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腹膜后切口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腹膜后切口范文(精选7篇)

腹膜后切口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精索静脉曲张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为患者做Valsalva动作时出现蔓状静脉丛扩张及持续时间≥1s血液反流[3]。入选标准: (1) 精索静脉曲张伴发较严重的会阴部或睾丸的坠胀、疼痛等症状, NRS疼痛评分≥3分, 对生活质量有明显不良影响; (2) 精索静脉曲张程度:Ⅱ度及以上者; (3) 排除继发性精索静脉曲张者; (4) 经保守治疗改善不明显, 且具有手术适应症者。年龄18~42 (25.23±5.63) 岁;部位:左侧29例, 右侧17例, 双侧14例;临床分级:Ⅱ度37例, Ⅲ度2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年龄26.27±5.36岁;左侧16例, 右侧8例, 双侧6例;临床分级:Ⅱ度17例, Ⅲ度13例;对照组年龄24.18±5.01岁;左侧13例, 右侧9例, 双侧8例;临床分级:Ⅱ度20例, Ⅲ度10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全部患者取平卧位, 持续硬膜外麻醉或局部神经阻滞麻醉后, 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膜后切口显微镜下精索静脉结扎治疗精索静脉曲张。腹膜后切口组:取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中点、腹股沟韧带上方2cm向外侧作3cm平行腹股沟韧带的切口, 切开腹外斜肌腱膜, 钝性分离腹内斜肌及腹横肌、腹横筋膜, 向内推开腹膜, 显露精索血管, 此处无输精管及其相应输精管动静脉及提睾肌静脉, 其余做法同经腹股沟切口途径。对照组采用腹股沟管切口显微镜下精索静脉结扎治疗精索静脉曲张。腹股沟管切口组:在确认外环口后, 沿精索走行方向, 在外环上2~3cm处做切口, 逐层切开, 找到精索, 用阑尾钳把精索拉出切口, 用橡皮条提起精索, 对提睾肌表面的曲张静脉逐一结扎, 切开提睾肌找到输精管予保护, 在10倍显微镜下解剖血管束, 数精索静脉数目, 将分辨出的静脉全部结扎, 数精索动脉及淋巴管数目, 保留动脉及淋巴管, 仔细止血, 逐层缝合。

1.3 临床观察指标

术中记录术野观察到的精索动脉、静脉及淋巴管数量, 其中静脉包括: (1) 大静脉:管径≥5mm; (2) 中静脉:管径2~5mm; (3) 小静脉:管径≤2mm。对比观察腹膜后和腹股沟管切口精索静脉曲张显微外科结扎术这两种手术切口对精索血管显微解剖结构的影响。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 (百分率) 表示, 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中静脉和静脉总数方面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在小静脉、大静脉、动脉和淋巴管数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附表。

3 讨论

精索内静脉是一种蔓状静脉丛, 起自睾丸和附睾的静脉, 与精索动脉和输精管于腹股沟管处伴行, 分化成细小分支对睾丸动脉包绕, 同时参与构成精索。精索静脉血流淤滞时会扩张蔓状静脉丛导致精索静脉曲张, 临床表现为阴囊慢性胀痛不适及影响睾丸的生精功能[4]。手术治疗精索静脉曲张可以有效阻止静脉反流, 解决阴囊疼痛效果明显, 并使绝大多数患者的睾丸生长获得改善, 睾丸和精子功能得以恢复[5]。

精索静脉曲张的主要治疗手段是静脉结扎术, 手术方式包括开放手术和微创手术, 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6,7]。经腹股沟行精索静脉结扎时, 由于其结扎部位距离阴囊近, 静脉分支多, 易漏扎属支而复发率高。分离提睾肌时易损伤提睾肌动脉以及输精管动脉, 从而导致睾丸萎缩。止血不彻底及结扎淋巴管则易发生阴囊水肿及血肿。因此, 手术视野是否清晰, 对静脉、动脉及淋巴管等暴露是否充分, 对降低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病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腹膜后和腹股沟管切口精索静脉曲张显微外科结扎术均被推荐于治疗精索静脉曲张。本次研究中, 对两种术式术中所见精索动脉、静脉及淋巴管数量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发现, 与腹股沟管切口精索静脉曲张结扎术组比较, 腹膜后切口精索静脉曲张结扎术组术中发现的小静脉数略多, 中静脉数、大静脉数和静脉总数少, 动脉数和淋巴管数也少。其中两种术式在中静脉和静脉总数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在小静脉、大静脉、动脉和淋巴管数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 腹膜后水平精索静脉总数及中静脉数量均少于腹股沟管水平, 且此水平无输精管及输精管静脉无提睾肌静脉, 静脉均为精索内静脉, 因此腹膜后切口较腹股沟切口操作对机体的影响更小, 手术相关的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可能更低。

