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非语言交际与外语教学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非语言交际与外语教学(精选12篇)

非语言交际与外语教学 第1篇

在日本, 见面的一般礼节是相互鞠躬, 在日常寒暄中, 日本人经常使用点头、鞠躬等顾及自己和对方距离的“非接触行为”, 而握手则仅限于特定的场合, 这取决于会面的性质, 而且, 在日本, 一般情况下, 如果女性不主动与对方握手的话, 对方最好不要与女性行握手的礼节, 否则会被认为是失礼的行为。另外, 在打电话的过程中或挂电话的时候, 日本人常常对着听筒鞠躬, 因此有人把日本称作是“爱鞠躬的民族”, 因为鞠躬可以与他人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 从而避免与之产生身体上的接触。而中国人在见到老朋友或与人初次见面时, 常用的礼节形式是握手这一“接触行为”, 这也是大多数国家常用的一种礼节形式。甚至用手拍、敲对方的肩部、手臂的动作来表示与对方的亲密关系。而这种拍、敲的动作对于日本人来说是很难接受的, 更没有在公众场合下“接吻”“拥抱”的习惯。而在我国人们常常可以看到孩子挽着父母的手臂或女性朋友之间互相牵着手逛街的情景, 它可以说是一种骨肉亲情和友谊的象征。而在日本却是被看成没教养甚至是同性恋。另外, 两国人对“接触行为”的反应也不同, 在见面过程中, 如果发生了“无意识的接触行为”, 中国人会表现得很平静, 而日本人则会马上说“对不起”, 来向对方表示歉意, 这也是日本人不喜欢“接触行为”的很好的例证。

在交际中, 手是活动范围最广、活动幅度最大的身体部位, 是非语言交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解中日手势的差别, 尽量避免使用让人费解和产生误解的手势。比如数字一到十的手势, 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在日本也有类似的手势, 但含义却有不同, 一到五的手势表达与中国基本相同, 但是日本从六到十的手势用一只手就无法表达了, 通常是用两只手一起来完成的。如果不了解这些, 用中国的手势向日本人表达数字, 对方就不会理解, 甚至会产生误解。如六的手势在日本是打电话的意思, 八的手势是打枪的意思, 九的手势是小偷、扒手的意思;手向上, 大拇指和食指做成“O”型手势, 在中国表示“OK”或“0”的意思, 而在日本却可以代表“钱”的意思;竖起大拇指, 在中国表示赞扬他人之意, 而在日本则表示“父亲”、“丈夫”或“男性”的意思;竖起小拇指, 在中国表示瞧不起他人、蔑视对方的意思, 而在日本则表示“女性”、“女朋友”、“情人”的意思;食指伸直, 将其在头一侧的太阳穴处划圈儿的手势, 汉语表示“动动脑子想一想”, 而在日本则表示精神上有毛病、发疯的意思。另外, 在交际中也有其固定的手势, 比如五指并拢, 小拇指侧朝下, 形成“刀“状, 做劈砍动作, 是表示接受别人馈赠时的感谢;某人在生气时, 会将双手放到鬓角两侧并竖起食指来表示;招呼别人时, 会将手掌朝下从前方朝自己一方来回摆动几次;用食指指着自己的鼻子则表示“我”的意思;用右拳贴近左手掌, 不断地旋转作出“研磨“东西的动作, 表示“阿谀奉承”“拍马屁”“谋私利”的意思;紧握拳头表示愤怒或下决心;用两手食指相互拍打表示“吵架”的意思;将手握拳并将其放到鼻子上, 表示傲慢、自负、轻视别人的意思等。此外, 敲食指这个动作, 我们通常用在饭店服务员为客人倒酒的时候, 客人向服务员表示感谢的意思, 而在日本人看来很不可思议, 因为在日本, 与他人的关系出现了紧张的局面, 越说可能情况会越恶化, 甚至可能会吵起来的时候, 或者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 迷茫迷惑的时候, 很多人会不由自主地使用这一动作。因此, 如果过于频繁地使用, 不仅会使得与他人的关系恶化, 还可能会被误会成自己是“没有能力的人, 没有自信的人”, 所以使用的时候应该特别注意。

眼睛对于日本人来说却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部位。正如日语中有「目上」和「目下」这对词语一样, 在日本, 如果以目光注视比自己地位高或年长的人则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因此, 日本人会本能地避免一直注视对方。通常日本人在面对面交谈时, 往往是默默地低着头或者视线游移不定、漠然注视前方。比如在开会的时候, 日本人常常会抱着胳膊或低着头或闭着眼睛, 这并不表示日本人对会议内容不感兴趣或不同意对方的见解, 而是表示他在认真听取对方的谈话。还比如在日本的电影或电视剧中, 我们很少会看到两个人面对面对视交谈, 或坐着边看风景边吃饭交谈。总之, 日本民族是一个对他人眼神非常敏感的民族, 他们认为对视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因此对采取回避视线的行为方式, 可以说它与语言上的委婉表达风格是一致的。

日本人将抑制情感的流露看做是一种传统美德, 所以他们面部表情的表露比起西方人就显得平淡、含蓄了很多。他们往往用保持表面的平静来掩饰内心的不平静, 很少将否定的表情示于他人, 或是用微笑来掩盖情感的流露。日本人的微笑如同行礼一样从小就受到教育, 无论多么不愉快的场合都要尽量表现出最和蔼可亲的笑脸。所以有很多人“永远不能理解的就是日本人的微笑”。无论内心多么不平静, 脸上都要表现出笑容, 这被日本人认为是一种社交的行为规则和义务。相反, 日本人厌恶的情感表露也不很明显, 甚至可以说非常克制。抑制厌恶的情感表露是为了维持个人的体面, 这种体面的维持已经成为一种规则, 渗透入日本人的语言和行为中。由于日本人的愤怒、不满、悲痛、恐怖的情感表现过于抑制, 所以通常个人情感很难被人理解。日本人的这种掩藏真实情感的倾向, 源于日本传统的“和”的精神。日本是一个单一民族的岛国, 国民内部的联系比较紧密, 他们总是尽量避免与同伴之间的摩擦, 在情感的表露上采取克制的方式。

在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中, 一般比较注重语言方面的基本功, 而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知识讲授不够, 所以学生进入社会后, 尤其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中, 面临具体文化差异往往不知所措。这些文化差异其实就是“时间”、“空间”、“沟通方法”等方面的差异, 更是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跨文化交际之所以产生误解或走向歧义, 主要还是主观地认为对方和自己是按照同样感觉生存的, 就会按照自己的民族文化作出一些行为或姿势, 结果招致意想不到的失败。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应有相应的非语言交际行为的配合, 否则就难以达到有效的交际交流目的。要全面理解非语言交际行为在交际交流中的意义和功能, 也必须结合言语行为, 否则就是不太科学的。因此,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除了注重培养学生准确运用言语交际手段能力的同时, 还应注重对非语言交际手段应用能力的培养。重视语言交际规则和非语言交际规则的教学平衡, 注意适时传授非语言交际的文化知识。在教学中将非语言交际行为纳入教学内容, 向学生灌输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可将中日语言交际行为的不同作为话题, 让学生去搜集有关的信息, 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然后进行总结和归纳。

我们可以看出, 非语言交际通常与语言交际是结合进行的, 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 非语言交际大致上起到补充、否定、重复、调节、替代或强调的作用。一般来说, 在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传达的交际信息发生矛盾冲突时, 交际的人们更趋向于相信非语言交际。因此, 非语言的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核心应该是通过学习让学生有目的地了解中日文化的差异, 了解非语言行为的文化特征, 结合语言的学习, 努力排除文化模式化和文化偏见对交际的影响, 正确处理好国与国之间的人际关系, 建立良好的相互尊重、平等交往的跨文化交际策略。而在国际交流中那种认为“只要语言学好了, 其余的都可以按常识顺利地发展”的观点是很危险的。因为人类除了使用有声语言和文字之外, 还广泛地使用着“非语言”这种无声的语言进行交流, 而且这种语言在交际生活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如果不能够正确地理解它, 就可能产生误会, 从而影响交际活动的正常进行。另外, 各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观点、思维方式、风俗习惯, 因此用自己的观点考虑别国的行为是行不通的。应该客观地审视其行动, 即非语言行为。尤其在日益国际化的今天, 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 由非语言行为的误解引起的摩擦, 甚至比语言误解引起的摩擦更为引人注目。因此, 除了重视语言教学的同时, 更要认识到这种语言之外的、无声的语言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这也是今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项新课题。

摘要:人们进行交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语言交际虽然是非常重要的一种交际方式, 但它始终伴随着表情、手势、姿态等各种非语言交际方式。非语言交际方式与语言交际一样, 与本民族的文化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我们往往注重的是语言文化的教学, 而忽略了非语言文化的教学, 这不但使语言不能真正服务于交际, 甚至有时成为交际的障碍。尽管日本和中国在文字、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有着相似相通之处, 但在非语言交际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甚至完全不同。因此, 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汉语, 不仅要注重语言方面教学, 更要注重非语言交际方面的教学, 这样才能使复杂的跨文化交际变得得心应手。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手势表情,交际作用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2]王秀文.日本语言与跨文化交际[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3]李庆祥.中日非语言交际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

[4]施晖.中日两国语言行动的比较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3, (2) .

[5]张汉英.非语言表现与日本民俗文化[J].日本学刊, 2000, (3) .

