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框架论文范文
方案框架论文范文(精选10篇)
方案框架论文 第1篇
某工程B2 层S-7 交S-M轴其梁柱节点 (下图) 处, 出现局部混凝土出现压碎脱落, 钢筋弯曲现象。
荷载情况:其上部梁板上部有3.9m厚覆土层及室外地面做法, 现实际上回填覆土3.0m厚。
原因分析:剥离松散混凝土后, 发现柱顶局部存在孔洞, 框架柱开裂系混凝土浇筑不密实所致。
针对此情况, 会同专业加固单位结合原结构设计和现场实际情况, 编制此方案, 对此柱进行加固处理。
2 施工准备
在加固前, 对B2 层加固施工区域拉设警戒线, 将加固区域顶板上部通道进行封闭, 设置警示标识, 并设专人进行旁站巡视, 确保加固期间上部不上车、不上人、不加载。B2 层加固区域原有支撑不拆除, 如影响加固施工时, 只拆除影响作业的支撑即可。
3 施工方案
3.1 加固流程
梁底支撑安装→清理加固构件表面→调整钢筋→支模板→湿润混凝土表面→配制灌浆料并灌浆→养护→脱模→被粘混凝土和钢板表面处理→钢板安装→化学锚栓安装→压力注胶→固化→卸支撑检验→防腐、粉刷。
3.2 梁底支撑
加固前, 对与加固柱相接的4 根梁进行支撑, 支撑采用200×200×10 方钢管, 沿梁中布置, 间距2000mm, 每根梁设置4 根钢支撑。方钢管两端焊接400mm×400mm×16mm钢托板, 并设置10mm加劲板。支撑顶部、底部与结构相接处用4M16 化学锚栓进行连接固定, 支撑安装好后, 在支撑底部用钢楔子将支撑与结构顶紧。
3.3 剔凿
剔凿必须在支撑安装完成, 并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对原结构混凝土存在的缺陷清理至密实部位, 并将表面凿毛, 被包的混凝土棱角应打掉, 同时应除去浮渣尘土。将原有混凝土表面冲洗干净。剔凿时, 不可破坏原有钢筋。
3.4 灌浆
采用C50 灌浆料进行缺陷部位修补。
灌浆前24h要充分浇水, 使混凝上表面足够湿润, 灌浆前1h将混凝土表面的积水吸干。
用多层板进行支模, 模板配置高度适当高出灌浆区域, 便于浆料饱满, 模板应严密支设, 做到不漏水。如果灌浆过程中出现跑浆现象, 应及时应对处理。
灌浆必须连续进行, 不能间断, 并应尽可能缩短灌浆时灌浆时间。应当从一侧灌浆, 至另一侧溢出为止, 不得从四周同时进行灌浆, 以防止由于内含空气而产生空洞。
拆模后, 立即覆盖塑料薄膜, 或者喷洒混凝土养护剂。
灌浆期间, 预留2 组同条件试块, 当同条件试块试压强度达到100%以上时, 加固区域上部方可作业。
3.5 粘钢加固
梁柱节点处, 进行包钢处理, 梁柱节点处、节点外扩300mm的梁底和梁侧、梁下1500mm范围的柱用10mm钢板进行包钢加固, 并用螺杆或化学锚栓将钢板固定, 然后采用压力注胶的方式将钢板与结构面粘接牢固。
由于现场的螺栓及钢板生锈不是很严重或者没有生锈, 施工选择用砂布等打磨平整, 至露出金属光泽, 然后用脱脂棉把构件擦拭干净, 注意钢板打磨时纹路要与受力方向垂直。
混凝土表面处理需对粘合面进行打磨, 除去表层2-3mm厚, 直至新面完全露出。因为本框架柱为新建项目施工中的加固, 混凝土构件表面不是特别脏旧, 故可直接对粘合面进行打磨, 去掉1-2mm厚表层即可, 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或除去粉尘 (用压缩空气) 。待干燥完全, 用蘸丙酮脱脂棉擦拭粘合面。
钢板安装完毕, 调整到位后, 即将周边封闭, 并在其四周、混凝土与钢板粘合面之间注胶并放置排气管。软管插入粘合面长度只要满足通过钢板夹压时所产生的摩擦力, 在注胶时不被拔出即可, 不需要太长。所以注胶要从需要粘贴钢板的最低点开始, 便于空气从注胶空腔内排出, 保证不漏气后开始注胶。注胶过程中注胶罐严禁晃动, 避免将气泡注入钢板空腔内部[1]。
注胶步骤及注意事项要符合相关规范和验收标准的规定。
注胶完成, 要等结构胶初凝结束 (其中初凝的时间由现场试验确定, 也可以根据结构胶的说明书确定, 一般不少于4 个小时) , 用小锤逐个敲击粘贴完成的钢板, 以判断空鼓位置。敲击点的距离大约为3cm, 间距越小, 越容易发现空鼓位置。确定存在空鼓后, 需要减小敲击点的间距 (加大敲击的密度) , 更好地锁定空鼓范围, 然后用记号笔等将具体范围标出[2]。
4 结束语
本工程柱加固关键质量控制为灌浆料施工和压力注胶施工。除了材料的质量必须保证以外, 必须做好基层处理工作, 并严格按要求进行各项工序的施工, 避免质量缺陷的出现。
参考文献
[1]王其敏.注胶法粘贴钢板加固桥梁施工质量控制要点[D].广西质量监督导报, 2008.7.
方案框架 第2篇
1、成都保安总公司简介
2、保安总公司概况
A、简介
B、历史
C、服务
D、荣誉
成都保安服务总公司是经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由成都市公安局主管的一家市级保安服务公司。建于1987年,系中国保安协会常务理事单位。
总公司下设21家分公司,1所保安培训学校,拥有高、中、初级管理人员200余名,工程技人员60余名,保安从业人员6万余人,经历了公司内部和保安队伍从经验管理到标准化管理的过程,牢固树立“管理求生存,质量求发展”的经营理念,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要求,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导入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了企业资源管理ERP系统,财务管理实行新的《企业会计制度》,逐步推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制定了总公司各级各类《岗位说明书》,编制了《制度汇编》。努力打造 “成都保安”品牌,使成都保安走上精品之路。
总公司技防部是专门负责安全技防产品开发研制、安全防范工程设计施工、安全防范系统维护、维修及保障等专业技术部门。2006、2007获得“成都安防行业十佳工程单位”荣誉称号。并获“四川省安全技术防范工程设计、安装、维修资质”一级证书。
2005年,总公司荣获 “第二届全国十佳保安服务公司”;2006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多次被四川省公安厅、成都市公安局评为“保安工作先进单位”。公司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保安队员和优秀保安集体,有“第三届全国优秀保安员”宋福林、“四川省优秀青年卫士”杨文龙、“成都市青年文明号”金沙遗址执勤点,等等。
E、3、成都市保安服务总公司作为一家成都市公安局主管的事业单位,以“认真承担社会责任,切实维护人民利益,依法规范管理,加强保安队伍建设”为己任。全力打造“平安成都”。公司运行的技防业务主要有:与成都市应急联动指挥中心联网的“成都市保安安全联网报警系统”,居民小区智能防范系统,银行大厦、银行网点和ATM联网报警电视监控及报警系统,监狱智能化系统,GPS定位系统,道路监控系统,远程监控系统,行业场所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校园安全应急及智能防护系统。同时,公司在保安消防联网火灾报警系统的基础上,又根据公安、保安电子计算机系统集成安全技术防范的需要,大力引进科学技术人才,研究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系统软件集成技术,“三维数字监控平台”、“治安卡口监控系统”、“人脸识别系统”、“行业场所综合信息系统”、“武装押运安全管理系统”五大系统平台。其中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监所“三维数字监控平台”荣获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四川省科学技术三等奖”。总公司现有联网客户6000余家,远程视频监控1000余家,校园安全客户95家,工程优良率100%,客户满意度98%;2006年至2009年连续3年被主管部门评为“成都安防行业十佳工程单位”,并获“四川省安全技术防范工程设计、安装、维修”壹级资质证书。人防服务守护安全率和武装押运守护安全率始终保持100%,技防工程优良率达100%,客户满意度98%以上。
4、一、升远科技 无忧系列项目产品
1、市场现状分析
A、数据统计 B、分析
a、市场现状分析
电子报警联网保全服务在我国是一种新兴产业,它将高新的电子技术、计算机智能技术、以及高素质的保全人力资源有机的结合起来,为用户提供全面无忧的服务,是财产保险业及保安业的强有力的补充部分,既消除了财产保险业入保后被动赔偿的困境,又完善了由于人力不足而造成的空缺。改变以往安防公司只提供设备而单一靠公安机关出警服务的缺陷,避免了因各种偶然因素导致误报盲目出警造成警力浪费的现状,达到了人机结合防范的最佳效果,并有力的配合公安机关预防犯罪,打击犯罪。是二十一世纪安全防范领域中信息化的朝阳产业。
成都市拥有人口1400万,外来人员大大超过了成都本地人口,且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成都的治安形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入室盗窃等案件的频发,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在部分商家、店铺对自身财产安全的保护意识也越发的强烈。警力严重不足的情况
下,仅靠单一的人防物防已不能满足客观需求,依靠高科技技防设施来保卫安全成为当务之急。
