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刷匠》教学反思
《粉刷匠》教学反思(精选6篇)
《粉刷匠》教学反思 第1篇
粉刷匠是一首一年级第二册的歌曲,它的曲调十分的风趣,歌词也很幽默,同学们对歌词理解得十分好。在上导入课的时候,我认为这首歌曲比较简单,很多小朋友都会唱,我只思考到一年级学生身心特点,设计了丰富的资料,强调学生参与,重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仔细的教学歌曲,而是透过录音直接让小朋友跟着唱,结果很多小朋友一节课下来没有能够熟练准确的演唱歌曲,教学效果较差。我发现他们对歌曲中第一句中的强和第二句中的亮有点混淆,所以在上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班级的时候,我调整教学思路,初听之后,先让他们听听第一句和第二句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孩子们很快就能听出尾音不一样,这样同学们很快就掌握了这两个音高。为了让学生学生能够扎实的学好歌曲,唱好歌曲,我编排了了几个小动作,让学生们边唱边跳,调动了学生的用心性,结果一个班比一个班唱的好,我十分的开心。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依然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我在教学过程中对中间的小朋友关注较多而忽略了两边的小朋友,没有做到关注班级整体,对学生进行的评价还不够专业,课堂教学语言组织不够精炼,所以在以后教学中必须要随时学会调整自己,让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让学生更加的喜欢
我,喜欢上音乐课!
《粉刷匠》教学反思 第2篇
一、活动的预设思考准备
这首歌看起来十分的简单,如果按照反复教唱的方式,不仅孩子们不喜欢这种单一的形式,而且老师也会很累。活动前教师首先反复试唱,自我感受乐曲的节奏和风格,找出找准重点和难点。将歌曲内容的图谱先后出示的顺序理顺,便于一些没有接触过的幼儿也能看到图谱立刻形象记忆歌词,接着准备活动中工具,将生活的场景引入到活动中,让幼儿感受到小粉刷匠劳动的情境,仿佛自己就是一位快乐的粉刷匠。
二、活动中引入情境
在活动中通过出示小粉刷匠的图片,让幼儿知道粉刷匠的概念。听,是感知音乐和熟悉旋律和歌词的前提条件,在歌曲旋律和歌词理解的过程中,采用生活场景再现,一边拿着刷子做粉刷的动作,一边清唱歌曲《粉刷匠》,反复多次后结合图谱的逐一展示,幼儿很快地熟悉歌曲的内容,看着图谱朗读歌词,跟着琴声歌唱。
在针对本首歌曲的特点深化幼儿对音乐人物形象的刻画,在大家学会按照原教材的音乐乐谱的旋律后,我进行音乐的时值的改变,把改变时值后的歌曲唱给幼儿听,请他们说一说,改变后,和改变前有什么不一样。他们说出了特别是最后一句:“哎呀!我的小鼻子变呀变了样。”更生动更有趣了,他们也会跟着模仿,尝试着不同演唱效果。
《粉刷匠》教学反思 第3篇
本课选自北京市东城区小学信息教材《计算机小画家》第8课《彩色橡皮》。“彩色橡皮”工具是画图基本工具中的一个。考虑到对图像色彩的处理, 一个封闭的区域可以直接用“颜色填充”工具完成, 因此在制作素材时特意将需要擦除的色彩制作得零散、不易使用“颜色填充”工具, 从而引出需要一个能够快速修改图像的工具, 运用“彩色橡皮”工具可以实现快速擦除图像的效果。
●学生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小学三年级的学生, 他们通过之前的学习和实践, 已经掌握了矩形、填充、橡皮等工具的使用方法、前景色和背景色的设置方法, 并能完成一些简单的绘图制作。
学生学习积极性高, 乐于尝试, 渴望掌握画图软件中更多绘画技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彩色橡皮”工具的使用方法;知道“彩色橡皮”工具与“橡皮”工具的区别;进一步了解在“彩色橡皮”工具中, 前景色与背景色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擦除油漆”的任务, 学会“彩色橡皮”工具的使用方法;在“装饰自己的家”的练习中, 了解“彩色橡皮”工具的作用并掌握其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结合生活实际, 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大胆设想、勤于动手操作, 培养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彩色橡皮”工具的使用方法。
难点:理解“彩色橡皮”工具中前景色和背景色的关系。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看到老师今天的装扮有些特别, 你们猜一猜老师今天要做什么呢? (播放课件《我是一个粉刷匠》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做个粉刷匠呢?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 对整节课的学习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2.任务驱动, 获取新知
任务一:擦帽子上的油漆
师:画面中的小粉刷匠不小心从梯子上摔了下来, 帽子上都是油漆, 你能利用画图中学过的工具把它擦干净吗?
