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肺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肺癌的临床病理分析(精选11篇)

肺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第1篇

关键词:小细胞肺癌,临床效果,病理,治疗方法,化疗

众所周知, 作为一类恶性肿瘤, 小细胞肺癌的发病早期较易出现远方转移的状况[1]。由于绝大部分病患在确诊时均有淋巴结表象, 且不具备行手术治疗的指征。依照病灶的实际范围, 小细胞肺癌可划分成广泛期和局限期, 在不同的分期运用特定的治疗、化疗方法, 对于临床效果的取得是大有裨益的。本文选取我院2009年7月至2013年7月间收治的100例小细胞肺癌病患, 系统探讨提高生存率的各项治疗、放疗、化疗方法, 对其预后的影响要素加以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7月至2013年7月间收治的100例小细胞肺癌病患, 其症状均得到病理学证实。其中, 男性76例, 女性24例, 年龄28~73岁, 平均年龄 (59.8±3.4) 岁, 根据分期划分, 广泛期病患55例, 局限期病患45例[2]。

1.2 治疗方法

1.2.1 广泛期的治疗方法

就当前而言, 多药联合化疗是小细胞肺癌广泛期治疗的主要方式, 现今最普遍的采用EP方案, 诚然, 有1/5的广泛期病患在治疗后能得以彻底缓和, 然而, 其生存期平均不多于9个月, 5年内的存活率仅是2%。因陈旧的EP方案在治疗效果方面的欠缺, 不少临床实践积极尝试运用其余治疗方略, 例如变更化疗的方案、延续时长、剂量的密度或强度, 同样通过联合辅助性放疗提高治疗效果, 这些临床试验大都取得了阴性结果。研究表明, 小细胞肺癌在广泛期的EP方案的运用同在局限期病症治疗的实际应用相仿, 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药物剂量, 在整个化疗阶段延续口服VP-16的办法没能使生存期得到延长[3]。除此以外, 针对联合化疗的最优延续时长仍备受质疑, 现阶段未能有试验充分证明化疗时长的延续会使生存率得以显著提升。曾有十余项为验证若干疗程的常规化疗效果的临床试验, 占绝对多数的试验结果均表明治疗的延续除使副作用增强外, 对于存活率的提升并无益处。另外, 还可以EP方案为基础掺入另外的化疗药物, 其优点尚不明晰。通常情形下, 以EP方案为基础, 结合异环磷酸铵能够有效地提升2年存活率;另据试验显示, 以EP方案为基础, 结合表柔比星及环磷酸铵同样可提升生存率与缓解率。另外, 在放射治疗方面, 现今尚未能证明常规化的胸腔放射有助于提升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总的存活率, 当前的放射治疗仅用在化疗之后的微小留存病灶的巩固治疗、预防性的全脑放射或针对那些具有转移性特征的病症所致的症状, 例如脊髓压迫等姑息性治疗。

1.2.2 局限期的治疗方法

现如今, EP方案已替代传统的“多柔比星+环磷酸铵+长春新碱”方案, 成为小细胞肺癌在局限期的最普遍临床化疗方案。首先, 在放疗阶段, 胸腔的放疗已经成为小细胞肺癌局限期联合治疗的有机构成部分, 据试验证明, 虽各种临床试验的放射用药剂量、联合治疗的时间段以及化疗方案各不相同, 然而, 使用胸腔放疗却显著地推进存活率的有序提升, 不过, 相较于化疗患者, 联合放化疗病患在3年内的存活率仅能提升5.3%。该放疗的治疗时机争论不一, 根据运用EP方案化疗的试验显示, 胸腔化疗在化疗初期的治疗效果相对较好。毋庸置疑, 以EP方案为基础, 同期放化疗已是小细胞肺癌在局限期内的规范化治疗手段, 然而, 胸腔放射的用药剂量却未能得到充分地明确, 据试验研究, 所得到的平均放射时长为两年、总生存率为2年。在这期间, 试验组的病患同样出现放射性食管炎出现率偏高的情形, 有接近1/3的病患无法完成固体食物的食用, 需运用鼻饲或阿片类药物;而对照组病患出现放射性食管炎的概率仅为10%, 这一试验的结果显示, 每日两次超分割放射的治疗效果好于常规化的放射方案[4]。其次, 因小细胞的肺癌较少属于局部性病变, 所以,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 对其治疗的方法几乎不考虑外科手术。对通过全方位临床检查且肺功能好转、病灶处在外周的病患, 方能考虑到运用手术切除的方式进而开展全身化疗。

1.2.3 复发病症的治疗方法

尽管若干小细胞肺癌经由联合放化疗或化疗能得以彻底地环节, 然而, 绝大多数治疗完成1年内的病患仍会出现远处或局部复发的状况。当前, 每个二线治疗的方案效果均不显著, 绝大部分病患由于治疗失败而造成致死率过高, 尤其是治疗的初始阶段3个月内出现复发状况的病患较为明显[5]。

1.3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17.0系统软件加以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借助于χ2进行检验, P<0.05表明具备显著性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00例病患中, 总有效率为63.0%, 完全缓解率为26.0%, 显著多于单纯的治疗组 (P<0.05) [6]。其中, 有3例病患行单纯手术治疗;28例病患行单纯化疗, 9例病患得以局部环节, 占32.1%;52例病患采用“化疗+放疗+化疗”的方法, 14例彻底缓解, 占26.9%, 彻底缓解与局部缓解的总病患39例, 占75.0%;17例病患运用“手术+化疗±放疗”的办法, 12例病患彻底缓解, 占70.6%, 彻底缓解与局部缓解的总病患15例, 占88.2% (P<0.05) 。

3 讨论

众所周知, 肺癌是一类恶性程度相当高的肿瘤类病症, 其致死率高居各类恶性肿瘤的首位, 发病率呈现连年上升的态势。近些年来, 随着禁烟教育的普及与推广, 从总体来讲, 发病率已有所降低。小细胞肺癌是一类初期转移快速、生长快速、侵袭性相对较高的肺癌类型。该疾病的肿瘤细胞对于放疗及化疗异常敏锐, 在最近几十年里尚未发现完全使小细胞肺癌得到治愈的可行办法, 绝大部分病患在一线治疗之后, 发生转移或复发的可能性较强, 小细胞局限期的一线治疗主要采用EP方案联合胸腔放射, 联合方案的临床效果达到彻底缓解或局部缓解的病患, 可持续运用预防性脑照射, 以便于使复发脑转移出现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7]。

综上所述, 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病理较为复杂、系统, 要立足于该疾病的临床病理, 按照分期采用切实有效的治疗、放疗方法。随着治疗技术及方案的不断革新, 该疾病的治疗能力必定得到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林丽珠, 郑心婷.肺癌的生存质量评价[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2, 23 (6) :32-34.

[2]曲昂, 王俊杰.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回顾[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09, 12 (2) :20-22.

[3]李然, 王睿, 罗奇.小细胞肺癌生物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09, 16 (2) :39-41.