针对这一情况,根据防范新需求,成都保安服务总公司审时度势,积极作为,开发了“升远·店无忧”多重保护设备,并配备专门的处警车辆。与此同时,公司还向保险公司投保产品责任险,以风险转嫁损失予以理赔的创新形式解决了用户的后顾之忧。
2005年开始就有电子报警联网保全服务公司进入成都市场,至今已7年,走过大街小巷不时可见商铺门口贴有诸如“万全电子”、“新华安”、“联保安防”的铭牌,电子报警联网保全服务已经被成都市场所接受,但是成都市的电子报警联网保全服务市场依然有很大一部分空白。
竞争对手分析
成都市联网防盗报警系统中市场占有率较大的有2家企业。万全电子和新华安。
万全电子:成都万全电子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7年9月,拥有售后服务人员50余人,服务车辆10余辆,承担着成都市3500余家商业店铺的联网防盗报警服务。营销方式:
客户集中区域:西门片区为主。
产品功能、价格:视频监控、远程喊话、防盗窃、财产理赔。价格在150-180元左右。
新华安:海南新华安保全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是国内最早专业从事联网防盗报警系统的安装、服务的专业机构。2003年进入成都市场。
b、客户细分市场
按照客户企业规模进行划分:
1)大型连锁企业(10家以上)多为超市、服装、医药 2)小型连锁企业(5家以上):服装、文具
3)拥有多家商铺的个体商户:小品牌服装店、美容美发 4)散户
c、客户消费行为分析 d、客户重点关注内容
1)功能
i.远程视频监控(实现方式、功能展示,需求物品:产品宣传画册、产品展示平台(手机、ipad)、影音宣传片)ii.火灾(部分客户觉得是个亮点,需要这部分功能;不需要的客户是否可以不要)
2)价格
A、项目现状
a、无忧系列产品内容
远程视频实时监控、防盗窃报警、火灾警报、店铺管理、财产理赔 b、无忧系列产品服务内容
c、无忧系列产品特点
1)无论何时何地,都可通过网络终端连接店内摄像机,进行实时监控,并可调看30天内任意视频。
2)成都市面上唯一一家提供无线烟感探测并承保火灾险的电子报警联网保全服务产品。d、市场竞争产品差异化e、我们的优势体现
成都市保安总公司较长的历史、雄厚的资金、先进成熟的技术
2、战略体系
A、战略部署街道----区域---成都—大成都----四川---全国 B、战略步调 C、品牌的形象定位
a、广告语创意 b、Icon设计 c、包装设计 d、宣传品设计 D、产品功能定位 E、首批目标客户群定位 F、产品政策价格体系定位
3、营销策略
A、产品组合 B、入市策略
a、常态化营销方式 b、促销方式 c、公关炒作方式
二、销售执行周期
1、常态化营销执行周期
2、促销活动执行周期
3、公关炒作执行周期
方案框架论文 第3篇
摘要:本文结合高校信息系统的实际需求, 开发出高校网络中控系统,重点阐明了系统的开发背景、需要完成的功能和整体设计思想、 难点技术和解决方案。
关键词:教学信息系统.NET 多层架构 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93.0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11-0019-03
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实现教学教务信息处理的网络化是实现高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结合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际需求,开发出基于.NET框架下高校校园网中控系统。该系统为进一步支持教学职能部门的教学管理决策行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为学生、教师、教辅及相关管理人员也提供了简便、快捷的网络化信息服务。
一、中控系统目标描述
中控系统的目标主要有:实现对校园网三网合一中设备的监控;实现中控设备的统一化管理;实现中控系统的远程交互与资源互操作。
1.网络结构(如图1所示)
(1)校园网:TCP/IP网络;
(2)媒体服务器:对设定的监控流媒体信息进行存储、分发;
(3)控制终端:远程的控制计算机。
2.用户描述
教学子系统用户:根据授权能够进行教学观摩、资源点播、课件管理。
3.流程描述(如图2所示)
其中:
(1)课件管理
1)能够高速上传课件,上传时能够预览课件;
2)通过权限控制可以修改课件;
3)按照不同的分类对课件进行统计分析;
4)显示课件排行榜。
(2)我的课堂管理
老师对“我的课堂”进行管理,查看课件,有删除、修改、查询功能。
4.数据字典
中控系统={中控设备+中控电源+投影仪+音箱+PC机+摄影机};
5.权限管理
针对系统中不同用户的权责情况,定义不同的角色名称,并为每个角色严格定义其各项功能的操作权限,以及在同一功能中的数据可见范围。不同的角色可以运行不同的功能,查询不同范围的数据信息。
操作流程:数据库内预先留有一超级管理员账号(不可删除),打开角色维护功能,录入角色,打开权限分配功能,设定角色可以看到哪些功能、对这些功能有什么操作权限。
二、中控系统网络物理结构
中控系统网络物理结构如图3所示。
1.基本构成
(1)TCP/IP校园网络;(2)中控中心;(3)普通教室的中控系统;(4)数字电视节目远程教育中心;(5)精品课程中控系统;(6)数字广播控制系统。
2.被控设备
(1)中控设备:中控控制器;(2)教学设备:PC机、音箱、投影仪、投影幕;(3)流媒体设备:摄影机、监控点设备;(4)视频点播设备:VOD、远程教育节目、数字电视、直播设备;(5)校园广播设备;(6)其他辅助设备:电源管理。
3.中控控制的基本方式
(1)TCP/IP网络远程控制;(2)在中控设备内部还包括:RS232以及485控制;(3)中控设备内驻留控制驱动;(4)远程控制还未构建统一的中控控制协议。
三、中控系统的软件系统构架
1.被控设备与监控中心的软件构架(如图4所示)
(1)远程监控网络通信接口模式
1)采用事件陷阱模式,与已有的中控设备工作分离;
2)采用TCP/IP的可靠传输方式:TCP方式;
3)采用通信协议封装,适应设备系统的多样性;
4)采用VC作为开发动态库模块,构建设备驱动与控制协议的桥梁。
(2)中控设备远程控制协议
1)中控设备统一分类与标识;
2)中控设备控制指令的统一编码与标识;
3)控制协议在被控设备中部署;
4)控制协议的安全访问机制;
5)中控设备的故障陷阱触发控制。
(3)监控中心:中控设备指令封装/解析层
1)中控指令的封装;
2)中控指令的解析;
3)设计中控设备指令的组件模型。
(4)监控中心:中控设备监控参数表示层
(5)监控中心:中控设备统一管理接口层
1)多样的中控设备的管理组织方式(按信息点、设备编号、设备所在教室、根据课程线索等);
2)灵活的中控设备检索方式(设置灵活的检索条件)。
2.中控系统开发技术框架(如图5所示)
(1)技术关键
1)利用VC框架封装控制设备驱动,构建统一设备控制组件。拟采用的关键技术——动态库的方式,将设备驱动的接口封装成通信组件和控制组件,提交给.Net框架访问;
2)将VC框架和.Net框架进行综合集成。拟采用的关键技术——.Net采用的框架可以方便地集成VC动态库;
3)将B/S与C/S端的管理进行综合集成。拟采用的关键技术——由于B/S与C/S端对中控设备的管理功能一致,但他们的访问方式不一样,因此采用组件化设计,将中控控制与通信机制分离出来实现。
(2)中控数据库
1)采用SQL Server2000维护管理中控数据;
2)采用ADO.Net实现与.Net框架的数据访问集成。
(3)中控访问安全机制
1)统一管理平台中使用用户功能权限的安全检测,对相应功能进行屏蔽;
2)在对中控设备进行控制前,进行访问安全控制,符合安全权限设置才进行真正发送指令;
3)对中控设备的数据访问,采取数据库用户的安全管理机制。
四、结束语
.NET技术的不断发展,将对软件行业产生巨大的影响,基于.NET架构的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拥有.NET应用程序易于扩展、易于维护、灵活方便的特点,大大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对于推动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筅
参考文献:
[1]邱文教,陶成.高校教务管理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5 (5).
[2]高林.管理信息系统与案例分析[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10.
[3]Robert Tolksdorf,Workspaces: A Web-Based Workflow Manage-ment System[J]. IEEE Internet Computing,Sep 2002.
[4]微软公司.面向.NET的Web应用程序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
[5]李志民.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N].中国计算机报,2003(12):5-6.
[6]谢洵,丁兴富.英国QAA的学科评估方法及其启示[J].开放教育研究,2005(8):36-39.
[7]时永鹏,赵治国.基于网络的教学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5):122-125.
[8]晏如松.高校科研管理的系统论视角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1).
