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质量范文
翻译质量范文(精选12篇)
翻译质量 第1篇
1.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产生于德国,其代表人物为赖斯(Katharina Reiss)、威密尔(Hans Vermeer)、曼塔利(Justa Holz Manttari)和诺德(Christiane Nord),他们的译文功能理论为翻译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下面将简述功能派的三大组成部分。
1.1 文本类型与翻译批评
功能翻译理论的创始人赖斯在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in translation criticism)一书中根据布勒(Buhler)提出的再现、表达与感染三种语言功能,将文本分为三种类型:信息功能文本、表达功能文本和操作功能文本。针对以文本为导向的译文,在进行翻译批评时应考虑到文本类型、语内因素和语外因素,从而采用适合该文本类型的标准(Reiss, 1971:114)。而评估以目的为导向的译文时,需要考虑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功能与译文的读者,采用与功能类别相切合的标准(ibid),这就是功能派翻译理论思想的雏形。
1.2 翻译原则
此后,赖斯的学生威密尔在现代语言学与接受美学的启发下,彻底摆脱了语言学派的等值论束缚,在完善曼塔利的翻译行为论基础上,提出了功能派的重要理论: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ie)。该理论指出,翻译是一种在特定语境中发生,有目的、有结果的交际行为,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过程与结果(Nord, 2001:11)。译者应根据众多的翻译要求(如译文的功能、接受者情况、接受的时间与地点,接受的媒介、译文的目的),分析原文,从而确定翻译策略。根据“目的论”,目的法则是所有翻译行为应遵循的首要法则。此外,“目的论”还包括连贯性法则(coherence rule)和忠实性法则(fidelity rule),两者都从属于目的法则。前者指的是语内连贯(intra-textual coherence),即译文须在目的语文化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意义清晰,从而让接受者更好地理解。但当目的法则要求译文不够通顺时,连贯法则失效,可以说,连贯性法则从属于目的法则。后者又称为“互文连贯”(inter-textual coherence)或是语际连贯,表示译文与原文间必然存在着一种关系,而关系的程度由翻译目的决定。当原文与译文功能不同时,目的法则就决定了忠实性法则的失效。
在威密尔和赖斯1984年合著的《普通翻译理论原理》中,赖斯提出了“翻译充分”这一概念。目的法则可以适用于任何翻译,而当译文与原文的功能不同时,即忠实法则失效时,“翻译充分”就成为翻译过程的标准。根据目的论,译文面向译入语文化,故译入语文化决定译本的充分性(adequacy)。“翻译充分”是涉及翻译行为的一种动态概念,要求译文充分满足翻译要求,并以翻译目的为导向,实现其交际功能(Nord, 2001:35)。相比之下,等值是仅以结果为导向的一种静态概念。它描述两个文本之间交际价值的对等或在较低层面,如词、短语、句子、句法结构、意义、文体或其他层面上的对等(ibid)。目的论认为,对等是翻译充分的一种表现形式。
1.3 翻译策略
诺德将各种翻译方法归纳为两大基本策略:
1.3.1 文献型翻译(documentary translation)
此类翻译是用译入语记录原文作者通过原文与原文读者在原语文化情境下所进行的交流(Nord, 2001:47),目标语接受者能清楚地意识到所读的作品是译文。文献型翻译的具体形式有:逐字翻译(word-for-word translation)、字面翻译(literal translation)、文献翻译(philological translation)和异化翻译(exoticizing translation)等(Nord, 2006:80)。
1.3.2 工具型翻译(instrumental translation)
此类翻译是以原文为模型,以译入语为工具,在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建立一种新的交流,即目标语接受者不会意识到他们所读的作品是译本。如果译文的功能等同于原文的功能,则被称为“等功能翻译”(equifuntional translation) (Nord, 2001:47-50)。
相对于传统的等值理论来说,功能翻译理论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它冲破了原文的束缚,提高了译者与读者的地位。“翻译目的论”将翻译看做一种基于原文的文本处理过程,而且原文仅仅是译者使用的多个“信息来源”(offer of information)的一种(Nord, 2001:25)。译者可根据翻译目的部分或全部进行翻译,也可根据翻译目的与翻译要求决定翻译策略。它为一些违反现代翻译标准,却为经实际检验证实十分有效的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例如具有现实目的应用语篇的翻译(方梦之、毛忠明,2004:4)。可以说,功能翻译理论是一种科学性、可操作性较强,并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翻译理论。
2. 企业外宣翻译质量的评估标准
诺德认为,根据译文的功能和翻译发起人的指示,译者可以决定保留原文所有的语义和形式特征,对原文进行大面积的改动,所以评估人必须以译文的目的作为翻译质量评估的出发点(武光学,2007:75)。企业外宣翻译质量评估的根本标准是翻译能达到企业外宣的预期效果。原则上,企业外宣原文与译文的功能对等,一方面是介绍企业基本情况,另一方面使读者对公司、产品和服务留下深刻的印象,最终达到使其消费或合作的目的。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进行的是“等功能翻译”。对企业外宣翻译文本进行质量评估时,可根据赖斯的翻译批评模式,从语内因素、语外因素、文本类型三方面进行。
2.1 准确、通顺
从语内因素来看,正确传达原文意思是翻译的最基本要求,尤其是相关概念的术语或行业常用语的翻译,译者不可主观臆断。此外,语句通顺也很重要,通顺方可达意。译文如果生涩难辨,就会给接受者带来理解上的障碍,并导致消费者失去对企业进一步了解的兴趣。因此,企业外宣翻译质量评估的标准第一条就是译文信息传达的准确与通顺。举例如下:
例1:公司始终坚守“质量是根本,信誉是保障”的信念,让每位客户都感受到上乘品质和周到的服务,不断提供客户需要的高端产品,满足客户的需求。
译文:The speciple of“quality is a root, sincerity is a necessity”, Brilliant Wood will make her products and service moer perfect and will supply the customers the materials they need and they will be happy with.
在这一句企业外宣中,单词拼写错误低级,如moer.Speciple一词不存在,译者可能想要用的词是principle,表达“理念”之意,其实philosophy, idea都可表示理念之意。
语内因素的翻译,如词、短语、句子、句法结构等,要求译员语言基础扎实,拥有认真仔细、精益求精的严谨态度,遵循“忠诚”原则,令译文准确、通顺地传达原文信息,避免信息的流失。任何一种文体的翻译(除了具有特殊翻译目的的翻译任务外,如要求译文不忠实不通利),准确与通顺都应该是其最基本的要求。
2.2 顺应译入语文化
从语外因素来看,各国的文化背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威密尔将文化定义为:“某一社会的个体成员为了与其他成员相同或相异所必须熟知的一整套规范和惯例”(Nord, 2001:33)。企业外宣的翻译过程中,根据“目的法则”优先于“忠实法则”,译者可剔除或更换与译入语文化习俗、审美情趣、信息期盼相冲突的部分,以接受者熟悉的形式与内容传递信息。必要时,还可适当加强符合读者心理需求的内容。企业外宣作为“信息加宣传文本”,译文接受者不需要察觉所读的作品为译作。所以企业外宣译文相对于原文的独立性,也就决定翻译企业外宣时需要使用“工具型翻译策略”。因此,企业外宣翻译的另一质量评估标准是译文顺应译入语文化。
例2:靖州锦江宾馆位于市中心,以其悠久的历史,成为靖州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众多中外政要名流及商业巨擘的下榻光临,如江泽民、杨尚昆、李鹏、万里等,辉映出其特有的高贵与尊崇。
译文:Jinjiang Hotel is located in the downtown of Jingzhou.The time-honored hotel has been one of the landmarks of Jingzhou.Being the valued choice of guests all over the world, our hotel is glorified by your visiting.We warmly welcome all guests to Jinjiang Hotel. (袁洪、王济华, 2011:65)
在宣传企业文化形象时,译者需要考虑译语民族深层次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原句中用“众多中外政要名流及商业巨擘的下榻光临”宣传自己的“高贵与尊崇”,译者直译了这一信息,这对于一向秉承“人人生而平等”的外国顾客会造成一定的思想冲击,认为这对普通人来说有失公平,是一种歧视,并最终产生不良后果。宾馆外宣的目的原本是吸引顾客前来入住,通过提及四位前国家领导人的入住,彰显其设施、服务的先进、周到,让顾客对这所宾馆放心。译文将“中外政要名流及商业巨擘”改译为“gues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模糊化了阶级差异与个体优越,更好地符合译文阅读者的心理需求(人人平等)。
此外,原文中提到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不熟悉中国政府文化的外国人来说,是文化盲点,直译起不了任何实际的交际功能,因为一般外国人很少记得清中国人名字的汉语拼音。如果加以解释,如Jiang Zemin, China’s ex-president;YangShangkun, China’s late president;Li Peng, China’s former premier;Wan Li, the former Chairman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standing committee,则既显得冗长啰唆,又不被国外读者的阅读心理所接受。考虑到这个文化盲点及“人人平等”的价值观念,译者完全没有必要煞费苦心地将人名一字不漏地译出。此外,译文最后用“We warmly welcome all guests to Jinjiang Hotel”这一酒店行业的常用语言欢迎所有的潜在住客,既亲切又热情,起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宣传作用。
2.3 宣传语气充分
从文本功能上看,企业外宣具有“信息+操作”的功能,并以信息功能为主,操作功能为辅。除了介绍基本情况之外,企业外宣译文需要充分展示与宣传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形象、企业文化与内涵等,从而得到消费者的青睐与信任。所以企业外宣的翻译既要注重原文信息的传达,又要做到保持原文的宣传语气。因此,企业外宣翻译的质量评估标准之三就是译文宣传语气充分。
例3:东方机械设备公司承揽了印尼150千伏地埋电缆工程项目。
译文1:Orient Machinery Corp.undertook the Indonesian 150KV underground cable project.
译文2:Orient Machinery Corp.was the successful contractor of the 150 KV underground cable project in Indonesia.
