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蜂蜜出口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蜂蜜出口范文(精选3篇)

蜂蜜出口 第1篇

一、近几年中国蜂蜜出口变化及趋势

2008年1月,中国出口蜂蜜数量为5 927.9吨,比上个月减少了4 134.9吨,金额为913.7万美元,比上个月减少了562.0万美元,平均单价为1 541.4美元/吨,比上个月提高了74.8美元/吨,与2007年同期相比,出口数量增加了163.4吨,同比增长2.8%,出口金额增加了96.8万美元,同比增长11.8%,平均单价提高了124.2美元/吨,同比上升8.8%。

近5年来,中国蜂蜜出口总额在7 794万~1.05亿美元徘徊,2003年达到1.03亿美元,2006年更接近1996年1.11亿美元的历史最好水平,达1.05亿美元。受2002年初欧盟禁令影响,2002年我蜂蜜出口锐降至谷底,仅为7.6万吨,同比减少28%。同期出口额降至7 794万美元,同比减少19%。但均价显著提高,基本回升至1998年水平,同比提高13%。2003年起,出口数量缓慢回升,达到8.4万吨,同比增加10%。同期出口额骤升至1.03亿美元,同比增加32%。均价继续提高,超过1998年水平,同比提高20%。2004年出口数量再次小幅降至8.1万吨,同比减少3%。出口额也相应减至8 901万美元,同比减少14%。均价同比下跌11%。2005年数量有所回升,达8.8万吨,同比增加9%。但出口额降至8 763万美元,同比减少2%,均价降至1 000美元/吨以下,同比再次下跌10%。受减产、新的国际标准实施后出口货源紧张及日本实施的“肯定列表”制度等因素影响,2006年出口数量同比下降8%至8.1万吨,但出口额大幅提高至1.05亿美元,同比增加20%,接近1996年1.11亿美元的历史最好水平。均价也大幅提至1 298美元/吨,同比上涨31%,接近1996年和1997年历史最高水平。

二、中国蜂蜜受“技术贸易壁垒”影响的原因

第一,蜂产品质量较差,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随着食品卫生和安全意识的提高,各蜂产品进口国对进口蜂产品的品质要求日益提高,检测项目逐渐增加,检测手段越来越先进。这无疑给中国蜂产品出口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中国蜂蜜在质量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中国生产的蜂蜜绝大部分为不成熟蜜,水分含量高,容易发酵,酵母菌和丙三醇含量超标。因此,中国出口的蜂蜜多被当做工业原料使用。而其他蜂蜜生产国大多生产和出口成熟蜜,含水量低,具有蜂蜜的天然特性,出口价格高。(2)中国蜂蜜贮运周转桶破旧不堪,多数铁桶内壁防腐涂料脱落,蜂蜜直接接触铁皮,导致蜂蜜中重金属含量超标。(3)一些蜂农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在蜂蜜中掺水、掺蔗糖;一些企业为谋取暴利,制造假冒伪劣商品。

第二,中国蜂蜜的农药残留过高。正常情况下,只要把蜜蜂喂养好,让蜜蜂长得壮壮实实,蜜蜂不会得病。有时空气过于潮湿,蜜蜂会得一种腐烂病,但只需用好一点的蜂蜜喂养,就会自然痊愈,根本用不着拿氯霉素喷洒。但中国大多数蜂农为了省事省钱,只要蜜蜂得病,就喷洒氯霉素。这就使氯霉素在蜜蜂体内积存起来,甚至会影响到蜜蜂的第二代、第三代。此外,现在不少农民大量使用剧毒农药,蜜蜂沾上这些农作物,就会在蜂蜜中出现农药残留现象,降低蜂蜜的品质。中国蜂产品分会于20062007年对在农业部有登记批准号的全国主要蜂蜜生产厂家40种产品农兽药残留检测结果显示,多种产品含有被欧盟、日本和美国养蜂限制使用的磺胺类、沙星类抗生素,个别产品竟含有国家禁用成分,而在产品标识中均未列明。

