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风险冲击范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风险冲击范文(精选8篇)

风险冲击 第1篇

改革开放以来, 党和国家高度关注民生事业, 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得以完善。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以及农村弱势群体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弱势地位, 在国家医疗保障体系日渐完善的今天, 该群体仍无法及时有效地避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农村弱势群体的医疗保障相关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本文从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制度层面、医疗保障运行层面、农村弱势群体的疾病医疗保障等方面入手, 分析农村弱势群体面对疾病风险的医疗保障体系, 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二、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基础

吴昭月 (2013) 在农村弱势群体医疗救助问题调查分析中指出, 我国医疗救助制度存在局限性:卫生资源分配不合理, 从而无法保障农村弱势群体医疗救助;现有医疗服务机构错位和服务对象缺失, 使得农村弱势群体医疗救助苍白无力。何颖 (2016) 在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有效衔接互动机制的探索中提出, 现有医疗保障体系存在医疗救助对象认定程序复杂、各项制度保障的范围重叠、制度分散且管理主体多、相关信息尚不能互通互联、相关政策宣传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潘金台 (2013) 在我国农村医疗保障问题及对策的研究中指出, 推进制度建设以建立农村医疗保障长效机制, 提高统筹层次确保农村医疗保障公平发展, 强调加大监督力度以确保农村医疗保障阳光运行等。从已有的国内外研究文献可看出, 研究着重于现有医疗保障体系的某一方面的问题或整个现有医疗保障体系总体存在的问题, 较少有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与农村弱势群体相结合的研究。本文从不同的切入角度, 利用相关理论探讨疾病风向对农村弱势群体的影响、提出了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多种完善方式, 为疾病风险冲击下农村弱势群体农村弱势群体的医疗保障制度研究提供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三、农村弱势群体现状

在实地走访中发现, 襄阳广大农村所存在的弱势群体大多有以下类型:

(一) 低收入家庭

家庭成员众多, 人均年收入水平低。这种类型的农村弱势群体生活地区相对偏远, 且家庭人数大多在5人及以上, 家庭收入大多依靠户主本人及配偶, 一方面有高龄的父母需赡养, 另还有两个甚至更多的尚未有经济能力的子女需养育, 收入来源较为单一, 以务农为主、务工为辅, 且不具备享有政府相关福利补贴的条件, 该群体约占受访人数的21.74%, 鉴于襄阳市农村人口基数较大, 该群体人数总体较多。

(二) 低保户

这类群体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市低保标准的居 (村) 民, 享受国家最低生活保障补助的家庭。主要是以下有:无经济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的居 (村) 民;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或失业救济期满仍未能重新就业, 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市低保标准的居 (村) 民;其他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市低保标准的居 (村) 民 (不包括五保对象) 等。通过走访发现, 低保户约占17.9%。

(三) 病残户

此类人群因疾病、意外伤害等各种原因造成部分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 一方面失去了为家庭获取生产及生活资料的能力, 另一方面加剧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导致整个家庭生活水平低下、抗风险能力差, 此类家庭占受访对象的15.66%。

(四) 五保户

主要包括村民中符合下列条件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五保对象指农村中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扶养义务人或虽有法定赡养扶养义务人, 但无赡养扶养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 由政府提供主要包括:保吃、保穿、保医、保住、保葬 (孤儿为保教) 等方面的保障, 此类弱势群体约占受访对象的1.74%。

四、农村弱势群体医疗保障现状问题认知

(一) 新农合执行过程中问题突出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国家惠及广大农户切身利益的一项保障政策, 但在执行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凸显出来。通过我们的走访调查统计, 数据显示, 59.13%的农户认为新农和保障水平较低, 53.91%的农户认为新农合补偿覆盖范围有限, 26.09%的受访对象认为定点机构数量和服务质量方面仍存在问题, 另有23.48%的受访对象认为报销方式有待改善, 18.26%的受访对象认为报销程序有待简化等等。从以上调查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力度有限

新农合作为农村弱势群体应对大病风险的主要途径, 一方面农村弱势群体反映在较低医疗费用承担方面基本发挥不到作用, 甚至出现乡村医疗点不予报销的问题;另一方面, 当面临大病, 医疗费用过高时, 即使可报销一定比例的医疗费用, 该群体表示依然无法应对承担剩余的医疗费用, 即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轻两端, 重中间”的状况, 这使得农村弱势群体仍然避免不了致贫的结局。

2. 新农合覆盖范围有限成为突出问题

就新农合覆盖病种方面, 现行体系在慢性病、非常规疾病方面尚未充分涉及。在覆盖药品种类方面, 部分药品对病患是很必要的, 但由于相关政策, 被排除在报销范畴以外。在覆盖群体方面, 新农合对于外出务工人员而言发挥即时效用较差, 对老年人及女性疾病患者而言, 缺乏针对性的保障政策及措施。

3. 定点就医点数量及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一方面农村弱势群体本身所处的自然环境相对较差, 医疗基础设施缺乏, 就近区域医疗水平低下、缺乏相应的管理;另一方面, 新农合实行定点就医报销制度, 对很多弱势群体而言, 定点机构距离较远且费用较高, 部分疾病弱势群体患者会倾向于拖延或选择就近小型医疗点就诊, 从而导致了病情的恶化及未能及时发挥新农合的保障作用。关于服务质量, 受访者反应部分定点医院存在就医费用门槛, 而这部分费用是不计算入报销费用里的, 此外医疗机构服务质量, 尤其农村小型医疗点, 服务质量较差。

4. 报销方式及程序有待改善

新农合在我国农村实行已有一定年份, 但在实现报销方式、报销程序的简化及强化其即时性仍有待提高。异地报销成为切实关系农村弱势群体基本利益的重要环节, 现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报销低于限制成为制约其发挥作用的重要因子。

5. 报销水平的上涨赶不上医疗费用的上涨

受访对象表示, 近年来, 新农合报销比率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提升, 但就病患而言, 由于医疗费用, 包括检查及医药费用的上涨, 使得其医疗负担甚至高于前几年, 这就无形加重了弱势群体的医疗负担。

(二) 商业健康保险在医疗保障体系中作用甚微

数据显示, 对商业医疗保险本身缺乏了解成为制约农村弱势群体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的首要因素, 因为相关信息的缺乏, 该群体不愿也不敢购买该保险;其次, 费用问题是又一主要制约因子, 收入水平低下, 可支配收入较低, 农村弱势群体一般拒绝购买商业保险;再次, 信任度不高是该群体另一拒绝购买商业保险的因素, 商业保险公司众多, 一方面该市场的规范性有所欠缺, 另一方面农村弱势群体在文化水平及掌握信息水平方面处于弱势地位, 他们无法筛选和鉴别, 导致该群体一直对商业持怀疑态度。商业健康保险作为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农村弱势群体的医疗保障方面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 现行农村大病医疗保障体系相对单一

就襄阳本地而言, 现行农村大病医疗保障体系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商业健康保险组成。近年来, 国家医疗保障处于不断完善中, 但诸如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并未发挥应有的医疗保障作用。一方面由于农村弱势群体本身在信息获取及社会资源掌握方面处于弱势地位, 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相关政策执行宣传不到位, 使得部分医疗保障政策形同虚设。