比例上面两个译文, 译文1使用较为平白的语言翻译原文, 宣传语气较弱;而译文2将“承揽”这一动词改译为“the successful contractor”。具有积极意义的形容词的加入, 不仅使译文的宣传语气增强, 体现了企业的实力与自豪感, 更容易让读者对企业产生信任感。
因此,在具有“操作型”功能的企业外宣翻译中,译者根据译入语实际情况,采用一些渲染性较强的词汇,如既符合译入语文化与语言习惯,又有效地实现宣传企业的目的。
3. 企业外宣翻译质量的评估着眼点
诺德(2001:74)将翻译问题自上而下地,从多发到少发分为语用类翻译问题、文化类翻译问题、语言类翻译问题和文本特有翻译问题。我们可从这四种翻译问题出发,评估企业外宣翻译的质量。
3.1 语用类翻译
语言使用得体在商务交往中至关重要,这不仅关系着商务交往的细节,更关系着商务交往的结果。出错频率最高的语用型翻译问题是指尽管所使用的语言在词汇和语法上都没有问题,但由于忽视语言结构规则、语境、知识或受母语语用的影响,译文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
汉译英过程中,若想要让目标读者更容易阅读译文,则需要尽可能接近与国际性宣传材料相当的英语水平,从而取得好的交流效果。以下这个例子中的句子没有字字对应的翻译,而是根据西方读者的语言表达习惯,采纳了一些典型的英语语法。
例4:本公司的机器可以增产30%,一个人能做三个人的工作。
译文:You will get a 30%increase in production upon using machines from us and they allow one person to perform the task of three.
原文本可直译为“the machines of this company can increase the production by 30%, which makes one person to do the task of three people.”但在上面的译文中, 将原文的主语“机器”换成“you”, 以突出对方使用该机器所带来的好处, 将顾客利益放在首位。You和us不仅具有重要的语篇衔接功能, 而且从人称的角度讲, 拉近了读者与语篇的距离, 增加了亲切感。
3.2 文化类翻译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译文的好坏不是以是否忠实于原文为主要评判标准的,而是以译文在读者文化环境的优劣、读者中的接受程度的高低和读者采取何种行为来评定的,本文中的例2已讨论了文化类翻译问题。
3.3 语言类翻译
“语言性翻译问题”是译文中违背译语语言规范的现象(如语法、词法和句法上的错误),详见上文中的例1。
3.4 文本特有翻译
“文本特有的翻译问题”是指在某一具体文本中,不能被归类于语用、文化习俗、语言的其他翻译问题,如某一具体修辞的翻译,某一创新词(neologism)的使用等(Nord, 2006:176)。翻译此种翻译问题时,译者可以相应地发挥其“创造力”,灵活、适当地使用增译、减译、改译、编译、套译等
摘要:相对于传统的等值理论来说,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它冲破了原文的束缚, 提高了译者与读者的地位。根据这一翻译理论, 可从语内因素、语外因素与文本类型三方面例证与得出评估企业外宣的翻译质量的三大标准:准确通顺、顺应译入语文化、宣传语气充分。还可从四种翻译问题:语用类翻译、文化类翻译、语言类翻译、文本特有翻译着眼, 评价企业外宣的翻译质量。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企业外宣,翻译质量评估,四种翻译问题
参考文献
[1]Nord, C.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Education Press, 2001.
[2]Nord, C.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Theory, Methodolo-gy, and Didactic Application of a Model for Translation-OrientedText Analysi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6.
[3]Reiss, K.Translation Criticism-The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M].trans.Erroll F.Rhodes.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4]方梦之, 毛忠明.英汉汉英应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5]武光学.当代中西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进展、元评估及发展方向[J].外语研究, 2007 (4) .
如何鉴定付费翻译的质量 第2篇
就像装配汽车一样,只有处理好各个部分,整体才能正常运转。付费翻译的质量是受到很多方面影响的,呈现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公司资质、管理情况、译员水平等方面都会影响翻译质量的,下面我们来逐一分析。
公司资质:很难想象一家不正规的翻译公司能提供优质的译稿服务,正规的公司是值得消费者信任的基础。
管理情况:虽然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无法了解某家提供付费翻译公司的内部情况,但是严格、科学的管理是优质翻译的前提。
译员组成:经验丰富的译员与新入行的译员相比,前者稿件翻译的更加准确。365翻译只签约5年翻译经验以上的译员,我们相信只有丰富的经验才能处理好细节。
审校严格: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熟练的译员也有错译的时候,365翻译采取严格的三层审校管理制度,做让人放心的付费翻译。
翻译质量评价标准浅见 第3篇
1.1 翻译质量评价的定义
学者何三宁认为“翻译质量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参数判断和检验译文的质量”,并最终将其定义为“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参数,对译文与原文从意义和文本等方面进行分析,以考量原文与译文“意义对等”的程度,即译文的效度和信度”。因此,需要解决两个主要问题:一是翻译评估和翻译质量评估是何种关系;二是翻译质量评估的评估内容是什么。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即:“评估”和“翻译质量”。翻译评估是对翻译活动、翻译过程以及译文与效果等内容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翻译质量评估研究内容是翻译活动完成质量、进行状况及译文的质量。
1.2 翻译质量评估的定性
翻译质量评估研究的根本属性是实践性。翻译质量评估的“最大的目的是为译者和译评提供鉴别译文优劣的依据、标准和尺度“。翻译质量评估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探讨评估标准的准确性、评估参数的客观性以及可操作性,从而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估模式。因此,只有在翻译理论及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才能提高翻译质量评估的可信度和客观性。
II.翻译质量评估的对象、目的及功能
从翻译质量评估的定义来看,翻译质量评估的对象是翻译活动及译文质量。就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现有模式主要是对译文质量进行评估,“主要集中于文本(原作、译作)上,关联于文本相关的因素(文本背景、读者效果等)”译文质量是翻译评估的核心和主体。翻译质量评估的目的和功能在于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参数构建合理的质量评估模式,为译者和译评提供鉴别译文优劣的依据、标准和尺度,从而应用于检测和评估译文质量的实践中去,“其功能侧重于考量译作的得与失、优与劣,而鉴赏、批判以及深化理论等描述性研究并不是翻译质量评估的目的和作用”。
III.我国翻译质量评价标准研究
3.1.我国翻译质量评价标准之定性和定量
翻译质量评价标准之争我国翻译研究历史悠久,翻译标准更是层出不穷,国内译界对翻译标准研究已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罗新璋将传统的翻译标准归纳为“案本一求信一神化一化境”…这条线索。
1.定性为准则的翻译质量评价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翻译标准是对其自身翻译实践的概括,开创了翻译标准研究之先河。我国现当代翻译标准研究大都受到严复“信达雅”的影响,或多或少都能找到“信达雅”的一些影子,因此,单纯以翻译标准作为评价准则这一共识的合理性仍有待商榷。
2.量化准则指导下的译文质量评价吴新祥、李宏安讨论了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关系,并将能否做到定量分析看作是一门学科的科学性或成熟性的标志。他们提出将译作与原作等值量的大小作为衡量翻译质量的标准。侯国金从语用学角度入手,提出语用标记等效翻译原则,用量化标准对译文进行评价研究。
3.2.西方翻譯质量评价在中国之引介
我国在这方面有所收获,其翻译质量评价研究大致呈现出以翻译理论为依托、以功能语言学及语言功能理论为导向的趋势,这也为我国译学理论建设和翻译评价研究带来了新鲜视角。如奈达提出“功能对等”翻译理念,是我们对翻译多了参考标准。
3.3.翻译质量评价新动向
1.功能语言学与译文质量评价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对翻译研究影响深远并自成一派,随着其在中国的地位日渐提高,也给我国译学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胡壮麟等将韩礼德功能语言学理论与翻译研究相结合,运用功能语言学的三大元功能对翻译的本质和准则进行了论述。
2.语料库与翻译质量评价贝克(Baker)1993年发表的“语料库语言学与翻译研究:启示和应用”一文,标志着语料库语言学方法被引入翻译研究的开始。西方语料库翻译研究的发展,对我国翻译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语料库尤其是平行语料库的出现和发展更为翻译评价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手段。利用语料库进行翻译研究,可以为翻译批评从量化角度提供可靠依据。
IV、翻译质量评估的方法
4.1 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构建原则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构建的应坚持“四个统一”原则。
即宏观与微观有机统一,模糊与具体的有机统一,主观与客观有机统一,定性与定量的有机统一。宏观与微观统一是指既要注重微观成分(主要指文本因素)的分析,又要考虑宏观因素(如翻译目的、策略、文化等);模糊与具体统一是指既要对整体进行模糊评估,又要对局部进行精确评估。翻译质量评估的客观性和主观性要求我们,在翻译质量评估中既要考虑客观因素,即进行定量研究,又要考虑主观因素,即进行定性研究,只进行定性研究或只进行定量研究都不可能达到翻译质量评估真正意义上的客观。
4.2 评估标准评估标准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最基本、最重要的构成要素。
对翻译质量进行评估首先要依赖一定的标准,标准体现着对翻译质量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评估的内容。而标准的确立又取决于对翻译本质的认识,即对翻译的定义因而,在构建质量评估模式时,首先要依据某种翻译观确立评估的标准。而在转换生成语法指导下,等值翻译论认为翻译过程也是一种生成语言的过程,翻译涉及两种语言的生成过程,翻译的本质是出发语言与归宿语言的参数对比及其转换。
4.3 质量评定
在质量评定方面,主要问题是质量评定的依据和质量的等级。在质量评定的依据方面,目前大多数评估模式的共同参考因素是评估得出的错误数量和严重性,即通过统计在相关参数分析后得出的译文错误或译文与原文的不对等之处来评定译文质量的高低。
另外,翻译的评价不能脱离翻译完成的实际场合和条件。翻译的评价标准是动态、辩证的,需要考虑到翻译完成的当时情况以及翻译服务价格来做评价。孤立的评价一个译文很多时候是没有意义的,翻译都是在特定时间与特定要求下完成或进行的,在不同情况下翻译结果也是变化不定的,我们要努力完善我们的质量评价方法,为译文质量提高做贡献。
参考文献:
[1]Eugene A.Nid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Iating [M].Leiden,1964.
[2]范守义.模糊数学与译文评价佣.中国翻译.1987.(4).