第三,蜂农文化素质偏低。养蜂者多以小学文化程度为主,文化水平不高造成了其小农意识强、科技意识差,对科技知识的学习和接受困难,市场信息闭塞。蜂业管理部门对他们知识培训少。这致使中国蜂蜜产业科技水平不高。因而容易受到他国制定的贸易壁垒的影响。

第四,国际社会对保护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的关注与日俱增。近些年来,资源过度开发和生态环境破坏所引起的自然灾害使人们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上发生了一系列震惊世界的食品污染事件,如肆虐欧洲的二恶英污染畜禽饲料,比利时可口可乐污染,法国的李斯特菌污染熟肉罐头,日本“O157”和雪印牛奶金葡萄菌污染,横扫欧洲的疯牛病、口蹄疫等,形成严重的食品安全信任危机,许多国家因此而制定了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法规,对进口农产品的质量卫生要求更加苛刻。导致中国蜂蜜出口短期难以适应, 甚至因为违反标准与法规而遭到禁运或退货。

三、中国应采取的对策

第一,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严格把好质量关。出口优质蜂产品是中国蜂产品立足国际市场的唯一出路。欧盟对蜂蜜进口已采取严格的质量监管措施,从1999年1月1日起,出口到欧洲特别是德国的蜂蜜除原有的常规检验指标外,还增加了酵母菌、丙三醇、链霉素等检测指标。日本、美国等蜂蜜进口国也积极效仿欧盟的做法。中国加入WTO,虽然有利于蜂产品对外贸易环境的改善,但蜂产品的质量得不到根本解决,就很可能被挤出国际市场。因此,有必要对蜂产品实行如下的全面质量管理:(1)原料收购部门要把好原料收购关。对以次充好的不合格原料坚决不予收购;对质量好的原料采取优质优价的办法,拉大质量等级差价,提高蜂农生产优质蜂产品的积极性。就蜂蜜而言,要从价格政策上鼓励蜂农生产成熟蜜。(2)生产加工企业要尽快建立质量保证体系,严格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并根据国际市场的要求,生产出合格的产品。(3)加大对蜂产品品质检验技术开发和研究的扶持力度,建立蜂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加强对出口蜂产品的质量检测工作,严格控制不合格蜂产品的出口。(4)尽快更换破旧的蜂蜜周转桶。与收购单位或外贸公司有协议的蜂农可直接自协议单位获取包装容器;对无协议的蜂农,各地养蜂站应负责将新桶平价卖给他们,以保证生锈旧桶不再周转。

第二,公司可以与蜂农签订合同,限制蜂蜜中的农药残留。与公司签订合同后,公司将免费为蜂农提供国际市场的需求情况、品质要求、价格走势等信息。蜂农也要按公司提出的要求,提高科学养殖的水平,如对蜂病要科学治疗,不准使用氯霉素、金霉素、链霉素等抗生素类药物,并特别强调不准使用氯霉素,因为氯霉素不能降解,严重损害人的听觉,极易诱发白血病,提倡使用“穿心莲”等中药治疗蜂病,不准在自己的农田里使用剧毒农药等。

第三,加强对蜂业的宏观调控和管理。加大对蜂业管理机构和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力度,尽快制定系统的蜂业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蜂业经济管理政策,对蜂产品生产、加工、经销和出口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和有效的管理。增加对蜂业的扶持和投入,制止乱收费,切实减轻蜂农的负担。坚持并进一步完善出口配额招标制度,控制蜂产品出口的口岸数量,严厉打击走私活动。

第四,积极对蜂农开展科技普及工作,提高蜂农的素质。针对当前中国蜂农文化素质不高的实际情况,各级主管部门有必要对他们开展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提高工作。可聘请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等媒介,在冬闲季节巡回讲课、办培训班,传授先进的生产技术、防病知识,解答蜂农在养蜂过程中遇到的难题,逐步提高蜂农的文化素质和生产技术水平。

摘要:现阶段国际贸易的主要障碍都是由技术性贸易壁垒造成的。通过对中国近几年蜂蜜出口的变化, 分析出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蜂蜜出口所造成的障碍越来越严重。并分析中国蜂蜜受其影响的原因, 同时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蜂蜜,技术性贸易壁垒,出口

参考文献

[1]李祖明.技术性贸易壁垒与中国的应对策略[J].科技与法律, 2003, (2) .