某后增框架梁施工方案讨论 第4篇
某大型研究院实验室的新建操作间为2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层高5 m。当结构施工至2层框架梁,发生设计变更,需要将靠近试验设备一侧的一榀框架中的1层框架梁下移1.1 m,梁截面尺寸、配筋、混凝土标号都保持不变。框架梁截面和上下皮纵筋如图1所示,与之相连的框架柱截面为800 mm×800 mm,梁柱中心对齐,梁柱混凝土为C40,横梁纵筋为HRB400。
后增框架梁要保持与原设计承载力相等,关键在于与框架柱的连接,文中考虑两种连接方案:1)将梁纵筋植入方案,即将原设计框架梁中所有纵筋采用植筋的方法植入框架柱中,由于纵筋植入混凝土后与混凝土的连接强度大于混凝土与钢筋的连接强度,因而此类方案只要满足规范关于梁柱节点区的梁纵筋锚固长度的要求,即能达到与现浇梁柱节点等强的要求;2)连接件方案,即在柱与梁相接的部位增设锚板,锚板通过锚筋与柱连接,框架梁主筋焊接于锚板上,然后浇筑框架梁的混凝土,该方案要保证连接件的承载力大于框架梁正截面承载力。
1 框架梁纵筋植入方案
按GB 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10.4.1条规定[2]:“框架梁上部纵向钢筋伸入中间层端节点的锚固长度,当采用直线锚固形式时,不应小于la,且伸过柱中心线不宜小于5d,d为梁上部纵向钢筋的直径。……,la为本规范第9.3.1条规定的受拉钢筋锚固长度”。
本例中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9.3.1条[2]计算的锚固长度为:
其中,fy为钢筋的抗拉设计强度,取360 MPa;ft为混凝土的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取1.71 MPa;α为钢筋的外形系数,按规范取0.14。
另外,锚固长度还应满足过柱中心线5d以上,即:
所以,纵筋深入柱中长度可取为740 mm。
显然,如果按此方案植筋,则植筋长度过大,施工难度太大。需考察其他方案。
2 后增连接件方案
此方案在梁与柱相接的截面采用化学锚栓在柱的侧面增设连接件,然后将梁纵筋弯起后焊接于连接件上,而后绑扎箍筋、浇灌混凝土。此方案如果能够保证连接件与柱的连接强度、框架梁纵筋与连接件的连接强度不低于原框架梁截面设计承载力即可。
因而在设计预埋件时,要求预埋件的承载力高于原设计梁在此处的截面承载力。下面先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7.2节公式[2]计算此梁的正截面抗弯承载力,然后按正截面钢筋抗剪切能力计算正截面抗剪承载力,最后设计连接件。
2.1 正截面承载力抗弯
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7.2节相关规定,钢筋混凝土框架梁的正截面抗弯承载力可采用下式计算:
其中,M为正截面抗弯承载力;α1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7.1.3条的规定计算;fc为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表4.1.4采用;As,A′s分别为受拉区、受压区纵向普通钢筋的截面面积;b为矩形截面的宽度;h0为截面有效高度;α′s为受压区纵向普通钢筋合力点至截面受压边缘的距离。
在本例中,上式中的相关参数分别取值如下:
α1=1,fc=19.1,b=400,h0=750-35,fy=360,α′s=35,A′s=2 945,As=3 927,代入后计算得此梁的正截面弯矩承载力为:
M=966 kN·m。
2.2 正截面剪力承载力
忽略混凝土的抗剪能力,正截面剪切承载力按纵筋抗剪承载力计算:
其中,As,A′s分别为受拉区、受压区纵向普通钢筋的截面面积;Aa为框架梁侧面布置的纵向分布钢筋,原设计是每侧各布置2根25 mm和6根12 mm的钢筋,所以,上式中各参数分别为:
于是可计算得到框架梁的正截面抗剪承载力为:
Vb=367 kN。
2.3 后增连接件设计
在框架梁的侧面增设一个连接件,使其正截面承载能力高于框架梁的设计承载力。在上面两节的计算结果上,再考虑1.5倍的安全系数,得到此连接件承载力要求如下:
。
其中,轴力取100 kN,主要是考虑到该连接件与框架梁相连,所受轴力较小。
按此承载力,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10.9节的相关要求[2],连接件设计见图2。
锚板尺寸:高1 150 mm,宽700 mm,厚30 mm,采用二级钢。
锚筋尺寸:直径25 mm,锚固长度375 mm,由上至下每层5根钢筋,共8层。
锚筋与锚板采用塞孔焊。该连接件承载力及构造都能满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10.9节的相关要求。
2.4 横梁纵筋与锚板的连接
横梁纵筋与锚板通过焊缝连接,将横梁纵筋(包括如图1所示的抗弯主筋和侧面的分布钢筋)弯起90°后与锚板通过角焊缝焊接,焊角高度10 mm,弯折长度100 mm。按照上述设计方案,待移框架梁中单根纵筋与锚板的焊缝面积为:
Ah=2×10×100=2 000 mm2。
单根ϕ25主筋的横截面面积为:
显然连接强度大于主筋,因而纵筋与锚板的连接强度是足够的。
3 结语
文中讨论了后增框架梁与已有框架柱的连接方法,并考虑了纵筋植入方式和后增连接件方式,由于纵筋植入方式要求植入深度较大,给植筋施工带来了较大困难;后增连接件则便于施工,而且通过合理设计,其连接强度也能够高于原框架梁的正截面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通过经济效益的对比,本工程选择了后增连接件方案。
参考文献
[1]丁小新.用加大截面法加固高层建筑框架梁柱[J].山西建筑,2006,32(17):56-57.
新品上市方案(框架) 第5篇
在筹备新品上市前,需要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特别是对新品所针对的市场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了解市场的基本状况,如市场容量、竟品状况、渠道分布、终端信息、消费者口味偏好及各级渠道利润分布等各方面信息,只有在充分市调基础上所制定的新品的各种策略方案才有针对性,也只有在充分发掘市场机会点的前提下所做出的新品方案才能更易实现自身的销售目标。
由于没有实际的市调过程,本处只能对目前的宏观市场现状进行大致判断:目前国内的休闲食品从产品上大致可分为糖果类、饼干类、干果类、饮品类等几大类,从消费群体上也可分为成人、青少年及幼儿休闲食品等。从市场现状来看,莲子系列休闲食品为市场空白,在干果类中,蜜饯、肉脯、瓜子等为主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进口食品也形成一定氛围,如开心果、碧根果、香蕉片等。做为传统的保健类食品,莲子一般以餐饮配菜及中药材料等形式流通,在国内外已形成良好的市场知名度,特别是建宁莲子,广昌白莲等更以“贡品”闻名于世。进行莲子系列产品的深加工开发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但是也存在着技术门槛突破及企业自身品牌推广等困难。作为专业的莲子供应商,除原料供应外,进行莲子系列产品的深加工开发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一)在市调基础上的产品定位
1、在充分市场调研基础上进行准确的市场细分,搞清楚产品卖给谁的问题;
2、提炼出产品的核心利益诉求点,最好是设计成广告口号进行宣传,要求通俗、响亮;
3、结合公司品牌,给产品起个好名字。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我们营销上也要做到市场未动、策略先行,而产品定位则是所有策略的基础,只有进行了准确的产品定位,后续的产品线规划、价格链设计、渠道开发计划、品牌推广方案等才有的放矢。
(二)产品线及价格链的设计
1、饱满、丰富的产品线,尽量满足所细分市场的消费者偏好,从口味设计、包装规格、价格分布等方面进行;
2、设计好产品的包装,这是产品的脸面,在纷繁的货架上,“好包装自己会说话”,可以极大提升销售(对冲动性购买需求来说,包装很关键);
3、产品的价格链设计,关注几个因素:生产成本、竟品价格、渠道利润等,只有科学合理的价格链设计才能推动销售。
(三)产品的推广策略制定
1、品牌宣传策略,包括宣传口号设计、平面广告方案、广告载体选择等方面,从低成本运做角度来看,前期的人员推广十分重要(渠道开发同时进行品牌推广);
2、渠道推广方案,这里的渠道主要是指经销商网络,我们经常说好的经销商可以完成70%的销售工作,所以制定科学合理的渠道推广方案可以让我们前期的销售拓展工作(即招商)事半功倍;
3、终端促销方案,在终端选择及开发完成后制定终端促销方案直接刺激销售,方式包括生动化布置、试饮品尝、人员推广、特价促销等。
(四)选择产品的销售区域范围
1、确定产品的销售区域范围并进行销售区域的合理规划,制定市场的开发先后顺序,合理配置各项公司资源;
2、确定产品的重点市场并选择核心通路,资源聚焦建设成为样板基地市场,逐步形成局部领先,这对产品的整体推广工作十分重要;
3、在重点基地市场外围,利用重点市场的辐射作用,提升产品的渠道覆盖率,特别是提升产品的终端能见度。
(五)销售团队构建及配套支持系统的完善
1、根据销售目标规划及财务预算进行销售团队构建,人员合理分布,关注重点市场;
2、加强人员公司文化及销售技巧培训,提升团队凝聚力及战斗力,培养核心团队并保持人员稳定;
3、建立市场监测及信息收集反馈系统,及时收集各项市场信息以提供决策依据;
4、建立产品的配送、售后服务、财务结算、费用核销等销售相关配套支持系统。
(六)中长期规划下的财务预算及监控
销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盈利,但是在新品上市初期(这个时间段可能是几个月,也可能是1-2年),在销售未形成规模前,投入产出比肯定达不到理想状态,所以我们更要合理的进行财务规划及预算,制定3-5年的市场规划,预提部分费用,前期重点投入进行品牌推广及渠道网络构建。
财务监控,不仅要关注公司的现金流等关键性财务指标,也具体到销售部在公司规划下进行的各项费用投放,包括投放的合理性、有效性及是否按照财务流程执行等方面。
