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辐射防护制度范文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辐射防护制度范文(精选15篇)

辐射防护制度 第1篇

辐射防护制度

1、各室机房设置位置要合理,应考虑到周围环境的安全。要有足够的面积和高度,周围墙壁、门窗均应达到防护标准。

2、各类X线机透视及照片的最高照射条件应在安全使用范围之内,对转让或修复的旧机器,必须要求达到防护标准才能使用。

3、在每次检修时,更换与防护有关的零部件后,应请有关防护监测机构再次进行测试,合格后方可使用。

4、应尽量减少受检者的X线照射,避免重复检查,对非受检部位应加强防护。儿童、孕妇及妇女月经期间尤应重视,必须接受检查时,应尽量减少下腹部接受不必要的照射剂量。除重危患者外,检查室内应减少陪人或尽量缩短陪伴时间。

5、必须配备受检防护用品,如腰系防护巾、防护三角等。

6、放射科候诊处应达到防护要求。患者一般不得在机房内候诊。

7、在摄片时,必须要有封顶的防护铅垒,不宜用铅屏风代替。

8、对刚开始从事X线工作的人员,上岗前必须到有关防护机构进行体格检查及防护知识培训,两者合格后,领取放射工作人员证书,方能参加放射专业工作。凡从事X线工作的人员必须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9、医护人员接触X线时,必须戴铅眼镜、铅手套、铅帽及铅围裙等防护用品,并佩带个人辐射线剂量计。

10、医、技、护人员按国家规定享受保健假和营养津贴。休假期间严格避免再接受X线照射。

11、女性放射工作人员在妊娠的最初4个月,应避免直接接触放射线工作。

辐射防护制度 第2篇

1、成立放射防护领导小组,设专(兼)职放射防护,管理人员,负责放射科的防护监管工作。

2、严格执行放射防护规章制度和放射科工作制度。

3、建立放射工作管理档案及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档案。

4、定期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健康体检。

5、放射科工作人员定期接受放射防护法规、专业技术的知识培训。

6、积极改善工作条件,合理配备与使用场所相适应的防护设施、设备及个人防护用品。

7、定期对放射性装备及使用场所的辐射水平进行检测和安全检修维护,并建立机器维修档案。

8、指定放射事故预防措施与应急预案,发生放射事故时立即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公安机关报告。

9、合理使用X线,严格掌握适应症,设置对侯诊者和陪诊者屏蔽防护;对孕妇忽然幼儿进行医疗照射时,应事先告知对健康的影响。

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辐射防护验收 第3篇

1方法

1.1检查项目

1.1.1控制台显示

检查控制台射线类型、射线能量、照射时间、吸收剂量、吸收剂量率、照射方式和楔型过滤器规格等指标。

1.1.2安全联锁系统

对辐照启动与控制台参数预选值联锁;两道独立的剂量监测系统;由于元件或电源失效造成辐射终止后,两道剂量监测系统显示的剂量读数保存;照射控制计时器;超最大剂量率2倍时联锁;剂量分布监测装置;应急开关;机械故障保护;移动治疗,定位误差保护;束流修正装置与射线类型、射线能量和照射方式对应;治疗室与控制室设备预选条件一致等项目进行现场试验检查。

1.1.3剂量测量系统

检查是否配置相适宜的剂量测量系统。

1.1.4防护设施

检查工作场所防护设施,包括治疗室面积、墙壁防护厚度、监视对讲系统、工作指标灯、辐射危险标志和有无自动排风设备等。

1.1.5操作规程与管理规定

检查和翻阅规章制度建立情况。

1.1.6防护监测与健康管理

监督检查放射工作个人剂量监测、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档案建立情况。设备常规检测的落实情况。

1.1.7安全操作要求

检查是否具有治疗质量保证的必需设备,以及制定的应急方案的合理性

1.2检测项目

1.2.1防护设施

现场对治疗室门、控制室、治疗室墙外辐射水平进行检测。

1.2.2加速器性能

1.2.2.1监测系统示值校准的相对偏差

X射线能量6、10和15MV,校准深度分别为5、5和10cm,辐射野均为10cm10cm,SSD(常用治疗距离)为100cm。

1.2.2.2重复性

仪器安排见图1,模体表面光野为10cm10cm,电离室有效测量点放在辐射束轴的校准深度上。用同样的辐照条件分10次辐照标准电离室(一般为2Gy),读数为Di,标值为Mi,Ri=Di/Mi,则剂量监测系统示值与吸收剂量测量值的比值的相对实验标准偏差Sv为:

1.2.2.3示值的线性

方法同重复性。预置值由1Gy开始,等间隔取4个值。测量每个预置值Ui相对应的标准剂量值Di,测量两次求平均值。进行线性回归求出Dc=aU+b。由于同一Ui值,实际测出的Di与上式计算出Dci之间的差值最大者为示值的线性最大偏差,即(Di-Dci)/Dci。

1.2.3剂量质

1.2.3.1辐射质

测量方法:源至模体表面距离SSD=100cm。模体表面的光野为10cm10cm,射线束轴穿经光野中心,且与模体表面垂直。使用圆柱形电离室。电离室有效测量点(实际深度dp=deff+0.6r,deff为有效测量点的深度,r为圆柱形电离室的内半径)沿射线束移动,分别测出在10和20cm处的吸收剂量为D10和D20,求出剂量比D20/D10。

1.2.3.2辐射野的均整度

如图1,SCD取正常治疗距离,在水下10cm深度处与射线束垂直的平面上,光野为10cm10cm,射线束轴穿经光野中心。电离室中心沿光野两个相互垂直的主轴和对角线移动,测出剂量分布,求出均整区。方形X射线辐射的均整区见图2。

1.2.3.3辐射野的对称性

测量方法同辐射野的均整度测试。

1.2.3.4有用线束外泄漏辐射测试

透过限束装置X射线泄漏辐射;限束装置应关在最小位置,其余缝隙至少用二个1/10值层的吸收材料减弱。用最大截面不超过1cm 2探测器,中心位于正常治疗距离上,在体模中最大吸收剂量深度处测试。使用重叠式限束装置时,须单独测试每组限束装置的泄漏辐射。(2)最大有用射束外泄漏辐射:可调限束装置全闭,最大有用线束截面用三个1/10值层吸收材料减弱,用8MV标称能量的X射线,测量图3中16个点并计算平均泄漏辐射。测量方法:电离室剂量笔置于治疗床面,在以束辐为中心,半径0.7m和1.6m的两个圆上各测量8个点(以最大方形射野为40cm为例计算值),最大吸收剂量为100cGy。