[3]何三宁.翻译多元论实证分析研究聊l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4]胡壮麟.系统功能语言学 的社会语 言学渊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8(2):92-97.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9682—2005翻译服务译文
翻译质量 第4篇
基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 德国翻译学家朱莉安·豪斯提出了翻译质量评估模式。这一理论相对莱斯等人的理论来说更加客观、系统、科学。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虽然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 但它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对等概念, 在修订模式中纳入了功能对等和语用对等。本文基于豪斯的《礼貌原则与翻译》这篇文章对礼貌翻译的质量进行评估。其先对礼貌原则进行简介, 再对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加以论述, 从语域层面判断原文与译文是否达到礼貌功能的对等。
在豪斯的修订模式发表之后, Jeremy Munday (2001) 首次论述了豪斯理论的各个方面, 并且划分了显性翻译和隐性翻译之间的差异。然而Ernesst- August Gutt (2004) 认为在隐性翻译中真正实现功能对等还有待进一步探究。彼特·纽马克 (2001) 认为豪斯的模式令人相当困惑, 她没有将翻译的类型进行区分。近来, Mona Baker (2010) 在《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中分析了豪斯的模式。
在国内, 吴新祥和李宏安 (1984) 两位学者首次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和对等方面来研究翻译质量评估理论。此后, 仲伟合 (2001) 首次将豪斯的模式引进中国, 他介绍了对等理论、显性翻译以及隐性翻译。司显柱 (2003) 从分析文本的参数方面提出了豪斯的模式中存在的不足, 进而建立了自己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这些研究都侧重于探讨豪斯的理论模式, 而唐军 (2011) 利用豪斯的模式对朱自清的《背影》进行了实证性研究。韩江洪 (2013) 把该模式与影视字幕相结合, 对《生活大爆炸》这部美剧的字幕翻译进行了实证分析。
国内大多数研究仍然倾向于对豪斯的模式进行理论性的研究, 但运用此模式对其进行实证性研究的文章并不多见, 将其与语用学结合在一起的研究更是微乎其微。因此, 本文将此模式与礼貌翻译结合起来, 旨在丰富此领域的研究。
2 理论框架
2.1 礼貌原则
礼貌反映了某一特定社会行为规范。为了在别人跟前表现得更加礼貌, 社会中的个体需遵守这些规范。利奇 (1983) 将礼貌原则分为以下六类, 即得体原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虚准则、赞同准则、同情准则。作为利奇的学生, 顾曰国 (1990) 提出了汉语文化中的六准则, 分别是贬低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及得、言、行准则。顾曰国和利奇分别提出了代表着两种文化中的语用规范的礼貌原则, 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相似之处。
2.2 豪斯的质量评估理论
豪斯在1997年发表的《翻译质量评估——修订模式》被认定为“国际翻译批评界第一个有完整理论和实践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 (司显柱:2004) 。豪斯 (1997:103) 认为翻译是一个“用语义和语用对等的目的语文本去替换源语文本”的语言过程, 即翻译是一个致力于在文本层面上实现功能对等的语言过程。
为了判断源语文本与目标语文本是否达到对等, 豪斯认为可以分别对其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分析:语言/文本、语域及体裁。语域包括语场、语旨和语式。语场指主题内容和社交活动。语旨指言者所处的时空环境及自身的智力和情感因素, 语式也联系着作者和说话者之间以及文本中虚幻和非正式角色之间的社会关系及社会态度。“社会态度”分为正式和非正式两种。语式指交际渠道:口语或书面语体 (利奥·希基) 。基于以上描述, 他的修订模式如图1所示: (House:1970)
根据修订版模式, 文本分析基于对文本的语言学分析。对文本从语场、语旨、语式三方面进行分析之后, 就不难得出源语文本的语域、再分析文本体裁最终确定文本功能。然后总结原文与译文的不匹配之处, 对译文质量做出评判, 然后将其归为显性翻译或隐性翻译。
2.3 礼貌与翻译
豪斯认为在翻译或评价译文的过程中, 不同语境中包含的礼貌这一因素在人际功能对等中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如此, 豪斯还认为正是文化过滤解决了社会规范或礼貌规范之间的差异。只要存在两种文化的交流就必然会有文化过滤, 译者须注意的是如何减少过滤掉的文化成分或使过滤自然化。礼貌与人际功能密切相关, 所以本文主要从语域层面的语旨维度来分析原文与译文是否达到功能对等, 原文中强调的礼貌是否能在译文中保留, 以此来判断两种文本的匹配程度, 最终确立译文质量。
3 案例分析
因为礼貌与人际功能紧密相关, 因此本文主要从语域层面的语旨维度对此问题进行分析评述。
3.1 与日常用语相关的礼貌翻译
古往今来, 中国人深谙“顺从”这一概念, 以此来表达对他人的尊敬。因此人们习惯根据听者的社会地位, 社会角色, 以及言者和听者之间的关系来称谓对方。如:
Tom (son) : Collin, come here! (汤姆:爸爸, 来一下!)
Collin (father) : I’m coming! (科林:来了!)
在西方文化中, 直呼别人姓名的现象很普遍, 这一做法显示出言者和听者之间平等的地位。但在中国文化中, 从道德层面来讲, 这一做法肯定行不通。本例中将Collin译作爸爸 (pa⁃pa) , 这一做法倾向于目标语文化, 译者采用文化过滤的做法使得读者更易接受这一译本。源语中的Collin是一个中性词, 因而礼貌成分不明显, 然而译者在译文中选用了亲属关系词——“爸爸” (papa) , 这种做法适合顾曰国提出的称谓准则, 礼貌成分在译文中强烈地得以表现。同时, 言者的身份以及言者和听者间的关系已明确反映出来。语式方面, 源语与译文中均使用口语体。综上所述, 这一译文中将人际功能有效地表达出来。从而实现了人际功能对等。因此它属于隐性翻译。
3.2 文学作品中的礼貌翻译
本例节选自中国经典著作《红楼梦》, 译文选自霍克斯的译本。
(a) “昔小王曾蹈此辙, 想令郎亦未必不如是也。若令郎在家难以用功, 不妨常到寒第, 小王虽不才, 却多蒙海上众名士, 凡至都者未有不另垂青眼, 是以寒第高人颇聚。”
(曹雪芹《红楼梦》)
This used at one time to be the case with me, and I suspect is now the case with your son. If he does find difficulty in working at home, he would be very welcome to come around to my palace. I do not pretend to be a gifted person myself, but I am fortune in count⁃ing distinguished writers from all over the empire among my ac⁃quaintances, and my palace is a rendezvous for them when they are in the capital, so that I never want for intelligent company.”
(Hawkes, 1973:289, BookⅠ)
本例将“令郎”译作“your son”;“寒第”译作“my place”;“小王虽不才”译作“I don’t pretend to be a gifted person myself”。源语中的“令郎, 寒第, 小王虽不才”都是谦词、敬辞, 其都遵循礼貌准则。“令郎”体现对别人的尊敬, 但“寒舍”和“小王虽不才”都含有自我贬低之意。而在英译版中, “your son”, my place”, “I don’t pretend to be a gifted person myself”与它们的汉语版原文相比较而言, 它们均是中性词。从语旨维度可以看出译文的人际功能大大地减弱。同时, 言者和听者之间的关系有所改变。原文中体现出等级差异, 而译文则趋于向人们展示一种众人平等的观念。译文倾向于帮助目的语文化的读者更好地了解故事本身, 并未将原文中隐含的言者和译者的身份表达出来。对原文本和译文分析之后不难发现此译文在人际功能方面并未达到对等, 未能将原文中的礼貌译出, 因此它属于隐性翻译。但没有实现礼貌对等。
(b) 以下节选自钱钟书的著名小说《围城》。
孩子的母亲有些觉得, 抱歉地拉皮带道:“你这淘气的孩子, 去跟苏小姐捣乱!快回来。——苏小姐, 你真用功!学问那么好, 还成天看书。孙先生常跟我说, 女学生像苏小姐才算替中国争面子, 人又美, 又是博士, 这样的人哪里去找呢?像我们白来了外国一次, 没读过半句书, 一辈子做管家婆子, 在国内念的书, 生小孩儿全忘了——吓!死讨厌!我叫你别去你不干好事, 准弄脏了苏小姐的衣服.”
(钱钟书《围城》)
Sensing all that, the child’s mother apologetically pulled at the strap and said, “You naughty child disturbing Miss Su! Come back here! How studious you are, Miss Su! You know so much and still you read all the time. Mr. Sun is always telling me, ‘women students like Miss Su give China a good name. She’s beautiful and has a PH.D besides. Where can you ever find such nice people?”Here I went abroad for nothing and never even cracked a book. I keep house, and I forget everything I’d learned as soon as I had him. Hey! You pest! And I told you not to go over there. You’re up to no good. You’ll get Miss Su’s clothes all dirty for sure.”
本选段描写了孩子的母亲通过贬低自己、批评孩子来赞扬苏小姐。由于原文作者钱钟书是中国人, 虽然他长期居住国外, 但他仍深谙汉语和英语以其及各自的文化。又因为译文是由汉语本族语者茅国权和英语本族语者珍尼·凯利合译, 所以译文文本的语言虽是英语, 但其大多数句子均按中国人的思维模式而译。译文语言与原文很贴切, 恰当地融合了直译和意译的翻译策略。源语中的礼貌成分在译文中也得以恰当地再现。所以译文文本属于显性翻译。尽管是显性翻译, 但译文文本尽可能地保留了源语文本中的人际功能成分, 从而实现了礼貌对等。
4 结论
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已被国际批评界定为第一个具有完整理论和实践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 (司显柱) 。因此, 它是目前为止评估翻译质量相对有价值的模式。本文通过这一理论, 列举了三个与礼貌翻译相关的例子, 从而判断原文和译文是否达到了礼貌对等。由于礼貌主要与语域层面的语旨紧密相关, 所以本文主要从语旨维度分析了两个文本是否达到了对等, 从而评判译文质量的高低。然而, 豪斯的模式是基于对德语和英语的译文文本进行的研究, 当将其完全用于汉英译文中进行比较时, 难免会出现不当之处。正因为如此, 对译者来说很难将这类文化礼貌完全译出, 但隐性翻译中使用到的文化过滤很大地提升了译文的质量。
参考文献
[1]Bloor T, Bloor M.The Functional Analysis of English:A Halli-dayan Approach.London:Arnold, 1995.
[2]Hwakes David.The Story of the stone.Written by Cao Xueqingand Gao’e, London/New York:Penguin Grou P, 1973.
[3]House Julian,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A Model Revisited[M].Narr:Tubigen, 1997.
[4]Lakoff R T.Talking Power.New York:Basic Books, 1990.
[5]Leech G.Principles of Pragmaatics.London:Longman, 1983.
[6]Leo Hickey, 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7]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A]//束定芳.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539-553.
