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场所范文
辐射场所范文(精选6篇)
辐射场所 第1篇
关键词:辐射防护,检测仪器,适用性
1 影响检测仪器的性能指标分析
1.1 测量量程, 该参数是影响检测仪器的重要指标之一, 不同的仪器有各自的量程范围, 如0.01~1500μSv/h, 0.01~100m Sv/h、50n Sv/h~10Sv/h等。
1.2 能量响应, 辐射防护检测仪器的能量响应下限越小和能量响应范围越宽越好, 适用于检测辐射的范围就越宽。
1.3 剂量响应线性, 该参数是衡量仪器质量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其测量量程范围内, 所测剂量值从小到大其线性关系越好, 说明该仪器所测数据越可靠。
1.4 测量示值的稳定性, 在某些辐射场所由于放射性物质衰变的随机性, 仪器的示值在一定范围内呈现统计性涨落。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溯源性, 检测仪器应定期经过计量检定部门的检定或校准, 日常使用中, 制定质量控制的相关程序, 需开展期间核查工作。
1.5 仪器示值的单位, 不同辐射剂量检测仪器的单位都存在差异, 比如有照射量“伦琴 (R) ”、空气比释动能“戈瑞 (Gy) ”和周围剂量当量“希沃特 (Sv) ”。这些单位量值比较大, 通常测量仪器以较小的单位“μR”、“μGy”、“μSv”显示测量值。
1.6 响应时间, 响应时间越短越好, 如果辐射场曝光时间或出束时间超过响应时间可反映相对准确的数据, 如果达不到仪器的响应时间, 则对检测结果应进行时间读数修正。
2 国家标准、规范中对仪器技术参数的要求
国家相关标准、规范中对不同辐射场所应使用的辐射防护检测仪器应具备的性能指标给予限制, 详见表1。
3 常用辐射防护检测仪器
目前市场上辐射防护检测的仪器种类很多, 现将作者所使用的几种仪器作一分析, 见表2。
4 分析与讨论
测量应采用闪烁探测器和具有能量补偿的计数管型辐射剂量率仪, 现使用的Ks2100-pex便携式环境x/γ剂量率仪和6150AD-b高灵敏度环境级γ剂量率仪满足标准要求, 均为闪烁探测器型辐射仪。医用诊断类X射线一般在25ke V~150ke V, 工业X射线探伤类在80ke V~450ke V, 常用的γ探伤类在0.02~1.53Me V, 因此, ATOM-TEX AT1121辐射剂量测量仪和451P型电离室巡测仪可以满足这类辐射场所的防护检测, 由于受测量量程、能量范围的限制, 仪器的探测器应为电离室或闪烁体类型较好, 有比较宽的量程和能量范围, 只是响应时间虽符合标准要求, 但实际工作中某些辐射场所的射线出束时间短于响应时间, 因此, 对所有仪器的检测结果进行时间读数的修正。α/β表面污染的检测仪器主要是闪烁探测器和G-M计数管类污染仪, 两者均有较好的探测效率, 但是G-M计数管对γ辐射比较敏感, 需对此采取必要的方法去除, 表面污染仪优先考虑闪烁体探测器类仪器。
参考文献
[1]GB/T14583-93.环境地表γ辐射剂量率测定规范[S].
[2]GBZ 114-2006.密封放射源及密封γ放射源容器的放射卫生防护标准[S].
[3]GBZ 125-2009.含密封源仪表的放射卫生防护要求》[S].
[4]GBZ130-2013.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防护要求[S].
[5]GBZ 117-2006.工业X射线探伤放射卫生防护标准[S].
[6]GBZ 132-2008.工业γ射线探伤放射防护标准[S].
[7]GB/T14318-2008.辐射防护仪器中子周围剂量当量率仪[S].
[8]GB/T5202-2008.辐射防护仪器α、β和α/β (β能量大于60keV) 污染测量仪与监测仪[S].