五、加强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建议

(一) 规范并完善乡村医疗点、提升服务水平

乡村医疗点作为最贴近农村弱势群体的就医地点, 在早发现、早预防、早期治疗各项疾病方面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然而, 现行乡村医疗点存在医疗点较少、医疗设施缺乏、医生整体专业素质相对较低等问题, 政府应加强农村医疗网点的完善、注重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基础设施投资、加强医疗网点的监管。此外, 通过对乡村医师的培训以及支持引导专业医护在农村医疗点就业, 提升乡村医生整体医疗技能水平。

(二) 建立农村弱势群体疾病预防机制

疾病预防工作在降低大病发生率, 提高大病治愈率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首先, 政府应当鼓励、引导县市大型医院定期进行免费下乡体检活动, 加强对常见大型疾病的检查与预防活动, 早发现、早治疗。其次, 卫生局应当加大在农村地区的常见疾病科普宣传活动, 提升农村弱势群体的大病自我防御意识。

(三) 推广并完善异地医疗报销

据调查, 农村弱势群体的收入来源之一为务工, 其中大部分为异地务工, 而医疗保险的报销地域限制会使得该群体难以及时、有效地发挥现有的医疗保障制度的作用, 有效推广并完善异地报销, 简化异地报销程序, 加强医疗信息平台建设, 实现全国异地医疗信息互通等有助于充分增强农村弱势群体应对疾病风险的能力。

(四) 实现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和药品管理四位一体

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是充分发挥农村医疗保障作用不可或缺的环节, 加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各项投入、推进公立医院管理及监管体制改革、完善国家基本医药相关制度、建立四位一体的管理服务系统等显得尤为重要。

(五) 鼓励、支持、引导商业健康保险发挥作用

政府应当加强商业健康保险公司的规范性, 鼓励商业保险公司一方面深入农村宣传商业健康保险, 另一方面推出更符合农村弱势群体的商业健康保险模式, 争取做到政府投入一部分、农户投入一部分、社会募集一部分, 为农村弱势群体提供大病商业健康保险, 以降低农村弱势群体的重大疾病经济风险。

(六) 做好宣传工作

总体而言, 国家的医疗保障体系还是较为完善的, 但在走访农户的过程中发现, 农村弱势群体在未使用的情况下, 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认识都有所欠缺, 对其他保障制度更是缺乏基本了解。各地村委员会应当主动加强国家医疗保障体系及申报等相关信息的宣传工作, 以做到农村弱势对现行医疗保障体系心中有数, 从而充分发挥各项医疗保障制度的作用, 增强该群体抗疾病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春兰.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 2006.

[2]苏芳.可持续生计分析研究综述[J].地球科学进展, 2009, 24 (1) :61-68.

[3]吴昭月.农村弱势群体医疗救助问题调查分析[J].金融经济, 2013, (12) :14-15.

[4]何颖.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有效衔接互动机制的探索[J].中国保险, 2016, (01) :11-12.

[5]潘金台.我国农村医疗保障问题及对策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3.

[6]唐玉凤.我国农村弱势群体现状及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 2008, 28 (6) :973.

包带低冲击装置冲击试验及数据分析 第2篇

包带低冲击装置冲击试验及数据分析

文章主要阐述了包带低冲击装置冲击试验的过程及采用的试验技术,并对试验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通过大量的`试验数据,对响应量级与测量点的位置分布、响应与包带预紧力的关系、冲击响应与装药量的关系、冲击响应与起爆器的关系、冲击响应的频率分布关系以及安装方式对试验结果产生的影响作了充分的分析.结果可为研究低冲击装置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作 者:韩晓健 焦安超 王睿 Han Xiaojian Jiao Anchao Wang Rui  作者单位: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北京,100094 刊 名:航天器环境工程  ISTIC英文刊名:SPACECRAFT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年,卷(期): 24(5) 分类号:V416.2 关键词:冲击试验   结构响应   数据处理  

风险冲击 第3篇

1 工程背景

彭庄煤矿主采煤层为3下煤, 煤层厚度在2.1~4.1 m之间, 平均厚度3.13 m, 倾角7.5°~15°。

目前, 该矿正在回采1307工作面, 回采工作面高程为-576.0~-789.4 m, 预计揭露断层18条, 火成岩墙4条。轨道顺槽见一段煤层冲刷变薄带, 皮带顺槽见两段煤层冲刷变薄带。1307面顶板为12.5 m厚的砂岩, 底板为10.6 m厚的砂岩, 其西侧为1306采空区, 随着工作面的推进, 临近沿空顺槽一侧的上覆岩层会形成“S”形覆岩空间结构[6], 当工作面推进至“工作面斜长”的整数倍位置时, “S”形覆岩空间结构“新”“旧”交替, 此时, 顶板活动剧烈, 产生的动压较大, 动压造成瞬间产生的应力显现较大, 导致采空一侧上端头超前段应力集中, 当大于煤岩体抗压强度时有可能诱发冲击地压。

根据冲击地压“三硬”理论[7], 坚硬厚层顶、煤体、底板容易积聚大量弹性能, 在其破断或滑移过程中, 大量的弹性能突然释放, 形成强烈震动, 导致冲击地压或顶板大面积来压等动力灾害的发生。

为保证1307工作面在安全回采, 矿上通过在工作面前方布置冲击地压监测预警系统, 实时监测面前300 m范围内煤体的应力分布情况及其变化趋势, 及时预报冲击地压危险区域及危险程度, 如 (图1) 为系统布置方案示意图。在工作面前方两顺槽内个布置10组钻孔应力计, 每组由8 m、14 m两种不同深度的应力计组成。

2 工作面冲击危险性评价分析

2.1 冲击危险性评价

根据岩石力学实验的鉴定结果, 彭庄煤矿3下煤层属于3类, 为具有强冲击倾向性的煤层。煤层顶板岩层属于2类, 为具有弱冲击倾向性的顶板岩层。

通过对诱发冲击地压的主要因素分析, 应用冲击地压倾向性评价方法, 首先用宏观评价法对1307工作面评价冲击地压的危险性;其次确定诱发冲击危险的影响因素, 然后根据各个因素的不同情况, 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划定危险区域, 最后根据多因素耦合, 划定危险区域的不同危险程度, 并提前采取防治措施。

1307工作面埋深大, 构造复杂, 具备以下几个发生冲击地压的客观条件。

(1) 煤层具有冲击危险。三下煤层的煤质较脆, 容易形成较大的集中应力和聚集较多的弹性变形能量, 易发生脆性破坏。

(2) 顶、底板比较坚硬, 且厚度较大。该工作面上覆岩层中存在多组坚硬岩梁, 其断裂过程形成的动压容易诱发冲击地压。

(3) 上平巷附近受临近采空区影响。当工作面推进到工作面斜长位置后, 上覆岩层形成“S”型覆岩空间结构, 导致上平巷周围动压显现加剧、应力集中程度增加。

(4) 开采深度大。1307工作面的开采深度约为665~825 m, 煤体应力高, 当达到临界破坏条件时, 就可能发生冲击地压。

因此, 综合各种因素的影响, 该工作面存在冲击地压威胁, 需要进行冲击危险性评价。

根据宏观评价法和多因素耦合评价法对1307工作面冲击危险性进行评价, 评价结果如 (表1、图2) 所示。

2.2 防治措施

根据“应力三向化转移”原理, 对具有冲击地压危险的局部区域采用大直径钻孔进行卸压。大直径钻孔引起巷道深部围岩 (钻孔远端附近围岩) 发生结构性破坏, 形成一个弱化带, 引起巷道周边围岩内的高应力向深部转移, 从而使巷道周边附近围岩处于低应力区, 当发生冲击时, 一方面大直径钻孔的空间能够吸收冲出的煤粉, 防止煤体冲出, 另一方面卸压区内顶底板的闭合产生“楔形”阻力带, 也能够防止煤体冲出而发生灾害。

