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妇科腹腔镜术术后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妇科腹腔镜术术后(精选7篇)

妇科腹腔镜术术后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3年1~12月, 选取因各种妇科疾病接受静吸复合气管插管全麻醉下行妇科腹腔手术的患者共170例, 年龄20~61岁, 其中行子宫全切除术者共30例, 行宫外孕切除术者共30例, 行卵巢肿瘤切除术者共40例, 行子宫次全切除术者共70例, 随机分为A组 (试验组) 、B组 (对照组) , 两组患者均无药物过敏史, 术前心电图大致正常。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术前一日晚进低渣易消化的食物, 禁忌牛奶、豆类和高纤维饮食, 术前8 h禁食, 4 h禁饮。术后常规按妇科术后护理常规, 待麻醉作用消失, 生命体征平稳后, 酌情早期活动, 术后6 h在床上伸屈腿, 8 h床上翻身, 12~24 h后及术1日晨起协助下床活动。术后提倡早进食, 在排气之前根据食欲情况及有无恶心哎吐现象给低糖、代能量、不产气饮食, 以米汤为主, 排气后进半流质, 同时给心里安慰以消除其紧张焦虑积极配全治疗。

1.3 A组 (试验组)

经电子穴位测定仪选穴后, 将中药王不留行颗粒贴压于左耳穴下 (大肠穴、小肠穴、脾、脑干、皮质下) , 每隔3 0 min, 轻轻按压一次, 每次按压5 min, 除外睡眠时, 直到排气。手术后6 h, 开始使用该种方法。使用时用75%酒精对耳穴局部进行消毒, 将王不留行籽贴附在0.7 cm×0.7 cm大小的胶布块中央, 然后在相应的耳穴上进行贴敷并按压。刺激耳穴时, 患者可有局部疼痛、胀痛、发热、酸麻等感觉, 即为得气。每隔5~10 min应进行1次按压, 反复进行4~7次, 每个穴位按压约1 min (100次左右) , 直至患者出现首次自行排气、排便为止。一般而言, 在8 h以内排气为最佳。穴位贴敷采用中药 (大黄、木香、桃仁、牵牛子、赤芍、冰片等调制成) 穴位敷贴 (贴在天枢、足三里和上巨虚等穴位, 双手同时按压3~5 min, 每日3次) 。B组 (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 视腹胀情况采用肛门排气、中药灌肠及用胃肠减压等方法。

1.4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术后的肠鸣音恢复、首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及有无腹胀等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 并比较。

1.5 腹胀评定标准:

(1) 无腹胀:术后患者在出现肛门排气前, 无腹胀感; (2) 轻微腹胀:术后患者在出现肛门排气前, 主诉有轻微腹胀感, 但切口无胀痛; (3) 中度腹胀:患者腹部稍显膨隆, 主诉切口胀痛, 但可以忍受; (4) 重度腹胀:患者腹部膨隆, 伤口有明显胀痛感, 烦躁不安, 可发生呼吸困难等。

1.6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及处理, 采用t检验对计量资料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试验组患者首次肛门排气时间 (h) 、肠鸣音恢复时间 (h) 、排便时间 (h)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P<0.05

2.2 试验组患者腹胀发生率为45.0%, 对照组为88.0%, 可看出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注:P<0.05

3 讨论

3.1 近年来, 作为一种微创手术, 腹腔镜在临床上应用普遍, 在妇科应用尤其广泛。该术式优点颇多, 但术后易出现腹胀, 患者早期进食困难, 胃肠功能恢复受到影响, 严重者可因膈肌上升和运动受限而引起呼吸困难, 下腔静脉血液的回流受阻, 使切口疼痛加重, 并可诱发切口裂开, 应及早预防[1,2]。术后由于腹膜刺激、术中操作对胃肠牵拉、术后腹腔内少量渗血渗液及手术本身的创伤、水电解质失衡等可导致胃肠功能紊乱[3,4]。

手术大多是在静吸复合气管插管全麻醉下进行的, 由于CO2及药物的麻醉作用, 胃肠功能可出现紊乱, 需要一段时间恢复。术后6~8 h, 麻醉作用逐渐消失, 胃肠蠕动功能慢慢恢复, 术后48~72 h, 肠道蠕动基本恢复到正常状态, 患者出现排气、排便[5]。支配内脏的交感神经来自腰交感神经节及胸交感神经节, 而副交感神经来自脑神经的副交感神经及骶2~4发出的副交感神经[6]。由于创伤, 行子宫切除等大手术后, 患者易患ACPO (急性假性结肠梗阻) , 可能是由于:来自脊髓骶椎2、3、4段的副交感神经在盆底走行, 与宫颈、阴道及阔韧带非常接近, 极易在妇科手术时受到损伤, 使副交感神经的传出受阻, 结肠受到抑制[7]。患者若术后数天无法自主进行肛门排气, 则会导致腹胀, 引起腹痛腹胀等不适, 甚至呼吸困难, 影响康复。

3.2 中医理论认为, 腹部手术后出现的肠麻痹、肠功能障碍, 其主要病因为:气机运行失常、升降功能失调、腑气下行失常。而人的耳部存在反射区, 可与人体全部器官一一对应, 通过经络系统与对应器官相联系。若对这些反射区进行刺激、按压, 能够对相应器官产生治疗作用, 使患者易于接受, 达到促进肠蠕动、早通气、早进食、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临床效果[8]。上巨虚是大肠经之下合穴, “合治内腑”, 足三里属于“足阳明胃经”, 具调理脾胃、补中益气等功能, 所以天枢、大肠俞、足三里、上巨虚可疏通大肠腑气, 腑气通而传导功能自可复常[9,10]。

3.3 穴位贴敷结合耳穴压豆应用于妇科腹腔镜术术后能有效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此方法安全, 经济有利于推广。

参考文献

[1]鲁秀茹, 刘会英, 朱颖.腹腔镜术后腹胀原因分析[J].现代护理, 2006, 12 (8) :717-718

[2]夏华安, 黄美凌, 陈丽萍, 等.促进妇科手术后肛门排气两种方法的比较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 2009, 12 (16) :63.

[3]所广军, 赵中辛.急性假性结肠梗阻的临床治疗分析[J].腹部外科, 2004, 17 (3) :177-178.

[4]刘宪, 刘波涛.四磨汤口服液对子宫全切术后患者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6 (3) :126.

[5]熊军, 王晓华.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全切手术后胃肠动力紊乱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03, 9 (1) :58-59.

[6]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科疾病名称规范研究组.中医内科疾病名称规范研究[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3:56-57.

[7]于普林, 李增金.老年人便秘流行病学特点的初步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01, 20 (2) :132-134.

[8]张丽红, 曹春玲, 李井柱, 等.耳穴贴压对妇科腹腔镜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及镇痛效果的影响[J].中国针灸, 2013, 33 (4) :339-341.

[9]黄小凤, 陈宝红, 陈丽云.中药穴位贴敷应用于妇科腹腔镜术后腹胀的护理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 2012, 4 (6) :110-111.