通过思考, 学生可能会得到以下方法。
方法一:“用颜色填充”工具修改。这种方法不能够很快擦干净。
方法二:“画笔”工具修改。这种方法容易画出边。
方法三:“橡皮”工具修改。这种方法容易擦出边。
设计意图:学生正处在一个兴奋的状态中, 通过擦油漆任务, 他们的学习热情能够继续维持下去。
任务二:擦衣服上的油漆
师:在大家的努力下, 帽子像崭新的一样了。你们能帮助他把衣服也擦干净吗?
由于油漆颜色不同, 衣服颜色不同, 因此学生在操作中对于前景色和背景色的选取会遇到困难。为了突破这个难点, 请一名学生上来试着给课件中的粉刷匠擦除衣服上的油漆。同时提问:油漆和衣服, 谁是前景色?谁是背景色?衣服上有几种油漆颜色?要几次用到“彩色橡皮”工具?
举例说明:前景色是漆的颜色, 背景色是衣服本身的颜色。
设计意图:此环节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特点, 通过教具展示, 突破难点的学习, 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3.巩固拓展, 综合应用
任务三:粉刷自己的家
师:在家里, 我们每人都有可能不小心洒上一些脏东西, 你能利用今天所学的“彩色橡皮”工具将它们擦除掉并利用你会的绘图工具将房间粉刷得更漂亮, 添加一些装饰品吗?
设计意图:此环节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体现了分层次的教学。让大部分学生掌握新知, 能力较强的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尝试, 从而达到巩固和提高的目的。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 可以在这个环节寻找知识遗漏, 寻求教师帮助。
4.交流评价, 总结提高
本节课的结尾, 学生可以离开座位互相交流、学习, 教师出示评价标准, 通过评价环节, 对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肯定与鼓励。
●教学反思
本课我以“我是一个粉刷匠”的情境导入课堂, 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了氛围。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教师其实只是个引导者, 更多的时间是交给学生自己去实践, 充分体现了学案导学的思想和理念。
但在本节课中还是有不少不足的地方。
1.讲解“彩色橡皮”工具时不到位
本课在新授部分时, 我想通过学生利用填充、刷子、填充工具等对油漆进行擦除, 由于使用起来不是很方便, 从而引出“彩色橡皮”工具, 通过对比, 能够让学生从工具的基本作用上理解每一种工具的特性, 从而渗透不同工具的应用。而课堂中我的讲授并没有更深层地将不同的工具进行比较和说明, 因此, 学生对于“彩色橡皮”工具从何而来, 为什么要学习此工具并不能很好地理解。
2.点评要详细明确, 注意学科的整合
在学生绘画的过程中, 对于美术方面的学习也应该进行相应的引导和指点, 如颜色搭配、设计合理等方面。对于此环节, 我觉得还应该针对学生的作品, 从使用不同工具画出的同一内容角度进行比较和点评, 让学生学会选择相应的工具进行绘画。
点评
本节课通过视频导入, 运用歌曲《我是一个粉刷匠》创设情境, 贯穿教学课堂的始末, 起到了较好的整合效果,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情境为基础, 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 完成对本课知识的传授以及信息能力的培养。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运用“奇妙橡皮”快速擦除图像, 懂得运用“彩色橡皮”来修饰、美化图像;其教学任务的设置是层层递进的, 学习程度由易到难, 符合认知规律, 且与“粉刷匠”内容层层相扣, 学生感兴趣, 便于学生掌握。教师在本课中设置了不同的擦除任务, 难度逐层递进, 让所有学生都能在本节课有所收获, 充分照顾学生个体差异。相信学生在学习这堂课时, 学习兴趣会很高, 效率应该也不错, 但是在这堂课中还是存在一些不足。
1.师生互动要加强
在网络环境下, 教学时常只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往往忽略了教师自身的作用, 以为只需简单地下达一个命令, 就可以叫学生去完成, 这样的教学组织, 势必使学生学习放任自流, 学习难有成效, 比较不容易达到学习目的, 这点任课教师要多注意。