非语言交际与文化信息的传递论文 第2篇

论文关键词:

非语言交际;文化差异;交际障碍

论文摘要:

非语言交际与文化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除了要懂得语音、语法、词汇等基础语言知识外,还必须掌握文字字面以外的蕴含了许多文化因素的非语言交际手段。从而就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环境语等几方面的文化差异及其引起的交际障碍来阐述文化在非语言交际中的重要意义。

一、非语言交际的定义与种类

人类交际是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的结合,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学者对于非语言交际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samovar认为,在面对面的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有关非语言交际的定义有很多。根据samovar的观点,非语言交际指的是“在一定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的,对输出者或接收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这些因素既可以是人为生成,也可由环境造就”。非语言交际涉及文化、民俗、社会学、人类学等许多领域,运用范围广泛,其语义也很复杂。非语言行为只能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表达明确含义,孤立地理解某一非语言行为的含义常常是难以奏效的。

关于非语言交际的涵盖范围,其分类方法有很多。胡文仲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将非语言行为大致分为四大类: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体态语包括基本姿势、基本礼节动作以及人体部分动作所提供的交际信息;副语言包括沉默、话轮转接和各种非语义声音;客体语包括皮肤的修饰、身体气味的掩饰、衣着和化妆等所提供的交际信息;而环境语则包括空间信息、时间信息等。前两类可称为非语言行为,而后两类则指非语言手段。

二、非语言交际与文化

文化与非语言交际是密不可分的。许多非语言行为都是文化习得的结果,人们的非语言交际的形成和效果往往都是由一定的文化环境所决定。文化和绝大多数非语言交际行为都是代代相传和后天习得的,都是长期历史和文化积淀而形成的某一社会共同的习惯。在非语言交际中,有关文化的表达方式异常丰富,以至于文化学习的障碍主要来自于非语言方面的因素而不是语言方面的因素。birdwistell认为,没有一种表现行为是适用于所有文化的;所有的行为都是文化的产物,而不是生理上的遗传或天生的。因此,通过非语言方式表达的一些情感都是某些文化所特有的。samovar认为,通过了解某一文化的`非语言表现的基本模式,我们可以探寻人们的举止态度;通过非语言行为模式可以了解一种文化的价值体系;通过对非语言行为的研究可以排除狭隘的文化优越感。非语言行为的差异比语言行为差异所引起的文化冲突更为严重,因为非语言行为一般是情感或情绪的表露。由此可见,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和错误破译信息是显而易见的。

1.体态语中的文化差异

体态语指的是传递交际信息的表情与动作,它是用以同外界交流感情的全身或部分身体的反射性或非反射性动作。它包括身体语言、手势语、态势语和体语等。体态语和有声语言一样,它也是文化的载体。在体触行为方面,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得尤为突出。不少美国学者将英美文化列为非体触文化。在西方国家,人们对近体交际的亲密距离非常敏感,人们不才惯相互拥挤,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在捍卫属于自己的领地。尤其是同性之间如拉手、勾肩搭背等行为都被视为禁忌。而在东方的传统文化中,近距离体触并不属于异常现象,人们甚至认为这是一种亲密、温暖的表现,如父母与子女之间,同性朋友之间的体触都被认为是非常正常、完全可以接受的非语言交际行为。

2.副语言中的文化差异

副语言又称伴随语言,它一般指伴随话语而发出的无固定语义的声音。副语言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最显著的方面之一是对沉默的不同态度。hall曾把“沉默”作为他划分“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的一条重要标准。在他看来,东亚文化如中国、日本、朝鲜等属于高语境文化。在这些文化中,信息往往是通过手势、对空间的利用甚至沉默来传递的,因此对信息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语言行为以外的语境。在中英交往中,英语国家的人对中国人经常采取的沉默态度很不习惯。西方有的学者将东方人的“沉默”视为在人际交往中缺乏信心,甚至认为东方人的沉默态度是对交际对方的蔑视或侮辱。而中国人却很重视交谈中沉默的作用,认为停顿和沉默具有丰富的含义。恰到如处的停顿能产生惊人的效果,甚至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

3.客体语中的文化差异

客体语言指人工用品,包括化妆品、修饰物、服装、衣饰、家具等。这些物品具备双重功能:实用性与交际性。以交际角度来看,这些用品都可以传递非语言信息,都可以展示使用者的文化特性和个人特征。东西方文化对嗅觉信息的感受也不一样。中国人适应人身体的自然气味,中国人很少习惯使用香水;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对这种人体的自然气味是很难接受的。因而无论男女都注重对身体气味的掩饰,都习惯每天使用香水。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需要注意正确对待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身体气味,即身体气味的文化差异,不能从本民族的喜好出发去厌恶、反感外族文化的生活习惯。

4.环境语中的文化差异

环境语也是非语言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从非语言交际的角度来看,环境指的是文化本身所造成的生理和心理环境。环境语包括时间、空间、颜色、信号等。这些环境因素都可提供交际信息,所以环境语也能展示文化特性。

hall在其《无声的语言》中对不同文化对于空间、领地、近体距离等的不同认识作了详尽研究。他认为,人的空间观念是后天习得的,因此人们的领地要求和空间关系在每种文化中都有其特定的规则与程序。文化不同,人们对空间的需求和与空间有关的交际规则也不同。在中国,人们比较能够容忍拥挤;而在英美国家,一旦公共场合出现拥挤,人们会马上尽量回避,因为他无法适应过近的近体距离与体触。西方人的领地观念明显强于东方人,如果他们认为自己无形的领域被侵犯,就会马上采取各种反应进行维护。领地观念最突出的心理反应是对待隐私的不同态度。英美文化中的人十分重视保护自己的隐私,这也是他们与中国人交往时感受到的最大的文化冲突之一。东西方文化对待时间的观念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讲,西方人具有更强的时间观念性,他们非常注重守时,并十分珍惜时间。

三、结语

非语言交际与外语教学 第3篇

关键词:日本影视剧 非语言交际 教学

一、跨文化的非言语交际

所谓非语言交际就是通过使用不属于言语范畴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传递信息。其形式众多,如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空间利用、触摸行为、声音暗示、穿着打扮和其他装饰等等,甚至没有表情的表情、没有动作的动作,都是非言语交际的有效途径。我国非语言交际研究专家毕继万就曾经指出:“只注意语言交际,忽略非语言交际,只能是一种不完全的交际。”可见,人类交际是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的结合,或者说非言语交际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美国有研究表明:口语交际只有35%左右是言语行为,其它则是通过非言语行为来完成的。

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和含义。非语言交际的分类方法有若干种,毕继万借鉴西方学者已经比较统一的观点,从四个小类对非语言交际进行了对比研究,国内学者一般也采用这种分类分析方法,包括:(1)体态语,即基本姿态、基本动作以及人体各部分动作所提供的交际信息;(2)副语言,包括沉默、话轮转接和各种非语义声音;(3)客体语,指的是含有个性化特征的物品,如个人修饰用品、衣着和化妆,家具和车辆所提供的交际信息;(4)环境语,包括环境选择、建筑设计、室内装修、标识等要素提供的空间信息和时间信息。

二、跨文化非言语交际教学

语言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学会地道的目的语。非言语交际教学的目的则要求学习者能够正确地传达和接受各种交际信息,避免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最终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因此,教师在进行外语教学时,不仅要进行语言的教授,同时还要认识到培养学生非言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并将非言语交际教学引入到外语教学的课堂,培养学生全面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是在没有目的语环境的情况下,让学生学会正确地运用跨文化非言语交际,的确不易。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跨文化的非言语交际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在课堂上恰当地利用日本影视剧,因为影视作品生动逼真、贴近生活娱乐,深受青年学生的喜爱。同时,影视剧源于生活,也接近生活,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结晶。看日本影视剧不仅能了解日本人的文化和生活,而且也能学习地道的日语,也是提高非言语交际能力的好机会。

三、影视剧在非言语交际教学中的作用

日本影视剧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中国,发展到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成熟的市场。因为同属亚洲国家,文化较接近,所以深受大学生的喜爱。日本影视剧比较侧重于情感的表达,善于用感人的故事来展现生活的真实情况,剧情描写细腻,画面唯美。影视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在真实生动的语言环境中提高日语交际能力,了解日本的社会文化知识,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还能让学生真实感受到语言之外的非言语文化。因此,课堂上恰当地利用日本影视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日本文化的理解,还能提高灵活驾驭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非言语交际的能力。可以说影视作品作为语言教学的辅助形式,在学生非言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对非言语交际的学习兴趣

日语专业的学生大都是在经过初高中六年的英语学习后,进入大学开始日语学习的,日语对他们而言还是一门崭新的课程,提高学习兴趣成为他们打好日语基础至关重要的一步。影视剧是学习外语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因为影视剧可以提供有趣的自然学习过程,使学习者能更形象地了解日本的语言和文化。日本影视剧使日语学习者融入到目的语的环境中,多种感官接受日语的熏陶。通过电影和电视剧来进行直观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在真实、自然、轻松、有趣的环境中学习和领会非言语行为。例如日语中非言语行为之一的点头,其表示的意义极为丰富、细腻,在无法深入到日本去体会之前,有必要通过影视剧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和感受非言语行为的意义,否则,光凭教师的讲解,学生既难以理解和领会,久而久之还会丧失学习的兴趣。