[9]GB/T4835-2008.辐射防护仪器β、X和γ辐射周围和/或定向剂量当量 (率) 仪和/或监测仪[S].
[10]JJG852-2006.中子周围剂量当量率仪检定规程[S].
辐射场所 第2篇
1.2.3.4.5.6.7.8.9.10.放射源送贮备案网上申请 放射源送贮,获得收贮报告单
向开发区环保局提交副本、材料,送贮备案表盖章,备案完成。场所退役环评(36000元),取得场所退役环评批复(北京市环保局)场所环境检测申请(自己写,盖章)环评验收监测(3900元)网上申报辐射场所退役验收 收到场所退役验收合格批复
辐射场所 第3篇
高频电磁辐射是指在高频振荡引弧或电子束焊接时,由于高频电磁场的存在而对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高频辐射通过致热和非致热两种途径产生相同的效应,长期工作在高频电磁场的作用下的作业人群,将可能会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神经衰弱,表现为头昏、乏力、消瘦、血压下降等症状,甚至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眼、生殖系统及免疫系统等产生影响[1,2,3,4,5]。
电磁辐射所引起的生物效应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世界各国都建立了相关方面的控制标准,以规范人类活动,使得在充分利用电磁波的同时对人体的危害达到最小。高频感应焊接过程中,所应用的高频电磁波除大部分被工件吸引外,还有部分的能量向空间辐射,造成了环境的污染,有害于作业工人的身体健康。从保护从业者的角度出发,研究高频焊接作业环境高频电磁辐射现况,为屏蔽高频设备主要辐射场源,降低其对周围空间电磁辐射强度,保护操作者的身体健康提供评价依据。
1 高频感应焊接电磁辐射分析及屏蔽设计
1.1 高频感应焊接电磁辐射分析
高频焊机通常使用的电流频率范围为200-450kHz,有时使用低至10 kHz的频率。输入端交流电源经高压变压器变成数千伏至上万伏的高压, 再经三相高压整流器变成单相直流高压作为电子管的屏极电压。再经电容、电感组成并联谐振电路, 将直流电变成数百千赫兹的交流电, 经高频变压器供给工作感应线圈, 实现对工件的感应加热。
在高频焊接过程中,220V的工频电经过高频变压器得到较高频率的电压值,电压值一般为16000V左右。较高的电压在焊接设备周围产生强烈的电磁场,电磁场的频率和电压的频率一致。高频焊的频率范围为10-800K,在这一频段内,其中100kHz以下的电磁场分别以电场和磁场的形式存在,100kHz以上的电磁场以电磁波的形式存在,该电磁场在空间形成电磁辐射。
高频屏蔽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高频辐射源产生的电磁场在金属屏蔽体上产生高频的感应电流(涡流)来阻止电磁波的泄漏。高频设备主要辐射场源有:高频振荡回路,加热线圈馈电线。抑制高频电磁场强度最基本的方法是电磁屏蔽, 利用金属材料制成的屏蔽网、罩、框架式、屏蔽室等形式, 将高频电磁场场源屏蔽起来吸收和反射场能, 使电磁场强度降低到一定范围以内。一方面高频电磁场遇到屏蔽后形成涡流使其在屏蔽内损耗衰减了场能。另一方面在屏蔽板或网表面形成涡流反射, 致使穿过屏蔽壁出来的场强大大减小, 从而达到防护目的。
1.2 高频感应焊接电磁辐射屏蔽设计
1.2.1 选择屏蔽材料
导电金属较适于高频屏蔽, 在铜、铁、铝等金属材料中, 用铜料做屏蔽效果较好。所以采用1mm、1.2mm厚的铜板做基本材料。
1.2.2 接地极
根据高频感应的原理, 专门设置了一个高频屏蔽接地极板, 接地极是采用竖埋铜板的方法, 周围放食盐以提高导电性能, 接地电阻在0.8-1Ω。
1.2.3 屏蔽壳体设计
把泄漏较大的高频振荡回路及加热线圈馈电线用铜板做成外壳进行屏蔽,并且进行接地处理。高频焊接的感应线圈一般是裸露的,在焊接操作者与感应线圈之间没有任何的隔离防护设备,因此,在设计感应线圈的屏蔽方案时,把离操作者最近的感应线圈采用了闭合铜板做成的屏蔽罩,留出底部作为焊接操作部位, 并在罩体的主要部位设置了接地导线。
2 高频感应焊接电磁辐射屏蔽与测试
2.1 测试布点及方法
