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父亲与母亲诗歌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父亲与母亲诗歌(精选6篇)

父亲与母亲诗歌 第1篇

父亲母亲优秀诗歌

有一首歌 总在耳边回响

有一家人 总在记忆深处

留下岁月的痕

用毕生 勾画出山的轮廓

用生命 沉淀出河的清澈

那是父亲的山

那是母亲的河

您在山那边 携手日月

用儿时的目光

种下一片绿荫

让我们后世纳凉乘风

您在山那边 编织星辰

用大爱的胸怀

化身一片汪洋

让我们子孙驭风踏浪

蓼蓼者莪 匪莪伊蒿

哀哀父母 生我劬劳

父亲啊 您羸弱的肩膀

早已被生活的`重担

压成古铜色

依然 笑容满面

说 这就是生活的颜色

母亲啊 您疲惫的双腿

在瑟瑟的寒风中 颤栗着

您扶着墙 依旧满面笑容

说 这就是生活的磨练

我在夕阳里

挽着初晨的暖阳

看见母亲扶着门框

父亲低身搀着您弯曲的臂腕

相互搀扶着

顽强的走在感圩的石阶上

一步一步的挪着

拓出一行行

写满踏实生活的足印

母亲啊 岁月碾成的石板路

依旧沿着回家的方向

舒缓的 延伸着

等待着 形影不离

父亲啊 生命挑起的重担

依旧泛着黝黑的亮彩

挂在门后的竹钉上

安静的 涂满岁月的漆痕

一切 都是生命的划痕

渐行渐远的背影

化成一卷无悔的人生

山 依旧巍峨耸立

河 依旧清澈见底

我的泪

早已抑不住眼睑的阻挡

冲出泪腺

穿成颗颗记忆的念珠

蓼蓼者莪 匪莪伊蔚

哀哀父母 生我劳瘁

母亲啊

我在您清澈的河水里

看见您靓丽的容颜

掬水洗面

父亲啊

我躺在您巍峨的山石上

感受着生命的温度 如沐甘露

记忆如山,思念如河

就用我的一生 镌刻成碑

让生命在最深的红尘中

再次 邂逅重逢

父亲与母亲诗歌 第2篇

十六岁,花开的季节

绽放着一双灵秀的眼睛

无限的爱意在城门口凝住

一位英雄的武士住进了爱情

秋风送凉,也送来彩色的叶雨

夕阳落下静谧,晚霞羞涩了脸庞

蓝天白云不分离,两只俊鸟相偎依

叶雨铺垫的柔软里诞生了爱的心房

在百鸟的朝贺中

我睁开眼睛,在爸爸和妈妈的脸颊上

绽开幸福的微笑

从此,怀抱成了我欢乐的殿堂

从爸爸的怀里荡

在妈妈的抱里摇

去爸爸的背上赶马

到妈妈的膝前缠绕

太阳每天送来温暖

月亮夜夜洒下温柔

一颗快乐的小星星

在诗书的韵香里不识忧愁

童年,多象一块糖

甜蜜无休止地融化流淌

童年,又象一个梦

向着无尽的天涯弥漫着幻想

我的步子还未健壮

我的语音还太稚嫩

我还不能从您的背上自己下来

我还在您的腿上飞翔着咯咯的笑音

而您却松开了握我的手

任凭妈妈的泪流,任凭我哭天喊地的摇晃

一张黑幕无声地落下

遮蔽了天,铺盖了地,只让苦难流淌

既然喜迎我来,何为这样短暂

天塌地陷,日落月缺

光明在哪?出路何方

爱我的`父啊,请托梦一轮明月

清风依然吹拂,杨柳飘起您的须发

明月果真圆满,清河里闪现您的脸庞

晴朗的夜啊,最闪亮的那颗星,是您

我的父,满目闪烁着疼爱幼儿的泪光

三岁的孩童,从此把头更深地埋进

妈妈的怀抱,用爱抚慰,把爱寄托