摘要: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精索静脉曲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腹膜后切口, 对照组采用腹股沟管切口, 观察记录术中精索血管及淋巴管数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中静脉2.98±0.83条, 对照组4.08±1.69条,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静脉总数为3.50±1.07条, 对照组为5.01±1.70条,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种手术切口的小静脉 (≤2mm) 、大静脉 (≥5mm) 、动脉和淋巴管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腹膜后水平精索静脉总数及中静脉数量均少于腹股沟管水平, 且此水平无输精管及输精管静脉无提睾肌静脉, 静脉均为精索内静脉, 因此腹膜后切口较腹股沟切口操作更简单。

关键词:腹膜后切口,腹股沟管切口,精索静脉曲张,对比

参考文献

[1]French DB, Desai NR, Agarwal A.Varicocele repair:does it still have a role in infertility treatment[J].Curr Opin Obstet Gynecol, 2008, 20 (3) :269-274.

[2]曾卫锋.不同腹腔镜手术方式对不同超声分型精索静脉曲张患者治疗疗效的影响[J].临床外科杂志, 2014, 22 (2) :101-103.

[3]薛恩生, 林礼务, 李启镛, 等.精索静脉反流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00, 9 (2) :104-105.

[4]Tunoluk B, Soylemez H, Efe E, et al.Duration of preoperative scrotal pain may predict the success of microsurgical varicocelectomy[J].Int Braz J Urol, 2010, 36 (1) :55-59.

[5]Kim HT, Song PH, Moon KH.Microsurgical ligation for painful varicoce Ie:effectiveness and predictors of pain resolution[J].Yonsei Med J, 2012, 53 (1) :145-150.

[6]张忠, 朱汝健, 陈安屏, 等.腹腔镜二孔法与三孔法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治疗精索静脉曲张的对比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 2012, 28 (10) :1676-1678.

经腹部切口腹膜外显露肾脏手术路径 第2篇

1.1 对象

本组256例中, 男性131例, 女性125例;年龄19~78岁。其中, 肾及上段输尿管取石术138例, (其中有16例病人是双侧分期手术) , 肾窦切开取石23例, 肾部分切出7例, 肾癌根治术31例, 先天性肾盂输尿管狭窄切除成型术14例, 肾结核、脓肾切除22例, 肾错构瘤切除13例, 肾囊肿切除术6例, 肾蒂淋巴管结扎术2例。

1.2 方法

患者半侧卧位, 患侧垫高30°, 切口从腋中线肋缘下1横指沿肋下缘平行斜向内上止于腹直肌外侧缘, 长14cm。切开皮肤皮下, 逐层打开腹外、内斜肌及腹横肌, 按需要切断或者保留走行于肌层间的第九肋神经及血管。然后在腹膜外层将腹膜外脂肪和侧腹膜一并向内推开, 即可显露肾周筋膜前层及其下的肾脏和肾蒂。剪开肾周筋膜, 于肾门处将肾周脂肪组织分离, 肾蒂就很满意地显示在术野中。如有必要, 则由此向内分离, 可方便地寻找到肾动静脉根部的下腔静脉及腹主动脉;如向上分离游离则全肾都可以拖入切口内, 达到非常满意的显露。

手术操作中要注意的2点: (1) 如果无特殊需要, 不要加长切口横断腹直肌, 腹直肌后鞘与腹膜相贴较紧密, 因此企图将其分开以增加视野很容易将腹膜撕裂。 (2) 病肾往往因为积水、肿瘤等因素而极度肿大, 多向腹内方向突出将后腹膜层推向前侧腹移位, 使腹膜前后两层紧贴, 间隙中又无血管、网膜等可资鉴别, 因此不要将此膜状的反折部分误认为肾周筋膜而剪开误入腹腔。须看清肿大的肾脏后, 把此反折腹膜内推, 再打开肾周筋膜。掌握以上2点, 一般是不会误入腹腔的。如腹膜不慎被打开也无妨, 由于此处腹膜比较坚韧和游离, 加之在分离肾脏之前出血很少, 视野清楚, 只需用丝线就可以毫不费劲得予以缝合, 不影响手术进程。