彭庄煤矿在防冲理论指导下实施“三强”措施:强卸压、强监测、强支护”加强冲击地压防治, 预防冲击地压事故的发生。

强卸压:根据1307工作面开采条件和现有设备情况, 采用大直径钻孔进行深孔卸压;卸压钻孔的主要参数为:孔深15 m, 钻孔直径100~120 mm, 一般危险区内孔间距5 m, 中度危险区内孔间距3 m, 单孔布置。如有需要, 可以进行深孔卸压爆破。

强监测:充分利用冲击地压实时监测预警系统, 加强矿压监测, 及时分析工作面前方300 m范围内压力大小及其变化趋势, 分析总结监测数据并及时上报相关领导。

强支护:上、下顺槽超前支护长度为80 m, 采取一梁两柱、三排连锁支护;每天进行二次补液, 采煤工作面泵站压力不低于30 MPa、液压支架初撑力不低于24 MPa。

3 动压显现及监测数据分析

3.1 动压显现

在2011年11月21日3点10分, 1307工作面上顺槽发生了一次动压显现, 煤炮响声大, 上顺槽超前支护内巷道两帮移近、底板鼓起, 上巷超前支护至工作面范围内煤尘扬起。后经过现场勘查发现。

(1) 上顺槽距工作面34~50 m范围内下帮有大面积煤体移出, 现象发生后该移出段巷道宽度为1.3~2.4 m (发生前巷道最窄处宽1.6 m) , 移出长度为16 m。

(2) 上顺槽距工作面18~26 m靠近老空区侧, 底板鼓起。鼓起长度为8 m, 高0.2~0.3 m, 最大宽度0.8 m。

(3) 上顺槽超前支护内发现一颗单体支柱压断, 7颗单体支柱被片帮煤体推倒。

3.2 监测数据分析

灾害发生前1307工作面传感器布置方案如下图3所示:其中27、29、31号传感器埋深为8 m, 28、30、32号传感器埋深为14 m。

(图3) 为工作面发生应力集中显现前后的对比图。这次冲击地压发生前煤层压力具有明显的规律性:27号测点在11月19日出现明显的压力增长及跳动, 并接近预警值, 说明此时该区域围岩开始活动出现应力集中现象。29号测点在21日3时出现明显的降压现象, 由此推断顶板的断裂点发生在27号和29号测点之间。经分析, 在1307工作面上顺槽冲击地压发生前, 27号测点出现了明显的压力增长趋势应该立即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避免冲击发生或因此造成灾害。从煤层压力曲线可以看出, 在冲击发生的瞬间, 位于冲击地点的29号传感器压力降低, 应力向前后转移, 导致28、32号传感器压力同时上升。以上数据表明了实时在线监测系统完整的记录了整个冲击地压发生的前兆和过程。

4 结论

(1) 依据矿压控制理论和冲击危险性评价方法, 结合现场地质条件分析, 对1307工作面进行了危险区及危险程度划分, 并提前采取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因此有效的降低了此次冲击地压的危害程度。

(2) 通过实时在线监测预警, 可以及时发现危险区域和应力异常位置, 有效地克服钻屑法无法实时检验及操作时的盲目性和危险性大的缺点, 大大减少了检验工程量, 同时保证了施工人员的安全性。

(3) 现场实践表明:在1307工作面轨道顺槽煤层中布置安装的实时监测预警系统, 监测结果完整地记录了整个冲击地压事件发生的前兆信息和过程, 在灾害发生前具有足够的时间开展预防措施, 最终实现有震无灾的治理目标。在卸压煤体中钻孔应力重新增高到预警值时或者应力变化幅度大于初始值的1倍时要及时采取卸压措施, 防止应力增长形成灾害。该结论对于彭庄煤矿的冲击地压预测预报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何满潮, 谢和平, 彭苏萍, 等.深部开采岩体力学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5, 24 (16) :2804~2811.

[2]蓝航, 齐庆新, 潘俊锋, 等.我国煤矿冲击地压特点及防治技术分析[J].煤炭科学技术, 2011, 39 (1) :11~15.

风险冲击 第4篇

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针对复合材料层合板低速冲击损伤机理进行了研究。Davies等[2]用较低能量进行冲击,发现接触力与时间关系曲线近似为正弦曲线, 揭示了层压板损伤面积与冲击能量、最大接触力的关系;Schoeppner等[3]总结出了分层门槛力与其他参数的相关关系;Feraboli等[4,5,6]证实,当冲击能量较低、 且在弹性冲击阶段时,损伤萌生接触力、峰值接触力与能量成正比关系,当能量增大到能够产生损伤时,损伤会耗散能量,接触力不再增加,出现一个平台,甚至损伤一开始便出现平台,没有线性上升。

复合材料冲击损伤机理较为复杂,目前暂无精确解析解。有限元的分析作为一种高效和低成本的分析方法,能较好预测冲击响应及损伤。Lopes等[7]使用ABAQUS对冲击过程进行有限元模拟,对实验方法和数值方法的冲击力曲线以及有限元预测的损伤面积与实验的分层面积进行了比较,对能量的损伤耗散作了讨论;Wang等[8]根据Hashin准则,及损伤演化规律,实现材料随损伤出现刚度矩阵的折减;王一飞等[9]研究不同铺层层合板低速冲击响应与损伤参数之间的关系;王仁鹏等[10]基于Hashin失效准则,通过引入损伤变量对材料的弹性参数进行折减,研究了层压板在静痕作用下的损伤阻抗。古兴瑾等[11]对复合材料加筋壁板高速冲击损伤进行了数值模拟,并探讨了筋条参数对高速冲击损伤的影响规律。严实等[12]运用AE参数很好地描述了不同编织工艺参数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低速冲击过程。

本工作结合有限元仿真方法,对复合材料加筋壁板在低速冲击载荷作用下的接触力、损伤散逸能和板吸收的能量等冲击响应与冲击能量关系进行了研究, 并对比了仿真与实验得到的损伤扩展结果。

1低速冲击损伤理论分析

1.1冲击分析模型及接触力计算

最大的接触力及位移是利用能量平衡方程得到, 基本假设是最大接触力或最大位移时刻所有冲击能量都变换到板中,能量损失及材料阻尼及振动略去,即

式中:M,V分别为冲击物的质量及速度;δ,α分别表示板上冲击点处的挠度及接触时的刻痕(凹坑)深度;F为接触力。方程中右边第一项为板弯曲变形能,第二项为接触表面的接触能量。

式中:k为板接触点处的刚度。显然,它是板尺寸大小、边界条件、层压板材料、板形状等的参数。用有限元分析计算时都需考虑到这些因素。

根据Hertz接触定律[13]

式中:n为Hertz接触刚度,近似用式(4),(5)求得。

式中:Ez为板垂直板面方向的弹性模量;rα为刻痕半径;Es,νs为冲头的弹性模量及泊松比;νz为层合板的泊松比(可取ν12)。将式(2)和式(3)带入式(1)积分计算后得