怎么样鉴别英语翻译公司质量 第5篇
在网上经常看到有人询问英语翻译公司质量问题,而回答也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真正用得上的却很少,我想,以本人在翻译行业数十年的从业经验,为您提供一些决策参考。
英语作为一门国际化的语言,在国际交流的舞台上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和全球化程度的加深,英语逐渐成为中国人的第二语言。
尽管中国人英语水平有了普遍提高,但面对文件资料的翻译和口译人员的需求时,还需求助于专业的英语翻译公司,而市场上英语翻译公司质量参差不齐、好坏不一,在鉴别上不仅需要费脑力,更需要一定的相关经验。好的英语翻译公司首先必须具备足够优质的英语翻译译员。
很多人问英语是不是只要过了专
四、专八就能做翻译了,我的答案是不一定。翻译是一门技巧性很强的专业,不仅要求工作者具有很高的英语水平,还要求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和阅读表达能力。
头等舱译员由海内外资深的翻译专家组成,至少拥有5年以上的专业翻译经验和2年以上海外生活经历,翻译行业涉及建筑、法律、经济、医疗、生物、化工等各个领域。
翻译质量 第6篇
【摘要】本文讨论我国古代哲学中上帝和Bible中God的含义和传统翻译错误,以及如何正确理解我国古代哲学中的爱和天人关系。
【关键词】翻译 中国古代哲学 上帝 爱 天人关系 God
人们普遍错误认为中文上帝一词是源于西方有神论的宗教。能否将God翻译为上帝?现仅从翻译角度不涉及宗教教义和其它方面抛砖引玉作为翻译专业的纯学术探讨。这一问题的关键是上帝是不是外来语?是不是只是有神论者的信仰?为此,外语专业教学和外语翻译工作者必须知己、知彼,重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可妄自菲簿,数典忘祖,亦不可叶公好龙或仰人鼻息,以己所欲施于人必将贻害无穷。对待翻译必须实事求是,绝对不可以己见或感觉代替原文。译文与译者的观点是两回事,要分开;必要时可加译注。
一、上帝与God
在我国殷、商、周统治者称王并都敬拜上帝(天、帝、天地、天帝、老天爷…等等)。在我国古代甲骨上刻有帝,天帝;“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诗经·商颂》)。“敬天之命”(《管子·大匡》),“道生之”(《老子·道德经》),“上帝是祗”(《礼记·闲居》)、“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子墨置立天志。”(《墨子·天志》)。中国古代哲学的儒、道、法和墨家等的共同点和根基是:虔诚的崇拜“天”,遵循“道”,突出“爱”和“德”,并在春秋战国时期留下了共同弘扬传统的古训。上帝译为英文是加引号的“Tien”或God 加译注(因为God有多种含义和用法,中文上帝只与Bible中的God相同),应特别注意。天只有一面,不可区分为自然天与哲学天。延续至今将古代哲学中的天译为Heaven, Day, Sky, Nature,Season,…等都会误解原意。Bible中God曾翻译为上帝、父、天父、神、主、圣、天主等等,并均无译注。但是,不能翻译为神。百姓将对人有益者视为天派下界的如:门神、财神等等,人们是通过有形者敬拜上帝;也有将死人敬奉为神,神还有贬义的。在我国古代神也非单一含义。“如神所用,举事如神”(《管子·权修》),此处神为上帝;“务民以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也”(《论语·雍也》)此处神为贬义的。Bible中God 并非多种含义。主遍地皆是,有车主、户主、……;猴子也称为“大圣”。所以将God译为神、主、圣都不对。Bible中God是至高无上,唯一无形的万物创造和主宰者与中文上帝(“天”)含义相同 故可翻译中文为上帝或“天”。
二、爱
“天乃道”(《老子·道德经》),“君子学道则爱人”(《论语·阳货》),我国古代哲学中的“爱”是在敬天重道,顺天意的基础上弘扬高尚、纯真、无私的人与人之间应当有的真爱。 “从爱民做起”(《管子·小匡》),“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墨子·非乐》),“天下相爱则治,相恶则乱”(《墨子·劢志天下》),“刑罚和法律非所以惡民,爱之本也。”、“故法者,王之本也;刑者,爱之自也。”(《韓非子·心度》),“治国之道,爱民而己。”(《刘向·说苑》),“爱民者不罔其上”(《林逋·省心录》),“爱国如家”(《筍悦·汉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爱人利物之谓仁”(《庄子·天地》),“仁者爱人”(《荀子·议兵》),“仁爱”(《刘安·淮南子》),“仁者爱之体,爱者仁之用。”(《朱熹·朱子语类》)。中文爱字有多种含义,我国古代哲学中的爱是遵循“道”,以爱加引号表示,译成英文是“Love”。在英文中love也有多种含义和应用场合。关于我国古代哲学中“道”的翻译见。
三、天人关系
民族文化是在传统基础上发展,天人关系是精髓。《易经》(《周易》)是天人关系的经典,敬(顺、参)至高无上的帝是我国古代哲学的基础。人顺天意万事兴,天人合一概念不清。对于顺天意的事要多为,对于反天的事要无为。科学中人参天的探索见。
四、结束语
学习传统文化应以原著为准。翻译必须忠实于原著,错译必然引起误解。对经典著作的传统翻译错误应当尽快纠正,消除恶劣影响。外语教学中学习传统文化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张人骧.对提高翻译质量的探讨[J].海外英语.2014,23:289-291.
[2]融入传统文化提高英语教学质量[J].校园英语(中).2015,11: 29.
[3]张钖钧.经络是独特系统,经络-皮层-内脏相关假说[A].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4:100.
[4]张人骥,潘其丽,张人骧等..经络科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二版.
[5]张人骏.健康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6]Zhang Kui,Zhang Liang,Qu Wenji,Zhang Renxiang.Two-way feedback of human body[A].SPIE Proc.1992,1644:326-328.(Los Angeles)
[7]Zhang Liang,Zhang Kui and Zhang Renxiang.The two-way feedback and passing-way of human body[J].Engineering Science,2008,6(2):37-41.
论医学翻译图书的质量控制 第7篇
关键词:医学翻译图书,图书质量,质量控制
随着中外医学交流的增加, 国外医学图书的引进和翻译也与日俱增, 并且在医学图书出版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引进国外医学图书, 不仅可以将西方医学先进的理念、技术与经验介绍给国内医师, 还可以促进国内外医师以书为桥梁, 开启学术交流与互访的大门, 促进医学进步与繁荣。
医学翻译图书的引进, 丰富了医学图书市场, 开阔了国内医师的眼界, 但同时图书质量的良莠不齐问题也突显出来。试想一本包装华丽、印刷精美的医学图书, 却不时出现语句不通、表达不清的文字, 读者茫然不知其所云, 会不会有“金玉其外, 败絮其中”的感觉?再试想, 一本印刷无可挑剔、文笔也清楚流畅的医学图书, 内容却已过时, 所呈现的某些技术也已陈旧, 读者会不会怀疑此书的价值而否定此书?由此可见, 医学翻译图书要想在图书市场上长盛不衰, 控制好图书质量是关键之举。
广义上讲, 医学翻译图书质量的控制, 存在于从图书创作伊始到图书印刷的每一环节。在编辑的实际工作中, 医学翻译图书的质量重点强调三方面:原著内容质量、翻译文字质量和编辑加工质量。因此, 编辑的责任在于, 评估并引进优秀的国外医学图书, 选择合适的主译组织翻译, 控制图书翻译质量, 注重编辑加工质量, 并对图书整体质量把关。
一、评估原著内容, 引进优秀国外医学图书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优秀的国外医学图书如同“源头活水”, 以其前沿的观点、先进的技术、翔实的内容, 使读者如饮甘饴, 受益匪浅。选择优秀的国外医学图书, 首先要确保图书的时效性, 即图书的内容与时代同步甚至引领时代, 而不陈旧落后。其次, 编辑需要了解图书内容、作者背景、相关书评等, 对图书进行初步筛选。再者, 也是关键的一点, 就是通过医学专家的评审, 明确图书内容的可信性、先进性、权威性等, 确定是否值得引进。
(一) 保证医学图书的时效性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医学领域也面临同样的情况, 新的药物不断研发, 医疗器械发展迅速, 治疗指南不断更新。医学图书作为知识传播的媒介与桥梁, 需要追随知识更新的脚步, 摈弃陈旧甚至错误的知识, 将经过科学论证的正确治疗方法和先进医疗技术传播给读者。因此, 为保证图书的时效性, 在选择国外医学图书时, 要注意以下两点: (1) 出版的年代。一般而言, 出版年代越近, 可选性越大, 著者在著书时会关注专业发展的动向, 把专业的最新动态 (如医疗指南的最新变化、新药与新器械的应用等) 写入其著作中, 及时把先进的理念与技术传播给读者。 (2) 图书的版次。毋庸置疑, 一定要选择最新的版次, 尤其是一些经典医学图书, 往往每4~5年便再版一次。有经验的编辑应及早关注新版的出版时间, 提前做好版权引进工作。
在实际工作中, 编辑常常遇到的一种情况是, 一本医学图书的最新一版已出版2~3年时间, 而该书的版次更新周期为4~5年, 这时是否翻译该版图书就要谨慎考虑, 因为加上翻译所耗费的时间, 该版译著出版时, 便可能恰逢原著更新一版即将问世的尴尬境地, 于是该译著上市之初便面临知识陈旧的危机, 结果可想而知。我们曾经引进《腹壁重建图谱》的版权, 并联系好主译准备翻译, 但因特殊原因导致工作停顿。时隔一年, 当我们再次讨论这本书的翻译工作时, 却从主译处得知这本书的新版可能于1~2年后出版, 于是我们经过反复讨论, 决定等待新版出来再做翻译。
(二) 了解图书内容、作者背景、相关书评等, 初步筛选图书
编辑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筛选图书: (1) 直接观看原版医学图书, 例如去书店调查或参加国际书展, 留意国外展区的原版图书, 获得最直观、最真实的印象。 (2) 阅读外版公司提供的书目或者登录他们的门户网站, 了解图书的内容简介、目录、作者介绍、书评等, 间接获取对图书的印象, 进一步向外版公司申请样书。 (3) 浏览亚马逊、当当、卓越等网上书店, 根据图书主题 (如康复、介入、神经外科等) 在网上筛选图书, 粗略了解图书内容、大小薄厚等, 同时关注读者评价, 比较同类书的市场状况。