2 讨论

肾脏手术径路可归纳为: (1) 腰部径路; (2) 腹部径路; (3) 经胸径路; (4) 胸腹联合径路; (5) 早期的经背切口 (基本已经淘汰) 。目前最常用的是采取经腰切口或开腹的腹腔内切口, 近年来手术切口的改良也基本如此[2~4]。对极少高位置肿瘤和复合创伤病例, 也可采用胸腹联合切口和经腹腔L型切口[5]。以上切口都存在损伤较大显露不佳和并发症多的问题, 特别是常用的经腰十一肋或十肋很容易损伤胸膜, 而十二肋下存在显露位置范围均不理想, 经腹腔又存在对腹腔内的脏器干扰较大。

本组病例所用的经腹-腹膜外切口开展很少, 未见临床完整大宗报道。实践表明, 其有以下显著优点。

2.1 肾蒂显露满意, 便捷

肾蒂及肾门的显露是肾脏手术最关键的操作。采用此切口的最大优点就是可直接显露肾门结构, 在直视下进行手术, 且操作的余地大。向外侧和内侧分离可以显露整个肾脏乃至下腔静脉及交界部。腰部径路因为肾门背对手术者, 必须设法分离, 翻转肾脏后, 方能显露肾蒂, 遇到粘连出血或病肾占位较大的病例, 分离更困难, 远不及本切口对全肾特别是肾蒂的显露满意。如碰到肾周组织粘连、出血严重、病肾巨大、肾门解剖不清楚等严重情况, 运用此切口能尽快显露和控制肾蒂。

2.2 手术视野宽阔, 损伤小

此处腹膜坚韧, 间隙组织疏松, 上下内外剥离容易, 手术视野宽阔。再则此径路只需打开腹部之三层肌肉即可进入, 损伤小, 无损伤胸膜之虞, 不切除第12肋, 且整个手术都在腹膜外进行, 不骚扰腹腔脏器, 从而避免肠粘连等并发症。因此其损伤在各类切口中是最小的, 病员痛苦少、恢复快。

2.3 体位舒适, 对心肺功能影响小

手术体位接近于平卧位, 对心肺功能影响不大, 尤其适合需长时间手术操作和年迈体弱的病人。

综合以上特点, 我们认为此径路应在临床上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推广。

摘要:经腹部于腹膜外显露肾脏[1], 国内目前尚无完整报道, 临床运用和经验均很少。我们自2003年10月至2008年12月采用腹部腹膜外切口显露肾脏, 避免了以上不利因素, 共完成各类肾脏手术256例, 效果满意。优点:视野宽广、显露肾蒂优良、创伤小、无损伤胸膜之虞、体位舒适、易于掌握, 值得在临床工作中重视, 介绍如下。

关键词:腹部,腹膜外,显露,肾脏,手术路径

参考文献

[1]手术学全集、泌尿外科手术卷[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6:58~69.

[2]谢俊明, 江少波.第十肋间隙切口在肾脏手术中的应用[J].浙江临床医学, 2002, 10.

[3]张斌斌, 方伟杰, 马春媚, 等.俯侧卧位小切口技术在肾脏手术中的应用[J].第十五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8.

[4]方伟杰, 李奇孟, 张斌斌, 等.经12肋小切口在肾脏手术中的应用[J].2008年浙江省外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腹膜后切口 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4月我院行急性阑尾切除术患者164例, 其中男93例, 女71例;年龄 (37.8±7.5) 岁;其中慢性阑尾炎12例、坏疽性阑尾炎29例、化脓性阑尾炎71例、单纯性阑尾炎52例。入选标准: (1) 临床体征、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证实诊断; (2) 排除尿路、子宫及附件病变及继发粘连性肠梗阻; (3) 排除严重心肺功能异常; (4) 实验室检查示出凝血功能异常。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82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既往内科疾病史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研究组予腹膜保护治疗, 对照组未予以腹膜保护治疗。腹膜保护措施:采取连续硬脊膜外阻滞方式, 取右下腹麦氏点为手术切口, 切口长度依据患者腹壁厚度及阑尾炎病变程度而确定, 依据手术常规分别切开腹壁各层组织, 同时用组织钳将腹膜与皮肤巾夹合, 保护整个腹部切口组织, 在切开腹膜时应注意避免腹膜外翻。若患者存在腹腔积液或积脓, 则应尽量用抗生素溶液冲洗并吸净, 在冲洗过程中避免腹腔内渗液溢出污染切口。切除阑尾时, 要注意保护整个腹部切口, 阑尾提出时注意用多层无菌纱布保护腹部切口, 应用荷包包埋方法处理阑尾残端。化脓性及坏疽性阑尾炎在关腹前应仔细清理腹腔, 消除残腔及残余脓液, 缝合腹膜前后均用甲硝唑注射液冲洗[3]。