1.2失效准则

Hashin失效准则可以较好地应用于复合材料的损伤破坏分析中,本工作采用Hashin失效准则[14]作为失效判据,表达式如下

纤维断裂(σ11≥0)

纤维屈曲(σ11<0)

基体压缩失效(σ22+σ33<0)

基体拉伸失效(σ22+σ33≥0)

拉伸分层失效(σ33≥0)

剪切分层失效(σ33<0)

式中:1为纤维方向;2为纤维横 向方向;3为厚度方 向;σ 为对应方向的应力;S是对应方向的剪切强度; Xt是纤维方向的拉伸强度;Yt是横向拉伸强度;Xc是纵向压缩强度;Yc是横向压缩强度;ef,em,ed分别为纤维失效因子,基体失效因子,分层失效因子,当ei≥1 (i=f,m,d)时,材料失效。

1.3刚度退化方案

目前,针对复合材料损伤的刚度退化方案大致分为应力更新刚度退化方案,参数折减刚度退化方案和渐进损伤刚度退化方案。复合材料损伤过程中,损伤区域的应力分布变化很剧烈,渐进损伤刚度退化方案能较好地表征材料损伤形式和程度[17],因此,其更适合用作复合材料损伤演化的判据[18]。

在冲击过程中,当满足Hashin失效准则时,材料开始失效,刚度矩阵开始退化。纤维损伤参数df和基体损伤参数dm分别表示为[19]

式中Lc为材料积分点处的特征长度;Gm为剪切模量。

在渐进损伤过程中,刚度矩阵根据纤维损伤参数df和基体损伤参数dm进行衰减,刚度退化方案为

1.4黏滞规律

模型中加入了刚度退化方案,但是由于刚度的大幅度折减易引起计算收敛难,在显式分析中往往表现为大变形下单元的过度扭曲而导致分析进程的中止, 为了提高 收敛度,本工作引 入基于黏 滞规律的 技术[16],黏滞变量为

式中:η为黏滞系数;d为计算得到的纤维损伤参数或基体损伤参数;dv黏滞变量。黏滞系数的选择取决于对结果精度的要求,当黏滞系数选取较大时,其会明显延缓材料的刚度折减进程。为了在t0+Δt时刻更新损伤变量,定义t0+Δt时刻损伤变量为

2仿真模型及实验

2.1落锤冲击实验

采用直径为16mm的冲头进行落锤冲击实验,冲击点为实验件的中央处,如图1所示。冲击完成后,测量冲击 点处的凹 坑深度 ,并使用超 声C扫描测量 损伤面积和损伤直径。

2.2仿真模型

对复合材料加筋壁板进行建模。本模型将实验件分为两个部 分:蒙皮和筋 条。 蒙皮采用 连续壳单 元SC8R,筋条采用 实体单元C3D8R,两者用Cohesive (COH3D8)单元连接。蒙皮与筋条的厚度与铺层方式一致,厚度为2.75mm,铺层为 [(45/-45/0/90/0)4/ 45/-45],层合板的单层厚度为0.125mm,共22层。 对于ABAQUS软件,由于Hashin准则只能应用于壳单元,因此,对于筋条 部分的损 伤需要编 写子程序 (VUMAT)。实验件示意图如图2所示。

冲头设为刚体,冲击点处进行网格细化。冲击能量分别选取10,15,20,25J。边界条件为蒙皮四边固支,复合材料加筋壁板的材料属性如表1所示。

3结果与分析

3.1损伤区域的有限元仿真与实验结果对比

本工作建立的仿真模型模拟了冲击过程中损伤的扩展情况,并计算了损伤区域的面积,如图3所示,红色区域ei≥1,即损伤区域,并与实验得到的无损检测C扫描图进行对比。由于冲击能量为10J的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均没有出现损伤区域,因此将冲击能量为15,20,25J三个能量水平的损伤区域进行了对比。

图3 损伤区域图 (a)15J;(b)20J;(c)25J Fig.3 The drawing of damage area (a)15J;(b)20J;(c)25J

由图3可以看出,由于复合材料结构各向异性,冲击损伤区域呈现出类似椭圆形状。且仿真得到的损伤区域与实验C扫描得到的损伤区域形状大致相同,损伤区域的最长和最宽处的比较接近。仿真与实验得出的损伤区域面积结果如表2所示。

可以看出,模型计算得到的结果与实验结果相近, 两者之间误差较小,说明建立的模型合理且有效。

3.2冲击过程中的力学响应

通过有限元计算得到不同冲击能量下接触力、复合材料加筋壁板吸收能量及损伤散逸能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4所示。

图4 冲击过程力学响应曲线 (a)10J;(b)15J;(c)20J;(d)25J Fig.4 Dynamics response curves in impact process (a)10J;(b)15J;(c)20J;(d)25J

在冲击过程的 初始阶段,接触力随 时间成线 性增长,由于加入渐进损伤刚度退化方案,刚度矩阵出现衰减,接触力出 现小幅振 荡。当达到损 伤判断准 则时,复合材料加筋壁板开始出现损伤,刚度矩阵进一步衰减,接触力开 始大幅度 振荡。当能量增 大到能够产生 损伤时,损伤会耗 散能量,接触力不 再增加,出现一个平台,甚至损伤 一开始便 出现平台,没有线性上升。当冲击速 度为0时,板吸收的 能量达到最大值,但由于板的振荡波的存在,接触力在衰退的过程中仍然存在振荡。

对于能量的变化情况,随着冲头与板接触时间的增加,冲击能量逐渐转化为加筋壁板的内能,而当冲头的速度为0时,冲击能量为0,此时冲击能量绝大部分转化为加筋壁板的内能(少部分由于摩擦存在而转化为其他的能量)。此后,加筋壁板的内能随板的弹性变形和板的振荡动能而逐渐消失,但并没有完全消失。 因为由于冲击载荷的作用,加筋壁板出现损伤散逸能, 此部分能量随着损伤的出现而永久成为加筋壁板内能的一部分。

对于不同冲击能量,接触力、板的内能及损伤散逸能的变化曲线有所不同。由图4可以看出,冲击能量越大,在冲击速度为0时,板吸收的内能越大。不同冲击能量下,接触力峰值出现的时间也有所不同,对于10J冲击能量,接触力峰值与板内能最大值出现时间一致,而对于15,20J及25J的冲击能量,随着冲击能量的增大,接触力峰值较板内能出现时间变早,认为这是由于不同冲击能量对板的损伤程度有所不同,对于10J冲击能量,板几乎没有出现损伤,结构主要为弹性变形。由胡克定律可知,冲击速度为0时,板的变形最大,因此接触力也最大;而对于结构出现损伤的情况, 刚度矩阵衰减,此时接触力峰值与变形量不成正比关系。对于25J冲击能量,损伤范围较大,刚度矩阵衰减严重,接触力峰值较板内能峰值出现早。本文认为,加筋壁板吸收的能量并不完全为损伤散逸能,还有部分用于产生板的永久变形(复合材料的“塑性变形”)。这体现在当冲击过程结束后,板的内能与损伤散逸能并没有完全重合。而不同冲击能量下两者之间的差值不同,冲击能量越大,两者之间的差值越大,具体如表3所示。