腹腔镜保胆取石术术后护理 第2篇

关键词:腹腔镜,保胆取石术,胆囊,术后护理

胆囊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之一。胆囊结石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 约占正常人群的10%左右, 近年来有所提高[1]。目前, 随着微创医疗技术的发展, 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手术已经逐渐被腹腔镜微创手术所取代[2]。同时, 腹腔镜微创手术已可进行保胆取石术 (preserving lithotomy) , 可有效避免因胆囊切除引起的消化不良, 如胆汁反流性胃炎、食管炎、结肠炎等[3]。本文选取本院2013年6月至2015年5月100例胆结石患者, 行保胆取石术, 术后给予精心护理, 治疗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本院自2013年6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100例胆结石患者, 其中男性61例, 女性39例;患者年龄27~73岁, 平均年龄50.2岁。术前患者分别在空腹和脂肪餐后进行肝胆彩超及胆囊功能测试, 所有患者状况均与WHO关于胆结石的诊断标准相符, 100例患者中有5例合并有胆囊息肉, 无其他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行保胆取石术。

1.2 方法

(1) 术后心理护理:术后保持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患者病情的稳定和康复。部分患者在手术后出现了不同类型的术后并发症, 导致患者产生恐慌;还有部分患者对微创手术持怀疑态度, 这种情况多是由于患者对于腹腔镜这类微创手术的了解不够, 术后多会怀疑手术效果, 害怕病情反复, 从而产生担忧、焦虑的心理, 这些因素都将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康复进度。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过程中应对患者多进行观察, 多与患者进行沟通, 以消除他们的疑虑心理, 用真诚的态度去关心患者, 鼓励患者, 使其保持积极和乐观的心态, 以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促使患者努力配合好进一步的治疗和护理, 最终实现早日康复。 (2) 术后体位护理:术后患者返回病房, 并给予多功能监护, 在患者未从麻醉中清醒以前, 应去枕取平卧位, 将头部偏向一侧, 以防呕吐物误入气管引发窒息;待患者神志恢复后可取半卧位;术后6 h内禁水禁食, 但应及时补充液体, 以保证出入量维持平衡。 (3) 术后病情观察:密切关注患者的面色、意识、体温、心率、呼吸、血压及尿量等基本体征的动态变化;注意患者的皮肤及眼部巩膜有无黄染, 是否为白色陶土样大便及茶色尿液, 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给医生。此外, 还应密切观察患者切口处有无渗血、渗液, 当发生渗血时应及时更换纱布, 并采取一定的止血措施并保持切口的清洁干燥, 以避免由切口出血及伤口不洁引起伤口感染。术后通常会在患者腹部置一根腹腔引流管, 护理人员每小时观察一次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及体积, 并定时对引流管挤压, 防止引流管堵塞等情况发生。 (4) 术后用药护理:术后持续观察患者切口有无积液、腹腔有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谨遵医嘱, 给予抗炎补液3 d, 期间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患者术后2周开始口服熊去氧胆酸, 150 mg/次, 晚餐前顿服, 用以预防结石形成。此外, 对于单纯性的切口疼痛可适当采用止痛药镇痛。在患者出院后应向患者讲解继续服用消炎利胆片及熊去氧胆酸片对于预防胆结石复发的意义和重要性。消炎利胆片术后应继续服用1个月, 熊去氧胆酸片继续服用6个月, 每晚睡前口服, 预防结石复发[4]。 (5) 术后并发症护理:每天至少测量患者体温2次, 对出现发热症状的患者应及时选用药物降温或物理降温的方法来降低患者体温。并在隔天对患者进行血液检查, 对白细胞的变化情况进行动态观察。当发现患者的引流液中有胆汁出现, 则可能发生胆漏情况, 应及时告知医师, 积极配合医师进行紧急处理, 并做好相关记录。如若引流液中含有大量新鲜血液, 有可能发生出血, 应想办法进行止血处理。这些状况都有可能造成患者的恐慌, 需要进行及时地安慰和处理。 (6) 术后饮食护理:术后24 h患者可适当饮水, 并密切关注肠蠕动恢复情况, 如发现肛门排气, 经检查确定肠蠕动恢复后, 可少量进食流质食物。对患者的饮食应严格控制, 循序渐进的饮食原则[5], 逐渐加量, 术后48 h可进食半流食。进食应以易消化、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食物为主, 禁食刺激性食物, 忌暴饮暴食。叮嘱患者注意多食利胆食物及维生素C丰富的水果。 (7) 术后运动指导:术后12 h可根据患者情况鼓励患者在床上进行四肢屈伸活动或下床进行适当的室内活动, 以促进肠道蠕动, 防止肠粘连的发生。后期可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 促进机体抵抗力的提升, 但不可运动过度, 防止伤口撕裂。

1.3 观察指标

以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为指标对护理结果进行评价。

1.4 评价标准

满意度评分:患者对护理满意度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 总分100分, <60分为不满意, ≥60分且≤80分为满意, >80分为非常满意。总满意度=[ (满意患者数+非常满意患者数) /患者总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来表示。

2 结果

100例患者中, 术后出血2例, 切口感染2例, 胆漏1例, 无死亡患者, 并发症发生率为5.0%, 术后住院时间4~6 d, 平均住院时间 (4.7±1.1) d, 术后16~28 h后患者肛门开始排气。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 非常满意54例, 满意40例, 不满意6例, 总满意率高达94.0%。

3 讨论

随着现代微创医学技术的发展, 腹腔镜保胆取石术具有较好的优势和前景, 具有创伤小、住院时间短、风险小等优点, 同时还能保留胆囊的生理功能, 避免因胆囊缺失而引起其他病症的发生。通过针对患者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 可以有效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 有助患者早日康复。本文研究结果表明, 通过对腹腔镜保胆取石术患者进行术后护理干预, 并发症发病率仅为5.0%, 治疗效果也较为满意。同时获得了患者较高的满意度, 对此种护理方法非常认可。

综上所述, 对腹腔镜保胆取石术患者进行术后护理干预, 可以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并获得了较高的满意度, 有效减少护患纠纷, 值得护理人员在临床上推广和普及。

参考文献

[1]胡小叶, 王晓红, 林孝坤.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的围手术期护理[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1 (6) :447-448.

[2]孙纽云, 许苹, 董丹丹.我国骨科医疗风险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12, 19 (4) :57-60.

[3]秦燕.腹腔镜保胆取石手术的护理体会[J].当代临床医刊, 2015, 28 (1) :1221-1222.

[4]骆助林, 陈理国, 苗建国, 等.保胆取石术后口服牛磺熊去氧胆酸预防结石复发的临床观察[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1, 11 (6) :644-646.

