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肺炎支原体感染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肺炎支原体感染(精选10篇)

肺炎支原体感染 第1篇

关键词:儿童,肺炎支原体,免疫功能,抗生素,肺外并发症

肺炎支原体是引起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 近年来, 肺炎支原体感染率逐渐增高, 在流行的高峰期可达33%~50%[1]。它不仅引起多种呼吸道疾病, 还可导致肺外其他系统的多种并发症[2]。如心肌损伤, 消化功能紊乱导致腹泻、肝肾损伤免疫功能低下等。另外临床上对无肺炎表现的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屡见不鲜, 对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有必要检查肺炎支原体。尽早做出诊断, 对症治疗。特别是选择敏感的抗生素十分重要。且避免肺外并发症的发生。本文通过8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进行分析, 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80例患儿中, 男45例;女35例, 年龄1~14岁, 一年四季均有发病。病程大多为3周左右, 起病方式, 以发热为主要症状者65例, 占81%。其中伴咳嗽者60例占75%, 无咳嗽仅表现为咽痛、扁桃体肿大者5例占6%, 无发热, 以咳嗽为主要症状者15例占19%, 反复发生上呼吸道感染者25例, 占31%。转归:明确诊断后, 通过对症治疗基本痊愈。

2 临床表现

有患儿发热39℃持续达3d或以上, 部分显弛张热, 伴头痛周身不适伴咳嗽、刺激性干咳, 肺部听诊可闻及干湿啰音, 胸片有肺炎改变的48例, 占60%。

有发热、咳嗽、干咳或剧烈咳嗽者10例, 或发热无咳嗽仅表现为咽痛、头痛、呕吐、扁桃体肿大等5例。这17例中无肺部体征及胸片改变。此类患者中部分尤其是婴幼儿可伴有腹泻或以腹泻、呕吐发病者。

无发热、刺激性干咳者15例, 肺部体征明显者5例;无肺部体征、胸片也无改变者10例。

心肌酶增高者35例, 其中伴有心电图改变者5例, 此类患儿多为发热持续时间达3d或3d以上, 并伴有乏力, 周身不适, 食欲不振, 小婴儿表现为精神萎靡, 哭闹, 哺乳差。

8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中检测血清抗肺炎支原体伴抗体Ig M均为阳性。

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其中粒细胞正常或偏低, 而淋巴细胞增高多见, 少数病例伴有白细胞总数增高, 有合并细菌感染。

3 诊断

根据七版儿科学的诊断标准[3], 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体征。

血化验:血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 淋巴细胞增高或正常, 心肌酶检查均不同程度的增高。以肌酸磷酸肌酶及其同功酶增高;乳酸脱氢酶增高多见。部分心电图改变, 多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 ST-T改变。

有肺炎的患儿胸部X线改变。以肺门影增浓为主, 有斑片、均匀模糊影, 可出现支气管肺炎, 间质性肺炎均一的实质影, 部分可见胸水。

血清抗肺炎支原体抗体Ig M阳性。检测均为阳性反应。

4 治疗

应用红霉素或阿奇霉素治疗为主, 红霉素每公斤体质量30mg;加入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或阿奇霉素每公斤体质量10mg加入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连用3d后改为红霉素继续治疗 (用量同上) , 共静脉滴注15d, 然后改为口服红霉素治疗, 疗程3周可痊愈, 同时给予清热解毒药物辅助治疗。对心肌损伤者应用能量合剂, 加用5%葡萄糖溶液、维生素C注射液 (100~150mg) 每公斤体质量, 三磷酸腺苷注射液和辅酶A注射液, 也可用1, 6-二磷酸果糖营养心肌治疗。对体质弱者易患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加用免疫球蛋白, 增强免疫功能。同时对干咳, 剧咳者应用镇咳剂, 细辛脑5mg每公斤体质量加入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对痰黏稠者可用沐舒坦加入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对呼吸喘促、呼吸困难者应加用氨茶碱平喘。也可应用雾化吸入来止咳化痰。对消化功能紊乱者给予助消化药。对发热者根据体温的高低给予药物及物理降温及对症治疗。

5 讨论

肺炎支原体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一种病原体。它可以感染咽、扁桃体、气管、肺等上呼吸道及其他器官。临床上重症病例和肺外并发症常有发生。其致病机制倾向于肺炎支原体直接侵入呼吸道上皮细胞和免疫紊乱两种学说[4]。此文80例患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中, 反复发生上呼吸道感染者25例, 占31%。这些患儿免疫功能出现紊乱。目前认为免疫紊乱发病机制在MPP (肺炎支原体肺炎) 发病中起重要作用。Mp (肺炎支原体) 感染与患儿免疫系统损伤及自身功能紊乱有密切关系。可引起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对附着于或进入了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内的肺炎支原体清除能力降低。加重了儿童对肺炎支原体的易感性[5]。因此Mp感染患儿易反复发生上呼吸道感染。80例患者中, 心脏改变35例, 占43%。肺炎支原体不仅引起多种呼吸道疾病, 还可导致肺外其他系统的多种并发症有文献报导, 肺炎支原体感染导致心电图异常的占肺外表现的41% (41例中有17例) , 心肌酶增高者 (41例中占8例) 占肺外感染的19.5%[6], 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引起多系统多器官损害的机制为肺炎支原体抗原与人体细胞存在部分共同抗原。当肺炎支原体感染机体后, 可产生相应组织的全身抗体并形成免疫复合物, 引起肺外靶器官病变, 导致心、肝、肾等器官组织损伤;同样也可直接引起上呼吸道的感染, 而无肺炎表现, 据文献报导约57%患者肺炎支原体感染X线有改变, 而肺部无阳性体征。总之根据上述分析, 我们认为:对于患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应详细查体, 及早提检胸片, 心肌酶学检查, 心电图检查及血尿常规的检查。注意: (1) 肺外表现, 避免并发症的漏诊; (2) 患肺炎支原体感染后, 特别伴体质虚弱的患儿应全程治疗, 不应过早停药。特别应加用免疫球蛋白等给予免疫调节疗法, 预防反复感染。 (3) 对于发热、咽痛、头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即使无肺部体征, 病程超过3d且应用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治疗无效者应查抗肺炎支原体抗体Ig M。因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原体有细菌、病毒及支原体等。病原体的早期诊断对于恰当的治疗, 特别是选择敏感的抗生素十分重要[7]。另外X线检查对无肺炎体征的不典型肺炎的早期诊断尤为重要。因此对于疑似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 实验室检查, X线检查尤为重要, 并能及早发现肺外病变的发生。得到早期治疗。应用敏感抗生素, 避免误诊及加重并发症, 及早提高患儿免疫能力, 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蔡栩栩, 赵淑琴, 赵文娟, 等.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特点及年度流行情况分析[J].小儿急救医学杂志, 1997 (1) :19-21.