根据高频感应焊接场所的实际情况,在操作人员操作位选定测试点,对同一厂家同一型号的功率为30kW频率为240kHz的高频焊机在距感应加热圈不同水平距离(50cm、70cm、100cm、120cm、150cm),以身高为175cm的操作者为标准,对腹、腰、胸三个部位进行测量。选用国产RJ-2 型近区场强仪,按国家标准(GBZ/T189.2)[6]要求的测试方法,在常规工作条件下进行测量,每个点测试三次加以平均。
2.2 高频焊接场所电磁辐射测试
将两台功率为30kW,频率为240kHz的高频焊机分别编号为1号机和2号机,通过测试在同一位置对有屏蔽和无屏蔽的数据进行对比,计算出电场和磁场的屏蔽效率。表中E0,E1 分别表示屏蔽前后的电场强度,H0,H1分别表示屏蔽前后的磁场强度。n%表示屏蔽效率:
2.2.1 1号机的屏蔽测试与比对
1号机器测试条件为:输出电流415A ,输出电压10kV。测试结果如表1、表2所示。
2.2.2 2号机的屏蔽测试与比对
号机器测试条件为:输出电流2A,输出电压8 kV。测试结果如表3、表4所示。
(V/ m)
(A/ m)
(V/ m)
(A/ m)
3 高频感应焊接电磁辐射屏蔽效率与暴露限制分析
3.1 电磁辐射屏蔽效率分析
从表1至表4结果可看出,经用1mm铜板对1号机器屏蔽,在距加热圈50-100 cm 范围内,电场强度降至国家标准(GB 8702-1988)[8]以内,最大屏蔽效率达82 % ,磁场强度屏蔽效率达69 % ,但50-120 cm 范围磁场强度仍然超过国家标准限值。采用1.2 mm铜板对2 号机器屏蔽,最大电场屏蔽效率达72 % ,磁场屏蔽效率达44 %。仅在距加热圈50 cm处的电场强度超标,而磁场强度在50-150 cm范围内均超标。从测试的结果看,电磁辐射屏蔽过程中对电场的屏蔽效果较为明显,经屏蔽后在70-150cm范围均未超出限制。但是对磁场的屏蔽效果较差,在所有测试点中100%超出限制。
造成两台机器电磁屏蔽效率差异的原因主要是:虽然机器的型号相同,但采用的屏蔽层和两个场所的具体情况不同,以及机器的输出电流和电压不同所致。
采用屏蔽后虽然能降低电磁场强度,但屏蔽效果仍不理想,尤其是对磁场的屏蔽效率很差。影响电磁屏蔽效率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该手工操作加热元件的特殊性,在进行屏蔽实验时,除考虑在保证屏蔽体接地良好的情况外,还要考虑屏蔽体必须开一孔供操作人员放金属元件至加热器上加热。根据高频电磁场屏蔽的原理,利用金属导体对电磁辐射的反射效应与吸收效应来达到抑制电磁辐射目的。若在屏蔽体(特别是金属板屏蔽体)上存在孔洞或缝隙截断了感应电流的通路,就破坏了反射作用,因而导致屏蔽效果下降。
从屏蔽后测的数值来看,铜板对高频焊机屏蔽后虽然能降低电磁场强度,但屏蔽效果仍不理想,尤其是对磁场的屏蔽效率较差。实测焊机的频率为240kHz,在此频率下测得的屏蔽后的电场强度和磁场强度数值,当操作者在70cm以外都低于与GBZ 2.2-2007高频职业接触限值[7](电场强度50V/m,磁场强度5A/m)。GB 8702-1988 电磁辐射防护规定[8]中对磁场强度(0.25A/m)的有更为严格的规定,对电场强度(87V/m)的要求相对较低。但是从屏蔽效率来看,电场强度屏蔽效率达到最高82%,屏蔽后对磁场的减弱能力较差,最大屏蔽率为69%。尽管在有些测试点不能满足电磁防护规定或职业限制,但通过铜板箱体的屏蔽能有效减弱电场强度。因此,高频焊接场所中的对产生能产生高频辐射的原件及设备应当采取屏蔽、接地等措施降低辐射强度,改善从业人员的工作环境。
3.2 高频焊接场所暴露限值
我国目前使用的电磁场暴露标准有卫生部颁布的《环境电磁场卫生标准》(GB917521988)、《作业场所微波辐射卫生标准》(GB1043621989)、《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 2.2-2007),以及国家环境保护局发布的《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1988)等。这些限值主要是依据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并辅以动物实验和理论推算结果确定的,与大部分西方国家的标准有很大差别。这些标准在降低作业场所和环境中电磁场曝露水平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由于国家环保局和卫生部规定的限值不一,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国内相关机构、企业和用户的无所适从。如《电磁辐射防护规定》《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中的限值并不一致,具体数值如表5不同标准的限值比较所示。