(二)有助于加深对异文化中非言语行为的理解

影视剧这种教学手段是观察表情、动作等非言语行为最有效的手段。通过精选的有特定情景的影视作品,在课堂上边播放边进行解说,有助于加深对异文化的理解和掌握。我国和日本虽然同属于亚洲国家,但由于文化环境不同,所以在非言语交际方面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例如:中国人初次见面时习惯握手,而日本人则是通过鞠躬来表达善意、传达友好的。在日本,鞠躬是自孩童起便受到严格训练的一种礼节,是日本人见面打招呼的传统动作。它传递着尊敬,代表着等级关系,所以在鞠躬的度数、停留时间的长短、次数等方面有其特别的讲究。常见的鞠躬有45度的深鞠躬、30度的普通鞠躬和15度的轻鞠躬。鞠躬时手指要并拢,男性双手要紧靠裤线,女性双手靠前自然下垂……上面这些如果单纯通过课堂上的讲解,既复杂又乏味,但是通过对影视资料中现场的具体情况稍加指点,学生便可以理解。再比如:2005年日本NTV电视台热播的电视剧《大姐大》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一天部长在宾馆跟他的情人约会,第二天早上又有紧急会议,没法回家换衣服,就赶紧让职员到便利店里给他买了条领带换上。由此可见,在日本每天换衣服是多么重要,而我们中国人是没有这种习惯的,如果我们每天都换衣服,有时反而会招致误解。

综上所述,日本影视剧是日本文化的强大载体,影片中有许多与中国思维方式大相径庭的之处,透过具有美丽的异国风情以及演员精湛演技的情景片段,不但可以让学生接受丰富的语言信息,也有助于加深他们对异文化中非言语交际的理解。

(三)有助于学生对非言语交际能力的掌握

作为一名日语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学习和模仿日本人在非言语交际中的动作、举止,并将其合理地运用到日常的教学中去。同时,还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方法,而影视剧无疑是一种理想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影片搜集非言语交际信息,并加以总结和归纳。然后教师选定具有非言语交际行为的画面,让学生在贴近生活的情景中反复模仿练习,测试学生对非言语交际的理解及其运用能力。

例如,日本人在交际应酬中,对着装十分用心。在商务场合,男性要西装革履,系领带,戴手表;女性也要梳妆打扮,身著西服套裙,裙子的长度以遮过膝盖为宜,尽量要穿无带皮鞋,鞋跟最好在三厘米左右,通常不带项链、戒指等配饰。即使天气再热,也一定要正装出席商务场合。一般来说,商业服装应该保守,所以颜色方面多为黑、深蓝、灰、白等颜色。与众不同的服装往往会遭人非议,因为日本人喜欢群体成员和睦相处。但如果是接受日本人的邀请,参加郊游、文娱或体育活动时,即使是初次见面,只要轻装打扮或者是适合的装束即可,力求自然,这样更能显示出你的热情大方和潇洒自如。通过欣赏日本影视剧可以加深对非言语交际的掌握,对将来的就业也大有裨益。俗话说,貌如其人,见字如见君。从交际角度看,它们都可以传递非语言信息,都可以展示一个人的文化特征,因此是非语言交际的一种重要媒介。

四、结语

日本影视剧对提高学习者的日语水平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它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活生生的日本,为大学生展开了一幅生动、直观的日本文化风俗画卷,开启了一扇了解日本的大门,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日本人的生活和社会交往方式,更好地掌握除语言之外的非言语交际的文化知识,进而深层次地学习直至掌握日语。但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有限,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跨文化意识,课前认真精选一些同教学目标相符的影视作品;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影视作品,让学生观察日本人的非言语交际行为和手段,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收集非言语交际的“语料”,进行中日文化之间的对比,并作为课外自主学习的一部分内容。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杨先明.英语影视片对培养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的作用[J].电影文学,2008,(19).

[3]栗霞.日本影视剧的跨文化解读[J].电影文学,2011,(23).

[4]王星.日本电影在日本文化教学中的应用[J].电影文学,2010,(15).

非语言交际与外语教学 第4篇

语言教学脱离不了文化的渗透和渲染, 同时也是彰显各种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而长时间以来, 教学双方对语言学习都会形成固有模式。即教师倾向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能力, 学生也盲目跟从语言知识学习, 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 导致双方沟通交流不顺畅。目前已有不少学者从宏观层面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实际上, 由于地区之间的教育水平和学情各有差异, 我们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发现问题, 找出有效方案。为此, 笔者对某普通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 通过问卷调查得到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并通过反映出来的问题和现状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提出几点教学策略。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

国内外学者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阐述主要有如下:Spitzberg认为: “跨文化交际能力广义地说可以理解为这样一种印象, 即这一行为在某一特定的语境中是恰当和有效的。” Lustig和Koester认为:“跨文化能力需要足够的知识、合适的动机以及训练有素的行动。单凭这些要素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足以获得跨文化能力。”也就是说, 知识、动机和行动三者结合才能构成跨文化能力。贾玉新认为: “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至少由基本交际能力系统、情感和关系能力系统、情节能力系统和交际方略能力系统组成。”毕继万认为: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在跨文化交际环境中由语言交际能力、非语言交际能力、语言规则和交际规则转化能力以及文化适应能力组成的必备综合能力。”虽然学者们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所包含的要素各抒己见, 但其核心组成部分都包含三个层面的能力即认知、感情 (态度) 和行为。在认知层面, 学者们指出交际者了解和掌握目标文化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是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关键。感情层面包括交际者对于文化差异的敏感、对于不同文化态度和尊重、对于本土文化的深刻理解等。行为层面主要是指言语能力、非语言能力、变通能力、外交能力、适应能力等。

三、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调查

1.研究目的。随着经济全球化, 教育全球化, 各高校之间人才交流不断深入, 合作机会的不断增加, 具有较好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必然。而对于从事语言教学工作者来说, 了解本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 发现问题, 并探索可行解决和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2.研究对象。本调查测试对象为贵州某普通师范大学的2014级258名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该学校比较注重对外交流合作, 先后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葡萄牙、南非、日本、韩国、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与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与交流关系, 分别与韩国、日本、泰国、美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开展了交换学生项目。在调查的258名学生中, 也有少部分学生参加了学校的交换生项目。

3.研究工具和方法。根据文章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文献综述, 结合本研究的目的, 自编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问卷》, 本问卷调查共设计44道选择题, 由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两大部分组成, 表层文化共设33道题, 具体包括:有关英美国家基本文化常识 (11道) ;体现日常交往的言语交际行为 (11道) ;有关社会习俗规范方面 (11道) ;深层文化共设 (11道题) , 包括有关时间观念、推理方式以及价值取向。本次发放问卷258份, 回收258份, 有效率为100%。先用EXCEL所得数据反映出当前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 再用Matlab 7.0生成相关的指标图像直观地反映出问题所在。

四、外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结果与分析

从指标图像上我们可以直观看到: (1) 在相关文化背景知识这一领域, 学生掌握的有关英语国家的知识不容乐观。指标图像的正确率波动很大, 这充分反映出学习者对相关文化知识了解不够全面, 这个层面还需要加强。 (2) 在言语交际这一板块上, 受测者摆脱不了母语思维的影响, 言语交际能力比较弱, 正确率不到35%, 这充分反映出课堂教学的一大缺口仍然还是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仍需引起重视。 (3) 在深层文化这一板块上, 学生们中西文化差异的意识比较弱, 文化差异的敏感度不高, 这方面的文化知识内容缺口较大, 有待进一步提升。不难看出, 调查数据结果同时也表明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少关注学生们社会语言学、语用能力以及非言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指标图像还反映一个更为严重的事实: 即在教学中由于教师给学生们传达的目标文化通常都是正面的, 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 这恰恰引起学生对目标文化的真实面目产生误解。而实际上, 教师应该给学习者传达真实的, 确切的, 与时俱进的真实信息。这样才能让学习者透视目标文化, 了解文化, 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五、课堂教学策略

1.比较讨论法。比较法常常被运用于文化教学过程中。该方法重心在于分析讨论本土文化和目标文化的区别和不同。在分析讨论中, 除了比较两种文化的特点, 还应关注各自文化的内涵。比如在大学英语课程中, 谈论学校生活也成为广泛流行话题和学习内容。众所周知, “学校”所包含有如学校规章制度、教学科目、教学时限、校服、教学楼、家庭作业、学校饮食以及学生行为等。教师让一部分学生去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mujkh1Fff0) 观看一个关于中国典型的学校日。再让另一部分学生观看一个英国典型的学校日的短片。该短片包含有社会文化知识、社会语言学以及非言语交际如问候、打招呼、礼貌请求、感谢的恰当用法等。两组学生可以讨论比较中英两国学校系统各自的优缺点。通过观察, 言语比较两个短片中的细小区别和最大不同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们语用能力和非语言交际能力、还可以拓展学生们社会文化知识。

2.设置教室文化长廊。文化长廊是最简单而有效的方式, 因为它总是潜意识的影响着学习者。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文化长廊里张贴国际影视名人, 文学作家, 科学家, 名胜古迹等当代海报图片。其目的是打造强烈的文化气息、引起关注和评论、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并发挥其想象力。文化长廊主要关注与社会文化知识, 它的出现将取代教室里枯燥的语法规则表, 词汇量化表, 学生行为规范表等。

3.课堂内容信息重组复述。信息重组即要求课堂上学习者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复述相关教学内容。教师加强引导, 要求复述时重点关注个别特征的表述。例如教师在进行听力教学时, 可以先让学生观看Short Video, 再布置学生课堂Pair work, 即对短片中的对话内容进行复述, 突出强调部分, 如对话中使用 “please”, “excuse me”, “sorry”的次数, 眼神交流的频率, 肢体语言的表达形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该教学环节可以使得学习者的说话能力, 语用能力和非语言交际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4 . 课堂角色扮演。角色扮演适应范围较广, 无论是听力课, 写作课还是精读课, 教师在课堂上都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开展角色扮演。例如听力课上, 教师完成Short Conversation这一部分之后, 可以让学生根据录音中的场景, Speakers的语音语调, 情感态度等进行脚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的真实感, 感受语言中文化的美感。这有利于让语言学习者在脚色扮演中提高的社会语言知识, 社会文化知识, 言语交际能力和非言语交际能力。

六、总结

本次问卷调查结果真实地反映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及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导致了学生跨文化交际失败的不足。然而随着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 较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要求。因此对于语言教学工作者而言, 始终把每一堂课的教学视为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阵地, 定期调查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 并总结归纳问题是相当有必要的。在此基础上及时改进课堂教学策略, 采取实际可行的措施以达到提升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摘要:本文调查分析了贵州某师范大学258名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和问题, 在此基础上了解高职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这有利于改进和提高普通高职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最后基于现象和事实, 笔者在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3]毕继万.第二语言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J].中国外语, 2005 (1) :66-70.