冲击过程中全部的冲击能量分配如图5所示。

3.3凹坑深度与损伤面积随冲击能量变化

落锤冲击实验后,进行了凹坑深度测量和C扫描无损检测,得到了不同冲击能量下凹坑深度和损伤面积与冲击能量的关系,如图6,7所示。凹坑深度和损伤面积的大小取决于冲击能量的大小,对于低速未穿透性损伤,两者之间基本呈线性关系,即冲击能量越大,凹坑深度越深,损伤面积越大。

4结论

(1)建立的仿真模型有效地模拟了低速冲击过程中加筋壁板损伤扩展情况,所得损伤区域与实验C扫描结果吻合较好,不同冲击能量下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误差在13%左右。

(2)接触力在冲击开始阶段成线性增加,当加筋壁板出现损伤时,刚度矩阵衰减,接触力曲线发生振荡; 随着冲击能量的增加,接触力峰值出现时间前移,并且板吸收的内能与损伤散逸能之间的差值变大。

风险冲击 第5篇

1 结构和工作原理

振动压实机由工作轮内部激振器的转动,使得振动轮对土壤作用一个往复冲击力,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减弱很快;冲击压实机用压实装置直接作用土壤产生冲击力,其作用深度较振动压实机有成倍的增长。冲击压实机是利用冲击轮重心的抬高和下落拍击土壤产生强大的冲击力,迫使土壤压缩密实,但由于采用整体式非圆截面冲击轮结构,工作时的阻力波动很大,并且随工作速度的增加而加剧。

本文研究对象是一种既可以直接拍击地面产生冲击力,同时又能产生振动力的采用分体式冲击轮结构代替现有整体式结构的新型压实机。该型压实机工作装置结构如图1所示。10t的压实机工作装置在牵引车的拖动下,车轮沿土壤表面进行振动压实,冲击块绕着3个冲击轴依次对土壤进行冲击压实,使振动力和冲击力连续、同时作用于土壤。

1-牵引轴;2-车架;3-弹簧;4-橡胶减震器;5-车轮;6-冲击块;7-锥形橡胶减震器;8-冲击轴;9-激振器

2 仿真模型的建立

本文选取圆形砾石路面为压实对象,土壤弹性模量为2MPa、泊松比为0.25、密度为1 760kg/m3。

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中建立几何尺寸为长方体20m4m0.6m土壤MNF模型。

根据压实机装配图,在三维建模软件Pro/E中建立压实机整车零部件的实体模型并装配。其中牵引车的形状对本文研究目标无影响,故将牵引车简化为与牵引轴铰接在一起的小几何体。

将建立好的地面MNF模型和整车的实体装配模型一起导入虚拟样机分析软件ADAMS中;模型中的弹簧和橡胶减振器模型分别用拉压弹簧阻尼器和轴套力设置,连接盘与机架之间的橡胶减振器参数为:刚度为2 5008=20 000N/mm;阻尼为108=80Ns/mm。

最终在ADAMS中建立的压实机系统仿真模型如图2所示。

3 工作特性分析

设置仿真时间为8s,步数为1 000,在8s内压实机可以从启动到正常工作并可以持续作业一段时间,便于压实机必要数据的采集,也不至于仿真时间过长。牵引车驱动设置为

上式表示仿真前1s模型无驱动,在重力作用下给系统加载,1s到3s牵引车速度由0加速到8km/h,然后保持速度不变。

3.1 工作速度对作业稳定性的影响

冲击轴是压实机中最重要的部件之一,压实机工作速度越大,冲击轴受到的载荷越大,压实机的工作速度必须得考虑冲击轴的受力情况,而冲击轴主要受力来自冲击块的作用。同时压实机工作速度直接关系到冲击块在压实机工作过程中所受到的离心力,离心力过大或过小就会导致冲击块过早或者过晚脱离锥形橡胶减振器,这些都会对压实机工作过程产生干扰。

本文选取压实机工作速度为7km/h、8km/h和9km/h时分别进行仿真,得到冲击块质心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分别如图3所示。

从图3中可以看出,压实机工作速度为7km/h和9km/h时冲击块质心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移随时间变化曲线都很紊乱,压实机基本处于无效工作状态,而压实机工作速度在8km/h时冲击块质心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很有规律,压实机工作比较稳定。所以压实机对正常工作时的牵引车速度要求严格, 速度过大或过小都会导致压实机无法正常工作。可以通过改变压实机工作装置中对冲击块工作有影响的参数,如冲击块质量大小、锥形橡胶减振器参数等,扩大压实机可正常工作的速度范围,便于应用。

3.2 工作装置中车轮的振动情况

压实机工作装置中车轮质心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反映出车轮振动的情况,振动位移过大不仅会引起整车相关零件的损坏,而且还影响车轮与土壤的接触,影响压实效果。压实机作业过程中,冲击块对土壤冲击的同时,冲击反作用于车轮,会造成车轮在竖直方向上的跳动,同时压实机工作装置车轮中激振器的转动也会引起车轮的振动。图4为压实机在工作速度为8km/h时工作装置车轮质心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其中压实机工作装置车轮质心纵坐标越大对土壤压实越深,纵坐标越小车轮跳起越高。从图4可知压实机工作装置车轮振动最大位移约为12.5mm。

3.3 工作装置所需牵引力的情况

压实机工作装置所需牵引力的情况不仅反映出压实机工作装置的动力需求,而且还反映出牵引车与工作装置之间的冲击情况,如果牵引车与工作装置之间的冲击过大,会产生机械振动剧烈,零部件故障多,引起牵引动力性能不稳定,工人的作业环境恶劣等一系列问题。

压实机在工作速度为8km/h时,仿真得到牵引车与牵引轴之间在水平方向上的力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5所示。从图5可以看出压实机正常工作时,工作装置所需水平牵引力基本随时间周期性变化,且所需最大水平牵引力为85.5kN。

3.4 冲击块的能量大小

压实机在工作的过程中,牵引车使得冲击块随着工作装置的车轮转动而获得动能和势能,最终转化为冲击块对土壤的冲击。图6为1个冲击块的能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从图6中可以看出冲击块能量最大值约为20kJ,最小值约为零,而冲击块拍击土壤的能量只有约16kJ。损失的能量约4kJ,主要是由于冲击轴与冲击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可以进一步优化减少损失的能量。

4 结论

1)压实机工作装置正常工作对牵引车牵引速度要求严格,为了便于压实机的应用,应在设计时扩大压实机正常工作速度范围。

2)压实机工作装置车轮的振动情况直接影响土壤压实效果及压实机寿命,应予以充分考虑。

3)压实机工作装置工作过程中所需水平牵引力基本上随时间周期性变化。

4)应优化压实机工作装置中冲击轴与冲击块的相互作用,从而增大冲击块冲击土壤的能量,减少能量的损失。

参考文献

[1]张洪, 张永鹏, 孙斌煜, 等.冲击振动压实机[P].中国专利:CN173835A, 2006-02-08.

[2]秦四成.振动压路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3]孙益振, 邵龙潭, 范志强, 等.非黏性土泊松比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 2009, (8) :63-68.

[4]冷雪原.冲击振动压路机振动机构仿真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 2010.