[2]魏华祥.关于应对技术贸易壁垒的理论思考[J].聊城大学学报, 2002, (5) .

[3]张革.技术贸易壁垒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 2008, (1) .

[4]王春燕.技术贸易壁垒及其构成[J].研究探讨, 2007, (5) .

[5]黄荷, 高远至.中国农产品出口如何应对新贸易壁垒[J].中国·城乡桥, 2006, (8) .

[6]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中国食品安全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蜂蜜出口 第2篇

然而,蜂蜜出口美国之路艰难坎坷。2012年11月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再次做出日落复审决议,其中提出要对华蜂业出口企业征收高至183.8%的关税。面对美国征收高额反倾销税,中国企业从积极应诉到选择沉默,这对中国蜂蜜出口造成了更大打击。2013年2月,为了躲避高额反倾销税,中国企业采取“灰色通关”的做法遭曝光后,蜂蜜行业因反倾销欺诈行为而受到了攻击。在中美长达20年的“蜂蜜贸易战争”背景下,近来的此类事件给我国蜂蜜产品出口带来了新一轮的考验。

一、我国蜂蜜产业发展概况

(一)蜂蜜产量逐年增加,且生产区域分布广泛

我国蜂蜜产量一直处于世界第一地位,2000年产量为24.6万吨,到2012年产量为44.8万吨,产量在12年之间增长了1.82倍。追寻我国蜂蜜高产的原因,除了环境因素之外还存在着历史体制原因,80年代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加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使得蜂农养蜂热情空前高涨,蜂蜜产量因而逐年增加。我国蜂蜜产量自从1997年突破20万吨之后,便一直以平均5.22%的速度保持逐年增加的态势(如图1所示)。另外,我国蜂蜜生产分布区域广泛,根据2011年数据,我国28个省份生产蜂蜜,共计产量为43.1万吨,其中河南以10万吨高居榜首,浙江省以7.8万吨的产量位居其后。虽然河南、浙江和四川三地的总产量已然占全国总产量的51.28%,但是从区域分布上说,全国各地的蜂蜜区域分布还是较为均匀,无较大地域差异。

(二)蜂蜜产品呈现贸易顺差,出口量波动幅度大

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蜂蜜产品在对外贸易市场上发展迅猛,呈现出贸易大顺差的特点。从整体方面进行分析,我国2006年蜂蜜对外贸易总值已经达到11150万美元,其中进口额占比只有2.92%,而出口额占比则达到97.08%;从出口量上分析,我国蜂蜜出口在1994年以56.4%的出口率达到峰值,2009年蜂蜜出口率跌至谷底,为17.93%。自2000年以来,我国蜂蜜出口数量稳定在10万吨上下波动,平均约占世界蜂蜜贸易总量的18.6%,波动幅度较大(如图1所示)。深究蜂蜜出口量波动幅度大之根源,主要是蜂蜜需求大国突发性、经常性地采取关税壁垒或非关税壁垒措施,对蜂蜜进口进行了限制。

(三)市场规模和成本优势明显,确立了蜂蜜出口的强竞争力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数据,世界蜂蜜年总产量将近150万吨,其中40-50万吨用于各国及地区之间的贸易,剩余部分供各国内销。2012年,中国以44.8万吨的产量和11.0万吨的出口量位居世界蜂蜜生产和出口榜首,在世界各个贸易地区都有中国蜂蜜产品的一席之地,这确立了中国蜂蜜出口的规模优势。其次在成本方面,与欧洲或美洲国家相比,中国生产单位价值所需成本远低于美国、墨西哥、土耳其等蜂蜜生产国。以2006年的数据进行比较,中国生产单位蜂蜜所需成本仅为552.59美元,而美国生产单位蜂蜜所需成本为1165.80美元,阿根廷甚至需要5689.01美元。随着近几年的科技手段的进步和养蜂技术的发展,我国在蜂蜜生产方面的成本优势更为突出。这使得我国蜂蜜在国际贸易市场上有极大竞争力,未来市场潜力巨大。