[2]曹玉璞, 叶元康.支原体与支原体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106-120.

[3]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4]马敏, 曹兰芳, 陆伟蓉, 等.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D40L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临床儿科杂志, 2004, 22 (2) :91-93.

[5]郝增仙.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急性期Th细胞极化状态及免疫球蛋白含量变化的临床研究[J].新医学导刊, 2010, 9 (11) :1-3.

[6]李秀文, 刘霞, 杨海河.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41例肺外表现与X线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 2002, 20 (10) :33.

肺炎支原体感染什么原因 第2篇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症状不会从一开始就表现出来。一般来说,它的潜伏期约2~3周,刚开始,病患会有全身不适,乏力、头痛的不适感。2~3天后,开始出现发热体温常达39℃左右,并可持续1~3周,可伴有咽痛和肌肉酸痛。

肺炎支原体感染最突出的症状就是咳嗽。一般在患病后2~3天开始。刚开始表现为干咳,随后会转为顽固性剧咳、常有黏稠痰液偶带血丝,少数病例的病症会类似百日咳。这种情况可持续1~4周。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胸部一般无明显异常特征,但有部分患者可能会发生少量胸腔积液。

另外,肺炎支原体尤其喜欢光顾儿童,而婴幼儿起病急,病程长,病情较重,一般表现为呼吸困难、喘憋、喘鸣音,肺部啰音比年长儿多。部分患儿童可患有溶血性贫血,脑膜炎、心肌炎、呻吟、格林-把利综合征等肺外表现。

浅谈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 第3篇

1 发病机制

肺炎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 已知最小的非活性生长的致病微生物。但其具有细菌的某些特性:①不需要宿主细胞生存, 可在无细胞培养基上生长;②能分裂繁殖, 具有RNA和DNA;③对抗生素敏感, 但它又与细菌不同:没有细胞壁。目前, 一般认为MP致病机制为直接侵犯与免疫损伤二者皆有。MP进入呼吸道后在黏膜表面与呼吸道上皮细胞紧密附着, 同时释放代谢产物氨、过氧化氢、蛋白酶及神经毒等, 造成相应黏膜上皮的破坏。免疫损伤则与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均有密切关系。人体感染MP后体内最先产生IgM, 而后产生IgG及S-IgA。另外, MP抗原与人体的心、肺、肝、脑、肾及平滑肌等组织器官存在部分共同抗原, 当MP感染机体后可产生相应组织的自身抗体, 并形成免疫复合物, 引起呼吸道外的其他靶器官病变, 出现该器官组织相应症状。近期研究认为, 婴幼儿淋巴细胞不能对MP感染产生记忆, 随着反复感染MP, 小儿对MP的免疫反应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强。

2 临床表现

有呼吸道症状, 以咳嗽为主, 刺激性咳嗽为突出症状, 伴或不伴有发热, 无痰或仅有少许黏痰。胸片检查有点、片状或云絮状模糊阴影等炎症表现。重症患儿可出现呼吸困难、喘憋、发绀。化验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

3 并发症好发的部位

按其发生率高低依次排序为皮肤、心血管、泌尿、中枢神经、消化、血液系统、淋巴结等, 以累及肺外单一脏器多见, 多脏器受累较少。肺炎支原体肺炎近年来发病有增高趋势占51.4%, 并且可以引起全身各系统的损害, 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普遍认为免疫因素起主要作用。MP与人体的心、肺、肝、脑、肾及平滑肌等组织存在部分共同抗原, 当其感染机体后可产生相应组织的自身抗体, 并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引起呼吸道以外的其他靶器官病变, 出现该器官功能损害。急性期还可有细胞免疫抑制作用, 亦可有可溶性毒性作用, 通过血脑屏障, 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MP与小儿哮喘发病的关系也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重视。

4 治疗方法

4.1 一般治疗

①呼吸道隔离:由于支原体感染可造成小流行且患儿病后排支原体的时间较长, 可达1~2个月之外。婴儿时期仅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在重复感染后才发生肺炎同时在感染MP期间容易再感染其他病毒导致病情加重迁延不愈。因此对患儿或有密切接触史的小儿应尽可能做到呼吸道隔离以防止再感染和交叉感染;②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供给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及足够的液体, 保持口腔卫生及呼吸道通畅, 经常给患儿翻身、拍背变换体位促进分泌物排出, 必要时可适当吸痰清除粘稠分泌物;③氧疗:对病情严重有缺氧表现者或气道梗阻现象严重者应及时给氧, 其目的在于提高动脉血氧分压改善因低氧, 血症造成的组织缺氧给氧方法与一般肺炎相同。

4.2 笔者建议

肺炎支原体肺炎采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 红霉素静滴10~15 d, 采用序贯疗法, 继以口服阿奇霉素治疗3 d, 停药4 d, 服用1~2个周期, 总疗程3周。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肺损伤可能与增强的细胞免疫有关, 故糖皮质激素可用于严重病例的治疗, 同时辅以对症治疗。另外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在激素无效的患儿中有效。肺外并发症的治疗采用口服阿奇霉素治疗3 d, 停药4 d, 服用3个周期。目前认为并发症的发生与免疫机制有关。因此, 除积极治疗肺炎, 控制MP感染外, 可根据病情使用激素针对不同并发症采用不同的对症处理办法。

5 预后

MP感染预后较好, 虽可多系统受累, 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但病变严重导致死亡者仍少见。总之, MP感染除引起呼吸系统感染外, 有些以肺外表现为首发症状, 易造成误诊。因此儿童如有发热咳嗽, 同时伴有其他器官受累, 而中毒症状不重, 用病毒或细菌感染难以解释时, 应考虑MP感染, 及早行MP特异性抗体检测以明确诊断。

6 讨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近年有增高趋势, 好发年龄亦有提前倾向。不仅多发于学龄前, 婴幼儿亦多见。肺炎支原体感染不仅可以引起肺炎, 也可以引起支气管炎、哮喘性支气管炎、诱发支气管哮喘, 而且多的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

婴幼儿、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表现多不典型, 特异性改变不明显, 可经流行病学及实验室检查可确定支原体感染。近年发展了酶联免疫吸附检测, 血清特异性MP-IgM特异性高、方便快捷, 不仅对MP感染具有诊断价值, 而且抗体效价高低与肺部感染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利于及时指导临床治疗, 以便做出早期诊断、早期预防、早期治疗。

参考文献

[1]胡亚美, 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204.