以上主要是新品上市的一些思路及操作框架,不仅适用休闲食品,也适用于其他产品,在具体制定产品上市方案时还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来细化,特别是指标的量化,只有量化才能更好的设定时间表执行。另外,新品的设计,最好可以发挥公司的现有优势,如原有渠道的利用、公司品牌的整体规划等,尽量采取低成本的扩张,实现公司利润的最大化。
方案框架论文 第6篇
关键词:应急预案,关键词提取,智能匹配,矢量空间模型
近年来,各种突发事件频频发生, 给人民财产和生命安全带来了极大危害。如何快速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 是将灾害损失降到最小程度的重要保证。作为应急响应的行动指南,应急预案是应对各种危机突发事件的事前规划, 它描述了要解决的危机事件、可能出现的状况、应对的措施等, 是应急决策的重要依据, 是应急响应的核心, 是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急预案匹配为决策者提供指挥调度所需的知识,是否能够快速有效地对应急预案进行匹配, 是决定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预案信息量比较大,这不可避免地导致预案匹配耗时长和匹配空间比较大,从而大大降低了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效率。本文针对这种状况,以框架理论[1]为基础,采用词频、词性以及词语在预案框架中的位置作为关键词的权重,利用最小均方误差线性估计法训练关键词的权重因子并对关键词进行权重计算,使用矢量空间模型实现应急预案的智能匹配。
1 基于框架理论的应急预案智能匹配设计
1.1 框架理论在应急预案智能匹配中的应用
应急预案智能匹配模块是应急预案智能管理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应急预案智能匹配模块中,引入框架理论可以有效地解决预案的存储问题,以此来更好地应对预案临机决策问题。同时,这种存储方式也实现了传统文本预案的电子化,实现了网络共享和数据同步,可以对相关信息进行动态调整,具有动态双向查询功能,有效地减少了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
框架理论是Minsky于1975年提出的[1],该理论以框架这种形式来表示知识。在这种理论中,框架的顶层是固定的,表示固定的概念、对象或事件;下层由若干槽(slot)组成,其中可填入具体值,以描述具体事物特征。每个槽可有若干侧面(facet),对槽作附加说明,如槽的取值范围、求值方法等。利用若干个相互关联的框架组成框架系统,就可以完整而准确地把知识表示出来。例如,一个关于调查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的框架描述如下[2]:
<框架名称>:调查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
<框架父类>:调查系统重大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框架子类>:调查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部门应急预案
<专项预案总则>:
<适用范围>:文本
<编制依据>:文本
<应急预案体系代码>:字符串
<应急工作原则>:文本
<组织机构及职责>:
<应急组织机构>:文本
<应急指挥体系以及职责>:文本
<预防与预警>:
<预警行动>:文本
<信息报告与处置>:文本
<应急响应>:
<响应分级>:文本
<响应程序>:文本
<策略空间>:
第一阶段:博弈
第二阶段:调用动态调整模型
<应急响应结束>:文本
<后期处理>:
<事件处理评估>:调用评估模型
<保障措施>:
<应急装备保障>:文本
<数据保障>:文本
<应急队伍保障>:文本
<经费保障>:文本
<监督管理>:
<宣传教育>:文本
<培训与演练>:文本
<培训与演练过程>:调用模拟与演练系统
<责任与奖惩>:文本
其中super-class和sub-class分别表示该对象的父类和子类,"总则"、"组织机构及职责"为槽,反映调查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的结构属性,而"总则"等槽则由若干侧面组成。框架不仅具有很好的扩展性能,而且还可以利用槽与侧面中的信息去调用相应的模型,为预案的智能实现预留出接口。由此可见,框架的基本思想是将现实世界中各种事物的继承关系、特征与特殊性等表述出来。这种思想与丰富的对象化语言中多态和继承的思想是完全吻合的。
在预案框架中,“总则”、“组织机构及职责”、“应急响应”是预案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也是这个预案的核心成分,因此,这三个槽可以作为预案框架中的基本槽。而“总则”槽中的基本元素“适用范围”和“组织机构及职责”槽中的基本的元素 “应急指挥体系以及职责”侧面,可以作为响应槽中的基本侧面。基于基本预案评估所得出的匹配不仅仅是最原始的匹配值,也是整个综合预案中最重要的、最基础的匹配。因此,这些从父类所继承得到的对象属性对于一个预案的智能匹配模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2 本文应急预案智能匹配总体设计
随着国家应急救援平台的发展,预案信息量日趋庞大[3],这就对预案信息的实时更新、分类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预案智能匹配模式上,动态地存储大量文本数据是不切合实际的。为了进一步降低网络运行环境以及系统中的内耗,保证应急救援防范工作中预案信息的准确体现,本文提出基于候选词权重的中文文本关键字提取方法,该方法首先从页面读取框架信息,然后以词频、词性以及词语在预案框架中的位置作为关键词的权重进行关键字提取,使用最小均方误差线性估计法训练权重因子并对关键词进行权重计算,最后使用矢量空间模型进行预案匹配。
在预案智能管理系统中,智能匹配模块提供预案定制、预案初始化、参数调整、对预案进行匹配等功能。本文预案智能匹配流程图如图1所示。
在图1中,预案定制指的是预案模板的定制除了“总则”、“应急组织体系”、“应急响应”这三个必要的槽之外,用户依照预案要素为该预案加入槽的信息。以《河南省盐业市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为例,用户需要添“后期处理”槽和“保障措施”槽,为“总则”槽加入“编制目的”“应急工作原则”与“编制依据”这三个侧面,为“应急组织体系”槽内添加入“应急组织机构”侧面,那么整个预案的定制就完成了。
预案初始化指的是将相应的文本信息以文本导入的方式,通过生成的定制模板为预案进行初始化的操作。
参数调整是为后期的智能匹配提供服务。依照预案的28个要素的相应信息,用户可有侧重地调整预案框架中的槽与侧面的参数,从而为用户提供专业定制级的匹配服务。
记预案x与预案y的相似度为sim(planx,plany),因为一个预案需匹配的部分也是由槽与侧面组成的,因此,运用矢量空间模型来计算planx与plany之间的相似度。槽(此时槽中只有槽值)与侧面中的文本信息由关键字组成,分别记为(ws1,ws2,ws3,ws4wsm)与(wf1,wf2,wf3, wf4,wfm),则:
由矢量空间模型[4]可知:
同理可知,
预案匹配模块最终将按相似度按正序方式列出匹配结果。通过上述方法,用户可以灵活地按照自身决策方案的需要,最大程度地得到需要匹配的预案,从而形成合理的决策,实现预案价值的最大化。
2 本文关键字提取算法
2.1 关键词预处理
采用imdict-chinese-analyzer开源分词工具对预案进行分词。运用分词技术处理框架信息文本,即是在分词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处理。除此之外,如何自动识别词的边界,从而将汉字序列分为正确的词串是实现中文信息处理的基础问题[5,6]。
对框架信息文本进行预处理,包括去除停用词以及进行词性过滤。所谓停用词,即是那些不能反映主题的功能词,它们不但不能反映文献的主题,而且还会对主题词的抽取造成干扰,有必要将其滤除[7]。停用词一般包括标点符号,还有虚词,基于预案的特殊性,还包含一些对需要匹配的主题反映程度不够强烈的词语。像文本中的标点和虚词是很好理解的,它们对反映的主题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会带来很高的干扰性,影响分词效果。
2.2 关键词的特征项
在预案初始化操作中,用户导入的文本信息经过分词与词性过滤后,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选择关键词。本文选择以下3个因子作为关键词的特征项。
2.2.1 词频
它是表示该词能否反映主题的标准之一。本文采用以下公式作为词语i的词频因子freqi。
式(5)中,fi表示词语i在预案框架文本信息中的词频。freqi是一个非线性函数,它随着词频的增加而逐渐上升,当词频足够大时,函数收敛于1。
2.2.2 词性
预案作为一个具有行政意义的方案[8,9],其公文性较强,笔者认为,名词在预案中较能反映主题。本文采用以下公式来计算词语i的词性因子typei。
式(6)中wi取值如下:
2.2.3 词语的位置
词语在不同的位置,其意义和重要程度是不一样的,本文采用以下公式计算词语i的位置因子posi。
式(7)中,posi为词语i在预案导入到定制好的预案框架中文本信息的位置因子。
2.3 关键词权重计算
所有关键字权重计算都是基于词频因子、词性因子与位置因子来进行的,本文词语i权重计算公式如下:
式(8)中,weighti预案框架候选词i的权重;freqi词频因子;typei词性因子;posi位置因子。α、β、γ3个因子的调节因子。
关键词的权重是指关键词能够反映预案主题的程度。为了能更有效地计算出关键词的权重,可以通过最小均方误差线性估计法训练调节因子。具体方法如下:
1)设定该预案框架信息中文本的训练词语排序vi。
2)将第一个训练文本依照初始调节因子的值计算出词语的权重并排序v1,并将其中词语i的freqi,typei,posi分别记为(Ai,Bi,Ci),因此从词语1到词语n所得到的词语序列为
3)根据v1反解出关于(α β γ)T的解集,记为η=(αiβiγi)T。
4)根据η计算出
5)将调节因子矩阵(α β γ)T记为b。
6)关于ξ的η估计记为
7)利用正交性原理,即如果用复随机变量η1, η2, η3, η4, η5,,ηm的线性组合
8)重复3)到7),得到第k次的ηk=(α
