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黄瓜霜霉病的试验
防治黄瓜霜霉病的试验(精选9篇)
防治黄瓜霜霉病的试验 第1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设在纳雍县沙包乡黄瓜大田中, 供试黄瓜品种为新津研4号, 播种期为4月28日, 试验田块为黄色砂壤土, 地势平坦, 肥力均匀, 有机质含量1.3%, p H值6.8, 前作白菜, 耕地前施有机肥30 t/hm2、磷酸二铵225 kg/hm2, 栽培条件良好。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6个处理, 分别为:85%乙磷铝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A) ;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B) ;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3.75 kg/hm2 (C) ;72%锰锌霜脲可湿性粉剂700倍液 (D) ;72%杜邦克露700倍液 (E) ;以喷施清水作对照 (CK) , 3次重复, 18个小区, 小区面积30 m2, 随机区组排列, 小区四周设保护行, 行距90 cm, 株距30 cm, 中间走道宽1 m[1,2]。
1.3 试验方法
选择连续阴雨天气, 黄瓜生长到中后期霜霉病发病比较严重的时期, 严格按照试验要求, 利用卫士牌WS-8型压缩式手动喷雾器对不同的处理均匀喷施, 第1次施药为7月3日, 第2次施药为7月10日, 共喷2次, 每小区喷药3.0 kg。施药当天天气晴朗, 风力2~3级, 温度18~30℃。气候条件有利于药效的发挥[3,4]。
1.4 调查内容与方法
于药后7 d, 下一次施药前调查病情指数。调查方法是每小区进行5点取样, 每点5株, 查全部叶片, 以每片叶上叶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百分率进行分级[5]。
病株分级方法:0级: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0%;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0%;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1%~50%;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0%以上。计算公式如下:
式 (2) 中, CK为对照病指, Pt为处理病指。
2 结果与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 第1次药后7 d的防效在73.79%~81.72%, 最好的处理B为81.72%, 最差的处理A为73.79%。第2次药后7 d的防效在86.08%~90.81%, 最好的处理D为90.81%, 最差的处理A为86.08%。
注:同列不同小、大写字母分别表示0.05、0.01水平差异显著。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2%锰锌霜脲可湿性粉剂700倍液、72%杜邦克露700倍液、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3.75 kg/hm2、85%乙磷铝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5种药剂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在5%和1%显著水平上, 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在黄瓜生长中后期霜霉病发病比较严重时作为首次用药, 防效优于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3.75 kg/hm2和85%乙磷铝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在2次用药情况下, 72%锰锌霜脲可湿性粉剂700倍液对黄瓜霜霉病的进一步扩散蔓延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建议在生产实践中, 黄瓜霜霉病发病较严重时, 用试验中的5种药剂加以防治;在黄瓜霜霉病扩散蔓延情况下, 为更有效地防治病害, 72%锰锌霜脲可湿性粉剂700倍液和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可作为首选药剂[6]。
摘要:不同药剂防治黄瓜霜霉病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2%锰锌·霜脲可湿性粉剂700倍液、72%杜邦克露700倍液、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3 750 g/hm2、85%乙磷铝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5种药剂对黄瓜霜霉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建议在生产实践中, 黄瓜霜霉病发病较严重时, 用以上5种药剂加以防治;在黄瓜霜霉病扩散蔓延情况下, 为更有效地防治病害, 72%锰锌·霜脲可湿性粉剂700倍液和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可作为首选药剂。
关键词:黄瓜霜霉病,药剂,防效
参考文献
[1]石延霞, 李宝聚.黄瓜霜霉病研究进展[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2, 33 (4) :391-395.
[2]曹宗波, 郭振升, 王红红, 等.7种药剂对温棚黄瓜霜霉病的防效试验[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12) :3594-3595.
[3]张政兵, 欧高财, 郭海明, 等.湖南省露地黄瓜霜霉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探讨[J].江西农业学报, 2007, 19 (6) :48-50.
[4]胡宁宝, 吴华圃.无公害黄瓜生产中对霜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J].华北农学报, 2008, 21 (S1) :18-21.