二、反倾销冲击下我国蜂蜜产品出口美国面临的困境

(一)高额反倾销税重挫我国蜂蜜出口量

2012年11月,ITC再次做出日落复审裁定,该裁定将对浙江、江苏、上海、安徽、河南等小部分中国蜂蜜厂家收取25.88%至57.13%的关税,对其余大多厂家将要征收高达183.8%,即每千克蜂蜜缴纳2.63美元的关税。此裁定一出,我国蜂蜜出口量与出口额骤然缩减:2013年3月我国天然,蜂蜜产品出口量为7611.43吨,完成出口额2004.8万美元;今年1-3月我国天然蜂蜜及蜂产品出口量为23817.59吨,较去年同期下降9.2%,完成出口额5924万美元,较去年同期降低3.9%。事实上,这并不是美国第一次通过关税壁垒手段阻碍中国蜂蜜产品进入其市场。早在2000年9月29日,美国两主要蜂蜜协会曾分别向ITC和美国商务部提出诉讼,控告中国商家在美国市场倾销蜂蜜的行为,而且该诉讼幅度高达169%至183%。美国作为中国蜂蜜最重要的出口市场,其接二连三的反倾销手段使得中国蜂蜜出口受到极大冲击,使国内厂商对美出口的信心受到重创。

(二)低质量蜂蜜出口遭遇技术壁垒

美国年平均消费蜂蜜量约为15万吨,是我国蜂蜜产品进军的主要市场,但其完善的技术贸易壁垒,加之我国蜂蜜的质量问题,使得我国蜂蜜出口率从2000年的41.87%跌至2012年的24.60%。根据中国WTO/TBT-SPS数据,2003-2011年因质量问题而扣留的中国蜂蜜占FDA扣留总量的93.75%。美国对于蜂蜜有着严格的技术规定,例如,其认定方法中要求蜂蜜碳同位素与蛋白质同位素绝对差额小于1,且碳同位素绝对值不得小于 23.5‰,如若违规,不能进口。此外,由于2002年美国检疫机构发现中国出口蜂蜜存在氯霉素残留超标的现象,之后FDA决定降低其残留限量至0.3ug/kg,这给中国出口企业生产造成了很大冲击。同年9月,美国FDA推行了公众身体健康与生物产品进口标准相关法律,要求进入美国市场的企业必须在FDA登记,并提供连续5批产品检验合格资料才能成功注册,这使得美国成功达到了提升国内蜂蜜价格,保护本国蜂农利益的目的。

(三)“灰色通关”现象严重,中国蜂蜜产品受质疑

为了绕开美国严格的关税壁垒,不少企业不得不在商品包装和提货单上将蜂蜜易名,例如改为果汁、糖果、调味品等进入美国市场。而且,多数中国企业还通过转口贸易、低价报关等其他“灰色通关”方法,寻求低税高利的方式进入美蜂蜜市场。据彭博新闻社报道,2013年12月,美国海关执法局(USICE)宣布破获了一起严重的进口倾销事件,该案件发生于2008年,起初是联邦当局调查发现有14人涉嫌避税8000万美元,之后于2013年2月涉案最大的两家国内蜂蜜厂家同意了延期诉讼协议,并赔付了100万美元和200万美元的罚款才平息,这样类似事件的频繁发生不仅使得蜂蜜出口一路坎坷,更使得中国蜂蜜产品在美备受质疑。这种灰色通关的行为,不仅未曾获得较大的贸易盈利,还受到了美国政府的强力打压,更严重的是还影响了我国出口蜂蜜的品牌形象。endprint

