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精选4篇)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 第1篇

2012 年1 月-2015 年1 月收治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66 例。所有患者中医证型均为肝胃不和型、寒热错杂型或者脾虚气滞型, 其中男41 例, 女25 例, 年龄18~77 岁, 平均 (47.4±9.6) 岁, 病程0.5~11年, 平均 (5.5±1.2) 年, 患者入组前2 周均未服用任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药物。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3 例, 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程等基本资料,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给予PPI类药物奥美拉唑肠溶片20 mg/d, 1 次/d。观察组根据中医证型给予中医辨证治疗, 肝胃不和型:香附10 g, 苏叶或梗10 g, 枳壳10 g, 半夏10 g, 厚朴10 g, 柴胡10 g, 黄连4 g, 吴茱萸2 g, 海螵蛸30 g;寒热错杂型:半夏10 g, 干姜6 g, 黄芩6 g, 黄连6 g, 党参15 g, 吴茱萸2 g, 大枣10 g, 甘草6 g, 海螵蛸30 g。脾虚气滞型:党参15 g, 白术15 g, 茯苓15 g, 甘草6 g, 半夏10 g, 木香10 g, 砂仁10g, 黄连4 g, 吴茱萸2 g, 海螺蛸30 g。以水煎服, 1 剂/d, 2 次/d, 150 m L/次。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6周, 随访半年。

观察指标:使用胃食管反流量表对治疗前后主要症状 (反酸、吞咽困难、心口灼热痛和烧心) 积分进行比较, 根据症状轻重记为0、1、2、3、4和5分, 积分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疗效评定标准:①临床痊愈: 患者主要症状总积分改善>95%。②显效:患者主要症状总积分改善70%~95%。③有效:患者主要症状总积分改善30%~69%。④无效:主要症状总积分改善<30%, 总有效率= (临床痊愈+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记录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随访半年, 记录两组患者复发情况。

统计学方法: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临床治疗效果比较:经过连续6 周的治疗, 观察组临床痊愈7 例, 显效13例, 有效11 例, 治疗总有效率93.93%;对照组临床痊愈4例, 显效8例, 有效12例, 治疗总有效率72.73%。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354, P<0.05) 。

主要症状积分变化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反酸、吞咽困难、心口灼热痛以及烧心等4 项主要症状积分和总症状积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反酸、吞咽困难、心口灼热痛以及烧心等4项主要症状积分和总症状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治疗过程中, 观察组出现头昏1 例, 头痛症状患者, 程度较轻, 持续2 d后消失, 不良反应发生率3.03%;对照组无不良反应发生, 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17, P>0.05) 。随访期间, 两组均无患者复发。

讨论

目前临床上对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机制尚无明确、统一的认识, 但多数学者认为该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如食管内脏敏感性增强、食管下端括约肌一过性松弛、酸与胆汁反流、胃肠动力异常以及应激和精神反面的因素等[1]。奥美拉唑是目前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药物, 其能特异性地作用于胃黏膜壁细胞, 使壁细胞中的H+/K+-ATP酶活性降低, 从而抑制胃酸的过度分泌, 最终缓解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症状[2]。但有临床研究显示, 虽然奥美拉唑的远期疗效较好, 但约有超过50%的患者需要持续增加用药剂量才能维持疗效, 且治疗期间, 患者血清胃泌素水平明显升高, 长期应用还有引起食管黏膜上皮增生的风险, 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3]。

中医学认为,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根在食管, 但与胃、脾、肝等脏器密切相关, 中气不足、脾失健运、胃失和降等原因引起了该病的发生, 因此, 针对不同病因需要采用不同的辨证治疗措施[4]。在本研究中, 肝胃不和型患者采用香苏散合左金丸加减治疗, 全方起疏理肝气、降逆和胃的作用, 对于肝气横逆犯胃所致的胃食管反流病具有疗效;对寒热错杂型患者采用仲景方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 具有中焦肺胃升降之功能、辛开苦降, 对于寒热症状具有较好的疗效;对脾虚气滞型患者用六君子汤加减治疗, 在温和补养脾胃之中佐以制酸药药物, 针对脾胃虚弱引起的胃食管反流病具有疗效。结果显示, 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以及治疗后主要症状积分均明显优于采用奥美拉唑治疗的对照组, 提示中医辨证治疗有助于提升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治疗效果, 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对两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和随访期间的复发情况进行比较, 发现组间差异不显著, 提示中医辨证治疗安全性高。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中医辨证治疗和常规西药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66例, 随机平分为两组, 对照组给予西药奥美拉唑治疗, 观察组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半年内的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93%, 高于对照组的72.73%;治疗后, 观察组主要症状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随访半年均无复发。结论:中医辨证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效果明显, 且安全性好。

关键词:中医辨证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临床效果,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史燕妹, 赵公芳, 黄华.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机制及其诊治的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2, 20 (36) :3713-3718.