雨中的悲伤,因为有阳光的照耀而消失

艰难的路途,妈妈擎起一盏明灯走过

养蚕,纺纱,织布,种菜,上集市

贪恋每一个夜晚,催醒每一个清晨

读书,背诗,弹琴,舞剑,骑射

让每一晚的月亮瞌睡,令每一日的太阳愧恨

时间如梭,一条条小蛇爬上妈妈的额角

光阴似箭,一缕缕芦花潜伏进妈妈的发丝

因为微笑,那些小蛇快乐地舞蹈

因为喜悦,雪白的芦花 飘逸着爱的故事

我喜欢上了山,望着山

我走进了沉静与稳重

我爱上了河,聆听河曲

我陷进柔软直到无穷

山,有爱在,万年青

河,有爱在,日月流

父亲,您是一座山,遮住风,挡住雨

我的父亲母亲 第3篇

父亲走了。我身后的那座山坍塌了, 一夜之间仿佛降落在茫无涯际的荒原。

两年前, 父亲中风。那天中午, 吃过午饭, 父亲跟往常一样, 进房间休息。弟弟去房间拿物品时, 发现父亲歪倒在地板上。随后, 父亲住进了医院。

两个月后, 父亲被医生从阎王爷的手中抢了回来, 却坐在了轮椅上。

晴好的日子, 母亲很多次将父亲从床上扶起, 抱到轮椅上, 经过门前一个陡坡, 再推到村前水泥场。母亲拿出小木凳, 坐在父亲身旁。夕阳西下, 父母二人像一尊泥制的雕塑。

身前是如缎如绸的田野, 身后是如诗如画的村居。土肥地整, 屋宇玲珑。在这里, 父母亲相濡以沫, 一同走过了五十个春秋。

三十年前, 柳林村因叶花香掘矿地陷整体搬迁。父亲是村干部, 兼任村制砖厂厂长。新农村一百多户新房红砖, 都是父亲带领村民悉心制成的。那时, 我还小, 记得村南的厂房整天整夜机器轰鸣, 记得圆锥型的砖窑顶上时时冒着缕缕白烟, 记得父亲拿着海碗时常蹲在砖窑旁大口地吃饭, 还记得村民们老远看见父亲响亮地喊着“司令”。

那三年, 是父亲一辈子骄傲的资本。晚年, 父亲又不由自主地做了村支书, 村中一些老年叔伯还叫他“司令”。父亲过世后, 全村党员来到灵堂默哀。一面鲜艳的党旗盖在父亲的冰棺上, 父亲睡得很安详。与泥土打交道一辈子的农民, 活着能让人感激, 死后能让人惦记, 实乃造物主最大的恩赐。

人世间, 父亲走了六十八年。其间有一段艰难岁月。父亲开办制砖厂有功, 调任乡水泥厂副厂长, 后转任乡农科所干部。三五转折, 回到柳林村, 自个儿办起了铸造厂。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 父亲咬紧牙关苦苦挣扎过, 抗争过, 但父亲只读过小学, 一辈子没有离开土地, 一辈子跳不出土地这圈子。结果家底掏空, 还缠了一身烂债。

烂债缠身的日子, 父亲总爱往责任田地里跑。太阳东起西落, 父亲早出晚归。农闲时节, 父亲老是躲在墙根背着几缕阳光啃《三国》 《水浒》, 还有《苦菜花》《渡江侦察记》等。那时, 我以为父亲是天下最了不起的秀才;直到今天, 我才明白, 那时候我没有真正读懂步履维艰却心胸坦荡的父亲。

那年月, 父亲要赡养祖父祖母, 还有四个儿女, 一家清贫。贫困使孩子们变得异常的勤奋和简朴。若干年后, 我和妻子调城关工作, 老二和弟妹去广东中山教书, 日子过得还算宽裕。父亲说, 老屋破旧, 得改建。我知道, 父亲是想我们帮帮老三。一年过后, 三层新房盖起来了, 玲珑小巧, 明亮别致。此后, 父亲无论去广东, 还是在大冶, 住不了几日, 就要回到这幢玲珑小巧的房子。