妇科腹腔镜术术后 第3篇

关键词:直肠癌,TME,腹腔镜,成本—效益分析

结直肠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 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持续升高, 并日益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重要因素。手术是治疗结直肠癌的常规方式。相较于结肠癌而言, 直肠癌的手术治疗经历了一段较为曲折的发展历程, 从20世纪初提出的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切除术 (Miles术) 再到改良后的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 (Dixon术, 即LAR) , 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的局部复发和转移一直困扰着广大的结直肠外科医师。直到Heald等人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提出了全直肠系膜切除 (TME) 的概念, 人们才在尽可能的避免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及转移与保留肛门之间找到了一个相对较好的平衡点[1~3]。

随着腔镜技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引入腹部外科手术中, 越来越多的普外科医师尝试了腹腔镜辅助或全腹腔镜下的新术式的探索。微创的腹腔镜下直肠癌TME低位前切除术逐渐成形, 并在多个外科中心的反复摸索和实践中不断成熟, 目前已成为了众多医师选择的用于直肠癌治疗的术式之一。

目前的腹腔镜下保留肛门的直肠癌切除术可分为全腹腔镜下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 (LLAR) 、腹腔镜辅助下直肠癌前切除术 (LA-LAR) 及手助式腹腔镜下直肠癌前切除术 (HA-LLAR) 。全腹腔镜下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自上世纪90年代引入临床实践后推广较为缓慢, 由于需要通过多个部位在腹腔内进行操作、较为狭窄的使用特殊器械 (如各种型号的自动缝装置) 的空间以及移除较大标本的困难, 同时由于该项技术太过于革新, 上述原因都限制了该项技术的推广与进一步发展;目前最为流行同时也是最广为普外科医师熟知并采用的仍是遵从全系膜切除原则的腹腔镜辅助下直肠癌低位切除术, 本文中所提及的腹腔镜下直肠癌切除术也专门指代腹腔镜辅助下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

根据世界范围内的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系统评价的结果, 腹腔镜辅助下直肠癌TME低位前切除术与传统的开腹术式在围手术期的部分指标上具有明显优势, 采用该术式可获得更低的术中出血量、更快的术后恢复速度、更轻微的术后疼痛、更少的镇痛药物使用量及更小的术后免疫反应[4~6、8]。关于该术式是否能够获得更好或与传统开腹术式相当的远期效果, 尚无大规模、多中心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加以证实;就目前通过小规模对照实验及观察性的研究获得的数据与既往针对开腹直肠癌TME低位前切除术式的数据进行比较, 腹腔镜辅助术式获得的远期效果并不亚于传统术式, 最近的循证医学证据甚至支持腹腔镜辅助术式拥有更加的5年生存率[7~11]。这样的结果同样加快了腹腔镜辅助下直肠癌TME低位前切除术在世界范围的普及速度, 越来越多的医疗中心开始在相应地区制定的医疗原则的指导下开展这一术式。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单纯就腹腔镜技术而言, 即有下列的禁忌症: (1) 全身情况差, 不能耐受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者; (2) 有重度出血倾向者; (3) 腹腔内严重感染者; (4) 极度病态肥胖或腹肌发达者; (5) 病变复杂达不到安全有效手术目的者[12]。针对腹腔镜下直肠癌切除术本身, 多中心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及相应的系统评价结果显示, 该术式会直接影响手术时间, 并间接增加手术费用及总住院费用, 但目前尚无针对性的大样本量的成本—效益分析研究结果确证上述结论。

因此, 笔者对我院符合纳入标准的接受开腹或腹腔镜下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手术的直肠癌患者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 提取其围手术期相关治疗指标及相应的肿瘤病理学指标进行分析, 综合国际及国内相关报道, 分析我院目前开展该类术式的成熟程度, 借此阐明现有条件下在我国西部地区开展腹腔镜下直肠癌TME低位前切除术式需注意的问题, 并为推广该类微创术式提供临床实践的证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9月-2011年2月华西医院收治的行开腹直肠癌TME低位前切除术患者76人与行腹腔镜下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患者62人。纳入标准 (1) 2010年9月-2011年2月于我院行开腹或腹腔镜下直肠癌TME低位前切除术的直肠癌患者; (2) 患者年龄须≥18岁且<75岁; (3) 术前诊断明确, 肿瘤距肛门距离3~8cm (齿状线上5cm以内, 腹膜反折以下) ; (4) 术前及术后病理活检均支持直肠恶性肿瘤诊断。排除标准: (1) 急诊手术; (2) 直肠癌累及临近器官造成手术无法切除; (3) 合并胃肠道其他严重疾病和/或联合进行其他腹腔手术 (单纯粘连松解术除外) ; (4) 孕妇; (5) 证实或怀疑合并其他恶性肿瘤; (6) 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全身状况分级Ⅲ级或Ⅳ级者; (7) 本次入院前曾有盆、腹腔手术史者; (8) 原发病术后即进入ICU或SICU观察治疗者 (由于术后并发症, 如吻合口瘘、吻合口出血等行二次手术后转入ICU或SICU者仍纳入此次研究的范围) 。 (注:本调查仅涉及围手术期相关短期指标及住院期间成本效益等关系, 故合并直肠癌远处转移并非此次研究排除条件。)

开腹组男35例, 女41例;年龄37~82岁, 中位年龄46岁;UICC分期示Ⅰ期5例, Ⅱ期4例, Ⅲ期64例, Ⅳ期3例;肿瘤直径2.0~6.0cm, 中位直径3.0cm, 肿瘤距肛门距离3.0~8.0cm, 中位距离5.0cm。腹腔镜组男29例, 女33例;年龄26~81岁, 中位年龄48岁;UICC分期示Ⅰ期3例, Ⅱ期6例, Ⅲ期52例, Ⅳ期1例;肿瘤直径1.5~7.0cm, 中位直径4.0cm;肿瘤距肛门距离3.0~8.0cm, 中位距离5.0cm。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肿瘤分期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围手术期观察指标

包括: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是否输血、手术切口长度、伤口感染、其他合并症、腹腔镜术式的中转率、二次手术比例、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期间病死率;术后镇痛药物使用比例 (因绝大多数患者选用镇痛泵镇痛方式, 故此处镇痛药物使用特指使用镇痛泵同时仍使用肌注吗啡、曲马多等药物辅助的镇痛事件) 、肛门排气时间、恢复肠内营养时间、下床活动时间等相关恢复指标同样被纳入此次研究数据搜集范围之列。

1.3 手术相关病理学指标

包括:肿瘤部位、肿瘤浸润深度、肿瘤TNM分期、肿瘤近端/远端切缘距离、切缘阳性率及清扫淋巴结个数、淋巴结阳性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类变量以率表示, 使用χ2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检验。定量变量满足正态分布以均数表示, 使用Student's t检验进行分析, 而不满足正态分布以中位数表示, 用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用来检测组间的差异性, 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和Friedman检验则用来比较配对的数据, 同时使用Bonferroni校正调整事后多重比较。双尾法下获得的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指标