(三) 通过医学专家评审, 确保原版图书内容质量
随着国内外医学的交流和互访越来越多, 我国医学专家的视野也越来越开阔。他们精通专业知识, 掌握良好的专业技能, 关注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 清楚国际上哪些医院在本专业处于领先水平, 哪些人物是领军人物。因此, 医学专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评审外版图书:第一, 评估原著者的学术水平, 评价其著作的可信性;第二, 评估著作内容的时效性, 例如是否体现治疗指南的最新变化;第三, 评估所呈现的医疗技术的先进性, 例如所描述的外科手术技术是否更加微创;第四, 评估著作的影响力, 评价其权威性。
在实际工作中, 笔者深深体验到这一步的重要性。笔者曾经拿到一本描述胸腔镜手术技术的外版图书, 该书图文并茂, 印刷精美, 令人爱不释手。但是在经过国内著名医学专家评审后, 才知道其中有些技术由于造成的创伤较大, 已不再采用, 而采用了创伤更小、痛苦更少的技术。于是我们顺势推舟, 请这位专家为我们编写一本有关胸腔镜手术的原创著作, 将他的先进技术介绍给读者。
二、选择合适的主译, 控制图书翻译质量
将外版图书翻译为本土语言, 将其中的信息准确、科学、流畅地传递给读者, 翻译质量无疑至关重要。主译作为翻译团队的核心人物, 对质量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翻译的成功与否。因此, 编辑应事先就翻译的质量要求、注意事项等与主译进行良好的沟通, 让主译从思想上重视翻译质量, 从行动上对翻译质量进行把关。总体而言, 质量控制体现在翻译的各个环节中, 然而对一些重点环节的控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合适的主译是翻译成功的关键
主译是整个翻译过程的组织者, 是团队的核心与灵魂。选对合适的主译, 不仅有益于翻译质量的控制, 而且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图书的市场销售。选择主译时, 应从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首先, 应考察主译的学术水平和专业素质。其次, 应考虑到主译的组织力或号召力。再者, 需考察主译的英文水平和中文驾驭能力。最后, 优秀的主译还需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二) 翻译之前给出翻译规范, 预先对质量进行控制
未雨绸缪, 事先将翻译规范告知译者, 使译者在翻译时心中有数, 比起事后再对翻译质量进行弥补, 效果要好很多。编辑向译者提供的翻译规范中, 要传达以下几个要素:
1. 翻译的质量要求。
(1) 避免漏译和错译, 对于漏译和错译过多的稿件, 编辑有权提出退改稿件; (2) 主译需在翻译前, 对于常见或关键的医学名词统一翻译标准, 避免一词多译, 以减轻后续的统稿工作; (3) 翻译中如有疑问或不确定之处, 要集思广益, 积极解决, 不能悬而不决; (4) 一定要忠实于原著进行翻译, 切忌根据大意想当然地翻译。
2. 翻译的体例要求。
包括稿件的格式要求, 以及文前页、图和表、参考文献的处理要求等。需强调的是, 图和表要随原文翻译, 避免出现漏翻的现象, 图内英文、表下注解等也需要翻译;正文中的参考文献上标一定要随原文标出, 避免只翻译正文, 而对参考文献上标“视而不见”的情况。
3. 正文具体内容的细节处理。
包括数字、计量单位、人名、地名和药品名称的处理、英文缩写的规范处理等。
4. 为了确保翻译的质量, 建议采取“一译一审”制。
“一译一审”指在一人翻译完以后, 再由较高水平的另一人审读翻译稿, 最后在所翻译章节的末尾处, 注明译者和审校者的姓名。译稿实名制, 避免了不负责任的人浑水摸鱼, 译者和审校者为了其在业界的名誉, 必须认真对待翻译和审校工作。这一举措同时也为后来的编辑工作带来便利。
(三) 做好中耕工作, 加强翻译中的质量控制
中耕工作即指在正式交稿前, 编辑在翻译期间的工作。这段时期编辑虽未正式接触稿件, 但并不代表可以放手不管。在此期间, 编辑要注意做好以下工作: (1) 时常询问翻译的进展情况, 控制好翻译周期, 确保译稿按期交稿。 (2) 在正式提交译稿之前, 编辑应抽看部分稿件, 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与主译进行沟通, 讨论解决方案。例如, 对于问题较多的稿件, 编辑可以指出问题所在, 协助译者解决这些问题, 避免这类问题在以后的翻译工作中出现。对于翻译水平明显不足的译者, 编辑可以提醒主译更换译者, 确保翻译的质量。
在实际工作中, 译稿实名制为我们带来了很大的益处。一方面, 它加强了译者的责任心, 使译者以认真的态度对待翻译。另一方面, 编辑可以知道哪些是优秀的译者, 哪些译者的能力不足, 在需要更换译者的时候, 可以点名让优秀的译者来承担翻译工作, 从而保证翻译的顺利进行。
三、注重编辑加工质量, 整体把关图书质量
在译者正式交稿后, 便进入编辑阶段。编辑对稿件加工的工作量大小与前期的质量控制工作密切相关。前期质量控制工作做得越好, 稿件加工也就越轻松。退一步讲, 即使面对翻译很糟的稿件, 编辑也不要把自己变为半个“翻译匠”, 而要讲究一些编辑技巧, 调动译者配合编辑工作, 及时解决稿件中出现的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 编辑可将稿件加工分为“粗读”与“细读”两个阶段, 这两个阶段的目的不同, 加工方式也有所差异。
1.粗读阶段。目的在于筛查稿件, 对于水平很差的稿件及时退稿。此阶段主要检查有无成段漏译、错译是否过多、翻译是否专业等。图书翻译中一个译者往往翻译多章稿件, 编辑可将稿件按译者分类, 审读每个译者翻译的部分章节, 这样可了解各译者的实力, 在后期加工中心中有数。高水平译者的稿件, 可以少下功夫, 加快编辑速度;水平较差的译者的稿件, 在编辑加工中需花时稍长, 重点对待;水平太差的译者的稿件, 可以考虑退稿, 并建议更换译者重新翻译。粗读阶段这样处理, 可以高屋建瓴地整体把握稿件, 避免了只见局部不见整体, 而不能及时发现问题, 延误出版周期。
2.细读阶段。目的在于对稿件进行精细加工, 使之达到出版要求。在此阶段, 编辑主要从以下方面对稿件进行加工: (1) 摘出漏译之句子; (2) 摘出翻译错误或不通顺之处; (3) 检查医学名词或术语的使用是否规范, 前后是否统一; (4) 检查药品名是否使用通用名, 而不是商品名; (5) 计量单位、符号的使用是否达到要求; (6) 图、表的翻译是否完整; (7) 使用缩写或简称之前, 是否注明英文或中文全称; (8) 正文引用的参考文献有无遗漏; (9) 字母的大小写、正斜体亦需注意。细读阶段提出的问题要及时找作者解决, 编辑则不要花费过多时间纠结于这些问题, 尽量学会调动译者, 省时高效。细读阶段体现了编辑的加工功底, 每个编辑应不断积累经验, 提高此阶段的编辑技能。
除了对稿件进行加工外, 编辑还应充分重视图书的装帧设计, 包括内文版式、封面设计、封底文字、用纸、开本、装订等, 这些都是图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现了编辑对图书质量的整体把关。
四、结语
综上所述, 从评估并引进原版医学图书, 到选择主译并做好编前工作, 再到编辑加工并整体把关, 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编辑在图书质量控制中的重要作用。让我们从“源头活水”做起, 将质量控制理念贯穿于选书、做书的全程。
参考文献
[1]张秋玲.浅谈大型译著的编辑技巧[J].科技与出版, 2005 (4) .
[2]沈东山.论图书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J].出版科学, 2006 (1) .
[3]王青, 江娅.外版图书编辑流程中需注意的一些问题[J].科技与出版, 2007 (3) .
[4]苗唯时, 岳璐.中耕阶段编辑的导演角色[J].科技与出版, 2014 (1) .
对外宣传品翻译质量问题刍议 第8篇
这些年我们也陆续制作、发行了为数不少的对外宣传品, 其中绝大部分为印刷品, 大至介绍一个地区综合情况的画册, 小至企业的产品介绍, 种类繁多, 形式多样, 图文并茂, 附有中、外两种文字说明。应该说, 这些外宣品在对外开放、招商引资、促进中外交往、搞好我市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 这些外宣品的质量是良莠不齐的。
对外宣传品主要是以外国人为对象的, 其质量问题主要有两方面:内容和翻译质量。笔者在这里仅就常州市的一些对外宣传品存在的翻译质量问题进行分析, 探讨问题存在的原因及改进措施。
从收集到的对外宣传译品中发现绝大部分翻译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1 校对性问题
1.1 单词拼写和大小写问题
例1:“To learn the history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please visit Beijing to know the history of Sui and Tang Dynasties, please tour Xi’an;to study the history of the Spring&Autumn period please go to Yancheng”, such is a wellknown rhesis for appraising Yancheng Remains.此处“rhesis”应为“thesis”才对。
例2:Changzhou National Animation Industry Base has built three incubation parks, and attracted nearly 60 enterprises to settle in the park with the registered capital of nearly 300 million yuan.此处“yuan”为货币单位, 用大写更好。
1.2 标点、空格等问题
例1:Changzhou, nicknamed the Dragon City, ……
例2:Located in the south of Yangtze River, north of TaihuLake
例3:Cradle for“Silver Collar”Reputed Science and EducationTown
例4:NanjingUniversity and other domestic universities
例5:There are now 5 cinemas equipped with most advanced techniques.