1.2.4加速器机械性能

(1)机架旋转中心偏差;采用胶片,转动机架,分别在-45°、0°、45°和90°对胶片曝光,得一组米字型黑线条,测量黑线条交点之间的距离。(2)准直器旋转中心偏差;采用胶片,转动准直器,分别在0°、45°、90°和135°对胶片曝光,得一组米字型黑线条,测量墨线条交点之间的距离。(3)治疗床旋转中心偏差:采用胶片,转动治疗床,分别在0°、45°、90°和135°对胶片曝光,得一组米字型黑线条,测量黑线条交点之间的距离。

2结果

2.1检查项目

2.1.1控制台显示

现场对方法中所列项目进行逐一检查,控制台显示均合格。

2.1.2安全联锁系统

对方法中提出的11项目安全连锁系统进行检查或试验,均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2.1.3剂量测量系统

有剂量测量系统。有剂量测量系。剂量仪型号:DOSE-1;电离室型号:SC-65G;电离室体积:0.6cm 3;生产厂:IBA;剂量测量周期:1次/周;模体材料:有机玻璃;模体尺寸(cm):303030。符合医院平时剂量校准等工作的需要。

2.1.4防护设

治疗室面积54.25m 2,高度4m,治疗室墙壁厚度130cm,迷道墙壁厚度120cm,有用射束投照方向墙壁厚度280cm,迷路长度6.15m。有监视、对讲系统、有工作指示灯,有辐射危险标志,有自动排风设备。

2.1.5操作规程与管理规定

工作人员均持有上岗证,规章制度齐全合理,机器档案齐全。

2.1.6防护监测与健康管理

个人剂量计类型为热释光,监测周期为3个月,监测单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放射防护监督监测中心,剂量档案和健康档案均建立。安装或参数变化后的全面防护监测和辐射安全评价合格;正常运行时工作场所和周围区域辐射水平每年1次;正常运行时安全联锁系统每月检查1次;剂量监测系统每周监测1次;所有监测资料档案齐全。

2.1.7安全操作要求

有放射治疗质量保证的必需设备,工作剂量仪、水箱和模拟定位机。操作时有2名操作人员操作,并记录当班情况。应急方案:立即停止辐照,及时将患者移出辐射野,并注意保护现场,便于正确估算患者受照剂量,作出合理评价。

2.2检测项目

2.2.1防护设施

治疗室门外辐射水平3.6~5.53μSv/h,控制室辐射水平0.4~4.3μSv/h,治疗室墙外辐射水平4.4~5.5μSv/h(照射主防护墙时)和0.1μSv/h(其他照射情况)。

2.2.2加速器性能

剂量监测系统,温度27.8℃,气压96.8kPa。(1)监测系统示值校准的相对偏差。对监测系统示值校准的相对偏差均小于±3%。(2)重复性。X射线能量在6、10和15MV时分别测量10次,计算标准偏差,结果为标准偏差均不超过0.7%。(3)示值的线性。X射线能量在6、10和15MV均满足线性的最大偏差不超过±2%。

2.2.3剂量质

2.2.3.1辐射质

测量结果:D20/D10=39.47/67.36=0.586(6MV);D20/D10=45.11/72.26=0.624(10MV);D20/D10=49.04/75.58=0.649(15MV)。与厂家给出的结果的偏差不超过±3%。

2.2.3.2辐射野的均整度

具体数值见表1。

测量结果为1.04(6MV),满足辐射野内最大吸收剂量点与均整区内最小吸收剂量点的吸收剂量的比值不应大于1.06的要求。

2.2.3.3辐射野的对称性

测量结果为1.02(6MV),满足在均整区,对称于射线束轴任意两点的吸收剂量的比值不大于1.03的要求。

2.2.3.4有用线束外泄漏辐射测试

(1)透过限束装置X射线泄漏辐射;满足漏射线吸收剂量与有用线束中心轴最大吸收剂量之比在10cm10cm的射野内不超过2%的要求(实测比值为0.02%)。(2)最大有用射束外泄漏辐射:最大漏射线吸收剂量:0.0012cGy,即最大吸收剂量的0.0012%;平均漏射线吸收剂量:0.000 63cGy,即最大吸收剂量的0.000 63%;满足漏射线吸收剂量与有用线束中心轴最大吸收剂量之比在规范规定范围内不超过0.2%(最大)和0.1%(平均)的要求。

2.2.4加速器机械性能

(1)机架旋转中心偏差:满足小于1mm标准的要求。(2)准直器旋转中心偏差:满足小于1mm标准的要求。(3)治疗床旋转中心偏差:满足小于1mm标准的要求。

3结论

通过对该医院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技术性能、加速器防护性能、治疗室防护设施、放射防护监测、放射防护管理等方面的全面验收,均达到相关标准要求,可以开展放射治疗工作。

参考文献

[1][1999]后卫字第381号.军队卫生监督规定[S].

[2][2000]卫防字第109号.军队放射防护监督实施办法[S].

[3]GB 47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

[4]GBZ/T201.1-2007.放射治疗机房辐射屏蔽规范第1部分:一般原则[S].

[5]GBZ 126-2002.医用电子加速器卫生防护标准[S].

[6]GBZ 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S].