1.3 观测指标

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肠管损伤、腹腔脓肿、阑尾残端漏、术后出血。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5.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手术指标比较

研究组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手术时间及手术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术后并发症比较

研究组肠管损伤、腹腔脓肿、阑尾残端漏、术后出血等发生率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P<0.01

3讨论

急性阑尾切除术切口感染是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 发生率较高, 尤其是以化脓性及坏疽性阑尾炎患者和儿童、老年人以及免疫力低下等人群多见[4]。目前临床认为急性阑尾切除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与患者腹膜损伤程度、脓液、坏死组织残留量及切口组织的污染程度密切相关。急性阑尾切除术切口感染发生会致使患者腹部切口愈合不良, 愈合时间显著延长, 使得患者的住院时间也显著延长, 因而导致患者的经济及精神负担增加[1]。因此临床上对于易感人群以及化脓性、坏疽性阑尾炎患者在行急性阑尾切除术时, 极为关注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近年来临床提出术中应用腹膜保护措施能有效的预防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因此本文将腹膜保护措施应用于急性阑尾切除术患者术中, 以了解其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的疗效。

本结果显示, 2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此措施不会加重手术时的组织创伤, 也不会延长手术过程。而研究组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减少, 说明此措施能促进切口愈合, 并有效保护腹部切口。研究组各项术后并发症如肠管损伤、腹腔脓肿、阑尾残端漏、术后出血等发生率也显著降低, 提示此措施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故在急性阑尾切除术中应用腹膜保护能有效预防切口感染, 减少并发症, 因而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阑尾切除术中应用腹膜保护对切口感染的预防作用。方法 将行急性阑尾切除术患者16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82例。对照组未予以腹膜保护;研究组予以腹膜保护治疗。比较2组手术指标 (手术时间、手术出血、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 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研究组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肠管损伤、腹腔脓肿、阑尾残端漏、术后出血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结论 急性阑尾切除术中应用腹膜保护能有效预防切口感染, 减少并发症。

关键词:阑尾切除术, 急性,腹膜保护,切口感染

参考文献

[1]姜学.阑尾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的分析及预防[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14) :66-68.

[2]许崇良, 孔新亮, 袁红珍, 等.非腹膜化护皮预防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观察[J].山东医药, 2010, 50 (10) :75-76.

[3]冷吉连.急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预防和处理[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33) :48-49.

腹膜后切口 第4篇

关键词:腹膜外置法,化脓性阑尾炎,切口愈合

资料与方法

76例患者均来自农村, 年龄8~72岁, 病后2~5 d后就诊。患者均符急性阑尾炎诊断依据, 影像学B超或彩超检查提示:右下腹阑尾区“条索”低弱回声团、或右下腹阑尾区低弱回声“团块”伴少许稀薄液性区。术前检查均排除糖尿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 每组38例。

方法: (1) 治疗组采用腹膜外置法进行手术操作, 在切开壁层腹膜前, 利用拉钩及手指采用钝性方法将壁层腹膜与肌层之间的简隙进行潜行分离约5~7cm, 壁层腹膜切口长度稍短于腹壁切口长度。用组织钳夹住壁层腹膜切口边缘, 稍用力将壁层腹膜提拉出腹壁切口外, 在助手的协助下用4~6把组织钳, 将壁层腹膜外置外翻固定在切口周围的治疗巾上或腹壁皮肤上, 因壁层腹膜的外置外翻使腹壁的切口完全被壁层腹膜 (指与腹肌相贴面) 覆盖得以保护, 以至切口不易被污染。 (2) 对照组手术仍按传统方法进行操作。两组术后仍常规予以补液、抗感染及对症等处理, 术后第2天正常拆线时间为切口愈合对比观察阶段。两组手术操作用时≤1.5 h。

结果

治疗组38例, 无切口出现红肿硬结或化脓, 切口均Ⅰ期愈合。对照组38例中, 7例切口出现红肿硬结, 4例切口出现炎性渗出或化脓。两组切口愈合结果对比差异显著。

讨论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常由单纯性阑尾炎发展而来, 阑尾术后切口感染是最常见的并发症, 尤其是化脓或穿孔性阑尾炎在手术操作的过程中切口直接受到污染是不可避免的。