这些问题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 不一一赘述。
1.3 细微的语法错误
例1:Changzhou, nicknamed the Dragon City, is one of 13 cities directly under the administration of Jiangsu province.应改为“one of the 13 cities”才符合语法。
例2:Yun Daiying was an important Party leader, politician, theoris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a leader of the youth movement.“theorist”之前加连词“and”更符合语法规范。
上述例证均取自常州市政府网站英文版之常州概貌一文。据统计, 在这篇短短两千多字的常州概貌英文介绍中有一处拼写错误, 两处大小写不当, 一处缺连词and, 一处缺标点符号逗号, 两处缺定冠词the, 八处空格错误, 共计十四处校对性错误。类似的错误在商品广告和宣传册中更是俯拾皆是, 屡见不鲜, 主要是因为编译外宣品常常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快速完成, 译、校多为同一人, 难免出现此类错误。这类问题不影响理解, 但会让人觉得我们马虎大意, 影响了外宣品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同时还给人留下不尊重人、素质差的印象, 当然达不到外宣的效果, 也影响了我们企业和城市的形象。
2 地名及名胜古迹等地理名称的翻译
地名和名胜古迹名称的翻译一般有三种方式:一是完全采用汉语拼音拼写, 如武宜路译为WUYILU;二是音意双译, 如长江路译成Changjiang Rd.;三是全名用汉语拼音再加意译, 如太湖译为Taihu Lake。这三种译法各有各的好处, 可因地制宜, 但切忌同一地名或同一名胜古迹采用不同的译名。
由于大多数外国人对中国的事情知之甚少, 甚或一无所知, 在我们看来许多家喻户晓或显而易见的名称对外国人而言却是异常陌生, 因此译名不统一就会使人误以为是不同的地方。如武宜路永胜路交叉口的路牌上把淹城路、花园街直接按拼音译为YANCHENGLU、HUAYUANJIE, 往前两三百米到武宜路延政路交叉口的路牌上则把这两个路名译为Yangcheng Rd.和Huayuan Str.。再如春秋淹城旅游区, 我就看到有三种译名:China Yancheng Chun-Qiu Tourist Area, Changzhou Yancheng ChunQiu Tourist Area, Chun-Qiu Yancheng Tourism Zone of China, 淹城春秋乐园也有两种翻译:China Kingdoms of Glory Yancheng Chunqiu Amusement Land。对于不熟悉常州的外国人来说, 这完全就是不同的地方, 压根不会想到是一个地方不同的说法。
3 朝代等具有历史意义的专有名称的翻译
这类专有名词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是耳熟能详的, 但一般外国人并不知道, 因此, 翻译时最好采用直译加背景注释的方法, 如“秦朝”和“清朝”, 按汉语拼音, “qin”和“qing”, 不要说是外国人, 就是我们中国人自己, 光靠耳朵听的话, 也不一定辨得清楚, 那么, 在后面至少加个年代解释, 就比较清楚明白了—“the Qin Dynasty (221-201B.C., China’s first feudal dynasty) the Qing Dynasty (1644-1911A.D.China’s last feudal dynasty) ”。同样, 在我们翻译春秋时期时就不能简单地译为the Spring&Autumn Period, 至少要加上年代 (770-476 B.C.) 。
类似的历史事件、人物名字、特有机构名称、我国特有的政治术语或流行语等等, 都可以采用这种方式翻译。这些背景解释, 在我们看来, 似乎又!唆又欠完整准确, 但对国外受众来说是很有必要的, 这样的外宣品才通俗易懂, 才能达到良好的沟通传播效果。
4 外宣传译品质量问题的改进措施
4.1 通力合作, 构建大外宣格局
合力是做好外宣工作的手段。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对外宣传工作, 不仅仅是外宣部门单独的事, 而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 要进一步加大对外宣传工作的制度建设力度, 力求使外宣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在资金和政策方面得到有效的保障。其次, 要加强外事、商贸、科技、文化、旅游等部门的横向联系合作, 形成联系制度, 遇到重大外宣事项、活动要全盘动员, 统筹安排, 通力合作。这样, 全市各级各部门同心协力, 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 统筹协调各方力量, 整合各方面资源, 借势造势, 以经贸展销、外事活动、文化交流、旅游促销等活动为平台, 积极有效地开展对外宣传工作, 实现外宣形式的“平面化单兵种作战”到“立体化大兵团战役”的转变, 努力在全市范围内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外宣格局。
中央外宣办主任王晨曾在2010年全国对外宣传工作会议讲话中强调, 做好外宣工作, 要完善工作机制, 调动各方积极性, 形成大外宣格局。
我市的外宣工作在这方面已有了一些经验, 例如常州城市形象的全面宣传工作。常州市委宣传部从2006年开始就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策划组织实施了, 在媒体宣传的基础上, 市交通局以租用形式在高速公路两侧推出了6块城市形象宣传广告牌, 市建设局推出50处公交站台105块近8000平方米公益宣传广告牌, 市城管局在市区主要路段和城市主要节点, 征集发布了近5000平方米城市形象公益广告, 进一步提升了常州的城市形象, 更好地向海内外展现了常州的风采, 提高了常州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007年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 市摄影家协会、美术家协会共同承办, 常州嘉宏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协办, 组织了“嘉宏盛世”杯常州城市形象及“十大名片”书法摄影作品展。展览邀请了全国著名书法家, 并组织常州摄影家、书法家围绕常州城市形象总体宣传用语和“十大城市名片”宣传用语, 创作推出了一批精品力作, 全面展现常州“千载读书地, 现代创新城”的独特魅力, 充分反映了“中华龙城, 江南常州”的深厚底蕴, 也深刻表达了生活工作在“季子故里, 诚信之地”的常州人民“勤学习、重诚信、敢拼搏、勇创业”的精神风貌。
然而, 有些活动看似声势浩大, 外宣影响却很小, 究其原因, 与外宣品的策划制作和管理分不开。
4.2 进一步加强外宣品的策划制作和管理力度
外宣品是积极有效地开展对外宣传工作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在外宣工作实现了由“分散宣传”向“集中宣传”的有效转变后, 要进一步坚定走“精品宣传”的路子, 要切实提高外宣品的策划制作水平, 力求少而精、精而美, 以最优质的画面、最丰富的内容、最动听的言语把一个多姿多彩、魅力十足的常州呈现在大众面前, 最终达到吸引眼球、关注常州发展的目的。根据本市的产业特色, 所编制的供外国记者采访的介绍常州的产业特色、投资环境的项目“采访包”, 就是一次成功的外宣品策划制作。
如果说策划制作是外宣品的“灵魂”, 那管理就是外宣品质量的保障。因此进一步加强外宣品策划制作的同时要加大外宣品的管理力度, 实行备案制, 加大对外宣品制作的指导审核力度, 统一外宣口径, 规范制作流程。
2010年常州市社科联有一立项项目“提升常州市对外文化形象—宣传资料英语翻译现状调查与研究”, 主持该项目的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翻译中心主任廖素云副教授带领外国语学院翻译系暑期社会实践小组和南师大学生实践小分队顶着炎炎烈日, 奔走在常州学校、医院、商场、图书馆与街头, 开展了一系列以规范双语标识为目标的调研与宣传工作。实践小分队将双语标识中的错误一一拍照记录, 致信有关部门进行纠正, 并专门制作了宣传板, 在常州文化城门口向过往群众宣传。小分队还撰写出调研报告, 提出双语标识应具体归属某个职能部门管理, 从而改变目前各自为政, 自发零乱的状态, 进一步提升常州对外形象。常州电视台《社会写真》栏目、《新闻都市坊》、《常州晚报》、中吴网及新闻报业网均对此次活动进行了详尽的报道。这一活动启动了社会监督的齿轮, 让外宣翻译向着更优质的道路迈进。
4.3 重视外宣队伍的建设
外宣编译队伍是外宣工作队伍的中坚力量。上面所列举的外宣翻译中的许多问题和失误与编译人员的水平和素养有很大的关系。目前, 我市的外宣编译队伍存在着素质不齐、业务不精的情况, 如何加强编译员队伍的培训和业务指导显得迫在眉睫。同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资讯信息的迅猛发展, 在为外宣工作提供了更广阔平台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网上信息获取和舆情观察成为新时期外宣工作者的一项必备技能。外宣翻译还是一项传播工作, 外宣编译必须具有一定的传播学知识。
因此, 进一步加大对外宣编译队伍的培训力度, 要精心组织邀请翻译专家新闻传播专家、学者, 报纸、电视台“名记”等等来我市授课, 切实提高外宣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同时, 要减少甚至杜绝编译错误, 要求翻译人员具有较强的责任心, 对翻译工作不能敷衍塞责, 要有较好的“译德”。同时需要全市各级各部门同心协力, 加强监督管理, 对外宣品统一严格把关。要全市翻译界、甚至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 大家都来关注外宣翻译质量, 查漏补缺。并可利用在常外籍教师、外籍友人、企业家等, 聘请他们作为客座顾问, 参加编校, 进行审阅、修改和润色。
摘要:对外宣传工作是党和政府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 是对外开放的先导、桥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近年来, 常州市对外宣传工作蓬勃开展, 陆续制作、发行了为数不少的对外宣传品, 但是, 这些外宣品的质量是良莠不齐的。文章就常州市的一些对外宣传品存在的翻译质量问题进行分析, 探讨问题存在的原因及改进措施。
关键词:对外宣传品,翻译质量,问题,原因,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张春红.对外宣传译品翻译质量问题刍议[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2)
[2]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 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 2004, (11)
[3]张健.英语对外报道并非逐字英译[J].上海科技翻译, 2001, (4)
[4]张传彪.外宣文本与翻译变通[J].江南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0, (10)
[5]宋晓春.外宣资料中的文化差异阐释及英译[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6)
翻译质量 第9篇
20世纪后期是翻译理论研究的多产时期。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 (1977) 及其修订本《翻译质量评估 (修订) 模式》 (1997) , 提出了一套系统性、科学性较强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该模式是建立在德英翻译的语料库上, 因此本文先对豪斯的模式进行介绍, 然后验证其在汉英翻译评估时的可行性。
2 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
1997年, 豪斯对原版本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模式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 从语言/文本、语域和文类三个层面对原文和译文进行对比分析, 以确定文本的功能。语域包含多个要素, 不仅仅是韩礼德定义下的语场、语旨和语式所包含的内容。其中“语场是指主题内容和社会行为以及词汇项的特殊性;语旨是指参与者的关系, 包括“社会角色关系”, 即作者、译者和读者在社会权利、社会立场、情感因素等方面的关系, 也包括文本作者的时代、地理位置、社会地位以及对文本内容的个人观点等;语式则是作者/译者与读者参与文本的渠道, 以及参与程度”。 (李晓林&何绍斌, 2010, 6)
3 豪斯模式下《梦》英译本的质量评估
下面本文主要运用豪斯修订后的模式, 对《梦》英译本与原文进行对比分析, 验证豪斯模式在汉译英中的效度和信度。
3.1 原文分析
首先, 从语场、语旨和语式对《梦》进行语域的分析。作者用第三人称深情回忆了她童年时代跟随父母居住在烟台、直到11岁才回故乡福州的美好情景。通篇文笔优美, 体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向往。在词汇方面, 书面语的特征比较明显, 如:“徐行”“怅惘”“横刀跃马”等。在句法方面, 作者使用短句较多, 短小精炼, 如:“跳台独立倚枪翘首的时候”, 此句虽短却包含多个命题。在语篇方面, 作者主要通过语法衔接中的照应手段和词汇衔接中的复现手段达到语篇连贯的目的, 如:核心词“梦”的再现, 串联起整篇文章。关于语旨, 原文的写作时间是明确的, 但作者的社会地位是没有标记的。关于语式, 《梦》的文本媒介属于书面语, 参与程度以独白回忆为主。
其次, 基于对语域的分析, 探究原文的体裁。原文属于抒情性散文。散文不拘于形式和韵律, 注重“形散而神不散”。
最后, 对原文的功能进行分析。作者通过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并将之与现在的生活方式对比, 表现出自己对军人的向往。如今的怅惘和无聊更是能引发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这就决定了原文的人际功能是主要的, 概念功能是次要的。
3.2 原文与译文的比较
通过原文和译文的对比分析, 发现了本译文“不匹配”现象主要集中在语场维度。
(1) 词汇方面。译文在选词方面与原文存在一些偏差即“不匹配”, 如下图所示:
(“正面不匹配”指深层匹配, 表层不匹配的现象;“负面不匹配”可以等同为误译。)
词汇上, 题目“《梦》”译成“Dreamlike Childhood”, 将隐含的童年主题显化, 虽与原文不匹配, 但更符合文章的主题内容。相同的情况是下文中几处“无聊”的翻译, 译为“nostalgic”或“fu tile”, 都是将作者感到无聊的原因显化, 拉近读者和作者的距离, 若译为“boring”, 读者将不知所云, 难以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些均属于正面不匹配, 即, 表层的“错配”是为了深层的对等。
另外几处不匹配, 原文“静寂”一方面强调“静”, 一方面强调“孤独”。将其译为“solitary”少了几分寂静的意味在里边。原文第三段“矫健”指的是强健有力, 而译文“sprightly”虽有精力充沛的含义, 但多用于指老人精神矍铄, 显然与原文有偏差, 把它改成“vigorous”可能更贴切。原文第四段“经过”译为“trudging”, 无形之中增加了行走的艰难这一含义, 原文中并没有体现出步伐的沉重, 只是在叙述有几个村里的小姑娘经过山下, 将其译成“passing”可能更忠实于原文。
(2) 句法方面, 由于英语和汉语思维或表述习惯的区别, 译文出现了以下几处不匹配:
[1]穿着黑色带金线的军服, 佩着一柄短短的军刀, 骑在很高大的白马上, 在海岸边缓辔徐行的时候, 心里只充满了壮美的快感……
It used to fill her heart with great pleasure tofind herself the very picture of magnificent beauty when, clad in a gold-threaded naval uniform and armed with a saber at her waist, she ambled along with a loose rein on a giant of a white horse...