[4]燕小薇, 胡伟国, 许小涛, 等.小细胞肺癌的靶向治疗进展[J].中国肿瘤, 2010, 12 (8) :21-23.

[5]陆嘉德, Michael F.Back.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现状及进展[J].中国癌症杂志, 2009, 11 (8) :45-47.

[6]王敬慧, 马玙.小细胞肺癌的治疗进展评价[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3, 24 (1) :55-57.

参一胶囊治疗肺癌的临床试验总结 第2篇

参一胶囊规格:10mg*16粒/盒导读:参一胶囊治疗肺癌Ⅱ期,能够改善气虚证候,提高免疫功能和生存质量,增加体重,是安全有效的药物。

参一胶囊用于肺癌治疗可适用于整个治疗过程,可联合各种治疗方法用于肺癌治疗。参一胶囊的主要成分人参皂甙可抑制癌细胞有丝分裂和蛋白质的合成,阻断癌细胞增殖。用于联合放化疗可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通过刺激患者自身的免疫应答,提高淋巴细胞转化能力、NK细胞活性,诱导干扰素,白介素以及肿瘤破坏因子的产生,达到抑制和清除癌细胞的能力。经临床验证,参一胶囊与化疗合并用药对气虚证肺癌患者有增效减毒作用,能够改善气虚证候,提高免疫功能和生存质量,增加体重,是安全有效的药物。

目的:观察参一胶囊对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的减毒增效作用及不良反应.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应用参一胶囊配合化疗治疗肺癌120例,单纯化疗31例.结果:参一胶囊能提高化疗疗效,肺癌试验组有效率(PR+CR)为33.3%,化疗组为12.9%,两组相比,P<0.05.参一胶囊能改善气虚证的证候和临床症状,试验组对气虚证临床症状改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化疗组,P<0.05.NK细胞提高率试验组为54.1%,化疗组9.7%,T细胞亚群检测结果(CD4/CDs)显示,试验组提高率41.7%,化疗组12.9%,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参一胶囊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Karnofsky评分,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参一胶囊与化疗合并用药对气虚证肿瘤患者有增效减毒作用,能够改善气虚证候,提高免疫功能和生存质量,增加体重,是安全有效的中药一类新药。(引自:《参一胶囊治疗肺癌Ⅱ期临床试验总结》。林洪生,朴炳奎,李树奇。中国肿瘤临床,2002年4期)

温馨提醒:经临床用药验证,参一胶囊治疗肺癌Ⅱ期,能够改善肺癌患者气虚证候,提高免疫功能和生存质量,增加体重。

绝经后阴道出血的临床病理分析 第3篇

方法:通过对78例绝经后又发生出血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比,计算出各种原因所占的比例。

结果:最常见的原因为子宫内膜呈单纯性增生反应27例(34.6%),老年性子宫内膜炎18例(23.1%),不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癌共5例(6.4%)。

结论:多种原因引起子宫出血,其机制各有不同。子宫内膜癌并不是绝经后阴道出血主要原因,但占一定比例,提示临床上发现绝经后又发生阴道出血的病例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绝经 阴道出血 子宫内膜 临床病理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120-01

绝经后阴道出血是老年妇女常见症状之一,病因很多。分段刮宫并进行病理检查是准确判断病因的有效手段。为探讨绝经后阴道出血病因及发病机制,我院收集2002年~2008年因绝经后又发生出血的活检标本78例,对其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78例患者平均年龄56.2岁,年龄49~75岁。绝经期8个月~25年,出现子宫出血症状4d~2年。多数为规则,共66例,占84.6%;少量出血,白带带血丝或接触性出血,少量病例多于月经量,共12例,占15.4%。

1.2 方法。全部标本均采用10%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常规切片4~6μm,苏木素-伊红染色。光镜观察少数病例有特殊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如PAS、网染、PR、ER、Keratin、vimintin、CEA等。

1.3 统计学处理。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采用描述分析、方差分析和X2检验进行数据统计,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发病情况。历年PMB中恶性肿瘤病检数43例。2001年、2002年各2例,2003、2004年各4例,2005年6例,2006年5例,2007年9例,2008年4例,2009、2010年各2例,2011年3例;其中2001至2007年有32例,且逐年增加,除外阴癌1例和原发性输卵管癌1例外,均为宫颈、子宫内膜癌。2008至2011年恶性肿瘤病检数明显下降,均为宫颈、子宫内膜癌。43例恶性肿瘤中,年龄50~81岁,平均年龄65.5岁,绝经至初次平均间隔11.59年;135例良性病变中,年龄42~81岁,平均年龄57.31岁,绝经至初次PMB平均间隔9.45年,非器質性因素出血多在绝经后5年内。

2.2 病理资料。PMB病因多种多样,其中非器质性因素所占比例最大,为49.29%,其次为良性病变占38.46%,恶性肿瘤所占比例最小,为12.25%。

3 讨论

3.1 妇女大多数从44~54岁进入绝经期,平均年龄49.5岁,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分泌低下,无孕激素分泌,子宫内膜萎缩。在病理组织学上有两种形态,即单纯萎缩和囊性萎缩[1]。这两种不同形态变化,一般认为与末次月经周期是有排卵月经还是无排卵月经有关,如有排卵,内膜呈单纯性萎缩;如无排卵,内膜为腺囊型增生过长,绝经后可将其腺体大小不一的形态保留下来而成为囊性萎缩。本文统计有近52%的患者是绝经距阴道出血时间1~5年来诊,且都能及时得到诊治而不致使病情进一步发展。文献报道随着妇科肿瘤普查工作的开展,由恶性肿瘤所致的PMB病例逐年减至11%~17%(国外)和42%~45%(国内)。本院2001年前恶生肿瘤病检数较高,2002至2005年逐渐下降,也与我地区普遍开展的女性普查有较大的关系。这表明要加强围绝经期保健工作,在做好普及科学知识,定期妇科体检和防癌普查同时,特别对PMB要提高警惕,及时进行专科的检查,做出正确的病因诊断是非常必要的。