[2]吴瑞萍, 胡亚美, 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174-1175, 1516.

[3]曹玉璞.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与治疗.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1995, 10 (6) :340.

[4]朱明哲, 姜宏杰, 尹华英.浅谈肺炎支原体感染.新医学, 2002, 33 (2) :120.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原因是什么 第4篇

支原体是一种病原微生物,它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染,除引起肺炎外,还可导致支气管炎、气管炎等。

宝宝如果患了肺炎支原体感染,就可能会有以下症状:

1、发烧畏寒。儿童支原体肺炎的症状首先表现为发烧,而且,这种发烧情况,患儿的体温一般在37~41℃,绝大多数儿童支原体肺炎发烧都在39℃左右,并且儿童支原体肺炎发烧常为持续性或弛张性。当然,还因个人体质不同,还有些儿童支原体肺炎仅有低烧,甚至不发烧。

2、咳嗽。多数儿童支原体肺炎咳嗽情况都比较严重,初期常表现为干咳,有时阵咳,有点像小儿百日咳。

3、咽喉疼痛。儿童支原体肺炎常常引发儿童咽喉疼痛,患儿会自我感觉疼痛继而表现出厌食、厌水的情况。

4、咳痰呕吐。儿童支原体肺炎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咳痰。患儿常咳白色清痰,偶尔略带血丝。当儿童咳嗽咳痰时也经常会伴随出现呕吐的症状。这可能会更加重患儿厌食不吃饭的情况。

5、头痛及胸骨下疼痛。儿童支原体肺炎患儿常感头痛,有时也会感觉胸骨下疼痛。患儿常会觉得“胸脯疼”。

肺炎支原体感染 第5篇

【关键词】儿童;肺炎支原体;大叶性肺炎

【中图分类号】R7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133-01

【Objective】Purpos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features and prognosis of children lobar pneumonia leaded by Pneumoniae Mycoplasma infections. Methods The subjects were 77 Hospitalized Children in our hospital and all of them diagnosed as lobar pneumonia infectioned by Pneumoniae Mycoplasma.To analysis their clinical manifestations、etiology and Outcome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common symptom as cough 77 cases(100 % ),fever 73 cases(94.8%), chest pain and Chest tightness 5 cases (6.49%), Various types of skin eruption 9 cases(11.7%); The antibody of Pneumoniae Mycoplasma were positive 77 cases(100%). Conclusions For fever, cough, especially fever and irritating cough for a long time, signs of lung were unobvious, systemic symptoms are not severe, we must notice the possibility of the lobar pneumonia caused by Mycoplasma pneumoniae.We use macrolide antibiotics as a mainly treatment,for about 2 weeks,and if the child with bacterial infection,we should use broad-spectrum antibiotics at the same time,until the hot back and the WBC and CRP return to normal.

【Key words】Children Pneumoniae Mycoplasma lobar pneumonia

大葉性肺炎系由不同病原体或其他因素所致的肺部炎症,以发热、咳嗽、气促、胸痛及肺部呼吸音减弱为共同的临床表现,大叶性肺炎在儿科并不多见,但近年来随着肺炎支原体感染成为儿科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之一[1],由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大叶性肺炎明显增加,现将我院2009年——2011年住院的77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性大叶性肺炎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住院确诊为肺炎支原体感染性大叶性肺炎的患儿77例,男43例,女34例。男:女1:1.3。其中3—5岁21例,6—14岁46例。对77例患儿进行了包括病史、体格检查、血、尿、便常规检查,肺炎支原体抗体、肝功、心肌酶谱、X线、肺CT等检查。

1.2 诊断标准:(1)有发热、咳嗽、气促、皮疹等临床表现。(2)查体:肺部呼吸音粗,可闻干鸣,水泡音,局部呼吸音弱或消失,叩诊呈现实音或浊音。(3)胸部X线或CT提示:肺叶内均一的实变影。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体征统计分析,见表1.

表1. 77例大叶性肺炎患儿临床症状和体征

表2.

2.2 X线或CT检查 :77例均见肺野内均一实变影,胸腔积液5例(6.5%)。

2.3 相关实验检查结果 所有患儿血清支原体抗体均在1/160(+)以上,其中49例入院后检出,28例在入院1周后检出,余相关化验结果(见表2)。

2.4 治疗及转归:77例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的患者接受阿奇霉素点滴10mg/(kg/d)5天后停用2-3天,停阿奇霉素期间静脉用红霉素30mg/(kg/d),或只用红霉素30mg/(kg/d)治疗,共14d,其中合并细菌感染者联合应用广谱抗生素7——10天至热退,白细胞及CRP恢复正常,全部患儿均同时辅以理疗,化痰等对症治疗。57例肺部实变影完全吸收,临床无症状,治愈出院;15例继续治疗7d,痊愈出院,5例合并胸腔积液患儿治疗4周后临床症状消失,复查肺CT胸腔积液吸收,肺部见纤维条索影,出院停药后1个月复查肺CT,炎症影基本吸收。

3 讨论

肺炎支原体是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一种微生物,含有DNA和RNA,无细胞壁,是引起小儿非细菌性肺炎的常见病原体之一,呈全年散发,以10—11月份为感染高峰。大约每3年一次地区流行[2],其引起的肺炎约占小儿肺炎的10%——20%左右,流行年份可达30%[3],主要经呼吸道传染,可经血播散至全身各器官组织。近年来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大叶性肺炎逐渐增多,本病常有发热,热型不定,热程1—3周,刺激性咳嗽为突出表现,有的酷似百日咳样咳嗽,咳出粘稠痰,甚至带血丝,年长儿可伴有咽痛,胸闷,胸痛等症状。肺部体征常不明显,婴幼儿起病急,病程长,病情重,以呼吸困难,喘憋较突出,部分患儿并发胸膜炎,心肌炎等其他系统病变。我院对收治的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大叶性肺炎患儿中,WBC>10*10/L,或CRP>10mg/L的患儿采用广谱抗生素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联合治疗,同时配以祛痰,理疗等综合治疗,收到明显效果,全部病例均治愈出院,随访中无复发。建议对大叶性肺炎的患儿常规做有关肺炎支原体的检查,部分患儿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在发病1——2周产生,对发病初化验肺炎支原体抗体阴性的重症肺炎患儿,应在病程1周后复查肺炎支原体抗体,对于不具备化验肺炎支原体抗体的医院,如单纯用广谱抗生素疗效不佳者建议联合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有学者认为支原体抗原与人体心、肺、肝、脑、肾、平滑肌组织存在部分共同抗原,感染后可产生自身抗体,引起支原体肺炎的肺外表现,有文献报道有32%MP肺炎患者可合并有肺外表现[4]、 [5],在治疗肺炎的同时,应高度注意其他脏器受损的可能。

参考文献

[1]Shenoy VD,Upadhyaya SA,Rao SP,etal.Mycoplasma Pediatr,2005,51(4):232-235.