2组患者手术分为低位和超低位直肠癌切除吻合 (超低位特指距肛门<4cm的情况, 此处的低位囊括了距肛门4~8cm、低于齿线上5cm的情况) 。开腹组手术时间与腹腔镜组比较未见明显优势, 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15) ;开腹组麻醉时间较腹腔镜组确有缩短, 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28) ;2组均存在术中输血情况, 开腹组为8例 (10.5%) , 腹腔镜组为3例 (4.8%) , 但占各组样本数的比例类似, 且用血量均较小 (中位数均为300ml) , 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20) ;腹腔镜组手术切口明显小于开腹组,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863) 。见表2。

2.2 病理相关指标

2组肿瘤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本研究中未发现腺鳞癌病例, 故均以腺癌组织学分型作比较, 开腹组乳头状腺癌30例, 管状腺癌37例, 粘液腺癌5例, 印戒细胞癌2例;腹腔镜组中乳头状腺癌18例, 管状腺癌36例, 粘液腺癌7例, 印戒细胞癌1例, 2组肿瘤组织学分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分化程度比较, 高、中、低分化肿瘤分别为7例、53例、16例和13例、36例、13例, 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开腹组中近端切缘距肿瘤距离中位数为3cm, 远端切缘肿瘤距离中位数为10cm;腹腔镜组中近端切缘距肿瘤距离中位数为3cm, 远端切缘肿瘤距离中位数为10cm;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24, P=0.639) 。见表3。

注:*数据为中位数, 非参数检验, 余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检验

2.3 2组间肿瘤浸润、淋巴结转移及总体分期

开腹组与腹腔镜组在上述3个反映肿瘤总体情况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4。

2.4 术后恢复指标

术后恢复指标包括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静脉营养停用时间、术后镇痛药物使用情况、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术后住院时间等内容。本研究中腹腔镜组在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恢复进食时间 (即静脉营养停用时间) 、术后镇痛药物使用情况等方面均较开腹组具有明显优势, 腹腔镜组患者引流管拔除时间、停用静脉营养时间均较开腹组缩短, 且术后使用镇痛药物的比例较开腹组为少,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腹腔镜组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恢复进食时间等为代表的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指标, 与开腹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腹腔镜组术后恢复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较开腹组所需时间更短,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5。

2.5 术后并发症及病死率

包括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及术后死亡情况 (以住院期间病死率表示) 。本研究中开腹组及腹腔镜组均未发现有直肠穿孔、输尿管损伤、盆腔脓肿的病例;开腹组中有腹腔内出血 (实为盆腔内吻合口左侧末梢血管出血) 1例, 尿潴留3例, 术后感染3例, 肠梗阻2例, 怀疑吻合口瘘者1例 (术后第4天已恢复肛门排气情况下出现高热, 骶前引流管引流出粪样物, 肛门直肠指检未及明显瘘口) , 总体并发症发病率为13.2%, 其中腹腔内出血患者及吻合口瘘患者均行二次手术治疗 (吻合口瘘患者术中探查亦未见明显瘘口) , 二次手术比例为2.6%;腹腔镜组中无腹腔内出血病例, 亦未发现气胸病例, 尿潴留患者3例, 术后感染1例, 肠梗阻1例, 怀疑吻合口瘘患者 (均为腹腔镜辅助超低位直肠癌TME前切除、结肠—肛管吻合患者, 术后2~3d出现发热, 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计数升高, 直肠指检未扪及明确吻合口瘘, 吻合口瘘诊断未明确, 予抗炎及经肛冲洗后症状均得到缓解, 胃肠道功能恢复良好) 2例, 此2例患者均于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 故无二次手术病例, 总体并发症发病率为6.4%。腹腔镜组腹腔内出血、术后感染、肠梗阻及吻合口瘘等指标与开腹组比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住院期间均无死亡病例, 出院后15d内均无死亡病例。见表6。

3 讨论

结直肠癌为世界上最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 极大的危害着世界范围内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手术切除原发肿瘤是目前根治早期直肠恶性肿瘤的首选方式, 在TME原则指导下的直肠低位恶性肿瘤切除术在控制复发转移及保留肛门两者间做到了较好的平衡, 近年的大样本量研究证实, 直肠癌的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在降低肿瘤的局部复发率、提高远期生存率、增加保肛患者的比率及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上起到了巨大作用, 这使得该术式逐渐成为结直肠外科医师在采取手术治疗直肠癌时的金标准。

注:*数据为中位数, 非参数检验;#数据为平均数, 采用t检验, 与开腹组比较, △P<0.05;余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检验

注:*数据为中位数, 非参数检验;余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检验

注:*数据为中位数, 非参数检验;余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检验

注:*数据为中位数, 非参数检验;余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检验;与开腹组比较, #P<0.05

注:*该患者二次手术术中未发现明显吻合口瘘;#怀疑吻合口瘘者2例, 未二次手术, 于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出院;上述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检验;与开腹组比较, △P<0.05

自1987年第一台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完成后, 微创治疗的理念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 内镜手术、双镜联合 (腹腔镜—内镜联合手术) 、机器人手术等等秉承微创理念而手术治疗方式逐渐涌现, 并在各自领域体现出其优势。对于普通外科而言, 随着以腹腔镜为代表的微创治疗方式的逐渐成熟及推广, 而自1991年第一台腹腔镜下结肠癌手术被报道以来, 肛肠外科医师也逐渐开始使用腹腔镜开展大肠癌的治疗;针对腹腔镜术式与传统术式间差异性的比较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 多个多中心、大样本量RCT研究在两者短期术后效果的比较上已获得了较为明确的结果, 总体而言, 腹腔镜术式获得了较开腹术式更小的手术创伤及更短的术后恢复周期, 微创的理念在这些术式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从而使其获得了更为有力的推广。

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 TME概念广泛被国内的结直肠外科医师所接受后, 低位直肠癌的创伤及出血较之前有了明显的改善。21世纪初, 微创治疗的观点伴随腹腔镜下直肠癌TME切除技术的推广而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所了解。由此也造成了一个潜在的误区, 即只有以腹腔镜为代表的小切口术式才是微创术式, 传统的开腹术式必然造成更大的创伤, 并带来更大的术后并发症风险。而在本世纪初这10年间的临床实践中, 越来越多的结果给出了与上述思想的相背的证明。

所谓微创化治疗, 不应仅仅局限于手术入路部位的创口的缩小, 更应立足于熟悉局部解剖关系的前提下的精细操作, 在实现以解剖间隙为手术入路减少创伤的同时, 保护重要脏器的功能, 同时收获良好的术后近远期效果。以直肠癌手术为例, 则应在TME原则指导下, 以盆筋膜脏、壁层之间疏松结缔组织间隙为入路, 完整切除肿瘤及直肠系膜 (直肠周围的脂肪、血管、淋巴系统等组织共同组成的结构整体) 至肿瘤远端5cm, 并仔细识别并保护盆腔植物神经丛, 同时避免对周围重要脏器的损伤, 减少术中出血, 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病率, 加快术后恢复, 缩短住院周期[15、16]。

