为水泥的 0.13%

2.3吸附量

PCE对水泥悬浮体系的性能改善是通过PCE分子在水泥颗粒或者水化产物表面上的吸附作用而发生的。 PCE在水泥颗粒表面发生吸附后,改变了水泥颗粒表面的物理化学性质,破坏了水泥颗粒之间形成的絮凝结构,释放出絮凝结构中包裹的自由水, 使水泥颗粒暂时处于均匀分布的稳定状态, 从而改善了新拌水泥的工作性。 吸附是PCE与水泥颗粒发生作用的第一步,是产生其他界面物理化学作用的基础[6,22]。 因此,首先考察了PCE在水泥颗粒表面的吸附特性,图4表征了PCE固体重量百分数为水泥的0.13%(与净浆流动度保持一致)时的吸附动力学曲线。 从图4中可以看出,不同结构的PCE吸附速率均很快,15min后基本都达到了吸附平衡。 但由于PCE分子结构不同,吸附量不同,达到平衡时的吸附量不同。 功能型第三单体为AM的PCE3在3min时吸附量最大, 因此, 初始净浆流动度最大,但由于酰胺键断裂较酯键困难,因而流动性保持能力较HEA或者HPA要差(见图5)。 功能型第三单体为HEA或HPA的PCE1或PCE2在3min时吸附量相当,但初始净浆流动度不同。 这可能是由于两方面原因造成的: 一方面, 不同分子结构的PCE在水泥孔溶液中存在不同的分子构象[23],起空间位阻作用的长侧链蜷曲程度不同;另一方面,PCE容易插入到C3A中[24,25],形成有机矿物相,使起分散作用的PCE大大减少。

2.4Zeta电位

在“水泥-水-PCE”体系中,水泥颗粒通过吸附PCE使颗粒表面的带电状态发生变化 ,从而改变了水泥浆体中水泥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状态。 水泥颗粒吸附带负电荷的PCE后,水泥颗粒之间产生静电排斥作用而处于分散状态。 静电斥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溶剂的化学组成(离子种类、p H值、导电率)、介电常数,被吸附电解质的电价状态、浓度,PCE分子组成与分子结构,还受水泥水化进程(水泥水化会影响水泥孔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影响。 溶剂性质越明确,Zeta电位数据越准确。 对于水泥滤液来说,某些参数是预定的,如p H值、导电率、离子种类等[26]另外,在实验过程中,孔溶液的p H值从12.04变化到12.17,这几乎不影响Zeta电位。 因此,本研究中唯一变量是PCE结构的不同。 从图6可以看出,不加PCE时, 水泥的Zeta电位为0.19m V。 加入PCE后, 水泥浆体的Zeta电位变得更负,Zeta电位的变化表明PCE吸附在水泥颗粒表面。 吸附量的结果表明:功能型第三单体为HEA或HPA的PCE吸附量相当, 而PCE1的Zeta电位较PCE2要小, 说明PCE1的吸附层厚度更厚 。 因此 ,PCE1的初始净浆流动度较PCE2要大。

3结论

随文识字:分散集中总相宜 第7篇

识字教学是斯霞老师最突出的教学成就。直到今天, 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还在为我们所用。在学习和继承斯老师教学经验的基础上, 南师附小的老师结合新时期的语文教学有了新的体会和思考:

《狐狸和乌鸦》是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教师在出示课题后让学生自己读课文, 并写出了两组生词。

一棵树一开口看了一眼 (“一”读第四声)

一片肉一溜烟眼珠一转 (“一”读第二声)

提醒学生“一”在不同的词语中读音也是不一样的。学生自读结束后, 教师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读这两组词, 巩固字音。除了这样的集中识字外, 在精读课文阶段教师也巧妙地进行了随文识字。

【教学片段】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到故事发生的那片树林里去看一看。

指名读第一节。

师:听了他的朗读, 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树林里有一只狐狸在找食吃。

师:看来狐狸的肚子饿了, 还看到了什么?

生:乌鸦嘴里叼着一片肉。狐狸看见了, 都流口水了。

引出句子:狐狸馋得直流口水。

师: (出示小黑板:直流口水) 什么叫直流口水?

生:口水滴下来了。

师:这是流口水, 直流口水呢, 什么样子?

生:口水一直往下流。

师:对, 口水不停往下流叫 (指着黑板“直流口水”)

生: (齐) 直流口水。

师:哎哟, 这只狐狸可真 (出示小黑板:馋) 再读读这个字, 读准翘舌音。

生: (齐) 馋。

师:瞧, 就从这个字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狐狸在流口水呢! (馋字的两点描红)

师:狐狸看见什么直流口水?