[5]程有普, 周荣艳.五种杀菌剂防治大棚黄瓜霜霉病药效试验[J].农药, 2001, 40 (9) :37.
竹醋液对黄瓜霜霉病防治效果的研究 第2篇
以“津优30”黄瓜为供试作物,主要通过室内抑菌试验与田间防治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探讨竹醋液对黄瓜霜霉病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100倍竹醋液可以有效地抑制黄瓜霜霉病孢子的萌发,防治田间黄瓜霜霉病,其抑菌及防治效果与72%克露600倍相当.
作 者:韦强 杜相革 黄漫青 陈湘宁 Wei Qiang Du Xiangge Huang Manqing Chen Xiangning 作者单位:韦强,Wei Qiang(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北京,100029)
杜相革,Du Xiangge(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北京,100094)
黄漫青,陈湘宁,Huang Manqing,Chen Xiangning(北京农学院食品科学系,北京,102206)
刊 名:中国农学通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年,卷(期): 22(6) 分类号:S4 关键词:竹醋液 黄瓜霜霉病 防治效果
黄瓜霜霉病生物药剂筛选试验总结 第3篇
一、材料与方法
1.供试药剂
(1)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延边春雷生物药业有限公司)
(2)农抗120水剂(武汉科诺生物农药有限公司)
(3)腐殖酸铜水剂(有限公司)
(4)20%井岗霉素百丁溶性粉剂(武汉科诺生物农药有限公司)
(5)72%克露可湿性粉剂(上海杜邦农化有限公司)
2.供试作物
黄瓜品种祥云金棚宝(结瓜初期)
防治对象是黄瓜霜霉病(发病初期)
3.试验设计与方法
试验在日光温室内进行,土质为栗钙土,肥力中等,pH7.5~7.8,栽培管理措施一致,黄瓜长势均匀。试验设计4种药剂处理,设常用药剂杜邦克露处理和清水处理2个为对照,每处理4次重复,每个小区面积18 m,随机排列,小区间设l行保护行。用工农16型背负式喷雾器喷雾。以后第7~10d喷一次,连续喷3~4次,
4.调查方法
药前调查病情基数,药后3d、10d分别调查防治效果,每小区调查5点,每点5株挂牌调查全部叶片,以每株每一叶片上的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百分率来分级,按照分级标准记载各级病叶数,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效。分级标准如下: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6%~15%: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16%~25%;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26%~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50%以上。
病情指数=E(各级病叶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叶数×9×100
防治效果(%)=(1一CK×PTl/CK×PTo)×100
=(1一对照药剂药前病情指数×药剂处理后病情指数/对照药剂药后病情指数×药剂处理区药前病情指数)×100
显著性测定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DMPT)法.
二、结果与分析
试验结果表明农抗120处理的防治效果最好,10d后的防效
为88.6%井岗霉素、春雷霉素处理的防效分别为86.9%、83.8%与杜丰区克露的86.0%防效相一致,无显著差异。腐殖酸铜的防效与其他处理之间防效差异显著。从药后3d到l0d的防效看,除腐殖酸铜的防效有所下降外,其他试验药剂处理防效均呈逐渐上升趋势。
三、结与讨论
1.试验证明4种生物药剂对作物安全。除腐殖酸铜外,农抗120、井岗霉素和春雷霉素与常用药剂杜邦克露的持效性一致。
2.农抗120、井岗霉素、春雷霉素对作物安全,耐冲刷,药效持久,能明显减少施药次数。表现出非常高的保护、治疗效果。对黄瓜霜霉病防治效果显著,适时用药1次,药后l0d的防病效果均达80%以上,是防治黄瓜霜霉病较为理想的药剂。与常用药剂杜邦克露的防效无明显差异性。最佳用药适期为发病期初期,用药过迟,影响防效。
3.腐殖酸铜防治效果虽与常用药杜邦克露的防效有明显差异性,但防治效果也在70%以上,可在黄瓜生产中推广应用。
4.建议:用农抗120或井岗霉素800~1000倍液或春雷霉素倍液1500~2000倍液或腐殖酸500~600倍液或杜邦克露800~1000倍液于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施,以后每隔7~10d再用药,连续用3~4次左右,才能有效控制其发生危害。