9)对s个文本重复2)到8)的过程,将得到ηk′, ηk″, ηk′′′, ηks则可以得到ηs=(1/s)(ηk′+ηk″+ηk′′′++ηks),其中ηs为经过训练文本调整之后得到的关于α,β,γ的向量。
10)将ηs根据公式(8)进行计算,即可得到词语n的权重,并取框架信息中权重值最大的前五个形成数组存入数据库字段中。
3 实验验证
3.1 实验语料
本实验所使用的语料由人民网上下载的1 000篇突发事件新闻材料组成,其按照事故类型包含自然灾害类,事故灾难类,公共卫生类,社会安全类[10,11]。从各个类预案中选择一定数量的文档,并从文档中节选适当的章节作为为训练集,而将上文所提及调查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作为测试集。
3.2 评价方法
对于预案匹配中关键词提取算法的评估,依靠对调查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测试集中算法提取的关键词与标准关键词作语法上的匹配后,利用平均查准率P与召回率R这两个因素来考查算法的效果。而此处所提及的标准关键词是由五位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研究生组成的人工标注小组经过重复的互阅所得。其中,查准率p与召回率R的计算方法分别如下:
其中,nc为自动提取正确的关键词数目,na为自动提取的关键词数目,nr为人工赋予的完全的关键词数目。
3.3 实验结果
图2、图3和图4表示对10、20、30、40、50篇文本进行训练后,分别对测试集的预案提取五个关键词、十个关键词和十五个关键字的情况。从这三幅图可知:在对大小不同的训练文本提取相同数目关键字的情况下,随着训练文本数量的增加,查准率与召回率均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但是,当训练文本达到一定数目之后,查准率与召回率增加相对较为平稳。由此可以推断出,经过最小均方误差线性估计法训练调节因子后,调节因子趋于收敛。
同时,比较图2、图3与图4可以得知:提取的关键字越多,查准率与召回率越高,即提取关键字的个数对查准率与召回率有一定的影响,当提取的关键字达到一个阈值后,查准率与召回率趋于收敛。由此可知,在训练文本达到30篇的情况下对调查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提取关键字,适宜采用提取十个左右关键字的策略来达到提高效率与提取质量的比值。
图5与图6给出了当训练文本为30的时候,从测试集依次提取出五、十、十五、二十以及二十五个关键词,此时本文关键词提取算法与tf*idf权重方法的查准率与召回率之间的比较情况。
由图5与图6可知,相对于tf*idf算法,本文关键词提取算法所提取的关键词更具代表性,从而使得本算法所得到的关键词的查准率要高出2%到6%,召回率大约高出4%到6%。
4 结语
能够加强预案资源中各类基础信息的整合,为决策者提供智能匹配方案,本文在运用框架理论解决预案结构存储的基础上,对预案文本进行预处理,并选用词语的词频、词语词性以及存在预案框架中的位置作为关键词特征值,利用最小均方误差线性估计法训练关键词权重的调节因子,并得到词语权重序列从而为预案的高效匹配奠定基础。
本文预案匹配方案打破了传统单一预案匹配模式,可有侧重地选择相应的预案框架进行匹配,使得用户自主性较大,也为在实战中利用该智能预案系统提供反馈信息提供了方便。
参考文献
[1]Russel S.人工智能——一种现代的方法[2版].姜哲,金奕江,张敏,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2]蔡艳婧,程显毅,潘燕.面向自然语言处理的人工智能框架.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11;28(10):173—175
[3]井悦.应急预案和应急资源数据库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煤炭经济研究,2010;30(7):92—96
[4]李学俊.基于分词算法&VSM的文本主观题自动评分算法研究.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25(7):612—615
[5]金翔宇,孙正兴,张福炎.一种基于词汇链的关键词抽取方法.中文信息学报,2001;15(6):25—33
[6]徐亚娟.基于公安业务信息的文本挖掘技术研究与实现.杭州: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2008
[7]郑家恒,卢娇丽.关键词抽取方法的研究.计算机工程,2005;31(18):194—196
[8]郝彬.应急预案行政法律问题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10
[9]栾盈菊.对政府应急预案编制与实施的思考——以2008年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为例.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8;10(2):27—33
[10]刘功智,刘铁民.重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指南.劳动保护,2004;2(4):11—16
方案框架论文 第7篇
1 应急演练方案设计现状
1.1 应急演练方案的分类
现有应急演练形式各异,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标准有很多分类方法。按组织形式有桌面演练和实战演练;按内容可分为单项演练和综合演练;按演练目的与作用不同可分为检验性演练、示范性演练和研究性演练[1]。应急演练方案的分类与其类似,根据演练的分类标准,演练方案有不同的分类体现(图1)。
1.2 演练方案的编写方法
方案的编写主要有以响应程序为主的顺序结构和突发事件中某一情节的功能结构两种写法。前者一般适合综合演练,从突发事件相关部门的接报,应急预案的启动,各协作单位的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响应终止,后期处置与评价等程序的描述。后者则较多用于专项演练,可针对应急事件应对中的某一关键技术或是以某一参与单位为主而编排方案进行重点演练。两种方法均可达到锻炼队伍,提高事件应对能力的目的[2],鉴于专项演练所需资源较少,相对便捷灵活的特点,各单位开展专项演练较多,后者的编写方法也就较为广泛地被应用。
1.3 基本构成要素和设计格式
一般的演练方案都会包括演练目的、背景说明、参演人员、具体行动。演练目的的明确可以把握整个方案的方向,使参与者对演练有明确的认识。背景说明交代的是事件的发展与处置进程,通常由主持人或旁白客观描述。参演人员作为演练的主体则根据不同的演练需要而定。具体行动是对整个事件的细节描述,是每个参与主体的所作所为。
现有的应急演练方案的书写格式主要是文档和表格两种形式[3]。表格形式多是以时间为线索,优点为格式整齐,清楚了然。文档格式由于其能更加全面地把各个环节及各项内容表现出来的特点则更为常用。
2 中美演练方案框架设计分析
美国的国家安全演习将演练定义为是一种协同的、管控的活动,通常用来在单一部门或组织中验证一项特殊的行动或功能。美国应急演练体系中演练方案的设计主要是目标设定、演练实施设计、演练评估对象选择和后期总结几方面内容[4]。我国的应急演练方案设计大致也分为4个部分,但有些内容设计仍较不成熟。在此,借鉴美国的演练方案设计,在内容上与其进行对比分析,进而为我国的演练方案设计提供参考(表1)。
2.1 演练目标设计
美国演练方案中的目标设计主要是在SMART,即简单(simple)、定量(measurable)、可达成(achievable)、现实(realistic)原则的基础上确定威胁/风险类型及具体目标[5]。根据美国的自身情况,常见有生物、网络威胁、辐射、恐怖袭击等,进而结合当地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和应急装备实况确立演练的总体目标及各个控制关键点的具体目标。我国的演练目标设计一般为总体设计的一部分,根据演练的类型启动相应的预案确立指导思想,各单位职责及目标等,与美国相比存在具体目标及控制关键点被忽视的问题,加强关键技术控制点与具体目标的设计,有利于参演人员更加明确自己演练的重点及观摩人员对演练的理解。
2.2 演练实施设计
演练的实施是演练方案中的主体部分。美国在实施设计上主要是根据威胁类型加上本地区可能发生的最恶劣情况,结合地理位置、河流、风向等各种自然情况及当地的设备储存、运转等物资储备情况进行分析,以确定演练情景的发生地、具体应对情节及现场记录评估等内容[5]。我国的演练实施设计多是交代事件的发生发展进程,也有按不同参与主体单位而编写,像公安部门负责什么、采取什么处置措施,以突出演练的重点。此部分较美国而言主要是在某些环节的设计考虑因素单一,不够细致。如我国方案中的地点交代主要是自然环境的描写上,而美国将会合地点、救援路线上都明确交代,结合物资储备等社会情况共同考虑,进而加强参演人员对整个演练方案的把握减少演练中不必的要失误,提高演练的效率。
2.3 演练评估设计
科学合理的应急演练评估是对应急演练有效的检验,体现在演练方案的设计中主要是选择恰当的评估对象与评价方法。对此,两国都对评估对象有较细致的阐述,在评估方法的设计中我国则逊色于美国,借鉴美国的演练评估方法,HSEEP演练评估方法主要有4个流程:演练评估计划与安排,观察演练与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起草演练总结报告[6]。我国亦可从以上几方面入手或选择其他的评估方法结合自身的演练特点进行评估的设计。
2.4 演练总结设计
演练总结作为演练后期的整理分析工作,对整个应急管理的后期工作都具有指导意义,其在演练方案的设计中主要是对总结会议的召开及报告的书写格式及日期安排上的书写。对其主要分析的问题框架设计部分均没有具体的设计,在以后的演练方案中可预先对要讨论的重点关键技术列出,以便演练后的具体分析。
结合美国的应急演练方案的核心内容,对我国现有的演练方案的主要内容进行提炼与对比,从演练总体要求、实施、评估等设计方面进行阐述,建议将我国演练方案的核心框架设计为以下几个要素:演练目的及目标、演练时间及地点、参演单位(人员)及职责、事件背景说明、演练具体行动、应急演练保障、演练评估主要方法及内容、演练总结会议安排。通过对8个基本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展开讨论与设计而确保应急演练的顺利进行。