(四)“数量扩张,低价竞销”的出口理念亟待转变

2013年11月,中国蜂产品协会发布的《中国蜂蜜产业现状与发展》报告指出,尽管我国蜂蜜原料出口已是世界第一,但部分蜂蜜产品国内外差价却高达7倍,数量扩张,低价竞销是导致我国蜂业发展缓慢滞后的重要原因,因此中国蜂蜜产品应遵循价格规律,体现产品真实的价值。我国国产蜂蜜价格大多在30-60元/kg左右,然而国外进口蜂蜜价格普遍在300-500元/kg左右,卢卡花蜂蜜(18+)与宝生园高端蜂蜜品牌琉璃苣蜂蜜单价差价达7倍。我国蜂蜜价格被严重低估,不仅损害了我国蜂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损害了蜂农利益,也影响加工企业技术投入,削弱了中国蜂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与文化的全面发展,中国老百姓对于生活品质和高端品牌的追求渴望日益明显,2012年我国蜂蜜产业进口数量达到3300吨,较2011年增长36.6%。单从进口数据就可看出,我国蜂蜜的中高端市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坚持低价理念会使蜂业企业失去商机。

三、促进我国蜂蜜产业未来发展的应对之策

(一)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严格把好质量关

蜂蜜质量是决定中国蜂蜜产品能否立足国际市场的唯一出路,质量问题不得到解决可能会使中国蜂蜜产品被排挤出美国市场,因此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刻不容缓。中国蜂蜜要从源头上加强质量管理,加强加工成熟蜜是个必然选择。成熟蜜是指含水量低于20%,葡萄糖和果糖总含量高达70%以上的高质量蜂蜜产品,它能够带来总体经济效益的提高。然而,我国以蜂农为代表的生产方和以企业为代表的销售方还未形成统一的利益共同体,这将导致对源头管理的意识淡薄,依赖检验设备控制质量的思想严重,这种观念必需尽快转变。为保证生产线全程质量,需要将独立的蜂农养殖户集合转化为企业集体化的生产行为,同时提高蜂农的文化素质,在集体内部推行ISO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保证质量标准与国际接轨,增加出口成功率。

(二)加强经营创新、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确立中国蜂蜜品牌

我国蜂蜜产品企业大多采取粗放型经营,且经营方式陈旧无创新,因而在营销上,企业需加快向集约型的转变,着重创建优质品牌,开发中高端市场。此外,产品同质化竞争较为普遍,科研投入不足,缺少科技含量高的蜂蜜品牌。企业需加快技术的升级换代,引入国外专业设备、专业人才和研发科技含量高的精品。在包装上企业也不能忽略,由于中美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适时采用新型的包装材料与包装创意可能会吸引部分消费者。另外,由于之前蜂蜜出口产品的“低价低质”竞争理念的存在,我国蜂蜜产品定位于低端市场,阻碍了蜂业企业品牌优势的建立,因此,我国蜂产品流通企业急需树立品牌优势,注重打造品牌文化和产品质量,从根源上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

(三)接轨国际标准,打破技术性贸易壁垒

在贸易壁垒愈发隐蔽的现代国际贸易竞争中,我国要扩大蜂蜜出口,首要问题便是如何克服技术性壁垒。而打破国际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手段之一,便是广泛获取蜂蜜出口产品检疫措施的反馈信息,并且合理运用于日常的质量管理之中。我国蜂业企业需要深入了解相关国家法规、标准和认证制度等,特别是美国独特的法律制度及其所形成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以提高出口成功率。近年来,绿色壁垒也逐渐引起对外贸易产商的重视,因此,我国企业需建立相应蜂蜜技术性壁垒预警机制,在了解WTO有关协议规则的基础上,充分利用WTO收集资料,了解各个成员国政府采取技术或绿色规定的细节,做到知己知彼。