风险冲击 第6篇

关键词:总供给,总需求,经济增速,价格

一、文献综述

经济波动和经济周期是宏观经济运行中不可避免的经济问题,虽然政府能够通过各种宏观调控政策管理经济周期、在一定程度上熨平经济波动,但是经济波动和经济周期并没有消失,像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等仍对经济运行产生较大冲击。因此对经济波动产生原因的研究从未间断,并形成了不同派别的经济周期理论。长期以来,学界比较一致认同供给冲击对产出波动具有长期影响,而短期产出波动的原因则没有形成一致观点。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认为技术冲击是短期产出波动的主要原因,而货币学派则认为需求波动是短期产出波动的主要原因。

实证研究方面,Blanchard和Quah(1989)利用美国GNP和失业率数据建立起基于长期约束的SVAR模型,研究了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对美国产出的影响,认为供给冲击对美国产出具有长期影响,而需求冲击对美国产出仅有短期影响。[1]Blanchard和Quah所建立的基于长期约束的SVAR模型成为研究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的经典模型(以下简称“BQ模型”)并被广泛应用。Bayoumi和E-ichengreen(1993)、Mio(2002)、Stan Du Plessis et al(2007)分别应用BQ模型检验了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对欧洲国家、日本和南非的影响,实证研究结论与Blanchard和Quah(1989)基本相似,同时进一步指出总需求冲击对价格具有正向长期影响,而供给冲击对价格具有负向长期影响,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能够较好的解释现实经济波动。[2,3,4]然而,BQ模型最大不足在于其假设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不相关,这个假设可能过于严苛,研究学者也试图用其他方法研究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对于产出和价格的影响。Cover et al.(2006)基于AD-AS理论建立具有长期约束的SVAR模型,并放松了总供给冲击和总需求冲击不相关的假设,认为美国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相关性较高。[5]Omar H.M.N.Bashar将Cover et al.(2006)模型应用于孟加拉国数据研究发现,供给冲击对于价格的影响并不弱于需求冲击。[6]Peter R.Hartley et al.(2003)应用GMM模型研究了供求冲击对欧洲国家和美国的影响,认为需求冲击对产出不仅具有短期影响,也存在长期影响;长期供给冲击是价格波动的重要因素。[7]我国国内相关研究也主要借鉴BQ模型,龚敏和李文溥(2007)实证研究表明1996~2005年我国呈现的“高增长、低通胀”经济运行态势主要在于有效供给能力的改善[8];吕光明(2009)认为1992~2008年我国产出波动主要归因于供给冲击,长期价格波动主要归因于需求冲击;[9]欧阳志刚和史焕平(2010)认为负向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造成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经济增长的较快回落,2009年我国经济的复苏主要是由需求冲击推动的。[10]

本文利用1994年第1季度至2012年第2季度实际产出和价格的数据,根据AD-AS理论,建立起基于长期约束的SVAR模型,用以分析总供给冲击和总需求冲击与我国经济波动的关系。

二、AS-AD模型

假设总供给是价格的增函数,而总需求是价格的减函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简单表达式为:

其中,yt、pt分别代表实际产出和价格;yts和ytd代表供给和需求;v1t、v2t为不相关的总供给冲击项和总需求冲击项;α、β分别为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均大于0。由(1)至(3)式可以求解出产出和价格的表达式:

假设ε1t、ε2t分别为单位方差供求冲击项,那么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则可以进一步转化为v1t=b11+ε1t和v2t=b22+ε2t,其中b11和b22分别为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的标准差。那么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对于产出和价格的影响可以进一步表示为:

产出对供求冲击均产生正向响应;而价格对供给冲击产生负向响应,对需求冲击产生正向相应;产出和价格对于供求冲击响应的大小取决于总供给和总需求函数的斜率系数。上述AD-AS模型为静态形式,可以进一步引入滞后项,以捕捉其动态调整过程,根据BQ模型所建立的两变量SVAR模型移动平均表达式为:

(8)式中Sij(L)是滞后算子,表示第j种冲击对第i个变量的累积影响。两变量SVAR模型可以进一步简化为:xt=S(L)vt,其中xt=(△yt,△pt)′,vt=(v1t,v2t)′,同时进一步设定供求冲击是标准化白噪声序列,即E(v1tv′2t)=I(2×2)。

由于结构性冲击无法直接观测到,就需要借助通过估计SVAR简化模型获得的残差序列间接计算得到。非限制VAR模型表达式为:

非限制性VAR模型转换成移动平均形式为:

由于简化式扰动项是结构冲击项的线性表达式,则由(8)式和(10)式可得到线性组合式:

并且有E(εt,εt′)=S(0)E(vt,vt′)S′(0)=S(0)S′(0)=Σ,进而可以得到方差-协方差矩阵:

由(12)式可以获得三个方程,其假设为συ1tυ2t为0,表示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不相关,同时σ2υ1t=σ2υ2t=1,表示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变量是相等的。还需要获得一个方程才能够解出Sij(0)。这里将根据Blanchard和Quah(1989)提出的长期约束条件,即只有供给冲击影响产出的长期趋势,而需求供给则不会对产出产生趋势影响,对于(8)式施加下三角矩阵的长期约束,即S12(L)为0。[1]

由(8)式、(11)式、(12)式得到如下关系式:

最终根据(12)式和(13)式以及长期约束条件可以获得(14)式~(17)式四个方程,从而求解出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对于经济增长以及价格水平的影响。

三、实证研究

(一)数据分析和处理

本文使用1994年1季度至2012年2季度的GDP和CPI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利用EVIEWS6.0进行数据处理和模型计量。GDP季度数据主要根据我国统计局公布的累计季度GDP数据相减得到单季GDP名义值,同时除以1978年为基期的CPI指数获得GDP实际值。由于GDP季度数据存在季节性波动因素,通过X-12进行季节性调整。为了得到较为稳定的GDP数据,最终对实际GDP取对数,获得SVAR模型建模所需要的产出数据y、p采用消费者价格同比增速形式,将单季内各月份CPI进行算数平均求得各季度CPI数据。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各年统计年鉴及国家统计局网站。

SVAR模型需要各变量具有稳定性,在进行模型计量之前需要对各变量的稳定性进行检验。本文采用ADF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表明y、p均存在单位根,呈现不稳定状态;而y、p的一阶差分则不存在单位根,呈现稳定状态,因而SVAR模型实证研究使用Δy、Δp,即y、p一阶差分形式。

(二)模型滞后阶数确定

VAR模型滞后阶数的确定主要根据EVIEWS6.0所提供的似然比检验统计量(LR)、最终预测误差(FPE)、AIC信息准则、SC信息准则和HQ信息准则等标准进行筛选。实证结果显示,有一半以上准则选择的滞后阶数为2阶,因此本文VAR模型的滞后阶数确定为2阶。

注:*、**、***分别表示显著性水平为1%、5%、10%。

注:方括号内为t统计量;*、**、***分别代表1%、5%、10%的置信水平。

(三)实证结果分析

1. 参数估计结果

模型参数估计方面,首先根据VAR简化式估计可以得到简化式扰动项ε,进一步施加长期约束条件估算SVAR模型可以得到S(0)。根据(4)式可以求得结构冲击项v。根据(8)式,利用相关参数通过似无关回归估计滞后算子S(L)。简化VAR模型估计以及施加长期约束的SVAR模型估计参数均通过合理性检验,所构建的模型效果较好,最终本文所估算的S(L)为