2.教师的点拨要有力度
甘当“粉刷匠”的伯爵 第4篇
一年后,费多尔退役,1 806年进入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工作。这是俄国1 764年建立的世界最大的美术、文化、历史博物馆之一,收藏了大量原始时期古东方、古埃及、古罗马、古希腊以及中世纪东西方文化艺术珍品,还有大量8--19世纪俄罗斯的珍贵文物。显然,这大量的工作为未来的艺术家费多尔托尔斯泰的艺术生涯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现在很少有人知道莫斯科救世主大教堂的4座正门和8扇侧门都是按费多尔托尔斯泰伯爵的设计铸成的。信徒们经常会驻足门下,欣赏门上制作精美的图案、硕大的圆形人物像和圣灵们的胸像。在被誉为俄罗斯百科全书的普希金的长诗《叶甫盖尼·奥涅金》中,普希金在描述女主人公奥丽加的纪念册时写道:“纪念册啊,你们豪华而堂皇……虽然托尔斯泰用神奇的画笔……一挥而就把你们装饰……”
虽然伟大诗人普希金涉及费多尔托尔斯泰时只用了“神奇的画笔”一语,却足以表明费多尔艺术功力的非同一般。
21岁时,费多尔托尔斯泰面临是否投身仕途的抉择,这是一条通往高官厚禄、荣华富贵的可靠途径,费多尔之前已经有数十位家族成员在仕途上毕其一生。但费多尔是个例外,他选择了前程难卜的艺术事业。这种职业在二百多年前是任何一个珍惜自己名门望族地位的子弟耻于问津的。
上流社会并不因为费多尔托尔斯泰身怀艺术禀赋就表示支持,他们表示反对,感到羞耻的是身为伯爵竟然不管不顾地搞什么艺术,而这是要靠劳动挣钱来养活自己的职业,这是与贵族的尊严水火不容的。
曾有回忆录作家写道,有一次,费多尔在姑母家做客,碰巧沙皇亚历山大一世(1777--1825)也到了那里。女主人不失时机地把侄儿的画作呈给沙皇鉴赏,沙皇欣赏后立即把画家叫来说:“我让您去近卫重骑兵团(18世纪举行盛典时沙皇的仪仗队)任职,我有很多军官,我想提拔多少个都行,可是像您这样的艺术家,我是一个也造不出来,所以我希望您凭自己的艺术天赋走自己的路吧!”
可是沙皇的赏识也改变不了社会的偏见:堂堂一位有封号和显赫社会地位的贵族,竞不顾一切“要去当‘粉刷匠”’,岂不是既玷污了自己的贵族门第,更使整个贵族阶层蒙羞!
他未婚妻的父亲对女儿说:“我知道你爱他,可是我们不赞成这门亲事,他没有公职、不务正业、涂涂捏捏(指作画和雕塑),不会有什么出息的。”
对此,离经叛道的费多尔托尔斯泰伯爵义无反顾,坚定地从事他的艺术学习与创作。这样一来,彼得堡的一些“体面的家庭”都对他“敬”而远之,将他拒之门外。由此可见封建社会里艺术家社会地位之卑微。
费多尔虽有一支“神奇的画笔”,但留下的绘画作品却为数不多,最著名的作品是为诗人波格丹诺维奇(1 743--1803)所作长诗《宝贝儿》的系列插图,现藏于圣彼得堡原苏联美术研究院科研博物馆内。费多尔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雕塑和奖章模型刻制艺术。他于1804年入美术研究院奖章模型刻制班,师从著名古典主义雕塑家伊凡普罗科菲耶夫(1 758--1828)。1806年入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工作,1810年人造币厂工作。1809年获美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1842年获奖章模型刻制艺术教授衔,1828--18S9年任美术研究院副院长、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研究院名誉院士。
1814年3月,作为反法国盟军的成员,俄军也进入了巴黎,拿破仑宣布退位,被流放到地中海的厄尔马岛。消息传到彼得堡,费多尔为之欢欣鼓舞,决定创作一系列圆形浮雕来纪念卫国战争的胜利。其中有一个浮雕刻着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肖像,他把沙皇塑造成既体现战神气质又有智慧女神气质的斯拉夫神形象。但由于制作经费困难,而沙皇正在巴黎忙于处理对法同盟事务,国内无人敢于做主是否给艺术家以资助,费多尔的这项工作暂时搁浅了。就在此时,柏林一个名叫洛伦兹波什的奖章模型刻制家搞到一个上述斯拉夫神的石膏塑品,他立即翻造了大量生铁复制品,销路很好,求购者中有不少是即将回国的俄罗斯军人。他们回国后有人把这种制作精美的复制品请费多尔鉴赏,满以为费多尔也会为这位普鲁士雕塑家的高超手艺惊叹,岂料俄罗斯的这位艺术家审视了一会儿后向来访者建议:如果你们识字的话,请仔细看一下肖像下面的题词和作者的名字。随后出示了他用蜡塑的神像和铜模型,上面赫然刻着法文题词:“费多尔托尔斯泰伯爵设计与制作。”