化脓、穿孔阑与腹腔积脓使得术中切口极易被污染, 加之阑尾化脓因素导致手术操作过程的时间相应延长, 使得切口被污染或感染的机率进一步增加, 所以术中加强切口保护防止污染, 在术后提高切口Ⅰ期愈合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腹膜是被覆于腹腔和盆腔内面及脏器表面的浆膜, 由间皮和结缔组织构成。腹膜具有分泌、吸收、支持、保护、修复及防御等功能。在脐下4~5 cm以下, 由于腹直肌后鞘在解剖上的缺乏, 使得壁层腹膜具有一定的提拉延长性。阑尾手术切口虽为污染切口, 但在还没有切口壁层腹膜之前仍属无菌切口, 术中运用腹膜外置法, 其临床意义在于利用壁层腹膜无菌面 (指与腹肌相贴面) 外置外翻后将腹壁切口覆盖保护, 人为地创建一个特殊清洁环境, 使原本污染切口人为的转变为无菌切口或沾染切口, 以至术中切口不易被污染, 从而提高术后切口的Ⅰ期愈合目的。

腹膜后切口 第5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至今本院急性阑尾炎患者87例, 男51例, 女36例;年龄5~67岁, 中位年龄25岁。其中急性单纯性阑尾炎36例,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31例, 坏疽性阑尾炎13例, 慢性阑尾炎7例;合并糖尿病2例, 冠心病2例。血常规提示白细胞均>10×109/L, 其中>20×109/L 11例。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标准麦氏切口或以压痛点明显处为中心作一2.0~3.5cm斜切口, 逐层进腹, 腹膜外翻保护切口, 沿结肠带寻找阑尾并常规切除, 阑尾残端荷包包埋满意, 擦拭腹腔, 大网膜置于切口下方, 可吸收线间断缝合腹膜, 7号丝线从切口的一侧进针, 穿过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 然后从另一侧腹外斜肌腱膜、皮下组织、皮肤出针, 全部缝合后再打结, 视情况缝合2~3针。

2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 平均手术时间25min, 住院时间3d~7d, 平均5d。按照术后切口有分泌物需拆线引流为切口感染的标准, 本组无1例切口感染, 仅出现切口轻度红肿1例, 经清洁、换药后愈合。患者术后恢复快, 术后12h即可下床活动, 并且早期直腰行走。随访3个月, 切口整齐, 切口内无异物反应。

3讨论

3.1 阑尾炎的治疗

国内外学者己获共识:阑尾炎的诊断一旦建立后应尽早手术。对术前未能确诊或弥漫性腹膜炎患者应选用右下腹探查切口。而对确诊者则用麦氏切口。阑尾切除术已有100年历史, 目前手术仍采用传统的麦氏点斜切口或经右腹直肌纵切口, 皮肤切口采用单纯间断结节逐层缝合。传统经典的手术常引起较多的并发症, 如切口渗血、切口裂开、切口感染、粘连性肠梗阻等, 而切口感染为最常见的并发症。

3.2 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

有文献报道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0%~30%, 尤其是急性坏疽或穿孔性阑尾炎切除术后可高达14.4%~67.0%[1]。缝合过程中除了残余死腔、血肿、血凝块, 结扎丝线过多, 存留在组织中引起增殖反应及排异反应[2]也是导致切口感染的原因。

3.3 阑尾炎术后避免切口感染的创新

为了防止阑尾炎术后出现切口感染, 国内报道[3]腹膜间断缝合或不缝合方法, 利用大网膜自身的吸收功能预防切口感染。通过减少切口缝线, 预防丝线残留引起排异反应导致切口感染[4]。笔者采用可吸收线间断缝合腹膜及腹膜外全层缝合方法, 即使发生切口感染, 打开一针, 即可彻底通畅切口, 消灭可能存在的死腔, 达到完全引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昆生, 戴诗梅, 宝福凯, 等.急性阑尾炎的细菌学研究及药敏试验[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1989, 9 (12) :265.

[2] DC萨比斯顿 (美国) .克氏外科学 (上册)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385-387.

[3]谭锦华, 陈汝昌, 黄烈天.全层缝合法预防穿孔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疗效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6, 19 (12) :1425-1426.