非语言交际与外语教学 第5篇

语言交际中的非言语表达手段与语篇连贯

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是一种传递意义的交际媒介.它既是一种交际系统,又是一种可以表达和代替其他交际系统的超符号系统.不仅语言形式可以表达意义,在社会交际中,与语言交际有关的非语言手段也可以表达意义,所以语篇的整体意义不仅包括由语言形式体现的意义,也包括由非语言手段体现的.意义,双方共同组成语篇的意义整体.文章拟从非言语表达手段与语境关系的角度来探讨语篇的连贯,目的是说明非言语表达手段同样在构建语篇的整体意义中起着重要作用并能促进交流活动的顺利进行.

作 者:张丽 ZHANG Li 作者单位:黄冈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黄冈,438000;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9刊 名: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00828(1)分类号:H030关键词:非言语表达手段 语境 连贯

非语言交际与外语教学 第6篇

非语言交际主要是指除语言和文字以外的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感觉到的颜色、画面、表情、姿态、气味等传递信息的交际活动。它包括颜色、神态即眼神和面部表情、首饰和姿态、空间距离、外貌和衣着打扮等,是一种长期形成的或大众达成共识的、都能理解的交际活动。

二、非语言交际对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影响

除语言和文字以外的非语言因素例如学生学习的周围环境,包括教室的色彩、课桌的摆放、空间距离以及教师的衣着、眼神、手势、语气、站姿、点头等等都会影响到初中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现简述一二:

1学习环境

1.1教室整体色彩的选择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学生对于颜色的敏感度要高于成年人。他们正处于生理、心理成长期,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大,所以,合理地运用颜色,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语言的兴趣。过于鲜艳的颜色,易于分散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过于暗淡的颜色如灰色和黑色使人感到郁闷、空虚,甚至沮丧和悲哀。日本著名的心理学家加松冈武曾做过一项心理学调查,这项调查的结果表明初中生非常喜欢“乳白色”,因为这种颜色防止了过于鲜艳的颜色会影响到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有助于保持心态平和,在这种环境下学习心情愉悦,学习效果明显。与其他学科不尽相同的是学习英语更需要适当的环境,合理的色彩搭配,根据教学内容变换教室里的板报、墙画、标语等更有助于英语教学。可以说,教室的整体色彩调配得是否得当关系到初中生的学习效率,影响到英语教学的教学效果。

1.2课桌的摆放

在我国学校的教室里,由于学生人数较多,课桌椅是一排排摆放的,从整体看显得整整齐齐,这样的摆放便于老师教学和管理。但对于英语教学不是十分有利,英语是一种语言,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会应用,“说”是英语学习中的重点,课桌的传统摆放使学生只能与较少的同学进行交流。很难达到全体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不利于取得良好的整体教学效果。另外,学生的课桌与讲桌的距离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如果离讲台过远,学生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离讲台过近,会使学生容易处于压抑的心理状态——他们总是担心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动作被老师发现后。在大庭广众下受到批评。这种情况也不利于到达预期的学习效果。

1.3空间距离

这里的空间距离主要是指老师与学生在地理位置上的距离。合理利用空间距离不仅可以增加交际的效果,有时还会超过语言的作用。在英语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可以传达某种信息,英语老师在教室的空间位置也会直接影响到师生之间的关系。如果老师常常站在讲台上讲课,会给学生以居高临下的感觉,非常威严,不可亲近;而走下讲台,到学生中间不仅会增强与学生交流、交际的机会,也会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对英语老师产生好感,从而对英语产生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学习。

2英语教师的非语言行为

2.1英语教师得体的非语言行为影响学生的情感因素以及学习效率的提高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情感因素包括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的焦虑程度等,这些因素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智力的提高与开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主导作用,尤其对于初中的学生。他们非常重视老师的一举一动,英语老师的一个鼓励的眼神就会激发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一个动作会让学生从此开始专心学习。得体的非语言行为会进一步增加学生的上进心和求知欲,鼓励和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相反。不得体的非语言行为则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对有些学生视而不见,没有和这些同学进行眼神交流,这些学生会对学习更容易失去兴趣。更容易产生自卑、焦虑心理,久而久之,会影响学习成绩的提高。例如,英语老师在提问某一学生问题时,不与该生进行眼神的交流,而注视着其他的学生或物体,那么这位学生就会认为老师心不在焉,对自己不够重视,就会胡乱地回答一下,这样不仅影响到该生的学习,而且也会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情绪。初中学生心理处于不成熟阶段,总想引起或得到别人的关注。据有关试验表明,在一个教室里,常坐在左边的学生的平均学习成绩比坐在右边的同学的平均学习成绩要高,原因在于教师上课时经常向左边看,老师的慈爱的目光使学生们认为老师在关注他们,重视他们,鼓励他们。教师课堂上所发出的任何信号。做出的任何动作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情感变化,因此,恰当地运用非语言行为如微笑、点头、姿态的变化等,都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非语言行为会激活学生大脑细胞中的兴奋点,激发了初中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促使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利用非语言行为捕捉学生的良好状态并加以保持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它能使英语课堂气氛更加轻松,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适度的非语言行为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更便于理解学习内容,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2.2教师得体的非语言行为影响教师对教学秩序的控制

从英语老师走进教室的那一刻起,他就在有意无意地使用非语言符号,进行非语言活动。英语老师的衣着打扮、走到讲台的姿势、对教室内学生的目光环视、拿出讲义的动作等这些非语言符号或行为都会对教学秩序有一定的影响,他能使正在喧闹的学生平静下来,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师身上,并意识到新一节课的开始。如一位英语老师的装束非常前卫,而且还浓妆艳抹,那么在她的英语课上专心听课的学生就会很少,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决定了很多同学会时不时地关注老师与众不同的着装和面容,会在课堂上小声议论着,从而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秩序。当然,如果在英语课堂上讨论“服装”或“着装”时,英语老师不仅可以奇装异服,还可以鼓励学生穿着款式颜色各异的服装上课。在中学课堂教学中,对于打瞌睡、私下交谈等不注意听讲、不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学生。老师为了不影响其他学生的注意力以及整个教学活动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采取目光交流、语言停顿、语调变化及其他一些非语言符号。换回这些学生的注意力,在不破坏课堂秩序的情况下把他们重新拉回课堂当中。语言停顿、语调变化是表情达意的手段,升调表示疑问和诧异;降调表示肯定和自信;重读一个句子中的某个词上表示对该词的强调,老师在阅读中停顿下来并用目光注视某个学生表示提醒该生注意听讲。恰当地利用非语言行为会不断有效地传递教师的教学信息,使教师有效地控制教学秩序,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非语言交际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若能把这些非语言符号运用好得体、准确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重视非语言交际,优化英语课堂教学

非语言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第7篇

人类交往不能没有语言,但是在语言交际的同时也伴随着非语言交际。语言只是人们交际的一个手段,主要产生声觉效果,非语言交际则多产生视觉、感觉和触觉效果。在很多交际场合中,非语言交际要比语言交际的效果显著得多。人们可以不进行语言交际,但难以抑制非语言交际,因为抑制非语言交际本身就是一种交际行为的体现(Watzlawick, Beavin&Jackson, 1967)。语言交际主要传达思想内容,而非语言交际则表明交际的方式,体现交际双方关系的实质。包括双方的态度、情感、修改、文化特征、社会地位等。如果说语言交际的内容会因语境不同而变得模棱两可的话,那么非语言交际则能把交际者的心理活动丰富而又准确地表现出来,同时,就效率而言,前者也无法与后者相媲美。Ross (1974)称,研究结果证明:语言交际所传达的信息仅占35%,非语言交际(主要是身势语bodylanguage)所传达的信息高达65%。课堂教学效果82%是通过教师的表情、举止等非语言手段实现的,而只有18%的信息是通过语言行为达到的(Grant&Hennings, 1971)。Mehrabian (1968)认为,约93%的信息效应源自非语言因素,由此可见非语言交际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非语言交际指那些不通过语言手段的交际,是指除了语言交际以外的一切由人类和环境所产生的,对于信息发出和接收者都具有潜在信息价值或意义的刺激。它包括手势、身势、眼神、微笑、沉默、面部表情、服饰、身体接触、交谈时的身体距离、对于时间和空间的利用等。非语言交际手段十分丰富,大多数情况下与语言结合使用,起着重复、加强、补充甚至替代或否定的作用。美国语言学家Cooper把非语言交际分为:1)体态语:包括基本姿态、基本礼节动作如握手、亲吻和拥抱、微笑、体触、女士优先的礼节动作等,以及人体各部分动作所提供的交际信息。2)副语言:包括沉默、话语转接和各种非语义声音。3)客体语:包括皮肤的修饰、身体气味的掩饰、衣着和化妆、个人用品的交际作用,家具和车辆所提供的交际信息。4)环境语:包括空间信息(如拥挤、近体距离、领地观念、空间取向、座位安排等),时间信息、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声音、灯光、颜色、标识等)。

二、非语言交际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在学校环境中,用于教学的非语言交际可以从许多方面对教学起到特殊的辅助作用。它们可以帮助教师传情达意,其直观性和表演性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课堂教学,使师生在课堂交流的动态过程中相互传递,接收信息,相互沟通,双向活动。此外,非语言行为与语言教学相辅相成,还可以起到强化语言教学的作用。