原文的精短小句, 在译文中并列成了长句。 原文是先交代原因背景后说结果, 译文是先说结果后交代背景。考虑到中英表达习惯上的差异, 译文不能在目的语中完全找到对等的结构来表达, 因此, 译者以准确为前提, 打破了原来的表述顺序, 灵活传递了原文的深层含义。
[2]这也难怪她, 她的四周并没有别的女伴……
That was nothing unusualbecause...
例[2], “这也难怪她”译为“That was nothing unusual”转换了看问题的视角, 原文“难怪她”的表述是主观的, 而译文“nothin unusual”的表达是客观的。此外, 译文增加“because”将原文隐化的原因结果逻辑关系显化。
[3]……祝中国万岁的时候……
……to drink to their motherland……
本例句中, “中国万岁”略去不译, 只是表达了祝福的含义, 削弱了原文对祖国浓厚的热爱之情。究其深层原因, 译者是为了适应目标语的表达习惯, 因为“万岁”带有中国特色, 若直译可能会削弱译文的可读性。
(3) 语篇方面, 出现一处不对等, 原文第九自然段中的词汇衔接没有在译文中得以体现。原文中“无聊”在段首和段尾分别出现一次, 属于词汇复现。在译文中为了准确传达作者的深层含义, 分别将其译为“futile”和“fantasy”, 牺牲了原词复现的衔接手段。
3.3 译文的翻译质量陈述
通过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对《梦》英译本的评析, 发现译文在语旨、语式和体裁方面基本保持一致。在语场层面存在不匹配的现象, 可这些“错配”是在中英文化碰撞中不可避免的, 而且有些“错配”是正面的, 是为了更有效传递作者的意图不得已而为之的, 这是翻译中的妥协。译文在人际功能和概念功能上也保持了与原文的对等。因此, 我们可以看出张培基先生的此译本质量相当高。
4 结语
通过以上的实证对比分析, 我们可以得知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让我们避免了“主观印象”的评判模式, 使翻译质量评估有理有据, 更加客观。
可是, 豪斯的模式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一些缺陷。首先, 参数设置过多, 正如司显柱 (2005) 所说“从模式的可操作性角度考量, 参数设立不宜过多, 尤其是不必设立虽然视角不同但反应的内容却大同小异的参数”。其次, 豪斯没有对不匹配的分类或深层原因进行探究。“语言是社会现象, 也是文化现象, 语言反应文化, 又受文化制约, 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注定了翻译和文化的关系” (王秉钦, 1995) 因此, 应将文化、思维以及表达方式的差异纳入考虑范围, 对“错配”进行分类。
总体上来讲, 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虽不完美, 但突破了传统语言学中的对等概念,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把语义和语用对等纳入评估模式, 为翻译批评界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摘要:该文以张培基的英译本《梦》 (原作者:冰心) 为例, 旨在从语场、语旨、语式和体裁四个方面验证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在汉英翻译中的效度和信度。首先, 该文对豪斯的模式进行了阐释, 然后在此基础上, 对原文和译文做了对比分析, 最后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肯定了该模式的成就但同时也指出了一些不足。
关键词: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梦》,翻译质量
参考文献
[1]Cafford J C.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2]House, Juliane.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A Model Re-visted[M].Germany:Gunter Narr Verlag Tubingen, 1997.
[3]李晓林, 何绍斌.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运作过程可行性浅评[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0, 6.
[4]司显柱.朱莉安·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批评[J].外语教学, 2005 (3) :79—84.
[5]王秉钦.文化翻译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5.
翻译质量 第10篇
一、文本类型概述
从某种意义上说, 文本是任何翻译实践的核心对象, 和语言、美学、交际三维模式中的复杂元素紧密相连, 扮演着关键性角色, 它包括源语文本、译语文本。源语文本主要是作者用来表示交际用途, 又被感知的媒介, 具有多样化的文内表征, 比如题材内容、语言体式。而译语文本的接受程度会受到译文读者各方面的影响, 比如社会背景、专业知识, 属于外文因素。就翻译而言, 它的实质便是一种语言在转换成其他语言的时候, 其意义不能发生变化, 主要包含了这三种元素, 即语用的、语篇的、语义的。在三大元素中, 语篇意义建立在内部语言基础上, 对语言传递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换句话来说, 在判断译文质量的时候, 只需要查看对应语篇具有的概念意义、人际意义, 看其与原文的意思是否吻合。而在对文本质量进行评定的时候, 需要充分考虑译文、源文的语用功能、语义功能, 乃至语篇功能。但在实际翻译过程中, 很多译者只重视文章表层结构意思, 忽视了言语产物功能的理解、传达, 严重影响了译文质量。
就文本类型而言, 英国翻译理论学者把文本分为三类, 即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互换型文本。以典型的表达型文本为例, 包括了多样化的组成元素, 比如极具想象力的文学作品、小说。对于这些文本来说, 主要是有地位者的发言、权威性言论等, 比如领导人的演讲、学术著作, 大都和国家、政府机构紧密相连, 涉及国家的基本政策、大政方针等, 关乎国家的整体形象。译文要忠实原文, 尽可能和源语的句法结构相贴近, 充分展现文本特点、原文的语境及文本信息真实、客观。
二、商务英语翻译质量评估中文本类型分析意义
商务英语属于功能语言学的范畴, 兼具通用英语语言规律共性和自身特点的实用语体。语言内核特征体现在多方面, 比如语法专项、句法结构、语体特征。在鉴赏商务英语翻译质量之前, 需要明白商务英语自身的一个相关概念, 属于一个上位范畴。主要是因为商务英语涉及的学科知识非常多, 比如国际金融、国际商法、海关事务, 其中还包含了不同风格的下位词。但实质上, 不管是何种类型的文本, 其呈现出的功能并不是单一的, 不管采用何种方法对其进行分类, 都必须面对商务文本语言具有的功能中重叠这一特点, 也就是说商务英语文本功能类型、翻译方法之间并没有对应的关系。
1. 商务公文
表达功能是商务公文的核心特点。在商务英语翻译实践中, 商务公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该类型的文本具有这些特点: 客观、正式、信息高度密集。如果想要转换该类文本的含义, 需要充分利用不同类型的专业学科概念。这些学科概念具有较强的受众针对性, 供社会大众分享、争论。在翻译的时候, 译者需要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不同学科信息, 使译文意思更加完整地呈现出来。
2. 信函文本
信函文本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型文本, 它由多种元素组合而成, 比如, 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能够接受的形式。在翻译过程中, 一定要保持译文的准确, 把原文语境想要表达的意思更好地呈现出来。就信函文本而言, 措词非常严谨, 还需要使用一些固定的模式文本, 经常使用套语, 译文要客观、公正、委婉、庄重且文体风格规范化。以英语中的第二人称、被动语态为基点, 在翻译的时候会经常出现, 译者要有效防止译文受到个人情感意识支配。
总的来说, 由于不同商务文本具有不同功能目的, 在评估翻译质量的时候, 要以翻译的语篇类型为基点, 准确判断该类型文本的源文概念意义, 突显原文具有的功能。此外, 还要客观、合理地分析原文语篇的意思, 对译文语篇的整体质量、功效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估, 进而不断优化翻译方法, 提高商务英语译文质量。
三、商务英语翻译质量评估中文本类型的应用
1. 法律文本翻译
法律文本属于一种权威性的言论, 准确表达作者的意图是其核心功能。同时, 法律文本不同于其他类型文本, 它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在翻译法律文本的时候, 一定要尊重原文作者的权威, 能够准确、清楚地表达出原文的意思, 才不会产生歧义。更为重要的是, 要使使译文和原文的语言风格相同, 使译文充分展现原文的意思, 是原文的呈现。但法律文本具有浓烈的文体风格, 需要借助译语再现原文具有的文体风格。
2. 广告文本翻译
宣传产品是商务广告文本的核心目的, 它能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翻译该类型文本时, 译者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 充分考虑他们的客观需求, 以译文想要达到的目的为基点进行翻译, 译文满足译入语的文化观念、习惯表达形式, 具有感染力、吸引力。在此基础上, 译者一定要遵循交际翻译的原则, 以译文为基点, 在保持原文意思不变的基础上, 运用适宜的翻译策略更好地呈现原文的意思。比如:
The Perfect Companion for 2005.