防治黄瓜霜霉病的试验 第4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 52.5%抑快净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通用名称 (1) famoxadone+ (2) 霜脲氰 (cymoxanil) (甲氧基亚胺基) 乙酰胺, 美国杜邦公司生产, 下同];
(2) 52.5%抑快净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
(3) 52.5%抑快净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
(4)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深圳市诺普信农化有限公司) ;
(5) 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上海杜邦农化有限公司生产) ;
(6) 72.2%普立克水剂700倍液 (安万特作物科学公司) ;
(7) 清水。
1.2 处理方法
试验地位于平凉市崆峒区柳湖乡八里村温室, 土壤肥力均匀, 中性壤质土, 富含有机质, 光照性能好, 植株生长一致。该棚每年都有黄瓜霜霉病发生。在黄瓜出现初始病斑时用52.5%抑快净水分散粒剂15O0倍液、2000倍液和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3个处理开始施药, 另外在黄瓜出现明显病斑症状后6个处理同时开始施药 (为方便施药比前3个处理晚7天) 。以后每隔7天施药1次, 共施药5次。使用药械为背负式喷雾器。药液及清水用量均为50kg/667m2。每次施药前各处理随机固定15株调查调查发病情况, 计算病情指数, 同时观察施药后对黄瓜生长发育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初见病斑时立即施药, 经5次施药后, 52.5%抑快净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效为98%;2000倍液的防治效果为95%。对照药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防效为80%。
出现明显病斑后再施药 (晚7天) , 经5次施药后, 52.5%抑快净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和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的防效为90%, 对照药剂72.2普立克水剂700倍液的防效为70%。
试验结果表明, 施药期越早, 防效越好。施药后对植株观察结果表明, 抑快净的施用未对黄瓜产生任何不良影响, 植株生长正常。
3 结论
52.5%抑快净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1500倍液、2000倍液对黄瓜霜霉病均具有较好的保护和治疗作用。其中52.5%抑快净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的防效好于克露和其它药剂, 在菌源压力大的情况下也可表现出良好的防治效果。
在防治黄瓜霜霉病上, 施药时期越早防效越好。
药剂各剂量对黄瓜生长安全。
无公害防治温室黄瓜霜霉病方法 第5篇
关键词:黄瓜霜霉病;发病;生物防治;药剂防治
中图分类号:S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121-1
0 引言
黄瓜是一种抗逆性较差的蔬菜,黄瓜的病害种类比一般蔬菜多,常见的病害就有10多种,发生严重,危害巨大,柳河县温室黄瓜普遍发生四种病害,霜霉病、角斑病、枯萎病、白粉病。每年由于温室内病害的发生,给生产者造成很大损失,由于温室气候条件适宜,越冬方便,各种病害的发生比露地严重。
温室冬、春主要栽培黄瓜,由于连作和重茬导致病虫害发生越来越严重。在柳河县温室黄瓜最主要的病害是霜霉病,发病率一般在40-70%,造成减产20-30%,影响黄瓜的品质,减少收入。因此对温室黄瓜霜霉病进行无公害防治非常必要。首先要了解其发病原因,杜绝或减少病害发生和流行,在温室内黄瓜霜霉病的发生,要具备三个方面的条件:有易感病的黄瓜植株,有积累一定数量的病原物和适宜发病的温度、湿度等环境。所以,温室内黄瓜霜霉病的防治,要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措施。
1 霜霉病发病症状与发病条件
霜霉病主要侵害黄瓜的叶片,叶片发病后沿叶脉出现不规则多角形病斑,发病初期病斑呈水侵状,2-3天后病斑正面变为淡黄色,背面密生黑色霉层,在清晨症状最为明显。发病后期叶片上的斑点逐渐连片,导致叶片干枯。霜霉病发病轻者造成黄瓜减产减收,影响果实品质,重者会造成全田绝收。一般从发病到拉秧持续7-10天。黄瓜霜霉病的发生与温湿度密切相关,其孢子囊在15-35℃温度下均可萌发,萌发最适温度是15-20℃。霜霉病发病的最适温度为22-28℃,当温度低于1℃或高于35℃时霜霉病的发生受到抑制。当空气相对湿度湿度在85%以上时霜霉病开始发病,只有叶片上有水滴的存在时霜霉病菌才能萌发和侵害,否则不会出现发病症状。