3.2 PMB诊断。①应采取现有的各种检查手段,如细胞学、分段病理、B型超声、阴道镜、宫腔镜、腹腔镜及内分泌学及剖腹探查等进行综合判断,以期作出正确诊断。本文有1例原发性输卵管癌患者,52岁,绝经11年阴道排出血性液体2个月余来诊,宫颈刮片1级,B超检查在子宫左侧方有一小暗区;分段诊刮,子宫颈管未刮出组织,子宫腔内有内膜少许,病检报告为增长期宫内膜。临床仍怀疑为子宫内膜癌而作剖腹探查,手术观察和病理检查证实为左侧原发性输卵管癌,经全子宫加双侧附件摘除术和化疗,患者至今存活。②近年来,国外诊断PMB出血原因正向组织学和细胞学微量技术发展,特别在子宫出血的诊断中,采取多项技术联用,尤其是宫腔镜、活组织检查联合应用使诊断的灵敏度高达98%。由于分段诊断性刮宫10%~35%的宫腔内病变被遗漏,国内有作者建议有条件的医院,对PMB患者应作宫腔镜检查,其不仅可以弥补诊断性刮宫易于疏漏的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癌和癌前病变;还可对某些PMB常见的出血原因进行及时诊断。同时也能在电视监视下进行子宫内膜息肉,子宫颈息肉和有蒂黏膜下肌瘤摘除治疗。③病理检查对PMB诊断有决定意义。当PMB患者来诊时,应尽早进行细胞学及组织学诊断,即使病理检查无异常,也要注意随访。④临床医师和病理科医师在诊治PMB患者中,应紧密合作,互相切磋,共同提高。临床医师应尽可能提供详尽病史,特别是临床和病理结论方面有分歧时尤为必要。同样,病理科医师对一些较疑难的病例,在形态学诊断无肯定把握时,也应主动与临床医师取得合作,以便进一步确诊。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6-18

[2] 王丽君.绝经后阴道出血256例的病因分析[J].现代医学,2011(01)

[3] 乔志华.绝经后阴道出血90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9(29)

[4] 杜金娥.绝经后阴道出血97例病因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10(07)

青年人肺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分析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8月~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青年肺癌患者72例, 其中, 男42例, 女30例;年龄18~39岁, 平均 (29.21±3.47) 岁;34例男性患者存在吸烟史, 占全部患者的47.22%;临床症状:咳嗽58例, 胸痛34例, 痰血32例, 发热11例, 胸闷9例, 咯血8例, 消瘦4例;从出现症状到确诊时间<3个月者42例, 3~6个月者13例, 7~12个月者10例, >12个月者7例。

1.2 方法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72例患者全部通过纤支镜对气管、支气管和邻近的肺部病变进行检查。组织标本经10%甲醛溶液固定、脱水后用石蜡包埋, 每例作4μm厚的连续切片4张, 1张进行HE染色的显微镜观察, 其余3张采用SP法进行免疫组化, 所用一抗为NSE、CKpan和LCA。

1.3 评价指标

根据WHO肺和胸膜肿瘤组织学分类进行分型 (2004年版) 。NSE和CKpan着色部位均在细胞质, LCA着色部位在细胞膜。综合分析整张切片的阳性细胞率及染色强度:阳性细胞率<10%, 着色较淡者定为 (-) ;阳性细胞率≥10%, 可见棕黄色颗粒者定为 (+) 。

2 结果

2.1 确诊方法

72例青年肺癌患者中, 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证实为肺癌44例, 手术证实11例, 胸腔积液检查7例, 淋巴结穿刺6例, 痰脱落细胞检查2例, 经皮肺穿刺1例, 其他方式证实1例。

2.2 病变部位

72例青年肺癌患者中, 中央型肺癌39例, 周围型肺癌33例。病变发生于左肺47例, 其中, 左主支气管8例, 左上叶19例, 左中叶8例, 左下叶12例。发生于右肺25例, 其中, 右主支气管8例, 右上叶5例, 右中叶4例, 右下叶4例。

2.3 病理分型

72例青年肺癌患者中, 小细胞癌26例;鳞癌23例, 其中, 高分化型7例, 低分化型8例, 透明细胞型5例, 未分化型3例;腺癌16例, 其中, 高分化腺癌3例, 低分化腺癌3例, 腺泡状腺癌2例, 黏液性腺癌2例, 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6例;鳞腺癌6例;肺大细胞癌1例。

2.4 纤支镜检查

经纤支镜观察, 见腔内肿物31例, 包括菜花样、结节状、息肉样肿物;围绕管壁生长改变13例, 包括支气管壁增厚、黏膜粗糙、糜烂及管腔狭窄、堵塞。其中, 肺不张21例, 主要征象有肿物阻塞及支气管环形狭窄。

2.5 免疫组化

通过对青年肺癌患者的免疫组化, 其中NSE的标记阳性率为94.74%, CKpan和LCA的标记均呈阳性, 阳性率为100.00%, 结果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 肺癌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及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 其发病例数每年以0.5%的速度迅速增长, 而且女性患肺癌的发生率尤其有上升的趋势, 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2]。男女患病比率、种族、家属史与吸烟史对肺癌的发病均有影响。肺癌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 发病年龄高峰为60~79岁, 由于此类人群的体质特点导致肺癌症状在早期发病并不明显, 往往造成了人们的忽视, 就诊时多数患者已属晚期, 在确诊后已丧失手术机会, 从而危及生命[3]。

由于生活环境的恶化及自身吸烟等因素的影响, 青年人患肺癌的比率不断上升[4]。因此, 如何寻找一种有效的肺癌诊断方法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癌症的进一步认识, 病理学分析也被广泛应用于癌症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中[5]。通过对癌症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组化特点的探讨, 从而有效地进行癌症的诊治, 以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减少经济压力, 延长生存时间。

本研究结果表明, 青年人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组化特点有助于对青年肺癌患者在缺乏典型临床症状的情况下进行准确的诊断, 并能降低误诊率, 争取最佳的治疗时机, 对青年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青年人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组化特点。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青年肺癌患者72例, 对患者进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和免疫组化, 并对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免疫组化标志物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病变部位多发于左肺;病理分型以小细胞癌、鳞癌、腺癌为主;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呈现腔内肿物及围绕管壁生长改变两种状态;免疫组化NSE的阳性率为94.74%, CKpan和LCA的标记均呈阳性, 阳性率为100.00%。结论:青年肺癌患者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 误诊率较高, 对青年人的肺部表现及时施行必要的检查, 从而有助于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关键词:青年,肺癌,病理特征,免疫组化

参考文献

[1]张平德, 兰英, 毕炳炎, 等.青年人肺癌临床及病理学特征分析[J].临床医学, 2005, 25 (6) :39-40.

[2]陈保红, 李庆云, 时朝国, 等.61例青年人肺癌临床及病理分析[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03, 6 (2) :177-178.

[3]罗洪英, 王海成, 曾庆富.40岁以下肺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3, 26 (10) :646.

[4]张琪, 陈融, 王秀问, 等.40岁以下青年人肺癌临床及病理学特征[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3, 41 (8) :431.

