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理性的爱范文
父母理性的爱范文(精选3篇)
父母理性的爱 第1篇
自新课改之后, 当前我国的高中语文教学确实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 例如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逐渐向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转变, 这无疑是有着积极意义的。但不可否认的是, 由于应试教育的局面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加之传统的惯性力量等原因,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并未得到真正彻底的改变。而实际上, 高中生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独立思考能力, 能够对于一些复杂甚至艰深的问题作出自己的深入理解乃至独立判断。高中语文教学更应努力强化学生的这种能力, 培养他们的领悟力、理解力、判断力、思想力、洞察力, 使他们的人格更加独立、思想更加成熟、心理更加健康, 这才能真正达到高中语文教学、甚至是整个教育的真正目的。就以《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文来看, 通过对它的学习就可以使学生在这些方面得到非常有效的锻炼。
首先, 此文可以非常有效地锻炼学生对复杂的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在当代西方哲学家中, 弗罗姆可以说是一位相对通俗、大众的作家, 他的著作主题切近当代生活现实、文笔清晰流畅、而且尽量将复杂的理论问题通俗化, 因此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可以说这也是该文得以入选新课标教材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无可否认的是, 虽然弗罗姆已经作了许多努力, 但由于他的论题本身牵涉到许多复杂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理论等等, 因此本文其实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将本文作为一个独立的文本来理解, 已经比较复杂了;而如果想要更深入地理解, 又势必多少涉及到上述更加复杂的理论。学生要想真正理解这篇文章, 就要深入把握文本本身的论证脉络、而不是仅仅归纳一下段落大意了事, 甚至要做一些课外的阅读延伸, 这些都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独立思考, 在这个过程中其理解能力、思考能力将会得到有效的锻炼。
其次, 此文可以非常有效地锻炼学生对各种理论的判断能力。西方著名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虽然知性能用规则来进行教导和配备, 但判断力却是一种特殊的才能, 它根本不能被教导, 而只能练习。”这就是说, 现成的知识是可以通过教师来教导和传授的, 但是判断力却只能通过学生自己的练习才能得到磨砺。就此文而言, 弗罗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对母爱和父爱之本质的归纳、以及对这两种爱的区别的分析等等固然有着一定的理论上的自洽性、合理性和现实上的可证实性, 但在西方哲学界和心理学界也受到了种种批评, 它远非一种得到全面认可的“定论”。学生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之作出自己的判断、甚至是提出自己的质疑。而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自己的判断能力也得到了练习。
最后, 此文还可以非常有效地锻炼学生对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弗罗姆的理论思考一直是针对当代西方社会的现实问题来进行的, 可以说, 他将理论思考与现实问题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 这也是他之所以受到广泛欢迎、并得以入选的原因之一。通过对此文的学习, 学生也可以尝试着自己去理解如何对现实问题进行理解、分析和思考, 如何将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上去。
父母理性的爱 第2篇
端午节前,妈妈患上了重感冒,需要住进医院中休养。妈妈临走前反复呵嘱我呢“儿子”今天你爸爸休假回来,我本来是想买点棕子,做些好菜来过一个好端午节,看来没办法了,只能买点熟菜了。还有,记住等到他吃完后再和他说我住院的事,我答应了妈妈。可爸爸晚上回来后,还没有等我说完敷衍的话,爸爸就换好衣服冲出了家门,一夜都没有回来。
第二天,我坐公交车来到医院。我刚刚推开妈妈病房的门,爸爸好像听到了声音,便醒了过来。爸爸轻轻地从床边的椅子上站起来,又给妈妈掖了一下被子,我轻声问道“爸,你怎么不找张床睡了”“我怕你妈晚上有事,却又不肯吵醒我,我叭在她的脚上,晚上她一动我就能醒,”爸爸一边收恰一边说。说完,他便快步走出病房,下去买早点了。看看爸爸转过身去,我心中不想为之一颤。