本研究中, 上述结论得到了进一步的论证。纳入研究的开腹组与腹腔镜组患者的输血比率分别为10.5%及4.8%, 但是就具体用血量而言均较少 (中位数均为300ml) , 且参考患者病历, 均为术前即有贫血存在的预防性输血, 虽缺乏术中出血量的记录资料, 但就术后血常规结果而言, 并未发现较明显术中失血;而我院既往的TME术式治疗低位直肠癌术中出血量普遍维持在10~20ml左右, 这与本院开展的腹腔镜下直肠癌TME低位前切除术式的术中出血量是相当接近的, 由此说明在开腹术式下, 实现以盆筋膜脏层及壁层间疏松结缔组织为入路同样可以保证减小局部的创伤。

既往腹腔镜术式的另一个优势在于减少了手术并发症的风险, 这在多个临床试验中都得到了证实[6、13]。本次研究中同样得以体现象, 但其优势已不再明显。就腹腔镜组而言, 若将其怀疑发生肠瘘的患者纳入考虑, 虽然仍能维持低于开腹组的并发症发病率, 但其与开腹组之间的统计学比较将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上述结果同样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开腹术式能够获得和腹腔镜术式相近的微创化治疗效果。

在本次研究中, 腹腔镜组获得了更短的术后恢复时间, 这一趋势与此前国内与国际的报道相一致, 参考国内相关研究同样获得了腹腔镜术式相较传统术式具有明确的短期术后效果的报道[13、14]。本次研究发现腹腔镜术式仅在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恢复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3个指标上获得了与传统开腹术式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的优势, 而在术后胃肠道运动恢复及进食时间上与开腹组无明显差异, 由于本研究是基于回顾性资料分析所得出的上述结论, 因此仍然需要大样本量的前瞻性研究或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来支持以上的论断。

现如今, 以微创为指导的外科手术技术层出不穷。针对I期的直肠癌, 目前广为热议的手术方式经肛内镜显微外科手术 (TEM) 即为1例。在保证降低局部复发和转移率的前提下, 该术式实现了对消化道固有结构的保护, 减小了患者的创伤和痛苦, 成功的实现了微创的目的[15~17]。而为了解决传统腹腔镜术式固有的依赖人工助手导致的术中摄像镜头不稳定、二维视野以及术者手与器械的错位、置入患者体内的器械缺乏灵活性以及器械尖端的装置固定等问题, da Vanci机器人手术系统得以开发并投入临床使用, 该系统具有摄像设备稳定、三位成像、极佳的人体工程学设计、消除震颤及可以多角度的使用手术器械等优势。目前已有多个针对机器人辅助直肠癌TME术式与传统腹腔镜术式之间比较的研究发表, 从结果中可以发现该新型术式取得了较传统腹腔镜技术而言更快的术后恢复效果, 同时保证了近似的手术指标[18~21]。

妇科腹腔镜术术后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2013年我院收治的110例胃穿孔患者为研究对象, 排除胃幽门梗阻、上腹部手术史及合并严重内科疾病而无法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其中实施腹腔镜修补术的60例, 即为观察组;实施开腹修补术的50例, 即为对照组。110例胃穿孔患者中男81例, 女29例;平均年龄为54.8岁;穿孔部位:胃小弯19例, 其他部位40例, 胃窦61例;穿孔直径0.2~1.1cm。两组患者均不存在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异常、糖尿病病史。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两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均使用气管内插管的全身麻醉。对照组患者取上腹部的正中切口, 长为10~15cm, 直视下用4.0丝线缝合穿孔处。观察组患者建立气腹, 压力为13~15mm Hg (1mm Hg=0.133k Pa) , 脐部插入鞘管、腔镜探查后按照穿孔部位插入其余鞘管。镜下用0/1Dexon线、全层间断缝合1~2针, 用大网膜覆盖修补穿孔。吸出腹腔的所有渗液, 并用少量0.9%氯化钠溶液多次冲洗, 在近穿孔部与下腹部置引流管[2]。两组患者在术后均给予胃肠减压、抗炎、禁食、制酸、肠外营养治疗。对患者随访1~6个月。

1.3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血清胃泌素的测定:患者分别在术后第1、24、48、72h抽取2ml静脉血, 4℃保存, 3500r/min离心15min分离血清, -18℃保存, 使用放射免疫法进行测定。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每间隔6h听诊患者左上腹、左下腹、右上腹、右下腹各1次, 听诊持续1min, 在每个区听诊发现肠鸣音≥3次/min视为肠鸣音恢复, 记录最早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询问记录患者肛门最早排气的具体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第1天起至出院的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第1、24、48、72h血清胃泌素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第1、24、48、72h血清胃泌素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2 两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3 讨论

胃肠穿孔是比较常见的消化道溃疡并发症, 占住院溃疡总数的10%~15%。急性穿孔患者需及时手术治疗, 延迟治疗 (尤其是超过24h) 可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并且延长住院时间。通常使用的手术方法为胃大部切除术、开腹修补术以及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等[3]。其中创伤较轻、患者危险较小的是单纯缝合修补术, 这是目前处理胃肠溃疡穿孔的主要方法。目前腹腔镜已广泛应用于胃肠穿孔, 腹腔镜手术具有视野开阔、手术风险小、诊断精准并且伤害小、术后胃肠动力恢复快等优点, 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痛苦, 合理利用医院资源, 在临床上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4,5]。

研究发现, 观察组患者术后血清胃泌素水平高于对照组, 肛门排气时间、肠鸣音出现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胃肠道激惹:牵拉可以明显地影响胃肠道功能, 观察组的激惹程度要明显低于对照组, 所以胃肠的影响程度比较低。 (2) 手术应激反应的影响:手术创伤刺激机体分泌儿茶酚胺[6], 从而抑制胃泌素的分泌, 扰乱胃肠功能;加之交感神经兴奋也会抑制胃肠功能[7]。 (3) 早期进食的影响:观察组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比对照组快[8], 所以进食较早, 患者及早进食能够促进胃肠道功能的全面恢复。

综上所述, 胃穿孔腹腔镜修补术术后患者的胃肠动力恢复要比对照组快, 效果比较满意, 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黄治国.腹腔镜在急性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中应用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 201l, 32 (1) :33.

[2] 肖继蓉.腹腔镜下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的护理体会//全国外科护理学术会议暨专题讲座论文汇编[C].2011:105-106.

[3] 张启瑜.钱礼腹部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16-17.

[4] 王吉甫.胃肠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24-25.

[5] 吴阶平, 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102-103.

[6] 王冠丰, 范友东, 马翠霞, 等.腹腔镜在胃肠道穿孔手术中的应用体会 (附20例报告) [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2, 6 (3) :111-113.

[7] 任骏, 吴彪, 龚昭.胃穿孔腹腔镜修补术与开腹修补术术后胃肠动力恢复的对比研究[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09, 8 (1) :75-77.