在不同的标准中要求的限值不同,磁场强度的限值相差20倍,我们应当执行哪个标准值得进一步研究。在电焊机制造企业或电焊机的使用企业中没有强制执行的限值标准,而且这些标准并非针对高频焊接场所而制定的,因此,从保护高频焊机操作者的角度出发,在高频焊机的使用过程中应当积极采取屏蔽防护措施,同时相关部门积极监管,吸收各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现行标准进行修订,对电磁场强度设定一个科学的、可操作的暴露限值。
4 结论
(1)所测试的高频焊接场所电磁暴露值,在一般作业者的操作位已超过职业接触限值,通过屏蔽防护能够有效地降低高频焊接场所的辐射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对操作工人起到了保护作用。因此,从事高频焊接工作的单位或企业,积极采取措施对设备进行屏蔽,或在辐射比较严重的区域安装自动控制设备,改善工作环境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
(2)在对高频焊接电源屏蔽时,除采用接地、选用较好的屏蔽材料、增加材料厚度外,应当尽可能使屏蔽外壳包络电磁辐射源,利用金属导体对电磁辐射的反射效应与吸收效应来达到抑制电磁辐射,提高电磁屏蔽率。
(3)高频焊接场所的电磁暴露值随距离的增加明显的衰减,操作者从距离上保护自身的健康,操作时尽可能增加高频焊接电源及加热器的距离;从业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劳动制度,不要随意拆卸屏蔽设备;养成自我保护的习惯,尽量减少近距离高场强下的暴露时间。
参考文献
[1]段骊,单永乐,于夕山.高频作业工人神经行为功能改变的观察[J].中国辐射卫生,2005(4):311-312
[2]KOLMOD INRHEDMAN B,HANSON MILD K,HAG-BERGM,et al.Health problems among operators of p lastic welding machines and exposure to radiofrequency electromagmetics fields[J].Int Arch Occup Environ Health,1988,60(4):243-247
[3]HUBER R,SCHUDERER J,GRAF T,et al.Radio 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 exposure in humans:estima-tion of SAR distribution in the brain,effects on sleep and heart rate[J].Bioelectromanetics,2003,24(4):262-276
[4]唐国汉,杨爱初,黎世林等.中短波作业人群心血管变化的八年动态研究[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2,2(1):44-45
[5]姜向阳,王春华,唐红,等.高频辐射职业危害的探讨[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1,19(3):205-207
辐射场所 第4篇
关键词:SPECT/CT,活性室,γ辐射剂量率,表面污染,辐射防护