[2]杜红霞.奥美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 2015, (6) :13.

[3]孙晓红, 柯美云, 王智凤, 等.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和反流性食管炎的食管动力特点[J].中华医学杂志, 2014, (22) :1718-1721.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 第2篇

1临床资料

1.1诊断标准

根据2006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意见,有典型的胃食管反流症状如烧心、反酸、胸骨后灼痛、反食等;或伴有其他少见或不典型的相关症状:上腹痛、嗳气、腹胀、咽喉部异物感、口苦咽干、心烦失眠、夜间呛咳、大便干或溏、小便黄等。

1.2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反流性疾病问卷 (RDQ)[1]评定症状总分> 12分,内镜检查阴性;排除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和十二指肠手术史、卓-艾综合征、原发性食道动力疾患(如贲门失弛缓症、原发性食道痉挛、硬皮病)、上消化道恶性病变、冠心病、糖尿病、严重精神心理性疾病等。

1.3一般资料

60例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均为2011年2月2013年12月我院门诊患者,全部患者均符合《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中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标准[2],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 (38.6±10.3)岁;症状积分 (24.12±2.53)分。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39.1±10.7)岁;症状积分(23.17±3.13)分。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症状积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2.1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20mg,每日1次,每日早餐前口服;胃力康颗粒(四川宝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10g,1日3次,口服。对照组予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20mg,每日1次,每日早餐前口服;莫沙比利片(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5mg,1日3次,口服。两组疗程均为6周。根据我国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治疗共识意见[2],两组患者均要求改变生活方式,包括抬高床头,睡前3h不再进食,减轻体重,戒烟酒,避免高脂肪食物,减少摄入可以降低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的一些食物(如巧克力、薄荷、咖啡、洋葱、大蒜等)。

2.2观察指标与方法

2.2.1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两组胃食管反流症状分数比较:根据反流性疾病问卷(RDQ)评定[2],按烧心、反酸、胸骨后疼痛、反食4个症状的发作频率及程度的积分。发作频率计分:无症状为0分,症状出现频度<1d/周、1d/周、2~3d/周、4~5d/周、6~7d/周分别记为1、2、3、4、5分。症状程度计分:症状不明显,在医师提醒下发现为1分;症状明显,影响日常生活,偶尔服药为3分;症状非常明显,影响日常生活,需长期服药治疗为5分;症状介于1分和3分之间为2分,介于3分和5分之间为4分。两组患者于治疗前、治疗6周末各评定1次,症状总积分为发作频率计分+症状程度计分。每个患者症状总积分为上述4种症状积分相加的分数,症状总积分最高为40分。

2.2.2复发情况对2组临床疗效显效和有效病例分别于停药后半年随访其症状的变化,观察2组患者的复发情况。

2.3疗效标准

显效:治疗前后分值差/治疗前分值≥2/3;有效:1/3≤治疗前后分值差/治疗前分值<2/3;无效:治疗前后分值差/治疗前分值<1/3。

2.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内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则采用χ2检验,显著性水平设定α=0.05。

3治疗结果

3.12组临床症状总积分比较

治疗组治疗后症状总积分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与对照组治疗后症状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 0.01;与 对 照 组 治 疗 后 比 较,▲P> 0.05。