(四)拓展多元化贸易主体,分散市场集中性风险

我国蜂蜜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仅美、日、欧三地便占出口的90%,这样的贸易出口市场结构可能带来市场集中性风险,给中国蜂业企业平稳发展造成威胁。如果继续坚持主要出口美国市场的原则,那蜂业产商面临的贸易风险也会继续扩大。由此,我国蜂蜜企业还要积极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例如在2013年1-8月,我国在北美洲以外的地区出口蜂蜜数量为72852.3吨,同比增长11.4%,金额为14155.5万美元,同比增长12.8%。这体现了我国蜂蜜拓展多元化贸易的方针是有成效的,这也有利于分散贸易壁垒或政策打压带来的风险,有利于企业的经营稳定和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海燕,吴杰.我国蜂蜜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9(10):26-31.

[2]周灏,祁春节.美国对华蜂蜜反倾销效应分析[J].生态经济,2010(7):119-124.

[3]盘和林,何敏红.中国蜂蜜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3(5):136-138.

蜂蜜出口 第3篇

20世纪70年代以来,技术性贸易壁垒对贸易的影响引起国外学者的重视,在西方学者的一些研究中开始涉及到技术性贸易壁垒,但当时并未做深入研究。国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讨论蜂蜜理化指标设置的合理性方面。

国内研究方面,陶琼(2001)将技术性贸易壁垒归为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商品及其包装的特殊要求和规定、质量认证和认可制度四类,指出美国、欧盟、日本通过不同的技术壁垒的措施和手段来达到限制进口中国蜂蜜的目的。颜志立(2001)提出应建立质量的第三概念即安全概念,蜂蜜质量的安全隐患主要有农药、兽药、重金属、添加剂等非蜂蜜成分的残留及有可能形成的基因污染,并指出存在的认识误区。陈黎红(2002)从我国蜂蜜遭禁运的背景出发,分析了技术贸易壁垒的连锁性。刘进祖(2003)分析了中国蜂产品出口遭欧盟“零标准”氯霉素封杀的情况,指出这是专门针对中国的绿色技术壁垒。沈杨(2004)从2001~2003年6月安徽各月蜂蜜出口额的变化出发,分析我国主要贸易伙伴进口标准的变化对安徽蜂蜜出口的巨大影响。鲍晓(2003)分析了中国出口到欧盟蜂蜜遭受禁运的事实,指出这一情况的出现并非偶然。1998年以来的疯牛病、二噁英等食品污染事件使消费者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陈振起(2006)、冯继让(2006)介绍了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在蜂蜜标准方面的变化,指出随着肯定列表的实施,蜂蜜进口检验标准由原来的不足10种增加到64种之多,大大增加了中国蜂蜜出口日本的难度。杨小川、郑欣欣(2007)分析了我国蜂蜜对欧盟、美国、日本市场出口近年来的变化情况,指出技术性贸易壁垒对蜂蜜出口的影响显著。高茜、曾荣芝(2008)从比较优势、交易成本等经济学理论出发,分析了绿色技术壁垒对安徽蜂蜜出口的影响。王京(2009)从湖北省出口蜂蜜的情况,研究分析湖北省应对美日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姚鑫(2010)从近年中国蜂蜜出口的变化和趋势,分析了中国蜂蜜受“技术贸易壁垒”影响的原因及对策。

综上,我国学者对蜂蜜贸易中遭受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相当关注,提出了各种应对措施来提高我国蜂业的产业化水平,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笔者拟结合近年来安徽蜂蜜出口的实际情况,研究日本、欧盟和美国关于蜂蜜的绿色技术贸易壁垒,以期对安徽蜂蜜的健康、有序发展有所裨益。

二、安徽省蜂蜜出口的现状

安徽省地跨长江、淮河,气候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阳光充足,土地肥沃,交通四通八达,是养蜂和进行蜂产品贸易的好地方。蜂产品一直是安徽省传统的优势农产品,蜂蜜曾是安徽省唯一出口量排名全国第一的农副产品。安徽省大约有5000名养蜂人,每年到全国各地的油菜主产区放蜂。正常情况下,安徽省蜂蜜的年产量为2万吨,出口量在1.5万吨左右,排名基本不出全国前三位。