本院SPECT/CT是一款多功能核医学成像设备,具有全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影像(SPECT)功能和部分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呈像(PET)功能,其附带的CT具有定位和衰减校正功能,可对核医学图像和CT图像进行图像融合,提供病变的解剖结构信息和功能代谢信息,能对肿瘤进行定位、定性诊断,在肿瘤的良恶性鉴别诊断、复发或转移探测、疗效评价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1]。但其工作涉及使用非密封性放射源(99mTc、18F、131I等),特别是在活性室对放射性药物进行的储存、淋洗、配制、注射以及废物处理等操作派生的辐射问题日益凸显。为确保工作人员安全,依据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GBZ128-2002)要求,医院在接受国家环保部门监管的同时,应自主定时开展工作场所环境辐射水平的测量工作。在参考国内医院辐射环境监测方法的基础上,笔者进行了本院SPECT/CT工作场所的γ辐射剂量率和表面污染的测量工作,以掌握其辐射防护状况。
1 仪器与方法
1.1 仪器
RADIATION ALERT INSPECTOR (辐射报警检测仪),产地:美国。该仪器探头为G-M (盖格-弥勒)计数管,可测量γ辐射剂量率和表面污染,仪器定期送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进行检定校正,目前仪器检定合格(有效期至2015年6月)。
1.2 方法
(1)测量场所:
针对SPECT/CT系统工作流程所涉及的可能造成辐射危害的全部场所,包括储源室、活性室、废物间、候诊室、SPECT/CT机房-检查室等。
(2)测量内容:
γ辐射剂量率和表面污染。
(3)测量方法:
根据《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 18871-2002)和《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61-2001)要求,结合工作场所实地条件于工作人员日常接触场所的敏感区域布设测量点位,每个点位均进行10次重复测量;单次测量时间均>15 s且在读数稳定时再记录数据;测量时探测器距探测对象表面30cm,距地面1m;测量的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后得出测量结果。对于存在放射源的表面污染测量,采用直接测量方法,探测距离为10 mm。
2 结果与分析
2.1 布局
合理的工作场所布局有助于更好地开展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辐射污染。本院SPECT/CT工作场所依据国家相应标准规定进行建造布局[2]。
2.2 γ辐射剂量率
2.2.1 活性室区域
活性室操作包括放射性药物的储存、淋洗、配制、注射以及废物处理等,测量结果见表1。
2.2.2 病人候诊区域
病人候诊室为工作人员常接触的场所,也是辐射防护监测工作中最易忽略的地方,测量结果见表2。
2.2.3 机房-检查室区域
在机房-检查室对10个受检病人进行检查后,测量其γ辐射剂量率,结果见表3 (病人注射药物活度为5~20mCi)。
根据本院核医学科上班制度,工作人员年最长工作时间按2000h算,参照测量结果,该场所γ辐射剂量率按最大值2.72μS/h计,则其职业照射年有效剂量最大值为5.4 mSv,超过年个人剂量约束值5 mSv,但低于年个人剂量限制20 mSv。
2.2.4 候诊室受检病人
对2例受检病人注射等活度(5 mCi)的不同药物,在相同位置下,测得的γ辐射剂量率存在明显差异。检测发现,2例病人的γ辐射剂量率均处在较高水平,特别是18F注射者在距离1m处的γ辐射剂量率高达11.28μSv/h,在距离5m处,最小值也有3.09μSv/h;而99mTc注射者在距离1 m处,最小值也有2.57μSv/h,超过环境监测中心所设的报警值2.5μSv/h,测量结果见表4。
2.3 表面污染测量
各场所表面污染测量均在完成日常工作的24 h后开展,探测表面均匀平整,测量过程中尽可能保持探测距离最小,一旦探测到污染区,即将探测器停留在该区域,并保持足够时间[3],测量结果见表5。