我国将健全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制度 第4篇

周生贤是在第四次全国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会议上做出上述表态。统计显示,近3年来,中央财政总投入达3.6亿元,重点支持建立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健全核与辐射事故应急组织体系,提高了监测与应急能力。

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周生贤表示,目前正在运行的核电机组均保持良好安全记录,在建的核电机组建造质量处于受控状态,各研究堆总体情况良好,未发生过重大运行事件。

针对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下一步工作,周生贤表示,我国将进一步完善核安全许可证管理,明确核电集团公司、业主公司、专业化公司的核安全责任。同时,完善核燃料循环、核设施退役和放射性废物处置的管理政策,建立健全相关准入和执业资格制度,抓紧研究制定核设施退役、废旧放射源和核技术利用废物处理处置相关管理办法,建立高危放射源退役保证金制度和政府、行业组织以及企业等各个层面间的经验交流和反馈制度。

(來源:上海证券报)

3辐射防护管理制度 第5篇

辐射防护管理制度

1、主管院长应经常督促检查放射科人员做好防护管理工作,并把防护管理列为考核放射科工作的重要内容。

2、机器设备和机房防护必须达到国家防护要求,并经有关放射防护检测部门认可再投入使用。

3、放射医生必须学习《医用诊断X射线放射防护标准》和国家有关放射法律、法规。新参加工作的放射医生应接受岗前防护知识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放射工作。

4、严禁单纯为完成经济指标而进行非必要的X线检查,须做好来检病人的个人隐私的保护和辐射防护。无关人员必须远离放射线在检查室外等候。对婴幼儿及孕妇应重点加以保护,及时告知辐射损害。

5、做好每天工作量登记,并统计好每月工作量总数。

6、放射工作人员必须按照《医用诊断X线防护操作规程》、《医用X射线放射防护与影像质量保证措施》及《放射治疗卫生防护与质量保证措施》的要求开展工作。

7、加强医生健康管理,组织好放射医生就业前和就业后的定期体检,认真落实保健津贴和休假制度。

8、建立X射线机防护技术档案,并有专人对X线机使用质量及防护性能定期维修保养,保证设备处于完好状态。

9、医务科(或放射科)组织放射工作人员接受个人剂量监测,并建立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档案。必须装备诊断、技术人员及病人的个人防护用品。并严格实施穿戴防护用品条件下进行工作和检查。定期对放射人员的身体健康检查,并享有国家对放射工作人员福利待遇有关规定的权利。

放射科辐射防护制度 第6篇

1.机房设计合理,面积应满足防辐射要求,墙壁、门窗施工安装后经检测合格后方可正式投入使用。

2.机房外安装醒目的防辐射警示标志及工作灯,提醒周围人员。

3.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各种防辐射屏蔽隔离设备应齐全、充足,并保持完好、清洁,随时可以使用。

4.操作人员在机房内曝光时应穿戴防护衣、帽、手套、面罩,积极采取措施,防止射线损伤。

5.对患者注意防护,尽量缩小照射野,减少曝光量和曝光次数,对敏感部位应做屏蔽防护。

6.注意周围人员的防护,曝光前注意关好门窗,防止漏射线对他人的损伤。

7.使用移动式X线机摄片时技术人员应作好个人防护,尽可能远离辐射源并注意周围人员的防护保护。

8.无关人员不得随意进入机房内,确有必要者应作好周密的防护并尽可能远离辐射源。

9.操作技术人员发现机器有异常辐射应立即关机、切断电源,并立即向科主任汇报。

10.科室医技人员应带个人剂量片监测辐射剂量;定期体检,及时了解辐射损伤情况。

11.按有关规定轮流安排工作人员休假或疗养。

辐射防护和安全保卫制度 第7篇

一、我单位所使用的放射源主要用作料位控制,在各同位素料位计使用,检修、维护或节假日时存放在专门的贮存场所。

二、辐射工作场所采取辐射安全措施有:

1、工作场所已设置(或拟设置)电离辐射警告标志,并有“当心电离辐射”的中文注释,决不随意拆除;

2、工作场所划有辐射安全警戒线,严禁无关人员进入。三:拟建的放射源储存场所采取辐射安全措施有:

1、确保含源设备独立使用和存放,并配有专门存放的保险柜,确保防盗、防火、防潮、防爆和防泄漏;

2、储存场所配有双锁,钥匙由辐射安全管理小组副组长及指定的辐射工作人员保管。

四:辐射工作人员定期对辐射工作场所及储源场所进行清扫整理,做到无杂物、无积灰,地面整洁干净;检查随身携带的钥匙有无遗失,储源室保险柜、防盗门有无损坏。

五、公司制定了辐射事故应急,并加强夜间和节假日巡逻,确保放射源的安全。

单位:

核探测与辐射防护实验体系的探讨 第8篇

一、核技术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校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近几年才开始招生办学, 并且学校没有与放射性学科相近的专业可供参考, 最初的实验培养都是遵循一般工科专业的培养模式, 没有核专业的特色, 不能适应当今的学科发展方向和我校的专业发展形势, 存在的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忽视放射性学科的基本特点, 实验项目的结构单一;

2) 与重点大学和开设核专业历史比较悠久的院校相比, 实验课程课时占专业总课时偏小, 偏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验教学, 且实验项目内容单一, 不能反映当今放射性学科的发展方向;

3) 由于核技术专业刚刚开始起步, 实验教学手段落后, 实验仪器设备不足, 不能满足教学的基本需求;

4) 实验项目中演示型、验证型实验偏多, 而应用型、综合性实验偏少, 学生不能主动学习, 不能主动按照自己的思路设计实验, 不能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思维。

二、核探测与辐射防护实验体系构成

核工程与核技术是基于原子核科学基础知识、粒子加速与射线产生的原理和方法, 利用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物理、化学或生物效应为人类服务的交叉学科领域, 主要涉及核能和核技术应用两方面。根据“核辐射探测技术”、“辐射剂量学”和“辐射防护基础”三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要求, 及根据现有的核实验仪器设备的条件, 探讨核技术专业实验课程中的核探测及辐射防护实验体系, 为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教学提供基本保障。

(一) 实验体系中成绩考核方式

成绩考核体系能够全面反映学生对本课程理论知识及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 能够对教师的下一步教学改进指明方向。实验教师可以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及对实验项目的要求, 可以选择适合本专业、学生的考核方式。实验主要考核预习报告书写是否规范、认真, 是否理解实验原理, 是否理解实验的具体内容, 步骤;实验过程严格考勤, 培养学生严格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和严谨的学习态度;考核学生能否熟练使用相应的放射性仪器设备, 及分析、处理实验中所遇的问题;检查实验报告格式是否规范, 是否能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得出合理的结论。

(二) 实验课程项目的建设

根据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加强基础理论、基础概念、基础实验的强化训练。根据放射性物质是由大量的放射性原子所组成, 其中的原子核在什么时候、哪一个或哪几个核衰变是完全独立的、随机的, 放射性核衰变纯属偶然性的[3,4]。设置此验证性实验, 可以让学生直观的认识放射性衰变的涨落性, 理解放射性衰变涨落服从泊松分布或正态分布是客观规律。通过γ辐射仪测量辐射强度, 根据数据分析, 可以直观的描绘出衰变统计规律, 主要判断数据是否符合泊松分布和正态分布, 主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放射性数据测量及处理方法, 筛选正确数据和剔除错误数据。