[2]吴茜,倪林仙,李杨芳,等.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非细菌病原临床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8,46(6):468-469.

[3]曹素萍,孙浩淼,等.中原医刊,2007,43(4):76.

[4]Liu J, PengD, Zhu Z . mRNA exp ression of bar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 or in che pulmonary tissues from rats repeatedly infected with mycop larma pneumoniae . Zhonghua Liehe He Huxi Zazhi, 1999, 22 (4) : 22 l2-223.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分析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19例患儿全部符合《实用儿科学》中关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相关诊断标准,其中男61例,女58例;年龄(5.4±2.7)岁;病程9~44d。所有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均为呼吸系统症状,主要症状为咳嗽,多表现为阵咳和刺激性干咳,部分患儿有发热(高热)现象,伴咽喉肿痛、气喘咳痰、胸部疼痛等症状。X线胸片主要表现为单侧大片絮状阴影?,有18例患儿伴有肺外表现特征。

1.2 检查方法

通过ELISA法,检测患儿血清MP抗体,使用进口分装试剂的试剂盒。按照说明书流程操作,进行细菌培养、痰、血生化、血尿常规的各项检查,如有需求,还可以选择彩色多普勒超声、心电图、肝肾功能的检查。

使用金标法检测MP-IgM抗体,检测血清MP-IgM抗体,正常状态应该是滴度≤1∶40,若双份血清抗体滴度升高值是4倍以上,或者≥1∶160,则呈现阳性。患者在发病5d~7 d后,做冷凝集素及血清MP-IgM抗体实验,外周痰细菌培养、心肌酶谱、血沉、肝肾功能、C反应蛋白、血白细胞计数。

1.3 治疗方法

最初静点阿奇霉素,给药5d,间隔4d,待发烧症状减退、咳嗽减轻、肺部不再有啰音后,改为口服阿奇霉素,一疗程剂量是每日10mg/kg,给药3d后,间隔4d,共进行三个疗程。对于2岁以下患儿,在入院5~7 d内,先采取头孢霉素治疗,效果不明显后改用阿奇霉素治疗。

2 结果

2.1 主要症状

97例发热患者,属于不规则发热。热程≤9d, 85例;9d以上的12例,无发热现象的22例,患儿平均年龄>5岁,119例患者均伴有咳嗽症状,学龄儿童有少许痰或以干咳为主,其中有35例是顽固性剧咳。婴幼儿多有咳痰,其中6例有喘憋症状。有56例闻及干鸣,30例肺部无异常,35例闻及湿啰音。

2.2 实验室检查

发热患者均进行血清冷凝集素和血清MP-IgM阳性实验。91例血清MP-IgM阳性,其中有15例检测,发现双份血清抗体检测滴度升高在4倍以上。有83例经过血清冷凝集素实验是阳性,有10例升高在4倍以上。8例降低,10例白细胞总数升高,有101例患儿属于正常的外周血白细胞含量。

2.3 疗效标准

治愈:治疗后症状及胸片炎症病灶基本吸收;好转:基本症状消失;X线示炎症病灶大部分吸收;无效:症状及胸片均不见好转。

2.4 治疗结果

68例经过3~5d治疗,体温基本恢复正常,体征、咳嗽减轻;经过5~7d治疗,有32例出现症状减轻,经>7d治疗,19例症状减轻。7 d内显效率89.5%。热退症状缓解后,采用阿奇霉素口服治疗,进行2~3个疗程。并没发现药物性损害肝肾等器官现象,6例合并其他细菌感染,采取头孢类治疗,经7~14d治疗后,经过胸片复查,均吸收好转。

3 讨论

肺炎支原体是一种病原微生物、无细胞壁、体积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可独立生活,通过呼吸道飞沫进行传播。MP末端结构及其特殊,能穿过呼吸道黏膜纤毛层,吸附于上皮细胞表面,后进入细胞间隙,造成细胞损害。这种损害直接造成上皮细胞脱落、肿胀和坏死,使微绒毛无法正常运动,同时浸润浆细胞、淋巴细胞,造成肺泡壁的增厚[4,5,6]。

根据流行病资料统计,目前我国小儿MP感染呈现攀升趋势。年龄以婴幼儿为主。有报道称我国小儿肺炎中,支原体肺炎约占20%,这与近年来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菌群失调有直接的关系。呼吸道外器官损伤的发病机制,在目前来看,是综合因素的影响:如神经毒素作用、自身免疫反应、呼吸道上皮细胞吸附及细胞毒的作用,都可能诱发MP感染。而相对于年龄越小的婴儿,发生MP感染的症状会更加严重,所以进行早期的防御和治疗,避免并发症、降低误诊率,意义远大。

通过临床检验观察,常表现为MP-IgM阳性检查异常;CRP和WBC升高,血气分析异常。伴随着测试技术的进步,MP-IgM感染检出率也随之增强。小儿支原体感染在临床表现症状极为复杂。尤其是肺外表现为首发症状时,则很难进行诊断,容易发生误诊。对肺炎患者,特别是反复咳嗽、持续发热,治疗疗效并不显著时,支原体感染的可能性要大一些。诊治过程中,对患有呼吸道感染症状同时伴发多器官损害时,由支原体感染造成肺外并发损害的可能性要大一些,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应该及早检测肺炎支原体,正确做出诊断[7,8,9,10]。

MP感染临床症状各种各样,同时还会伴发其他器官受损。但只要及时诊治,并不会出现后遗症。所以通过各项试验和综合临床进行分析,避免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误诊和漏诊,积极采取科学的治疗措施,发挥最好的疗效。

阿奇霉素组织穿透性好,杀菌作用强,化学结构稳定,体内分布广,具有独特的抗生素后效应。经监测证明,并没有对肝肾等脏器功能产生药物性损害,治疗效果明显,可作为首选用药。

参考文献

[1]王宇波, 侯金香, 武英凤.浅谈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2) :88-89.

[2]吴文忠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132例的临床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 31 (9) :1412-1413.

[3]袁壮, 董宗新, 叶启慈, 等.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治疗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2, 8 (17) :449-457.

[4]戴颂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52例临床检验分析[J].医学影像与检验, 2010, 23 (7) :266.