父亲脚力雄健, 临终前却意外地坐在了轮椅上。团年饭桌上, 满堂儿孙都在。父亲在堂前正中的位置, 背靠轮椅。父亲目光呆滞, 却在努力搜寻着每一个人。我给父亲喂汤, 母亲给父亲夹菜。良久, 一家人默然不语, 黯然神伤。父亲不能言语, 艰难咀嚼, 突然灿然一笑, 笑声别扭却很真切。我们懂得, 父亲是在暗示大家, 团年饭当好好消受。

临终前, 父亲手脚痉挛, 连轮椅都无法消受了。父亲蜷缩在病床中, 日子在一分一秒地熬过。我们试图用生命和财富的全部来打拼, 却无法换来父亲分秒的受享。

病魔缠身的父亲没有陪我们过第二个春节。腊月二十九, 是祖父的生日, 竟成了父亲的忌日。全家人痛不欲生, 泪流成河。

父亲走了, 我身后的那座山坍塌了。以前, 我时常局限在四口之家中;现在, 时常想到老家整日忙碌着的母亲, 时常想到为生计奔波的弟妹和他们的孩子。身为长子, 当学着父亲走路的样子, 来告慰他远去的亡灵。

2.母亲的扁担

一根扁担, 由青而黄, 由黄而红, 在母亲的肩上扛了三十年。

很早以前, 山里人来山下做竹篾生意。用拖车拖了一车新竹, 放至我家门前。竹匠很能干, 箩筐、簸箕、竹椅、竹床, 只要你要, 他都能又快又好的做出来。竹匠在我家吃了两顿饭, 说要送两把竹椅, 母亲说, 送一根扁担就行。

竹匠挑了根最好的楠竹, 劈成两半。取竹样最好的一半, 去掉上下两截, 再在竹杆的两边做成耳朵状。扁担的模样就出来了。紧接着, 削节, 刮青, 刨光, 全是细活。竹匠做工精巧, 他左手握扁担, 右手持刀;扁担随意翻动, 竹刀进退自如。

母亲是看着竹匠做完这根扁担的。接过扁担, 母亲如获至宝, 翻来覆去看几遍, 左肩右肩试几回。拿回家烧了一锅开水浸泡, 说是扁担耐用不生虫。

就是这根扁担, 帮助母亲完成了庄稼活的挑进挑出。无论刮风下雨, 还是严寒酷暑, 母亲硬是用这根扁担撑饱了一家八口人的肚子。

高中毕业后, 我考上县城师范。老家离县城二十多里, 走过几公里的山路以后, 只要两毛钱就可以乘坐公共汽车到县城。母亲对我说:“你坐车, 我挑着担子乘车不方便, 我走路很快很舒服。”我执意要走, 于是, 母子二人在马路边一前一后的走着。母亲用这根扁担挑着我的行李, 挑着一家人的希望, 飞快地走在赤手空拳的我的前面。从那以后, 读师范两年, 每每上学或回家, 我都坚持走着。母亲挑着担子能跑, 我没有理由不走。

刚进师范, 天天学古汉语。我想买一本《古汉语常 用字字典》, 要两元伍角钱。母亲把从县城买回家不久的猪仔用泛黄的扁担挑到猪儿行卖了 (扁担的另一边放一块石头) , 给我买了一本字典, 用剩下的钱买了一头小一点的猪仔回去。母亲笑着说:“不读书, 是个猪。好好读书吧, 将来当个好老师。”

我不知道将来能否当个好老师, 从那时起, 我暗自想过。

师范毕业后, 我申请回家乡任教, 分配在大箕铺高中教语文。母亲用扁担把我的行李从县城挑到大箕铺高中。我执意要挑, 母亲说你还小, 以后有你挑的。那年, 我十七岁。