生:乌鸦嘴里有一片肉。

师:原来乌鸦嘴里 (出示小黑板:叼着) 叼着一片肉。读读这个词。什么叫“叼着”。

生:就是嘴里含着。

师:对, 就是用嘴含着, 衔着。所以它是口字旁。再读读。

生: (齐) 叼着。

师:看到乌鸦嘴里叼着一片肉, 狐狸 (指着小黑板) “馋”得“直流口水。”

师:一起读。 (出示句子“狐狸馋得直流口水。”)

(以上实录选自南师大附小高利源老师的课堂片段)

【教学反思】

一篇课文到底是集中识字还是分散识字, 历来看法不一。集中识字可以在上课伊始帮助孩子扫清阅读障碍。分散识字则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 有助于字义的理解。而以上的一篇案例则是将两者进行了精巧的结合。初读课文阶段以“一”的变调为主线将生字归为两组。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教师采取集中认读的方式, 让孩子找到其中的规律:第一行的“一”读第四声, 第二行的“一”读第二声。然后经过认读巩固, 让学生辨清“一”在两组词语中的不同声调。这样地归类集中识字, 学生既能清楚地发现问题, 又能高效地解决问题, 准确识记了本课的部分生字。精读课文部分, 教师又根据文本的内容进行了独具匠心的编排。在学生读完第一小节后提出问题“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生入境, 学生很自然能看到“狐狸馋得直流口水。”接着抓住“直流口水”这个词作为突破口, 引出“这只狐狸可真馋。”对于“馋”字的教学, 教师准确地把握了时机, 从文本 (直流口水) 和字形 (“馋”字的“两点”) 两方面形象地描述了“馋”的样子。这样, 学生对这个字便有了根深蒂固的印象。接着顺势提问“狐狸看到了什么馋得直流口水?”这样“叼着”一词的教学便水到渠成。在第一小节文本解读的过程中, 教师将“馋”“叼着”这两个生词的讲解不露声色地贯穿其中, 浑然天成。教学思路清晰, 完整。而有了具体的语言环境, 学生对于生字的理解既生动又深刻, 一切难点迎刃而解。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阶段学生会认汉字3000个, 会写汉字2500个。其中低年级要求会认1800个, 会写800-1200个。大量识字是小学低年级教学的重要内容, 也是教学的难点。如何让孩子高兴而又高效地识字?这就需要教者将课后的生字按其音、形、义的特点进行归类、梳理。顺应阅读课文的需要, 分批分散出现。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辩证统一, 从而提高识字教学的效果。

归类识字:授之以“渔”促建构

南师附小许海雁

【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六个字“请、情、清、晴、蜻、睛”, 学生初步朗读认识)

师:同学们再读一读、看一看这六个字, 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这六个字都含有“青”字。

师:你真会观察!大家再读一读, 发现读音和“青”有什么关系?

生:读音和青一样。

师:其他小朋友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我不同意他的说法。我发现他们的读音和“青”不完全一样。眼睛的“睛”字就不读“青”音。

师:你说得真好!是的, 咱们可以说, 这几个字和“青”的读音很相近。那么, 这些字有什么不同呢?

生:它们的偏旁不同。

师:对, 偏旁不同意味着什么不同?

生:它们的偏旁不同, 意思就不一样了。

师:比如说

生:三点水旁的“清”表示跟水有关, 目字旁的“睛”表示和眼睛有关, 言字旁的“请”表示和说话有关。

师:同学们, 你们真了不起! (指板书) 这些字的左半部分表示它们的意思, 右半部分用来表示读音。你们看, 老师这儿还有两个字, (出示:鲭菁) 你们猜一猜它们读什么, 表示什么意思?

生:我猜第一个字读qīng。

师:它和什么有关呢?

生:应该和鱼有关。

师:对, 它是鱼的一种, 叫鲭鱼。 (出示鲭鱼图片) 再看看第二个字, 猜猜它读什么?

生:它读qīng。

师:它的读音和qīng相近, 读jīng。同学们, 看看这个字, 分析一下它可能和什么有关呢?