能谱仪是一种典型的能谱分析仪器, 可让学生学习粒子能谱, 及能量刻度方法, 可以用于分析核素种类和能量。因此, 设置一个以核仪器γ能谱仪作为典型的能谱测量、解谱、测量和分析实验。学校购买的BH1324F型环境γ谱仪, 采用Na I (Tl) 低钾γ探头, 主要用于低水平环境样品的γ能谱测量, 通过对比分析, 可以对建材大理石、瓷砖及环境土壤等放射性水平进行定量分析, 测量其比活度。主要测量其226Ra、232Th、40K的放射性比活度。通过此仪器, 学生可掌握制样品、建库、对比测量等完整的过程。通过对比测量可以直观的测量和显示样品中核素的能谱曲线及含量。

通过此实验, 学生可以了解多道谱仪的基本原理和结构及使用方法, 并直观的认识到γ射线仪器谱与理论谱的异同, 分析由于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而造成能谱形状的变化, 掌握识图的一般方法, 并可以通过仪器可测量不同核素的能谱图, 学会能谱基本的知识。并可通过分析软件, 学习能谱的能量刻度、寻峰和FWHM等知识点。

三、放射性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

由于放射性实验的特殊性, 放射性实验所使用的放射源都是Ⅴ类放射源[5] (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有关规定, 按照放射源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 从高到低将放射源分为Ⅰ、Ⅱ、Ⅲ、Ⅳ、Ⅴ类, 其中Ⅴ类放射源属于极低危险源, Ⅴ类源的下限活度值为豁免活度) , 根据辐射防护的相关规定, 放射性实验室至少包括源室、实验操作室、准备间三个房间。为了保证师生的身体健康, 为了防范放射源丢失等事故, 做实验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放射性实验步骤:

1) 实验前由实验指导教师和实验员将放射源从放射源室放置于实验台上, 并及时登记使用情况并对学生进行放射性实验安全教育, 掌握电离辐射防护的一般知识, 掌握放射源的安全使用方法。

2) 学生进入实验室后, 首先必须在实验登记本上签名, 并对本实验台上的放射性源进行确认。师生严格按照要求正确佩戴相关的辐射防护用品和便携式个人辐射计量仪, 及时监测辐射剂量。

3) 严格掌握放射源的使用方法, 尽量减少接触源的时间, 实验结束后, 及时将放射源密封保存。

四、小结

核探测与辐射防护实验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基础实验课程, 有利于培养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用于处理实际问题, 有利于培养合格的核技术专业人才, 分析实验条件存在的一些问题, 设计典型的基本的放射性衰变实验及能谱分析实验, 让学生通过实验巩固理论知识, 提高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卢希庭.原子核物理[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2001.

[2]谢一冈, 陈昌, 王曼等.粒子探测器与数据获取[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3]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合编.原子核物理实验方法.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1996.

[4]田志恒.辐射剂量学[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1990.

家电辐射防护有方 第9篇

家用电脑

1.合理放置。最好放置于书房或家人活动较少的房间中,这样在使用电脑时,其他人就会处于安全距离外,减少受到危害的可能。

2.选用防护屏、防辐射罩或防护目镜。质量合格或经过国家有关机构检测认定的防护屏,具有防辐射、防静电、防强光等多种作用。选用电磁辐射复合型抑制织物制成的防护屏,或选用不锈钢纤维织物制成的防辐射罩,同样也可达到良好的防护效果。

3.使用有防护作用的围裙、护胎宝、大褂、西服、马甲、衬衫、孕妇服等。不锈钢纤维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高效屏蔽织物,由此制成的屏蔽织物及服装具有优良的防静电、屏蔽效果,耐腐蚀和洗涤,并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和外观效果,能有效地保护人体免受微波及高频辐射的危害。

微波炉与电磁灶

1.选购合格的正规产品,严防误用假货、伪劣产品或水货。

2.及时清除油污脏物,一星期或半个月擦洗一次炉门。

3.开机后,人员离开0.5米之上,不要停留在微波炉附近。

4.加强个体防护。英国、瑞典、日本、美国等国家为防止微波炉、电磁灶等对人体的危害,掀起了主妇穿屏蔽围裙的热潮,我国市场上也有类似个人防护用品供应,可根据需要选用。

5.使用防护罩,使用时直接盖在微波炉顶部与前部即可。

电热毯

辐射防护和安全保卫制度 第10篇

1.严格遵守《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和《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等辐射相关法规的要求,接受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法规规定的其他相关部门的监管。

2.对本单位辐射安全和防护工作负责,并依法对造成的放射性危害承担责任。

3.依法办理环境影响审批、验收、辐射安全许可证等环境保护相关手续。作为诊疗机构,依法取得诊疗技术和医用辐射机构许可。

4.辐射工作场所必须符合主管部门的法规及标准的要求,获得许可并经监测合格后再正式投入使用。

5.辐射工作场所按照有关规定设置明显的放射性警示标识、安全联锁、报警装置或者工作信号,防止人员受到意外照射。

6.严格按照国家关于个人剂量监测和健康管理的规定,对辐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和职业健康检查,建立个人剂量档案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7.辐射工作人员上岗前必须进行健康体检,合格者方可上岗;工作期间由单位安排定期到指定医院进行健康体检。

8.依法对本单位射线装置工作的安全和防护状况进行评估,编写评估报告,于每年1月31日前报原发证机关。报告除总结本单位全年辐射工作外,还包含辐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和辐射工作场所辐射水平监测结果。

9.接受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的监督检查工作,落实各项整改意见。

10.配备辐射工作人员和受检者防护用品,指导受检者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11.加强安全责任意识,排除各项安全隐患,做好防火、防盗等各项安全措施,加强安全保卫,防止无关人员随意出入。