3.22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32组治疗后复发情况比较

治疗组23例疗程结束后停止治疗,对照组21例疗程结束后停止治疗。半年后治疗组复发3例,对照组复发8例,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4讨论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具有典型的烧心,反酸症状,可伴有反胃,嗳气,胸骨后疼痛等,内镜检查无阳性表现[2,3,4],临床发病率高。西医治疗以质子泵抑制剂(PPI)为一线首选药,常联合莫沙比利等胃肠动力药,但有部分患者对治疗反应不理想[5,6]。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雷贝拉唑片联合胃力康颗粒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有较好的疗效。胃力康颗粒由柴胡、赤芍、枳壳、木香、丹参、延胡索、莪术、黄连、吴茱萸、大黄、党参、甘草等组成。具有行气活血、泄热和胃之功效。而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属中医“吐酸”、“嘈杂”、“噎膈”、“胸痛”、“胃脘痛”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病位在食管,与脾、胃、肝等脏腑关系密切。多为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脾失健运,酿生湿浊。日久肝胃郁热,阻于中焦,胃失和降,胃气夹热上逆而形成胃食管反流病。肝脾胃功能失调导致胃气上逆是本病发生的关键。胃力康颗粒以四逆散(柴胡、赤芍、枳壳、甘草)加木香疏肝理气和胃;左金丸(黄连、吴茱萸)辛开苦降,肝胃同治;丹参、延胡索、莪术、大黄活血泄热。尤大黄其番泻甙在肠道内的细菌作用下,转变为大黄酸蒽酮,其不仅可抑制肠平滑肌上Na+-K+-ATP酶,阻断Na+从肠腔向细胞内转移,使肠腔内渗透压升高,水分增多,而且具有胆碱样作用,使胃肠平滑肌上的M1-胆碱能受体兴奋,从而促进胃肠蠕动。此外大黄和其他成分还具有抗菌、增加胃肠粘膜血液供应和保护胃粘膜的作用。所以胃力康颗粒对缓解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症状起到很好的协同作用,且能明显降低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复发率,并配合西药治疗,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用西药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胃力康联合雷贝拉唑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方法:将60例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服用胃力康和雷贝拉唑,对照组服用莫沙必利和雷贝拉唑,两组治疗6周后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且复发率低于治疗组(P<0.01)。结论:胃力康联合雷贝拉唑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简单方便,安全有效。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5年6月-2012年11月我院消化专科门诊及住院中重度NERD患者120例, 均具有烧心、胸痛、泛酸、反胃、吞咽困难、嗳气等症状;均符合NERD的诊断标准[2];男90例, 女30例;年龄42~70 (56.9±6.4) 岁。

1.2 纳入标准

(1) 年龄40~72岁; (2) 具有烧心、泛酸、胸痛、嗳气等NERD的典型症状者; (3) 胃镜检下有食管炎性改变; (4) 口服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治疗症状未获改善者; (5) 无本研究药物禁忌证者。

1.3 排除标准

(1) 食管黏膜破损 (食管溃疡、糜烂、红肿、充血) , 十二指肠、肝、胆、胰、心脏病变及其他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 (2) 卓—艾综合征; (3) 食管癌及胃癌者; (4) 近4周内服用过抑酸药及其他影响胃肠道功能药物者。

1.4 治疗方法

给予奥美拉唑 (修正药业集团长春高新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20mg, 每天3次;黛力新 (丹麦灵北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 每次1粒, 每天早晨、中午各1次, 共4周。疗程为8周, 服药期间停服一切其他抑酸药及其他影响胃肠道功能药物。8周后, 观察比较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1.5 疗效判定标准[2]

显效:嗳气、反酸、胸骨后疼痛烧灼感症状消失, 生活自如。有效:嗳气、泛酸、胸骨后疼痛烧灼感症状明显改善, 但时有发作影响工作和生活。无效:嗳气、泛酸、胸骨后疼痛烧灼感或无改善, 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120例患者中显效77例 (64.2%) , 有效26例 (21.7%) , 无效17例 (14.2%) , 总有效率为85.8%。

2.2 不良反应

经随访, 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仅出现轻度不良反应18例 (15.0%) , 包括头晕欲睡6例、便秘5例、恶心4例、手指抖动3例。所有患者均未发现造血系统及心、肝肾功能异常。

3 讨论

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产生症状或并发症时称为胃食管反流病 (GERD) 。消化内镜是GERD的主要诊断方法之一。GERD广义地包括了食管黏膜破损或无破损, 因此, GERD可分为内镜阳性GERD (RE) 和内镜阴性GERD (NERD) 。NERD是GERD的一种特殊类型, 属上胃肠道动力障碍性的一种疾病, 临床十分常见, 占GERD发病率的60%~70%,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GERD的发病机理包括: (1) 反流物的攻击作用增强; (2) 防御机制削弱; (3) 神经调控障碍。

其中下食管括约肌功能障碍是发生反流的主要机制, 而食道p H值测定显示NERD是一种酸碱混合性反流[3]。有报道提出NERD的治疗方案是促上胃肠道动力、抑酸及清除胆盐[1]。报道采用埃索美拉唑抑酸, 铝碳酸镁清除胆盐、普瑞博思促上胃肠道动力, 取得一定疗效, 但远低于该方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 (RE) 的疗效, 可能与笔者选用NERD患者作观察病例有关, 提示NERD尚存在有别于RE的发病因素。