2 黄瓜霜霉病的无公害防治
2.1 培育壮苗
不同的黄瓜品种对霜霉病抗性有着很大差异,生产中要选择适应当地栽培的抗病高产优质品种;播种前对种子要进行温汤浸种,用水量为种子总重量的3倍,水温控制在50-55℃,恒温浸泡15分钟,当水温降至25-28℃时开始催芽。也可采用药剂浸种,用浓度为1%高锰酸钾水溶液,水溶液的温度要保持在25-30℃,浸种30分钟后捞出,置于25-28℃环境下催芽;苗床土要选择无病虫土壤,充分腐熟的农家肥作为底肥,用25%多菌灵1000倍与苗床土混匀,采用“上铺下盖”的形式播种,即播种前将1/3的药土铺在苗床面上并浇透水,播种后将剩余药土覆盖在种子上面;苗期管理,60%以上的幼苗出土后可以揭掉地膜,一定要将棚室控制在白天25-28℃,夜间温度15℃以上,幼苗长到两叶一心时,白天温度控制在22-25℃,夜间12-13℃。若有干旱,要对叶面及时进行喷水,禁止对苗床大灌水。中午温度偏高,要适当进行通风换气。定植前一周棚内的夜间温度降到10-11℃,通过炼苗增强黄瓜植株的抗逆性。幼苗期发现个别植株有霜霉病发生时,可用百菌清烟熏棚室,可以有效防止霜霉病的蔓延。
2.2 定植后田间管理
当幼苗苗龄达到45-50天的4叶1心期,可以开始定植。将地面平整,起南北垄,垄间操作步道行宽40cm,垄宽70-80cm、高15-20cm,中间开沟覆地膜,沟两侧栽植幼苗,在中间沟膜下灌水,水渗透到植株根部即可,目的是降低室内湿度,防止霜霉病的发生。定植前地块要灌透水,以后基本不浇水,待根瓜长到10cm长时开始灌水,在结果盛期,可进行随水施肥,追施充分腐熟发酵的有机肥750kg/亩,每隔10-15天一次;随着植株的不断生长,要及时进行吊蔓、整枝、落蔓,打下部老叶及清除病残叶,增加田间的通风透光,降低病害的发生几率;栽培过程中要加强生态防治:将棚室的温、湿度控制在适合黄瓜生长的范围内,这是黄瓜霜霉病防治的最有效方法之一。黄瓜生长期,室内温度白天控制在20-28℃,湿度65-75%,夜间温度12-13℃,湿度70-80%,这样的温湿度条件能够有效防止病菌的侵入,并且完全适合黄瓜的生长发育。当自然温度稳定在10℃以上时,棚室要进行昼夜放风,减少再叶片表面形成水膜而发生霜霉病;高温闷棚一般选择晴朗天气的中午进行,闷棚的前一天要进行灌水,第二天便可将棚室封闭,当室内温度达到42-45℃时,保存2小时,然后逐步放风,使棚内温度降到28℃,这样对黄瓜霜霉病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补充营养,当黄瓜植株体内氮糖含量下降时容易诱发霜霉病,因此可以采用叶面喷施氮糖的方法防治霜霉病,一般是白糖:尿素:水=1:0.5:100,每隔4-5天追施一次,一般是喷施植株的中上部叶片,也可选择页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药液50kg/亩,不但能够减轻有效霜霉病的发生,而且可以延缓霜霉病的为害。
3 药剂防治
虽然采取一些无公害防治方法能够有效控制黄瓜霜霉病的发生,但在霜霉病发病高峰期,也应当配合高效、低毒的化学药剂防治,才能彻底的防治霜霉病的发生。作者通过几年的生产实践总结得出,无公害防治效果较好的化学药剂有:72.2%普力克水剂600-800倍液;72%克露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4%杀毒矾600倍液;70%乙磷铝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一般用药每隔7-10天一次,连用2-3次,便能够有效防治霜霉病害的发生。并且几种药剂交替使用的防治效果更佳。
防治黄瓜霜霉病的试验 第6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地点设在山东省新泰市果都镇镇坡里村, 地块面积600 m2, 土壤类型为褐土, 有机质含量1.55%。供试黄瓜品种为津优35, 防治对象为黄瓜霜霉病。供试药剂为50%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 (海利尔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 (巴斯夫欧洲公司, 登记证号, PD20080464) 。喷雾器械为HD400型背负式喷雾器 (新加坡利农公司) 。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5个处理, 分别为50%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225.0 g/hm2 (A) 、337.5 g/hm2 (B) 、450.0 g/hm2 (C) , 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600 g/hm2 (D) , 以空白为对照 (CK) , 小区面积为25 m2, 4次重复。
1.3 试验实施
试验前对喷雾器进行流量标定, 在0.15 MPa下4次测量平均流量0.56 L/min。黄瓜株距25 cm, 宽行距80 cm, 窄行距40 cm, 种植密度66 660株/hm2, 施药时处于结瓜期。2013年5月14日黄瓜霜霉病开始发生时第1次用药, 间隔7 d用1次药, 共用3次。使用方法为喷雾, 用药液量750 L/hm[1,2,3]。试验期间未使用任何防治其他病害的药剂。