那位精明的柏林老板不仅赚了15000帝国马克,而且向俄国沙皇献上一个“自己的”作品,沙皇回赠了一枚刻有良己姓名缩写的钻石戒指,价值5000卢布。
沙皇对德国的复制品给予很高的评价,费多尔献上的真品,也得到沙皇的赞赏,他赏赐了费多尔一枚宝石戒指,但价值远不如送给德国人的贵重,这并不是沙皇厚此薄彼,而是作了有远见的考虑,认为当务之急是立即由国库拨出必要的经费,使艺术家得以继续工作下去。
从此,费多尔托尔斯泰作为雕塑家不仅在俄国名闻遐迩,而且蜚声欧陆。1918年5月18日德国伟大作家歌德致函俄罗斯科学院院长谢尔盖乌瓦洛夫(1786--1855):“我从一枚纪念章形式的石膏件上看到托尔斯泰伯爵的艺术造诣,令我惊叹不已。如能赠我一件这位卓越艺术家的作品,顺寄有关其生活和艺术成就的资料,我当不胜感激。”
院长寄去一枚颈饰,不久,歌德主办的一份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述这位俄罗斯艺术家的文章,稍后,费多尔本人向住在魏玛的歌德寄出几件颈饰和信函,从此与年近古稀的德国大文豪建立了忘年之交。
1820年11月,普希金的朋友、诗人威廉丘赫尔别克尔(1797--1846,著名十二月党人)访问歌德后致函诗人安东杰利维格(1798--1831,普希金的好友)道:“歌德从费多尔托尔斯泰的作品中认识了我国的托尔斯泰,他对这位伟大的俄国艺术家倍加赞赏。”
歌德的藏品中还有不少费多尔的其他作品,他在杂志中还发表了一篇论述费多尔创作的论文。
继奥地利科学院之后,许多欧洲国家的科学院都选他为名誉院士。英国政府也请费多尔设计奖章以备授予在与拿破仑作战中有功的陆海军人员。没想到俄国的这位艺术家却断然拒绝,而且颇为不合时宜地说:“我关心的只有祖国的荣誉。”
除上述纪念1812--1814年卫国战争的奖章和纪念品外,费多尔还设计了纪念俄土战争和俄国波斯战争的奖章。他还留下不少优秀的雕塑品,其中最著名的有石膏塑件《1812年的民兵》、石膏浮雕《1812年波罗金诺战役》、大理石雕像《梦神莫
尔甫斯》等。
如托尔斯泰家族中其他子弟一样,费多尔托尔斯泰也是位出色的骑手。还是个12岁的孩子时,他就能娴熟地驾驭马匹,连那些曾驰骋疆场的彪悍士兵也为之折服。他甚至还能驯服山地野马,因此得了个“马背上的拼命三郎”雅号。
费多尔托尔斯泰不仅年轻时热情奔放、精力充沛、风流多情,到了老年仍不减当年。有一次,他做客于彼得堡以北不远处的帕尔戈洛小镇继任未婚妻(前妻已去世)的家中,见到未婚妻缝纫线没有了,他二话不说,立即纵身上了自己心爱的阿拉伯公马赫克托尔(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的英雄名),驰骋了20俄里,来到彼得堡买了线后,转身又是20俄里,把线送到未婚妻安娜·斯塔西娅手里,可当时他已是55岁的半老头子了。
更有甚者,他在1860年77岁高龄时仍出访德国德累斯顿,除了参观当地的著名陈列馆外,还一连3天骑马游遍了旅游胜地萨克森瑞士山,这是德国风光最美的地区之一。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竞认为马背上的颠簸与辛劳“何足挂齿”。
费多尔精力充沛,热爱生活,而且性格直爽认真,19世纪40年代青年雕塑家尼古拉拉马扎诺夫(1817--1867,因作有果戈里雕像名闻于世)正在意大利深造,沙皇尼古拉一世访问罗马,让费多尔随行。一天,沙皇与其随从漫步城中,路经拉马扎诺夫的工作室,他对随从说,要在傍晚时分参观这个工作室。费多尔立即向一位大臣解释,只有在白天光线充足的时刻才能看清楚室内的雕塑品,可是随从们都不敢直言,不知深浅的费多尔竞大声嚷道:“你们不敢,我来!”说着竟一把抓住沙皇,几乎是连拖带拽地把沙皇拉人工作室。
费多尔的率真还表现在对是非的坚持原则上,有一次与沙皇在一个有关艺术的问题上发生争执,他竟当着沙皇侍从们的面宣布“不打算”执行沙皇的旨意,他镇静地迎着尼古拉一世逼人的、据说能当场致人死命的目光解释自己抗旨的原因。庆幸的是沙皇最后无奈地说:“算了,你不必再解释了,你看着办吧。”事情就这样圆满结束了。
费多尔之所以成为一代著名艺术家而且以90高龄辞世的主要原因在于他的心胸坦荡、热爱生活。他在古稀之年因热爱古钱币学而结识了一些古董商和博物馆的考古学家,他们多为很有学识的德国人,但俄语讲得不地道,费多尔为了便于沟通,竟学会了德语。
“我与他们相处时学会了德语,我是海军中等武备学堂出身的,所以德语一窍不通。我之学会德语还得归功于我经常去德国剧院,我非常喜爱那里的话剧,但对我学德语帮助最大的还是我认识了一位美艳动人、绝顶聪慧的年轻寡妇,俄语一字不识的施坦英男爵夫人。”
粉刷匠教学反思 第5篇