血栓的病理学研究及与临床联系 第5篇

一、 下列关于混合血栓的说法,错误的是()C  血栓的类型不包括()D  混合血栓的镜下构成,说法不正确的是()D  下列关于透明血栓的说法错误的是()C  下列关于白色血栓的说法,错误的是()B  股静脉内较大的血栓完全机化需要多久()B 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附壁血栓()B  下列关于红色血栓的说法错误的是()A  下列关于白色血栓的形态,说法错误的是()A  血栓的结局不包括()A

二、 心血管内膜损伤导致血栓形成常见疾病不包括()B  下列哪种疾病不易形成血栓()D  正常血流中,红细胞和白细胞在血流中的(),其外是血小板,最外层是血浆 B  有利于血栓形成的血流状态改变不包括()C  静脉血栓多见的原因不包括()C  内皮细胞损伤促进血小板的活化,表现为()D  血液凝固性增加的常见原因不包括()B  动脉和心脏血栓形成的原因是()B  血栓形成第一步是()A  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是()A

三、 血栓形成过程中,对于血小板黏集的说法,错误的是()C  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血栓头是指()D  血小板血栓镜下特点,错误的是()C  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血栓尾是指()B  血栓形成的起始点是()D  血栓形成过程中,血小板黏附的特点是()B   临床上,常用()防治血栓性疾病,因其具有抑制血小板凝集等抗凝作用。A 血栓形成过程中,对于血小板的黏附说法错误的是()A

四、 下列哪项不属于血栓形成阻塞动脉血管后的临床表现()B  脑萎缩的病理变化不包括()B  在血栓运行途径中,随血流方向通过主动脉系统和左心最常阻塞于()B        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成为栓子,下列不属于栓子的是()D 血栓对机体不利的影响不包括()A 血栓对机体的影响取决于下列哪些因素()C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的病理表现可呈()A 体循环动脉栓塞血栓()来自于左心 D 在血栓运行途径中,随血流方向通过静脉系统和右心可引起()A 血栓形成阻塞动脉血管后所致脑功能下降,其表现不包括()C

肺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第6篇

【关键词】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病理特点;诊断准确率

【中图分类号】R737.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2-0103-02

浸润性乳腺癌是乳腺癌的主要类型。癌细胞已穿破乳腺导管或小叶腺泡的基底膜并侵入间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nvasive lobucar of the breast,ILC)发病率占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5%~15%。其中20%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患者可累及双侧乳腺[1]。肿瘤界限不清、质韧、切面灰白色。镜下典型特征为单行癌细胞呈线状浸润于纤维间质中。癌细胞小,胞质较少,核大小较一致,核仁不明显,分裂象少见。乳腺浸润性小叶癌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在临床组织学、临床特点、风险因素、基因因素等多方面存在明显差异[2]。笔者对40例IL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总结分析,详细报道如下。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选择40例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病理资料,总结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彩超表现、TNM分期特点等。结果: ILC患者中30~49岁年龄段发病率最高,达到45.00%,60%ILC患者未绝经,90.00%患者查体可触及肿物,多数患者淋巴结无转移或少量转移。镜检结果表明癌细胞较小、粘附性较差、胞质少、嗜酸性,常有胞质内小空泡,部分还存在印戒细胞样,核仁不明显、核分裂象较少,癌细胞呈散状分布,部分呈单行串珠状或围绕残留导管呈靶环状或同心圆浸润。结论:乳腺浸润性小叶癌多发于绝经前,两侧乳腺均可发病,临床应用查体多数可触及肿块,彩超扫描、钼靶片等联合诊断准确率更高。

【关键词】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病理特点;诊断准确率

【中图分类号】R737.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2-0103-02

浸润性乳腺癌是乳腺癌的主要类型。癌细胞已穿破乳腺导管或小叶腺泡的基底膜并侵入间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nvasive lobucar of the breast,ILC)发病率占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5%~15%。其中20%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患者可累及双侧乳腺[1]。肿瘤界限不清、质韧、切面灰白色。镜下典型特征为单行癌细胞呈线状浸润于纤维间质中。癌细胞小,胞质较少,核大小较一致,核仁不明显,分裂象少见。乳腺浸润性小叶癌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在临床组织学、临床特点、风险因素、基因因素等多方面存在明显差异[2]。笔者对40例IL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总结分析,详细报道如下。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选择40例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病理资料,总结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彩超表现、TNM分期特点等。结果: ILC患者中30~49岁年龄段发病率最高,达到45.00%,60%ILC患者未绝经,90.00%患者查体可触及肿物,多数患者淋巴结无转移或少量转移。镜检结果表明癌细胞较小、粘附性较差、胞质少、嗜酸性,常有胞质内小空泡,部分还存在印戒细胞样,核仁不明显、核分裂象较少,癌细胞呈散状分布,部分呈单行串珠状或围绕残留导管呈靶环状或同心圆浸润。结论:乳腺浸润性小叶癌多发于绝经前,两侧乳腺均可发病,临床应用查体多数可触及肿块,彩超扫描、钼靶片等联合诊断准确率更高。

【关键词】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病理特点;诊断准确率

【中图分类号】R737.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2-0103-02

肺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第7篇

关键词:周围型肺癌,病理分型,中医证型

周围型肺癌是临床常见恶性肿瘤, 其发病率近年来一直高居不下, 且一经诊断患者多处于中晚期, 从而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随着中医治疗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逐步推广, 周围型肺癌的中医辨证治疗也得到了广泛关注[1], 但其与西医病理分型和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针对这一问题, 对我院收治的中晚期周围型肺癌患者的中医证型与病理分型和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9月2014年4月收治的中晚期周围型肺癌患者57例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经相关病理诊断证实, 其中男性35例, 女性22例, 年龄为27~73岁, 平均年龄为 (62.3±3.6) 岁。患者在术前均未接受化疗和放疗治疗。

1.2 方法

对患者进行病理分型, 根据患者病理组织检验结果对其具体癌症性质进行分型, 包括鳞癌、腺癌、大细胞癌、小细胞癌和肺泡癌[2];采用临床分期标准对其进行分型, 中晚期具体可分为ⅡB期、ⅢA期、ⅢB期、Ⅳ期等;根据中医辨证理论对患者进行中医证型, 根据其临床症状表现可分为肺郁痰瘀型、气阴两虚型、阴虚痰热型、脾虚痰湿型等[3], 由我院资深中医师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然后对各种证型与病理分型和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软件对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相关性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中医证型和临床分期的关系