医院辐射防护和安全保卫制度 第11篇

辐射防护和安全保卫制度

1.严格遵守国家放射性防护,环保规章制度,树立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

2.放射性安全管理的安全员(实验室安全员),协同学校保卫处安全保卫人员一起定期对放射性实验室的安全进行检查。

3.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进入放射性实验室,必须出示上岗证。

4.从事放射性实验教学的指导教师和学生,进入实验室必须佩戴必要的防护用品。

5.放射性实验室必须有醒目的辐射警示标志。

6.放射性实验室必须有专职人员负责,其他人员不得进入。

7.放射源暂存库有专人管理。

放射源辐射防护管理制度 第12篇

为了全面保证我公司放射源的安全使用,杜绝放射事故的发生,确保放射源安全,特制定此制度。

一、单位领导和防护管理人员、工作人员要认真贯彻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449号令《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并做学习记录。

二、新、改扩建辐射项目,须经环保部门进行环保审查认可,环保部门竣工验收后,办理《辐射工作许可证》和《辐射工作人员上岗证》方可投入使用。

三、购买放射源须到环保部门办理准购批件;运输放射源要办理准运手续。

四、按规定办理有关手续,取得有效《辐射工作许可证》和《辐射工作人员上岗证》后,方可在许可范围内工作。

五、建立防护责任制成立辐射防护管理机构,设立专(兼)职辐射防护管理人员,负责放射防护工作。

六、放射工作人员严格执行卫生部《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按规定进行培训、体检、个人剂量监测。

七、放射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定期检查放射源,做好他人和自身防护工作。

八、放射工作场所放射防护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九、放射性同位素工作场所放射防护符合规定要求做到帐物相符。

十、发生放射事故后要保护好现场,按规定向环保、公安部门逐级上报,尽量减少和消除事故的危害和影响。

十一、建立健全放射工作场所放射防护、放射工作人员体检、个人剂量监测、技术培训及档案管理。

山西省平遥兴华煤焦有限公司

辐射防护制度 第13篇

放射医学成为现代医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城乡各地,涉及男女老少。放射诊疗过程中辐射直接施用于人,产生职业照射、医疗照射和公众照射问题,而且潜在照射也有可能发生。所以,医疗辐射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在放射诊断中,医疗照射正当化原则未受到重视,不必要的医疗照射现象严重,患者防护,特别是对婴幼儿和育龄妇女的防护未能认真执行,加大了社会人群总体的辐射剂量。而患者在检查中接受的辐射剂量从医护人员的诊治角度来看也处于较边缘化的位置,从而导致了医疗照射已成为公众所受人工辐射的最大来源[1]。我院放射科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规要求,保护受检者的合法权利,避免了无谓的医疗纠纷,使受检者得到正当的利益。现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实践情况分析如下。

2 存在问题与分析

2.1 医患之间的专业信息不对称性

对于中国患者而言,由于受教育程度及对医疗放射的认识严重不足,再加上自身疾病的具体诊断和治疗在心目中占有绝对的地位,使得其对自己接受的放射检查作为理所当然的一个必要项目。由于这种滞后的健康观念,使受检者主动要求不正当的X线检查,如西方发达国家已淘汰的X线胸透,在我国仍沿用,甚至成为不少地方例行体检的必检项目(胸透是患者受照射剂量较大的一种检查);又如个别福利待遇好的单位,让老干部等人员做CT检查为常规体检,作为福利待遇等滥检现象。

2.2 影响临床医生选择X线检查的各种不良因素

患者需要何种检查项目,其主动权在临床医生手中。某些医生对辐射影响的认识不深,或基于开单提成、提高绩效等不良行业之风,出现不正当的开单,如短期内进行多次X光片重复检查,多次CT复查等。滥用X线检查可能在短期内不绝对导致人体致病,但长期累积,有害物质的叠加,就有可能引起个体体质的下降。

2.3 国家法规在具体执行中的各种阻力

由于各地医院的实际情况不同及放射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与态度不一,导致了医疗辐射方面的国家法规不能完全执行。具体表现如下:目前大多数医院放射科内有配备防护服及防护用品,仅为监督检查所备;集体体检中无辜受照、不知情的受照;做X线检查的多数受检者无防护措施;受检者、陪检者无辐射知情权等。

3 对策及实施方法

严格执行《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完全遵从辐射防护的3个基本原则,即实践的正当化、防护的最优化和个人剂量限值[2],做好宣传和培训工作。

(1)在严格遵守《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的基础上,制定本单位的放射安全及防护预案,制定放射技术质量保证制度。机房应有工作显示灯、三叶电离辐射标志牌等警示标志。

(2)实施直接辐射防护:有效利用个人防护用品(铅帽、铅衣、铅围裙等);对非照射部位,特别是敏感部位(甲状腺、性腺、乳腺等)进行防护;要保护敏感人群(孕妇、婴幼儿、青少年、生育期妇女),尽量做胸部照片,避免胸透;在大批健康体检时,应单个进行,避免照射区内等候;尽量请陪同家属回避等。

(3)X线投照技术的要求:射线剂量要低,注意做好低剂量照射的图像质量评价,使受检者的辐射剂量达到最优化。注意远位电离辐射旁效应,尽量减少由此引起的未受照射组织发生炎症或损伤及导致远位组织器官发生癌变的危险性[3],尽量缩小X射线光圈,避免无关部位及器官的照射。

(4)做好医疗辐射防护的宣传教育:对受检者特别是敏感人群(孕妇、婴幼儿、青少年、生育期妇女)要做好医疗辐射防护知识宣传教育,介绍医疗辐射的重要性、安全性及危害性,如放射医学的科学性、安全性及合理利用性,医疗辐射对特殊敏感人群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医疗辐射后的健康常识等,使受检者得到应有的知情权和选择权,避免医疗纠纷。

(5)做好临床医生及放射卫生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培训工作。对于临床医生,需要加强放射检查的合理化、正当化及检查项目的最优化的培训;在过度辐射后或辐射事故后,治疗方面可使用“氨磷酊、蛋白酶抑制剂、激素类抗放射药、天然药物、细胞因子和间充质干细胞等治疗[4]。对于放射卫生工作者,更要加强专业知识培训,严格按照辐射防护技术人员资格基本要求(GB/T 145701993)来执行。

4 结果

通过对受检者健康保护和临床医学需求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医疗辐射的利大于弊,只要严格遵守《放射诊疗管理规定》这一国家法规,做好防护的各项必须措施,对受检者作出放射剂量的严格管理,使受检者避免不必要的辐射,接受安全有效的医疗诊治。