以后几年, 我默默的工作着, 再以后是结婚生子。母亲对胖乎乎的孙子格外喜欢。听父亲说, 母亲生我, 只有四斤, 就怕养不活。母亲抱着我提心吊胆的熬过了三年。如今, 孙子生下来有八斤, 翻了一番, 曹氏家庭总算有了好势头。

母亲常常回家看望外婆。母亲三四岁时由侯家送往外婆家。外婆家很穷, 没有能力让母亲上学读书。而今, 母亲近古稀之年, 还不会写自己的名字。虽然如此, 母亲却一直很孝顺外公外婆。每每回家, 要带一些荤腥, 还要带上孙子。

孙子用箩筐担着, 另一边放一个跟孙子差不多重的石头。母亲挑着孙子和石头, 走平畈, 过小河, 绕山梁, 泛红的扁担时儿发出有节奏的声响, 像是在唱一首悦耳的歌。

后来, 我进城工作, 还有了新房。母亲在城里住不惯, 老担心家中的责任田。母亲很挂念孙子, 常来城里看看。每次来, 母亲用扁担担着, 或者米, 或者油, 或者自家种的菜。我说, 现在日子好了, 用不着担心。母亲说, 城里的东西贵, 你买了房子, 欠了帐, 节省一点是一点。

很多年以后, 儿子在祖母的箩筐中长大了, 要上大学了。母亲说, 行李我担着。我说, 去武汉上百公里只能坐车。母亲说, 不管多远, 我也去。

母亲虽年事已高, 却十分强健。在我的记忆中, 母亲只住过一次医院, 还是在六十岁以后。出院那天, 我背着母亲上楼。我能感觉到, 背上的母亲很幸福。

父亲母亲与招远金矿 第4篇

我的父亲尹学武排行第五,在本村读过几年小学。抗日战争爆发后,侵华日军先是占领了济南,1938年1月、2月又相继占领青岛、烟台,胶东沦为日军占领区。事实上日军只占领了主要城市,广大农村仍被国民党军和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控制。1938年父亲就参加了少年抗日先锋队,在共产党领导下开展减租减息、推翻旧政权活动。1942年1月父亲已是共青团员,担任了区抗日少年先锋队队长,同年被区委任命为区联防大队大队长,并脱产任区委组织干事。1943年调任招远县13区任区中队长。1943年任县大队三连副指导员,1944年任县独立营三连指导员,当时独立营营长徐官、教导员徐斌。父亲1945年调胶东军区北海军分区政治部任组织干事。北海军分区兼有独立团,下辖蓬莱、栖西、栖东、福山、招南、招北地方武装。

提起招远不能不说黄金,不能不说玲珑金矿。招远自古就以盛产黄金而闻名,采金有史记载可追溯至宋代。县境北部蜿蜒30余公里就有上千个古矿洞。招远主要金矿矿点集中在东北部、北部、西北部等群山之中。其中玲珑山藏量最富,品位最高。著名的玲珑金矿就坐落在玲珑山下。埠南张家村距离金矿区不足20里路。

抗日战争爆发前,招远已经是亚洲最大的金矿产地。1939年2月,日军侵占招远城后,对中国黄金进行疯狂掠夺,有资料说,目军占领招远6年半,仅从玲珑金矿就掠夺黄金52.8万两。玲珑金矿是日寇在招远的中心据点。那时,日军在玲珑矿区屯驻了一个中队,在四周山上修筑了炮楼,矿区周围架起了多层电网,设有多道岗哨。驻玲珑金矿日军强拉民工修公路,百姓不从,日军便残杀村民,仅九曲村被杀30余人。日军到处掠夺“扫荡”,无恶不作。1942年到1945年,抗日戰争进入最艰苦时期,炸碉堡,打伏击,县大队及独立营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1944年4月,在招远县大队、区中队、胶东抗日部队相互配合下,向薄家炮楼发起猛烈攻击。敌炮楼被炸塌,毙、俘日伪军50余名。地方武装配合八路军多次袭击敌人的运金车。在一次伏击战中曾炸毀日军6辆汽车,还缴获一批重武器。目军占领期间,共产党胶东特委积极领导矿工与日伪作斗争。日军投降时,独立营负责接收日本玲珑金矿护矿大队,父亲时任连队指导员。由于准备工作充分,金矿接管后未遭到任何破坏,确保了玲珑金矿完整接手。资料记载,1945年8月21日,周恩来副主席通过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向全世界宣布:“华北第一大金矿——玲珑金矿解放了!”抗日军民从侵略者手中夺回玲珑金矿,胶东行署北海采金办事处直接领导招远县采金工作,成立“玲珑矿务局”。日军投降第二个月就恢复了生产,直接支援了解放战争。