从表1中可以看出, 本组57例患者中肺郁痰瘀型所占比例最大, 其次是阴虚痰热型。临床各种分期与证型之间没有明显相关关系 (P>0.05) 。

2.2 病理分型与中医证型关系

从表2中可以看出, 57例患者中鳞癌患者最多, 其次是腺癌。在病理分型与中医证型的关系上, 不同中医证型和病理分型之间具有明显相关关系 (P<0.05) 。

3 讨论

本文主要对中晚期周围型肺癌患者的中医证型和病理分型以及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近年随着中医辨证治疗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推广, 周围型肺癌在临床中也多采用中医辨证治疗,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中医认为肺癌的发生是由于患者正气内虚, 脏腑功能出现失调, 导致邪毒侵肺[4], 引发肺气郁闭, 积聚成痰, 使得患者气息滞涩, 痰气瘀毒交结, 最终引发肿瘤发生。根据患者临床具体体征表现可将患者分为四种中医证型, 分别是肺郁痰瘀型、脾虚痰湿型、阴虚痰热型以及气阴两虚型, 本研究中有21例患者属于肺郁痰瘀型, 所占比例最多, 其次是阴虚痰热型, 有14例患者。在具体相关关系的分析上, 可以看出, 临床分期与中医证型之间不具有明显相关关系, 这一结果与国内相似研究的结果有较大差异[5]。有研究表明气虚型患者中Ⅱ期患者较多, 而气阴两虚型Ⅲ期患者较多, 这说明随着患者病程的发展, 其正虚状况也在发生改变。而本次研究中临床分期与中医证型之间不存在明显关系, 可能与本次研究患者均是中晚期患者有关。而在病理分型和中医证型之间关系的分析上, 本研究结果显示, 中医证型与病理分型之间具有明显相关关系, 其中肺郁痰瘀型患者中鳞癌患者较多见, 两者皆是本组患者中人数最多的。肺郁痰瘀型患者受郁痰阻肺影响, 导致气机不畅, 使得胸肋胀满, 患者感觉胸闷气急, 这与鳞癌患者临床出现的气道阻塞现象十分一致。脾虚痰湿型患者中肺泡癌患者较为多见, 12例脾虚痰湿型患者中有7例肺泡癌患者。肺泡癌患者的病变部分沿肺泡生长, 并进入患者肺泡腔内, 产生分泌物, 这与脾虚痰湿患者临床脾气虚弱、水湿痰浊十分一致。阴虚痰热型患者中以腺癌较为多见, 本次研究中14例阴虚痰热患者中有7例腺癌患者, 腺癌患者在临床中易发生转移, 而阴虚痰热患者也因肺肾阴精亏虚, 导致正气抗邪能力下降, 与腺癌较为一致, 由此可以看出, 病理分型与中医证型之间具有明显相关关系。

综上所述, 中晚期周围型肺癌的临床分期与中医证型之间没有明显关系, 临床病理分型和中医证型之间具有明显相关关系, 其对指导肺癌的中医辨证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万灵, 欧阳学农, 余宗阳, 等.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常见中医证型与血清前炎症因子水平相关性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2, 27 (6) :1718-1720.

[2]黄泳立, 田华琴, 陈学彰.非小细胞肺癌的中医证型与血清肿瘤标志物关系的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 2012, 27 (6) :661-662.

[3]曾亮, 奚肇庆, 吴承玉.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中医证型与螺旋CT表现及病理分型的相关性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 2009, 36 (11) :1842-1844.

[4]杨国良.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医证型与吉非替尼治疗敏感性关系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 2009, 36 (6) :867-869.

肺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均为我院患者,其中按照年龄段分布包括青年人肺癌和老年人肺癌患者各40例。对象选取时间为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所有患者经临床及病理确诊为肺癌。青年组40例,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19~40岁,平均(35±1.6)岁;老年组40例,其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60~82岁,平均(68±2.5)岁。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性别分布、年龄、是否有吸烟史、主要症状、病理分型、临床分期、治疗方法及预后效果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1]。准确并详细记录两组基本资料。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导入IBM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组间比较采用t进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方差表示,计算资料采用χ2进行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可统计。

2 结果

2.1 吸烟情况:

青年人组与老年人吸烟情况比较:青年人组中有15例吸烟者,占37.5%;老年人组中有22例吸烟者,占55.0%。老年人组吸烟比例明显高于青年人组,差异显著P<0.05。青年人组吸烟年限1~10年,平均(3.4±1.5)年;老年人组吸烟年限1~25年,平均(10±3.5)年。老年人组吸烟年限明显高于青年人组,差异显著P<0.05。

2.2 临床表现方面:

两组所有肺癌患者均出现一定程度的咳嗽、咳痰、胸闷、胸痛、咳血、发热、关节疼痛等症状(表1)。其中,青年人组患者临床症状以胸痛为主,有32例(80.0%)的患者出现胸痛表现;老年人组患者临床症状以咳嗽为主,其中有33例(82.5%)的患者出现咳嗽症状。两组在临床症状方面对比有差异,P<0.05。

2.3 X线检查表现: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了X线胸片影像学观察,部分患者还进行了进一步的CT和MRI观察。结果显示,两组肺癌患者均出现一定程度的肺部阴影、肺不张、阻塞和肺部积液等情况,对比无差异,见表2。

2.4 临床病理情况对比:

结果显示,青年人组肺癌患者中,腺癌的发病比例最高;老年人组中,鳞癌的发病比例最高,二者差异显著P<0.05。TNM临床分期方面,青年人组出现肺癌晚期的比例明显高于老年人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3。

2.5 治疗方法及预后效果分析:

结果显示,青年人组患者以全肺切除术和开胸探查术为主要的治疗方法,术后病死率较低;老年人组患者以肺叶切除术为主要的治疗方法,术后病死率较高。两组在治疗方法及预后之间的对比存在差异,P<0.05。见表4。

3 讨论

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肺癌表现出低龄化发展的趋势,在青年人群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占同期肺癌发病的比例也不断增高,值得引起医疗工作者的重视[2]。本文通过对我院收治的青年人肺癌患者及老年人肺癌患者各40例临床资料的对照分析,从临床特点、是否吸烟、病理分型、治疗方法及预后效果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本次研究获得如下体会。

①烟是诱发肺癌的重要因素,在本次研究两组中均表现突出。且老年人群由于难以改变长期的吸烟习惯,吸烟者比例和吸烟年限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表明长期吸烟会直接导致肺癌的发病率上升。②临床表现方面,老年肺癌以咳嗽为主,青年肺癌以胸痛为主,差异显著[3]。本文认为,老年患者由于肺功能减损,并发基础疾病等因素,导致咳嗽;青年人生活与工作压力较大,肺癌患病后功能受损,易出现胸痛症状。③影像学检查方面,两组均出现一定程度的肺不张、肺部块状阴影、阻塞性肺炎和肺部积液情况,对比无差异。④病理分型及分期方面,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老年肺癌患者以鳞癌为主,青年以腺癌为主,差异显著。本文认为,可能是由于青年人吸烟以过滤嘴香烟为主,经过滤的细小烟草作用于肺的外周组织,诱发腺癌[4]。鳞癌是肺癌最常见的临床病理类型。病理研究结果显示,鳞癌多发于老年人群,男性居多。其发病部位多位于支气管,多为慢性发病,因此利于发现,分期多为早期。鳞癌的治疗多以放化疗为主,容易经过淋巴进行转移。青年人肺癌病理分型及分期以腺癌和晚期为主。腺癌多发于支气管黏膜上皮,发病率较低,且病理研究发现其集中于青年人群,病变多位于肺组织的周边,早期症状并不显著,不利于早期发现,多经过血液进行转移。且分期情况对比,青年人出现晚期肺癌的比例明显高于老年人。本文认为可能是由于青年人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不够,不能及时进行健康体检,忽略早期症状,导致延误治疗所致。⑤治疗及预后方面,老年人由于早发现早治疗,治疗方法以部分肺叶切除加放化疗治疗为主;青年人由于未及时就诊,导致病情恶化,治疗方法多为全肺切除加放化疗治疗。但青年人术后病死率明显低于老年人,本文认为是由于老年患者机体耐受性较差,并发基础疾病较多所致。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青年人肺癌与老年人肺癌在临床病理方面存在很多不同。进一步掌握其各自临床病理特点,有助于提供针对性的诊疗措施,进一步提高临床肺癌的诊疗效果。