Pick the one that's perfect for you.
Bright, attractive, colorful, always good for a smile…
在翻译该广告文本的时候, 需要充分分析原文, 原文语句都比较简练, 借助一个祈使句, 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激起他们的购买欲望。同时, 再借助几个相关的形容词, 充分展现出了该类产品具有的特点。在翻译的时候, 一定要把召唤类文本的意思准确呈现出来。以“Pick the one that's perfect for you. ”为例, 可以翻译为 “请您选这种吧, 它对您再合适不过了”。该译文非常符合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也使语文具有的语言召唤功能更好地呈现出来。翻译原文形容词时, 要特别注意, 可以翻译为: 印刷鲜明、装帧精美、彩色套印, 简短而有力, 一目了然, 呈现出商品的特点。
总而言之, 在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 文本类型理论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提供了全新的翻译观点, 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它能够帮助译者在翻译的时候, 确定文章的文本类型、功能, 选择适宜的翻译方法, 更好地翻译原文。以信息类文本为例, 必须遵循交际翻译原则, 把译文、读者放在核心位置。以表达类型文本为例, 需要遵循对应的语义原则, 把重心放在原文、原文作者方面。这样在准确呈现原文意思的基础上, 才能具有较高的翻译质量。
参考文献
[1]汪洋.文本类型分析与商务英语翻译质量评估[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5, (21) :128—129.
翻译心理与文本质量的相关性探析 第11篇
关键词: 翻译心理 母语心理 外语心理 正相关 负相关
1.引言
相关性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存在的影响或被影响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有积极促进语码转换的一面,也有消极阻碍语码转换的一面。这里,我们把前者称为正相关性,后者称为负相关性。
语言是心理活动内容和方式的外部表征,两者之间必然存在反映与被反映的相关性;同样,翻译心理活动和方式与文本质量也必然存在相互影响的关联性。因此,翻译心理与文本质量相关性就是研究翻译心理对译文质量的影响。翻译心理学研究认为,一定类型的翻译心理产生一定质量的翻译文本。所以翻译心理表现、活动内容和方式,与翻译文本质量呈显著性相关。依据相关实验结果分析,翻译心理类型可以预测、规定文本的翻译质量。翻译心理对文本质量相关性表现为文本质量正相关性翻译心理和文本质量负相关的翻译心理。其中,正相关的翻译心理还可以进一步分为强正相关性翻译心理和弱正相关性翻译心理;负相关性翻译心理也可以细分为强负相关性翻译心理和弱负相关性翻译心理。
2.母语心理与外语心理
由于社会语用心理的共性属性强烈,高频活用,母语心理具有生成、表达、交换、接受的高可及性、高敏捷度、瞬时转换的特性。母语习惯性表达与接受心理会经过一系列的刺激——条件反射的机械重复过程,即语言心理行为文化的过程完成,学习外语时会有急切的识别词汇、语法、习惯性表达的心理,还有译者对母语之外目标语的形成心理。同时,共性和个性成为不同语言沟通的可及性原则,外语习惯性表达与接受心理也成为外语学习者外语心理的重要因素。
3.正相关性
正相关性翻译心理是指母语习惯性表达和接受心理对外语习惯性表达和接受心理做出的妥协。母语习惯性表达和接受心理对外语习惯性表达和接受心理做出的全面妥协越彻底,翻译心理对译文的正相关性作用就越明显,译文就越地道、自然,同时没有翻译的人工痕迹。
通常在母语社会文化一般心理条件下作者心理最佳生成和发送会通过该社会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体现[1]。母语习惯性表达和接受心理做出全面妥协,就意味着译者心理活动内容和方式确立了与外语心理活动内容和方式相同的模式和参数,并且表现出强的文本质量正相关性翻译心理。
当母语的习惯性表达和接受心理达不到全面妥协的程度,母语迁移现象、过渡语或中介语还占相当大比例的时候,表现为弱真相关性的翻译心理。此时,融入母语的外语听、说、读、写等自变量分别充当强、弱正相关翻译心理形成的要素,而强、弱正相关翻译心理对于文本质量都有积极的作用。
翻译心理正相关性与目的与习得环境优劣成正比。当目的语习得环境优良,目的语输入不断增强,母语强势地位就会相对性地减弱,人脑神经网络关于目的语的认知、规律、语用能力等神经节、突、点会越来越稳定,具有条件刺激与反射的生理遗传性和适应性机制。
4.负相关性
负相关性翻译心理是指母语习惯性表达和接受心理不对外语习惯性表达和接受心理做出妥协,母语心理活动内容和方式不能接受外语习惯性表现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在母语系统里没有确立外语心理活动内容和方式的模式或参数。译文表现生涩,过渡语或中介语比例太大,母语迁移过于明显,表现为文本的翻译心理的负相关性。过渡语易于把习惯性表达、本民族文化形成、内容和分布结构向目的语习惯性表达体系转移的趋势,又有阻挠母语习惯性表达与接受心理想外语习惯表达的和接受心理妥协的倾向[2]。同理,若译文完全体现母语迁移的特点,包含母语各项参数和显性特征,文本就表现为强负相关性翻译心理;若译文表现出母语迁移痕迹,则翻译心理表现为弱负相关性。
事实上,造成负相关性翻译心理的因素很多,大都与主、客观条件不够相关:目的语的习得环境不充分,目的语输出不强烈,母语强势不会减弱;人脑神经网络关于目的语的认知、规律、语用能力等的神经节、突十分稳定,当目的语输入成为一种脱离实际行为的时候,母语强势地位突出,目的语根本无法自由输出。
总之,弱正相关性与弱负相关性翻译心理表现极为接近,处在强正相关与强负相关两级的中间,是两极转化的过渡阶段,这四种相关性属性构成了翻译文本质量表现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New Mark P.A.Text book of Translation[M].New York:Prentice Hall,1988:11.
翻译质量 第12篇
一、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 即为在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当中进行平衡地位的保持, 从而实现在弱势语言当中的使用者和翻译者当中的平衡力。翻译方面的生态学特征主要指的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其中包括发客户的需求、翻译者的决策能力以及言语的规范程度和翻译公司的质量标准等方面。在我国国内的研究过程当中, 主要从生态的角度来对翻译进行研究, 指出了翻译生态学就是一个跨学科性质的生态学翻译研究途径, 利用生态的理性, 从生态学的视角为主要出发点来对整体进行研究。在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当中, 包括生态范式、关联序链、生态理性、译有所为、翻译生态环境以及译者中心等。
二、在生态翻译理论之下的商务口译质量评估体系的建立策略
评估是对商务口译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的过程, 可以判断学生是否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掌握了解, 并且具备了综合知识运用的能力, 在本文当中从评估内容、评估标准、评估主体以及评估方式这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
在评估内容方面, 需要对商务口译的口译教学进行确定, 并且了解其翻译员的知识结构体系, 其中包括语言能力模块、知识模块、口译模块、译员心理素质模块等各项方面, 需要具备掌握相关的工作语言基础上, 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到的, 了解中外的社会文化, 商务文化, 并且可以掌握专业的商务口译的专业技能, 对翻译工具进行熟练的应用, 较好的了解翻译以及相关行业的运作流程。翻译属于一种交流活动, 作为翻译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专业的语音基础, 在词汇量、语感、表达方式以及语言的文化背景方面, 都需要进行熟练掌握的。在此基础上, 还应该对中国和外国之间的社会文化与商务文化进行不断的了解, 掌握相关的商务知识和公共外交知识, 建立起自身丰富的知识结构, 从而对自身的文化修养形成一个良好的作用。
在对商务口译进行教学评价的时候, 需要对评估的标准进行科学化的建立, 在进行评估的过程当中在考察学生的商务语言知识的同时, 还需要对任务的完成的真实性以及实际应用能力进行评估, 从而使得学生在进行对测试的任务进行完成的过程当中可以广泛的受到认可。商务口译的教师在对测试的内容进行设置的时候, 需要根据教学要求以及教学目标, 来对各行各业的领域进行内容方面的设置, 在评估的内容方式方面, 可以选择句子翻译、段落翻译、填空题以及条件翻译题等多种翻译题型。在不同的翻译题型之下, 可以发挥出测试评估的最大作用。
在评估方式方面, 评估的方式是多样化的, 对于商务口译的教学质量评估应该分为对课程本身的评估、对教师的评估、对学生的评估以及对教材的评估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在本文当中主要对课程、教师以及学生进行评估。在对商务口译的翻译教学进行教学方式的评估过程当中, 可以利用多种评价手段和形式来进行, 比如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以及学生评价等, 对整体的教学质量方式进行全方位多功能的考核评价, 根据相关的目标以及要求来进行评价。同时, 在应用不同的评估方式进行评估的过程当中, 需要根实际情况来选择释放的评价方式, 根据商务口译的教学人员在不同阶段当中的表现方式, 选择合适的方式或者手段, 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 进行调整。
在评价主体方面, 出现了主体多元化的现象, 一般情况下, 在商务口译的教学评价的过程当中, 可以将多种评价主体结合的方式, 从而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主体现象, 比如将课堂评估、课外评估、校内评估、校外评估、学生本人评估、实习单位评估等多种评价主体来形成对口译教学质量的主体评价。利用此种方式, 在对结果避免片面性的同时, 还使得评估的结果更加的全面、客观和科学, 最大限度的保证了评估的公正性。另外, 口译属于一项技能训练为主要核心的课程, 因此需要通过对教学质量的评估来判断出人才的可用性与适应性, 在口译人才的培养方面, 可以跟毕业生所在的用人单位进行长期的合作。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在生态翻译理论之下的商务口译质量评估体系, 可以最大限度的提升翻译专业的商务英语口译能力的同时, 也对非翻译专业的口译教学有相当大的提升,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 可以提升学生的口译实践能力, 从而使得翻译员和翻译公司在进行商务口译的建立过程当中对自我形成一套专门的标准, 从而服务于各种情境下的商务交流, 促进我国商务口译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振.基于生态翻译理论的商务口译质量评估体系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 (24) :207-208.
[2]樊继群.商务口译中信息流失的生态补偿[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11) :98-100.
翻译质量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