5 讨论

辐射防护的目的是防止有害的确定性效应,并限制随机性效应的发生概率,使它们达到被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根据辐射防护的最优化原则,为人们提供必要和适当的防护,充分理解并运用辐射效应中随机性效应与确定性效应的特点,杜绝发生受检者受到的剂量超过确定性效应的阈值,减少随机性效应的发生率,以最大限度地保证人们的辐射安全。在具体实施医疗辐射防护工作中,既要保障受检者的健康与安全,确保环境的安全,又要使辐射的应用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就要了解辐射对人体的基本作用及所引发的效应,使大家对医疗辐射的危害有一个正确的了解,既要避免不必要的恐惧,又要引起重视。确立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并制定必要的辐射防护标准,积极做好辐射防护工作,采取有效措施,以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照射。

参考文献

[1]王国平,祖生洲.放射防护亟待加强[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6,4(7):120-121.

[2]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

[3]邵春林,何明远.电离辐射旁效应对辐射防护的影响[J].辐射防护通讯,2009,29(5):36-40.

铀矿勘探中的辐射防护 第14篇

关键词:辐射防护;测井;编录取样

1. 放射性射线对人体的伤害

从事电离辐射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如果没做防护措施或防护措施不当,则会受到辐射照射。高剂量的辐射照射会造成人体的机能丧失甚至死亡,小剂量的辐射照射虽然短期内身体不会有明显的不适,但长期的累积照射也会对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正是基于对放射性辐射危害的防范,所以无论乘坐飞机还是火车,在安检中早已增加了对放射性物

实际在日常生活环境中,处处都有电离辐射。像宇宙射线、建筑材料、电信及各种无线电设备发射的电磁波等;但由于剂量非常小,且人体自身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和适应力,所以几乎没有什么伤害。但从事放射性工作的人员接触的都是辐射剂量较大的放射源,必须要正确地认识和有效的防护,才能保证人体的不被伤害。

2. 铀矿勘探工作辐射来源

铀矿勘探辐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密度测井装卸源、放射性仪器标定、地质编录物探γ+β编录、铀矿样品测量取樣及整理等。

2.1 密度测井防护

密度测井所使用的放射性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伽马源,另一类是中子源。石油和石化部门密度测井所用的放射源包括天然的和人工的有多种,核工业铀矿勘探所用的综合测井仪大多采用煤田测井仪改制而成,所采用的放射源也沿用煤田系统所使用的CS-137伽马源,其放射性活度大约有100毫居里左右,属于Ⅳ类源,依据公式

其中H是活度为A的(单位为GBg)的放射性点源在距离r处的(单位m)处产生的剂量率(单位msv/h);

为该放射性核素的剂量率常数,单位为msv·m2·GB-1·h-1。CS-137的剂量率常数为0.081 (msv·m2·GB-1·h-1)计算出其辐射剂量(见表2)。

熟练的放射源装卸工在一次装卸源操作过程中,使用加长螺丝刀(长约50公分)实际用时约为3分钟,则其受到的辐射剂量约为0.042,若一个员工一年累计完成测井装卸源100次左右,则其受照射剂量值是4.2msv,而国际基本安全标准的剂量限值为职业性全身照射的年限值为每一年中累计剂量值为50msv,连续五年之和不超过100msv.按此标准虽然剂量上测井装卸源人员远未超过标准剂量限值,但仍有个别员工在一天连续测井并装卸放射源四次及以上时,会出现头发脱落严重、疲乏、恶心等症状。这种情况是其在操作过程中业务不熟练、防护措施不到位导致单日内接受辐射剂量超标所致。所以装卸源时,要尽可能地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必须穿铅衣戴催铅手套戴铅眼镜。单日内若测多口井,要轮流装卸放射源,避免单一个体接受累计辐射照射。一个熟练的放射源装卸工,装卸源所用时间也许只有新员工的一半,新员工因为对放射源的动作过于急躁,有时会损坏装源工具,仪器源恐惧,有时对放射源固定螺丝安装不到位,或者过于坚固,引起不必要的返工,所以,新员工的放射性安全技能和操作技能培训至关重要,要使工作人员了解放射性的危害性和可控性,避免无知者无畏,认为放射性对人体的伤害微乎其微,也不能谈源色变,必须正确认识放射性对人体伤害性和可控性,最大限度的控制其对人身的伤害,并应用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放射源装卸工作,要尽量安排婚育后的工作人员完成操作,未婚及婚育期的人员尽量避免操作放射源。

2.2 放射性仪器标定防护

铀矿勘探中每个月要进行放射性仪器的标定,标定所使用的放射源为6#镭源,属于Ⅴ类源,标定时,要把放射源挂在一根平直的铁丝上,离地约有2米多高,依据标定仪器所需标定值划分出7到8个的距离点,每个点采集一定数量的仪器读数,用来求取放射性仪器的标定系数。放射性仪器标定主要分为伽玛探管和编录仪,仪器标定时,工作人员要穿铅衣,戴铅镜,用较长的竹竿拨动放射源,放射源拨到目的点位后要立即离开。伽玛探管标定时,每标完一根,要换人操作,避免个人辐射剂量的累积照射。编录仪标定时,工作人员用竹竿拨动放射源到指定位置后,设置编录仪采用时间采样方式标定,避免人工近距离长时间读取仪器读数所引起的辐射伤害。

2.3 地质物探矿心编录

地质人员和物探人员进行岩矿心编录时,因为要近距离接触铀矿样,所以要戴好口罩和手套,编录取样完成后要及时清洗,防止放射性污染物的沾染。

2.4 样品取样及测量与整理时的辐射防护

在铀矿钻探中采取的矿心,根据勘探需求,要取大量铀样,用来求取储量计算时需要的各种修正参数和计算参数。因矿心具有较强的放射性,在取样及样品测量时,必须戴口罩,戴手套,工作完成后要及时洗手,做好相应的防护工作。

通常采集好的样品会放在样品库房里,采集到一定数量后,要整理好送到化验室化验分析。样品在库房里的长时间堆放,其中的镭经过衰变会产生氡气,氡气无色无味,易扩散,人体自身难于察觉,但若是吸入肺中后,在体内会对人造成内辐射,破坏人的呼吸系统。严重者可导致肺癌。所以在样品库房里整理样品时,必须提前打开库房的门窗进行充足的通风后,工作人员才能进库房工作,要及时把库房里的样品移到室外进行整理和测量,防止受到室内的氡射气污染。