摘要:目的 对青年人和老年人肺癌的临床病理进行对照分析,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80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老年肺癌(≥60岁)及青年肺癌(≤40岁)各40例。对两组一般资料、临床特点、病理、治疗方法等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日常吸烟会增加肺癌发病率;老年人肺癌多鳞癌,症状以咳嗽为主,青年人肺癌多腺癌,症状以胸痛为主;老年患者治疗方法以肺叶切除术为主,青年人患者以全肺切除术为主;老年人患者术后生存率较低,青年人患者术后生存率较高。均差异显著。结论 青年人和老年人肺癌的临床病理存在较大差别,应根据其特点及规律进行诊断和治疗,提高整体治疗效果。

关键词:青年人,老年人,肺癌,病理

参考文献

[1]包校伟.508例青、老年肺癌临床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10,12(9):1219-1220.

[2]王永,唐鹏飞,杨玉蓉青年肺癌与老年肺癌临床特点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3):75-76.

[3]张颖秋,蒋鑫,林建武,等.218例40岁以下青年人肺癌临床特征分析[J].国际呼吸杂志,2011,31(16):1216-1220.

肺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第9篇

关键词:纤维支气管镜,肺癌,细胞学检查,病理检查

肺癌 (Lung cancer) 已经成为我国呼吸道常见的一种癌症, 近年来, 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提高临床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1]。纤维支气管镜为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更科学、更直观的依据。为探讨肺纤维支气管镜细胞病理学检查 (Fiber bronchoscope cell pathology examination) 对肺癌诊断的临床价值, 2012年3月-2014年1月收治肺癌患者80例, 进行总结和分析,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2年3月-2014年1月收治肺癌患者80例, 所有患者均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后经手术治疗与病理结合确诊。男62例, 女18例, 年龄34~78岁, 平均56.8岁。患者主要表现咳痰、咳血、胸痛、胸闷等。

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纤维支气管镜细胞病理学检查。检查方法常规进行, 刷片用95%酒精固定15分钟以上, 苏木-伊红 (HE) 染色。活检组织用10%福尔马林固定, 常规脱水、石蜡切片, HE染色。

结果

本组80例肺癌患者经手术病理诊断鳞癌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 52例 (65.0%) , 腺癌 (adenocarcinoma) 6例 (7.5%) , 小细胞癌 (Small cell carcinoma) 22例 (27.5%) 。经纤维支气管镜细胞病理学检查诊断肺癌77例, 其中鳞癌51例, 诊断符合率98.1%;腺癌5例, 诊断符合率83.3%;小细胞癌21例, 诊断符合率95.5%, 见表1。

讨论

肺癌已经成为我国呼吸道常见的一种癌症, 近年来, 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提高临床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纤维支气管镜为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更科学、更直观的依据。其具体作用: (1) 能够详细地检查段和段以下支气管, 发现可疑病变; (2) 能够行气管内膜刷检和活检, 同时也可以灌洗支气管, 提供病理标本; (3) 了解叶和叶段支气管的解剖学结构, 为制订手术方案提供基础资料。

纤维支气管镜刷片的癌细胞可维持原有形态特征, 不会发生挤压变形[2]。尤其对于小细胞未化分癌的特点显著 (细胞体积小, 大小各异, 葡萄状、条状排列, 胞浆少, 核小或呈裸核[3,4]) 。因此与活检组织相比, 该方法的阳性率和分型符合率较高。但肺癌的众多类型中小细胞癌所占的比例较小, 对于高分化鳞癌或腺癌, 纤维支气管镜刷片的细胞异型小, 并且没有组织结构, 因此很难掌握其形态特征[5,6], 且细胞易退变而误诊。组织切片能够保留完整的组织结构, 细胞完整, 可采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 (或) 特殊染色, 利于分型[7]。因此, 与组织活检相比, 刷片总分型符合率较低, 可以将两种方法相结合, 通过相互补充提高分型符合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 本组80例肺癌患者经手术病理诊断鳞癌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 52例 (65.0%) , 腺癌 (adenocarcinoma) 6例 (7.5%) , 小细胞癌 (Small cell carcinoma) 22例 (27.5%) 。经纤维支气管镜细胞病理学检查诊断肺癌77例, 其中鳞癌51例, 诊断符合率98.1%;腺癌5例, 诊断符合率83.3%;小细胞癌21例, 诊断符合率95.5%。充分证实了纤维支气管镜刷片细胞病理学检查在肺癌诊断上的重要性, 与活检相比, 使用纤维支气管镜进行刷片细胞病理学检查时使用毛刷可以减少与肿瘤的接触面积, 毛刷易伸到活检钳达不到的细支气管内, 并且毛刷刷检涂片后, 还能通过生理盐水灌洗, 离心沉淀、涂片, 进行细胞病理学诊断, 因此刷检有较多机会获取癌细胞。

综上所述, 肺纤维支气管镜细胞病理学检查对诊断肺癌有极高的诊断价值, 费用低, 患者易接受,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Stang A, Pohlabeln H, Muller KM, et al.Diagnostic agreement in the histopathological evaluation of lung cancer tissue in a population-based case-control study[J].Lung Cancer, 2012, 52 (1) :29-36.

[2] M JM olina, FS row land nature pow el luorine chem[J].Nature, 2012, 11 (4) :237-250.

[3] 温志华, 张扬立, 张扣兴, 等.纤维支气管镜诊断肺癌322例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2, 8 (1) :39-40.

[4] M eew es C, B renneisen P, W enk J, et al.1Adap tive ant iox idan t response derm al f ibrob lasts from UVA-induced phototox icity[J].FreeRadicBioMed, 2011, 30 (3) :238-2471.

[5] 黄凤堂.675例肺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结果分析[N].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7 (2) :78-79.

[6] Cooper KD, Baron ED, Matsu MS.Implications of UV-induced inflammation and immunom odulation[J].Cutis, 2003, 72 (3) :111-115.