近年来, 随着医学模式从心身疾病转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后, 有学者提出将NERD分为3个亚型: (1) 烧心症状的产生与病理性酸碱反流相关, 归入典型的GERD; (2) 对部分烧心患者, 其酸反流在正常范围内, 但症状的产生与酸碱反流相关, 归入食管高敏感性; (3) 少数烧心患者, 其症状的产生与酸碱反流无关, 归入功能性烧心。NERD症状的产生, 可能是由于反流物 (酸、胆汁) 刺激引起, 也可能是外感受器的敏感性增加引起 (食管高敏状态) , 或是中枢神经系统处理异常引起。而后2种形式很可能是心身疾病的躯体形式表现, 在精神心理异常 (焦虑、抑郁等) 状态下将感知症状异常放大形成功能性烧心, 或自主神经应激反应诱发食管下段括约肌一过性松弛导致反流产生, 故对NERD的治疗, 抑酸、清除胆盐及促上胃肠道动力等方法能有效治疗酸碱反流, 却不能解决内脏感觉异常和潜在的精神心理异常, 而在上述方案基础上加用一种能改善内脏感觉异常的药物治疗NERD不失为一种更全面有效的治疗方法。黛力新是一种治疗精神疾病方面的复方制剂, 既能抗焦虑又能抗抑郁, 有助改善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障碍, 也能有效地改善精神感知异常。总之, 黛力新辅治中重度NERD疗效显著, 且治疗中未观察到明显不良反应, 值得推广运用。

关键词: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胃食管反流病, 非糜烂性, 中重度

参考文献

[1] 徐光辉, 凌国敏, 李慧敏.黛力新辅助治疗中老年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85例疗效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 2007, 23 (13) :1906-1907.

[2] 杨艳果, 杨小军, 张少君, 等.奥美拉唑联合黛力新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疗效观察[J].医学临床研究, 2010, 27 (1) :127-129.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 第4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2008-2010年在我院治疗NERD的患者334例, 所有患者均有烧心、反酸、反食、胸痛等NERD样症状, 无手术史, 经RDQ[6]调查及内镜检查确诊为NERD。按入院时间不同将患者分为三组:雷贝拉唑组109例, 其中男45例, 女64例, 平均年龄 (46.3±17.7) 岁, 病程6个月至3.5年;兰索拉唑组114例, 其中男49例, 女65例, 平均年龄 (45.2±18.7) 岁, 病程6个月至3年;埃索美拉唑组111例, 其中男53例, 女58例, 平均年龄 (46.2±19.1) 岁, 病程5个月至3年。三组性别、年龄、病程等水平接近。

1.2 治疗

三组均采用药品推荐剂量进行治疗:雷贝拉唑组给予雷贝拉唑钠肠溶片 (波利特, 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 , 20mg/d, 每日1次;兰索拉唑组给予兰索拉唑片 (兰悉多, 山东罗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30mg/d, 每日1次;埃索美拉唑组给予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耐信, 阿斯利康 (无锡) 贸易有限公司], 40mg/d, 每日1次。1个疗程为4周, 治疗1个疗程后若NERD症状消失, 则采用药物治疗量的二分之一作为后续治疗, 若仍出现NERD症状者则继续采用治疗量治疗。分别记录患者用药1个及两个疗程后疗效。

1.3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记录各组胃食管24h pH变化情况, 采用Digitrapper MkⅢ型pH监测仪监测, 监测期间受试者维持日常生活状态, 准确记录进食、睡眠及症状起始时间。24h监测结束后将采集的数据传入电脑, 用EsopHogramTM Reflux Analysis Module (Version2.0) 分析软件进行分析。观察记录患者每日NERD样症状, 统计NERD样症状消失时间。记录各组治疗前后RDQ评分变化情况。显效:治疗后NERD样症状完全消失, RDQ积分下降>80%;有效:NERD样症状基本消失, RDQ积分下降50%~80%;无效:NERD样症状未消失甚至加重, RDQ积分下降<50%。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大样本u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用药前后胃食管p H变化 (表1)

由表1可见, 治疗前p H中位数与p H>4占总时间百分比, 三组两两比较差别不大,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上述两项指标三组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升高, 以埃索美拉唑组最高, 与其他两组比较,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雷贝拉唑组与兰索拉唑组比较差别不大,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三组两个疗程后疗效比较 (表2)

由表2可见, 埃索美拉唑组的显效率最高, 雷贝拉唑组次之, 兰索拉唑组最低;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55, P<0.0 5) 。