由表1可知,SPECT/CT工作场所表面污染主要存在于活性室内,其中注射台面、登记操作台、超净化工作台和废物桶四周表面污染值分别高达32.18、28.48、27.95、21.28 Bq/cm2,但未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限值(40 Bq/cm2)[4]。另外,对比发现,工作场所多处表面污染值大,其相应的γ辐射剂量率也较高,见图1。
3 讨论
本院SPECT/CT工作场所环境辐射水平测量结果显示,工作场所及周围环境的γ辐射剂量率与表面污染值均未超过国家标准限值,说明工作场所布局、放射源存储与废物处理较合理,但在辐射防护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核医学工作场所属于开放型放射性工作场所,工作人员要对放射性药物进行淋洗、配制与注射等操作,核医学工作人员也被列为放射性健康监护重点人群[5]。测量结果显示,活性室区域γ辐射剂量率最小值是0.46μSv/h,超出该区域本底的最大值0.43μSv/h,且表面污染值也相对较大。因此,SPECT/CT工作场所辐射防护的重点是活性室。
根据外照射辐射防护基本方法(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屏蔽防护)和内照射防护原则(防止吸入或摄入放射源),在活性室的工作人员应穿戴个人防护用品:工作铅服、工作鞋、铅手套、口罩、防护眼镜;操作放射性药物应在衬有吸水纸的托盘内进行,工作中应尽量缩短照射时间并增加与放射源的距离;在操作中应增加防护γ射线的防护性屏蔽(如铅砖和铅玻璃)。特别是注射高能核素18F时,工作人员一定要提高防护意识,严格按照辐射防护的基本方法进行操作。在活性室操作的工作人员还应注意:在注射药物后应及时、彻底地去污;为防止注射遗漏,在注射台面应垫卫生吸纸,并及时进行更换(若垫棉布,药物遗漏会造成长期累积表面污染)。建议活性室的清洁每日由专人进行湿式清扫至少1次,每两周大清扫1次,包括清理废物、表面去污、换或加消毒液、补充用品,以及进行全面的放射性表面污染探测,若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并登记。
SPECT/CT工作场所辐射防护的另一重点是给药后患者的管理,患者服用或注射放射性药物后,实际上已成为一个流动的放射源,必然会对周围环境和工作人员造成一定影响。测量结果显示,18F注射者的γ辐射剂量率在1m处高达11.28μSv/h,最小值也有8.83μSv/h;99mTc注射者的γ辐射剂量率在1m处高达3.71μSv/h,最小值也有2.57μSv/h,都超过了环境监测中心预设的报警值。因此,近距离的受检病人会对工作人员造成一定的照射。要求在机房扫描摆位的工作人员应远离病人2 m以上,注射18F的病人摆位时应穿铅衣,同时还要注意时间和距离的防护。
测量结果发现,SPECT/CT工作场所环境γ辐射剂量率均接近本底水平,但活性室区域γ辐射剂量率显著高出本底水平,且该区域的表面污染值也较大。由图1可知,若工作场所多处表面污染值大,其相应的γ辐射剂量率也相应较高,这说明某处γ辐射剂量率较高可能是由于该处存在表面污染。但因技术和工作条件限制,关于表面污染与γ辐射剂量率之间是否存在确定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
对于核医学的辐射防护,首先,须提高工作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并自主定期开展辐射环境自测工作[6,7,8];其次,要制定并实施有效的辐射防护管理制度,以此强制要求工作人员遵守辐射防护措施佩戴要求;再次,应加强对辐射工作人员专业知识和业务工作的定期培训,提高其操作熟练度,最大程度地降低受照剂量,避免辐射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何宗喜,游金辉,谢建平.浅析Infinia Vc Hawkeye 4日常质量控制及常见故障处理[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4,29(1):49-52.
[2]GBZ120-2006,临床核医学放射卫生防护标准[S].