肺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研究对象

72例NSCLC患者来自湖南省靖州县人民医院2008年2月至2010年9月肺癌住院患者, 经病理证实为NSCLC;年龄41~79岁, 平均年龄 (64.21±8.99) 岁。

1.1.2 排除标准

近1个月曾使用过糖皮质激素或免疫调节剂;术前有放射治疗或化学治疗史的;合并有心、脑、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异常患者。

1.2 方法

自患者肘正中静脉取血2mL, 缓慢注入含7.5%乙二胺四乙酸钠20μL和抑肽酶20μL的抗凝试管中, 立即混匀;30min后于4℃, 3000rad/min离心10min, 取上清血浆放入EP管 (小型离心管) 中, 置-70℃保存待检。ADM含量测定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 试剂盒购自美国Phoenix公司;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进行。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两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中的SNK-q检验, 两个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P<0.01为差异有极显著性。

2 结果

2.1 NSCLC临床分期、TNM分期及不同组织类型之间ADM含量比较

在临床分期中, Ⅲ、Ⅳ期患者血浆中ADM水平高于0期、Ⅰ期和Ⅱ期患者, 其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TNM分期中, 随着各期级数的升高, 血浆中ADM含量呈增高趋势, TNM高级别组ADM含量高于低级别组 (P<0.01) , 见表1;按组织病理学分类, 鳞癌和腺癌患者之间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临床0期比较, aP<0.01;与临床Ⅰ期比较, bP<0.01;与临床Ⅱ期比较, cP<0.01;与TNM分期中Tis期比较, dP<0.01;与TNM分期中T1期比较, eP<0.01;与TNM分期中T2期比较, fP<0.01;与TNM分期中T3期比较, gP<0.05;与TNM分期中N0期比较, hP<0.01;与TNM分期中N1期比较, iP<0.01;与TNM分期中M0期比较, jP<0.01

2.2 NSCLC患者血浆ADM含量与临床分期的关系

直线相关分析表明, NSCLC患者血浆ADM含量与临床分期之间呈正相关 (相关系数r=0.417, P=0.000) , 见图1。

2.3 NSCLC患者血浆ADM含量与TNM分期的关系

直线相关分析表明, NSCLC患者血浆ADM含量与T分期之间呈正相关 (相关系数r=0.7217, P=0.000) ;与N分期之间呈正相关 (相关系数r=0.591, P=0.000) ;与M分期之间呈正相关 (相关系数r=0.5627, P=0.000) , 见图2。

3 讨论

ADM最初是1993年从嗜铬细胞瘤分离出的一种具有多种调节功能的多肽。在生理过程中, ADM有调节细胞的生长、促进有丝分裂以及抑制增殖的作用, 在胚胎期ADM即有广泛表达, 而且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3]。Deville[4]等认为ADM在缺氧的肿瘤微环境中表达增高, 在肿瘤的进展及血管再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 它可以成为一个新的治疗靶点。Ehlenz等[5]1977年就报道肺癌和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血浆中ADM是升高的;但后来的ADM与肺癌的研究相对较少。

本文采用放射免疫法比较72例肺癌患者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ADM含量与在综合临床分期及TNM分期中的表达。结果发现, 在临床Ⅲ、Ⅳ期患者中水平要高于临床Ⅰ、Ⅱ期, 说明随着肿瘤实体增大, 组织的进一步缺氧, 可激活缺氧诱导因子1 (HIF-1) 。HIF-1作为转录因子对于缺氧或者缺氧诱导物所诱导的ADM mRNA表达增高必不可少, 造成ADM分泌增加[6]。在血浆中ADM含量与TNM分级的相关性分析中, 发现这两变量呈正相关, 进一步说明ADM表达与肺癌病情的相关性, 提示ADM含量可作为肺癌患者预后指标及治疗靶点的意义。在对TNM分期的研究中发现, 随着其分期级别的增高ADM含量也逐渐增加, 在高级别组和低的级别组间比较, 呈显著性差异。Cuttittia等[7]发现血清ADM含量水平随恶性程度增加而升高表达的出现, 而且ADM水平高的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预后更差, 与本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 说明ADM含量水平在肿瘤的扩散及转移中起到重要作用, 但详细机制需进一步探讨。而在组织病理类型的比较中, 鳞癌和腺癌之间未见明显差异。

综上所述, ADM在肺癌患者血浆中的含量表达增高, 且ADM的表达水平与肺癌的临床分期及有局部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相关, 与肺癌的病理类型无关。因此, 我们认为检测肺癌患者血浆中ADM的水平为肺癌的诊断及预后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也为其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值得进一步研究其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Wakelee H, Kemstine K, Vokes E, et al.Cooperative group researchefforts in lung cancer 2008:focus on Advanced-stage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J].Clin Lung Cancer, 2008, 9 (6) :346-351.

[2]Harrison JK, Barber CM, Lynch KR, et al.Molecular cloning of anovel rat G-protein-coupled receptor gene expressed prominentlyin lung, adrenal, and liver[J].FEBS Letters, 1993, 318 (1) :17-22.

[3]Kitamura K, Kangawa K, KawamotoM, et al.Adrenomedullin:anovel hypotensive peptide isolated from human pheochromocytoma[J].Bichem Biophys Res Commun, 1993, 192 (2) :553-560.

[4]Deville JL, Salas S, Figarella-Branger D, et al.Adrenomedullin as a therapeutic target in angiogenesis[J].Expert Opin Ther Targets, 2010, 14 (10) :1059-1072.

[5]Ehlenz K, Koch B, Preuss P, et al.High levels of circulatingadrenomedullin in severe illness:correlation with C-reactiveprotein and evidence against the adrenalmedulla as site of origin[J].Exp Clin Endocri-nol Diabetes, 1997, 105 (3) :156-162.

[6]Garayoa M, Martinez A, Lee S, et al.Hypoxia-inducible factor-1 (HIF-1) up-regulates Adrenomedullin expression in humantumor cell lines during oxygen deprivation:a possible promotionmechanism of carcinogenesis[J].Mol Endocrinol, 2000, 14 (6) :848-862.

肺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第11篇

关键词:骨转移,全身核素骨显像,核磁共振

肺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 因其具有亲骨性, 易发生骨转移[1], 临床上如何能尽早诊断肺癌骨转移对其临床分期及治疗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 本文回顾性分析126例不同病理类型肺癌患者的全身骨显像和核磁共振成像的影像, 探讨在肺癌骨转移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6例自2006年11月-2011年11月经过病理学证实为肺癌患者。男85例, 女41例;年龄26-84岁, 平均 (58.9±6.1) 岁。病理学诊断结果为腺癌66例, 鳞癌50例, 其他类型10例。

1.2 临床诊断方法

采用Siemems e.cam varible angle双探头SPECT, 配用低能高分辨平行孔准直器, 患者静脉注射99mTcO4-MDP740-1110MBq (20-30mCi) 后嘱患者多饮水并排空膀胱, 以增加影像清晰度。2-3h后进行前后位连续扫描, 扫描速度为15cn/min, 采集矩阵为2561024, 能峰140keV, 窗宽20%, Zoom1.0。对可疑的异常浓聚灶加做局部显像, 能峰和窗宽不变, 矩阵为128128, Zoom1.0-1.5。Philips Gyroscan lntera 1.5T。用8mm层厚, 10mm层间距, 轴位T1W、T2W矢状位T1图像其层厚为5mm。