腹膜后切口 第6篇

资料与方法

2009-2012年收治妇科肿瘤手术患者180例, 其中宫颈癌80例, 子宫内膜癌40例, 卵巢癌60例, 年龄32~65岁, 术前化验血常规及肝肾功均正常。病例随机分为两组, 研究组100例, 宫颈癌45例, 内膜癌20例, 卵巢癌35例;对照组80例, 宫颈癌35例, 内膜癌20例, 卵巢癌25例, 两组病例的年龄及疾病构成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方法: (1) 手术方法:两组患者均按常规行广泛切除及淋巴清扫术。子宫内膜癌及卵巢癌先行全子宫切除术再行盆腔淋巴结清除术。宫颈癌先行盆腔淋巴结清除术, 再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清扫淋巴术中仔细结扎脂肪淋巴组织断端。两组患者均在术毕经阴道放置盆腔引流管2支, 分别置于双侧髂窝。研究组不缝合腹膜, 对照组以1-0可吸收线连续缝合后腹膜。术后7 d拔出盆腔引流管, 术后10 d B超检查淋巴囊肿情况。 (2) 观察指标:观察后腹膜开放组与后腹膜关闭组间手术时间、淋巴囊肿形成有无差异。 (3)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9.0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有统计学意义。

注:两组比较, 淋巴囊肿发病率及术后囊肿大小、手术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果

手术时间:从切开皮肤至皮肤缝合完毕为手术时间, 后腹膜开放时间 (200±25.6) min, 后腹膜关闭时间 (234±27.8) min,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即开放后腹膜手术时间明显缩短, 见表2。

淋巴囊肿形成:研究组100例术后形成淋巴囊肿28例, 宫颈癌13例, 内膜癌5例, 卵巢癌10例, 囊肿表现腹股沟上方肿块, 伴或不伴有下腹部疼痛, B超确诊, 单侧8例, 双侧2例, 囊肿2cm×2 cm~5 cm×6 cm, 发生淋巴囊肿给予局部大黄、芒硝外敷及理疗后治愈。对照组80例术后形成淋巴囊肿32例, 宫颈癌15例, 内膜癌8例, 卵巢癌9例;B超确诊, 单侧15例, 双侧5例, 囊肿直径6~10 cm, 发生淋巴囊肿, 给予对症处理, 痊愈19例, 1例压迫下肢静脉回流, 出现下肢肿胀、皮温降低, 在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并注入双氧水治疗后痊愈。两组淋巴囊肿经χ2检验, P<0.05有统计学意义, 开放后腹膜组淋巴囊肿发生明显少于关闭组。

讨论

盆腔淋巴囊肿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发生率3.8%~35%。其形成的原因:在切除淋巴结时难免在腹膜后间隙留下被切断而没有结扎的淋巴管断端, 加上手术创面大, 手术后淋巴液、组织液和一些渗血瘀积在这个腔隙而形成淋巴囊肿[1]。

术后常规超声检查可以提高淋巴囊肿的检出率, 术后2周内的价值更大。本实验选择术后10 d常规行B超检查, 比较开放后腹膜及关闭后腹膜对术后淋巴囊肿形成的影响, 结果显示开放后腹膜可以减少术后淋巴囊肿的发生。开放后腹膜, 让腹膜外间隙与腹腔相通, 使回流的淋巴液直接参与腹腔液的循环, 不易引起淋巴液积聚, 减少了淋巴囊肿的形成[2]。

目前对于术后盆腔淋巴囊肿的治疗方案主要根据囊肿大小、发生部位及临床症状而定, 较小的囊肿、无自觉症状者可不予处理。大的淋巴囊肿出现压迫症状、合并感染时给予对症治疗。主要方法有中药治疗、穿刺引流及手术切口引流。本实验术后淋巴囊肿通过给予局部大黄、芒硝等处理效果满意。

综上所述, 开放后腹膜对于广泛性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淋巴囊肿的形成有预防作用, 明显缩短手术时间,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开放盆腔后腹膜对于恶性肿瘤行盆腔淋巴清扫术术后淋巴囊肿形成的影响。方法:2009-2012年收治子宫广泛切除及盆腔淋巴清扫术患者180例, 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80例, 研究组10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淋巴囊肿发生率、淋巴囊肿大小。结果:开放后腹膜组手术时间、盆腔淋巴囊肿发生率及淋巴囊肿大小与关闭后腹膜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盆腔淋巴清扫术后开放后腹膜可缩短手术时间, 较少淋巴囊肿的形成。

关键词:盆腔淋巴囊肿清扫术,淋巴囊肿,妇科肿瘤

参考文献

[1]刘新民.妇产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88.