[5]杜宇.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81例临床分析[J].中国保健, 2010, 18 (2) :48-49.

[6]焦爱萍.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影像学特点[J].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10, 5 (8) :2010.

[7]李娟, 张建民.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胸腔积液46例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18) :121.

[8]周景兴.90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诊治分析[J].吉林医学, 2010, 31 (18) :2899.

[9]岳军, 王爱荣.不同年龄组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并发症的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综合版) , 2010 (18) :45.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分析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我院自2007年5月至2010年3月的因肺炎支原体感染住院的小儿患者200例, 年龄为13岁~29岁之间, 平均年龄是16.7岁, 男113例, 女87例, 临床表现为反复发热、咳嗽, 诊断一般都是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 哮喘等情况, 因此, 对其进行MP检查, MP检查就是MP-DNA检查, 即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检验。

1.2 方法

对以上患儿进行采集样本检验, 主要是从咽喉壁进行脱落细胞的采集, 再对其采集的样本采用MP-DNA进行检验, 必要的时候可以对患者进行抽血用ELISA方法进行抗体检验。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儿的年龄, 以及发病的时间进行统计。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用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 所有计数数据然后采用χ2进行检验, 并且P<0.05为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我们通过对2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得出以下数据, 0~1岁有54人, 占27%, 1~3岁, 有58人, 占29%, 3岁~6岁, 有57人, 占28.5%, 6岁以上的患者有31例, 占15.5%, 另外在1~3月发病的有57例, 占28.5%, 4~6月有48例, 占24%, 7~9月份的患者有39例, 占19.5%, 9月~12月的有56例, 占28%, 详细可以参照表1, 200例患者的年龄发病时间统计。

3 讨论

支原体是一种最小的微生物, 耐寒, 但是不耐热, 一般在37度左右仅仅能够存活几小时, 一般来说, 患者要是感染支原体, 由于本身机体抵抗力的缘故, 再加上感染的比较少, 所以说很容易就成为携带者, 传播的途径是呼吸道方式, 除了可以导致患者的感染, 还会伤及患者的其他内脏器官[3]。

从上述的调查结果, 我们不难看出, 一般年龄越小, 感染的几率就越大, 同时在气候比较湿冷的时候患病的概率也大, 可能是跟患者本身的体质有关系, 体质不好, 环境不行, 导致抵抗力下降进一步导致患病, 本文的数据结论与国外的结论基本相似。感染一般来说, 起病缓慢, 通常有发热, 大多伴有咳嗽, 初为刺激性干咳, 后为湿性咳嗽, 肺部体征较少, 热型不固定。对于婴幼儿来说临床症状是比较严重的, 通常会有呼吸困难、喘憋等, 而且多半会有全身中毒症状, 出现呼吸困难等情况是由于婴幼儿的支气管壁弹力组织比较缺乏, 发育未完全, 软骨柔软, 呼吸时容易被受压另外管腔窄小, 因而引发分泌物的累积, 导致上述情况的发生。

目前诊断肺炎支原体的最好方式是血清学检测, 本组的实验就是应用特异性的免疫凝集方法来进行对支原体特异性进行检测, 简单可行, 而且敏感性以及特异性比较高, 因此对早期诊断是有一定帮助的。但是, 肺炎支原体感染在临床上的变现形式是多样的, 又难直接检出病原, 所以很容易造成误诊或是漏诊的发生, 所以今后的研究还是比较趋向于解决此问题[4,5]。

综上所述, 肺外表现是支原体感染呼吸系统的首发症状, 很容易在临床上产生误诊, 所以当不能确定病情的话, 要注意支原体感染的可能, 支原体感染会造成很多系统感染, 但是庆幸的是, 病变严重到导致患者死亡的还是比较少见的, 因此, 针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 及时诊断是治疗的关键。

摘要:目的 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进行临床分析。方法 选自我院自2007年5月至2010年3月之间的因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住院小儿患者200例, 对以上患儿进行采集样本检验, 主要是从咽喉壁进行脱落细胞的采集, 再对其采集的样本采用MP-DNA进行检验, 必要的时候可以对患者进行抽血用ELISA方法进行抗体检验。结果 一般年龄越小, 感染的几率就越大, 同时在气候比较湿冷的时候患病的概率也大, 肺炎支原体感染在临床上的变现形式是多样的, 又难直接检出病原, 所以很容易造成误诊或是漏诊的发生。结论 针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 及时诊断是治疗的关键。

关键词: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idiropoulos PI, Hatemi G, Song IH, et a1.Evidence-based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managemem of kylosing spondylitis:systematic literature search of the 3E Initiativein Rheumatology invdving a broad panel of experts and practising rheumatologists[J].Rheumatology (Oxford) , 2008, 47 (3) :355-361.

[2]Chernic V, Boat TF.Kending&apos;s disorders of the respiratory tract in chiidren 6th ed[J].phiiadeiphia, WB Saunders Company, 1998:476.

[3]李善玉, 于方军, 王玉梅, 等.肺炎支原体感染致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9例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 2004, 22 (7) :43.

[4]潘家华, 陈兰举, 吴良霞, 等.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快速诊断及临床意义[J].安徽医学, 1998, 19 (2) :13-14.

肺炎支原体感染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2012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120例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 入选标准: (1) 均符合支原体肺炎临床诊断标准[3]; (2) 首次肺炎支原体感染; (3) 发病第5~7天行颗粒凝集法MP抗体滴度检查, MP抗体滴度1∶160以上; (4) 家属同意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其中支气管肺炎55例, 设为对照组, 男40例, 女15例, 其中春夏发病26例, 秋冬发病29例。大叶性肺炎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65例, 设为观察组, 男45例, 女20例, 其中春夏发病32例, 秋冬发病33例。两组性别、发病季节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检查

120例患儿均接受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谱等常规检查, 部分患儿需开展痰培养试验、药敏试验等实验室检查, 同时根据并发症情况给予心电图、心脏彩超等对应检查。另外, 行X线胸片影像学检查。