3 应急演练方案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通过对比发现我国现有的应急演练方案设计仍不成熟,以下对演练方案设计问题与成因进行分析与阐述,进而提出改善建议(图2)。
3.1 应急演练方案设计存在的问题
演练方案的程序语言化是将应急预案中很多描述性的语言走向实战演练的桥梁,很多演练方案中过于通俗或过于专业的语言使得参演人员对整个方案的理解都存在偏差[7]。现有演练方案多重在事件背景、具体执行阶段的书写而在演练目的、保障与准备、后期评价等环节描写上不明确,缺乏演练关键控制点。这种情况下的演练方案虽具有计划、指导性强的优点,却也存在着由于不明确应急演练目的而产生的设计情节偏离应急演练主题、重点的问题。此外,通畅的流程还需要对所需的物资、人员装备、场景布置、演练评估等要素加以说明以加强参演人员和观看人员对演练的深入理解。
我国的应急演练方案与应急预案的对接、演练方案中的时间与环节对接、应急响应程序对接也有不完全、不合理的现象,而以上的节点对接不精准将影响整个应急演练方案的预期效果[8]。重“演”轻“练”的现象在应急演练中普遍存在,表现在演练方案中则是编写设计脱离实际。把应急演练当作向上级领导汇报工作的一种形式,在应急演练的过程中只注重表面的观赏性而忽视演练的核心目的是要提高应急演练参与主体的应急处置能力,把“演练”当成“演戏”,从根本上篡改了演练的目的。
3.2 产生原因
根据我国当前应急演练方案所存在的问题现状,分析其产生原因拟有以下几个方面:
3.2.1 在应急管理体系中,演练方案的基本模板及要素构建不明确。
随着国家对应急演练的重视,应急预案的细化,相应的法律与指南颁发,演练方案框架基本成型,但在各个要素的进一步的设计上存在杂乱无章、重点缺失等问题。任何的演练方案中都应在核心框架的指导下加强对各要素的细化构建,以确保演练方案在完整性的基础上突显灵活与特点。
3.2.2 方案编制单位存在应急演练目的、重点理解偏差的问题。
在应急演练中多数是由上下级单位或不同单位间协作进行,若各单位间的沟通较少,不同单位间实际情况及侧重点又不相同,将容易产生过分关注自身所需而偏差整体演练中重点的现象进一步产生演练资源的浪费和演练效果不尽人意的问题。
3.2.3 相关设计人员的自身原因。
应急演练方案的具体设计人员多是以单位内的文职人员为主进行编写,而这些工作人员由于自身的学历、专业不同对应急演练自身的理解就会存在很大的偏差。此外,很多编写人员由于没有亲身参加过实战的应急演练而只是凭空设想事件发生与处置而产生的应急演练方案的形式化和低可行性。
3.2.4 对应急演练的研究中关于应急演练方案的研究较少。
我国现阶段的应急演练研究在演练形式、演练评估等方面已取得很多成果,为我国的应急管理工作提供很多理论与实践指导。但对于应急演练方案的框架、要素设计等更细节化的应急演练方案的研究则较少,使得基层工作人员在演练方案的编写中多数是根据经验和自我理解而缺乏权威学者的指导与支持。
4 建议
应急演练是加强和改善应急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的重要环节,而应急演练方案更是其成功的基础。根据我国现有演练方案设计的现状与存在问题,结合美国演练方案的主要内容,提出以下建议。
4.1 细化演练方案框架及核心要素设计
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为指导,根据应急响应的基本程序编写应急演练方案的基本核心框架模板,在明确目的的前提下,从事件的发生、启动预案、信息接报、应急响应、响应终止的程序及相关的应急保障和后期评价全方位的编写,注重演练的各关键点的咬合衔接及每环节内部的具体详细阐述,给应急演练方案提供一个基本的框架模板。
4.2 演练方案编写单位明确演练目的及重点
各单位要针对应急演练目的要求编写,结合应急响应程序与关键技术精心编排,做到重点突出、情景逼真,力求使应急演练达到实战的效果。在演练方案的编写过程中,加强各单位及各部门间沟通,按照预案的职责分工、承担的任务和自身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写。同时要把握好应急演练中点和面的关系,力求简捷便于操作,既要使单位的人员装备最大限度地得到演练,又要突出演练重点,保证演习质量,提高演练效率。
4.3 提高演练编写方案人员素质及编写能力
可定期对单位内部的设计人员进行突发事件应对处置相关知识、演练方案编写等培训或参与其他单位应急演练实战的观摩,编写时可请参与应急处置的一线人员共同讨论以加深自己对事件发生发展的理解而编写出更加合理有效的应急演练方案。
4.4 应急演练方案要从实战出发,注重“练”
方案的编写要从实战出发,而不是为了“演”而“练”,明确应急演练是为了提高参演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的宗旨而不是向上级汇报工作的一种形式,在方案的编写中不要规避可能发生的问题,尽量编写一切可能发生的问题,同时注重各个节点的对接,按照应急响应程序进行,在演练中最大程度地提高参与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9]。
4.5 进一步开展应急演练方案的学术讨论与研究
应急演练方案往往是决定应急演练成败的关键,因此,加强应急演练方案的研究,为应急演练方案的编写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和权威参考。同时研发演练方案的程序化语言,加深对演练方案的进一步理解,对提高演练方案的实用性与效率性也是十分必要的。
摘要:通过对中、美应急演练方案核心框架设计内容的系统比较及对我国演练方案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借鉴学习美国应急演练方案的框架设计内容,提出我国应急演练核心框架的改善建议,为我国的应急演练方案编写提供参考。
关键词:应急演练,演练方案,核心框架
参考文献
[1]卫生部.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指南[Z].北京:卫生部,2009.
[2]张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演习方案的编写[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9(2):65-66.
[3]陈安.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方案的编写研究[J].科技促进发展,2010(9):31-35.
[4]U.S: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Homeland Security Exerciseand Evaluation Program,volumeⅠ:overview and doctrine[R].U.S: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2004:5-6.
[5]洪凯.陈绮桦.美国应急演练体系的发展与启示[J].中国应急管理,2011(9):54-59.
[6]R.Eric Petersen.Homeland Emergency Preparedness and theNational Exercise Program:background,policy implications,andissues for congress[R].U.S: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2008:19-28.
[7]陈瑜平.浅谈应急演练方案的编写和演练[J].安防科技,2012(3):26-29.
[8]王卫东.应急演练的3个关键环节[J].劳动保护,2010(11):102-103.
方案框架论文 第8篇
关键词:加层,加固,粘钢板,碳纤维
1 前言
由于经营需要, 业主拟对已建的某三层的酒店进行加层改造。针对业主最大限度增加建筑面积、尽量避免基础加固的要求, 考虑到施工工期较紧, 本文提出了一个该酒店的加层方案, 对该方案进行经济技术分析, 论证其经济性和技术可行性。
2 工程概况
该楼位于某城区, 为一以旅业住宿为主的公共建筑, 占地面积约2 900 m2, 建筑面积约7 200 m2, 地下零层, 地上三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局部一层及两层, 长度90 m, 宽度39 m, 中部距离西侧有一伸缩缝, 总高度13.35 m, 层高分别是4.5 m、4.2 m、4.2 m。其中首层为餐厅、二层为客房和舞厅、三层为会议室和客房, 天面不上人屋面, 局部为坡屋面, 平面示意如图1:
注:原图是按伸缩缝分区, 现为表达方便重新分ABCD区
该工程原结构为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础为D480的锤击沉管灌注桩。桩长约19 m, 持力层为强风化岩, 桩侧为较厚的侧阻力较大的硬塑粘土。
该工程于1998年五月完成施工图设计, 现已经竣工并投入使用多年。业主要求在不改变首二三层功能的基础上, 对建筑物进行加层改造。加层扩建的功能及要求如下:
1) A区加一层或两层, 加层的使用功能为客房。
2) 原一至三层使用功能不变。
3) 尽量缩短施工工期, 加层工期控制在2个月内。
4) 尽量避免基础加固
3 原结构安全复核
3.1 关于结构设计
该工程于1998年五月完成结构施工图设计, 当时设计的依据是89系列规范 (以下简称旧规范) , 上部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电梯井为钢筋混凝土墙, 原设计按填充墙考虑, 未把电梯井纳入整体计算分析) , 结构砼强度均为C20, 钢筋强度为一级钢fy=210kpa二级钢fy=310kpa。基础为D480的锤击沉管灌注桩, 单桩承载力标准值为500KN。
经过依据旧规范对原结构复核, 发现原结构有以下特点:
1) 原设计依据是旧规范。
2) 边柱的基础设计富余量很大, 有加荷的潜力。个别受荷面积较大的柱子基础设计富余量很小, 特别C/4、C/6、C/8、C/16、C/18、C/20六条600600的中柱基础设计富余量小。
3) 边柱设计富余量很大, 轴压比比较小, 有加荷的潜力, 部分中柱特别C/4、C/6、C/8、C/16、C/18、C/20六条600600的中柱设计富余量小, 轴压比大。
4) 梁板构件设计略有富余。
5) 天面为有闷顶的坡屋面。
6) A区有五条18米跨度截面为3001 500的梁底加腋大跨度梁, 该梁梁面标高高出楼板450。
3.2 关于施工质量问题