我的母亲石德美,出生在招远县张星镇东石家村。母亲1940年3月就去金矿当工人。史料记载1940年8月,中共胶东区委撤销采金管理委员会成立玲珑采金局,带领抗日群众同日本侵略者展开了多种形式的反掠夺斗争。母亲最早在金矿积极参加共产党领导的胶东特委“玲珑采金局”的革命活动。1943年,母亲与父亲走到一起,婚后母亲在埠南张家村任妇救会长。一年后母亲重回玲珑金矿,并于1946年3月在玲珑金矿经陈淑兰介绍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母亲1947年曾回村任农救会长兼妇救会长。1949年6月母亲在玲珑金矿转干,并调任招远县十区妇女主任。母亲积极领导群众参加土改,积极参加生产自救活动和抗美援朝运动,在玲珑金矿被评为劳动模范。母亲1952年任莱阳县五区妇女主任,1953年在烟台任国贸企业托儿所副所长,1957年在济南任军区工程兵托儿所管理员,1971年因病退职。

招远人民为民族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据招远县志记载,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招远共有3.38万优秀儿女参军;全县有烈士4000多人。抗战期间招远金矿有13万两黄金送往延安,解放战争时期招远向党中央密送黄金22万余两,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经济保障。1948年12月,为迎接全国解放,招远有一大批优秀干部响应党中央号召,南下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父亲1950年任胶东军区政治部机关协理员,1952年任胶东军区警卫营教导员。1952年8月胶东军区改编为山东军区国防建筑工程指挥部,驻地由莱阳移往烟台,父亲1953年任国防建筑工程指挥部民运处副处长。之后父亲长期在军区工程兵机关和工程兵建筑部队工作,至1982年离休。

父亲立过三等功。记不清参加过多少次战斗,在战斗中负过几次伤,父亲一向低调,很少与子女讲他的过去。后来有人告诉他当年招远独立营及北海军分区的战友、部下有的当大官了,他也从不言语。在他晚年,孩子们一再要求,他只留下很简短的文字。

战争的岁月早已过去,父辈们的流血牺牲实现了民族的独立。要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辈乃至几辈人尚需做出不懈的努力。

你是父亲母亲的孩子诗歌 第5篇

你爱塘沽、你爱天津

生死较量中

脚步同信仰一样虔诚

你是父亲母亲的孩子诗歌 第6篇

浓烟,烈焰

震天动地的响

你看到悲痛了吗?

你看到那么多父亲母亲

像失去自己儿子般的痛

那么多兄弟姐妹

执拗的泣

那么多星星啊

不愿躲在夜空

呼号、狂奔

生之渴望在废墟中站起

巨响后、你撑住惊恐

烟雾里、你创造奇迹

长长的水龙

喷薄出信念的`彩虹横贯苍穹

明艳的橙黄

将初秋的颜色写在路上

翻滚的巨浪

刷不尽祈福的泪痕

你的梦如此年轻

正走在风华正茂的路上

新婚十二天的幸福

因那方蘑菇云化为永恒

火海里洗礼出铮铮铁骨

父亲与母亲诗歌

父亲与母亲诗歌(精选6篇)父亲与母亲诗歌 第1篇父亲母亲优秀诗歌有一首歌 总在耳边回响有一家人 总在记忆深处留下岁月的痕用毕生 勾画...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