1.2.2 治疗

给予患儿由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阿奇霉素 (批号:国药准字H20051466) 治疗, 10 mg/ (kg·d) 阿奇霉素针剂静滴, 用药5 d后停用3 d, 为一疗程;随后根据患儿病情开始第2疗程, 静滴3~5 d, 待患儿病情稳定后调整为口服, 序贯阿奇霉素口服3周。对于婴幼儿来说, 选择由湖南尔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红霉素 (批号:国药准字H43020746) , 20~30 mg/ (kg·d) 红霉素静滴, 1~2次/d, 一疗程1~2周, 用药期间观察患儿不良反应。对于C反应蛋白明显上升患儿来说, 联合β-内酰胺类抗生素治疗, 对于憋喘患儿来说, 采用由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生产的布地奈德雾化 (批号:国药准字H20030987) 进行吸入治疗, 联合肾上腺皮质激素如甲泼尼龙 (生产厂家:Pfizer Italia S.r.l.批号:H20100730) [1~2 mg/ (kg·d) ], 连用5~7 d静滴后逐渐减量改为口服, 防止肺纤维化、肺不张。对于重症肺炎患儿来说, 给予人血丙种球蛋白静注, 利于毒素吸收, 对肝功、心肌损害者给予营养心肌及保肝治疗, 有神经精神症状者, 给予抗病毒、降颅压等对症治疗, 体温降而复升或持续发热者给予物理或药物降温。根据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并发症等对症处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和记录两组患儿影像学检查结果、临床表现、并发症、治疗及转归等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分析上述数据,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影像学检查结果

X线胸片检查, 观察组:全肺叶或一个节段呈现均匀、大片阴影, 上肺17例 (右16例, 左1例) , 下肺38例 (右17例, 左21例) , 右肺中叶6例, 双肺4例;合并胸膜肥厚4例, 胸腔积液11例。对照组:双肺纹理粗重或点片状阴影, 合并胸腔积液4例。

2.2 两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患儿发病年龄集中在5~12岁, 发热 (38.5℃以上) 、胃肠症状、精神症状、肝及心肌损害、胸腔积液及肺不张、皮疹、泌尿系统感染、喘息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例 (%)

2.3 治疗与转归

观察组发热病程10 d以上患儿比例为66.15%,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6.36%, 2周胸片吸收率为52.31%, 明显少于对照组的85.45%, 平均住院时间为 (18.20±3.58) d, 明显长于对照组的 (12.08±1.85) d,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另外, 两组患者出院后定期复查X线胸片, 观察组胸片基本吸收54例, 其他11例患儿转上级医院继续治疗, 10例患儿效果良好, 1例叶间裂纤维化已不能吸收, 可能对肺功能造成不良影响。

3 讨论

肺炎支原体是介于病毒与细菌之间能独立生存的最小微生物, 具有体积最小、无细胞壁、独立存在等特点, 是引发儿童肺炎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引起肺炎多变现为单侧病变, 多呈云雾状浸润, 少数为大叶性实变影, 容易导致多器官多脏器的损伤。支原体感染除了引发发热、喘息、炎症等病症外, 还可能引起如肺不张、胸腔积液等肺外严重并发症, 严重影响患儿生活质量[4]。目前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可能包括: (1) 免疫学紊乱学说; (2) 呼吸道上皮吸附作用; (3) 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学说[5]。近年来相关研究证明, 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参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病过程。由于肺炎支原体抗原和机体心肺、脑、平滑肌组织等拥有一些共同抗原, MP感染后机体相应组织会产生自身抗体, 且形成免疫复合物, 引发肺不张、胸腔积液等器官并发症[6]。为此早期采取有效手段诊断出肺炎支原体感染至关重要。

近年来大叶性肺炎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生率不断增多, 表现出“症状轻、体征严重”特点, 若处理不及时可能引发胸腔积液等肺外并发症, 造成严重后果[7]。为此需加强患儿X线胸片等相关检查, 早期确诊, 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以预防或减少并发症发生, 促进X线胸片吸收, 进而改善患儿生活质量[8]。临床实践发现, 大叶性肺炎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通常发病急且严重[9], 多数患儿表现出高热、咳嗽等症状, 伴或不伴肺不张、胸腔积液, 严重时引发心功能不全等系列并发症[10]。本研究表1中可知观察组患儿38.5℃以上体温比例占84.62%, 胸腔积液、肺不张发生率为27.69%, 比对照组的54.55%、7.27%明显要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有意义 (P<0.05) , 提示MP感染合并大叶性肺炎临床典型特征为高热、易合并胸腔积液、肺不张等并发症。同时观察组肝、心肌损害、胃肠症状比例分别为52.31%、24.62%, 明显比对照组的23.64%、9.09%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与MP和机体心肺、平滑肌组织等部分共同抗原有关。流行病学研究发现, 儿童MP感染合并大叶性肺炎发病年龄相对较大[11,12]。本研究观察组患儿发病年龄5~12岁占60.00%, 明显比对照组的23.64%高, 这可能与学龄期儿童机体抵抗能力相比婴幼儿成熟, 可保持病变部位仅于一个肺叶或一个节段不致扩散有关, 同时可能与临床延期诊治, 病初单纯应用头孢类抗生素治疗, 为得到较好疗效有关。

目前临床治疗大叶性肺炎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以阿奇霉素或红霉素等为主, 主要是通过结合敏感微生物50 s核糖体亚单位达到感染其蛋白质合成的目的。药代动力学表明阿奇霉素口服后吸收速度快, 达到血液峰时间2.5~2.6 h, 口服后于体内广泛分布, 半衰期长且具有调节免疫功能作用。相关研究及临床实践表明红霉素或阿奇霉素序贯治疗大叶性肺炎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疗效明确, 需根据患儿病情、并发症等给予对症处理, 同时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患儿不良反应, 定期行X线胸片检查, 以了解患儿转归情况[13,14,15]。本研究表2中显示观察组患儿发热病程10 d以上比例为66.15%,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6.36%, 2周胸片吸收比例为52.31%,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5.45%, 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P<0.05) , 且观察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为 (18.20±3.58) d, 明显长于对照组的 (12.08±1.85) 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相比支气管肺炎, 大叶性肺炎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热病程较长, 治疗难度相对大, 疗程更长。

综上所述, 大叶性肺炎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以学龄期 (5~12) 儿童为主, 易合并肺不张、胸腔积液等肺外并发症, 疗程相对长且胸片吸收慢, 建议早期诊断疾病, 且确诊后积极对症治疗, 以减少并发症发生。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儿童大叶性肺炎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特征, 为疾病诊治提供依据。方法:以本院2012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12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 其中支气管肺炎55例, 设为对照组, 大叶性肺炎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65例, 设为观察组, 比较两组患儿年龄、肺炎表现、并发症、治疗及转归等情况。结果:观察组发病年龄集中在512岁, 发热 (38.5℃以上) 、胃肠症状、精神症状、肝及心肌损害、胸腔积液及肺不张并发症分别为84.62%、24.62%、20.00%、52.31%、27.69%, 与对照组的54.55%、9.09%、3.64%、23.64%、7.2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2周胸片吸收率明显比对照组少 (P<0.05) , 另外两组平均住院时间[ (18.20±3.58) d vs (12.08±1.85)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大叶性肺炎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以学龄期儿童为主, 易合并肺外并发症, 疗程长且胸片吸收相对慢。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治方法 第9篇