1.4 调查内容与方法
药剂处理前、第1次药后7 d、第2次药后7 d、第3次施药后10 d调查病指基数。每小区随机取4点, 每点调查2株的全部叶片, 每片叶按病斑占叶面积的百分率分级记录。数据分析用DPS系统将防效数据反正弦平方根转换后用Duncan′s新复极差法进行显著性测定[4,5,6]。
分级方法[7]为0级: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0%;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0%;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1%~40%;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40%以上。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全性
试验期间对供试药剂各剂量处理在黄瓜上的安全性进行调查, 未发现有药害产生。
2.2 防效
从表1可以看出, 试验药剂50%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对黄瓜霜霉病具有较好防效。第1次药后7 d, 试验药剂50%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225.0、337.5、450.0 g/hm2等3个处理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效分别是52.94%、59.28%、64.71%, 第2次药后7 d、第3次药后10 d, 3个处理的防效分别为60.16%、63.02%、69.27%和63.18%、67.10%、74.14%。药剂的防效随着药液用量的增加而逐渐提高。经方差分析, 试验药剂50%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225.0 g/hm2与对照药剂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600 g/hm2防效差异极显著, 第2次药后7 d防效差异显著;试验药剂50%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337.5 g/hm2与对照药剂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600 g/hm2防效差异不显著;试验药剂50%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450.0g/hm2与对照药剂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600 g/hm2防效差异不显著, 第3次药后10 d防效差异显著。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 50%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和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在试验期间, 4种剂量设计均未发现药害。同一剂量药剂不同防治次数的防治效果不同。最好防效为50%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450.0 g/hm2和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600 g/hm2, 第3次用药后10 d, 防效分别达到74.14%、77.91%。不同药剂量同一次施药后防治效果不同。每次用药后以50%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450.0 g/hm2防效最佳。不同药剂、同一药剂不同处理显著差异性不同。2种不同的药剂相比, 50%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225.0 g/hm2和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600 g/hm2差异极显著;同一药剂中, 50%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225.0 g/hm2和50%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450.0 g/hm2差异极显著。
参考文献
[1]姬小雪, 乔康, 刘麦丰, 等.30%氟菌唑可湿性粉剂防治黄瓜白粉病田间药效试验[J].生物灾害科学, 2012 (3) :326-328.
[2]郭玉祥.不同药剂防治黄瓜霜霉病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4 (7) :136, 139.