多年来,安徽省的蜂蜜产量、出口量及蜂群数量均处全国前列。2001年更是以1.8万多吨的出口量排名全国第一,占到全国出口量的1/5,产值达1.4亿元,创汇1650万美元。但是2002年欧盟等国的绿色壁垒使安徽省蜂业遭遇“严冬”。尽管企业及时应对市场,转变了出口方向,但仍造成了安徽省蜂蜜出口量锐减。2002年出口蜂蜜降至11,800吨,出口额也跌至800多万元,比2001年下降了35%;2003年继续萎缩至8,300吨,且从国内榜首位置跌到了第五名,安徽省蜂产品出口严重受阻。

2005年,安徽省的蜂蜜出口数量有所回升,出口量达到了14,592吨,仅次于湖北省,位居第二。2006年2月份以来,受国际蜂蜜市场产品技术标准严格化影响,安徽省蜂蜜出口量大幅下跌,全年出口蜂蜜仅9,971吨,较上年下降31.7%。2006年4月以来安徽省出口蜂蜜均价则呈不断上涨趋势,全年平均涨幅为32.06%。2007年,安徽省蜂蜜出口量延续下降势头一季度安徽省出口蜂蜜2,803吨,价值396万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24.9%和增长27.5%,分别占全国同类商品同期出口总量和总值的19.6%和19.3%。2008年一季度,湖北出口蜂蜜4,265吨,增长23.1%;江苏2,475吨,增长90.4%;河南2,162吨,增长1.8倍,而安徽蜂蜜出口2,194吨,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21.7%。2009年,安徽省蜂蜜的出口数量为11,131吨,出口量和出口额分别占当年全国蜂蜜总出口量的15.47%和总出口额的14.63%。(见表1)。可见,安徽蜂蜜出口出现量减价扬的趋势。

(单位:吨/万美元)

说明:根据《中国商务部蜂蜜出口商品技术指南,2009》整理得出

三、绿色技术壁垒对安徽蜂蜜出口的影响

2007年安徽蜂蜜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于日本和美国。2009年日本、美国、欧盟三足鼎立的传统主销市场格局正在发生变化。

(一)对日本出口呈下降趋势

日本是安徽蜂蜜主销市场,中国“毒饺子”事件及“三鹿奶粉”事件,使得日本消费者对中国产食品的不信任感增大,至今尚未消除。在这种不利形势下,2008年年底安徽蜂蜜掺假现象屡禁不绝,掺假蜂蜜曾一度占据市场50%的份额。掺假的蜂蜜以超低价冲击市场,纯正的蜂蜜涨价遇到阻力,日本市场相继出现质疑。2005年日本农林水产省对蜂蜜确定采用SCIRA法(碳同位素测定法)。2007年开始,日本全国蜂蜜公正取引协议会全面采用碳同位素测定法。该检查方法近几年来被很多国家采用。由于个别用户2008年进货库存较大,2009年以来,日本进口中国蜂蜜节奏明显放缓。2009年3月31日日本厚生劳动省公布“2009年度蜂产品监控检查项目”,宣布自同年4月1日起解除对我蜂蜜氯霉素命令检查,同时,在2008年监控检查项目基础上,增加喹诺酮类10项,监测项目增加至30项。安徽蜂蜜对日本出口呈下降趋势。