腹膜后肿瘤的MSCT表现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32例患者中, 男18例, 女14例, 年龄3~77岁, 平均40岁。临床表现主要为, 腹部肿块, 腹疼, 腰疼, 腹胀, 发热和消廋等, 2例影响学检查中偶然发现。采用Aquilion16层螺旋CT检查前空腹4~6h, 距检查前1h口服清水800~1000m L, 扫描时再服200~300m L, 扫描范围从剑突下至髂嵴水平。管电压120KV, 视野 (FOV) 230mm×230mm, 矩阵256×2565, 5mm层厚及层距重建, 采用冠状位、矢状位重建及多层面重建 (MPR) 。对比剂为碘普罗胺 (300mgl/m L) , 剂量1.5m L/kg体质量, 注射流速2.5m L/s, 对比剂注入25s或45s后开始扫描。32例均经术后病理证实。

由两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对影像资料进行分析, 重点观察病灶的大小、形态、边缘、密度及有无出血、坏死、囊变或钙化, 病灶的强化方式及是否累及周围组织。

2 结果

所有病例表现为单发的软组织肿块, 病灶小者约2cm×4cm, 最大病灶约10cm×15cm。肿瘤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 分叶状或不规则形, 恶性肿瘤边缘不清, 良性肿瘤边缘清晰, 肿块内可见斑点、片状钙化, 大的肿块见囊变、坏死。

32例腹膜后肿瘤中,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良性6例, 恶性12例, 转移性瘤14例。

转移性腹膜后肿瘤14例, 表现为腹膜后大小不一圆形或类圆形肿块, 密度均匀者5例, 不均匀9例, 腹膜后见有多个淋巴结肿大2例, 下腔静脉瘤栓1例, 动脉期不均匀明显强化14例, 7例静脉期仍持续强化, 5例静脉期强化程度减弱, 呈速升缓降型。

腹膜后良性肿瘤6例, 良性畸胎瘤3例, 2例囊实性肿块, 1例囊性肿块, 囊壁均匀规则, 2例见有斑片状钙化, 1例蛋壳样钙化, 其中1例见有脂肪密度, 增强后肿瘤实质部分明显强化。神经纤维瘤2例, 肿块沿脊柱两侧分布, 边缘清晰, 均匀或不均匀肿块, 1例肿块呈分叶状, 不规则强化, 纤维瘤1例, 主动脉旁不均匀软组织肿块, 增强后轻度强化。

腹膜后恶性肿瘤12例,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4例, 见较大不均匀肿块, 其中2例见中央坏死呈低密度, 1例肿块内见有团块状钙化, 增强不均匀强化。神经母细胞瘤3例, 位于脊柱旁的圆形或类圆形肿块, 2例见有斑点、片状钙化, 1例肿块较大中央出现低密度区, 2例有分叶, 1例侵犯同侧肾脏, 1例主动脉旁较大肿大淋巴结, 增强实质部分轻度强化或不均匀强化。恶性畸胎瘤2例, 均呈混杂密度, 囊壁不规则, 边缘模糊, 周围组织受压移位, 1例肿块内见有牙齿样高密度, 增强实性部分明显强化, 脂肪肉瘤1例, 见有圆形密度不均匀肿块, 内有少量脂肪成分, 增强明显强化, 平滑肌肉瘤1例, 见有近似肌肉密度的不规则肿块, 中央出现低密度, 增强呈环形强化, CT称“牛眼征”。恶性异位嗜铬细胞瘤1例, 见主动脉旁圆形软组织肿块, 腹膜后见有肿大淋巴结, 明显不均匀强化。

3 讨论

腹膜后间隙是指腹膜壁层后部分与腹横筋膜之间的疏松脂肪间隙。腹膜后间隙肿瘤是指除来源于腹膜后间隙内胰腺、肾脏、肾上腺等脏器以外, 来源于腹膜后间隙组织内的多种肿瘤。腹膜后不同间隙的肿瘤有其特定的毗邻关系。MSCT通过观察横断面图像, 结合冠状面、矢状面及需要角度多层面重建 (MPR) 图像, 能很好显示肿瘤与临近组织、器官的毗邻关系, 从而对肿瘤进行较精细的解剖定位[1]。腹膜后组织间隙较大, 器官组织相对少, 肿瘤临床症状出现迟, 原发性腹膜后间隙肿瘤常形成巨大肿块, 因此, 腹膜后良性和恶性肿瘤生长相对充分, 良恶性征象更为明显, 为良恶性鉴别提供了重要信息。

当病变较小时, 横断面CT薄层图像即可明确病变与腹膜后的关系, 当病变>5cm时, 此时结合冠状位MPR能较好地判断病变与肝脏、肾、胰腺等周围脏器的关系, 因此, 腹膜后间隙肿瘤行MSCT扫描时应常规行冠状位三维重组, 有助于定位诊断[2]。