[3]刘殿敏.黄瓜霜霉病的发病特点与综合防治[J].农业科技通讯, 2014 (7) :304-305.
[4]张乃芹, 李东臣.防治设施黄瓜霜霉病有效药剂筛选及生态防治技术集成[J].德州学院学报, 2014 (2) :76-79.
[5]苏春松, 许长敏.7种杀菌剂防治黄瓜霜霉病药效试验[J].现代农村科技, 2014 (7) :64-65.
[6]谭定凤.2种杀菌剂对黄瓜霜霉病田间药效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 2014 (13) :3889-3890.
防治黄瓜霜霉病的试验 第7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在盐城市亭湖区便仓镇进行, 试验田土质为壤土, 肥力中等, 供试田块栽培条件均匀一致, 供试黄瓜品种为津春4号。供试药剂:70%霜脲氰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 (陕西恒田化工有限公司) ;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 (安徽丰乐农化有限责任公司) ;50%霜脲氰可湿性粉剂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提供) ;722 g/L霜霉威盐酸盐水剂 (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 。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7个处理, 分别为:70%霜脲氰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210 g/hm2 (A) 、315 g/hm2 (B) 、420 g/hm2 (C) ;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262.5 g/hm2 (D) ;50%霜脲氰可湿性粉剂1 125 g/hm2 (E) ;722 g/L霜霉威盐酸盐水剂997.5 g/hm2 (F) ;空白对照 (CK) 。4次重复, 共28个小区, 小区面积20 m2, 随机区组排列。在黄瓜霜霉病发生初期5月18日及5月24日, 分别按处理浓度用工农16型背负式手动压缩喷雾器喷雾处理, 喷水量300 kg/hm2。
1.3 调查内容与方法
于末次药后7 d调查各小区黄瓜霜霉病发病情况, 每小区分4点取样, 每点取2株, 每株自上而下调查12片叶, 记录病叶数和病级数以及药害发生情况。黄瓜霜霉病分级标准:0级为无病;1级为病斑面积为叶面积5%以下;3级为病斑面积为叶面积6%~10%;5级为病斑面积为叶面积11%~25%;7级为病斑面积为叶面积26%~50%;9级为病斑面积为叶面积51%以上。药效计算方法如下:
式中:CK为对照药后病指, PT为处理药后病指。试验结果用邓肯氏新复极差 (DMRT) 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全性
试验药后田间安全性调查发现, 田间黄瓜无明显药害症状产生。
2.2 防效
各处理药剂防治黄瓜霜霉病防效结果见表1, 试验防效结果用邓肯氏新复极差 (DMRT) 法进行统计分析见表2。结果表明:试验各药剂处理间F值为8.894>F0.01 (5.420) , 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末次药后7 d时, 处理C的防效最高, 为81.7%, 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的防效, 且极显著高于处理A、处理D、处理E的防效, 与处理B、处理F的差异则达显著水平;处理B的防效为74.3%, 与处理E、处理F的防效差异不显著, 显著高于处理A和处理D的防效 (分别为65.9%、64.3%) ;处理A的防效为65.9%, 显著低于处理B、处理C和处理F的防效, 与处理D和处理F的差异不显著。