(二)对欧盟出口继续保持良好态势

欧盟是世界蜂蜜主要消费区,也是金融危机重灾区,更是对进口蜂蜜品质要求最为严格的地区。2004年欧盟对我国蜂蜜进口解禁以来,我国蜂蜜对欧盟出口保持良好态势。据海关统计,2009年1-12月我国蜂蜜对欧盟出口3.4万吨,同比增加21.3%。西班牙是欧盟主要蜂蜜进口国。2008年以来,我蜂蜜连续被西班牙港口查出红霉素残留超标,严重影响了中国蜂蜜声誉。在食土商会的积极推动下,经国家质检总局多次交涉,西班牙进口蜂蜜红霉素限量已从0.1ppb调至10ppb,放宽了100倍。该成果也有效推动和促进我国蜂蜜对西班牙和欧盟的出口。

但我国蜂蜜对欧盟的出口仍面临诸多的不利形势。2009年3月14日巴西农业部称,巴西蜂蜜将恢复对欧盟27国的出口,对我国天然蜂蜜出口造成了新的竞争压力。2010年12月2日欧洲部分国家要求我国蜂蜜出口商在合同中增加“氟甲砜霉素”检测项目。该抗生素在欧洲属养蜂过程中不允许使用药物,目前检测限为0.3ppb。

(三)对美国出口基本呈停滞状态

受居高不下的反倾销税影响,我国蜂蜜对美出口基本呈停滞状态。据海关统计,2009年1-12月我国对美国出口蜂蜜仅73吨。但在利益驱使下,对美蜂蜜转口、出口超滤蜜、人工配制蜜等假蜂蜜仍大行其道。此外,对美出口蜂蜜与糖浆的混合物近年来也有大发展。

四、安徽省蜂蜜出口应对绿色技术壁垒的对策

(一)进一步加强蜜源植物的保护力度

督促企业按有关规定加强原料基地建设,完善相关法制法规,拓宽监管思路,创新监管模式,保障安徽省蜂蜜生产出口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二)进一步加强蜂蜜产品质量检验

重点加强蜂蜜的农药残留、兽药残留以及蜂蜜质量等检测方法和手段的研究,防止数年前因出口的动物源性食品被检出禁用药氯霉素而被欧盟“封杀”5年的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三)进一步推动蜂蜜生产出口利益共同体机制的建立和发展

通过在安徽省尝试推广“蜂农+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的创新制造模式,增强整体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进一步提高蜂蜜生产企业应对国际贸易保护壁垒的能力

在严格自律的基础上,对蜂农提供法律帮助,通过共同诉讼、行业分析和完善企业自检自控体系等方式,尽可能减小贸易壁垒对安徽省蜂蜜出口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陶琼.我国蜂蜜出口企业如何应对国际贸易的技术壁垒[J].蜜蜂杂志,2001(12).

[2]颜志立.关于我国蜂蜜质量的第三概念[J].蜜蜂杂志,2001(5).

[3]陈黎红,王秀红.我国蜂蜜出口受阻的严峻现实及目前的应对措施[J].中国养蜂,2002(3).

[4]沈杨.安徽省蜂产品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与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04(4).

[5]刘进祖,张永贵.浅析中国蜂产品出口遭“零标准”氯霉素封杀及其应对措施[J].蜜蜂杂志,2003(5).

[6]鲍晓.蜂蜜出口如何跨越欧盟绿色壁垒[J].对外经贸实务,2003(12).

[7]陈振起.日本对进口蜂蜜新的列表制度对我国养蜂业的影响[J].蜜蜂杂志,2006(4).

[8]冯继让.日本实行“肯定列表”制度对我国蜂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的探讨[J].蜜蜂杂志,2006(1).

[9]杨小川,郑欣欣.试论技术壁垒对我国蜂蜜贸易的影响[J].新疆农垦经济,2007(10).

[10]高茜,曾荣芝.绿色技术壁垒影响我国蜂蜜出口的成因与对策[J].新疆农垦经济,2008(8).

[11]王京.湖北省出口蜂蜜应对美日技术性贸易壁垒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9(4).

蜂蜜出口范文

蜂蜜出口范文(精选3篇)蜂蜜出口 第1篇一、近几年中国蜂蜜出口变化及趋势2008年1月,中国出口蜂蜜数量为5 927.9吨,比上个月减少了4 13...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