生:和草有关。

师:对, “菁菁”是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我们的校园有花有草, 非常美丽, 我们就说是菁菁校园 (出示校园图片) 。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材编排中, 编写人员有意识地将“请、情、清、晴、蜻、睛”六个字放在一起, 形成一种归类识字的模式。教师根据教材编排的意图, 重在教给孩子识字的方法, 让孩子通过课堂上的学习, 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真正起到授之以“渔”的效果。

认知与初步掌握形声字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在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中, 教师通过引导孩子认识课文中几个汉字的音、形、义, 来一步步地揭开形声字的神秘面纱, 让孩子在自我学习、自我思考、自我分析中得出结论, 让孩子在学习和思考中不断有收获、有成就感, 在初步认知形声字的同时, 学习的积极性大为提高, 课堂教学效果也较为理想。

本节课是一年级下学期的一节课内识字教学课, 教学难点和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并能初步总结出形声字的规律。教师将“请情清晴蜻睛”六个字打出后, 让学生从找相同点开始, 孩子很容易就能看出来, 这六个字中都有一个相同的“青”字。紧接着, 老师就顺势引导孩子读字, 并让孩子自己发现六个字的读音和“青”差不多。至此, 声旁的意思与作用已经呼之欲出了。

然后, 教师又引导学生观察六个字的不同, 进而帮助孩子理解每个字不同偏旁的作用表达这个字的意思。在举例子分析的过程中, 孩子已经对形旁的意思和作用心领神会了。

这样几步下来, 对于归类识字的方法、对于正确分析形声字的方法, 孩子已经基本能够掌握、并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运用了。

在引导学生发现形声字的规律之后, 教师没有结束这个教学环节。而是设计了一个小练习, 继续引导学生对形声字的理解并加以巩固, 将课内教学延伸到课外, 进一步拓展教材。在“猜一猜”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多认识了两个字, 而且更形象地感受了形声字的特点, 基本掌握了形声字的识别方法。更重要的是, 在这个巩固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对分析形声字充满了热情与兴趣, 识字活动富有情趣。

体验识字:删繁就简二月花

南师附小乔小丽

【教学片段】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的, 庐山的云雾太美了, 太神奇了, 那作者又是怎么描写庐山云雾的呢?请大家拿起书, 大声朗读课文的二、三自然段, 找一找庐山云雾的特点。

(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的二、三自然段)

师:同学们, 庐山的云雾究竟有什么特点?

生:庐山云雾的特点是千姿百态, 还有云雾是瞬息万变的。

师:对, 大家一起来读读这两个词。

(生齐读)

师:到底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说说庐山的云雾都有什么姿态?

(生快速默读)

生:庐山的云雾有时像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

师:仅有这一种吗?谁想把它补充完整?

生:庐山云雾的姿态有的像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 还有的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这些云雾弥漫山谷, 它是茫茫的大海, 这些云雾遮挡山峰, 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师:庐山的云雾只有作者介绍的这几种姿态吗?

生:不对, 还有很多很多。

师:谁能再说一说?

生:我觉得庐山的云雾像一把白色的大蘑菇伞。

生:我认为庐山的云雾像戴在脖子上的项链。

生:我想庐山的云雾就像美丽的衣裙随风飘舞。

生:庐山的云雾也许就像漂亮的脚镯。

师:庐山的云雾有许许多多不同的姿态, 所以我们称它为

生: (齐) 千姿百态。

师:谁能来读读这个词?注意读出自己的感受。

生:千姿百态。

师:我感觉庐山云雾的姿态还不够多, 谁再来试试?

生: (有感情地朗读) 千姿百态。

师:庐山的云雾不但千姿百态, 而且瞬息万变。快速读第三自然段, 想想你从哪能看出庐山的云雾是瞬息万变的?

(生快速读第三自然段)

师:庐山的云雾都有哪些变化呢?

(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是啊, (引读) 刚刚还是转眼间;明明是还没等又变成。

师:同学们, 谁愿意来读读这一句? (出示句子)

(生读句子, 师指导。)

师:同学们, 庐山的云雾让我们看都看不过来, 可真是 (引读“瞬息万变”) 现在你知道“瞬息万变”是什么意思了吗?

生:“瞬息万变”就是变幻很快, 还没等你看清楚, 它又变了一个样儿。

生:“瞬息万变”是指一瞬间就会有很多变化。

师:这就是庐山的云雾, 让我们像作者那样插上想象的翅膀说说庐山的云雾还能有哪些变化?四人小组可以先互相讨论一下。

(生分四人小组讨论)

师:同学们讨论得真热烈, 谁愿意把你的想象大胆地说出来?