注:同列不同小、大写字母分别表示5%、1%水平差异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在黄瓜霜霉病发病初期, 使用70%霜脲氰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315~420 g/hm2进行喷雾防治, 连续使用2次, 可有效防治病害的发生, 防效达74.3%~81.7%, 且对黄瓜安全无药害, 值得在今后的生产中推广应用。
在生产过程中, 可以根据田间病害的发生流行情况, 适当增加防治次数, 每次间隔1周左右。可以选择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50%霜脲氰可湿性粉剂、722 g/L霜霉威盐酸盐水剂等可作为复配组成或轮换药剂搭配使用。同时应注意同种药剂 (含复配成分) 在同一生产周期内使用次数不超过2次, 以降低农药残留、延缓抗药性的产生[13,14]。
摘要:70%霜脲氰·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防治黄瓜霜霉病药效试验结果表明, 使用70%霜脲氰.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315~420 g/hm2 (有效成分) 防治黄瓜霜霉病, 药后7 d时防效可达74.3%~81.7%, 可有效防止黄瓜霜霉病的发生, 值得在今后的生产中推广应用;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50%霜脲氰可湿性粉剂、722 g/L霜霉威盐酸盐水剂等可作为复配组成或轮换药剂搭配使用, 降低农药残留、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大棚黄瓜霜霉病的发生及防治 第8篇
1、危害症状
黄瓜霜霉病为低温高湿型病害,是由鞭毛菌亚门卵菌纲真菌侵染所致,病菌的生长发育最适温度20~30度,相对湿度83%以上,苗期感病初呈褪绿色黄斑,扩大后变为黄褐色。真叶染病,叶缘或叶背面出现水浸状病斑,早晨尤为明显,病斑逐渐扩大,受叶脉控制,呈多角形淡褐色或黄褐色斑块,湿度大时叶背面或叶面长出灰黑色霉层,即病菌孢囊梗及孢子囊。后期病斑破裂或连片,致叶缘卷缩干枯,病叶由下向上发展,严重时大棚一片枯黄。一般在6月初至7月中旬,这个时期也是防治黄瓜霜霉病的关键时期。
2、发病条件
2.1 水分多湿度大
水分和湿度是霜霉病发生和流行的重要条件,病菌发芽和侵入的时候,叶片一定要有水滴或水膜存在,病菌从叶片上的气孔长出来,形成孢子囊,空气相对湿度85%以上,霜霉病菌迅速生长。
2.2 温度适中
孢子囊在5~30度之间都能发生,最适宜的是15~20度,田间开始发病的时候,需要日平均气温达到16度,适于流行的气温为20~24度。
2.3 栽培管理不当
主要表现在栽苗深,地温低,肥力不足,肥料单一,只顾施氮肥很少施磷、钾、钙肥。大棚夜间最低温度达到10度以上时,如果夜间不通风,尤其是日落后不通风,易引起霜霉病的发生。
3、防治方法
3.1 选择抗病品种
春季大棚应选择津优、津研系列抗病品种,秋季大棚应选择津优、津绿系列抗病品种。
3.2 加强栽培管理
一是落日后通风,5月中旬以前在日落后通风1小时,5月下旬在日落后通风3小时,6月上旬日落后通风6小时,当夜间温度达到12度以上时应整夜通风。二是培育无病壮苗,增施农家肥和磷钾肥,定期喷施0.1%尿素加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生育前期少灌水,并在上午进行,避免阴天灌水,盛瓜期以前土壤含水量70%为宜。每次灌水后,马上关门闭窗,让棚内温度提高到32度,维持1小时,然后通风排湿,过3小时后,如果棚内温度低于25度,提温后再通风一次。
3.3 高温闷棚杀菌
温度超过32度霜霉病病菌受到抑制,可在发病初期于晴天中午密闭大棚,使棚内温度上升到44~46度(以瓜秧顶部为准),维持2小时之后,逐渐降低恢复正常。但必须掌握好温度,否则烧秧。
3.4 药剂防治
大棚黄瓜霜霉病的发生及防治 第9篇
1 症状识别
黄瓜霜霉病主要危害叶片, 叶片感病初期产生浅绿色水渍状斑点, 病斑扩大后, 受叶脉限制, 因而呈多角形, 黄绿色, 后为淡褐色;后期病斑汇合成片, 全叶干枯卷缩, 潮湿条件下病斑背面长成灰黑色霉层, 病叶由下向上发展, 严重时全株叶片枯死。
2 发病原因