该工程经有关部门验收, 各分部分项工程质量及格, 符合设计要求, 基础沉降及沉降差未见异常, 未发现影响结构安全的结构裂缝。
3.3 关于结构检测
为使加层施工图设计时依据充足, 要求对原结构进行适当的检测, 检测内容包括混凝土强度、裂缝情况、基础沉降等项目。
4 加层结构方案设计的思路
(1) 尽量利用原设计的富余量, 充分发挥原结构构件潜力。
(2) 尽量减少新建结构自重, 隔墙全部采用轻质材料。如个别旧结构超荷, 可通过把原粘土砖换成轻质砖或轻质隔墙板实现减荷目的。
(3) 尽量采用施工工期短的结构形式和加固方法。由于工期紧, 所有方案中构件加固均不采用加大截面法加固。
(4) 选用合适的传力体系, 达到充分利用原设计的富余量的目的。比如A区C/4、C/6、C/8、C/16、C/18、C/20六条600600的大柱基础设计富余量小而边柱富余量大, 可考虑A区5层取消C/4、C/6、C/8、C/16、C/18、C/20六条中柱采用大跨度梁 (L=18 m) 的结构形式, 使得竖向荷载尽量传到边柱上。
5 加层结构方案设计的依据
本次加层结构方案设计依据有:原设计图纸、竣工图、旧规范现行规范包括现行混凝土结构加固规范、结构检测及鉴定报告、地质勘察报告。
6 加层结构方案设计
6.1 加层建筑方案
A区凿除原结构坡屋面及平屋面隔热层后, 加一层层高4.5 m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作客房用, 总共增加建筑面积1 882m2。四层 (加层) 平面如图2。为尽量减少菏载, 加层的外墙、内墙均采用轻质砖砌筑, 新增的天面为不上人天面, 采用质量较轻的隔热层。
6.2 加层结构方案
加层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结构分析按新旧结构共同工作进行整体分析。新增结构依据新规范进行设计, 原结构主要依据旧规范结合部分新规范的抗震构造要求进行复核。新增结构设计时, 为了利用边柱基础富余量大的有利条件, 加层的天面的3、4、5、6、7、16、17、18、19、20、21轴取消中柱, 采用18 m跨度的大跨度预应力梁, 目的是竖向荷载尽量多的传到BD轴的边柱上。18米跨预应力梁共11条, 截面400950, 由于跨度较大, 采用预应力梁的造价比普通梁要低, 而且预应力梁有截面小, 自重轻的优势。
新增结构柱根部落在原结构柱上, 加层柱纵筋通过植筋与原结构连接, 新旧混凝土交接处处理按《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规范CECS_25:90》的要求。经过复核, 加层后原桩基础承载力仍足够, 不需要加固。加层后柱轴力增加, 首层六条柱承载力不足需要加固。四层 (原天面) 由于使用功能的改变, 由不上人天面改变为客房, 部分梁板构件承载力不足需要加固。考虑工期、施工工作面等因素影响, 柱采用外包钢板法加固, 梁采用粘贴钢板法加固。楼板采用板底粘贴碳纤维布方法加固, 碳纤维布加固有重量轻, 不增加结构静载的优点。
该方案的特点是:选择了合适的传力体系达到利用了边柱基础承载力的富余量的目的, 使得基础可以不进行加固, 即节省造价也节省工期。梁柱板构件加固方法的选取考虑了工期等因素的影响。
该方案的优点是增加建筑面积大, 基本上不需要对基础和进行加固, 满足工期要求。
6.3 加层的造价概算
加层概算总造价约为160万元, 每平方综合单价为850元, 与异地新建相比, 在造价上和工期上有明显的优势。
7 小结
加层改造工程设计大部分涉及新旧规范的衔接, 复核和设计时应同时兼顾考虑新旧规范。当旧有结构需要加固时, 应考虑各种限制条件, 灵活运用改变传力路径、外包钢板、粘贴钢板、粘贴碳纤维布等方法进行加固。加层改造如设计得当, 与新建相比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CECS25-1990, 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规范[S].
[2]JGJ145-2004, 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S].
[3]GBJ10-1989,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
[4]GB50010-200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
[5]GB50011-200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6]CECS146, 碳纤维片材加固修复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S].2003.
方案框架论文 第9篇
我军向来不打无准备之战,在装备使用方案和使用计划形成的基础上,必相应地形成装备保障方案和保障计划。为了对其进行评估和分析,需要建立面向装备使用的装备保障方案(计划)的描述模型和评估模型。而保障方案(计划)涉及的模型众多,为了清晰的描述其模型体系,需建立其建模研究框架,并确立相应的模型体系。这是保障方案(计划)分析的基础理论工作,对于指导保障方案(计划)模型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保障方案(计划)的概念与内涵
装备保障方案(Support Concept)是装备保障系统(Support System)的系统完整的总体描述,由一整套综合保障要素方案组成,并与设计方案和使用方案相协调。保障方案是概念阶段的保障系统,也称概念系统,而保障系统是实体系统。
面向不同的角度,装备保障方案有不同的划分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从保障对象系统寿命周期的角度进行划分,保障方案可相应的划分为论证阶段的保障方案、研制阶段的保障方案、生产阶段的保障方案、使用阶段的保障方案和报废阶段的保障方案。前者是后者的依据,后者是前者在使用阶段的落实。
从保障工作主要内容的角度进行划分,装备保障方案可分为使用保障方案和维修保障方案。
从保障系统的层级的角度进行划分,装备保障方案又可分为战略保障方案、战役保障方案和战术保障方案。
本文主要研究装备使用阶段的维修保障方案。其定义为:从总体上对维修保障工作进行概要性说明,是关于装备维修保障的总体规划。其构成包括维修保障体制、维修保障策略和维修保障要素方案。主要内容包括维修类型、维修原则、维修级别划分及任务、预计的主要资源和维修活动约束条件等。
装备保障计划(Support Plan)是保障方案的详细说明和进一步延伸,是依据装备保障方案的内容,全面、具体地反映装备保障要求,对装备使用与维修保障工作作出的具体安排。它涉及综合保障的各个要素,并使各要素之间相互协调,是指导和调节装备保障的行动方案,一般包括使用保障计划和维修保障计划。
2 装备使用阶段的保障方案(计划)建模研究框架
根据系统工程的方法,任何一个系统的建模研究均可从研究目标,研究对象和研究时域三个领域着手进行分析。由于保障系统与保障方案(计划)之间是对等关系,因此,保障方案(计划)的建模研究也可从上述三个领域进行分析。
2.1 建模研究分析
2.1.1 时域维分析
在装备使用阶段,装备保障方案(计划)所描述的保障系统开始实施保障。为了与保障对象系统的任务阶段相适应,保障系统不断调整其保障部署,其部署位置及展开程度也不断变化。因此,与装备使用阶段的任务阶段相适应,通常将整个保障阶段按作战部署、保障部署或展开程度划分为多个保障阶段。每一个保障阶段由多个面向保障任务的保障过程构成。在同一个阶段,某保障层次上的保障实体所处的位置及保障展开程度均相同。需注意的是,不同的任务阶段所产生的保障任务与保障系统的保障阶段的对应关系并不确定。可能是同一个任务阶段,也可能是不同的任务阶段,如图1所示。
针对同一个任务阶段的保障任务,当保障系统各层次的保障实体处于不同保障阶段时,其保障效益是不同的,而整个保障系统所体现出的属性状态也是不同的。在建模研究中应当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2.1.2 属性维分析
保障方案(计划)的属性需描述其自身的特性以及与装备体系及使用任务之间的交互关系。
从保障对象系统的角度看,需要保障方案(计划)所描述的保障系统能为之提供及时有效的保障服务。也即是说,保障方案(计划)必须是及时的和有效的。从使用任务系统的角度看,不仅需要保障方案(计划)所描述的保障系统对保障对象系统作用力不间接影响任务的推进外,还需要保障系统的规模不会影响使用任务系统的决策。因此,保障方案(计划)的保障规模应当保持在合理程度上。而从保障方案(计划)的角度看,保障系统的构建和运行是以资源消耗为代价的,其目标当然是以最小的代价完成保障任务。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上:一是费用消耗最小,二是资源的配置是有效的,即所配置的资源不仅能够满足保障的需要,还能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利用。
因此,保障系统的目标属性可归纳为:及时性、有效性、经济性和保障规模四大类。其中有效性又分为保障任务完成的有效性和保障配置的有效性两类。不论是保障系统的构建还是保障运行的评价,都必须以保障方案的属性为约束和目标。及时性通常用平均保障服务时间进行描述。保障有效性通常用平均保障任务完成概率进行描述,配置有效性通常利用资源满足率和资源利用率两个方面的参数进行描述。经济性通常用保障费用进行描述。保障规模通常用资源的重量、体积及数量等参数进行描述。
2.1.3 层次维分析
从研究对象看,保障方案(计划)的层次可分为:保障资源层、最小保障单元层、独立功能保障力量层、综合保障力量层、层级保障系统层和保障系统。不同的保障层次,其构成、内涵和特性各不相同,其属性描述参数也不相同。
2.2 装备使用阶段的保障方案(计划)建模研究框架的构建
通过对装备使用阶段的保障方案(计划)建模研究的分析,可构建其研究框架,如图2所示。对图2各维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即可明确保障方案(计划)在建模研究中的若干重要问题。
2.2.1 参数维和层次维的关系分析