转过身,妈妈已经睁开了眼,脸上挂着微笑,明媚的阳光从窗户缝中钻进来,打在雪白的墙上,给房间带来了一束温馨。妈妈说:“儿子,过来给妈妈按按腿,让你爸枕了一夜,又不敢动,都麻了,”我望着妈妈脸上如阳光般灿烂的微笑,似乎明白了什么。我明白了妈妈和爸爸之间的关心就像百合一样,十分清新。
给孩子最理性的爱 第3篇
溺爱是家庭教育的最大陷阱,是造成孩子长大后一事无成的罪魁祸首。在溺爱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容易养成不关心别人、缺乏起码的责任心和自制力、任性蛮横、依赖心理严重、胆怯退缩等不良的心理及习惯。如果父母不能及时帮助孩子纠正这样的状况,则会后患无穷。就像植物生长需要土壤一样,孩子成长也需要土壤,这个土壤就是爱。爱子女是父母的天性,但要把握一个“度”。有些父母对孩子的爱缺乏理智,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无论是否合理,一律应允,无原则地迁就,甚至把孩子的缺点当成优点,这就是一种不恰当的爱——溺爱。这些父母对孩子娇宠有加,捧着怕摔了,含着怕化了,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事事不让孩子动手,这样看似疼爱孩子,实则是害孩子。父母对子女的爱一定要理智,有“分寸感”。每个父母必须通过学习、实践,才会懂得爱的正确方式。
一、大胆放手让孩子自己做事
小慧的妈妈自从她上幼儿园开始,就规定她自己的手帕自己洗;从四岁开始,每天和妈妈一起打扫卫生。上学后无论书包多沉,妈妈都让女儿自己背。小慧的乖巧懂事,让认识她的叔叔阿姨十分赞赏,他们总是用羡慕的语气对小慧的妈妈说:“你的女儿真懂事,你把孩子教育得真好。”
父母的首要任务是教孩子学会自己判断、抉择,从而把握未来的人生。因此,父母应放手让孩子自己做事,不要因孩子小、能力弱、心疼孩子而实行包办代替;也不要怕孩子做事费时间、惹麻烦、图省事而包办代替;更不要怕被人误解为不心疼孩子而包办代替。如果父母放手让孩子从小学着做事,孩子长大后就会成为有责任感的独立自主的人。放手不是不闻不问,而是胸有成竹地静待花开。
二、不给孩子搞特殊待遇
东东是独生子,平时,父母、爷爷奶奶等都以他为中心,事事都依着他,吃东西也是让他最先吃,吃最好的。有一次,奶奶生病住院了,妈妈带着东东到医院去看望。坐下后,妈妈削了一个苹果正要递给奶奶,东东看见了,伸手把苹果夺了过来,还对妈妈嚷道:“应该先给我,你怎么先给奶奶吃了?”妈妈愣住了,对儿子的行为很是惊诧。
有些父母天天围绕孩子转,对孩子特别关注,经常给孩子特殊待遇,这样的孩子存在严重的自私心理,进入社会后不会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严重影响工作与生活。所以,父母应让孩子具有平常心,尽可能地为孩子创设各种锻炼的机会,相信孩子,鼓励孩子,给孩子自我发展的空间,培养他们独立自强的精神,要让孩子在互相关心、互相尊重中身心健康地成长,拥有自信、开朗、达观、积极的阳光性格。
三、不为孩子的过错找理由
军军今年上初二,是一个人见人怕的班级“班霸”。他在班上打人,欺负女同学,甚至旷课,打群架。军军之所以这样,是父母对他长期溺爱造成的。某次班主任就他在班级打人的事,约军军的父亲谈话。面对多个孩子的指认,军军与他的父亲都不承认有这样的行为,军军父亲还认为班主任的教育存在问题,当着孩子的面,对班主任大呼小叫。
孩子在成长阶段都会犯错误,犯错误并不可怕。孩子犯了错误,应该予以约束管理,让孩子更好地成长。父母的责任不是如何保护孩子不受伤害,而是教给孩子认识世界、应对各种困境的方法。父母如果今天为孩子的行为推卸责任,那么总有一天,会让孩子以沉重的代价为自己的行为埋单。父母千万不要为孩子的过错找理由,而要教育孩子学会承担责任,学会道歉,成长为健康向上的、有益于社会的人。
四、不对孩子限制太多
媛媛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妈妈平时不让她做任何家务。因为早在媛媛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她想给妈妈帮忙,看着厨房案板上没有切的菜,就帮妈妈切了起来,一不小心切了手。妈妈看见了,大惊失色,急忙去找消炎药。事后她一再告诫媛媛,不准她再碰刀。这样,媛媛从那以后再也没有摸过刀。虽然已经上小学五年级,但吃苹果还是妈妈帮着削。
父母对孩子限制太多,这不能干那不能摸,会扼杀孩子的动手能力,抑制孩子的创造力,毁灭孩子的潜力,使孩子变得胆小怕事,性格懦弱,大事不能干,小错不犯,从来不能享受成功的快乐。父母如果从小对孩子一切包办,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形成一种虚假的“安全感”,就只能把孩子培养成平庸无能的人。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一切被给予的时代,父母所能给予孩子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教会他们生存、生活及创造的能力,而不是对孩子满足、娇惯、溺爱和放纵。
邓颖超曾说:“母亲的心总是仁慈的,但是仁慈的心要用得好,如果用不好的话,结果就会适得其反。”过分的关心溺爱,实际上是剥夺孩子遭受适当挫折、困难和学习爱护别人的权利。这样的孩子从小只会享受,不知奉献;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情感世界中只关注自己,不知体会别人,“爱”的种子就这样结出恨的果实。孩子是父母的镜子。问题出在孩子身上,“病根”很可能出在自己身上。
父母理性的爱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