1 诊断标准

持续性咳嗽,X线呈肺炎表现,较体征更显著;白细胞计数多正常稍减低;用青霉素类药物治疗无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有效;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双份血清抗体 (MP-IgM) 滴度4倍增高或MP-IgM第1次检查滴度≥1∶160。

2 检测方法

2.1 血液常规

周围血白细胞计数大约1/3正常,1/3偏高,1/3偏低,中性粒细胞增多,血沉增快。其对支原体感染诊断帮助不大。

2.2 冷凝集试验

检测的冷凝集素属Ig M型抗体,此为非特异性反应,也可见于肝病、溶血性贫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但其滴度一般不超过1∶32。在支原体感染后1~2周开始升高,3周达高峰,持续2~3个月消失[1]。本试验方法简便,但因为特异性不强,已逐渐被特异性Ig M抗体测定及其他实验室检测手段所代替。

2.3 咽拭子、痰液支原体培养

操作复杂,阳性率较低,需时较长,但一般医疗单位均可开展,对早期感染有诊断意义。

2.4 补体结合抗体及代谢抑制抗体测定

取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测定补体结合抗体、代谢抑制抗体。如恢复期抗体滴度高于急性期抗体4倍以上,即可诊断。该方法适用于流行病学调查,临床应用价值不大。

2.5 血清特异性Ig M抗体测定

肺炎支原体特异Ig M抗体在病后第3天即可升高,10~30 d达高峰,病后2周大部分 (76.5%) 消失,因此现在常用ELISA方法定性检测患儿血清中MP-IgM,其值阳性可作为急性期感染的诊断指标。MP-Ig M抗体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有助于MP感染的早期快速诊断,且该法药盒应用方便,手法简单,费用低,目前已在基层医院广泛开展,作为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常规检测[1]。

2.6 PCR检测

近年国内外应用DNA探针及PCR检测肺炎支原体DNA诊断有敏感快速、特异性高的优点,可作早期诊断手段。但由于支原体感染后可长期寄居在咽部,有时可成为携带状态,因而从咽拭子检测的病原体不能直接代表肺部病原体,必需同时用PCR检测血肺炎支原体,才能有临床价值。

3 西医药治疗

3.1 抗生素治疗

用于细菌性肺炎。首选青霉素5~10mg/ (kg·d) ,分2次肌肉注射,至热退3 d。若效果不佳或过敏者,可用林可霉素30~50 mg/ (kg·d) ,分2次静脉滴注。头孢噻肟 (凯福隆) 50~100 g/ (kg·d) ,分2次静脉滴注。轻者可口服抗生素如羟化氨苄西林 (阿莫西林) 50~100 mg/ (kg·d) 。弗莱莫星 (羟氨苄青霉素) Z 5~50 mg/ (kg·d) ,分2~3次。红霉素是治疗支原体肺炎的首选药物,可予30~50 mg/ (kg·d) ,分3~4次口服,或20~30 mg/ (kg·d) 静脉滴注。浓度0.5~1 mg/ml。

3.2 抗病毒治疗

利巴韦林 (病毒唑) 10~20 mg/ (kg·d) ,分3次口服,或10~15 mg/ (kg·d) ,分2次静脉滴注,无环鸟苷15~20 mg/ (kg·d) ,分2~3次静脉滴注。

3.3 对症处理

(1) 吸氧:有紫绀者予吸氧; (2) 镇咳:非那根0.5~1 mg/L,口服或肌肉注射; (3) 化痰:α-糜蛋白酶雾化吸人。

3讨论

肺炎支原体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种没有细胞壁的、最小的、可独立生活的病原微生物,是引起人类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发病年龄不限,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2]。MP感染患儿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大多以咳嗽伴发热为主要表现,咳嗽常较重,刺激性、痉挛性咳嗽,肺部体征少,但胸部X线片改变明显。检测MP-IgM抗体为临床特异性诊断手段,是机体受到MP感染后最早出现的特异性抗体,抗体在发病1周左右出现,2~3周达高峰,2~3个月后降低,该抗体阳性可确诊为MP感染。

支原体感染可导致多系统、多器官损害,且近几年有关肺外并发症的报道增多。肺外表现的机制,目前认为免疫因素起主要作用。MP抗原与人体心、肺、肝、脑、肾、平滑肌组织存在部分共同抗原,感染后可产生自身抗体并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靶器官病变,导致MP感染的肺外表现。因此,在临床上对于MP感染患儿应特别注意脏器功能的监测和保护,积极防治肺外并发症。治疗上选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如红霉素不能耐受,也可采用阿奇霉素治疗。在治疗中,如果患儿体温持续不退,要注意是否合并细菌感染、肺外并发症等。肺炎的治疗原则是应用消炎药物,杀灭病原菌。根据不同的病原菌选用敏感的药物,早期治疗、足疗程,可根据病情选择治疗方案,同时还应对症治疗如发热时给予服用退热剂,咳嗽应给予化痰止咳药物。

总之,支原体感染除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外,还可并发肺外疾病,临床表现多不典型,胸片也无特异性,尤其以肺外疾病为首发表现或仅表现为肺外疾病时,易造成误诊。故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MP感染虽可致多系统、多脏器损害,但病情严重导致死亡者仍少见,预后较好。

参考文献

[1]胡亚美, 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204-1205.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44例分析 第10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4例中, 男24例, 女20例。年龄8个月~3岁14例, 占31.8%, 3岁~6岁21例, 占47.7%, 6岁以上9例, 占20.5%。

1.2 临床表现

发热:全部病例均有发热, 体温在38~39.2℃, 平均38.6℃, 热型不规则, 体温38.5℃以上26例, 发热时间最短5 d, 最长2周。呼吸系统表现:全部患儿均有咳嗽, 其中表现为刺激性干咳22例, 占50%, 百日咳样咳嗽8例, 占18.2%, 咳嗽伴喘息14例, 占31.8%。肺部可闻细湿啰音者9例, 占20.5%, 喘鸣音14例, 占31.8%, 双肺呼吸音粗糙, 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者21例, 占47.7%。胸部X线检查, 表现为小片状或斑片状阴影23例占52.3%, 呈云雾状4例占9%, 间质性肺炎12例占27.3%, X线胸片正常5例占11.4%。