妇科腹腔镜术术后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24例,女25例;年龄1岁~71岁,平均28岁。脑积水原因:颅内肿瘤17例,外伤9例,结核性脑膜脑炎7例,自发性颅内出血6例,先天性脑发育畸形6例,单纯导水管梗阻4例。症状、体征主要为:头痛、呕吐、视物模糊、行走不稳、意识嗜睡、视乳头水肿、头围增大等。全部病例术前均行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为脑积水。

1.2 方法

全部病例均采用Medtronic中分压脑室-腹腔分流装置行分流术。术前行脑脊液化验,了解脑脊液蛋白及细胞计数高低。术中将脑室端经额角穿刺置入脑室,深约5~6 cm,分流泵置于耳后皮下;腹腔端经耳后、颈、胸、腹皮下隧道引至剑突下切口置入腹腔,置入约20 cm,并固定于腹膜上。

1.3 观察结果262例患者中49例(18.7%)通过临床症状观察及影像学检查证实有并发症,其并发症分类,见表1。

2 并发症发生原因及护理

2.1 分流管堵塞

2.1.1 分流管堵塞是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

本组中分流管堵塞占71.4%,脑室端分流泵堵塞(含颅内感染所致)为40.8%、腹腔端堵塞为30.6%。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常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复视、视神经乳头水肿等症状,同时皮下隧道积液常是分流管堵塞的早期表现。通过观察,脑室端堵塞主要是由于血凝块、脑组织碎片、纤维蛋白凝集所引起,腹腔端堵塞主要是由于大网膜包裹所致。我们在婴幼儿外伤出血及感染性脑积水内镜手术中发现脑室内有较多胶冻样或黄褐色斑点沉着和絮状分泌物,也通过研究表明在脑室出血早期脑脊液循环吸收障碍是由于未吸收的血凝块、红细胞及其降解产物造成的蛛网膜下腔的单纯机械阻塞所致,这些可能是引起脑积水的原因,也是堵塞分流管导致手术失败的原因[1,2,3]。1例患者在取出分流管后,发现管内填满白色乳样粘稠物质,考虑是由于脑脊液蛋白含量过高引起。由于腹腔脏器多,分流管置于其中易受呼吸、体位及运动等因素影响,加之大网膜对异物具有较强的包裹性,所以腹腔端极易导致闭塞。本组病例中有3位患者具有腹部手术史,行分流术后腹腔端被包裹堵塞,2~4次调整分流管亦失败,最终在腹腔镜引导下将分流管腹腔端置于盆腔后未再堵塞。

2.1.2 护理

对于脑外伤、脑出血、脑肿瘤的患者,急性期可行脑室外引流术或腰穿,通过持续引流或置换脑脊液,使脑脊液细胞计数及蛋白含量降低,可降低脑积水的发生机率和分流管堵塞率;有报道指出脑脊液细胞计数在60×106/L以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较为安全[4]。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在发现有颅内压增高症状时按压分流泵有阻力和切口处有皮下积液时,考虑分流管堵塞。同时观察患者颅内压增高的症状有无减轻或消除,若术前的症状和体征未改善反而加重则可能发生了堵塞。术后间断按压减压阀保持分流管通畅可减少堵管的发生。发现分流管堵塞,若是轻度堵塞可反复按压减压阀或穿刺后用生理盐水冲洗,严重者常需更换分流装置。

2.2 感染

2.2.1 感染原因分析

本组病例中共有4例发生皮下隧道感染,主要以分流泵处切口红肿、流脓为主要表现,伴有发热、血象增高,拔管后予清创抗感染治疗后于对侧置管术后恢复良好。对于皮下隧道感染的患者,一般认为与皮肤消毒不严、分流管污染、手术器械消毒不严、局部皮肤疾患等多种因素有关,也有研究表明使用抗感染分流管较普通分流管能减少分流管感染的发生。

2.2.2感染的护理(1)进行严格皮肤消毒,术前一天晚上剃头及腹部备皮,用肥皂水和清水洗头和全身,尤其是注意头、颈和脐部的清洁消毒,保持手术部位的清洁。(2)进行严格手术器械消毒,特别是长通条的消毒,防止反复多人使用及消毒不严易造成的交叉感染;对于分流管,目前均采用环氧乙烷灭菌,使用时应严格检查有无包装破损。(3)分流术中缝合时使用抗菌缝线。(4)常规预防性使用抗生素(5)伤口观察:术中应严格无菌操作,术后观察切口渗血渗液情况,及时更换敷料,保持敷料的清洁干燥,定时更换体位,防止手术部位长期受压而出现感染,若发现有局部红肿,压痛等感染征象时,及时报告医生,一旦感染应马上去除病因,可根据情况拔除分流管,严重者可做引流,应用抗菌溶液冲洗皮肤,切口感染可做术后修补或湿敷。

2.3 引流管、分流泵外露

2.3.1 目前文献报道引流管、分流泵外露的较少,本组共有6例(12.5%)发生外露。主要为小儿和年老患者。分析原因可能与这两个年龄组患者营养不良、头皮薄、局部搔抓及感染破溃有关。

2.3.2引流管、分流泵外露的护理(1)避免患者躁动不安和剧烈运动,如患者剧烈运动导管长期与表皮磨擦,可使皮肤感染坏死及缝线脱落导管脱出腹腔暴露于皮肤。(2)避免头部剧烈运动、扭动,婴幼儿不能配合时遵医嘱适量给予镇静药物。(3)对于烦躁病人,可适当使用约束带限制活动

2.4 分流过度

2.4.1 分流过度也是脑室腹腔分流术常见的并发症,以硬膜(外)血肿、积液、低颅内压综合征为多见。本组有3例出现硬膜下血肿,其发生原因可能是分流过度使脑室缩小,脑皮质塌陷,造成桥静脉受牵拉撕裂所致,主要表现为头痛加重、频繁呕吐、烦躁不安。

2.4.2分流过度的护理(1)病情观察:观察患者有无头痛头昏或症状加重,严密监测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有无突然烦躁不安等,如有病情变化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2)术前按腰穿压力合理选用流量及压力合适的脑室-腹腔分流装置。(3)注意防止脑脊液引流过多,术前对脑室极度扩大的病人要适当夹闭引流管。(4)术后避免下床活动过早及急速抬高头部。(5)静脉补充充足液体。(6)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分流泵阀不要过频按压泵阀,同时告知患者术后避免剧烈头部运动及头部碰撞。

3 小结

尽管脑室-腹腔分流术仍存在各种较多并发症,特别是分流管堵仍是尚未解决的难题,但脑室-腹腔分流术手术简单,疗效明确,仍是最常用的手术方法。通过不断对并发症原因的分析总结,并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可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孟辉,冯华,王宪荣,等.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梗阻性脑积水与分流术的疗效比较[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3,19:411-413.

[2]孟辉,张礼均,邓聪颖,等.猪实验性脑室出血后慢性脑积水模型的建立及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循环的改变[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7,23(8):625-628.

[3]宫国旗,孟辉,冯华.铁离子在大鼠实验性慢性脑积水发生中的作用[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8,30:2172-2175.