1.3 图像分析

按照Wilson法将人体骨骼分为5个区域, 具体为: (1) 胸部骨:胸骨、锁骨、肋骨、肩胛骨; (2) 中轴骨:颈椎、腰椎、胸椎; (3) 四肢骨; (4) 盆腔骨; (5) 颌面骨和颅骨。骨转移灶的临床特征主要表表现为:无规律分布在反射性热区或冷区, 且多呈散布性、多发性 (≥3个) , 多为混合性病变, 或者仅有1-2个放射性浓聚灶。放射性增减情况主要表现为中间区域减少或局灶边缘增加。临床非典型性症状为:发生在非肺癌骨转移好发部位或脊柱、大关节的弥漫性放射性增高等无规率的放射性浓集。由2名以上有经验的医师共同阅片, 区分因脊柱放射性分布不均匀或全身大关节分布增高的退行性病变表现。MRI记录成骨性、溶骨性病变, 受累椎体异常信号分布及强度不均匀, T1、T2加权像分别为等或低信号和高信号。椎旁软组织肿块影, 椎弓根常受累呈膨胀性改变, 椎管内、硬膜外及椎旁组织软肿块, 肋骨、骨盆以信号异常, 分布不均为骨转移灶[2]。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处理, 两两比较用列联表分割法, 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SPECT与MRI检出率比较

126例肺癌患者中, 发现骨转移73例, 转移发生率为57.9%, 其中腺癌骨转移发生率最高为63.88%, 鳞癌为52.17%, 其他类型癌为37.5%。SPECT能早期发现骨转移, 全身多发性骨转移且为成骨性改变优势更为明显, 而MRI在诊断溶骨性病变较为突出。两者联合检查较单一检查在检出率上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1, 见表1。

2.2 各种病理类型骨转移发生率及骨转移灶的分布情况

本组案例中, 不同病理类型之间的肺癌骨转移共发生73例, 共转移病灶239个, 每位患者平均转移3.27个病灶。其中胸部骨转移病灶最高, 占比53.3%, 其次为脊柱 (31.6%) 和骨盆 (18.8%) , 四肢骨 (10.04%) 和颅骨 (3.5%) 等其他骨骼相对较少。各组间骨转移发生率有统计学意议P<0.05, 鳞癌与其他类型肺癌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P>0.05, 其中腺癌和鳞癌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2。

P<0.01

注:其它为包括小细胞肺癌和其它类型的肺癌。

3 讨论

因恶性肿瘤死亡的病例, 经尸检证实发生骨转移在70%以上[3], 而肺癌骨转移的发生率现有的报道差异很大, 龙为红[4]等报道阳性检出率为91.2%, 国内报道中肺癌骨转移发生率多集中在42%-52%之间[5], 国外报道则多集中在22%-64%之间[6], 本文研究中肺癌骨转移率为57.9%。

不同病理类型之间的肺癌骨转移发生率多不同, 有研究结果显示, 腺癌的转移率最高, 本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本组中腺癌发生率高达63.88%, 显著高于其他病理类型 (P<0.01) 。其主要原因为:骨转移主要是通过血行播散途径进行的, 而腺癌最易发生血行转移, 主要转移路径为经脊柱静脉丛和肺部静脉达全身骨骼。此外, 腺癌多发于肺边缘杯状细胞或黏液腺, 易直接侵犯肋骨、脊柱, 再加上腺癌的恶性程度相对较低, 临床检查时比较容易检查出骨转移。增加了骨转移的检出率。鳞癌的骨转移发生率较低, 其原因为它首先进行淋巴转移, 其次才进行血行转移, 因而转移机会降低。其它类型肺癌如未分化癌等由于恶性程度较高, 临床病情通常较为严重, 患者生命较短, 一般来说, 在进行骨转移前通常就波及到其他重要器官。此外, 未分化癌骨转移多为溶骨性改变, 易出现假阴性, 检出率相对较低。

肺癌骨转移病灶的全身分布具有规律性, 通常来说, 胸部骨骼和脊柱转移率最高, 而颅骨、四肢骨等部位转移率最低[7]。造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为:肺癌的转移途径是血液由肺静脉进入体循环, 继而进行全身扩散。胸部骨骼和脊柱的骨骼面积占人体骨骼面积的比重最大, 因此更容易发生转移。而四肢骨、颅骨的面积相对较小, 不易发生转移。此外, 多数学者的研究表明不同病理类型肺癌骨转移发生率有所不同, 本文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这是因为, 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癌其转移途径大不相同, 比如腺癌主要以血行播散为主, 转移较快且转移所覆盖的部位广, 并且周围型腺癌易直接侵犯肋骨与胸骨。此外, 腺癌的恶性程度相对较低, 患者生存期较长, 因此骨转移检出率也相对较高。而鳞癌生长速度较慢, 经较长时间后方可通过血行转移, 因此短期内不容易检出转移率。

临床上进行肺癌骨转移的检查方法比较多样, 主要有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核磁共振、计算机断层扫描、X线摄片等。其中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是一种结合活体生理、生化、功能和代谢信息的四维显像方式, 示踪剂经静脉注射后, 与骨的主要无机盐成分羟基磷灰石晶体发生化学吸附、离子交换以及与骨组织中有机成分相结合而进入骨组织, 使骨骼显像。可以全身一次成像, 诊断敏感性高, 能够在骨转移早期就检查出来且价格相对低廉, 通常较X线早3-6个月发现转移灶[8], 因而成为诊断骨转移的首选方法。然而, MRI对溶骨性改变较WBI的检出率高, 本文11例溶骨性改变由MRI发现, 而对成骨性病变的检出率就明显低于WBI, 这充分体现了WBI具有高灵敏度, 低特异性的特点[8]。从表1看到WBI是84.9%, MRI是69.8%, 而通过优势互补可提高到94.5%, 因此对各种不同类型肺癌患者行SPECT与MRI, 可在骨转移诊断中起到优势互补、提高检出率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饶国辉, 李纬明, 李春亿.SPECT全身核素骨显像对肺癌骨转移诊断的临床价值[J].实用全科医学, 2008, 6 (6) :568-569.

[2]刘岐, 贾学军, 张慧东.放射性核素骨扫描与MRI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5) :7-8.

[3]Federico M, Magin LR, Swartz MH, et al.Detection of centrum marrowinvolvement in patients with cancer[J].Tumour, 2003, 75 (1) :90-96.

[4]龙为红, 李德仁, 吴文.肺癌骨转移骨显像的临床价值及与CT, X-rays检查对比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02, 9 (2) :9-11.

[5]张青, 杨晓青, 关宴星.放射性核素全身骨显像中单发病灶的临床价值[J].江西医学, 2005, 34 (8) :5.

[6]杨忠毅, 田伟家.老年性肺癌患者99mTc亚甲基二磷酸盐全身骨扫描的临床应用[J].内科理论与实践, 2007, 2 (3) :175.

[7]桂文来, 刘增礼, 杨仪, 等.256例肺癌骨转移核素骨显像特点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5, 25 (3) :476-477.

肺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肺癌的临床病理分析(精选11篇)肺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第1篇关键词:小细胞肺癌,临床效果,病理,治疗方法,化疗众所周知, 作为一类恶性肿瘤,...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