2. 经济增长和价格波动中的总供给冲击、总需求冲击成分分解

从总供给冲击和总需求冲击分解结果看,样本期内需求冲击的平均值为0.005429,标准差为0.96,供给冲击的平均值为0.029675,标准差为0.70。可以看出,样本数据期总供给冲击和总需求冲击均为正值,总供给冲击大于总需求冲击。另一方面,总供给冲击和总需求标准差均较大,说明我国经济在样本数据期内存在波动,而且总需求冲击波动性要大于总供给冲击波动性,说明总需求冲击对于宏观经济的扰动更频繁。从供求冲击具体走势看,2000年以前总供给冲击和总需求冲击波动性都较大,2000年以后表现为供给冲击波动先变小,需求冲击的波动没有显著变化,其原因可能在于2000年以后,我国市场经济改革以及对外开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有效供给得到持续改善;而需求冲击则因其本身具有的短期经济扰动性,继续呈现较大波动性。

从供求冲击与我国经济增长、价格走势关系看,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袭来,我国开始遭遇总供给和总需求的负向冲击,导致经济增速放缓和通缩状态。1998年政府实施了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总供给和总需求冲击在1999年由负转正,但是并不具有长期持续性,总供给和总需求冲击在正负之间转换,直到2001年我国加入WTO之后,改革开放使得我国经济重新获得经济增长动能,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逐步保持为正,并且有明显的走高趋势。2000年至2006年,我国经济增速保持较高水平的同时,价格水平也保持在较低水平,这与我国有效供给水平逐步上升有关。2007年,总供给和总需求冲击均达到了较高水平,分别达到了1.05和2.30,这也导致了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为此国家进一步加强了宏观经济调控力度。2008年下半年,由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危机,总供给冲击和总需求冲击均高位回落,由正转负,这也使得我国经济显著放缓,经济呈现通缩状态。为了抵御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2009年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具体表现为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以及投放了近10万亿元的信贷资金。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效果在2009年下半年开始显现,总供给冲击和总需求冲击在2010年实现由负转正。然而,经济刺激政策的副作用也同时开始显现,表现为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增大,投资过热,宏观调控政策开始逐步回归常态,2010年央行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2次加息;2011年央行7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3次加息。受到欧债危机的负面影响,全球经济放缓,我国也面临着总供给和总需求的负面冲击,需求冲击要小于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但是供给冲击要大于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的水平。

3. 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对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的动态影响

1单位供给正冲击会即期带动0.03单位产出的增长,但是在第2季度这种增长带动作用有所下滑,经过实体经济的消化,在第3季度经济增长对于供给冲击的累计响应又会反弹,并在第7季度之后稳定在0.016。而1单位正向需求冲击在即期会带动0.009单位产出的增长,随后各季度需求冲击对于产出的累计影响将逐步下降,直至为0。从长期看,供给冲击对产出具有长期趋势性影响,而需求冲击对产出仅具有短期影响,不具有长期趋势影响。由此可见,政策制定可以通过短期需求管理提高产出增长,但是为了实现产出增长的稳定可持续性,还要从供给管理入手。

通过产出预测误差方差分解可以进一步看到不同时期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对于产出的影响程度。方差分解发现,第1季度供给冲击因素贡献了产出波动的92.78%,而需求冲击为7.22%,随着时期的不断延长,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低于产出预测误差方差的贡献在第7季度保持稳定,分别为93.97%和6.03%。供给冲击对于产出的影响从始至终占据绝对优势,远远大于需求冲击的影响。

从总供给冲击和总需求冲击对价格的动态影响看,1单位总供给冲击第1季度将导致价格下降0.25单位,同时总供给冲击对价格的影响不断增大,直到第13季度稳定在-2.76。1单位总需求正冲击将在第1季度带动价格上升0.96单位,之后其对价格的累积影响不断加大,直到第12季度稳定在8.47。通过比较可以看出,需求冲击会提升价格,带来通胀压力,而供给冲击会使价格下降,带来通缩压力。所以,对于通胀的治理要密切关注供求冲击的影响,做到有的放矢。

从总供给和总需求冲击对价格预测误差方差的贡献看,第1季度总供给冲击对价格预测误差方差的贡献为6.21%,总需求冲击的贡献为93.78%。随着时间的延长,供给冲击的贡献逐步增大,最后稳定于9.40%,而总需求的冲击则有所下降,最终稳定在90.59%。从贡献度看,总需求冲击的贡献还是要远大于总供给冲击的贡献,总需求冲击对于价格波动的影响占据主导地位。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1994年1季度至2012年2季度产出和价格的季度数据,根据AS-AD模型,建立了基于BQ长期约束的SVAR模型,用以分析总供给冲击和总需求冲击对我国经济增长和价格波动的影响。本文进行了总供给冲击和总需求冲击的估算,考察了经济增长和价格对于总供给和总需求冲击的动态响应。

第一,通过总供给冲击和总需求冲击的估算发现,一方面,样本数据期内总供给冲击和总需求冲击均为正值,总供给冲击大于总需求冲击;另一方面,总供给冲击和总需求标准差均较大,而且总需求冲击波动性要大于总供给冲击的波动性,说明我国经济在样本数据期内存在波动。

第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我国总供给冲击和总需求冲击均为负,而且需求冲击大于供给冲击,这导致经济增长放缓,价格水平下降。目前,我国再次遭受总供给和总需求的负向冲击,而且总供给冲击要大于总需求冲击,这也使得我国经济增速连续7个季度放缓。

第三,通过脉冲响应分析发现,对于产出而言,总供给冲击对于产出具有正向长期趋势,而总需求冲击对于产出具有正向短期影响,总供给对产出的影响要大于总需求。而对于价格而言,总供给冲击将对价格产生负向长期影响,而总需求冲击将对价格产生正向长期影响,总需求冲击对价格的影响要远大于总供给冲击。

由于总供给和总需求冲击对于经济增速和价格产生不同的影响,而且影响程度不一致,这就需要针对不同的宏观经济运行特征采取切实有效的总需求和总供给管理措施。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显著放缓,2012年第三季度GDP增速为7.4%,为连续第七个季度放缓。当前总供给冲击和总需求冲击均为负,而且总供给冲击要大于总需求冲击,因此要实现经济增长回升就要从供求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加大基建投资力度,增强需求管理力度,在短期内实现经济的反弹;另一方面,加快政治和经济领域改革力度,从供给方面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我国较快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Blanchard,O.J.,D.Quah..The Dynamic Effect ofAggregate Demand and Supply Disturbances[J].AmericanEconomic Review,1989,(79):655-673.

[2]Bayoumi,Eichengreen.Shocking Aspects of EuropeanMonetary Integration in Torres,Francisco and Giavazzi,Francesco ed.,Adjustment and growth in the EuropeanMonetary Union[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193-229.

[3]Mio,H..Identifying Aggregate Demand and AggregateSupply Components of Inf lation Rate:A StructuralVector Autoregression:Analysis for Japan[J].Monetary andEconomic Studies,2002,(20):33-56.

[4]Stan Du Plessis et al..Identifying Aggregate Supply andDemand Shocks in South Africa[R].Stellenbosch EconomicWorking Papers,2007,(11):6-11.

[5]Cover,James Peery,Enders,Walter and Hueng,C..Using the Aggregate Demand–Aggregate Supply Modelto Identify Structural Demand-side and Supply-SideShocks:Results Using a Bivariate VAR[J].Journal ofMoney,Credit and Banking,2006,(3):777-790.