课文的题目就是一个问题,我先让孩子们听歌曲《粉刷匠》吸引孩子们的同时,也让孩子们理解什么是粉刷匠,又用图画的形式出示太阳公公,让学生有一种亲切的感觉。最后孩子们面向太阳大声的喊出:太阳,你是粉刷匠吗?引入课文。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教师提出,太阳是粉刷匠吗,它都粉刷了什么?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答案。用笔圈一圈、画一画,学生们能够准确的找到,在太阳的粉刷下,大海、沙滩、白云和孩子们都有了十分大的变化。而且结合自己的理解,找到了体现变化的词语:碧蓝碧蓝、金黄金黄、黝黑黝黑等。最后体会到太阳的本领真大呀这一句时,启发学生们展开思维的翅膀,说一说太阳还能粉刷什么?学生们在前面的理解基础上,能够试着仿说。这样,把对课文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体现了语文的实践性和工具性。
二、注重读中感悟,加深理解体味
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读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只有充分的去读,去感悟,才能够更好理解课文。在本课的学习中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朗读。第一个层次是初读感悟,对课文大致了解。第二个层次是抓住关键词练习朗读,理解课文。第三个层次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课文的精妙,应用实践。这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层层深入使学生读的简单、自然,水到渠成。
由于学生刚升入二年级,对于阅读理解还是有必须困难的。所以在初读时,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对读得不流利的地方反复朗读。在理解课文时,透过动笔画一画、圈一圈找出有关词句来读,辅助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这些词句既是课文中的主要词句,又是认读生字的关键词,所以这部分读得流利了,课文的朗读问题就解决了。同时,学生们也理解了课文。
在最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学生们带着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读课文。练习中出示:你把粉刷得(),就像()。逐渐帮忙学生练习背诵。然后让学生自己试着说一说,太阳还能粉刷什么,对本课资料进行了拓展。在朗读、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应用语文。
三、加强语言的积累,发展思维潜力小学一年级音乐《粉刷匠》教学反思小学一年级音乐《粉刷匠》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课文生动、活泼充满想象力,贴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语言优美,词汇丰富,适合学生们去积累识记。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我们不断的加强。
四、教学中的不足。
粉刷匠教学反思 第6篇
1、导入环节反思
本课的导入,我思考到一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设计了丰富的资料,强调学生参与,重在激发和培养他们的音乐兴趣。首先,让他们回想在日常生活中的看到的油漆工人的工作,然后在《粉刷匠》音乐声中,让学生动手模仿日常生活中的油漆工人的工作,手拿刷子,以粉刷匠的模样出现,并以范唱歌曲来自我介绍,这让学生们觉得新奇搞笑,也为后面的歌曲实践活动创设了情境。引出音乐课资料《粉刷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用心性;同时为本课的创编和表演歌曲做好铺垫。这一环节的效果还不错。
2、熟悉歌词
听,是感知音乐和熟悉歌词的前提条件,也是音乐艺术时间重要的过程。我认为在学习新歌曲时,务必设计“听”的环节,分层次、有目的的让学生听,让学生充分地感受音乐的美和歌词的字句,能加强学生对歌词的记忆,还能够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因此,我让他们听先听我清唱,再朗读歌词最后跟着钢琴伴奏表演。以发展到边唱边创编动作。伴随着音乐,师生开心地唱着、跳着。
《粉刷匠》教学反思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