本文主要从环境语、体态语、副语言和客体语四个方面对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非语言交际因素进行解读分析,以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1. 环境语

从非语言交际角度看,环境语是指文化本身所造成的生理和心理环境。在课堂教学中,人们都认为教室应该宽敞明亮,桌椅应该整齐舒适。教室的桌椅摆放大致分为传统型、U型和模块型。像精读、语法等以教师信息输入为主的教程采用传统的座位排列方法,有利于教师控制整个课堂,避免学生互相干扰,同时教师可以一览无余地得到学生的信息反馈。以学生综合语言运用为主的课程,如口语、听说等,采用U型或模块型的座位排列方法,有助于师生及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参与讨论的热情。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这一“动态的环境”会直接作用于学生。教师可以适当缩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讲台上下来走到学生中间,这种空间距离的缩小,带给学生的直接影响是与学生心理上的接近。因此,教师走到学生中间可以密切师生关系,加强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

2. 体态语

体态语,又称手势语、身势语、身体语言,行为语言等。它是指人用人体某一部分的形态变化来表达情感的一种辅助性言语表达方式,是一种没有声音伴随的语言,且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对言语行为起着支持、修饰、否定甚至直接替代言语行为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具有丰富体态语展示的英语课堂上中,教师如果能恰如其分地将其运用到英语教学中,势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眼神

眼神是体态语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在课堂上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维持课堂秩序。教师走上讲台时,不要匆忙开始讲课,可以停顿片刻,用目光环视全体同学,这样可以安定学生的情绪,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的学习上来。在讲课时,也要不时地环视教室周围,用目光控制课堂秩序,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当课堂上出现学生小声议论,思想开小差,或作小动作时,教师要能及时发现,并用凝视、皱眉等进行告诫,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2)维持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在课堂上常常要靠目光进行建立和维持。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含笑的目光能让学生感到教师的信任和鼓励;当某些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教师可用赞许的目光以示鼓励、表扬;3)用来进行教学反馈。教师要善于借助学生的目光来洞悉学生的心灵,作为教学的反馈。如在讲授中,学生眼带笑意,频频点头,说明学生对所讲内容理解接收了;如果学生皱眉或眼带困惑,这说明他们有疑问、遇到困难了。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眼神的反馈,及时进行教学调节。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的眼神交流不仅有助于课堂教学信息的有效传递与反馈,而且是传递非教学内容的有效手段。教师目光从容,自然、合理地投向每位学生,会使学生感到自己受到了重视,督促自己不能松懈。“面对学生,看着他们,给他们全部的关注”。同时,通过与学生的目光接触,教师可以迅速扑捉到学生对信息的反馈,了解对方的心理活动,以预测出学生的不同意见以作出相应的调整,保证教学质量。教师还应该根据课堂教学向学生介绍“目光接触”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手势

手势在体态语中占有重要的比例,恰当运用手势有助于解读对方的心理。但同一手势在不同的文化中却可以表示并不相同的定义。如:将手掌平放在脖子下面,在我国文化中是杀头的意思,但是在英语国家的文化中却可以表示吃饱了的意思。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还应该使学生了解手势语在各个不同文化的不同含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手势可以起到吸引注意力、澄清事实和强调事实的作用,使言语表达更有力、更形象、更生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利用手势表达如学生回答对了问题,翘起大拇指表示“Great!Good!”手的食指向上伸出,放在唇前,口中随着“嘘”声,表示“Stop talking!Or Be quiet!”,向内招手表示“Come here.”学生一时回答不上问题时,教师可以将手轻轻下摆“Sit down!”以示爱护和宽容,等等。但是手势语的运用一定要简洁而明了,干净利落,优雅得体。

(3)面部表情

老师站在讲台上就像演员在舞台上表演一样,一个好教师往往就是一个好的演员。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利用自己的表情变化,表达自己的情感,加强与学生的交流,要用眼神组织起师生之间的交流,针对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面部语。例如教师以微笑面对学生会给学生亲切感,从而形成亲切融洽的课堂气氛。对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的学生,教师报以会心的微笑,使学生从微笑中得到鼓励赞许;对扰乱课堂秩序违反纪律的学生,教师可板起面孔,表示气愤,教师可用严肃的表情做传达,来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钻研、探讨等。

三、副语言

副语言指的是言语的非词语方面即声音的音质、音量、音调、语速、语调(包括沉默)及会话中发出的一些非语言的声音等,虽然它属于言语表达的一部分,但并非指言语本身,因而常被用来辅助语言的表达,通过说话人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缓急、高低强弱就可以判断说话人的感情和态度。英语教学中较为突出的副语言是:重音、节奏和音调。教师讲课时如果注意声音的变化,包括音调的高低、讲话的速度、音量的大小,就可以更为有效地传递某种信息。

先说音调,它可以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可以通过微妙的语感传达语意,上扬的音调表示质问、迟疑、惊呆等,下降的音调则表明说话者的坚定、自信。同样,教师授课的语速也会影响其教学效果,针对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内容,教师应使用不同的语速,从而更好地传递知识信息。此外,教师在控制整体声音时,应视教室的大小而定。声音过高易使师生疲劳,但如果声音太低,学生听不清或听不见,就很难达到教学的最低要求,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与此同时,教师在处理语篇时要针对课文的不同内容调整节奏和音调。如果教师教学时均以平淡无奇的节奏和音调处理课文,学生就不能从中获取应该获取的信息。

因此,英语教师如果能将自己的语言能力与副语言能力相结合,保持适当的音量、适中的语速、恰当的沉默和话语停顿,并运用适时的升降调、抑扬顿挫的语调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定能更加有效地传递信息,引导学生思考和领会教学内容。

四、客体语

客体语指与人体有关的相貌、服装、饰物、气味、笔迹等,从交际角度看,它们可以传递非语言信息,因此是非言语交际的重要媒介。与课堂教学有关的客体语,主要指教师的着装、修饰物、板书、直观教具等各种不同的客观教学手段所体现或传递的信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服饰与仪表作为教学艺术的一部分,能直接反映教师的精神面貌和精神状态,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否收到良好的效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整洁得体的服饰能让学生产生好感,增强教师对学生的感染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反之,如果教师的服饰仪表不得体,则易失去学生的尊重,造成师生关系不和谐,这样教学效果自然不会令人满意。

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随时注意自己的服饰与仪表,给学生以为人师表的形象。此外,各种不同的客观教学手段也是英语课堂教学中非言语交际的重要手段之一。利用板书、实物、图片、幻灯片、多媒体等传递言语知识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系统性,使课本内容形象化,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对重点、难点问题一目了然,减轻他们的语言障碍,有助于他们对英语的掌握。学生课上好了,自然对老师更多了一份尊敬、喜爱之情,教学效果的增强自然不在话下。

综上所述,非语言交际与语言教学相辅相成,起着重复、加强、补充甚至替代或否定的作用。可以帮助英语教师简化讲解,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教师和教材,从而也使学生更加准确地掌握语言。而且对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以及听、说、读、写能力都非常有利,在教育、教学上有很大的意义,是教学艺术性的重要体现。

摘要:通常人们谈到交际, 总是首先想到语言。除了语言这一重要方式, 人们还可以使用许多其他手段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传送各种信息。非语言交际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阐述一些基本的非语言交际行为, 说明非语言交际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以期改善教学效果, 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英语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2]程慕胜.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3]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北京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5]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2) .

[6]李杰群.非言语交际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论非语言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第8篇

非语言交际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 交际者运用身体语言姿势等身体自然的特征以及本能向对方传递信息的一种交际手段, 非语言交际在表达的过程中是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的。非语言的信号就表现在非语言交际所使用的代码上, 它常指某个人或者身体中的某一部分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动作、眼神的交流等, 让交际者双方都产生视觉和感觉的信息交流。

非语言教学研究的三方面:第一方面, 体距学。人们在交际过程中要保持一定的身体距离, 从而体现出特定的表达含义就是体距学。体距的变化能够起到加强交际的效果, 有时甚至能够远远超过语言交际所产生的作用。交际者之间的年龄、性别、关系疏亲等方面就决定了体距的远近, 其中较为重要的就是文化和关系亲疏因素。第二方面, 体势学。有很多学者也将体势学称为体态学, 它研究的范围包括眼神、手势、表情、姿势等。体势语主要通过手势表现出来。第三方面, 副语言。副语言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嘴发出一些表达特定思想感情的声音, 通过这些声音表现来传递信息, 是语言特点的附加现象, 例如哈哈大笑, 唉声叹气, 等等。讲话音量的高低起伏也是副语言的表现内容。

二、英语教学中非语言交际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高校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大学英语教学也随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但英语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也显露出来。很多学校的英语教学都有费时低效的现象, 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差, 并且非语言交际能力更加薄弱。师生之间在课堂上没有应用有效的非语言交际是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的主要原因。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非语言教学并没有得到重视, 大多数教师把非语言教学看做是语言的附属品, 可有可无。但是大学教学目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更要侧重能力的培养。大学英语课堂是一个跨文化思想与情感交流的场所, 它要包括语言交际能力和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应重视非语言交际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还应结合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进行教学。以此推动英语教学水平的发展。