[6]Omar H.M.N.Bashar.Identifying Aggregate Demand andSupply Shocks in Bangladesh[J].The Journal ofDeveloping Areas,2011,(44):243-264.

[7]Peter R.Hartley,Joseph A.Whitt Jr.MacroeconomicFluctuations:Demand or supply,perma nent ortemporary?[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3,(47):61-94.

[8]龚敏,李文溥.中国经济波动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冲击作用分析[J].经济研究,2007,(1):32-41.

[9]吕光明.供求冲击与中国经济波动:基于SVAR模型的甄别分析[J].统计研究,2009,(7):20-27.

风险冲击 第7篇

1 热冲击和冲击荷载作用下简支薄板的运动方程

设弹塑性简支薄板在表面受到急剧加热的同时 (温度为T) , 垂直方向作用均布冲击荷载p (t) , 其运动方程为:

其中MT为热弯矩;弯曲刚度 ;E为弹性模量;v为泊松比。

2 热冲击和冲击荷载作用下简支薄板的综合变形

设薄板在热冲击作用下的运动方程为:

由式 (2) 可解得:

设薄板在冲击荷载作用下的运动方程为:

式 (4) 解为:

同时考虑热冲击和冲击荷载的作用, 薄板的综合变形为:

3 算例和变形计算结果

取一面积22m, 厚度为0.2m四边简支正方形薄钢板, 上表面受到热量Q=4222kJ急剧加热的同时作用冲击荷载p (t) , 薄板泊松比ν=0.283, 密度ρ=7850 kg/m3导热系数 λ=34.9 W/ (m K) , 弹性模量E=2.0610N/mm3薄钢板各个阶段变形的计算结果见图1。

4 结论

在火灾爆炸冲击波作用下的弹塑性简支薄板, 应该综合考虑冲击荷载和热冲击两方面对薄板变形的影响, 分析并建立了在热冲击和均布冲击荷载作用下简支弹塑性薄板的运动方程, 分析了其综合变形的变化, 其结果应该更能符合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1]Naser S, AI-Huniti, M.A.AI-Nimr.Behavior of Thermal Stresses In A Rapidly Heated Thin Plate[J].Journal of Thermal Stresses, 2000, 23:293-307.

[2]W Nowacki.Thermoelasticity[M].Warsaw:Pergamon Press, PEN, 1986.

[3]杨桂通.塑性动力学 (新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D Y Tzou.Experimental Support for the Lagging Response in Heat Propagation[J].ASMEJ.Thermophysics Heat, 1995, 9:686-693.

[5]M AL Nimr, S.Masoud.Nonequilibrium Laser Heating of Muli-layered Metal Films[J].ASMEF Heat Transfer, 1994, 37:2789-2797.

[6]N S AL-Huniti, M A AI-Nimr.Behavior of Thermal Stresses in a Rapidly-Heated Thin Plate[J], J.Thermal Stresses, 2000, 23 (4) :293-307.

[7]W Soedel.Vibrations of Shells and Plates[M].New York:Marcel Decker, 1993.

风险冲击 第8篇

我国也于1989年颁布了《防止转向机构对驾驶员伤害的规定》 (GB 11557-1989) , 随后,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于1998年5月6号批准了GB 11557-1998《防止转向机构对驾驶员伤害的规定》强制性标准, 替代GB 11557-1989, 并于1999年1月1日实施。

该试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车辆是否满足人体模块以24.1km/h~25.3km/h的相对速度撞击转向操纵装置时, 转向操纵装置作用在人体模块上的力不得超过1123N。

而最新的标准则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1年5月12号发布, 替代了GB 11557-1998, 标准于2012年1月1日开始实施。

我国的标准主要参考了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汽车法规ECE Reg.No.12《关于防止在汽车碰撞时转向机构对驾驶员的伤害认证的统一规定》中的内容。

新标准在原有标准的基础上, 增加了头型试验, 目的是为了验证转向操纵装置是否满足标准撞击头型以24.1km/h-25.3km/h的相对速度冲击转向操纵装置时, 作用在该撞击头型的减速度超过80g的累计作用时间不得大于3ms, 且最大减速度不得超过120g。

1 工作原理

转向机构动态冲击试验台主要操作原理是在电控电脑中输入所需弹射速度的预定标准值, 随后由电脑自动计算并由压缩弹簧进行头型或人体模块的弹射冲击, 实际弹射速度通过对射激光测速仪测量后在电脑中显示。试验应在0℃~45℃、相对湿度小于95%RH的条件下进行。

2 数学模型

式中:∆vi-试验台冲击速度测量误差;

vi-设备预定的标准值。

3 灵敏度系数

根据数学模型, 对不同的影响量求偏导数, 可求得该不确定度分量的灵敏度系数:

4 标准不确定度分量的评定

4.1

由重复测试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1 (A类评定)

转向机构动态冲击试验台最大冲击速度为28km/h, 试验中冲击速度要求为24.1km/h~25.3km/h, 本次测量选择24.5km/h (即6.8m/s) 作为测量点, 连续测量10次 (n=10) , 测量结果如下:

测量结果的算术平均值:

由贝赛尔公式得到的测量结果的单次实验的标准偏差为:

试验中, 冲击速度重复测量10次, 以10次测量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为测量结果, 所以的标准不确定度为:

则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为:

4.2 由vi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2 (B类评定)

测量冲击速度的对射激光测速仪测量精度为±2%, 其测量符合均匀分布特点, 所以包含因子k取, 则由测速仪测量精度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

所以该不确定度分量为:

4.3 由试验台位移加载修正值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3 (B类评定)

试验过程中, 弹簧的刚度会受到外界温度或湿度等影响产生变化, 从而需要进行位移修正。根据供应商提供信息与以往做试验的经验, 人体模块与头型试验中弹簧位移加载修正值Lr不大于0.02m即可, 数值波动为均匀分布, 所以包含因子取。因此:

4.4 由试验台弹簧位移传感器误差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4 (B类评定)

测量弹簧位移的位移传感器最大量程为0.3m, 测量精度为0.3%, 其测量符合均匀分布特点, 所以包含因子k取, 则由测速仪测量精度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为:

4.5 由弹射速度显示分辨力δx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5 (B类评定)

依据JJF1059-1999中的第5.9条规定, 对数字显示测量仪器, 若其分辨力为δx, 则由此带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为u5=0.29δx。则:

5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由于影响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各个分量彼此独立, 互不相

关, 因此, 转向机构动态冲击试验台冲击速度测量误差的合成不确定度为:

6 扩展不确定度

转向机构动态冲击试验台冲击速度测量误差为

由于被测量接近于正态分布, 故包含因子k=2, 因此转向机构动态冲击试验台冲击速度测量误差的扩展不确定度为:

7 结论

本文分析了汽车转向机构动态冲击试验台冲击速度测量的标准不确定度, 从以上的不确定度结果可以看出, 影响冲击速度测量不确定度的主要因素为测量值的重复性和测量使用仪器的准确度。

而对影响测量部确定度的各个因素以及其分布、置信水平等的分析, 也为同类试验设备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提供了一种思路, 用于参考。

参考文献

[1]JJF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

风险冲击范文

风险冲击范文(精选8篇)风险冲击 第1篇改革开放以来, 党和国家高度关注民生事业, 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得以完善。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以...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