2.3 三组用药前后NERD样症状发生率比较

雷贝拉唑组用药前有NERD样症状97例 (88.9%) , 治疗第7d症状消失80例 (82.5%, 80/97) ;兰索拉唑组用药前有NERD样症状103例 (90.4%) , 治疗第7d症状消失85例 (82.5%, 85/103) ;埃索美拉唑组用药前有N E R D样症状102例 (9 1.9%) , 治疗第7d症状消失86例 (84.3%, 86/102) 。三组间的NERD样症状消失率接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1 6, P>0.0 5) 。

3 讨论

GERD是最为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之一。近年来有研究认为, GERD是食管腺癌和胃食管腺癌患者的癌前病变[7], 因此其治疗应引起足够重视。NERD的主要治疗措施包括食疗、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 近年来随着新型PPIs药物的上市, PPIs治疗NERD引起了各国学者广泛的关注[8]。

在本次研究中, 我们对比了三个新型PPIs治疗NERD的临床疗效。从三组药物对胃食管p H的调节来看, 埃索美拉唑对胃食管p H调节效果好于另外两药, 短时间内埃索美拉唑相对起效更快。通过RDQ积分调查, 治疗两个疗程后, 埃索美拉唑组的显效率最高, 雷贝拉唑组次之, 兰索拉唑组最低。这说明治疗两个疗程后, 埃索美拉唑的疗效高于雷贝拉唑与兰索拉唑。从NERD样症状来看, 三组均能有效减轻症状, 治疗第7d时三组的症状消失率,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发现, 三个新型PPIs药物雷贝拉唑、兰索拉唑及埃索美拉唑, 治疗NERD均能取得较好疗效, 但埃索美拉唑较其他两种药物起效时间更快、疗效更好, 能在较短时间内调节患者胃食管p H值水平, 从而减缓NERD患者NERD样症状。

摘要:目的 研究质子泵抑制药 (PPIs) 治疗非糜烂性食管反流病 (NERD) 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8-2010年在我院治疗NERD的患者334例, 按入院时间分为雷贝拉唑组、兰索拉唑组及埃索美拉唑组, 分别采用雷贝拉唑、兰索拉唑及埃索美拉唑治疗8周, 用反流性疾病问卷 (RDQ) 记录治疗前后NERD样症状及疗效, 记录治疗前后胃食管24hpH, 比较各组治疗前后pH指标。结果 ①治疗前pH中位数与pH>4占总时间百分比, 三组两两比较差别不大,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上述两项指标三组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升高, 其中埃索美拉唑组最高, 与其他两组比较, 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雷贝拉唑组与兰索拉唑组差别不大,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埃索美拉唑组的显效率最高, 雷贝拉唑组次之, 兰索拉唑组最低;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三组间的NERD样症状消失率接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PIs治疗NERD能取得较好疗效, 其中埃索美拉唑较其他两种药物治疗起效时间更短, 疗效更好。

关键词:质子泵抑制药,非糜烂性食管反流病,雷贝拉唑,兰索拉唑,埃索美拉唑

参考文献

[1]高虎, 刘吉林, 弥莉雅.非糜烂性反流病研究进展[J].临床军医杂志, 2007, 35 (6) :927-929.

[2]Van Pinxteren B, Numans ME, Bonis PA, et al.Short-term treatment with proton pump inhibitors, H2-receptor antagonists and prokinetics for gastro-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like symptoms and endoscopy negative reflux disease[J/CD].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06, 19 (3) :CD002095.

[3]Baldwin CM, Keam SJ.Rabeprazole:a review of its use in the management of gastric acid-related diseases in adults[J].Drugs, 2009, 69 (10) :1373-1401.

[4]Small DS, Farid NA, Payne CD, et al.Effects of the proton pump inhibitor lansoprazole on the 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 of prasugrel and clopidogrel[J].J Clin Pharmacol, 2008, 48 (4) :475-484.

[5]Hassan-Alin M, Andersson T, Bredberg E, et al.Pharmaco-kinetics of esomeprazole after oral and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of single and repeated doses to healthy subjects[J].Eur J clin pharmacol, 2000, 56 (9-10) :665-670.

[6]许国铭.反流性疾病问卷在胃食管反流病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消化杂志, 2003, 23 (11) :651-654.

[7]池肇春.Barrett食管发展到腺癌的细胞和分子机制进展[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综合版, 2011, 34 (13) :1-3.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精选4篇)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 第1篇2012 年1 月-2015 年1 月收治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66 例。所有患者...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