腹膜后肿瘤包括原发性与转移性两类,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可以来源于腹膜后脂肪、结缔组织、肌肉、筋膜、淋巴、神经、血管以及胚胎残余等多种组织, 约80%为恶性, 恶性肿瘤中肉瘤最多见, 良性病变中神经源性肿瘤多见[3]。

当发现腹膜后肿瘤时, 尽管腹膜后间隙肿瘤种类繁多, 但结合肿瘤的解剖定位、某些特征性MSCT表现及临床表现有助于定性诊断。笔者认为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鉴别: (1) 判断病灶良恶性:良性病灶通常瘤体较小, 形态较规则, 边界清晰, 密度均匀, 周围脂肪间隙清晰, 恶性肿瘤, 瘤体较大, 形态欠规则, 边缘模糊, 易坏死、囊变。周围脂肪间隙模糊, 病灶侵犯临近组织或淋巴结肿大。 (2) 病灶密度:软组织密度见于纤维瘤、神经源性肿瘤肉瘤等, 脂肪密度多见于脂肪瘤, 脂肪肉瘤和畸胎瘤。坏死常见于恶性肿瘤, 良性肿瘤相对少见。钙化易见于畸胎瘤、神经母细胞瘤和恶性纤维瘤, 而转移瘤一般无钙化。钙化的形态不同,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属于原发间质肿瘤, 肿瘤基质内可以积聚骨软骨化生性组织结构而出现钙化, 团块状或环状钙化是其特征性表现[4]。 (3) 病灶位置:主动脉旁软组织肿块伴阵发性血压升高, 应提示异位嗜铬细胞瘤, 脊柱两侧密度均匀肿块多考虑神经源性肿瘤。 (4) 病史:婴幼儿或儿童见腹膜后肿块伴有钙化多为神经母细胞瘤, 在已知原发癌病史, 在腹膜后间隙发现病变, 首先应考虑转移瘤。

综上所述, MSCT检查对腹膜后肿瘤诊断有重要价值, 主要体现在薄层CT易发现病灶, 结合冠状位、MPR有助于了解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通过MSCT检查观察病灶的形态、大小、密度及是否浸润周围组织可判断病变的良恶性, MSCT对病灶钙化高度敏感, 有助于鉴别易钙化与不易钙化病变, 故MSCT是腹膜后肿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腹膜后肿瘤的多层螺旋CT (MSCT) 影像学表现, 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由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肿瘤MSCT表现。32例行平扫冠状位、矢状位多层面重建与增强扫描。结果 32例腹膜后肿瘤中, 转移性腹膜后肿瘤14例, 良性畸胎瘤3例, 神经纤维瘤2例, 纤维瘤1例,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4例, 神经母细胞瘤3例, 恶性畸胎瘤2例, 脂肪肉瘤1例, 平滑肌肉瘤1例, 恶性异位嗜铬细胞瘤1例。转移瘤呈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 不均匀明显强化, 良性畸胎瘤囊性或囊实性肿块, 内见钙化, 实质部分明显强化, 神经纤维瘤不均匀肿块, 不规则强化, 纤维瘤不均匀软组织肿块, 轻度强化,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呈较大不均匀肿块, 内见坏死、钙化, 不均匀强化, 神经母细胞瘤呈圆形或不规则不均匀肿块, 有分叶、坏死、钙化, 轻度强化或不均匀强化, 恶性畸胎瘤, 呈混杂密度, 边缘模糊, 内见钙化, 脂肪肉瘤不均匀肿块, 内见脂肪密度, 明显强化, 平滑肌肉瘤, CT表现呈“牛眼征”, 恶性异位嗜铬细胞瘤类圆形肿块, 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不均匀强化。结论 腹膜后肿瘤的MS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 以提高对此类肿瘤的认识。

关键词:腹膜后间隙,肿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参考文献

[1]金征宇, 武乐斌, 宋斌.多层螺旋CT影像诊断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9:430-433.

[2]罗建东, 吴沛宏, 马作平, 等.螺旋CT多平面重组和三维成像技术在腹膜后原发肿瘤诊断中的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3, 19 (1) :48-50.

[3]吴天, 张翔, 姜毅, 等.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5, 24 (2) :182-183.

腹膜后切口范文

腹膜后切口范文(精选7篇)腹膜后切口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精索静脉曲张患者。所...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