3. 铀矿勘探辐射防护的原则与手段

在铀矿勘探中,与放射性有关的工作人员所接受的外辐射剂量大小,与放射源距离的远近、受辐射时间的长短以及是否正确使用屏蔽物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必须严格执行放射性外照射防护原则:距离防护、时间防护和屏蔽防护。

3.1 距离防护

放射性物质的辐射剂量随距离的增加呈指数级衰减,所以,在使用放射源和接触放射性物质时,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增加人体与放射源间的距离,能够使人体受到的辐射降到最低。如在密度测井装卸放射源时,使用较长的螺丝刀;在密度测井探管装好放射源后,用长的钢筋钩子拖拽探管,慢慢放入钻井中。测量完成后,要用加长的毛刷清洗放射源,切忌直接用手近距离接触放射源,清洗后放入源室,再用钢筋钩子拖放在地上进行源的拆卸。同理,在放射性仪器标定时,用长的竹竿拨动放射源,也可有效地减少放射性射线的照射。

3.2 时间防护

人体受到的外照射累积剂量与受照射时间成正比。所以,要尽量缩短与放射性物质的接触时间。为此,从事测井放射源安装的工作人员,要用假源模型反复练习,特别熟练后再进行放射源的操作。如果因工作需较长时间处于放射性场合时,则应限时或限剂量,以防止伤害。

3.3 屏蔽防护

不同的物质对放射性射线都具有屏蔽作用,但屏蔽能力是不同的。其中铅是屏蔽能力最强的,所以,在装卸放射源和标定放射性仪器时,可通过穿铅衣、戴铅眼镜来实施防护。

4. 结语

铀矿勘探工作中,与放射性作业有关的工作者在外照射时要严格执行辐射防护三要素,在近距离接触铀矿样时要杜绝铀矿物粉尘进入体内以免造成内照射,所以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从事与放射性有关的工作人员要经过培训,了解所从事放射性工作源的活度大小及防护措施,学习放射性源的安全知识及防护手段。

(2)熟练掌握密度探管装卸源的流程,定期进行装卸源的培训和练习,操作时要做到迅速、准确、可靠。

(3)放射性源是重大危险品,源室必须要双人双锁,设置红外报警器及辐射计量监控器,必须严防丢失、泄漏、落井。

(4)从事放射性作业人员,必须佩戴辐射剂量仪,定期检测辐射剂量,合理分散接触剂量,避免过于集中,还要保证营养和休息。每年要到指定的职业病防治医院进行体检,检查身体有无放射性疾病的症状,若有应及时调整工作岗位并做对症治疗。

参考文献:

[1] 毛亚虹,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手册,中国环境出版社.

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制度 第15篇

根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国务院令第449号)和《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31号)的规定,结合我院辐射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一章 操作规程

1、每天上岗前做好辐射设备保洁工作,保持机器良好的工作环境

2、开机后应注意电源电压是否正常,并检查其他功能键是否选择正确

3、操作机器时应该小心仔细,尤其注意电源电压,不得超过标识的标准电压

4、对于随时出现的液体应立即清理,防止流入仪器设备内部

5、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杜绝一切非法操作

6、根据人体大小,检查部位,合理选择参数

7、随时观察设备工作质量,出现异常应检查设备是否正常,如果异常应立即报告维修人员

8、工作结束后应关闭辐射设备并将电源关闭

第二章 岗位职责

1、使用射线装置工作人员必须经过岗前体检,并经过辐射安全防护

培训,持证上岗。

2、要正确使用射线装置,作到专人专管专用

3、工作时,每一名工作人员必须佩带个人剂量仪和个人剂量报警仪。

4、从事射线装置岗位人员,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杜绝非法操作。

5、发生辐射事故,立即上报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不得拖延或者隐瞒不报。

第三章 辐射防护制度

1、使用射线装置工作人员必须经过岗前体检,并经过辐射安全防护培训,持证上岗。

2、从事辐射工作人员应该配备个人剂量仪,建立个人剂量档案,并定期进行身体检查

3、射线装置应设有专门工作室,工作室设立专人管理,非相关人员不得入内

4作好辐射安全防护工作,设立辐射标志、声光报警等防止无关人员意外照射

5严格检查铅玻璃完好情况,使门窗经常处于关闭状态

第四章 台帐管理制度

1、建立射线装置台帐管理制度,设有仪器名称、型号、管电压、输出电流、用途等

2、严格射线装置进出管理,坚决杜绝外借现象发生

3、对退役的射线装置和放射源,应该选择有资质单位或厂家回收,杜绝私自销毁或处于无人管理状态

第五章 设备检修维护制度

1、辐射安全领导小组坚持每月召开一次安全会议,具体工作人员坚持每周检查一次辐射装置,加强卫生清洁和管理,使辐射装置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2、严格检修注意事项,对设备出现故障要及时上报并立即防止使用

3、设备出现事故应请专业人员或设备生产厂家进行维修、建立设备检修及维修记录,并专人专管

第六章 人员培训制度

1、本制度目的是加强辐射工作人员及辐射管理人员的安全防护专业知识、法律法规的认识,杜绝辐射事故的发生。范围适用于本院所有直接从事辐射工作的人员及辐射管理人员。

2、建立辐射工作人员及辐射管理人员的安全防护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培训计划细则,并负责联系到环保部门认可的单位参加辐射安全和防护专业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培训。

3、辐射工作人员及辐射管理人员必须服从医院统一安排,到环保部门认可的单位参加辐射安全和防护专业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培训及交通、住宿等费用由医院统一负责(未取得合格证书费用自负)。

4、为了不影响医院正常的辐射工作,有关科室必须于每年12月将下一个培训时间报到科教科,科教科会同辐射管理领导小组根据国家环保部门统一安排,必须在一个培训周期内全部培训完毕,下一个周期再轮流培训,新分员工从事辐射工作的,到岗位前必须优先安排培训,否则相关科室不予接收。

5、医院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领导小组负责监督辐射工作人员及辐射管理人员的安全防护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培训情况的落实,每年进行4次检查,对未取得培训合格证上岗人员按照医院管理规定扣除当月劳务费,直到取得合格证书为止。