生:庐山的云雾刚刚还是一只小狗, 转眼间就变成在草中的一只小兔子。

生: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 转眼间就变成了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

生: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藏在山谷里的龙卷风, 转眼间就变成了美丽的大海;明明是沙漠里的沙尘暴, 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 它又变成了山谷里的小溪。

【教学反思】

一、找准字词, 提纲挈领

一篇文章, 很有可能有一些能反映文章的核心意义和达成教学目标的词语, 即文章的关键词。抓住文章的关键词, 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启迪学生感悟知识的灵性, 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也能使课堂教学“删繁就简”。本课的文眼就是庐山云雾的特点: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抓住这两个关键词进行教学, 脉络清晰, 便于学生理解。当然, 要找到文章的关键词, 教师要成为文本作者的“知音”, 仔细阅读。只有这样, 才能使得这关键词既能把这节课要讲的重点串起来, 又能帮助学生“触摸”到文章的主旨, 丰富文本的内涵。

二、抓住文本, 引发体验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对文本的体验, 使学生通过朗读、想象、移情等方式来感受文本, 同文本对话, 充分体验文本。《庐山的云雾》这个片段就让孩子反复阅读课文, 从文字中去体会词语的含义, 从生活经验去感受文字的内涵, 了解作者用意。反复的阅读文本, 从而引发学生的个性体验, 从自身体验出发再进一步了解文本, 这是一个让孩子的认识螺旋上升的过程。

三、想象拓展, 丰富体验

如果说课文为孩子的学习提供了一桶水, 那么想象将把这一桶水拓展成为一条河流。孩子从文本出发, 结合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有过的体验进行合理的想象, 无疑一方面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另一方面也能够举一反三, 拓展知识面。本片段中无论对庐山的云雾的姿态还是其变化的形态都进行了想象和拓展。有了自己对文章内容的体悟及生活经验的支持, 相信孩子对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理解将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生活识字:天光云影共徘徊

南师附小董艾青

【教学片段】

师:哪个四人小组愿意上台来与大家分享你们搜集的香皂盒呢?

(四名学生带着各自搜集的香皂盒上台)

师:下面就请你们做小老师带同学们认一认香皂盒上的字吧!

生:请大家跟我认“六神”。

生: (齐) 六神。

师:在生活中, 你见过“神”这个字吗?

生:我最喜欢看的节目就是“小神龙俱乐部”, “小神龙俱乐部”里面就有“神”这个字。

师:你看电视节目时也能留意认字, 真了不起呀!小朋友们, 你们看过“小神龙俱乐部”吗?让我们一起再来认一认这个字吧!看清字形, 跟我读神。

生: (齐) 神。

生:我家住在神马家具城旁边, 家具店的名字里就有“神”这个字。

师:你真是个细心的孩子, 在上学、放学的路上也可以认字呢!

生:《神奇宝贝》, 有部动画片叫《神奇宝贝》。

生:我在课外书上看过《神笔马良》的故事的, 里面就有“神”这个字。

师:你真是个爱读书的孩子, 相信你在读书的过程中会认得更多的字, 学到更多的知识。

生:过年时, 我看到墙上贴的画有“财神到”几个字。

师:这种画, 我们把它叫做“年画”。过年时, 你到亲友家去做客还不忘留意到“年画”上的字呢, 真好呀!小朋友们真了不起, 小小年纪就认得了“神”这个字。只要你们留心观察生活, 你们还能轻轻松松地认得更多的汉字呢!一起去试一试吧!

【教学反思】

生活是识字的“源头活水”。《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在。

学生识字兴趣浓厚。我们从学生的兴趣入手, 把学生的视野引向丰富多彩的生活, 提倡在生活中识字。识字来源于生活, 如让学生搜集香皂盒、牙膏盒、月饼盒等, 学生识字兴趣浓厚。学生上学路上可以从路牌、店名中看到;到商店购物时可以从商标、包装盒上找到;外出游玩可以从车票、景点门票、亭子石刻上见到;在家时可以从电视节目、广告字幕中听到这对学生来说, 是多么新鲜、多么有趣。

经常刺激效果好。试图靠机械、枯燥的方法记忆生字, 不仅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不容易达到预定的目的。而在生活中识字, 让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的过程, 实际就是反复刺激识字的过程。学生先在生活中搜集识字素材, 接着在课堂上交流巩固, 最后再让识字回到生活中去, 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找一找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使用了这些字。通过这样反复刺激加强记忆, 识字效果更好。

分散资源范文

分散资源范文(精选7篇)分散资源 第1篇关键词:分散蓝56,酸析,臭氧氧化,硫酸钾0 引言分散蓝56又称分散蓝2BLN, CAS号12217-79-7, 是一...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