[3]GB/T 14056.1-2008,表面污染测定第一部分:β发射体(Eβmax>0.15MeV)和α辐射体[S].
[4]GB 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
[5]格日勒满达呼,哈日巴拉,王成国,等.从某医院核医学学科布局设计看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的意义[J].职业与健康,2012,28(23):2902-2904.
[6]陈茂生.浅谈医用直线加速器的辐射防护措施[J].中国医疗设备,2013.28(6):79-81.
[7]严朝娴,汤金平,陈瑞,等.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后对病区护理人员外周血象的影响及相关防护[J].中华医学杂志,2013,93(41):3269-3271.
辐射场所 第5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和设备
本次调查时间为2011年10月1522日,调查单位为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放射科,使用的射线机是脉冲式,15次/s,3.5 ms/次。检测仪器采用BH3103A便携式X-γ剂量率仪[中核(北京)核仪器厂],量程范围为0.01~100 μGy/h(经校准)。
1.2 检测布点
按照《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GBZ 130-2002)和《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GBZ 128-2002)的方法对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放射科介入操作进行检测。介入操作前在观察室和手术室平均布6个检测点测定本底。介入操作时在手术台两侧距地面1 m处各布3个检测点,另外在防护屏内外侧、医生防护服内外侧等处布点检测,见图1。每点测量5次,取平均值。
1.3 介入操作手术
本调查共检测了4台手术的辐射水平。分别为:①动脉灌注化疗栓塞:管电压为75 kV,管电流为36.2 mA,手术时间约35 min;②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术,管电压为66 kV、管电流为28.8 mA,手术时间约30 min;③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管电压为77 kV,管电流为43.3 mA,手术时间约25 min;④胆管癌术后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术,管电压为77 kV,管电流为41.5 mA,手术用时40 min。
1.4 统计分析
测定数据用undefined表示。采用SPSS软件进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本底水平
介入手术操作前的本底检测显示观察室为(0.14±0.01) μGy/h,手术室为(0.12±0.01) μGy/h。
2.2 不同操作时现场吸收剂量率
为了不影响正常的手术操作,我们在每台手术中集中测定了一些布点的辐射水平。在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手术中,我们测量了手术台两侧的吸收剂量率,发现从布点1到布点6分别为(53.26±11.76)、 (45.80±5.90)、(5.37±0.38)、(56.02±5.34)、(19.47±3.36)和(9.29±1.03) μGy/h。在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术中,防护屏外侧的吸收剂量率[(10.52±5.86) μGy/h]显著低于防护屏内侧[(38.59±7.48) μGy/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1,P<0.01),防护屏的防护效果为72.7%。在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中,医生防护服内侧的吸收剂量率[(3.06±1.17) μGy/h]显著低于防护服外侧[(75.35±2.63) μGy/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16,P<0.01),防护服的防护效果达到95.9%。见图2。另外,在胆管癌术后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术中,我们测得观察室工作台的吸收剂量率为(0.12±0.01)μGy/h,防护门观察室侧(0.12±0.02)μGy/h,和本底水平没有差异。
2.3 医生年辐射剂量
如果医生每天工作8 h,每周5 d,1年52周全工作。以防护服内测量值计算,则医生的辐射剂量为0.334 mSv/a。
3 讨论