1.3 肺外表现

食欲不振32例 (72.7%) , 恶心、呕吐34例 (77.3%) , 腹痛20例 (45.5%) , 腹泻8例 (18.2%) , 肝脏轻度至中度肿大7例 (15.9%) , 血清转氨酶 (ALT与AST) 升高7例 (15.9%) , 昏迷、抽搐诊断为脑炎2例 (4.5%) , 水肿、少尿者3例 (6.8%) 。尿常规:红细胞5~15/HP, 尿蛋白 (+~++) , 诊断为急性肾炎。表现为皮肤出血点, 诊断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2.3%) 。胸闷、心悸3例 (6.8%) , 心肌酶谱增高2例 (4.5%) 。

1.4 其他实验室检查

44例MP-IGM均为阳性, 其中1∶40共8例 (18.2%) , 1∶80 12例 (27.3%) , 1∶160 10例 (22.7%) , 1∶320 8例 (18.2%) , 1∶640 4例 (9%) , 1∶1 280 2例 (4.5%) 。

冷凝集试验阳性者共23例 (52.3%) , 在病程第2周检验MP-IGM阳性而确诊者21例 (47.7%) , 冷凝集试验阳性而确诊者13例 (29.5%) , 病程第3周内检验MP-IGM阳性而确诊者6例 (13.6%) , 冷凝集试验阳性确诊者4例 (9%) 。

外周血白细胞低于10109/L 11例 (25%) , 10109/L~20109/L 33例 (75%) , 血小板60109/L 1例 (2.3%) , 血沉轻度增高12例 (27.3%) 。

1.5 诊断标准

根据以下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诊断标准[1]确诊: (1) 持续高热伴全身不适, 频繁咳嗽伴咽痛、头痛或胸痛; (2) 全身症状比胸部体征明显; (3)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下降伴血沉增快; (4) X线胸片可见云雾状、扇状游走阴影; (5) 曾用青霉素无效, 改用或一开始就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效果满意; (6) 肺炎支原体抗体 (MP-IGM) 超过1∶40和 (或) 冷凝集试验超过1∶32为阳性。

1.6 治疗方法

全部患儿均予阿奇霉素注射液10 mg/kgd静脉滴注, 每日1次, 每周用3 d~4 d后改为口服, 剂量为10 mg/kgd, 每日1次, 疗程为2周~3周。并发脑炎者给予地塞米松1 mg/kgd静脉滴注, 2 d~3 d后减半量, 逐渐改为口服。同时使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 (1 g/kg) 、脱水药及神经营养药。并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者, 在应用阿奇霉素的同时, 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 (1 g/kg) 静脉滴注;并发肝损害者, 给予保肝治疗;肾炎者配合中草药治疗。

2 讨论

肺炎支原体是引起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之一, 以往该病好发于5岁以上小儿, 近年来婴幼儿的发病率也日渐增多。本组患者除学龄前儿童外婴幼儿发病率占儿童发病率的第2位, 本组14例婴幼儿主要表现为喘息, 以喘息性支气管炎收入院。韩忠报道, 肺炎支原体作为一种特异性抗原, 通过速发和迟发型变态反应而引发哮喘速发相反应 (IAR) 和哮喘迟发相反应 (LAR) 或双相反应, 从而造成气道的变态反应性炎症。其中, IAR是造成哮喘反复发作的主要原因[2]。高发年龄的提前对于儿童肺炎支原体引起呼吸道感染的诊疗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肺外并发症多样, 陈世垣、夏雯报道, 肺炎支原体在呼吸道感染的基础上, 可并发肺外多系统、器官的疾病, 如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皮肤、肌肉和关节等[3]。主要由于肺炎支原体抗原与心、肺、肝、肾等组织存在着部分共同抗原, 当肺炎支原体感染机体后可产生相应组织的自身抗体。而以肺外症状为首发症状或病情迁延不愈或加剧时应考虑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肺外并发症的可能。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 目前包括肺炎支原体的分离培养、抗原检查和血清抗体检测等[4]。临床常用的方法是血清抗体的检测, 本组病例血清MP-IGM阳性率100%, 在感染1周~2周时阳性率最高, 提示MP-IGM的测定在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具有敏感性高、方法简便等优点, 而冷凝集试验在本组阳性率仅为52.3%, 不宜作为早期特异性诊断方法, 但可作为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辅助手段。

目前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首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尤其是阿奇霉素, 阿奇霉素具有更强的抑制蛋白质合成和穿透细胞膜的作用, 半衰期 (T1/2) 长达70 h, 并且有抗生素的后效应[5]。本文观察的病例均使用阿奇霉素, 疗效满意。值得注意的是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发肝损害时, 在积极护肝的同时使用阿奇霉素, 患儿在肺炎治愈时, 肝功能随炎症的治愈而恢复正常, 并无加重肝脏的损害, 本组7例肝功能异常患儿按上述方法治疗, 均治愈。本组婴幼儿以喘息为主要表现, 在使用阿奇霉素治疗的同时, 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并辅以平喘药, 对症治疗,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综上所述, 肺炎支原体感染在小儿呼吸道感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凡在流行地区、季节, 出现发热、刺激性干咳或痉挛性咳嗽的患者或用青霉素类治疗效果欠佳时应考虑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可能, 尽早做MP-IGM检测, 以期及时准确用药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确诊为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儿童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儿以学龄前及婴幼儿发病为主, 3岁以内14例 (31.8%) , 3岁~6岁21例 (47.7%) , 6岁以上9例 (20.5%) 。婴幼儿、学龄前儿童以发热及肺炎表现为主, 6岁以上儿童除以上表现外有神经系统、肝脏、肾脏等肺外表现, 表现为脑炎、肝炎、急性肾炎等。结论学龄前及婴幼儿感染肺炎支原体的发病率较高, 不同年龄组的临床表现各异, 有肺外表现者可涉及各个系统, 提示以发热及肺外表现为主的患儿应警惕肺炎支原体感染。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肺炎,肺外表现,并发症,儿童,免疫球蛋白

参考文献

[1]余善昌.有关支原体感染的几个问题.中国儿科专家经验文集[M].沈阳出版社.1994, 120~121

[2]韩忠.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小儿喘息性疾病[J].实用儿科杂志, 1993, 8 (3) :207~208

[3]陈士垣, 夏雯.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肺外并发症[J].实用儿科杂志, 1993, 8 (3) :200~201

[4]曹玉璞.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实验室诊断[J].实用儿科杂志, 1993, 8 (3) :203~205

肺炎支原体感染

肺炎支原体感染(精选10篇)肺炎支原体感染 第1篇关键词:儿童,肺炎支原体,免疫功能,抗生素,肺外并发症肺炎支原体是引起儿童呼吸道感染的...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