2.1 品种存在抗病性差异
不同黄瓜品种之间抗病性差异很大。在陕南月河川道种植的早熟品种, 其抗病能力较差, 大部分是中感品种。品质好的品种对霜霉病抗性较差。例如常规种植品种北京密刺和本地种水黄瓜等, 都是品质较好的早熟品种, 这些品种历年受害较重。津研系列的黄瓜抗病能力较强。但大部分是中、晚熟品种, 品质也不好, 上市较晚, 不适宜在大棚中种植。
2.2 不同部位叶片抗病性不同
黄瓜叶片生理年龄与霜霉病的发生关系很大。在成株期, 不同部位叶片抗病性差异较大, 一般植株顶端嫩叶不发病, 距地面较近的老叶发病很轻, 以植株中间的叶片发病较重。嫩叶不发病的原因是气孔尚未形成或数目不多, 老叶片是因钙、氮和糖的含量急剧下降等原因, 导致抗病能力下降, 有轻微病症出现。因此, 黄瓜霜霉病的发生以中间的功能叶片受害最重。
2.3 温湿度控制不当
在春季, 黄瓜霜霉病发生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在发病的季节里温度是比较适宜的, 病害发生与流行的关键是湿度问题。在多雨多露的情况下, 昼夜温差大, 病害流行的速度最快。当棚内湿度大, 温度在16℃以上时, 便可出现发病中心。陕西省一般在5月中下旬至6月是黄瓜霜霉病的发病盛期, 保护地一般在4月中旬开始发病。病害发生的早晚与气温的回升有直接关系。温室和塑料大棚, 如果温湿度控制不当, 通风不及时, 造成棚内湿度过高, 夜间温度低, 湿度大, 容易结露;叶片上长时间保持水滴, 容易加重病害的发生与流行。白天要注意通风换气, 降低棚内湿度。在病害盛发期尽量少浇水, 将湿度降到不利于病菌侵染为宜。
2.4 栽培与肥水管理不当
栽培与肥水管理和病害发生也有直接的关系, 地势低洼、土壤质地差、肥料不足、栽培过密、通风不良或浇水次数过多, 都能导致病害加重发生。黄瓜进入营养生长阶段后浇水次数不可过多, 白天应及时通风透光, 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要增施有机肥料。因为有机肥料养分完全, 性质稳定, 肥效较长, 可以不断地供应黄瓜各个阶段生长的需要, 增强抗病的能力。同时要注意增施磷、钾肥, 对促进根系发育与机械组织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能提高黄瓜的抗病力。密植要根据不同的品种而定, 不能过密, 密度大了, 通风不良, 影响光照作用, 也是诱发霜霉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3 防治技术
3.1 培育壮苗
常规的育苗法大都采用营养钵育苗, 以防止幼苗徒长和老化。多施有机肥料, 促进幼苗生长健壮。加强光照, 增强抗病能力。
3.2 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的黄瓜品种是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目前推广的大都是垂直抗性的品种, 有的品种抗病性容易退化。在生产中表现较好、抗霜霉病的黄瓜品种有津研2号、津研4号、津研7号等。
3.3 加强栽培管理
建造大棚时要选择地势高、排水条件良好的地块。施足底肥, 增施磷钾肥及有机肥料。在生长前期适当控制浇水, 以促进植株根系发育。结瓜后要防止大水漫灌。出现零星病叶要及时摘除, 可以喷0.3%磷酸二氢钾或尿素加糖等进行保护。要注意通风排湿, 棚内白天温度控制在25~30℃, 夜间湿度保持90%以下为宜。
3.4 高温闷棚
春季, 当密闭温室气温能达到45℃时采用。在准备闷棚的前一天浇1次大水, 次日揭苫后封闭温室, 使室温迅速上升到45℃左右, 并要保持1.5~2.0h。温度超过45℃时, 遮荫降温, 不能放风。达到规定的时间后, 开始放风, 风口要逐渐加大, 使室温缓慢降低。次日摘除枯老病叶后再浇1次水。霜霉病暴发时, 第1次闷棚后, 4d左右再进行1次。
3.5 清洁田园
及时摘除病叶及植株底部枯、黄、老叶等。一茬收获后, 及时彻底地清除所有的蔬菜残余植株、叶片及杂草, 并远离菜地烧毁, 以清除病菌的一切寄主, 可减轻病害的发生程度。
3.6 药剂防治
防治黄瓜霜霉病的试验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