三、非语言交际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非语言交际其实可以分为两部分, 一为身体行为, 包含眼神、举动、表情、手势、姿态五部分。二为声音行为, 包含音量、音调、音质、语速、音域五部分。这十部分将会影响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在英语教学中, 非语言交际的重点就凸显在教师的身体行为上, 恰当地运用身体行为来帮助教师展现自身的教学风采。教师的站姿放松、自然就会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但是不恰当的身体行为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并给教学效果带来负面影响。教师的眼神交流也是师生之间非语言思想感情交流的关键点, 教师目光柔和, 合理地投向每一位学生, 这能体现出教师对全体学生的关注。如果学生的目光没有跟随教师的指引, 看窗外或关注其他地方, 那么就说明教师应及时提醒学生注意听讲或者改变授课方式, 因为学生通过非语言交际已经告诉教师对所授内容不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适当的手势引领, 可以起到及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帮助学生纠正行为规范, 并通过手势来强调教学内容。教师也要把控好语速和语调, 过快或者过慢的语速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根据不同内容及时改变语速。在英语教学中使用音调的上扬和下降来吸引学生也是非常好的方法, 教师要控制好语调与音量, 声音过高不仅教师感到辛苦, 学生也会感到疲惫, 声音过低又难以保障教学的最低要求。所以, 教师要和蔼亲切地授课, 充满感情的课堂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并且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综上所述, 语言交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无论任何民族、任何国家, 语言交际都是无时不在的。非语言交际是语言交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英语教学中, 非语言交际的应用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的。因此,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关注师生间的非语言交际, 更要深入探究非语言交际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才能更好地推动英语教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瑛, 张淑玲, 付小达.浅析医学英语课堂言语交际与非言语交际并用的意义[J].卫生软科学, 2011 (07) .[1]刘瑛, 张淑玲, 付小达.浅析医学英语课堂言语交际与非言语交际并用的意义[J].卫生软科学, 2011 (07) .

[2]许静.非语言交际的跨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2]许静.非语言交际的跨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肖丽平.英语教学中的“非语言”交流[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 (上) [C].2007年.[3]肖丽平.英语教学中的“非语言”交流[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 (上) [C].2007年.

[4]陈邦玲.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02) .[4]陈邦玲.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02) .

非语言交际与外语教学 第9篇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小学英语课堂,应用

人类交际是由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构成。以往的英语课堂教学多强调语言交际而忽视了非语言交际。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交流活动, 非语言交际在这个活动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专家认为, 课堂教学中82%的信息是通过教师的表情、举止等非语言行为, 而只有18%的信息是通过语言行为传递。因此,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能否准确掌握并有效地运用非语言行为将直接影响课堂交流的效果。

非语言交际指的是在一定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的, 对输出者或接收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本文主要从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等几个角度来阐述非语言交际的运用。

一、非语言交际在小雪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学生在课堂上用多种方式与老师进行着非语言交流, 如果教师对此比较敏感, 那就会发现许多迹象。然后, 相应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以确保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教师既是信息的发送者又是信息的接收者。当教师疲惫不堪, 情绪不佳, 或他们改变语气, 变化声调, 加快语速时, 这都是在和学生进行非语言交流。

当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同时进行时, 非语言交际更易于接受。只有35%的信息是由语言传递的, 其他65%的信息则是由非语言交际方式即肢体语言传递的。“非语言交际不同于言语交际, 它所涉及的交际范围超过言语的使用范围。无论什么信息, 什么渠道, 什么情感本质或目的——只要言语不涉及之处就是非言语交际。几乎我们发送和接收的所有信息的大部分内容都是以非语言的渠道编码和解码的。”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 往往只强调语言本身, 只要求学生对一些语言的记忆和对一些语法知识的了解, 因而出现了“哑巴英语”的概念。这样的教学方式早已被现代交际所淘汰。肢体语言是非语言交际中尤为重要的一种交际方式, 也是语言教学中最普遍、最常用的。非言语行为是人们用身体、表情和动作表达自己感情的一种无声语言, 用生动逼真的表情和动作将枯燥无味的语言表达出来, 将理论化的知识变成生动的符号, 也将本来无法沟通的交际变得通俗易懂。由此可见非语言行为在基础英语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了解儿童学习语言的特点

教师与家长要引导学生学好英语, 必须首先了解学生学习语言的特点, 因为他们学语言的特点是与成人不同的。小学生学语言与其他年龄段的学生是不一样的。他们对事物的理解不仅来自解释, 还来自所听、所看;更重要的是来自有机会接触语言、运用语言。他们通常对学习很有热情, 并对周围的一切感兴趣。他们需要教师的个别关注及认可。他们乐意谈论自己的事情。对课堂教学中以他们的生活等为主要话题, 反应得很快。但是, 他们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如果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不是很有趣, 又不能使学生完全参与, 那么, 他们很容易在10分钟左右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并感到厌烦。他们需要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语言;他们喜欢教师将单词、句子、语言的学习, 置于清晰相联系的情境中;他们喜欢用多感官参与语言学习;他们喜欢通过观察、重复、做事情、看看、听听等形式学习;他们通过探究、试验、改错并检查自己是否理解所学内容;当他们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方式。会不断使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感受成功, 形成自信心;当他们有学习内驱力时, 他们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如:当同伴已经学说外语了, 他们也会主动要求学外语。

三、肢体语言的种类

1、表情语

表情语, 主要是通过面部表情来表达思想的一种非语言行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往往会在他的面部表情中流露。眼神是面部表情最典型的表现, 正所谓“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一个简单的眼神就能包含着许许多多的含义。在日常教学和交流中, 眼神交流是一种很有效的交流方式。如果能正确、恰当地使用眼神, 不仅能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 还能缩短师生间的距离, 有效地开展教学。

除去眼神之外, 还有其他的面部表情也会被用于英语课堂教学中, 比如喜怒哀乐。老师的讲授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 老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带来莫大的影响。如果一节课从开始到结束, 老师都紧绷着一张脸, 面无表情, 即使学生对这门课感兴趣, 也会因为老师过于严肃的表情而退却, 从而不愿学习这门课;相反的, 如果老师能适当的做出合适的表情, 不仅可以使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 而不是死气沉沉的一片, 也会使学生觉得老师和蔼可亲, 比较有亲和力, 使学生更愿意和老师接近。

2、手势语

手势语, 是通过各式各样的手势动作来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在日常教学和交流中也比较常见, 比如, 左手掌心向下平摊, 右手食指抵触左手掌心, 这样的手势表示暂停。还有一些手势语, 比如老师用手在学生的头上轻扶一下, 这一小动作会使学生觉得老师和蔼可亲, 比较有亲和力, 使学生更愿意和老师接近。同时也会给学生信心和勇气。再如用手指做出“OK”的姿势, 可以用来对学生赞许和表扬。这些都将丰富我们的教学。

3、形体动作语

形体动作语, 是通过整个身体或身体的部分动作来言情达意的一种交流方式, 这一类的肢体语比较多, 他可以是整个身体, 也可以是身体的部分, 还可以是身体的一些动作。形体动作语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得也比较广泛。无论是讲授生词或是语法知识都有可能用到形体动作语。

四、肢体语言的优点

1、形象性

语言的学习往往需要语境, 在情景教学的模式下, 肢体语言的使用能把一些不易理解的理论变得容易理解, 也可以为交流搭起桥梁。这样的肢体语言形象易懂, 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 而且也可以增加学生对英语的兴趣。

2、易记忆性

根据记忆的规律, 人对突然发生的变化更容易产生兴趣, 从而集中注意力。因此对这一类的变化也会记忆得更深刻, 即使经过很长的时间也不容易忘掉。在课堂上利用肢体语言来讲解这节课的难点和重点, 学生往往会对老师出乎意料的举动印象深刻, 从而牢牢掌握这些重点和难点。

3、可模仿性

孩子都有好动的特点。课上好动, 注意力不集中是许多学生成绩不好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肢体语言的运用可以把他们的这一缺点变为优点。既然学生好动, 那就让他们动起来, 肢体语言可以使学生在动的同时学到知识。肢体语言都是一些简单的肢体动作或是面部表情, 学生很容易模仿并学会。

4、更广的交际性

语言是交际的重要工具, 但有时候常常会出现语言无法表达, 语言表达不清楚的。这样的情况在日常的交往中常常会遇到, 这时可以借助肢体语言来对语言不能表达明白的地方进行补充说明。比如, 有个陌生人来问路, 这时如果光用语言的话, 很容易让人糊涂, 如果路线较复杂, 不仅听的人会糊涂, 可能连指路的人最后也会不知所云。这时候如果运用肢体语言就能指明语言说不到的“道路”和“方向”。另外在跨文化交际中也常常会出现语言障碍, 这时候就需要肢体语言来搭起桥梁的作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也会出现这种需要肢体语言对语言进行补充说明的情况。比如:老师的课堂用语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听得懂。

五、结语

非语言交际与外语教学 第10篇

什么是非语言交际?Richards等人 (1985) 认为, 非语言交际是不使用语词的交际 (communication without the use of words) , Malandro&Barker (1989) 具体表述为“非语言交际是指在特定的情境或语境中使用非语言行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过程, 非语言行为或单独使用或与语言行为相伴而发生。”

非语言交际研究主要涉及三大课题, 其一是体距学 (proxemics) , 这个术语是由Hall (1969) 提出的。它研究人们在交际时保持相互间的身体的距离并由此而体现出来的特定含义。非语言交际研究的第二个方面是体势学 (kinesics) , 这一术语是由Birdwhistell (1970) 首次提出的, 通称身势语言 (body language) 或身势语义学 (body semantics) 。体势学研究人们交际时身体各部分动作的模式所表示的含义。体势学是非语言交际研究的重点, 它包括很多非语言行为如面部表情、手势、体姿、眼神、体触等。非语言交际研究的第三个方面是副语言 (paralanguage) 或称伴随语言, 它是指一些超出语言特征的附加现象, 如声调、音量、停顿和犹豫。实际上非语言交际行为还应包括交际者的体形、身高、肤色、衣饰、发型等因素, 包括影响交际的环境因素如颜色、灯光、声音 (吵杂声、汽笛声、警笛声) 等, 艺术作品如音乐、雕塑、绘画等。