妇科腹腔镜术术后 第6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1.1 一般资料

选取择期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72例,ASA分级Ⅰ~Ⅱ级,平均年龄为(29.4±5.1)岁。月经不规律42例,无月经15例,月经量大17例。

1.1.2 入选标准

(1) 无长期服用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史;(2) 无阿片类药物过敏及滥用史;(3) 无心、脑、肝和肾脏器质性病变;(4) 无凝血功能障碍;(5) 无精神病史或交流障碍。

1.1.3 分组情况

72例患者随机分为A和B组,每组各36例,两组在年龄及子宫肌瘤位置、数量、直径等方面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麻醉方法

麻醉诱导采用丙泊酚2 mgkg-1,芬太尼5 μgkg-1,顺式阿曲库铵0.2 mgkg-1,麻醉维持以吸入异氟醚及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维持术中麻醉,并于手术结束、病人自主呼吸恢复后常规使用新斯的明1 mg+阿托品0.5 mg拮抗残余肌松作用。

1.2.2 术后镇痛

A和B组均于术毕前15 min给予芬太尼负荷剂量,1 μgkg-1,患者清醒拔管后接静脉泵。术后镇痛泵(PCA)配方:A组给予丙帕他莫2 mgkg-1+芬太尼8 μgkg-1+托烷司琼10 mg+0.9% 生理盐水至100 ml,B组给予芬太尼16 μgkg-1+托烷司琼10 mg+0.9%生理盐水至100 ml,以2 mlh-1速率连接静脉PCA,单次剂量0.5 ml, 锁定时间15 min。

1.2.3 观察指标[4]

观察并记录术后4、8、16、24、48 h 的镇痛、镇静评分,PCA按压次数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评分标准:镇痛选择VA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采用10 cm长的VAS评分尺,VAS1~3为轻度疼痛,VAS4~6为中度疼痛,VAS7~10为重度疼痛;BCS评分(舒适度评分):0级为持续疼痛,1级为安静时无痛,深呼吸或咳嗽时疼痛加重,2级为平卧安静时无痛,深呼吸或咳嗽及转动时轻微疼痛,3级为深呼吸时也无疼痛,4级为咳嗽时也无疼痛;Ramsay评分(镇静评分):1分为焦虑;2分为清醒安静;3分为嗜睡,但能听从指令;4分为入睡,可唤醒;5分为呼唤反应迟钝;6分为深睡,呼唤不醒。监测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BP)、呼吸频率(RR)、血氧饱和度(SpO2)、镇痛药消耗量并记录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瘙痒等不良反应。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均数以undefined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基本资料比较

两组基本资料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 生命体征监测结果

术后4、8、16、24、48 h生命体征监测结果见表2,两组间各项指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2.3 术后镇痛效果比较

术后4、8、16、24、48 h,两组患者在镇痛、镇静、舒适度以及PCA按压次数方面结果见表3。在4~24 h内PCA按压次数上A组显著小于B组(P<0.05),其他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与B组比较,P<0.05

2.4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术后0~24 h内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见表4,A组在恶心、呕吐、头晕以及SpO2低于95%方面显著少于B组(P<0.05)。

3 讨论

腹腔镜手术与传统的开腹手术相比,手术创伤小,患者术后疼痛减轻,但术后疼痛仍然存在,可出现苏醒期躁动。临床实践证明,术后患者自控镇痛已成为常用和有效的方法,用药量相对减少且镇痛效果明显,可减轻患者的痛苦,维持患者的生理、心理平衡,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芬太尼是新型阿片类药物,它是通过兴奋μ受体发挥作用,属于临床中经典的镇痛药物,效价为吗啡的80~100倍。但研究表明,随着芬太尼用量的增加,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尤其是女性患者,由于内分泌的影响,不良反应发生率更高[5]。盐酸丙帕他莫是一种强效乙酰氨基酚的前体药物,进入体内后迅速水解成游离的对乙酰氨基酚,其镇痛机理主要是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从而使内源性致痛物质的生成和释放减少,盐酸丙帕他莫易透过血脑屏障,产生与吗啡相近似的镇痛效果。研究表明,2 g丙帕他莫与术后肌肉注射50 mg哌替啶具有相同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6]。

注:括弧中为所占百分比

近年来研究表明,多模式镇痛是一种较为有效的镇痛方法,尤其是联合不同作用机制的镇痛药物,通过多种机制产生镇痛作用,进而达到较好的镇痛效果,降低药物用量及其引发的不良反应。本研究以丙帕他莫联合芬太尼用于腹腔镜子宫颈肌瘤剔除术术后镇痛,加上PCA的使用,以期达到相同的镇痛效果的同时减少芬太尼的消耗量。研究结果表明,A、B两组在静脉输注15 min后开始起效,两组患者0~48 h内生命体征平稳,无呼吸抑制病例出现,且两组间差异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2例、B组9例患者出现一过性SpO2<95%现象(P<0.05),经过对症治疗均好转。本研究中两组患者镇痛、镇静、舒适度评分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术后镇痛方法具有相似的效果,但0~24 h内两组患者PCA按压次数,A组明显少于B组,提示A组患者药物用量要明显少于B组(P<0.05)。不良反应方面,B组在恶心、呕吐、头晕方面明显高于A组(P<0.05),结合两组PCA药物用量,提示A组患者药物用量少,芬太尼量明显少于B组,减少了因芬太尼用量过多而引起的不良反应,与国内其他研究[7]结果相同。两组均未发生由于芬太尼超量而引起的呼吸抑制现象,原因可能是由于PCA锁定时间和剂量,限制了患者对镇痛药物的消耗量。

总之,丙帕他莫复合芬太尼多模式用于腹腔镜子宫颈肌瘤剔除术术后镇痛效果与单独使用芬太尼相似,但可以显著减少芬太尼的使用剂量,从而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后自控镇痛方法。

摘要:目的:探讨丙帕他莫复合芬太尼作为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术后镇痛药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择期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72例,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36例。A、B两组均于术毕前15 min给予芬太尼1μg.kg-1。术后镇痛泵配方:A组给予丙帕他莫2 mg+芬太尼8μg.kg-1+托烷司琼10 mg+0.9%生理盐水至100 ml,B组给予芬太尼16μg.kg-1+托烷司琼10 mg+0.9%生理盐水至100 ml,以2 ml.h-1速率连接静脉镇痛泵,单次剂量0.5 ml,锁定时间15 min;比较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在术后4、8、12、16、24、48 h镇痛、镇静效果及各项生命体征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药物用量比B组少(P<0.05)。结论:丙帕他莫复合芬太尼用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术后镇痛效果明确、不良反应低,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丙帕他莫,芬太尼,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镇痛

参考文献

[1]刘萍,黄红,栗俊.地佐辛超前镇痛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0,31(10):57-60.

[2]刘月江,邱晓东,陆新健,等.瑞芬太尼和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有效减轻腹腔镜术中应激反应[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25(4):265-268.