第七章 监测方案

在日常工作中,医院必须加强辐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放射防护和设备性能检测,每年委托有资质的监测部门,对全院各辐射场所至少监督监测一次,并出具纸质检测报告

1、请有资质的检测单位对射线装置的性能进行定期的检测(每年一次)以确保装置性能的稳定,不对受检者造成不必要的辐射伤害。

2、请有资质的监测单位对射线装置的使用场所进行定期的防护监测(每年一次)以确保装置使用场所防护屏蔽的安全性,不对工作人员造成不必要的辐射伤害。

3、请有资质的监测单位对射线装置的使用场所和外部环境进行监测,(每年一次)以确保装置使用场所周围的外部环境辐射安全,不对公众造成不必要的辐射伤害。

4、对辐射工作人员进入工作场所佩戴个人剂量监测计,在有效周期内交予有资质的监测单位监测,以确保辐射工作人员在工作时如造成辐射剂量超标,能及时得知,并尽快采取补救措施避免造成更大的伤害。

5、定期对辐射工作人员进行专门的体检,严密监测辐射工作人员的健康状态。(每两年一次)。避免辐射伤害产生疾病的发生

第八章 辐射事故预防措施及应急处理预案

为提高我院对突发辐射事故的处理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辐射事故的损害,保护环境,保障工作人员和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一、辐射事故分级

根据辐射事故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从重到轻将辐射事故分为特别重大辐射事故、重大辐射事故、较大辐射事故和一般辐射事故四个等级。

1、特别重大辐射事故,是指Ⅰ类、Ⅱ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造成大范围严重辐射污染后果,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3人以上(含3人)急性死亡。

2、重大辐射事故,是指Ⅰ类、Ⅱ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2人以下(含2人)急性死亡或者

10人以上(含10人)急性重度放射病、局部器官残疾。

3、较大辐射事故,是指Ⅲ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9人以下(含9人)急性重度放射病、局部器官残疾。

4、一般辐射事故,是指Ⅳ类、Ⅴ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人员受到超过年剂量限值的照射。

二、本预案适应范围

凡医院内发生的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或人员超剂量照射等所致辐射事故均适用本应急预案。

二、辐射事故的预防

辐射事故多数是人为因素造成的责任事故,严格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做好预防工作,是防止辐射事故发生的关键环节。

(一)健全放射防护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放射源使用和保管落实到人,纪律要严肃,奖惩要分明。

(二)组织放射防护知识培训,不准无证上岗,严格操作规程。(三)定期检查放射防护设施,发现问题,及时检修。

四、组织机构及职能

1、辐射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 组长:王海蛟

成员:崔红领 卢众志 吕文生 张工化 宋太民 林运智 崔庆周 卫元元 闫超

2、技术专家组

组长:谭占国 副组长:冯亚民

成员:李艳辉 王瑞 王明科 李红伟 王增民

3、应急处理领导小组职责

(1)组织制定医院辐射事故应急处理预案;(2)负责组织协调辐射事故应急处理工作。

4、应急办公室(设在医学装备部)的职责

(1)按照辐射事故应急处理预案的要求,落实应急处理的各项日常工作;

(2)组织辐射事故应急人员的培训;

(3)负责与技术专家组、现场处置组的联络工作;

(4)负责与行政主管部门、环保、公安、卫生等相关部门的联络、报告应急处理工作;

(5)负责辐射事故应急处理期间的后勤保障工作;(6)完成应急处理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工作; 应急值班电话:0395-3356576 0395-3356120

五、辐射事故的报告

发生或者发现辐射事故的科室和个人,必须立即向医学装备部(或总值班)报告。医学装备部(或总值班)应立即向主管领导汇报,并及时收集整理相关处理情况向市环保局(环保热线电话:12369)、卫生局(电话:0395-3134319)及公安机关(电话:110)报告,最迟不得超过2小时;同时,耗材科需在24小时内报出《辐射事故报

告卡》。重大辐射事故应当在24小时内逐级上报到环保部、公安部、卫生部。

六、辐射事故的处理

1.立即撤离有关工作人员,封锁现场,控制事故源,切断一切可能扩大污染范围的环节,防止事故扩大和蔓延。放射源丢失,要全力追回,对放射源脱出,要将源迅速转移至容器内。

2.对可能受放射性核素污染或者损伤的人员,立即采取暂时隔离和应急救援措施,在采取有效个人防护措施的情况下组织人员彻底清除污染并根据需要实施医学检查和医学处理。3.对受照人员要及时估算受照剂量。

4.污染现场未达到安全水平之前,不得解除封锁,将事故的后果和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

第九章 放射源安全管理制度

一、放射源辐射防护符合国家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二、在购置新源时,应与放射源生产单位(或原出口国或废源集中贮存设施)签订废弃放射源贮存和处置协议。新购放射源必须有国家统一编号

三、新建、扩建、改建的放射源建设项目,严格按照“三同时”规定,在试运行三个月内,经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

四、配备必要的检查或监测设备。受辐射剂量较高的技术和操作维修人员要配备带报警装置的个人辐射剂量计。

五、对运行中含放射源的装置和场所,要配置剂量监测和报警装置,并定期检验,确保辐射防护设施完好与含源装置性能的稳定。放射源的使用场所应有相应的辐射屏蔽,安装带报警的剂量测量仪器。

六、建立放辐射安全管理机构,实行“一把手”负责制。

七、放射源实行专人保管,实行管理、使用分离的原则,杜绝“以使带管”现象,防止放射源失控现象发生。建立放射源使用登记制度,贮存、领取、使用、归还放射源时应当进行登记、检查,做到账物相符。

八、制定放射源使用操作程序,责任到人,并在工作场所悬挂。

九、放射源场所设置放射性警示标志。附近不得放置易燃、易爆、腐蚀性物品。

十、辐照设备或辐照装置应有必要的安全联锁、报警装置或者工作信号。

十一、放射源的包装容器上应当设置明显的放射性标志并配有中文警告文字。

辐射防护制度范文

辐射防护制度范文(精选15篇)辐射防护制度 第1篇辐射防护制度1、各室机房设置位置要合理,应考虑到周围环境的安全。要有足够的面积和高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