保障方案(计划)面向的保障对象层次不同,保障方案(计划)所反映出来的属性状态也不同相同。在构建保障方案(计划)的参数体系时,需要面向不同的保障对象系统层次构建相应的参数体系。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保障层次,其属性描述参数也不尽相同。例如,对于及时性而言,在最小保障单元和独立功能保障力量层次关心的是自身的平均维修时间,而综合保障力量层、层级保障系统层和保障系统层,则更加关心平均维修保障服务时间。也即是说,保障层次越高,更加关心综合参数,而保障层次越低,则更加关心单项参数。在参数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通常利用参数间的相互关系作为自顶层向下分解的重要手段。
2.2.2 参数维和保障阶段维的关系分析
在不同的保障阶段,各个保障层次所处的状态各不相同,用于描述该阶段状态的属性参数及参数值也不相同。例如,在保障展开阶段,保障力量的及时性可用平均维修服务时间进行描述,而在保障未展开阶段,维修力量对维修任务的及时性则用平均等待展开时间进行描述。因此,应针对不同保障阶段的特性对保障服务的影响,确定各个保障层次的影响因素描述参数。
2.2.3 层次维和保障阶段维的关系分析
保障实体是保障任务执行的载体,而由于保障阶段的不同,保障实体执行保障任务所发挥出来的能力也不相同,对保障方案(计划)的属性能力的贡献也不相同。例如,维修力量处于完全展开阶段时的平均维修等待时间必定小于部分展开阶段的平均维修等待时间。同时,下层保障层次上的保障实体的保障阶段规定了下层保障层次上的实体的保障阶段划分。例如,保障群处于未展开阶段时,其下属的维修力量、备件保障力量等所有力量均处于未展开阶段;保障群处于部分展开阶段时,其下属的维修力量、备件保障力量等力量所处的保障阶段的确定需要进一步细分。基于此,保障方案(计划)应当对各个保障层次上的实体所处的保障阶段进行详细规划。
2.2.4 参数维、层次维和保障阶段维的关系分析
不同的保障阶段,保障实体执行保障任务的能力存在差异,各个保障层次所表现出来的属性状态各不相同,继而导致面向保障对象系统的整个保障方案(计划)的属性参数值的差异。在三维空间内任取一点,即可确定某保障层次在某个保障阶段下的属性参数。
3 基于装备使用阶段的保障方案(计划)模型体系
对装备使用阶段的保障方案(计划)建模研究框架进一步分析,可得到如图3的模型体系框架。
其中,保障关系是为了明确保障力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保障系统的组织结构模型是保障关系模型的基础。
保障任务区分需要明确三个要素,其一是区分对象范围,即有哪些保障任务;其二是保障任务由哪些层次的保障实体承担;其三是明确对保障任务进行区分的影响因素。因此,保障任务模型是输入,组织结构模型是基础,保障关系模型是约束。
保障资源的确定的首要条件是应明确自身需要承担的任务,以及是否有其他保障力量需要自身提供保障,因此保障关系和保障任务区分模型是保障资源模型的输入条件。
面向保障任务的保障过程,需要以保障任务为输入,其保障实体为载体,以实体间的信息交互为桥梁,以保障关系为约束,以资源为基础,因此组织结构模型、保障任务区分模型、保障关系模型、保障信息模型、保障资源模型是面向保障任务的保障过程模型的基础。
根据面向保障任务的保障过程,以一定的建模分析方法为基础,即可分析某一保障层次在某一保障阶段下的属性参数模型,继而确定多个保障阶段下的属性参数模型。最后,根据保障层次之间的属性关系,即可得到不同保障层次上的属性参数模型。
4 结论
本文从保障方案(计划)的概念着手,对装备使用阶段保障方案(计划)的时域、目标和层次进行了详细分析,构建了保障方案(计划)的建模研究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对保障方案(计划)的模型体系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模型间相互关系,为保障方案(计划)的建模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指明了研究方向。在此基础上,可根据研究的侧重点进行不同的模型研究。
摘要:对保障方案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分析,研究了装备使用阶段保障方案(计划)的研究目标、研究时域和研究层次,构建了保障方案(计划)的建模研究框架,确立了保障方案(计划)的模型体系,对模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装备使用阶段,保障方案,保障计划,建模,研究框架
参考文献
[1]GJB/Z151-2007.装备保障方案和保障计划编制指南[S].2007.
[2]甘茂治.军用装备维修工程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
[3]赵武奎.装备保障学[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
[4]徐高达.军事装备学[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8.
方案框架论文 第10篇
1. 教师心声:
(1) 我的学校体育生活; (2) 我当学校领导或县、市、省教研员 (特级教师) 的故事;或我与外校体育教师的故事。2.教育策略案例。3.点子下载:体育课堂教学中即时评价运用的时机与技巧;或组建学校运动队的方法与技巧。4.点点新意:巧用体育游戏提高“快速跑”技术水平的方法或技巧。5.聚焦大课间:体育社团在推动大课间活动中的作用或经验。6.校本课程的开发实例介绍。7.博客在线:各期评出的优秀博文;“草根争鸣”内容总结, 教师观点 (多角度) 摘登。8.回音壁:品评2009年7月及以后《中国学校体育》各期刊发的文章。
2010年第5期:最佳投稿日期 (2010年2月21日~3月20日)
1. 教师心声:
(1) 我的学校体育生活; (2) 我当班主任 (教研组长) 的故事;或我的成功之路。2.教育策略案例。3.点子下载:体育课堂教学中“展示”活动运用的时机与技巧;学校运动队的科学管理策略。4.点点新意:巧用体育游戏提高“跳跃”技术水平的方法与技巧。5.聚焦大课间:有效开展大课间的方式、方法等。6.校本课程的开发实例介绍。7.博客在线:各期评出的优秀博文;“草根争鸣”内容总结, 教师观点 (多角度) 摘登。8.回音壁:品评2009年7月及以后《中国学校体育》各期刊发的文章。
2010年第6期:最佳投稿日期 (2010年3月21日~4月20日)
1. 教师心声:
(1) 我的学校体育生活; (2) 我与体育委员、体育小组长 (学校体育骨干) 的故事;或我与异性学生的故事。2.教育策略案例。3.点子下载:体育课堂教学中处理“突发事件”的技巧;或带队参加比赛的策略。4.点点新意:巧用体育游戏提高“投掷”技术水平的方法与技巧。5.聚焦大课间:体育大课间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解决的策略等。6.校本课程的开发实例介绍。7.博客在线:各期评出的优秀博文;“草根争鸣”内容总结, 教师观点 (多角度) 摘登。8.回音壁:品评2009年7月及以后《中国学校体育》各期刊发的文章。
各栏目要求:
1. 教师心声:以教师自己真实的想法及情感故事为主。
撰文提示:“教师心声”分为两个部分, 您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中任一部分撰写。针对第一部分“我的学校体育生活”, 要求围绕“教书育人”的故事展开, 可以是对教学、生活、训练、兼职、读书、学习等方面的记录, 也可以是您与学生、领导、家人等人之间故事的回忆。针对第二部分, 您需要在给定命题的限定下进行撰稿。
2. 教育策略:
以在教学与训练中可以体现教师教育智慧、策略、技巧的故事为主, 以案例形式表述为佳 (可以针对教学、教育、训练、管理等各个环节展开) 。
3. 点子下载:以教师在教学、训练与管理中的创新思路、方法、技巧, 及其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为主。
4. 点点新意:
课堂教学技巧与创新, 以技术动作形成规律为依据, 以教学效果明显的实用型技巧为主, 请尽量配数码照片。
5. 聚焦大课间:
(1) 要有针对性, 结合优秀大课间项目, 以活动的组织、具体练习方法为主, 可以侧重于组织形式、组织内容、组织质量几个方面进行讨论研究, 并配相应的活动照片; (2) 以组织、开展大课间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实用的技巧和方法、摸索出的规律、要遵循的原则为主的借鉴性强的文章。
6. 校本课程的开发实例。以改革与创新后的传统体育项目的、引入课堂的民族体育项目的练习方法等内容为主。
7. 博客在线:
采自《中国学校体育》博客圈论坛中的优秀文章, 及每月定期讨论话题的总结;并分为“精彩博文”和“草根争鸣”两个栏目 (注:各期“精彩博文”名单详见本刊博客, “草根争鸣”讨论主题详见本刊博客圈) 。
8. 回音壁:
以广大读者对本刊各期内容的欣赏、评价, 以及针对具体文章的理论思想与实践方法所撰写的读后感, 所提出的自己的思考、建议、实践方法为主。
投稿要求:
1.投稿标题中要包含投稿期数、栏目名称、文章题目等信息, 例如“2010年第4期一线话题 (教师心声) :我当学校领导的故事”, 这将有助于稿件及时得到审理。
2.有关咨询事宜, 欢迎您登陆《中国学校体育》主页http://zg xt.chinajournal.net.c n/, 在“编读往来”留言, 或拨打01066093860进行咨询。
第4期撰稿小提示:
1.“教师心声”栏目
(1) 很多优秀体育教师已经走上了领导的岗位, 引领一方体育教育教学, 请把您的成长经历或工作经验写出来, 以激励一线的同仁们做好本职工作、奋发向上。
(2) 很多体育教师在成长过程中与校外的体育教师或指导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也许就是我们成长提高的一种途径。一个故事、一次谈话、甚至是偶尔的一句关心的话, 就会让我们获得自信、茅塞顿开, 把您的故事写出来, 也许会使我们更多的同仁受益。
2.“聚焦大课间”栏目
大课间是阳光体育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线体育教师在推动阳光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创新了很多方法, 如, 组建了不同的学生体育社团, 这些社团丰富了大课间内容, 促进了活动有序、高效地开展。您是否也参与了体育社团的组建, 又是如何在大课间中充分发挥了社团的作用, 请将您的做法与广大一线教师共同分享。
3.“一线教研组”并入“教师教研”栏目
方案框架论文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