[3]MOOTE C.Efficacy of nonsteroidal anti-infammatory drugs inthe management of postoperative pain[J].Drugs,1992,44(5):14.

[4]喻君,郭建荣,金孝岠.氯诺昔康与布托啡诺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镇痛效果[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8,13(3):340-343.

[5]李丽,陈华永.地佐辛与芬太尼用于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10,4(10):173-174.

[6]丁德先,纪宏新,何世琼,等.盐酸丙帕他莫与曲马多用于人工流产术镇痛的双盲对照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3):433-435.

妇科腹腔镜手术后的护理 第7篇

1 腹腔镜手术的介绍

文章所阐述的腹腔镜手术是近几年新发展起来的一门微创技术, 它与传统其他手术相比, 具有对患者切口小、病痛轻、恢复快等优点, 从而深受广大患者的追求, 尤其是具备手术后伤痕细微, 一般在肚脐眼附近开刀, 复员后伤口基本看不到痕迹, 很符合现代人们对美的追求。因此在广大青年患者中间颇受欢迎, 这是我们微创技术发展的新技术、新方法、新趋势。随着医疗设备的快速更新、设备越来越先进, 医疗人员的文化水平也越来越高, 对设备的操作也越来越娴熟, 使得过去许多开放性的手术, 到现在患者都选择腔内手术来取而代之了, 这样为患者大大增加了手术选择的机会。

妇科中的卵巢囊肿切除术, 输卵管手术, 子宫切除术, 子宫肌瘤剜出术, 宫外孕手术, 盆腔清扫术以及不育症探查等疾病的诊断, 都随着腹腔镜医生操作水平的提高和腹腔镜技术的日趋完善, 医疗人员对于患者所有的外科手术多数情况下就采用这种微创手术。

在手术中, 患者一般采用的是全身麻醉, 多数情况下是采用经口气管插入静脉来实施麻醉的。通过腹腔镜来实施妇女子宫切除手术, 一般是先让患者在病床上处于平卧的姿势, 通过患者的阴道放置举宫器来进行手术。在患者的腹部进行穿孔, 穿孔的数目达到3~4个, 给予患者气腹的压力大小为1.995Kpa, 用单极电切的方式来进行切割, 在患者出血时一般采用止血单极或双极电凝或者是缝扎, 有的位置也采用超声刀。

手术结束后, 有的病人会出现一些并发症, 文章统计我院的855例腹腔镜妇科手术, 其中有9例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并发症状。统计得知并发症发生概率为1.053%, 在这9例中, 有五例为腹腔内出血, 导致输尿管损伤或膀胱损伤, 有2例为腹壁穿刺孔出血, 还有2例为腹壁出血。出现这种并发症, 先进行止血处理, 接着要消除炎症, 如果发现发热现象, 需要进行第2次腹腔镜的探查工作, 这么做主要是为患者清理其血块, 加快其病情好转。对于膀胱受损伤的患者, 我们要将患者进行修复处理, 手术后将其尿管置留体内1周时间, 如果尿管损伤, 则要对患者进行开腹输尿管膀胱的植入手术, 这样患者康复快、恢复效果比较好。

2 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需要做的工作

协助医生完成了手术中的护理工作, 并不是护理工作完成了, 手术后的护理工作也很为重要。手术后的护理主要有四个方面。

(1) 对患者进行一般的护理。在患者平卧12h后, 要减少患者的各种刺激, 减少患者的探视, 保证患者充分的睡眠, 从而能让患者麻醉药物快速排泄出来, 以达到减少因麻醉药物而引起的恶心, 呕吐现象。 (2) 为患者进行尿管护理。在手术后要注意患者保持尿管的通畅, 一般手术后次日均可拔除尿管。对于宫颈癌手术患者, 需要将其留置1~2周, 同时, 必须保持患者的会阴部干燥、清洁, 每天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冲洗伤口两次。 (3) 饮食护理待患者麻醉清醒后给予流质饮食, 在手术后的第1天可根据肠蠕动情况决定是否进普通饮食。 (4) 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切口严密观察, 注意其生长情况, 隔1d对患者进行换药一次。需要注意患者是否有渗血、渗液的出现。腹腔镜术后, 一般患者的恢复时间较短, 正常情况需要3~4d, 其小切口就能达到愈合。如果患者出现感染, 会出现小切口假愈合的现象。因此需做好出院指导, 教会患者在家中如何观察切口愈合情况, 如何保持切口的清洁和干燥, 若出现渗液, 要求应及时就医、妥善处理, 尽早恢复健康。 (5) 护理人员在患者回家后, 要电话家访至少一次, 以确保患者完全康复。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内容之外, 我们护理人员还需要友好的提醒女性患者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 注意伤口护理:因腹腔镜的患者, 住院天数比较短, 当患者回家后, 虽然腹腔镜手术伤口小, 术后伤口的发炎相当少见, 但每天都要注意伤口处是否出现红、热、肿、痛的现象, 主要预防感染发炎。 (2) 加强营养摄取:通常腹腔镜手术恢复清醒后, 应该都可以恢复进食, 首先, 喝些温开水, 看是否有不适应的现象, 而后再摄取流质的食物, 第2天就可以恢复正常的饮食。在食物中要加强高蛋白质食物的摄取, 这样能加速伤口的愈合, 最好不要吃刺激性的食物。 (3) 注意性生活:一般腹腔镜手术者, 在两周后即可恢复正常的性生活, 不过在行房时不能过激烈, 这样不利于患者身体康复。 (4) 在生活起居方面:维持舒适的生活, 并做微量的运动, 有助于身体的康复, 施行腹腔镜输卵管手术及腹腔镜卵巢手术的患者, 在手术后2周应可恢复往日的正常的作息。

3 妇科腹腔镜手术后护理的结论

文章描述了子宫肌瘤剥除手术之前、手术实施期间、手术完成之后各个阶段的护理工作。所描述的内容能帮助护理人员, 协调患者和医生之间的关系, 有着积极的作用, 能给同仁在进行护理工作时给以借鉴。

摘要:文章主要描述了妇科腹腔镜手术相关问题。首先介绍了腹腔镜手术, 接着简要描述了妇科腹腔镜手术的处理方法, 统计了妇科腹腔镜手术康复后出现的问题。重点详细描述了妇科腹腔镜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需要注意的多个方面, 这为妇科手术后的护理进行了仔细描述, 对护理人员有着实际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妇科手术,腹腔镜手术,手术后的护理

参考文献

[1]费立华.浅谈护患心理沟通[J].泰山卫生, 2005 (4) .

[2]方秀凤.妇科腹腔镜手术围手术期护理[J].泰山卫生, 2007 (Z2) .

[3]谢燕平.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护理配合[J].柳州医学, 2009 (2) .

妇科腹腔镜术术后

妇科腹腔镜术术后(精选7篇)妇科腹腔镜术术后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于2013年1~12月, 选取因各种妇科疾病接受静吸复合气管插...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