介入手术是临床常见的诊疗活动之一。我们发现手术台两侧(检测点1~6)离球管越远,吸收剂量率越低。防护屏的防护效果为72.7%,防护服的防护效果为95.9%。医生年有效剂量远低于国家规定的20 mSv/a[2],提示防护屏和防护服的防护效果明显,该医院介入放射科操作人员得到了有效的防护。本结果也说明防护屏、防护服等防护设施是减少辐射剂量的有效手段。郁鹏等[3]认为重要站立区域内距地面50~70 cm区域不论有无防护,剂量都是最高的,在介入手术过程中一定不要忽视防护设备的使用。马明强等[4]报道使用铅围裙可使操作人员平均减少91.59%以上的受照剂量。因此在手术过程中,操作人员必须穿铅围裙、铅围脖,戴铅帽、铅眼镜,使用床下铅帘。
另外,介入操作人员要进行岗前放射防护培训,上岗后要定期进行放射防护培训和业务学习,以提高操作熟练程度,缩短操作时间,从而减少辐射剂量。介入操作人员还需佩戴累积剂量计,了解每年的个人累积剂量,增加对防护系统的信心,减轻其心理负担[5]。
摘要:目的 了解介入手术操作现场的辐射水平,并估算介入操作人员的年剂量水平。方法 采用BH3103A便携式X-γ剂量率仪检测介入操作现场辐射剂量率。结果防护屏内外侧的吸收剂量率分别为(38.59±7.48)和(10.52±5.86)μGy/h,医生防护服内外侧的吸收剂量率分别为(3.06±1.17)和(75.35±2.63)μGy/h,初步估计医生年有效剂量约为0.334 mSv/a。防护屏的防护效果为72.7%,防护服的防护效果为95.9%。结论 医生年有效剂量小于国家规定限值。
关键词:介入诊治,辐射防护,医学照射,累积剂量
参考文献
[1]胡遵素,冷瑞平,郝建中,等译.电离辐射辐射源与效应—UN-SCEAR1993年提交联合国大会的报告[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5:20.
[2]GBZ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S].
[3]郁鹏,程玉玺,刘澜涛,等.介入诊疗中重要站立区域辐射剂量的测定与评价[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4,24(6):573-575.
[4]马明强,孙培芝,孙扣红.介入放射学操作人员受照剂量及其防护监测评价[J].职业与健康,2003,19(8):14-16.
辐射场所 第6篇
关键词:料位计,放射源,周围剂量当量率
1 基本情况
含密封源料位计是利用γ射线通过介质后被吸收减弱程度不同, 对各种形态物料进行非接触无损检测式核仪表。适用于强腐蚀、高温、高压等条件下对物料位置的测定及远距离自动测量和控制。该公司所用的料位计为含60Co、137Cs等IV类放射源和Ⅴ类放射源[1], 分别安装在氧化反应器等32套设备容器中, 源活度1m Ci (3.7107Bq) 至500m Ci (1.651010Bq) 不等。
2 检测方法和内容
按照GBZ125-2009要求进行检测。料位计在工作位置 (源闸开启) 时, 分别检测源容器表面5cm处、1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每点测量5次, 取5次的平均值作为该点的测量值。检测仪器为FD-3013B型γ辐射仪, 该仪器经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检定, 合格期内。
3 检测结果
检测结果见附表2。
注:附表2中数据已扣除本底值[3]。
4 评价分析
1) 该料位计工作场所属于“距源容器外表面1m区域内很少有人停留”的检测仪表使用场所。料位计在工作位置 (源闸开启) 时, 不同距离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符合GBZ125-2009要求。
2) 公司建立有辐射安全管理机构, 专人负责管理, 制定有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
3) 公司应组织放射工作人员参加辐射安全培训、个人剂量监测和职业健康检查[4], 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5]。
4) 料位计工作场所控制区处设置有电离辐射警示标志, 严禁无关人员进行该区域。
5) 对料位计进行检查或维护时, 放射工作人员应充分利用时间、距离和屏蔽防护, 受照剂量应满足职业照射剂量限值要求[6]。
6) 废旧放射源不能自行处理, 特别是不能任意丢弃、掩埋和挪为他用, 应按环保部门规定处理[7]。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2005年第62号.关于发布放射源分类办法的公告, 2005.
[2]GBZ125-2009.含密封源仪表的放射卫生防护要求[S].
[3]GB/T14583-93.环境地表γ辐射剂量率测定规范[S].
[4]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S].
[5]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9号.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 2012.
[6]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
辐射场所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