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并存, 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语言交际主要产生声觉效果, 而非语言交际主要产生视觉、触觉及其他感觉效果。人们可以不进行语言交际, 但在许多情况下无法控制非语言交际。E.T.Hall指出:“无声语言所显示的意义要比有声语言多得多, 而且深刻得多” (吕俊, 1995) 。英国学者Michael Argyle则干脆认为在人类的社会行为中, 非语言交际处于中心地位 (Michael Argyle, 1984) 。Leger Brosnahan说:“交际中的一半以上信息是通过非语言信号传递的” (杨平, 1994) 。Mehrabien则认为约93%的信息效应源于非语言因素 (杨平, 1994) 。由此可见, 非语言交际在人际交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 非语言交际在交际中的重要作用。然而, 在外语教学中, 教师重视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对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却成了外语教学的盲点。非语言交际活动是非常微妙、难以察觉、捉摸不定的。但它贯穿整个交际过程, 真实地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态度、心理特征和价值观念。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际时, 交际者常常会不自觉地运用自己的文化习惯和规则来选择自己的非语言交际行为, 并由此规则来审视交际对方所运用的非语言交际行为。这样往往会在交际活动中产生误会、怀疑、不理解等情形, 导致交际的失败。因此, 为了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交际者双方必须弄清对方的文化背景及非语言行为的差异, 提高对这些差异的敏感性, 强化运用非语言交际的能力。

二、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外语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工具, 培养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呢?不少学者提倡的文化教学对非语言教学有启示作用 (Stem, 1996) 。从已有的文化教学实践中, 可以通过以下两种基本路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第一种是独立或相对独立于语言学习的、较为直接的、较为系统的文化学习, 我们称之为“显性”的路径;第二种路径是融于学习之中的、较为间接的、相对分散的文化学习, 称之为“隐性”的路径。

1.“显性”路径 (explicit approach)

最具显著性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教学是开设专门的介绍非语言交际的课程。笔者认为, 视听说课是培养学生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视听说课主要指通过观摩原版影视作品了解文化, 特别是学习非语言交际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由于视听说课具有生动形象、场面逼真、易学不易忘的特点, 所反映的不仅多为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而且涉及广泛的领域, 它不失为培养非语言交际能力的最佳途径。需要指出的是, 影视作品的选择没有一定的标本, 但最好具有典型性。更为重要的是, 在观摩过程中, 教师应当随时注意对片中出现的非语言现象加以解释、分析, 也可以在观摩完毕后让学生展开讨论。此外, 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微型戏剧等活动也是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很好方法。以上这些跨文化非语言的教授或导入, 是直接的、外显的、客观的, 我们称之为显性的学习。这种显性教学的优点在于, 它给学生以较系统、较确定的文化知识。而这种知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 是不可缺少的, 它可以为学生自己进行文化探索提供一个基本的认识框架 (陈申, 1999) 。

然而, 显性教学又有其局限性, 它有可能忽略那些无形的、藏匿于生活各个方面、与个人际遇关系密切的文化因素和文化特质, 忽略学习者实际面临这些因素和特质时的主观认识、思维过程和行为能力, 忽略学习者自己进行文化探究的能力与学习策略, 而这些正是对个体交际者在复杂变幻的跨文化境遇中很有益的东西。

2.“隐性”路径 (implicit approach)

与显性学习的直接、客观、系统等特征相反, 一种主张以较为间接、相对分散和有较多主观参与的隐性文化学习模式已见端倪。这种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 而是积极探索和主动建构。隐性路径的跨文化非语言学习是伴随语言学习过程, 与语言学习紧密联系和相互渗透的。这里所说的与语言学习紧密联系, 不是我们常见的在学习语言过程中, 对某某文化知识点的分析讲解, 来扩充学生的文化知识, 而主要是指在学习语言材料时对其中所表达的思想及其蕴涵的文化意义的理解与把握———特别是经学生自己感悟思考后的理解与把握。在学习语言, 了解文化的过程中, 学生要理解语言材料中明确表达的思想观点或人物行为, 即E.Woods所说的“the surface what”;在另一层面上, 学生要感受和推知隐含在材料中的文化知识, 对材料中的文化现象有深刻的理解与把握———“the deeper what”和“why”。而只有后者才会真正导致对异国文化的更本质的理解, 这种理解过程还涉及到对学习者本族文化之why的理解和潜入surface what之下 (E.Woods, 1994) , 即从两种文化的深入对比中获得理解。

学生的文化学习, 不应该是简单的文化知识学习, 而是在教师引导下, 对“非结构的”、“捉摸不定的”事物的主动建构与主观理解。这种学习过程也是文化学习的过程, 是思维方式和文化洞见力的学习与训练。隐性学习的优点是有利于发展学生内在的文化素质, 这种素质不单以有形知识的多寡来衡量, 它还包含“无形”的文化感悟力和思考力, 是一种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与关怀, 也是一种学习能力。一句话, 是一种更能应付现实、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情境的能力。这些正是隐性文化学习可以为我们提供的。然而隐性学习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由于文化学习的内容复杂、零散, 可能会导致某些知识项目的缺失。鉴于此,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 隐性教学与显性教学相结合、相补充是必要的。

需要指出的是, 无论是显性学习还是隐性学习, 都需要高素质、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师。因此, 广大的外语教师要致力于跨文化 (包括非语言) 交际的研究, 努力提高自身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意识和能力, 增强对非语言现象的敏感度, 摸索非语言交际教学方法, 这对学生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有着直接和现实的意义。

摘要: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是外语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 跨文化非语言技能的培养长期以来被外语教学界所忽视。本文讨论了非语言交际的内涵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的途径, 即“显性”路径和“隐性”路径。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大学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ANDREWS M.British Studies in Secondary Schools in Eastern&Central Europe[J].ISSUES, IATEFL, 1999:148.

[2]BIRDWHISTELL Ray L.Kinesics&Contex[t M].Philadelphia: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70.

[3]刘学惠.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一种建构主义的观点[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1) .

[4]吕俊.谈文学作品中副语言的翻译[J].中国翻译, 1995, (3) .

[5]杨平.非语言交际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4, (3) .

非语言交际与外语教学 第11篇

非语言交际行为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如同增进情感和协调关系的融化剂、发展智能的兴奋剂,不仅可以弥补语言交际的不足、增强语言的特色和魅力,还能有效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它是教师教学技能和行为规范乃至整体素质的展现。英语课程标准在具体内容标准部分明确指出:“学生应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的语言实践活动,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真实语言交际打基础”;“高中英语教学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得体地使用英语的能力”;教材中注意了非语言交际的功能,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全书都使用了彩色印刷、加入了大量的插图,增加了很多与生活实际有关的内容。这些都需要教师在课堂交际教学中有策略地运用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行为。

但目前关于非语言交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跨文化交际层面,对于非语言交际和英语教学之间关系的论述尚不够系统,广大教师和学生对于非语言交际在课堂上的作用和地位也不是特别清楚,更不能主动地、有意识地使用非语言交际行为,这些与实践英语新课程理念、达成教学目标是不相适应的。因此需要我们老师针对英语交际教学的特点,深入了解在课堂教学中非语言交际行为的运用情况,反思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非语言交际行为的有效方法和方式。笔者以案例为载体探寻运用非语言交际行为达到有效教学的策略,从理论和实践上作一些尝试性的研究,以期对英语教学提供一些启示。

二、 相关案例分析

主题内容: Laughter is good for you Unit 1 Advance with English 6

教学目标: 1. 检查学生课外查阅有关的信息资料和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情况;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表演能力和情感智能;

3. 学会“在笑声中快乐健康地生活”。

任务布置: 1. 网上查寻有关喜剧的信息并做汇报;

2. 学生进行喜剧或笑话表演;

3. 写一篇题为“Laughter is good for us”的英语演讲稿。

教学形式:讨论,交流,合作。

教学设计意图:运用“语篇式”的英语教学模式和采用“任务型”英语教学途径,特别注意发挥教师的非语言交际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综合培养同学们的听说读写能力,突出培养他们的情感智能。情感智能属非智力因素范畴,它是决定人类智慧的关键。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它告诉我们情感智能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将越来越明显。同时,开发情感智能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与非语言交际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非语言交际比较自然亲切,丰富且细微,更能表达师生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情感,它是开发情感智能的重要手段。

教学过程:

Step 1 Pre?task

Task I Preparation

课前教师给学生布置如下任务: ①What is comedy and what is stand?up? ②Do you know any comedians? ③Do you think laughter is good for your health? 要求学生带着这些任务查找相关材料,做好记录。此环节学生可按学习小组采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此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必要的帮助,如提供网站名,提供一些阅读材料等。由于学生是在任务目标驱使下查寻与文章相关的资料,准备工作就很有成效,为课堂表演、讨论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查找信息的能力和较强的自学能力。

Task II Brainstorm

Collect the information students have found and at the same time ask the students to exchange the information about comedy and comedians. And ask two students to perform or present some pictures of several comedians, discussing the following questions:What makes people laugh? How many types of comedies do you know? What is stand?up? 让学生分组展示任务的完成情况。学生展示时,教师应该认真倾听、面带微笑、目光里流露出关注的神情,即使学生表现不是很出色,教师也应该给学生一个鼓励和宽慰的眼神,这会让学生感到温暖和自信,为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开个好头。

Step 2 Task Cycle

这一阶段是学生对语言知识、语言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在良好开端的基础上,教师围绕话题和文章,指导学生进行语篇阅读技巧训练和讨论、查阅、归纳、总结等口头交际活动,逐步落实学生的各项目标和要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非语言交际手段,例如音量的高低变化、语调的缓急转换、话语转接、停顿等副语言的使用,都能够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智能和学习效率。根据这节课的内容Laughter is good for you, 师生间的非语言交际行为更为需要,例如:

1. 体态语(目光与面部表情)

“在各种手势语中眼睛接触是最能传递微妙的感情差别的非语言形式”(桂诗春,1988)。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的眼睛要不断地扫视整个教室,要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不断地调整教学方法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的目光语言能否从整体上把握和控制教学,这对课堂教学的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还要以自己的面部表情调动学生的思维,随时打破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沉闷气氛,保持课堂氛围的活跃。

2. 身势语(手势与体态语言)

教师手势和体态的变化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的重要方式。对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想不起来的知识,教师可以通过手势给学生一些暗示。在本节课各个任务链中,教师可以把平常收集的一些比赛中裁判的动作,喜剧演员夸张的、有代表性的手势,甚至一些简单易懂的哑语手势,在恰当的时候“移植”到课堂上来,教师也可以用一些象征性的身姿表示自己的思想情绪,用全身的短暂动作来表示自己的好恶,让学生通过教师的举动读出其中的要求、喜爱、关心、信任和评价,用无声的手势和体态语代替繁琐的语言,这会在教学中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nlc202309011438

3. 环境语(空间信息)

合理利用空间语可以加强交际的效果,有时还会超过言语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室的空间位置也会直接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不应总是站在讲台后面而应适时走到学生中间,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增强与学生的交流;同时,在信息交流极其频繁的英语课堂上,教师也可以采取新颖的空间形式代替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传统空间模式。不总是将桌椅一排排整齐地排列在教室里面,根据课堂需要,可以调整为有利于学生平等地参与课堂学习的形式。

教师可以设计如下任务:

Task 1 Skimming to find out:

What is the article about?

What is laughter good for?

Task II Analyze the structures of the passage and ask more detailed information, expressing your opinions actively.

What is special about stand?up comedy?

What are the four main types of stand?up?

Task III Choose the correct type of stand?up comedies.

如, A comedian stands on stage and holds a banana to his ear. He says,Hello? Hello? I??m sorry I can??t hear you.

Task IV Create similar situations to perform the four types of stand?up comedy.

在这几个任务环中,老师、学生的非交际性语言可以得到最充分的使用。可以分别请几位学生上台表演四种喜剧形式(Observational,Prop,Physical,Impressionist), 让其他同学判断是哪一种。同学们惟妙惟肖的表演,让老师、同学快乐之情溢于言表,师生的瞬间沉默,相视一笑,手势暗示,眉目传情,都可以达到心心相印的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大限度地优化了课堂教学。

Task V Play the recording and ask the student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phrases. Ask the students to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proper words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Step 3 Post?task

Task 1 Group work to discuss one of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What kind of comedy do you enjoy most? Why?

2. Laughter is good for you and for everyone else. How can we put more laughter in our lives?

3. Tell a funny story to your classmates.

本阶段讨论话题时,为了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可以让一组学生将座位按半圆形排列,让他们自由进行讨论学习,教师应该走到学生中间,接近他们,增强与他们的交流。学生相互讨论,互通信息是一个重新学习的过程,这能够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反馈,起到了教师讲解达不到的效果。同时,这也是学生相互倾听,有效合作、充分依靠集体力量去完成共同任务的一个过程,既培养了团结合作精神,又有助于加快发展学生思维和情感智能。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在个体学习的基础上与同学讨论完成以上任务,然后分组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充分利用好体态语和环境语,帮助和鼓励学生,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充分表达自我,起到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的作用。

Task 2 Expanded reading

Offer students another reading material and ask them to do fast reading.

Step 4 Homework Assignment

Get further information and prepare to write a speech “Laughter is good for us”.

三、 案例分析与反思

作为语言交际的重要形式,非语言交际的存在是对有声教学的积极配合和补充,在中学课堂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首先,非语言交际的信息传递量大,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少于65%的信息是由非语言手段传递的。其次,非语言交际对学生的期待心理和接受效率有着深刻的影响,因为非语言交际所显示的意义要比有声语言丰富得多,深刻得多。再者,非语言交际的适当运用,可以拓宽审美途径,达到课堂的静态美与动态美互生互长的奇妙境界。

在这节课中,老师和学生的非语言表达形式都非常丰富,而且运用频率也很高,帮助老师减少了课堂赘语,简化了讲解内容,使学生更加准确地掌握语言,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对教育、教学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不仅要精通言语表达的交际方式,有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而且要有真正的非语言交际能力。首先,教师要明确使用非语言交际行为的目的和作用;其次,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最后,教师还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社会经验。因为非语言行为具有社会性(关世杰,1995),是由某一社会群体的成员所共同享有的,它是该群体文化的一部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行为带有各自的文化特征,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的非语言交际行为要遵循英语文化背景,并且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输入英语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交际信息,引导学生体会学习异域文化的真正乐趣,使其既具备运用英语的语言交际能力,又具备非语言交际能力,从而实现学习英语的真正目的。

非语言交际与外语教学 第12篇

一、非言语交际的概述

1. 非语言交际的定义

关于非语言交际, 西方学者提出的定义很多。有的定义很简单, 如“非语言交际是不用言词的交际” (Malandro et al, 1989:5) 。也有比较具体的定义, 如“非语言交际是不用言词表达的、为社会所共知的人的属性或行动, 这些属性和行动由发出者有目的地发出或被看成是有目的地发出, 由接收者有意识地接受并有可能进行反馈” (Burgoon and Saine, 1978, 见Malandro, 1989:7) 。或“非语的言交际指的是在一定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的, 对输出者或接收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这些因素即可人为的生成, 也可由环境造就” (Samovar et al, 1981:156) 。

2. 非言语交际的文化特性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言语交际行为会呈现出不同的方式。而即使是同一种非言语交际行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也会有不同的内涵。比如贴面礼在欧洲的许多国家是一种正常的日常交际行为, 而在亚洲的许多国家, 却并不被接受, 甚至会被认为是鲁莽的, 特别是在异性之间。所以我们不难看出非言语交际行为是有其文化专属性的。而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 这一点显得尤其重要。如果不理解非言语交际行为的文化专属性, 往往不但交际行为无法完成, 甚至会产生误解。因此在外语教学中, 非言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它不但可以让我们正确运用非言语交际行为, 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别人的非言语交际行为。

3. 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语言是人们交际的工具, 掌握一门外语可以极大的帮助我们进行交际。但在人们的交际过程中, 非言语交际却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特别是在跨文化交际中, 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比语言交际行为所起的交际作用更大, 在语言交际发生障碍时, 其替代, 维持甚至挽救交际的作用则更不可低估。它贯穿于整个交际过程中, 也最能反应一个人的真实态度、心理活动和价值观念。

二、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教学的内容

外语教学中的非语言交际教学也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该语言, 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得体和自然地传达和接受交际信息, 学会避免文化冲突和文化误解。因此就要通过外语教学帮助学生尽量了解目的语国家的非语言交际行为与手段的含义和特点, 尽量了解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所在, 并学会排除文化干扰的正确, 得体的方法。笔者认为外语教学中的非语言交际教学应该包含如下内容:

1. 介绍和讲解目的语文化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的表现,

含义, 功能及其与母语文化的非语言交际行为与手段的差异和冲突, 帮助学生学会正确, 得体地处理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的方法。如耸肩动作在英文化中表示不知道、不理解、没办法等意思。而其在汉文化中则不具有这样的意思。

2. 介绍和讲解用以表示非语言行为和手段的词句。

3.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在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相结合的话语结构中的非语言行为的含义和文化特点。

三、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教学的方法

如何进行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教学在我国外语教学中还没有太多的可借鉴的东西。笔者认为

其应该包含如下几点:

1. 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使教师认识到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2. 将课文中所涉及到的非语言行为和手段进行详细讲解, 注释和练习。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模拟课文中所涉及到的非语言交际行为, 或者配合学生亲自示范。这样会加深学生对该非语言交际行为的理解。

3. 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观察目的语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教师可以用PPT进行展示或者通过一些视频资料进行学习。

4. 教师在课堂上将非语言交际手段贯穿于其教学中。比如教师可以用耸肩的动作来表示不知道, 不理解等意思。

5. 聘请专家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目的语文化非语言交际手段的讲解。

6. 引导学生有意识的收集有关目的语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的语料, 然后和母语进行对比研究。

7. 专门开非语言交际课程, 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研究。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非言语交际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 表现形式繁多的重要交际手段, 它是一门语言中的必要组成部分。而跨文化下的非语言交际显得更为重要, 在交际中,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语言交际行为, 理解对方的文化, 对语言交际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因此在外语教学中, 对学生的跨文化下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将非言语交际与言语交际结合必定能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作为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 不仅要精通言语表达的交际方式, 有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 而且要有真正的非言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在课堂上遵循英语文化背景, 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输入英语文化背景下的非言语交际信息, 引导学生体会学习异域文化的真正乐趣, 使其既具备运用英语的言语交际能力, 又具备非言语交际能力, 从而实现掌握英语的真正目的。

摘要:非语言交际能力作为交际能力的一种, 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因此在外语教学中, 对学生在在跨文化下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完全必要的。本文分析了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 阐述了其内容及并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跨文化,非言语交际能力,外语教学,培养

参考文献

[1]Samovar, A.L.;E.R.Porter and A.L.Stefani.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3]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4]李杰群.非言语交际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非语言交际与外语教学

非语言交际与外语教学(精选12篇)非语言交际与外语教学 第1篇在日本, 见面的一般礼节是相互鞠躬, 在日常寒暄中, 日本人经常使用点头、...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